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2对数函数教案
课题:§2.2.1对数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记作:
—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例1.(教材P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数的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的依据;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第1、2题,(B组)第1题. 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定义:; 对数恒等式:; 新课教学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设,求;
设,试利用、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5例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
(,且;,且;). 学生活动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课堂练习
教材P79练习4 已知
试求: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设,,试用、表示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3 ~5、11题; 提高题:
设,,试用、表示;
设,,试用、表示;
设、、为正数,且,求证:. 课外思考题: 设正整数、、(≤≤)和实数、、、满足:,求、、的值.
课题:§2.1.2对数函数
(一)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1)
(2)
(3)
(4)
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思考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83例7). 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2). 例2.(教材P83例8)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渗透应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注意:本例应着重强调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3). 例2.(教材P83例9)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题意的理解,把具体的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注意:本例在教学中,还应特别启发学生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教材P86习题2.2 A组第6题).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小节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小节的重点.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7、8、9、12题. 选做题:教材P86习题2.2(B组)第5题. 课题:§2.2.2对数函数
(二)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哪个函数对应于哪个图象,并解释为什么?
(2)函数与
且有什么关系?图象之间 又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以的图象为基础,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4)已知函数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
. 教 完成下表(对数函数且的图象和性质)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填空.
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应用举例
比较大小:,且;,. 解:(略)
例2.已知恒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解:(略)
[总结点评]:(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解:(略)
注意: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4.(1)函数在[2,4]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的值;当时,.当时,;
.
;
;
(2)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复合函数最值的求法.
例5.(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解:(略)
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方法,规范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步骤.
例6.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略)
注意: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求法及规律:“同增异减”. 练习: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作业布置 考试卷一套
课题:§2.2.2对数函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
教学重点:
重点
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创
设
情
境
材料一: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
(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材料二: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是把指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的对应值表里的和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对应值表,如下:
表一
.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3-2-1 0 1 2 3 „
„2 4 8 „
表二
.
„-3-2-1 0 1 2 3 „
„2 4 8 „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生:仿照材料一分析:与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
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材料二:以与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师:说明: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
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2)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
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 3 4 5 7 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2 3 4 5 7 9 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 f(a)+ 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 b)= f(a)·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答案: 1.互换、的数值. 2.略.
课外活动
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且与对数函数,且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
问题2 取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的图象上,为什么? 问题3 如果P0(x0,y0)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且及其反函数,且也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第二篇:高中数学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二)教案 新人教A版必修1
3.2.2对数函数
(二)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教学过程:
1、复习对数函数的概念
2、例子:
(一)求函数的定义域
1. 已知函数f(x)lg(x23x2)的定义域是F, 函数g(x)lg(x1)lg(x2)的定义域是N, 确定集合F、N的关系?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
1(2)log(x1)3f(x)log2x13x2
(二)求函数的值域
f(x)log2x 2.f(x)logax 3.f(x)log2x[1,2]
x[1,2]
x224.求函数(1)f(x)log2(x22)(2)f(x)log
2(三)函数图象的应用
1的值域 x22ylogax ylogbx ylogcx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a,b,c的大小关系是
2.已知ylogm(3)logn(3)0,m,n为不等于1的正数,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1 (1)y|lgx|(2)ylg|x| (四)函数的单调性 1、求函数ylog22(x2x)的单调递增区间。 ylog1(x2x2) 2、求函数2的单调递减区间 (五)函数的奇偶性 1、函数ylog22(xx1)(xR)的奇偶性为[ ] A.奇函数而非偶函数 B.偶函数而非奇函数 C.非奇非偶函数 D.既奇且偶函数 (五)综合 1.若定义在区间(-1,0)内的函数f(x)log2a(x1)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 (A)(1,1)(B)(1,12](C)(12,)(D)(0,)2 课堂练习:略 小结:本节课进一步复习了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质 课后作业:略 2.2等 差 数 列(1)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数学,归纳法.一.知识导入 1.观察下列数列,写出它的一个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并说出它们的特点.1)2,4,6,8,10 … 2)15,14,13,12,11 … 3)2,5,8,11,14 … 2.课本41页的三个实际问题 【归纳】共同特点:每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与前一项的差相同。二.等差数列 1.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以上三个例子的公差d分别为2,-1,3.定义说明:1)同一个常数的含义.2)公差d的取值范围.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设数列{an}是首项为a1,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由定义有:思路1: a2a1a3a2anan1d a2a1d a3a2da12d a4a3da13d…………… anan1da1(n1)d,nN* 思路2: a2a1d a3a2d a4a3d …………… an1an2d anan1d 两端相加: ana1(n1)d nN故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 ana1(n1)d nN其中: * an为第n项,a1为首项,d为公差.(共有四个量,知三求一)利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验证三个引例.广义通项公式: anam(nm)d 3.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 an1and,nN* 三.例题分析 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首项a1与公差d 3.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证明 Snn2n 2{an}是等差数列.m1,m3,m9 4.已知等差数列的前三项分别为(1)求m的值.(2)求该数列的第10项.5.梯子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为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an表示梯子自上而上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 a1=33, a12=110,n=12 ∴a12a1(121)d,即时10=33+11d 解之得:d7 因此,a233740,a340747,a454,a561,a668,a775,a882,a989,a1096,a11103, 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cm,47cm,54cm,61cm,68cm,75cm,82cm,89cm,96cm,103cm.四.小结 五.作业 1.已知下列等差数列,求通项公式(1)1,4,7,10… (2)32, 26, 20, 14…(3)127, , … 35152.已知等差数列{an}中(1)a34,a716,求a1,d ,11a,d求a5(2)232(3) an a32,d4,an30求n 2S2n4n 3.数列{an}中,前n项和n(1)求通项公式an (2)证明{an}是等差数列 【探究】设{an}是首项为m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从中选取数列的第*kN()构成一个新的数列{bn},你能求出{bn}的通项公式吗? 4k1项,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3.教学用具 投影仪等.4.标签 数学,初等基本函数(Ⅰ) 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 在2.2.1的例6中,考古学家利用 估算出土文物或古遗址的年代,对于每一个C14含量P,通过关系式,都有唯一确定的年代t与之对应.同理,对于每一个对数式中的x,任取一个正的实数值,y均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所以的函数. 2.探索新知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a>0且a≠1)叫做对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提问:(1).在函数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a>0且a≠1. (2).为什么对数函数(a>0且a≠1)的定义域是(0,+∞).组织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更加理解对数函数的含义,从而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答:①根据对数与指数式的关系,知要使②因为所以有意义,必须规定a>0且a≠1. 可化为.,不管y取什么值,由指数函数的性质,>0,可化为,由指数的概念,例题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1)≠1) (2) (a>0且a分析:由对数函数的定义知:解:(1)因为(2)因为 >0;>0,解出不等式就可求出定义域. 的定义域为的定义域为 < ..>0,即x≠0,所以函数>0,即x<4,所以函数下面我们来研究函数的图象,并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性质: 先完成P70表2-3,并根据此表用描点法或用电脑画出函数再利用电脑软件画出 注意到:,若点的图象上.由于()与(的图象上,则点)关于x轴对称,因此,的图象与的图象.先由学生自己画出的图象.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画出的图象,再由电脑软件画出与探究:选取底数a>0,且a≠1)的若干不同的值,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相应的对数函数的图象.观察图象,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特征吗?.作法:用多媒体再画出,和 提问:通过函数的图象,你能说出底数与函数图象的关系吗?函数的图象有何特征,性质又如何? 先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投影) 由上述表格可知,对数函数的性质如下(先由学生仿造指数函数性质完成,教师适当启发、引导): 例题训练: 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的两个值大小(1)(2)(3) (a>0,且a≠1) 分析:由数形结合的方法或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来完成:(1)解法1:用图形计算器或多媒体画出对数函数横坐标为3、4的点在横坐标为8.5的点的下方: 所以,解法2:由函数.解法3:直接用计算器计算得:(2)第(2)小题类似,的图象.在图象上,+上是单调增函数,且3.4<8.5,所以(3)注:底数是常数,但要分类讨论a的范围,再由函数单调性判断大小.解法1:当a>1时,所以,当a<1时,所以,>< 在(0,+∞)上是减函数,且5.1<5.9.在(0,+∞)上是增函数,且5.1<5.9.解法2:转化为指数函数,再由指数函数的单调判断大小不一,令 当a>1时,所以,<,即在R上是增函数,且5.1<5.9 < 令 当0<a<1时,所以,<,即 在R上是减函数,且5.1>5.9 > 说明:先画图象,由数形结合方法解答 课堂练习:P73 练习 第2,3题 归纳小结: 对数函数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2 对数函数的性质,列表展现.作业: 1.已知函数的定义域为[-1,1],则函数为 .2.求函数3.已知<的值域.<0,按大小顺序排列m, n,0, 1..的定义域4.已知0<a<1, b>1, ab>1.比较 课堂小结 归纳小结: 对数函数的概念必要性与重要性;2 对数函数的性质,列表展现.课后习题 板书 略 2.2等差数列 (二)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3、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难点: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anam(nm)d或 an=pn+q(p、q是常数))3.有几种方法可以计算公差d: ① d=an-an 1② d= ana1aam ③ d=n nmn14.{an}是首项a1=1, 公差d=3的等差数列, 若an =2005,则n =() A.667 B.668 C.669 D.670 5.在3与27之间插入7个数, 使它们成为等差数列,则插入的7个数的第四个数是() A.18 B.9 C.12 D.15 二、新课 1.性质:在等差数列{an}中,若m + n=p + q, 则am + an = ap + aq 特别地,若m+n=2p, 则am+an=2ap 例1.在等差数列{an}中 (1)若a5=a, a10=b, 求a15; (2)若a3+a8=m, 求a5+a6; (3)若a5=6, a8=15, 求a14; (4)若a1+a2+…+a5=30, a6+a7+…+a10=80,求a11+a12+…+a15.解:(1)2a10=a5+a15,即2b=a+a15 , ∴a15=2b﹣a;(2)∵5+6=3+8=11,∴a5+a6=a3+a=m(3)a8=a5+(8﹣3)d, 即15=6+3d, ∴d=3,从而a14=a5+(14-5)d=6+9×3=33(4)66111, 77122,2a6a1a11, 2a7a2a12从而(a11a12a15)(a1a2a5)2(a6a7a10)a11a12a152(a6a7a10)(a1a2a5)28030130.2.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 证明an-an-1=d(常数)例2.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3n2-2n, 求证数列{an}成等差数列,并求其首项、公差、通项公式.解: 当n=1时,a1=S1=3﹣2=1; 当n≥2时,an=Sn﹣Sn﹣1=3n2﹣2n﹣ [3(n﹣1)2﹣2(n﹣1)]=6n﹣5; ∵n=1时a1满足an=6n﹣5,∴an=6n﹣5 首项a1=1,an﹣an﹣1=6(常数) ∴数列{an}成等差数列且公差为6.(2)中项法: 利用中项公式, 若2b=a+c,则a, b, c成等差数列.(3)通项公式法: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例3.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pnq,其中p、q为常数,且p≠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分析:判定{an}是不是等差数列,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也就是看anan1(n>1)是不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 解:取数列{an}中的任意相邻两项an与an1(n>1),求差得 anan1(pnq)[p{n1)q]pnq(pnpq]p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数.所以{an}是等差数列。 课本左边“旁注”: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多少? 这个数列的首项a1pq,公差dp。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于通项公式是形如anpnq的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一次项系数p就是这个等差数列的公差,首项是p+q.如果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等差数列。[探究] 引导学生动手画图研究完成以下探究: ⑴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an3n5的数列的图象。这个图象有什么特点? ⑵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5的图象,你发现了什么?据此说一说等差数列anpnq与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分析:⑴n为正整数,当n取1,2,3,„„时,对应的an可以利用通项公式求出。经过描点知道该图象是均匀分布的一群孤立点; ⑵画出函数y=3x-5的图象一条直线后发现数列的图象(点)在直线上,数列的图象是改一次函数当x在正整数范围内取值时相应的点的集合。于是可以得出结论:等差数列anpnq的图象是一次函数y=px+q的图象的一个子集,是y=px+q定义在正整数集上对应的点的集合。该处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等差数列anpnq中的p的几何意义去探究。 三、课堂小结: 1.等差数列的性质; 2.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 四、课外作业 1.阅读教材第110~114页; 2.教材第39页练习第4、5题. 作业:《习案》作业十二第三篇:高中数学 2.2《等差数列》教案 新人教A数学必修5
第四篇:2.2 对数函数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五篇:高中数学必修5高中数学必修5《2.2等差数列(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