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 公开课用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化,包括各种不同的作用。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情感与态度
(1)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2)利用“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3)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过程与方法
利用新课的导入、设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海陆变迁的实证。难点 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批判和质疑的思维品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江西有一座麻姑山,传说有一个叫麻姑的仙女曾在此修炼了9000年,在此期间她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成语吗?虽然这是个神话故事,但是这种现象是确实存在的。
(一)、沧海桑田
通过“沧海桑田”的故事。可见,海陆的变迁早在古代就已经被人们所觉察和认识。在地球上,沧海变成桑田,桑田又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自主学习课本37页,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上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
(2)为什么在我国东部海底会出现古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3)荷兰的围海造陆说明什么问题?(4)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海陆变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思考:请同学们看课本图2.13,图上两个人的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动手:(投影世界地图)大家看世界地图,在大西洋东西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是否十分吻合? 同学们拿出地球仪和描图纸,在地球仪上描出南美洲和非洲的大陆轮廓,然后用剪刀把轮廓剪出来,再把两个大陆的轮廓拼合在一起,是否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
思考:从刚才同学们所做的活动中,可以看出这两块大陆是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这能说明什么问题?(这两块大陆原来可能是一块完整的大陆。)
1、魏格纳以及大陆漂移假说的创立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1的材料后,简单介绍魏格纳的故事。
(2)请同学们认真看大陆的分离,看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2、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1)请同学们看课本40页的活动回答问题。(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生物的相似性作为证据,说明这两块大陆原来是一个完整的大陆,只是后来才分离的)
(2)布置思考题: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课堂延伸:人人都来当个预言家
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请你预言一下,几千万年甚至是几亿年之后,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大势将是怎样的?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同学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大胆质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作业布置
完成名师测控18—19页
第二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三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精神,勇于求索和创新。结合中国古代传说和实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利用大陆漂移说解释现象。教学难点:大陆漂移说的证据。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国古代神话中有个仙人叫麻姑,说曾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宋朝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他曾在河北的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的化石,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呢?
二新课讲授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台湾海峡的形成。使学生得出地壳的变动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之一。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东海海底的古河流的遗迹和意大利地中海边陆上遭受海水腐蚀的大理石石柱。动态展示并共同分析成因。得出海平面的升降也是海陆变迁的原因之一。
3.展示荷兰、日本、香港的围海造陆短片,说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原因。同时讲述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联系麻姑的沧海桑田及沈括太行山中看到海螺等事例,表现出中国古代人民对海陆变迁的探索和认识。
4、学生阅读教材P34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吻合,结合前面的环节来说明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再用课件展示大陆的漂移过程和非洲、南美洲的古地层、古生物化石、生物的分布来探究分析,尝试论证大陆漂移学说。
5、学生阅读关于魏格纲的故事,学生讨论,我们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巩固应用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的相关内容
四课堂小节
学生归纳后,师生共同完善补充。
五布置预习
海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是没有止境的。还有科学家提出了更新的理论。大家预习板块的运动。
第四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沧海变桑田 引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 “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海陆变迁
师:在地球上海陆变迁的例子很多,不仅有沧海变桑田,也有桑田变沧海。(投影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化石 谁来说说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中会有海洋化石?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师:对,地壳运动使这里从沧海变成了桑田。(投影2)——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谁来说说为什么东部海域的海底会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师:对,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投影3)——荷兰填海造陆
谁来说说为什么欧洲的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 学生回答:因为荷兰有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洋,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师:对,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
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 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投影4)——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学生连线:喜马拉雅山————地壳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海平面升降 荷兰的围海大坝——人类活动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过渡:
人们已经知道了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上半页在地理学史上有一场激烈的争论,那是“地球活动论”和“地球固定论”之间的较量。地球活动论者认为:七大洲四大洋在运动。地球固定论者认为:大地很坚固、稳定,海陆轮廓自古就是这样。
师: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6页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投影5)——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学生回答:他是魏格纳,他在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于是他怀疑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师:对,这就是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猜想。
但是发现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轮廓吻合,能不能直接说它们原先就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会有巧合。
师:很好,现在我们做个实验来看看是不是有巧合。
(实验一):
教师课前准备一张报纸A,撕出一个角1,再在另一张报纸上撕出一个和角1一模一样的角2,教师分别将角1和角2与原报纸A拼成完整的一张报纸。提问:角1和角2的轮廓都能与这张报纸相吻合,但哪一个才真正是这张报纸的一部分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角1,因为角1上的文字和图片与原报纸拼合后一一对应。
第五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