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涉外礼仪思考题
《涉外礼仪作业》
专 业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学 号 142063710213 姓 名 韦双双 指导教师 田晶华
2015年12月 中国 常州
思考题
第一章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及要求?
目的:通过切实有效的礼仪教育,培育人们理解、宽容、谦虚、诚恳的待人态度,培养人们是非分明、推心置腹、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做人平行,培养人们端庄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雅、讲究礼貌的行为举止。
要求:
1.在国际交往中以礼待人
2.对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习俗禁忌有广泛的了解
2.国际礼节的特征有哪些?
特征:了解外国国家的民风民俗,做到入乡随俗,女士优先,尊重他人,语言动作礼貌,这些是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第二章
1、介绍的原则及要求是什么?
介绍就是把被介绍的人介绍给你尊敬的人。通常做法是“五先五后”即:
(1)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在社交介绍中,除名望地位高的女士外,一般是先介绍男士)
(2)先介绍年少者,后介绍年长者(3)先介绍地位低的,后介绍地位高的(4)先介绍未婚女子,后介绍已婚女子(5)先介绍宾客,后介绍主人
集体介绍:在会议主席台、小型会议桌、正式宴会等场合上,主持人或主人,可以按照职务从高向低或座位顺序两种方式进行介绍。(1)自我介绍时,不应自己将职位或职衔介绍。
(2)在社交活动中,女士一般不主动向男士作自我介绍。
(3)在事务性交际中,西方女士会主动向你打招呼并作自我介绍。
(4)介绍时除年长者,男子一般应起立。实业界的介绍习惯和一般社交习惯是完全不同。在实业界,不分男女老幼,社会地位较低的人总是被介绍给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2、握手礼的主要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握手时间应短暂
⑵握手力度应适中
⑶握手时精力集中
⑷男士握手应脱去手套,表示礼貌,女士虽可带手套,但遇地位高的人,仍应脱去手套。
⑸ 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
⑹平辈的朋友中,相见时先出手为敬,而对长辈或上级,应等对方先伸出手。
⑺ 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出手后才握手。⑻ 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第三章
1、公共场所中,个人举止行为要注意哪些?
⑴ 在公共场所中,应尽量避免从身体内发出各种异常声音。
⑵ 公共场合不得用手抓挠身体的任何部位。
⑶ 公开露面前,须把衣裤整理好。
⑷ 参加正式活动前,不宜吃带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食物。
⑸ 在公共场所里,高声谈笑、大呼小叫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
⑹ 对陌生人不要盯视或品头论足。
⑺ 在公共场所最好不要吃东西。
⑻ 感冒或其它传染病患者应避免参加各种公共场所的活动。
⑼ 要无条件地遵守和服从公共场所的规定。
⑽ 在公共场所不要趴或坐在桌子上。走路的脚步要轻。
2、一般社交的原则内容是什么?
重要原则之一:“不要在公众场合故意引人注目”。公众场所是实行文明礼貌第一场所。人际交往遵循“互动”原则,只要一方向另一方做出礼貌、友好的表示,另一方也会做出相应的礼貌,友好的回报。第四章
1、交谈的基本规则是什么?
一、委婉含蓄
交谈时的含蓄和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培根)。语言表达的优劣,将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在社交场合中,用文雅的语言表达通俗的词语。在政治外交场合,使用外交语言性质的婉词。
二、求同存异
人际交往一般都需要通过相互交谈取得共识,以便协调合作。当双方观点不一致时,切忌依势压人,避免争论,求同存异是最好的方法。
在对对方的意见必须持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应平心静气,措辞婉转、得体。肯定对方的意见中正确或有见解的地方,即表示了充分尊重对方的意见。要能容忍不同的观点。
三、善于聆听
善于聆听是谈话成功的一个要决。
专家学者研究,成年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有7%用于交谈思想。在近7%的时间里,有30%的用于讲,有45%时间用于听。
大部分富有创见的思想都象电火花一样,在同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出来的。光听还不够,还应该思考你听到的东西。这样吸取别人的思想和新信息,同时也会获得对方的好感。
四、坦率诚恳
同别人交谈,很重要的一条是让对方认定你是有诚意同他沟通思想、交流意见。
坦率的力量在于真诚。人们之所以喜欢坦率,就是不喜欢虚情假意。对一件事要么不讲,要么就讲清楚。藏头露尾,欲言又止,致使对方产生猜疑,这是最 要不得的。
五、诙谐幽默
诙谐是说话风趣,引人发笑。幽默是有趣或可笑而又意味深长。“善谈心者善幽默”(培根)。幽默最显著的外露特征就是笑,幽默引起的笑,是非常深远、隽永和耐人寻味。在幽默的笑中,人们可以发现严肃、美好、善良和崇高的印迹。幽默的目的是审美和沉思。幽默是人间的一种美,语言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美。而追求美的理想总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密不可分的,高尚的情操,能使幽默成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幽默感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只要你了解幽默的特征,并以此来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幽默感会逐渐成为你人格特征的一部分。
六、因人而已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人是最复杂的,在思想、性格、习惯、爱好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所以交谈则需“因人而已”。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交际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中进行的,所以,在涉外交际场合中,必须考虑跨文化言语交际的特点,即根据不同的社交对象、地点、时间、事由而采取相应的形式和内容,以便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2、与欧美人语言交际的准则内容有哪些?
1、欣赏物品,莫问价值
2、情同手足,莫问工资
3、初次见面,莫问姓名
4、敬老尊贤,莫问年龄
5、与人约会,莫问住处
6、与人为友,莫问婚姻
7、关心他人,莫问身体
8、问候致意,莫问吃饭 第五章
1、体语的辅助作用是什么? 体语是内在情感的外部显现。
它通过眼神、面部肌肉运动、手势等诸多无声的体语,将有声的语言形象化、生动化,以达到先“声”夺人,耐人寻味的效果。
它能充分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并可帮助受话人深刻、准确地把握言事意旨,有效地防止因语言表达的空泛而带
2、手势(体语)应用的原则是什么?
手势语(体语)的运用应依循适切,一致,随附,简括的原则。
适切:
a、适合交际对象。
b、适切指的是适应交际情境和环境。c、适切指的是适合人际关系。
一致:是指在口头交际的全过程中,个人所用手势语(体语)在体系上的一致。随附:指随附对方的手部动作姿势。
简括:要重视手势语(体语)在口头交际中的运用,但并非多多益善。第六章
1、服饰穿戴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所处的环境相协调。
人置身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就应该有不同的服饰穿戴,要注意所穿戴的服饰于外围环境的和谐。如出席婚礼、参加吊唁活动等。第二、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的社会角色相协调。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社会角色必须有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服饰的穿戴方面也同样有着明确的规则。无论何时何地,根据自己的角色来选择适合于这个角色的服饰来装扮自己。第三、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者的自身条件相协调。
人们追求服饰美,就是要借助服饰之美来装扮人自身,即利用服饰的质地、色彩、图案、造型和工艺等因素的变化引起他人的错觉,从而美化自己。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扬己之美,避己之丑。
第四、服饰的选择要与穿戴的时节相协调。
注重了环境、场合、社会角色和自身条件而不顾时节变化的服饰穿戴自然也是不可取的。
特别注意保持服饰的清洁与整齐。整洁是服饰美的根本。
2、何为“TPO”原则?
“TPO”原则,即“TPO”是英文时间、地点、目的三个单词的缩写。“TPO”原则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的穿着、化装和佩戴首饰应兼顾时间、地点、目的,而不能毫无章法。第七章
1、办公室的礼仪内容是什么?
1、要树立整洁、端庄的个人仪表形象。着工作装或较为保守的服装。西装要打领带。女士着装要美观大方,不要过于夺目和暴露,可化职业淡装。
2、要做到“六不”:不随意对他人评头论足,不谈论个人薪金,不要委过给同事,不干私活,不接听私人电话,不打听探究个人隐秘。
3、要做到“四要”:办公室卫生要主动搞,个人桌面要整洁,同事见面要问好,办公室来人要接待。
2、公务礼仪的作用和原则是什么? 作用:
塑造组织形象、传播沟通信息、提高办事效益。
1、真实真诚原则
公务活动的内容是事物,但公务活动的对象却是人,努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公务礼仪的第一要旨,公务活动中对人应真心实意,对事要实事求是,不说谎,不欺人,相信他人,尊重他人。
只有真实、真诚,才能换取尊重、和谐,才能获取丰收的硕果。
2、讲求信用的原则
“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人际交往需重视信用,公务活动更要讲信誉。在工作中,遇到有约会、会议、接见、会谈等活动,决不能拖延迟到,迟到不仅是一种十分失礼的事情,有时还会影响到办事的效果。
信誉是组织的生命,每一位公务人员在工作活动中都应该为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和信誉而努力。第八章
1、自助餐的特点是什么?
1、可以安置更多的宾客。
2、服务人员少。
3、不拘礼节,无拘无束,气氛热烈,宾主尽兴。
2、招待外宾吃中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⑴ 不必谈“招待不周”、“酒菜不好”等之类的谦虚话,以免引起外宾的误会。
⑵ 介绍酒菜时,对曾来过中国的外宾,不要说“这是中国的名酒、名菜”这类话。⑶ 席上餐具使用时,不要用口纸或餐巾去擦拭,以免引起误会。⑷ 给外宾布菜,应用公用餐具去取。⑸ 有事不要过分地交头接耳。第九章
1、赠送礼品要注意的因素有哪些?(1)赠送的对象是谁(WHO)(2)赠送的目的是什么(WHY)(3)如何送,怎么送(HOW)5(4)什么时间送礼(WHEN)
(5)在何地、什么场合送礼(WHERE)(6)送什么物品(WHAT)
2、简述各国赠礼习俗。
1、日本——送礼重社会学
日本人送礼舍得花钱,1991年营业额100亿美元。日本人送礼的四种情况:
(1)偿还别人的人情;
(2)团体之间相互送礼或团体代表以个 人名义送礼;
(3)有求于别人而送礼;
(4)社交人际来往。
业务往来,元旦、7月15日(中元节)是送礼的特别的日子。
送礼的对象为上级、亲戚和朋友。受礼者一般应回礼。日本人讲究还礼,还礼的价值为1/2送礼的价值即可。(中国人一般讲究对等礼品的价值)。日本人不愿意接受对方礼物时,就加倍还礼。
日本的礼品包装是一种精巧的艺术。不用鲜亮颜色的包装纸(鲜红、黑白颜色均不适宜包装)。
日本人喜欢白色的贵重金属品。“空手赴宴、意在回请”,由此而决定赴宴是否带上礼品。日本人送数喜用奇数(与中国习俗相反)。日本人很风行祝寿: 42岁才可称“寿”(初老),60岁还历(中国人“花甲”),77岁“喜寿”,88岁“米寿”,99岁“白寿”,100岁隆重祝“百”寿。
2、美国—重外交赠礼
在美国,最常见的送礼形式是 请客人吃饭、喝酒或到别墅共度周末。
男士不宜给女士送香水、衣物和化妆品(头巾和手绢除外)。美国女士很欢迎各国的菜谱。
业务交往的礼物应等会谈结束后再送。送礼一般不要在公开场合。美国人礼尚往来不受时间的限制。
在美国不宜送重礼,美国法律对送礼有严格规定,1970年美国商会发生几起受贿丑闻,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头头曾接受日本人的日本人两块表而被解职。
每年12月25日,西方传统的圣诞节可送不贵重的礼物表示祝贺和友好(家里人、朋友、同事等相互送礼)。
如仅工作上的关系,礼物就仅于办公用品方面(皮革面的办公日记本、日历、钢笔、一套铅笔)。
12月1日起各商店都为顾客包装礼品。
3、欧洲——送礼重格调
欧洲国家不盛行送礼,对来访外国人一般不送礼。圣诞节、复活节、生日或结婚等场合要赠送礼品,一般赠送礼品为鲜花、纪念品。
不宜送男女用的香水;
不要送印有公司标志的物品;
不要赠送价格昂贵的物品(德国规定,价值30马克以上的礼品要纳税)欧洲人送礼用一层漂亮的礼品纸包起来,并扎上一条彩带。
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很讲究。
法国人喜欢有美感和能体现文化修养的礼品,如唱片、艺术画等,最受欢迎的是书。
英国人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也喜欢请人吃饭、喝酒或看戏、看芭蕾舞演出
4、阿拉伯人的送礼——重大方
阿拉伯人因盛产石油,人均收入高,沙特阿拉伯人均年收入为5万美元,所以赠送的物品价值较高,也希望对方送的礼品也同样值钱。
阿拉伯人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会被认为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彼此关系因此不会友好。
唐三彩的骆驼、古色古香的花瓶、织锦或香木扇会很受欢迎。
阿拉伯人喜欢美国和德国的产品。可以送艺术品、书、唱片和音乐磁带等表示有文化修养的礼品。
阿拉伯人对礼品有爱有忌: 不能送古代仕女画;
不要给阿拉伯人的妻子送礼; 不要送带有动物形象的东西。
5、拉美人——重见面礼
外来者在拉美国家办事要靠“拉关系的人”拉美人社交一个特点是送重礼。到拉美人家作客不能空手去。
送礼要考虑受礼人是否有用、是否喜欢,礼物的价值是第二位的,对拉美人你可事先询问对方需要什么、喜欢什么物品
送礼要注意“13”是不吉利的数字。不能送刀子和手绢,也不要选购黑色或紫色色彩的物品。第十章
1、名片的功能有哪些?
名片用作自我介绍,是社交场合最简单的自我介绍方式。其功能主要有:建立今后联系所必须的信息,便于长久保留。
使人们在初识时能充分利用时间交流思想感情。
使用名片可以使人们初识时言行举止更得体。使用名片不必与他人见面便能与其相识。
如在邮局寄发名片,可代替信件表示祝贺、感谢、辞行、吊唁、慰问、介绍等意,可在名片的左下角用铅笔写上表示一定含义的法文小写字母来表示。
2、商业信通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商业信笺的纸张,要求用高质量的证券纸。
商业信笺应印上公司的名称、地址和电话号码、注册的办公地址、传真号码。
商业信笺不可用有颜色的纸。
与外商通信的第一封信的回信可按对方来信时的落款形式给对方回信,商用信使用的语言比社交正规,用词也更严谨。第十一章
1、欧美、日本商务习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欧美商务习俗
1、要准时赴约会谈(提前5分钟)。
2、美国商人常是独来独往,德国人常带助手,来访前认真看展品,阅读有关企业材料,来访时间讲究。
3、欧美人的经商方式,是“坐着做生意”,贸易制度化,与他人做生意要签合约,做现货 7 生意或期货生意。聘用雇员时规定明确,彼此的关系朋友化,互相尊重。
4、美国商人喜欢在餐桌上谈生意,起草合同时,设法征得律师的帮助。
5、同英国商人谈判有三忌:
(1)不要佩带条纹领带;
(2)不要以英国皇家的私事作为话题;
(3)不要称其“英国人”而应称“大不列颠人”。
6、德国50岁以上的人比较重学衔;德国人很注重体面、注重形式,但缺乏灵活性,不会轻易作出重大让步。
7、法国人喜欢先就主要交易条件达成协议,而后才谈合同条文;法国商人喜欢晚餐约会;
8、挪威、西班牙做生意很讲究送礼;
9、欧美不少国家、政府机关和企业每周5天工作,周六、日休息,休假多在7-8月。
二、日本商务习俗 1、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4月29日至5月5日(黄金周),7月、8月为假期。
2、和日商谈生意,要找身份适当的人作介绍,所有商务活动和政府拜会都要事先预约好,用电话、电报安排要提前2周,用信函联系要提前6周。
3、名片上要有职称,日本人希望知道你在公司的地位。日本是一个对身份和地位十分敏感的社会。
4、日本人用繁琐的礼仪要摸对方的底细,搜集信息,日本人习惯开晚会。
5、日本人很精明,原则决不放弃,也不轻易让步,并采取一切措施来支持、发展贸易,如以赠礼品或幸运奖来促进销售。
2、商务谈判的原则内容有哪些?
商业社会无处不谈判;
成功的商业谈判对谈判各方来说都是胜利者; 谈判者决不能把谈判对方看作敌手 第十二章
1、外交礼仪及主要作用是什么?
外交礼仪是指外交活动中一套仪式标准与程序和行为规范与准则;
外交礼仪的主要作用是维护一个独立国家(包括最小的国家在内)的发言权和自由生活的权利。
2、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原则及外交人员的义务是什么?
一、特权和豁免权(1)人身不受侵犯(2)司法豁免权
(3)外交使团的驻地不可侵犯
二、外交人员的义务
(1)尊重驻在国的法律和规章。(2)不干涉驻在国的内政。
外交人员必须避免一切直接或间接干涉接受国内政的言论和行动。第十三章
1、习俗的含义是什么?习俗,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会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世代沿袭与传承的行为模式。礼俗是习俗的一部分,是专门用于调整人际关系的那部分习俗。
2、禁忌有哪些主要内容? 数字:
1、零年灾难
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的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的白宫,这个离奇的巧合现象被称之 “零年灾难”。
2、数字13恐惧症
西方人普遍认为 “13” 这个数字是凶险、不吉利的,应尽量避开它。
3、不祥之数
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对 “4”这个数字,不欢迎,不喜欢。
4、关于其它数字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
“1”是至高无上的,它是万物的开端;
“2”意味着爱情;
“3”的涵义与“2”等量齐观,因为它是“1”和“2”之和;
“6”是绝妙的数字,既是“1、2、3”之和又是“1、2、3”的乘积。
“ 7”这个数字最神圣,一周有7天,地球上有7块大陆等,人的内心有七情,面部有七窍,彩虹有七色。
“3”是非常幸运的数字,几乎所有东西方国家都尊重。日本爱“3”如命,西方人喜欢“3”也喜欢“7”,“7” 被认为是一个神圣、吉祥的数字。
中国人喜欢“8”(发)、“9”(天长地久),“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在中国为天数。颜色
色彩视觉引起的心理变化是非常复杂,受到民族习惯、生活条件、经济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居住沙漠地区的阿拉伯民族,对黄色习以为常,对绿色非常珍爱。
亚州国家、绿色和红色象征吉祥如意,不欢迎黑色、白色。
白色在西方受到珍爱,被认为纯洁、光明、神圣。黑色为丧礼的颜色。
美国人喜欢鲜明的色彩,但不喜欢红色。
法国人视鲜艳色彩为高贵色,倍加喜爱。
另外,政治、历史上的原因,对颜色的使用也有影响,如法国,比利时等国忌用墨绿色,爱尔兰忌用红、白、蓝色组(英国国旗色)。
动物
1、西方人眼中的宠物
西方人普通把狗当作圣灵和忠诚的伴侣,怜爱无比。西方人的宠物,除狗外,还有猫、鸟和鱼等其它动物。
2、印度人受宗教传统观念的影响把牛和象尊奉为神圣。
3、泰国敬猴、敬牛如敬神。
世界各国对动物的喜忌,是由各国的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造成。
象在印度和东南亚,被看成吉祥的动物,而西方人却认为象是蠢笨的象征。
鹤、孔雀、乌龟等在中国受欢迎的动物却在西方国家不受欢迎。
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不用猪皮制品,也忌谈猪。
英国和法国人爱好赛马、视马为勇敢的象征。
欧州人喜好黑色猫,美国人喜欢白色猫,日本人不喜欢黄眼睛的猫,比利时人视猫为不祥之兆。
花卉
郁金香在土耳其被看作爱情的象征,但德国人却认为它是情感的花。比利时、意大利、法国、卢森堡,菊花意味着死亡。
英国、加拿大,不要送百合花。
巴西,不要送紫色的鲜花。
西班牙,忌送大丽花和菊花。
波兰、法国、瑞士、德国不要随便送玫瑰花。送给亲朋好友的花,色彩要鲜艳。
送给恋人的花最好是红色,一般不送白花。
罗马尼亚人,送花送单不送双,过生日例外,要送双枝鲜花。
探望病人,不宜送香味浓烈和带有特别象征意义的花。
在国际交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山菊花等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宗教在欧美要考虑 基督教 的影响
在中东要考虑伊斯兰教的影响
在东南亚要考虑佛教的影响
亚州是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中,伊斯兰教的教规最为严厉。语言
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政治都是忌谈的话题。性别
在欧美 “莫将小姐称夫人”这是一条重要的社交原则。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禁忌多为世代流传,无特别的理由可以说明。
禁忌的重要来源是迷信,不少禁忌又交叉,如佛教徒不吃荤,既是食物禁忌又是宗教禁忌。
与外国人士交往,不触犯对方的禁忌,是尊重对方的原则问题。
在涉外礼仪中,“入乡问禁” 是一条非常重要、不少缺少的基本礼则。
第二篇: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
金正昆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非常高兴地来跟各位谈一谈涉外礼仪。那我请了一个同学来跟我合作一下,那么这位同学他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到一个国际会议去做辅助性工作。他专门去买了一身西装,或者说借了一身西装,那他现在等候出发,请各位注意他,发现他身上有那些问题不符合涉外交往的要求呢?
究竟错在哪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个错误是脚上,穿了一双白袜子。穿西装要求袜子跟皮鞋一个颜色,绝对不能是白色。
在很多国家深色西装是正装,黑色皮鞋是基本要求,中间加双白袜子他们成为“驴蹄子”。
外国人也有个习惯,他喜欢恭维异性。见男士会说你很帅,很酷,见女孩子会说你很漂亮,charmming,甚至会说你很性感,很有魅力。但是我相信我们大家都见多识广,当别人说我们说小姐你很漂亮,我们一定会落落大方地看着对方的眼睛,eyestoeyes(眼对眼)说一声“谢谢”。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是传播了两个信息,第一,咱见多识广,第二谁怕谁。两军相逢勇者胜,充满自信的人,临阵不慌的人容易得到尊重。
那么从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涉外礼仪有什么基本要求呢?宏观上来讲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个要求:尊重为本。这个“尊重”二字应该是礼仪之本,也是待人接物的根基之所在。你不管是“坐、请坐、请上坐”也好,“茶、上茶、上好茶”也好,关键是要通过这种形式向别人传递出尊重别人的信息,这恐怕是要点。但是“尊重”在国际交往中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不能够偏袒于一方,第一个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自尊为本。要强调自尊自爱,一个人在国际交往中不讲自尊就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自己,你自己要把你当回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举止有方。有同志这方面差点劲了,往人家对面一站,或者一坐,也不管对方是熟人是生人、是同性是异性,比较洒脱。比如腿伸出,男同志,顺手把裤管往上一拉,露出一条“飞毛腿”。但是此种人在国际交往中,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怎么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呢?所以要尊重自我,其次要尊重自己的职业。工作你分工不同,“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真正被人家尊重的人是有实力的人,是学有所长的人,是专业方面有本事的人。所以要爱岗敬业,这样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各国皆然。
最后,第三个方面要尊重自己的单位。大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小到我们现在供职的地方,那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维护它的尊严和形象。其次我们强调要尊重交往对象,不仅要自尊,而且要对交往对象表示尊重。我们一般要讲五句话,“尊重上级是一种天职,尊重同事是一种本份,尊重下级是一种美德,尊重客户是一种常识,尊重所有的人是一种教养”。这五个方面涉及到我们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尊要重,要全方位的尊重,不能失敬于人,尊重为本。
但是光讲尊重为本在国际交往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有第二个方面的理念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表达,你要把你对对方的尊重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你不表现他怎么会知道你尊重他呢?它有个表现程式的问题。比如我们在国际交往中接待外国客人,我们强调接待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来了的话,你要先说个“欢迎光临”,然后再说事。我曾经跟我们保卫处的同志讲过课,我跟他们讲要来了客人的话,你首先要问“先生你好”,然后再说事,你不能上来问“找谁”?人家是犯罪嫌疑人吗?你打电话也是,拿起电话第一句话“你好,中国人民大学”,然后再说事。不能上来就“喂、喂喂,噗噗”!再问“有人吗”?那人家不是人吗?那你这是基本礼貌啊,你这个“三声”没有你算什么?但是,除了三声之外不够,还有,三声是出发点,还有三个到。第一个到:眼到,你跟人家说话要看着人家。眼到之外要讲口到,口到就是你表达的内容要和此时此刻这个场景、范围相协调,要看对象讲规矩。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幼的,中国人和外国人,美国人和印度人,他有的时候有差异之别。
那我下面呢想结合我们日常交往和社交活动、公务活动来跟各位谈一谈日常交往中和公务交往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常规的礼仪。首先我想跟各位讲一讲公务活动中会遇到的几个礼仪。第一,公务交往中的介绍的问题。人和人见了面你要介绍,你有时候不介绍就很麻烦了。我也遇到过这种人,他对你很客气,跟你说了半天话,你不知道他是谁,你就没办法跟他沟通啊。介绍有两种,第一种介绍自我介绍,第二种介绍,介绍他人。那两者你都需要了解,它有规矩。自我介绍一般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第一个要点,最好是先递名片再介绍。其实你交换名片时有个时机的问题,你说我要走了,都把事跟你谈完了你才给我留名片,是不是才信任我?以前都不信任我?其实有经验的话,我们一见面就把名片递过去,什么头衔什么职务都不用说了,顶多把名字重复一下,省得你念错了,省很多事。所以有经验的人他是先递名片再介绍。
第二点自我介绍时间要简短,愈短愈好。你问我“先生怎么称呼”?“我叫金正昆”,“您在什么地方高就”?“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你就直截了当,说了就算了,不要在那连篇累牍地大说废话。不要告诉人家你名字怎么写,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外国人懂这个吗?不要跟人家说你名字几笔几划,有什么深刻含义,爹妈给你起名时如何浮想联翩,而你的名字跟你坎坷人生如何相关,人家没兴趣呀,可是这种有自恋癖倾向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你问他“先生怎么称呼”?“金,金银铜铁锡的金,金木水火土的金,金兀术的金。我告诉你我这个金字这么写,一个人他姓王,腰里别着两块糖”。你不说他贫嘴你说谁贫嘴呢?无聊之至。而这个第二点你要注意,要言简意赅,一般自我介绍半分钟以内就完全可以结束了,训练有素。
第三你要注意内容要全面。自我介绍一般的内容(主要)有四个要素,“单位、部门、职务、姓名”。比如我到比较正规的场合我要介绍,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的教授,我叫金正昆。单位、部门、职务、姓名,一口气全出来,别挤牙膏。“先生在哪高就”?“混”。“什么单位”?“一个破单位”。“到底什么单位”?“不值得一提的一个单位”,他也够不值得一提了,提都提不起来。所以要训练有素,一气呵成。
最后第四个要注意,倘若你的单位和部门头衔较长的话,这个名字较长的话,一定要注意。第一次介绍的时候要使用全称,第一次介绍使用全称,第二次才可以改简称。你别小看这个,你比如说我在这里要给你讲个词,简称“南航”,恐怕大多数人就会想到南方航空公司,其实还有一个南航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所以在国际交往中,用字母来做简称,或者以中文来做简称,一定要注意先全称再搞简称,否则很麻烦,南辕北辙,这是关于自我介绍。
第二个方面我想介绍,就是介绍别人,介绍别人有两个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个点,谁当介绍人。比如社交场合的惯例,介绍人一般应该是女主人,这个事你要不注意就麻烦了。那天我到朋友家里去吃饭去了,这个女主人只顾着来给我们包饺子,忘了介绍了,就聊起职业来了。其中有一个老兄认识我,就讲了,说你家孩子,说另外一个女同志,该考大学了,最好考师范或者考一个文科的学校,将来当老师。这老师这个职业有地位,有面子,有尊严。那女同志讲“我的孩子才不当老师呢,老师有啥不得了的,教授教授越教越瘦”。然后一会就问我“你干嘛的”?“我就是那种越教越瘦的”,很尴尬的。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介绍人是谁呢?国际交往中介绍人一般是三种人,第一种人我们称为专业对口人员。比如我请一个教授来给我们学生办讲座,那我就有义务把他跟校领导之间做介绍,是吧?我把他请来的,我俩对口,专业对口人士。第二是什么呢?第二就是公关礼宾人员,外事办公室的同志,办公室的主任或者秘书,或者专门委托的接待陪同人员,各地的接待办公室的同志,他是搞接待的。第三,如果来了贵宾的话,礼仪上讲身份对等,要讲对等,就是我们在场的这些人里职务最高的,那么这个是关于介绍。
那我下面再讲一讲国际交往中名片的使用问题。在国际交往中,你要注意我用的词是国际交往中,不是学生。关于名片使用讲两个要点,第一的要点,一个没有名片的人将被视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换而言之,国际交往中拿不出名片的人,人家怀疑你是真是假,有没有地位可言。第二句话,一个不随身携带名片的人是不尊重别人的人,名片不仅要有而且要带着。说实在话,外国的企业公司,员工这个名片放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一般放在专用名片包里,放在西装上衣口袋里,或者放在什么什么地方,不能乱放。比如白领的话,女孩子出去的话一般在公文包的某一个部位放着呢,一伸手拿出来。我也见过有同志这方面稍逊一筹,我有一次跟一个女孩子交换名片,我把名片递给她,她说“金教授我给你拿名片”,把包马上拉开了,包也是个好包呢,很名贵,但是找不着名片。首先抓出一包话梅,接着发现一包瓜子,最后拽出半只袜子,然后告诉我“忘带了”。
那么我现在讲一讲名片使用的几个重要的礼仪,第一,名片制作上在国际交往中讲三个不准。第一,名片不随意涂改。我们经常有的同志说好听点比较节约了,电话该号了,神州行变成动感地带了,就划掉再写个新的。电话升位了,010改称020或者什么什么的,到外地去了,这种事常有。但是在国际交往中,强调名片譬如脸面,脸面是不改的。大家理解我的意思,不能改,否则会贻笑大方。第二,不提供私宅电话。刚才讲了,涉外礼仪和我国传统礼仪的一大区别,涉外礼仪是讲究个人隐私。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不向别人索取电话号码、私宅电话,诸如此类。那么在国际交往中你要注意,他讲公私有别。我因公跟你打交道的话,我给你的电话就是办公室的电话,手机号码不给你,私宅号码更不给你,我们国内同志有些人没这个感觉。那天一个外国朋友给我们一个同志一张名片,这上面没有私宅电话,我们那位就问“家里有电话吗”?那为装听不懂,“你家都没装电话呀?是不是很贵呀?”互动出现问题。第三个点你要注意,制作名片的话一般不提供两个以上头衔。名片上不出现两个以上的头衔,他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倘若一个名片上给的头衔越多,有三心二意,用心不专,蒙人之嫌。所以很多外国客人,他比较有地位,有身份的人,他身上会有好几种名片。他是对不同的交往对象强调自己不同身份的时候,使用不同的名片,这个要说一下。
第二个点关于名片我想讲一讲索取名片的问题,一般索要名片有这么几个点你要注意。第一个点,尽量不要去索取名片,因为名片交换有一个讲究,地位低的人首先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把名片递给地位高的。所以你要去索取名片的话,马上出现地位方面的落差了,你说是吧。那么第二个点你要注意,索取名片最好不要采取直白的表达。那天一个同志就问我了,“你有片子吗?”这个话有点糙。我们比较恰到好处地交换名片的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种。第一种我们称为交易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交换的方法,交易法。“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想要史密斯先生名片了,我把名片递给他,“史密斯先生,这是我的名片”,他无论如何他要回我一张,他不至于告诉我“收到”。当然,你在国际交往中,有的人会有一些落差,有的人地位高的,身份高的,他明哲保身,你把名片递给他,他跟你说声“谢谢”,他没下文了。这种情况存在,你把名片递给他,他跟你说声谢谢,他没下文了。你要担心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就是跟对方有较大落差的时候,你不妨采用第二个办法,我们成为激将法。“尊敬的威廉斯董事长,很高兴认识你,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你交换一下名片”。这话跟他说清楚了,“不知道能不能有幸跟你交换一下名片”,他不想给你也得给你,他不至于告诉你“不换,就是不换”。还可以采用第三个方式,我们成为联络法。“史玛尔小姐,我认识你非常高兴,以后到联邦德国来希望还能够见到你,不知道以后怎么跟你联络比较方便”。以后如何跟你联络比较方便,这就是联络法,那就是暗示她,怎么才能找到你。她一般会给,她不给她也有恰到好处的退路,我跟你联系吧,其深刻含义就是这辈子不跟你联系。还是讲互动的。
那么名片呢,我们还要讲第三个点就是接受别人名片的注意事项,有来有往。接受名片的第一的点要注意,就是要回敬对方,“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拿到人家名片之后一定要回。当然这个在我国就会出现一个比较的问题,就是相当数量的同志大概是没有名片的,特别是做内勤的同志,没有。这个在国际交往中比较正规的场合即便没有一般也不说,采用委婉的表达,“不好意思,名片用完了”,“抱歉,今天没有带”。没有带或者用完了其实是两种可能,第一,对方不愿意给你。地位高或者对你有猜忌之心,不知道你是谁。第二,没有,那你给人家退路下,“没关系,改日再补”。不要跟人家拆穿,“没有就是没有,少来这套”,那也不合适,这是第一个点。第二个点你要注意呢,那是更重要一个点,接过名片一定要看。是否对人家尊重,是否待人友善,那这个点是很重要的。接过名片一定要看,通读一遍,这个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看。为什么要看?看是对对方表示重视,看是要了解对方的确切身份。但是很遗憾,我们有人不看,不看有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了。我有一天到一个单位去讲学去了,我给那个主持活动的同志递了一张名片。那位你也不知道他看了没看,我人民大学金教授呢,他这么介绍的,“各位,非常高兴地向你们介绍北大的高教授”,我赶快就找,我以为还有位老高,没有啊,就我一个。你把我调到北大还说得过去,是吧?这说实话,咱俩学校也是势均力敌,谁也不比谁差哪去。但是你干嘛让我姓高啊?我姓金啊,你让我改姓对不起俺爹呀。你把人家的名字和姓氏搞错了,显而易见怠慢对方,这不可以的,所以这点要注意。那么在世界各国对此都有比较具体的规定,比如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他要求接过名片不仅要看,而且要看一分钟左右,因为看一分钟会看三四遍,看三四遍就记得比较清楚了。有些国家要求更高,他要求不仅要看,还要像我这样嘴里做默读状。有些国家要求更高,发现对方有重要头衔要朗声读出来,“哦!董事长啊,这么年轻就是董事长啊,看不出来啊”,你想想对方一听是什么感觉,爽!是吧?他没白印啊。那么第三个点,在国际交往中,你需要注意的是什么?称呼的问题,在公共交往中称呼的问题。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惯不一样,称呼上面就有一些差异了。比如我们大家知道,在国际交往中对行政职务,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我们可以用“阁下”这个称呼,“总统阁下、大使阁下”这样的称呼。但有些国家不行,比如美国、联邦德国、墨西哥这样的国家不大喜欢讲“阁下”这个词。一般而论,在国际交往中以下三种称呼最为通用,其一,称行政职务,这个一般是在正式的官方交往中使用的。“董事长先生”,“尊敬的经理先生”,“部长阁下”,那么这是称行政职务。第二,称技术职称,见了专家学者或是学术方面比较要造诣的人士称学术职称。第三个方面在国际交往中你可以称呼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泛尊称,先生、小姐、夫人、女士这样的一些称呼。
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必须重要的下一个问题,礼品赠送的问题。在国际交往中,赠送礼品实际上是有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纪念,纪念两国人民、两方人员的交往和友谊。第二宣传,宣传本国文化,宣传企业形象,推广民族特色,纪念性和宣传性是国际交往中礼品的基本功能。但是我们在选择礼品的时候恐怕有两个点是一定要考虑,一定要注意的,有规范性,有对象性还有沟通的问题。第一个点你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在向外方人员选择礼品的时候首先要回避对方的禁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当你和他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类似的禁忌,不仅国际交往有这个问题,其实民族交往也有的时候会出现这个问题。另外一点你要注意什么呢?国际交往中赠送礼品其实更多强调的是形式而不是内容,换而言之它比较注重包装,是否认真的包装跟郑重其事有关。同时接受对方礼品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要打开看一看,表示欣赏。不看他的礼品,不打开看,意味着怠慢对方,没把他当回事。
最后,我关于公务接待的话,我想讲讲宴请的问题。衣、食、住、行、访、谈、送,这恐怕是国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几个问题,衣、食、住、行、访、谈、送,访问、谈话、赠送礼品。吃是个比较重要的问题,那么在国际交往中,宴请外国友人的时候或者是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我们一般讲所谓的五M规则,五个M。第一个M,费用(Money),费用的问题。国际交往要强调节俭,要强调务实,要强调宴请的少而精,反对铺张浪费,没有必要每见必吃,大吃大喝。说实话人家不是到你这儿混饭的,大吃大喝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少而精,干净、卫生、上档次就足够了,必要的时候到我们职工食堂吃个工作套餐也可以啊,务实啊。所以第一个是讲Money,讲费用。第二个我们讲的M是讲什么呢?讲菜单(Menu),就是讲菜肴的安排,讲内容。但是这个呢,我跟大家讲一下你要请外国客人吃饭的话,这个地方你要动动脑筋,吃什么?这个有的时候需要表达,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不大善于表达,他问你“你爱吃点什么”?“你喜欢吃什么”?“这个海鲜行不行”?不要这样问,有经验的人其实要问“你不能吃什么”?这是比较重要的。我爱吃什么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你说,最重要的是我不爱吃的东西你不要给我。民族禁忌,宗教禁忌,尤其不可触犯,这个事你不了解就麻烦了。一般的西方人,我们以西方人为例,白人为例,他们一般不吃什么。首先,不吃动物内脏,什么炒肝尖、溜腰花、卤煮啊,你上一道他就晕了。他不吃中式动物内脏,当然西式的你也不会,法式鹅肝你会吗?你不会,我讲的是不吃中式做的动物内脏。第二,不吃动物的头和脚。我国宴请客人都全鸡全鱼,那头对着谁都有讲究的。那外国人不行啊,那个鱼眼睛瞪着,那鸡嘴张着,恐怖主义,破坏食欲。你吃过肯德基凤爪吗?它没有的。第三,他不吃淡水鱼。他们比较喜欢吃海鱼,而且煎炸。他认为淡水鱼土腥味重,刺多。所以你要想让他不爽,其实还有个小办法,吃清蒸鲫鱼。那家伙土腥味少,但是刺多,基本上可以扎坏
他,他扛不住。接着他们不吃的东西还有什么呢?不喜欢吃无鳞无鳍的鱼,就是蛇、鳝(白鳝、黄鳝)、鳅(泥鳅)、鲶。蛇、鳝、鳅、鲶这四种他不吃,无鳞无鳍的鱼。再者不吃宠物,猫和狗绝对不吃,在他们来看,狗是人列的一员,是朋友,怎么能吃朋友呢?所以这个东西你要注意,宴请呢,第二个M讲菜肴,吃什么,不吃什么,首先要把不吃的排掉,再讨论吃的。其实说实话,宴请外国客人吃的东西有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解决,要少而精,要对象化。我经常请他们吃饭,我有数,一般的西方人不怎么特别喜欢吃中餐,这跟我们中国人尝西餐一样,尝尝可以,坚决吃下去是不行的,一个道理。偶尔一试可以,人家跟你说好好吃啊,那是跟你客气,别当真,老让他吃也整死他。但有些东西你还是可以跟他沟通,我一般邀请外国朋友到家里吃饭,二十块钱可以搞定,我知道他爱吃什么。比如糖拌西红柿绝对可以,他比较喜欢吃这个,糖拌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半生不熟的,他喜欢。你要觉得这个玩艺不上档次,炸春卷。他喜欢吃面食,爱吃带馅的面食,并且喜欢煎炸,炸春卷这三者就全包括了。当然你不要说炸春卷,他听不懂,我把它包装为“Chinesepie”(中国派)。这一下就沟通了呀,你要觉得Chinesepie(中国派)不大过瘾,还有个更省事的,陕西的肉加馍。烧饼切开,把肉馅剁碎了,啪,一进去,Chinese汉堡。接下来他们吃的菜也比较简单,你给他吃炒土豆丝他一般都欢迎,他爱吃土豆,但是都是煎炸,没有炒。京酱肉丝、咕老肉、糖醋鱼、狮子头等等,这种酸酸的、甜甜的、粘粘的都可以。不过肉丝你要注意,最好弄大点,最好肉丝改肉片。因为外国人吃牛排长大,肉丝越细,刀功越好,他越生气,找不着,肉在哪里呀,肉在哪里,他抗议。那么外国人的习惯喜欢吃点饭后甜品。其实对付他甜品更容易,我一般给他们上烤白薯,我告知Chinese布丁。最后我还比较喜欢如果不上Chinese布丁就给他吃点元宵之类,把它炸了,不要煮,煮的太烫他不喜欢,他们不喜欢吃滚烫的东西,爱吃冰冷的东西,炸了的元宵给他。他没有吃过这个元宵,必研究,饼是怎么放进去的?没缝。吃文化,说白了,宴请外国人是吃文化,吃特色。第三个我们讲环境(Medium)。那么实际上宴请客人从高层次来讲,是讲一个档次,是讲一个环境。我们曾经前一段流行吃忆苦思甜家常菜其实也是类似的意思,我注意过谁去吃,大概是我这种年龄的人,四五十岁,盘腿坐在土炕上,背后挂着大豆高粱,“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吃着熬小鱼、贴饼子,其实忘了吃的东西,心里回想那往昔的时光,往往念及过去的小芳。忆苦思甜去了,所以它这是有个环境比较的问题,讲特色,讲环境。第四个M是讲什么呢?第四个M是讲音乐(Music),高档的宴请强调音乐伴宴。当然这个音乐你要注意了,比如有一个国家差异,你最好选择交往对象民族音乐,交往对象个人偏好的那种乐曲,而且应该若有若无,环境幽雅情况下的曼妙的音乐。不要给他奏进行曲,不要给他放迪厅音乐,那还不练倒立啊,音乐有讲话。最后要注意就是举止(Manner),宴请的时候的举止,吃饭那个举止。比如和客人吃饭的话,我们餐桌上讲几个忌讳,四个不准。第一让菜不夹菜,你可以让,尝尝,别去夹。你不知道他爱不爱吃,你又不是他肚子里的虫子,你夹了他就得吃啊,这是有强迫服务之嫌。刚才讲了关心有度,而且有的时候你要是筷子不干净就更麻烦了,有的同志这样处理一下再来,整死他,不卫生啊。你给他夹八筷子,不等于发他八口唾沫吗?所以让菜不夹菜。第二,祝酒不劝酒。你可以讲我们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我们为了两个单位的合作而干杯,他爱喝不喝,不要强迫服务,不好。第三,不当中整理服饰,别在人家面前拾掇自己。有的同志吃饭,系列化动作一气呵成,首先解裤腰带,然后拽下领带,接着卷袖子,土匪下山。最后一个禁忌,宴请时在外人面前吃东西不发出声音,特别在欧美、西方国家人的面前吃东西不发出声音。他们有个不大好的说法,说吃东西发出声音是猪的基本特征。国际交往是讲惯例,这惯例有时候你不讲就比较麻烦,所以我讲外事礼仪我是强调它的规范性、对象性、技巧性。
最后作为总结想跟各位讲一讲国际交往礼仪的一个基本原则,三A规则。第一个A,接受对方(Accept),所谓接受对方就是你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是什么国格人格、党纪、国法、大是大非的问题,一般性沟通要有这样一个理念,客人永远是正确的。客人没有错,不要寻衅滋事,找别人毛病。第二个A,重视对方(Appreciate),欣赏的重视,不是找人家毛病,要欣赏的重视。有人也重视,他找人家毛病,那天一个同志跟我讲了,说“金老师你挺精神但你有个问题,你背比较驼”。我说我没办法,我这出过车祸,我腰直不了”,“那你牙比较黄”,把我气坏了,我说“我又不咬你,关你甚事”,你不能让人家不高兴嘛。我们这里说的重视是欣赏,比如接过名片一定要看,为什么?欣赏。为什么客人来了要“坐,请坐,请上坐”,欣赏。为什么要使用尊称,欣赏。第三个意思是什么呢?赞美对方(Admire)。有一位著名的行为科学家,美国著名的学者乔治·枚奥先生说过“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发现别人的优点实际上就等于肯定自我”。那说明你宽容啊,说明你谦虚啊,说明你好学,他强调这个,所以我们在国际交往中,你再适当的情况下,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所长。很高兴跟各位介绍了一下涉外礼仪,那我们讲到这里吧,谢谢各位,再见。
第三篇:涉外礼仪
入乡随俗
摘要:入乡随俗的意思;
入乡随俗的原因;
入乡随俗的列子和各国要注意的特点
关键词:原因 风俗习惯 尊重交往对象 各国禁忌
从字面上来看“入乡随俗”,作为成语它的含义是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入乡随俗”同时也作为涉外礼仪的通则之一。它的主要含义是:在涉外交往之中,要真正的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在前往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工作、学习、参观、访问、旅游的时候,尤其要对当地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加以认真的了解和尊重。做不到这一点,对于交往对象的尊重、友善和敬意,就好似敷衍了事,无从谈起。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就必须了解和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即在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所特有的讲究与禁忌。其次必须充分尊重交往对象所特有的种种习俗,既不能少见多怪,妄加非议,也不能以我为尊,我行我素。
那么为什么要入乡随俗呢?大多数的理由不外乎一下几点: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在涉外礼仪中应该“入国问禁,入乡随俗”。“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各国风俗习惯的不同,人们在商务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也不尽相同。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普遍,要求商务人士了解并得体运用国际商务礼仪,这样才能友好、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和合作。充分了解与交往对象相关的习俗,本是“知己知彼”的应有之义。如果连这一点都办不到,“入乡随俗”就根本无从谈起。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特点,在涉外礼仪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有:
1、美国:幽默随和 亲切友好
美国人以大而化之的自由风格闻名天下,而在竞争激烈的生意场上,必要的商务礼仪一样必不可少。美国商人喜欢表现自己的“不正式”、“随和”、与“幽默感”。能经常说几句笑话的人往往易为对方接受。
美国商界流行早餐与午餐约会谈判。当你答应参加对方举办的宴会时,一定要准时赴宴,如果因特殊情况不能准时赴约,一定要打电话通知主人,并说明理由,或者告诉主人什么时间可以去。
多数美国人不爱用先生、夫人、小姐、女士之类的称呼,认为那样做太郑重其事了。他们容许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由于美国犹太人甚多,故应注意当地的犹太人节日。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不宜往访。除6至8月多去度假外,其余时间宜往访。
2、英国:生性保守 办事规矩
英国保留着岛国的民族特性,比较保守,对新事物总是裹足不前,生性比较害羞,给人一种高傲和难以接近的印象。英国的商人则会在开始时保持一段距离,然后才慢慢接近。
英国人珍惜自己的职业,安于自己的岗位,在自己选择的职业中精益求精,对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英国人做生意,首先从建立信用着手,然后考虑到要“有助”于人。所以当交涉中某些事项未能遂愿时,千万不能强人所难,这在英国的商界是行不通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就得另想办法,或等待下一次机会,诉之感情的做法是万万行不通的。此外,与英国人做生意,凡事都有一定的程序,不能操之过急。
凡事都要规规矩矩,不守约束在英国办事是难以顺利进行的。
3、日本:含蓄婉转 耐心十足
日本人办事显得慢条斯理,对自己的感情常加以掩饰,不易流露,在与日本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耐性是非常重要的。
“爱面子”是日本人的共性。它是一个人荣誉的记录,又是自信的源泉,面子会强烈地影响日本人的一切,一句有伤面子的言语,一个有碍荣誉的动作,都会使事情陷入僵局,“面子”是日本人最重视的东西。
日本企业对谈判的时间概念有独特的理解,他们似乎把会晤和交谈以谋求共识所用的时间看作是一种无限资源。讨论问题时总喜欢作做时间的思考,尤其是在回答对方提问或要求时似乎有一种惊人的耐久力,甚至在较长时间处于沉默思考之中。把谈判的时间拖延得足够长,容易使对方变得急躁。
4、德国: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德国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在社交场合举止庄重,讲究风度。与德国人相处,你几乎看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这些举动在他们看来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们十分注重生意,通常是基于看到了生意的好处才准备谈判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在谈生意之前就培养亲密的个人关系,友好的关系通常是在双方谈生意期间建立起来的。
德国人一般不会约在晚上与客人见面,因为在他们看来晚上是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勿上门拜访,慕尼黑及科隆嘉年华会举行期间也应避免上门拜访。在德国,人们忌讳“13”,要是13日碰巧又是个星期五,人们会特别小心谨慎。
5、法国:浪漫热情 保守正式
法国人爽朗、热情、幽默、喜欢交谈,特别爱好音乐、舞蹈。
法国烹饪誉满全球,法国人个个都是美食家。就餐是法国人的一大快事,尤其喜欢晚宴的气氛。到了招待的时候,主人的用心是无微不至的。法国商人保守而正式,尤其是在一些小城市。比如里昂等,你得表现得格外正式。为了确保日程的适宜,事先预约总是十分必要的。商务活动宜穿保守式西装,而握手是开始或结束商务谈判的必要,伴以向对方传达适度的问候,多握几次更好。但不要询问对方的家事,“商业机密”就更为敏感。
法国人喜爱花,生活中也离不开花,特别是探亲访友、应约赴会时,总要带上一束美丽的鲜花,人们在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会送鲜花给主人。
这样的列子还有很多,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就必须对其忌食猪肉、忌酒、忌用左手与人接触、忌送雕塑玩偶以及对方在“斋月”期间禁止饮食的习俗,统统都认认真真的表示尊重,否则就可能会冒犯对方。
对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总之是既要了解,更要尊重。没有了解,就无所谓尊重。了解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尊重。尊重,从来都是建立于了解基础之上的。
所以入乡随俗是在涉外交往中很重要的一点,做好这一点你就能赢得交往对象的尊重。
第四篇:涉外礼仪
涉外礼仪
北京开春之际,正值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亮相国际舞台之时。继3月底刚从刚果共和国结束访问后,4月6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将在博鳌论坛上迎来众多与会并来访的外国国家领导人和首脑。
“这对礼宾工作来讲,是件不得了的事。”76岁的鲁培新向本报记者说道。他曾是中国驻斯洛文尼亚首任大使、中国外交部前礼宾司代司长,见证了从周恩来总理以来的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外交故事。
“外交工作无小事,涉外礼仪更是如此。”鲁培新说。国家领导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外交形象,一方面是领导人气质的自然流露;而另一方面,外交工作人员的悉心准备和服务也功不可没。这其中,以负责国家领导人的出访和外国领导人的来访为主要工作的外交部礼宾司,正是“功臣”当中的焦点。
国际惯例与东方特有魅力
不过,鲁培新和他的同事们并不敢以“功臣”自居。正当外界为习主席及其夫人彭丽媛在国际舞台上大方亮相齐声喝彩时,鲁培新表示,这一切功劳都要归于习主席和彭丽媛本人,礼宾司不敢居功。
和所有关注习主席首次出访的民众一样,已经退休的鲁培新是通过电视、报纸了解到这位新任国家主席的出访活动的。“从外交礼仪的角度看,习主席和彭丽媛举止都非常得体、适当,双方配合得也非常默契。”4月2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鲁培新首先兴致勃勃地讲述了他的观感。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乘飞机到达出访国后,习近平与彭丽媛两人挽手走下舷梯,场面温馨。“习近平展现了一个落落大方的大国领导人气质。”鲁培新看到,习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回答学生提问时亲切自然;与机场里献花表示欢迎的非洲小女孩低头交流,平易近人。
“彭丽媛做的也很好,她的表现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东方女性的特点。”鲁培新说。按照国际上的礼仪标准,“第一夫人”随同领导人在国外参加外事活动时,夫人通常要和领导人并行或者稍退后;跟外国领导人会见时,要先让领导人跟对方握手,然后才轮到夫人上前握手;检阅仪仗队时,夫人要站到人群中,不能和领导人站在一起;领导人致辞和发表演讲时,夫人也不能站在旁边,而要到台下就座聆听。
“第一夫人”因其女性特质,往往也有自己的外交使命。这包括参加文艺活动,访问幼儿园、慈善机构等地。3月23日,彭丽媛访问位于莫斯科的孤儿学校时,亲切地说:代表中国千千万万个母亲看望大家。这句话也让鲁培新感受到了暖意。
鲁培新也向本报记者介绍了领导人和夫人出访时着装的国际惯例。比如领导人多穿西装,夫人最好穿深色,正式场合要穿西装,晚宴等轻松场合则可以着旗袍或者唐装等。
“总归一句话,夫人的着装要尊重东道主的要求,适应场合需要以及当地习惯。”他说。
“打前站”探路着装信息
事实上,对领导人和夫人以穿戴什么样的服装亮相国际,礼宾司也做了不少幕后努力。
“在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正式开展之前,礼宾司一般会派出一个先遣组„打前站‟。”鲁培新介绍道。先遣组的工作内容包括:确定领导人的访问日程、考察访问地点、商议接待仪式、保障访问安全等。其中,对夫人即将出席的场合,先遣组也必须打探清楚:是什么场合?有哪些人参加?需要讲什么话?等等。待先遣组回国后,一般都要亲自去领导人家中进行口头汇报,“具体服装领导人自己准备,但我们一定要通气”。
“打前站”需要考察详细的信息内容。在这方面,外交部礼宾司并不是没有教训。1990年曾有一次到访印尼的活动,有关工作人员在和印尼方面商谈活动项目安排时,对方提出,对方领导人的欢迎宴会非常隆重,男士要穿“Blacktie”。这位工作人员误以为这是指深色西服扎深色领带,便同意了对方的安排。实际上,这是指晚礼服。
鲁培新表示,领导人出访国家的确定,是由外交部研究整体国际环境与国际形势后决定的。“每年年初,外交部会有一个关于领导人出访的初步计划,拟访问哪几个国家。这当中要考虑访问不同国家的频率?两国关系如何?两国间有哪些重大事情需要领导人会晤?从整个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来看需要去哪里出访?此外还要考虑有哪些主席或者总理必须参加的国际会议。”
在以往率队“打前站”时,每谈妥一个国家的访问日程和项目,鲁培新和同事就从当地使馆发回电报,请领导人定夺访问安排。如果有领导人认为不合适的访问内容,那么“前方”便可以立即取消。
“每一位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打前站‟的内容。”鲁培新介绍说,继任鲁培新的礼宾司司长和他说起过,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出访前一天给他家里打电话,详细询问出访后参观的内容。
“时任总理的温家宝也曾专门跟礼宾司司长谈过,礼宾工作不能光懂礼宾,还要懂中国国情。温总理曾说,我们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去工作的。一个项目是否适合参观,有没有必要参观,要懂中国国情。”鲁培新回忆道。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鲁培新还向本报记者讲述了他陪同杨尚昆主席出访时的一个故事。
杨尚昆1988年、81岁时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一次,在结束一项外事活动后,鲁培新送杨尚昆回到宾馆休息。杨尚昆叫住他,问道:你先等一下,刚才那场活动中,我有哪些礼仪方面的问题需要注意?我在谈话中有没有失礼的情况?如果有,你要坦率地跟我提出来,不要觉得我是主席,你是司长,不好意思说。
这段话令鲁培新深受感动,记忆深刻。
“在涉外交往中,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是涉外礼仪的一项重要原则。”鲁培新说,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这条原则,也得到了被访问国民众的称赞。
外交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来源于周总理。上世纪60年代初,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访问缅甸。周总理当时穿上了缅甸民族服装,戴上头巾,和当地民众一起互相泼水,庆祝泼水节。这段情景一直是中缅人民友谊的佳话。
其后的中国领导人也都非常重视出访礼仪。鲁培新表示,在出发之前,访问团会召开一个“全团大会”。以往,身为礼宾司代司长的鲁培新都要在会上强调,希望大家准时、守时、不拖拉。鲁培新记得,一次他发言后,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又强调了一番,并嘱咐大家,出访时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其实出访以后,我们在国外是比较踏实的。因为日程和行程安排都是确定好的,我们心里有数。”鲁培新说。而这一点,事实上又涉及另一个出访“注意事项”,即谈定的日程一般不临时更改,以免给主人造成困难。
外交无小事,礼宾无小事
有了领导人的以身作则,鲁培新和同事们的工作紧张却从容。不过,二十多年的礼宾工作里,鲁培新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任何差错。
1990年12月,一位中央领导访问马来西亚,为了表示对我国明代友好使者、航海家郑和的敬意,日程中专门安排了领导人拜谒郑和庙。由于“打前站”的时间紧迫,鲁培新当时未能亲自去看看郑和庙,只好委托使馆派人前去查看。但由于工作繁忙,使馆也没有派人去。于是,全团人员后来被带到一个很大的佛庙,向“郑和”三鞠躬。就在这时,一位当地的华侨老者告诉鲁培新,这里根本不是郑和庙。鲁培新一听,顿时头上一阵冷汗。事后,他和马来西亚方面商量,重新补去了一次真正的郑和庙。
“细节决定成败。”多年后,鲁培新依然感慨,“这件事再次证明,外交无小事啊。”
细节虽然重要,但对礼宾工作而言,细致的同时更要避免繁琐。
“总体来讲,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我们一直在调研国外的礼仪,改革本国的礼宾过程,简化礼仪。”鲁培新说,“我的感觉是,接待外宾的整体效果要达到:隆重、热情友好,讲究实效、不繁琐。”最初,外国元首访华时,国家主席和总理都要去机场迎接,还要组织群众欢迎。如今,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一般由我国外交部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副部长和驻来访国家的大使去机场迎接。“和国外鸣放礼炮相比,我们现在仪式基本在室内进行,已经不再鸣礼炮了。”他介绍说。
鲁培新仍然记得周总理曾经对礼宾工作提出的要求:礼宾要为政治服务,其中,礼宾是服务政治的手段;此外还有“礼宾革命”,要建立新中国自己的礼宾风格。他说,在改革的路上,他的同事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第五篇:涉外礼仪论文
涉外礼仪论文
大学生应掌握良好的礼仪知识
本学期的礼仪课程对于我们每位大学生而言都是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生活中,礼仪已经成为我们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掌握良好的社交礼仪知识是我们走向成功必要的铺路石。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礼仪作为一种文化和行为规范它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适应时代要求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代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荀子就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也强调到,“不学礼,无以立”。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对个人而言,它也是立足于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作为礼仪之邦的子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同样,一个优秀人才,不仅应当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和礼仪修养。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道德水准上,在礼仪修养方面应当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中与礼仪相悖的行为日益加剧,小至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大至行为放浪等。诸如此类不良行为的存在不再是个别,而且有着愈加普遍的趋势。
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失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 是家庭与教育制度的原因。礼仪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毫无疑问,礼仪教育应当从小抓起,因而,学前阶段与小学中学阶段恰当的礼仪教育可谓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在我国应试教育尚未得到彻底改造的大背景下,是否用功读书,是否分数排名在前,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中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高考的指挥捧的魔力使中小学的教育是以“分数”和“考试”为中心的教育,德育和美育长期受到不应该的冷落。学生把分数看成是“命根”,老师把分数看成是“法宝”,家长只看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和品格的全面发展。这种只用学习成绩的名次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就决定只在教学上下工夫而在塑造孩子的灵魂方面却很少花费时间和精力。再者,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备受呵护,大多都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不会关心他人、不会交际、沟通能力欠缺、缺乏坚韧的意志,集体意识淡薄,服务社会和他人的意识差,索取多于付出。
二是高校教育、管理上的原因。一些高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力的措施。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感到一种多年来未有的轻松,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有条件、有时间、有精力通过不同的渠道、途径,去感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社会的不良的风气的影响。就大学生身边的就很多的不良风气,像如“课桌文学”,“厕所文学”的泛滥,图书馆的书被乱图乱写某些大学教授抄袭他人的学术论文被揭露,有些教师为了创收而对上课敷衍了事……,还有是社会上的凶杀,色情,受贿,贪污,蒙骗……此时,小学中学时期缺乏礼仪教育留下的隐患在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下,就可能转化成为现实的不道德行为,甚至一失足而留下千古恨,此种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大学生们应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学习一些必要的礼仪常识,方可立足于社会、立足于风潮的前端,方可得到人们更多的肯定。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言谈、举止、既反映了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反映了学校乃至社会的精神面貌,通过礼仪教育反过来也能促进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1)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
(3)礼仪教育可以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准社会人,他们对社会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既可以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也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4)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人思想、政治、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反映,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社会舆论中形成并巩固的。礼仪教育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礼仪帮助人们约束自我,尊重他人,自觉处理人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不断强化礼仪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懂得尊重他人,懂得谦恭礼让,懂得和谐共处,长此以往就可以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其实,不知道大学们是否曾想过:当你在社会交往中用礼貌的语言与人交谈;用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用得体的文书与人交流,人们一定会感触到你彬彬有礼的气度,落落大方的气质,文明道德的修养,都会平生出几分敬意。优雅合理的谈吐,亲切整体的仪容,会是人感到一股温馨的春风吹来一股热情洋溢周身。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
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还可以美化人生,培养人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