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20:22: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人教版)

苏仕兰 江苏省连云港市实验中学

(222100)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运用成语故事、问题争论等直观的材料,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局部的现象转入宏观的、全球的海陆轮廓形成的探讨,使学生认识到海陆是不断变化的;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认识海陆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构想:

通过对比地图册和上节课学生自制的大洲分布图,引导学生发现差异,提出猜测:未来的大洲会不会这样分布呢?借助引入的问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本,找寻答案。在学生阅读时,给出学习目标和思考的问题,直接呈现海陆变迁的事实,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海陆的变迁,并通过海陆变迁原因的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观教育。第二部分“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以观察思考“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为切入点,通过动手拼图发现,引出“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通过魏格纳的故事的启示,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海陆变迁。第三部分“板块的运动”,运用读图和实验探究的方式,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再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部分地理现象,通过搜集资料制作小报,并把小报作为学习成果进行展示,达到利用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抗震减灾教育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探究思维,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和想象能力,推理、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板块构造

学说的认识对学说进行防灾减灾意识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分发学生自制的七大洲分布图,各小组观察并与地图册中的七大洲分布比较,有什么发现?未来七大洲的分布会不会按我们的意愿就这样分布呢?

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制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新课教学

1.沧海桑田

展示学习目标,针对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阅读教材32-33页的内容,思考:①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的古河流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什么?这种变化又是什么原因?③荷兰的国土不断扩大,又是有什么引起的?学生阅读课本后,展示课件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思考交流,逐一解决。海陆变迁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让学生试着举出一些海陆变迁的实例。教师给与评价和点拨。意图:有课本实例的探究到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海陆变迁是真实存在的。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拼图猜想:让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中各大洲的轮廓,把上一节课剪的各大洲图拼到一起,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猜想?学生交流体验后,课件演示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的吻合。意图:让学生体验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究意识,感受发现的喜悦。材料阅读: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学生阅读材料后,提问:

① 魏格纳偶然发现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假说? ② 假如你是魏格纳同时代的人,你会相信他吗?

③ 魏格纳又是怎样让别人相信他的假说的?他找到了哪些证据? ④那为什么拼合到一起的大陆缝隙又很大呢? ⑤你从魏格纳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意图:利用课本材料,通过追问加深理解,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初步认识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过渡:大陆漂移说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课件演示:大陆的漂移。尝试让学生看图说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是怎样形成的? 3.板块的运动

过渡:大陆为什么会漂移?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上有哪些板块?它们是怎样运动的?阅读课本37页的图、你能看出来吗? 读图与实验指导:⑴图中绿色的直线代表什么?说明地球表层由几个板块构成?⑵图中的箭头表示什么?说明各板块处在什么状态?⑶相邻的两个板块是怎样运动的?相邻的两个板块运动结果会怎样?(可让学生用两本厚度近似的书,平放在课桌上,自己动手做相对运动或相反运动,观察并述说实验结果)⑷观察火山、地震带图例,看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意图:在学生读图、动手实验之后给与总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初步学会归纳地理原理。活动探究:

①观察课本图2.20,你认为未来的红海会成为新的大洋吗?说出你判断的依据。(提示:红海位于哪两个板块之间,板块发生了怎样的运动,产生了什么结果)

②观察课本图2.22,地中海会消失吗?说说理由。

③根据课本图2.22,喜马拉雅山会升高吗?可现在许多研究又表明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不但不增高反而下降了,这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矛盾吗?为什么?

④在图2.19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位置吗?找一找中国是否位于地震带上?位于哪个地震带上?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唐山和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吗?

⑤假如地震来了怎么办?(假如分别在高层楼房、在平房、在学校、在公共场所、在行驶的汽车上、骑在自行车上、在户外等不同情况,分组整理剪贴,形成手抄报展示。)意图:把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入课堂,拓展学生思维,体验地理学习是有用的。

教学反思:

①这节课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给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引领了学习方向,学生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互动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包括学生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观察地图或多媒体课件,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等。实践证明教师演示不

如学生动手拼图,学生动手做比听和看更能主动地学习。

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新课程理念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体现生活与地理的联系,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海陆变迁的实例,与乡土地理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如赣榆县海岸线的变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③抗震减灾教育是本节插入的内容,笔者认为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且我国已发生过许多大地震,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是一次大灾难,而减少灾害的对策之一就是加强防灾意识教育,中学地理课程的一些内容正符合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插入相关内容,既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材内容,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认识到我国所处的地震带名称,认识到我国潜在的地震危害,学生在情感认知上产生了震动,为此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坏事也可变好事,恶劣的环境也可激发人的智慧,例如,因为我国多地震,早在晋代张衡就发明了地动仪,我国的中长期地震预报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④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快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读图指导需要具体明确,荷兰的围海造田图学生不太明确,可板图说明,只要画出拦海大堤即可。在看图表述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时,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地震带分布时,学生的语言叙述不够准确,在看图说话方面以后还要应注意训练。

第二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三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魏格纳 板块构造 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四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

第五篇:海陆变迁复习教学设计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16.3.1 编号:07

2.4 海陆变迁 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2.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3.引导学生了解防震减灾的常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板块构造原理解释山脉的形成。

教学难点:读图分析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复习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

(二)出示复习目标 学生齐读。

过渡语:明确了学习目标,让我们带着目标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复习指导(认真复习课本第40-46页内容,记住课本上勾划的知识点,注意图文结合。)1.地表形态处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2.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的?证据有哪些?

3.记住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在43页图2-55上指图说出六大板块,板块运动有两种形式?

4.安第斯山脉、落基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分别是哪些板块碰撞形成的? 5.为什么地中海面积越来越小?红海面积越来越大?

6.结合44页图2-56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并能分析原因。7.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二)复习检测反馈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复习的效果。展示课件,口头检测。

(三)质疑问难

1.组内解决自主复习中的疑问。

2.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或老师解答。点拨:

1.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2.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科目:地理 年级:八年级 教学设计:王红霞 审核:田开启 时间:2016.3.1 编号:07 3.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4.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将来面积不断增大。5.印度尼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

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刚才同学们复习得都非常认真,那么,你们能不能学以致用呢?现在请同学们看合作探究题目,按照要求迅速完成。

要求:先自主学习,后小组内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等待其他小组或老师解决。读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右图中B是__ 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分别是_ _ 洲、_ 洲;G是 板块,以(海洋、陆地)为主。

(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包括E大洲上的 __ _山脉和D大洲上的 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 板块和 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 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______海面积将不断。

(二)预设点拨

(1)右图中B是欧亚板块,有2个大洲,他们是欧洲、亚洲;G是太平洋板块,以海洋为主。(2)E、D两大洲的西部有一条巨大的山系叫科迪勒拉山系,包括E大洲上的落基山脉和D大洲上的安第斯山脉。D大洲的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形成。

(3)在板块G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4)由于板块的不断运动,A、B板块之间的地中海面积将不断缩小。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这节课就要接近尾声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呢?请完成当堂检测。1.合上课本,独立完成检测题目。2.同桌互换,结合答案批阅并改错。

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六大板块及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易错点认真整理在学案上。

附:板书设计

海陆变迁

一、大陆漂移假说

二、板块构造学说

三、火山与地震

【教学反思】

下载《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陆的变迁》一节的教学设计(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1、知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其依据。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际操作,大胆提出假设再证明。 3、学习魏格纳的科学......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反思一:海陆变迁>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多数对《海陆变迁》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具体内容并不一定清楚,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烈。这节课比较抽象,以初中预备......

    海陆变迁教学案例

    《海陆变迁》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②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并能运用其解释......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1、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

    海陆变迁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针对上一阶段片面关注课堂多媒体制作、课堂重难点把握、个人教学信息的收集、个人教学素养的提高等问题的反思,而部分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响、学生的主体学习、......

    201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最终定稿]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

    海陆变迁说课稿(大全)

    《海陆变迁》说课稿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海陆变迁》,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共两个课时。下面我将以新课程理念为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