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数学《统计》全部教案
抽样方法(月日)421 教学目标: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概念,要求会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教学重点:会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两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两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过程: 复习: 1.在统计里,我们把______________叫总体,其中的____________叫个体,从总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一个样本,样本中_________叫做样本容量。2.从5万多名考生中随机抽取500名学生的成绩,用他们的平均成绩去估计所有考生的平均成绩,指出:_______是总体,___________是个体,__________________是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容量是______。3.我们在初中学习过一些统计知识,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即通过不是直接去研究总体,而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根据样本的情况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例如,我们通常用样本平均去估计总体平均数,这样,样本的抽取是否得当,对于研究总体来说十分关键。那么,怎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呢?怎样使所抽取的样本能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呢?下面我们介绍两种常用的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
二、新课讲授: 1.简单随机抽样: 假定一个小组有6个学生,要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取3个学生参加一项活动,第1次抽取时每个被抽到的概率是___,第2次抽取时,余下的每个被抽到的概率都是__,第3次抽取时,余下的每个被抽到的概率都是__。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相等的,那么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否确实相等? 例如,从含有6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的样本,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总体中的任意一个个体,在第一次抽取时,它被抽到的概率是__;若它第1次未被抽到而第2次被抽a到的概率是____,由于个体第1次被抽到与第2次被抽到是___(填互斥,独立)a事件,根据___事件的概率__公式,在整个抽样过程中,个体被抽到的概率P=__a_____。又由于个体的任意性,说明在抽样过程中每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都是_a_。一般地,设一个总体的个体总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事实上: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个体数为N的总体中逐次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那1111么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依次是,,,且
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概率都等于。N 由于简单随机抽样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且这种抽样方法比较简单,所以成为一种基本的抽样方法。如何实施简单抽样呢?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方法(1)抽签法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编号(号码可以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以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出1个号签,连续抽取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的样本,对个体编号nn时,也可以利用已有的编号,例如从全班学生中抽取样本时,可以利用学生的学号、座位号等。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适宜采用这种方法。(2)随机数表法 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用随机数表来抽取样本。为了检验某种产品的质量,决定从40件产品中抽取10件进行检查,在利用随机数表抽取这个样本时,可以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将40件产品编号,可以编为00,01,02,38,39。
第二步,在附录1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作为开始,例如从第8行第5列的数59开始,为便于说明,我们将附录1中的第6行至第10行摘录如下。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78 87 35 20 96 43 84 26 34 91 64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63 01 63 78 59 16 95 55 67 19 98 10 50 71 75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57 60 86 32 44 09 47 27 96 54 49 17 46 09 62 90 52 84 77 27 08 02 73 43 28 第三步,从选定的数59开始向右读下去,得到一个两位数字号码59,由于59>39,将它去掉;继续向右读,得到16,将它取出;继续下去,又得到19,10,12,07,39,38,33,21,随后的两位数字号码是12,由于它在前面已经取出,将它去掉,再继续下去,得到34。至此,10个样本号码已经取满,于是,所要抽取的样本号码是 16 19 10 12 07 39 38 33 21 34 注 将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时可以从0开始,例如N=100时编号可以是00,01,02,这样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均可用两位数字号码表示,便于运用随机数表。当随机地选定开始读数的数后,读数的方向可以向右,也可以向左、向上、向下等等。在上面每两位、每两位地读数过程中,得到一串两位数字号码,在去掉其中不合要求和与前面重复的号码后,其中依次出现的号码可以看成是依次从总体中抽取的各个个体的号码。由于随机数表中每个位置上出现哪一个数字是等概率的,每次读到哪一个两位数字号码,即从总体中抽到哪一个个体的号码也是等概率的。因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保证了各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2.分层抽样 一个单位的职工有500人,其中不到35岁的有125人,35岁至49岁的有280人,50岁以上的有95人,为了了解这个单位职工与身体状况有关的某项指标,要从中抽取100名职工作为样本,职工年龄与这项指标有关,应该怎样抽取? 为了使抽出的100名职工更充分地反映单位职工的整体情况,在各个年龄段可按这部分职工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进行抽样。因为抽取人数与职工总数的比为100:500=1 :5 12528095所以在各年龄段抽取的职工人数依次是即25,56,19 ,, 555在各个年龄段分别抽取时,可采用前面介绍的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各年龄段抽取的职工合在一起,就是所要抽取的100名职工。像这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取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做层。可以看到,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分层抽样时,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都是相等的。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已知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因此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上我们简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这两种抽样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相等。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抽样方法,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采取分层抽样时,其中各层的抽样常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小结:了解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的概率,会用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作业: 1.某市的3个区共有高中学生20000人,且3个区的高中学生人数之比为2:3:5,现要 用分层抽样方法从所有学生中抽取一个容量为200的样本,这3个区分别应抽取多少人? 2.要从全班学生中随机抽选8人去参加一项活动,分别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进行抽选 并写出过程。抽样方法习题课4月22日 教学目的:会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教学重点: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应用 教学难点:对抽样中的“随机”、“估计”的思想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时,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__方法抽取样本.3、某农场在三块地种有玉米,其中平地种有150亩,河沟地种有30亩,坡地种有90亩,估产时,可按照__________的比例从各块地中抽取样本.4、某学校有教师160人,后勤服务人员40人,行政管理人员20人,要从中抽选22人参加学区召开的职工代表大会,为了使所抽的人员更具有代表性,分别应从上述人员中抽选教师_______人,后勤服务人员______人,行政管理人员_____人.二、例题解析 例1:说明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1)为了了解某学校在一个学期里每天的缺席人数,统计了其中15天里每天的缺席人数(2)为了了解某地区考生(20000名)的高考数学平均成绩,从中抽取了1000名考生的成绩.例2:欲从全班45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参加一项社区服务活动,试用随机数表法确定这10名学生.评注:利用随机数表法抽取样本时,从第几行的第几个数开始,按照什么方向取数都完全是任意的。例3: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其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下表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了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选出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为此要进行分层抽样,那么在分层抽样时,每类人中各应抽选出多少人? 评注:分层抽样的两个步骤:①先求出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数的比值;②按比例分配各层所要抽取的个体数。但应注意有时计算出的个体数可能是一个近似数,这并不影响样本的容量.三、课堂练习
1、为了了解全校240名高一学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40名学生进行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总体是240 B 个体是每一个学生 C 样本是40名学生 D 样本容量是40
2、为了考察一段时间内某路口的车流量,测得每小时的平均车流量是576辆,所测时间内的总车流量是11520辆,那么,此问题中,样本容量是________
3、为了解初一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打算在初一年级10个班的某两个班按男女生比例抽取样本,正确的抽样方法是()A 随机抽样 B 分层抽样 C 先用抽签法,再用分层抽样 D 先用分层抽样,再用随机数表法
4、从5名男生、1名女生中,随机抽取
3人,检查他们的英语口语水平,在整个抽样过程中,若这名女生第一次、第二次均未被抽到,那么她第三次被抽到的概率是 1112 A B C D 63235、某大学共有全日制学生研究生150001338人,其中专科生
3788
人、本科生
987
4人、人,现为了调查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情
225况,欲从中抽取人,为了使样本具有代表性,各层次学生分别应抽出多少人才合适?
四、课堂小结
1、抽样的两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与分层抽样
2、分层抽样的步骤:①算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数的比值;②求各层所要抽取的个体的数目
五、课堂作业
1、为了了解所加工的一批零件的长度,抽测了其中200个零件的长度,在这个问题中,200个零件的长度是()A 总体 B 个体 C 总体的一个样本
D 样本容量
2、为了分析高三年级的8个班400名学生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的数学成绩,决定在8个班中每班随机抽取1
2份试卷进行分析,这个问题中样本容量是()A 8 B 400 C 96 D 96名学生的成绩
3、一总体由差异明显的三部分数据组成,分别有m个、n个、p个,现要从中抽取
a
个数据作为样本考虑总体的情况,各部分数据应分别抽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地有2000人参加自学考试,为了解他们的成绩,从中抽取一个样本,若每个考生被抽到的概率都是
0.04,则这个样本的容量
100是_________
5、在不大于1的正有理数中任取个数,在这个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
6、某医院在一段时间内接诊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病人共样方法从所
有病人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20的样本,每类病人分别应抽取多少人?
7、某网站欲调查网民对当前网页的满意程度,在登录的所有网民中,收回有效帖子共50000份,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份数如下表所示:
6000
人,且三类病人之比是1:2:3,为了跟踪调查病人的恢复情况,现要用分层抽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10800 12400 15600 11200 为了了解网民的具体想法和意见,以便决定如何更改才能使网页更完美,打算从中抽选500份,为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每类中各应抽选出多少份?
实习作业(4月26日)教学目标 能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能通过对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抽样方法的选择;总体分布的分析 教学难点
抽样方法的选择;总体分布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大家已经知道了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如何根据对样本的整理、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情况作出一些推断.今天就要求大家自己动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举例 例 某中学高中部共有16个班级,其中一年级6个班,二年级6个班,三年级4个班.每个班的人数均在46人左右(44人-49人),各班的男女学生数均基本各占一半.现要调查这所学校学生的周体育活动时间,它是指学生在一周中参加早锻炼、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时间的总和(体育课、上学和放学路上的活动时间不计在内).为使所得数据更加可靠,应在所定抽样的“周”之后的两天内完成抽样工作.此外还有以下具体要求:(1)分别对男、女学生抽取一个容量相同的样本,样本容量可在40-50之间选择.(2)写出实习报告,其中含:
全部样本数据;相应于男生样本的与,相
体的样应于女生的与,相应于男、女全ssxx2112本的;对上面计算结果作出分析.x解:(1)由于各个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存在差异,应采用分层抽样;又由于各班的学生数相差不多,且每班的男女学生人数也基本各占一半,为便于操作,分层抽样时可以班级为单位.关于抽取人数,如果从每班中抽取男、女学生各3人,样本容量各为48(3×16),符合对样本容量的要求.(2)实习报告如表一所示(3)想一想:1.如何从,直
生相比,接得出? xxx21 2.根据上面的样本数据,还能得出什么结果?例如,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其与是否存在差异? sx
三、练习在本班范围内,就每名学生所在家庭的月人均用水量进行调查.调查的具体要求是:先到
3查得在同一月份内各家的用水量(单位以计),然后将它除以家庭人中数,结果保留m小数点后第2位);再将所得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完成下列实习报告.(表二)
四、小结 抽样时需要对所抽取的统计量的具体含义加以明确的界定;当总体的个体数较多时,对抽样方法的运用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五、作业 两位同学各取一副52张的花色牌,每张牌都标有从1到13之间的一个正整数(其中A表示1,J表示11,Q表示12,K表示13).从这副牌中任抽1张,记下这张牌上的数,再将这张牌放回,然后再从中任抽1张,记下牌上的数后,将这张牌放回.如此重复100次,得到100个数.求其平均数、方差及标准差,各自列出自己的频率分布表,绘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对比两人得出的结果,体会随机抽样的特点及内涵,写出实验报告.附: 表一 题目 调查本校学生周体育活动的时间 1.周体育活动时间,指一周中(包括双休日)参加早锻炼、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时间的总和(体育课和上学、放学路上的活动时间不计对抽取样在内).本的要求 2.在所定抽样的“周”之后的两天内完成抽样工作.3.男、女学生的两个样本的容量相同,并在40-50之间选择.确定抽样采用分层抽样,以班为单位,从每班中抽取男、女学生各3人,两个样本的方法和样容量均为48,在各班抽取时,采用随机数表法.本容量 男生 女生 一380 500 245 450 145 620 230 460 600 110 420 105 样本数据年480 420 520 280 550 660 580 400 420 380 180 500(单位:级 350 500 330 600 180 520 140 450 600 400 125 540 分)二420 580 510 175 280 630 280 380 530 95 100 570 年400 150 450 360 450 330 300 220 320 250 300 350
级 400 420 300 500 580 400 400 360 130 450 590 230 三380 420 235 125 400 470 200 460 165 400 75 430 年330 200 420 280 300 410 300 220 250 130 270 340 级 全体
男生,计算结果 女生,男、女生计算结果从计算结果看到,在周体育活动时间方面,可以估计男生比女生略多,且波分析 动程度略小,这所学校高中学生的周体育活动时间平均约为 分.表二 题目 调查本班每名学生所在家庭的月人均用水量 这里的用水量是指同一月份内各学生所在家庭的人均用水量(下对获取数据的要求 3月第1天的水表数与本月第1天的水表数之差),数据单位为,m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样本数据
3(单位:)m
频率分布表 频率分布直方图 样本平均数 要求讨论:通过对本问题的调查统计分析,可对全班同学所在地统计结果的分析 区的家庭月人均用水量作出何种估计?
1.为了在所要求的时间内获取数据,调查任务就提前布置.备注 2.实习报告可由部分同学完成,然后向全班同学报告并进行讨论.表三
题目 随机抽样的特点及内涵 对抽样的要求 从52张花色牌有放回地任抽一张 样本数据 样本平均数 样本方差 样本标准差 频率分布表 频率分布直方图
计算结果分析 总体方差(标准差)的估计
教学要求: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会求样本方差和标准差。教学过程: 看一个问题:甲乙两个射击运动员在选拔赛中各射击20次,成绩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5 6 5 6 7 8 7 9 9 9 乙 9 8 6 7 7 9 6 5 8 6 9 6 8 7 7 5 7 8 7 6 问:派谁参加比赛合适?
一、方差和标准差计算公式: 1 2222样本方差:s=〔(x—)+(x—)+„+(x—)〕 xxx12n
样本标准差:
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描述一个样本和总体的波动大小
n的特征数。标准差大说明波动
大。一般的计算器都有这个键。例
一、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选拔一名去参加运动会,选拔的标准是:先看他们的平均成绩,如果两人的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就要再看他们成绩的稳定程度。为此对两人进行了15次比赛,得到如下数据:(单位:cm):
甲 755 752 757 744 743 729 721 731 778 768 761 773 764 736 741 乙 729 767 744 750 745 753 745 752 769 743 760 755 748 752 747 如何通过对上述数据的处理,来作出选人的决定呢?
≈ x甲 ≈ x乙s≈ 甲s≈ 乙说明:总体平均数描述一总体的平均水平,方差和标准差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或者叫稳定程度。
二、练习:
1、甲 6 5 8 4 9 6 乙 6 5 8 2 8 7 根据以上数据,说明哪个波动小?
2、从甲乙两个总体中各抽取了一个样本:
甲 900 920 900 850 910 920 乙 850 860 890 890 960 950 根据上述样本估计,哪个总体的波动较小?
3、甲乙两人在相同条件下个射击2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5 6 6 7 8 7 9 10 9 6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9 6 5 8 6 9 6 8 7 7 问谁射击的情况比较稳定?
三、作业:
1、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抽取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
甲 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 14 13 19 6 8 10 16 11 16 17 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2、某农场种植的甲乙两种水稻,在连续6年中各年的平均产量如下:
品种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甲 6.75 6.9 6.75 6.38 6.83 6.9 乙 6.68 7.2 7.13 6.38 6.45 6.68 哪种水稻的产量比较稳定? 总体分布的估计(4月24日)教学目标 通过统计案例,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重点 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教学难点 频率分布表和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统计中,为了考察一个总体的情况,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的有关情况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这种估计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一类是用样本的某种数字特征(例如平均数、方差等)去估计总体的相应数字特征。下面我们先通过案例来介绍总体分布的估计。二 案例分析 例1为了了解某地区高三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抽查了地区内100名年龄为17.5岁~18岁的男生的体重情况,结果如下(单位:kg)
56.5 69.5 65 61.5 64.5 66.5 64 64.5 76 58.5 72 73.5 56 67 70 57.5 65.5 68 71 75
68.5 62.5 66 59.5 63.5 64.5 67.5 73 68 55 72 66.5 74 63 60 55.5 70 64.5 58 64 70.5 57 62.5 65 69 71.5 73 62 58 76 71 66 63.5 56 59.5 63.5 65 70 74.5 68.5 64 55.5 72.5 66.5 68 76 57.5 60 71.5 57 69.5 74 64.5 59 61.5 67 68 63.5 58 59 65.5 62.5 69.5 72 64.5 75.5 68.5 64 62 59.5 65.5 58.5 67.5 70.5 65 66 66.5 70 63 试根据上述数据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并对相应的总体分布作出估计。解:按照下列步骤获得样本的频率分布.(1)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在上述数据中,最大值是76,最小值是55,它们的差(又称为极差)是76—55=21)所得的差告诉我们,这组数据的变动范围有多大.(2)确定组距与组数.如果将组距定为2,那么由21÷2=10.5,组数为11,这个组数适合的.于是组距为2,组数为11.(3)决定分点.根据本例中数据的特点,第1小组的起点可取为54.5,第1小组的终点可取为56.5,为了避免一个数据既是起点,又是终点从而造成重复计算,我们规定分组的区间是“左闭右开”的.这样,所得到的分组是 [54.5,56.5),[56.5,58.5),„,[74.5,76.5).(4)列频率分布表 如表① 频率分布表 分组 频数累计 频数 频率 [54.5,56.5)0.02 [56.5,58.5)0.06 [58.5,60.5)0.10 [60.5,62.5)10 0.10 [62.5,64.5)14 0.14 [64.5,66.5)16 0.16 [66.5,68.5)13 0.13 [68.5,70.5)11 0.11 [70.5,72.5)8 0.08 [72.5,74.5)7 0.07 [74.5,76.5)3 0.03 合计 100 1.00(5)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1-1所示
频率/组距 体重 56.5 70.5 74.5 76.5 54.5 58.5 60.5 62.5 66.5 68.5 72.5 64.5 由于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这个图形的面积的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的频率的大小.在反映样本的频率分布方面,频率分步表比较确切,频率分布直方图比较直观,它们起着相互补充的作用.在得到了样本的频率后,就可以对相应的总体情况作出估计.例如可以估计,体重在(64.5,66.5)kg的学生最多,约占学生总数的16%;体重小于58.5kg的学生较少,约占8%;等等.三 巩固练习
有一个容量为5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 [12.5,15.5)
[24.5,27.5)[15.5,18.5)[27.5,30.5)5 [18.5,21.5)9 [30.5,33.5)4 [21.5,24.5)11(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和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2)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小于30.5的数据约占多少? 2 食品厂为加强质量管理,抽查了某天生产的罐头80只,得其质量数据如下(单位:克)342 340 348 346 343 342 346 341 344 348 346 346 340 344 342 344 345 340 344 344 336 348 344 345 332 342 342 340 350 343 347 340
344 353 340 340 356 346 345 346 340 339 342 352 342 350 348 344 350 336 340 338 345 345 349 336 342 335 343 343 341 347 341 347 344 339 347 348 343 347 346 344 343 344 342 333 345 339 350 337(1)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2)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质量不小于350克的罐头约占多少? 四 小结 获得样本的频率分布的步骤:(1)求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确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5)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五 作业
某人在同一条件下射靶50次,其中射中5环或5环以下2次,射中6环3次,射中7环9次,射中8环21次,射中9环11次,射中10环4次.(1)画出上述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2)根据上述结果估计,该射击者射中7环—9环的概率约是多少? 2 在生产过程中,测得维尼纶的纤度(表示纤维粗细的一种量)有如下的100个数据: 1.36 1.49 1.43 1.41 1.37 1.40 1.30 1.42 1.47 1.39 1.41 1.36 1.40 1.34 1.42 1.42 1.45 1.35 1.42 1.39 1.44 1.42 1.39 1.42 1.42 1.30 1.34 1.42 1.37 1.36 1.37 1.34 1.37 1.37 1.44 1.45 1.32 1.48 1.40 1.45 1.39 1.46 1.39 1.53 1.36 1.48 1.40 1.39 1.38 1.40 1.36 1.45 1.50 1.43 1.38 1.43 1.41 1.48 1.39 1.45 1.37 1.37 1.39 1.45 1.31 1.41 1.44 1.44 1.42 1.47 1.35 1.36 1.39 1.40 1.38 1.35 1.42 1.43 1.42 1.42 1.42 1.40 1.41 1.37 1.46 1.36 1.37 1.27 1.37 1.38 1.42 1.34 1.43 1.42 1.41 1.41 1.44 1.48 1.55 1.37(1)画出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2)根据上述结果估计,小于各端点值的数据所占的百分比各约是多少? 总体期望值的估计(4月24日)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期望值。
2、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体)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计算样本(总
123nn
教学难点:适当抽样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教学过程:
一、引言: 在初中,总体平均数(又称为总体期望值)描述了一个总体的平均水平。对很多总体来说,它的平均数不易求得,常用容易求得的样本平均数:而且常用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大小对它进行估计,123nn
去近似地比较相应的两个总体的平均数的大小。
二、新课: 例
1、在一批试验田里对某早稻品种进行丰产栽培试验,抽测了其中151块试验田的单位面积(单位面积的大小为)的产量如下:(单位:KG)2hm
504
402 492 495 500 501 405 409 460 486 460 371 420 456 395 这批试验田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约是多少? 例
2、某校高二年级进行一次数学测试,抽取40人,算出其平均成绩为80分,为准确起见,后来又抽取50人,算出其平均成绩为83分,通过两次抽样的结果,估计这次数学测试的平均成绩。例
3、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为了得到良种水稻,进行了大量试验,下表是在10个试验点对A、B两个品种的对比试验结果: 各试验点亩产量(KG)品种 1 2 3 4 5 6 7 8 9 10 A 490 509 527 497 520 582 497 489 538 532 B 504 486 463 475 530 473 470 475 453 512 试估计哪个品种的平均产量更高一些?
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总体期望值)简单易行,因
三、小结 :而用途十分广泛,但估计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近似性,甚至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与疏误,这与确定性数学中通过逻辑推理得到肯定的结论的情况有所不同,学习中要注意体会。为了使样本更充分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样本容量,并力求使抽样方法更加合理,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四、作业:
1、已知10个数据: 1203 1201 1194 1200 1204 1201 1199 1204 1195 1199
它们的平均数是()A 1300 B 1200 C 1100 D 1400
2、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X, N个数的平均数是Y,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某工厂研制A、B两种灯泡,为了比较这两种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从这两种灯泡中各抽10只进行的使用寿命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单位:小时)A。1000 1200 1650 1342 1679 999 1320 1540 1276 1342 B。1580 1420 1320 1149 1330 1178 1440 1553 1642 1005 根据上述两个样本,能对两种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作出什么样的估计?
4、一个水库养了某种鱼10万条,从中捕捞了2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KG)1.15 1.04 1.11 1.07 1.10 1.32 1.25 1.19 1.15 1.21 1.18 1.14 1.09 1.25 1.21 1.29 1.16 1.24 1.12 1.16 计算样本平均数,并根据计算结果估计水库里
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约是多少?
5、从A、B两种棉花中各抽10株,测得它们的株高如下:(CM)A、25 41 40 37 22 14 19 39 21 42 B、27 16 44 27 44 16 40 16 40 40(1)哪种棉花的苗长得高?(2)哪种棉花的苗长得整齐?
第二篇:高中数学全部公式
集合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应用
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直线与方程
圆与方程
圆锥曲线与方程
统计
概率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
数列
不等式
常用逻辑用语
导数及其应用
复数
计数原理
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更多高考信息、高考备考方法、学习资料请关注小编微信号:2107524032
高中生最需要的高中资讯平台——微信公众号:高分网高考(ID:igaokao100)
阅读(13570)举报
0喜欢 0没劲 分享到
本文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知识点大总结 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平面向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参数方程知识...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函数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框架图 初中数学几何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理科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数列知识点总结
收藏文章
登录
来说两句吧....我的社区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取消上传
评论内容为空!
搜狐“我来说两句”用户公约
评论
1人参与,1条评论
最新评论
2017年1月30日 16:06 八月未央雁影南去 [河南省郑州市网友] 很适合高中生复习使用。举报回复
该评论已关闭!
第三篇:人教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和方程》全部教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及标准方程.(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概念的引入与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可以提高对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用模型演示椭圆,再给出椭圆的定义,最后加以强调;对椭圆的标准方程单独列出加以比较.)2.难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推导分4步完成,每步重点讲解,关键步骤加以补充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疑点:椭圆的定义中常数加以限制的原因.(解决办法:分三种情况说明动点的轨迹.)
三、活动设计
提问、演示、讲授、详细讲授、演板、分析讲解、学生口答.
四、教学过程(一)椭圆概念的引入
前面,大家学习了曲线的方程等概念,哪一位同学回答:
问题1:什么叫做曲线的方程?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其中哪几个步骤必不可少?
对上述问题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否则,教师给予纠正.这样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提出这一问题以便说明标准方程推导中一个同解变形.
问题3:圆的几何特征是什么?你能否可类似地提出一些轨迹命题作广泛的探索?
一般学生能回答:“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为常数的点的轨迹是圆”.对同学提出的轨迹命题如:
“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平方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到两定点距离之差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 教师要加以肯定,以鼓励同学们的探索精神.
比如说,若同学们提出了“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常数的点的轨迹”,那么动点轨迹是什么呢?这时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绘图: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如图2-13),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教师进一步追问:“椭圆,在哪些地方见过?”有的同学说:“立体几何中圆的直观图.”有的同学说:“人造卫星运行轨道”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学生开始只强调主要几何特征——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教师在演示中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强调:
(1)将穿有铅笔的细线拉到图板平面外,得到的不是椭圆,而是椭球形,使学生认识到需加限制条件:“在平面内”.
(2)这里的常数有什么限制吗?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注意:若常数=|F1F2|,则是线段F1F2;若常数<|F1F2|,则轨迹不存在;若要轨迹是椭圆,还必须加上限制条件:“此常数大于|F1F2|”.
(二)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标准方程的推导
由椭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它的基本几何特征,但对椭圆还具有哪些性质,我们还一无所知,所以需要用坐标法先建立椭圆的方程.
如何建立椭圆的方程?根据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可分:(1)建系设点;(2)点的集合;(3)代数方程;(4)化简方程等步骤.
(1)建系设点
建立坐标系应遵循简单和优化的原则,如使关键点的坐标、关键几何量(距离、直线斜率等)的表达式简单化,注意充分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使学生认识到下列选取方法是恰当的.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以两定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14).设|F1F2|=2c(c>0),M(x,y)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F1(-1,0),F2(c,0).
(2)点的集合
由定义不难得出椭圆集合为: P={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
化简方程可请一个反映比较快、书写比较规范的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完成,教师巡视,适当给予提示:
①原方程要移项平方,否则化简相当复杂;注意两次平方的理由详见问题3说明.整理后,再平方得(a2-c2)x2+a2y2=a2(a2-c2)②为使方程对称和谐而引入b,同时b还有几何意义,下节课还要
(a>b>0).
关于证明所得的方程是椭圆方程,因教材中对此要求不高,可从略.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示的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焦点是F1(-c,0)、F2(c,0).这里c2=a2-b2. 2.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0)、F2(c,0),这里c2=a2-b2;
-c)、F2(0,c),这里c2=a2+b2,只须将(1)方程的x、y互换即可得到. 教师指出:在两种标准方程中,∵a2>b2,∴可以根据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个坐标轴上.
(三)例题与练习
例题
平面内两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的方程.
分析:先根据题意判断轨迹,再建立直角坐标系,采用待定系数法得出轨迹方程. 解:这个轨迹是一个椭圆,两个定点是焦点,用F1、F2表示.取过点F1和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2a=10,2c=8.
∴a=5,c=4,b2=a2-c2=52-45=9.∴b=3 因此,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是
请大家再想一想,焦点F1、F2放在y轴上,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练习1 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练习2 下列各组两个椭圆中,其焦点相同的是
[
]
由学生口答,答案为D.(四)小结
1.定义:椭圆是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如图2-
15、2-16.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五、布置作业
1.如图2-17,在椭圆上的点中,A1与焦点F1的距离最小,|A1F1|=2,A2 F1的距离最大,|A2F1|=14,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3.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线段长,求△ABF2的周长. 作业答案:
4.由椭圆定义易得,△ABF2的周长为4a.
六、板书设计
椭圆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
(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
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1.范围
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
2.对称性
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
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 呢?
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
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
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
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 3.顶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
教师还需指出:
(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
(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
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
4.离心率
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
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 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a>c>0,∴ 0<e<1.
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
(三)应用
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例1 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
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
(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
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
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
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 1.定义
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 2.说明
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
(五)小结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1)25x2+4y2-100=0,(2)x2+4y2-1=0.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
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的方程. 作业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
六、板书设计
椭圆的几何性质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使学生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能正确地画出椭圆的图形,并了解椭圆的一些实际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如弦、最值问题等.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利用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最后进行归纳小结.)2.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
(解决办法:先介绍椭圆离心率的定义,再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最后通过椭圆的第二定义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3.疑点:椭圆的几何性质是椭圆自身所具有的性质,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解决办法:利用方程分析椭圆性质之前就先给学生说明.)
三、活动设计
提问、讲解、阅读后重点讲解、再讲解、演板、讲解后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二)几何性质
根据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正确地画出它的图形,是
b>0)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说明:椭圆自身固有几何量所具有的性质是与坐标系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1.范围
即|x|≤a,|y|≤b,这说明椭圆在直线x=±a和直线y=±b所围成的矩形里(图2-18).注意结合图形讲解,并指出描点画图时,就不能取范围以外的点.
2.对称性
先请大家阅读课本椭圆的几何性质2.
设问:为什么“把x换成-x,或把y换成-y?,或把x、y同时换成-x、-y时,方程都不变,所以图形关于y轴、x轴或原点对称的” 呢?
事实上,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把x换成-x而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点P关于y轴的对称点Q(-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类似可以证明其他两个命题.
同时向学生指出:如果曲线具有关于y轴对称、关于x轴对称和关于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一定具有另一种对称.如:如果曲线关于x轴和原点对称,那么它一定关于y轴对称.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事实上,设P(x,y)在曲线上,因为曲线关于x轴对称,所以点P1(x,-y)必在曲线上.又因为曲线关于原点对称,所以P1关于原点对称点P2(-x,y)必在曲线上.因P(x,y)、P2(-x,y)都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y轴对称.
最后指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椭圆的对称中心即椭圆中心. 3.顶点
只须令x=0,得y=±b,点B1(0,-b)、B2(0,b)是椭圆和y轴的两个交点;令y=0,得x=±a,点A1(-a,0)、A2(a,0)是椭圆和x轴的两个交点.强调指出:椭圆有四个顶点A1(-a,0)、A2(a,0)、B1(0,-b)、B2(0,b).
教师还需指出:
(1)线段A1A2、线段B1B2分别叫椭圆的长轴和短轴,它们的长分别等于2a和2b;
(2)a、b的几何意义:a是长半轴的长,b是短半轴的长;
这时,教师可以小结以下:由椭圆的范围、对称性和顶点,再进行描点画图,只须描出较少的点,就可以得到较正确的图形.
4.离心率
教师直接给出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
等到介绍椭圆的第二定义时,再讲清离心率e的几何意义. 先分析椭圆的离心率e的取值范围: ∵a>c>0,∴ 0<e<1.
再结合图形分析离心率的大小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当e接近0时,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a,因此椭圆接近圆;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当e=0时,c=0,a=b两焦点重合,椭圆的标准方程成为x2+y2=a2,图形就是圆了.
(三)应用
为了加深对椭圆的几何性质的认识,掌握用描点法画图的基本方法,给出如下例1. 例1 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
本例前一部分请一个同学板演,教师予以订正,估计不难完成.后一部分由教师讲解,以引起学生重视,步骤是:
(2)描点作图.先描点画出椭圆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形,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就可以画出整个椭圆(图2-19).要强调:利用对称性可以使计算量大大减少.
本例实质上是椭圆的第二定义,是为以后讲解抛物线和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做准备的,同时再一次使学生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因此,要详细讲解:
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P={M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将上式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
这是椭圆的标准方程,所以点M的轨迹是椭圆.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椭圆的第二定义.(四)椭圆的第二定义 1.定义
平面内点M与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线叫做椭圆的准线,常数e是椭圆的离心率. 2.说明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这时还要讲清e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一点到焦点的距离和它到准线的距离的比.
(五)小结
解法研究图形的性质是通过对方程的讨论进行的,同一曲线由于坐标系选取不同,方程的形式也不同,但是最后得出的性质是一样的,即与坐标系的选取无关.前面我们着重分析了第一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类似可以理解第二个标准方程的椭圆的性质.布置学生最后小结下列表格: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椭圆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焦距、离心率、各个顶点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
(1)25x2+4y2-100=0,(2)x2+4y2-1=0.
2.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距地面266Km,远地点距地面1826Km,求这颗卫星的轨道方程.
3.点P与一定点F(2,0)的距离和它到一定直线x=8的距离的比是1∶2,求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 的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作业答案:
4.顶点(0,2)可能是长轴的端点,也可能是短轴的一个端点,故分两种情况求方程: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 2.设问
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
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
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3.定义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c2-a2)x2-a2y2=a2(c2-a2).
(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 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 b2x2-a2y2=a2b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教师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
(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
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F1(-3,0)、F2(3,0),且2a=4;
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教师讲解:
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因为2a=12,2c=10,且2a>2c. 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
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见图2-25):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5.a、b、c的关系:c2=a2+b2;c=a2+b2.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
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 作业答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2.由(1+k)(1-k)<0解得:k<-1或k>1
六、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本次课注意发挥类比和设想的作用,与椭圆进行类比、设想,使学生得到关于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定义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解决办法:通过一个简单实验得出双曲线,再通过设问给出双曲线的定义;对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比较加深认识.)2.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完成,提醒学生与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类比.)3.疑点:双曲线的方程是二次函数关系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回忆函数定义和观察双曲线图形来解决,同时让学生在课外去研究在什么附加条件下,双曲线方程可以转化为函数式.)
三、活动设计
提问、实验、设问、归纳定义、讲解、演板、口答、重点讲解、小结.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教师要强调条件:(1)平面内;(2)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3)常数2a>|F1F2|.
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二)双曲线的概念
把椭圆定义中的“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点的轨迹会怎样?它的方程是怎样的呢?
1.简单实验(边演示、边说明)如图2-23,定点F1、F2是两个按钉,MN是一个细套管,两条细绳分别拴在按钉上且穿过套管,点M移动时,|MF1|-|MF2|是常数,这样就画出曲线的一支;由|MF2|-|MF1|是同一常数,可以画出另一支.
注意:常数要小于|F1F2|,否则作不出图形.这样作出的曲线就叫做双曲线. 2.设问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问题1:定点F1、F2与动点M不在平面上,能否得到双曲线? 请学生回答,不能.强调“在平面内”. 问题2:|MF1|与|MF2|哪个大?
请学生回答,不定:当M在双曲线右支上时,|MF1|>|MF2|;当点M在双曲线左支上时,|MF1|<|MF2|.
问题3:点M与定点F1、F2距离的差是否就是|MF1|-|MF2|?
请学生回答,不一定,也可以是|MF2|-|MF1|.正确表示为||MF2|-|MF1||. 问题4:这个常数是否会大于等于|F1F2|?
请学生回答,应小于|F1F2|且大于零.当常数=|F1F2|时,轨迹是以F1、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当常数>|F1F2|时,无轨迹.
3.定义
在上述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F1、F2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教师指出:双曲线的定义可以与椭圆相对照来记忆,不要死记.(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现在来研究双曲线的方程.我们可以类似求椭圆的方程的方法来求双曲线的方程.这时设问:求椭圆的方程的一般步骤方法是什么?不要求学生回答,主要引起学生思考,随即引导学生给出双曲线的方程的推导.
标准方程的推导:(1)建系设点
取过焦点F1、F2的直线为x轴,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如图2-2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M(x,y)为双曲线上任意一点,双曲线的焦距是2c(c>0),那么F1、F2的坐标分别是(-c,0)、(c,0).又设点M与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
(2)点的集合
由定义可知,双曲线就是集合:
P={M||MF1|-|MF2||=2a}={M|MF1|-|MF2|=±2a}.(3)代数方程
(4)化简方程(由学生演板)将这个方程移项,两边平方得:
化简得:
两边再平方,整理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c2-a2)x2-a2y2=a2(c2-a2).
(以上推导完全可以仿照椭圆方程的推导.)由双曲线定义,2c>2a 即c>a,所以c2-a2>0. 设c2-a2=b2(b>0),代入上式得: b2x2-a2y2=a2b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两种标准方程的比较(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指出:
(1)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0,b>0,但a不一定大于b;
(2)如果x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x轴上;如果y2项的系数是正的,那么焦点在y轴上.注意有别于椭圆通过比较分母的大小来判定焦点在哪一坐标轴上.
(3)双曲线标准方程中a、b、c的关系是c2=a2+b2,不同于椭圆方程中c2=a2-b2.(四)练习与例题
1.求满足下列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F1(-3,0)、F2(3,0),且2a=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3.已知两点F1(-5,0)、F2(5,0),求与它们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6的点的轨迹方程.如果把这里的数字6改为12,其他条件不变,会出现什么情况?
由教师讲解:
按定义,所求点的轨迹是双曲线,因为c=5,a=3,所以b2=c2-a2=52-32=42.
因为2a=12,2c=10,且2a>2c. 所以动点无轨迹.(五)小结
1.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小于|F1F2|)的点的轨迹.
3.图形(见图2-25):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4.焦点:F1(-c,0)、F2(c,0);F1(0,-c)、F2(0,c). 5.a、b、c的关系:c2=a2+b2;c=a2+b2.
五、布置作业
1.根据下列条件,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焦点的坐标是(-6,0)、(6,0),并且经过点A(-5,2);
3.已知圆锥曲线的方程为mx2+ny2=m+n(m<0<m+n),求其焦点坐标. 作业答案:
2.由(1+k)(1-k)<0解得:k<-1或k>1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六、板书设计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并能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出发,推导出这些性质,并能具体估计双曲线的形状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在与椭圆的性质的类比中获得双曲线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方程研究曲线性质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直角坐标系中曲线与方程的关系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解决双曲线中的弦、最值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初步运用.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得出,至于渐近线引导学生证明.)2.难点: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的导出和论证.
(解决办法:先引导学生观察以原点为中心,2a、2b长为邻边的矩形的两条对角线,再论证这两条对角线即为双曲线的渐近线.)3.疑点:双曲线的渐近线的证明.(解决办法:通过详细讲解.)
三、活动设计
提问、类比、重点讲解、演板、讲解并归纳、小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椭圆有哪些几何性质,是如何探讨的?
请一同学回答.应为:范围、对称性、顶点、离心率,是从标准方程探讨的. 2.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是什么?
再请一同学回答.应为: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的标
下面我们类比椭圆的几何性质来研究它的几何性质.(二)类比联想得出性质(性质1~3)引导学生完成下列关于椭圆与双曲线性质的表格(让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启发、订正并板书).<见下页>(三)问题之中导出渐近线(性质4)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在学习椭圆时,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的矩形,对于估计
仍以原点为中心,2a、2b为邻边作一矩形(板书图形),那么双曲线和这个矩形有什么关系?这个矩形对于估计和画出双曲线简图(图2-26)有什么指导意义?这些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只引起学生类比联想.
接着再提出问题:当a、b为已知时,这个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方程是什么?
下面,我们来证明它:
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可写成: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当x逐渐增大时,|MN|逐渐减小,x无限增大,|MN|接近于零,|MQ|也接近于零,就是说,双曲线在第一象限的部分从射线ON的下方逐渐接近于射线ON.
在其他象限内也可以证明类似的情况.
现在来看看实轴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怎样的?由于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方程是由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方程,将x、y字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母对调所得到,自然前者渐近线方程也可由后者渐近线方程将x、y字
这样,我们就完满地解决了画双曲线远处趋向问题,从而可比较精
再描几个点,就可以随后画出比较精确的双曲线.(四)顺其自然介绍离心率(性质5)由于正确认识了渐近线的概念,对于离心率的直观意义也就容易掌握了,为此,介绍一下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它对双曲线的形状的影响:
变得开阔,从而得出:双曲线的离心率越大,它的开口就越开阔.
这时,教师指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类似得出,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的选择无关,即不随坐标系的改变而改变.
(五)练习与例题
1.求双曲线9y2-16x2=144的实半轴长和虚半轴长、焦点坐标、离心率、渐近线方程.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请一学生演板,其他同学练习,教师巡视,练习毕予以订正.
由此可知,实半轴长a=4,虚半轴长b=3.
焦点坐标是(0,-5),(0,5).
本题实质上是双曲线的第二定义,要重点讲解并加以归纳小结.
解:设d是点M到直线l的距离,根据题意,所求轨迹就是集合:
人教版高中数学全部教案
化简得:(c2-a2)x2-a2y2=a2(c2-a2).
这就是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由此例不难归纳出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六)双曲线的第二定义 1.定义(由学生归纳给出)平面内点M与一定点的距离和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叫做双曲线的准线,常数e是双曲线的离心率. 2.说明
(七)小结(由学生课后完成)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按两种标准方程形式列表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已知双曲线方程如下,求它们的两个焦点、离心率e和渐近线方程.(1)16x2-9y2=144;(2)16x2-9y2=-144.
第四篇:人教数学二年级下册 统计 教案1
《统计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统计
(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和参与意识。教学重难点:
填写简单的复式的统计表 教学准备:
相关挂图、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
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设计意图】:在新课的教学中,创造了学生认识的矛盾冲突,达到激趣探究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明白,复式统计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的复式统计表的作用。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
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3统计图表教案
§3 统计图表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实例,学习了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茎叶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大纲》中对统计部分的要求与《标准》的要求相差较大,若是承接现行《大纲》的话,建议先补充《标准》中第三学段相应部分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高中阶段还将进一步学习茎叶图,并在学习中不断地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在具体的问题中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合适的图表.通过问题1和问题2,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体会总体及其分布的含义,同时为后面理解总体分布的意义、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作一个铺垫;另一方面复习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过的一些统计图,并进一步发展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三维目标
1.通过实例初步体会分布的意义和作用,在表示样本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体会它们各自的特点,提高学生的画图能力;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来分析数据,进一步发展学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茎叶图及其应用.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下面是权威机构公布的一组反映世界人口的数据:1957年世界人口30亿,17年后(即1974年)增加了10亿,即达40亿;又过13年达到50亿;到1999年全世界总人口达到60亿.以此速度,人口学专家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0亿;而到2050年人口将超过90亿,其中亚洲人口最高,将达到52.68亿,北美洲3.92亿、欧洲8.28亿、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8.09亿,非洲17.68亿.那么怎样看出世界人口的总体变化情况呢?教师点出课题:统计图表.思路2.前面我们学习了科学的抽样方法,那么抽出样本后,怎样用图表来分析所得数据呢?教师点出课题:统计图表.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1.什么叫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什么叫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4.什么叫茎叶图?有什么特点? 讨论结果:
1.用一定的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并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这样的统计图叫作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同类指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条件的对比关糺.也可以表示总体的结构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从条形统计图上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2.用一定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形成折线,用折线的升降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的图形叫作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一种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可以表示几种数量的相互依存和发展变化的趋势或情况.3.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4.当数据是两位有效数字时,用中间的数字表示十位数,即第一个有效数字,两边的数字表示个位数,即第二个有效数字,它的中间部分像植物的茎,两边部分像植物茎上长出来的叶子,因此通常把这样的图叫作茎叶图.茎叶图的特征:(1)用茎叶图表示数据有两个优点:一是从统计图上没有原始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数据信息都可以从茎叶图中得到;二是茎叶图中的数据可以随时记录,随时添加,方便记录与表示.(2)茎叶图只便于表示两位有效数字的数据,而且茎叶图只方便记录两组的数据,两个以上的数据虽然能够记录,但是没有表示两个记录那么直观,清晰.(3)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很少时,用茎叶图估计总体的分布;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较多时,将样本数据恰当分组,用各组的频率分布描述总体的分布,方法是用频率分布表或频率分布直方图.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 我们对50人的智商情况进行了调查,如果按照区间[80,85),[85,90),„,[115,120)进行分组,得到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1(1)有多少人的智商在90—105之间?(2)有多少人的智商低于100?(3)有多少人的智商不低于100? 你还能从图中获得其他的信息吗? 解:(1)38人的智商在90—105之间;(2)29人的智商低于100;(3)21人的智商不低于100.点评:由于已经学习过一些统计图表的知识,学生在回答上面几个问题时可能比较容易,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统计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并通过该问题初步体会分布的含义.变式训练
1.丁文静是集邮爱好者,她每年都要对自己收藏的邮票进行整理.到2006年年底,她收藏的邮票达到了100张;当2007年年底到了的时候,她发现自己收藏的邮票已经有200张了.她用图2来表示自己的收藏成果,这样的描述合适吗?
丁文静的邮票收藏情况
图2
3解:从高度看,上图中第二个正方体确实是第一个正方体的2倍;但从体积上看,却是2(即8)倍.这样就会使读者产生错误的印象,以为2007年丁文静收藏的邮票比2006年多得多,所以这样的描述不合适.2.有许多人认为鹌鹑蛋比鸡蛋更有营养,是不是这样呢?
检测发现,每100克鹌鹑蛋和鸡蛋的可食部分中各种维生素B的含量分别为:维生素B1约0.18毫克和0.15毫克;维生素B2约0.79毫克和0.31毫克;维生素B6约0.02毫克和0.12毫克.学生甲用以下两幅条形图比较两种蛋的各种维生素B含量,如图3.图3 学生乙用一幅条形图比较两种蛋的各种维生素B含量,如图4.图4 问:这两位同学谁画得较好? 解:甲同学制作的两幅条形图采用的单位长度不一致,很难比较两种蛋的各种维生素B的含量,乙同学的直方图采用了同一单位长度,把三种维生素含量放在一起比较,准确直观容易区 分,所以乙同学的条形图较好.例2 下面是关于某个总体包含的所有学生的身高分布的几种表述,其中哪一种表述反映的总体信息较多?(1)身高在160 cm以下的学生数占50%,不低于160 cm的学生数占50%(如图5(a)).(2)身高在150 cm以下、150—160 cm之间、不低于160 cm的学生数分别占10%、40%、50%(如图5(b)).(3)身高在150 cm以下、150—160 cm之间、160—170 cm之间、不低于170 cm的学生数分别占10%、40%、40%、10%(如图5(c)).(a)(b)
(c)图5 解:从该总体包含的所有学生的身高分布的几种表述(包括文字和统计图)来看,不难发现:从(1)—(3),反映的总体信息依次增多.就这个问题而言,说“身高在160 cm以下的学生数占50%,不低于160 cm的学生数占50%”,是身高分布一种很粗略的表述;说“身高在150 cm以下、150—160 cm之间、不低于160 cm的学生数分别占10%、40%、50%”,则相对精确一些;而说“身高在150 cm以下、150—160 cm之间、160—170 cm之间、不低于170 cm的学生数分别占10%、40%、40%、10%”,表述就更精确了.点评: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变式训练
1.某中学在一次健康知识竞赚活动中,抽取了一部分同学测试的成绩为样本,绘制的成绩统计图如图6,请结合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1)本次测试中,抽样的学生有多少人?
(2)分数在90.5—100.5这一组的频率是多少?(3)这次测试成绩的众数落在哪个小组内?
(4)若这次测试成绩80分以上(含80分)为优秀,则优秀率约为多少?
图6 解:(1)2+3+4+41=50(人);(2)频率=频数4=0.08;总数50(3)众数落在80.5—90.5这一小组内;(4)这次测试成绩的优秀率约为90%.2.2003年11月,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夺回了阔别17年的世界冠军,重振了“敢于拼搏,敢于创新,团结起来,在不利的条件下赢得最大的胜利”的中国女排精神.其中11月12日的中美之战是关键的一战,中国女排在1∶2局数落后的不利情况下,顽强拼搏,最后反败为胜,以3∶2击败夺冠道路上的主要竞争对手.项目 中国 美国 发球得分 3 7 一攻得分 37 35 防守反击得分 29 25 拦网得分 13 13 因对方失误得分 27 22 总得分 109 102 上表是中美两国比赛的技术数据统计,如图7,学生甲用两幅条形图比较中美两国比赛的得分情况,学生乙用一幅条形图比较中美两国比赛的得分情况,哪一个效果好?从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学生甲制作
学生乙制作
图7 解:学生甲的方案由于纵轴单位刻度不同,不容易对两国排球赛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而学生乙将两张图合并成一张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两国排球赛的得分情况的差异,因此,乙的效果更好.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大概地了解到,中国队战胜美国队的主要因素是失误较少,防守反击比较成功,而中国队发球的威力不大,这是需要提高的.例3 有关部门从甲、乙两个城市所有的自动售货机中分别随机抽取了16台,记录下上午8:00—11:00间各自的销售情况(单位:元):
甲:18,8,10,43,5,30,10,22,6,27,25,58,14,18,30,41; 乙:22,31,32,42,20,27,48,23,38,43,12,34,18,10,34,23.你能用不同的方式分别表示上面的数据吗? 解:从上面的数据不易直接看出各自的分布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先将以上的数据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示.上述的数据可以用如图8所示的图形来表示,横线下面的数字表示销售额的十位数,上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各自销售额的个位数.图8 也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图9)将上图进行简化:
图9 点评: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来分析数据.变式训练 某地农村某户农民年收入如下(单位:元):
土地收入 打工收入 养殖收入 其他收入 4 320 3 600 2 350 850 请用不同的统计图来表示上面数据.分析:题意的要求是将此四个数据用统计图展示出来,在所有的统计图中,可利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解: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如图10所示.图10 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如图11所示.图11 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如图12所示.图12 思路2 例1 下面是跃进厂各车间男、女工人数统计表:
根据表中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解:步骤是:
①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注意水平射线下面和垂直射线左面必须留有一定空白,注明直条数量和统计的内容)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位置.③在纵轴上根据数量的多少确定单位长度.④根据数据的多少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画直条的步骤:
1°先在纵轴上找到80(一车间的男工有80人),用铅笔过此点作横轴的平行线.2°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一车间的直条位置画两条与横轴垂直的平行线,画到与水平线相交为止,涂上阴影或涂色均可.(注意:直条的宽窄要一致,长短要准确,条与条之间间隔要均等)3°在直条上方标明数量的多少.4°依次画出其他直条.⑤在图的上方写标题.统计图如图13所示.跃进机床厂各车间男、女数统计图
图13 点评: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形象、直观、具体,使人看了统计图以后,对事物在数量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以及事物总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情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式训练
观察如图14所示的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某小学2003年—2006年购买图书统计图
2007年1月制
图14 答案:该小学2006年购买图书最多,比购买图书最少的2003年多300本.例2 某地2007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平均气温(℃)2 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解: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如图15所示.图15 点评: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增减的变化趋势.变式训练
1.如图16所示的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2001—2004年国产与进口54厘米彩电平均零售价统计图
图16
十二 5 9
答案: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国产与进口彩电降价的情况.在这场持续的价格大战中,消费者无疑是最大的受惠者.2.如图17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图17 答案: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说明: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有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例3 某学校有50名学生,对出行使用的交通工具,统计数据如下: ①步行:20人;②骑自行车:15人;③坐公交:10人;④其他:5人.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解: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交通工具 人数 比例 圆心角度数 步行 20人 40% 144° 骑自行车 15人 30% 108° 坐公交 10人 20% 72° 其他 5人 10% 36°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扇形统计图如图18所示.图18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点评: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面积表示总数(100%),用圆内的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总之,用统计图来表示数量关系更生动形象、具体,使人一目了然.变式训练
1.如图19所示的条形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大王村青年养禽场养的鸡、鸭、鹅数量统计图
图19 答案:大王村养禽养的鸡最多,其次是鸭,再就是鹅.2.下面两幅统计图(如图20、图21),反映了某市甲、乙两所中学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情况.请你通过图中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甲、乙两校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 2003年甲、乙两校学生参加 人数统计图(1997—2003年)课外活动情况统计图
图20 图21(1)通过对图20的分析,写出一条你认为正确的结论;(2)通过对图21的分析,写出一条你认为正确的结论;
(3)2003年甲、乙两所中学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人数共有多少?
解:(1)1997年至2003年甲校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人数比乙校增长得快;(2)甲校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比参加科技活动的人数多;(3)2 000×12%+1 100×10%=350.例4 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得分情况如下:
甲 12 15 24 25 31 31 36 36 37 39 44 49 50 乙 8 13 14 16 23 26 28 33 38 39 51 9 17(1)用茎叶图表示上面的数据.(2)根据你所画的茎叶图,分析甲、乙两名运动员的得分情况.解:(1)如图22所示的茎叶图中,中间的数字表示两位运动员得分的十位数,两边的数字分别表示两个人各场比赛得分的个位数.图22(2)从茎叶图上可以看出: 甲运动员的得分比较集中在茎为3的一行,且大致关于这一行对称,中位数是36; 乙运动员的得分主要分散在四行,中位数是23.所以甲运动员的发挥比较稳定,总体得分情况比乙运动员好.点评:如果茎叶图中的数据大致集中在一行,说明这些数据比较稳定;如果收集到的是两组不连续的数据,并且是一位或两位数的整数,并且需要对比,那么可以先考虑使用茎叶图来统计.变式训练
1.已知某赛季甲、乙两名篮球运动员每场比赛得分的茎叶图(如图23所示),则甲、乙两人得分的中位数之和是()
图23 A.62 B.63 C.64 D.65 分析:利用茎叶图可得甲得分的中位数是
2826=27,乙得分的中位数是36,所以甲、乙两2人得分的中位数之和是63.答案:B 2.某篮球学校的甲、乙两名运动员练习罚球,每人练习10组,每组罚球10个.命中个数的茎叶图如图24.则罚球命中率较高的是____________.图24 分析:观察茎叶图可知,甲运动员的呼中个数与乙相比位于茎叶图的下方,也就是说甲罚球命中率较高.答案:甲
3.下图是甲、乙两名运动员某赛季一些场次得分的茎叶图,据图25可知()
图25 A.甲运动员的成绩好于乙运动员 B.乙运动员的成绩好于甲运动员 C.甲、乙两名运动员的成绩没有明显的差异 D.甲运动员的最低得分为0分 答案:A 知能训练
1.下面哪种统计图没有数据信息的损失,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可以从该图中得到()A.条形统计图 B.茎叶图 C.扇形统计图 D.折线统计图
分析:所有的统计图中,仅有茎叶图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所有的数据信息.答案:B 2.当收集到的数据量很大或有多组数据时,需要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用哪种统计图较合适()A.茎叶图 B.条形统计图 C.折线统计图 D.扇形统计图 分析:由于需要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并且收集到的数据量很大或有多组数据,符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答案:B 3.2007年某市居民的支出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
家庭设备用交通和通教育文化杂项商品食品 衣着 医疗保健 居住
品及服务 讯 娱乐服务 和服务
40.4% 4.2% 8.9% 5.0% 8.9% 17.7% 11.5% 3.4% 用下列哪种统计图表示上面的数据较合适()A.都一样 B.茎叶图 C.扇形统计图 D.折线统计图
分析: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均可以将统计中的所有数据所占整体百分比直观显示出来,但最佳的统计图表应当是扇形统计图,其显示得更为直观一些.答案:C 4.下表给出了2006年A、B两地的降水量.(单位:mm)
1112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月 月
106.54.128.26.10.A 9.2 4.9 5.4 18.6 38.0 62.9 73.6 4 9 2 6 41.53.178.273.384.432.67.228.201.147.28.19.B 4 3 8 5 9 4 5 5 4 3 0 1 为了直观表示2006年A、B两地的降水量的差异和变化趋势,适当的统计图是__________.答案: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拓展提升
在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奋力拼搏共夺得32块金牌,其分布如下:
射击 球类 水上项目 力量型项目 田径 体操 4 8 8 9 2 1 画出扇形统计图,从扇形统计图中看出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呢? 解:扇形统计图如图26:
第28届奥运会中国金牌分布统计图
图26 从扇形统计图中看出中国在力量型项目、水上项目和球类项目上有优势.课堂小结
本节课复习巩固了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茎叶图来分析数据.作业
习题1—3 1、2.设计感想
本节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复习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茎叶图的定义,再举例说明了其适用范围.实际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选择使用本节的例题和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