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测试题
集合测试题
一、选择题(30分)1.下列各项中,不可以组成集合的是()
A.所有的正数 B.等于2的数 C.接近于0的数 D.不等于0的偶数 2.下列四个集合中,是空集的是()
A.{x|x33} B.{(x,y)|y2x2,x,yR} C.{x|x20} D.{x|x2x10,xR}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任何一个集合必有两个子集; C.若AB,则A,B中至少有一个为
BS,则ABS,A
B B. 任何集合必有一个真子集; D.若S为全集,且A4.下列表示图形中的阴影部分的是()
A.(AC)(BC)B.(AB)(AC.(AC)
B)(BC)D.(AB)C
C 5.若集合Ma,b,c中的元素是△ABC的三边长,则△ABC一定不是()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 6.若全集U0,1,2,3且CUA2,则集合A的真子集共有()A.3个 B.5个 C.7个 D.8个
二、填空题(20分)7.若集合Ax|3x7,Bx|2x10,则A8.用列举法表示集合:M{m|B_________AB___ ___.
10Z,mZ}=。m19.若Ix|x1,xZ,则CIN=。
10.某班有学生55人,其中体育爱好者43人,音乐爱好者34人,还有4人既不爱好体育也不爱好音乐,则该班既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人数为 人。
三、解答题
2211.(12分)已知集合Aa,a1,3,Ba3,2a1,a1,若AB3,求实数a的值。
12.(12分)设A{xx4x0},B{xx2(a1)xa10},其中xR,如果A实数a的取值范围。
222BB,求13.(12分)已知A{x2x5},B{xm1x2m1},BA,求m的取值范围。
14.(14分)已知集合A={x|ax
2+2x+1=0}.(1)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2)若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附加题(10分):张明与李坚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复习集合这一章时决定采用互难互问复习法,即张明提出问题的一部分和问题的框架,要求李坚按张明的要求编出可解的问题,再让张明做.张明提出,问题的一部分是:已知非空集合,……,求出实数的 的取值范围.
编题要求是:题中要出现两个具有某种关系的集合B、C,且集合B、C的表达式中必须出现字母x,并且字母 必须属于A.
请你帮助李坚编出这道题.
集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1.C 元素的确定性;
2.D 选项A所代表的集合是0并非空集,选项B所代表的集合是(0,0)并非空集,选项C所代表的集合是0并非空集,选项D中的方程xx10无实数根;
23.D 选项A:仅有一个子集,选项B:仅说明集合A,B无公共元素,选项C:无真子集,选项D的证明:∵(AB)A,即SA,而AS,∴AS;同理BS,∴ABS;
4.A 阴影部分完全覆盖了C部分,这样就要求交集运算的两边都含有C部分; 5.D 元素的互异性abc;
6.C A0,1,3,真子集有217。
37、ABx|2x10,ABx|3x7 可通过画数轴的方法来找答案
8、11,6,3,2,0,1,4,9 m110,5,2,或1(即10的约数)
9、1 I1N,CIN1 10、26
全班分4类人:设既爱好体育又爱好音乐的人数为x人;仅爱好体育的人数为43x人;仅爱好音乐的人数为34x人;既不爱好体育又不爱好音乐的人数为4人。∴43x34xx455,∴x26。
通过画VENN图可以比较容易得到答案。
11、解:∵AB3,∴3B,而a213,∴当a33,a0,A0,1,3,B3,1,1 这样A,B3,1与AB3矛盾;
B3
1,符合A 当2a13,a∴a1
12、解:由ABB得BA,而A4,0,4(a1)24(a21)8a8
当8a80,即a1时,B,符合BA; 当8a80,即a1时,B0,符合BA;
当8a80,即a1时,B中有两个元素,而BA4,0; ∴B4,0得a
1∴a1或a1。13、解:当m12m1,即m2时,B,满足BA,即m2;
当m12m1,即m2时,B3,满足BA,即m2; 当m12m1,即m2时,由BA,得∴m3
14.解:(1)当a=0时,A={-
m12即2m3;
2m151},此时A中只有一个元素,所以a=0满足要求; 22当a≠0时, 因为A中只有一个元素,故一元二次方程ax可得⊿=4-4a=0,求得a=1,此时A={-1} ∴当a=0或a=1时A中只有一个元素
(2)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也就是A中有一个元素或A中没有元素。由(1)可知当a=0或a=1时A中有一个元素 若A中没有元素,则一元二次方程ax
+2x+1=0只有一个根,+2x+1=0无根,可得⊿=4-4a<0,即a<1 综上可知,a=0或a≤1时A中至多有一个元素
附加题:参考结果
1.已知非空集合
且
2.已知非空集合,且
3.已知非空集合,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4.已知非空集合,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且
,,且
,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5.已知非空集合且
,,求出实数 的取值范围.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2新课标人教A版教案
目录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3 1.2.2 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错误!未定义书签。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错误!未定义书签。§1.3.2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平面.....................................................................................................................错误!未定义书签。§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错误!未定义书签。§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错误!未定义书签。§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错误!未定义书签。§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本章小结.........................................................................................................................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错误!未定义书签。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错误!未定义书签。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错误!未定义书签。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错误!未定义书签。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圆与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圆的标准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4.1.2圆的一般方程........................................................................................................错误!未定义书签。4.2.1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4.2.2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错误!未定义书签。4.2.3 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I
http://hi.baidu.com/水煮木鱼石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
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请你下载完整版 …
木鱼石整理
QQ:66610032 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 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 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 练习题1.1 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 B组第2题
……..…….…….完整版下载地址… …….…….…….http://hi.baidu.com/水煮木鱼石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完整版下载地址… …….…….…….http://hi.baidu.com/水煮木鱼石
……..…….…….完整版下载地址… …….…….…….本资料仅供网友交流学习使用,请您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否
则追究您法律责任!
[木鱼石整理]
更多优秀高中数学教学资料免费共享„„
第三篇:高中数学 必修1 集合教案
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
集合(第1课时)
一、知识目标:①内容:初步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常用数集,集合元素的特
征等集合的基础知识。
②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集合元素的特征
③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④注意点:注意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的理解与判断;注意集合中元
素的基本属性的理解与把握。
二、能力目标:①由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组成集合及其对象是否从属已知集合,培养分析、判断的能力;
②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三、教学过程:
Ⅰ)情景设置:
军训期间,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官在高喊:(x)的全体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们班的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教官的身边,而那些不是咱们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教官的一声“集合”(动词)就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了。数学中的“集合”这一概念并不是教官所用的动词意义下的概念,而是一个名词性质的概念,同学们在教官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即是数学中的集合的涵义。
Ⅱ)探求与研究:
① 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问题:同学们能不能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呢?(板书学生们所举出的一些例子)
② 为了明确地告诉大家,是哪些“指定的对象”被集在了一起并作为一个
整体来看待,就用大括号{ }将这些指定的对象括起来,以示它作为一个
整体是一个集合,同时为了讨论起来更方便,又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来表示不同的集合,如同学们刚才所举的各例就可分别记
为„„(板书)
另外,我们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并用小写字
母a、b、c„„(或x1、x2、x3„„)表示
同学口答课本P5练习中的第1大题
③ 分析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集合例子,引出:
对某具体对象a与集合A,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
aA
④ 再次分析同学们刚才所举出的一些集合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然后请同学们分别阅读课本P5和P40上相关的内容。
⑤ 在数学里使用最多的集合当然是数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上与数集有
关的内容,并思考:常用的数集有哪些?各用什么专用字母来表示?你
能分别说出各数集中的几个元素吗?(板书N、Z、Q、R、N*(或N+))
注意:数0是自然数集中的元素。这与同学们脑子里原来的自然数就是1、2、3、4„„的概念有所不同
同学们完成课本P5练习第2大题。
http://.cn
学习周报专业辅导学习
注意:符号“∈”、“”的书写规范化
练习:
(一)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高一年级优秀的学生
⑥ 所有无理数
⑦ 大于2的整数
⑧ 正三角形全体
A、②③④⑥⑦⑧B、②③⑥⑦⑧C、②③⑥⑦
D、②③⑤⑥⑦⑧
(二)给出下列说法:
① 较小的自然数组成一个集合② 集合{1,-2,π}与集合{π,-2,1}是同一个集合③ 某同学的数学书和物理书组成一个集合④ 若a∈R,则aQ
⑤ 已知集合{x,y,z}与集合{1,2,3}是同一个集合,则x=1,y=2,z=3
其中正确说法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三)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Ⅲ)回顾与总结:
1. 集合的概念
2. 元素的性质
3.几个常用的集合符号
Ⅳ)作业:①P7习题1.1第1大题
②阅读课本并理解概念
课后反思:这节课由于开学典礼的影响,没有来得及全部上完。等待明天继续上
然后与老教师产生一节课的差距。总体来看,比昨天稍微好一点,语气上连贯了
些,但是还没有理清自己上课的思路,到了课堂上原本的准备有些忘记了。
http://.cn
第四篇:高中数学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数学是研究()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
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
2、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
3、高中数学课程应具有多样性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高中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5、高中数学选修2-2的内容包括:导数及其应用、()、数系的扩充与
复数的引入。
6、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个模
块和专题内容之中。
7、选修课程系列1是为希望在()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系列2是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
8、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9、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之一,它是沟通代数、几何与()的一种工具。
10、数学探究即数学()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高中数学课程每个模块1学分,每个专题2学分。()
2、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都是确定性关系。()
3、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
据。()
4、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第1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5、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领导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2、高中数学新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什么?
3、评价学生在数学建模中的表现时,评价内容应关注哪几个方面?
4、请简述《必修三》中《算法初步》一章的内容与要求。
第2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第一小题12分,第二小题20分)
1、请完成《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3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2、请您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谈谈如何改善课堂教学中的教与
学的方式,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答案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
2、基本技能
3、选择性
4、思维
5、推理与证明
6、数学建模
7、人文、社会科学
8、情感、态度、价值观
9、三角函数
10、探究性课题
二、判断题
1、错,改:高中数学课程每个模块2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
2、错,改: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3、对。
4、对。
5、错,改:教师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三、简答题
1、答:使学生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 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2、答:必修课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选修课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
第4页(共5页)
新课程标准考试数学试题
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
3、答:评价内容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方案有新意。
现实性——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
真实性——确实是学生本人参与制作的,数据是真实的。
合理性——建模过程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得当,求解过程合乎常理。
有效性——建模的结果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第5页(共5页)
第五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2对数函数教案
课题:§2.2.1对数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记作:
—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例1.(教材P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数的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的依据;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第1、2题,(B组)第1题. 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定义:; 对数恒等式:; 新课教学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设,求;
设,试利用、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5例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
(,且;,且;). 学生活动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课堂练习
教材P79练习4 已知
试求: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设,,试用、表示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3 ~5、11题; 提高题:
设,,试用、表示;
设,,试用、表示;
设、、为正数,且,求证:. 课外思考题: 设正整数、、(≤≤)和实数、、、满足:,求、、的值.
课题:§2.1.2对数函数
(一)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1)
(2)
(3)
(4)
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思考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83例7). 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2). 例2.(教材P83例8)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渗透应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注意:本例应着重强调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3). 例2.(教材P83例9)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题意的理解,把具体的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注意:本例在教学中,还应特别启发学生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教材P86习题2.2 A组第6题).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小节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小节的重点.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7、8、9、12题. 选做题:教材P86习题2.2(B组)第5题. 课题:§2.2.2对数函数
(二)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哪个函数对应于哪个图象,并解释为什么?
(2)函数与
且有什么关系?图象之间 又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以的图象为基础,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4)已知函数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
. 教 完成下表(对数函数且的图象和性质)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填空.
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应用举例
比较大小:,且;,. 解:(略)
例2.已知恒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解:(略)
[总结点评]:(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解:(略)
注意: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4.(1)函数在[2,4]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的值;当时,.当时,;
.
;
;
(2)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复合函数最值的求法.
例5.(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解:(略)
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方法,规范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步骤.
例6.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略)
注意: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求法及规律:“同增异减”. 练习: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作业布置 考试卷一套
课题:§2.2.2对数函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
教学重点:
重点
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创
设
情
境
材料一: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
(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材料二: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是把指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的对应值表里的和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对应值表,如下:
表一
.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3-2-1 0 1 2 3 „
„2 4 8 „
表二
.
„-3-2-1 0 1 2 3 „
„2 4 8 „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生:仿照材料一分析:与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
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材料二:以与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师:说明: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
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2)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
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 3 4 5 7 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2 3 4 5 7 9 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 f(a)+ 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 b)= f(a)·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答案: 1.互换、的数值. 2.略.
课外活动
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且与对数函数,且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
问题2 取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的图象上,为什么? 问题3 如果P0(x0,y0)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且及其反函数,且也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