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教版美术五年级--13、古代的编钟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八册 第七单元 古代瑰宝
课题名称: 第十三课 古代的编钟 教学类别: 泥塑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编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打击乐器,了解其造型特征,学会用捏、叠、压等泥工基本制作技能仿制编钟。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了解编钟历史的过程中,分析编钟的外形特征和点线组成的纹饰,学习仿制编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编钟在中国古代乐器中重要地位,感受泥塑编钟造型及纹饰的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编钟的造型特征
教学难点:刻画编钟的纹饰
教学准备:
学具:陶泥、垫板、泥工刀等
教具:相关图片、陶泥、泥工刀、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础层面:了解编钟的造型特点,运用捏、叠、压等泥工技法制作一个编钟。
拓展层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工,制作从大到小、装饰风格统一的编钟,并能有序排列起来。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发现
1、欣赏编钟图片,聆听编钟音乐,感受古代乐器的奇妙,导入课题。
2、小组讨论:编钟造型和纹样特点。
3、教师总结: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打击乐器,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有序地悬挂在木架上编成一组或几组。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现状也不尽相同,但钟身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二、示范与讨论
1、教师示范:
①用捏塑、切割等方法,先做出编钟的基本型,注意两边对称; ②装饰纹样,编钟的纹样比较简单,多用点线有序排列组合而成。
2、学生分组讨论:确定编钟基本型以及装饰花纹。
三、尝试与表现
1、学生分组制作编钟。
2、作业要求:
①由组长分配制作任务; ②每位组员做一个编钟;
③小组成员制作的编钟大小有序,装饰纹样须统一的。
3、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小组组员之间的协调。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四、展示与评议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评价自己小组的作品,能从造型和装饰方面向全班同学介绍其特点。
2、作业评价内容:
①作品造型具有体积感。②装饰花纹的排列是否恰当。③花纹制作是否精细。
3、欣赏与互评。
4、教师点评。
第二篇:四年级下册美术教学反思第13课古代的编钟|沪教版
一人上课齐上阵
——《古代的编钟》课后反思
今年的校园学术节活动,我接到任务进行陶泥教学,从起初的担忧到中期的纠结,以及反复失望到后面的柳暗花明、重拾信心,可以说,经历的点滴都是渗透着成长的足迹。
首先是起初的担忧:
1、对于陶泥课,我是完全没有自信的,因为之前从未开过课,自己对泥工的了解也并不很透彻,所以当接到任务时,我是胆怯的。当然在之后同事们的鼓舞中,我也渐渐觉得挑战高难度也是挑战自我的一种表现,作为一位成熟型的教师,应该对各类课型都得心应手,在这样的思想转变中,我逐渐接受了这一教学内容。
2、同样是陶泥教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单元学习内容都是对于古老事物的学习,如编钟、兵马俑、古鼎,这些都是学生平时陌生的,在认识层面又缺乏理解,所以这也是教学所需要关注的。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缺失,不正需要我们在美术课上的渗透吗?学生对于陌生的事物反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其次是中期的纠结: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首先就是选材选料,因为是泥工,牵涉到很多材料的问题,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不少纠结:
1、一次性纸杯和塑料杯之间:纸杯的优点是结实足以支撑泥块,但它的缺点就是容易潮,学生在衬裹之后,由于泥块本身有湿度,容易变形。而塑料纸杯防水效果好,但在衬裹时它容易走形,不易塑形。在这两者纠结之下,经过教研组合力思考,相处一个妙招,那就是给纸杯涂上一层丙烯起到防水的作用。
2、一个纸杯和半个纸杯之间:从完整的审美角度上,一个纸杯更立体,更全面,更逼真。但是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学生来不及完成整个的编钟。于是我们就想,由于编钟具有强烈的对称性,掌握了半个就是学习了一个,在课堂上,我们只要把方法讲到位,半个会做,一个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3、摆放和悬挂之间:摆放的话,作品仿真效果不强,但容易摆放,悬挂仿真效果,但必须纸杯足以受力,经过几次实验之后,我们借助杆子支撑。
4、自选材料和配套材料之间:配套材料的陶泥上学期的时间太久易干易裂,这学期的陶泥又太湿,难以塑形,而陶泥课在制作时对陶泥的干湿程度很有讲究,于是,我们就采购了韧性比较好的乐陶泥,但刚到货后发现乐陶泥保湿特别好,直接不能取用,于是我们又通过一次次的实验,计算出它间隔多少时间为最佳使用状态。
再次是目标的锁定
首先是对本堂课的课前分析:
1)技法:之前的陶泥技法都是单一的学习,而经过前三年的累积,四年级是技法的综合运用阶段,所以在泥工技能的表现上更加丰富。
2)造型:之前的制作基本都是以平面为主,而现在是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就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性思考,需要有有一个全面的考虑。
3)内容:从之前身边熟悉的事物到远古陌生的事物,需要借助大量的信息图片让学生来了解对传统事物的美感体验,包括鼎、兵马俑。
编钟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造型整体呈现对称美,基于这样的分析和思考,从追求美感的体验出发,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对称表现,不仅是其功能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所追求的审美。而外形的对称借助模具进行,所以把重心放在纹样的对称表现上。
最后是环节的设计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目标,1)发现对称美:教学一开始就运用音乐感知、图片欣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编钟,并发现了解对称美及其内涵。
2)认识对称美:通过视频及辨析环节,让学生快速复习衬裹技能,并进一步了解对称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对表现对称有了一个确定的认识基础。
3)尝试对称美:在有了一定的认知,学生尝试表现对称美,从认知到操作学生还存在着个别差异性,所以尝试环节的资源搜集和研究成为本课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一组组作业的对比,改进,归纳,进一步总结大小、位置、方向等几个呈现对称美的元素。
4)创作对称美:在学生创作之前,借助优秀作业欣赏,知道具体叠加和压印,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在评价环节,有设计地从对称性、层次性和含义几个角度去分析,并以此拓展纹样的内涵,也是让学生对传统纹样的内涵的了解,感受历史文化。
一堂课在摸索、纠结中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教研组的成员给予了充分的后勤保障和智慧共享,出谋划策的,设计课题的,修改ppt的,分发材料的,试讲做学生的……让我很感动,虽然开始胆怯,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团队的集体协作,才让我觉得不再孤单与无助,这才是凝心聚力的时刻,这才叫“一人上课齐上阵”!
2016-5-18
第三篇:上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一单元 动漫天地 课题名称: 1感受漫画造型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漫画造型的艺术特点,初步学会运用简化、夸张等漫画表现形式,临摹或创作简单的漫画造型。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讨论与尝试过程中,发现并交流漫画的相关特点,学习运用漫画形象夸张表现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漫画简化、夸张的艺术的艺术美和幽默的内涵,技法学习漫画的兴趣,提升对生活中人物形象的关注度。
教学重点:漫画简化、夸张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漫画形象的幽默、寓意表现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彩色画纸、彩色铅笔等 教具:漫画作品、学生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运用形象简化、夸张的表现方法临摹一幅喜欢的漫画。
提高要求:运用漫画形式创作表现一个生活中的小故事,漫画形象生动,特征鲜明。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发现
1、展示、欣赏不同类型的漫画作品。
2、说说自己喜欢的漫画人物形象,并说明理由。
3、教师讲述漫画的艺术特点:
① 漫画具有幽默、寓意、讽刺等特点;
② 漫画有独幅漫画、连环漫画、多分镜漫画等多种形式,有线描、水墨、色彩等多种绘画表现方法;
③ 漫画造型生动夸张,强调形象特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讨论与交流
1、学生欣赏一组真人与漫画形象的对比图,讨论漫画形象的特点。
2、教师小结:
① 造型简洁,形象夸张。
② 人物形象注重五官,发型的夸张表现,体现人物个性。
三、构思与创作
1、临摹或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漫画,并注意以下要求: ① 体现幽默或讽刺性。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② 形象夸张,适当变形,突显形象特征。
2、漫画创作要求:构思漫画内容,确定情节和人物形象,自行创作独幅漫画或四格、分格漫画。
3、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学生自由欣赏。
2、介绍创作感受和自己作品中最满意的部分。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漫画形象或作品。
3、评价内容:
① 漫画形象是否简化夸张,特征是否鲜明。② 故事是否有寓意。
③ 漫画造型生动夸张,强调形象特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4、教师总评,肯定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拓展:
认识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丰子恺、丁聪、郑辛遥等。简单了解其生平,欣赏代表漫画作品,知晓绘画特点。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一单元 动漫天地 课题名称: 2有趣的卡通画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卡通画造型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初步运用卡通人物形象夸张设计、以及人物比例与五官的适当夸张方法表现卡通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临摹、创作的过程中,学习卡通画创意、夸张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卡通画幽默,富有情趣的特点,激发学习卡通画的兴趣,体验卡通画创意的快乐。
教学重点:卡通人物形象夸张的设计
教学难点:人物比例与五官的适当夸张
教学准备:
学具:彩色画纸、勾线笔、彩色铅笔等 教具:卡通画作品、学生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选择尝试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比例和特征的夸张。提高要求:根据卡通画造型特点,有创意地表现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或故事。
教学过程:
六、欣赏与感受
4、学生介绍、交流课前收集的卡通画形象图片,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5、欣赏一组卡通画形象,讨论卡通画的基本特点。
6、教师小结:卡通画是一种内容与形象夸张的绘画形式。卡通形象造型多变、色彩鲜艳;他们可爱、幽默、富有兴趣、时代性强。
七、比较与交流
3、出示一组卡通画人物造型,交流其造型特点。
4、小结:卡通造型根据故事内容要求设计外形、服装、动作等,它形象夸张、活泼、可爱,具有强烈的绘画艺术效果。
5、出示示意图,了解卡通人物在人体比例、造型、表情以及五官等的夸张特点与表现方法。
6、教师示范卡通人物的作画步骤:
③ 定出人物头部、躯干与四肢的基本位置; ④ 用基本型表现人物大致动态; ⑤ 细致刻画人物造型并涂色。
八、构思与创作
4、出示一组卡通画形象,分析卡通人物脸型、发饰、服饰、动态的表现方法。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5、临摹一个卡通画造型或根据卡通画造型特点创作人物形象。
6、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加强指导。
九、展示与评价
5、展示学生作品。
6、学生自评、互评作品。
7、评价内容:
④ 人物造型优美,比例夸张适度,具有动态。⑤ 色彩鲜明。
⑥ 背景添加能够突出人物,画面内容更丰富。
8、教师讲评:肯定学生敢于尝试和创作的精神。
十、教学拓展
出示图片,了解多种形式表现的卡通人物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二单元 感受民间艺术 课题名称: 3捏塑人物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大致的基本结构,知道民间泥塑人物造型的特点,初步运用整体与分解捏塑的方法塑造人物。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软陶捏塑的过程中,观察不同人物特征,学习捏塑人物分解与组合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民间彩塑作品,感受民间泥塑人物造型的独特魅力,激发对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人物的整体把握与分解捏塑
教学难点:人物局部的组合方法
教学准备:
学具:软陶材料、制作工具等
教具:泥人作品图片、图片、示范工具、材料、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运用揉、捏、刻等泥工综合技法,分解、组合捏塑人物,仿制民间人物造型。提高要求:运用泥工方法,捏塑一组具有一定主题的人物,并能主意人物的整体组合。
教学过程:
十一、认识与欣赏
7、欣赏民间泥人的作品和图片。
8、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欣赏感受。
9、引出课题。
10、出示课件,展示具有不同特征的泥塑人物作品。
11、引导学生讨论,小结民间泥人造型简练、色彩鲜艳的特点。
十二、分析与感受
7、欣赏课本图片,了解捏塑人物时可以反映生活中的不同场景。
8、讨论归纳:人物的动态特征和服饰装饰对表现人物形象很重要。
9、讨论:可以利用哪些道具表现场景。
10、介绍软陶材料及其特点。
⑥ 定出人物头部、躯干与四肢的基本位置; ⑦ 用基本型表现人物大致动态; ⑧ 细致刻画人物造型并涂色。
十三、构思与创作
9、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⑦ 根据人体基本结构,运用揉、捏、刻等泥工技法,捏塑头部、躯干、腿部,并用牙签固定,注意各部分的大小衔接。⑧ 包裹服饰,添上手臂。⑨ 装饰细部。
10、介绍软陶材料及其特点。
十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品。
2、交流自己的创作感受,评价同伴作品的优点。
3、作业评价内容:
①人物动态的捏塑表现。
②分解捏塑与整体形象的把握。③细节的刻画。
④服饰、道具等能体现人物形象的特征。
4、拓展:主题性泥塑组合作品的欣赏与制作。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二单元 感受民间艺术 课题名称: 4民间彩塑 教学类别: 泥塑 课时建议: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民间彩塑常识和民间泥塑动物造型特点,学会运用民间泥塑与彩绘技法制作动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比较过程中,了解民间彩塑的制作技法,学习民间泥塑造型和用色及制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民间彩塑的趣味性,发现民间彩塑质朴、豪放的美,增强对我国民间传统泥塑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彩绘泥塑动物
教学难点:模仿民间彩塑造型
教学准备:
学具:陶泥、泥塑工具、水粉颜料、调色盘等 教具:陶泥、泥塑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运用民间彩塑造型和用色的方法仿制民间动物造型。
提高要求:运用综合运用泥工技法和民间传统泥塑彩绘方法,有创意地制作彩绘动物。
教学过程:
十五、欣赏与导入
12、导入:展示未上色的陶泥动物作品与彩绘泥塑动物作品,学生欣赏比较,发现不同之处。
13、展示课件“泥工坊”:介绍陕西、河南民间彩绘泥塑。
14、揭示课题。
十六、示范与捏塑(第1课时)
11、欣赏课件:对比动物图片与民间泥塑动物造型的不同之处。
12、讨论民间彩塑动物的特点:粗犷、概括、朴实„„
13、教师示范:
⑨ 捏塑出基本型——概括性强; ⑩ 刻画基本特征。
14、学生捏塑。
十七、彩绘与指导(第2课时)
11、欣赏、比较作品:颜色较平和的彩绘动物和颜色对比强烈的、有民间特色的泥塑动物。
12、交流小结: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⑩ 民间彩绘用色一般为红、黄、绿、白、黑等色,综合运用点线,图案有装饰性特点,彩绘等突出对象的形象特点。⑪ 运用对比色会使彩绘动物更具民间特色。
13、学生运用民间彩绘的基本色彩,尝试彩绘。
十八、评价与交流
4、情景创设:“彩塑动物新品发布会”。
5、学生寻找有特色的彩塑动物并评价。
6、评价内容:
①造型概括、简洁、突出动物特征。②色彩对比强烈。
③图案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7、小结:肯定作品中的闪光点。
8、拓展:欣赏运用各种传统工艺制作的动物造型图片。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二单元 感受民间艺术 课题名称: 5玩偶巧制作 教学类别: 综合材料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玩偶造型的特点,尝试运用捏塑、剪贴、包裹、缝制等技能,学会以综合材料巧妙制作可以摆放的“小玩偶”。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过程中,学习依据合适的材料进行造型设计并制作玩偶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手机各种材料的乐趣,感受玩偶造型的美以及设计带给人们的美感享受,逐渐养成在生活中发现美的眼光。
教学重点:巧妙设计玩偶形象
教学难点:选择适合的材料
教学准备:
学具:彩泥、制作工具、布、固体胶等 教具:学生作品、图片资料、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够选择综合材料,运用捏塑、剪贴等技能巧妙的制作玩偶造型。提高要求:运用综合材料制作有个性、有主题、有创意造型的玩偶。
教学过程:
十九、欣赏与导入
15、导入:欣赏木偶剧片段。
16、讨论木偶形象的特点: ①形象夸张; ②神态生动;
③人物个性特征明显。
3、揭示课题。
二十、感受与讨论
15、欣赏运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玩偶实物或图片,交流感受。① 玩偶形象设计的夸张有趣; ② 不同材料的灵活运用等。
16、讨论:不同的玩偶所使用的制作方法有哪些?
⑪ 泥工捏塑与包裹; ⑫ 陶泥彩绘; ⑬ 布料缝制等。
二十一、示范与制作
14、教师示范用彩泥制作玩偶: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⑫ 捏塑头部; ⑬ 将报纸卷曲设计制作玩偶躯干; ⑭ 根据人物形象特征包裹服饰; ⑮ 完成造型。
15、学生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的玩偶,讨论设计思路,突出设计中的“巧”字。
16、作业要求:根据身边材料的特点巧妙设计,制作玩偶。
17、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
二十二、展示与交流
9、展示学生作品。
10、学生交流自己的创作构思与制作感受。
11、作业评价内容: ① 形象的设计是否巧妙。② 材料的运用是否适当。③ 制作方法的综合运用。④ 玩偶的整体效果。
12、教师小结。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三单元 纸艺模型 课题名称: 6飞向太空 教学类别: 纸工
课时建议:约1—2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飞船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掌握飞船的造型设计方法,并综合运用纸工折、剪、卷、贴等技能制作飞船。
过程与方法:在设计、制作飞船的过程中,学习运用纸工技术制作立体造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运用纸材进行立体造型的的乐趣,感受纸材进行创意的造型美,技法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热情。
教学重点:纸飞船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纸片、纸卷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学具:彩色卡纸、彩纸、剪刀、美工刀、固体胶、双面胶等 教具:飞船图片、学生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综合运用纸工折、剪、卷、贴的方法,设计并制作一艘纸飞船。提高要求:能运用综合材料,设计并制作出有创意的纸飞船模型。
教学过程:
二十三、欣赏与感受
17、欣赏:展示各种飞船的图片资料。
18、请个别学生课前收集一些飞船的资料在班级中进行交流,介绍飞船的发展史、造型特点、主要功能等。
3、教师小结:飞船是飞向太空的交通工具,它体现着人类科学技术的最先进成果。
二十四、讨论与交流
17、讨论:飞船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是属于什么形体。
18、交流小结:飞船各部分的基本造型。
19、欣赏优秀同龄人作品,讨论制作飞船所使用的纸工技法。
二十五、想象与实践
18、教师指导:
示范圆锥体和梯形形体等的制作方法与要点。
用折、卷等方法制作出圆柱体、长方体、三棱柱等,把它们作为飞船各个部分的主要形体,用粘贴、插接等方法组合部件,最后进行适当的装饰。
19、交流构思,创意制作有新意的纸飞船模型。
20、教师巡视、指导。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二十六、展示与评论
13、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
14、学生互评,教师评议。
15、作业评价内容:
① 飞船造型的设计创意如何。
② 整体造型是否完整,色彩是否协调。③ 作为纸工作业,作品折制得是否整洁。④ 各个形体粘贴、组合是否牢固。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三单元 纸艺模型 课题名称: 7学做建筑模型 教学类别: 纸工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建筑物的不同造型特点,学会运用剪、刻、推、拉等纸工技能制作建筑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分析、讨论过程中,发现楼房的基本造型与凹凸细节关系,学习运用纸材制作建筑模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纸工建筑作品新颖、独特的造型设计之美,培养空间想象力和动手制作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用纸材制作楼房基本形
教学难点:剪、刻、推、拉等技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具:彩色卡纸、剪刀、美工刀、尺子、固体胶等 教具:建筑图片资料、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在折叠成型的几何形体上,运用纸工剪、刻、推、拉的技法制作成建筑模型。提高要求:小组合作,将几个模型进行组合,进行适当的添加,形成一组有高有低的建筑模型。
教学过程:
二十七、欣赏与感受
19、用多媒体展示现代建筑图片。
20、感知这些优美的建筑是由哪些基本形体组成的。
3、教师小结:几个基本形体的组合能让建筑物造型显得新颖独特。
二十八、示范与尝试
20、教师示范用纸制作一个几何形体。
21、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基本形体的造型。
22、教师在几何形体上进行剪、刻,并运用切挖、推拉、添加等方法使形体产生变化。
23、学生继续在原造型上尝试,并交流制作感受。
二十九、制作与组合
21、展示、欣赏新颖的现代建筑图片。引导学生为社区、学校获活动中心设计建筑模型。
22、建议同桌两人合作完成作品。
23、注意巧妙使用纸工制作的技能。
24、出示建筑楼群图片,提示大小高低的错落变化缩呈现出的节奏美,引导学生发现建筑组合的美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三
十、展示与评论
16、展示各小组的集体作业。
17、设立“个人奖”与“集体奖”。
18、评价内容:
① 大楼能站稳,折线光挺,作业整洁。
② 纸工技法的综合运用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③ 作品组合有序,高低变化,错落有致。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三单元 纸艺模型 课题名称: 8写生建筑模型 教学类别: 写生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受立方体的透视现象,学会选择模型立体感最强的角度,运用透视原理写生建筑模型。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习选择写生的角度,以及有立体感的表现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写生和创意设计的乐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模型。
教学重点:写生立体的纸工建筑模型
教学难点:符合透视规律
教学准备:
学具:彩纸、勾线笔、彩色铅笔等
教具:示范用作品、上节课的建筑模型、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运用透视知识写生自己制作的立体模型。注意选择有立体感的角度。提高要求:在写生自己建筑模型的同时进行适当的添加和创意,线条有疏密变化。
教学过程:
三
十一、体验与尝试
21、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较简单的建筑模型,学生尝试用线描的方法快速表现造型。
22、展示、交流自己在写生中感受及在写生时碰到的难点。
3、教师总结立方体的透视现象及立体感建筑的表现方法,并在难点处作演示。
三
十二、欣赏与讨论
24、展示同龄人建筑模型与写生作品,比较发现线描作品的表现美。
25、展示上节课的建筑模型作业,学生观察讨论用线条表现立方体建筑模型的方法。
26、教师示范模型写生的表现方法。
三
十三、写生与添加
25、写生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制作的建筑模型,选择最佳写生角度。
26、用线条写生自己的模型,主意立体感的表现。
27、在写生的基础上对建筑造型进行创意添加,主意线条的疏密变化及建筑的前后关系。
三
十四、展示与评论
19、学生展示作品,介绍自己的构思及为作品起的名字。20、评价内容: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①是否表现出建筑模型的立体感。②能否利用添加形成前后空间关系。③线条是否有疏密变化。
3、学生互评:选出最具立体感和添加最生动的作品。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四单元 都市景观 课题名称: 9都市情怀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构图的基本尝试,利用取景,掌握横竖构图中取舍的方法,有选择地写生(或临摹)都市风景。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取景框选择和比较过程中,学习观察和表现建筑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构图表现的建筑美,体会景物取舍表现的重要性,提高写生风景的兴趣。
教学重点:横竖构图的方法
教学难点:景物的取舍
教学准备:
学具:勾线笔、彩色纸、活动取景框等 教具:同上,城市风景图片、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利用取景框选景的方法,联系横竖构图的取景,用线描形式表现都市建筑。提高要求:能有取舍地表现出景物的近、中、远层次,用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都市建筑。
教学过程:
三
十五、引导与观察
23、导入:出示上海城市风景某全景图(如徐家汇、陆家嘴、人民广场等),或学校周边熟悉的有特色的建筑。
24、提出问题:面对广阔的景物如何下笔?
3、介绍活动取景框的使用方法: ① 横竖或大小选择。
② 眼睛与取景框的距离始终一致,观察调整景物在框内的位置。
三
十六、取景与构图
27、取景框有两种构图形式:横构图与竖构图。横构图表现风景的宽阔感,竖构图表现高耸感。
28、掌握近景、中景与远景各自的特点。
29、取景要突出主体建筑,画面稳定平衡
30、构图法则:突出主体,变化统一,对比协调,画面均衡等。
三
十七、作业与指导
28、根据构图的不同要求,画出小构图。
29、将小构图放大,按照小构图起轮廓。
30、用有变化的线条表现建筑。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① 注意画面构图的稳定平衡。
② 注意景物的近、中、远前后层次。③ 注意线条疏密的变化。
31、教师巡视指导。
三
十八、展示与评论
21、展示作品。
22、作业评价内容:
① 景物构图是否完整,是否高低错落。② 景物取舍是否凸显了要表现的主题。③ 线条是否有变化,有没有表现出层次感。
3、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交流、互评。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四单元 都市景观 课题名称: 10上海弄堂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平行透视的知识,并观察弄堂的透视现象,学会用线条表现有平行透视形象的弄堂。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和表现过程中,体会弄堂及建筑的透视现象,学习利用透视规律表现纵深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身边景物的浓郁历史风貌,体验写生的快乐,发现平行透视的美,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平行透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纵深感与消失点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具:铅画纸、彩色铅笔等
教具:弄堂照片及学生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运用平行透视的规律,表现有纵深感的上海弄堂。提高要求:能够运用疏密变化的线条表现弄堂获道路的透视及远近关系,并在场景中有适合的添加。
教学过程:
三
十九、欣赏与讨论
25、出示上海弄堂的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观察它的特点。
26、交流感受:
①近处房子与远处房子有什么不同? ②地面有什么变化? ③能找出视平线吗?
四
十、感受与体验
31、通过图片示意,讲授平行透视原理。
32、教师讲解并示范:
建筑物的墙壁(包括门、窗的直线)一般与地面垂直,在作画时,其线条应始终与画纸的底边垂直;表示纵深感的线条都消失到一个消失点上。
四
十一、绘画与表现
32、根据教材中的弄堂图片作画:
① 定出视平线,确定平行与画面的景物高度与弄堂的消失点; ② 根据消失点进行连线;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③ 画细部,要注意近景与远景门窗的横线均指向消失点。
33、教师巡视指导。
四
十二、展示与评论
23、展示作品,小组内交流绘画心得。
24、学生互评、教师评议。
25、评价内容:
①平行透视特征是否符合。
② 是否能比较准确地表现建筑物的透视现象。③ 作品是否有纵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四单元 都市景观 课题名称: 11跨越时代的桥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约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平行透视的基本知识,学会对同一景物不同角度的构图方法,并能画出不同透视的现象的。
过程与方法:在细致观察和分析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透视变化规律对构图的影响,学习对同一景物选择不同角度的构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现代大桥的功能和造型美,体会不同视点表现出的景物美。
教学重点:同一景物的不同构图表现
教学难点:不同角度的大桥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
学具:铅画纸、彩色水笔、勾线笔等
教具:相关桥梁的图片、同龄人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运用同一景物在不同角度时的构图知识,临摹多角度,透视变化的大桥作品。提高要求:理解不同构图的变化规律,运用丰富的表现技法画出大桥,并添加周边的景物。
教学过程:
四
十三、欣赏与讨论
27、用课件展示不同时代的桥梁,让学生“周游世界”,了解桥的发展历史。
28、欣赏及分析桥的造型、结构。
29、小组交流:分析各种形式的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的特点。
四
十四、分析与理解
33、展示几幅大桥的图片,感受不同构图效果与透视的关系。
34、学生分析探讨构图方法,并尝试表现。
35、教师示范并讲授构图与透视现象的表现方法。
36、出示不同角度的桥梁,讨论取景的方法及绘画要点。
四
十五、作业与指导
34、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从中选择喜欢的大桥进行绘画表现。
35、学生尝试绘制初稿,画出大体的透视效果。
36、在绘制中表现出构图的特色,并添加环境。
37、教师巡视指导(主要针对学生作品的透视表现)。
38、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绘画工具进行表现。
四
十六、展示与评论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26、展示学生作品
27、作品评价内容:
①
大桥构图是否合适,透视效果是否正确。②
大桥细节是否丰富。
③
添加的景物是否符合画面的透视。
28、分析存在的透视问题和构图问题。
29、学生说说自己画出的桥梁的造型特色。30、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五单元 走近名作 课题名称: 12彩墨花卉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中国画墨与色的融合方法,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笔墨浓淡的方法表现花卉。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与调配墨色的过程中,学习用彩墨融合效果表现花卉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画的独特表现力,体会色彩与墨融合的美,技法学习兴趣,提案高中国花鸟画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墨与色的融合教学难点:墨色的调配与表现
教学准备:
学具:宣纸、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笔洗等 教具:同上、相关画家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能够用浓淡墨和色彩调配融合方法,临摹衣服花卉作品。
提高要求:参考水墨花卉作品,运用干湿弄浓淡的水墨和色彩,创作一幅彩墨花卉作品。
教学过程:
四
十七、观察与导入
30、欣赏一组自然界中的不同花卉,讨论交流花的基本结构和造型特征,知道不同品种花朵的造型及花叶的区别。
31、用已学过的笔墨技法尝试画一朵所见的花。
32、交流、展示学生作业。
33、引出课题。
四
十八、讨论与理解
37、欣赏几幅国画花卉作品,感受彩墨花卉的独特效果。
38、讨论、交流花卉的不同表现方法:
① 先勾勒线条,画花瓣的外形与花筋。侧峰填色后,再点花蕊。②
没骨画法画花,直接侧峰表现花瓣,再添加花筋与花蕊。③
细小的花可直接点出。
四
十九、作业与指导
39、欣赏同龄人的作品。40、教师示范。
41、学生尝试彩墨画花。要求: ①
墨色与水份多少的把握;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②
主意干湿浓淡的变化;
③
适当添加背景,加以衬托与渲染。
42、教师针对性指导。
五
十、欣赏与评论
31、展示学生作品。
32、评价内容:
①
画面中墨与色彩的运用是否恰当。②
花与枝叶的组合是否有变化。
③
画面添加是否能够使构图更完整、生动。
33、学生自评:说说自己画的方法。
34、学生互评:交流对同学作品的看法。
35、教师小结:肯定学生作品中花卉的不同表现方法。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第九册 第五单元 走近名作 课题名称: 13彩墨风景 教学类别: 绘画 课时建议:1~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调合色彩与墨色的基本知识,掌握用墨与色彩有机结合的方法表现彩墨风景。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彩与墨作画的过程中,学习色彩与墨色的融合,并直接表现彩墨风景的独特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大师对新技法的创造,感受水墨与色彩有机融汇的艺术美,体验彩墨画的创作乐趣。
教学重点:用墨与色造型
教学难点:色彩与墨色的层次感
教学准备:
学具:宣纸、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盘、笔洗等 教具:国画工具、欣赏图片资料、学生作品、课件等
作业要求:
基本要求:掌握墨与彩调合并直接造型的方法,临摹大师作品。
提高要求:运用大师的作画方法,创作自己喜欢的风景画,表现出彩与墨的层次感。
教学过程:
五
十一、感受与比较
34、欣赏一组水墨、彩墨风景画,比较交流其中的异同。
35、教师小结:水墨画是用墨色表现对象,彩墨画体现了墨色与色彩的融合,用色彩烘托,达到强烈的色彩视觉效果。
36、出示课题。
五
十二、欣赏与讨论
39、欣赏林风眠的彩墨风景画,通过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对比,分析林风眠将中西方艺术大胆融汇的彩墨作品。
40、结合已有国画经验,讨论彩墨的作画方法。
五
十三、示范与作业
43、教师示范彩与墨调合的方法: ①
墨与彩调合。
②
先墨后彩(墨破彩)。③
先彩后墨(彩破墨)。
44、提出作业要求:
①
用墨与彩结合的方法临摹一幅大师作品。
上海市二期课改小学美术教材(上教版)教学设计方案
②
运用彩墨结合的方法创作风景画。
45、学生尝试,教师巡视、辅导。
五
十四、展示与评论
36、展示学生作品。
37、评价内容:
①
彩与墨的结合是否谐调; ②
彩墨是否直接表现造型; ③
浓淡水份控制如何?
38、学生交流自己的作画感受,介绍自己作品中的满意之处。
39、评价同学作品,说说其中的优点,提出可以改进之处。40、教师评价:肯定学生敢于尝试的勇气。
第四篇:美术五年级上教案
1、悠悠老街
一、教学目标
1.探访老街的历史与文化。
2.学习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对老街进行记录或描绘。
3.在感受和表现老街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的艺术创作体验中,增进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关注、尊重及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悠久的历史、繁华的过去、驻留过的名人,为老街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和故事。老街古建筑群历经沧桑,具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是当地的文化遗产。这些老街再现了不同时代的繁荣,折射出前人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绝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我们今天发掘美术资源,探讨传统美术文化提供了范例。本课以探访家乡老街的历史与文化的活动,让学生从美术角度去感受、体会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用简洁的文字或速写、摄影等方法记录下来,作为创作的素材。教材选用了安徽的屯溪老街、浙江的西塘老街、绍兴的老街、南浔的水巷风貌等摄影作品,通过赏析,感受各地老街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浓郁而独特的古韵和人文气息。通过与现代城市建筑的对比,学会了解、欣赏历史文化建筑的特点,感受老街古建筑群所展现出来的线条韵律美、色彩简约美、构造节奏美、雕刻典雅美和意蕴和谐美。
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老街风光照片的呈现,使学生犹如芽越时空:漫步老街,踏着磨得光溜溜的青石板小路,穿过曲曲折折的小巷,在那些乌黑发亮的门板上,在写满岁月沧桑的街面店铺中感受昔日的繁华;拾阶而上,在拱桥上感受老街特有的文化底蕴;临窗而倚,从白墙黛瓦中呼吸着老街浓厚的诗情画意。在学生凭吊古物、品玩老街、寻觅人文的活动中,激发他们探访历史文化活动的热情。一组反映老街传统风俗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这些正在慢慢淡出人们视线的老行当。学生在探究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尊重、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材还提供了一组同龄人的作品,通过赏析,使学生学习用丰富的美术手段记录传统历史文化的方法,拓宽思路,创作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用美术形式对传统历史文化进行记录或描述。
难点:运用不同的美术形式表现老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教学过程
1.欣赏各地著名的老街,初步感受历史老街的风光。
揭示课题《悠悠老街》。
2.说说自己家乡老街的历史和故事。
3.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自然风光。
4.引导学生欣赏老街上各种古老建筑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历史建筑的特色。
5.引导学生欣赏一组反映老街上保留着的传统风俗的摄影作品,感受老街上的传统文化。
6.学习建议:课后和同学一起寻访老街上的传统风俗文化和历史建筑。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
(教师)课件、常规绘画工具、相机等材料。教学过程
1.观看老街视频,揭示课题。
2.交流:和同学一起用相机或画笔记录老街的历史和风俗文化时,有什么困难?又有什么趣味发现?
3.写生创作指导。
(1)赏析表现老街风貌的优秀美术作品。
(2)教师讲解并演示创作写生的方法。
4.同龄人作品欣赏。
5.学习建议:通过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表现老街。6.展示评价。
7.拓展:不同美术形式表现的悠悠老街。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周遭,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大多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有的正在被我们重新认识和保护,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关注历史文化,尤其是本身就具有很多审价值和文化遗存,可以从艺术的角度去感受、理解,欣赏,用美术手段来记录,表现。
2、传统门饰
一、教学目标
1.中国传统门的类别、装饰特点。
2.通过对门饰的观察、欣赏,初步学习运用剪纸或绘画形式,创作自己喜欢的具有不同风格的门。
3.培养热爱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门是家与社会的区隔,也是家的颜面。在中国传统的门饰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及生活习俗,反映了浓厚的文化内涵,精致与华美尤为突出。中国门饰一般以雕刻为主,北方以彩绘木雕为多,南方则以浮雕、镂空雕为主。经过中国民间工匠数千年的摸索,使门的雕饰技艺极为精湛,真正做到了美观与实用相结合。通过学习,了解门的装饰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本课教科书首先是呈现了几幅精致的中国门饰图片,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又通过小知识了解到中国传统门饰上的主要内容。图片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氛围。教科书提供的几幅图片特写,比如门钹、门环装饰的细节,更是以小见大,让学生从细致处感悟到门饰的造型美与文化美。教材提供的通过折、剪、刻方法制作门饰的步骤图,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门饰制作方法。学习建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欣赏,制作出绘画或剪纸形式的门饰,也可以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来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2.重点、难点。
重点:用绘画或剪纸的形式表现中国传统的门饰。难点: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传统的装饰风格。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卡纸、综合材料、剪刀、双面胶、水彩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介绍导入新课。
(1)欣赏各类传统门饰的图片。(2)引入课题:《传统门饰》。2.欣赏相关作品。
(1)欣赏各种各样的门饰。
(2)了解“门“各部分的名称、及“门”的细节装饰。提问:你觉得这些传统门饰美在哪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讨论。
3.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1)用对折剪刻的方法制作一副门的剪纸。(2)用线描的方法表现不同风格的门饰。4.学生构思创作。5.教师巡视指导。
对创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作集体和个别的指导。6.评价。
能否在传统图案上进行创新;
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7.拓展。课后反思:
本课教科书首先是呈现了几幅精致的中国门饰图片,激发学生审美激情,又通过小知识了解到中国传统门饰上的主要内容。图片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美的氛围。教科书提供的几幅图片特写,比如门钹、门环装饰的细节,更是以小见大,让学生从细致处感悟到门饰的造型美与文化美。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一些欧洲建筑的门饰图片,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西方门饰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最后,教材提供的通过折、剪、刻方法制作门饰的步骤图,让学生了解到一些基本的门饰制作方法。课后,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欣赏,制作出绘画或剪纸形式的门饰。
3、适合纹样
一、教学目标
1.欣赏适合纹样,感受适合纹样的艺术特色,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及构成特点。
2.学习适合纹样的设计方法。
3.通过学习,了解适合纹样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适合纹样》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适合纹样是指将一种纹样适当地组织在某一种特定的形状或空间中,具有装饰效果的纹样。适合纹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用来装点我们的生活,如刺绣、花布、花瓶、地面、墙面、窗花等都会用到装饰纹样。本课贴近学生生活,教师可利用实物引导学生直观感知适合纹样的美和适合纹样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适合纹样,首先要确立适合纹样的外框形状(可以是三角形、圆形、菱形、方形、多边形等);其次,是内部纹样的选择,适合纹样的内部纹样内容可以是花卉、人物、动物、风景等。适合纹样的构成一般有对称式、均衡式、向心式、离心式、旋转式等多种形式。要设计一个漂亮的适合纹样,不仅图纹形态要美,色彩搭配也很重要。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适合纹样的不同样式、构成特点及设计简单的适合纹样。
难点: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合理搭配,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适合纹样。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视频、范作、图片和实物等。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引出课题。
(1)欣赏生活中的适合纹样。说一说:你还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适合纹样呢?
(2)揭示课题:《适合纹样》。
2.观察分析,研学新知。
(1)欣赏适合纹样作品,说一说:什么是适合纹样?
(2)欣赏适合纹样作品,小组讨论:适合纹样的构成形式有哪些? 对称式:纹样上下或左右相同,同形同色,整齐稳重。均衡式:不对称,纹样不同形、不同色,自由活泼。向心式:纹样由外往中心排列。离心式:纹样由中心往外排列。
旋转式:纹样由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扭曲。
(3)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作品优秀之处。提问以下适合纹样运用了哪种构成形式?(4)提问:你知道如何创作适合纹样吗?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一个形状和纹样素材,设计适合纹样。
(2)也可以为一件生活用品设计适合纹样。
(3)提示:
①适合纹样与里面的纹样要适合外形,即使去掉外形,仍能显示出原来的形状特点。②纹样绘制时要注意色彩的关系,如对比与和谐
4.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举办“适合纹样赏析会”,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适合纹样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自评,互评。(评价建议:从适合纹样的构思、创意、点线面的组合和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以恰当的语言对适合纹样和学生作品进行小结,引导学生加强在生活中观察与运用适合纹样,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课后反思:
本课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习的过程中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采用“愉快式教学”“生活化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法和组织形式,如通过欣赏作品感悟生活中的美、通过比较纸盘的不同纹样了解适合纹样的特点、通过小组竞赛探讨适合纹样的形式美„„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自己的发现、与同伴的共同探索等过程,自主发现学习适合纹样的特点以及创作适合纹样的方法。
4、好看的装饰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装饰画的起源、种类、作用,感受装饰画独特的艺术美。
2.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培养将美术作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意识,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装饰画是一种非常讲究与环境的协调并起到美化装饰效果的独立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题材丰富多样,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广泛,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可以满足人们
不同的审美需要。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装饰画的独特的美感,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装饰画的起源、种类和作用,感受装饰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装饰画的设计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写生人手,运用夸张、变形、概括、修饰等方法进行创作,设计出有创意、有美感的装饰画。教师引导学生将装饰画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装饰画设计的基本方法,尝试设计装饰画。难点:灵活运用装饰画设计方法,设计有创意的装饰画。
三、教学课时
l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纸、彩色笔、绘画铅笔、画框等。
(教师)范画、课件等。教学过程
1.欣赏引人。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装饰画,提问:这样的画给你带来怎样的美感?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什么画?
(2)说一说:你对装饰画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怎样的装饰画?
(4)教师小结: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这种“与环.境协调,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画“,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装饰画”。因为装饰画具有鲜明的欣赏性和装饰性,所以 人们称它为:“经过化妆、打扮出来的画。” 出示课题:《好看的装饰画》。
(5)教师讲解装饰画的起源,师生共同感受装饰画悠久的历史。
2.交流探究。
(1)欣赏著名的装饰画作品,进一步感受装饰画独特的美。
(2)与写实的绘画相比,装饰画具有怎样的美感?
(3)通过照片与装饰画的对比,学习装饰画的设计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装饰画的方法:夸张、变形、简化、概括、修饰等方法;总结装饰画 的设计三要素:造型、色彩、构图。
3.设计实践。
(1)教师示范的装饰画设计方法,强调作品创作时可以是形状的装饰变化,也可以是色彩的装饰变化。
(2)学生了解装饰画绘画步骤。
(3)学生了解装饰画的组合形式:独幅式装饰画和组合式装饰画。
4.尝试创作。
(1)教师提出创作建议:①设计一幅以《花》为主题的独幅式装饰画;②小组合作设计一组以《花》为主题的组合式装饰画。
(2)学生进行创作,选择完成组合式装饰画的同学进行讨论分工,合作完成作品,5.课外延伸。
(1)学生作品完成后,在教室展示作品,并填写作品说明。
(2)教师组织学生欣赏装饰画展,进行自评和互评。
(3)欣赏多种材料制作的装饰画,让学生了解装饰画的表现形式和材料非常丰富,值得课外继续去研究学习。
(4)可以尝试将自己设计的装饰画运用到生活物品中去。(如设计茶杯垫、T恤衫等)课后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以启发,诱导为主,注重学生学习的探究和合作,如在观察、分析各种废旧材料的形态、色彩、肌理等特征时,我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你对哪些废旧材料感兴趣?利用它能制作什么内容的装饰画?“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诱发积极的言语应答。
5、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民族纹样的形式美。
2.画画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
3.尊重民族文化,感受民族纹样的艺术魅力,发现并创造生活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人们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匠心设计图案的装饰和美化。在生活中,美的花布、美的服装、美的鞋帽,把人们打扮得更加漂亮;美的卧室、美的家具,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民族纹样是人们把生活中的自然形象经过概括、夸张、变形和修饰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图形,使其纹样、构罔、色彩等都适合实际运用的要求。人们称它为“经化妆、打扮来的图形”,它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有上下、左右、交叉或中心对称的特点,给人以和谐、稳定、整体和庄重的美感。
2.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民族纹样的造型美和形式美,把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装饰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难点:能把喜欢的民族纹样应用于平面设计,体现出较好的色彩搭配和构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具有民族纹样的物品,彩笔、画纸。
f教师)有民族纹样的相关物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1.新课导人。
教师:出示普通花布和有民族纹样的花布(最好是实物)。比一比,两块花布的纹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民族纹样的花布更别致,这些民族纹样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学习《生活中的民族纹样》。
2.了解民族纹样的应用。
(1)出示:民族风的服装、包、鞋。体会:民族纹样使服装、鞋、包更漂亮。
(2)出示:民族风的家居布艺。
体会:民族纹样使布艺更美丽、环境更舒适。
3.认识民族纹样。
(1)美在变化与统一。①出示:白族刺绣小围兜。
猜一猜:这个小围兜为谁设计?美在哪里? ·口水兜上有什么纹样? ·纹样是怎么构成的? 小结:图案中有动物纹样和植物纹样,对称的构成方式,色彩丰富。②出示:彝族刺绣肚兜。
看一看:肚兜上的图案美在哪儿? ·肚兜上有什么纹样? ·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选用哪些颜色搭配的?有什么寓意? 小结:直立对称的构成方式。中间是人物纹样和花草纹样;周围是连续花草纹。
它主要有三种颜色:红色表达热情、豪放;黑色表达严肃、尊贵;黄色表达和平、亲切。
(2)美在对称与平衡。出示:白族扎染方巾。
想一想:在抽象的图案中你看出了哪些纹样? 这个图案花纹是怎样构成的? 用什么颜色搭配的? 小结:本图案是圆形放射的骨式,主要由几何纹和花草纹组成;典雅的蓝底白花源于植物染料蓝草的作用。
(3)美在对比与调和。出示:适合纹样蓝印花布。
找一找:这个蓝底白花的图案中有哪些植物和动物? 想一想:美观的同时又有什么寓意? 小结: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喜鹊寓意吉祥;猫寓意耄耋富贵。(民间有将猫、蝶和牡丹组合在一起,称为“耄耋富贵”,作为对长寿和富足的祝福)
(4)尝试练习。教师示范;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试着画一画。
(5)学生作品赏析。
①同学们的作品参照了民族纹样进行创作,使两件作品既整体统一,又有局部变化(民族纹样、变化又统一)。
②变中求整,平中求奇。
4.实践探索: 试一试:请你把今天学到的画民族纹样的本领,设计并装饰在平面的图形中,美化生活物品。学生创作20分钟。
5.作业展示。展示学生的作品,自评和互评。
(1)说一说:“我”用民族纹样装饰了什么东西?表达了自己什么想法和感受?
(2)评一评: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你看出来作者用了什么纹样装饰的? 总结:今天我们了解了生活中的民族纹样,认识了民族纹样的内容美,感受到了民族纹样的形式美,还能在平面图形设计中选择喜欢的民族纹样来装饰,美化生活物品。
6.课外拓展。
生活中其他民族元素的应用。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汇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综合课。纹样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装点了我们的生活,美化了我们的心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纹样并讲纹样运用于生活之中。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6、运动会奖杯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认识运动会奖杯的独特特点和多样的造型美。
2.发挥想象,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造型新颖、制作别致的运动会奖杯。
3.通过学习活动,体验为学校运动会设计奖杯的参与感、成就感,感受设计对于提升运动会文化内涵的重要价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现代创意设计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是引导学生学着美化自己周边的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社会活动品味。本课以“为运动会奖杯设计”为学习主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有这样一类专门为体育运动设计的奖杯,而且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配合学校的运动会加以同步进行,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到具有真实感、挑战性的设计学习活动中来。其间,学生将自然而然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份子,从中还可培植爱校思想,并发展随时“将创意应用于生活“的现代设计精神和创新意识。本课应该围绕两个要点加以学习:一是引导学生拓展奖杯的造型思维,从而设计一个有着某个运动项目内涵特点的、独特造型的奖杯;二是泥塑手法的基本要领的掌握和个性表现。这两个方面水乳交融地加以引导好了,学生就能获得较好创意设计。
2.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用泥塑表现一个新颖的奖杯造型。
难点:奖杯造型设计的独特和新颖。泥塑制作中的部件连接。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搜集的各种奖杯图片,了解知名运动会奖杯背后的故事和艺术特点。
(教师)各种奖杯的图片和自制课件。教学过程
1.营造聚焦奖杯的话题情境,在视觉回忆中导入。
(1)老师打开奖杯王国的大门,和大家聊天:你看到过哪些比赛的奖杯(如美术、体育、科技等)?都有哪些特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猜一猜:你认为这是一个什么种类的奖杯?为什么?
(3)教师小结:指出运动会奖杯是体育健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得到的荣誉,是奋发向上的象征。今天,我们也来为学校的运动会设计奖杯,随即引出学习主题:《运动会奖杯设计》。
2.解读奖杯背后的人文故事,在初步交流中感知。
运动会的奖杯上,有的以某个运动项目的一些元素为造型,易于辨认,如足球形;有的,背后有着捐赠人或主办方的故事,需要我们研究一番才知。
(1)你认识这些奖杯吗?你知道这些奖杯背后的故事吗?
(2)你觉得这些奖杯的外形都像什么?难道奖杯都像“杯形”吗?
3.探析多样奖杯的多样造型,在视觉分析中拓思。
(1)这些奖杯的形状有什么不同?像什么形状?(学生感受其形状不同,说得有道理即可)
(2)发连线卡,引导学生连连线,感受奖杯的多样造型可能。并问: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奖杯形状设计可能?
4.探究泥塑奖杯的个性技巧,在猜想观看中领悟。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探索用泥塑的方式来进行奖杯的设计,根据你的观察,你认为这个奖杯应该怎样做出来?奖杯上采用了哪些泥塑方法?
(2)结合示意图或视频,说说:制作过程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教师听取学生回答,并作必要补充,就如何连接得更牢作一些讲解、示范等)5.探寻奖杯作品的创意之处,在视觉欣赏中提升。(1)这三个奖杯的形状有哪些不同?(2)在泥塑表现上,哪些地方特别精彩?是怎么表现的? 6.采用泥塑手法的奖杯设计,在制作表现中创意。(1)用泥塑的方法为运动会的比赛设计、制作一个奖杯。(2)要求造型别致、美观。
7.多元赞赏创意的展示评价,在成功体验中超越。采用泥塑展示架或橱窗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说一说:
(1)向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奖杯创意之处。
(2)学生相互比一比谁的奖杯做得最好。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汇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的综合课。本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7、泥娃娃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泥塑人物的形式和特点。
2.学习运用多种泥塑方法来表现儿童的活动,运用泥饭、泥条、泥块、泥团来塑造人物的动态特征,并注意刻画表情。
3.感悟泥塑人物的艺术魅力,提高对泥塑人物的造型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泥塑是一种传统艺术,是我国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其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纯朴、稚拙的特点。无锡的“惠山泥人“、天津的“泥人张”等,早已享誉中外。
本课是以“人物"为对象,表现泥塑动态的活动。通过赏析传统的和现代的泥塑娃娃作品,让学生感受泥塑作品的造型、色彩及人物表情的特点,了解相关的知识,并运用多种泥塑方法表现儿童的造型。
教科书中展示了一系列泥塑作品。民间艺人创作的《大阿福》造型生动、憨态可掬,充分表现了惠山泥人的艺术特点。宋代作品《泥孩儿》泥人虽小,却生动地塑造了孩童们嬉 戏时的情景——孩童或双手抄袖而立,或作戏耍状,使学生对泥塑中具象写实表现人物动态的形式有了一定的认识。《放鞭炮》、《刘海戏金蟾》这些现代泥塑作品的一一呈现,使学生 在赏析之余,深入观察放鞭炮、戏金蟾时泥娃娃的五官、身体、四肢相应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掌握不同站立人物丰富的动态变化特点,激发学生用泥塑来表现儿童的动态美。
泥塑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本课的重点是运用不同的方法表现儿童的造型,创作出充满童趣、富有个性的作品。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去探究、捕捉人物简单的动态造型及表情的主要特征,思考哪些动态适合用泥塑来表现。注意从学生已有的泥塑能力出发,结合泥塑人物的制作步骤图,适当将制作方法简单化,从易到难、从观察到动手表现,逐步进行引导。锻炼学生对泥巴湿度的控制能力和揉泥巴的能力,学习用泥板、泥条、泥块、泥团等捏塑方法,表现自己熟悉的娃娃形象。提醒学生塑造时注意泥塑人物身体的稳定性,对五官表情、肢体可以进行恰当的夸张变形,也可以对作品进行彩绘,尽可能让学生有一次较为成功的泥塑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多种泥塑方法塑造富有动态的泥人,并注意刻画表情。难点:泥塑人物动态的稳定性。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惠山泥人《大阿福》,说说大阿福的来历。
2.小结:惠山泥人的艺术特色。
3.揭示课题:《泥娃娃》。
4.引导学生欣赏宋代泥塑作品《泥孩儿》,感受中国传统泥塑作品的艺术魅力。
5.引导学生欣赏泥塑作品《刘海戏金蟾》、《放鞭炮》,进一步学习艺术家泥塑表现人物神态及动态的造型方法。
6.引导学生学习教科书中第1 7页的泥塑人物的步骤图,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7.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习泥塑人物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8.作业建议:运用不同的方法以半身像的形式来塑造自己喜欢的娃娃形象。
9.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指导。
0.展示评议:与同学说说自己作品的特点。
11.拓展延伸:泥塑人物赏析。课后反思:
《泥娃娃》一课中,利用陶泥或彩泥、纸粘泥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本技法进行“娃娃面部表情”造型,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以组长为中心,经过讨论后进行分工。同学们有的揉,有的搓,有的捏,有的若有所思。
8、吹吹打打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在吹打乐器表演中的动态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表现手法;并尝试用泥塑进行圆雕造型表现。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操作等活动提高对人物动态的观察能力和泥塑造型的表现能力,知道用美术的方式表现生活。
3.体验泥塑造型活动的乐趣,在夸张人物动态的造型活动中提高对泥塑人物的审美情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本课学习材料和前一课《泥娃娃》是一个单元的内容,即在能用泥塑一个娃娃的基础上以“吹打乐器表演”的人物动态为切入点,学习用夸张表现手法尝试泥塑圆雕人物造型。本课学习内容以安塞腰鼓的小知识学习和实景摄影作品欣赏来引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来自生活中的文化艺术可以启发学生热爱祖国,懂得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在欣赏评析中也可以激发学生感受到吹打乐器情感表达的丰富张力,激起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此课的学习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学习根据泥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创作意图,灵活运用所学的方法创作美术作品;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表达思想与情感。书中的步骤图例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整体捏塑的步骤和方法。三组学生作品可以为学生后面的创作表现开阔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深刻体会夸张的造型方法及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用泥塑圆雕的形式表现演奏吹打乐器的人物。
难点:能抓住人物形、情特征进行适当的夸张,表现出人物演奏时的动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陶泥、泥刀、木板一块、抹布(或旧报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陶泥、泥塑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击鼓说唱俑》等经典陶俑泥塑作品后,教师简单介绍吹打乐的历史,并出示课题《吹吹打打》,提出本课学习任务——用泥塑表现演奏吹打乐器的人物。
2.欣赏、了解安塞腰鼓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知识,初步感受吹打乐表演时活泼快乐、激情四射的魅力。
3.引导学生欣赏杨奇瑞的现代雕塑作品《丑娃参军》,重点对“爷爷”这一人物进行深入赏析,深刻体会夸张的造型方法和作用。
4.引导学生小组成员之间自主学习交流:欣赏课本第19页的图片,说说这些人物的哪些地方最吸引你?教师巡视辅导,启发学生重点观察人物的眼睛、嘴、鼻、体态等的造型变化,感受夸张表现的魅力。
5.教师演示制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在人物的整体泥塑时要把握好整体简单刻画和局部细节的深人刻画对比。
6布置作业要求:能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个正在表演吹打乐的人物,要注意夸张人物的动态。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一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人物造型上看看是否和前一课的泥娃娃造型比较有更夸张的动态:
9.教师小结并布置第二课时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后观看和搜集各种本地民间传统的吹打乐、现代打击乐、学校乐队表演的视频节目和图片资料等。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的乐队表演图片、陶泥、泥刀、木板一块、抹布(或旧报纸)。(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陶泥、泥塑作品若干。教学过程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习后搜集的关于吹打乐表演的各种图片。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人物的夸张动态和乐队表演成员之间的站位配合等。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组内展示自己的图片并互相进行简单的介绍。(2)选出最适合用泥塑表现的一张图片。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吹打乐因为其激情四射,感染力特强,演员演奏时动态很有特点,演奏的乐器也各具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图片后布置本课时作业 要求:小组合作,塑造一个小乐队演奏的场景。
4.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开展小组活动,学习合理分配任务、高效完成任务的方法。
5.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进行个别化辅导。
6.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作品,互相观看并进行评价。
7.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注重泥塑动态人物的作品欣赏,进行人物的多种造型练习。课后反思:
这一课中,利用陶泥或彩泥、纸粘泥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捏、压、印、粘等基本技法进行造型,学生们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每组以组长为中心,经过讨论后进行分工。同学们有的揉,有的搓,有的捏,有的若有所思。
9、飞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讲故事、配演说词、示范、临摹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飞天的故事、飞天的产生过程与创作手法。
2.认识敦煌莫高窟中飞天的形象,了解三个典型时期飞天的造型特点和飞行姿态,掌握飞天的三个典型样式,同时能用简单的线条临摹或描摹飞天作品。
3.体会三个典型时期飞天的形象特点,从而促进审美情感的升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飞天》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欣赏定位于对敦煌莫高窟唐代飞天和三个典型时期飞天艺术形象特征的不同点的掌握,通过整体欣赏形象、分步欣赏形象,了解和体会敦煌莫高窟飞天造型和样式,感悟飞天形象的优雅,体会飞天艺术的价值。本单元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设问、讲故事、做习题,让学生掌握飞天的概念、职能和出处。通过看视频,听老师讲解,让学生了解飞天的发展历史和运用的地方。通过讨论和当小导游的游戏,进一步巩固对飞天的概念、职能、发展历史等知识的掌握,感受飞天形象的优美之处。第二课时,通过设问,赏析三个典型时期的飞天;通过个人发言、小组探讨、教师示范、自主练习,寻找、理解、识记不同时期飞天的典型区别,并初步掌握飞天体态的画法;运用所学知识,再次临摹或描摹已有飞天形象,深刻理解和体会飞天艺术形象的价值。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中国敦煌莫高窟中飞天的形象,掌握三个典型时期飞天的造型特点和飞行姿态,辨别出飞天的三种基本样式。
难点:分析飞天形象的时代特征,使学生能用简单的线条临摹或描摹飞天作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同体胶、彩色水笔、刃刀、4K硬卡纸一张。
(教师)各种飞天图案若干组,圆形,方形,三角形构图框若干组,课件一个。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指导:分步局部出示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双飞壁画。
问题一:你们认为这个艺术形象吗?它是谁?引出《双飞天壁画》以及这幅画的所处地址。学生活动(一):观察,独立发言。(通过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深入:探索感知,欣赏分析。教师引导:讲述飞天形象的来历及历史。
问题二:听了上述故事,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做一做这些题吗? 问题三:看视频,听教师概括讲述飞天的发展历史和用途:你还知道飞天被画在莫高窟的哪些地方? 问题四:飞天形象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学生活动(二):听故事,完成填空练习。
学生活动(三):看视频,听讲解,完成教师提问。学生活动(四):小组讨论,表述欣赏感悟。
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做填空、个人发表等学习形式,分析欣赏唐朝飞天的形象,领悟飞天的形象韵味)
3.作业:体验实践,’学以敛用。教师引导:出示敦煌莫高窟飞天图一组。
学生活动(五):当回小导游,请为这组图配上解说词。学生活动(六):请学生朗诵。
学生活动(七):看锦囊,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图配上解说词 学生活动(八):请学生朗诵图配上解说词。
(通过小组合作配解说词活动,让学生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巩固所学飞天的知识)
4.课后:拓展开发。教师引导:
问题五:如果请你临摹飞天,你会选择哪些绘画工具和材料呢?为什么? 问题六:美丽的飞天会是用哪些工具材料绘制的呢?为什么? 学生活动(九):小组交流表述。教师总结:毛笔勾线,矿物颜料绘色?
(通过交流表述,引出飞天壁画的创作材料,为下一课时的学习作准备和铺垫)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或黑色水笔、十六开铅画纸一张等。
(教师)飞天的相关图片、教学课件等。教学设计
1.课堂导人。
(1)展示飞天图片: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双飞天(壁画临摹)唐代,提问: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形象?你知道和她们有关的故事吗?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3)教师引导小结:这些形象就是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请同学们看书本的第20页。(教师对飞天的概念做简单介绍)
(本环节主要解决飞天的定义和概念问题)
2.深人教学。
(1)展示敦煌的全景照片和传人的途径。
(2)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色天的形象。请同学们来比一比,各个历史时期的飞天有什么不同。
(分学习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可展开竞赛)①兴起时期——十六国(第275窟)②创新时期——南北朝(第249窟)。③鼎盛时期——唐代(第329窟)。
教师引导讨论和小结。(可以从飞天的姿态、着装、背景、体态造型等方面来做引导和小结)
(本环节意在通过探讨使学生了解飞天形象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3)动动手,学学古人。
(教师分发准备的飞天图片)每位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飞天形象,进行临摹。要求:①大小要适合,构图要饱满。②运用线条的形式来表现。③注意把握人物的动态。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临摹)
3.学生作品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4.拓展思考:你觉得飞天的形象美在哪里?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如此热衷表现飞天的形象? 课后反思:
这节课在我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的欣赏,如在欣赏飞天的美时,重点让学生体会飞天的姿态美、飞动的美。本节课为了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动眼观察、动口评述的基础上,开动脑筋诠释所画形象其 主观的诠释须根据眼见的事实。例如在演示画飞天时,用许多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头发、五官、衣裙可以画成这样也可以画成那样。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参与的情景与氛围,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飞天的美。
10、指墨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指墨画的基本概念,感受指墨画凝重古拙、金石味等艺术特点。
2.通过实践探究,学习指墨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能运用指墨画技法表现出多种不同墨色和点线面。
3.在欣赏与实践中感受指墨画独特的韵味美感,体验指墨画探究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五年级学生通过三、四年级时的国画学习,用毛笔画中国画已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对中国画已有一定的认识。本教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指墨画是一种传统的作画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到厂现代,已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其实,用手指作画与用毛笔作画一样,都能产生奇妙的效果,指墨作画,所产生的 特殊风格与情趣又是毛笔难以达到的。
指墨画直接用手点染涂抹,指头、指甲可做毛笔笔尖,指背等可比作毛笔笔腰,手掌、手掌背、手掌侧面可比作笔根等,去掉了毛笔这一中介,作画更为直接。指墨画在追求意到手到之间别有一番趣味,在追求笔墨的同时,相对于用毛笔作画更具游戏性,它与水墨画、泼墨画一样都能吸引学生的极大兴趣。
想象与自由创作是美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方法,本课让学生通过用手指作画的探索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分欣赏并了解祖国传统指墨画的特点及表现力,体验、感受指墨画的艺术之美。
2.重点、难点。
重点:各种指墨技法的掌握及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手的不同部位作画,体现水墨效果。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调色盘(盒)、小水桶、毛毡、墨汁、国画颜料与宣纸等中国画工具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调色盒、墨汁、宣纸等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
欣赏沙画表演视频或手指印画导人,引出指墨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对比分析,感受指墨画特点。
(1)课件出示徐悲鸿作品《猫》与潘天寿指墨作品《猫》。引导学生欣赏、感受并思考:两幅画给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启发学生从线条质感、墨色、画面效果等方面仔细观察体会、展开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名家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感受指墨画厚重、粗犷、古拙、金石味等特点。
3.探究尝试,体验指墨画趣味。
(1)“玩墨”游戏。
①请全体学生一起用手玩墨,看谁玩出的墨色变化最多。
②交流展示,请玩出墨色变化多的学生说说自己的诀窍。(关键在于对水的掌控,与毛笔蘸水蘸墨类似)
(2)“玩手”游戏。
①请学生说说刚才是如何把墨画到纸上的。②引导学生尝试手的不同玩法:用指头、指甲、手背、手掌等画点、划线、染面等,注意轻重缓急。
③展示交流,归纳小结指墨技法。依据学生实际,教师作适当演示。(课件出示指墨基本技法图示)④选择有代表性的点线面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形态各异、墨色深浅不同的点线面适合表现什么物象? ⑤请学生比较思考:用手玩指墨游戏与用毛笔画画有什么不同?(体会笔墨)
4.创作练习。
(1)教师介绍指墨画,提升学生对指墨画的认识。
(2)课件出示学生指墨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指墨效果,欣赏体会。
(3)学生创作练习,教师巡视指导。作业建议:
①根据课堂练习纸上的各种点线面和墨色效果展开联想,通过添加等方式完成一幅抽象画。②把以前用毛笔画过的满意的国画作品用指墨的方式进行表现。③用指墨画的方式创作一幅国画作品。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评议习作,教师分析点评、归纳总结
(5)收拾整理工具材料。
5.课后拓展。
①鼓励学生到美术馆或在网上欣赏指墨中国画作品,感受体会指墨画表现的特点和韵味。
②有兴趣的同学,尝试用指墨画的形式去创作几幅作品。课后反思:
本课内容在学生已了解用毛笔作中国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用手指作画的表现方法,对开拓学生视野、发展美术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指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手指作画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情趣。
11、泼墨山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泼墨山水画的基本知识与技法,了解泼墨画的艺术特点,懂得泼墨方法的运用。2.通过欣赏、感受、体验等方法,在泼墨的基础上添画完成一幅泼墨山水画。3.感受泼墨中国画独特的韵味,体验泼墨的乐趣,培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感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泼墨画法是在了解掌握水墨画墨色调配的基础上,用笔蘸墨汁大片地洒在宣纸上,像把墨汁泼上去一样画出物体形象的一种画法。泼墨画具有自然淋漓、气韵生动的效果,不失为一种丰富多彩、奇妙新颖的绘画方法。本课以泼墨切入,让学生通过体验泼墨山水画的水墨韵味之美,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来完成创作。在教学时应重点引导学生感知泼墨的各种变化,体悟山水画的创作方法,体验泼墨画法的笔墨情趣。
想象与自由创造是美术学习活动的特征,让学生通过轻松愉悦的泼墨山水的表现,感受泼墨画独特的艺术之美。学生在小学低段,已尝试过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方法,这节课是国画单元中继指墨画后,又一种新的国画表现技法。旨在是通过泼墨画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泼墨画的艺术风格与特点,感受中国山水画独特的韵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增进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感情。
2.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学习泼墨山水画的画法。难点:泼墨效果的掌握和有效利用。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范画、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
(学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毛笔、调墨盘、水桶等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1)出示普通水墨山水和泼墨山水作品各一幅,学生进行比较欣赏。
(2)教师总结出示课题。
2.笔墨游戏。
(1)教师介绍泼墨的方法,并作操作示范。
(2)学生尝试在一张宣纸上进行泼墨游戏,体验观察墨色变化效果。
(3)教师选三幅不同效果的学生习作,请作者介绍取得效果的操作要领。
3.深人教学。
(1)观自然、学画法。
①欣赏大自然中的山水,感受自然美景。观察自然山水,探究山水画画法。提示:近低远高,近浓远淡。
②教师示范,边演示边讲解远景、中景、近景知识,及云雾和水的留白方法。③学生临摹或创作一幅泼墨山水。
(2)赏作品、习技巧。
①比较画家的泼墨山水与自己作品的不同之处。
画家通过添加小景(树、亭、舟、塔、房、人等)使得画更有生活气息,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②课件演示添加小景的方法和规律(少、简、小、干)。
(3)品诗词、悟画意。
欣赏一幅诗配画,感受山水画的人文意境。
4.作品欣赏。
5.作业练习。
在上一个环节创作基础上添加景物丰富画面,完成整件作品。要求:(1)用笔大胆,水分充足。
(2)山水有远近和浓淡变化。
(3)小景添加做到少、简、小。
6.作业讲评。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并加以鼓励。
7.拓展延伸。张大干生平介绍。课后反思:
本课的难度在于泼,一不小心就会泼不好,一团糟,所以我着重讲如何泼墨等泼墨的一些技巧。还好学生没出现一团糟的现象,泼墨出来的都还是不错的。
12、江南民居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图像和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江南民居的美。
2.学会以水墨的形式,个性、童趣地表现一幅江南民居图。3.在多元欣赏、个性选景及相关的创作活动中,发展独特的审美眼光,感受水墨艺术、江南民居建筑艺术之间交相辉映的美。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内容,教学应该延续前两课所学,鼓励学生以水墨写意的方式,来表现江南民居的美,同时也应该倡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画法去进行水墨画创作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看到本课学习的独特之处:一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江南民居”这一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所展现出的古朴、雅致的幽静美;二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水墨江南民居创作中,处理好点、线、面和黑、白、灰等关系,获得个性、童趣的水墨画创作。
为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搜集、观赏大量的课前图片很重要。然而在课中,关于艺术家和儿童的水墨画作品的欣赏,需教师作出典型化的精简筛选,以达成“举一反三”教学效果,切不可过于多而杂,其旨在拓展学生水墨创作思路,引导其选择独特视角进行个性表现。教师的示范重在化解技法难点,启迪其大胆而自由的童趣水墨创意,而不是供学生依样画葫芦地模仿。
2.重点、难点。
重点:在欣赏画家笔下江南民居美的基础上,以水墨的形式表现一幅江南民居图。难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江南民居的独特视角,加以个性、童趣的水墨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江南民居图片,了解画江南民居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等。准备好水墨创作相关的绘画工具。
(教师)课件及示范的笔墨工具等。教学过程
1.寻找我眼叶l的江南民居印象,初步视觉认知。(1)打开画家吴冠中的水墨画。提问:猜一猜画中画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画面中说说你对江南民居的印象。
(2)寻找你对于“江南民居”感受最深的视觉关注点。(3)揭示课题:《江南民居》。
2.欣赏吴冠中的水墨江南,提升视觉审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画家吴冠中的《水乡周庄》,提问:江南水乡民居美在哪里?学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一起研讨,并推荐学生代表交流看法。
3.探究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发展艺术个性。
接着欣赏杨明义、戴启顺两位画家的作品:画家是如何来处理点、线、面和黑、白、灰的关系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联系示例图,结合现场局部示范方式加以提点,以引导学生个性表现。
4.探寻独特化的创作视角,锤炼艺术创作。
(1)引导学生观看江南民居风景照:图片中的江南民居表现内容有什么不同?哪些地方最有江南味?(2)在具体表现上,采用了哪些不同的水墨技巧表现风景中的江南味的? 5.汲取同龄人的作品优点,获得迁移学习。
寻找儿童水墨画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和同伴一起说一说。6.捕捉图片中的创作灵感,尝试水墨表现。
(1)捕捉图片中富有江南味的独特景致,进行创作的构思。(2)创作一幅有江南特色的水墨作品。
7.进行发现式的展示评价,升华学习感悟。
从创作视角、水墨画面处理等方面,发现自己和同伴创作的成功之处。课后反思:
本课是水墨画的提升学习,除了之前学的方法,更多的是技巧和能画出水墨画江南民居的特色。如何画出江南民居的特色,就需要深一步了解江南民居。在技巧上,还需要很多指导。
13、西湖十景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
2。学会用写意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方法,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3.培养关注、尊重人类文化遗产的情感,热爱家乡、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以学生熟悉的西湖十景为载体,旨在让学生通过美术的眼光理解西湖的山水之美,通过观察,感受西湖十景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在技能目标中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墨色的浓淡渲染、叠加等多种技法来表现意境西湖的水墨韵味,从而提升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火心、热爱之情,培养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诗人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揭示了西湖山水的意境。她是一位东方女子,线条柔和、微妙和含蓄,西湖十景,是中国最具经典和影响的系列景观意境之一,它们的重要性在于提示了西湖山水之荚在不同空间和时序中的景观主题和诗画意蕴,优雅生动,山水人义巧妙结合,主体景物、辅从景物、环境氛围构成如此美妙的一幅天然图画,怎能不叫人心动?怎能不叫画家心动?本课教学应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西湖‘‘出于自然、天人合一”意境之美。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受西湖十景自然美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运用水墨进行创作的欲望,尝试运用大写意方法表现西湖山、水、天的相互交融之景。五年级的学生对水墨的运用不算陌生,但是要通过水墨表现西湖十景“淡妆浓抹”的意境还有困难,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寻找西湖十景中意境与国画作品韵味的相似点,感受其相同之处,探究运用墨色的浓淡相融、清水渲染等方法来表现西湖景色的水色交融之意境。同时,不是所有的景点都能运用水墨渲染的方法来表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景点,创造性地进行表现。第二课时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创作西湖十景,除了第一课时教学中能运用水墨渲染的方法表现山水之意境外,本节课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刻画波光粼粼的水面、层层叠叠的荷花和树木、湖面的游船等细节创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意图合理安排画面,提高学生的造型创作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墨色的浓淡、虚实表现西湖山水近景、远景、中景的关系。难点:能表现西湖十景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国画工具、西湖十景图片、文字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国画工具等。教学过程
1.导人。
(1)欣赏西湖十景图片,请学生用一组形容词说说西湖十景,导人课题:《西湖十景》。
(2)课件出示晴雨西湖的图片,联想苏轼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提升西湖十景的人文内涵。
2.探究。
(1)欣赏晴雨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水墨画韵味。说说:这样的山、水、天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2)欣赏水墨作品《夕照》,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与雷锋照实景照片对比,感受西湖之美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3)欣赏童中焘作品《三潭印月》,思考:画面中的三潭印月有何特点?画家又是如何表现山、水、天交融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从如何凸显意境、国画用笔、墨色变化等角度感受艺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4)教师示范,用墨色的浓淡相融和用清水渲染墨色边缘的技法表现西湖山色和水色交融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水分与画面效果的关系,用淡墨表现远山和其他景色。
(5)同龄人作品欣赏,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考:画面突出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作品采用了哪些用笔、用墨方法?对你接下来的创作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有意识地借鉴他人的成功创作经验。
3.创作。
(1)学习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十景之一,用水墨晕染的技法表现印象中的西湖山水。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举办以“西湖印象”为主题的作品赏评会,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画,并说说推荐理由。
5.拓展。
引导学生搜集、赏析表现西湖十景的国画作品。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西湖十景照片、水墨画工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水墨画工具。教学过程
1.导入。
(1)画家作品欣赏,引导学生感受西湖水色交融的意境,回顾水墨表现技法。
(2)温故知新,说说西湖十景留给你的印象和水墨西湖带给你的印象。
2.探究。
(1)欣赏曲院风荷景点,思考:画面中的荷花、树木、水面、游船能用上节课学习的渲染的方法来表现吗?
(2)学生欣赏作品,结合课件探究作品中细节的用笔用墨手法。
(3)学生实践探究,尝试表现波光粼粼的湖面。
(4)结合学生探究作品,教师示范用精细笔墨表现细节部分,引导学生用浓淡不同的墨点叠加相互交融表现荷叶和树。
(5)引导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西湖》,提醒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意构图、意境,引导学生从近景、远景、中景的用笔用墨上感受美术作品中的画面意境。
(6)同龄人作品欣赏,学习作品的优秀之处。提问:作品重点刻画了什么?表现了西湖十景之一的什么韵味?
3.创作。
(1)学习建议:用水墨画技法表现西湖十景之一。创作过程中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适当删减或增加部分景物,以表现自己心中的西湖十景,增强画面意境感。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4.评价。
(1)把画好的作品贴在展示墙上。
(2)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提供评价建议,引导学生从创意、构图、技法等方面进行评价。
5.拓展。
欣赏用不同形式表现的西湖十景,引导学生关心、热爱西湖这—世界文化遗产的情怀,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课后反思:
本课重点在于初步感受西湖十景的山水之美,了解西湖十景的文化内涵。在学会欣赏的基础上能绘画出水墨画的西湖。重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学会欣赏风景。没在哪里?色彩有哪些?
14、童谣童话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童谣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一代代天真烂漫的孩子的成长,童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一段童谣,都充满了美好的童趣,每一段童谣,都会
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可以说,童谣都是伴着孩子们长大的,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新课程要求学科教育中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价值体现,通过学习童谣,学生将会了解和热爱这一民间文化,在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童谣进校园意义深刻,是架起学生通向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
童谣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 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有绘画特点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丽。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在教学准备中,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的童谣插图和同年龄学生的童谣童画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能让学生更直接地去感受童谣、童画的历史特点和艺术特点,扩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2.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或彩纸、剪刀等,课前搜集童谣或彩绘童谣书籍。
(教师)童谣视频、课件。教学过程
1.导人。
(1)出示《丢手绢》图片,说说联想到了哪首童谣。丢手绢,丢手绢。
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2)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童谣或彩绘童谣书籍,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分析童谣与童画的相通之处,并说说对JLn,~童谣的记忆和感受。
(3)小结:童谣,是一支歌,唱出了孩子心中的旋律。童谣,是一首诗,充满了孩 子的幻想和憧憬。童谣,是一幅画,画出了孩子眼中的真善美。
(4)揭题——《童谣童画》。
2.了解童谣相关知识。
(1)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
(2)童谣通常都有两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
(3)童谣的历史。
(4)童谣按艺术形式分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字头歌和谜语歌。《丢手绢》属于哪一类?(游戏歌)你会唱几首不同的《摇篮曲》?
3.欣赏感受。
(1)欣赏童谣童画作品,感受文字与画面表达的含义和相通之美:
先出示童谣,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说说你联想到了怎样的画面,然后出示童画.评 一评,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运用哪些方法,把童谣表现出来的。
(2)用童谣创作成童画,可以选择一个词、一句话,或者联系整首童谣的内容创
作,甚至还可以从词、句、诗进行联想。下面两幅画分别是以织布和做衣裳为想象点创作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欣赏童画的不同表达手法(水彩笔画、油画棒画、色彩、水墨、线描、剪贴、剪纸、版画等)。
4.学生创作。
(1)作业要求:
①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童谣,进行想象画创作。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联系整首童谣的内容创作,甚至还可以从词、句、诗进行联想。
②结合所带的工具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创作方式进行创作。(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5.评价作业。(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课后反思:
本课最突出的难点就是学生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学生不能很好的去诠释童谣,只为了完成作业而做,很多同学都是依样画葫芦。在学习态度上也存在很大的问题,这点是在以后需要我特别重视的。这课的教学极具开放性,因此在评价作业的时候,在作画上色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有创意即可。
15、色彩的世界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对比色、类似色的基本知识,练习调色。
2.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漂亮的色彩画,提高学生对色彩敏锐的观察、辨别能力。
3.欣赏观察自然界、生活中、艺术作品中的不同色调,提高色彩美感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色彩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大自然中的天空、大地、山川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们无时不在地与色彩发生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色彩就没有诗,没有音乐,没有艺术。“红花需要绿叶衬”,这句话不仅告诉人们一个辩证的哲学原理,从色彩学角度来研究,它告诉我们这是色彩的色相对比。红色置于绿色中,红色更艳,绿 色更碧。色彩对比是一种有趣而奇特的现象,例如橙色放在蓝色上会产生稍微带黄色的味道,而在黄色上则看上去带有红色的感觉。这种色彩对比给人多变的感觉,运用到画面上,便产生了活力。理解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奇特效果,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色彩要素对画面的作用,并能运用于美化生活中。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知识是美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重点是要向学生介绍的是色彩的对比色、类似色等相关知识,并在色彩练习中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分析等能力。色彩的视觉规律范围很广,在色轮环中,相邻的色彩为类似色,相对的色彩为对比色。类似色在同一环境或画面配合时,产生柔和、悦目的感觉;对比色在同一环境或画面配合时,则会产生强烈而灿烂的色彩效果。教材通过大量大自然优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色调,分辨对比色和类似色,在欣赏中自主探究色彩知识,易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类似色、对比色的知识并能在自然界、生活中以及绘画作品中准确区分。难点:掌握色彩的强烈对比和柔和对比的关系及不同的色调,并能应用于创作表现。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粉画颜料、水粉笔、调色盘、水桶、吸水布等工具。
(教师)课件、水粉画颜料、水粉笔、调色盘、水桶、吸水布等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欣赏一张有丰富绿色层次的图片,找一找有多少种不一样的绿色?这样的色调会带给我们怎样的心情?
(2)小结:仅仅绿色就有这么多丰富的层次,一起走进色彩的世界。板书课题——《色彩的世界》。
2.深入感知。
(1)师生一起寻找这些绿色的关系和位置。给学生充分的机会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通过引导与讨论,了解类似色调的关系和特点。类似色:柔和、悦目、平静。
(3)欣赏对比色调的图片,师生交流探讨这样的色调带来的感受。教师引导小结:对比色:强烈、耀眼、跳跃。
(4)两两相对的颜色距离很远,我们称之为“对比色”。比如蓝色和橙色、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给人醒目、强烈、跳跃的感觉。
(5)分辨课件中四幅图片的色调,哪些是类似色,哪些是对比色?
3.技法探究环节。
(1)在班级中寻找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例如:学生的着装色彩;衣服和红领巾的色彩关系;教室窗帘和班级装饰的色彩关系等。
(2)调色练习:教师实物投影示范对比色调的调色,或请学生上台尝试。
小结:色彩的世界是如此多姿多彩,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景物,你观察到了吗?
(3)生活中也不乏类似色或对比色的物品,但是要学会合理搭配。
(4)欣赏马蒂斯《红色的和谐》和梵高《向日葵》,了解画家怎样运用类似和对比色调的。
(5)请欣赏一组花朵绽放的视频,并观察它们的色调,为创作素材铺垫。
(6)欣赏同伴作品,增强创作自信。
(7)创作练习。
①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进行调色练习。②用类似色调或对比色调创作一幅色彩画。
(风景、花卉、想象画等;也可以参考课件给出的8张图片进行创作)
(也可尝试其他色彩工具创作:水彩颜料、水彩笔、水溶彩铅、油画棒等)
4.展示评价环节。
教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巡视展示、实物投影等)
5.课后拓展环节。’ 感受色彩魅力的同时,还可以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主动去利用和改变色彩,从而让环境更加美丽迷人,让身心更加健康愉悦。课后反思:
这堂课当然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一就是导入部分的两组色彩太少,以致误导一些孩子分辨不出对比色里的红色更显眼,效果还达不到,应该准备更多一些的色块,如此一来对比明显,不用老是多说孩子自然而然就了解了色彩的对比与类似产生的不同效果。其二是学期分析错误。我以为孩子们没学过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所以本堂课又有大量知识去讲解三间色,这样就耽误了新知识的教授。最后一点不足是范画的演示。本来以为是涂色练习,孩子们应该没问题,结果没考虑到孩子们对套色的运用和大胆的想象,以至于大多数学生南瓜就是橙色,一块颜色内都是单一颜色,作业稍显呆板。
16、画音乐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块面变化、笔触变化等方法,表达节奏和情感。
2.了解抽象绘画作品中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提高对美术作品的表现能力。
3.通过欣赏音乐、画音乐,增强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美术作品除了能表现具象事物的同时,还能表现抽象的事物。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的节奏和情感,正如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有异曲同丁之妙。俗话说:“艺术是相通的。”本课就是以画音乐为载体,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美术语言表现节奏感和情感。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感受音乐的强弱高低节奏变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出如何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初步了解抽象画的艺术风格,尝试用抽象画的创作手法整体地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基调。
本课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与音乐作品的欣赏.体会艺术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对视觉美和听觉美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本节课学习的表现节奏和情感的 绘画方法运用到今后的美术作品创作中。
2.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语言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难点:如何整体地表现出音乐的情绪基调。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多媒体、油画棒、水粉颜料、绘画纸。
(教师)范画、课件等。教学过程
1.律动游戏、激趣导人。师生共同做律动小游戏。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横线、折线、竖线。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波浪线、螺旋线、蜗牛线。
(3)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感受音乐的旋律,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教师随着优扬的旋律画出变化的线条)音乐、舞蹈与绘画一样,都是人类的艺术的重要形式,人们常说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不仅可以听,可以舞,还可以“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画音乐》。
2.探究实践,视听画结合。
(1)听两段不同的音乐,用线条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旋律.
学生听《茉莉花》和《兔子舞》两段乐曲,并用不同的线条描绘m两首乐曲不的 音乐节奏和旋律。
(2)教师出示《多啦A梦》漫画,由学生学生根据对话框的外形变化,给漫画配音,从而读懂声音的高低变化,体会不同的“面”表现不同的声音。
(3)探究如何表现声音的大小变化。
①学生听两种打击乐器:鼓和镲。探究如何用“点、线、面”和“色彩”表现两种 不同的声音。
(鼓的声音沉闷、浑重;镲的声音清脆、响亮)②学生探究,如何表现鼓和镲从低到高的声音变化。
(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形的大小变化、色彩的深浅变化等)
(4)体会音乐中的“情绪色彩”。
①听《悲伤的乐曲》感受到悲伤低沉,说一说会用哪些色彩表现? ②听《金蛇狂舞》感受喜庆热烈,说一说会用哪些色彩表现?
(5)欣赏大师作品,整体认识如何用绘画语言表现音乐。①欣赏康定斯基作品《第十三号即兴曲》,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旋律?
(康定斯基被人们称为“画布上的音乐师”。在画中,我们能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 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像音乐一样具有流动性。作者让点、线、面处于急速的运动状态之中,在画面中,除了一团团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荡的线条以 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东西。画家还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种如同梦幻般的效 果,笔触轻盈、快乐,一切都没有规则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却又无法 清晰地辨认出来。
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这是康定斯基与其他画家的不同之 处,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在于捕捉其内在精神。康定斯基成为 抽象表现主义领域的先驱)②欣赏蒙德里安作品《百老汇爵士乐》,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音乐旋律?
(画面由无数小色块组成的彩线和跳跃其间的小块面。它们快乐、明亮,生机勃勃 且充满音乐感。它既是充满节奏感的爵士乐,又仿佛夜幕下办公楼及街道上不灭灯光的纵横闪烁)
(6)整体感知如何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①欣赏作品,分析作品中表现音乐的绘画元素。②小游戏,听音乐选择对应的绘画作品。
(将四组音乐分别配上四张画,并说出理由。进一步体会出音乐与绘画的关系)3.学生设计。
(1)听老师播放的音乐,用色彩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情感。(2)自选一段音乐,用喜欢的绘画形式表现音乐带给你的感受。4.同伴互评。
谈谈自己的作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和情感的?(2)欣赏同伴的作品,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5.总结拓展。
艺术是相通的,今天我们学习了如何运用美术语言(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绪,希望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美术作品创作中。课后反思:
本课跳出了普通艺术课听听、画画的老圈子,运用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进入一个艺术的殿堂,音美二位教师联手打造网络环境下的艺术课,让欣赏音乐和绘画感受环环相扣密切穿插进行,将音乐和绘画给人带来的艺术享受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师生共同煨煲一锅色香味俱全的艺术靓汤而非普通艺术课那样的冷菜拼盆,应该说,这样的网络艺术课已走在了课程改革的最前潮,因此,全课运作在唯美中进行。
17、小盒子大舞台
一、教学目标
1.以纸盒为基本制作材料,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设计制作一个微型舞台。
2.选择身边的多种材料,学习运用(如剪、折、叠、编、卷曲、插接、描绘等)制作方法进行简单的工艺制作。
3.通过多种媒材的制作练习,促进创新思维的综合应用,体验设计与制作的乐趣。同时能培养搜集整理的好习惯,以及变废为宝的创作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小盒子大舞台》既属于“造型·表现”又属于“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是一课综合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这一课通过将一个普通的纸盒,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将盒子装点成一个有趣而又美丽的舞台。所谓设计就是把一种计划或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并运用到生活中的过程。这节课的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媒材,引发丰富的想象,进行立体模型的制作练习,更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这一课比较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贴近生活又富有挑战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空间,激发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体现个性与多元。教材提供了舞台制作步骤,整个过程简洁明了,一看就懂,便于学生借鉴。为了更好地完成这课的教学,我们需要理性地把握教学梯度。由于本课教学内容比较多,因此建议分为两课时展开教学。第一课时侧重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用绘画或立体造型的方法把纸盒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主题场景,如“森林狂欢节”“海底总动”等主题的设定,重点是盒子外形的制作。第二课时侧重制作场景所需的小品、小景,舞台里的主要物体可以用纸立体或泥塑来制作,组织场景,丰富舞台,最后表达自己的设计创意。
2.重点、难点。
重点:能根据普通的纸盒,通过合理设计和制作完成一个特定场景。难点:刀等工具的应用;组织场景,丰富舞台,表达自己独特的创意。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一个较大的盒子、美工刀、剪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彩泥等。
(教师)教学课件、教师示范作品,示范半成品,制作工具及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
教师讲述《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房子装载着老主人的梦想,梦想有朝一日能够让小小人住进来。引出主题:同学们,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做一回小大人,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小世界,世界虽然不大,只是一个小小的纸盒,但是它装载着同学们的梦想与创造,这个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板书:小盒子大舞台。
2.拓展思路,盒子妙用。
(1)同学们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盒子,我们首先来给他们进行分类。按形状分:方形、圆形、心形、多边形。按材质分:纸质、塑料、木质、铁质、综合。
(2)根据自己盒子的特点(形状、材质、色彩),你觉得町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3.方法指导,改变盒子。
教师:为了使盒子变成我们心中的小世界,我们该怎么制作场景呢? 展示各种盒子外观的改变方法:
(1)切割展开法斜线切割。①上下切割。②特殊型切割。
(2)展开法,展开其中一条边。
(3)添加法,在原来的盒子基础上添加一些物件来完成。如:在盒子上添加柱子变 成舞台,将盒子添加上门窗和顶变成房子。(添画)
(4)其他的特殊形状。
4.明确步骤,制作底座。提问:制作底座时须要注意些什么?
(1)在制作舞台时,你认为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须要注意些什么?
(2)纸盒切割注意事项(教师示范)。①用线画出需要切割的部位。②固定纸盒不让其摇晃。
③由轻到重,先割破外层,再切出形状。
(3)确定主题,小组讨论确定制作主题。
假如给你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你想制作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主题:森林、海洋、太空、家居、街道、公园、舞台„„
(4)背景制作。
给盒子涂上颜色,或贴上一些背景,使你的盒子变成漂亮的场景·考虑成熟的设计制作效果预设,是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制作场景,进行美化。
教师:盒子底座完成了,这就像舞台已经搭建好了,还需要配置一必要的东西。请同学们讲一讲还需要添置些什么? 学生设想,教师点评。
6.学生完成场景制作,教师个别辅导。
(1)应用相关方法制作,教师个别辅导。
(2)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作业,重点是盒子外形的制作。
7.作品展出,互评交流。
(1)自己介绍。
(2)教师简单小结。
8.课后延伸,给自己的盒子场景取一个名字。
9.课后整理:指导学生收拾,保管好物品,养成良好的习惯。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半成品、美工刀、颜料或其他着色工具。陶泥等现成小玩具。
(教师)范作、美丁刀、纸盒等。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入新课。
在上一节课中,大家根据自已盒子的特点,通过大胆的设想,运用了各种办法,有的改变外形,有的添加饰物,有的着色渲染„„可以说各显神通。现在我们已经初步制作成了一个小的场景,那么,怎样使我们的场景更真实、更有趣、更富有表现力呢?
2.根据主题制作附件。
(1)你的盒子是什么主题的?根据你的盒子主题,想想你需要哪些配件呢? 例如:①森林:树木、动物、花草„„ ②海洋:鱼类、贝类、水草„„ ③太空:星球、飞船、外星人„„ ④家居:家居、人物„„
(2)请同学来一起开动脑筋,互相帮助出点子,怎样丰富、美化盒子。
(3)附件制作步骤:①画;②上色;③剪。
3.继续制作完成《小盒子大舞台》,添加小品、小景,丰富舞台。纸质的小景、小品的固定。
教师:刚才的配件中,我们有很多的物品是用纸来制作的,那如何才能使这小小的纸片立起来,站稳呢? 方法:(1)将物体的下端折曲一小部分,然后粘在盒底。
(2)在物体的下端处粘一个支架或纸盒。
(3)在纸盒的底部堆上黏土或者橡皮泥等。
(4)将纸质小景通过十字交叉、三个循环等办法,做成立体的。
(5)用绳子垂吊起来。
4.组合各物品,美化舞台。
舞台做好了,配件也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围绕自己的主题设想来进行编排、组织、美化舞台。
(1)教师示范景物按一定的规律放置。请说一说编排的优劣,自己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①左中右式的排列。清楚、整齐,但是死板。②三角形的编排。变化多,易协调,单画面易散。③放射形、曲线、特殊形的排列„„
(2)颜色的搭配要与主题一致。
5.学生创作、教师个别辅导。制作方法、材料、主体的一致性。
6.个别展评。
(1)学生自我介绍、互评。
(2)更多的关于合作的艺术作品欣赏。PPT展示其他学生作品。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以大盒子为底的工艺制作,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高。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关于盒子的工艺品。
如:首饰盒、蛋糕盒等。教师总结: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和材料能够表现,正如我们今天学习的用盒子制作造型。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积极动手动脑,就能创作出更多有特色的艺术作品。
7.课后延伸,寻找小舞台。
(1)整理搜集材料。
(2)寻找可以通过盒子为基础的其他设计造型。
18、中国传世名作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不同题材内容的中国传世名画,了解这些作品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学习运用美术语言感受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
2.通过视频欣赏、图例解构、比较分析、观察探索等方法,欣赏认识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时期不同类别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魅力,以提高对中国传世名作的鉴赏能力。
3.认识不同时期中国传世名画的创作形式和内容,感受中国传世名画带给后人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动力,培养热爱民族艺术的美好感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无数的传世名作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艺术财富。本册教科书十分关注中国画的学习与传承,在前一单元“造型·表现”国画学习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鉴赏与认识,安排了两课时的中国传世名作欣赏。
本课教材中呈现了中国自唐宋以来不同时代的多幅名作,通过对不同朝代的人物、山水、花鸟等类别的传世名作的鉴赏,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不同表
现形式,即工笔、写意、白描等类别的中国画,以及部分雕塑名作的欣赏,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的传世名作有较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教材中作品较多,需要理清赏析的思路与层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展开层层深人、扎实有效的欣赏活动。教材第42页主要是两幅唐代人物画作品,阎立本的《步辇图》与张萱《捣练图》(局部),让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唐代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学习分析画家对人物动态等特征的细节刻画,认识画家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细致、准确的刻画来表现画面所描绘的内容的。教材第43页宋代范宽的
《溪山行旅图》与第44页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局部),让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分析,从主题到形式、从内容到方法、从美术到人文等充分感受水墨山水的艺术神魅与文化内涵。教材中的作品比较多,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补充一些相应资料,拓展欣赏素材,让学生从总体到局部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体验、尝试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让学生更有深度地理解中国传世名画的独特艺术魅力与价值。
2.重点、难点。
重点:搜集、欣赏、交流与评述中国传世名品,感受传世名作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会运用一定的美术语言欣赏评述中国传世名画的艺术特点,以及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中国传世名作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欣赏、小练习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考一考,说说你所知道的名圆?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传世名作,去领略它们的艺术魅力。
2.名作第一印象。
(1)欣赏、观察,走进中国传世名画,用简短的话语记录对每一幅传世名画的第一印象。
(2)说一说,分一分这些名作属于哪一类?
3.走进名画人物篇。
(1)全图欣赏,感受其美感。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走进《捣练图》,看看画中的人物都在干什么?从中你了解到什么? 面对这样一幅画,你还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设想学生想知道阎立本为什么会画这幅画,画中的人为什么都那么胖?他为什么能把不同年龄的人物都画得那么传神)
(2)解构式欣赏,感受唐代人物画。
通过解构名画人物轮廓形态、放大部分人物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说一说,自己所理解的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观察比较《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的脸型、体型等,找出他们的共同特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代人物画风格。
小练习:观察、比较《捣练图》与《簪花仕女图》这两幅唐代人物画,找一找,选一选画中人物的特征。
(3)延伸式欣赏,走进唐代人物画。唐代是人物画非常繁盛的时代。人物从神圣转向世俗,题材广泛,描绘仕女、历史故事、贵族生活等。
视频欣赏,随着《步辇图》的故事,再次走进唐代人物画,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小组分析,自主欣赏、解读《步辇图》,并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自己的收获。(4)还原式欣赏,认识工笔人物画。
教师边示范,边讲述,引导学生认识一幅白描稿到工笔人物画完成的过程,认识工笔画的艺术魅力。
通过《捣练图》与《富春山居图》的初步对比,让学生对工笔画与写意画有大概的了解。出示《写生珍禽图》,让学生认识到,古人除了用工笔表现人物,还很细致地观察生活,描绘各种花鸟鱼虫„„
(5)对比式欣赏,学会区分工笔与写意。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山水画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1.激趣导人。这节课,先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剩山卷》,一睹它的艺术魅力。
(1)赏一赏、说一说: 出示《富春山居图·剩山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观察、思考。问题设计。
问题A:为什么这副画会被叫做《剩山卷》呢? 问题B:这幅画跟《富春山居图》有什么关系? 2.揭秘名作:
播放视频“传世杰作为何一分为二”。《富春山居图》的坎坷经历。3.细品名作。
(1)中国画中的留白。(2)中国画中的墨色。(3)中国画中的用笔。
(4)找一找画中的笔墨变化。(5)比较南北方山水的不同。
(6)分辨中国画的不同表现形式。
(7)中国画中的意境表达。
4.课堂小结。
中国画无论是笔墨、构图、还是形式,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意境美。
5.课后拓展。
利用网络或其他途径欣赏,了解更多的中国传世名画及相关知识。
第五篇:五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再利用用能力,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同时本学期要多向学生讲授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更多的感受和观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采用散点式的结构,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接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四年级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设计课题.全册共20课,内容涵盖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个学习领域,其中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占有较大的比重,欣赏评述大多随堂教学,均分配在各课中.
本册单元和课节教学内容中,技能方面是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排列的人文内容也有递进关系.
全册共计20课可以分成9个单元.
第一单元色彩为主学习色彩的冷暖包括《四季的色彩》《生活中的暖色》《生活中的冷色》
第二单元学习线条表现包括《快乐的人》《自行车局部写生》《猜猜我是谁》
第三单元设计有趣的生活用品包括《有趣的属相》《棋牌乐-棋篇》《棋牌乐-牌篇》
第四单元欣赏单元《生活与艺术中的花》
第五单元水墨画单元《画水果》《娇艳的花》
第六单元图案设计单元包括多姿多彩的靠垫与生活日用品的联想
第七单元人物绘画单元包括我们的现在和将来亲亲密密一家子.
第八单元工艺设计单元泥玩具与漂浮和剪纸中阴刻与阳刻.
第九单元电脑美术单元神奇的画笔.
三、教学目标
(一)总学习目标
美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美术教学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美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所以本册教学目标以《美术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美术教育的规律,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以促成美术素养的形成为核心,探究性美术实践活动为主线,人文性单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美术教材新体系.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造型表现:初步认识形,色,与机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设计应用: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欣赏评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形式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采用造型游戏的方法,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色彩的冷暖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
1,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2,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五、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为丰富校园文化,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特长生,继续开展艺术团的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学生儿童画,创作画的训练.如本学期的科技节,做好学生的选拔和对学生相应的辅导,参赛工作.
5,通过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搞好我校的艺术特色,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配合学校,区开展的活动,定期更换学校橱窗作品,定期指导学生画艺术走廊等.
六、教学进度
略
五年级上美术教学计划2
从总体上来看,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料综合运用的能力,其中对油画棒和彩铅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使用油画棒着色、用线条表现平面形象,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不浓,空间感较弱,造型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掘,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一)教学重点。
1、色彩的色相和明度等色彩知识,色彩的表现力。
2、抓住人物面部的基本特征,表现人物的表情。
3、绘画中的比例常识,运用比例进行作画。
4、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废旧材料的.搜集比较困难,这类课程的课堂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
2、电脑美术与美术课分离,电脑美术课学生也得不到满足。
3、人物的内心表现。
4、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学习对比例、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4、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