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毫米的认识》参考教案1(定稿)
《毫米的认识》参考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障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境图、自制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
(1)估计数学课本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提问: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提出要求: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汇报交流。
/ 4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说明: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
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也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我们一起数一数。
课件展示1格1格的数。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
师:那其他的1厘米里是否也有10个1毫米呢?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师:通过我们的验证,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厘米=10毫米。(板书)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的笔尖才行呢?
预设:因为1毫米很短。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 4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电话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3.用毫米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四、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 4
练习时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以及正确读数。
明确:可以数一数有几个整厘米数,有几个整厘米就是几十毫米,再数一数剩下的小格数,最后把两次数的结果合起来。
2.完成练习五的第1题和第2题。
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很多成员,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
/ 4
第二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
黄草坝小学 施 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
第三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教材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估计、测量等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教学时,安排了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和宽这一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毫米的必要性,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建立了已有知识和新知的联系。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归纳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四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执教者:霍口中心小学黄忠晋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21-22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和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师告诉学生: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读准测量的精确刻度。
①电脑显示金箍棒图,分别是:1厘米(10毫米)、2厘米3毫米(23毫米)、3厘米6毫米(36毫米)、4厘米9毫米(49毫米)、1厘米4毫米(14毫米)②在第二张图时提问:你怎么知道2厘米3毫米是23毫米?
③在第三张图时提问:你怎么这么快就读出来了?你是怎么读的?你怎么一眼就能看出是2厘米6毫米啊?(引出在尺子上的半厘米刻度线)
追问:在尺子的相邻两条最长的刻度线中间都有一条略长的刻度线,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这样有什么好处?
④在第四张图时提问:4厘米9毫米你是怎么一眼看出来的? ⑤在第五张图时提问:没有了0刻度线,你是怎么知道它的长度的?
3、估一估,量一量。
①估一估,哪根小棒最接近10厘米,量出它的实际长度。②估一估最短的小棒长度,再测量。
4、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选一选。
粉笔长75()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小红身高120()①厘米 ②毫米 ③米 6厘米5毫米=()毫米 ①11 ②65 ③30 铁钉图 ①3厘米5厘米 ②5厘米5毫米 ③3厘米4毫
米
2、改一改。
2006年4月1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0 米 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厘米长的铅笔和8 米 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请学生把认为不恰当的地方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五篇:《毫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确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教学准备:课件,1分硬币,磁卡,学生尺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热身
提问: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指出: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毫米产生的意义。1.估一估。
(1)估计数学书的长、宽、厚。(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3)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量一量。
(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并将测量时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汇报交流。
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例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8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3)教师课件演示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的方法,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
小结: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或者要求量得比较准确时,可以用毫米(mm)表示。
(教师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三)合作探究,认识毫米。1.初步认识1毫米。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预设: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显示1小格就是1毫米。师:观察自己的直尺,你页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用手指一指,遇到什么问题了? 预设:手指太粗指不清楚。
师:那要找个细点的东西来帮忙了,找谁呢: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一指1毫米。
师: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师: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面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师: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到各读一遍)
师: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30毫米是多少厘米?80毫米呢?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1)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
师:不好比划吧?我来教给大家一个好办法。老师课前让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卡抽出来。这是,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同步操作。
师:把卡再插回去,比照一下,正好捏住了吗? 再指导学生不借助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2)生活中的1毫米。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举例,师参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身份证。(3)游戏。
师:现在同学们对1毫米的长度应该有感觉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学生汇报交流。
指导:请学生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2张、3张……并用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说明: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用毫米测量。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要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同学们动手量一量。
师:你是怎么数的? 预设:1格1格的数。
师:有谁不是1格1格数,直接看出是6毫米的?
指导:直尺上,在每一个1厘米之间,都有一根刻度线稍微长一点,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课件显示)。这根线虽然只长了一点点,但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方便。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练习第2题时应引导学生正确摆放直尺及正确读数。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和第2题。
练习第1题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把今天的收获写到数学日记上吗?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