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法电子教案0
第一章本章重点与难点
1、经济法的概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协调发展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
①经济管理关系;
②维护公平竞争关系;
③经济组织内部经济关系。
3、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具有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征,即国家意志性、特殊的规范性和应有的强制性。
二、经济法律关系
1.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l)经济法律规范,即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依据
(2)经济法律主体
(3)经济法律事实
2.经济法律事实:包括行为和事件两类
(l)行为包括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二者都可能引起经济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2)事件包括绝对事件(自然现象)和相对事件(社会现象)。
(3)事实构成:引起某一经济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数个法律事实的总和。
三、法律行为和代理
1、法律行为
(1)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即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2)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①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②意思表示真实;
③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3)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法律行为
所附条件的事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②是不确定的事实;
③是当事人任意选择的事实;
④是合法的事实;
⑤不与行为的内容相矛盾。
所附期限是必然到来的事实。
(4)无效的民事行为
①无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③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
④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
⑤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⑥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民事行为;
⑦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
无效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其后果是:
①恢复原状;
②赔偿损失;
③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或返还第三人;
④其他制裁。
(5)可撤销民事行为
如果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该行为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
该行为一经撤销,其效力溯及于行为开始时无效。
2、代理
(1)代理具有以下特征
①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法律行为;
②代理人直接向第三人进行意思表示;
③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独立地为意思表示;
④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2)代理的适用范围
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或行为性质必须由本人亲自进行的行为,不能代理,如遗嘱、婚姻登记、收养子女等。
(3)代理的种类
①委托代理。根据《民法通则》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代理证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名称、代理事项,代理的权限范围和代理权的有效期限,并且由委托人签名盖章。授权委托书授权不明的,被代理人应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②法定代理。法定代理通常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的情况。
③指定代理。指定代理适用被代理人既无委托代理人,又无法定代理人而又有特定事项需要代理人代理的情况。
(4)代理权的行使
代理人不得滥用代理权。常见的代理权滥用的情况有:一是代理他人与自己进行民事活动;二是代理双方当事人进行同一民事行为;三是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法律禁止代理权的滥用。滥用代理权的行为,视为无效代理。代理人滥用代理权给被代理人及他人造成损害的,必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无权代理
无权代理是指没有代理权而以他人名义进行的民事行为。无权代理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没有代理权的代理;二是超越代理权的代理,三是代理权终止后而为的代理。
在无权代理的情况下,如果经过本人追认或者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无权代理人所为代理行为的法律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视为有权代理。此外,无权代理人所为的代理行为,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在此情形下,被代理人应当承担代理的法律后果。
四、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或仲裁机关保护其权利的权利。
2、诉讼时效期间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①普通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②特别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包括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等情形。
3、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1)诉讼时效的中止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而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只有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发生前述法定事由,才能中止时效的进行。
(2)诉讼时效的中断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
一般时效:法律规定的统一时效期间,法律没有另行规定的情况下,一般为2年
短期时效,下列诉讼时效为1年:(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毁的
最长时效: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开始诉讼时效期间,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时起开始
中止诉讼时效期间
(1)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由于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暂停计算
(2)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权利被侵害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法定代理人死亡、丧失代理权、或法定代理人本身丧失行为能力的,诉讼时效中止
(3)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期间继续计算,暂停的时间不算。
五、违反经济法的法律责任
1、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的特点
(1)承担法律责任的最终依据是法律;
(2)法律责任具有国家强制性。
2、法律责任的种类
(1)民事责任。其主要形式有: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2)行政责任
①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②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营业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3)刑事责任。
六、解决经济纠纷的方式
(一)仲裁
1.一裁终局原则
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不能再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裁决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销或不予执行的,当事人就该纠纷可以根据双方重新达成的仲裁协议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2.《仲裁法》的适用范围
(l)根据《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纠纷,可以仲裁。
(2)不能根据《仲裁法》进行仲裁的纠纷包括:
①与人身有关的婚姻、收养、监护、抚养继承纠纷;
②行政争议;
③劳动争议;
④农业承包合同纠纷。
3.仲裁协议的效力
(1)仲裁协议中为当事人设定的一定义务,不能随意更改、终止或撤销;
(2)合法有效的仲裁协议对双方当事人诉权的行使产生一定的限制,在当事人双方发生协议约定的争议时,任何一方只能将争议提交仲裁,而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
(3)对于仲裁组织而言,仲裁协议具有排除诉讼管辖权的作用;
(4)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者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仲裁庭有权确认合同的效力。
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
4.仲裁协议的无效
(l)对仲裁事项或者仲裁委员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当事人可以补充协议),达不成补充协议的;
(2)约定的仲裁事项超过法律规定的仲裁范围的;
(3)没有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仲裁协议;
(4)一方采取胁迫手段,迫使对方订立仲裁协议的。
5.仲裁裁决的撤销
当事人提出证据证明裁决有依法应撤销情况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6个月内,向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
(二)诉讼
1.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原则:原告就被告原则。
(1)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由两个以上人民法院管辖的,各人民法院均有管辖。
2.诉讼的特殊地域管辖原则
(l)因合同纠纷引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2)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保险标的物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3)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者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4)因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者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3.判决、裁定的申请执行
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的期限从法律文书规定履行期间的最后一日起计算:
第二篇:机械制图电子教案0
机械制图电子教案
[课题名称] 直线的投影
[目标要求]
1、掌握直线的投影制图方法,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2、熟悉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
[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投影作图方法,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难点: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
[分析学生]
1、本次课中,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学生学习时会费点力气;其余内容按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困难不大。
2、画直线的投影,基础在点的投影,学生有这个能力。
3、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是本次课难点,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与学生的练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克服难点。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机械制图课件、三角板。
[教学安排] 教学步骤:讲课与演示交叉进行,讲课与练习交叉进行,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直线的投影是平面投影的基础,也是学习习近平面立体投影的基础。
二、新课教学
1、直线的投影作图方法
教师讲授直线的投影作图方法,并进行演示。
方法: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原理,将两点的同面投影用直线连接,即得到直线的三面投影。
2、直线的投影特性
教师讲授直线对一个投影面三种情况的投影特性和直线在三个投影面中的投影特性;穿插进行演示。
(1)直线垂直于投影面,投影重合为一点,具有积聚性;
直线平行于投影面,投影反映线段实长,具有真实性; 直线倾斜于投影面,投影比空间线段短,具有收缩性。(2)投影面平行线投影特性:
① 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为一段反映实长的斜线; 并反映直线与另两投影面倾角的实际大小。
② 在其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平行于相应的投影轴,长度缩短;
投影面垂直线投影特性:
① 在所垂直的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为一点
② 其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分别垂直于相应的投影轴,且反应实长 一般位置直线投影特性:
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均是倾斜直线,投影长度均小于实长。
3、教师讲授点与直线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穿插进行演示。投影特性:
(1)若点在直线上,则点的投影必在直线的同面投影上。
(2)点的投影将直线的同面投影分割成与空间直线
相同的比例。
即:AC:CB=ac:cb= ac : cb= ac : cb(定比定理)例1:判断点C是否在线段AB上。
4、教师讲授两直线相对位置的投影特性;并进行演示。空间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类型有:
平行、相交、交叉(交错)
两直线平行投影特性:
空间两直线平行,则其各同面投影必互相平行,反之亦然。例2:判断图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两直线相交的投影特性:
若空间两直线相交,则其同面投影必相交,且交点的投影必符合空间一点的投影规律。
例3:已知水平线CD与AB相交,求其两面投影。两直线交叉的投影特性:
若空间两直线相交,则其同面投影必相交,但交点的投影不符合空间一点的投影规律。
四、课堂练习
1、下列直线中()是侧垂线。
2、已知点K在线段AB上,求点K正面投影。
3、判断直线AB、CD的相对位置。
五、小结
1、直线的投影作图方法;
2、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
3、点与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
4、两直线的相对位置的判定。
六、作业
1、预习下一节平面的投影
2、完成习题集P.26 中3、4小题
第三篇:经济法教案
经济法教案
课程名称:经济法
开课专业: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公共事业管理、经济学 授课学期:2 总学时:32
教学目的:经济法是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人员必备的法律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经济法的基础知识,了解一些常遇到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为将来从事管理工作以及解决与法律有关的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首先讲解有关经济法律规范,通过实例更好地掌握法律规范的重点、难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达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选用教材:
1、《经济法》,许广义主编,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 参考文献:
1、《新合同法条文精解与典型案例》,刘文华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2、《合同法案例评析》,周和敏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3、《反不正当竞争法案例评析》,曾坚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4、《担保法案例评析》,肖又贤编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5、《商法案例评析》,江平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6、《现代公司制运作详解》,梅明蕾主编,湖北辞书出版社。课后答疑:每四学时按排一次课后答疑,时间为2小时。课前预习:学生课前要将有关法律规范预习并做到基本了解。课后作业:每一部分留若干思考题、讨论题和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第1部分,经济法概述
该部分内容包括经济法的概念和特征,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形式和体系,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重点掌握。其他内容了解既可。共2个学时。
第2部分
经济法律关系
该部分内容包括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确立和保护。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包括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其他内容了解既可。共2学时。
第3部分
公司法 该部分内容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法律规范共两个部分。每一部分内容包括公司的设立、组织机构,公司的行为等。
本部分的重点内容是有关公司行为的法律规范。难点是公司法与现代企业制度、公司财务会计内容有关。希望学生课外阅读有关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的书籍。共4个学时。
第4部分内容
破产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破产条件;(2)破产的提出和受理;
(3)债权人会议的组成、权限、职责;(4)和解与整顿的条件、程序,整顿结果;(5)破产宣告、清算;
(6)破产债权,破产财产,破产财产分配;(7)别除权,抵销权;(8)破产企业法定的无效行为;(9)破产企业的注销;(10)破产责任。共4个学时。第5 部分内容
合同法 本部分内容包括:
(1)合同的定义、分类;(2)合同的主体、客体、内容;(3)合同订立的程序;(4)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合同,附期限合同;(5)无效代理;(6)表见代理;
(7)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8)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9)合同履行的原则;
(10)合同内容不明确或没有约定情况下产生纠纷的处理;(11)合同的变更和转让的法律规定;(12)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法定情形;(13)合同的解除权、抵销权;(14)提存;(15)债的混同;(16)违约责任;(17)赔偿;(18)违约金;
(19)违约免责的法定情形;(20)合同条款理解争议的解决;(21)合同争议的解决方式;(22)涉外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
本部分难点是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合同纠纷。要求深刻理解法律规定,对合同的内容,纠纷的原因查清楚。多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对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应有一定的了解。共12学时。第6部分内容
担保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法律的适用;(2)担保的方式、种类;(3)保证、共同保证、保证人;(4)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5)约定保证期间和法定保证期间;(6)保证责任,法定的保证责任的免除;(7)抵押、抵押物、抵押权;(8)抵押合同和抵押物登记;(9)抵押权的实现;(10)最高额抵押;
(11)质押:动产质押、权利质押;(12)留置、留置权及行使;(13)留置担保的范围;(14)定金;(15)定金的种类;
(16)定金与预付款的异同。共4学时。第7部分内容
反不正当竞争法 本部分重点内容包括;(1)立法目的;(2)不正当竞争的定义;(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4)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5)法律责任。
本部分难点内容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认定力求准确,这要求会找到充分的证据。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解决这个难点。
第四篇:经济法教案1
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经济法教案(
第五篇:经济法全部教案
绪言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绪言
教学目的:使学生对经济法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理解。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1 教学过程:
一、经济法学的概念和地位
二、经济法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三、研究经济法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思考题:
了解经济法学的概念、它的发展以及如何研究经济法。1
第一编
经济法总论
第一章
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况和特征。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产生过程,发展过程以及在这些问题上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加深对经济法这门课整体的了解和兴趣。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产生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产生
一、在经济法产生上的不同观点:
(一)认为经济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才产生的
(二)认为产生于19世纪末
(三)认为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而产生
(四)认为产生于古代社会
二、对在经济法产生问题上的不同观点的评析
(一)关于经济法产生的含义
(二)关于经济法产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
第二节
经济法的发展
一、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
(一)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前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
(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法
(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内容
(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法的特征
(三)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发展的展望
思考题:
1.经济法是如何产生的? 2.经济法的发展情况如何?
第二章
经济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语源,调整对象,定义。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经济法的概念。教学重点:经济法的定义。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概念的语源
重点掌握经济法语源的各种来源及其历史变革。
第二节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研究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二、经济法具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三、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特定的经济关系
四、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
第三节
经济法的定义
一、对经济法这个概念下定义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地概括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二)不必列举各种法律规范共有的属性
(三)不需要列举经济法的主体
(四)不应该使用含混的概念
(五)定义项和外延和被定义项的外延应该相等
(六)经济法是以特定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对经济法这个概念应该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协调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第一,经济法属于法的范畴; 第二,经济法属于国内法体系;
第三,经济法不同于国内法体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门。
思考题:
1.了解经济法语源的各种来源及其历史变革情况。
2.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它与民法以及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有什么关系?
3.简述经济法的定义。
第三章
经济法的地位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经济法的地位以及其与相关法的关系。从而对经济法这门学科的轮廓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经济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经济法与公法、私法的关系,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地位
所谓经济法的地位,也就是经济法这个部门法在法的体系中的地位或者说是它作为一个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问题。具体是说,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其重要性如何。
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根据一定的范围和标准加以分类整理组合而成的,它是由很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部门法组成的,这些部门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地构成一国的法律体系。经济法当然是其中的一个部分。1.法律体系不同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体系。前者由法律部门构成,如宪法,民法,行政法,等,后者指宪法,民法通则,等等具体的法律法规。其中的不同,比如虽然有民法这个法律部门,却没有一部叫做民法的法律,民法法律部门的范围也并不仅限于《民法通则》;
2.法律体系不同于法学体系。前者是指法的部门,后者是指法学理论。前者是后者的研究对象。
我们一般承认经济法的独立地位,那么它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呢,和经济法学相似。1.独立。
基本得到承认。前面讲过调整范围。2.重要。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在保障和促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A.在促进,坚持公有制度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等一系列有关国有经济的法律、法规。加强国家宏观调整控,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经济机制等等方面的作用。集体所有制经济,《宪法》,《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 个体经济,《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
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它们的权利和发展。B.引导,推进,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把一些制度作为法律规定下来,对破坏者根据情况的不同加以处罚。如市场管理制度,宏观调整控制度。等。C,护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D,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终极目标。
第二节
经济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与公法,私法的关系
即经济法属于公法私法的问题。公法私法划分,乌尔比安=乌尔比亚努斯。标准有争议。课本44页上边列举了几种观点,应该说各有道理。
一、利益论,二、主体论,三,服从论。
经济法属哪个,还是它自成一派,自成为一个公,私之的新的领域呢,三种观点,其一,属公法,其二,跨公法私法两大法域,三,是相对于公法和私法而言的第三种法域。
教材观点,属公法。
王保树,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但公法性质更多。或者说是基本属公法;只有其中一部分是私法范围。比如一些民事主体根据法律或者政府的授权或者委托享有一些管理权,如煤气公司,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但是它们在根本上还是私法的主体,民事主体。
刘文华认为其是属于“公法为主,公私兼顾”,是独立于公法,私法之外的,并对两者进行平衡协调的一个新的法系。类似于三分法。
还有学者认为,公法和私法是法律规范的基本划分,但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公,私权利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这一事实,因而,相应地也就存在着一种介于公法与私法之间的法律规范。经济法归到公,私法都不合适,所以它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部门。还有人说是以公法为主,私法为辅的社会法。
相同点:承认公私法划分,经济法不仅具有公法的性质。公法性的根本原因:政府或者其经济行政机关作为社会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的身份是经济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重要主体。而且,它对社会关系的调整需要借助公权力。
二、经济法与宪法的关系――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法 宪法,(提问:宪法的地位)国家根本大法,母法,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经济法。内容等各方面。
经济法,基本法,效力层次低,受宪法的重大影响,并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举例:
宪法15条,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确认经济法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法的社会性质。;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三、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民法:调整私关系的一般法,确认民事主体的自由和权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个人本位。
经济法,调整社会公共管理关系,强调竞争的自由与公平的统一,社会本位。两者结合起来,为建立和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1.具体联系:看教材——调整对象(经济关系),渊源,独立地位,作用 2.区别:民法,注重个别利益的实现,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经济法,强调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并且经济法的规定往往是对不当行使民事权利的干预,纠正。
调整方法,手段不同。经济法,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民法,只有民事责任。
四、经济法与商法
简单介绍经济法与商法之争。经济法并入商法,商法并入经济法。商法与经 济法合一说。都以企业为调整对象。但是,商法简单来讲是关于企业的法,经济法讲的也是政府对企业的外部干预。经济法从总体上来说公法色彩浓厚一些。商法基本属私法的范畴,保护企业权利,在对企业进行监督的时候运用国家权力,具有一点公法色彩。
重大差别:商法——企业经营关系,经济法——经济管理关系。维护经济秩序。
有设立商法部门的必要,而且理论上商法的研究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五、经济法与行政法
联系。调整对象(有一定的管理关系,属于公法的范围)渊源,独立地位。作用。
区别:课本51页,调整方法、手段不同。经济法——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行政法——行政责任。
六、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
联系:作用,独立地位。调整对象。(一定的经济关系)。区别:调整对象。渊源,主体,所属体系不同。
思考题:
1.经济法学有没有独立的地位? 2.经济法属于公法还是属于私法? 3.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如何? 4.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经济法的体系和渊源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体系和经济法的渊源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体系的复杂性以及经济法渊源的多样性。进而进一步了解经济法这个部门法。
教学重点:经济法的体系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的体系
体系:经济法部门。非具体的法律规定。教材观点:
一、企业组织管理法,内容。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方面的法等。
二、市场管理法,内容。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三、宏观调控法。计划法,预算法,税法,央行法。价格法等。四,社会保障法。如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障法,社会福利法。等。
其他不同观点的全部内容
1.经济组织法,即企业组织法等。2.市场管理法 3.宏观调控法
4.资产资源管理法。国有 5.社会保障法
6.涉外经济管理法等。
第二节 渊源
一、渊源的概念类型。(提问)即法的表现形式。
二、经济法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
2.宪法
3.法律
4.行政法规 5.规章
6.地方性法规 7.地方规章
8.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9.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非制定法
1.习惯法
2.判例法
第五章
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内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中的特点有大概的认识。学时:1 教学过程:
一、首先明确制定的概念。(课本第62页)事实上,我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是被逼出来的。取信于外国和我国港澳台投资者而制定。把通常由内部文件和政策规定的内容及时地制定成法律。这个过程,反过来促进了更高的经济立法和经济法创制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经济法的进步。
有学者主张《经济法典》,立法者未予以采信。争议太多。经济变动性强。时代原因。
二、实施:经济法主体实施经济法律规范的活动。包括经济守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
法具有普遍性的规范性,实施的前提,公布,公开,不能要求当事人适用其行为时不存在的法律或者没有公布的法律。避免,暗箱操作等。我国经济法和法的实施中的薄弱环节。
守法。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每一位公民,企事业团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守法的自觉性。
执法方面,必须强调行政执法者和司法机关的执法义务,同时提高其执法水平和道德水平。在任何国家,法都是相对落后于实践的。这就要求除了严格,公正执法之外,提高经济执法者和司法者的水平,发挥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法的规定不详,无规定等情况下,要根据法的一般原则,法制精神,国民经济及民族的利益来处理有关权益纷争。这是法治的一般原则和发达国家的通例。不能够以权谋私,徇私枉法,任意拖延,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等等。特别是经济法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经济形势发展又快。
第二编
经济法主体
第六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经济法主体的相关一般原理,如经济法主体的概念、特征、取得方式、种类、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方式及其权利义务和责任。企业的一般性权利,国有企业的经营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一、经济法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主体也称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我们知道在法理学中,所谓法律关系的主体指的是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因此,经济法主体就是指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依法享受权利(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
它是经济法律关系构成的基本要素。直接参与者,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研究下面的问题。就好像欣赏一出戏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清楚其中的人物扮演的角色,然后我们才能知道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搞清楚他们在唱什么,最终领略到这出戏的精髓所在。人生如戏么。
首先,经济法主体是一种社会实体,是社会实体的一部分。它们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直接参与者,能以自身的行为享受权利,承担义务,并对其行为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具体来说,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经济组织,其他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它们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
为什么说是实体不说是“自然人,法人”呢,——概括不了。实际经济生活比较复杂。经济法律关系涉及的范围太广。
作为经济法主体来讲,当然是整个法律关系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部门法的主体也有共通之处,并不是属于两个或者多个完全不同的范围。比如说国家,它可以作为民法的主体,也可以作为行政法的主体,也可以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其实经济法的这几类主体,像国家机关,企业,公民个人,等等都同时也是其他部门法的主体。当然,我们也可以作一些其他的分类,比如将其分为经济法的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经营主体,消费主体以及经济法的监督主体等。这些分类是其他部门法所没有的。
经济法主体的概念,还应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经济法主体必须是国家经济管理活动或者一定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活动的直接参加者。然后呢,它们还是必须依照经济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实体。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权利义务。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然地要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的义务。权利的义务不可分离。这种权利和义务还必须是由经济法规定的。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它们是经济法的主体,如果依照别的部门法享有的权利或者说承担的义务,则它们在那个时候就是别的法律关系的主体。
二、特征
也就是它的特点。
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外延的宽泛性,即它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前面讲过的有各级国家机关(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企业(法人和非法人),其他社会组织,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公民个人。这是由它的调整对象的宽泛性决定的。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在这四个环节中又有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内容非常的丰富。同时依法有权参与经济法律关系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能够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以主体才这么多。
行为的特定性,即经济法主体的活动必须发生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中的国民经济管理和生活经营活动中。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在判断的时候,政府,看它的活动具不具有管理经济运行的性质。如果单纯地是出于政治目的,外交目的,则在那个时候它不是经济法的主体。企业,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它的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比如说是为了完成国家的或者企业自己的生产计划,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实现各方面的经济管理等等。
第三个特征,就是经济法主体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在很大范围上和许多层面上都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和一种隶属关系。从宏观上讲。国家机关的许多行为就是它单方面的意志的结果,比如它允许企业具备了哪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某种经营执照,生产许可证等等。税收方面,税率的制定,征税的方法等等,不允许企业,个人对其进行讨价还价,而只能遵守和接受。在微观的层面上,企业对其内部的各类机构的关系也是如此。
最后一个特征就是经济法主体在法律形态上和组织形态上的多样性。即内部分类的细致。国家机关可以分为好多类,比如说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这是从性质上分。从级别上分,中央,地方。从作用上分,有综合管理主体,专业的管理主体,监督主体。等等。企业的分类。公司,合伙,独资企业等。按所有制分,有国有,集体,私营,中外合资,等等。以后会详细讲到。
三、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取得 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法律依据。即依什么法律法规的规定来取得它的主体资格,参加经济法律关系。二是具体的取得方式。当然也要根据法律的规定。
第一个问题,法律依据。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解释。
1.宪法。根本法律依据。国家机关的地位,职权的规定。原则性的。对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各类经济组织在国家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也予以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有关国家机构的组织法。重要依据(主要指国家机关)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以及政府的组织法。
3.有关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基本依据。如公司法,国有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三资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等等
4.有关行政法规,特别是专项和综合性的经济法规。主要依据。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关于资格的非常具体的规定。
第二个问题。取得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提供了它们作为经济法主体的可能性,然后还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够真正地参加经济法律关系。
1.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者根据有关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特别授权 而取得。这是国家机关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基本方式。成立。法律规定以后,具备相应的条件。
2.通过核准登记注册的方式而取得。企业法人和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的取得方式。工商局,登记注册。审核,合格,发给营业执照。有些还要经过批准。等等。根据情况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要求。
3.进行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的公民个人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获准从事某种经济活动,才能取得经济法主体的资格。个体工商户,经工商行政部门核准,取得营业热照。村民,依承包合同。合伙,登记批准。但是,公民作为纳税主体,由法律专门规定。
4.对于企业的内部组织或者分支机构来说,是由其主机构的设立而派生取得了经济法主体资格。
第二节
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一、应明确的几个前提
体系结构由经济法调整对象决定。虽然包括几类。但是它们的地们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主导地位——重要主体。企业——基础地位——基本主体。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和企业的内部机构以及个人可以成为经济法的主体。各主体之间是一个多层次(各主体内部),双重职能(相对而言),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二、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如前所述,分为决策主体,经济管理主体,生产经营主体,消费主体,监督主体。
1.决策主体。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离有决策权的社会实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国爱对对民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决策,以及企业的意志和决定。宏观上,县级以上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委员会。(由宪法和组织法规定);微观上,企业(由法律或者企业章程规定)。也被称为基层的决策主体。
2.经济管理主体。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享有国家经济职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的社会实体。仍然是分为两个层次。各级行政机关和企业事单位。
3.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生产经营,或者服务性活动,以生营利为目的的社会实体。包括各类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承包户。又可以分为法人和非法人。几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主体。比如为了从事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目的。像学校,科研机构,等等。它们出于自身的需要也具备经济法主体资格。如财政拨款,等关系。以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的身份出现。国家机关不以国家经济管理者身份出现的时候,它以机关法人的身份参与特定的经济活动关系。
4.消费主体。主要指消费者。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社会实体。主要包括自然人和个体社会成员。
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关系。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区别。前者是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后者是为了劳动力的生产而进行的消费。后者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三项内容。
5.监督主体。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和国家经济管理中,享有监督权的社会实体。包括,各级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行使专项监督权 的专门机关,非国家机关的组织以及人民群众。
⑴权力监督主体。各级权力机关 ⑵行政监督主体。① 一般的行政监督主体。各级政府,政府各职能部门。② 专门行政监督主体。包括行政监察主体(监督部,厅,局),技术监督主体(各级国家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的产品质量监督,标准监督,计量监督),审计监督主体(中央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国家审计署,县级以上各地方人民政府设立的各级审计局)。③ 大型国企,设计察特派员制度。
⑶社会经济监督主体。包括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人民群众。如工会,妇联,消协,媒体进行的舆论监督等。
第三节
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主要分为国家机关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权利的定义,经济法主体的权利。1.经济法主体的职权
国家机构依法行使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职能时所行使的经济管理权力和经济管理责任。主要指国家各级权力机关和各级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主要指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的管理经济的职能部门。权力主体。行使权利,不得越权。权责一致性。不行使职权就是失职。是一种以管理经济活动为内容的行政权利。
2.企业的权利 企业的一般性权利。
法人(1)企业的财产所有权,(2)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3)企业获得盈利权;
非法人: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主权,企业收益由合伙人共享,但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合伙人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国有企业的经营权
指国有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宪法规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权的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国家保持国有企业的收益权和最终处分权。
经营权的特征。是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取决于国家授权,并受法律的约束。十分广泛。具有排他性。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性。
经营权的内容。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出口权,投资权,留用资金支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奖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
二、经济法主体的义务
义务的定义,经济法主体义务。1.国家机构的义务
正确履行经济职权和恪尽职守的义务
积极履行经济职权和做好服务性管理工作的义务。严格履行经济职权和接受监督的义务。2.企业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义务。接受和服从国家有关主管机关管理和监督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企业对社会的义务。企业对职工的义务。
第四节
经济法主体的法律责任
一、概念
二、基本类型: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三、承担者
四、实现方式:国家制裁,社会制裁,组织内部制裁
五、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
1.作为行政性经济管理主体的法律责任 2.作为调控性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
六、企业的法律责任 1.宏观层次上 2.微观层次上 第七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
教学内容:国家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主体及其职能和责任。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职权。教学重点: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概述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
(一)它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经济管理活动的社会实体
(二)它是享有宏观调控权和其他经济职权的社会实体
(三)它所享有的是一种以间接调控为体的管理权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特征
(一)地位的法定性
(二)法律关系的单方面性和隶属性
(三)权责的一致性
第二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划分的标准
(一)基本标准
(二)具体标准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基本分类
三、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专业分类 第三节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
一、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和特征
(一)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
(二)为国家机构独有,是一种专属的职务权限
(三)是以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为中心内容的
(四)行使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二、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经济职权的内容
(一)宏观调控权
(二)市场管理权
(三)经济监督权
(四)经济法规范的制定权
三、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经济职权的完善
(一)用法律手段完善宏观决策与经济协调,以加强宏观调控
(二)建立健全经济监督组织和经济监督的法律体系,以完善宏观调控
(三)提高经济立法水平,完善经济法律体系
第八章
企业
教学内容: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与作为经济法重要主体之一的企业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重点:企业的概念、分类、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设立、企业的资本制度.
教学方法:案例法与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的概念与种类
(一)企业的概念
词源:英文 enterprise,原意为企图冒险从事某项事业,后来用以指经营组织或经营体,日本用汉字将其意译为“企业”,并传入中国。
它主要不是法律概念,基本上是一个经济概念,因为,见复印第132页。
课本上的概念,依法设立的,从事经营性活动并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的组织。
特征:
1.依法设立;
2.是一个组织体(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区别于临时性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
3.从事经营性活动(区别营利性,如学校,水电等公司,政策性银行,区别经济性,如足球俱乐部,通过比赛,广告牌等营利,不直接参加社会再生产活动)。1994年开始国务院决定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别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4.具有独立或者相对独立的法律人格。(二)企业的种类
1.个人独资公司,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
2.内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3.国家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4.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
5.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交通运输企业,金融企业等。6.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
二、企业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企业法的概念
指调整企业在设立,组织,活动,终止过种中发生的社会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几个方面的社会关系:
1.国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 2.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
3.企业部分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
(二)企业法的特征
1.企业法主要是组织法,兼具行为法 企业法是组织法,兼具行为法的特征。
2.企业法主要是强制性规范,兼具任意性规范 3.企业法是具有一定的国际性的国内法。
三、我国企业立法的历史和现状
(一)清末的公司立法
(二)民国时期的企业立法
(三)解放后的企业制度
第二节
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立法体系
一、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企业制度改革的方向
介绍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知识
二、现代企业的法律形态
我国目前两套标准并行的情况,一是所有制标准,二是资本构成和责任形式标准。
采后者的标准,合于国际惯例。也是根据私人投机冒险要求资本扩张,规避风险的逻辑和近代资本主义的传统所作的分类。
(一)个人独资企业(sole proprietorship)
(二)合伙企业(partnership)
(三)公司(company or corporation(大公司,大企业,市政当局))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台湾的学说: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的社团法人。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的区别。前者全部是公益性的。后者有一部分是公益性质,有一部分是营利性。
特征:
1.须依法成立 2.具有法人资格 3.具有集合性。
社团法人以人为其成立基础。
法人实在说,对应法人拟制说。
对公司的集合性造成冲击的是一人公司(one-man company)。可分为设立前的一人公司的设立后的一人公司。形式上的一人公司和实质上的一人公司。一人公司的缺点:容易被滥用,用以诈骗或者逃避债务。这时可以“揭开公司面纱”,直接追索股东的责任。
4.公司以营利为目的。
补充:英美法系的分类比较特殊。以英国为例,它把公司分为特殊公司和商事公司。
特殊公司包括“皇家特许公司”(chartered company)和“法定公司”(statutory company).前者是由英王根据皇家宪章设立的(Incorporated by Royal Charter),如东印度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后者是根据议会的特别法设立,二者都 不受商事公司法调整。属于特殊的企业或机构。
商事公司又称注册公司,分为无限公司,股份责任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shares),和保证责任有限公司(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三种,其中每一种又都有非开放性公司(private company)和开放性公司(public company)之分。
(四)股份合作企业
(五)国有国营企业
三、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所需要的企业立法体系。应该实行单一标准。以资本构成和责任形式为标准。
第三节
关于企业的基本法律制度
一、企业的设立
(一)企业设立概述 指为使企业成立,取得合法的主体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双重标准导致我国企业设立制度的多种内容,不同形式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设立要求不同。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程序是最复杂的。
企业的设立原则,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而有差别,总而言之,到目前为止有四种:
1.自由主义(自由设立原则)
即放任主义,政府对企业的设立不加干预,公司的设立依发起人的意愿。盛行于中世纪末,公司出现的早期。该原则的核心:公司设立行为是发起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具有交易行为的一般属性,应充分体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的思想。
不认为企业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会妨碍交易安全。因此,各国现代立法已基本放弃了这种立法原则。
2.特许主义(特许设立原则)最早出现在英国。在英国公司法发展的早期,公司资格并视而不见为是国王授予某些商人的特权,获得这种特权的商人可以通过组建公司的方式进行商业活动,除此之外的其他商人只能以普通个体商人的身份从事活动。公司设立并不仅仅是发起人的自由意志的产物,更重要的是国家权力的产物。
例子:东印度公司,BBC(英国广播公司),我国的军工,航天,能源,交通等行业也存在依这个原则设立的公司。
3.核准主义(许可设立原则,又称 行政许可或者核准许可)。企业除了要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设立条件外,还要经过政府主管机关对企业设立的逐一审批。可以说是行政上之特权。
由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的《商事条例》所创设。但由于它过分强调行政机关在企业设立中的作用,并曾经导致企业设立中的各种障碍,故现只有极少数国家采用。
我国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原则是不需要经过主管机关审批,但是有关“三资”企业立法,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须经商务部审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则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 无论采取何种公司形式,其设立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审批,这说明,我国相当多数的公司的设立还是采用核准主义的立法原则。
4.准则主义(准则设立原则,亦称为登记主义立法原则)指国家预先制定企业设立的各种条件作为设立企业的准则,凡是符合条件的,即可成立企业。
我国目前采 严格的准则主义和核准主义相结合的设立制度。
(二)企业设立的条件 基本条件
1.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名称 内容参见案例第24页 2.有企业章程或协议。法人——企业章程,合伙企业——书面的合伙协议。外商投资企业——企业章程,并且中外合作,中外合资还须有合营合同和合作合同。
(1)企业章程,企业宪章。确这下企业的宗旨和组织原则,规范企业行为,规定企业与出资人之间,出资人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文件。作用,对内,规范行为与组织的基本原则;对外,公示作用;对政府,管理的依据之一。
(2)合伙协议。书面,经全体合伙人签名,盖章后生效,如要修改或补充,必须经全体合伙人协商一致。
(3)外商投资企业的合同和章程。协议(规定一些宗旨,原则,主要事项),合同,章程。其中,企业合同,章程为必备要件。三者不一致,以合同为准。一般企业,以章程为准。
3.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资本。
企业的资本,指企业投资人认缴的出资总额。联系各种企业形式的基本涵义,明确资本对各种企业的意义: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无意义。有限公司——有限责任。
4.建立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制度。“法人治理”
5.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经营范围。
奉行“越权即绝对无效的原则”与事实不符,越权,只要不触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即可。
6.有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
与其生产规模相适应。法人以其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为住所,特别条件:
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2-50人,股份有限公司,发起人不少于5人。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保险公司:2亿。有限公司,生产经营,批发50万,零售业,30万,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10万。股份有限公司1000万,等。
(三)企业设立的登记 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将法定事项申报企业登记主管机关注册登记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三种: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意义:
1.确定企业取得一定的法律资格。企业一经注册登记即告成立。2.便于向社会公众公示企业的有关情况,维护交易安全。3.便于政府对企业的管理。4.取得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登记管辖,县级以上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程序:课本128页。
结果《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营业执照》外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执照》
二、企业的组织
(一)公司组织制度
主要是机关设置及其间的相互关系。原则: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体现权力的分工与制衡。目的,寻求公司各方利益的平衡与协调。包括股东,债权人,少数股东,等人的利益。
特点:沿袭大陆法系国家普遍做法,采分权制。股东会——董事或董事会——监事或监事会;区别不同公司形式,设置不同的机关。再次,体现一定的民主管理。职工代表大会,监事会中有职工代表,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并且公司的董事,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以免监守自盗
类似于国家机关的设置。议会——政府——法院。三权分立。
(二)外商投资企业组织制度
注意:无股东会或股东大会。无监事会。分设权力机关和经营管理机关两个层次。议事规则体现了集权和适当的分权。一些事项须经过一致通过,一些则需要过半数即可。主要是为了保护少数股权持有者利益的保护。即对小股东的保护。
(三)国有企业组织制度 1.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集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于一身。对内,对外。2.实行民主管理。
(四)合伙企业事务的执行 1.决策:各合伙人均有决策的权力。并且一些事项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如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抵押)
2.执行:同等权利。可以共同执行,也可以委托其中一人或数人执行。其他人享有检查监督权。
3.监督:不执行者有权监督,执行者应该汇报,说明。可以检查帐目,等。提出异议权。需要注意,提出异议会事务暂停执行。执行者不按协议或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决定撤销该委托。
三、企业的资本(重点)
(一)公司的资本制度,我国采严格的法定资本制
“资本三原则”资本确定,资本维持,资本不变原则。加上公司资本的最低限额制度。
1.资本确定原则 2.资本维持原则 3.资本不变原则。4.法定最低资本限额
(二)外商投资企业
1.实行法定资本制,但与内资企业不同,可以分期缴付。2.体现资本维持原则与资本不变原则。3.出资转让受到严格限制。
四、企业的变更、解散与清算
(一)企业的变更 原因: 1.企业合并
2.企业分立
3公司组织变更
4.企业登记事项的变更
(二)企业的解散 原因:
1.违反法律法规被依法撤销
2.期限届满,或者章程,协议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的出现。
3.法人企业的权力机构、合伙企业的合伙人或者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决定解散企业
4.企业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
5.因破产而解散。仅限于法人。
6.其它原因。
(二)企业的清算
除因企业的合并、分立需要解散的以外,企业的解散必须进行清算。清算阶段,企业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并未完全消失,但也不太完整。只能在清算范围内进行活动,不能再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程序:
1.组成清算组织。自行解散的,自行负责。逾期(决定解散15日内),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破产的,由人民法院组织,违法被责令关闭的,有关主管机关组织。
清算组的职权。2.通知公告债权人。
3.制定清算方案并报股东会、投资人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4.清偿债务,分配企业财产。注意顺序: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税款——企业债务——合伙企业返还合伙人出资——向投资人分配企业剩余
注意合伙企业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期限:5年。5.编制清算报告并办理企业注销登记。
第九章
特殊企业形态
教学内容:特殊企业形态的各种形态及其特征。
教学目标:分清楚各种特殊企业形态各自的概念和特征,并能够互相比较其各自优势。
教学重点:国有独资公司和企业集团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特殊企业形态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企业基本法律形态之外的企业法律形态。企业的基本法律形态有三种,即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等,特殊企业形态指这三种形态以外的其他企业形态。社会生活是复杂的,适应不同的情况,有时候为了适应现在的需要,会出现基本形态以外的形态。不足为奇,一般来说,特殊企业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1.特殊企业形态以企业基本法律形态所确立的基本法律制度为基础。企业基本法律形态反映了市场经济对企业制度的共通性和规律性的要求,这是各国共同的东西。然而各国国情毕竟是千变万化的,因而在不同的国家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其他的企业特殊形态。但是这些特殊企业形态的制度并不完全不同于基本的企业形态。前者是以后者为基础和前提的,只是在某些具体制度上有所变化而已。
2.特殊企业形态具有不同于企业基本法律形态的特殊法律制度,应以专门的立法来规范。
虽然特殊企业形态以企业基本法律形态为基础,但是前者具有与后者不完全一致的特征,否则也就不能将其称之为特殊企业形态了,也就是说特殊企业形态总是有着自身的特点的。又因为各种特殊企业形态之间的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对于它们的制度设计应该以专门的立法来加以规范。如国有独资公司,它具有有限责任公司的特征,但是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只有一个股东。这是与一般的有限责任公司不同的地方。
3.特殊企业形态是发展变化的。
二、特殊企业形态的种类
(一)股份合作企业
股份合作企业是一种比较新的企业形式,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主要是为了适应集体企业和国有小企业的改革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在于采用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结合的制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二)国有独资公司
前面讲过我国不允许存在“一人公司”但是,这个国有独资公司就是由我国《公司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本质就是“一人公司”它的出现也是为了适应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需要而出现的。
(三)国有国营企业
指由国家单独投资设立并由国家直接控制和管理的国家企业。它主要是为了 适应那些不能进行公司制改造的特殊企业的需要。国家对这类企业的管理仍然需要采用计划管理的方式,实行指令性计划或指导性计划。
它与国有企业不同。它是国有企业中的一部分。不能进行公司制改造的那一部分特殊企业。数量不可能太多。国家对其的管理方式也有别于国有企业。
它与国有独资公司不同。后者是有限责任公司。可以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不抵债时可以进行破产等,这些国有国营企业无法做到。
另外比较特殊的还有企业集团,它虽然不是一个企业,它本身也并非一种企业形式,但是由于它内部的特殊法律关系带来了很多特殊的法律问题,因而也成为经济法学乃至整个法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第二节
国有独资公司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单独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特征:
1.是国有公司。
国家是公司的惟一股东。
2.是特殊的一人公司。与西方的一人公司不同。只能是国家设立,并且规模一般比较大。
3.是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4.出资人须经国家特别授权。
(二)设立 1.设立范围
公司法第64条第2款:
国务院确定的生产特殊产品的公司或者属于特定行业的公司,应该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
特殊产品的范围。2.设立方式
(1)新建设立。
(2)改建设立。根本目的在于解决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政企不分,经营自主权难以落实,经济效益不高以及企业负担过重等影响企业活力的问题,彻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3.设立条件和设立程序。
公司法无特别规定,因此应符合一般规定。(1)股东符合法定条件。
(2)股东的出资额达到法定最低限额(3)制定公司章程
(4)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要求的组织机构。
(5)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二、特殊法律制度
(一)股权行使 无股东会。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股东权。最高权力机关。
但是董事会行使一部分股东会的职权。须经授权,并且根本性的权力须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
(二)组织制度 1.公司不高股东会,股东会的职权由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国家授权的部门行使并可将股东会的部分职权授权董事会行使。
2.由于国有独资公司的国有性质,应加强公司的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监事会中须有职工代表参加。
竞业禁止的特殊性。对象:董事长,副董事长,经理。三类人。任何营业的负责人。但是经过授权可以有例外。
第三节
股份合作企业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指依法设立的,企业职工共同出资,共同劳动,民主管理,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企业法人。
特征:
1.资本联合和劳动联合相结合。
2.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一人一票,职工享有平等权利。
3.按劳分配与按股分配相结合。
4.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以营利为目的。
(二)意义
结合两者长处,创造新的企业形式,增加企业活力。
二、股份合作企业的特殊法律制度
(一)权力机构
1.设职工个人股和职工集体股
2.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高国家股和法人股。
(二)组织制度
1.权力机构为职工股东大会
2.可以设立董事会,也可以不设。不设时总经理为法定代表人,向职工股东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3.由职工股东大会决定是否设置监事会。
(三)分配制度
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顺序: 1.提取法定公积金和公益金
2.经职工股东大会批准,提取任意公积金。
3.按股分红,还可以经过批准,提取一部分进行按劳分红,用于奖励对企业有特殊贡献的职工。
另外,集体股所分的红利也可以用于按劳分红,还可以用于补充职工社会保 障费用,或用于职工集体股的增资扩股。
第四节
企业集团
一、概述
(一)概念和特征
概念:指通过股权控制或合同的安排,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由若干法人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
特征:
1.是由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若干企业组成的联合体。2.以集团母公司为核心,呈多层次的组织结构。3.企业集团内的从属企业受控制企业的实际控制。
4.控制企业通过股权参与或者协议安排实现对从属企业的控制。
(二)立法
二、企业集团的功能与组建
(一)功能
1.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 2.促进国民经济的调整。
3.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4.增强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
负面影响:1.垄断
2.侵害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
(二)组建
1.具有一个实力较大的核心企业集团母公司 2.有多层次的结构
3.它们之间应通过资产和生产经营和纽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与其他成员企业,各自具有法人资格。申请——审批——登记
三、特殊规则
(一)特殊的法律关系 1.母子公司
2.各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关系。
(二)法律规制
1.母公司控制权的正确行使
(1)制约母公司董事的行为。诚信义务。
(2)制约母公司在子公司股东会行使权力的行为。诚信义务。2.子公司少数股东利益的保护 3.子公司利益的保护。
4.子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揭开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veil of corporation.第三编
市场管理法
第十章
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地位和体系结构等。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市场管理法的一般原理,理解其地位。掌握市场管理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市场管理行为及其法律原则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市场管理法概述
一、概念
指调整在市场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本质是国家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依法适度干预。宗旨是重现和复制公平的市场交易活动。
(二)调整对象,是国家管理市场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市场管理关系。区别于宏观调控关系。比较微观。
(三)不具有法典形式。
二、理论基础,两个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 政府失灵
三、制度演进
自由放任——强有力的管制(1500-1800,背景:重商主义)——自由放任(资产阶级兴起,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以纠正市场缺陷,政府干预是必要补充(19世纪末20世纪初)——70年代至今,滞胀。
第二节
市场管理法的地位和体系结构
一、地位
基本作用就是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建立公平竞争的交易规则和维护交易秩序。
二、体系
(一)市场竞争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二)产品质量法
(三)要素市场管理法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四者互为补充。
第三节
市场管理行为及其法律原则
一、市场管理行为
指政府部门在其职权范围内依市场管理法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是一种法律行为,依市场管理法而产生。
特点: 1.合法性
分为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形式合法 2.行为的单方性 3.行为的强制性。
二、市场管理行为的法律原则 1.合法原则 主体资格合法 授权合法 程序合法
违法行为法定原则的重要性 2.中立原则。3.社会利益原则 4.安全与效率原则
5.授权与限权并举原则(针对政府)
第十一章
竞争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竞争法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部门法。本章学习关于竞争法的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了解竞争及竞争法的概念和特征,明确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掌握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几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及其各自的特征。
教学重点:不正当竞争行为和垄断行为的表现方式和特征。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 学时:6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竞争与竞争法概述
一、竞争的概念
竞争是指有着不同经济利益的两个以上的经营者,为争取收益最大化,以其他利害关系人为对手,采用能够争取交易机会的商业策略争取市场的行为。
(一)竞争的主体是交易方向一致,行业相同或相似但经济利益上有着利害关系,相互排斥的两个以上经营者。
(二)为了争夺市场,竞争行为表现为经营者推行一系列的商业策略,使用众多的竞争手段。如价格策略,广告策略,服务策略,促销策略等。目的是为了争取交易机会。
(三)竞争的结果会优胜劣汰。
二、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一)自愿原则
(二)平等原则
(三)公平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帝王原则)
(五)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原则
三、竞争法的概念和作用 概念:指国家在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调整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竞争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
1.竞争关系 2.竞争管理关系 竞争法的作用:
1.创设、完善公平竞争的社会条件。
2.制止非法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3.保护和鼓励正当竞争
4.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竞争法的立法模式和体系。
(一)立法模式 1.分立式,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分别立法 2.合立式。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合并立法。3.综合式。不以竞争或交易命名,但实际内容调整竞争关系和竞争管理关系。代表:美国的《谢尔曼法》,《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立法的侧重点有两个:不正当竞争(不发达国家)和垄断(发达国家)。
(二)体系 1.反垄断实体法
2.反不正当竞争实体法 3.竞争管理体制法 4.竞争法程序规范
五、竞争法的执法机构 三种模式:
1.美国、日本:设立准司法机关性质的专门执法机构。联邦贸易委员会。2.欧洲:设行政机关专门实施竞争执法。
3.司法机关执行竞争执法。为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供司法支持。
第二节
反垄断法
一、垄断与反垄断法概述
(一)垄断的概念和特征
所谓的垄断指的是经营者以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等方式,凭借经济优势或行政权力,操纵或支配市场,限制和排斥竞争的行为。
特征:
1.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2.凭借经济优势(经济性垄断)或行政权力(行政性垄断)。都是为了操纵或支配市场,获得垄断利润。
3.垄断限制和排斥了竞争。
(二)反垄断法所规制的垄断行为 1.独占 2.合并 3.兼并
4.合谋协议 5.独家交易 6.股份保有 7.董事兼任
(三)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规定
1.特征的经济部门。电力,交通运输,水,煤气,银行,保险,邮电等 2.知识产权领域
3.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况下的垄断行为和联合行动
二、外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一)外国反垄断法的历史发展
产生标志:美国《谢尔曼法》标志着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协调与干预,体现了 公权力对私权益的适度介入。
反垄断法被奉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体制的基石。
(二)西方国家反垄断法的基本原则 1.本身违法原则和合理原则的并存 2.结构规制原则和行为规制原则的并存
三、我国反垄断法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反垄断法》急需出台。我国主要的垄断形式是行政性垄断。指政府主管机关滥用其行政权力,排斥、扭曲或限制竞争。其本质为以行政权力要不比参与经济活动之中,人为地制造垄断,破坏平等,自由的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甚至陷于无效。
(一)地区封锁
(二)部门垄断
(三)政府设立行政性公司
(四)政府限定交易
第三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及其特征
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指违反善良风俗,商业道德,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竞争行为。
1.主体的特定性——经营者 2.行为的违法性 3.行为的危害性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9月2日通过,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主要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调整一部分垄断行为。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邻法的关系 1.与反垄断法
2.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与产品质量法 4.与知识产权法
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采用欺骗性标志从事交易行为
指经营者采用伪冒或仿冒的标志或采用其他虚假的标志从事交易,引起公众的误解,诱使消费者误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仿冒知名商品其他标志的行为 3.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 4.在商品上使用质量虚假标志
(二)强制交易行为
指公用企业或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 者的商品,排斥其他经营者的行为。
(三)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行为
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或者限制经营者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易。
(四)商业贿赂行为 区别回扣与佣金、折扣
(五)虚假宣传行为
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式,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特点、价格,使用方法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诱发消费者产生误购的行为。
(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 注意三种表现。
(七)压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 特点: 1.不当降价
2.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 3.限制竞争的实质 例外:
1.销售鲜活商品
2.处理有效期将到期的商品或者其他积压的商品 3.季节性降价
4.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八)搭售和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行为 特征:
1.违背自愿原则,违背交易相对人的意愿。2.违背公平原则。
3.该行为具有依仗经济优势限制竞争的实质。
(九)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十)诋毁商誉行为
指经营者通过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不正当手段,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信誉,削弱对手竞争能力的行为。
构成要件:
1.经营者的宣传,散布言行具有诋毁的故意。2.客体是同业竞争者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3.经营者采用了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的手段。
(十一)串通招投标行为 1.投标者之间的串通投标行为
2.招标者与投标者之间的勾结行为
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做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二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立法体例,原则等消法的相关知识。教学目标: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和实践。掌握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消费者的定义,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教学方法:案例法与讲授法 学时:8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一、消费者的概念
在经济学上,消费者是与政府,企业相并列的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三大主体之一,与企业相对应。在法学上,它是各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最重要的主体,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
概念:(有不同表述)为了满足个人生活消费的需要而购买,使用权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居民。包括自然人和个体社会成员。(按课本)。消费者权益与其相伴而生。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它是经济法的重要部门法。
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确认和保护个体社会成员(消费者)为生活消费而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享有的正当权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根本宗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理论基础:
①哲学方面——人权,消费者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是生存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传统经济理论——企业与消费者的追求目标的冲突,利润最大化与效用最大化,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区别。
③法学理论——对民商法理论的突破,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体例 一类是专门立法,一类是在其他的立法中加入有关消费者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如民商法。
从法律形式来看,各国均以制定法为主。如美国的1906年的《联邦食品与药品法》,英国1987年《消费者利益保护法》,日本,1968年《保护消费者基本法》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关系。如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的关系(规制角度不同),与传统的民商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可以从广义与狭义方面来讲。)
我国实行的是专门立法的立法例。1993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简称《消
法》。
四、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原则
一般说来有三项:一,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原则;三,依法进行交易的原则。
我国《消法》确立的原则:一,经营者应当依法提供商品或服务原则;二,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三,国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原则;涉及国家的义务问题。四,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的原则。
五、消费者权益的国际保护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一、消费者权利的和经营者义务概述 是消法的核心内容。
所谓消费者的权利,就是国家法律规定或确认的公民为生活消费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享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生活消费,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的生产资料的时候参照适用,一是因为伪劣产品太多,二是因为农民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不能完全分开。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能一部分用于出卖,另一部分用于自己生活消费。
最早提出消费者权利的是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1962年3月15日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特别国情咨文》中,提出了四项权利,即“四权论”:获得商品的安全保障的权利,即应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获得正确的商品信息的权利,即不得有虚假广告和假冒商标;对商品的自由选择的权利,即应提供多种同质商品供消费者选购;提出消费者意见的权利,即消费者有权向政府及立法机关及制造厂商表达自己的意见。
这四项权利很快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受和公认,因此地,每年的3月15日就被规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当然后来消费者权益又得到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例如,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规定消费者享有以下6项权利:健康和安全不受危害的权利,享有经济利益的权利,获得足够信息和自由做出选择的权利,接受消费教育的权利,获得损害赔偿的权利,自由组织消费者团体或组织的权利。等。这反映出消费者权利及其保护的国际化趋势,充分和全面保护作为弱者的消费者的权利,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标志。
消费者权利相对的就是经营者的义务,并且在保护消费者权利的过程中,经营者的义务是最直接,最主要的。
二、消费者的具体权利
我国《消法》第二章专章规定了消费者的权利,总共九项。1.保障安全权
案例:济南市环保局最近抽查结果:济南八成家装房有害气体超标。甲醛会刺激人体的呼吸器官,造成胸闷、咳嗽、鼻塞,甚至发生过敏、哮喘;高浓度的
甲苯、二甲苯被吸入人体,人体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案例:宁夏某高校职工张某一家由于学校所供洗澡热水温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水温标准,卫生间热水软管的接头丝扣爆裂断开,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热水喷射而出,造成家中3人烫伤,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近日,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19.28万元。
去年2月11日晚,宁夏某高校职工张某洗完澡后,为其84岁的父亲在卫生间的塑料澡盆中调好洗澡水让其洗澡。大约过了20分钟,卫生间忽然传出其父亲的呼救声。张某的妻子闻声冲进卫生间,只见卫生间里热气冲天,热水喷溅,急忙在热气中寻找老人。没想到老人没救出,自己却被严重烫伤。这时,张某直接冲进卫生间抢救父亲和妻子,由于水势太猛,致使他的上下肢被热水烫伤。情急之下,张某只好打电话向邻居和亲戚求助。此后,张家3人被送到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救治。
张父由于全身烫伤面积高达84%,终因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张妻全身多处烫伤,住院治疗了41天,后经法医评定为七级伤残。张某四肢烫伤深二度18%,住院治疗13天后出院。
事发后,张某与该高校的有关负责人协商解决未果。几个月后,张某将该高校诉至银川市金凤区人民法院,要求赔偿1死2伤所造成的各项损失共计32万余元。
银川市金凤区法院审理认为,该高校供应洗澡热水时,所供热水温度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水温标准,致使张某一家1死2伤,应承担过错责任。张某作为消费者,在接受该高校热水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并有权要求供应热水的经营者提供的热水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故判决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3口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20.98万元。
一审判决生效后,该高校不服,上诉至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银川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要求该高校赔偿张某一家医疗费、精神抚慰金、死亡补偿金等共计19.28万元。
2.知悉真情权知(知情权)案例第237页 3.自主选择权
案例第239页,电信局,话机案 4.公平交易权
5.依法求偿权(获得赔偿权)
手机性能与说明书不符 法院认定销售商构成欺诈
安徽省马鞍山市市民樊先生花因发现购买的手机性能与产品说明书上所载明的不符,便以销售商存在欺诈为由,起诉要求退货并双倍赔偿,日前,樊先生的诉讼请求获安徽省马鞍山市花山区人民法院支持。
2005年2月19日,樊先生在马鞍山市某电子产品商行购买深圳产某品牌手机一部,价款1400元。回到家中,樊先生根据产品说明书学习操作,反复数次也无法实现说明书第20页所载的“由电话簿号码快速拨打电话方
法二1”项功能。同时,说明书第28至29页提示手机电话簿“存储容量为300”,而电话簿实际存储容量仅为100。于是,樊先生找到销售商某电子产品商行要求退货,而销售商认为这些情况不是产品质量问题,不同意退货。经樊先生反复交涉,3月29日,销售商给樊先生更换了一部同型号的手机,但仍不具备说明书所载的上述两项功能。樊先生再次要求退货无果,遂以销售商构成欺诈为由,将其诉至法院,要求退货并双倍赔偿购机款2800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售出的产品不符合产品说明书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安徽省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规定,以虚假的商品说明销售商品的,构成欺诈,经营者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的一倍。马鞍山某电子产品商行向樊先生出售手机的性能不符合产品说明书表明的质量状况,其行为构成欺诈。遂判决,樊先生三日内向某电子产品商行退回所购手机,某电子产品商行三日内给付樊先生赔偿款2800元。
6.依法结社权 7.接受教育权 8.获得尊重权 案例第241页。9.监督批评权
三、经营者的具体义务
我国《消法》第三章。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1.依法定或约定履行义务 2.听取意见和接受监督 3.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4.不作虚假宣传
5.出具相应的凭证和单据 6.提供符合要求的商品或服务
7.不得从事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 8.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权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的国家保护和社会保护
一、国家保护
(一)立法保护
(二)行政管理方面的保护
(三)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方面的保护 案例第246页。
二、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大众传媒,(前两天发生的某地一女士新房被人占用的事,由于媒体的参与才得到了顺利解决)
消协及其他消费者组织。《消法》第五章,非营利,公益性机构。不得从事 35 商品经营及营利性服务,不得以牟利为目的来向社会推荐商品或服务。
中国消费者协会
2005年主题:健康,维权。健康“指的是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广义上的,既包括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也包括消费者的心理健康。”维权"就是要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益。
以与消费者关系最为密切的食品安全为例,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因食物和水源污染造成的腹泻每年不少于1.2亿人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年报告例数一般在20-40万人之间,考虑到漏报情况,估计实际发生数为报告数的十倍达200-400万人次。我国因为食品安全不合格,甚至食品中掺杂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损害消费者的重大、恶性案件屡见不鲜,触目惊心,其中阜阳劣质奶粉导致儿童死亡案件更是闻名全国。室内环境污染、汽车尾气排放、食品中抗生素残留、不法网吧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成为保护消费者生命健康权工作所关注的问题。
消协的职能,课本第204页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的确定
一、消费者权益争议的解决
(一)解决途径 消法规定
(二)最终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的确定 1.由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承担 2.由变更后的企业承担
3.由营业执照的使用人或持有人承担
4.由从事虚假广告行为的经营者和广告的经营者承担。
二、法律责任的确定
(一)民事责任的确定 1.侵犯人身权的民事责任 2.侵犯财产权的民事责任
3.相关法律,法规在民事责任确定方面的协调
(二)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的确定
(三)刑事责任的确定
第十三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产品质量相关法律制度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产品及质量的具体概念,判定标准。以及在产品质量立法中的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并且能够做到在实践生活中活学活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产品、缺陷、瑕疵等词语的概念;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教学方法: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产品质量法概述
一、产品与产品质量
(一)产品
原本是一经济学术语,法学中也广泛使用。
在经济学中指自然物之外的一切劳动生产物。法学上的有所不同。1985年《欧共体关于对有缺陷的产品的责任指令规定》:“产品是指初级农产品和狩猎物之外的所有动产,即使已被组合在另一动产或不动产之内。初级农产品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不包括经过加工的这类产品。产品也包括电。”
我国93年《产品质量法》:“指经过 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另外,军工产品也不适用本法。因此,我国产品质量法上所指的产品,排除了初级农产品,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物品,由建筑工程形成的房屋,桥梁,其他建筑物等不动产,以及军工产品。其实,产品的实质就是商品。
同时煤气,水,电,天然气等也是产品。
(二)产品质量
指产品所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特性。包括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
产品质量责任是指因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法律规定,质量标准以及合同的规定的要求而给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而应承担的责任。
二、产品质量立法与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质量法的理论基础 1.指导思想 “质量第一”。既要维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又要平衡生产者、销售者与用户、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制裁违反产品质量法的行为,又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立法体例
两个角度:一方面,产品责任法;另一方面:产品管理法。3.归责原则
生产者、销售者应当保证产品的质量。即担保责任。明示担保和默示担保
目前以严格责任为主。与此同时,也实行过错责任原则,或过错推定原则并用于销售者。
类型可能有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两种。有时候还会发生两者的竞合。
(二)国内外有关产品质量立法概况
各国产品质量立法模式:1.民法规则的扩展。2.专门的产品责任法。3.与产品质量相关的立法和特殊产品责任的立法。
我国。
(三)产品质量法的概念
有关调整产品质量关系的法律。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调整对象有二,一是产品质量责任关系,二是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关系。
所以,我国的产品质量法是指调整在生产,流通以及监督管理过程中,因产品质量而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产品质量法的适用范围 空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包括销售进口商品,必须遵守该法。
客体:生产、流通的各种动产,不包括不动产。
主体:生产者、销售者、用户、消费者以及监督管理机构。运输者、仓储者也有可能依据合同成为责任主体。
三、产品质量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一)与《民法通则》,《合同法》的关系 后两者规定了交易的一般准则。关系密切。
民法通则规定了因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见课本第212页。而产品质量法则将产品的质量问题分为两类,即瑕疵与缺陷。
合同法中也有相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条款,规定的是违约责任。而产品质量法中还规定了侵权责任,两者结合起来构成追究产品质量责任的整体。保护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二)与《计量法》,《标准化法》的关系
(三)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
(四)与《食品卫生法》,《药品管理法》的关系 一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
(五)与《刑法》的关系
《刑法》第三章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四、产品质量法的作用
(一)引导产品质量工作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二)充分运用《产品质量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现实问题。
第二节
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一、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制
(一)组织体制
统一管理与分工管理、层次管理与地域管理相结合。
中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与国家出入境检验
检疫局合并组建的国家机关,正部级,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
(二)权限与职责
国家质检总局的监督和管理是宏观上和,政策性的,指导性的和组织协调性的。地方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进行监督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等质量违法行为。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前者负责组织查处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产品质量违法行为。后者负责查处市场管理和商标管理中发现的经销掺假及冒牌产品等违法行为。同一问题,不得重复检查,重复处理。
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合格证。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产品出厂要检验,厂家进货也要检验。
三、产品质量标准制度
(一)质量标准
统一标准与约定标准。
有约定的从约定,无约定的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无国家,行业标准和,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
强制性标准与一般性标准。
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无,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除此之外,可实行一般性的非强制性标准。
(二)生产许可证
对少量的直接涉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产品发放生产许可证。
四、企业质量标准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一)企业质量体系认证
指通过认证机构独立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认证证书,从而证明该企业的质量体系达到相应标准。其认证的对象是企业,即企业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达到相应标准。国家根据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推行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企业可以自愿提出申请认证。
(二)产品质量认证
指通过认证机构独立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颁发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从而证明某一产品达到相应标准。企业可以自愿提出申请认证。
五、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第一,多数产品放开。自由竞争导致优胜劣汰。
第二,少数产品国家必须管好,即对那些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提出强制性的标准或要求。国家实行以抽查为主的监督检查制度。抽查结果登报公布。不合格的依法处理。不得重复抽查,应随机抽查,抽查数量以必要为限度。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检验费用。范围: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产品以及消费者,有关组织反映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国家标准代号:强制性国家标准-GB,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行业标准:强制性ZB,推荐性ZB/T。(专业标准)
地方标准: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组成。企业标准。
六、建立全社会对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系统一是用户,消费者的权利;二是生产者、销售者的义务,三是国家对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保护,四是消费者组织和大众传媒等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所进行的社会监督。
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上个世纪80年代在杭州的武林广场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火烧温州鞋”运动,这一把火烧碎了许多温州老板们的发财梦;大约十几年后的1999年12月16日—20日,温州市在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成功地举办了“中国鞋都温州名优鞋(杭州)展销会”。其间,杭州市工商管理和质监部门“再烧一把火”,公开烧毁了一批外地假冒温州品牌的皮鞋,这一把火烧出了温州鞋的名气。
第三节
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作为的义务
1.产品应当符合内在质量的要求。
(1)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
(2)具有产品应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3)符合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必须同时符合。前两项为默示担保条件,后一项为明示担保条件。2.产品或者其包装上的标识应当符合要求。
包括合格证明,产品名称,厂家和厂址,产品规格,安全使用日期,警示标志等。
3.特殊产品的包装必须符合要求。
剧毒,危险,易碎,储运中不能倒置以及有其他特殊要求的产品,其包装应有特殊的要求。
(二)不作为的义务
不得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不得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作为的义务
销售者应当对其销售的产品质量负责。具体要求有,应当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产品的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在进货之后,应当采取措施,保持产品
质量。销售的产品的标识应当符合有关规定。
(二)不作为的义务 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不得伪造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第四节
违反产品质量法的法律责任
一、判定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
(一)违法与违约 1.违法
没有合同的情况下,侵犯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而构成侵权。实行国际上通行的严格责任。
2.违约
有合同的情况下。质量不合合同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没有约定的,可以补充协议定书,协议定书不成的,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3.违约与违法的竞合 受损害方有权选择。
(二)缺陷与瑕疵 1.两个基本概念。
瑕疵仅指微小的缺点。玉上面的斑点,喻缺点或过失。本指玉的疵病,喻微小的缺点。
缺陷则是针对较大的问题而言。《产品质量法》34条有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2.两个术语的同异比较
(1)在程度上一小一大,一轻一重
(2)可否接受,瑕疵,消费者可以自行决定,缺陷原则上不能接受
(3)向谁索赔。瑕疵,直接向销售者索赔。缺陷,可以销售者也可向生产者索赔。
(4)赔偿的方式和标准:
(5)诉讼时效:瑕疵1年,缺陷2年。
二、损害赔偿
(一)产品瑕疵责任第221页 1.条件 2.方式 3.追偿
(二)产品缺陷责任
1.生产者承担缺陷责任的条件 侵权的要件及例外
2.销售者承担缺陷责任的条件
一种情况是过错责任,即由于销售者的原因使产品存在缺陷 另一种情况是过错推定责任。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也不能指明缺陷产品的供货者的。
3.赔偿方式和赔偿标准(1)造成人身伤害的(2)造成财产损失的(3)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4.赔偿程序
连带责任——追偿
5.诉讼时效: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2年
三、行政处罚
(一)承担行政责任的违法行为
(二)承担行政责任的主要形式是行政处罚
四、刑事责任
五、产品质量争议处理 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相关知识: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并不是首字母缩写,而是一个词,它来源于希腊语,意为“相等”。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的任务是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标准化及其有关活动,以利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交流,以及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活动中发展国际间的相互合作。它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其活动。
第十四章
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特别交易监管方面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证券业、期货业、房地产业。
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证券业、期货业、房地产业的基本法律制度。教学重点: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证券和证券市场监管立法概述
(一)证券和种类和概念 证券的概念。
划分:商品证券(提货单,购货单,运货单等)和价值证券(又分为货币证券——支票,本票,汇票和资本证券——债券,股票)
证券法上的证券仅指资本证券。包括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券以及其它经国务院依法认定的证券。
(二)证券市场的构成与功能 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场内交易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
(三)监管立法
二、证券市场监管体制
(一)各国证券市场监管模式的比较 1.国家集中监管模式 2.自律管理模式
(二)我国的证券监管体制 1.实行国家集中统一监管体制
2.辅以证券业协会、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
三、证券发行监管制度
四、证券交易监管制度
五、证券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二节
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一、期货交易和期货市场监管立法概述
二、期货交易所
三、期货经纪公司
四、期货交易监管制度
五、期货交易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第三节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律制度
一、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概述
二、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
三、城市房地产开发管理
四、城市房地产交易管理
五、违反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法律责任 44
第四编
宏观调控法
第十五章
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经济法中宏观调控法的一般原理。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宏观调控法的概念、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宏观调控法的概念和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2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宏观调控法概述
一、宏观调控法的概念
指调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宏观调控法的理论基础
市场失灵理论,及政府干预理论
三、宏观调控法的制度演进
第二节
宏观调控法的地位及体系结构
一、宏观调控法的地位
二、宏观调控法的体系结构
(一)计划法、产业法
(二)投资、金融、财政、价格法
(三)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法
(四)对外贸易法
第三节
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和调整方法
一、宏观调控法的基本原则
(一)间接调控原则
(二)计划指导原则
(三)公开原则
(四)合法原则
(五)适度性原则
(六)稳定性与灵活性结合原则
二、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
(一)必须依法进行
(二)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调节
(三)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为宏观调控的补充
第二十二章
财政法律制度
教学内容:财政与财政法,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的相关法律制度及其内容。
教学目的:财政法律制度是经济法中的重要法律制度,与国家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从管理国家的角度来获取财政方面的知识,并且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的运用。
教学重点:财政的特点,预算的管理程序,国债的分类和发行。教学方法:讲授法 学时: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财政与财政法概述
一、财政的一般原理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和其他公共团体为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活动的总称。
(二)财政的特征
(三)财政的职能 1.分配收入的职能 2.配置资源的职能 3.保障稳定的职能
(四)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物品理论
二、财政法的概念
财政法是调整在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而取得、使用和管理资财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财政法的调整对象——财政关系
(二)财政法的特征 1.国家主体性 2.法域特定性
3.调整对象的独特性
三、财政法的地位
四、财政法的体系
第二节
预算法
一、预算和预算法概述
(一)预算和预算法的概念
预算是指国家对会计内的收入和支出的预先估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
预算。
预算法是调整在国家进行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预算关系。
(二)预算法的地位
在财政法体系中,预算法是核心法、骨干法。
(三)预算体系的组成
二、预算管理职权
(一)各级权力机关的预算管理职权 1.各级人大的预算管理职权
2.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管理职权
(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
三、预算收支的范围
(一)预算收入 1.税收收入
2.依照规定应当上缴国家的国有资产收益 3.专项收入 4.其他收入
按税种划分,可分为中央预算收入、地方预算收入、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预算外资金的问题。指相关主体为了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募集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
(二)预算支出 1.经济建设支出
2.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支出 3.国家管理费用支出 4.国防支出 5.各项补贴支出 6.其他支出
四、预算管理程序
(一)预算的编制 1.复式预算原则 2.不列赤字原则 3.真实合法原则 4.节约统筹原则
(二)预算的审批
(三)预算的执行的调整
五、决算制度
(一)决算草案的编制
(二)决算草案的审批
六、预算与决算监督及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
(一)预算与决算的监督
立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政府专门机构的监督。
(二)违反预算法的法律责任
第三节
国债法
一、国债和国债法概述
(一)国债的概念和职能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所举借的债务。它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赤字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国债的最基本职能为: 1.弥补财政赤字的职能 2.宏观调控的职能。
(二)国债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国债法是调整在国债的发行、使用、偿还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和总称。它的调整对象是国债关系。
二、国债的分类
(一)按照偿还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期国债和不定期国债。前者又可分为短期国债(一年以内)、中期国债(一年至十年)、长期国债(十年以上)。
(二)按发行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三)按使用途径的不同,可以分为赤字国债、建设国债、特种国债。
(四)按流通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上市国债和不上市国债。
三、国债的发行、偿还与管理
(一)国债的发行 发行条件和发行方法 发行方法: 1.直接发行法 2.间接发行法 3.销售发行法 4.摊派发行法
(二)国债的使用
分为政府对国债资金的使用与国债债务人对其债券权利的行使两个方面。
(三)国债的偿还
(四)国债和管理
第四节
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
一、政府采购与政府采购法概述 政府采购也称公共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公共目的,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一)政府采购模式的选择
(二)政府采购法的主体
(三)政府采购的资金来源 我国已经有政府采购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法概述
转移支付,又称补助支出,无偿支出,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了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活动,是用以补充公共物品而提供的一种无偿支出。
转移支付法,是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类:
(一)一般转移支付
(二)专项转移支付
(三)特殊转移支付
(四)税收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