第一篇:经济法全部教案
绪言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绪言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经济法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理解。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1 教学过程:
一、经济法学的概念和地位
二、经济法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思考题:
了解经济法学的概念、它的发展以及如何研究经济法。1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特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加深对经济法这门课整体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
一、在经济法产生上的不同观点:
(一)认为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
(二)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
(三)认为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
(四)认为产生于古代社会
二、对在经济法产生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的评析
(一)关于经济法产生的含义
(二)关于经济法产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
经济法的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
(一)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
(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发展的展望
思考题:
1.经济法是如何产生的? 2.经济法的发展情况如何?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语源,调整对象,定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法的概念。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定义。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重点掌握经济法语源的各种来源及其历史变革。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四、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一、对经济法这个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地概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二)不必列举各种法律规范共有的属性
(三)不需要列举经济法的主体
(四)不应该使用含混的概念
(五)定义项和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
(六)经济法是以特定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对经济法这个概念应该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一,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 第二,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
第三,经济法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思考题:
1.了解经济法语源的各种来源及其历史变革情况。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它与民法以及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有什么关系?
3.简述经济法的定义。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经济法的地位以及其与相关法的关系。从而对经济法这门学科的轮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济法与公法、私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所谓经济法的地位,也就是经济法这个部门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是它作为一个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具体是说,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加以分类整理组合而成的,它是由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部门法组成的,这些部门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地构成一国的法律体系。经济法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部分。1.法律体系不同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体系。前者由法律部门构成,如宪法,民法,行政法,等,后者指宪法,民法通则,等等具体的法律法规。其中的不同,比如虽然有民法这个法律部门,却没有一部叫做民法的法律,民法法律部门的范围也并不仅限于《民法通则》;
2.法律体系不同于法学体系。前者是指法的部门,后者是指法学理论。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
我们一般承认经济法的独立地位,那么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呢,和经济法学相似。1.独立。
基本得到承认。前面讲过调整范围。2.重要。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在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A.在促进,坚持公有制度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一系列有关国有经济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宏观调整控,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经济机制等等方面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宪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个体经济,《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
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它们的权利和发展。B.引导,推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把一些制度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对破坏者根据情况的不同加以处罚。如市场管理制度,宏观调整控制度。等。C,护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D,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终极目标。
第二节
经济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与公法,私法的关系
即经济法属于公法私法的问题。公法私法划分,乌尔比安=乌尔比亚努斯。标准有争议。课本44页上边列举了几种观点,应该说各有道理。
一、利益论,二、主体论,三,服从论。
经济法属哪个,还是它自成一派,自成为一个公,私之的新的领域呢,三种观点,其一,属公法,其二,跨公法私法两大法域,三,是相对于公法和私法而言的第三种法域。
教材观点,属公法。
王保树,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但公法性质更多。或者说是基本属公法;只有其中一部分是私法范围。比如一些民事主体根据法律或者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享有一些管理权,如煤气公司,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但是它们在根本上还是私法的主体,民事主体。
刘文华认为其是属于“公法为主,公私兼顾”,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两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一个新的法系。类似于三分法。
还有学者认为,公法和私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划分,但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公,私权利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这一事实,因而,相应地也就存在着一种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律规范。经济法归到公,私法都不合适,所以它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部门。还有人说是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的社会法。
相同点:承认公私法划分,经济法不仅具有公法的性质。公法性的根本原因:政府或者其经济行政机关作为社会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的身份是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重要主体。而且,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借助公权力。
二、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法 宪法,(提问:宪法的地位)国家根本大法,母法,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经济法。内容等各方面。
经济法,基本法,效力层次低,受宪法的重大影响,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举例:
宪法15条,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确认经济法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法的社会性质。;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三、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民法:调整私关系的一般法,确认民事主体的自由和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个人本位。
经济法,调整社会公共管理关系,强调竞争的自由与公平的统一,社会本位。两者结合起来,为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1.具体联系:看教材——调整对象(经济关系),渊源,独立地位,作用 2.区别:民法,注重个别利益的实现,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并且经济法的规定往往是对不当行使民事权利的干预,纠正。
调整方法,手段不同。经济法,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法,只有民事责任。
四、经济法与商法
简单介绍经济法与商法之争。经济法并入商法,商法并入经济法。商法与经 济法合一说。都以企业为调整对象。但是,商法简单来讲是关于企业的法,经济法讲的也是政府对企业的外部干预。经济法从总体上来说公法色彩浓厚一些。商法基本属私法的范畴,保护企业权利,在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时候运用国家权力,具有一点公法色彩。
重大差别:商法——企业经营关系,经济法——经济管理关系。维护经济秩序。
有设立商法部门的必要,而且理论上商法的研究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五、经济法与行政法
联系。调整对象(有一定的管理关系,属于公法的范围)渊源,独立地位。作用。
区别:课本51页,调整方法、手段不同。经济法——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行政法——行政责任。
六、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
联系:作用,独立地位。调整对象。(一定的经济关系)。区别:调整对象。渊源,主体,所属体系不同。
思考题:
1.经济法学有没有独立的地位? 2.经济法属于公法还是属于私法? 3.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如何? 4.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体系和经济法的渊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体系的复杂性以及经济法渊源的多样性。进而进一步了解经济法这个部门法。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体系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体系
体系:经济法部门。非具体的法律规定。教材观点:
一、企业组织管理法,内容。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方面的法等。
二、市场管理法,内容。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宏观调控法。计划法,预算法,税法,央行法。价格法等。四,社会保障法。如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等。
其他不同观点的全部内容
1.经济组织法,即企业组织法等。2.市场管理法 3.宏观调控法
4.资产资源管理法。国有 5.社会保障法
6.涉外经济管理法等。
第二节 渊源
一、渊源的概念类型。(提问)即法的表现形式。
二、经济法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
2.宪法
3.法律
4.行政法规 5.规章
6.地方性法规 7.地方规章
8.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9.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非制定法
1.习惯法
2.判例法
第五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中的特点有大概的认识。学时:1 教学过程:
一、首先明确制定的概念。(课本第62页)事实上,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是被逼出来的。取信于外国和我国港澳台投资者而制定。把通常由内部文件和政策规定的内容及时地制定成法律。这个过程,反过来促进了更高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创制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法的进步。
有学者主张《经济法典》,立法者未予以采信。争议太多。经济变动性强。时代原因。
二、实施:经济法主体实施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
法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性,实施的前提,公布,公开,不能要求当事人适用其行为时不存在的法律或者没有公布的法律。避免,暗箱操作等。我国经济法和法的实施中的薄弱环节。
守法。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每一位公民,企事业团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守法的自觉性。
执法方面,必须强调行政执法者和司法机关的执法义务,同时提高其执法水平和道德水平。在任何国家,法都是相对落后于实践的。这就要求除了严格,公正执法之外,提高经济执法者和司法者的水平,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法的规定不详,无规定等情况下,要根据法的一般原则,法制精神,国民经济及民族的利益来处理有关权益纷争。这是法治的一般原则和发达国家的通例。不能够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任意拖延,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等等。特别是经济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经济形势发展又快。
第二编
经济法主体
第六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经济法主体的相关一般原理,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特征、取得方式、种类、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方式及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的一般性权利,国有企业的经营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主体也称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我们知道在法理学中,所谓法律关系的主体指的是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因此,经济法主体就是指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
它是经济法律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直接参与者,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研究下面的问题。就好像欣赏一出戏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其中的人物扮演的角色,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楚他们在唱什么,最终领略到这出戏的精髓所在。人生如戏么。
首先,经济法主体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社会实体的一部分。它们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能以自身的行为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并对其行为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具体来说,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经济组织,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它们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说是实体不说是“自然人,法人”呢,——概括不了。实际经济生活比较复杂。经济法律关系涉及的范围太广。
作为经济法主体来讲,当然是整个法律关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门法的主体也有共通之处,并不是属于两个或者多个完全不同的范围。比如说国家,它可以作为民法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行政法的主体,也可以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其实经济法的这几类主体,像国家机关,企业,公民个人,等等都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法的主体。当然,我们也可以作一些其他的分类,比如将其分为经济法的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经营主体,消费主体以及经济法的监督主体等。这些分类是其他部门法所没有的。
经济法主体的概念,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经济法主体必须是国家经济管理活动或者一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直接参加者。然后呢,它们还是必须依照经济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利义务。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然地要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权利的义务不可分离。这种权利和义务还必须是由经济法规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它们是经济法的主体,如果依照别的部门法享有的权利或者说承担的义务,则它们在那个时候就是别的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特征
也就是它的特点。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外延的宽泛性,即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前面讲过的有各级国家机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企业(法人和非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公民个人。这是由它的调整对象的宽泛性决定的。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这四个环节中又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内容非常的丰富。同时依法有权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能够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以主体才这么多。
行为的特定性,即经济法主体的活动必须发生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中的国民经济管理和生活经营活动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政府,看它的活动具不具有管理经济运行的性质。如果单纯地是出于政治目的,外交目的,则在那个时候它不是经济法的主体。企业,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它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比如说是为了完成国家的或者企业自己的生产计划,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实现各方面的经济管理等等。
第三个特征,就是经济法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很大范围上和许多层面上都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一种隶属关系。从宏观上讲。国家机关的许多行为就是它单方面的意志的结果,比如它允许企业具备了哪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某种经营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等。税收方面,税率的制定,征税的方法等等,不允许企业,个人对其进行讨价还价,而只能遵守和接受。在微观的层面上,企业对其内部的各类机构的关系也是如此。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经济法主体在法律形态上和组织形态上的多样性。即内部分类的细致。国家机关可以分为好多类,比如说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这是从性质上分。从级别上分,中央,地方。从作用上分,有综合管理主体,专业的管理主体,监督主体。等等。企业的分类。公司,合伙,独资企业等。按所有制分,有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等等。以后会详细讲到。
三、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 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法律依据。即依什么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取得它的主体资格,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二是具体的取得方式。当然也要根据法律的规定。
第一个问题,法律依据。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解释。
1.宪法。根本法律依据。国家机关的地位,职权的规定。原则性的。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各类经济组织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也予以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重要依据(主要指国家机关)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以及政府的组织法。
3.有关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基本依据。如公司法,国有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三资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等
4.有关行政法规,特别是专项和综合性的经济法规。主要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关于资格的非常具体的规定。
第二个问题。取得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提供了它们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可能性,然后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够真正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1.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根据有关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特别授权 而取得。这是国家机关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基本方式。成立。法律规定以后,具备相应的条件。
2.通过核准登记注册的方式而取得。企业法人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的取得方式。工商局,登记注册。审核,合格,发给营业执照。有些还要经过批准。等等。根据情况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3.进行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的公民个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获准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才能取得经济法主体的资格。个体工商户,经工商行政部门核准,取得营业热照。村民,依承包合同。合伙,登记批准。但是,公民作为纳税主体,由法律专门规定。
4.对于企业的内部组织或者分支机构来说,是由其主机构的设立而派生取得了经济法主体资格。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一、应明确的几个前提
体系结构由经济法调整对象决定。虽然包括几类。但是它们的地们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主导地位——重要主体。企业——基础地位——基本主体。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企业的内部机构以及个人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各主体之间是一个多层次(各主体内部),双重职能(相对而言),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二、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如前所述,分为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经营主体,消费主体,监督主体。
1.决策主体。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离有决策权的社会实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爱对对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决策,以及企业的意志和决定。宏观上,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委员会。(由宪法和组织法规定);微观上,企业(由法律或者企业章程规定)。也被称为基层的决策主体。
2.经济管理主体。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享有国家经济职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实体。仍然是分为两个层次。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业事单位。
3.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服务性活动,以生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实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承包户。又可以分为法人和非法人。几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比如为了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目的。像学校,科研机构,等等。它们出于自身的需要也具备经济法主体资格。如财政拨款,等关系。以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的身份出现。国家机关不以国家经济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它以机关法人的身份参与特定的经济活动关系。
4.消费主体。主要指消费者。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社会实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个体社会成员。
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区别。前者是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后者是为了劳动力的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后者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三项内容。
5.监督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和国家经济管理中,享有监督权的社会实体。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专项监督权 的专门机关,非国家机关的组织以及人民群众。
⑴权力监督主体。各级权力机关 ⑵行政监督主体。① 一般的行政监督主体。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② 专门行政监督主体。包括行政监察主体(监督部,厅,局),技术监督主体(各级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标准监督,计量监督),审计监督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国家审计署,县级以上各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各级审计局)。③ 大型国企,设计察特派员制度。
⑶社会经济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人民群众。如工会,妇联,消协,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等。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分为国家机关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权利的定义,经济法主体的权利。1.经济法主体的职权
国家机构依法行使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时所行使的经济管理权力和经济管理责任。主要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和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主要指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权力主体。行使权利,不得越权。权责一致性。不行使职权就是失职。是一种以管理经济活动为内容的行政权利。
2.企业的权利 企业的一般性权利。
法人(1)企业的财产所有权,(2)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3)企业获得盈利权;
非法人: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企业收益由合伙人共享,但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合伙人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国有企业的经营权
指国有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宪法规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国家保持国有企业的收益权和最终处分权。
经营权的特征。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取决于国家授权,并受法律的约束。十分广泛。具有排他性。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经营权的内容。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出口权,投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
二、经济法主体的义务
义务的定义,经济法主体义务。1.国家机构的义务
正确履行经济职权和恪尽职守的义务
积极履行经济职权和做好服务性管理工作的义务。严格履行经济职权和接受监督的义务。2.企业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义务。接受和服从国家有关主管机关管理和监督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企业对社会的义务。企业对职工的义务。
第四节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一、概念
二、基本类型: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三、承担者
四、实现方式:国家制裁,社会制裁,组织内部制裁
五、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1.作为行政性经济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 2.作为调控性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
六、企业的法律责任 1.宏观层次上 2.微观层次上 第七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
教学内容:国家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主体及其职能和责任。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职权。教学重点: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概述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
(一)它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二)它是享有宏观调控权和其他经济职权的社会实体
(三)它所享有的是一种以间接调控为体的管理权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特征
(一)地位的法定性
(二)法律关系的单方面性和隶属性
(三)权责的一致性
第二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划分的标准
(一)基本标准
(二)具体标准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基本分类
三、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专业分类 第三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二)为国家机构独有,是一种专属的职务权限
(三)是以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内容的
(四)行使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经济职权的内容
(一)宏观调控权
(二)市场管理权
(三)经济监督权
(四)经济法规范的制定权
三、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经济职权的完善
(一)用法律手段完善宏观决策与经济协调,以加强宏观调控
(二)建立健全经济监督组织和经济监督的法律体系,以完善宏观调控
(三)提高经济立法水平,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第八章
企业
教学内容: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作为经济法重要主体之一的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重点:企业的概念、分类、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设立、企业的资本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法与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的概念与种类
(一)企业的概念
词源:英文 enterprise,原意为企图冒险从事某项事业,后来用以指经营组织或经营体,日本用汉字将其意译为“企业”,并传入中国。
它主要不是法律概念,基本上是一个经济概念,因为,见复印第132页。
课本上的概念,依法设立的,从事经营性活动并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组织。
特征:
1.依法设立;
2.是一个组织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区别于临时性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3.从事经营性活动(区别营利性,如学校,水电等公司,政策性银行,区别经济性,如足球俱乐部,通过比赛,广告牌等营利,不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1994年开始国务院决定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4.具有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二)企业的种类
1.个人独资公司,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国家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4.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5.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等。6.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
二、企业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企业法的概念
指调整企业在设立,组织,活动,终止过种中发生的社会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几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1.国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 2.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
3.企业部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二)企业法的特征
1.企业法主要是组织法,兼具行为法 企业法是组织法,兼具行为法的特征。
2.企业法主要是强制性规范,兼具任意性规范 3.企业法是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的国内法。
三、我国企业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一)清末的公司立法
(二)民国时期的企业立法
(三)解放后的企业制度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立法体系
一、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
介绍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知识
二、现代企业的法律形态
我国目前两套标准并行的情况,一是所有制标准,二是资本构成和责任形式标准。
采后者的标准,合于国际惯例。也是根据私人投机冒险要求资本扩张,规避风险的逻辑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传统所作的分类。
(一)个人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
(二)合伙企业(partnership)
(三)公司(company or corporation(大公司,大企业,市政当局))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台湾的学说: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的区别。前者全部是公益性的。后者有一部分是公益性质,有一部分是营利性。
特征:
1.须依法成立 2.具有法人资格 3.具有集合性。
社团法人以人为其成立基础。
法人实在说,对应法人拟制说。
对公司的集合性造成冲击的是一人公司(one-man company)。可分为设立前的一人公司的设立后的一人公司。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和实质上的一人公司。一人公司的缺点:容易被滥用,用以诈骗或者逃避债务。这时可以“揭开公司面纱”,直接追索股东的责任。
4.公司以营利为目的。
补充:英美法系的分类比较特殊。以英国为例,它把公司分为特殊公司和商事公司。
特殊公司包括“皇家特许公司”(chartered company)和“法定公司”(statutory company).前者是由英王根据皇家宪章设立的(Incorporated by Royal Charter),如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后者是根据议会的特别法设立,二者都 不受商事公司法调整。属于特殊的企业或机构。
商事公司又称注册公司,分为无限公司,股份责任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和保证责任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三种,其中每一种又都有非开放性公司(private company)和开放性公司(public company)之分。
(四)股份合作企业
(五)国有国营企业
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企业立法体系。应该实行单一标准。以资本构成和责任形式为标准。
第三节
关于企业的基本法律制度
一、企业的设立
(一)企业设立概述 指为使企业成立,取得合法的主体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双重标准导致我国企业设立制度的多种内容,不同形式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设立要求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程序是最复杂的。
企业的设立原则,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而有差别,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有四种:
1.自由主义(自由设立原则)
即放任主义,政府对企业的设立不加干预,公司的设立依发起人的意愿。盛行于中世纪末,公司出现的早期。该原则的核心:公司设立行为是发起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具有交易行为的一般属性,应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思想。
不认为企业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会妨碍交易安全。因此,各国现代立法已基本放弃了这种立法原则。
2.特许主义(特许设立原则)最早出现在英国。在英国公司法发展的早期,公司资格并视而不见为是国王授予某些商人的特权,获得这种特权的商人可以通过组建公司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除此之外的其他商人只能以普通个体商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公司设立并不仅仅是发起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国家权力的产物。
例子:东印度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我国的军工,航天,能源,交通等行业也存在依这个原则设立的公司。
3.核准主义(许可设立原则,又称 行政许可或者核准许可)。企业除了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设立条件外,还要经过政府主管机关对企业设立的逐一审批。可以说是行政上之特权。
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的《商事条例》所创设。但由于它过分强调行政机关在企业设立中的作用,并曾经导致企业设立中的各种障碍,故现只有极少数国家采用。
我国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原则是不需要经过主管机关审批,但是有关“三资”企业立法,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则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 无论采取何种公司形式,其设立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这说明,我国相当多数的公司的设立还是采用核准主义的立法原则。
4.准则主义(准则设立原则,亦称为登记主义立法原则)指国家预先制定企业设立的各种条件作为设立企业的准则,凡是符合条件的,即可成立企业。
我国目前采 严格的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相结合的设立制度。
(二)企业设立的条件 基本条件
1.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 内容参见案例第24页 2.有企业章程或协议。法人——企业章程,合伙企业——书面的合伙协议。外商投资企业——企业章程,并且中外合作,中外合资还须有合营合同和合作合同。
(1)企业章程,企业宪章。确这下企业的宗旨和组织原则,规范企业行为,规定企业与出资人之间,出资人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作用,对内,规范行为与组织的基本原则;对外,公示作用;对政府,管理的依据之一。
(2)合伙协议。书面,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如要修改或补充,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
(3)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和章程。协议(规定一些宗旨,原则,主要事项),合同,章程。其中,企业合同,章程为必备要件。三者不一致,以合同为准。一般企业,以章程为准。
3.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本。
企业的资本,指企业投资人认缴的出资总额。联系各种企业形式的基本涵义,明确资本对各种企业的意义: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意义。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4.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制度。“法人治理”
5.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
奉行“越权即绝对无效的原则”与事实不符,越权,只要不触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可。
6.有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
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特别条件:
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2-50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不少于5人。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保险公司:2亿。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批发50万,零售业,30万,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10万。股份有限公司1000万,等。
(三)企业设立的登记 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定事项申报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注册登记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三种: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意义:
1.确定企业取得一定的法律资格。企业一经注册登记即告成立。2.便于向社会公众公示企业的有关情况,维护交易安全。3.便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4.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登记管辖,县级以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程序:课本128页。
结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外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执照》
二、企业的组织
(一)公司组织制度
主要是机关设置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原则: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体现权力的分工与制衡。目的,寻求公司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包括股东,债权人,少数股东,等人的利益。
特点:沿袭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做法,采分权制。股东会——董事或董事会——监事或监事会;区别不同公司形式,设置不同的机关。再次,体现一定的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中有职工代表,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并且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以免监守自盗
类似于国家机关的设置。议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
(二)外商投资企业组织制度
注意:无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无监事会。分设权力机关和经营管理机关两个层次。议事规则体现了集权和适当的分权。一些事项须经过一致通过,一些则需要过半数即可。主要是为了保护少数股权持有者利益的保护。即对小股东的保护。
(三)国有企业组织制度 1.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集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于一身。对内,对外。2.实行民主管理。
(四)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 1.决策:各合伙人均有决策的权力。并且一些事项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如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抵押)
2.执行:同等权利。可以共同执行,也可以委托其中一人或数人执行。其他人享有检查监督权。
3.监督:不执行者有权监督,执行者应该汇报,说明。可以检查帐目,等。提出异议权。需要注意,提出异议会事务暂停执行。执行者不按协议或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决定撤销该委托。
三、企业的资本(重点)
(一)公司的资本制度,我国采严格的法定资本制
“资本三原则”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加上公司资本的最低限额制度。
1.资本确定原则 2.资本维持原则 3.资本不变原则。4.法定最低资本限额
(二)外商投资企业
1.实行法定资本制,但与内资企业不同,可以分期缴付。2.体现资本维持原则与资本不变原则。3.出资转让受到严格限制。
四、企业的变更、解散与清算
(一)企业的变更 原因: 1.企业合并
2.企业分立
3公司组织变更
4.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
(二)企业的解散 原因:
1.违反法律法规被依法撤销
2.期限届满,或者章程,协议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的出现。
3.法人企业的权力机构、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或者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决定解散企业
4.企业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5.因破产而解散。仅限于法人。
6.其它原因。
(二)企业的清算
除因企业的合并、分立需要解散的以外,企业的解散必须进行清算。清算阶段,企业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并未完全消失,但也不太完整。只能在清算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再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程序:
1.组成清算组织。自行解散的,自行负责。逾期(决定解散15日内),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违法被责令关闭的,有关主管机关组织。
清算组的职权。2.通知公告债权人。
3.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投资人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4.清偿债务,分配企业财产。注意顺序: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税款——企业债务——合伙企业返还合伙人出资——向投资人分配企业剩余
注意合伙企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期限:5年。5.编制清算报告并办理企业注销登记。
第九章
特殊企业形态
教学内容:特殊企业形态的各种形态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分清楚各种特殊企业形态各自的概念和特征,并能够互相比较其各自优势。
教学重点:国有独资公司和企业集团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特殊企业形态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企业基本法律形态之外的企业法律形态。企业的基本法律形态有三种,即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特殊企业形态指这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企业形态。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适应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为了适应现在的需要,会出现基本形态以外的形态。不足为奇,一般来说,特殊企业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特殊企业形态以企业基本法律形态所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企业基本法律形态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企业制度的共通性和规律性的要求,这是各国共同的东西。然而各国国情毕竟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国家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其他的企业特殊形态。但是这些特殊企业形态的制度并不完全不同于基本的企业形态。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是在某些具体制度上有所变化而已。
2.特殊企业形态具有不同于企业基本法律形态的特殊法律制度,应以专门的立法来规范。
虽然特殊企业形态以企业基本法律形态为基础,但是前者具有与后者不完全一致的特征,否则也就不能将其称之为特殊企业形态了,也就是说特殊企业形态总是有着自身的特点的。又因为各种特殊企业形态之间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对于它们的制度设计应该以专门的立法来加以规范。如国有独资公司,它具有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但是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股东。这是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同的地方。
3.特殊企业形态是发展变化的。
二、特殊企业形态的种类
(一)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比较新的企业形式,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为了适应集体企业和国有小企业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结合的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二)国有独资公司
前面讲过我国不允许存在“一人公司”但是,这个国有独资公司就是由我国《公司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本质就是“一人公司”它的出现也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需要而出现的。
(三)国有国营企业
指由国家单独投资设立并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国家企业。它主要是为了 适应那些不能进行公司制改造的特殊企业的需要。国家对这类企业的管理仍然需要采用计划管理的方式,实行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
它与国有企业不同。它是国有企业中的一部分。不能进行公司制改造的那一部分特殊企业。数量不可能太多。国家对其的管理方式也有别于国有企业。
它与国有独资公司不同。后者是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不抵债时可以进行破产等,这些国有国营企业无法做到。
另外比较特殊的还有企业集团,它虽然不是一个企业,它本身也并非一种企业形式,但是由于它内部的特殊法律关系带来了很多特殊的法律问题,因而也成为经济法学乃至整个法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二节
国有独资公司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特征:
1.是国有公司。
国家是公司的惟一股东。
2.是特殊的一人公司。与西方的一人公司不同。只能是国家设立,并且规模一般比较大。
3.是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4.出资人须经国家特别授权。
(二)设立 1.设立范围
公司法第64条第2款:
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
特殊产品的范围。2.设立方式
(1)新建设立。
(2)改建设立。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经济效益不高以及企业负担过重等影响企业活力的问题,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
公司法无特别规定,因此应符合一般规定。(1)股东符合法定条件。
(2)股东的出资额达到法定最低限额(3)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二、特殊法律制度
(一)股权行使 无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股东权。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董事会行使一部分股东会的职权。须经授权,并且根本性的权力须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
(二)组织制度 1.公司不高股东会,股东会的职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并可将股东会的部分职权授权董事会行使。
2.由于国有独资公司的国有性质,应加强公司的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监事会中须有职工代表参加。
竞业禁止的特殊性。对象:董事长,副董事长,经理。三类人。任何营业的负责人。但是经过授权可以有例外。
第三节
股份合作企业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依法设立的,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
特征:
1.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相结合。
2.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一人一票,职工享有平等权利。
3.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
4.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以营利为目的。
(二)意义
结合两者长处,创造新的企业形式,增加企业活力。
二、股份合作企业的特殊法律制度
(一)权力机构
1.设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
2.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高国家股和法人股。
(二)组织制度
1.权力机构为职工股东大会
2.可以设立董事会,也可以不设。不设时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向职工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由职工股东大会决定是否设置监事会。
(三)分配制度
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 1.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
2.经职工股东大会批准,提取任意公积金。
3.按股分红,还可以经过批准,提取一部分进行按劳分红,用于奖励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职工。
另外,集体股所分的红利也可以用于按劳分红,还可以用于补充职工社会保 障费用,或用于职工集体股的增资扩股。
第四节
企业集团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概念:指通过股权控制或合同的安排,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特征:
1.是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若干企业组成的联合体。2.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呈多层次的组织结构。3.企业集团内的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实际控制。
4.控制企业通过股权参与或者协议安排实现对从属企业的控制。
(二)立法
二、企业集团的功能与组建
(一)功能
1.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 2.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
3.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4.增强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
负面影响:1.垄断
2.侵害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组建
1.具有一个实力较大的核心企业集团母公司 2.有多层次的结构
3.它们之间应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和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各自具有法人资格。申请——审批——登记
三、特殊规则
(一)特殊的法律关系 1.母子公司
2.各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二)法律规制
1.母公司控制权的正确行使
(1)制约母公司董事的行为。诚信义务。
(2)制约母公司在子公司股东会行使权力的行为。诚信义务。2.子公司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 3.子公司利益的保护。
4.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 of corporation.第三编
市场管理法
第十章
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地位和体系结构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理解其地位。掌握市场管理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市场管理行为及其法律原则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市场管理法概述
一、概念
指调整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本质是国家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依法适度干预。宗旨是重现和复制公平的市场交易活动。
(二)调整对象,是国家管理市场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管理关系。区别于宏观调控关系。比较微观。
(三)不具有法典形式。
二、理论基础,两个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政府失灵
三、制度演进
自由放任——强有力的管制(1500-1800,背景:重商主义)——自由放任(资产阶级兴起,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缺陷,政府干预是必要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70年代至今,滞胀。
第二节
市场管理法的地位和体系结构
一、地位
基本作用就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公平竞争的交易规则和维护交易秩序。
二、体系
(一)市场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二)产品质量法
(三)要素市场管理法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四者互为补充。
第三节
市场管理行为及其法律原则
一、市场管理行为
指政府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市场管理法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依市场管理法而产生。
特点: 1.合法性
分为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 2.行为的单方性 3.行为的强制性。
二、市场管理行为的法律原则 1.合法原则 主体资格合法 授权合法 程序合法
违法行为法定原则的重要性 2.中立原则。3.社会利益原则 4.安全与效率原则
5.授权与限权并举原则(针对政府)
第十一章
竞争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竞争法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法。本章学习关于竞争法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了解竞争及竞争法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及其各自的特征。
教学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表现方式和特征。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 学时: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竞争与竞争法概述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有着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争取收益最大化,以其他利害关系人为对手,采用能够争取交易机会的商业策略争取市场的行为。
(一)竞争的主体是交易方向一致,行业相同或相似但经济利益上有着利害关系,相互排斥的两个以上经营者。
(二)为了争夺市场,竞争行为表现为经营者推行一系列的商业策略,使用众多的竞争手段。如价格策略,广告策略,服务策略,促销策略等。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
(三)竞争的结果会优胜劣汰。
二、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帝王原则)
(五)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原则
三、竞争法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指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
1.竞争关系 2.竞争管理关系 竞争法的作用:
1.创设、完善公平竞争的社会条件。
2.制止非法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3.保护和鼓励正当竞争
4.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竞争法的立法模式和体系。
(一)立法模式 1.分立式,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分别立法 2.合立式。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合并立法。3.综合式。不以竞争或交易命名,但实际内容调整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关系。代表: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立法的侧重点有两个:不正当竞争(不发达国家)和垄断(发达国家)。
(二)体系 1.反垄断实体法
2.反不正当竞争实体法 3.竞争管理体制法 4.竞争法程序规范
五、竞争法的执法机构 三种模式:
1.美国、日本:设立准司法机关性质的专门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2.欧洲:设行政机关专门实施竞争执法。
3.司法机关执行竞争执法。为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供司法支持。
第二节
反垄断法
一、垄断与反垄断法概述
(一)垄断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的垄断指的是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特征:
1.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2.凭借经济优势(经济性垄断)或行政权力(行政性垄断)。都是为了操纵或支配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3.垄断限制和排斥了竞争。
(二)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垄断行为 1.独占 2.合并 3.兼并
4.合谋协议 5.独家交易 6.股份保有 7.董事兼任
(三)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规定
1.特征的经济部门。电力,交通运输,水,煤气,银行,保险,邮电等 2.知识产权领域
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动
二、外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外国反垄断法的历史发展
产生标志:美国《谢尔曼法》标志着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协调与干预,体现了 公权力对私权益的适度介入。
反垄断法被奉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体制的基石。
(二)西方国家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1.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并存 2.结构规制原则和行为规制原则的并存
三、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反垄断法》急需出台。我国主要的垄断形式是行政性垄断。指政府主管机关滥用其行政权力,排斥、扭曲或限制竞争。其本质为以行政权力要不比参与经济活动之中,人为地制造垄断,破坏平等,自由的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甚至陷于无效。
(一)地区封锁
(二)部门垄断
(三)政府设立行政性公司
(四)政府限定交易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其特征
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指违反善良风俗,商业道德,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竞争行为。
1.主体的特定性——经营者 2.行为的违法性 3.行为的危害性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9月2日通过,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主要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调整一部分垄断行为。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邻法的关系 1.与反垄断法
2.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与产品质量法 4.与知识产权法
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
指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仿冒的标志或采用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的行为 3.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4.在商品上使用质量虚假标志
(二)强制交易行为
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 者的商品,排斥其他经营者的行为。
(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经营者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易。
(四)商业贿赂行为 区别回扣与佣金、折扣
(五)虚假宣传行为
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点、价格,使用方法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
(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注意三种表现。
(七)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 特点: 1.不当降价
2.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 3.限制竞争的实质 例外: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八)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特征:
1.违背自愿原则,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2.违背公平原则。
3.该行为具有依仗经济优势限制竞争的实质。
(九)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十)诋毁商誉行为
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
构成要件:
1.经营者的宣传,散布言行具有诋毁的故意。2.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3.经营者采用了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手段。
(十一)串通招投标行为 1.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投标行为
2.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的勾结行为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立法体例,原则等消法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和实践。掌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消费者的定义,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教学方法:案例法与讲授法 学时:8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一、消费者的概念
在经济学上,消费者是与政府,企业相并列的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主体之一,与企业相对应。在法学上,它是各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最重要的主体,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
概念:(有不同表述)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权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个体社会成员。(按课本)。消费者权益与其相伴而生。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它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
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确认和保护个体社会成员(消费者)为生活消费而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享有的正当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根本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理论基础:
①哲学方面——人权,消费者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传统经济理论——企业与消费者的追求目标的冲突,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
③法学理论——对民商法理论的突破,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体例 一类是专门立法,一类是在其他的立法中加入有关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如民商法。
从法律形式来看,各国均以制定法为主。如美国的1906年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英国1987年《消费者利益保护法》,日本,1968年《保护消费者基本法》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如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关系(规制角度不同),与传统的民商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可以从广义与狭义方面来讲。)
我国实行的是专门立法的立法例。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简称《消
法》。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一般说来有三项: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原则;三,依法进行交易的原则。
我国《消法》确立的原则:一,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商品或服务原则;二,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三,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涉及国家的义务问题。四,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
五、消费者权益的国际保护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一、消费者权利的和经营者义务概述 是消法的核心内容。
所谓消费者的权利,就是国家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公民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生活消费,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的生产资料的时候参照适用,一是因为伪劣产品太多,二是因为农民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不能完全分开。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能一部分用于出卖,另一部分用于自己生活消费。
最早提出消费者权利的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62年3月15日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特别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项权利,即“四权论”:获得商品的安全保障的权利,即应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获得正确的商品信息的权利,即不得有虚假广告和假冒商标;对商品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即应提供多种同质商品供消费者选购;提出消费者意见的权利,即消费者有权向政府及立法机关及制造厂商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四项权利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受和公认,因此地,每年的3月15日就被规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当然后来消费者权益又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例如,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规定消费者享有以下6项权利: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的权利,享有经济利益的权利,获得足够信息和自由做出选择的权利,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获得损害赔偿的权利,自由组织消费者团体或组织的权利。等。这反映出消费者权利及其保护的国际化趋势,充分和全面保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的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消费者权利相对的就是经营者的义务,并且在保护消费者权利的过程中,经营者的义务是最直接,最主要的。
二、消费者的具体权利
我国《消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总共九项。1.保障安全权
案例:济南市环保局最近抽查结果:济南八成家装房有害气体超标。甲醛会刺激人体的呼吸器官,造成胸闷、咳嗽、鼻塞,甚至发生过敏、哮喘;高浓度的
甲苯、二甲苯被吸入人体,人体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案例:宁夏某高校职工张某一家由于学校所供洗澡热水温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水温标准,卫生间热水软管的接头丝扣爆裂断开,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热水喷射而出,造成家中3人烫伤,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近日,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19.28万元。
去年2月11日晚,宁夏某高校职工张某洗完澡后,为其84岁的父亲在卫生间的塑料澡盆中调好洗澡水让其洗澡。大约过了20分钟,卫生间忽然传出其父亲的呼救声。张某的妻子闻声冲进卫生间,只见卫生间里热气冲天,热水喷溅,急忙在热气中寻找老人。没想到老人没救出,自己却被严重烫伤。这时,张某直接冲进卫生间抢救父亲和妻子,由于水势太猛,致使他的上下肢被热水烫伤。情急之下,张某只好打电话向邻居和亲戚求助。此后,张家3人被送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救治。
张父由于全身烫伤面积高达84%,终因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张妻全身多处烫伤,住院治疗了41天,后经法医评定为七级伤残。张某四肢烫伤深二度18%,住院治疗13天后出院。
事发后,张某与该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协商解决未果。几个月后,张某将该高校诉至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1死2伤所造成的各项损失共计32万余元。
银川市金凤区法院审理认为,该高校供应洗澡热水时,所供热水温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水温标准,致使张某一家1死2伤,应承担过错责任。张某作为消费者,在接受该高校热水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并有权要求供应热水的经营者提供的热水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故判决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3口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20.98万元。
一审判决生效后,该高校不服,上诉至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19.28万元。
2.知悉真情权知(知情权)案例第237页 3.自主选择权
案例第239页,电信局,话机案 4.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获得赔偿权)
手机性能与说明书不符 法院认定销售商构成欺诈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民樊先生花因发现购买的手机性能与产品说明书上所载明的不符,便以销售商存在欺诈为由,起诉要求退货并双倍赔偿,日前,樊先生的诉讼请求获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支持。
2005年2月19日,樊先生在马鞍山市某电子产品商行购买深圳产某品牌手机一部,价款1400元。回到家中,樊先生根据产品说明书学习操作,反复数次也无法实现说明书第20页所载的“由电话簿号码快速拨打电话方
法二1”项功能。同时,说明书第28至29页提示手机电话簿“存储容量为300”,而电话簿实际存储容量仅为100。于是,樊先生找到销售商某电子产品商行要求退货,而销售商认为这些情况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不同意退货。经樊先生反复交涉,3月29日,销售商给樊先生更换了一部同型号的手机,但仍不具备说明书所载的上述两项功能。樊先生再次要求退货无果,遂以销售商构成欺诈为由,将其诉至法院,要求退货并双倍赔偿购机款2800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售出的产品不符合产品说明书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安徽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以虚假的商品说明销售商品的,构成欺诈,经营者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一倍。马鞍山某电子产品商行向樊先生出售手机的性能不符合产品说明书表明的质量状况,其行为构成欺诈。遂判决,樊先生三日内向某电子产品商行退回所购手机,某电子产品商行三日内给付樊先生赔偿款2800元。
6.依法结社权 7.接受教育权 8.获得尊重权 案例第241页。9.监督批评权
三、经营者的具体义务
我国《消法》第三章。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不作虚假宣传
5.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8.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权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和社会保护
一、国家保护
(一)立法保护
(二)行政管理方面的保护
(三)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保护 案例第246页。
二、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大众传媒,(前两天发生的某地一女士新房被人占用的事,由于媒体的参与才得到了顺利解决)
消协及其他消费者组织。《消法》第五章,非营利,公益性机构。不得从事 35 商品经营及营利性服务,不得以牟利为目的来向社会推荐商品或服务。
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5年主题:健康,维权。健康“指的是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广义上的,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维权"就是要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
以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安全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因食物和水源污染造成的腹泻每年不少于1.2亿人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年报告例数一般在20-40万人之间,考虑到漏报情况,估计实际发生数为报告数的十倍达200-400万人次。我国因为食品安全不合格,甚至食品中掺杂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损害消费者的重大、恶性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其中阜阳劣质奶粉导致儿童死亡案件更是闻名全国。室内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食品中抗生素残留、不法网吧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成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工作所关注的问题。
消协的职能,课本第204页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一、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
(一)解决途径 消法规定
(二)最终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的确定 1.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承担 2.由变更后的企业承担
3.由营业执照的使用人或持有人承担
4.由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和广告的经营者承担。
二、法律责任的确定
(一)民事责任的确定 1.侵犯人身权的民事责任 2.侵犯财产权的民事责任
3.相关法律,法规在民事责任确定方面的协调
(二)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确定
(三)刑事责任的确定
第十三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产品质量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产品及质量的具体概念,判定标准。以及在产品质量立法中的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并且能够做到在实践生活中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产品、缺陷、瑕疵等词语的概念;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
一、产品与产品质量
(一)产品
原本是一经济学术语,法学中也广泛使用。
在经济学中指自然物之外的一切劳动生产物。法学上的有所不同。1985年《欧共体关于对有缺陷的产品的责任指令规定》:“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和狩猎物之外的所有动产,即使已被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这类产品。产品也包括电。”
我国93年《产品质量法》:“指经过 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另外,军工产品也不适用本法。因此,我国产品质量法上所指的产品,排除了初级农产品,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物品,由建筑工程形成的房屋,桥梁,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以及军工产品。其实,产品的实质就是商品。
同时煤气,水,电,天然气等也是产品。
(二)产品质量
指产品所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包括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质量标准以及合同的规定的要求而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责任。
二、产品质量立法与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 1.指导思想 “质量第一”。既要维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平衡生产者、销售者与用户、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制裁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又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立法体例
两个角度:一方面,产品责任法;另一方面:产品管理法。3.归责原则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保证产品的质量。即担保责任。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
目前以严格责任为主。与此同时,也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并用于销售者。
类型可能有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有时候还会发生两者的竞合。
(二)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法概况
各国产品质量立法模式:1.民法规则的扩展。2.专门的产品责任法。3.与产品质量相关的立法和特殊产品责任的立法。
我国。
(三)产品质量法的概念
有关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法律。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有二,一是产品质量责任关系,二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
所以,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空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包括销售进口商品,必须遵守该法。
客体:生产、流通的各种动产,不包括不动产。
主体:生产者、销售者、用户、消费者以及监督管理机构。运输者、仓储者也有可能依据合同成为责任主体。
三、产品质量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关系 后两者规定了交易的一般准则。关系密切。
民法通则规定了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见课本第212页。而产品质量法则将产品的质量问题分为两类,即瑕疵与缺陷。
合同法中也有相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条款,规定的是违约责任。而产品质量法中还规定了侵权责任,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追究产品质量责任的整体。保护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二)与《计量法》,《标准化法》的关系
(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
(四)与《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的关系 一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五)与《刑法》的关系
《刑法》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四、产品质量法的作用
(一)引导产品质量工作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二)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一)组织体制
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层次管理与地域管理相结合。
中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
检疫局合并组建的国家机关,正部级,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权限与职责
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督和管理是宏观上和,政策性的,指导性的和组织协调性的。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进行监督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质量违法行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前者负责组织查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后者负责查处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发现的经销掺假及冒牌产品等违法行为。同一问题,不得重复检查,重复处理。
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合格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产品出厂要检验,厂家进货也要检验。
三、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一)质量标准
统一标准与约定标准。
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无国家,行业标准和,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
强制性标准与一般性标准。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无,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除此之外,可实行一般性的非强制性标准。
(二)生产许可证
对少量的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发放生产许可证。
四、企业质量标准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一)企业质量体系认证
指通过认证机构独立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认证证书,从而证明该企业的质量体系达到相应标准。其认证的对象是企业,即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达到相应标准。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可以自愿提出申请认证。
(二)产品质量认证
指通过认证机构独立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从而证明某一产品达到相应标准。企业可以自愿提出申请认证。
五、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多数产品放开。自由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第二,少数产品国家必须管好,即对那些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提出强制性的标准或要求。国家实行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检查制度。抽查结果登报公布。不合格的依法处理。不得重复抽查,应随机抽查,抽查数量以必要为限度。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检验费用。范围: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国家标准代号: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行业标准:强制性ZB,推荐性ZB/T。(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组成。企业标准。
六、建立全社会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系统一是用户,消费者的权利;二是生产者、销售者的义务,三是国家对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四是消费者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所进行的社会监督。
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上个世纪80年代在杭州的武林广场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火烧温州鞋”运动,这一把火烧碎了许多温州老板们的发财梦;大约十几年后的1999年12月16日—20日,温州市在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鞋都温州名优鞋(杭州)展销会”。其间,杭州市工商管理和质监部门“再烧一把火”,公开烧毁了一批外地假冒温州品牌的皮鞋,这一把火烧出了温州鞋的名气。
第三节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作为的义务
1.产品应当符合内在质量的要求。
(1)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2)具有产品应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3)符合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必须同时符合。前两项为默示担保条件,后一项为明示担保条件。2.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要求。
包括合格证明,产品名称,厂家和厂址,产品规格,安全使用日期,警示标志等。
3.特殊产品的包装必须符合要求。
剧毒,危险,易碎,储运中不能倒置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不作为的义务
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作为的义务
销售者应当对其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具体要求有,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的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在进货之后,应当采取措施,保持产品
质量。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二)不作为的义务 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不得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节
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一、判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
(一)违法与违约 1.违法
没有合同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而构成侵权。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严格责任。
2.违约
有合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合合同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可以补充协议定书,协议定书不成的,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3.违约与违法的竞合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
(二)缺陷与瑕疵 1.两个基本概念。
瑕疵仅指微小的缺点。玉上面的斑点,喻缺点或过失。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
缺陷则是针对较大的问题而言。《产品质量法》34条有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2.两个术语的同异比较
(1)在程度上一小一大,一轻一重
(2)可否接受,瑕疵,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缺陷原则上不能接受
(3)向谁索赔。瑕疵,直接向销售者索赔。缺陷,可以销售者也可向生产者索赔。
(4)赔偿的方式和标准:
(5)诉讼时效:瑕疵1年,缺陷2年。
二、损害赔偿
(一)产品瑕疵责任第221页 1.条件 2.方式 3.追偿
(二)产品缺陷责任
1.生产者承担缺陷责任的条件 侵权的要件及例外
2.销售者承担缺陷责任的条件
一种情况是过错责任,即由于销售者的原因使产品存在缺陷 另一种情况是过错推定责任。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3.赔偿方式和赔偿标准(1)造成人身伤害的(2)造成财产损失的(3)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4.赔偿程序
连带责任——追偿
5.诉讼时效: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2年
三、行政处罚
(一)承担行政责任的违法行为
(二)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要形式是行政处罚
四、刑事责任
五、产品质量争议处理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相关知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并不是首字母缩写,而是一个词,它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相等”。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的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活动。
第十四章
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特别交易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证券业、期货业、房地产业。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证券业、期货业、房地产业的基本法律制度。教学重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证券和证券市场监管立法概述
(一)证券和种类和概念 证券的概念。
划分:商品证券(提货单,购货单,运货单等)和价值证券(又分为货币证券——支票,本票,汇票和资本证券——债券,股票)
证券法上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券以及其它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证券。
(二)证券市场的构成与功能 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三)监管立法
二、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一)各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 1.国家集中监管模式 2.自律管理模式
(二)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 1.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
2.辅以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
三、证券发行监管制度
四、证券交易监管制度
五、证券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二节
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监管立法概述
二、期货交易所
三、期货经纪公司
四、期货交易监管制度
五、期货交易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三节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一、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概述
二、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
三、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
四、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
五、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44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第十五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市场失灵理论,及政府干预理论
三、宏观调控法的制度演进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及体系结构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结构
(一)计划法、产业法
(二)投资、金融、财政、价格法
(三)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法
(四)对外贸易法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方法
一、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一)间接调控原则
(二)计划指导原则
(三)公开原则
(四)合法原则
(五)适度性原则
(六)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一)必须依法进行
(二)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节
(三)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宏观调控的补充
第二十二章
财政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财政与财政法,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的相关法律制度及其内容。
教学目的:财政法律制度是经济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与国家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管理国家的角度来获取财政方面的知识,并且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的运用。
教学重点:财政的特点,预算的管理程序,国债的分类和发行。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财政与财政法概述
一、财政的一般原理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活动的总称。
(二)财政的特征
(三)财政的职能 1.分配收入的职能 2.配置资源的职能 3.保障稳定的职能
(四)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物品理论
二、财政法的概念
财政法是调整在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关系
(二)财政法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 2.法域特定性
3.调整对象的独特性
三、财政法的地位
四、财政法的体系
第二节
预算法
一、预算和预算法概述
(一)预算和预算法的概念
预算是指国家对会计年度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
预算。
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预算关系。
(二)预算法的地位
在财政法体系中,预算法是核心法、骨干法。
(三)预算体系的组成
二、预算管理职权
(一)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1.各级人大的预算管理职权
2.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预算收支的范围
(一)预算收入 1.税收收入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国家的国有资产收益 3.专项收入 4.其他收入
按税种划分,可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预算外资金的问题。指相关主体为了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二)预算支出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四、预算管理程序
(一)预算的编制 1.复式预算原则 2.不列赤字原则 3.真实合法原则 4.节约统筹原则
(二)预算的审批
(三)预算的执行的调整
五、决算制度
(一)决算草案的编制
(二)决算草案的审批
六、预算与决算监督及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
(一)预算与决算的监督
立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
(二)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国债法
一、国债和国债法概述
(一)国债的概念和职能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所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债的最基本职能为: 1.弥补财政赤字的职能 2.宏观调控的职能。
(二)国债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国债法是调整在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国债关系。
二、国债的分类
(一)按照偿还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前者又可分为短期国债(一年以内)、中期国债(一年至十年)、长期国债(十年以上)。
(二)按发行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三)按使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赤字国债、建设国债、特种国债。
(四)按流通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上市国债和不上市国债。
三、国债的发行、偿还与管理
(一)国债的发行 发行条件和发行方法 发行方法: 1.直接发行法 2.间接发行法 3.销售发行法 4.摊派发行法
(二)国债的使用
分为政府对国债资金的使用与国债债务人对其债券权利的行使两个方面。
(三)国债的偿还
(四)国债和管理
第四节
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法概述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一)政府采购模式的选择
(二)政府采购法的主体
(三)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 我国已经有政府采购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法概述
转移支付,又称补助支出,无偿支出,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了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
转移支付法,是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类:
(一)一般转移支付
(二)专项转移支付
(三)特殊转移支付
(四)税收返还
第二篇:经济法_复习题及全部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经济法》复习题及全部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指导价:是指依照《价格法》规定,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定价权限和范围规定基准价及其浮动幅度,指导经营者制定的价格。
2、保障措施:是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在进口激增并对其国内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时,采取的进口限制措施。
3、财政法:是调整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企业因享有某种市场力量而具有的优势地位,这种地位使其可以无视竞争、妨碍竞争或排除竞争。
5、经济性垄断:经营者凭借市场力量限制、阻碍乃至消除竞争的行为。
6、本身违法原则:是反垄断法适用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对市场上某些类型的反竞争行为不管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均得被视为非法。指任何企业只要出现结合或共谋等垄断状态或行为就视为违法,就应加以限制或禁止
7、横向垄断协议:通常又被称为卡特尔,是指处于同一经济阶段相互独立的企业之间所达成的有关限制相关市场竞争的协议。
8、行政性垄断:指拥有行政权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9、预算法:是调整国家在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和取得、使用和分配、监督和管理等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0、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金融服务
1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12、商业秘密
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13、公平交易权
公平交易权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所享有的获得质量保障和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的权利。
14、国有资产
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15、倾销
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二、选择题
1、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C);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
A.50% 25%
B、50% 50%
C、75% 25%
D、25% 75%
2、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实行的管理体制是(ABCD)。A.国家统一所有
B.政府分级管理 C.政府分级代表
D.企业自主经营
3、最早使用“经济法”一词的是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C)。
A.德萨米
B.蒲鲁东
C.摩莱里
D.莱特
4、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以抽奖方式进行的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不得超过(C)。
A.1000元
B.3000元
C.5000元
D.10000元
5、根据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A)。
A.超额累进税率
B.比例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6、下列各项物品出现质量问题,不适用《产品质量法》的有(D)。
A.原油
B.军工产品 C.超市中的糖果
D.建设工程
7、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列入“三包”范围的产品包括(ABCD)。
A.微型计算机
B.电视机 C.汽车
D.固定电话机
8、下列关于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有(AB)。
A.我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B.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我国准许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
C.国家对所有限制进出口的货物统一实行配额管理,而对所有限制进出口的技术统一实行许可证管理
D.我国采取保障措施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倾销行为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
9、下列各项权利中,不属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基本权利的是(C)。
A.选择权
B.监督权
C.环境权
D.公平交易权
11、A超市将已过保质期的食用油的有效期标签涂改以后继续销售给消费者张某,每瓶售价35元。消费者张某买了2瓶,他可以要求A超市赔偿损失(A)。
A.700元
B、140元
C、70元
D、280元
12、下列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 B.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
C.货币政策委员会是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D.中国人民银行不仅独立于财政部,而且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方面独立于国务院
13、从性质上审视,经济法是(C)。
A.公法
B.私法
C.社会法
14、下列各项权利中,属于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基本权利的是(ABD)。
A.选择权
B.监督权
C.环境权
D.公平交易权
15、目前我国对国有资产实行的管理体制是(ABCD)。
A.国家统一所有
B.政府分级管理
C.政府分级代表
D.企业自主经营
16、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反垄断法适用除外范围的行为是(C)。C.某专利权人依照《专利法》规定将其专利授予给甲公司使用,但拒绝授权给乙公司
17、根据我国《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之间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其处以上一销售额的(A)的罚款。A.10%以下
18、最早使用“经济法”一词的文献是(C)。C.《世界经济年鉴》
19、李某到一饭店就餐,饭店服务人员张某在给卡式煤气炉点火时,煤气炉突然爆炸,李某、张某及邻座顾客杜某均被炸伤。经查,煤气炉系甲公司生产,质量存在严重缺陷。下列有关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B)
B.张某只能依劳动合同关系要求饭店承担赔偿责任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央银行的基本货币政策工具
2、简述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
答:
(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3、简述经济性垄断的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
答:经济性垄断或称经济垄断是经济学中经营者或经营者的联合体为了获得垄断利润而滥用其拥有的经济力优势或市场支配地位(包括联合优势)的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经济性垄断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的主要表现形式:1.协议限制竞争行为。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4、简述税法的基本原则。
答:我国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税收法定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社会政策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 税收法定原则的内容,一般由以下三项具体原则组成:1.税收要素法定原则。2.税收要素明确原则。3.征税合法性原则。(二)税收公平原则
(三)税收效率原则
(四)税收社会政策原则
5、简述我国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将国家的全部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划分,借以确定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范围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其实质是根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确定其相应的财权,通过税种的划分形成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体系。它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6、简述税收的类型。
答:1.根据课税目的不同,可分为一般税和特别税;2.根据计税依据不同,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3.根据征税实体不同。可分为实物税货币税和劳役税;4.根据税收和价格的关系,可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5.根据税负是否能够转嫁,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6.根据税收管理权限的不同,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7.根据课税对象不同,可分为商品劳务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行为税。
7、简述我国的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答:
一、企业质量体系谁:是指通过依法设立的认证机构对企业的质量体系进行评价,对符合有关标准的,予以认证注册,并发给相应的体系认证证书活动。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是一种自愿性认证。
二、产品质量谁:根据认证所涉及的内容,产品质量谁可分为安全认证和合格认证两种。依据认证是否由企业自主选择,产品质量认证可分为自愿性产品认证和强制性产品认证。
8、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上规定的经营者的义务。
答: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经营者在十个方面的义务。1守法义务 2保障安全义务 3质量担保义务 4提供真实信息义务 5标志经营资格义务 6出具凭证义务 7三包义务 8公平交易义务 9 尊重人格义务 10接受监督义务
9、简述国债的概念和功能
国债是指中央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贷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经济。
10、简述不当价格的法律规制。
答: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显失公平的认定作了司法解释,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54条则规定,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这些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有关合同显失公平问题的规定。
四、案例分析
案情:1995年7月10日,姚某从个体户杨某的杂货店购买了4瓶“海鸥”牌啤酒。回到家中,姚某弯腰把啤酒放在地上,刚将啤酒放下未起身,其中的1瓶啤酒突然发生爆炸,弹起的瓶盖将姚某的眼睛打伤,四处乱飞的玻璃片将姚某的脸、胳膊、腿多处划伤,鲜血直流。其他3瓶啤酒也被爆炸的那瓶啤酒冲倒摔碎。姚某住院治疗花去3000多元,于是要求杨某赔偿其全部医疗费及误工费、营养费。杨某认为啤酒爆炸伤人不应由他负责,而应由啤酒生产者市啤酒厂负责。后来经有关部门进行鉴定得出如下结论:啤酒爆炸是由于瓶内压力严重超过规定标准所致,责任完全在于市啤酒厂。于是姚某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个体户杨某和市啤酒厂赔偿他因啤酒爆炸所遭受的一切损失。而杨某则认为啤酒爆炸完全是由于市啤酒厂的原因造成的,自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问:
1、本案中的产品(啤酒)是否存在缺陷?请加以分析。
2、应当如何处理本案中所涉及的纠纷? 答:①本案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人身伤害的赔偿案件,首先,市啤酒厂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造成啤酒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瓶内啤酒压力严重超过规定的标准,市啤酒厂应当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2条、产品质量法第14、29条都作了规定;
②个体户杨某应承担赔偿责任,依据通则第122条、产品质量法第28、31条的规定,其应承担赔偿责任。不过,属于产品生产者的责任,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产品的生产者追偿。
答:
1、有缺陷。制造缺陷,分析。
2、处理纠纷:起诉厂家,厂家承担有关赔偿,医药费、误工减少的收入„„。也可以先起诉商店,再追偿。
案情:原告:程桂兰,女,69岁,退休干部。
被告:中国人民解放军464医院(以下简称医院)。
被告:陕西秦明医学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学仪器公司)。
1992年1月21日,原告因患有冠心病、病态窦房结合综合症,在第一被告医院住院治疗。由于原告身体及治疗的需要,经医院推荐,征得原告及亲属的同意,医院购买了被告医学仪器公司销售的美国某公司生产的VVI.ASTRAT4型心脏起搏器。随机发给患者的“起搏器患者安全卡”注明,该机保证年限为“终身”。
同年3月5日,被告医院为原告实施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手术后起搏器工作正常,原告于3月28日出院。1994年6月13日,原告又因病入住被告医院治疗。住院期间,原告的心律出现失常,窦房传导阻滞,经检查诊断确定为心脏起搏器电极导线于原告右锁骨部位折断。
为了及时救治原告,考虑到原告的病情及身体状况,经原告的亲属与医院商议,在几种方案中为原告选择了将原心脏起搏器留在体内,再为原告植入一个心脏起搏器的方案。1994年6月30日,该医院为原告作了第二次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将被告医学仪器公司销售的SIEMENS(西门子)公司生产的DIALOG2037K型心脏起搏器植入原告体内,并另行植入一电极导线。至目前,再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工作正常。
1996年4月,原告起诉至天津市南开区人民法院,称:被告医学仪器公司夸大质量尚有缺陷的商品性能,并进行销售,从而导致其二次手术的痛苦。被告医院是心脏起搏器的购入者和植入者,未对该机质量进行必要的审查。
由于被告方面的过错,除给其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还使其原本虚弱的身体再次经受二次手术的痛苦,至今不能从当初起搏器导线断裂,生命垂危的阴影中解脱出来,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诉请判令二被告赔偿因第二次安置心脏起搏器的医疗费、护理费、相关损失及精神损害赔偿费等总计人民币334777.38元。
被告医院答辩称:从本院为原告手术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导管的位置及导管所经过的途径看,是首选的最佳途径。而且原告第一次植入心脏起搏器两年多的时间里状态一直良好,没有发现因医疗技术方面失误引起的后果。为原告植入的第二个心脏起搏器至今已经工作四年时间,也说明本院的医疗技术是可靠的。本院没有过错,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被告医学仪器公司答辩称:原告使用的VVI.ASTRAT4型心脏起搏器及4150型导管均系美国某公司生产制造,在未确定起搏器导管是否合格之前,应将产品制造者追加为共同被告,以便查清事实。电极导线断裂,原因是多方面的,是质量问题,还是原告使用不当或医院操作放置有误,必须进行专家鉴定才可作判断。其作为销售商,在销售心脏起搏器的过程中并无过错。
医院未按与本公司约定的条款履行,导线断裂只需要换导线即可,却为原告安装第二个心脏起搏器,造成两个起搏器同在原告体内,不是本公司的责任。原告要求赔偿第二个起搏器的损失不合理,要求精神损失赔偿,也没有法律依据。
另:一般情况下,心脏起博器的使用期限为5-10年。问题:
1、什么是产品缺陷?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2、本案中的产品是否存在缺陷?应当如何处理本案?
答:1.产品缺陷是指存在于产品的设计、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装配或说明指示等方面的,未能满足消费或使用产品所必须合理安全要求的情形。产品缺陷的判断标准是:保障人体健康、人体、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
2.原告是心脏起搏器的使用人,心脏起搏器的使用状态直接关系着原告的生命安全和生命质量,不允许有丝毫的瑕疵和缺陷。由于原告第一次植入的心脏起搏器在体内无法取出,无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所以,法庭正确运用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查明案件事实。所谓举证责任倒置,即根据一般原则应当由原告负担的举证责任,转移为被告负担。在产品责任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符合立法目的,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举证责任倒置,人民法院查明了两点事实:一是原告第一次植入的美国某公司生产的心脏起搏器没有达到一般同类产品的使用年限,由此证明该心脏起搏器存在质量缺陷;二是被告医学仪器公司不能证明该心脏起搏器的质量缺陷是原告造成的。故而可以确定讼争的心脏起搏器存在质量缺陷。被告医学仪器公司承担赔偿责任,被告医院承担连带责任。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因心脏起搏器导线断裂使原告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二是原告体内不工作的心脏起搏器可能存在的潜在的不良影响;三是原告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向被告提出精神赔偿。
3、原告:北京金洪恩电脑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平谷县平谷镇。
被告:北京惠斯特科技开发中心。住所地: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
原告金洪恩公司诉称:1997年11月,原告自主开发研制并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股市操作类软件产品“股神”。该软件自问世以来,一直位于同类产品销售量前列,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且有较高的知名度,已成为知名商品。1999年4月28日,原告取得第1268788号商标注册证,在第九类商品范围内对“股神”商标享有专用权。自2000年开始,被告惠斯特中心在其软件产品外包装上冠以“股神2000”的名称,而内装软件的名称是“股市经典”。同时,惠斯特中心在该公司的网站主页上宣传其开发的“股市经典”时,还使用了“股神2000”和“‘股神2000’隆重上市”等字样。惠斯特中心的上述行为,使消费者将“股市经典”误认为“股神”的升级换代产品,侵犯了原告的合法权益。故诉请判令惠斯特中心:1、立即停止销售侵权产品,销售所有侵权产品的包装、装潢,并删除其网站主页上的不实宣传;2、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在其网站主页以及《电脑报》、《电脑商情报》上登载致歉声明;3、给原告赔偿经济损失20万元。被告惠斯特中心辩称:
一、“股神”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围是第九类的“计算机硬件”,不包括“软件”。原告金洪恩公司将“股神”商标用于其开发的软件上,是擅自扩大商标使用范围。就此,我中心已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撤销注册不当商标的申请;
二、“股神2000”是我中心独立开发的股票分析软件,其设计和包装与金洪恩公司的“股神”软件完全不同,二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更不是该软件的升级版;
三、我中心产品的外包装上使用“股神2000”字样,是因为这是我中心另一商品“财神2000”的系列产品。这两种软件在产品包装、名称、字体方面是一致的,与金洪恩公司的“股神”软件完全不同,且在包装显著位置上注明是由北京惠斯特科技开发中心开发;
四、金洪恩公司在起诉书中称“股神”产品为知名商品,与事实不符。从产品销量、市场占有率方面看,金洪恩公司均不是第一位,北京软件代理商销量排行榜也证明了这一点。基于以上理由,法院应当驳回金洪恩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问:
1、本案被告是否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请加以分析。
2、本案应如何处理? 1.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股神”二字并非股票类软件的通用名称,原告金洪恩公司将该公司的软件命名为“股神”并先于被告惠斯特中心的“股市经典”推向市场。金洪恩公司为销售“股神”软件,进行了大量的广告宣传,使该软件在双方均认可的连邦专业软件排行榜上保持了一段时间的销售量领先地位,故该软件在股票类软件市场中具有了一定知名度,应当认定为知名商品。惠斯特中心的行为属于侵权。
2.一、被告惠斯特中心停止在其“股市经典”软件的包装及相关的广告宣传中使用“股神”二字;
二、被告惠斯特中心在《电脑报》和其网站主页上刊登声明,向原告金洪恩公司公开致歉;
三、被告惠斯特中心赔偿原告金洪恩公司经济损失2万元。
五、论述题
1、试论述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经济法应对。
2、论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论述时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分税制的概念、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评价及完善建议)答:
1、分税制概念
分税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按照税种划分收入,以确定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2、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内容
(1)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
中央支出包括:国防费,武警经费、外交和援外支出,中央级行政管理费,中央统管的基本建设投资,中央直属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费,地质勘探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支出,由中央负担的国内外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以及中央本级负担的公检法支出和文化、教育、卫生、科学等各项事业费支出。
地方支出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以及其他支出。(2)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
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3、评价与完善建议
具体来说:(1)成就,如财力加强特别是中央财力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加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相对稳定等。(2)问题分析:税种划分不科学,如地方税种税源过小征收难度、财权与事权不够对应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政吃紧、转移支付不规范等。(3)完善建议转移支付立法、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地方财政等。
3、试论述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金融法应对。
答:周小川指出,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任务的要求,下一步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抓好五项主要工作。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一是要按照“两防”的要求,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过快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服务业、消费等方面的信贷支持。二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推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加快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三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四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确保做好奥运金融服务工作。五是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依法行政。
第三篇:全部教案(范文模版)
《燕昭王求士》
学习要点:
1.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燕昭王尊重人才、发愤图强的精神。
2.体会学习《战国策》生动形象、气势充沛、说理深刻透彻、语言辩丽恣肆等艺术特色。
作品背景: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历史散文汇编,到西汉末刘向整理编辑成集后才定名为《战国策》。至于其作者汉代的司马迁、刘向、班固等人在谈到该书时均未提到,现在人多认为是秦、汉年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战国时代,社会风云变幻,诸侯各国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实力及领土扩张。《战国策》记载了当时各诸侯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及其奇谋异策,肯定了他们在诸侯各国之间政治外交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塑造出不少政治开明、发愤图强的君主、卿相、士人形象,本文中的燕昭王就是当时著名的开明君主之一。当时的燕国是列国中的弱国,经常受到近邻齐国的欺负。燕昭王即位前,其父哙禅位于 子,齐宣王趁机侵略燕国,攻克燕国国都,杀死了哙及燕王。在这种情况下,燕昭王重新聚集兵力收复燕国,自己做了燕国国君。但这时的燕国国势已十分艰难,为了报仇雪耻,让燕国强大起来,燕昭王一方面设下重金,广招天下有智之士,一方面与国内百姓同甘共苦,同仇敌忾。经过28年的内强外联努力,公元前284年(燕昭王28年),来自魏国的乐毅为燕昭王组织了由赵、楚、韩、魏、燕五国兵力组成的联军,乐毅亲率大军击齐,先后攻下了70余座城池,将齐国的金银财宝全部运回了燕国,齐国几近灭亡。但燕昭王此时不幸去逝,新即位的燕惠王很快就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让骑劫取代了乐毅的大将位置,乐毅被迫逃到赵国。接着齐国大将田单又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军,一举收复70余城,燕国又陷入危机之中。
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燕昭王拜访并采纳谋士郭隗“礼贤下士”的建议,与百姓同甘共苦,经过28年的发愤图强,最后打败齐国,报了杀父破国之仇的故事。表现了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的美德。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展开,重点写郭隗的分析与见解,最后交待燕昭王求士的结果,说明了郭隗谋略的正确性。文章情节完整、人物鲜明、说理深刻透彻。
艺术特色:
课文以燕昭王求士的前因后果为线索,有问题,有回答,有结果,首尾呼应,事件、人物明确,情节结构十分完整。文章围绕燕昭王的求士,着重描写郭隗的策略:他先用整齐对称的排比方式,对各种致士之法进行铺陈描述,从中进行比较,诱导燕昭王礼贤下士循序渐进,侃侃而谈,内容精致而流畅;接着又用千金市马的故事启发燕昭王,既将道理阐述得深刻透彻,又使文章生动而富于文学色彩。全部说辞纵横捭阖,辩丽恣肆。而在对话中,郭隗的老谋深算,燕昭王的礼贤下士都表现得活灵活现,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作家作品汇评:
1.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战国策》不仅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文笔恣肆激越,语言犀利流畅,论事透辟周详,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描绘人物生动传神,富有浓厚的文学情趣,对后代史传文和政论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战国策》一书对苏洵、苏轼父子的议论文的影响尤为显著。苏洵的《权书》、《衡论》及其他史论,苏轼的《策略》、《策别》、《策断》、《志林》诸论及其他策论,上书,论人论事,都在学习《战国策》中获得丰富的有益的经验。
《管晏列传》
学习要点:
1.结合练习题正确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意义。
2.体会把握司马迁人物传记虚实结合的性质和特点。3.学习《史记》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的语言艺术。
作品背景: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中国史书的一大范式,影响深远。全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共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史记》又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作者在忠于史实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性情节精心布局,以浓厚的抒情色彩刻画历史人物,语言通俗、简洁、明朗,富有感情和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后世散文、小说等创作的光辉典范。
《管晏列传》抒发了司马迁强烈的人生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这是对古人的仰慕,更是对黑暗世道的控诉!司马迁生活在一个没有知己、无人救援的冷酷世界里,他多么希望身边有晏子、鲍叔那样的知音!清代的李晚芳在其《读史管见》中有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故落笔时,有不胜望古遥集之悲,反复抑扬,又有笔欲住而意不住之妙。”此话可作为阅读本文的参考。
思想内容:
这篇传记以称颂管仲、晏婴的治国才干为线索,突出歌颂了鲍管之间感人的友谊,和晏婴不拘一格赏拔人才的做法,表现了司马迁对鲍叔、管仲,以及齐桓公、越石夫等人的无比崇敬。作者选择了三件轶事:一是鲍叔牙冒着风险推荐齐桓公的仇敌管仲执政,而自己“以身下之”,结果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二是晏婴解左骖为贤能的越石父赎罪,又请他做上宾;三是晏婴发现自己的车夫能知过改过,便推荐他做了官。文中,作者有意突出了朋友之间、君臣之间、上下之间的一些关系准则,正面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同时也是对汉代现实的一种鞭挞与批判,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身世和感慨。
艺术特色:
1.善于组织安排文章的篇章结构。管仲、晏婴是齐国历史上的名人,可写的东西很多,而本文围绕知贤善荐这一中心,只选取三件 “逸事” 表现人物,其间虚实结合,时述时议,时详时略,时分时合,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形散而神不散。如文章开头,只一句介绍管仲是“颍上人”;接着交待鲍叔和管仲的关系,作者只说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如何交往,没有具体写;“鲍叔知其贤”,怎么知道的,也不详述;管仲一生极有作为,文章仅用“管仲既用……”几句话概述;后面谈到管仲的著作,也“世多有之,是以不论”一笔带过了,因为这些都与作者要表达的“知贤善荐”主题关系不大。而“管仲曰”一段,因管仲自己道出了受知于鲍叔的情况和感慨,最能表达作者的心思,所以作者不惜笔墨进行了详写:“吾始困时”以下用五个排比句,先述管仲的表现,后写鲍叔的分析,连用五个“知”字,极显鲍叔知人之明;又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样精辟而发自肺腑的语言赞美鲍叔的知贤荐贤,画龙点睛地表现了个人心声。
2.语言通俗、简炼,句式灵活,富有感情和个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文章最后两段为例,开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一句是叙述,句式由短而长,语气沉稳;继而“岂以为……哉”句是疑问语气,句式由长而短,猜测中带有肯定;后面的“语曰”句引用整齐错落,是陈述语气,读来敦实有力;最后由前面的引述提出“岂管仲之谓乎”,又是回味悠长的疑问语气。
“方晏子……者邪?” 一句是疑问猜测,接着后面 “至其……者哉!”一句又是感叹,最后“假令……焉”一句是陈述句,三句都是赞叹晏子人品,而前后句式、语气等等绝不相同。两个段落前后,句式长短错落,语气变化贯通,抒情、议论色彩明显,且上下几乎不可增删一字,体现了高超的驾驭语言能力。
作家作品汇评:
1.〔东汉〕班彪《史记论》、《后汉书 · 班彪传》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又进项羽、陈涉而黜淮南、衡山,细意委曲,条例不经。若迁之著作,采获古今,贯穿经传,至广博也,一人之精,文重思烦,故其书刊落不尽,尚有盈辞,多不齐一。
2.〔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序》
班固有言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亦其所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已勤矣。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骃以为固之所言,世称其当。虽时有纰缪,实勒成一家,总其大较,信命世之宏才也。
3.〔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 史传》
爰及太史谈,世惟执简;子长继志,甄序帝勣。比尧称典,则位杂中贤;法孔题经,则文非元圣。故取式吕览,通号曰纪。纪纲之号,亦宏称也。故本纪以述皇王,列传以总之尤,条例踳落之失,叔皮论之详矣。
4.〔清〕刘大櫆《论文偶记》
昔人谓子长文字,微情妙旨,寄之笔墨蹊径之外;又谓如郭忠恕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而无笔墨之迹。故太史公文,并非孟坚所知。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言止而意不尽者尤佳。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自太史公后,唯韩、欧得其一二。
5.〔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史记》如海,无所不包,亦无所不有;古文大家,未有不得力于此书者;正须极意探讨。韩文拟之,如江河耳。(〔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6. 鲁迅《汉文学史纲》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杨王孙传》
学习要点:
1.通过反复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及现实意义。2.感受把握班固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凝重的特点
作品背景: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整个西汉的历史。其体例基本沿袭《史记》,而且汉武帝以前的史实也基本取自《史记》,只是略有增删。全书由纪、表、传、志四部分组成,共100篇。与《史记》相比,《汉书》是奉旨写史,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其思想性、人民性和文学性不如《史记》;但其史料丰富翔实,文字整齐,组织严密等又在《史记》之上,因此在中国史学和文学界都有重要影响。
班固生活在东汉一个比较优裕的仕宦家庭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又是奉旨写史,撰写《汉书》是为统治者服务,所以他往往以封建统治者的观点来评价人事,注重“为尊者讳”、颂“汉德”,这些倾向使《汉书》的人民性受到一定影响,不如《史记》;但作为一个史学家,班固还是比较重视客观历史事实的,针对现实中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他也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做出比较正确进步的判断,《杨王孙传》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来儒家重礼仪,人死后讲究厚葬,这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很普遍的,尤其表现在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那里。这些人生前挥霍享受,死后还要“裹以币帛,鬲以棺椁,支体络束,口含玉石”,大肆铺张浪费,达到了十分惊人的程度;杨王孙反对当时这种“靡财单币,腐之地下”、“饰外以华众”的厚葬风气,是有很大勇气和进步意义的,而班固特为立传,并在传后的“传赞”中高度赞扬了杨王孙的做法:“观杨王孙之志,贤于秦始皇远矣。”众所周知,秦始皇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死前即开始为自己营建骊山陵墓,墓穴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余,工程浩大;葬敛时“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简直是穷奢极靡。班固这样述评杨王孙,其实是借古讽今,这在封建时代是十分可贵的。另外文中还表现了杨王孙的无鬼论思想,肯定尧时的习俗,这无论是在杨王孙所处的西汉、班固所处的东汉,还是在今天的社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清代何焯在《义门读书记》说:“汉诸陵无不为赤眉所发,故班氏特追称杨王孙之志,立传以讽晓当代,其言始皇,所谓借秦为喻,不敢谤议上及山陵也。”可为参照。
思想内容:
这篇课文通过记述杨王孙临终前立遗嘱要求“裸葬”,并在答复友人祁侯的信中进一步阐明自己反对厚葬,而以“裸葬” “矫世”的主张,表现了班固反对铺张厚葬的思想。
艺术特色:
本文突出体现了班固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首先是结构十分严谨。文章开头,杨王孙的遗嘱出人意料,其子想不通,因此请祁侯来信帮助劝说,于是就有了杨王孙的复信,通过复信将反对厚葬而裸葬的思想动机及理由阐述得清晰透彻,于是又有了文章最后裸葬的结果。全文首尾贯通,线索明确清晰,读来一目了然,结构十分严谨。其次是叙述详略得当,语言简炼精要。杨王孙遗嘱及其子想法,均记叙得简明扼要,几乎不可再删去一字;杨王孙回信是全文中心:先说明裸葬目的,再斥责世俗厚葬的愚蠢鄙陋,进而畅论“裸葬”回归自然而厚葬徒然“鬲真”之理,又引古代圣君薄葬为据,最后得出结论:“今费财厚葬,留归鬲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谓重惑。”文字虽然不多,但联系现实,引古证今,逻辑周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又是一年芳草绿》
学习要点
1.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舍先生的个性特点。
2.注意从老舍先生达观乐观的人生态度中获得启示。
3.结合课文,具体领会掌握老舍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风格。
作品背景
本文是1935年新年过后,老舍先生应报社有关“人生于世”话题的约稿而写成的,原载于1935年3月6日《益世报》。
思想内容
作者运用自嘲调谑的幽默笔法,生动形象地为自己描绘了一幅自画像,谦虚而自信,踏实而勤奋,不自以为是,不趋炎附势,不哗众取宠,不拒绝批评,客观看待自己,和气友善待人,率真自然,达观乐观的个性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于自我个性描述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处世观以及文学观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示。
艺术特色
1.寓庄于谐,构思巧妙
本文是作者向读者展现自我个性、阐明自己的为人处世态度之作,在表露个人见解时,作者并未板着面孔说教,而是将严肃的话题寓于谈笑之中,在谈笑中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其特有的人格魅力。文章从作者的“悲观”写起,到最后设想这篇文章也许会成为“史料”,始终贯穿着轻松诙谐的气氛,读来常常会使人忍俊不禁。
2.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文章集中体现出老舍创作的幽默艺术风格,而这种幽默风格又是通过多种语言手段来实现的。有时使用比喻手法,如称自己不过是“脸上平润一点的猴子”,自己写作的时候“仿佛是蒸馒头”等;有时使用对比手法,如将自己与高尔基对比,说文学“不如一尊高射炮,或一锅饭有用”等;有时使用反语,如写自己“悲观”、“无大志”等;有时使用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等;有时使用生动形象的方言俗语,如“笑毛咕了”、“稀松”、“死不要鼻子”、“虎事”等。多种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使老舍作品风趣幽默的语言特色体现得尤为突出
作家作品汇评
1.宋永毅《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
1944年,文艺界发起庆祝老舍创作20周年的纪念活动,在由郭沫若、沈雁冰等29人签名的《缘起》的开头便指出:“中国新文艺的基础渐见奠定了,老舍先生便是我们新文艺的一座丰碑。” “先生在我们的文艺史上划出了一个时代,……无论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各方面,他都表现了特别的成绩”,“他对于生活的认真,对于朋友的挚爱,对于事业的公正,对于国家的忠贞,一贯地流露着他的坦白真诚的性格。正因为有他这样的性格,所以才会有他的受人爱好的文章,受人尊敬的成就。”
2.杨义《老舍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老舍作品还有一个绝活,就是它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白话取代文言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贡献,但初期的白话文既来自口语,也来自话本,掺杂着欧化的翻译腔,以及书卷气的文言词。老舍的大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的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写带着他的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的语言学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毫无修饰、本色自然的智慧。他开始写小说时,带着“写着玩,当笑话写”的轻松心态,其后追求当一种“笑的哲人”,“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由于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遂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老舍的幽默使用到精彩的地方,是荡漾着诗意的魅力的,是一种“非诗化的诗”。
3.温儒敏《论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
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他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狄更斯等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具内蕴的“京味”。……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总之,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些。用老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把幽默看成是生命的润滑剂。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说得严重一点,有点类似北京“京油子”的“耍贫”),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作品中,老舍曾为此而深深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从《离婚》开始,老舍为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可不是从文字里硬挤出来的”;追求更高的视点,更深厚的思想底蕴,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而又追求艺术表现上的节制与分寸感。老舍创作逐渐失去了初期的单纯性质,产生了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其小说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
4.王晓琴《老舍创作的文化批判精神》
老舍是个非激情状态的文化型作家。他认为文化乃民族的命脉,是立国之本,提出“有文化的自由生存,才有历史的繁荣与延续。人存而文化亡,必系奴隶”,因此,总是从文化视角探讨民族的命运。文化批判成为贯穿老舍创作的精神纲领。……老舍是以开放的眼光,博大的胸怀,超越封闭的文化体系,构筑起多元文化互识、互证、互补,“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他的这种独特的文化批判精神,在多元化多中心发展的21世纪,必将为世界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提供宝贵的镜与灯。
《听听那冷雨》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领会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3.具体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作品背景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即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的大陆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乡怀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颂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說:“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內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选自《余光中散文选集》。
思想内容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
艺术特色
第一,新颖的构思。
自古以来,写雨的诗文很多,也有不少借秋雨写愁的作品。而本文则是以“冷雨”来写春雨,不仅写了冷雨的可嗅、可观,而且更突出地写了冷雨的可听,从听觉上来表现作者思乡欲归而不能的种种复杂感受。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构思的新颖还体现在叙述的角度上,作者没有采用一般文章通常使用的第一人称,而是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人物的情感流露仿佛一个个蒙太奇镜头,使读者尽收眼底,一切都像读者自己发现的一般真切自然。并且,这种人称叙述方法能够使抒情主人公更好地融入景物、背景之中,人景融为一体,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为相似的艺术表达效果。
第二,独具特色的语言。
本文语言上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大量使用重叠的手法,有的叠字,有的叠词,有的叠句;有的对偶重叠,有的排比重叠,有的则反复重叠。句式上采用长句和短句结合的方式,短句少则二三字,长句多则超过20个字,有的句子甚至中间不加标点有意形成长句,如“雨是阴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等。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叠字叠句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语势和耐人寻味的效果。
第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比喻如“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等;
拟人如“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等。
作家作品汇评
1. 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缪思·后记》
我所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应该有木箫的甜味,釜形大铜鼓的骚响,有旋转自如虹一样的光谱,而明灭闪烁于字里行间的,应该有一种奇幻的光。一位出色的散文家,当他的思想与文字相遇,每如撒盐于烛,会喷出七彩的火花。
2. 柯灵《台湾散文选(杨牧编)·序》
读《听听那冷雨》,看看他对散文艺术作了多少探索与革新。以雨入诗文,古往今来,何止千百,而并非每一篇章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意蕴、意境、面貌、个性,自己独创的文笔。他使用重重叠叠的叠字叠句,参差错落,贯串全文。有的是近似的排比反复出现;有的是同声叠韵,如 “ 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 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别具匠心;句子的结构灵活多变,短句短到点点滴滴,一字一句,二字三字一句,长句像连绵不断的雨脚,一口气长到三十九字;杂以流动自然的少量韵语段落。方块字的形象性和平仄声,神而化之,竟凝结为一幅绵绵密密、千丝万缕的雨景,一阵阵远远近近,紧敲慢打的雨声,甚至那潮潮湿湿的雨意,清清冷冷的雨味,飘飘忽忽的雨腥,一齐进入读者的眼耳鼻舌身,同时渗透每根神经。李清照的《声声慢》连叠七字,称 “ 卓绝千古 ”,杜甫的公孙剑器,白居易的浔阳瑟瑟,王禹偁的黄风竹楼,脍炙人口,都乞灵于巧妙的借喻形容,而《听听那冷雨》,却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 “ 五四 ” 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得是别辟一境。
3. 江少川主编《大学语文》
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 “ 冷雨 ” 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 “ 鬼雨 ”、“ 冷雨 ” 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 “ 冷雨 ” 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
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 “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
《怀念萧珊》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的组织结构。
3.具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
文化大革命(1966.5 - 1976.10)中,许多知识分子遭受到严重迫害,巴金同样也没逃脱这场灾难。他作为 “ 牛鬼蛇神 ”、“ 反动权威 ” 一次又一次地挨批斗,受侮辱,关 “ 牛棚 ”,到 “ 五七干校 ” 参加劳动改造,晚上常常做恶梦。萧珊也因是巴金的妻子被 “ 勒令 ” 靠边劳动,并在大大小小批斗巴金的会上陪斗。尽管日子难熬,她却始终陪伴着巴金,给巴金以安慰和鼓励。渐渐地,在内心默默忍受着极度痛苦的萧珊,越来越憔悴,最终她病倒了。虽然进行了救治,她还是很快地去世。“ 文革 ” 结束后,巴金已是 70 多岁高龄的老人。此时,他已身心交瘁,爱妻的死,成为他心灵深处沉重的创伤。他心中另一处沉重的创伤,是民族的精神悲剧。对此,他苦苦思索着:为什么会发生 “ 文革 ” ?怎样才能避免 “ 文革 ” 悲剧的重演?于是,他以与民族共忏悔的彻底求真精神,以耄耋之年、病残之躯写下了五部散文集《随想录》,把自己的人生积淀、深刻思索,以及坦诚、智慧和品格都熔铸于笔端。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思想内容
本文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看仅仅是怀念萧珊,但实际上既有对爱妻萧珊的深切怀念,又有对萧珊去世的深沉的悲痛,还有对因萧珊受自己连累而被折磨直至得病死亡的深深自责与歉疚,更有对林彪、“ 四人帮 ” 祸国殃民罪行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控诉。这些感情都很强烈,又相互紧密相关。那么,作品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者一家在 “ 文革 ” 中的不幸遭遇来揭露 “ 文革 ” 所造成的灾难,以警示后人永远不能让 “ 文革 ” 的悲剧在中国重演。
艺术特色
1.把萧珊的悲剧同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以个人的悲剧反映民族的悲剧,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文章一开头就说,萧珊被火化后两三天想写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可是一九七二年八月里那几天,我每天坐三四个小时望着面前摊开的稿纸,却写不出一句话。……头上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思想好象冻结了一样。”这点明了萧珊去世的特殊岁月──“文革”期间。那时,作者还没有表达自己感情的自由,甚至说连自己的思想感情都不敢有了。巴金说:“五十年代我不会写《随想录》,六十年代我写不出它们。只有在经历了接连不断的大大小小政治运动之后,只有在被剥夺了人权,在„牛棚‟里住了十年之后,我才想起自己是一个„人‟,我才明白应当像人一样用自己的脑子思考。”文中提到,作者当时“经常去龙华火葬场,参加老朋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去参加给别人戴上反革命帽子的大会”,还提到“干校”、“四清”运动、“工作组”、“造反派”等等带有时代特点的词语,不断向人们提示着悲剧发生的特殊时代、悲剧的典型意义,从而揭示出深刻的主题。
2.风格朴实,记真事,抒真情,写心声
巴金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我几十年前同一位朋友辩论时就说过:长得好看的人用不着浓妆艳抹,而我的文章就象一个丑八怪,不打扮,看起来倒还顺眼些……我认为打动人心的还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和主人公的命运……我最恨那些盗名欺世、欺骗读者的谎言。” “我掏出自己的心,让己看,也让别人看,我好像把心放在清水池里不断地冲洗。我努力不讲假话,我要理解人,也希望得到别人理解。”正因为这样,他的散文才越加显得可贵,越加有魅力。本文也是这样,记叙不事雕琢,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流露,议论也是有感而发,同时记叙、抒情、议论又是非常自然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3.用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
语言描写:
如第一部分作者诉苦般地说日子难过时,“她也用同样的声音回答:„日子难过啊!‟但是她马上加一句„要坚持下去。‟ 或者再加一句„坚持就是胜利‟ ”。两个人所说“日子难过”的含义,尽管并不完全相同,但二人内心的痛苦却是一样的,说明了她分担了“我”的痛苦。而她紧接着加上的话,又说明了她“给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励”,也说明了她对“我”的信任,她替我感到不平。又如她住院后不断地问“儿子怎么样”,又经常问“棠棠怎么样”,说明了她对下乡插队落户而又患病的儿子的惦念和想见一眼的渴望。
肖像描写:
作者描写了萧珊去世时“那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言万语的嘴唇”,挨打时“留在她左眼上的黑圈好几天以后才褪尽”,她看到登有《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一文的报纸时,“笑容一下子完全消失”,“她那张满是泪痕的脸还在我眼前”。后来又写道,“她一天天地憔悴下去”,“眼睛里全是泪水”。临终时,“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的烛火。” 通过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内心的痛苦,所受的折磨。她的肖像又激起了作者感情的波澜,引发了进一步的描写,议论和抒情。
文章通过对萧珊的多方面描写,表明了她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对于作者来说,“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
作家作品汇评
冒炘、庄汉新《奔向生命之海的激流 ── 巴金散文论》,《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
对那十年中摧残人性和人的尊严的历史劫难的控诉,对故人的怀念,没有比《怀念萧珊》更撼动人心的了。……在怀念萧珊的文章中,巴金以无尽的哀思和遗恨,写出了他对萧珊的一片真挚的深情。
巴金的《怀念萧珊》,是爱的祭坛,爱的贡果,爱的醇酒,爱的祈祷与箴言……。
巴金曾经明确自白:“我的探索和一般文学家的探索不同,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技巧等等的问题。” “我不是以文学成家的人,因此我不妨狂妄地说,我不追求技巧。” “我甚至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基于以上认识,巴金更对自己一生的散文追求,作了如下确凿的概括:“如果说我在生活中的探索之外,在写作中也有探索的话,那么几十年来我所追求的也就是:更明白,更朴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无技巧”,却造成了巴金散文最富特色的大技巧。对思想内容的刻意追求,形成了巴金散文饶有兴味的创作旨趣和根本归宿。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巴金散文返朴归真,大巧若朴的创作全貌,显示了巴金散文创作有真意,去粉饰,抒真情,无做作,写真相,无卖弄的卓越风采。
《都江堰》
学习要点
1.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2.结合本文学习,了解文化散文的特点。
3.掌握对比描写以及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作品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也是承继“五四”精神的一场文化意义上的革命,其矛头指向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和“人格精神”。然而,在80年代初“文化热”兴起不久,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人们的物欲膨胀,精英文化几乎被泛滥的低俗文化淹没,纯文学处境日艰,人们似乎失去了自己精神的家园而随波逐流。人们急需高远、超迈的精神家园皈依和人格理想的重建。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散文应运而生,而余秋雨正是文化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契合了时代的心理和人们的阅读期待,他本人丰富的历史知识与深厚的文字修养赋予了每一篇作品以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魅力。他的散文可以说是“载道”文学,他的文化思考是80年代初那场文化思考的继续,与“五四”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对都江堰这一中国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壮观景象的描绘,赞扬了李冰这位古代伟大水利工程师的精神和气魄,反思其历史命运所包蕴的文化内涵。
艺术特色
1.生动的景物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如写都江堰水流,先写声音── “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再写流水的形态──“急流浩荡,大地震颤”,“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又如描写高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这些描写,都使所写事物生动形象。
2.运用对比描写,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
文中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指出长城固然伟大,而都江堰更是“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只知道贡献”,像“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因此更加伟大。文章还将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和李冰筑堰的指令相对比,将大海的水和都江堰的水相对比,都使事物特点更加突出。
3.叙事、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思辨性。
如在叙写长城和都江堰时,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而都江堰“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写到李冰时,文中议论道:“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在谈到“人对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后,进一步议论:“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4.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如比喻“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显示了长城意义作用的僵化和都江堰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它仍能为民造福。都江堰“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赞美都江堰默默地世世代代地为人民造福。都江堰的流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显示了流水的顽强坚韧。
拟人如都江堰的流水“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写出了都江堰的作用。“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写出了流水的巨大力量和声响。都江堰“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写出了都江堰的巨大力量和作用。“长锸”与“金杖玉玺”论辩,则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作家作品汇评
1.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
(《文》书(指《文化苦旅》)现为部分读者的开胃品,不久即为读者的反胃货;余秋雨的《文》是借古典之物抒一己之情,托昔日之物以抒秋雨之志,再加上几段绞心的哀思;《文》外在是现代美文但其肢体则只是一味地舞弄古史,即是古史与现代美文的组装品。总之,《文》只停留在开垦中国古代文化或曰只对古代文明沉重吟唱的基点上,不但没有成为文化之峰,反而跌入了反胃的沟壑,是一本单调的散文集子。
2.朱国华《别一种媚俗》
《文化苦旅》中几乎每一篇文章的基调都是学术权威口吻的居高临下,遗老遗少式的吊古伤今,牧师布道时的悲天悯人,并且还夹杂着旧式文人特有的似乎聊充排遣之用的故作通脱。说穿了,《文化苦旅》的精神实质就是一种毫无新意的感伤情调。
3.朱大可《当代散文的命运》
散文需要长“大”,需要更为“大气”的构架和运作。正是基于在这一文化策略,上海的“东方出版中心”(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和知识出版社)推出了“文化大散文系列”,这是出版商以敏锐目光介入宏观话语建构的一个范例。而令人失望的是,作为这套丛书的首选之作,《文化苦旅》的商业价值却远在其“文化”价值之上。尽管余文具备了某些“大”的要素──悠远的历史、博大的地理,以及苦楚行走的文人豪情,但这些外在的话语时空,并未解决散文的内在的话语力度问题,恰恰相反,它使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尖锐。
……
在我看来,余秋雨进入历史和政治话语领域是一个错误。他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我们已经看到,余文所依据的所有政治、道德文化和历史“线索”(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都是相当可疑的,它们构成了迷津中最阴险的圈套,令急欲摆脱困境的苦旅者更深地迷失。而这才是最令人痛楚的话语事件。在一个精英已经崩溃的时代,任何企图扮演精英并渴望受到人民喝彩的行动,都已面临难以破解的困境。
而更令人担忧的是,余文所依托的那些陈旧的话语体制,正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里缓慢地崩溃。我痛切地看到,所有出现在这些怀旧书页中的言说都是一种挽歌,哀悼着所有正在随风而逝的政治、道德和文化传统。余文并未让历史向我们开放并成为我们生活的有效部份,恰恰相反,它显示了一个旧式文人的普通特徵:
屈从于陈旧的历史阐释和历史语法,同时又沉醉在一些细小的话语改造之中。而这样的文本无法成为新散文的方向。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
学习要点:
1.学习本文,端正读书态度,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2.了解掌握有关的读书方法。
3.通过本文具体体会贾平凹散文的特色。
作品背景:
本文写于 1983 年 7 月初,是作者专门为他的小妹 18 岁生日所作。在小妹生日到来之际,作者没有送其他任何礼物,而是购买一套十册本的名著寄回家中,并给小妹写了这封感情真挚、饱含哲理、语重心长而又予以勉励和期望的书信。这可以说是作者给小妹生日祝贺的最好礼品,一份珍贵的精神礼品。
思想内容:
本文是作者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书信。信中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和体会,说明了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以及读书的具体要求和方法。尤其是在读书的方法上,文章给人以很好的启示。作者认为,读书要注意泛读与精读的结合,“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对于喜欢的书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对于大家的作品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只能继承,不能重复”,要“知其长,晓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
艺术特色:
第一,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文章是写给小妹祝贺生日的一封信,可作者在信中没有采用一般人常用的方式如“生日快乐”之类的泛泛祝语或是精美礼品的赠送等来致贺,而是和小妹娓娓谈心,交流读书的看法。表面看来似与生日缺乏密切联系,但对于象哥哥一样也立志于写作的小妹来说,兄长关于读书的经验之谈将会使她受益终身,这应该是小妹最需要也是最喜欢最高兴看到的一封信了。这既说明作者对小妹非常的关心和了解,同时从写作上看也正表现出了作者的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结构上,文章自始至终扣住“读书”来写,先是由回忆小时和小妹一起读书的经历引出话题,接着来谈读书的重要,勉励小妹要看重读书,多多读书,继而介绍读书的方法,最后以赠书乞妹快活作结,中心突出,构思极为精巧。
第二,善于运用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文章在叙事中娓娓道出早年读书生活的艰难,借生日赠书来表露兄妹深情,以读书的经验之谈来对小妹寄予殷切期望,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情真意切,又颇有见地,议论精辟,给人以启示。作家作品汇评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学习要点
1.学习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
2.掌握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
3.体会本文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的语言特色。
作品背景
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这篇文章,是作者在叶先生去世(1988年2月16日)三个月后的悼念追怀之作。
思想内容
文中通过生活和工作中几件小事的记述,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赞颂了叶先生“确是人之师表”的高尚情操。
艺术特色
第一,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虽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但由于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读来非常感人。
文章语言朴实无华,如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晓畅自然,极能体现叶圣陶先生所一再倡导的“写话”的文风。第二,《子产论尹何为邑》
学习要点
1.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借鉴子产在用人问题上的理智态度。
2.把握《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重点突出;通过语言表现人物,人物表现鲜明的特点。
3.学习把握《左传》简洁、畅达,含蓄警辟的语言成就和特点。
作品背景
《左传》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说是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相传左丘明是为孔子的《春秋》作解说的,因为《春秋》记事极其简约,后人越来越难以读懂,左丘明便参考了春秋各国的史料,把《春秋》中记载的事写得有头有尾,曲折生动,让读者既了解事件真相,又受到事情感染和启发。西汉末的刘歆就认定《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所以称之为《古文春秋左氏传》。东汉班固作《汉书》时,则称之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简称为《左传》。但唐代以后学者对《左传》的时代与作者多有异议。一般认为,它是为战国初一位充分了解春秋时期各国史料的学者所撰写的。
《左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春秋及战国初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法令、外交、文化、风俗情况,以及某些代表人物的活动事迹。课文中的子产,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在郑国执政二十年,使郑国国内安定、诸侯尊重。他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多次为郑国的内政外交成功做出贡献,其言行在当时起过很大影响,社会上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对此《左传》多有反映,如“子产告范宣子轻币”、“子产坏晋馆垣”、“子产却楚逆女以兵”、“子产对楚灵王”、“郑子产相国”等。
思想内容
本文记叙了郑国执政元老子皮,想让自己毫无政治经验的亲信尹何担任自己封地的首长,而子产对此进行劝阻的故事,表现了二人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的良好人际关系。其中的子产态度恳切,见识卓越,劝说委婉得体,说理生动深入,体现了一个优秀谋略者的风范。子皮不但虚心接受了子产的劝告,而且由此更加信任重用子产,从善如流,表现出一个政治家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素质。
艺术特色
1.本文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叙事线索分明,叙述描写详略得当、结构严谨的特点。
全文自始至终紧紧围绕用人问题展开,下笔开门见山,收笔一唱三叹,中心突出,线索明确,结构严谨;重点描写子皮与子产的对话,通过对话展现二人在用人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和个性,表现作者对用人问题的深刻认识,而对子皮如何具体安排使用尹何、子产的想法和做法则一笔带过,可谓详略得当。
2.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子皮和子产的言行描述生动逼真,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子产对身为上级的子皮劝告,先是委婉地反对:“ 少,未知可否。”看到子皮仍坚持己见,并坦诚表明了内心想法,子产则斩钉截铁地进行反对:“ 不可。”然后细致晓畅而动情地分析了子皮思想的错误性,以自己的高瞻远瞩和诚恳态度感动了子皮,让子皮心服口服地接受了他的劝告,并加强了对他的信任和重视,显示了贤能之士的智慧和才能。而子皮在自己的想法遭到下属的反对之后,不是置之不理,而是坦诚表明自己的想法意图;在听了下属更为坚决的反对和详细分析之后,他不但对下属的见解大加赞赏,而且十分真诚地向对方表示了自己由衷的佩服,十分大度地接受了子产的建议,并进一步加大了对子产的信任和重用,这正是作者在《左传》中极力推崇强调的明君典型。
3.文章的语言,特别是子皮、子产二人的对话,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是典型的《左传》语言。
作家作品汇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左传》虽不是文学著作,但从广义上看,仍应该说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比较以前任何一种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其中关于战争的描写,尤其为后人称道。写得最为出色的,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一一交代清楚。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
《左传》所记外文辞令也很精彩。这一类文字照理应该有原始的官方记录作为依据,但必然也经过作者的重新处理,才能显得如此精炼、严密而有力。与《尚书》乃至《国语》所记言辞相比,差别是很明显的。最突出的例子,要数“烛之武退秦师”一节。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却抓住秦国企图向东发展而受到晋国阻遏的处境,剖析在秦、晋、郑三国关系中,秦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基地,才能获得最大利益,于是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挽救了已经必亡无疑的郑国,至今读来,仍是无懈可击。这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一个很早的杰出范例。
从文学上看,《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人们对故事的兴趣,是产生文学的基本动力之一;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也是小说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小说与戏剧的产生相当迟,但与此有关的文学因素,却不可能很迟才出现。只不过它借了历史著作的母胎孕育了很久才分离出来。而《左传》正是第一部包含着丰富的这一类文学因素的历史著作,它直接影响了《战国策》、《史记》的写作风格,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这种传统既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写作提供了经验,又为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谏逐客书》
学习要点
1.结合本文的写作,懂得著文为用,在生活中学习养成用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习惯。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前后贯通,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个人观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作品背景
本文是李斯的一个奏章,写于秦王嬴政十年(前237)。韩国利用秦国广招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劝秦王修筑一条水渠,目的在于使秦国消耗财力,不能对韩国用兵。但秦国很快发现了韩国的意图,于是秦国宗室大臣纷纷建议秦王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就在勒令出境的途中,他给秦王写了这个奏章,力陈逐客之过,劝说秦王收回成命。秦王最终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取消驱逐令,并任他为廷尉(最高司法官)。在这篇文章中,李斯大量使用铺陈和夸张手法,对偶、排比句式随处可见;又善于运用比喻,大大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词藻华美,气势奔放,文采斐然。
思想内容
李斯的主要意图是让秦始皇取消逐客令,所以这个奏章主要分析论证:广招天下人才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前提,驱逐人才、人才被别国所用,自己就相对削弱,那样国家就很危险了。因此,秦下令逐客是错误的。
艺术特色
这篇文章在艺术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文采铺张,突出体现在对秦王好物的铺陈描写中;二是气势奔放,有势如破竹、咄咄逼人之势,这主要是作者运用铺陈、排比、对比、对偶及夸饰手法所致;三是善用比喻,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如用秦王重物的态度为喻说明秦王用人态度的错误。
作家作品汇评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古文观止》
此(指《谏逐客书》)先秦古书也。中间两三节,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略加转换数个字,而精神愈出,意思愈明,无限曲折变态,谁谓文章之妙,不在虚字助辞乎。
3.陈建森、陈一平编者《中国古代散文选》
语气肆宕,采色烂然,可以止矣,又偏再衍出下节。强弩穿甲,劲势未已。(《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4.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
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驳复仇议》
学习要点
1.明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及反驳的论点。2.分析本文的层次。
3.掌握本文反驳的逻辑思路。4.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5.体会驳论文的写作方法。
作品背景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四。《新唐书·孝友传》中记载,唐玄宗时张琇之父为嶲州都督陈纂仁所构陷,监察御史杨江不便真伪,杀之。后张琇与兄为报父仇,杀死杨江。唐太宗时,即墨人王君操杀人案,高宗时的赵师举杀人案亦是如此。对于此类案件的判理,常常使执法者陷于两难境地,审理的结果也是或杀或赦,前后不一。武则天时,下邽人徐元庆杀人案亦属此类。徐父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后徐元庆隐姓埋名,伺机手刃仇人,杀死赵师韫,为父报仇,然后“自囚诣官”。因其“杀身成仁”:“以死全义”,武则天欲赦其罪,但是,时任左拾遗的陈子昂对此却另有异议。他认为“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杀人者,死,画一之制也。法不可二元,元庆宜伏辜。” 然“父仇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教之不苟,元庆宜赦。”因此,陈子昂认为对徐元庆应“置之以刑,然后旌闾墓,可也。”而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对此颇为不满,随作文对陈子昂的建议进行驳斥,是以成《驳复仇议》一文。
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全力反驳了陈子昂在《复仇议状》中主张对徐元庆复仇案采取“诛之而旌其闾”并将之“编制于令,永为国典”的见解。
首先,作者从“礼”与“刑”都是“防乱”的根本功能出发,指出“旌与诛莫得而并焉”,否则不仅会导致刑法的滥用,而且败坏了礼治秩序,直至造成人们思想认识与行为规范的混乱。因而得出“礼”与“刑”是“统于一而已矣”,从而驳斥了陈氏的“诛之而旌其闾”的观点。其次,作者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指出假如元庆父并非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而是赵师韫为了私怨而错判,那么远庆之复仇是“守礼而行义”,又何罪之有?否则,元庆父死于法而非吏,杀之,乃正邦典,又何而旌之?作者以此深入判断、推理,剖析陈氏所论的内在悖论。最后作者对陈氏的“亲亲相仇,其乱谁救?”的观点进行辩驳,指出他这种认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礼”的本质的糊涂理解,然后引经据典,进行辩解,进而得出元庆复仇是“服孝死义”,是“达理而闻道者”所为,因而“诛之而旌其闾”的做法也就不能“编制于令,永为国典”。
本文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封建社会的法律本质,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吏治的黑暗腐败、冤狱难申的现实。
艺术特色
1.逻辑谨严,驳论有力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态度。首先,作者阐述了“礼”、“刑”的根本一致性,指出两者不可分而自治,背道而驰,从而解除了对方“诛之而旌其闾”的理论基础,使之立而无地,存而无据。然后推究元庆之父案的曲直端始,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无论元庆父是因触犯国家的刑法获罪,还是因赵师韫为了私怨而被冤,对于元庆复仇案的现实判理都应做到“礼”、“刑”统一,但是不管是正还是反,陈氏的“诛而旌之”的做法都无法达到“礼”、“刑”合一。从而在现实的层面上使陈氏的观点失去了成立的事实依据。最后作者引经据典,借不可辩驳的圣贤之说进行反驳,完成最后一击。全文一气呵成,使对手无喘息的余地,可谓逻辑严密,驳论有力。
2.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直接引出对方的观点,紧接着表明自己的态度,“窃独过之”。立论鲜明,简洁有力。然后层层推进,推究事实,引经据典,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行反驳,说理透彻。
作家作品汇评
作为驳论,它(指《驳<复仇议>》)主要是抓住论敌的观点进行驳斥,道德在阐述封建的礼(情)与刑(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原则上,指责论敌的观点自相矛盾、黩刑坏礼,在理论原则上不能成立;接着对本案所涉及的双方进行公平的具体的分析,辨明是非曲直,证明诛杀和表彰二者不能并行,指责论敌的论点违情背理,经不起事实的检验;最后引经据典,指责论敌的观点违背了经典和圣人所定的制度。这样,文章就从理论原则、事件分析、遵循典制三个方面驳倒了论敌的论点。作为奏议,是写给皇帝看的,因而它在开头、论事析理、结尾都必须要表示臣子对主上的恭敬态度,如“臣伏见天后时”、“臣闻礼之大本”、“请下臣议附于令”等。(陈建森、陈一本编注《中国古代散文选》)
《留侯论》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所表达的作者的基本观点。
2.分析本文的层次与线索。
3.掌握本文论说的艺术特色。
4.掌握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作品背景
张良(?—公元前186),字子房。原为韩人,其祖父、父亲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等五世之相。韩为秦灭后,张良不惜以全部家财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报仇。后寻得一力士,借秦始皇东游之际,与力士以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在博浪沙阻击始皇,误中副车。后隐姓埋名,被迫流浪于下邳,传说其在这期间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楚汉之争时,张良辅佐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于留(今江苏省徐州),世称“留侯”。《留侯论》是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应制时所上的《进论》之一。在此文中,苏轼对张良圯上受书之事及阻击始皇之事重做阐述,指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大事,就在于他学会了“忍”。
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传记性质的人物论。文章围绕着“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一中心对留侯张良展开论说,并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贯穿全篇。
文章一开始就将“匹夫”之勇与“天下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坚韧品性。然后辟“圯上老人”为“鬼物”之说,指出“圯上老人”“倨傲鲜腆”正是为了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最终使其成大事,成为“豪杰之士”。而后又屡屡引用历史事实,进一步论说“忍小忿”之大用,以至将刘邦所成就的帝业也归功于张良的“忍”。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的过人之节,绕有趣味,也颇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我们应对苏轼的这种“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进行辩证的认识,特别是对其将楚汉之争成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忍”,更应该深入进行辨析。
艺术特色
1.观点鲜明,逻辑严密
文章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忍”。然后以“忍小忿而就大谋”为线索纵贯全篇。圯上老人之所以屡次“倨傲鲜腆”目的就在于要教给张良学会“忍”。然后举出历史上的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和项刘楚汉之争的事实,进一步论说,只有“忍”才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否则只有失败。可谓一以贯之,滴水不漏。
2.转承开阖,妙趣横生
对于张良“受书于圯上老人”之事,人们引以为奇,甚至将“老人”视为“鬼物”。作者在此却另辟他说,指出“圯上受书”乃“圣贤相与警戒之意”,而非“鬼物”所为。接着作者将笔锋猛地一转,又出惊人之语:大胆指出,圯上老人受书其意却不在书,而在折张良“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而张良之所以最终成为“豪杰之士”并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原因也不在所得之兵书,而在圯上老人的“倨傲鲜腆”使其学会了“忍”。这一转承开阖,使文章另辟洞天,妙趣横生,可谓“一语空际掀翻,如海上潮来,银山蹴起。”(沈德潜语)文章最后以张良的“妇人女子”之貌来反衬其“天下大勇之士”,也让人揣度良久,回味无穷。
3.形象生动,流畅自然
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这不仅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更能对人晓之以理,甚至动之以情,这无疑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特别是本文的语言晓畅易懂,婉转自然,也无形中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家作品汇评
1.〔宋〕苏轼《自评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2.〔清〕刘大槐《论文偶记》
王元美论东坡云:“观其诗,有学矣,似无才者;观其文,有才矣,似无学者。”此元美不知文,而以陈言为学也。东坡诗于前人事词无所不用,以诗可用陈言也,以文不可用陈言也;正可于此悟古人行文之法,与诗遇异。
3.〔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苏长公晚年之作,有随笔写出,不待安排,而自然超妙者。非天资高绝,不能学之。其少年之作,滔滔数千言,才气真不可及,然精义究不能多。
4.石村贞一《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六引汪武曹语
一意反复,说者须晓得逆顺法,又须晓得虚实法。“子房以盖世之才”一段,从子房说到老人,“夫老人者”一段,从老人说到子房,此顺逆法也。虚实法者,即《高帝篇》荆川所谓藏露也。得此二法,便能一意翻为两层。又须晓得急脉缓受法。前“千金之子”云,此以比喻为缓受法也;后引郑伯、勾践事,是引古为缓受法也。且一路皆说子房不能忍,而譬喻及引古,皆是能忍者,乃反正相间法也。又须晓得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理。后幅项籍之不能忍,观起高帝之能忍,而以为子房教之,又言高帝犹有忿忿不能忍,而非子房不能全之,如此方滚滚不穷。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学习要点
1.具体领会掌握本文中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2.学习本文善于运用具体实例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3.通过本文认真体会演讲语言浅近自然、形象生动的特点。
作品背景
本文是作者在 1932 年 6 月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们所作的演讲,最初发表于 1932 年 7 月 3 日《独立评论》第 7 号 , 选自《读书与治学》。文中,为使青年学生走出大学后能够防御在社会上堕落,作者送给他们三剂 “ 防身的药方 ” :一是 “ 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二是 “ 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 ” ;三是 “ 总得有一点信心 ”。两年后,他在另写同名的文章中 “ 心里要说的话,想来想去,还只是这三句话 ”。直到 1960 年 6 月 18 日,胡适在台南成功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内容依然是这三句话,只不过将这三剂药方中的三味药已正式定名为 “ 问题丹 ”、“ 兴趣散 ” 和 “ 信心汤 ”。可见,作者对本文中的观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非常重视,而且在此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他对大学毕业生的忠告真可谓语重心长。
思想内容
文中主要针对大学毕业生走上社会将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语重心长地提出忠告。作者提醒青年学生走出大学后,在社会上要时刻防备可能会出现丧失求知欲望、丧失理想的人生追求这两方面的堕落,并且送给他们三剂“防身的药方”:一是寻求值得研究的问题;二是发展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培养坚定的信心。
艺术特色
1.旁征博引,善于运用具体实例来论证观点。
文中阐述观点时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论据材料,有的援引古人谚语,有的借用佛典名言,有的巧设比喻,有的列举事例,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列举事例时,作者注意选取斯宾塞、巴斯德等在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方面卓有成就的一些名人为例,既能充分说明观点,又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具体学习的榜样,因而使这篇演讲文章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和感染力。
2.语言浅近自然、形象生动。
作者虽然是一位学贯中西、知识渊博的学者,但论事说理时却一点也没让读者感觉到艰深晦涩,而是形象具体,语言通俗,如同是朋友间娓娓谈心一样亲切自然,充分体现出演讲文体的特点。
《文学的趣味》
学习要点
1.了解文学趣味的重要性,以及作者有关文学趣味的具体观点和看法。
2.结合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文学趣味。
3.学习掌握作者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和善于通过具体实例与形象比喻深入浅出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方法。
作品背景
朱光潜的文学论文集《谈文学》写于抗战后期,初版于1946年5月。书中收录了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单篇文章19篇,如《作文与运思》、《选择与安排》、《咬文嚼字》、《具体与抽象》、《情与辞》等。各篇既独立成文,又有内在的联系,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文学观点,在当时以及后来的文学和美学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文学的趣味》即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
思想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文中围绕文学的趣味问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文学趣味的重要性、造成文学趣味分歧的主要因素、如何克服文学趣味的欠缺、不断培养新的趣味等内容。作者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除了“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这一中心论点之外,文中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创作都“需要纯正的趣味”;人们趣味的分歧主要是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方面因素决定的;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和“精神上的短视”,而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现新境界”等。
艺术特色
1.文章旁征博引,条分缕析,行文流畅,逻辑严密。
作者在论述问题时,或引经据典,或剖析实例,或现身说法,论据充分而确凿有力,行文上层次清晰,论事条理,表述严密,体现了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谨严扎实的学风。
2.善于通过具体实例与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既浅显易懂又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中在阐述文学理论方面的问题时,常常结合具体的文学实例来加以分析,如王国维、王安石等人对南唐中主李璟的《浣溪沙》词的不同见解、黄山谷对《冲雪宿新寨》一诗五六句的修改等,并且大量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如“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培养文学趣味好比开疆辟土”、将文艺趣味上的欠缺称作“精神上的残废”、“精神上的中毒”和“精神上的短视”等。这样来写,既使文章具体生动,又能够将抽象的道理分析得深入浅出,易于为一般读者所理解。
《失败了以后》
学习要点
1.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通过学习本文,树立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
3.具体掌握本文善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和说理气势的方法。
作品背景
在人生态度上,林语堂所欣赏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提倡“悠闲的情绪”、“快乐的哲学”。这在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生活的艺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但是,林语堂的思想包括他的人生观是复杂的,他在心目中欣赏着“闲适”、艺术的生活方式,而现实生活中却不倦地钻研学术、勤奋地著书笔耕。他在生活中的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失败了以后》一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阐明了作者对失败的看法和失败以后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作者认为:失败的时候最能测验一个人的品格。他指出,伟大人物的成功秘诀就是“倾跌了以后,立刻站立起来,而去向失败战取胜利”;“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对于那自信其能力,而不介意于暂时的成败的人,没有所谓失败”。从这些看法中,可以归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个人在失败了以后,应当“加倍的坚强”,要“立刻站立起来”,“永不屈服”。
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立意新颖。关于失败的话题,许多作家都写过这方面的文章,如梁启超的《论毅力》主要是强调毅力对于克服逆境、获取成功的重要性,染潄溟的《成功与失败》主要是从成功与失败的关系上说明“不可以成败论人”的道理,培根的《论厄运》又是通过厄运与幸运的比较说明厄运往往最能显出人的坚忍品质,而本文则是从失败以后人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这样的角度展开论述,通过分析伟大人物成功的秘诀、小孩子学会溜冰的经验、普通人失败后容易出现的丧气与失望心理等,帮助失败者树立信心、鼓起勇气。这样来写,既角度新颖,又抓住了一般读者的接受心理,从打消失败者可能出现的种种顾虑入手说明失败后并不可怕,也使文章的论述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此外,文章的题目直接将论题揭示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也显示了作者巧妙的构思。
2.语言精辟,富有哲理。文章的语言简练,而又极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其中不少地方寓意丰富,堪称警句,如“倾跌算不得失败,倾跌后而站立不起来,才是失败”、“许多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受赐于先前的层层失败”等。
3.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用“倾跌”来比喻失败,用小孩子学会溜冰来比喻成功的经验,用弹跳的皮球比喻那些不怕失败的人等,这些比喻使文章说理浅显易懂而又形象生动;再如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了四个“对于……的人,没有所谓失败”,构成一组排比长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对读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性。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对比、反问等手法。《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
学习要点
1.把握本文中心论点,明确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性。
2.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作品背景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不但数学领域成就卓著,而且在文史方面也有很高的修养。作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理工科大学生对文史知识的学习。“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之后,针对理工科学生存在的严重偏科的状况,他同其他一些著名学者一道积极提倡在大学课堂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随后,他又写作了《理工科学生也要有文史知识》一文,进一步强调理工科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性,文章最初发表于1982年第9期《文史知识》。
思想内容
本文针对理工科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对学习祖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知识缺乏正确认识的现象,具体阐述了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性。作者指出,首先,学习文史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第二,“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激发为祖国而奋斗的热情”;第三,“对理工科学生有效地阅读古代科学著作,以备将来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也是大有益处的”;第四,“还有利于理工科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撰写自己的研究成果”。作者最后说明,“强调理工科学生读古代文史的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文史、财经、政法类的学生”,希望大学生都能学好祖国的文史知识。
艺术特色
1.论证周密,说理透彻。
文章先是运用演绎论证的方法,说明有必要加深理工科学生对学习祖国文史知识重要意义的认识;然后又用归纳论证的方法,从四方面具体说明理工科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重要意义;最后在结尾交代说明,理工科学生学习文史知识的意义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希望大学生都能学好文史知识。论证上既思路清晰,又分析全面,事理阐述极为透彻。
2.运用多种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文中既有理论论据,又有事实论据;既有历史事例,又有现实事例;既有名人名言,又有作者个人的经验体会等。论据的多样,既避免了议论上的单调之感,又使文章内容充实、增强了说服力。
3.运用设问、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
如“我这里为什么特别强调理工科学生呢?”和“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是怎样的呢?”等是设问;“试想,连养育自己的祖国都不甚了了,又怎能为祖国而奋发学习,攀登科学高峰呢?”则是反问;黄浦江上过去停泊的英美等列强的军舰与现在停泊的我国自制的万吨巨轮、“东亚病夫”与“东亚健夫”又是对比。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起到突出强调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论言谈》
学习要点
1.概括、归纳培根关于谈话艺术的主要看法。
2.学习掌握培根论说文的主要特点。
作品背景
本文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一篇。此书初版于1597年,卷首题辞中说明该书献给作者的哥哥安东尼·培根。书中共收有《论学问》、《论言谈》、《论礼仪》等10篇文章,以精悍的文笔、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理、机敏的警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此后,该书多次再版,培根也经常将文集带在身边,不断地加以增删修改,使文集越加完善。1962年,《论说文集》的最后修正本出版,篇幅增加到58篇,原来的10篇均已经过较大程度的修改,有几篇甚至是重新写过的。该书为培根在世界文坛赢得很高的赞誉,成为他在文学领域最主要的代表作。
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围绕言谈时应如何讲究谈话艺术这一问题,阐明了作者的见解。作者认为,“真正精于谈话艺术者,是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善于言谈者心善幽默”;“谈话中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善于保持沉默也是谈话的一种艺术”;“谈话的范围应当广泛,好像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能掌握……分寸的人,才算精通了谈话的艺术”。这些观点都表现出作者对谈话艺术的精辟见解,今天读来仍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艺术特色
1.说理周密谨严,要言不烦。文章没有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寥寥数语即能将道理阐述得明白透彻,而且往往正反对举,善于辩证地考虑问题,论事说理极为周密,显示出作者出色的论说能力。
2.语言洗炼精当,文笔隽永。
文章的语言简洁凝练,概括力极强,其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警句,如“善于提问,必能多有受益”、“温和的语言其力量胜过雄辩”、“讲话绕弯子太多令人厌烦,但过于直截了当又会显得唐突”等。
3.多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比喻如将善于引导话题的人、善于使无意义的谈话转变方向者比作“社交谈话中的指挥师”,将谈话范围的广泛比作“一片原野,每个人行走其中都能左右逢源”;对比如谈说话刻薄时将“出口伤人者”与“被伤害者”对比、谈善于提问时将“询问”与“盘问”、谈谈话的范围时将“原野”与“单行道”对比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说理更加透彻,而且形象生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采薇》
学习要点
1.反复朗诵,具体感受诗中表现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2.结合过去学过的有关作品,总结了解《诗经》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如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基本句式等
作品背景
《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有民歌的性质,属于集体创作。这首诗选自《诗经 · 小雅》。雅诗为什么分大小,历来有不同说法。据余冠英说:“可能原来只有一种雅乐,无所谓大小,后来有新的雅乐产生,便叫旧的为大雅,新的为小雅。大雅全部产生于西周,小雅里兼有东周的诗。”另外,大雅多用于朝会宴享,小雅多用于个人抒情。这首诗产生于什么时代,也有不同说法。或认为在周文王时,或认为在周懿王时,或认为是周宣王时。
思想内容
这首诗写一个服役士兵的艰苦戍边生活,表现他保家卫国与思亲恋家的复杂心理,反映了一种被压迫者的痛苦思想情绪。诗中的外族入侵和阶级对立,真实揭示了奴隶社会的历史本质,使这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复杂了许多。
艺术特色
1.比较明显地使用了赋、兴的表现手法。诗中分别描述了主人公在不同时间里的前线生活,这是赋;而以采薇引起漫漫征途中思人恋家的痛苦,以盛开的棠棣花引出将帅高大气派的车子,这是用了兴的手法。
2.运用了很多的叠字、叠句。前者如“烈烈”、“骙骙”、“迟迟”等;后者如“采薇采薇”、“猃狁之故”、“曰归曰归”等。这些叠字叠句,绘声绘色,形象逼真,声调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典型的诗经语言格式。四言句式是《诗经》的基本句式,这一点在《采薇》一诗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作家作品汇评
1.〔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性情,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
3.〔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世儒解释终不了。余尝观古今诗人,然后知斯言良有以也。《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其正少,其邪多。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
4.〔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山鬼》
学习要点
1.概括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结合层次分析,把握诗中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3.比较《诗经》和《楚辞》这两种诗歌类型的不同特点
作品背景
“《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数,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故其文意不同,章句杂错,而广义异焉。”(王逸《楚辞章句序》)
“荆蛮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荒淫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颇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而又因彼事神之心,以寄吾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是以其言虽若不能无嫌于燕昵,而君子反有取焉。”(朱熹《楚辞集注》)
思想内容
屈原在这首诗中以楚国民间传说为题材,创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非常细腻地刻画了山鬼赴约、在凄风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复杂心态,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忠贞追求。从屈原个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来看,山鬼这个在凄风苦雨中痴情等待的形象,无疑是流放中的诗人忠君忧国、期盼回到楚王身边的个人思想身影。
艺术特色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等等,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等等,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作家作品汇评
1.〔梁〕刘勰《文心雕龙》
《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
2.马茂元主编《楚辞注释》
《九歌》是以娱神为目的的祭歌,表面看来,其中的艺术形象是超自然的神,实际上是现实社会中神化了的人。在《九歌》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杂揉着悲欢离合的爱恋之情,透过神圣肃穆的宗教仪式,神与神、人与神相恋爱的纱幕,我们可以看到人间男女情爱的一幕幕活剧。……艺术上,《九歌》达到了美妙的境界,在感情的表达、环境气氛的描述上,既显得清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庄丽优雅的艺术美。它所运用的高度的想象力,它对真、善、美的热情追求,以及在追求中遭挫折而引起的痛苦与哀怨之情,千古以来,一直感染和吸引着广大读者。
《春江花月夜》
学习要点
1.了解本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本诗的层次与外在线索。
3.弄清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4.领会本诗比喻、拟人、双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
作品背景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曲》。其曲调《晋书·乐志》认为创自陈后主:“《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后主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常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不过,陈后主的诗已经失传。有人又认为创自隋炀帝杨广。据杜佑《通典》记载,武则天长安年间,该曲调尚在流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有《春江花月夜》数首,其中杨广两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两首,张的两首的写作年月在张若虚此诗之前。杨广等五首诗的内容,大都敷衍题目而描写景色,或稍涉脂粉;形式则或为五言四句,或为五言六句,体制短小,格局拘束。张若虚作此诗,虽说也沿循了前人写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却使读者看到了明月笼罩下的江水花林的自然景色,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内容较以前作者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与境界更是远在同题诸作之上。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幽静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思索和人情难圆的感叹,表现了游子、思妇缠绵悱恻的离情别绪。
一开头,诗人设想自己站在靠近大海的江口,看到潮涨水平,一轮明月随着腾生的潮水涌现出来。接着,诗人又设想自己溯着江流往内陆走去,描绘了月光下的诸般景色。“江流”二句实写郊景,“空里”两句是虚说月光。这都是写整个宇宙笼罩于乳白色的月辉之下。
在这明月当头的静夜,诗人深思着,探问宇宙的奥秘。诗人想到人类一代一代传下去,没有穷尽,而江上的明月年年总是那样,言外多少有点“人生短促”的感慨。接下转到江月待何人的疑问,并从一朵白云的飘动,设想这会勾起游子思妇的情思。“玉户”二句又以虚写月光来烘托思妇的心情。“光”是不可捉摸的实体,“卷”而“不去”,“拂”之“还来”,于是引出“此时”二句,异想天开,想把自己附丽于月光上,去追随久出未归的游子。“昨夜”四句是由春去月斜,比衬韶华易逝,只身在外的游子还不早归。末四句写明月西沉,有人乘月而归,更反衬出游子欲归不得的悲伤。
这首诗为历代传诵,原因有三:
第一,在封建社会里,总有无数有才的人被压制。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到处漂泊;他们只能个人奋斗,因而面对宇宙感到人生的渺小和短暂。这种感伤情绪,在封建社会的文人中有普遍性,因此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第二,《春江花月夜》本是陈后主等人的淫靡的宫体诗,诗人借用旧题,洗尽了宫体诗的淫荡浮靡,用来反映封建社会中有普遍性的题材,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作用。
第三,它用清丽的笔调来描写景物,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
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清人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说:“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第一部分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色,以明月的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题目中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为下面的对景抒情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写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常圆,引发人间常别。通过景与情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月圆人难圆的感叹。最后一部分,主要用月照、春归、花落、雾漫、月残来引发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这里,景与情相互烘染,离别之苦显得更加浓重。
2.运用多种手法,表达游子思妇相思之情。为了让诗句生动形象,诗中多处用了比喻。如“月照花林皆似霰”,写花林好像披上一层霰雪。这个比喻的妙处是,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月光之下,花林一片白蒙蒙的绮丽景象,而且与下一句把月光比喻成霜,构成了有机的联系。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空中,是抬头仰望所见。这里由花林似霰,进而联想到月光如霜。不过,在比喻的方法上又有了变化;上句是明喻,这句是暗喻。而且需要指出的是,虽则如霜,却只觉得它像水似的“流”,而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这就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两句中的“送”、“待”两字,则是运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见长江“送”走的一江春水。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
“落月摇晴满江树”,则是运用了双关修辞。“摇晴”双 关“摇情”,如同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个双关的“晴”字,正写出了游子思妇相思不得相见的苦情。此外,诗中有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抒写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光不度”,暗示情不变;“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都使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最后,烘托和铺垫手法的运用,也值得读者注意。
第一部分由春江引出明月,渐次引出花林、芳甸。江伴月,月伴花,把“春江花月夜”自然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谱写了一首春的颂歌,这首春的颂歌又反衬着春的忧愁。接着诗人面对春江明月,抒发宇宙永恒的感悟,从中寄寓着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慨叹。这种慨叹,以其意味深长的哲理对诗的情调进一步铺陈了感伤的气氛。然后推出游子、思妇“相望不相闻”的情思哀愁。这是诗的精华、高潮部分。然而,它的形成与诗人层层铺垫、步步烘托有关。汇细流而成江海。读者的欣赏正好沿波讨源,渐入佳境,随步步烘托而达高潮。
3.语言优美自然,韵律婉转。
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一韵,首句入韵。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加上顶真与反复的运用,推动了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了相互联系而又不断变化的画面与思绪,从而使语言清新流畅,顿挫悠扬,琅琅上口,连绵不绝。
《蜀道难》
学习要点
1.了解本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2.弄清这首诗的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
3.找出这首诗运用想象和夸张的诗句,并分析其作用。4.了解本诗句式与韵律特点。
作品背景
选自《李白诗选》。李白《蜀道难》的写作背景,曾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是讽刺蜀地军政长官章仇兼琼的,有人认为是担心杜甫、房琯在蜀地长官严武部下遭遇危险而作,有人认为是为唐玄宗逃往西蜀而作,有人认为是送友人入蜀而作。章仇兼琼在开元二十七年至天宝五年曾以长吏、节度使坐镇蜀中,但并无跋扈之迹,所以唐人范摅已驳斥了讽章仇之说。《蜀道难》被收入唐代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而《河岳英灵集》成书于天宝十二年。杜甫、房琯依靠严武,唐玄宗入蜀,均在天宝十二年之后,因此这两说亦不能成立,只有最后一说比较符合事实,但比较简单,需要加以补充。
关于这首诗的作期也有不同看法:一种认是作于开元二十三年春天,一种认为作于天宝二年,后一说较为可信。因此,我们认为,李白《蜀道难》一诗,是于天宝二年,为友人入蜀而作。友人入蜀的起点在今陕西省太白山之东,即长安一带,其终点为四川成都。诗中有“问君西游何时还”的话,有的学者认为这“君”乃是李白。但李白本蜀人,入蜀即是回故乡,而诗中劝其勿贪锦城之乐,快快出剑阁,“早还家”,这“君”显然不是作者自己了。他那么深切地关心着这位远行者,字里行间充溢着诚挚的友情,因此,说它是赠友诗比较合理。
选自《李白诗选》。《蜀道难》是古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多写蜀道山川的险阻。李白运用传统旧题,扩大和丰富了它的题材。一般认为,本篇是天宝初年李白始至长安之时送友人入蜀之作。
思想内容
《蜀道难》以雄健奔放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结合历史情况和神话故事,描写了由秦入蜀道路的艰险、山川的雄奇,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对政治危机的预感和担忧。
李白写这首诗的时侯,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转变的前夜。李白在唐王朝表面繁荣的背后,预感到潜伏着的内在危机。他担心形势险要的蜀地,被野心家据以叛乱,使人民遭受“杀人如麻”的灾难,因而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感情。
施蛰存先生曾在《唐诗百话》中对《蜀道难》的全部思想内容用原诗句作了概括:“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问君西游何时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施先生认为,其他许多句子,尽管写得光怪陆离,神豪气壮,其实都是这些骨干句子的装饰品。读李白这一派豪放的乐府歌行,不可为一大堆描写的句子所迷乱,应当先找出全诗的骨架子。这个读诗法,施先生称之为剥皮抽筋法。
艺术特色
《蜀道难》充分反映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艺术风格,是他乐府歌行体的代表作。唐人孟棨《本事诗·高逸篇》说,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则记载了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大为惊叹的话:“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些记载说明,这首诗刚一问世,就获取了时人的赞赏。今天我们学习这首诗,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和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手法
强烈的感情是这首诗给我们的第一个印象。诗人不是客观地、冷静地把蜀道难的面貌描摹在读者面前,而是用浸透着感情的巨笔,抒写他对蜀道之难的独特感受。蜀道上的山水禽鸟、日月星辰,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感情,成了笼罩全诗的网络。诗人紧扣一个 “ 难 ” 字,反复咏叹。诗一开始就用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这个带有夸张性的感叹句,来抒写对蜀道的感受,以唤起人们的实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中间,诗人又用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来渲染气氛,使读者对蜀道的感受进一步加深。最后,当诗结束时,再次用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收住全篇,既能与开头和中间的咏叹相呼应,使结构更加谨严,又能保持着全诗咏叹的基调,含无限遥情。这种反复咏叹,前后呼应的写法,加强了诗的抒情气氛,使诗一唱三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诗人的感情感染下,读者的感情也随同作者一起起伏跌宕,领略蜀道的艰难。
二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他是把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与神话传说相结合来描绘蜀道上的奇山异川的。本诗一开始就用 “ 蜀道之难,难地上青天 ” 这一夸张的诗句,给人留下突出的印象。下面围绕蜀道难这一中心,写出山势的高峻,山路的艰险,环境的恶劣,都是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来进行刻画的。说山的高峻,就用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来描写。蜀道险阻,连给太阳神驾车的龙都无法越过,其山高可想而知。写蜀道之难,则用 “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来加以渲染。善于高飞的黄鹤不能飞过,最会攀援的猿猱畏难,蜀道之难行,不言自明。关于青泥岭的高峻和行人惊心动魄的情景,诗人用 “ 扪参历井仰胁息 ” 来加以刻画,行人在山巅可以手触星辰,这一夸张更是生动传神。民间谚云: “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 来形容山高,作者却说“连峰去天不盈尺”,夸张更进了一步。所有这些夸张的描写,再与五丁掣蛇等神话传说相结合,使这些雄伟壮丽的山川具有一层神奇瑰异的色彩,让读者时而惊诧,时而叹息。
三是句式与韵律富于变化
地方诗人还使用了散文式的句子,突破了一般七言歌行的常规。如果按现代词分行排列,这首诗的诗体的建筑美则表现为参差错落中又有整齐。从韵律上看,这首诗也是错综多变的。前人写《蜀道难》这个旧题都是一韵到底,李白这首《蜀道难》则不然,而是多次变换韵脚,具体地说,天、然、烟、巅、连、川、援为平声先韵,盘、峦为平声寒韵,攀、间、山、颜为平声删韵,尺、壁为仄声中的入声陌韵,豗、雷、嵬、开为平声灰韵,才为平声佳韵,蛇、麻、家、嗟为平声麻韵。在一首篇幅并不算太长的诗歌中,换韵这样频还使用了散文式的句子,突破了一般七言歌行的常规。如果按现代词分行排列,这首诗的诗体的建筑美则表现为参差错落中又有整齐。从韵律上看,这首诗也是错综多变的。前人写《蜀道难》这个旧题都是一韵到底,李白这首《蜀道难》则不然,而是多次变换韵脚,具体地说,天、然、烟、巅、连、川、援为平声先韵,盘、峦为平声寒韵,攀、间、山、颜为平声删韵,尺、壁为仄声中的入声陌韵,豗、雷、嵬、开为平声灰韵,才为平声佳韵,蛇、麻、家、嗟为平声麻韵。在一首篇幅并不算太长的诗歌中,换韵这样频繁,这在古代的诗作中,还是不多见的。它和诗中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雄奇清新的语言相辅相成,给人造成奇之又奇的印象,所以唐人殷璠说: “ 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作家作品汇评(蜀道难)
1.〔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李白)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2.〔唐〕孟棨《本事诗》
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3.〔清〕王世祯述何世璂录《然灯纪闻》
王士祯云:唐人乐府,惟有太白《蜀道难》、《乌夜啼》,子美《无家别》、《垂老别》以及元白张王诸作,不袭前人乐府之貌,而能得其神者,乃真乐府也。
4.〔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蜀道难》一篇,真与河岳并垂不朽。即起句“噫吁哦,危乎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谁敢并于一处?至其造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万壑雷”,每读之,剑阁阴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当关……化为狼与豺”,不唯刘璋、李势恨事如见,即孟知祥辈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诗之有关系者,岂特文词之雄!
5.〔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读太白者,先详其训诂,次晓其典故,次寻其命意脉络及归宿处,而其妙全在文法高妙。……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风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作家作品汇评(春江花月夜)
1.〔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
(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2.〔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
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
3.〔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
4.〔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指“江天一色”以下)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上滚下。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艳诗,才真绝才也。
5.〔清〕王闿运《湘绮楼说诗》卷一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6.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
《声声慢》
学习要点
1.了解本词的主旨。
2.分析本词层层铺叙、渲染愁情的艺术手法。
3.划分本词的层次,并分析其具体内容。
4.弄清本词在语言上的突出特点及作用。
作品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之作。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占宋都汴京,次年掳走徽、钦二帝,北宋宣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面对巨大的民族灾难,李清照慌忙随宋室南渡,踏上逃亡的道路。她与赵明诚费尽心血搜集的文化艺术珍品,也在路上丧失殆尽。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只身奔建康赴母丧时,突患急病,不治身亡,其时李清照46岁。从此以后,她便一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辗转于浙东各地。作者历经山河残破、故土难回、家破夫亡、孤身漂泊等一系列的打击和折磨,内心充满着无尽的哀愁。本词正抒写了作者此时此刻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思想内容
本词铺叙词人从早到晚一天的感受,抒写她晚年因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忧愁。情调虽然低沉,却反映了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艺术特色
本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一篇名作,也是一篇力作。明人茅暎所编《词的》中称赞它“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所评极为中肯。《历朝名媛诗》中引吴灏之评语,称她“玩其笔力,本自矫拔,词家少有,庶几苏辛之亚”。认为她的豪气仅在苏、辛两位大家之下。我们认为,本词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1.善用叠字,声情并茂。
开篇七组叠字,出奇制胜,字字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把抒情主人公的愁情送上了高峰,并且浓烈地渲染了气氛,从而立刻抓住了读者。“寻寻觅觅”是一种心神无主,若有所失,并竭力寻求寄托的状态。“冷冷清清”,字面上是写环境,实际上是揭示内心世界的空冷。“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找不到寄托后的情形。“凄凄”是隐痛;这种本来就是内心的隐痛,得不到抚慰,便上升为“惨惨” ──剧烈的痛苦;这种剧痛无法抑止,随即转为“戚戚” ──脸上呈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下阕“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突出愁情缠绵如雨,难以排遣。如此准确地大量运用叠字,前所未有,堪称创举。
2.层层铺叙,渲染愁情。
全词采用层层铺叙方法,抒情,以一“愁”字贯穿,选取了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物── 秋风萧瑟,北雁南飞,黄花憔悴,对窗独坐,梧桐飘零,细雨沥沥等几个方面,反复抒写从白到黑都难以排遣的创痛。最后,以“愁”字作结,首尾照应,从而将愁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善用口语,真切自然。
这首词采用了“将息”、“怎生”、“次第”、“了得”等宋代口语,朴素浅近,明白如话,而又真切自然,意境深远。
4.声韵水平高超,选词押韵体现功力。
这首词大量使用齿音字、舌音字,以便更准确地表达词人自己的那种噬裂心灵的郁积忧思。全词97个字,其中齿音41,舌音16,共57字。词的后半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舌、齿两音交互使用,似莺语间关,泉流呜咽,用啮齿叮咛的口吻,写内心忧郁恍惚的情怀,凄凉哀怨,获得了很强的艺术效果。通篇用仄韵体,押入声韵,读来短促幽咽,饮恨吞声,更增添缠绵哀怨之情。
作家作品汇评
1.〔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
2.〔清〕沈谦《填词杂说》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3.〔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易安在宋诸嫒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
七、黄九之下,词无—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4.〔明〕杨慎《词品》卷二
《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之矣。
5.〔清〕陆蓥《问花楼词话》
叠字之法最古,义山尤喜用之,然如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转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声声慢》一词,顿挫凄绝。二阙共十余个叠字,而气机流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为词家叠字之法。
6.〔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八
按梦符(乔梦符)又有《天净沙》词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此等句亦从李易安“寻寻觅觅”得来。
7.〔清〕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这词是写从早到晚—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
8.魏同贤《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声声慢》)……将这些常见的事物给予不同寻常的描绘,赋予它们以特别浓重的感情色彩,因而就使它们具有了十分独特的格调。我们且不说作者在开头用“寻寻觅觅”等十四叠字对整阕词作所定下的感情基调,仅仅从对这些事物的安排上,即可看出作者在表达感情方面的匠心;写风急时的寒冷,出之以淡酒的难敌;写雁过时的伤心,却偏偏说它是旧时的相识;写菊花的堆积,则责怪无人采摘;写黄昏时的梧桐秋雨,出现了作者孤独地倚窗凝痴。从而,把事物都同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使它们有力地为表达作者的感情服务,把这些常见的事物,钤上了作者独特的感情印记,这大概就是这阕词作的明显特色了,也是它的独特之处了。在这一点上,李清照颇近似李煜,只是他们所表现的感情内涵及其意义不同而已,这大概也是人们往往把他们混为一谈的因素之一吧。
《天狗》
学习要点
1.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思想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
2.认识天狗形象的象征寓意。
3.具体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作品背景
《天狗》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中的名篇,最初发表于1920年2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
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虽身处异国他乡,却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命运。五四运动的消息,给诗人精神上以极大的鼓舞,诗人内心那积蓄己久的爱国热情,那压抑多时的争取个性解放、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强烈欲望,如火山爆发般迅速沸腾、燃烧起来。于是,“在一九一九年的下半年和一九二〇年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创造十年》)。《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晨安》、《匪徒颂》等一批激情澎湃、个性鲜明、高扬着时代旋律的诗歌,都是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天狗》也正是其中的一篇优秀代表作。
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
“小时候每逢遇着日月蚀,真好像遇着什么灾难的一样。全村的寺院都要击钟鸣鼓,大人们也叫我们在家中打板壁作声响。在冥冥之中有一条天狗,想把日月吃了,击钟鸣鼓便是想骇去那条天狗,把日月救出。这是我们四川乡下的俗传,也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的传说。小时读的书上,据我所能记忆的说:《周礼》《地官》《鼓人》救日月则诏王鼓,春官太仆也赞王鼓以救日月,秋官庭氏更有救日之弓和救月之矢。《谷梁传》上也说是天子救日陈五兵五鼓,诸侯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这可见救日月蚀的风俗自古已然。北欧人也有和这绝相类似的神话,他们说:天上有二狼,一名黑蹄(Hati),一名马纳瓜母(Managarm),黑蹄食日,马纳瓜母食月,民间作声鼓噪,以望逐去二狼救出日月。”
思想内容
本诗主要通过天狗形象的塑造,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集中体现出五四时期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时代精神。
艺术特色
本诗在艺术上,充分体现出郭沫若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特色。
1.比喻新颖生动。
天狗本来只存在于民俗传说中,而诗人却将其拿来作为崇尚歌颂的偶像。诗中的天狗形象,成为旧的时代、旧的传统、旧的世界的叛逆者的象征,成为吐故纳新、具有无限能量的个性解放与新的世界、新的社会、新的未来创造者的象征。这一比喻手法的运用,既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又在诗歌意象上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诗人将“我”比作是“X光线的光”、“如电气一样地飞跑”等,也都体现着当时崇尚科学的时代特点。
2.想象大胆奇特。
天狗的形象在传说中带有很大模糊性,而在诗中则具化成为有着无限能量、充分得以解放了的个性“我”的形象。他一会儿把月来吞了、把日来吞了、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一会儿成为月底光、日底光、一切星球底光,一会儿又飞奔、狂叫、燃烧,而且在神经上飞跑、在脊髓上飞跑、在脑筋上飞跑,这都表现了诗人想象的大胆奇特。
3.感情奔放激越。
诗中全篇都以“我”的口吻来写,诗人以天狗自喻,通过天狗气吞宇宙的非凡之势来抒发内心豪情。诗歌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感情,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4.讲究韵律和节奏感。
这首诗在语言形式上也极有特点,诗人多采用简短的句式,并将其与叠句、排比等手法结合起来,造成一种强烈的旋律、急促有力的节奏和摧枯拉朽般逼人的气势。此外,诗的语言自由而又大致押韵,可以看出诗人对韵律感的重视。
作家作品汇评
1.闻一多《〈女神〉之时代精神》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诗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20世纪底时代的精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
2.臧恩钰、王野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
这首诗(《天狗》)以其丰富的想象、奔腾的气势体现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新诗自由放逸的特点。
它的想象丰富奇特。诗中运用了天狗的传说。这天狗不仅吃了“月亮”,而且吃了“日头”、“一切星球”和“全宇宙”然后又代替“月”、“日”、“一切星球”等等放射光辉,发出能量,来表现出它的叛逆精神和无穷力量。这狗既在天体里“如电气一样飞跑”,又在自己的“神经上”、“脊髓上”、“脑筋上”飞跑,来表现他的自由解放。天狗对自己的“剥”、“食”、“吃”、“啮”,则表现他对自己的批判和勇敢的否定,诗人以天狗自比,以天狗来表达自己除旧布新和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运用这种奇特丰富的想象,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诗人作为民主主义战士的革命精神和战斗风姿。
它的气势奔腾汹涌。全诗共二十六行,句句是“我……”的排比句式,诗意贯通,一气呵成。诗中的天狗,吞了月亮又吞了日头……真是大气磅礴,气吞日月;他在太空中燃烧、狂叫、飞跑,勇猛无比,势不可当。全诗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和天狗形象的塑造,烘托了一个奔腾汹涌的气势。这种气势正是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产物,它具有一种激励人们奋勇战斗的鼓舞力量。
《雨巷》
学习要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说明本诗的意象美和古典美。
3.反复朗读本诗,具体感受诗中的音乐美。
作品背景
《雨巷》一诗是在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国家前途堪忧、个人出路难觅的情况下写出的。诗人借“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从“我身旁飘过”,委婉地抒发了因理想美好却只是匆匆闪现难再寻求而产生的哀怨、彷徨、惆怅、迷茫等复杂感受。
思想内容
本诗通过“我”在“寂寞的雨巷”中独自彷徨的诗意描绘,通过与丁香姑娘从期盼、相遇、到远去后思念的整个过程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凄清寂寞、哀怨惆怅、凄婉迷茫的复杂而微妙的内心感情,反映出当时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理状态。
艺术特色
1.朦胧含蓄的意象美。
诗中最突出的意象是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带着“芬芳”又露出“忧愁”、向“我” “走近”又很快地“飘过”远去……这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姑娘,正是诗人心目中那美好而又难以追求到的理想的象征。而“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也正是当时黑暗阴沉、令人压抑、看不到出路的社会现实的写照。这些意象都不是单纯地反映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中的场景,而是有着浓厚的象征色彩,同时又无法完全排除诗人感情生活体验的影子,因而该诗显得朦胧含蓄,耐人回味。
2.格调清新的古典美。
这首诗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以“丁香”与“愁”联系起来,正是古人诗词中常用的写法。如李商隐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也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词语。除了“丁香”,还有“油纸伞”、“雨巷”、“篱墙”等均构成为典型的诗意化的江南雨中景致,烘托出含蓄、深沉的情感氛围,使诗歌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体现出一种古典美的魅力。这在当时的新诗创作中还是很少见的,所以特别能够给人以清新之感。
3.韵律和谐的音乐美。
全诗采用自由体形式,押韵灵活,有的行行押韵,有的隔行押韵,有的押韵在句末的韵脚上,有的则又在句中隐含用韵。这和古典诗歌的传统用韵方式不同,很大程度上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仑的影响。加之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大量运用,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产生出和谐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对于该诗音乐美的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当时就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称赞《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作家作品汇评
1.杜衡《<望舒草>序》
叶圣陶先生称许《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2.阙国虬《试论戴望舒诗歌的外来影响与独创性》
《雨巷》时期,主要受魏尔仑的影响,追求诗的音乐美和形象的流动性、主题的朦胧性。
戴望舒……有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这种修养可能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成为他的审美理想的重要成份;它甚至更可能作为一种潜在的艺术直觉,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诗人的创作。
3.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
《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能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一种回荡的旋律和一种流畅的节奏,确乎在每节六行,各行长短不一,大体在一定间隔重复一个韵的七节诗里,贯彻始终。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
这首诗,发表在20世纪20年代的《小说月报》上,当时编者叶圣陶(绍钧)先生极为赞赏,读者的反应也极好。但是,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性,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胡适印出了他的《尝试集》,是一种形式解放了的旧诗,北京一群新诗人,如俞平伯、周作人、刘半农、康白情,还有上海的刘大白,他们的诗,用的语言是白话,形式是自由诗体,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
《光的赞歌》
学习要点
1.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光”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3.具体分析这首诗在抒情上的主要特色。
作品背景
艾青是一位对光感受敏锐,一生都在赞颂着光、追求着光明的诗人。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写出过《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诗歌。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先后在黑龙江、新疆的农场生活了近20年,同时失去了创作诗歌的权利。1976年10月,十年文革浩劫结束,诗人也仿佛从漫漫长夜中醒来,重新看到曙光和希望。此时的艾青,无法抑制内心的激情与创作的冲动,重又拿起笔来,歌颂驱走阴霾、战胜黑暗的光明,歌颂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进入新时期后,艾青创作了大量诗歌,《光的赞歌》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此诗写于1978年8月至12月间,最初发表于1979年第1期《人民文学》,后收入诗集《归来的歌》。选自《艾青诗选》。
思想内容
诗人热情描绘、讴歌赞美了“光”的形象,光使世界“显得绚丽多彩,人间也显得可爱”,“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起”,光“具有睿智而谦卑”,“它是无声的威严,它是伟大的存在”。同时,诗人将对光的追求同人类追求进步、追求理想、为真理而斗争的艰难历程联系起来,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思考,揭示出人类虽会经历漫长的黑夜而“人类的前途无限光明”的必然规律。
艺术特色
1.富有哲理的象征手法
诗中所歌颂的“光”,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事物的范畴,“光给我们以智慧”,“光能使人觉醒”,“和光在一起前进,和光在一起胜利”,“光给我们送来了新时代的黎明” ……。这里的“光”,已经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象征,成为丑恶与愚昧的对立面,真、善、美的化身。诗人正是通过对光的赞美,热情讴歌了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人类理想的永恒追求。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使诗歌既具有鲜明的形象感,又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
2.深沉热烈的抒情方式
充满热烈澎湃的激情,一直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而在《光的赞歌》中,历尽沧桑历经挫折的诗人,感情的抒发除了热烈之外又添了更多的深沉。诗人时而歌颂光明,时而鞭挞黑暗,时而展望未来,时而反思回顾历史的过去。
3.宏伟壮观的结构艺术
这首诗有对光的重要性的揭示,也有对光的崇高品格的礼赞;有对光的正面描绘,也有与黑暗的对比,以黑暗从反面对光加以映衬;有对人类追求光明历程的回顾反思,也有对人类社会光明前景的展望等。这样众多的内容交织在一起,277行诗句一气呵成,在结构上造成一种宏大气势,充分体现出诗人对长篇巨作的驾驭能力和纵横开阖的结构艺术。
《西风颂》
学习要点
1.结合本诗写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析本诗的层次结构。
3.学习体会本文的浪漫主义特点。
4.具体掌握本诗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的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
作为雪莱最负盛名的作品,《西风颂》一诗主要是在1819年秋天意大利的文化名城佛罗伦萨构思完成的。雪莱在该诗原注中,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创作情况:
“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的预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由自然界的闪电雷鸣,诗人自然地联想到人世间的狂风暴雨。1818年诗人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曾被无理地剥夺抚养亲生子女的权利,悲愤地离开祖国,飘流异乡。就在此诗创作前夕,英国又发生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事件。1819年8月16日,曼彻斯特的8万工人为争取生活权利举行示威游行,英国政府竟派骑兵镇压,致使15名工人被杀,400人受伤。身在异国的雪莱听此消息,愤怒地写下了《1815年的英国》、《虐政的假面游行》等诗,抗议当局的暴行,向劳动者发出战斗的号召。《西风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自然现象激发起创作灵感,借自然景物来抒情言志,表现诗人对黑暗的反抗,对光明的热切期盼和向往,也表现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希望。
思想内容
这首诗将自然景物的描写和革命激情的抒发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西风作为革命力量的象征,既赞颂它对腐朽的旧势力的扫荡,又热情地讴歌它对新生事物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揭示出旧事物必将让位于新事物的客观规律,反映了诗人对反动腐朽势力的憎恨,对光明未来的信心和希望。
艺术特色
1.气势豪放,想象奇丽,境界开阔,充满浓厚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时而陆地,时而天空,时而海底,常常把读者带进雄奇壮丽的境界。流云被撕成疯女飘扬的散发,大洋深渊的花草在颤栗萎缩,摧枯拉朽,使人惊心动魄。
2.情景交融的特点。诗的前三节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后两节融入了诗人自我形象和主观感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西风的热爱与向往,由景入情,两方面联结得自然、巧妙。当然,前三节的景物描写本身也蕴含着作者对西风的赞美之情。总之,景中有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3.通篇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意义深远含蓄。例如第三节,写西风唤醒了地中海、震惊了大西洋,就很容易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深思。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国家不少处于被奴役、受压制的境况,而大西洋上的英伦三岛及其沿岸的法国正是推行殖民主义的霸权国家。诗中所写的“昏睡的地中海”、“汹涌的大西洋”,未必不反映了诗人对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关切,对奴役者的痛恨。又如以落叶象征腐朽、残败的旧势力,又把落叶形容成“黄的,黑的,灰的,红得像患肺痨”,“是重染疫疠的一群”,形象丑恶,不堪一击,有如“鬼魅碰上巫师,纷纷逃避”。既形象生动,又蕴含象征意义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席方平》
学习要点
1.掌握小说情节的四要素,分析本文的层次,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领会作者幻真融合的创作手法。3.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4.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5.弄清二郎神判词的作用。
作品背景
《席方平》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统治极其黑暗的时期。经过明、清王朝政权的更迭,清朝初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然非常尖锐。清王朝为大力强化其政权统治,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进行全面的封建主义专政,法令严酷,官吏贪残,豪绅横暴,当时的社会已成为公理不彰的强梁世界。黑暗的现实引起蒲松龄强烈的不满,“感于民情,则怆恻欲泣”。在当时严酷的高压政策下,天下冤狱比比皆是。为了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自由地表现生活理想,人们不得不采取谈狐说鬼的方法,以非现实的形式表现现实的内容,用荒诞虚妄的手法表达严肃的题材,寄托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席方平》的情节和《聊斋志异》其他篇章相比,虽算不上离奇曲折,几乎全篇都写席方平的告状呼冤,然而却毫不重复,把席方平的逐级告状写得各具特色,使情节呈现出一种回环往复、盘旋而上的螺旋美,而且这种螺旋推进的动态美光照全篇,使人物性格、作品主题顿然生辉。
思想内容
小说叙述了席方平魂赴冥府代父伸冤的故事。富室豪家买通冥官,欺压善良,使得整个阴司暗无天日。作品借阴司来影射现实,揭露并批判封建官府的黑暗和腐朽,热情歌颂了以席方平为代表的中下层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和“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顽强意志。
艺术特色
《席方平》思想深刻,艺术完整,继承了魏晋志怪和唐人传奇两体之长,并吸收了秦汉以来史传文学的写法,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作者有意将幻异境界与现实社会联结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愤和追求,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又立足现实,蕴含有深厚的生活内容。
作者以魂赴幽冥、转胎阳世、路遇二郎神等怪诞奇特的艺术想象,描绘出阴间地府的幻域景象,对其中以各种地位、身份出现的人物,予以精心细致地刻画,突出各自的个性,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从而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作者的理想。席方平历经阴曹地府各级官吏以至冥王的种种酷刑,甚至被锯解肢体,始终不屈,亦不为利所诱,坚持斗争,直至胜利。这种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现实生活中人间正气的写照。秉公判案的二郎神,则是作者盼望有清官理冤的理想,那篇对冥王、郡司、城隍、狱吏以及为富不仁的羊某的判词,是声讨各级贪官污吏和豪绅恶霸的檄文。在人间官府、阴间冥王都一派漆黑的情况下,作者把幻想转向灌口二郎神,反映了他上下求索光明的心理历程,寄托其“俯仰时事”而引起的“愁愤感慨”。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委婉曲折,避免平铺直叙。
《席方平》的故事情节主要包括四次告状,但并不平铺直叙,缺乏波澜,给人以单调重复之感。前两次告状写得简略,后两次告状写得详细,前面的简是为后面的详做铺垫。而且在具体的每次告状的过程中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既有层次感,又呈现出波澜曲折,艺术地再现了生活本身矛盾发展变化的运动规律。但是作者并不是在高潮处一味追求紧张,使情节直线上升,而是根据生活矛盾的发展变化的复杂性、丰富性,在高潮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设置曲折和跌宕,造成张弛相间大惊大快的艺术效果。一是在席方平被缚木柱,锯隆隆劈顶而下,痛不可禁的时候,突然小鬼感于他“大孝无辜”,“锯令稍偏”以保其心,使席方平“一身顿健”,得以佯称“不讼”而骗过冥王,被送还阳界,使人为之一快。二是席方平“转身南向”、欲奔灌口的行动被发现,由二鬼“捽回复见冥王”,这时读者和席方平都“窃意益怒,祸必更惨”,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冥王不仅“殊无厉容”,反而对席方平好言相慰、极表称赞,原来他是无可奈何地转用欺骗手段。这两处情节的跌宕,都在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不仅跌宕出引人入胜的效果,而且跌宕出矛盾斗争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3.塑造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令人难忘。
席方平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典型。小说一开头就给我们介绍了席方平的性格基点。他看到父亲良懦,在阳世受“富室羊姓”之欺,在阴间仍受与羊姓勾结贿通的冥使百般欺凌,立即“惨怛不食”,毅然“赴地下代伸冤气”。他同情良弱,憎恨邪恶,坚信正义一定能够伸张,在处处碰壁的情况下,一告再告,才能在冥王的笞杖、火床、解锯面前毫无惧色,发出“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呼声;他机智聪敏,察觉城隍、郡司被羊姓贿通,做贼心虚,才能骗过冥王保存自己,获得再告与二郎神的机会。他持之以恒,性格刚烈而顽强,具有不怕苦不怕死的品德,他的这种顽强不息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共性。冥王则以滥施酷刑和利诱笼络两面手法,对付不屈服的受冤者,是封建官吏的典型代表。席方平诉讼,郡司受贿营私,他立拘质对,似能主持公道。俟二官函进,则笞杖、火床、解锯伺候,当他察觉这些均未起作用时,立即换了一付面孔,采用极其卑劣的手段迫席再生。而在二郎神面前却“战栗、状若伏鼠”。作者将其残酷而又虚弱的本质刻画得淋漓尽致。
4.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法更多变化。
小说语言精练雅洁,富有表现力。席方平从城隍处往郡司处时,作者用了动词“行”,到冥府告状用了“赴”,而告状于二郎神用了“奔”,这“行”“赴”“奔”三个行动的速度越来越快,说明席方平的心情越来越急,越来越气,复仇的欲望越来越旺,对官府的认识也越来越清。而且这三个字都表“快走”,却程度不同,都表告状的行动,却感情色彩异样,对比中有照应,显得针线严密。文中集中揭露各级官吏罪恶的二郎神的判词,则是根据文体式的习惯,间或夹用骈文俪语,写得颇有气势、韵致,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而不乏韵语风味。此外,还借助于“异史氏”的身份发表议论,简约精要,抒发了作者对席方平的敬佩之情。
作家作品汇评
1.《聊斋志异》唐梦赉序
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於赏善惩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正如扬云法言,桓谭谓其必传矣。
2.《青刻本聊斋志异例言》
柳泉《志异》一书,风行天下,万口传诵,而袁简斋议其繁衍,纪晓岚称为才子之笔,而非著述之体。皆谠言也。先生此书,议论纯正,笔端变化,一生精力所聚,有意作文,非徒纪事。
署清令阳湖张安溪曰:《聊斋》一书,善读之令人胆壮,不善读之令人入魔。予谓泥其事则魔,领其气则壮,识其文章之妙,窥其用意之微,得其性情之正,服其议论之公,此变化气质、淘成心术第一书也。多言鬼狐,款款多情;间及孝悌,俱见血性,较之《水浒》、《西厢》,体大思精,文其义正,为当世不易见之笔墨,深足宝贵。
《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纯正,准理酌情,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愚顽。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省,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试观《聊斋》说鬼狐,即以人事之伦次,百物之性情说之。说得极圆,不出情理之外,说来极巧,恰在人人意愿之中。(〔清〕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先生是书,盖仿干宝《搜神》,任昉《述异》之例而作。其事则鬼狐仙怪,其文则庄、列、马、班,而其义则窃取《春秋》微显志晦之旨,笔削予夺之权。可谓有功名教,无忝著述。
3.曼殊《小说丛话》,《新小说》第一、二卷
小说者,今社会之见本也。无论何种小说,其思想总不出当时社会之范围,此殆如形之于模,影之于物矣。……如《聊斋》之□□□,以丑者占全社会之上流,而美者下之。观其表面,似出乎今社会之范围矣。虽然,该作者亦未尝同情于彼族也,其意只有代某生抱不平,且借此以讥小人在位之意而已,总不能出乎世俗之思想也。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和易可亲,忘其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又其叙人间事,亦尚不过为形容,致失常度…… 至于每卷之末,常缀小文,则缘事极简短,不合于传奇之笔,故数行即尽,与六朝之志怪近矣。
《**》
学习要点
1.了解本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并结合作品背景,深入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与思想意义。
2.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3.学习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对话描写等方法来刻画人物的特点。
4.学习小说善于谋篇布局的结构特点。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张勋,北洋军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属下的官兵仍坚持留辫,继续效忠清王朝,被称为“辫子军”。1917年6月,张勋率兵入京。7月1日,与康有为等人扶持溥仪复辟。这也就是小说中所说的“皇帝坐了龙庭”事件。事件发生时,正在北京教育部任职的鲁迅,于7月3日愤然辞职,以示抗议。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小说《**》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他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思想内容
小说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
艺术特色
1.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
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
4.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
(2)对话描写。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
(3)环境描写。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边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
(4)象征手法。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作家作品汇评
王本朝《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
鲁迅是现代中国小说的开创者和建设者,他的小说不仅仅只是语言的文体形式,而是文化的、思想的、情感的和语言的变革、综合和创造。它是立体的、圆柱体的世界,不是平面的、直线的图形。阅读鲁迅需要积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有较深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审美鉴赏力,否则,对读者自己是一种负担,对鲁迅也是一种伤害。鲁迅的文学是精神的“反抗”与生命“挣扎”的文学,是为了争取做人的资格: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反叛”,对生命体验的“彷徨”、“孤独”和“绝望”的“挣扎”。它所显示出的思想的深刻性和彻底性、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正是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区别他人具其独特价值的地方。他在文学中所表现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和“绝望的抗战”体验也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有价值深度的母题之一。要“立人”,就要进行思想的启蒙,就要反叛“非人”的思想和“吃人”的社会制度,就要揭露“吃人者”的把戏和“被吃者”的人性弱点。鲁迅对传统思想和礼教制度,从汉语表达的方式到伦理道德的面具,从人的潜意识到社会制度都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揭露和批判,对沉默的国民灵魂也进行了真实的去蔽。
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小说在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首先,作者善于通过富有个性色彩和乡土气息的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其次,作者能够精选生动贴切而富于表现力的细节来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暗示深刻的主题内蕴;再次,作品开头的环境描绘和场面描写,不仅是一幅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风景画和风俗画,而且以其场景的恬静,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的波澜起伏起到了对比衬托作用。小说结尾含蓄隽永,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围城》
学习要点
1.归纳本文的主题。
2.把握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征。
3.具体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作品背景
〔钱钟书创作《围城》时的有关情况,其夫人杨绛女士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一文中有比较详细的回忆,兹录部分内容于此,供作参考〕
钱钟书是无锡人,一九三三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了两年英语,一九三五年考取英庚款到英国牛律留学,一九三七年得副博士(B.Litt.)学位,然后到法国,入巴黎大学进修。他本想读学位,后来打消了原意。一九三八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据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长冯友兰先生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钟书九、十月间回国,在香港上岸,转昆明到清华任教。那时清华已并入西南联大,他父亲原是国立浙江大学教授,应老友廖茂如先生恳请,到湖南蓝田帮他创建国立师范学院;他母亲弟妹等随叔父一家逃难住上海。一九三九年秋,钟书自昆明回上海探亲后,他父亲来信来电,说自己老病,要钟书也去湖南照料。师范学院院长廖先生来上海,反复劝说他去当英文系主任,以便伺候父亲,公私兼顾。这样,他就未回昆明而到湖南去了。一九四○年暑假,他和一位同事结伴回上海探亲,道路不通,半途折回。一九四一年暑假,他由广西到海防搭海轮到上海,准备小住几月再回内地。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先生到了上海特来相访,约他再回联大。值珍珠港事变,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他写过一首六律《古意》,内有一联说:“槎通碧汉无多路,梦入红楼第几层”,另一首《古意》又说:“心如红杏专春闹,眼似黄梅诈雨晴”,都是寄托当时羁居沦陷区的怅惘情绪。《围城》是沦陷在上海的时期写的。
钟书和我一九三二年春在清华初识,一九三三年订婚,一九三五年结婚,同船到英国(我是自费留学),一九三七年秋同到法国,一九三八年秋同船回国。我母亲一年前去世,我苏州的家已被日寇抢劫一空,父亲避难上海,寄居我姐夫家。我急要省视老父,钟书在香港下船到昆明,我乘原船直接到上海。当时我中学母校的校长留我在“孤岛”的上海建立“分校”。二年后上海沦陷,“分校”停办,我暂当家庭教师,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大高兴,催他快写。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恰好我们的女佣因家乡生活好转要回去。我不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把她的工作自己兼任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他已把题目和主要内容和我讲过),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围城》是一九四四年动笔,一九四六年完成的。他就像原《序》所说:“两年里忧世伤生”,有一种惶急的情绪,又忙着写《谈艺录》;他三十五岁生日诗里有一联:“书癖钻窗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正是写这种兼顾不来的心境。……以上我略叙钟书的经历、家庭背景和他撰写《围城》时的处境,为作者写个简介。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
思想内容
本文主要描写了方鸿渐等人初到三闾大学应聘任教时的经过,作者通过他们到校后与校长、同事之间的接触与交往片断,形象地展示了各色人物不同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对旧中国许多知识分子身上所存在的人格虚伪、鄙俗、丑陋的劣根性与官场中的权诈、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小说《围城》中,这一部分是最具有典型意义、最具有批判力度和思想性、而且描写也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
艺术特色
1.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文对人物个性的描写非常突出,小说《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在这里都有精彩表现。如高松年的虚伪狡诈、老于世故、善于钻营、玩弄权术;李梅亭的喜好炫耀、看重名利而又善于权变;韩学愈的外表木讷却又工于心计、擅长于骗术;顾尔谦的低三下
四、谄言献媚;陆子潇的打探消息、通风报信等。与这些人物相比较,方鸿渐的身上则更多地体现出诚实、单纯、正直、善良的个性特点,也正因为如此,他在与周围人的周旋中才常常会遭受愚弄和欺骗,才会不被见容于当时的社会。
2.丰富多样的比喻手法
《围城》善于运用比喻手法进行描写的特点,在本文中也表现得特别明显。如“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汪处厚见到李梅亭时,“热情地双手握着他的手,好半天搓摩不放,仿佛捉搦了情妇的手”;李梅亭从欢迎会上来到赵辛楣房里,“一言不发,向椅子里坐下鼻子里出气像待开发的火车头”;方鸿渐见过高松年后走出校长室,“灵魂像给蒸气碌碡滚过,一些气概也无”;“跟韩学愈谈话访佛看慢动电影”等。这些比喻在表现形式上常常富有变化,有的带有哲理性,有的带有讽刺性,有的是形象的,有的是夸张的。
3.深入细致的心理刻画
本文有些地方对人物心理的揭示非常深刻,如方鸿渐在听说韩学愈是以假文凭骗取系主任的职位时,就有一段精彩的心理刻画的文字:“有了他,似乎自己的欺骗减轻了罪名。当然新添上一种不快意……撒谎骗人该像韩学愈那样才行,要有勇气坚持到底。自己太不成了,撒了谎还要讲良心,真是大傻瓜。假如索性大胆老脸,至少高松年的欺负就可以避免。老实人吃的亏,骗子被揭破的耻辱,这两种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双雕地兼备了。”这段文字极其传神地刻画出方鸿渐的复杂心理,对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也具有重要作用。
4.诙谐机智的幽默风格
本文总体上体现出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作者对小说中的人与事采取一种超脱的态度,以洞察一切的智慧加以审视,常常能够从看似寻常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引人发笑的话题。无论是对卑劣者丑陋表现的辛辣讽刺,还是对善良者尴尬处境的善意调侃,还是一些行文如游戏般的诙谐文字,都表现出作者独特的幽默风格。杨绛女士曾说:作者生活中“常爱说些痴话,说些傻话,然后再加上创造,加上联想,加上夸张,我常能从中体味到《围城》的笔法。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实事。”这里所说的“痴气”,正是作者那特有的幽默感,这里所说的“《围城》的笔法”也正是钱钟书所特有的幽默风格。
《春之声》
学习要点
1.结合小说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主旨。
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心理结构和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3.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作品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左”的思想得到纠正和清理,全党的工作重心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进入了一个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崭新时代,全国城乡尤其是农村很快出现了十分可喜的变化。物资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新的事物出现了,外来事物越来越多,外语也开始受到重视。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物质文化都还非常落后。这就是这篇小说出现的时代背景。小说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风貌,讴歌了社会生活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
思想内容
小说最后所写的“如今每个角落的生活都在出现转机,都是有趣的,有希望的和永远不应该忘怀的”,是点睛之笔。小说中所描写的,表明祖国正处在辞旧迎新的历史时期,人性复归,万物复苏,反映了历经磨难之后的中国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领域的可喜变化。它传递着春天的声音,奏响着春天的旋律,预示着美好的明天。“再不会用„革命化‟的名义取消春节了”,“岳之峰接到了八十多岁的刚刚摘掉地主帽子的父亲的信”,“西门子公司规模巨大……我们才刚刚起步。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就像变戏法,举起一块红布,向左指上两指,这些东西就全没了,连火柴、电池、肥皂都跟着短缺。现在呢,一下子又都变了出来”,学德语的妇女,三洋牌的录音机播放着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还有人们谈论的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等等等等,不都表明着生活可贵的转机吗?
当然,中国还很落后,人口又多,与国外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现实,小说也没有回避。但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充满了希望,这就令人鼓舞!
艺术特色
1.放射性的心理结构方式。
小说打破了历史时序和空间界限,按照人物在特殊环境中的心理流程组织材料,具有节奏快,跨度大,容量大,富有开阔的空间感和纵深的历史感的鲜明特色。作品将国内国外,车内车外,历史、现实与未来,城市与乡村,方言、北京话与德语,政治的经济的,陆地的海洋的天空的,耳闻目睹的与所思所想的,生活的旋律与音乐的旋律等等大量的材料,随着意识的流动而随意地快速地剪切组接,形成了意识流小说独有的特点。
2.运用象征手法,以自然之春象征祖国之春。
小说写人们都在回家过春节,自然之春即将来临,而在回乡过节的火车上又回荡着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春天的旋律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作者在斑驳陆离的生活影像中窥寻、思索,品味出新生活的希望和转机,祖国的春天、新生活的春天即将来临,人们已经看到春的景象,听到春的声音,闻到春的气息。这样,祖国之春也伴着自然之春而来,作者写“春之声”也就有了象征意义。当然,“春之声”又有着更广的象征意义。作品中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房里,在猎户星座和仙后星座里,在每一颗原子核,每一个质子、中子、介子里,不都包含着春天的力量,春天的声音吗?”春之声,又是美好的象征,生机和力量的象征。
3.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增强语势,展露激情,显示意识流动的快节奏,富有感染力。
有的是段与段之间连用排比,如“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前的北平……”,“不,那不是逝去了的,遥远的北平。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有的是短语的排比,如“要有耐心,要有善意,要有经验,要知觉灵敏”,“到处都是团聚,相会,团圆饺子,团圆元宵,对于旧谊,对于别情,对于天伦之乐,对于故乡和童年的追寻”;有的是事物的排比,如“自由市场。百货公司。……差额选举。结婚筵席……”,“花生、核桃、葵花籽、柿饼、醉枣、绿豆糕、山药、蕨麻……全有卖的”;有的是问句的排比,如“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是夜大学的新学员吗?是“老三届”的毕业生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有的是比喻性的排比,如“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此外,文中还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如“赶上,赶上!不管有多么艰难。哞,哞,哞,快点开,快点开,快开,快开,快,快,快……”表现了追赶国外先进水平的急切心情。
4.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小说中所写的景,有看到的景,也有联想的景,无论怎样的景,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例如开头回忆童年时代的生活,带着无比喜爱、怀念和留念之情;写X城火车站前广场上丰富的食物,带有对新的政策的赞美之情和对新生活感到甜美的感情;看到闷罐子车,就生发出祖国依然落伍的感慨;对与春天相联的美好往事的回忆,也都带着一种陶醉的幸福的感情;对于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更是掩饰不住对它的热爱,称它是“神秘的”,“好像从来还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作家作品汇评
1.楚良《中国现代派文学史论》
王蒙“小说创作中的艺术创新给文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正是由于王蒙艺术探索的影响,不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文坛上,意识流手法的尝试与运用出现过一股引人注目的风潮,而且为其后的小说创作开创了一个以借鉴、学习西方现代派技巧为中心的艺术思维多元化、小说风格多样化的新格局,给社会主义小说创作园地增添了一方绚丽多彩的景观。”
2.张韧《论王蒙的小说》
王蒙是活跃于当今文坛上的新中国第一代作家。在当代文学史上,王蒙不是最杰出的人物,但我们可以说他是富有代表性的卓有成就的一位作家。从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说,王蒙与新中国一起经历了前进与挫折,欢乐与痛苦,他的生活跨度是那么大,从解放前的黑暗到新中国的黎明,从城市到农村,从内地到边疆。他生活的开拓,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主题的发掘,艺术手法的革新,无不显示出他那不寻常的思想深度和令人惊异的艺术色彩。
第四篇:经济法教案
经济法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法
开课专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 授课学期:2 总学时:32
教学目的:经济法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人员必备的法律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以及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首先讲解有关经济法律规范,通过实例更好地掌握法律规范的重点、难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达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选用教材:
1、《经济法》,许广义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参考文献:
1、《新合同法条文精解与典型案例》,刘文华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合同法案例评析》,周和敏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例评析》,曾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担保法案例评析》,肖又贤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商法案例评析》,江平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现代公司制运作详解》,梅明蕾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课后答疑:每四学时按排一次课后答疑,时间为2小时。课前预习:学生课前要将有关法律规范预习并做到基本了解。课后作业:每一部分留若干思考题、讨论题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第1部分,经济法概述
该部分内容包括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形式和体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重点掌握。其他内容了解既可。共2个学时。
第2部分
经济法律关系
该部分内容包括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确立和保护。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包括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其他内容了解既可。共2学时。
第3部分
公司法 该部分内容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规范共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包括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公司的行为等。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有关公司行为的法律规范。难点是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公司财务会计内容有关。希望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书籍。共4个学时。
第4部分内容
破产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破产条件;(2)破产的提出和受理;
(3)债权人会议的组成、权限、职责;(4)和解与整顿的条件、程序,整顿结果;(5)破产宣告、清算;
(6)破产债权,破产财产,破产财产分配;(7)别除权,抵销权;(8)破产企业法定的无效行为;(9)破产企业的注销;(10)破产责任。共4个学时。第5 部分内容
合同法 本部分内容包括:
(1)合同的定义、分类;(2)合同的主体、客体、内容;(3)合同订立的程序;(4)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合同,附期限合同;(5)无效代理;(6)表见代理;
(7)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8)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9)合同履行的原则;
(10)合同内容不明确或没有约定情况下产生纠纷的处理;(11)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的法律规定;(12)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法定情形;(13)合同的解除权、抵销权;(14)提存;(15)债的混同;(16)违约责任;(17)赔偿;(18)违约金;
(19)违约免责的法定情形;(20)合同条款理解争议的解决;(21)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22)涉外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
本部分难点是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合同纠纷。要求深刻理解法律规定,对合同的内容,纠纷的原因查清楚。多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对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应有一定的了解。共12学时。第6部分内容
担保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法律的适用;(2)担保的方式、种类;(3)保证、共同保证、保证人;(4)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5)约定保证期间和法定保证期间;(6)保证责任,法定的保证责任的免除;(7)抵押、抵押物、抵押权;(8)抵押合同和抵押物登记;(9)抵押权的实现;(10)最高额抵押;
(11)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12)留置、留置权及行使;(13)留置担保的范围;(14)定金;(15)定金的种类;
(16)定金与预付款的异同。共4学时。第7部分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立法目的;(2)不正当竞争的定义;(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5)法律责任。
本部分难点内容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认定力求准确,这要求会找到充分的证据。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解决这个难点。
第五篇:四年级教案全部
《四季的色彩》教案 第1课 四季的色彩(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应会: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而的认识与感受。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课前准备
l教师设计《四季的色彩》课件,音像结合,图文并茂。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感受。导人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四季图片)2问题:
(I)你看到了什么?(2)听到了什么?(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季,是 的季节。”来形容它。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新授
I、欣赏。
(I)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2)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反馈
l反馈。(以小组形式)(1)《早春之路》(日本画)东山魁夷(日本)①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写实性、装饰性)②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③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④你还想了解什么?(2)《夏》列维坦(俄国)①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②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④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①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③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受?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②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③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 图的提示。)拓展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l晦。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服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 的感受。
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播放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也.彩以及给你的感受。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艺术实践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晶。第2课生活中的冷色(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应会: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冷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冷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课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在盆水中,(不要搅匀)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展示评价
l组织小组展示作业。2组织评价作业。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第3课猜猜我是谁(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组织教学 导人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探究式学习活动
讨论:展示儿位本班同学背而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板书课题。
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来刚才的几位同学呢? 板书:头型、发型、头饰、服装。
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画家是如何通过背面人物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小朋友的作品。提问:你喜欢哪幅?为什么? 小组讨论:
赏析《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盂蜀宫伎图》。
赏析《未来世界》,时论:画上的小朋发在干什么?怎么看出来的? 利用教材上的学生作业.说一说自己喜欢哪幅,为什么。与教师一起分析头发的走向及线条的组织。边观察教师的示范边思考。
教师请一位女同学到前面做模特,师生分析头发的走向,演示如何用线进行写生。提醒学生要表现出头部的形体,一些线条应为弧线,并注意其方向的变化。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巡视辅导
学生写生自己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
欣赏教材中两幅学生的创作.提问:这两幅作品分别表现出什么内容? 你们各小组如何利用自己的作品进行创作? 学生发言,小组同学进行讨论。小组合作完成用人物
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集体创作。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家长背面的线描画作品。引导学生州家进一步学习。第4课 多姿多彩的靠垫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设计靠垫应从审美、实用和文化等方面进行。
应会:能用剥称式或自己喜爱的纹样设汁、制作美观、实用的靠垫。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在探究、讨论中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刨盐能力。(2)提高对生活物品和环境的关注,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做事耐心、细致、认真、踏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靠垫的设计是以功能要求为前提的,还要关注除实用之外的审美和文化。教学难点:靠垫作品的新颖、创新、构思巧妙。
学习工具:剪刀、胶水。材料:较硬的卡片纸、水粉也、毛笔或彩色水笔等。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人、揭示课题
1、课前师生准备一组靠垫实物,发到各小组。
研究:用途、形状、色彩、图案。
2、揭示课题。
二、师生研讨学习活动
1、布置学生研究、分析教材。轴对称和中心对称有什么不同?
2、设计靠垫用什么形状、纹样、色彩比较好?
3、你喜欢什么图案纹样?打算如何进行色彩搭配?采用哪种骨式?
三、创作实践活动,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示评价
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提高审美能力。
五、小结拓展
如何实施自己设计的靠垫作品?选择什么材料? 拍照、保存资料。
第5课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了解生活日用品因其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感受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带给我们的乐趣。
应会:能根据生活日常用品的不同外形展开联想,并通过动手表现、装饰,使其形象生动有趣。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生活日用品的联想,使学生更J川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富于联想、敢于想象、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通过剥生活用品的联想。认识到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表现,能给我们的 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生活用品产生联想,并把自己的联想表达出来。学习材料:有关生活日用品、课件、各种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请学生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生活用品摆放到桌面上来。
二、引入新课
1、桌面上摆放的东西和我们这节课有什么联系?
2、出示课题: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三、讲授新课(l)提出问题:
“联想”这个词怎么理解?(2)展示用勺子装饰成的小人。提出问题:
这个小作者是怎样通过联想完成这件小装饰品的?(3)打开书,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①欣赏书上的作业,分析作者是怎样认真观察展开联想的。②书上的作品都用了哪些方法进行装饰的? ③他们的美术作品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和借鉴? ④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用品,你能联想到什么,讲给大家。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1)认真观察自己带来的生活日用品。(2)大胆地展开联想。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装饰,使其成为一件可观赏的小饰物。(4)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结合来完成。
五、小结 组织交流。
第6课 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创新思维与创作的关系。
应会:运用多种方法,大胆想像创新表现。
2、隐性内容与目标
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表现,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教学重点:运用思维训练方法,激发创新表现,采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构图方法、画面的整体感。学习材料
教师:教学课件、不同年龄性别人物图片、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绘画用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安排好学习小组,提上课要求。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2、分析课题,针对题目想一想我们要画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发言:“我的现在与将来”
3、组织小组讨论:
谈一谈你的现在,想像一下将来。
三、组织研究
1、“将来”意味着什么?
2、书中学生作品是怎样表现“将来”的?
3、你准备怎样表现自己的“将来”?
四、艺术实践
1、欣赏作品。
2、分析构图方法。
五、辅导学生完成作业。展示人物参考图片。
六、展示作业
组织学生讲解评价作业,作品的创新表现在哪儿。第17课 泥玩具 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教学,体会中国民问泥塑玩具的天真质朴之美,了解泥玩具的塑造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造型的泥塑玩具。
应会:学会手捏成型技法,制作造型可爱的泥玩具。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捏绘泥塑玩具,了解祖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手捏成型的制作技法,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的缤纷特色与文化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尝试仿照民问艺人的风格进行创作。教学难点:泥塑玩具的造型设计及捏塑技巧,着色时民间装饰味的体现。学习材料
教师用具:泥玩具、实物投影仪、陶泥、颜料、民间泥塑玩具资料的课件。学生用具:网上或书中搜寻的民间泥塑玩具图片资料、陶泥、颜料等。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小时候,你玩过哪些玩具?
二、资料交流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们想了解我们的祖先童年最喜爱的泥玩具吗?
四、分析探究。
1、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分析探究。
2、分析比较:
我国民问泥玩具主要表现哪些题材?各地的泥玩具有什么不同特色?它们的造型都夸张了哪里?又概括了哪里?它们的色彩有哪些特技法学习?
3、教师展示一组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在这一组作品中,你能找到哪些我们以前学过的技法?
4、仔细观察细节的表现,如羊角、小驴的尾巴、帽翅等小装饰,运用了哪些技巧。
五、造型训练
提出作业要求:
模仿民间玩具的造型和色彩,创造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六、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加强个性辅导,以点带面。
七、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组织学生评价。
1、你喜爱的作品抓住丁形象的哪些主要特征?
2、从民间玩具的造型语言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怎样运用到你的作品中的?
3、你的作品又有了哪些创新?
八、课后拓展
第7课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本了解剪纸的特点。
2、初步掌握剪纸的设计制作过程。
3、激发激发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持久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历史文化和相关知识。教学难点
认识和学习阴刻和阳刻的特征和制作方法。课前准备:
1、收集各种剪纸作品。
2、准备彩纸、剪刀等制作工具和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剪纸作品,简单介绍我国民间剪纸艺术。
2、出示色纸,这张色纸怎样才能变成有趣美丽的剪纸作品呢?
二、新授
1、示范剪纸的方法,提出注意线条要互相连接,不可断开。
2、出示“阴刻”和“阳刻”的剪纸作品,探讨不同的地方和制作特点。
三、练习
学生练习“阴刻”和“阳刻”。
四、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