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篇: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

1、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

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

1、《朝花夕拾》(1课时)

2、《繁星·春水》(1课时)

3、《千字文》(3课时)

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

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

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

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

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新课

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 年。具体说,从 1926 年2月起,至 11 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 的论战;③“三一八” 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 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 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 “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文体特点:杂感

4、小结: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 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钱理群)

三、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

讨论: 《五猖会》 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五猖会》 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 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五猖会》 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 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 对“五猖会” 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 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四、探究思考

《五猖会》 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 有妨。)文末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我”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 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 等内容,也是一致的。)点评中说: “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 指什么?(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 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当时,“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 1926 年3 月底到 5 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结束语: 《朝花夕拾》 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第二课时 《繁星·春水》名著导读教案

一、导入: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欢迎进入名著阅读专题!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二、简单介绍阅读名著的方法:(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三、解读课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考语文命题已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名著类试题走进了中考。

四、走近作家、作品:(一)、关于作家: 冰心(1900-1999)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她的作品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围绕童心、母爱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爱与美,构成了冰心作品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二)、关于作品:《繁星》、《春水》

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讴歌母爱,赞美童真,吟咏自然,抒发生活的感悟。

这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五、作品赏析: 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好发言纲要,赏析一下你所欣赏的小诗。这首诗歌描绘的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 这首诗饱含着什么感情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母爱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

2、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3、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记忆: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二)、童真:

1、婴儿,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美的诗句

2、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三)、自然: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四)、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五)、哲理小诗:

1、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六、自由阅读,小组讨论: 举例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从某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既可以谈思想内涵,也可以谈语言风格

七、妙语佳句:(全班齐读)青年阿!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八、小结: 《繁星·春水》的艺术特点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魂,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结束语: 《繁星》和《春水》带有诗人对人生探索的印痕。冰心的小诗在诗的寥廓星空里,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十、布置作业 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1、请大家课后用“积累·阅读”积累本积累你从本书中获得的文学常识,举例子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2、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读 书 卡 编号: 001 书名:《 》 作者: 摘要: 喜爱本书的理由:

第 3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 4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千字文。

第 5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 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 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 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 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 背一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7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 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8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 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 9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 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班级组织学生诵读经典篇章,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1、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和名著的方法。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广泛积累诗文。

2、同位、小组互组互学。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朗诵、学习名著和古诗提供场所。

4、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童年》(1课时)

2、《昆虫记》(1课时)

3、古诗两首《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1课时)

4、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1课时)

5、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1课时)

6、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1课时)

7、《送别组诗》(2课时)

8、李白部分作品(1课时)

9、杜甫部分作品(1课时)

10、苏轼部分作品(1课时)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

1、《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家、作品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3.主要内容 《童年》主要讲述阿廖沙(“我”)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可爱、弱小、倔强、执着,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外祖父所招的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6.《童年》的主题

基本主题:阿廖沙的成长;还有一个主题是: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2.《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学内容,积累文学素材。

2、了解昆虫生活习性。

3、感受动物世界人性美。学习重点:

品味关键字词和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的精神 学习方法;读议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穷乡僻壤、辍学、按部就班、细腻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法布尔成长经历与个人志趣(1-5)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6-8)[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 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 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 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 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 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 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集昆虫学和文学禀赋于一身,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 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 思想的散文宝藏。《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 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 然纸上。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二)、介绍编选出版《昆虫记》的目的

二、再读体会,圈划阅读 1.法布尔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对他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童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毅力、求知欲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体会:蹲、爬、提着„„

2.法布尔如何进行研究与写作?有何特别之处? 从文章5、6两节进行阅读思考 3.们对他有何评价?为什么? 文章7、8

三、课文探讨法布尔具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不懈、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尊重并热爱自然的生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讨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体现)

四、结合选文理解 《蟋蟀的乐器》的主要写作方法: 大量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 思考:试概括介绍文中出现的几种动物基本特征?略

五、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自己所认为的好词好句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2.写一段关于的本文的读后感3.问题设计 《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请举一例说明。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 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 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 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 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 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6.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 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画图、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别董大》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赠汪伦》,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拓展学习。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3、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上个学期起,我们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看谁的收获最大!

诗句接龙。(课件出示:)看图联想诗句。(课件出示:)

过渡:刚才这组诗都是写---的?今天我们再来读几首抒情的。

二、出示“送别”,揭示主题

1、今天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学习《赠汪伦》

1、读。

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

2、品诗情

(1)这首诗是谁送谁的?李白和汪伦是什么关系?(引出典故:汪伦是安徽人,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阿,高兴地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友情,写了《赠汪伦》这首诗。师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再读诗歌,品诗情

(1)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2)指导感情朗读: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自由读,齐读。随机指导:诵读古诗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3)师小结:此时此刻,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好朋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汪伦这是用什么送别?

第2课时

上节课是汪伦送李白的,下面,我们看李白怎么送孟浩然呢?

一、品诗

1、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悟: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船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地方,李白看啊,看啊。只看见滚滚的水,你猜猜李白看了多长时间?

师小结: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就是说,李白看了很久很久,看啊看啊,看到的仅仅是水吗?好像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腔思念滚滚流向天边。这是什么情?(友情。)他是用歌声送别吗?(以目光送别)用目光默默打动着朋友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

1、指名说。学生说的时候相机出示课件:《别董大》等诗,其余学生也可以跟着读

2、(课件呈现两首诗)学生自读,思考:以什么相送? 预设:《别董大》以话相送。

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3、过渡: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4、创设情境,师生共同优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你有什么好朋友?假如你得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

8.文学巨匠 李白(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 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 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 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 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诵读

《客中作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 》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 《陵酒肆留别 》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行路难》 《 《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9.文学巨匠 杜甫(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 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诵读

《望岳》 《饮中八仙歌》 《登高 》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春望》 《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蜀相 》 《客至》 《野望》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楼》 《宿府》 《月夜》 《春夜喜雨》 《佳人 》 《兵车行》 《月夜》 《春宿左省》 《绝句》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10.文学巨匠 苏轼(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 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 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 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 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 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 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 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圈点批注能力; 2.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表达的情感; 3.鉴赏诗词中的佳妙之处。

(二)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诗词大意及感悟作者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词遣词造句的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推断词语的含义,培养圈点批注能力; 2.体会诗词意境,感悟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鉴赏诗词中的佳妙之处。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古典诗词无疑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璀璨名著。今天咱们就从其中撷取一些精彩,一同去品味诗词优美的境界。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 ①熟读诗词; ②理解大致诗词意思。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

③合作交流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精讲学生没有解决的文章重难点。

(3)触景生情:《次北固山下》;以小见大,象征:《赤壁》;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浣溪纱》。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朗读展示; 2.名句赏析。2.拓展运用

(1)诵读展示;(2)名句积累。板书设计:

朗读——释意——赏析——背诵——积累

课后反思:

诵读欣赏:泰戈尔诗三首 设计者:马投涧一中

毕瑞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结的童真世界. 2.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3.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探课文,用朗读法理清文章思路及感悟作者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2.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美好、纯结的童真世界. 教学难点:

1.学习运用想像手法展现世间挚爱真情的手法.

2.培养阅读优美诗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质疑自探

1.情景导入

著名诗人冰心曾说过:“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像一颗闪光的珍珠,串在了你记忆的项链上,即使两鬓斑白的时候,岁月的尘埃也掩埋不了它那诱人的光泽。”这句话,也许已勾起了你对童年生活的无限遐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起走进那新月般纯结美好的童真世界,去重温童年的梦,去感受孩子心中那份挚爱纯情。

2.质疑自探(1)出示学习目标:

①了解作者: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多才多艺多产,一生写了50多余册诗集,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其中《吉檀迦利》《园丁集》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②解决生字词的音和义,熟练朗读课文。

二、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明确任务

教师根据文章的重难点精选主问题,提供给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先自探后交流):①用笔圈出生字、词 ②边读边感知一下课文写的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能用几个词概括一下吗? ③试着用你感觉到的孩子的语气去读。

2.分组学习

教师参与小组交流,组长负责给每位组员分配好展示任务。

三、精讲点拨,巩固训练

1.展示点拨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探及合作交流中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

2.释疑巩固

(1)学生提出合作、展示后自己仍不懂的问题,先在全班进行探讨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进行点拨指导。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让学生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应该怎么读,给大家读一遍。

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最后归纳总结: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调皮、可爱,他与妈妈难舍难分,十分着恋妈妈,应该用舒缓、温馨、深情而又活泼的语调去读,特殊语句还要具体对待。

(举例:《金色花》①“孩子,你去哪里啊?”(着急)②“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惊喜,责怪)③“我不告诉你,妈妈。”(调皮、撒娇)

四、检测反馈,拓展运用

1.小结检测

1.朗读展示:调动你的各种感官,充分发挥你的想象,设想这是在一个什么情境下一个孩子表达对母亲的热爱、春恋、头脑要出现相应的画面,去感悟母子之间那种真挚情感。2.学生相互交流一下,描述自己所想象的情景(如:有一个农庄,一位年青妇人勤劳、善良,她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整天跟在她身边,与她嬉戏,妈妈去牛棚,他为妈妈开门,妈妈挤牛奶,他为妈妈端盆,妈妈流汗了,他为妈妈擦汗,有时,他调皮地跑丢了,妈妈会焦急地找他,突然,他会“从天而降”,出现在妈妈身旁,有一天……)

2.拓展运用

(1)画出你认为较精彩的词语、句子。

(2)四人一组,每个同学都要说一说自己所画的句子和自己的感受;(3)想一想一个成年人民(作者)怎么会把儿童的心理感受写得那么真实可爱呢?他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想象)

(4)搜集以“母子”(母女)为主题的歌曲,诗词名句,回来交流,看一部这样主题的电影读几篇体现这习中挚爱真情的文章,感受一下人间真情,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是谁在时刻关爱着价钱,你感受了吗?你可以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可以给他们做一件事,也可以超越时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赶快行动吧!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三首诗能表现母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真情: 《金色花》让人感受到了母子间和谐有趣的生活;

《培树》使我们想到离家的孩子对故乡、母亲的思念。5

《告别》让人感悟到孩子对母亲无限的眷恋;

第三篇: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白话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经典诵读2【原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翻译】:

对于一顿粥或一顿饭,我们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天还未下雨,应先修补好屋舍门窗,喻凡事要预先作好准备自己生活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留连忘返。

经典诵读【3】:

德随量进,量由识长,故欲厚其德,不可不弘其量,不可不大其识。译文:

人的品德随着胸怀而提升,胸怀因见识而扩大,所以,想要提升品德,就不能不扩大胸怀,要扩大胸怀就不能不增长见识。

经典诵读【4】: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译文:

不要因为坏事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只要贤能和品德能够服人。

经典诵读【5】: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译文】:

做任何事情都应当留有余地,大道理目的,就不要再去过分的追求。别人家里有喜事,不应该心怀妒忌;别人家里有祸患,不应该幸灾乐祸。做了好事,希望别人知道,不是真正的善老左了坏事,害怕别人知道,便是大恶。

第四篇:七年级经典诵读(模版)

七年级下学期名言警句集锦

(理想

追求

信念

信心)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2、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3、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4、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5、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6、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7、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罗曼.罗兰

8、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9、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屠格涅夫

10、理想是事业之母。——叶圣陶

11、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培根

12、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13、一个人是否有成就只有看他是否具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两个条件。——苏格拉底

14、志不强者智不达。—— 墨子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

16、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18、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高尔基

19、信心是命运的主宰。——海伦.凯勒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

23、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居里夫人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吕坤

2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26、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27、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28、正义的事业能够产生坚定信念和巨大的力量。—— 托•富勒

2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美)莫尔兹

30、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 塞内加

31、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3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3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35、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36、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培尔辛

37、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萧伯纳

38、能够使我飘浮于人生的泥沼中而不致陷污的,是我的信心。——但丁

39、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40、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41、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42、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清)陆陇其

43、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44、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生

45、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孙中山

46、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保 罗

47、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48、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巴金

49、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陈毅

50、一个人的欲望如果只是追求金钱或权势,他便永不能满足,而不满足便不能快乐。——柏杨

51、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吕新吾

52、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53、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战国)孟子

54、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55、信仰是理性的延伸。——亚当斯

56、没有比害怕本身更可害怕的了。——培根

57、没有希望的地方,就没有奋斗。——约翰生

58、希望是为痛苦而吹奏的音乐。——莎士比亚

59、理想,给天下不幸者以欢乐。——高尔基

60、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塞

61、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其人之志。——席勒 62、丈夫立志,穷当立坚,老当益壮。——范晔

63、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希望。——伏尔泰

64、进步是目的,理想是标准。——雨果

65、希望是一种对于未来光荣的预期。——但丁

66、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67、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68、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69、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 7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经典诵读-----名段

1、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否你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在他们失落时奉上一番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们又何曾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又是否察觉到那缕缕银丝,那一丝丝皱纹。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2、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首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3、梦想从来不会选择人,它是上天赋予每个人构建未来蓝图的神奇画笔。梦想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你心中有梦,乐观充实地过好每一天。

4、唯有坚持下去梦想,才能演绎成功的人生。让我们共同为梦而努力,为梦而奋斗,为梦创造奇迹。

5、诚信之于生命,如同珍珠之于贝壳,晶莹剔透而凝重;如月亮之于夜幕,明亮皎洁;如山雀之于森林,生机盎然。那么有谁不喜欢这凝重,皎洁和生机盎然呢?所以让我们切记,诚实守信,快乐人生。

6、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有句话说得好:机会永远留给那些有强烈责任感和崇高责任心的人!让我们将责任铭记在心,激励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散发耀眼绚丽的光芒!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读着一句句豪迈壮阔的诗句,不由想到李白,一位充满浪漫气息的诗人,虽仕途坎坷,却充满自信。因为自信,李白成为了最伟大的诗人。

8、成功始于自信,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试问:当艰巨的任务摆在你面前时,你能够充满信心地勇敢上前吗?当经受了许多次挫折后,你仍然能对自己最终达到目标的信心毫不动摇吗? 当周围的人都瞧不起你,认为你是个“废物”、“无能之辈”时,你仍然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吗?

9、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自信,是夜晚的灯光,让自己甩掉黑暗的恐惧。

10、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经典诵读------名篇

《汪国真诗集》

1、《热爱生命》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2、《嫁给幸福》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火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什么是苦

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3、《感谢》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4、《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如果生活不够慷慨 我们也不必回报吝啬 何必要细细的盘算

付出和得到的必须一般多 如果能够大方 何必显得猥琐 如果能够潇洒 何必选择寂寞 获得是一种满足 给予是一种快乐

5、《山高路远》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不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喊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6、《假如你不够快乐》

假如你不够快乐 也不要把眉头深锁 人生本来短暂

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 打开尘封的门窗

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走向生命的原野 让风儿熨平前额 博大可以稀释忧愁 深色能够覆盖浅色

7、《跨越自己》

我们可以欺瞒别人 却无法欺瞒自己

当我们走向枝繁叶茂的五月 青春就不再是一个谜 向上的路

总是坎坷又崎岖

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 真是不容易 有人悲哀 有人欣喜

当我们跨越了一座高山 也就跨越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8、《挡不住的青春》

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惆怅,想起往往令人断肠,我不知道我的追求在何方,问风问雨问大地,却没有点回想。岁月无声的流淌,可是有谁愿意总是迷惘? 我要飞翔,那么有没有人为我鼓掌? 我用生命和热血铺路,没有一个季节能把青春阻挡!

9、《只要明天还在》

只要春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 只要明天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10、《旅程》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 晚来风急地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第五篇:七年级课外古诗词诵读(推荐)

《观沧海》

1主旨: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翻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2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3.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答: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4.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5.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答: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关切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训练: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是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既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春末夏初,又渲染了离恨伤感的气氛。

3.诗中景物描写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与“左迁”相联系的意象是飘零的杨花、思乡的子归,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理解与同情。

4.“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朋友“左迁”地点之僻,又表明了作者对朋友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5.“我寄愁心与明月”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为什么诗人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答: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人。(我心与明月一样纯洁;友人像明月一样纯洁无辜;我的愁思无人能解,无人可诉只能寄于明月;唯有明月能同时见到我和友人;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6.此诗首句出现了两个具有节令特点的景物,“杨花落”“子规啼”二者的作用是什么? 答:“杨花落”展现了暮春之景,给人以飘零和落寞之感;“子规啼”是哀啼,这是化用了典故,抒写离别之恨,二者都是以景衬情。

7.试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答: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沉的牵挂和思念。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开头两句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写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上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羁旅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鸿雁来传递家书了。

训练:1.本诗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答:“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4.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这首元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心情。

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1、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2、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所以,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1、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答: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2、谈谈该诗(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主旨。答:此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3、该诗(岑参所以写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语言特点是什么?怎么说? 答:语言朴实无华,又寓巧于朴,余意深长。第二句,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第四句 “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重点问题】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营造了边塞荒凉、凄冷的氛围。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 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幅画面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呼之欲出。

训练: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的什么手法表现的?答: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什么深意? 答:借托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3.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4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歌前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说明了什么? 2 “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3“铁马冰河”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这说明了什么? 4 第一句中的“僵”和“卧”对表现陆游的爱国之心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5 自然界的“风雨大作”之声和陆游的“铁马冰河”之梦有什么关系? 答案:1 前两句运用对比的写法,将“僵卧孤村”的衰老之状与“卫国戍边”的不减壮志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了诗人的爱国热情是终其一生的。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3 说明诗人始终有着一颗抗金杀敌、保家卫国的爱国心。

4僵卧说明陆游年事已高早已不是为国效力的年纪,但是他依然心怀国家,想为祖国尽一份力.表现了陆游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因果关系.风雨大作的声音与铁马冰河的声音相似,由此使作者产生了此梦。

《夜雨寄北》(李商隐)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3、三、四两句明明是写今日的离情,却设想未来的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4、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5、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___________。成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7、“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答案: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3、这是一种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奇妙构思。用想象未来团聚时的欢乐反衬出今夜离别的相似之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秉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曲折细腻又含蓄隽永。

4、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5、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6、剪烛西窗。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情感。

7、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伸长。

下载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经典诵读内容(5篇)

    巴拉素镇初级中学七年级必背古诗文 1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七年级国学经典诵读内容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 1.《论语》(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节选3000余字) 雍也第六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河南省安阳市第十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体会诗歌意境,学习生动的语言、优美意......

    诵读经典教案

    活动一: 童真童趣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

    千字文诵读教案

    《千字文》(一)诵读教案 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李珊 ★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最优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中国传统......

    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石灰吟》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学习作者要赞颂的精神。 3、能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 2、理解咏物颂人的写作目的。......

    经典诵读教案

    经典诵读《三字经》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诵读,读出节奏感。 2.初步了解三字经。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准备:课件......

    经典诵读教案

    《一去二三里》教案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了解古诗内容,初步感受童谣所表现的景色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书写“一、二、三”,了解诗的意境,体会小山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