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5 07:3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

李镇西经典语录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摘其教育经典语录用于指导自己 的教育教学,语录如下: “永远和学生在一起,心就永远年轻。” “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 “不要做别人,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创新。” “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决不盲从。” “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 “每天读浪漫的小说” “多一条爱好,就多一条同学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没有比倾听心脏的声音更幸福的了。” “研究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 “永远记住: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 任何教育!” “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爱心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 “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人的自我改造绝不是一次教训就能彻底“重新做人”,所谓“战胜自己”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甚至伴随一生。“只要我把人格的丰碑深深的铸进学生的心灵,我就无往而不胜。”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只管攀登不问高。”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 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学生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 情味的人。只有童心才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才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在教育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缺点的可 爱性。” “对学生的思想开导成功的秘诀是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否 则,用承认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的。“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今日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如何对待他人.”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 我们道德的肯定、知识的折服和感情的依恋。”

第二篇:读李镇西老师的

让爱心与责任同行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

中华路中学

陈虎

中C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这个暑假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就像电视剧情一样深深的吸引着我。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震撼。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李镇西老师细腻的师生感情、人性的教育方法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给我启迪,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李老师的教育是智慧的。

他总能恰到好处的处理一些让我们头痛的学校事故,如万同同学拿了别人价值不菲的随身听。李老师旁敲侧击,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又让他主动认识了错误承认了错误。对于万同这个角色,相信我们每个老师都遇到过。我们每个班又不会出现一两个“万同”呢。面对我 们自己班中的“万同”我们是一味的责罚,还是放之任之呢。而我们的李镇西老师对万同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每位老师的思考和学习。他的教育方式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读了这篇文章我开始决定用另一种方式来面对自己班里的“万同”。我学会用他们的心理思考,想着维护他们的尊严,让他们主动地改过自新,而不是我们主观的硬塞和强制。因为我们的主管可能会让他们更加叛逆,更加反感。

二、李老师的教育是大爱的,崇高的。

他经常鼓励学生的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鼓励学生为社会上的老人做家务,给烈士陵园捐资,给圆明园修建捐资。我想这样的行动一定深深地扎根在学生们的心中,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身教胜于言传,李老师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心中种下爱的种子,让学生学会了爱别人,爱社会,爱生活。这样的学生不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么?李镇西老师这样的教育行动也一定会激励他们一生向善吧。

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三、李老师爱的教育是细致的。

李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真的是无微不至啊,他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还与已经毕业的学生通信交流,帮助他们的生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劝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李镇西老师不惜带领学生步行三十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大声齐喊:“伍—建—你—好!”感动的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的学生家长送来一篮鸡蛋,他就每天煎一个送给学生。这样的爱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试问我们的老师有几个能做到这样的情怀。也难怪李老师的学生尊敬他,喜爱他,信任他。因为他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爱给学生。在学生心中,李老师不仅是老师,还是朋友,是亲人。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所以,老一辈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读完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感受还有很多,李镇西老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虽然他的方法可能针对中学老师更实用,教育方法虽然不能复制,但我可以学习他的教育情怀,学他的教育机智,学习他的教育精神。爱心是他教育的精髓。也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基本职守。关爱学生,也让学生爱上你。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主动地追随你,用真善美充实着自己的人生,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第三篇: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经

李镇西老师的读书经

[ 2009-9-10 10:44:00 | By: 维胜工作室 ]

转帖自“与青春同行”

博士毕业后到现在,时间的脚步渐渐走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尽头。这六年多里,我除了有近两年时间在成都市教科所,其余时间都在学校。我又开始了自由阅读(相对来说,读博阅读不是那么“自由”,是课程的迫使)。

我的阅读越来越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著作,主要是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史和国际共运史,如麦天枢的《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张建伟《世纪晚钟――紫禁城里的最后改革》、袁南生的《斯大林、毛泽东与蒋介石》、笑蜀的《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胡平《禅机――1957苦难的祭坛》、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重读)、马立诚的《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亲历记》等等;一是反映中国现代和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著作,包括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等等,比如瞿秋白的《瞿秋白写作生涯》、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万同林的《殉道者――胡风及其同仁们》、老鬼的《母亲杨沫》、余英时的《重寻胡适的历程》、孙郁的《鲁迅与胡适》、陆建东的《陈寅恪的最后20年》、邓超麟的《邓超麟回忆录》、丁东的《反思郭沫若》、李辉的《沧桑看云》、陈徒手的《人有病,天知否》、郭小川的《郭小川1957年日记》、谢泳的《血色闻一多》、傅国涌的《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傅光明的《口述历史下的老舍之死》等等著作;一是关于自由主义思想的著作,对此我得多说几句。

当今中国,没有什么思想学说能够比自由主义更能引起人们真诚的追求、狂热的崇拜、无知的误解和理性的质疑的了。但“自由主义”究竟是什么?包括许多拥护者和反对者在内的人恐怕都没有认真地了解过,包括我――在少年时代,心目中的“自由主义”就是毛泽东著名文章《反对自由主义》中所批评的那种“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之类。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对自由主义产生了兴趣,因而零碎地读过一些相关的书;但我从来没有相对系统地读过自由主义大师们的著作。尽管凭着一些感性的了解,我对自由主义有着情感的向往;但我承认,我对自由主义的了解往往是只言片语一知半解,因而是非常肤浅的。没有对自由主义大师们原著(至少是中译本)的直接阅读,简单地赞美和指责都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严肃的。读博期间,开始接触自由主义学者的一些原著;博士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我又比较集中地阅读一批自由主义理论家的著作。于是对自由主义有了比过去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仍然谈不上理解乃至精通。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想,边读边抄边写,做了几万字的读书札记。印象中,我主要读了这些著作: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杜威的《新旧个人主义》、霍布斯的《利维坦》、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孟德鸠斯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罗素《西方哲学史》、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哈维尔的《哈维尔文集》、顾肃的《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王炎《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李慎之与何家栋的《中国的道路》、王元化的《思辨随笔》、秦晖的《问题与主义》、朱学勤的《书斋里的革命》,徐友渔的《自由的言说》等等著作。

我时不时也读一些教育学著作,但读得不多了。最近几年读过大卫·杰弗里·史密斯的《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保罗·傅莱叶的《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马克斯·范梅南的《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和《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对最后一本书,我赞口不绝,逢人便推荐。记不清是05年还是06年,在铁皮鼓的推荐下,我读过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还写下了万字长篇读书笔记,虽然我基本上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我得实话实说),不过这本书对于拓宽我对德育的思考还是不无裨益的。最近我又读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勇气――教师心灵漫步》,还是说实话,我是读懂了的,也同意书中的观点,但这本书句法比较别扭,甚至还有病句,当然,我估计是翻译者的水平所致。

我重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帕夫雷什中学》,这些书上再次留下了我的笔记。逛了一大圈,又回到苏霍姆林斯基这里,还是觉得这位教育家和我的心贴得最近。

按道理说,我已经做了校长了,应该看一些管理方面的著作,但我的确很少读关于管理的书。彼得·诺斯豪斯的《领导学:理论与实践》我翻了翻,印象不深。倒是我的同龄人的著作让我颇有收获,如程红兵的《做一个书生校长》、李希贵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不少人给我推荐一些企业管理的书――这方面书很多很畅销,但我有一种不讲道理的排斥,我固执地认为,学校不是企业,教师不是工人,管理学校和教师应该按知识分子的特点来管理。

我阅读文学的时间显然大大减少了,但也还是读了一些文学作品。王蒙的“季节系列”和三卷本自传我读完了――我对王蒙的作品依然关注,但因为王蒙过于“机智”过于长袖善舞,也因为他在自传中的一些言论,我对他的敬意已经大大减弱。还读过几部长篇小说,印象比较深的有阎真的《沧浪之水》、王蒙的《青狐》、张平的《国家干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最后一本是女儿给我推荐的,但我只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

对了,说到文学作品,这里我得谈谈沈从文和张爱玲。这两位作家是我以前不曾或至少是很少关注的。更多的是因为受某种时尚的影响,我开始关注了沈从文和张爱玲。沈从文的作品我读得并不多,但其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那意境,那语言,实在让我感到“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但对张爱玲,我很难有许多读者那么高的评价。《倾城之恋》《小团圆》《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她的确太有语言天赋了,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多姿多彩的精妙比喻,还有着流转自如的音韵节奏。有人说,张爱玲以其灵动飞扬的想象开创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语言世界。但我依然不喜欢张爱玲!道理很简单:我无法容忍国难当头,有一个女人能够从容而精致地抒发与整个民族格格不入的个人情感。就以很多人所赞赏的张爱玲的一篇“美文”《夜营的喇叭》为例。这篇文字不长,作者开头写道:“晚上十点钟,我在灯下看书,离家不远的军营里的喇叭吹起了熟悉的调子。几个简 单的音阶,缓缓的上去又下来,在这鼎沸的大城市里难得有这样的简单的心。”最后作者写道:“外面有人响亮地吹起口哨,信手拾起了喇叭的调子。我突然站起身,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孤立地看这些文字,很美呀,但是,这篇文章发表于1944年5月5日,敌伪《新中国报》以大块的文章欢呼日军在我国河南“大获全胜”,而在同一天的这张报纸上,就赫然刊登着张爱玲特为该报写的一篇散文,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夜营的喇叭》。一听到“皇军”的喇叭的调子,竟然那样的“充满喜悦与同情,奔到窗口去”!在这里,我无论如何没办法把文学和民族的灾难分开。她与胡兰成的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想说的是,类似的文字和情感,在张爱玲作品中绝不是个别的――赞美皇军的喇叭声,就不止一次。不要给我说什么“别‘因人废言’”呀,什么“别‘因人废文’”呀,抱歉!对张爱玲,我做不到――

国难当头,你可以不发出激越的呐喊,你可以沉默,但你不可以公开歌颂侵略者!也许在现在一些“思想前卫”的人看来,张爱玲不过是写出了她的真实感受而已,是“说真话”而已,但我认为,人可以不高尚,但不要太无耻;或者再退一步,人可以无耻――那是你的“自由”,但请不要宣扬无耻,而且用精美的语言宣扬龌龊的无耻!正因为如此,我特别赞赏哥伦比亚大学唐德刚教授1995年写的一段评论:“一个社会,纵在异族和暴君统治之下,也不能无文艺,因此在敌人豢养之下的汉奸报刊崛起之后,另一种作家艺人也就应运而生。这种作家艺人的作品,一定要有个大前提———那就是他们作品的内容和风格,一定要为凶残的异族统治者和无耻的本族汉奸所接受。换言之,这是一种„顺民文学‟、„皇民文学‟,写得好的,也颇能承继战前„性灵文学‟的技巧;写起男情女爱来,也颇能惹出读者一掬眼泪,一声叹息,一丝微笑……这种作品兜来转去,只在个人情感小圈圈内,装模作样,惹人怜惜;山鸡野狐,终非上品———这就是张爱玲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2005年10月巴金去世时我在纪念文章中的的一段话,请允许我再次大段引用――

我曾读到著名海外学者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巴金刻薄的评价,我当然不敢苟同。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读者,我没有夏志清那么渊博的学识,但我仍然有权利为巴金辩护。夏志清认为,中国现代作家过多地将精力集中在社会问题上,许多具有很高天赋和才华的作家之所以没有最终创作出一流的世界经典小说,则是因为他们过多地将自己的才情挥洒在社会事物上,小说的创作仅仅成为他们思想的传递方式或政治见解的宣传品。他说,“中国作家由于整日惦念的都是国家与社会问题,因此他们所求之于西方小说家的,主要还是知识上的同情与支持。他们对这些作家的思想和说教,拼命吸收,却很少去注意艺术上的技巧问题。”我认为,20世纪的中国有着太多的苦难,夏志清坐在书斋里做学问的优雅心态是无法真正贴近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作家的心灵的!面对苦难的中国以及这片土地上呻吟的人民,面对残暴到极点的侵略者和独裁者以及奋起抵抗的弱小民众,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如果不“整日惦念的都是国家与社会的问题”,他会感到羞愧甚至可耻!和平时期读有些纯文学的文字,我们会感到生活的有趣或美好,但在三十年代民族危亡的时候,一些悠闲的文人置民族苦难与视而不见,通过娴熟优美的文字谈“喝茶”,谈“女人”,谈“幽默”!这样的文字放在今天我一样喜欢,但在当时,“文学”是有了,良心却没了!巴金多次否认过自己是作家,他说他不过是面对令人窒息的中国,写出了“我控诉”!他没有想过所谓“纯艺术上的技巧”,只是凭着知识分子的善良与正直写出了自己的见闻和心声,因此他便成了中国的良知!这一点,外国人或者某些华裔学者是否认可,无关紧要,关键是巴金因此而获得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敬意!

我读当代文学不能回避曹文轩。对于中国最近一二十年的小说,我同意这样一种评价:“有故事,没文学。”但我觉得曹文轩例外。的确,现在许多小说,作者太注重“一下子抓住读者”,可以编织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忽略了或者不屑于“文学”――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景物„„这一切当然都是通过美的语言来实现。曹文轩的小说我读的不多,《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几篇小说。但我实在是被征服了。无论是桑桑、凸鹤,还是纸月、细马,或者青铜、葵花„„都是生活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物,但曹文轩正是通过描写这些平凡的人们美好的心灵,演绎出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谱写出一首首感人至深的人性的颂歌。直到现在,我一直都还给我的学生推荐曹文轩。

进入新世纪,我一直订阅《随笔》《炎黄春秋》《同舟共进》《老照片》《中流》(后来停刊了),每次都认真地读,每篇文章都不放过。透过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一些人物或事件的细节,甚至能够触摸到《人民日报》或《新闻联播》上看不到的鲜活的历史灵魂。

我依然对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读大量公开出版的或地下出版的纸质著作或网络书籍,让我了解到许多教科书没有的历史真相。比如,这几天,我一直在读沈志华的《中苏关系史纲》,这本书依据最新解密的档案(包括苏联解体后公开的档案资料),对过去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进行了更接近历史真相的叙述。我因此明白了,许多过去历史教科书中“不容置疑”的“权威”说法其实离历史的真相还差得远呢!

我继续喜欢读杂文随笔和政论文章。李锐、龙应台、邵燕祥、谢韬、杨继绳、杜光、鄢烈山、沙叶新、钱理群、资中筠、流沙河、黄一龙、杨东平、谢泳、傅国涌、卢跃刚、林治贤等人的文字,依然是我的“阅读最爱”。

必须提到吴非的文字。他的杂文,不但我读,我还给我学校的老师推荐。今年春节过后,我给我校每一位老师都发了吴非的两本杂文集《不跪着教书》和《前方是什么》。前不久我刚刚写了一篇短文《吴非的良知》:“吴非文字的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深刻――我不认为吴非有多么‘深刻’,他洞察人们浑然不觉的虚伪和道貌岸然的假相,所用的武器无非就是‘常识’。我曾在冉云飞博客上读到一句话:‘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吴非的胆识就在于他敢于说出常识。今年二月,我在给程红兵的信中写道:‘我之所以现在到处推荐吴非,是因为他从许多司空见惯的‘常态’中揭露除了病态,他说得不过是常识,但在一个互相欺骗的社会,说出常识便是深刻,更是勇气。读他的文章,我好多时候感到惭愧,因为从中读到了我的庸俗和苟且。’”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我还有大量的网络阅读,有些网站,比如“五柳村”、“博客中国”、“乌有之乡”“毛泽东旗帜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以及一些境外网站是我几乎每天都要光顾的。在这些网站上,我读到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甚至尖锐对立,有时候我能感觉到各种思潮暗流汹涌的较量,比如,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都看到了――贫富悬殊、腐败猖獗、环境恶化„„有人主张深化改革,特别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让公共权力受到监督与制约;有人则主张回到毛泽东时代,甚至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我认为,多看一些不同观点,总是好事。何况我相信自己的判断。正是在这样的自由阅读中,我感受到了,在《新闻联播》所展现的“盛世中国”“和谐社会”背后的重重社会危机,也感到了鲁迅所说的:“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我由此忧心忡忡甚至惊惶不安地关注着中国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我读到了越来越多的大陆没有出版的书籍。有人物传记,表达对人物的不同评价;有历史纪实,展示历史的不同侧面。这些书,真真假假,鱼龙混珠,但总只听比一种声音好。不过,这些书现在都还是“禁书”――有的书据说是“非法出版”。我就不明白了:香港难道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吗?在香港合法出版的书,怎么到了大陆就成了“非法出版”了?这样说,对得起香港骨肉同胞吗?

写到这里,我不禁笑了:我真正的阅读是从“禁书”开始的,现在依然在读“禁书”。如果要给这篇冗长的文字取个标题,最恰当的也许应该是:《从“禁书”到“禁书”》。

最后再罗嗦几句:

第一,这篇文章所提到的书籍,大多根据记忆和现在书房里的藏书。按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专业成长阅读路径”衡量,我的阅读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读博期间例外),对其他老师缺乏指导意义。真的,这绝不是谦虚。

第二,作为教师,而且还是一个比较知名的教师,阅读的大多数书并非教育教学的书籍,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似乎是个遗憾。但我不认为教育教学书籍读得越多越好,毕竟教育首先是一种实践。

第三,如果用一个特级教师的标准衡量,我的阅读还有许多盲点,我怕这篇文字误导许多老师。但我认为,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很微妙也很复杂,书读得多不一定书就教得好,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得出结论,说搞教育可以忽略尽可能广博的阅读。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尽可能”。

第四,给青年老师推荐优秀的教育著作当然是必要的,但我从来都不认为教师“必须”读什么才能成为优秀教师。包括我特别推崇的苏霍姆林斯基,我也不认为是非读不可的――不然,在他之前,难道人们就没有办法教书了吗?阅读其实非常个性化的,绝对因人而异。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处环境(包括时代)、志趣爱好、家庭背景、独特性格等等,都决定了他的阅读史是“唯一”的。不是没有共性,但更多的还是个性。

2009年8月14日-9月6日

第四篇: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2015年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这是我第一次听李镇西老师的报告,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他的朴素,真诚深深地打动了我。

整个讲座中,李老师最本质的思想有两点:其一,“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其二,“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他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老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证在学生的记忆里”,这句话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讲“故事”是讲座的主要内容和形式。这些故事都是李老师从教30年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教室里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场的老师都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下面我便把自己的学习收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教育,是一种依恋。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依恋和被依恋都是一种温暖的幸福。在时隔多年后,当一位女学生偶然间在大街上遇到李老师,然后激动地把他(李镇西)抱在怀里,不分男女之别,不顾人来人往,不管年龄差异,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依恋啊!而这源自于当初你教育他时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依恋。

李老师在报告中说到: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唧唧喳喳声已经爱得入迷,谁就能最终获得教师职业的幸福感。(阿莫纳什维利)对孩子的爱不是你想为他做什么,而是一种情不自禁的喜欢。他说每天走在校园里,听的最多的便是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的唧唧喳喳声,逐渐习惯了有这样一群闹哄哄的孩子跑过来拉我的衣角、牵我的手,跟我嚷嚷:李老师,我的水杯不见了;李老师,我今天不会哭脸了;李老师,还有多久可以回家?„„ 有了感情做基础,教育才能有效的进行。

二、教育,是一种理解。

童心是师爱之源,作为教师,我们要有儿童般的情感,要做有童心的教育者。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

陶行知告诉我们,不要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有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人夺了去一般的伤心。”

李老师出示一张“小孩与鱼嘴对嘴”的照片引发思考,小孩也许想用人工呼吸救活鱼,但是鱼永远也救不活了。因为小孩不知道鱼需要什么。就像我们老师,如果不理解孩子们的情感、兴趣、喜好和追求,就无法真正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三、教育,是一种尊重。

教育之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爱,核心是尊重与平等。尊重学生的人格、情 感、思想、个性、差异、人权、创造力„„当然,与此同时,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尊重是底线,你可以不爱你的学生,但必须尊重。

爱,要给每一个孩子尊严!无论成绩的优劣,都应该给予平等和尊重,因为你的尊重,哪怕是一个极其细微的问候和鼓励都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相信每个老师都愿意给孩子一种爱的教育,为孩子付出爱。但很多老师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却忘记给孩子尊重。尊重孩子要给每个孩子尊严,每一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地方。是否尊重学生,也不在于我们的动机,而在于学生的感受。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尊重学生体现在尊重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的脸面,尊重孩子的自尊,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进行爱的教育的同时不可以让孩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脸面,失去了人格!

四、爱,是一种智慧

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一些小经验:他每期跟新同学见面前,总会准备好一封信送给每一位学生;还会为新生们准备一份特殊的礼物——上一届孩子们的纪念册;他会开一个“记者招待会”;会和大家一起照一张全家福„„他组织的班会不仅有意义,又有意思。一次“告别童年,永葆童心”的主题班会,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岁月在无声无息地流淌,生命却在有滋有味地成长。

在讲座中,李镇西老师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感动着我们,让我们去体味如何做一个富有灵魂的班主任。一张张照片呈现着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火车站送别,孩子们追着火车依依不舍;师生将课堂由教师转到花海中,阅读写作,兴趣盎然。可以感受到李镇西老师在讲述这些的时候,也是在进行着甜蜜的回忆。现场许多人眼眶一直蓄满泪水——这是感动的结晶!作为老师,能够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并且在情感上依恋你、尊重你、理解你,这无疑是幸福的。李老师说要让教育充满浪漫的气息。他说追求教育的浪漫,不只是为了寓教于乐,不只是方法和技巧,更是一种教育境界,是师生双方生命的和谐共振与交相辉映。李老师给我们欣赏了他多届“未来班”的图片音像资料,欣赏了“未来班”自创的班歌以及与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的故事,介绍了学生聚会带来的感动和跨越三四十年的师生依恋。我深切感受到了,李老师与他的学生的确是心心相印,彼此依恋!

这次聆听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师生的心儿才能贴得更近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爱学生的班主任,让我们的学生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一生。

接下来,李老师给了我们四条建议: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

(一)不停地实践。

李老师认为教师要注意(1)创新与研究(否则会倦怠);(2)不断超越 自己。李老师非常强调:问问自己还能优秀多久,还能优秀到什么程度?他列举了他自己三十多年来的成长足迹:(班主任工作方面)未来班—青春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班级民主教育—公民教育;(语文教育教学方面)训练—生命教育—创新意识—人文素养—民主教育。

李老师朴素的教育教学观,丰富详尽的第一手材料,确实让我们与会者听得 既激情澎湃又感慨不已:即使沿着李老师的步子走下去,我们都未必能达到他的境界,更何况他现在还在不停地超越与创新呢?

(二)不停地思考。李老师鼓励我们要用常识识破所谓的“理论”,要有自己独立地思考。

如: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他就认为这句话欠妥。他认为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下,当前的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下,就是要有“学不好的学生”。如果大家都学好了,那还怎么选拔人才呢?从考试的角度,这句话就站不住。

(三)不停地阅读。李老师将阅读分为三类:

1、教育类;

2、教学类;

3、人文类。他鼓励我们要博采众长,广泛阅读。他列举了今年暑假他们学校要求老师阅读的书如下:

人文:《蒋勋说宋词》《人文的水位》《中国当代八种人文思潮》《北洋大时代》; 专业:《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给教师的建议》(重读)《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注:当时李老师列举了许多,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抄得完整)。

(四)不停地写作。李老师还告诉我们即使时间不够,也可以先写几句话以作备忘,等到以后有空再补回来。李老师还要求我们多写写教学随笔、教育故事、课堂实录以及教育实录。

报告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李老师的教育之爱,用他的爱心谱写着教育的诗篇。他不仅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教育自己的女儿,也用这样的信念教育学生和学校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深深的感染别人,作为做人的信念。在这样的理念熏染下,让学生的一举一动处处体现出替别人着想,对他人的尊重,给他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会拥有一生的幸福。这是李老师学生给她的来信片段:我清楚地记得第一节课的第一分钟,就在这节课,这一分钟,您把“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写在了黑板上。我像接到圣旨一样把它工整地写在了语文书封二的空白处,高

二、高三,我的语文书封二的空白处都是同样的一句话,甚至大一的教材上也是。后来,我不再傻傻地写,因为这句话已经深深地存在于我的心里,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一直努力着想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是一种教育理想,我想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它。

第五篇: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12月10日有幸参加李老师的报告会。李老师幽默的语言及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断赢得听众阵阵热烈的掌声。我被那一个个充满爱心的故事感染着,深深为那些充满智慧的教学行为而折服,此时的我才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幸福的老师”。

李镇西,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一个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全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和模范班主任。在李老师的报告中,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李老师的教育魅力,我感觉我的心仿佛经过了一次洗礼。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教育者对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同行的真诚引领。

在他的报告中,最让我感受颇深的一句话是:一个老师是否优秀不是最重要的,是否卓越无关紧要,最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优秀是别人的评价,幸福是自己的感觉。是呀,工作中的幸福感是人人都想追求的。可是怎样才能有这种幸福感呢?李老师告诉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走进孩子的心灵”,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真正做到心与心的交流。这就是做为一名教师最幸福的事。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名老师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

李老师的经典理念,不时引来阵阵的掌声。李老师那颗童心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中,爱学生,也让学生学会感恩。从他的报告中我体验到教育的幸福与欢乐。他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他那种真正关爱学生的做法深深的打动了我:什么是优质教育?让孩子每天有收获,很快乐,这就是优质教育。李老师现在是校长,作为一名校长,要管理一个学校,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这么多的工作任务,可他却能关爱学生,每天还找学生谈心,聊天,和孩子交朋友,直接倾听孩子的心声,并且觉得这才是自己的“正事”。为什么他能做到?答案只有一个:他爱学生,他爱他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他觉得这样做的人是一个幸福的人。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一名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啊,我们所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们面对的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明天、未来和希望。难道我们不应该打心里喜欢他们,爱他们吗?爱是双方的,爱是会得到回报的,只有当我们对我们的学生付出了真正的爱,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孩子,做一个孩子不怕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爱我们。

下载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镇西经典语录 近日读李镇西老师著作和听他的报告收获甚多(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李镇西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做一个友善真爱学生的好老师 ----听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报告心得体会 紫云县大营乡希望小学 杨延顺 2015年1月24-25日,紫云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各中小学校长、主任及中层干部计42......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万旭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闲暇之余,我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在阅读中时时会被李镇西老师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

    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有感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行为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心得体会 华龙区高中初中部 张启民 根据学校安排,我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

    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心得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泰戈尔曾说:“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是啊,这么几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多次这样对学生说。“做最好的教师!”现在,李镇西这样对自己说。李镇西是谁,之前我不知道。再一次学校的培训中我知道了李......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安庆四中丁贤友 按照学校教导处组织青年读书报告会的要求,我利用暑期阅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本来很少读书的我,尽然也从头到尾读了......

    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读李镇西老师《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玉泉二中崔明中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