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八 风光摄影入门及欣赏)(模版)
第二节:风景摄影
一:与胶片的比较
风光摄影是胶片固守的最后一片广袤田园,目前仍然还有很多风光摄影师在坚持使用胶片。风光摄影师坚持使用胶片最重要的理由是使用大画幅和中画幅的相机以纪录更丰富的细节,另外一些风光摄影师使用胶片完全是因为习惯,习惯于通过选择不同类型的反转片来控制色彩、影调特性。
现在主流数码相机的成像质量,其实已经达到或超越了传统135系统胶片的成像质量,而顶级的135数码单反已经具备了中画幅相机的成像质量。另外,数码照片便于交流的灵活性,在互联网时代也是传统胶片不能比拟的。由于数码相机的种种优势,它已经开始大规模进入风光摄影的范畴。
二:单反还是便携
影像传感器上的灰尘是数码单反的一大弊病。当一天的拍摄结束时,拿出笔记本电脑浏览照片,发现上面一颗颗灰尘留下的黑色斑点,甚至还有毛絮的影子,这可能是数码单反用户最烦恼的问题之一。目前虽然很多厂商在数码单反的设计上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但至今没能完全解决。
有一个名为f64的俱乐部,其主张就是在风光摄影上尽量收缩光圈以获得最大景深,这种主张确实是很多风光摄影题材中的惯用手法。在我们常用的数码单反系统上,没有机会使用f64这样的小光圈,但是f11、f22都是很常用的。
f11的光圈已经足以让CCD/CMOS影像传感器上肉眼看不到的细小灰尘现身,f22则会告诉你,貌似干干净净的影像传感器上已经有上百个颗粒了。这些肉眼难辨的颗粒非常难以清理,目前还没有完美解决之道,只能靠后期手工修理。因此,我们可以说单反的优势是有代价的,特别是在风沙比较大的地区。相比而言,不可更换镜头的便携数码相机就没有这个问题。对于风光摄影而言,很多时候需要经过艰难的跋涉和徒步行走,有时甚至还需要携带帐篷、睡袋和炊具。这时候,便携数码相机的轻便特性还是挺有优势的。
让我们看看这张未经修饰的照片局部,f22的光圈令CCD/CMOS影像传感器上肉眼难辨的细小灰尘纷纷现身。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便携数码相机优于单反。数码单反仍然是风光摄影的首选,但不是必选。如果你的摄影目的仅仅是自娱自乐,没有专业摄影师眼中那些追求完美的种种苛求,普通的卡片机是不错的选择。
三 :镜头很重要
对于风光摄影而言,镜头是最具决定性的摄影工具。最理想的镜头配置当然是覆盖各个焦段、变焦和定焦兼备、光圈越大越好。但现实中往往既不能承担这样的成本,也无法携带如此多的镜头,因此我们还是要进行权衡和取舍。取舍的依据主要是自己的摄影习惯和偏好,同时要兼顾自己的购买能力和背负器材的体能。1.长焦和广角:
有一种观点认为广角适合拍风光,长焦适合拍人像。但事实上,风光摄影既需要广角,也需要长焦。有人把广角镜头比喻为宏大交响乐的指挥家,把长焦比喻为乐器独奏的演奏家。这种说法虽不尽然,却更为形象。
在风光摄影中广角镜头能包容更广泛的信息,因此更适合庞大恢宏的场景。相比较,长焦镜头能从杂乱的场景中裁切出最有趣味的内容。
很多非常成功的风光摄影片往往具有很多元素。在元素众多的情况下,有时候需要很广的视角才能把它们包容进来,有时候又需要通过透视压缩把不相关的元素叠加在一起。这时候,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在组织摄影元素方面有迥然不同的功能,往往不能互相替代。
实际运用中,广角镜头的运用难度往往更大,尤其视角大于24mm的镜头。由于包含的信息过多,照片的主题在组织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元素过多喧宾夺主、组织无序画面杂乱等,广角镜头本身的透视畸变也经常难以控制而产生副作用。
长焦镜头可以把很多原本分离的元素通过透视压缩而组织到一起。100~150mm焦端的镜头经常可以用于这类用途。
对于初学者,长焦镜头也许更有助于培养观察能力,更容易拍出满意的照片,而广角镜头也许是更好的纪录工具,出好片的难度更大一些。总之,在风光摄影中长焦和广角都不可偏废,一只视角相当于135相机24~105mm的变焦镜头可能会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而类似富士S9500这样的高端固定镜头数码相机则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焦距选择,它的手动变焦镜头覆盖了28~300mm的焦距段,无论是宏大的场面,还是远处优美的细节小品都可以轻松获取。2.大光圈和定焦:
有一种观点认为风光摄影中的广角镜头没有必要强调大光圈。尽管我们在风光摄影中更多的时候需要收缩光圈,但是并不意味着大光圈镜头不重要。很多昏暗的室内和夜景光线环境下,特别是有人文环境的风光摄影中,三脚架是无助的,大光圈镜头是纪录特定光线氛围的“利器”。因此,f2.8的大光圈变焦镜头会比f4的镜头有更广泛的适用环境。
不过,变焦镜头一般到f2.8就是极限。因此,很多数码单反用户还会选择一支大光圈的定焦镜头以应付特殊的光线环境。与人像摄影不同的是,风光摄影师此时会倾向于选择广角定焦镜头,比如24mm、28mm、35mm,在使用大光圈时仍然具有足够的景深,而避免背景过于虚化。大光圈定焦广角镜头,一般情况下有一支就足够了。3.运用偏振镜:
很多风光摄影师都习惯于在镜头前一直拧着一片偏振镜,特别是光线较好的时候。偏振镜可以消除空气中的漫反射光而提高空气的通透度,使蓝天更蓝,也可以部分消除物体表面那种令人讨厌的反光,消除物体表面反射高光形成的光斑,改善色彩饱和度。
偏振镜,也叫偏光镜,简称PL镜,是一种滤色镜。在阳光下,偏光镜几乎是风光摄影的必备工具。偏光镜的另一个用途是充当中灰密度镜,可以降低2档左右曝光时间。在拍摄瀑布、溪流等题材时,长时间曝光可以获得虚化的效果,而一块偏光镜可以帮助你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把曝光时间延长2倍,2块拧在一起的偏光镜则可以延长4倍以上。
偏光镜是2块玻璃组成,相对比较厚,在广角镜头上容易出现暗角。因此,应该为广角镜头专门配备超薄型偏光镜。
4.三脚架:
三脚架在风光摄影中仍然很重要,配合快门线并预升反光板,是在昏暗光线下获得层次丰富得高清晰度照片的必要手段。
四.风光摄影手法: 风光摄影的手法可归纳为四个字:知、观、表、现(即知其时、观其势、表其质、现其伟)。1.知其时:
“时”从意义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的分别。从广义来讲,是指季节性的春、夏、秋、冬。大家都知道,把大自然装点得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它们的孕育、茁长、枯落,无不随着天时气候的变迁而变化。因此同一地点的风光景物,四季就有不同的景色特点(如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等),还有跟随着季节气候转移而呈现着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幻莫测。就连浮游在天空的云,都是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壮观的奇景,而直接与云有密切关系的就是雨和雾,这些都是大自然的一般景象,但云和雨的形与势,实际上也是四季不同的。因此为要表现大自然,而又要具典型性的风光,对这广义的“时”,便不能不细加分析、深入了解,才能有效地予以恰当的时机和把握。
而狭义所指的“时”,是一天里自早晨至黄昏,甚至晚上。摄影最主要的条件是光源,而拍摄大自然风光所靠的光源,就是太阳光。要想很好的掌握光源,首先要对季节性光的方向来源和可能投射到的地方和位置进行了解,一般只知太阳东升西落,而实际上升降的方向都是随季节而移动的,因此光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画面的效果,冬天太阳升起的位置是偏于南,而投射偏向北;夏天的太阳却升自偏北,下地是射向偏南。两者位置的变易,都是移动很少的,正如一年太阳从正东升起一样,只有两天(三月二十一春分、九月二十三秋分),每天变化0.258度。
光源对景物产生的效果,纵然只是一线之差,但都有很大的不同,那么拍摄大自然的风光唯一可靠的阳光,关于它的升降位置的投射方向,不仅是必须清楚,而且绝对重要。
2.观其势:
是指观察拍摄景物的整个环境和形势。当我们身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满眼都是景物,撩乱杂阵,那些应该删去,那些应该取舍,至于采景的位置,最佳角度等也不是仓促间能够作出决定的。为此,必须细心有耐性的、不厌其烦、不畏其劳的,从任何位置和角度去探讨。深观而默察,结合积累的经验,选取认为理想的角度去拍摄心目中已打好草稿的景物,随之再加以细致的剪裁。所谓剪裁是要对最微末的地方也要注意,不容疏忽。不管一草一石,一枝一叶,都要列入需要推敲的范围。因为在一张作品的完美要求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和毫不重要的地方,往往起着建设和破坏的极端作用。因此,选景与拍摄是要相当细致的。画家黄宾虹说:“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以腾空的动,也要有老僧补衲的寻静。”意思是我们对眼前的景色要有无比的热情,不辞劳苦的四处奔跑、观察、寻景,跟着就是要去思考,去认识眼前的景色,从而了解这些景色。画家们又讲:“山峰有千姿百态,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所以我们观察山、景,不是停留在表面上,更多注意的是山景的气势与当地的特色,五代时期的画家荆浩说:“搜妙创真”。妙是指客观的存在,搜是作者主观的努力。这些都是前人的艺术家们的体会,对我们是一个教侮。3.表其质 :
表其质,我们都知道万物都有它的独特的本质,尤其拍摄大自然风景时,对于充满整个大自然环境的花、草、木、石、泥的本质更要深切认识,然后熟悉和掌握它的本质,使其有效地重现于画面中、照片中。这就是所谓的“质感”,质感的意思就是要求在表现景或物的时候,不是徒具其形貌的轮廓,重要的目的要表现到有质的感觉,既有骨,又有肉。4.观其伟:
这个“伟”字涵义很广,像雄伟、壮观等等。拍摄崇山峻岭,参天乔木等,大可运用镜头角度去表达“伟”,也可以衬托对比方法,把“伟”表达的更加显明。而“伟”的另一种意义,也可以引申为美,把景色最美之处加以突出,亦是现其“伟”的一个范畴内。那么,我们拍摄风光照片如何去观其“伟”呢?关键是在于抓景物的特点、气派。
如黄山,有四个特点:云海、云雾、奇松、怪石。但是我们把视野放到大处,便又各具奇险的三十六大峰和三十六小峰;若把视界略放,更有不少郁郁苍苍的茂林、清幽深处的岩谷。再把视线带回身边,便有许多自由自在的小景,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令人心醉神迷。
至于峨眉山之得名,在于苍秀,青山可称得是清幽。至于五岳亦不过是雄伟巍峨,险峻磅礴而已。因此,当我们进入名山大川的时候,是要凭自己的眼力和经验,但这经验是前期的艺术修养,缺乏这些修养,便不能把景物最美的一面发现。利用摄影镜头的动能,把景物尽收镜头只能得到一些曾到此一游这类的纪录片。
第二篇:数码摄影基础教案(学生七 人像摄影)
第四章:摄影技巧
第一节: 人像摄影
一:基础知识
1. 人像摄影器材 :长焦距镜头
什么镜头拍肖像最好?一只中等望远的变焦或定焦镜头就能胜任。如果使用35毫米胶片拍摄的话,这就意味着应使用85至135毫米焦距的镜头。因较短的焦距(50毫米以下)拍肖像常常会夸张人物面部的特征,有时会使鼻子显得比实际的大,人物会变形。
使用经常被称为人像镜头的85至135毫米的较长镜头时,透视则有所压缩,这样面部特征就会表现出正确的比例。而若要使用200毫米以上长焦距镜头的话,则会使面孔显得太平。
用中等望远镜头来拍摄肖像效果比较好。用35毫米广角镜头靠近拍摄的面容太难看。而用105毫米长焦距镜头拍摄的肖像压缩了透视和面部特征,把被摄者表现得自然悦目。
2.靠近点:
没有经验的人像摄影师拍摄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拍摄时没有尽可能地靠近被摄者。如果你拍摄的人物在画面上太小,以至于其面容和表情看不太清楚,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解决的办法就是再靠近一些拍摄,你可以走上前去靠近被摄者,或者是使用较长焦距的镜头拍摄。“近产生美”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对人像照片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3.使用大光圈:
拍摄人像应避免使用 f/11到 f/22的小光圈。用小光圈对于在强光下拍风光是好的,但是对于拍摄人像则会出问题。小光圈能使背景显得相当清晰,会转移对被摄者的注意。f/1.8至f/4的大光圈能使背景虚化,使之处于焦点之外,而让人物成为照片中唯一让人关注的目标。不过,大光圈有可能使景深太浅,如果被摄者的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离相机更远,那么距离较远的那只眼睛也许会处在焦点之外。补救的办法是在取景时舍弃背景,这样就可以使用较小一挡的光圈,或者是调整被拍者的头部位置,使其双眼与相机的距离相等。
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摄影师所希望的地方:被摄者身上。然而虚化背景并不总是必须的。你不妨试拍一种环境人像,为此,你需要保持周围背景清晰,通过环境特点和细节来对被摄者加以介绍。4.试用竖画面构图:
人像摄影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是把人像拍成横画面。这种横画面的构图对于群像来说是好的、但当你拍摄单人时就要把相机转到竖画面的位置。竖画幅取景比较适合单人肖像,因为这种画幅与头部本身或头与上身的立式长方形造型相对应。立式结构也适合拍摄夫妻照片,特别是当他们拥抱的时候,能让两人亲密无间的浪漫情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采用横画幅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对人物最自然的剪裁要选择在身上最窄的部位,如脖子和腰等。5.要避免刺目的光线:
拍人像最忌讳的就是使用从头顶上直射下来的阳光。它将在眼窝、鼻子周围和下巴底下造成黑影。为了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光线效果,职业人像摄影师喜欢选用开阔的阴凉场地,如晴天时大树底下,四周有大量的反射光可以对局部阴影进行补光,在人物脸上形成流畅的没有阴影的照明。如果你不得不在正午时分抓拍人像,你可以很容易地自己创造一个开阔的背荫条件,即让被摄者把背对着太阳,从技术上说这叫逆光。这对于你的相机测光系统会形成一种挑战,下面介绍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为了改善用直射阳光拍摄的效果,可用一把半透明的白伞遮挡中午的阳光。另一种办法就是采用这光照明来解决问题,不过被摄者周围的强光会干扰你的测光而造成人物曝光不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你应靠近被摄者直接从其面部测取曝光读数。或者如果你的相机带点测光劝能,那么就用它测取被摄者面部的反射光好了。
6.选择简单的衣着:
令人目不暇接的彩色服装只会转移观众对被摄者的注意,要采用朴素的设计和沉静的色彩以突出人物神态。
人物的着装要保持简单。花哨的着装会使人们把对被摄者五官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物身上。在色彩方面,保持简单的着装通常是行之有效的。鲜艳的原色能为人像增添生气,但要注意选择能与被摄者的本色般配的服装。如果可能的话,让被摄者自己选择衣服颜色,这效果会最理想,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什么颜色会让他们最好看。
拍人像时选用简单的衣着
二:人像摄影构图
有人认为,所谓摄影就是记录下决定性的瞬间。拍摄人像,要抓住人像的神韵。
画面的和谐,完美是我们的追求。也就同时诞生了一些一般性的法则。
1.拍摄角度:
通过姿式篇,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平行的角度是常见角度,而仰拍,俯拍都不常见。仰拍,易使得人物的下巴变宽,反过来说,也可以使人物面部变得丰满。
而俯拍,改变了身体的线条,使他变瘦,成功的利用这种变形使得人物生动起来。但因为两种角度失去了人物的亲近感,所以并不常用。
2.使用相机和镜头:
一般的拍摄应该用标头或者长焦,广角会使人物变形。
标头如果离得太近也会产生变形
长焦镜头的优点是使焦距变短,使背景虚化,更加突出人物,所以常常被使用;缺点是,用长焦的话,拍摄者与人物的距离太远了。
3. 人像摄影用光:
人像摄影的用光或者说如何照明,既是一种基本功,又是体现摄影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容。与调度人物的姿势、安排道具和选择背景相比,用光在人像摄影最终完成的影像上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为摄影本来就是在用光绘图。
我们经常看到拍摄男性的照片采用的是阴阳脸布光,就是让男性面部的一部分沉入黑暗中。以面部来说,照亮光亮面的主光和照亮阴暗的面光的强度对比,称为光比。男性的光比大,呈阴阳脸样子,而女性的光比一般较小。这是有道理的。女性的美,主要是种温柔细腻的美。光比小的平光,使得女性的面部起伏不大,兼之呈现出的面部柔滑的线条,给人一种亲近温柔的可人感觉。失败案例: 由于强光照在鼻子上,使得人物有了个突出的大鼻子,同时使得脸部向下凹。
作为人像摄影,逆光是个高档次的选择。逆光和侧逆光要注意对面部暗部进行补光,否则面部就会很暗,可以用反光板和闪光灯。如果不进行补光,而又想让人物清楚一些的话,那么背景就会因为曝光过度而看不清楚。4.图底分离:
人物照的另一个原则就是让人物从画面中突出出来。方法一是色彩,根据背景色选择着装颜色,使人物从背景色中分离出来。
有的时候,为了保持主体与环境的整体统一,人物着装与背景用同一种色系。此时,背景和主体的繁杂与重复的对比,也可以使图底分离。
图底分离的另一个更为常见的方法就是让背景虚化。这是在外景拍摄中的常用手法。
当然,图底分离同样存在色彩的对比与搭配问题。虚化背景的方法,一是使用长焦镜头,二是开大光圈。使用单反相机时,一定要注意用手动功能,把光圈开到最大,否则下面照片的背景虚化效果是出不来的。5.整齐: 许多景点的拍摄中,我们常常采用的是对称的构图,这里要强调的是对称中的细节不能是完全对称。对称构图,给人一种稳定感,所以常常用来表现安静,庄重的女性。
一张照片应该是相似与变化并存的
6.前景与后景:
之所以选用这张照片,是因为作者构思的巧妙,主体的人物其实是“镜中人”,前后景中的植物,将主角包含在中间,引起视线的注意!前景中的树丛,遮挡掉了因为蹲姿可能带来的身体臃肿感。7.人像背景的选择:
以人物为主体的照片,背景的作用十分重要,通过人物与背景的相互关系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人像摄影的实践来看,背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平面的,有纵深的,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如何借背景刻画被摄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根据照片所欲阐明的主题来选择背景
拍摄人物照片,摄影者通常具有很明确的创作主题,由于主题的不同,摄影者在选择背景时就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分别予以合理的取舍。譬如欲显示被摄者的职业特点,我们可把其工作现场作为背景,并采用现场自然光线拍摄,力求画面产生常态的气氛,把环境作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环境来衬托人,用环境来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假如照片反映的是人物的容貌、气质,那背景就应以简洁、朴素为佳,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主体,使人物形象显得很鲜明、生动。
(2)根据背景的内容来选用不同的光圈
一旦确定了背景内容,采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背景便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具体该采用何种方式来表现背景,这就要看背景的内容,如果背景是整个画面中一个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它可以传达出许多有助于观众了解被摄者的信息,那应该采用缩小光圈的做法,使背景的细部有相当的清晰度。要是背景仅是用来作为一种有别于主体物的影调成分出现在画面中,就可以采用放大光圈的方法,让其在画面中显得模糊。
(3)掌握背景在画面中所占位置的比例
背景在画面中究竟该占多大合适,没有一个规定,但是有些原则是可以参考的。如你拍摄一幅表现被摄者职业的环境肖像,那么背景可以用得大一些,只要不是大到喧宾夺土的程度即可。拍摄人物旅游照片,画面中有名胜古迹出现时,背景所占的地位也可以尽量多些,避免把景色拍得残缺不齐。还有,拍人物全身像背景宜多些,以免造成局促感,而拍胸像照、头像照,背景则宜少些,使观众的视线更集中于主体之上。
(4)避免一些不良的背景
好的背景能起到烘托、美化被摄人物的作用,而不良的背景则会影响画面的美观。在摄影中,以下一些景致一般不宜充当背景:
景物零乱繁杂。
喧宾夺主的亮色块的景物。
具有冷色调的景物(因为当它反射到被摄物脸部时,会使人物显出一种病态的样子)。 反差异常强烈的景物。三:人像摄影关键要素
1. 什么是人物摄影?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人物摄影是以静态或动态人物为被摄对象,着重描绘其外貌和精神面貌,从而直接表现人的一种摄影。凡是内容涉及人物而以人物为主体的各种题材,都属于人物摄影的范畴。诸如:人像、家庭生活、亲朋欢聚、情侣相悦、婚寿礼仪、童年纪实、校园动态、老人晚景、旅游揽胜、时装穿戴、舞台演出、体育活动、工作现场、佳节盛会、风土人情、社会新闻、人体艺术等,题材广泛多样,到处可选。总的来说,摄影艺术领域里,与此相应的具体门类,除人像摄影外,更有家庭、儿童、旅游、婚礼,以及体育、舞台、社会纪实乃至人体等多种摄影,各具特色,相互关联,又常兼归于人物摄影系列之内,统称为人物摄影。
自从1839年摄影术诞生迄今为止,人物一直就是摄影艺术中的主要课题,而归纳人物摄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形神兼备”。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精神面貌更是千变万化。一幅人物照片,如果抓住了被摄对象的神态和情感,但外貌没有表现好,就经不起细看, 缺乏应有的艺术表现力;反之,如果外貌酷似,而神态和情感未经刻画,则人物表现势必呆板,没有韵味。因此,人物摄影不能限于拍像,而是应当根据主题,对人物的外貌扬长避短,突出美感,以便通过外貌,能更好地传达和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照片中的人物看起来比真实的被摄对象更美、更生动、更有精神。只有首先作到“形似”,才能传神。
为使人物摄影符合“形神兼备”的要求,摄影者除正确掌握照相机使用技术外,还要在观摩优秀摄影作品和学习有关摄影知识的基础上,经常对生活中的各种人物细致观察,认真思考,养成敏捷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以便在人物摄影实践中,能别具慧眼,刻意求新,不失时机地选取题材,并抓住被摄对象典型而生动的瞬间,拍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人物照片来。
2.人物摄影有哪几种拍摄方式?
人物摄影的拍摄方式,不外乎摆拍、抓拍和摆抓结合三种。各有特点和要求,又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分别构成人物摄影所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法。(1)摆拍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始终让被摄对象完全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从而使摄影者可有较充分时间,在做好拍摄准备并对被摄对象加以摆布后,完成拍摄。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称为摆布,或者可以叫做主体全知的拍摄方式,为肖像照、团体照、纪念照、广告照等所采用。但在摆布的情况下,摄影者应多方设法,使被摄者思想放松,以便配合拍摄。(2)抓拍
即整个摄影师过程中,根本不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就由摄影者直接摄取人物活动中的典型而生动瞬间。因此,也可以叫做主体不知的拍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拍摄,也许构图、用光不尽人意,而被摄影对象却处于无拘无束的活动状态,神情举止都较自然。但被摄者需要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的眼力,在转瞬即逝的各种人物活动中,善于抓取被摄对象最典型、最完美、最耐看的时刻,及时按下快门。(3)摆抓结合
即整个摄影过程中,虽然让被摄对象知道有人在为自己拍照,但并不告知确切的拍摄时间,以便使被摄对象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所从事的事物,而摄影者得以有一定的时间,选择最佳角度和光线,并经过较小范围的调整和摆布,在适当时间按下快门。这种拍摄方式,兼采摆拍和抓拍两者的长处,做到抓中有摆,摆中有抓取。因此,又称为摆摆抓抓,也可以叫做主体半知的拍摄方式。
3.人物摄影怎样布局?
人物摄影的布局,要根据主题要求,简化和排除与主题无关的一切东西,将主体人物安排在主导位置。这个主导位置,不宜处于画面的中央,因为这样似乎使画面分为两半,显得呆板、生硬、缺乏艺术表现力。通常,主体人物可安排在黄金分割点上。此外,还须注意,人物和其它景物的安排,要主次分明、疏密有致,不可堆积充塞。有时,除了对主体人物的位置作适当安排外,往往还要通过另一些人物和景物,起到培衬或均衡的作用。关于动态人物照片,例如幼儿学步、自行车比赛等,则要在动态人物的前方,多留些空白部位,以便可有向前伸展的余地,从而符合平时观察事物的习惯。
4.人物摄影怎样掌握画面均衡?
均衡,是力学上的一个概念,应用于人物摄影构图,就是指画面中的被摄对象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从而使人物照片能在视觉上产生稳定感、舒适感。为了掌握人物摄影画面均衡,一般要注意安排以下几个方面:(1)人物头脸方面
人物摄影的头脸,在视觉上,脸部为重,后脑较轻。因此,拍摄侧面像时,影像需偏后一些,甚至后脑的后面可不留空间,使脸部前方空间大于后脑。这样,既可给脸部的视线以伸展余地,又能保持画面的轻重平衡。但也有些表现“冲力”情节的题材,人物脸部前方空间小于后脑,以致画面有失重之感,这是根据主题需要而作的特殊位置安排。(2)主体方面
人物摄影画面中,被摄对象俯、仰或倾斜等姿势,往往导致失重不稳的感觉。为此,可通过主体自身的肩头和自身的手以及与主题有关的书、花、茶杯、扇子等陪衬物体作“衬垫”,就能使失重的主体起到稳重作用。(3)主体与陪衬方面
有景物作陪衬的人物摄影题材,在视觉上,人物为重,景物较轻。为此,可将人物所占空间的面积安排得小些,而对景物占有的空间则安排得大些,以取得画面均衡。例如,拍摄人物写字的半身场景,其中较大面积的人物,可安排偏于一边,与此相应,在桌子的另一边,可放置墨水瓶或砚台等对象,使画面得以保持均衡。(4)明暗深淡方面均衡
人物摄影构图中,对于明暗深淡,视觉上的轻重也有所不同,一般以深色为重,淡色较轻。通常,可用小面积的深色块与大面积的灰色或淡色块进行平衡。如果某一部位太深或太浅,轻重不够协调,可在太深的部位选择淡色的景物作“衬垫”;也可在太淡的部位选择深色的景物作“衬垫”。但要严格注意,深底淡景与淡底深景,都要有一定的对比度,才能起到增减重量、平衡画面的作用。(5)色彩方面
不同的色彩,视觉分量也不同。通常,暖色、艳色为重,冷色、灰色较轻。其平衡的规律,也要以小块面的暖色或艳色对应大块面的冷色或灰色。例如,人物脸部小面积的暖色周围,可安排较大面积的冷色;当拍摄暖调人物照片时,应尽可能使脸部肤色鲜艳,而将周围的暖色处理得灰暗些,既可以突出主体,又可以使画面得到色彩均衡。
第三篇: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基础教案:第八课 基本拍摄技术
教学目的与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掌握取景的一般技巧、取景的要点,熟悉取景基本要求。
重点:
取景的一般技巧 难点:
取景的基本要求 教具:
照相机、多媒体教室 教学程序: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拍摄什么样的景物,从哪个方向拍,应该拍多大,都是取景和构图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后期放大照片时可以对照片进行剪裁,但是比较费力而且会影响到画面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要事先考虑到如何取景和构图,因为这是关系到照片最终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所谓取景,就是怎样把镜头前面的各种不同的景物,有选择地、合理地安排在一张有限的画面上,艺术地表现出来。如果不进行选择和筛选的话,很难拍到满意的作品。
一、取景的一般技巧
1、照片的画幅比例
一般照相机的取景框都是长方形的,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常规的照片都是长方形的。一般拍摄的方法是平端照相机进行拍摄,有时候也可以把照相机竖起来拍摄。选择使用横画幅或竖画幅可遵循以下规律:在强调画面的左右延伸感,来表现画面的宽广的时候,适应使用横画幅;而被摄体较高或是有上下延伸的趋势的时候,适应使用竖画幅,如图所示。
横构图
竖构图
2、兴趣中心的安排
兴趣中心,指一张照片中最吸引观众视线,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一副画面中,一般都有一个兴趣中心,也就是一个主体,而其他的物体都是起陪衬和烘托的作用。主体的安排也有一定的技巧。一般来说,主体可以在画面中占有很大的面积,比如占1/2或者更多,以所占的比例来吸引视线,如图
所示。
将兴趣中心放在中央
有时候也可使主体占据比较小的面积,但通过位置的改变或者与背景产生很大的差异,来起到突出主体的作用。这时候主体就不一定放置在画面的中央了,也可以放置在画面的一侧,如下图所示。
兴趣中心放在右侧
3、视觉的多样性
人的眼睛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器官,它可以观察所看到的景物,而且同时对于有差异的物体会非常敏感。所以在取景的时候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重复的影像中插入不同类的物体,以异常打破正常,以突然打破平静,以非常规打破常规,这样也可以达到引起人注意的效果,如下图所示。
打破常规的构图
二、取景的三个要点
在拍摄同一个景物的时候,因为拍摄角度的不同,会导致拍摄出的照片效果大不相同。拍摄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不同的拍摄距离、不同的拍摄方向和不同的拍摄高度。总的来说,这三个要点也就表明了取景的含义。在实际拍摄中,对于这三点的具体把握和结合也就构成了取景的意义。
1、不同的拍摄距离
拍摄距离,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距离远近变化的关系。拍摄距离的选择,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景别的变化。通过距离的远近变化,来确定景物形象的大小以及所包含的空间范围。通常所说的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摄影创作中具体选择哪一种景别,是由摄影者根据被摄对象的性质所产生的艺术构思和立意来决定的,其目的在于更鲜明地表达主题内容,更生动地表现对象特征,更完美地创造新颖的构图形式。
在实际拍摄中,不同的拍摄距离会带来不同拍摄效果,一旦拍摄距离发生变化,那么画面的景别也就会相应变化,而不同景别的变化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使用同一焦距镜头的照相机,由于拍摄距离的变化,产生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的景别。现分述如下:
1)远景
是距离被摄对象远处拍摄,它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可以显示出被摄场景相当广阔的环境和背景,远景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
远景构图
古代画论说“远取其势”。远景总是以自然的气势取胜,表现地形特征,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及气候变化所产生的环境氛围等等。因此,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处理好大自然本身的线条,如山岳的起伏、河流的走向、田野的图案、沙漠、海洋所特有的色调和线条等,并且要善于运用各种流动的因素,比如大气的状况,云彩的变幻,风雨阴晴,它们都是远景画面中动人的因素。
远景的特点是有利于向观众表现出被摄场景完整的印象,重点体现出被摄场景的气氛和气势。在实际拍摄中,远景常常用来风光类型的题材。这类照片一般都气势恢宏,整体的感觉很好。但远景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虽然在表现大的场景上很到位,但是场景过大,而对于场景中局部的表现不足,难以鲜明地表现出局部的细节。在器材的选择上,短焦距镜头视角大,常用来拍摄远景。
2)全景
全景能表现出画面中景物的整体范围和空间特征,以表现某一个被摄对象的全貌和它所处的环境为目的。全景用来交待事件发生的环境及主体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见图。
全景构图
全景范围的大小总是与主体对象有关,是与主体对象的大小相对而确定的。比如人和其所处的室内的全景,自然要比人民大会堂的全景范围小得多,但它对主体事物来说都是以全景来称呼。结构全景画面,主要考虑环境与主体物的某种关联,注意主体整体的固有特征的轮廓线条,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呼应关系。以达到内容上的丰富和结构上的完整。
全景特别适合表现主要被摄对象的全貌和所处的环境特点。相对来说,全景比远景更能表现主题,在主体的塑造上也更加鲜明。全景照片的画面效果与人眼大致相同,也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真实自然。全景虽然在主体的表现上相对远景有一定的加强,但毕竟也是一个大范围的取景方式,所以在某些被摄体的细节表现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器材选用上,使用标准镜头来拍摄。一般都可以达到全景画面的效果。
3)中景
取景范围相对于全景来说要更小,更侧重于对画面中主体的表现,而环境和整个被摄场景的气氛相对次要。目的在于表现某一事件或对象的富有表现力的情节性和动作性强的局部,表现事物矛盾的焦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联系等。如图所示。
中景构图
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环境降到次要地位,如果是静的物体,也总以该对象中最有趣味,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如人民大会堂的中景,可能是突出正门的一排有气势的廊柱。中景人物中,手势动作常常是画面中的主要部分。
中景适合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它能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质感和状态,而且在画面中主体的刻画上要比远景和全景细致和到位,所以中景无论在专业摄影还是在业余摄影中的运用都相当普遍。在器材选用上,一般都使用中等焦距的镜头来拍摄。
4)近景
近景主要用以突出人物的神情或者物体的细腻的质感。“近取其神”、“近取其质”都说明了近景表现的特点,如图所示。
近景构图
近景通常会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做出细腻的刻画,所表现的主体细节更丰富,更加的醒目,容易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近景对于主体的刻画和描写占了主导地位,对于主体所处于的环境的表现就些力不从心了。使用中长焦距段的镜头可以比较容易地拍摄出近景的画面效果。5)特写
较近景更进一步,把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从细微处来揭示对象的内部特征。较之近景,特写更重视揭示内在的动感,通过细微之处看本质。拍摄特写,成功的关键在于独具慧眼的观察力,能抓取一些值得特写的局部,以打开观众窥见事物内在的窗户。
比如人物的眼睛常常是特写的内容,因为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的确,通过人的眼睛,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感情。
其次特写人的手,手是一个人行为和动作的焦点,能看出人的职业、年龄等特征。手还有丰富的“表情”,戏曲行话中说:“指能语”,日常生活中人们就常常运用各种手势来帮助表达感情。特写雪枝下的一朵小迎春花,春天的一株小草芽,夏日的一朵荷花,秋天的一片红叶,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欢悦,比其他的景别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心弦。所以,特写常常富有寓意性和抒情性,较为含蓄,能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由于特写的注意力基本上全部集中在刻画主体物上,所以对于环境和场景的交代几乎是没有的。使用长焦距的镜头一般可以拍摄出特写的画面效果。
特写构图
景别的确定是摄影者创作构思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别运用是否恰当,决定于作者的主题思想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对景物各部分的表现力的理解是否深刻。比如,拍摄芭蕾舞演员的舞姿,若不远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检验产品,而手却不在画面之内;需要强调神情又远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强调气氛的没有给予舒展的空间等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至于有些人事先不构思好景别的运用,往往先拍下来再说,需要中景、特写靠放大后再剪裁,这就是不了解拍摄距离对画面形象的质量和表现力的影响。要保证完美的画面质量,景别的确定要尽可能在拍摄时一次完成。
以上所介绍的景别,可以用同一焦距段的镜头在不同的距离拍摄出来,也可以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上使用不同焦距段的镜头来拍摄。
2、不同的拍摄方向
拍摄方向是指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之间在同一平面上的对应关系。
以被摄对象为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三百六十度范围内,任何一个方位都可以作为拍摄点。不同的方位有各自不同的方向,不同的方向能获得不同的画面结构。
拍摄方位的变化,体现在照片画面上就是构图形式的变化。通过方位的选择来确定被摄对象在画面中的结构方式,使主体、陪体与背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构图形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产生了正面构图、斜侧面构图、侧面构图、后侧面构图和背面构图等不同的构图形式。
1)正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正对着被摄对象的正面拍摄,即产生正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正局。
正面构图,能够清楚地展现出被摄对象正面的形象特征,让观众可以看到正面的全貌。在这种构图中,被摄人物占据画面的中心部位,面对着观众,似乎可以通过眼神、表情和姿态与观众产生交流和联系,具有吸引力和亲切感。被摄景物则可表现其对称的风格特征。假如用正面构图拍摄天安门,许多平行匀称的线条,构成一种平稳、凝重的感觉,以国徽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的建筑风格,在构图中更加强了均衡的效果,让人产生一种肃穆、庄严、稳定的视觉印象。在新闻摄影中,每当报道党代会或人大会议时,常采用正面构图来拍摄大会的正面场景,往往以俯摄角度表现主席台上的横幅会标和众多的与会者,突出体现会议的庄严隆重气氛。
在人像摄影中,对于那些五官端正、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形象,可以采用正面的方位拍摄。正面构图的形式能够塑造端正脸型的正面特征,通过眼睛的神情和面部的表情来揭示人物的内在性格特征。拍摄正面人物肖像,除了选择面部形象正常的被摄对象以外,还要注意处理好被摄对象的姿势和手势,使双手处于合理的位置。在拍摄时要准确地抓取人物面部的细微表情,这种神情往往是通过眼神来传递和流露的。
任何构图形式都有其长处,也有其不足。正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有三点:其一,容易给人一种呆板、缺乏生气的印象;其二,画面中的各种平行线条难以产生透视效果,不易表现空间深度;其三,画面是平均地展现正面的各部位,不易使主体突出。这种构图形式不适于表现活泼气氛和富有运动性的主题。如图所示。
2)斜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在被摄对象的正面至侧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斜侧面构图效果。
斜侧面构图,既能表达出人、景、物各种被摄对象正面的主要特征,又能展示侧面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使构图形式生动活泼,富有立体感。在这种构图中,各类线条均按一定的方向由近而远汇聚,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有利于加强空间纵深感和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运用斜侧方位拍摄,将画面中的主体、陪体、前景、背景等配置适当,可以产生强烈的透视感,增加景物的层次,使构图清新活泼,富有生气。在某些情况下,把主要的被摄对象置于线条透视的会合处,虽然主体占据了较小的面积,并处于画面的深处成为一个“点”,但是观众的视线却能够随着透视的变化而落到这个“点”上,这种最引人注目的点,通常称为视点。
在摄影创作实践中,由于广大摄影者充分认识到斜侧面构图能够加强立体感,富有层次和透视感,易于突出主体的特点,所以采用斜侧方位进行拍摄者居多。运用这种构图形式所创作的优秀摄影作品举不胜举。
在人像摄影中,采用斜侧面构图和侧逆光照明,可以使被摄对象的正面和侧面的“两个面”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使人物五官中的眉、眼、鼻、嘴各部位的线条产生透视变化,更加强了人物的立体形象,能较好地表现人物面部的皮质感。同时,斜侧面构图还能够使人物所处的环境特征得到适当的表达,用环境的空间深度、明暗对比、虚实变化来烘托主体对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拍摄人物肖像时,可能会遇到个别人物的两只眼睛或两只耳朵大小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斜侧方位来拍摄,把眼睛较小的一侧靠近照相机镜头,依赖镜头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使两眼大小不一的缺陷得到适当纠正;至于两耳大小不一,则可将一只有“缺陷”的耳朵“隐藏”在观众所看不到的背侧面,在画面上只出现一只耳朵,观众就会感到一切都是正常的。拍摄人像时,要尽量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塑造和美化人物形象。
3)正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与被摄对象成90度角拍摄,即产生侧面构图效果。这种构图形式在国画中称为偏局。
侧面构图,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被摄对象的侧面形象特征,适于表现人物或景物的侧面轮廓效果,使整个画面结构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拍摄某些运动中的被摄对象时,能够加强活跃、动荡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摄影中表现运动员跑步、跳跃和赛车赛马等运动项目,侧面构图可以产生强烈的动感,具有你追我赶的动势。
正侧拍摄
在人像摄影中,运用侧面构图可以塑造被摄对象的侧面轮廓形状。凡是侧面形象比较端正的人物,均可采用侧方位拍摄,表达其侧面的某些特征,表现侧面轮廓形象的健美或秀美。拍摄侧面人物肖像,除了那些五官端正、侧面轮廓线条富于变化的人物之外,尚有少部分面部形象不够端正,或脸面左右存在某些缺陷的人物,可以运用侧面构图来掩饰有缺陷的部分,美化人物形象。
侧面构图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运用侧面方位拍摄某些建筑物或其他物体,由于只能表现侧面的特征,同样产生了正面构图的某些缺陷,侧面的一些平行线条也难以产生汇聚,使主体物的透视效果大为减弱,这是其一;其二,由于只能看到侧面特征,正面的主要特征难以表达,构图容易流于散漫和不集中。这种构图不适于表现平静、严肃的主题。如图所示。
4)后侧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侧面至背面之间的某点上拍摄,即产生后侧面构图效果。
后侧面拍摄
后侧面构图,是表现被摄对象背面和侧面某些特征的一种构图形式。它与斜侧面构图的拍摄方位正好相反,所类似的是同样表现了被摄对象的“两个面”,立体感较强,各类线条也与斜侧面构图一样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透视感。这种构图形式大多用于表现人物的背部特征,或以人物后侧面作为前景来展示环境和背景特征。
在人物肖像摄影中,有时为表现人物的背面和侧面的某些特征,常采用后侧方位来拍摄。例如表现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头饰,运用后侧面构图形式,既可清楚地表达人物头部和背部的一些精美图案的色彩效果,又可看到人物侧面的基本形象。
5)背面构图
照相机的方位处于被摄对象的正后方,对着被摄对象的背部拍摄,即产生背面构图效果。
背面构图,能够表现被摄对象的背部特征,通过背面形象来表达作者艺术构思中的含蓄意念。
利用背面构图形式所创作 的优秀摄影作品并不少见。在这类作品中,通常是以人物的背影姿态作为前景,透过背影看到远景环境或背景特征。例如前苏联摄影艺术作品《未来的船长》(加利娜·桑科摄影),表现两个孩子站在岸边,凭栏眺望远处起航的巨轮,向往着将来能成为扬帆远航的船长。这幅作品的构图方式是以两个孩子的背影为前景,由深黑色的前景影调透视到远处朦胧中的船只,形成了较强烈的影调对比,远景与近景之间的虚实对比,产生了以虚托实的效果,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选择不同的拍摄方位,产生不同的构图形式,都是作为摄影造型的表现方法而存在的。从理论上讲,不同方位所构成的构图形式均有其自己的特点和缺陷,但不能因此而主观武断地给各种构图形式打上优劣的印记。任何一种构图形式,只要它与某些被摄对象特点相结合,充分发扬其特点而避免其不足,能够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并给人一种美感,即可称之为优良的构图形式,且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摄影作品。如图所示。
3、不同的拍摄高度
不同的拍摄高度会使画面产生迥异的效果。拍摄角度分为平拍、仰拍和俯拍三种。
1)平拍
拍摄点与被摄对象于同一水平线上,以平视的角度来拍摄,这种角度称为平摄角度。
平拍所构成的画面效果,接近于人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它所形成的透视感比较正常,不会使被摄对象因透视变形而遭到歪曲和损害。因此,这种平摄角度的表现方法在摄影实践中应用最广泛,运用起来比较快捷方便。
平拍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图
在人像摄影中,凡属身份证、工作证所用的半身免冠照片,均应以平摄角度和正面构图来拍摄;其他肖像照片,运用平摄角度也居多数。凡是人物面部结构比较正常者,通常应采用平摄角度,它可以使五官端正的脸型得到较好的表现。这种角度所拍摄的人物肖像,容易引起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有一种平易亲近的感觉。如图所示。
平摄角度的拍摄方法,适于表现具有明显线条结构或有规则图案的物体,不致因透视变形而损害线条和图案的正常结构。凡是翻拍一些平面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均需采用平摄角度来拍摄。
平摄角度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是往往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前后各种景物,相对地压缩在一起,缺乏空间透视效果,不利于层次感的表现。
2)仰拍
拍摄点低于被摄对象,以仰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高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仰摄角度。
仰角度的机位和被摄对象的位置关系、仰角画面样式图
仰摄角度的视平线较低,如果以仰摄角度拍摄室外的各种景物,可以在照片画面中造成很低的地平线或水平线,使杂乱的背景掩盖在较低的地平线以下,天空作为背景占据了画面中相当大的面积,前景高大,主体突出,能够改变前后景物的自然比例,产生一种异常的透视效果。
用仰摄角度拍摄某些竖立的物体和高大的建筑物,可以收到挺拔直立、刺破青天的效果;拍摄有人物活动的某些场面,能够获得朝气蓬勃,升腾向上的效果。如图所示。
仰拍
在体育、舞台摄影中为了强调表现某些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跳跃动作的高度,采用拍摄点较低的仰摄角度极为有效。这种低角度可以把被摄对象有限的跳跃高度极大地夸张,形成一种展翅凌空的视觉效果。
在人像摄影中,仰摄角度不仅可以突出表现人物形象之高大,还可以纠正和弥补某些脸型上宽下窄或下巴以及口型比例过小的缺陷。
运用仰摄角度拍摄,仰角之大小,与距离的远近有关,距离愈近,仰角愈大;距离愈远,仰角愈小。根据不同被摄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仰摄角度,才能增强摄影构图的表现力。如果仰摄角度运用不当,容易产生严重变形或使直立的物体向后倾倒。这样的构图效果,将损害被摄对象的正常形象。
3)俯拍
拍摄点高于被摄对象,以俯视的角度来拍摄处于较低位置的物体,这种角度称为俯摄角度。
俯视角度的视平线较高,如果以俯摄影角度拍摄带有地平线的景物,地平线往往被置于照片画面的上方,地面景物占据画面中的绝大部分,天空常常只占一线的位置。在有些情况下,俯摄角度较高时,整个画面全部被地面所占据,天空和地平线在画面上完全消失。在俯摄角度所拍摄的画面中,主体人物或景物与广阔的空间相比,显得渺小。犹如登上泰山极顶,环顾四周,有“一览众山小”之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要想在照片画面上表现更广阔的场景,就需要尽可能升高拍摄点。当拍摄点升高到空中时,即通常所说的航空摄影,简称航拍。航拍所构成的画面,可以使远近景物在照片中由上至下有层次地平展铺开,最大限度地表现自然的空间感,能够清晰地交待总体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完整概念。航空摄影所形成的俯摄角度,一般称为鸟瞰。俯摄角度适于表现规模和气势,能富有表现力地展示巨大的空间效果。它适于表现辽阔的原野、大规模经济建设场面以及群众集会壮观的宏大场面等等。在体育运动和文艺表演中,常常用俯摄角度来展现优美的图案效果,或以净化的背景衬托被摄对象形体姿态。
在人物摄影中,俯摄角度应用不当,会对人物的形象起到丑化作用。一般来说,不宜用过大的俯摄角度拍摄面部结构正常的人物肖像。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例外,个别脸型上窄下宽的人物,用俯摄角度拍摄,利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变化,可以适当纠正和弥补脸型上的缺陷,获得面部结构正常的效果。
三、取景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拍摄中,有很多取景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而且可以使画面效果更加和谐统一。
(1)前景与背景
画面上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烘托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前景与背景都可以作为主体的陪衬,不仅可以点缀画面,也可以突出主体。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面的四周边缘。
前景
前景可以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但许多情况下,前景却不起陪体的作用。在一些场面较大、景物层次丰富的画面中,常常是有前景的。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前景的安排在表现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①一些富有季节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目前。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调;用潇湘竹、英雄树、雪莲作前景,具有湖、广、天山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常常对主题是有力的烘托。
②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结构画面时,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或树,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③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时,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以加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比如一幅表现解放军帮助农民割麦的画面,许多人在割麦,很难分辨哪是军人,哪是老百姓。如果在画面的前景上,有意安排放得整整齐齐的衣帽、水壶,便将军队有组织地来帮助割麦这一事物的特征突出了,加强了视觉的形象语言。又如历史照片《淮海战场的一角》,用一尊大炮作前景,把具有战场气氛的形象放在显著位置上,在视觉上就给人以先声夺人的深刻印象。中层景物是解放军押着一队俘虏走下战场,再远处是弥漫的硝烟,画面上战场气氛很浓。而且这前景的大炮告诉我们,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是精锐的,但仍然被打败了,这就反衬出了我军攻无不克的坚强意志。拍篮球比赛用球架作前景,拍足球赛用球门作前景,都明显地将这一运动的性质强调出来。利用一些富有特点的广告、标语作前景,突出某种时代特征,这在电影摄影中是常用的。
④设置前景以与后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比如,前景是丰盛的食物摊,摆着面包,挂着香肠,后景是饥饿的儿童望着这些精美的食品,对比之下就把儿童的饥饿形象化了。香港摄影家的一些作品,用破烂不堪的棚子作前景与远处的高楼大厦对比;用衣服破烂的小姐弟作前景,看着远处阳光下穿着华丽衣裳去上学的富家子弟的对比,来表现香港社会贫富不均的阶级矛盾。有一幅反映青年题材的摄影作品,前景是两个穿着入时,提着录音机瞎逛的青年,后景是在公园长凳上专心看书的青年,两者对比,形成了令人深思的主题。
⑤前景的运用还给予观众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感染力。如用门、窗、床或桌子的一角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有利的。⑥前景的运用还能增加画面的装饰美,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增加了美感,显得生动活泼。如有的通过大型的圆钢管的内壁来拍工人的劳动场面,画面具有圆型的图案;的通过花枝的空隙来拍人物活动,周围就像装饰了一个美丽的花环。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竹篱,曲折变化的回廊,具有图案美的窗框等都可以装饰画面。
⑦前景还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就用山石、栏杆做前景,因色调深,使画面压住了阵角,达到稳定均衡。
⑧近年来,在前景的运用上,人们常常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害主体突出为原则,如果乱得连主体也淹没了,恐怕观众就难以接受了。
以上谈的是前景的几种作用,当然,这是为叙述方便起见分开来谈的,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一箭数雕。适当运用前景可以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想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罗丹曾点明将他的一尊小爱神的雕像放在花园里,让花园作背景来装饰它。法国一位有名大画家的朋友,想送自己的儿子到他那儿学画,朋友谦虚地说:“我的儿子没有什么才能,但可以帮你画画背景。”大画家听了幽默地说:“要是这样,就不是他向我学画,而是我要向他学画,因为我画画到现在,常常最苦恼的就是画不好背景。”从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雕塑、绘画艺术家对背景重视的程度。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的不好而功亏一篑。
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①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主题的理解。比如有意地将一些能标志出地方特征的对象保留在画面中,如拉萨的布达拉宫,西安的鼓楼,上海外滩的钟楼等。这样,用不着看标题,就知道事件发生的地方。另外,还要注意抓取具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观众了解画面内容的时代背景。如用立交桥为背景来拍摄北京的事件,让人一看,便联想到这事件可能发生在进入八十年代的北京。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产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如果在八十年代拍摄的工厂,仍然以冒烟的烟囱或火车头来作背景,就不会唤起人们的美感,反而使人产生有空气污染的忧虑。
有人拍摄人像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画面上给背景留下足够的面积,选取一些足以产生丰富联想的景物来丰富人物形象的视觉语言,具有说明的象征的意义,有人称之为“环境肖像”。这种背景处理,无疑是象征性的。油画家汤晓铭画白求恩大夫肖像,背景是延安窑洞的土黄色,隐约地看到壁洞里的一盏小油灯。这盏小油灯便很能说明白求恩大夫所处的艰苦环境,没有电,自然也没有一切现代化的设施,但白求恩大夫精神饱满,乐观坚定,更显示出他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背景对衬托人物的性格,起了有力的烘托作用。摄影艺术同样应重视环境对人物的烘托。
背景的衬托有正衬、反衬之分,比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背景,是正衬;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②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在一般情况下,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练。贪得无厌是失败之源,精简凝炼是成功之母。
仔细分析过许多摄影作品之后,就会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段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分明;还有的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范围,将不需要的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③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达·芬奇在《绘画论》中表达了这样一个塑造轮廓形状的法则:“你应当把那暗色的体态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淡色的,那就应该把它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如果体态是有淡有暗的,那就应当把暗色的部分配置在淡色的背景上,而把淡色的部分配置在暗色的背景上。”这里揭示了绘画艺术的一条重要规律,即背景对主体形象的影调对比,是将所要表现的形象奉送于观众眼前的重要手段。所以,在摄影同行中也流传着这样一些处理背景的口诀:“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大家在分析一些照片之后,就会相信这是必须遵守的。因为绘画和摄影都是平面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会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画面影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在背景的选择上切忌太过复杂,因为太过纷繁的背景不仅对于烘托主体没有益处,反而会干扰观众的视觉,对于整个画面的表现产生副作用。所以在选择背景的时候一定要简洁干净。如果被摄体所处的环境过于杂乱,可以把镜头光圈开大,虚化背景以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2)地平线的运用
地平线在摄影作品中很常见,但在拍摄有地平线的画面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地平线不能居于画面的正中央,居中的线条会使整个画面产生一种割裂感,从而破坏照片的整体性。
2)地平线较高的时候,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饱满。3)地平线比较低的时候。整个画面效果则会显得很开阔。4)地平线尽量不要过猛的倾斜,否则整个画面将产生倾斜感。
四、取景时要注意的问题
(1)在取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简化的原则,不要让过于杂乱的陪衬影响了主体的画面效果。
(2)尽量避免取景器的边框卡在人的四肢关节处(如脚踝、膝盖)。
(3)注意背景与主体的搭配,不要让杂物影响到主体,避免“脑袋上长树”之类的现象出现。
小结:
1、取景的技巧有照片的画幅比例、兴趣中心的安排、视觉的多样性。
2、取景的要点有:不同的拍摄距离、不同的拍摄反向、不同的拍摄高度。
思考题: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各有哪些特点?
第四篇:摄影基础教案
摄影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导言
l 9世纪上半叶。经过法国人尼普斯·达盖尔等先辈的不懈努力,在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影像就逐渐被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商业艺术设计、印刷方面更是广为使用,它使原来需要经过很多年训练才能画出来的形象,只需经过镜头和显影等摄影技术就能轻易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印刷品和商业喷绘作品都使用了影像元素。
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元素有着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等;但是从影像和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却不是太多,因此,本课程从新闻摄影的角度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影像这一元素为设计服务。
摄影实践是指摄影者运用照相机及其辅助器材进行摄影创作的具体过程。
第1章 概 论
第一节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①1839年8月19日,公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详细经过,摄影正式诞生。
②在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科学家对摄影的几何光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在《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物与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
③到了16世纪1816年,法国人尼斯得到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到1826年,他终于拍摄成世界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才产生感光材料—银版 第二节 摄影与摄影艺术
一、摄影的含义
二、摄影在社会的作用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摄影与绘画的矛盾
摄影是:
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 用脑去思维、用手去捕捉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摄影的技术特征
二、摄影的表现特性
1、记实性
2、瞬间性
3、选择性 题材的选择
最佳时机的选择
拍摄技术的选择
处理方式的选择
思考题:从摄影、数码摄影的发展历史来解读当代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的发展与变化。自学:将收集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讨论:进行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讨论。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特性。难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较好的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节课堂上讨论。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4学时)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照相机除镜头外可分快门、调焦和取景器、机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三大部件。
一、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因此,快门就是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它以秒为单位。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快门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中的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其标准序列是:B、1、1/
2、1/
4、1/
8、1/
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快门的时间要求准确、稳定;误差不超过±40%;工作可靠,关闭时不允许有漏光现象,寿命应在3000次以上。
(一)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因受机械力及机械惯性的限制,一般最高速度很难超过1/500秒,最慢是B门和T门。镜间快门的优点是:
震动较小 比较耐用
拍摄动体时不会产生变形
用来进行电子闪光摄影时,不受速度级别的限制,每一级均与闪光同步.
镜后快门 帘幕快门
帘幕快门的缺点是:
在拍摄动体时,回造成变形。闪光同步速度低
钢片快门 程序快门 光圈先决式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第一种处理办法是用高速快门将运动中的景物凝结下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
第二种处理办法是如果物体来回运动,如荡球千、跳高、舞蹈等,这些运动均有一个瞬间的静止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 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对一些高速横向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可采用横向追随拍摄法,使主题清晰而背景模糊,表现强烈的动感。
第四种处理办法是允许被摄物有一些模糊,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快门的保护
1、上弦前调整快门速度
2、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
3、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
4、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
5、单镜头反光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时轻轻扳动 卷片手把,一定要卷到头,不能中途停下来按快门,否则很容易损坏。调焦和取景器 身与卷片记数装置
(一)机身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总的要求是机械强度高、不变形、耐老化、质轻、不漏光。
(二)走片装置
第二节照相机的种类
一、大型照相机
二、中性照相机:使用120、220、127等胶卷的照相机均属中性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
1、平视光学取景式2、135单镜头反射式 四、一步成像照相机
五、特殊用途照相机:
1、显微照相机
2、工业用照相机
3、医用照相机
4、水下照相机
5、航空照相机
6、高速照相机
7、航天照相机
六、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
第三节
照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一、照相机的正确使用
1、操作使用照相机之前,首先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它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要按照正确操作程序操作。⑴安装胶卷。
⑵根据景物亮度和拍摄要求,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⑶调焦(对光)和取景。⑷拍摄。
3、拍好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⑴ 持机平直不歪斜。⑵ 拍摄稳当防震动。⑶ 测距准确。
⑷ 快门速度与光圈配合恰当,是曝光正常。
⑸ 注意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如镜头盖、相机皮套等。⑹ 必要时,戴上遮光罩。⑺ 注意用光线。⑻ 构图
二、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1、注意防震
2、注意防潮
3、保持相继内外清洁
4、不要长时间对着太阳等强光体,否则镜头会开胶或上伤眼睛,甚
至烧坏机内零件。
5、不使用时快门弹簧放松,距离标尺放置在无限远处,把镜头缩回,防止皮套紧压镜头。
6、先调好快门速度,然后再上紧快门弦,否则容易损坏。
7、快门速度不能放在两档之间,若放在两档之间,一是曝光时间不 准确:二是容易损坏快门。
8、不要随意空拍,以延长快门使用寿命。
9、避免酸硷及有害气体的侵蚀
第四节
照相机的附件 一、一般滤色镜
滤色镜是照相机的重要附件,确切地应叫滤光器,它是一块有色的玻璃,使用时置于照相机镜头前面。
1、滤色镜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⑴ 校正颜色对比
⑵ 调整反差
⑶ 改变空气透视和调整天空色调 ⑷ 取消某种颜色、提高清晰度
二、特殊效果滤色镜
1、UV镜,即紫外线滤色镜,也称去雾镜
2、偏振镜,也称PL镜。
3、灰色镜,有全灰、半边灰、渐变灰三种。
4、近拍镜
5、柔光镜
6、雾镜
7、多像镜
8、星光镜
9、色散镜,即彩虹镜
10、晕光镜
11、半幅近摄镜,又称远近镜、双焦镜。
12、魔术镜
13、色散镜,即彩虹镜 三、三角架 三角架是用来固定摄影机的金属支架。
四、快门线
是安装在快门钮上用来开启快门的。
五、遮光罩
六、近拍附件
七、多功能机身后盖,即资料后盖
八、电动卷片器
二、焦距的功能与作用
在摄影上,镜头的焦距有五个功能和作用。
1、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例。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2、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觉大小成反比例。焦距越长,包括的角度越小;焦距越短,包括角度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影像所对应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4、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5、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长,反差小;焦距短,反差大。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器材认识与了解。以上内容的难点:对拍摄的形式美及曝光原理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
5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
摄影镜头 第一节
镜头的焦距
一、焦距的定义
用标准镜头拍摄,被摄物离镜头25米以上,一般称之为无限远,用符号“∞”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射来的光线一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如太阳光),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除变焦镜头外,一般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照相机的镜头上一般均表明焦距,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上标有f=58mm即表示该镜头的焦距是58毫米。
三、光圈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以控制通光量的机构。光圈一般安装在透镜组的中间。各级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叫做相对口径,计算方式与有效口径相似。
各级光圈大小的数字,叫光圈系数,以f/表示,它是相对口径的倒数。例如镜头的相对口径为1:5·6时,光圈系数标为5.6或写f/5.6.我国 部颁JB745—65标准,对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规定如下:
1,1·4,2,2·8,4,5·6,8,11,16,22。各级光圈通光量数倍数表:
光圈系数
1·4
2·8
5·6 通光倍数
512
256 128
放大与缩小光圈可以控制感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光圈还有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和调节景深的作用。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即光圈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很重要。
第二节 景深
一、什么是景深
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通称为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的三个因素:
1、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3、物距对景深的影响
第三节
摄影镜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一、定焦距摄影镜头
1、标准镜头
2、长焦距镜头
3、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⑴
焦距短、视角大 ⑵
焦距短、景深长
⑶
近处景物成像大,远处小,因此场面显得深远,有助于突出主体。⑷
它容易使被摄物的影像变形,焦距越短,被摄物越近,则变形越大。
4、鱼眼镜头
二、变焦距摄影镜头
三、特殊摄影镜头
Δ业余摄影爱好者宜选择哪种类型的照相机
• 135型,旁轴取景手控暴光,如凤凰JG301、F1.8、38MM、1~1/500、270元
江西产 • 海鸥205、F2.8、50MM、1~1/300、865元、江西产135型、串镜头反光取景 如 海鸥DF-
1、F2、、58MM、1~1/1000、1465元、上海产
DF-
2、F2、、58MM、1~1/2000、1760元、上海产
DF300配珠江S201、F2、58MM、1~1/1000、1595元、四川产 尼康FM2、F1.4、58MM、1~1/4000、3600元 FM10、F1.4、58MM、1~1/4000、1800元
注:可配长焦、中焦、广角或变焦镜头及专用闪光灯 如;17-35
28-105MM
35-300 Δ购买新相机时如何进行检验挑选
⑴摄影镜头的检验 ⑵操作机构的检验 ⑶电子系统的检验
Δ怎样为135单反相机选配镜头
镜头生产厂有滕龙(TAMRON)、图丽(TOKINA)、适马(SIGMA)霍雅(HOYA)、35M-70、28-85/28-85、80-200、70-210(以广角—标准—中焦—长焦)
注意:卡口连接方式不同:K接和MO接口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初步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以上内容的重点:光圈、快门的优化组合 以上内容的难点:构图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物态与情态;
要求:拍摄要有对光、影有一定的物感、形式感。从其中选出10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物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第四章 各类题材的拍摄技巧(4学时)
第四章 实作篇 第一节 人像摄影
人像摄影是一种最常见的摄影题材,对多数摄影者或观察者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类自身。作为摄影的一个专题,人像摄影的范围是以人的脸部为对象,现代人像摄影已扩展到人的全身,甚至人的某个局部,只要有可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神韵,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视觉语言,均可认为是人像摄影。
1、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
真实、完美地再现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不 仅要概括地表现人物外部形态,而且要揭示被摄者的内在性格和他的精神面貌。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应该做到正确表现外形特征、正确揭示性格特点、正确把握时代精神三个要素。㈠正确表现外形特征
正确表现外形特征,酷似其人,是人像摄影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掌握拍摄技巧。例如拍摄的角度、光线的运用等因素,若处理不当,则会歪曲外貌的表现。其次,要善于发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及其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注意人像艺术美的真实性,一味追求外表的漂亮,用摄影技巧过分修饰,将失去其真实性。㈡正确揭示性格特点
人像摄影要做到“形神兼备”。仅仅貌似或形似,就缺乏艺术价值。摄影艺术要求将人物性格和外表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物形态语言,进一步展示人物的性格,即时捕捉人物情感的瞬间。
㈢正确把握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他们的服饰、化妆都紧随着时代的潮流,除此之外,他们的职业、年龄、地位、爱好、文化、民族信仰等都与他们的形象有关,这些在人像摄影中都要有正确的表现。综上所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代精神都是通过同一人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的。因此,人像摄影要求者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人像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
2、利用自然光的人像摄影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一般以人物为主,现场环境为陪体,自然光为主要光源。由于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拍摄,受到时间、天气、环境、季节、纬度等影响。怎样选择光位,根据不同的太阳照射角度采取的表现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采用太阳的直射光线,可使被摄者有较好的立体效果。但光位的选择需要注意,通常以30℃~60℃之间的照射角度为宜。利用逆光和侧逆光摄影时,应选择深暗的背景,这样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由于运用逆光拍摄的对象脸部较暗,应注意暗部层次的处理,通常以暗部作为曝光标准,也可使用闪光灯或白色反光板打辅助光,以调节光比。户外拍摄也可选择在阴天或多云的天气,因为太阳光经云层的遮挡,产生漫反射,这样的光线,拍摄少女和儿童尤佳,若要在晴朗天气的光线下拍摄,可在背阳的阴影下拍摄,也可让太阳光投射在描图纸上,通过描图纸的漫反射,使光线变软,使影调变得较为柔和。也可使用太阳伞,让人处于太阳伞的阴影中拍摄,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曝光量的选择。在中午阳光下进行拍摄,要充分利用太阳伞。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归纳起来,需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三脚架,机位宜在被摄对象眼睛下方至腰部上方,这样能防止变形;让场景中的每个人轻松自如,使被摄对象的手有处放;北京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主体,尽可能不让被摄对象的眼睛下方产生明显的阴影;宜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让脸部占满整个画面,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五官特征;注意使用不同的光影关系,处理不同的拍摄对象,有利于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3、人像摄影的景别
在人像摄影中,景别可分为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特写等。
1、头像
头像是指比胸像景别更小一点且带有肩部或颈部的肖像,拍摄头像时,由于人脸的一切特征都将被放大,优缺点暴露无遗。五官的比例随机位与方向的变化有所改变,这时造型效果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减少拍摄对象的拘谨,应尽量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2、特写
特写是指以面部为主体的人像摄影,或以人体某一部位为特征的肖像,这种摄影称为特写摄影。特写摄影更强调人物特征的视觉效果,它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写摄影宜选用长焦距镜头。在人像摄影中究竟使用何种景别、将由所表现的主题而定,这是人像摄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胸像
胸像指拍摄到胸部位置的肖像,胸像的面部特征更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脸形特征,采用不同机位,克服面部上的缺陷,遇到被摄者为大小眼的情况,可让小眼接近镜头;遇到被摄者嘴唇有高低,可使唇角较低的一端接近镜头,并采用较低机位,来弥补面部的缺陷。拍摄胸像以中焦距为宜,可采用较大光圈,使背景虚化,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
4、半身像
半身像的拍摄范围以被摄人物腰部以上的部位为佳。半身像由于只选取人物面部为主的上半身,所以人物的面部与手显得尤为重要,面部表情要与手的姿势相呼应,手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面部表情,这样有利于造型。拍摄环境人像时,一般不宜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央,背景环境的取舍简洁,适宜用标准镜头或中焦距镜头拍摄。
5、全身像
在全身人像的姿态中,手与脚的处理极为重要,手的处理原则上要有动作、要有事可做,手的姿势、位置的处理要看作是一种形体语言,能有利于被摄主体的表现,能与对象的现实情况相符合,能符合人物的性格,要与人物的气质吻合,要与人物的年龄、职业相联系,使画面生动有趣。一般来说,拍摄全身像选用标准镜头较为合适,广角镜头虽然可以靠近拍摄,但容易变形,不宜使用,当然,有意识的变形处理也是可以的。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人物题材的拍摄基本原理、技巧,布光,对各人像题材有初步认识和提高。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以上内容的重点:各类人像题材的拍摄技巧
以上内容的难点:人像摄影的拍摄构图、人像造型的形式美、人像摄影的用光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后收集人像摄影作品,了解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
思考题:如何用相机拍出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创意作品。
自学:收集的较好的各类摄影题材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参照较好摄影作品自己拍摄较满意的作品四幅。讨论:针对学生满意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作业一
题目:对人像的用光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人像造型,经过拍摄人像,反映不同的人物精神面貌和表情特点;
要求:拍摄以光、影为基础拍摄有一定物感、形式感、美感的人物形象。从中选出10幅作品,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题目: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人像、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下周课堂上讨论。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下周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必要时可列出)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第二节
主题思想——摄影画面构成的意图所在
主题是摄影者通过拍摄对象所要说明的问题.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体现拍摄的意图.摄影画面构成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的.摄影构图就是要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因此,摄影者在构图时应明确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并根据其仔细地进行构图.构图的好坏,将决定一张照片会被拍成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摄影者要向观众交待什么样的拍摄意图;影响到一张照片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关系它的成败.摄影构图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到画面艺术形象的完成.研究摄影画面构成就是研究注意思想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它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在按快门前首先应明确你的作品将表达一直什么思想,否则你拍出的照片就会缺乏灵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美的心灵,长的再漂亮也不会讨人喜欢.实际上, 摄影画面构成是十分灵活的,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具体化.每一个新的主题,都会启发作者设计出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布局、光线描绘和线条影调组合等.俗话说“艺无定法”,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摄影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构图手法.总之,摄影画面构成就是要选取典型的拍摄对象.并通过独特的造型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摄影构图的实质.景别——摄影构思不同意境的表达面对被摄对象,在取景时应选取多大范围?如何确定主题与背景面积大小?这就涉及摄影的景别问题.根据画面范围的大小,摄影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几种形式,不同景别的特点和表现力各不相同.1、远景:远景画幅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它能显示出宽阔的场景和广大的空间.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远景画面有利于向观众展现被设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不能明显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2、中景: 只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的局部范围的画面.比如拍人物,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相貌的画面为中景.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以表现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 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 环境表现降到次要地位.3、近景: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被摄对象能表现出更多的细部, 容易给观众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的特点.拍人物通常表现胸部以上相貌的画面为近景, 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4、特写:较近景更进一步,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从细微处揭示物体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只拍摄人物的眼睛或双手,通过眼神或手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属于特写画面.作业
上摄影网站寻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较好的摄影作品.并按照以上几种形式拍摄一张,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1、拍摄不同景别的街景照各一幅.
2、拍不同方向的风光照各一幅.
3、拍一幅背景简洁的人物照.
4、拍一幅前景优美的风景照.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第三节 影调——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因素
在摄影中影调的划分可以根据两个标准来进行,根据画面的影调层次可分为: ①硬调:相邻影调见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明快、粗犷的感觉 ②软调:以中间过渡层次为主,反差弱,给人柔和的感觉,利于表现质感,画面平淡 ③中间调: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
根据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的明暗倾向又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影调: ①高调:也叫亮调,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② 低调:又称暗调,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③中间调:在最常见的光线下摄影时所产生的影调效果,也叫灰调、一般调.影调在摄影画面构成中有如下几点作用: ⑴强化或弱化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如暗影调的前景、亮背景可起到强化作用.⑵强调线条、形状、质感等构图的诸多因素,帮助进行画面造型.⑶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⑷烘托气氛,创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影调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画面的基调.⑵影调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体.如果主体是深色调的则应选择浅色调的背景来配置,从而使主体形象完整清晰.⑶防止黑、白、灰影调的等量分布,防止色块的对称和零乱,画面的影调安排应有主次之分.⑷一幅黑白画面,一定要有最黑和最白的两极调子,黑处黑透,白处白亮,中有适度的灰,这样的画面才有黑白摄影的韵味.影调是指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基本要素.影调是构成摄影画面结构形式的造型基础.对比——画面构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事物存在状态的有效途径.所谓“全白非全白,有黑方有白”讲的就是对比的是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的比较,对比法则是艺术的辨证法则,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在藏与露、写真与写意、明确与朦胧、质朴与华丽、具象与抽象、雄浑与纤细、简洁与复杂等对比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摄影创作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会增强图片的艺术冲击力.对比是摄影画面构成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使画面显示出生动的效果.相反,如果缺少对比,画面就会显得平淡、单调.要形成对比效果鲜明的画面,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对比因素,并借助相应的技术加以表现, 同时要与自己的构思相统一.在运用对比时要从实际出发, 从内容到形式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同一画面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对比形式,从而使画面更加完美、生动.创作心得
拍一张照片,就是当所有感官汇集在流变的现实时,屏息以对。就在这一刻,抓住影像化为身心的极大喜悦。拍一张照片意味着——在同时与瞬间中——认知的事实本身与视觉形式的严谨组织,赋予影像以意义。它将一个人的头、眼、心,置于同一个轴之上。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1、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学员是从事创造工作的,所以,各方面的修养就会显得比较重要。要使每个学员认识到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论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设计者的拍摄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拍摄作品,设计学员表达自己的情趣、感情、审美、爱好,并展示给人们,让欣赏者有同自己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既实用、科学却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
如同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样,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们通过艺术实践,在设计中多看、多练、勤学、深思,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不断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打破那些陈旧,粗俗的审美观念,代之于富于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观念。
2、启发独创性
观念的更新才能带来设计的创新。有了新的观念,还必须在掌握前人传统技法及设计要领的基础上启发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拍摄作品。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具有创造性。显然,作为设计师的全部教育除了观念的更新外,还要以培养独立的创造性为目的。造型基础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断开发设计师的头脑,使之敏捷、活泼,达到对人类的目的和文明秩序,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有新的假设或明天的设想的目的。
因此,在拍摄练习中我们就要求学习者能抓住每时每刻浮现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像日记一样把它记写下来,使头脑能经常的训练。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时刻唤起自己创造灵感。
3、研讨表现的技艺
任何一种设想、形象在其没有表现在设计图中时,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只有通过一定的成熟的技艺,把浮现的形象,刻意的设想记录下来,才能成为外在的使人看得见,悟得着的精神世界。这里技巧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同是一种的拍摄构成,技法的不同,会带来视觉心理的不同,只有成熟的技巧,才能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在精神。
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设计者熟悉各种拍摄的性能和美学特征,熟练掌握各种拍摄工具的使用,精通各种制作技巧,以便得心应手地表现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形象,培养出随机应变的设计头脑来。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
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迈克尔.兰福德著,英 屠明非译《简明摄影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2]徐和德编著,《数码摄影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彭国平编著,《大学摄影基础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6月第14版 [5]曾立人著,《数码摄影技法大全》,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陈琳编著,《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7]M.兰福德著,英 李之聪等译《高等摄影教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8]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李之聪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7月第四版
[9]张苏中 解华克著,《摄影技巧》,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个授课单元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等):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艺美术院校和设计单位对摄影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对这门新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目前这种研究和应用,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
1、摄影的概念
2、摄影的造型要素—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拍摄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造型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二
题目:上网搜寻中外优秀的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各类摄影作品各一幅,共七幅,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赏析评议,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也提出来,下节课堂上讨论、交流。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下节课按班组用电子文件交来,下节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像。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另外,教师要有计划对课外作业进行检查和点评。对课外作业的内容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教师不应对其限制过死。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迈克尔.兰福德著,英 屠明非译《简明摄影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第3版[2]徐和德编著,《数码摄影教程》,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 [3]彭国平编著,《大学摄影基础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6月第14版 [5]曾立人著,《数码摄影技法大全》,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6]陈琳编著,《大学摄影创新教程》,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年9月第2版
[7]M.兰福德著,英 李之聪等译《高等摄影教程》,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3月第二版 [8]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程》,李之聪等译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年7月第四版
[9]张苏中 解华克著,《摄影技巧》,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8月第二版
[10]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注: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一个授课单元为一个教案;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4.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
第五篇:摄影基础教案
第一节课 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的基本概念、定义以及历史发展。了解摄影的基本制作流程。了解摄影与专业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特性。
难点: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摄影的关系。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较好的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第一节 导言
l 9世纪上半叶。经过法国人尼普斯·达盖尔等先辈的不懈努力,在1839年发明了摄影术。从此,影像就逐渐被用于各行各业。特别是在商业艺术设计、印刷方面更是广为使用,它使原来需要经过很多年训练才能画出来的形象,只需经过镜头和显影等摄影技术就能轻易地反映出来,而且可以达到逼真的效果。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许许多多的商业印刷品和商业喷绘作品都使用了影像元素。
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元素有着许多方面的研究,如艺术摄影、广告摄影、产品摄影、服装摄影等;但是从影像和艺术设计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却不是太多,因此,本课程从商业艺术摄影的角度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影像这一元素为设计服务。
商业平面艺术设计是一种实用的美的艺术设计,包括了包装装横、各类平面广告、企业和产品画册等各类平面媒介的设计内容。这是一种纯粹为商业所用的艺术设计;目的在于提升企业和产品的形象。传达企业与产品的信息。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联系,促销产品,最终使企业达到目前人们对影像这一到盈利的目的。影像与商业设计关系极为密切,是商业艺术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摄影实践是指摄影者运用照相机及其辅助器材进行摄影创作的具体过程。
①1839年8月19日,公布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术的详细经过,摄影正式诞生。
②在我国远在二千多年前,科学家对摄影的几何光学进行了研究和实验。在《墨经》中,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了物与型上下颠倒左右相反的现象,阐述了光的直线传播性。
③到了16世纪1816年,法国人尼斯得到世界上第一架照相机。到1826年,他终于拍摄成世界最早的照片,到1839年,才产生感光材料—银版
第二节 摄影与摄影艺术
一、摄影的含义
二、摄影在社会的作用
三、摄影艺术的发展以及摄影与绘画的矛盾
摄影是:
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 用脑去思维、用手去捕捉
第三节 摄影的基本特征
一、摄影的技术特征
二、摄影的表现特性
1、记实性
2、瞬间性
3、选择性 题材的选择 最佳时机的选择 拍摄技术的选择 处理方式的选择
思考题:从摄影、数码摄影的发展历史来解读当代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的发展与变化。自学:将收集的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 讨论:进行摄影、数码艺术摄影作品的风格和鉴赏讨论。
第四节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一定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优秀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
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器材认识与了解。以上内容的难点:对拍摄的形式美及曝光原理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
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照相机除镜头外可分快门、调焦和取景器、机身与卷片记数装置三大部件。快门是控制光线在感光片照射时间长短的机件,因此,快门就是照相机曝光的计时装置,它以秒为单位。快门的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
快门与光圈配合,控制感光片的曝光量。
抓取瞬间动作使运动中的物体成像清晰或模糊。
其标准序列是:B、1、1/
2、1/
4、1/
8、1/
15、1/30、1/60、1/125、1/250、1/500、1/1000、1/2000、1/4000,快门的时间要求准确、稳定;误差不超过±40%;工作可靠,关闭时不允许有漏光现象,寿命应在3000次以上。
(一)快门的种类
镜间快门
镜间快门因受机械力及机械惯性的限制,一般最高速度很难超过1/500秒,最慢是B门和T门。镜间快门的优点是:
震动较小 比较耐用
拍摄动体时不会产生变形
用来进行电子闪光摄影时,不受速度级别的限制,每一级均与闪光同步.
镜后快门 帘幕快门
帘幕快门的缺点是:
在拍摄动体时,回造成变形。闪光同步速度低
钢片快门 程序快门 光圈先决式电子快门 动态摄影和快门速度
第一种处理办法是用高速快门将运动中的景物凝结下来,获得一个清晰的影像。
第二种处理办法是如果物体来回运动,如荡球千、跳高、舞蹈等,这些运动均有一个瞬间的静止时间,摄影者抓住这个时间 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而获得清晰的影像。
第三种处理办法是对一些高速横向运动物体,如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可采用横向追随拍摄法,使主题清晰而背景模糊,表现强烈的动感。
第四种处理办法是允许被摄物有一些模糊,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达到这目的。
(二)快门的保护
1、上弦前调整快门速度
2、快门速度不能调在两级数字之间。
3、快门不能长时间处于上弦状态,以免弹簧拉紧容易疲劳。
4、拧不动时不要硬拧,扳不动时不要硬扳。
5、单镜头反光相机卷片与上弦联动,每次卷片时轻轻扳动 卷片手把,一定要卷到头,不能中途停下来按快门,否则很容易损坏。调焦和取景器
身与卷片记数装置
(一)机身
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照相机暗箱实际上就是它的机身,有了它才能装置其他各个部件。机身的材料有用塑料或金属的,总的要求是机械强度高、不变形、耐老化、质轻、不漏光。
(二)走片装置
第五节 照相机的种类
一、大型照相机
二、中性照相机:使用120、220、127等胶卷的照相机均属中性照相机。
三、小型照相机:
1、平视光学取景式 2、135单镜头反射式 四、一步成像照相机
五、特殊用途照相机:
1、显微照相机
2、工业用照相机
3、医用照相机
4、水下照相机
5、航空照相机
6、高速照相机
7、航天照相机
六、电子照相机(数码相机)
第六节 照相机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一、照相机的正确使用
1、操作使用照相机之前,首先应该详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了解它的性能、结构和使用方法。
2、要按照正确操作程序操作。⑴安装胶卷。
⑵根据景物亮度和拍摄要求,调节光圈与快门速度。⑶调焦(对光)和取景。⑷拍摄。
3、拍好一张照片的基本要求。⑴ 持机平直不歪斜。⑵ 拍摄稳当防震动。⑶ 测距准确。
⑷ 快门速度与光圈配合恰当,是曝光正常。
⑸ 注意检查镜头有无被物体遮挡,如镜头盖、相机皮套等。⑹ 必要时,戴上遮光罩。⑺ 注意用光线。⑻ 构图
二、照相机的维护和保养
1、注意防震
2、注意防潮
3、保持相机内外清洁
4、不要长时间对着太阳等强光体,否则镜头会开胶或上伤眼睛,甚 至烧坏机内零件。
5、不使用时快门弹簧放松,距离标尺放置在无限远处,把镜头缩回,防止皮套紧压镜头。
6、先调好快门速度,然后再上紧快门弦,否则容易损坏。
7、快门速度不能放在两档之间,若放在两档之间,一是曝光时间不 准确:二是容易损坏快门。
8、不要随意空拍,以延长快门使用寿命。
9、避免酸硷及有害气体的侵蚀
第七节 照相机的附件 一、一般滤色镜
滤色镜是照相机的重要附件,确切地应叫滤光器,它是一块有色的玻璃,使用时置于照相机镜头前面。
1、滤色镜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⑴ 校正颜色对比 ⑵ 调整反差
⑶ 改变空气透视和调整天空色调 ⑷ 取消某种颜色、提高清晰度
二、特殊效果滤色镜
1、UV镜,即紫外线滤色镜,也称去雾镜
2、偏振镜,也称PL镜。
3、灰色镜,有全灰、半边灰、渐变灰三种。
4、近拍镜
5、柔光镜
6、雾镜
7、多像镜
8、星光镜
9、色散镜,即彩虹镜
10、晕光镜
11、半幅近摄镜,又称远近镜、双焦镜。
12、魔术镜
13、色散镜,即彩虹镜 三、三角架
三角架是用来固定摄影机的金属支架。
四、快门线
是安装在快门钮上用来开启快门的。
五、遮光罩
六、近拍附件
七、多功能机身后盖,即资料后盖
八、电动卷片器
第八节 焦距的功能与作用
在摄影上,镜头的焦距有五个功能和作用。
1、镜头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例。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2、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觉大小成反比例。焦距越长,包括的角度越小;焦距越短,包括角度越大。
3、镜头焦距长短与景深大小成反比,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影像所对应的景物范围的纵长深度叫景深。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4、镜头焦距的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5、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长,反差小;焦距短,反差大。
第九节 镜头的焦距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摄影设备的基本原理、对摄影器材有初步认识。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关系。
本授课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例题等):
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下收集摄影作品,了解摄影技术与摄影艺术的根源和发展。以上内容的重点:光圈、快门的优化组合
以上内容的难点:构图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物态与情态;
要求:拍摄要有对光、影有一定的物感、形式感。从其中选出10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物的风景、人物、静物、动物、花卉、建筑、都市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下周课堂上讨论。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一、焦距的定义
用标准镜头拍摄,被摄物离镜头25米以上,一般称之为无限远,用符号“∞”表示。从无限远物体射来的光线一般可以认为是平行光线(如太阳光),平行光线通过透镜形成的像点就是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焦距,用F或f表示。
除变焦镜头外,一般镜头的焦距都是固定不变的,照相机的镜头上一般均表明焦距,如海鸥DF相机的标准镜头上标有f=58mm即表示该镜头的焦距是58毫米。
三、光圈
光圈是用金属薄片制成的可调节光孔大小以控制通光量的机构。光圈一般安装在透镜组的中间。
各级光圈直径与焦距的比值叫做相对口径,计算方式与有效口径相似。
各级光圈大小的数字,叫光圈系数,以f/表示,它是相对口径的倒数。例如镜头的相对口径为1:5·6时,光圈系数标为5.6或写f/5.6.我国
部颁JB745—65标准,对f/制光圈系数的系列规定如下:
1,1·4,2,2·8,4,5·6,8,11,16,22。各级光圈通光量数倍数表:
光圈系数 1 1·4 2 2·8 4 5·6 8 11 16 22 通光倍数 512 256 128 64 32 16 8 4 2 1 放大与缩小光圈可以控制感光量是光圈的主要作用之一,此外,光圈还有调整像差改变成像质量和调节景深的作用。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景深的大小。光圈越大(即光圈系数越小),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景深的运用在摄影中很重要。
第十节 景深
一、什么是景深
摄影时向某景物调焦,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这个清晰区通称为全景深。
二、决定景深的三个因素:
1、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2、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3、物距对景深的影响
第十一节 摄影镜头的种类、特点和用途
一、定焦距摄影镜头
1、标准镜头
2、长焦距镜头
3、短焦距镜头(广角镜头)⑴ 焦距短、视角大 ⑵ 焦距短、景深长
⑶近处景物成像大,远处小,因此场面显得深远,有助于突出主体。⑷ 它容易使被摄物的影像变形,焦距越短,被摄物越近,则变形越大。
4、鱼眼镜头
二、变焦距摄影镜头
三、特殊摄影镜头
Δ业余摄影爱好者宜选择哪种类型的照相机 • 135型,旁轴取景手控暴光,如凤凰JG301、F1.8、38MM、1~1/500、270元 江西产
• 海鸥205、F2.8、50MM、1~1/300、865元、江西产135型、串镜头反光取景 如 海鸥DF-
1、F2、、58MM、1~1/1000、1465元、上海产 DF-
2、F2、、58MM、1~1/2000、1760元、上海产
DF300配珠江S201、F2、58MM、1~1/1000、1595元、四川产 尼康FM2、F1.4、58MM、1~1/4000、3600元 FM10、F1.4、58MM、1~1/4000、1800元
注:可配长焦、中焦、广角或变焦镜头及专用闪光灯 如;17-35
28-105MM
35-300 Δ购买新相机时如何进行检验挑选
⑴摄影镜头的检验
⑵操作机构的检验 ⑶电子系统的检验
Δ怎样为135单反相机选配镜头
镜头生产厂有滕龙(TAMRON)、图丽(TOKINA)、适马(SIGMA)霍雅(HOYA)、35M-70、28-85/28-85、80-200、70-210(以广角—标准—中焦—长焦)
注意:卡口连接方式不同:K接和MO接口
第十二节 人像摄影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了解人物题材的拍摄基本原理、技巧,布光,对各人像题材有初步认识和提高。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穿插答疑和讨论,播放优秀摄影作品 以上内容的重点:各类人像题材的拍摄技巧
以上内容的难点:人像摄影的拍摄构图、人像造型的形式美、人像摄影的用光 本授课单元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课后收集人像摄影作品,了解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
思考题:如何用相机拍出各类人像摄影题材的创意作品。
自学:收集的较好的各类摄影题材作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参照较好摄影作品自己拍摄较满意的作品四幅。讨论:针对学生满意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 作业一
题目:对人像的用光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人像造型,经过拍摄人像,反映不同的人物精神面貌和表情特点;
要求:拍摄以光、影为基础拍摄有一定物感、形式感、美感的人物形象。从中选出10幅作品,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作业二 题目:上摄影网站寻找以光、影人像、人文风貌等题材的摄影作品各一幅进行赏析评议。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在下周课堂上讨论。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下周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物的精神面貌、个性特征。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本授课单元参考资料 [1]王传东著,《摄影创意》,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2]林路编著,《摄影艺术》,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
人像摄影是一种最常见的摄影题材,对多数摄影者或观察者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人类自身。作为摄影的一个专题,人像摄影的范围是以人的脸部为对象,现代人像摄影
已扩展到人的全身,甚至人的某个局部,只要有可能表现出人的某种神韵,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视觉语言,均可认为是人像摄影。
1、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
真实、完美地再现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是人像摄影的基本要求,这意味着不 仅要概括地表现人物外部形态,而且要揭示被摄者的内在性格和他的精神面貌。一幅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应该做到正确表现外形特征、正确揭示性格特点、正确把握时代精神三个要素。㈠正确表现外形特征
正确表现外形特征,酷似其人,是人像摄影最基本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掌握拍摄技巧。例如拍摄的角度、光线的运用等因素,若处理不当,则会歪曲外貌的表现。其次,要善于发现人物的典型特征及其表现手法。此外还要注意人像艺术美的真实性,一味追求外表的漂亮,用摄影技巧过分修饰,将失去其真实性。㈡正确揭示性格特点
人像摄影要做到“形神兼备”。仅仅貌似或形似,就缺乏艺术价值。摄影艺术要求将人物性格和外表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利用人物形态语言,进一步展示人物的性格,即时捕捉人物情感的瞬间。㈢正确把握时代精神
作为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周围环境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他们的服饰、化妆都紧随着时代的潮流,除此之外,他们的职业、年龄、地位、爱好、文化、民族信仰等都与他们的形象有关,这些在人像摄影中都要有正确的表现。综上所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时代精神都是通过同一人的形态和神态表现出来的。因此,人像摄影要求者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人像摄影的主要特征之一。
2、利用自然光的人像摄影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一般以人物为主,现场环境为陪体,自然光为主要光源。由于在自然光条件下进行拍摄,受到时间、天气、环境、季节、纬度等影响。怎样选择光位,根据不同的太阳照射角度采取的表现手法也是各不相同的。
采用太阳的直射光线,可使被摄者有较好的立体效果。但光位的选择需要注意,通常以30℃~60℃之间的照射角度为宜。利用逆光和侧逆光摄影时,应选择深暗的背景,这样有利于突出人物的形象。由于运用逆光拍摄的对象脸部较暗,应注意暗部层次的处理,通常以暗部作为曝光标准,也可使用闪光灯或白色反光板打辅助光,以调节光比。户外拍摄也可选择在阴天或多云的天气,因为太阳光经云层的遮挡,产生漫反射,这样的光线,拍摄少女和儿童尤佳,若要在晴朗天气的光线下拍摄,可在背阳的阴影下拍摄,也可让太阳光投射在描图纸上,通过描图纸的漫反射,使光线变软,使影调变得较为柔和。也可使用太阳伞,让人处于太阳伞的阴影中拍摄,在这种情况下,要注意曝光量的选择。在中午阳光下进行拍摄,要充分利用太阳伞。
在户外进行人像摄影,归纳起来,需注意这样几个方面:使用三脚架,机位宜在被摄对象眼睛下方至腰部上方,这样能防止变形;让场景中的每个人轻松自如,使被摄对象的手有处放;北京的选择要有利于突出主体,尽可能不让被摄对象的眼睛下方产生明显的阴影;宜使用中、长焦距镜头进行拍摄,让脸部占满整个画面,清楚地显示出人物的五官特征;注意使用不同的光影关系,处理不同的拍摄对象,有利于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3、人像摄影的景别
在人像摄影中,景别可分为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特写等。
1、头像
头像是指比胸像景别更小一点且带有肩部或颈部的肖像,拍摄头像时,由于人脸的一切特征都将被放大,优缺点暴露无遗。五官的比例随机位与方向的变化有所改变,这时造型效果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减少拍摄对象的拘谨,应尽量使用中长焦距镜头。
2、特写
特写是指以面部为主体的人像摄影,或以人体某一部位为特征的肖像,这种摄影称为特写摄影。特写摄影更强调人物特征的视觉效果,它往往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特写摄影宜选用长焦距镜头。在人像摄影中究竟使用何种景别、将由所表现的主题而定,这是人像摄影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3、胸像
胸像指拍摄到胸部位置的肖像,胸像的面部特征更为重要,要根据不同的脸形特征,采用不同机位,克服面部上的缺陷,遇到被摄者为大小眼的情况,可让小眼接近镜头;遇到被摄者嘴唇有高低,可使唇角较低的一端接近镜头,并采用较低机位,来弥补面部的缺陷。拍摄胸像以中焦距为宜,可采用较大光圈,使背景虚化,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
4、半身像
半身像的拍摄范围以被摄人物腰部以上的部位为佳。半身像由于只选取人物面部为主的上半身,所以人物的面部与手显得尤为重要,面部表情要与手的姿势相呼应,手的形态在很大程度上能强化面部表情,这样有利于造型。拍摄环境人像时,一般不宜将人物放在画面中央,背景环境的取舍简洁,适宜用标准镜头或中焦距镜头拍摄。
5、全身像
在全身人像的姿态中,手与脚的处理极为重要,手的处理原则上要有动作、要有事可做,手的姿势、位置的处理要看作是一种形体语言,能有利于被摄主体的表现,能与对象的现实情况相符合,能符合人物的性格,要与人物的气质吻合,要与人物的年龄、职业相联系,使画面生动有趣。一般来说,拍摄全身像选用标准镜头较为合适,广角镜头虽然可以靠近拍摄,但容易变形,不宜使用,当然,有意识的变形处理也是可以的。
第十三节 主题思想 摄影画面构成的意图所在
主题是摄影者通过拍摄对象所要说明的问题.摄影者通过照片中的艺术形象和造型语言,引起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思想共鸣和审美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思想,体现拍摄的意图.摄影画面构成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以突出主题思想为基本任务的.摄影构图就是要把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有机地安排在画面里,使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因此,摄影者在构图时应明确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并根据其仔细地进行构图.构图的好坏,将决定一张照片会被拍成什么样子,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效果,摄影者要向观众交待什么样的拍摄意图;影响到一张照片的艺术感染力,甚至关系它的成败.摄影构图包括摄影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到画面艺术形象的完成.研究摄影画面构成就是研究注意思想内容与画面表现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它决定着作品的价值和生命力.在按快门前首先应明确你的作品将表达一直什么思想,否则你拍出的照片就会缺乏灵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美的心灵,长的再漂亮也不会讨人喜欢.实际上, 摄影画面构成是十分灵活的,只有在实际创作中才能具体化.每一个新的主题,都会启发作者设计出特殊的拍摄角度、画面布局、光线描绘和线条影调组合等.俗话说“艺无定法”,为了表达主题思想,摄影者可以运用不同的构图手法.总之,摄影画面构成就是要选取典型的拍摄对象.并通过独特的造型来表达主题思想,这也是摄影构图的实质.景别——摄影构思不同意境的表达面对被摄对象,在取景时应选取多大范围?如何确定主题与背景面积大小?这就涉及摄影的景别问题.根据画面范围的大小,摄影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几种形式,不同景别的特点和表现力各不相同.1、远景:远景画幅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广,它能显示出宽阔的场景和广大的空间.结构远景画面要从大处着眼,注意整体气势.远景画面有利于向观众展现被设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不能明显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2、中景: 只包容某一事物或某一具体对象的局部范围的画面.比如拍人物,表现人物膝盖以上相貌的画面为中景.中景画面的特点是以表现某一事物的主要部分为中心, 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 环境表现降到次要地位.3、近景:画面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被摄对象能表现出更多的细部, 容易给观众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的特点.拍人物通常表现胸部以上相貌的画面为近景, 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貌与表情.4、特写:较近景更进一步,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充满画面,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从细微处揭示物体的特点,给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只拍摄人物的眼睛或双手,通过眼神或手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属于特写画面.作业
上摄影网站寻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较好的摄影作品.并按照以上几种形式拍摄一张,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1、拍摄不同景别的街景照各一幅.
2、拍不同方向的风光照各一幅.
3、拍一幅背景简洁的人物照.
4、拍一幅前景优美的风景照.
以班为单位刻光盘,在下周课堂讨论.第十四节 影调
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因素
在摄影中影调的划分可以根据两个标准来进行,根据画面的影调层次可分为: ①硬调:相邻影调见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明快、粗犷的感觉 ②软调:以中间过渡层次为主,反差弱,给人柔和的感觉,利于表现质感,画面平淡 ③中间调: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
根据画面的基调,从整体的明暗倾向又可划分为三种基本影调: ①高调:也叫亮调,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② 低调:又称暗调,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③中间调:在最常见的光线下摄影时所产生的影调效果,也叫灰调、一般调.影调在摄影画面构成中有如下几点作用: ⑴强化或弱化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立体感,如暗影调的前景、亮背景可起到强化作用.⑵强调线条、形状、质感等构图的诸多因素,帮助进行画面造型.⑶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⑷烘托气氛,创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进行影调配置时应注意的问题: ⑴根据被摄对象的特征确定画面的基调.⑵影调配置要完美地突出主体.如果主体是深色调的则应选择浅色调的背景来配置,从而使主体形象完整清晰.⑶防止黑、白、灰影调的等量分布,防止色块的对称和零乱,画面的影调安排应有主次之分.⑷一幅黑白画面,一定要有最黑和最白的两极调子,黑处黑透,白处白亮,中有适度的灰,这样的画面才有黑白摄影的韵味.影调是指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基本要素.影调是构成摄影画面结构形式的造型基础.对比——画面构成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表现事物存在状态的有效途径.所谓“全白非全白,有黑方有白”讲的就是对比的是手法.对比是对立统一的两个因素的比较,对比法则是艺术的辨证法则,广泛应用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在藏与露、写真与写意、明确与朦胧、质朴与华丽、具象与抽象、雄浑与纤细、简洁与复杂等对比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摄影创作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会增强图片的艺术冲击力.对比是摄影画面构成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使画面显示出生动的效果.相反,如果缺少对比,画面就会显得平淡、单调.要形成对比效果鲜明的画面,就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对比因素,并借助相应的技术加以表现, 同时要与自己的构思相统一.在运用对比时要从实际出发, 从内容到形式巧妙地加以利用,在同一画面中也可以同时运用几种对比形式,从而使画面更加完美、生动.创作心得
拍一张照片,就是当所有感官汇集在流变的现实时,屏息以对。就在这一刻,抓住影像化为身心的极大喜悦。拍一张照片意味着——在同时与瞬间中——认知的事实本身与视觉形式的严谨组织,赋予影像以意义。它将一个人的头、眼、心,置于同一个轴之上。
第十五节 摄影素养
本授课单元教学目标或要求:
1、提高艺术修养
设计学员是从事创造工作的,所以,各方面的修养就会显得比较重要。要使每个学
员认识到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理论水平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设计者的拍摄作品之中。通过自己的拍摄作品,设计学员表达自己的情趣、感情、审美、爱好,并展示给人们,让欣赏者有同自己一样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既实用、科学却又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创造。
如同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样,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这就要求设计者们通过艺术实践,在设计中多看、多练、勤学、深思,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不断在设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打破那些陈旧,粗俗的审美观念,代之于富于新时代精神面貌的观念。
2、启发独创性
观念的更新才能带来设计的创新。有了新的观念,还必须在掌握前人传统技法及设计要领的基础上启发自己的独创性,创造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优秀拍摄作品。
人与动物的不同点就在于人具有创造性。显然,作为设计师的全部教育除了观念的更新外,还要以培养独立的创造性为目的。造型基础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不断开发设计师的头脑,使之敏捷、活泼,达到对人类的目的和文明秩序,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有新的假设或明天的设想的目的。
因此,在拍摄练习中我们就要求学习者能抓住每时每刻浮现在自己头脑中的形象,像日记一样把它记写下来,使头脑能经常的训练。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训练自己的思维,时刻唤起自己创造灵感。
3、研讨表现的技艺
任何一种设想、形象在其没有表现在设计图中时,都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只有通过一定的成熟的技艺,把浮现的形象,刻意的设想记录下来,才能成为外在的使人看得见,悟得着的精神世界。这里技巧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同是一种的拍摄构成,技法的不同,会带来视觉心理的不同,只有成熟的技巧,才能更容易表现出自己的内在精神。
因此,在训练中,要求设计者熟悉各种拍摄的性能和美学特征,熟练掌握各种拍摄工具的使用,精通各种制作技巧,以便得心应手地表现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形象,培养出随机应变的设计头脑来。
第十六节 摄影艺术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
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
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
第十七节 摄影实践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艺美术院校和设计单位对摄影艺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对这门新学科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收到了可喜的成效。目前这种研究和应用,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中。
摄影是渗透许多科学的综合艺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家,既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创作构思能力,又要有相当广泛的专业设计知识和与本专业设计有关的其它知识作辅助。专业艺术设计师起码要具备四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一是绘画基础,它奠定了设计家的“表达能力”,不同的专业对绘画的训练有所不同;其二是装饰基础,它很大程度是设计者通过对传统的学习和吸收;其三是设计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其四是摄影造型基础,它启迪着设计家的构思力和创造力。只有具备了这四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充分培养出作为设计师的描写力、表现力、构成力、创造力的基础造型能力,为向真正的专业艺术设计造型做好必要的准备。这样,在设计师进行设计创造上才能够根据现代社会提出的要求恰到好处地实现技术与艺术、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高度统一,使自己的作品能从性能到形式,均能具有时代的气息和精神的风貌。
培养专业艺术设计师,应该学习的知识是广泛的。但在处理实用问题之前进行造型基础的学习与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摄影作为一门基础的教育课程,它可以通过拍摄构成的训练,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学员的专业设计中。
若没有这样的基础,造型的行动就会失去头绪而不能推进,最终的结局是追随原来的造型,不可能进行充分的创作活动。显然,本课程作为设计学员的一门基础教育课,是相当重要的,它是通过设计学员进行艺术与技术的训练达到对拍摄构成的形态构成的再组合、再创新,培养设计学员的艺术审美观念,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设计专业服务。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
1、摄影的概念
2、摄影的造型要素—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拍摄方法。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光、影的概念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造型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解决重点、难点的方法: 作业一
题目:对光、影构成拍摄练习
目的:弄清光、影构成的概念,利用光、影构成的原理及形式,经过拍摄,反映不同的心理效应与情态;相应的,不同的情感意念,赋予摄影作品中,使摄影有情绪表现,具备一定的生命力。
要求:设计的摄影要有创意,拍摄创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二
题目:上网搜寻中外优秀的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各类摄影作品各一幅,共七幅,并写出自己的感想和赏析评议,要求:每幅评议不少于二百字,有不明白的问题也提出来,下节课堂上讨论、交流。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三
题目:按课堂学习内容分别拍摄头像、特写、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好各一幅。下节课按班组用电子文件交来,下节课堂上讨论。
目的:弄清全身像、半身像、胸像、头像,运用光、影构成原理及形式,以人物造型的综合印象来组织形态关系,反映不同的人像。
要求:拍摄人像要有创意,拍摄人像20幅,从其中选出10幅,用4R的尺寸完成正稿,并用卡纸裱好。
打印成二张A4纸,以班为单位刻光盘交来
以上内容理论课学时:4学时 实验制作学时:8学时
以上内容的重点:拍摄的光圈、快门、构图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方法。
以上内容的难点:学生通过对拍摄人像的形式美的规律及构成原理的了解与学习,引发创意图形思维,为专业设计打下基础。
作业四
题目:外出摄影风景、静物、花卉、建筑、人物、动物、都市人文风貌等
目的: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同事对摄影的原理,摄影的拍摄方法进行实践用摄影的艺术眼光(点、线、面的组织结构关系)去观察具象形态,从中分析、归纳具象形态有规律的内在光、影关系。
要求:选择1—2个具象形进行摄影,完成2幅摄影作品,尺寸8R,并用黑卡纸裱好。本授课单元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课堂讨论、观赏优秀的摄影作品、自学。
(1)理论知识: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认真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认真理解每一个内容,课堂理论讲课与个别指导相接合,使学生清楚的懂得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形式。阅读参考文献、书籍、优秀的摄影作品为辅。
(2)课堂讨论:课前由教师布置内容、提供参考文献,学生自己准备,课堂上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3)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内容,提出重点,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教学要求:
首先,要求学生养成课外自学的主动意识,积极探索。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另外,教师要有计划对课外作业进行检查和点评。对课外作业的内容尽量给予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教师不应对其限制过死。教学手段:
学生可以利用电脑来制作作品,打破传统的拍摄习惯。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能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拍摄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一门艺术,在预备年级要上好这门课,难度确实是很大的。以往在教授制作方法时我们光靠讲,看一些有限又小的图片,很难让同学理解、掌握。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说教变为形象的演示,由浅入深,大量的生活中感性的东西让同学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加强了同学对平面构成理解,掌握了美的构成规律,提高了对平面构成艺术作品的欣赏力,提高了对抽象形的审美观。如我们在进行拍摄的概念、方法与步骤时,我们用很多优秀作品,通过荧屏一步一幅幅优秀作品演示给同学看,学生很快就理解掌握了,教学效果提高了许多倍。以往我们光靠教师讲,费时费力,效果平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短短时间里很多形象展示给学生看,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很快理解,及时掌握当堂的知识。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还需要注意发挥教师课堂用语的情感、语言的精美到位、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和电脑之间的交流更生动更美。
艺术欣赏力的培养,需要大量接触艺术作品,审美能力才能大大提高。多媒体教学中你可以从书籍、计算机网络、电视节目、多种音像制品、现实大自然中获取教学所需要的创意字体图片、作品。这样就可以及时、大量向学生展示艺术手法高超、审美特征突出的优秀作品,开拓学生审美的视野,使他们通过优秀作品的学习,更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现代生活促进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美同样存在这些摄影作品中,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