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

时间:2019-05-15 07:04: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

第一篇: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

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 教案

授课时间:周五5、6节

基本课题:对于美丽乡村进行概念性的讲述以及政策性的普及

主要内容及要求 1:了解美丽乡村概念 2:指示性内容

3:美丽乡村政策性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堂作业:分组及讨论

1、美丽乡村概念

美丽乡村,是指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

2、指示性内容

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来到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的鄂州市长港镇峒山村。他说,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1]? 习近平说,即使将来城镇化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3、美丽乡村政策性内容

(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体要求。

(二)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顺利召开,会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全国很多省市按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纷纷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并付之行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五)“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第二篇:景观设计课程教案(四)

第四章——景观设计详解——种植设计

第一节植物概述

一、植物的分类

乔木

小乔木(5-9米)、中乔木(9-18)、大乔木(18-)

常绿阔叶、常绿针叶、落叶阔叶、落叶针叶。

灌木

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多呈丛生状或分枝点低自基部

大灌木(高度大于1.5米),小灌木(高度小于1.5米)

屋顶花园因土层、承重等因素,只适合种植花灌木类植物,乔木类植物必须经常修剪以控制其生长高度。

藤本植物

草本花卉

草坪和地被植物

二、植物的美学功能

(P112页)

完善功能

统一功能

强调功能

识别功能

框景功能

三、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素

四大要素:颜色、大小、质地、形态

植物颜色

颜色可以改变真实物体的三维视觉大小,引导人们的视线,增加景观深度。

亮色调如红、黄、橘红等,让物体显得更显眼突出,使物体视觉上趋近。

冷色调如绿色、蓝色、紫色,让物体视觉上趋远。

灰色、黑色属中性色彩,最适合做亮色调的背景底色。

植物大小

植物要素特征中最直接最现实的空间特征。(乔木、灌木)

植物大小要素是一个具有变化特征的要素,所有植物设计必须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植物成熟时的大小,二是植物初植时的大小。

植物形状与形态

球形,伞形,垂枝形,尖塔形,纺锥形,圆柱形,自由形。

植物间也存在形态协调问题,比如香樟与水杉,垂柳与龙柏种植在一起很步协调,因为形态差别很大。

原则上,形状极端的植物应作孤植而不是群植。如老树桩、垂柳、龙爪槐、龙爪柳等。

线条与质地

几何线条与形状是一种植物景观配置的组织手法。

直线表现强烈的方向性、运动性,所以人们常用竖直或水平线状的植物群来引导人们的视线。

曲线使景观带有更多自然、温和、飘逸的效果。

质地为植物外在所具有的粗糙或精细表象和整体气质的综合,它是植物大小、表面视觉,叶、枝形态等的综合表现。

第二节植物种植设计

一、植物景观配置设计的基本流程

1.整体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2.各植物景观类型中植物个体的选择与布局

3.植物景观类型的选择与布局

植物景观类型是指植物群体配置在一起显现出来的外在表象类型。(密林、线状行道树、孤立大树、灌木丛林、绿篱、地被、草坪、花镜等)

植物品种选择

植物初植大小的确定(杆径、树冠、株高)

植物数量的确定(灌木200毫米一株,乔木4米以上一棵)

二、植物种植设计的一般原则

总体布局要协调

考虑四季景色变化

全面考虑观形、赏色、闻味、听声的效果

满足生态要求(耐阴、耐水湿、阳性、耐修剪、耐烟尘)

种植的密度和搭配(灌木200毫米一株,乔木4米以上一棵、生长快慢)

三、乔灌木的种植设计

种植的类型

孤植、对植、行列栽植、丛植、群植、林带、林植、绿篱及绿墙。

四、种植设计分析

(P115页)

五、景观设计常用植物

一、乔木

1、行道树:悬铃木、广玉兰、杨树、樟树、栾树、银杏、独干女贞、槐树、柳树、重阳木、水杉、池杉、棕榈

2、庭荫树:梧桐、银杏、槐树、朴树、樟树、杜英、白玉兰、枫香、马褂木、石楠

3、园景树:雪松、龙柏、紫叶李、龙爪槐、桂花、梅花、樱花、丁香、柑桔、笔柏、石榴、杜英、白玉兰

4、抗污染树种:臭椿、榆树、朴树、构树、刺槐、桑树、合欢、女贞、石楠

二、灌木及藤木植物

十 大功劳、阔叶十大功劳、南天竹、含笑、火棘、石楠、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构骨、栀子花、六月雪、海桐、凤尾竹、丝兰、紫叶小檗、腊梅、八仙花、海棠、棣 棠、月季、紫茉莉、紫薇、木槿、木芙蓉、红继木、金钟花、石榴、红枫、青枫、棕榈、侧柏、云南黄馨、爬山虎、凌霄、木香、连翘

三、地被植物和竹类

1、草皮:马尼拉、天堂草、高羊茅、早熟禾、狗牙根、天鹅绒草、马蹄金

2、地被:爬地柏、扶芳藤、枸杞、酢浆草、三叶草、美女樱、沿阶草、葱兰、地被菊

3、竹类:适宜长沙市城市气候特点的竹类

四、水生植物

荷花、芦苇、水生鸢尾、睡莲、凤眼莲、浮萍

第三篇:美丽乡村教案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教案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中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连片开发模式、“农家乐”模式、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等。(1)连片开发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基础设施,带动农民集中连片开发现代观光农业。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通过水、电、气、路、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当地优势开发各种农业休闲观光项目,供城市居民到农业观光园区参观、休闲与娱乐。该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包括体闲度假村、体闲农庄、乡村酒店。该模式在全国各地尤为常见。(2)“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体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3)农民与市民合作模式

在农民承包地合理流转集中后,建立休闲农园,以“认种”方式让城市居民委托农民代种或亲自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使消费者共同参与农业投资、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各环节,与农民结成紧密联结关系,体验和参与农业经营和农事活动。(4)产业带动模式

休闲农园首先生产特色农产品,形成自己的品牌。然后通过休闲农业这个平台,吸引城市消费者来购买,从而拉动产业的发展。在这类园区,游客除了餐饮旅游,还带回土特产品。(5)村镇旅游模式

许多地区在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将休闲农业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在一起。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占民居和占宅院型、民族村寨型、占镇建筑型、新村风貌型。

(6)休闲农场或观光农园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已不满足于简单的逛公园休闲方式,而是寻求一些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生活方式。利用节假日到郊区去体验现代农业的风貌、参与农业劳作和进行垂钓、休闲娱乐等现实需求,对农业观光和休闲的社会需求日益上升,使我国众多农业科技园区由单一的生产示范功能,逐渐转变为兼有休闲和观光等多项功能的农业园区。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型、园林观光型、农业科技型、务农体验型。(7)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教育活动。农业园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体闲教育、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如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联结科教单位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的重要纽带,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和产业孵化提供了实现的舞台。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学或科教单位建立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国外的农业科技园区模式极为相似,园区的建立为科教单位和入园企业科技产业的“孵化”和“后熟”,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平台,大大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辐射推广。(8)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休闲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型、民俗文化型、乡土文化型、民族文化型。

(9)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游客的欢迎,全国各地力推休闲农业发展,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经营效益来看,在过去几年中均获得较好的发展。随着国内旅游业迈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需求稳步增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政策和需求的推动下,其市场发展前景看好。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家园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抓手。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建设幸福家园,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文明和提升群众幸福感。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探索建设幸福和谐家园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工程建设,做到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建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特色乡村。

1、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果园变公园,精致高效农业更加突出。

2、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处处是公园,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3、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农村人口集聚、子女就读、医疗卫生、交通条件、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农民增收渠道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4、农村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农村特色生态文化得到有效发掘、保护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农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文化特色产业相衔接,有序推进,要做到开发与保护结合,凸现可持续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3、坚持保护为重。结合各村实际,突出重点,注重挖掘传统农耕、人居等文化丰富的生态理念,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建设,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特色,彰显美丽乡村,高标准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4、坚持生态优先。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农业生态特色,围绕农村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5、坚持整合力量。建设美丽乡村与幸福村居工程、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住房改造、生态村庄建设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整合资源、合力推进。

6、坚持整体推进。认真分析,结合各村的特点,抓好示范点建设,合理确定各村建设目标,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提升景观。

四、建设内容

(一)推进“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布局美”的要求,一是改造旧村。对村庄的危旧房要连片拆除,对空城村和居住分布星散的人群要动员搬迁,尽量撤并自然村,安排集中居住,做到统一规划,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新农村。二是改造危旧房。结合扶贫工作,加强农户建房规划引导,提高农户建房的标准,做到安全、实用、美观,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墙体立面整治,改善视觉效果。三是改造林相。根据各村特色,采取新造、补植、封育等措施,优化美化森林景观,特别是公路沿线沿河两侧的绿化景观带改造,提高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中心村村民居住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30%以上。四是改造设施。完善通村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达到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到95%以上。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交通干道以及村镇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本地风貌和地域特色。

(二)推进“生态环境”工程。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的要求,突出重点、连线成片、健全机制,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广告清理等项目整治。

1、整治乡村生活垃圾。全面推进“户集、村收、镇运”垃圾集中处理的模式,合理设置垃圾中转站、收集点,做到户有垃圾桶,自然村有垃圾收集池,行政村负责垃圾收集,镇有垃圾填埋场,确保乡村清洁。

2、整治乡村生活污水。清除农村露天粪坑、简易茅厕、废杂间,整治和规范生活污水排放,全面推行无害化卫生厕所,每村至少要建造一座以上卫生公厕,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利用沼气池、生物氧化池、人工湿地等方式,通过开展农村污水处理,提高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3、整治农村畜禽污染。根据村庄特点,合理规划,整治农村死畜禽乱丢到溪河现象,动员群众填埋。拆除污染猪舍、牛栏等,村庄内畜禽养殖户实行人居与畜禽饲养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区分离,畜禽养殖场全面配套建立沼气工程,达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

4、整治广告、路牌。按照“规范、安全、美观”的要求,对公路、河道及村庄公共视野范围内的广告牌、路牌进行清理,坚决拆除有碍景观、未经审批或手续不完备的广告牌。制定广告布点控制性规划,规范各种交通警示标志、旅游标识标志、宣传牌等。

5、整治违章搭建。按照“谁建造、谁所有、谁清理”的原则,坚决拆除违章、乱搭乱建的建筑物,对废弃场所进行整治、复绿,建设村野公园,整治农村供电、网络、电视电话线路乱拉乱接问题,规范网络、线路的布局,促进村庄规范、整洁、美观。

(三)推进“生态经济”工程。按照“创业增收生活美”要求,编制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化、精致高效化工程。发展乡村旅游业、生态乡村工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构建高效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乡村生态农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精致高效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突出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推进“一村一品”的生态农业,致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业专业村,增强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2、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努力做到“镇镇有特色,村村有美景”。加快形成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格局,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拥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要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山水景观的乡村,要增强自然休闲特色发展生态旅游,将传统的农耕逐步引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发展。

3、发展乡村低耗、低排放工业。按照生态功能区规划的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格保护水源保护区、江河源头地区及水库库区。推动“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和“落后产能淘汰推进工程”在农村的实施,推行“循环、减降、再利用”等绿色技术,调整乡村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壮大村域经济实力。

(四)推进“生态文化”工程。按照“乡风文明身心美”的要求,以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为目标,增强村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构建和谐的农村生态文化体系。

1、培育特色文化村。编制农村特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保护政策。在充分发掘和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的基础上,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培育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特色文化村。特别要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把特色文化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2、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文明村创建活动,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要创建内容。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工具和形式,利用一切文化阵地,大张旗鼓地开展形式多样生态文明、生育文化知识宣传,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

3、转变生活方式。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倡导生态殡葬文化,对公路沿线100米视野范围内和村庄第一重山的坟墓采取就地深填或绿化覆盖等措施进行整治改造,恢复公路和村庄周围自然生态景观。

4、促进乡村社会和谐。全面推行村务公开制度,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和民主选举法制化、民主决策程序化、民主管理规范化、民主监督制度化为内容的农村“四化一核心”工作机制,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各镇村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工作机构,负责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落实。

2、落实工作责任。各乡(镇)和相关单位要切实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加强联动,整合项目,合力推进。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

3、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对美丽乡村建设,要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可行性,按照“生活宜居、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要求,科学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生态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间与要求。

4、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合理运用好财政政策,发动群众参与,整合社会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动员社会资金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5、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听证、项目共建等途径,广泛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海外侨胞、爱心人士等参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为节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7、考核与奖惩。将每年对各镇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工作进行绩效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制定。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考核为达标的示范村,每个村奖给若干元;考核为不达标的示范村将给予通报批评,连续两年未达标则取消其美丽乡村称号。

第四篇: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总结

科技创新校本课程总结

转眼,一学期的校本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科技创新小组的活动情况,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为了能更好地开展兴趣小组,特将本学期来的活动情况总结如下,以便以后能做到取长补短,有所提高。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向学生传授科普基础知识和简单的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学习科普的兴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对科普的兴趣

参加兴趣小组的同学,有一部学生分本身就对科普充满了兴趣,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参加科技创新小组的。因此,培养学生对科普的兴趣是组织科技创新小组的首要任务。在本学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我大胆使用课外教材,以新的切入点进行科普教育,并运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授课,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科普是一件好玩又有趣的事,从而对科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拓展了学生的科普知识面

对于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他们主要是通过课本来获取知识,在课外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贫乏。因此我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各种科普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学唱科普小歌谣等,让学生多接受生活中常用的科普,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普的实用性,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用。

三、增加了学生动手能力锻炼的机会

科普是一门动手课,因此能动手才是真正的重点,因此我将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与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上。使学生真正领悟科普的精髓,而不是单纯的学“哑巴科普”。

四、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从素质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他们的生活不在仅限于课堂上,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兴趣学习了。科技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开阔了学生的科普视野,播下了爱好科普的种子,兴趣组的学生的科普成绩都比较稳定且优秀。

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我期待着我们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快的完善,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将本着为学生工作的思想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我们的学生的素质更好地得到提高。

第五篇:景观设计教案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12—2013 学第二学期

《景观设计》教案及实训方案

授课教师:

孙 凯

所在教研室:

设计教研室

适用专业:

艺术设计

授课班级: 1

1(三)环境艺术设计

2013年3月

《景观设计》自编讲义

第一部分 景观设计概论

第一章 景观的概念的把握

第一节 景观的概念

一、景观

景观是对被围绕人的环境的观察。或者是景观是围绕人间的环境。—中村良夫

眺望观察的成立:①外环境;②从外环境对人的视网膜的刺激;③对刺激群的理解。三个关系的相互联系。

1、主观性(人自身)的超越

景观的眺望与观察,是主观性较强的活动。同样的景观,由于人的经历不同,对于景观的意味,景观的价值观,均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摄影家和植物学家。

2、景观和风景

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等同于风景。景观地理学概念,来自德语。「Landschaft」landscpe(英语),lnadschft(德语),Paysage(法语).16世纪:画家テクニカルターム(アート的景观)19世纪:作为地理学用语多被利用.1863年,美国纽约セントラルパーク的建设计划, 1858年景观建筑师奥姆斯特德(F.L.Olmsted)提出“景观建筑师”,1899美国成立景观建筑师学会,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职业出现.20世纪:日本植物学家三好学将(lnadschft)译为「景观」.辻村太郎1937年在「景观地理学讲话」中被记述,最初根据植物学lnadschft(德语)的译语.日本从1920年左右「景观」运用地理学.美国的“Landscape”,主要指凡是与土地有关的空间环境和资源,中国的“Landscape”则常常是指“山水”,而日本的“Landscape”更多的是指“造园”。“Landscape”还被说成“景观”,“风景”,“造园”,“园林”,“风景园林”等多种释译。2003年日本的造园杂志,已改名为: “Landscape”。区为了与造园的概念。

景观眺望观看的三要素:

1、外环境的刺激(主观的)

2、客观的;

3、环境的特征。

二、景观的种类

依据景观的对象分类,视点与对象相互关系的分类,以视点的静动为着眼点的分类。

1、依据景观的对象分类

2、以地理学的观点的分类

还被分为自然和文化两大类:文化景观,耕作景观,交通景观,村落景观,都市景观,工业景观。耕作景观还细分为倾斜地、与栽培农作物有牵连的详细记述。——辻村太郎

3、风景地计划论的观点 地形、植生、人工的要素的综合,称为地方的自然地域的耕作景观风景。风景地的利用(修养、运动、观赏、疗养、游览、信仰等)合理的便利设施的导入,风景的计划,地理学的自然景观的概念,造园学(美的创造)和森林美学(林业造成美的效果的探索)的目的论的观点被融合。以地形、植生要素为着眼点,自然风景还被分为:山岳、森林、瀑布、溪河、平原、海岸、湖泊7个风景类别。

——上原敬二

4、工学的观点

作为景观操作的直接对象,有目的性计划的专题,比如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着重解决的问题是减少对面车辆的灯光造成的视觉干扰。

桥梁、水库等大规模的土木构造物与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比如桥梁景观、水库景观等工学项目。

5、视点与对象相互关系为着眼点的分类

①围绕景观、眺望景观

眺望观察远景视界的确保,大的景观印象的把握,近景域内的视界限制。②外部景观和内部景观

如高速公路。以利用者的视点,为内部景观。以沿道居民等非利用者的视点为外部景观。③着眼于视点的动静的分类

视点的移动,景观变化的概念。比如车窗景观等。

三、景观学

1、两个景观论。土地分类学的景观论;操作论景观论。

土地分类学的景观论,是关于地表的景观特色。它包括环境系统;自然系统和人文系统。操作论景观论是对环境人为的变更,或者是保护.对景观操作论来说,美的观点的建立,景观现象的解析和景观操作的依据和理念,方法和技术为主要目标和着眼点。像地理学和生态学。地表的景观特色(地形、植物、土地利用等),这个背后的环境系统。如自然的系统(自然的力、土壤、气候、生态系等)和人文的系统(都市化、产业结构等)的作用的结果。这个系统作为景观记述的专业,是19世纪后半叶成立的。

2、操作论的景观论

景观操作技术论是研究景观的美丑,是对眼睛所能看到的景象的分析,所评价的目标是视觉等感官印象给人的主观感受和所引发的心理感受的优劣。如自然美,环境体系的认识,文化的作用,自然和人为的调和关系,都市空间和人工物体美的问题等的关注。①构图论

特定的视点所观看到的一定范围的场面,固定的景观表现。②景观展示构成

视点与位置关系起因的不同,价值意义的把握,各自固有的议论、分析和展开的角度也不同。③连续的景观

视点的移动,景观的变化。景观相继出现,连续发生。④意象论

凯文,林奇的都市「五要素」:道路、交通节点、领域、边界、标志。

城市的设计,就是从事以上设计。景观学

1、景观学的相关领域

景观操作论,由各种基础学科研究成果的融合与交叉组合而成。

2、基础知识

哲学、美学、心理学、地理学、地形学、气象学、社会学、民俗学、言语学、记号学、文学、绘画等。

3、专业设计学

造园学、建筑学、土木工学、都市学、都市计划学。

四、景观的价值

涉及到生物的生存本能;涉及到行为科学;涉及到视知觉特性;涉及到社会,文化的根源与美的意识;比如日本传统庭园等。

五、景观的美学

1、操作论的景观论的趋势

操作论的景观论以实践为目的: ① 景观的保全;

② 对都市,港湾,田园等进行空间的景观计划管理; ③公共空间的街道,公园,广场等以及土地构造的桥梁,高速公路,护岸,堤防等等的设计,提出美的判断和解决的对策。

具体为自然名胜景观的保护和传统街道的保全等等。为公共的规划的管理,为广大市民提供可利用的空间。最终的目的是美。我们假设将美分为①自然美和技术美,②艺术美

2、城市景观的美学

城市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也就成了城市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操作论的景观设计

风景作为视觉美的感知对象,是基于物我分离的基础之上的,即人作为欣赏者,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眼睛所能看到的景象。

总之,景观从作为城市景象演变到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再演变。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及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无不揭示景观是审美的、景观是体验的、景观是科学的、景观是有含义的。

六、景观和意象

1、视力和周边视

凝视点与周边的关系,凝视点的外侧的部分视野范围称周边视。周边视对很小的特征的把握很难。

2、眼球运动

依据周边视和眼球运动,各种各样大范围的对象相互关系能敏捷的把握。

3、心像

心中或头脑里的形象。都市空间等大的领域的特征的把握,不仅依靠眼球运动和周边视,人头部的回转和身体的移动,可以对城市空间全体像进行把握。

4、视觉像

视觉像是对象目前的意味。景观的操作论是以视觉像为主展开的。

5、操作论景观论的意象

凯文.林奇的城市设计的五要素。

第二节 景观设计基础

对于环境的认知和“视觉分析”,人的视觉范围,空间感受。人类的感受与情感通过五大器官激发而产生。因此,以三维空间为主的景观视觉是设计的核心基础。基于这种基础性的研究成果,派生出许多应用性研究。

一、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主要内容

生态学ecology一词原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房子,住所,家务或生活所在地,ecology原意为生物生存环境科学。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和人及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研究自然与人工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同时也影响到我们的景观设计。

景观生态学主要内容是和人居环境相关的土壤,水文,植被,气候,光照,地形条件等因素所形成的生物生存环境,简称生境,在不破坏全球生态的前提下,优化和改良我们的聚居环境。

2、景观生态要素——①水景观②植被景观

二、环境,行为和心理基础知识

如果说,我们前面说的景观生态要素研究,是关于各种自然因素对于人类生理上的影响的话,我们下面所要谈的是关于景观设计要素对于人心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进入了第二阶段,系统分析研究阶段。比如:密切距离0-0,45米,个人距离0,45-1,20米,社交距离1,20-3,60米,公共距离7-8米。

60年代以来,这种作为心理学前沿的学科开始直接对设计学起到指导作用。挪威建筑学家舒尔茨Christain Norberg Schuiz写出了《存在、建筑、空间》一书,对空间的理解和分析比过去前进了一大步。

下面介绍对于景观设计比较常用的概念。

1、空间与环境

①气泡——爱德华,T,霍尔提出的个人空间。②领域——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生物学中,指自然界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人类的领域行为大概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公共领域、家、交往空间、个人身体。

2、人的行为

上面谈到了几种尺度的空间单位,下面我们简单地用几个概念分析以下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简单分类,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强目的性行为

②伴随主目的的行为习性

③伴随强目的行为的下意识行为

例如人的左转习惯,如果防火楼梯和通道设计成右转弯,疏散行动速度会减慢。

3、行为集合

为了达到一个主目的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称做行为集合。例如在设计步行街时,隔一定距离要设置休息空间,设计流线时要考虑无目的性穿越街道,以及通过空间的变化来消除长时间购物带来的疲劳等等。

4、行为控制

我们设计了空间,同时也设计了一种相应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在日复一日的强化下,很可能演化成一种习惯,这就是环境对行为的控制作用。例如在花坛设计时,为了避免人在花坛上躺卧,可以将尺度设计的窄一些。

5、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求

希腊学者多西亚的斯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做过扼要概括如下: ①安全

②选择与多样性 ③需要满足的因素

三、环境空间设计基础

我们对环境空间的训练过程加以分析,可以简单地分为认知和操作两个环节。

形态分为两大类: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积极形态,即指人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形态,又称为实体形态。消极形态,指由实体限定出来的形态,又称为虚体形态。例如身处广场之中,周围的建筑就是实体形态,而广场,这个有建筑围合而暗示出来的空间就是虚体形态。

1、造型基础

①点②线③面④体⑤空间

设计基础的三大构成,空间构成等。

2、空间形式认知与分析的能力和基础

对于形式的认知是任何设计学科,所共同的基础。形式要素的分类主要有视觉要素,关系要素和概念要素。

视觉要素主要指形态,大小,色彩,质感,这些和具体的视觉特征有关系的要素。

关系要素是指那些与视觉要素的编排,位置有关的要素,如方向,位置,视觉惯性等等。概念要素是不可见的只存在于我们的意念当中的,点,线,面,体等。在认知过程中,这三个层次的要素是相互穿插联系的。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所操作的具体事物主要是物质材料,结构等等,但是我们设计的主要对象却是空间,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么去认知呢?

① 图与底的关系—丹麦建筑家利用杯图来说明实体与空间的关系。通过这种图与底关系的分析,就更容易明确地掌握空间的形态和秩序。② 空间的抽象

③ 实体,空间的限定和操作 ④ 实体,空间的加法和减法 ⑤ 空间的限定

⑥ 围合,覆盖,设置,隆起和下沉,材质的变化。⑦空间的尺度与界面

对空间限定的手法有所了解之后,抽象的空间如何为人所用,必须以人的尺度单位,考虑人身处其中的感受。尺度是空间具体化的第一步。

第三节 景观的计划方法

一、景观的类型

物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包括人们的心理的现象。从设计的立场出发,分为四个类型:

1、现场景观

不同与看照片,现场眺望观察,包括一系列过程。如视点的移动,透视关系的变化等。

2、连续的景观 景观连续的体验。

3、场的景观

现场景观,连续景观的场合,视点的位置和移动的路线,重要意味的把握,景观的连续的体验,一定范围的景观特征。如京都的城市景观等。一定范围中的景观,称为场的景观。

4、变迁的景观

二、景观的雏形,样式的把握,视点和视点场

从景观的雏形把握,景观现象的分析、计划、设计的立场进行研究的日本学者有:筱原修,上原敬二,塩田敏志,屋代雅充等人。这里就筱原修的以现场景观为中心,景观雏形及样式的把握进行解说。筱原修把现场景观分为:视点,视点场,主对象与副对象,对象场四个构成要素,要素间通过十个空间关系来把握。这个连续的景观,对现场景观的把握提出了自己的提案。

1、视点

视点即站点。

2、视点场

视点场为视点近旁的空间。

3、主对象与副对象

确定景观的性格,起支配作用的景观主题。在一个景区、景点或场景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引人注目的景物,与其他一般景物形成对比。主体景物可以是植物、雕塑、峰峦、水体、园林建筑或其它有较高审美价值且形态比较明显突出的景物。

4、对象场

对象场即对象群。 不仅以土地设施为视对象,还有新视点的创造,视点场的形式,对象和视点的关系,基本观察的决定,视点近旁的空间(视点场)的状态,眺望观察的质量和人的心理状态,来进行对象场的考虑。关于视点和视点场的论述: ① 视点和视点场 ② 对象的捕捉:地形和美的远景.比如纪念碑等人工要素为主对象,其他的要素的配置,特定纪念风景品质的形成。

③ 能看到的或是看不到的对象,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不同的影响。视点和视点场 视点可视领域

作为好的风景能看到的方法,什么范围能够看见。构造物可视与不可视的方法,成了对设计对象的制约条件。视点 

1、以对象群的特征设立视点

① 得到好的构图的视点。有名的观景地都设有著名的眺望观察点; ② 得到好看形的视点 ;

③ 依据视点特性意义的附加。

2、视点场

 ①眺望质量的限定 ;②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

三、景观的变化

随时间,季节,气象变化的景观。

根据变动要素,景观的变化。时间:朝昼夕夜,春夏秋冬的季节,雨雪雾等的气象的变化。有动感的景观。雁和舟,动物及人,舟、车辆等的添景等。

第四节 景观的分析

 作为景观,是对全体对象群的观看眺望为起因,人的心理现象。为此,视点和对象的关系,对象相互的关系,各式各样的观察方法。景观的分析即看对象的方法.

一、可视与不可视

从对象的特定的视点能看到的,看不到的指标。视点和透视间的透视空间的位置关系。视程(视距离)等变动要素的考虑。

可以看到的区域与不可看到的区域,视点和对象间的透视关系。

1、能看到的频率(量)

多视点,观看到的景观指标。

2、不可视的深度

不可感知的程度。跟前的地形和建筑物等,有障碍物时,不能被看到。不可视领域的不可视的程度在景观计划,设计上是重要要点之一。

障碍物高于视平线时容易将前景和背景看成两个部分,低于视平线时容易将前景和背景看成整体.这两种情况都于视距有关系.二、视知觉特征

视知觉特征,人观察对象时人的眼睛所具备的基本的特性的总称。视力、视野、空间的周波数、色彩等等。有各种各样的知觉的特征。就景观论而言,基本上有(视野)、(视力)的说法。

1、视野:观察者能看到的范围。

2、视界:一定以上的距离、范围内的视空间.

3、视力:观察者对对象的认别的能力。比如:人的视野60º视锥体的学说。驾驶汽车时65km/h, 80km/h, 100km/h,对前景注视点和视角的变化。

三、视距离

从视点到对象的距离。

1、视距离的作用: 以人间和树木的观察为例。体验视距离的作用。

 

2、视程:

数十公里以上,视程的目标为气象景观。

四、仰角、俯角

视点和对象的上下关系表达的指标。

1、仰角和围合感 : 45º有完全的围合感;18º有围合感;14º围合感消失。D/H的比例 ,街道、广场等开放空间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关系。用于分析城市空间的封闭与开敞等。

2、俯角和展望:俯瞰景的分析指标。

五、能看到的大小

能看到的大小和对象的规模。

1、估计角和对象的印象

2、恒常性:身高相同,视点、视距相同,知觉基本相同。

3、尺度、物的大小。

六、能看到的形

景观的形,大小是对象重要的属性。环境中能看到的基本上是透视的形.

1、透视的形和能看到的形 

2、比例和构图

黄金分割比例,美的法则运用于景观设计构图中。

七、色彩

色的三属性,表色体系,色彩和景观计划 

1、色彩的三个属性 

2、色立体

3、色彩和环境计划

八、肌理、视线入射角

1、肌理和观看的效果:都市空间房屋材料的表面,地面和墙面的模样和素材表面的表情等等。对象表面的材料质感。空间与材质的配置。

2、视线视线入射角和能看到的形,透视感。

视线入射角不同,看到的透视感变形不同。比如视线入射角为:α=90º,α=45º,α=16º,α=9º时观看桥梁景观的立体感的变化不同。再如:依据视线入射角的变化观看方格网地面的透视效果的不同。

九、形状、图形

1、图和底:用于分析城市街道与房屋协调的面积与比例关系.在绘画艺术中,艾舍尔的版画,对景观的设计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群化:复数化。

3、轮廓线

十、错觉和透视感

1、错视:对象重复存在的场合,对象周围与其他对象的相互影响,产生错觉。

2、透视感 : 景观如果没有透视感,将有平板的印象。

 第二章 景观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一、景观规划设计分为: 宏观环境;场地规划;各项施工图,文本制作;施工协调与运营管理的四个基本方面,蕴含着三个层次不同的追求以及相应理论研究:

1、文化历史与艺术层,这包括潜在与景观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东西,其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城市、街道的风貌;

2、环境生态层,这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人文与自然因素在内的从资源到环境的分析;

3、景观感受层,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及感受的分析,即狭义的景观。如同传统的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学的这三个层次,其共同的追求是艺术。

虽然说现代景观设计只有一百多年的里程,但是,从原始人的聚居地的选址和建造,实际上景观设计的活动就已经开始了。

二、世界的景观分类。

纵观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可以将世界的景观分为:

1、古埃及的景观;

2、古代西亚景观;

3、古希腊景观;

4、古罗马景观;

5、中世纪景观;

6、文艺复兴景观;

7、法国16—18世纪景观;

8、英国式景观;

9、十九世纪的景观设计等。

关于景观史的相关内容,在这里不做论述。本课程本着景观的把握;景观的观察;景观的设计操作的课程框架,对现存景观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提取.

第二节 景观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 1960 凯文,林奇Kavin Lynch1960年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他尝试了如何找出人们头脑中意象的方法,并将之描绘表达出来,将之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就是心理上的形象。即使一个城市的陌生客,当他来到城市,也会建立对城市的印象。比如他坐火车来到上海,看到进站两旁的棚户区,就形成了关于上海的破落印象,尽管这和上海的总体情况不符。

二、Gullen的城镇景观(1961)1961年Gullen的《城镇景观》一书发行以后,很快获得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认同。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一种程序,一种产物。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该书以简单的文字准确地表达了城市设计所包括的结构,颜色,尺度,形式,特征,个性和独特性。

三、路线形景观解析法(Appleyard 1964)Appleyard,Lynch和Myer1964年在《道路上的景色》一书中建立了动态知觉评价的基础框架,他们认为城市环境中的公众都是处在运动中,不论是步行的或是坐车的,来或去,对这些变幻的景致,延伸的视野,时时改变的意象复杂性的了解,是城市设计解析和评价的重要的课题。在运动过程中包括了事件,视觉,知觉,判读解释的连续性,因而须对现存的情境,事物的内容,环境以及可能变更的计划以特殊的绘图及概念系统加以分析。

四、筱原修的雏形、样式论

五、塩田的景观解析模式《自然风景地计划的景观解析》1967,68 塩田敏志,小岛通雅等人,以阿苏山国家自然公园为对象,总结出景观的解析要素和类型。景观的类型被分为:围绕景观;眺望景观。

塩田的围绕景观是休养地的利用地点和围绕,景观对象的效果,叫做眺望景观,这个景观要素如图例中的分析: 这个被分析的景观要素,为了形成景观计划的客观数据, 塩田将地区网络化,根据网数据的数量化,数枚的景观要素分布网络的作成,根据这个作业的过程,对景观的客观化记述。

六、R.B.Litton.Jr《森林风景描述和详细目录》1968 将景观的分析因子分为6个:①距离;②视点的位置;③形态;④空间的形(凸空间和凹空间);⑤光;⑥连续的场面。

七、樋口忠彦《景观的构造》1975 关于日本的地形空间的分类:水分神社型;大和秋津洲型;八叶莲华型;藏风得水型;隐国型;神奈備山型;国见山型。

八、上原敬二《日本风景美论》

对于眺望的性质进行说明,总结出重要的5个要素。

①

视点;② 视界;③

方位;④

主景;⑤

距离。

九、《建筑外部空间论》,《新建筑外部空间论》志水 英树 1989 日本学者根据凯文,林奇Kavin Lynch的城市意象,提出外部空间设计的六个要素。在以上两部专著中,运用①境界;②场所;③出入口;④通道;⑤标志物;⑥周域。六个要素进行了分析。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为以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场所与境界;出入口与标志物的关系等等,认为外部空间的设计就是设计以上六个要素。

第三节

景观规划设计的倾向

在注重环境生态,人居质量,艺术风格,历史文脉和地方特色的今天,景观设计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它从最初的农耕文明时的风景园林走出来,成为适应工业以及后工业文明的特殊行业,其特殊性在于交叉学科的广泛运用。以下我们就几种设计倾向举例说明。

一、景观的人文倾向

1、历史保护;

2、自然景观中赋予文化主题;

3、历史景观的改造。

二、环境再生 

1、后工业时代景观

①工业遗址改造;②利用工业旧址的景观再设计。

2、复式景观.都市公开空地的主要类型.

三、运用高技术,对人所处环境的控制与调节

1、使用喷雾装置降低温度 

2、特殊绿化的广泛开发与使用

四、景观的生态化倾向

1、生态治理;

2、生态改造利用;生态旅游

五、景观的艺术化与个性化倾向

1、特殊气氛;

2、具有开放式结局的参与性景观;

3、地方特色;

4、表达寓意的景观艺术。

第二部分 景观设计的方法

第一章 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景观设计的目的、作用

 根据的人们各种活动的需要,进行景观的保护,保全,应用和创造。遵循以下几点:

1,从设计基准入手,机能的满足,对象自身美的实现。2,立足于景观和生态,整体美秩序的作用。

3,为了都市景观,地域、地区的水准,景观形成方向性和地域性。景观的设计的总体

 公共与民间计划,地域住民和自然也看作是规划的主体。如河川

景观设计,操作的不仅仅是局部的物体,而是包括周边的其他设施、环境等等。景观设计的对象

 被观看对象群的全体,景观主体(人)的心理现象。视点和对象之间关系的操作。 场合、视点、视点场、主对象、构筑物等形态、规模、色彩等计划直接的操作。景观计划的必要条件 1,公共性、理论性;2,实施性。

二、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自然优化---生态保护原则 自然景观 指受人类间接轻微的影响,而原有的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景观(例如:沙漠、雨林、河流、山川……)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原始自然保留地、历史文化遗迹、山体、坡地、森林、湖泊及大的植物板块,要绝对保护自然保留地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资源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连续利用。

(二)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强调景观的整体优化原则

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景观序列是连续而完整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规划时应保证其完整性,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根据资金状况、景观的保护需要,分期实施。

(三)景观的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本是系统或系统属性的变异程度,而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别具特色的显著特征,它包括空间组成、空间型态和空间相关等内容。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有利于物种共生而不利于稀有内部种的生存。景观异质性也可理解为景观要素分布的不确定性。

(四)景观的尺度性原则

 尺度是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和时间维,时空尺度的对应性、协调性和规律性是一重要特征。生态平衡与尺度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景观范围越大,自然界在动荡中表现出的与尺度有关的协调性越稳定。具体到景点设计,尺度性越发显现出来,比例协调、均衡,往往使景观、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园冶》所说的“精在体宜”正反映了这一点。

(五)个性原则

 景观的个性不同。在地域上,有的以山岳为主,有的以海洋为主,森林植被的地域性更加明显,北方和南方差别悬殊。规划时应根据自然规律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个性鲜明的景观类型。

 特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地区的反应。环境景观特色主要反映在当地的生活中,特色是指分布于某一地区而不能在其他地区出现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形象、形式。

特色主要受环境区域分异规律的影响,易于在封闭环境中形成,在封闭环境中易于保持特色传统,封闭打破互相模仿失去特色。区域分异规律特征

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表面是一个不均匀的面层,形成原因: 太阳光照(能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

由于太阳光照(能量)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发生气温、气压、风向、温度、湿度等不同。

(六)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 景观的开发不是孤立进行的,既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和一,又要考虑到景观与周边社会环境、当地经济的密切联系,规划时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效益的比例关系。适应当地的原则;洗练的原则;背景的原则;首尾一贯的原则;顺应自然的原则。

第二章 景观设计的调查

基本情况是景观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已收集的材料,在现场调查景观资源分布地点和所及范围的基本情况,并根据开发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

(一)自然地理调查

1.景观的地理位置及面积。

2.景观所属的山系、水系及大地貌区域中地貌范围、植物带域。3.地质年代及地质形成期。

(二)气候调查

1.年平均温度,最高、最低温度及常出现的月、旬、日及冬、夏气候情况。

2.河、湖、海结冰期及结冰厚度。

(三)降水量 1.多年平均降水量。

2.各月降水频率(天数)和降水量。3.降水最多最少的年、月、旬。4.暴雨频率及多发的月、旬。

5.降雪的初雪日、降雪日及年内雪日分布,不同地区的积雪厚度,可用于滑雪赏雪的场地情况。

6.暴风雪出现的时间和频率。

7.初霜、降霜日、霜对景物的影响(如红叶)等。

(四)森林景观调查

(1)森林资源调在充分利用近期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查。查清规划范围内的森林覆盖率,树种组成,林种结构,林龄结构,造林,营林规划及宜林荒山面积。

(2)乔灌木景观调查

2.1.观赏树种及外观特点调查。2.2.叶形、叶色及其景观调查。

2.3.花期、花冠(花序)形、色、花量及形成的景观调查。2.4.果形、果色、果量、果期及形成的景观调查。(3)珍、稀植物调查

3.1.一、二类保护植物的名称、分布、数量、生长状况的调查。3.2.古、大、稀数目的名称、分布、数量、生长状况的调查。

3.3.特异地形的数目、珍、稀的植物,菌类的名称、分布、树量、特点、生长位置的调查。对生长现状调查时,应测定最大、最小株的树龄、高度、胸径、干形、冠形、生活习性、发育规律、科学价值及观赏价值。

(4)“森林浴”林调查

森林浴林除要求有美丽的森林景观外还应做出以下几方面的调查。

4.1.作森林浴林的空气清新程度,既有毒物质含量,细菌种类及含量,灰尘的含量调查。要求森林浴林部含有毒物质、无菌、无尘。4.2.林内树木挥发各种杀菌物质名称、含量、作用的调查。4.3.林内小气候的调查,要求空气湿润、凉爽、宜人。4.4.林内落叶层厚度,松软程度的调查。

4.5.风、日光及有关景色调查。如鸟叫蝉鸣、溪流水声、草毯绿茵、火红叶绿等方面。

(5)草地调查

5.1.草地的位置、面积、坡向坡度、道路的情况调查。5.2.草地植物种类、名称、生活习性、观赏特点的调查。

5.3.草的密度、叶形、杆形、花色、花期、果形、果色的调查。

(6)特种植物调查,如食用、药用、保健用植物的种类、名称、分布、价值及可采程度的调查。

(7)动物调查

7.1.常栖和季节性栖息动物的种类、名称、范围、习性、栖息时间的调查。

7.2.一、二类保护鸟兽的种类、名称、数量、分布、栖息环境、活动规律,地点等调查。

(五)地貌景观调查

(一)山景调查

1.山景景物类型。

(1)峰——尖的山顶程峰。(2)峦——圆的山顶称峦。(3)岭——长条形的山顶。

(4)崮——四周陡峭,顶上平坦的山。(5)悬崖——高尔陡的山边、石壁。(6)峭壁——像墙壁一样陡立的山崖。(7)坳——山洼。

(8)谷——两山或两块高地之间的夹道。(9)峪——山谷。

(10)壑——坑谷、深沟。通路者为谷,不通路者为壑。

(11)溶洞——石灰岩山质,长期被水蚀所形成的洞。内有石灰岩钟、乳石和石笋等。(12)洞府——有水的岩穴称洞,无水者为府。(13)石林——由柱状岩石组成的地形。

(14)火山——由地壳内喷出的熔岩及碎屑物堆积而形成的山称火山,有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之分。

(15)冰川遗迹——由冰川移动所带来的石块和碎屑物。

(16)冰斗——在冰川创蚀下形成的一种三面陡峭环绕,一面向上敞开的洼地。(17)山冲——三面环山的狭长平地。(18)山坞——地貌复杂的山谷地。

(29)岗——山丘的延伸部分,有土岗、石岗之分。(20)阜——土山。

(21)峡谷——窄而深的谷地。

(22)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或江河中的石滩。(23)礁——海洋或大江大河中离水面较进的岩石。

(24)滩——江、河、湖、海等水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下沙洲。

2.山景的记载方法

(1)山景应按照人们审美的要求,赋予它种种美好的含义,如雄奇险秀幽奥旷等。

(2)山景如悬崖、陡壁、奇峰、异石、溶洞等主要记载可览度,还应记载其名称、位置、数量、分布特点、海拔高低、山势走向等。

(3)对石峰异石还应记载分布特点(群状或零星或孤立景物)、体态大小。溶洞的深度、宽度、形成的原因、洞内景观特点等。

(二)水体

1.水景的类型:(1)江——大河的通称。(2)河——水道的通称。(3)湖泊——大型的水面。

(4)海——大洋的一部分,有的湖也叫海。

(5)溪涧——山间流水,水流急者为涧,水流缓者为溪。常把溪涧混用。(6)瀑布——从悬崖陡处倾泻而下的水流。

(7)泉——地下涌出的水为泉,有涌泉、喷泉、温泉等。(8)沟——小形凹道。

(9)水库——在河流、山谷或沟道中筑坝拦水形成的人工湖。(10)潭——深水池。

(11)港——江、河、海边可停船的水域。(12)湾——水流弯曲的地方。(13)浦——水边或河流入海处。(14)沼泽——水草丛生的浅水滩。

(15)潮汐——海水受月亮或太阳引力的作用,出现定时涨落的现象叫海潮。早海潮称潮,晚海潮称汐。

(16)波涛——大的波浪。

2.水景的记载: 林区水景包括林业场、局范围内及与其毗邻的海湾、天然与人工湖、潮汐、瀑布、溪流、各种泉水滩地等。

(1)海湾、湖泊的位置、海拔、名称、水深、水质、季节变化、水岸景色的调查。(2)瀑布的名称、位置、高度、瀑身特点、水量的季节变化。

(3)海、河、湖滩的名称、位置、形状、组成物质与滩面环境、滩地岩质及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相对高差、滩面面积与季节变化、洪水及枯水期、游憩价值。

(4)溪流的名称、位置、长度、发源、坡度比、所属水系、流量、水质、季节水量变化、可否饮用的调查。

(5)泉水的名称、位置、年流量、季节变化、水质、有无医疗价值、对温泉还应调查出水口温度及水量等。

(六)天象景观调查

天象景观有日、月、星辰、云海、云霞、雷电、宝光、极光、佛光、海市蜃楼等。

应记载天象景观的名称、位置、形态、规模、出现的时间等。

(七)人文古迹调查

(一)文物古迹有:寺庙、道观、庵、墓葬、古塔、书院、古建筑、古代工程、遗物、遗迹、名人题刻、诗词、画卷、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楹联、匾额、壁画、碑刻、摩岩石刻、石窟雕刻等的调查。

(二)近代革命遗址、古战场遗址及有纪念意义的工程、造型艺术等调查。

(三)风土人情,如有地方特点的村寨、居民、民间习俗、节日活动、对本地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及人们朝拜祭祀的山石、悬崖、洞壑等的调查。

对人文景观也应作详细的记载,入股建主要记载他们的名称、位置、分布、数量、景观特点等。

居民情况调查要记载村寨分布及人口数量、民族及服饰、建筑风格、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

风俗习惯调查除记载一般习俗外,还要记载当地有观赏价值的良好风俗习惯。

有调查记载人文景观中的有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第三章 景观设计的指标与手法

(一)环境容量 1、计算方法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采用面积,游路二种办法。(1)面积计算

 C=A/a*D 

式中:C:环境日容量,单位:人次;

 A:可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

 a:每位游客应占用的合理面积,单位:平方米;  D:周转率

 D=景点开放时间/游玩景点所需时间

(2)游路(线路)计算法:

 C= M/m*D  式中:C-环境容量,单位:人次;  M-游道全长,单位:米;

 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的游道长度,单位:米;  D-周转率=游道每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道所需  时间

(二)游客规模预测 

一、环境容量框算

1、陆地环境容量框算: (1)面积法

规划可游览面积:199.0公顷  游客个人游览指标:1000m2/人

 日游览时间为10小时,周转率为2,饱和率为  0.8 由此推算:

 瞬时容量:199.0×104÷ 1000=1990人次  日容量:1990×2×0.8=3184人次/日  最大日容量:1990×2=3980人次/日  每年以200天游览时间计,则

 年游人容量:3184×200=63.68万人次/年

(2)游路(线路)法

 规划游览路线概数:21600米

 单位长度指标:10米/人

 日游览时间为10小时,周转率为2,饱和率为  0.8  由此推算:

 瞬时容量:21600÷10=2160人次

 日容量:2160×2×0.8=3456人次/日  最大日容量:2160×2=4320人次/日  每年以200天游览时间计算,则

 年游客容量:3456×200=69.12万人次/年

2、海水浴场容量计算 海岸线长:550米

 水域延伸:50米  利用率:40%  单位规模:100m2/人,饱和率0.8,周转率3  沙城延伸:30米

 沙城活动面积:30×550=16500m2  海域活动面积:50×550=27500 m2 由此推算:

 瞬时容量:(16500+27500)×40%÷100=176  人次

 日容量:176×3×0.8=422人次/日  最大日容量:176×3=528人次/日 

每年利用海水浴场以80天计,则

 海水浴场年容量:422×80=3.40万人次/年

二、游人规模预测 

1、游人来向

2、现状游人规模 

3、旅游季节 

4、游人构成

5、现状游人规模情况分析 

6、游人规模预测

第四章 景观设计的步骤

第一节 景观设计的基本步骤

项目→调查研究→方案探索→方案评价(1)→深入设计→方案评价(2)→修改方案→方案实施→监理→养护、维修→ 项目(反馈信息)

第二节 景观设计的立项与分析

一、景观设计任务书

1.景观设计的几种形式

A、新区的景观设计(直接设计):在空白区域进行深入、细致的设计与实施。B、老城区景观的改造设计(间接设计):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改造。C、对已成型景观的增补设计:小幅度改造,以适应新功能的要求。2.对任务书的基本认识

A、任务书是建设委托方(甲方)对设计的基本要求,基本信息有:设计意图、设计内容、性质、造价等。

B、了解城市规划对此项目的立项要求及相关的法律规范,如对使用功能、安全、卫生的要求,对用地性质、范围的要求等。

二、对环境调查研究

景观特征的把握和景观资源的提取

1.自然条件: 日照、气温、降水、风向等天文资料。2.地形地貌: 坡度、面积、地势等。

3.周边环境:调查周边的主要景观,寻求新景观与原有景观的协调、统一。4.周边居民:人口数量、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生活习惯等。

5.了解该地的历史、人文情况、文化古迹、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等。

三 现场勘测

通过观察现场,用草图标出基地的具体位置、具体尺寸、地势等基本资料。

第三节 景观的规划与布局

一、景观规划与构思

1.景观规划整体性构思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A、区域的划分:对功能设定的整体布局,确定了基地的土地利用、场所功能与空间的划分。

B、各景观要素内容的确定:对各区域内景观设施内容确定。

C、各景观要素间的组织关系:如娱乐设施与服务设施、绿化与道路的关系等。

二、景观的功能组织 功能分区确定后,要确定各区的具体内容。

1.交通:入口广场、主干道、次干道、步行道、停车场、公交车站、路牌等。2.活动场地:儿游戏区、老人活动区、健身区、中心广场等。3.公共服务:购物区、服务中心、电话亭、垃圾桶、卫生间等。4.绿化:行道树、花坛、草地、水面、树林等。

第四节 景观设计的表达

1.构思草图:

根据自己的思维,一旦出现灵感,就快速表达出来,绘出草图;积累一系列的草图,然后比较、分析,提升设计方案。这一阶段可以简单上一点颜色,以验证构思效果。

2.总平面图:

根据整体规划的思路,把各个功能分区的平面草图汇总在一张图纸上,形成总平面图。

3.效果图:

以三维形式形象地体现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

总图施工图设计深度

1.图纸目录

2.设计说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这些表可列在总平面布置图上。

3.总平面布置图

一、城市坐标网、场地建筑坐标网、坐标值

二、场地四界的城市坐标和场地建筑坐标(或标注尺寸)。

三、建筑物、构筑物(人防工程、化粪池等隐蔽工程以虚线表示)定位的场地建筑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名称(或编号)、室内标高及层数;

四、拆除旧建筑的范围边界、相邻单位的有关建筑物、构筑物的使用性质、耐火等级及层数

五、道路、铁路和明沟等的控制点(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的场地建筑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和标高、坡向箭头、平曲线要素等;

六、指北针、风玫瑰;

七、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编号时,列“建筑物、构筑物名称编号表 ;

八、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城市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名称、城市坐标网与场地建筑坐标网的相互关系、补充图例、施工图的设计依据等.

4.竖向设计图

一、地形等高线和地物;

二、场地建筑坐标网、坐标值;

三、场地外围的道路、铁路、河渠或地面的关键性标高; 

四、建筑物、构筑物的名称(或编号)、室内外设计标高(包括铁路专用线设计标高);

五、道路、铁路和明沟的起点、变坡点、转折点和终点等的设计标高(道路在路面中、铁路在轨项、阴沟在沟项和沟底)、纵坡度、纵坡距、纵坡向、平曲线要素、竖曲线半径、关键性标.道路注明单面坡或双面坡; 

六、挡土墙、护坡或土坡等构筑物的坡顶和坡脚的设计标高。

七、用高距0.10-0.50米的设计等高线表示设计地面起伏状况,或用坡向箭头表明设计地面坡向。

八、指北针;

九、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高程系统的名称、补充图例等;

十、当工程简单,本图与总平面布置图可合并绘制.如路网复杂时,可按上述有关技术条件等内容,单独绘制道路平面图.

5、土方工程图

一、地形等高线、原有的主要地形、地物;

二、场地建筑坐标网、坐标值;

三、场地四界的城市坐标和场地建筑坐标(或注尺寸); 泅、设计的主要建筑物、构筑物;

五、高距为0.25-1.00米的设计等高线

六、20米x 20米或40米 X 40米方格网,各方格点的原地面标高、设计标高、填挖高度、填区和

挖区间的分界线、各方格土方量、总土方量;

七、土方工程平衡表;

八、指北针;

九、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坐标和高程系统名称、弃土和取土地点、运距、施工要求等;

十、本图亦可用其他方法表示,但应便于平整场地的施工

十一、场地不进行初平时可不出图,但在竖向设计图上须说明土方工程数量。如场地需进行机械或人工初平时,须正式出图.

6.管道综合图

一、绘出总平面布置图;

二、场地四界的场地建筑坐标(或注尺寸);

三、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尺寸和管线的间距尺寸

四、场外管线接入点的位置及其城市和场地建筑坐标。

五、指北针;

六、当管线布置涉及范围少于三个设备专业时,在总平面布置蓝图上绘制草图,不正式出图。如涉及

范围在三个或三个以上设备专业时,对干管干线进行平面综合,须正式出图;管线交叉密集的部

分地点,适当增加断面图,表明管线与建筑物、构筑物、绿化之间以及合线之间的距离,并注明

管道及地沟等的设计标高。

七、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补充图例。

7.绿化布置图

一、绘出总平面布置图;

二、场地四界的场地建筑坐标(或注尺寸)

三、植物种类及名称、行距和株距尺寸、群栽位置范围、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或地上管线的距离尺寸、各类植物数量(列表或旁注);

四、建筑小品和美化构筑物的位置、场地建筑坐标(或与建筑物、构筑物的距离尺寸)、设计标高;

五、指北针;

六、如无绿化投资,可在总平面布置图上示意,不单独出图。此时总平面布置图和竖向设计图须分别 绘制;

七、说明栏内:尺寸单位、比例、图例、施工要求等。

8.详图

道路标准横断面、路面结构、混凝土路面分格、铁路路基标准横断面、小桥涵、挡土墙、护坡、建筑小品等详图。

第五节 景观设计中注意的问题

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应结合以前所学过的课程(如构成、透视、制图、设计 原理等)综合运用,多角度思考,解决好设计中的问题。

1、地方主义(地域特色)地方特色 中国特色 亚洲特色

2、空间

空间形态——开敞,封闭,遮挡,开阔等 空间划分形式——水平划分、垂直划分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上升、下沉、坡地等

3、比例尺度

比例——物体的某一部分与自身整体的关系

尺度——一物体与另一物体形成的数比关系,以一个人与其他物体的关系

4、材料

各种装饰装修施工材料,地面铺装材料,植物绿化…… 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和用法结合。室内外材料的区别

材料的加工,施工工艺

5、色彩

色彩搭配——冷暖、明度、纯度、色相

色彩作用——心理感受、引导、指示、划分区域、安全警示…… 色彩和空间——面积大小(面积大不易用大面积的深色)雅俗共赏,满足共性。

6、形式问题

多样性与统一的关系 多样性就是强调差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在差异中寻找统一 统一就是相似性 形状统一

比例统一 容易取得相似,统一性 色彩统一 主从关系

某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某一个因素占次要地位,不可平均划分。对立

大小对立、强弱对立、形状对立、具象抽象对立、色彩对立、肌理对立、光影对立……

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规律性的重复。节奏在音乐中被定义为“互相连接的音,所经时间的秩序”,在造型艺术中则被认为是反复的形态和构造。在图案中将图形按照等距格式反复排列,作空间位置的伸展,如连续的线,断续的面等,就会产生节奏。韵律是节奏的变化形式。它变节奏的等距间隔为几何级数的变化间隔,赋予重复的音节或图形以强弱起伏、抑扬顿挫的规律变化,就会产生优美的律动感。节奏与韵律往往互相依存,互为因果。韵律在节奏基础上丰富,节奏是在韵律基础上的发展。一般认为节奏带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美,而韵律又在节奏变化中产生无穷的情趣,如植物枝叶的对生、轮生、互生,各种物象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由疏到密,不仅体现了节奏变化的伸展,也是韵律关系在物象变化中的升华

第三部分 专项景观设计

第一章 景观的构成、分类

第一节 景观的构成

前面讲过:景观一词最早成书于公元前旧约圣经,西伯来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beautiful)有关。它是景观体系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学科对景观的理解层次和含义有所不同。景观是由景观要素(elements)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forman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认为景观空间异质性通常表现为梯度与镶嵌,后者的特征是对象被聚集形成清楚的边界,连续空间发生中断和突变。土地镶嵌性是景观的基本特征之一。

景观的构成

景观要素由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0rridor)、基质(Matrix)

景观斑块是地理、气候和生物、人文因子影响所成的空间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物质、能量或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单位。斑块的大小、形状不同,有规则、不规则之分;廊道曲直、宽度不同,连接度也有高有低;而基质更显多样,从连续到孔隙状,从聚集态到分散态,构成了镶嵌变化、丰富多采的景观格局。

第二节景观的分类

日本的分类

依据景观的对象分类:

可分为自然和文化两大类:文化景观,耕作景观,交通景观,村落景观,都市景观,工业景观。

据物的环境和人们的心理、生理的影响,包括人们的心理的现象。将景观分为四个类型---风景景观、连续的景观、场的景观、变迁的景观。目前在中国的分类

按景观资源构成要素分: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天象资源五类。按对象功能分:绿地景观、建筑景观、道路景观等,城市绿地景观又分为:公共绿地景观、生产绿地景观、防护绿地景观、风景游览绿地景观、专用绿地景观、街道绿地景观。

第二章 常用专项景观设计

第一节:森林公园景观设计

一、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构成

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将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分为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天象资源五类。

地文资源 :包括典型地质构造、标准地层剖面、生物化石点、自然灾变遗迹、名山、火山熔岩景观、蚀余景观、奇特与像形山石、沙(砾石)地、沙(砾石)滩、岛屿、洞穴及其他地文景观。

水文资源 :包括风景河段、漂流河段、湖泊、瀑布、泉、冰川及其他水文景观。森林公园的景观资源构成

生物资源 :包括各种自然或人工栽植的森林、草原、草甸、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植物景观;野生或人工培育的动物及其他生物资源及景观。

人文资源 :包括历史古迹、古今建筑、社会风情、地方产品及其他人文景观。

天象资源 :包括雪景、雨景、云海、朝晖、夕阳、佛光、蜃景、极光、雾凇及其他天象景观。

二、森林公园景观设计基本要素的分析及评价 (一)景观要素分析

森林公园一般将山体、水体、植物、动物、天象、人文资源、森林环境7个景观要素因子作为项目,各个项目又包括3个类目进行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将其境内的景观要素进行了如下分析:

1. 山体:

(1)非山体景观或常见山体:坡平度缓,造型一般,无雄、奇、险、秀之感;

(2)俊美山体:山势高峻,坡度较陡,个性特点较为明显,如张家界的龙头峰;

(3)奇特山体:具有鲜明的个性,或为悬崖峭壁、切割万仞;或造型奇特、形态逼真;或雄伟高大、拔地通天,如张家界的南天柱、夫妻岩、金鞭岩等。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

2.水体:

(1)无水体景观或为一般水体:面积小,无特殊形态,其声、影、色、质一般; (2)较美的动态水景:个性明显,但体量小,清洁有倒影,或有声、色配合;

(3)大水体气势磅礴,或为流量大、落差大的动态水景;或与其它因素(山、建筑等)互相配合,形成奇妙雅致的胜景;水质清凉甘冽;有奇特优美的倒影。

3.植物:

(1)群落结构简单,多为纯林,林相单调;无古树名木或珍稀植物;覆盖率<80%;

(2)群落较复杂,多为混交林,林相变化较明显;具省级保护种;覆盖率80%-90%; (3)群落结构复杂,复层混交,林相变化明显;具有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或重点保护文物;覆盖率>90%。如张家界的千年珙桐等。

4.动物:

(1)常见野生动物或无野生动物;

(2)种类较多:具省级重点保护种;有一定的医疗、食用价值等;

(3)种类多:具国家级重点保护种;形态奇特,有很高的表演性能;食用或医疗价值很高,如娃娃鱼、猕猴等。

5.天象:

(1)一般天象,无天象奇观;

(2)美丽的天象,引人入胜,在当地有一定的知名度;

(3)气象奇观,知名度很高,使人为之倾倒,以目睹此景为今生之幸事,如张家界瞬息万变的云海、摘星台观日出等。

6.人文资源:

(1)无人文资源或为一般的建筑、神话传说;

(2)具有一定的科学艺术价值,民族、地方特征较为浓厚,在当地著名;

(3)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科学艺术价值很高,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科技水平,或有明显的隐性特点,名扬国内外。

7.森林环境:

(1)没有形成典型的森林环境:或距居民较近,有一定的污染;

(2)较为舒适幽静的森林环境;

(3)典型的清新幽静的森林环境,植被繁茂,色彩丰富,季相明显,温湿适宜,微风习习,恬静舒适空气清洁,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一级标准。

(二)景观要素评价

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被评对象价值的大小,质量的优劣。景观资源景观要素评价分定性.定量两种评价方法。

定性描述法:是对景观要素常用的一种评价方法,在评价时,以大量的景观要素和美学规律,如多样统一、协调对比等为依据,对评价对象拟定出评价项目和标准,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评审,多用文字描述。

定量评价法:一般是根据景观要素对景观影响的程度,或统计游人的心理判断为信息,制作评价模型,再利用计算机分析,得出评论结果。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对风景资源景观要素评价逐步由定性转变为定量评价法 评价原则 (1)以对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为基础,按风景资源的特性和相关程度进行分类、分级。

(2)通过宣传评价,进行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的综合性评定。

(3)应能反映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好坏与环境的协调性,重点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优劣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评价方法

通过对风景资源的评价因子评分值加权计算获得风景资源基本质量分值,结合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值和特色附加分评分值获得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按指定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获得,满分值为 30 分。

3、评价因子

景观资源分为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和天象资源五类。每类资源各包括五项评价因子,按评价因子间的相互地位和重要性确定评分值,评分值之和为该资源类的权数。后对五类风景资源的评分值进行一次加权计算,计算出风景资源的基本质量评价分值

典型度 :指风景资源在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典型程度。自然度 :指风景资源主体及所处生态环境的保全程度。

多样度 :指风景资源的类别、形态、特征等方面的多样化程度。科学度 :指风景资源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价值。

利用度 :指风景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难易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吸引度 :指风景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程度。

地带度 :指生物资源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分布的典型特征程度。

珍稀度:指风景资源含有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文物各级别的类别、数量等方面的独特程度。

组合度:指各风景资源类型之间的联系、补充、烘托等相互关系程度。

特色附加分 :风景资源单项要素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或特殊意义,按附加分规定分值进行评分。

4、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计算

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分值按式(1)计算: 月= F ..................风景资源组合状况按满分 1 . 5 分对组合度(Z)评分。特色附加分(r)按满分 2 分评分。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按式(2)计算: M=B+Z+T 式中: M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  B ——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分值;  Z ——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值;  T ——特色附加分。

5、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计算方法参照附录 B。

评价因子的评分值越接近于权数,表示风景资源的基本质量越接近于理想状态值。

6、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按式(3)计算 N = M+H+L ……………………

 式中: N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  M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  H ——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分值;

 L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分值。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分值满分为 50 分,质量等级确定标准 划分为三级:  一级为 40 ~ 50 分,符合一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多为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应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级为 30 ~ 39 分,符合二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其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应当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 三级为 20 ~ 29 分,符合三级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在开展风景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三级以下的森林公园风景资源,应首先进行资源的质量和环境的改善。

三、景观规划的程序

森林公园景观规划一般按如下程序进行: 景观资源及社会调查、分析、评价(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收集与整理基础材料-----总体规划汇编-----评审、论证-----规划通过后,据论证意见修改并形成正式的成果(含说明书、图纸)-----复制上报。

四、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

(一)自然优化---生态保护原则

(二)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强调景观的整体优化原则 

(三)景观的异质性原则 

(四)景观的尺度性原则 

(五)个性原则

(六)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五、森林公园环境景观规划的指标与手法 

(一)规划指标 环境容量

1、计算方法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采用面积,游路二种办法。(1)面积计算

 C=A/a*D 

 式中:C:环境日容量,单位:人次;

 A:可游览面积,单位:平方米;

 a:每位游客应占用的合理面积,单位:平方米;  D:周转率

 D=景点开放时间/游玩景点所需时间

(2)游路计算法:

 C= M/m*D  式中:C-环境容量,单位:人次;  M-游道全长,单位:米;

 m-每位游客占用合理的游道长度,单位:米;  D-周转率=游道每天开放时间/游完全游道所需时间 游人规模预测 

1、游人来向 

2、现状游人规模 

3、旅游季节 

4、游人构成

5、现状游人规模情况分析 

6、游人规模预测

(二)规划方法 《园冶》造园时:

1、“相地”:先去实地踏勘。

2、“立基”:在现实空间中发挥想象:何处可高?何处可低?何处可凭?何处可借?宜亭则亭,宜榭则榭。

3、“地图”:在现场走来走去,观察着,思量着,如何步移景异,如何互为因借,如何起承转合,如何组织旷奥变化。厅堂、掇山、铺地、栽花、种树、题词、作赋等事项则贯穿其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思量到最后,才回家画一个平面图。

计成还说:“式地图者鲜矣”。由此可见,古人始终是在一个三度空间中,以一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身份筹谋策划一个园林,他决不会为了平面的构图而牺牲游人的舒适,他所构想的情和景犹如身临其境。

传统园林造园手法与现代手法的结合。

六、规划的基础资料及文件汇编

(一)、基础资料

1、自然资料 地形图 1:1000或1:2000;气象资料;土壤资料

2、现状资料

A、森林公园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及可利用程度

B、名胜古迹、革命旧址、历史名人故址等的位置、面积、范围及可利用程度等 C、现有湖河水系状况

D、适于绿化而又不适于建筑的用地面积、位置 

3、技术经济资料

 各类绿地面积、比例

 现有的平时及节假日游人量,人均公共绿地指标  绿化覆盖率  苗圃现有状况 

4、植物资料

A、当地现有园林植物的种类及适应程度 B、附近地区及城市的植物状况

(二)文件编制工作 

1、图纸部分

现状分析图 总体布局规划图

专项规划图(包括功能分区图、服务设施布局图、景观设计导向规划图、景点布局图、道路规划图、给排水规划图、电力设施图、绿化规划图)建设分期规划图

主要景点及服务设施规划详图 比例:1:1000 1:5000 1:10000 

2、文字部分

森林公园概况、森林公园现状、规划原则、布局形式、规划后的各种技术经济指标、定额

森林公园总造价的估算、投资来源及分配、分期实施计划等

3、园林绿化树种规划及育苗规划 建筑环境景观设计

一、概况:

园林建筑是建筑的一种类型,又是园林整体的组成部分,与建筑物为实现一般建筑功能有原则区别。

园林建筑中的厅、廊、亭、榭,在满足人使用的同时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环境的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建筑的组合要与外界空间密切结合,互相渗透,要善于利用地势,使建筑组合富于层次和高低变化。

二、选址:

在平面和高程上要选择观赏上最佳的坐落地点,并充分利用视觉上的对比以及对体量、距离等方面可能产生的错觉,创造丰富优美的透景线。

三、体量与空间:必须严格掌握建于水际、山巅的园林建筑的体量与空间的谐调适度。

四、园林装饰:园林中的栏杆、蹬道、桥、台、石级、灯具、坐凳等在具有不同功能的同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应与整体形成统一的风格。

五、造景主题:任何现实主义的园林造景艺术创作都是以一定的景物、场景表现一定的艺术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某些景观、景物的提炼和凝聚,某种心理环境的显现、或文学作品、事物、哲理等内涵的形象化。某一景区、景点的艺术内容就是他的造景主题。

六、主体景物:在一个景区、景点或场景中安排一个或一组引人注目的景物,与其他一般景物形成对比。主体景物可以是植物、雕塑、峰峦、水体、园林建筑或其它有较高审美价值且形态比较明显突出的景物。第三节道路的景观设计

一、道路分级

在园林绿地中确定修筑各种道路以供游人、车辆通行或游览。园林绿地内的道路系统应根据其功能特点在总体规划阶段中明确。主要干道:在出入口和往来于大量游人活动地区之间应布置有足够通行能力的主要干道;

游步道:一般散步、游览的道路要和附近的景观相结合,尺度不宜过宽; 紧急通道:在道路系统内应考虑供消防、紧急疏散、肢体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和后勤供应、养护管理使用的路线。

二、技术要求:

在平原地区的园路,纵坡以不超过8%为宜,山区不应超过12%。园路的基础要考虑荷载的需要。

面层要平整,宜于老人和儿童通行,雨雪较多地区还要注意防滑。面层的质地、色彩和花纹要有园林特点,宜与城市道路有别。

三、园路的绿化景观设计

(1)道路两旁大的风景林带,原则上不能成行的栽植,要采用自然式种植,便于同周围环境协调。种植规划时,一定要考虑林缘线的自然性、丰富性。

(2)路缘可视范围内的景点景观过渡与衔接要科学合理,自然有秩序,布局灵活而富有变化,植物配置常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多层次结合。有些路段种植以花果类的经济景观林为主,有些路段可栽花卉,如牡丹、夹竹桃、玫瑰等,有利于扩大游客视野,还可以配置草坪,形成花圃同草坪相连、步移景异、花繁径曲的优美山道。(3)主干道两旁或入口,为了强调主景的作用,常做重点处理,以规则式的植物配置形式为主,常用花坛、花丛等,点景建筑及雕塑、小品的主题一定要鲜明。园林地形设计

目的:是园林设计中最基本的重要单项设计之一,目的是为了使地面适合游园活动时对场地的需要或改善排水状况;或创造山形、水体、起伏变化作为园林造景的组成部分。

注意问题:地形设计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注意保护、利用有价值的地上物和原有植被。遇有不宜植物生长的底土时,应在变动高程时将原有表土仍覆于表层。园林地形设计

土地利用途径与坡度的关系:在园林中坡度0-1%,不利于排水;1%-5%是理想的平地;5%-10%还可以建造房屋;当坡度达到15%以上时建造成组群的园林建筑须分成不同的高程或施以适当的工程措施。人工堆筑的土坡1:2的坡度事物冲蚀为害条件下所允许的最大坡度,而且必须用植被防护。1:3的坡度是种植区最大坡度;1:4的坡度是目前使用剪草机能操作的最大坡度

下载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创新课程-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科技创新教案

    榆中县吕家岘小学一年级 “科学在心中,创新在手中”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时间:2014年5月22日下午 活动地点:一年级教室 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创造的兴趣。 2.强化......

    景观设计教学课程大纲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 景观设计教学大纲 名称:景观设计 学分:4学分 学时:64 课时 适用班级:环艺班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34学时 本课程的性质:理论教学课程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景观的含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与园林、景观与城市的关......

    广场景观设计课程小结

    广场景观设计课程小结 班级:09环艺(1) 姓名:罗国亮 学号:200930114102 经过五个星期的学习,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对广场景观设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运用。让我懂得了如何设计一个基本......

    景观设计课程作业要求

    景观设计课程成果作业要求说明: 1. 作业成果为ppt文件(高版本请转存为较低版本),内容充实,不少于30页。 2. 作业针对景观设计案例的调研分析,请把重点放在景观设计分析上,不要做成......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乡村是美丽的,在乡村生活的人的都会在什么节日中,团结起来。所以新村变得美丽了。 我从小就在乡村长大,那里山好水好人更好。就是在以前还是五岁的小屁孩时,村里便造起......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大家晚上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 美丽乡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梦在前方 芦村小学二1班农文桢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乡村,梦在前方》。 朋友,一提到乡村,您想到的是什么?是孟浩然的“绿树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