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4单元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近代外国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j.H.Pesstalozzi, 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从当时来看,这个机构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从此,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著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部著作问世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裴斯泰格齐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80个5-10岁的儿童。在一位女仆的帮助下,他日夜操劳,负责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他与儿童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建立了父子般的友情。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孤儿院又要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担任布格多夫学院的领导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不仅使每一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还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些思想构成了“要素教育论”的基础。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使得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先后来这里进行学术访问、参观,一些富人子弟也纷纷前来就学。后来学校由于管理出现问题,于1825年关闭。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而去世。
二、论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
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的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初,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以后,人类进人一种社会状态,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人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
重视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也是以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为基础的。裴斯泰洛齐在实施慈善教育活动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并把解除人民的痛苦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同情人民的疾苦,认为人民不幸和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有剥削穷人的恶人,另一方面是人民本身贫穷愚昧,缺乏自尊和自助的力量。如果能使每个人都有自食其力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就会得到安宁,人民就会得到幸福与自由。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因而,人的培养只通过政治途径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教育,激发人身上存在的力量的萌芽,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由此,裴斯泰洛齐主张所有的人都应受到教育,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财富。但当时瑞士的社会现状是只有少数富人子弟能够获得教育,而绝大多数贫困人民是没有受教育权的。对于这种等级社会的现状,裴斯泰洛齐表示了强烈不满。但他并不主张所有的人都应接受相同的教育,相反,他认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的天赋力量各不相同,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因而,每一等级的人所受的教育也应各异,不同等级的人应接受适合其等级和地位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在解决人民接受教育问题上的一般态度和做法。
从上面的认识出发,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力。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一)道德教育
裴斯泰洛齐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他是从道德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论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他认为,人犯罪的根源在于人心之外,罪恶的社会环境会腐败人的心灵,为防止道德败坏,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同时,人的犯罪并不是不可避免或无法挽救的,如果人的内在本性善良到能够抑制罪恶时,便有力量去改善周围的环境,使之不断扩大,从而避免犯罪。因此,对人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还要与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立法相结合。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和发展人内在的道德情感,形成人的道德观念,培养有道德的人。
在道德教育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把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家庭式的道德情感教育。他认为,只有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最亲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一旦这种情感或关系破裂,儿童将会终生受苦。他认为,母亲在培养儿童的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母亲通过对儿童的热爱和信任,可以激发儿童爱、信任和感激的种子,爱、信任和感激交织在一起,发展良心的萌芽。儿童从对母亲的爱开始,进而发展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因此,裴斯泰洛齐认为,在教育中,把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转移到社会,这种能力是教学艺术的关键。他认为,还应把家庭的自然关系和爱的气氛引进学校。在学校里,师生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就是手足关系,学校应像家庭一样充满亲情和欢乐。在“新庄”和斯坦茨,裴斯泰洛齐就是以这种家庭化的爱的教育感化力量,教育儿童,发展他们的道德力量。
(二)智育
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他认为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才能和能力,发展儿童的心智。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发展心智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和接受印象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形成要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基础。因此,裴斯泰洛齐强调,智育的进行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儿童的学习是从已知物到未知物发展的,儿童必须从直接的经验上入手。二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儿童所有的学习都必须从具体开始,逐渐过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与此相关,裴斯泰洛齐要求,在智育上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通过观察、联系来获得,教学方法要注重感觉直观的作用。
(三)体育和劳动教育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主张体育与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他认为,体育是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生理能量,全部发挥出来。因此,从小就应通过抓、蹬、伸、举、拖、拉、走、跑、跳、转等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体力,养成强健的体魄。
同时,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体育为基础的。如果人的各种体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劳动中各种习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都谈不上。当然,劳动教育还是儿童获得独立的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是使儿童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学理论(-)论教学心理化
从对人的自然发展的认识出发,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它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学适应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裴斯泰洛齐虽然崇拜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但他不同意卢梭的教育过程中让儿童任意发展的观点,而主张应探寻人的发展规律及心理发展特点,并依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指导。他说:“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合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为此,裴斯泰洛齐研究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中,学习知识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并逐步向复杂过渡。同时.知识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以适合儿童的本性。在教学中.裴斯泰洛齐要求而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裴斯塞洛齐关于教学心理化的论述,为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需要而选取和利用客观材料,进行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要素教育论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要素教育论的方法体系实现的。在后期从事的初等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简化初等教育方法的研究。他主张,为了使小学低年级儿童学有成效,为了使每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教自己的孩子,应当从最简单、最容易、最易见效的地方入手进行教学。同时,在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发现人的心理都是始于人的心理能力的最初表现,即感官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因此,根据儿童能力的最初的简单要素,寻找简化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和教学的起点。他说:“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讲,要求普遍地简化它的方法,这种简化,是我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要素教育论的提出,就是他一生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的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他说,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儿童对周围物体的简单要素之上的,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变得简单了。裴斯泰洛齐坚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在智育上,最初,他把读、写、算作为智育教学的简单要素,但经过观察和思考后认为,三者还含有更简单的要素,如儿童读以前先说,写以前先画等。进一步研究后,他指出,儿童在认识客体前,总是先知道这些客体的数目、形状及名称,因此,数、形、词是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他说:“富有生命但还是模糊不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已盘旋很久了。„„最后,像一个奇遇,突然地想到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形状和语言。这对我所进行的工作是一个新的发现”。从这个思想出发,他认为,其他教育上也有教学的简单要素。例如,道德教育上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儿童只有从爱母亲开始,进而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上帝,才能获得道德和宗教情感。体育上的要素是儿童身上关节的活动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从儿童的关节活动开始,进而到全身的活动,到游戏、体操,到劳动,最终培养儿童成为感官充分发展,身体健康有力的人。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思想是对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运用到初等教育上,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思路,即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单的要素组成的,只要找到这些简单的要素,就可以认识复杂的事物。裴斯泰洛齐的工作,为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使人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心理学化有了更自觉的认识,突出了教学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
(三)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从要素教育论出发,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测量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数、形、词完全适合这三科的教学。
关于语文教学,他提出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素是词,而声音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字或单个事物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因而有发音教学法、单词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关于算术教学,他认为,由于数目是可以计算的,因而,算术教学的目的是得到清楚的概念。算术教学应先让学生对个位数的运算及其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了解十位数和百位数。在算术教学中,裴斯泰洛齐强调要与实物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关于测量教学,他主张先从直线开始,进而练习转角、正方形、平行线、正方形的分割,然后练习曲线和几何图形等。此外,他还研究了地理教学法。总之,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教育理论与现实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体系。正是这一贡献,使他的工作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欧美各国出现了研究“裴斯泰洛齐”的运动,掀开了教育心理化运动的序幕。
第二篇: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 物。主要著作有:《林哈德与葛马德》(1781-1787)、《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1801)、《天鹅之歌》(1826)等。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教育”的基本含义是: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裴斯泰洛齐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如果儿童掌握了这些最简单的要素,就能够认识他们的周围世界。他强调说:“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的。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么,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就简单了。”因此,儿童的教育与教学的工作必须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
裴斯泰洛齐分析了各方面教育的基本要素:
体育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关节运动。它表现为最简单的搬、推、捡、摇等基本动作。这些基本动作结合起来,可以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这是自然赋予儿童的能力,是儿童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力活动和体育运动的基础。母亲对婴儿的爱以及满足其身体的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婴儿得到母亲的照顾、关怀和帮助,爱和信任的情感就会在孩子的心中萌生和发展。从对母亲的爱,很快扩展到那些与母亲亲近的人身上;在爱母亲和亲人的基础上,扩展到对周围邻居的爱,最后直至爱全人类和爱上帝。随着这种爱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力量逐步得到形成。
智育的最简单的要素是数目、形状和语言。裴斯泰洛齐明确指出,“使一切通过感觉印象而获得的认识得以清晰的手段来自数、形和词。”原因在于数、形和词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3个基本特征。儿童若要获得清晰的概念,必须以这3个基本特征作为手段去认识事物。为了使儿童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必须使他们具有与数、形和词3种手段相对应的3种能力,计算能力、测量能力和说话能力,智育必须从培养这3种能力入手。“教学艺术首洗要用来培养基本的计算能力、测量能力和说话能力。”这些能力是一切精确认识物体意义的基础,通过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学,来培养和强化它们,并作为发展和教育的手段
第三篇:裴斯泰洛奇有关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给人的启示
1,裴斯泰洛奇有关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给人的启示:
受裴斯泰洛奇有关爱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教育被看成内在力量的自动发展, 开始被当作人类文化的一个部门, 其本身有了内在价值。在个人方面, 教育为内在本质的完成;在社会方面, 教育的功能在于文化的充实与培养。他在《隐士的黄昏》中说,教育的一般目的是, 使人的内在力量提升为纯洁的人类智慧。在他看来, 教育乃是人类本质的改造, 没有教育教育没有文化。因此, 教育应重视个人本质的和谐发展,应依照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使儿童获得适当的发展机会,并重视文化的客观价值, 引导儿童向着确定的目的发展。而所谓发展, 就是改造或提升人的“自然”的动物性, 透过社会性,而进入“文化”方面的道德性。由此可见, 裴斯泰洛齐将教育上的“发展”的含义由“经验主义”水平改变为“直观主义”水平, 推进了人类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裴斯泰洛齐进而认为, 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获得静的知识,而且是养成动的认识。这就是说, 教学的本质, 不仅是自外而内的知识的传递过程, 而且是受教育者内在精神的进展。
2,裴斯泰洛奇倡导的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思想史的意义。
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开启了近代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序幕。
第四篇:泰斯国际简介
携手泰斯 共享财富盛宴
泰斯国际简介
香港泰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6月隶属于马来西亚世纪集团,座落于香港皇后大街永恒大厦2501。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专业的节能环保项目及其产品的整合与推广。香港泰斯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专业到致力从事节能减排,环保辐射消除,绿色环保产品整合营销推广于一体的节能环保产品营销企业。在全球能源危机,环保危机和经济危机面前,公司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对节能环保产品资源进行整合,直击现代社会的消费者需求,将打造一个节能环保生活用品超市。
公司将坚持求实创新,客户至上的服务宗旨,以人为本、优势互补、立足中国、服务社会。为用户提供优质,价廉,智能的产品、教育和事业机会,提升生活品质,构筑和谐家庭、创造和谐社会。自项目推广尹始,相信以其绿色健康的理念,节能环保的功效,将受到了广大消费者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首肯与青睐。公司将对内激励自我成长,对外追求卓越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技兴企,服务社会。公司实施一流的管理,培育一流的员工。凝聚了众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公司拥有实战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全面的产品服务体系,独特的市场运营模式,模式将公司与消费者进行科学、高效集群,并充分采用体验式营销、网上购物、会员制服务为一体的营销方式,倡导绿色健康生活理念,首创一站式超市行销体系,向全社会推广节能环保生活用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通过广泛的市场调查与研究,应消费者之所需,集成功企业优势之所长,公司将以电脑辐射消
引领防辐新产业做高尚事业投资者
携手泰斯 共享财富盛宴
除器,能量吊坠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在为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泰斯还整合了产品卖点,项目优势,营销模式,市场支持等政策,为广大热爱节能环保事业的中小投资商开辟了一条致富捷径。携手泰斯,做高尚事业投资者,共享财富盛宴!
引领防辐新产业
做高尚事业投资者
第五篇: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1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才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的说课就是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五部分说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本单元都属文艺论文,重在讲知识或道理,读者从中既能获得新知,又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本课则阐述作者的一个美学观点,即残缺美。
2、教学目标:
学生在上学期赏读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花未眠》阐述了美是邂逅所得及艺术源于生活的美学观点,《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学生在学习美学知识方面的深入与延续。根据学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理解文章的残缺美,把握本文关键语句的含义,提高审美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深入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通过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谈对课文的理解,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注意及时纠偏,并引导话题的走向。
以本文为契机,引入有关的文学艺术欣赏知识。教学时围绕维纳斯雕像,介绍和本文作者观点相通的中国画的虚实相生的原则,结合图片,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贯穿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该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西方美术史中最著名的杰作之一,历来被视为希腊雕刻艺术的珍宝。学生对她的欣赏将会提升审美品位。
3、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
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在语句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对关键语句含义的理解作为难点之一;难点之二则是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艺术作品的残缺与完整,断臂维纳斯只是一个特例,并不是所有的残缺的艺术品都是美的。
二、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
1、欣赏品味法:课文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审美点,以蒙娜丽莎与胜利女神为衬托点,以齐白石画为深入点,以自然残缺美为延伸点,以人生的残缺美为德育点,这些抽象的理论都以图片的形式来进行直观地学习,形成视觉冲击力,吸引学生细细品味。
2、自读探究法:由于本课是自读课,因此课文教法主要采用自主探究为主。找出问题,看书筛选信息解答。
3、自由讨论法:如何为断臂维纳斯复原,学生会各持己见,这是一个讨论的热点。在拓展深入时,让学生判断什么样的人生是最美的人生,这就是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体现,这个问题也会引发争论。讨论时教师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也可留下空白,由学生自己甄别。
4、讲练结合法:在品味了断臂维纳斯后,又浏览了蒙娜莎神秘的微笑,就展示几幅胜利女神的远近的雕像,让学生写一个片断,进行审美练习。
教学手段:本课将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首页:断臂维纳斯的美在璀璨的卢浮宫的衬托下更显得庄严而典雅。在巴黎一瞥中将几座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展示给学生,然后引出卢浮宫三宝,配上了《雪绒花》的音乐,意境很美。在拓展深入中,有齐白石的绘画,有当代摄影作品,有残疾人的几幅图片,以此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及人生中的体现。最后的审美练习也展示胜利女神的雕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她的形象美和神韵美。这些图片的应用将和本课对美的阐释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美的教学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流程设为六个环节
(一)导语:由巴黎引出卢浮宫三宝,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卢浮宫镇宫第一宝——庄重典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上。巴黎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城市。是浪漫之都,是艺术之都。它有美丽的塞纳河,有经典的艾菲尔铁塔,有绚丽的小区广场,辉煌的红磨坊,有神秘的巴黎圣母院,有璀璨的卢浮宫┄┄在卢浮宫里珍藏了三件镇宫之宝。
(二)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三)课文探究
教师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补充总结为以下六个
1、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维纳斯失去双臂后,获得了一种抽象的艺术效果,这种抽象的艺术效果是什么?
4、为什么作者不赞成复原双臂?
5、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复原计划,告诉我们你心中完整的维纳斯是什么样的?
6、维纳斯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不能失去其它部位吗?
这六个问题由学生品读课文,讨论完成。
(四)拓展深入
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我国古代绘画中体现了空白艺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如齐白石画虾,他只画虾的动作,而空白处观赏者便想象成了水。空白艺术与残缺美是一脉相承的。
“空白”是虚,物象是实,虚与实辩证地统一于艺术品中。从“空白”的价值意义来看,“空白”并非没有东西,而是在于求其空灵,不是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艺术品中的“空白”体现一种“虚灵”的“空间感型”,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在音乐、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电影、曲艺等艺术形式中,历来都讲究虚实相间的艺术。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虚实相间的艺术,可展示几幅古画,与学生共同品味。
然后向学生出示两幅作品,《玻璃破碎的瞬间》是一幅摄影作品,一只高脚酒杯破碎的一刹那,蓝色的液体流出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影壁”在顶部特意设计成了残缺。这些都是残缺美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而在文学作品中残缺美是如何表现的?
比如结局离散,人物性格的缺憾都会产生残缺美的效果。《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这些缺点使人物形象更饱满生动,富于个性,真实可信,流传千古。
现在就让我们从艺术中走出来,走到大自然中,月圆月缺,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云卷云舒,所以残缺的也是美。
人生是也是不完美的,想想人生中的残缺美是如何创造的。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会想到残疾人:阿炳,奥斯特洛夫斯基,张海迪等,然后学生就能够说出他们用意志创造了美。
教师引导升华本课: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发言,畅谈心志。
(五)审美练习
中国古代读书方法中有知出知入法,就是要能读进去,也能跳出书中观点的束缚,现在就让学生走出清冈卓行的思维空间,重新审视维纳斯的美。学生除了残缺美外还可以看出这座雕像的形体美和庄严典的神韵美。用课件展示板书:
1、完整的艺术美。
2、完美的形体美
3、古典的神韵美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她的神韵美。俄国古典派评论家温克尔曼用这样两句话来赞赏希腊雕像的美:崇高的庄严,伟大的静穆。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罗斯的维纳斯〉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这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她大方而雄伟,坦荡而又自尊,在她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
教师启发学生: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其实蒙娜丽莎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丝毫不亚于断臂的维纳斯。然后让学生阅读语文读本傅雷的《蒙娜丽莎之美》),学生找出描写画面主人公神秘的微笑的语段:
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
最后要根据上面学生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一个片断写作练习,学生仔细看《胜利女神》的雕像,欣赏《胜利女神》之美,不少于200字。
(六)布置作业:阅读宗白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四、说板书
米洛斯的维纳斯
必须失去双臂——才有无数双玉臂
残缺美不能复原双臂——“有”限制了想象人生?
只能失去双臂——双臂可千变万化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渗透一些美学知识对学生在欣赏文学艺术时会获得审美体验,可以说通过本课可以对学生艺术修养起到一个启蒙的作用。而对艺术的审美又可以引申到人生中,什么是人生中的最美,有的人追求外表,有的人追求内在,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追求奋斗,有的人奉献,有的人索取。总之形形色色的人生之路,刹那间的选择会决定一生。教师与家长以及社会是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向,这种美的指向在学生潜意识中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在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只要社会的车轮前进,这种追求就不会停止,只要符合真善美,这样的人生就是最美的。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谢谢!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清冈卓行。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剖析本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本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含作者的美学主张,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接受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艺术的残缺与完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卢浮宫的视频最后定格在维纳斯雕像之上,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她的美吧。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结合导学案,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生讨论,共同明确: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余段落则分别从正面、反面和侧面对这一中心进行论述,分别阐述了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以及只能失去双臂,层层递进,全面支持了主旨句。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出问题: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小组自由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我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秀美的双臂,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艺术欣赏的一条规律,即残缺美。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吗?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进而读中设疑。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舍弃一些东西,反而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残缺和完美的认识,发布到班级博客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米洛斯维纳斯说课稿3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下面我分七部分展开论述: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课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涵着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能给人以美的熏陶。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要领会文章内涵有一定难度,这正好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质疑解疑,主动获取知识和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本课教学建立在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探究式鉴赏阅读训练”的基础之上,又承接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筛选文章重要信息”,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以温故而知新,锻炼了思维能力,还能感受到浓浓的理趣。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教材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就本文而言,理解“缺陷美”这一美学观点,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3、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残缺美”的涵义。
依据:本文为译著,又是抽象的理论文章,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学生来说,要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自己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因此,我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导入时,展示维纳斯雕像图片,配上优美音乐,创造艺术氛围,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操。
2、启发探究法:在这堂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课文的理解和探讨主要由他们自主完成,我只是起到一个启发的作用。
3、想象思维训练法: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复原了心中完美的维纳斯,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4、自由讨论法: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形象时,以及对作者的观点争鸣与延伸时,让学生不拘一格发表看法,讨论时教师也可加入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强加给学生。
(二)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将维纳斯雕像图片展示给学生,配上音乐《致爱丽斯》,创设优美的艺术氛围。在探讨缺憾美时,展示齐白石的绘画,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残缺美在艺术中的体现。另外,课文的板书也用课件展示,方便学生记录。
四、学法辅导
1、欣赏品味法:引导学生在动听的乐声中欣赏各种相关的艺术图片,接受美的熏陶,让他们自由畅谈对艺术品维纳斯雕像的审美认识。
2、自主探究法:在解决教学难点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主动探究,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而我只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给予启发。
3、想象思维训练法:学生在我的提议下,想象心中完美的维纳斯。学生想象力各有不同,但我都会予以肯定,想象不出来的我就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放飞想象的翅膀。
4、交流讨论法: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自由发表看法,大胆创新,学会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共同学习。
五、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有六个环节
1、导入
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由谜面“凝固了的舞蹈”猜出谜底“雕塑”,从而顺理成章把学生的目光聚焦在维纳斯雕像上,让学生欣赏雕像,并谈感受。
2、课文感知和探究
当学生发现雕像“断臂”这个特点时,引导学生速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①找出“断臂”的来历,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作者对“断臂”的看法及理由。②就课文有疑问之处提出问题请老师或同学解答。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探求和与人交流中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残缺美”的涵义,从而解决教学难点,实现知识目标和“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这一能力目标。对于课文关键语句的理解,上课前我已作好了充分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种种疑问和的理解。
3、激发想象
残缺之所以美,是因为它能引起人们无限神秘的遐想。放飞学生的想象之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此,我建议学生设想完整的维纳斯形象。
学生在想象时,反映出的是他对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是想象能力的训练;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
4、争鸣拓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学生的某些见解可能不成熟,但学生在发表见解的过程中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了审美个性,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所以这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给学生讨论:你是否赞成作者“残缺美”的观点?维纳斯失去双臂是好事还是坏事?你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还会适当地启发学生。
5、课堂总结
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感受美,欣赏美,珍惜美。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附板书、争鸣、残缺、维纳斯、完整、拓展
6、布置作业: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六、教学理念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同时还强调:阅读和鉴赏中的审美体验关键在于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因此,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十分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美学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努力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在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做法,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七、创新点
教学中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师生平等交流,不求意见统一,激活了思想,活跃了气氛。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