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教学方法
【教法】
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讲授新课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
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
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
栾锡武这样描述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这些年的运动:“青藏高原一直在往上走,成都板块一直在顶着它,一个动,一个不动,两个板块的对立关系长期存在,这个地震活跃带的能量也一直在积聚,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成都板块顶不住青藏高原板块,它就会释放能量,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地震。
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用类似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另一个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张裂时,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探寻证据:美国、英国等多国科学家透露,红海正在发生分裂,数百万年之后可能将产生一个新的海洋,而非洲大陆也将分成两部分。
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
得出结论:当板块张裂时,会形成裂谷或海洋。
学以致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预测大西洋、太平洋、地中海将会怎样变化?
2.猜想几百万年后,地球上海陆分布状况会有怎样的变化?
■知识梳理,实战演练
学生整理,说出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等内容,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课后作业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
(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了解地震的震级知识。
3.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推荐网站:
中国地震局地震频道http://
四川防震减灾信息网科普宣传http://
■教学反思
从海陆变迁的事实发现,到大陆漂移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探究,这一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对于刚有了海陆分布知识的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因此怎样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并进一步把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成理性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大胆地运用了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实验探索、现象验证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的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知识、去探索规律、去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既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又很好地达成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实了课时教学目标。
第二篇: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2.4海陆变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地壳是运动的,了解地表形态的的变化是内外力一起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及基本内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
3、通过学习,树立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认识;引导学生能学习科学家们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教学重难点:能用实例说明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学习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讲故事“沧海桑田”,设疑:“大家认为麻姑看到的现象在地球上到底有没有可能发生呢?”
2、下面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喜马拉雅山上发现鱼类化石。设疑:这说明什么?
3、看图:在我国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等人类活动的遗迹,设疑: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4、师引:这就说明海陆是可以变迁的。(课件展示课题:海陆变迁)设疑:这说明地表形态是变化的还是一成不变的?
板书:课题;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二、板书课题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设疑:“那么有哪些原因会导致地形发生变化呢?” 小组讨论:从生活中找出地形变化的实例与影响因素
课件展示:
1、5.12地震;
2、宁夏海原大地震;
3、火山改变地形;
4、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改变地形(此处可结合两次地震对学生进行防震教育,并指导学生做笔记)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师引:“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之间是如何变化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探究一下。
三、课堂探究活动(以四人小组活动)
提出要求:
1、从地球仪上找出非洲、南美洲大陆
2、用透明纸描出轮廓,标上洲名
3、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你会有什么发现? 注意事项:
1、描出大致轮廓;
2、相互合作,一起参与;
3、快准; 请小组派代表演示发现,教师进行评价。
师评:大家知不知道,我们的这个发现可很了不起。因为,正是有人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原因。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四、学生阅读学习P34页文字“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板书:
(二)大陆漂移假说
学习后学生在课件图片上指说介绍魏格纳与他的发现。
设疑:“魏格纳的发现与假说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同,必须怎么办呢?” 生答:“寻找证据。” 师承:“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格纳找到了哪些证据。”
五、课件展示魏格纳找到的大陆漂移的证据,教师进行引导与分析,使学生了解这些证据。
大陆漂移的证据1:很多大陆轮廓可以嵌合在一起 大陆漂移的证据2:生物演化的相似性,具有亲缘关系 大陆漂移的证据3:南美洲和非洲大陆地层的相似性
师承:“在寻找到了一些证据后,魏格纳最终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他的假说主要观点有哪些呢?”
六、学生阅读课件文字,观看课件演示,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观点及大陆漂移的过程。
(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块陆地,叫泛大陆,周围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破裂,开始漂移,大约两三百万年前,大陆漂移到今天的位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貌。)设疑:“你认为今天的海陆格局还会发生变化吗?”
七、教师在世界地图上指图补充介绍
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精密测量发现:
1、大西洋以平均每年1.5厘米的速度在扩展。
2、地中海在缩小。
3、红海在扩张。
4、太平洋在缩小。
5、澳大利亚大陆与美洲大陆以平均每年1厘米的速度分离。这说明现在的 海陆格局仍然在缓慢变化着,大自然的变化也是无止境的的。
八、展示课件一起回顾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魏格纳在1930年第四次去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遇难,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全人类的科学事业。)
设问:了解了魏格纳的科学发现之旅你有什么感想?
九、布置作业
1、尝试利用魏格纳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2、预习板块构造学说并查找资料,下节课我们来进一步讨论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十、板书设计
§2.4海陆变迁
(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
影响因素:地震、火山、地壳运动—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风力、流水、人类活动—来自地球外部—外力作用 共同作用
(二)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过程:观察发现—提出猜想—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提出学说 证据:①②③
观点:泛大陆——2亿年前破裂漂移---两三百万年前漂移形成七大洲、四大洋格局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七年地理)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作者:周桂旭 2014-10-10 《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感受科学家们善于思考和探索、不惧牺牲的科学精神。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及证据;
3、学生掌握六大板块图;理解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掌握火山与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设计:
引入:同学们听说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吗?“沧海桑田”原意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所以指海陆变迁。
引出课题: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新授课:
一、沧海桑田
(1)(投影)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提问:上面信息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海洋。教师: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使这里从沧海成了桑田,继续隆起成为高山。
(2)(投影)我国东海海域的海底,发现有古地质时期的三角洲,还发现有人类活动的遗迹的图片,提问:这些信息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陆地; 教师:说明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后因海平面的上升使这里从桑田变成了沧海。
(3)(投影)荷兰填海造陆的资料,提问: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会不断扩大?
学生回答:荷兰围海造陆,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对地面进行改造。
教师:这说明人类的活动也可以造成海陆变迁。因此,从这三个事例中,我们得出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三个: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师生互动(活动): 解释下列现象或预测吗?由此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海洋生物化石。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3、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分组讨论活动:关于地球上海陆轮廓的是否固定不变的?(举证)
地球固定论:大地多么坚固、稳定,我们一生几乎看不到海陆的移动。地球活动论:南极洲覆盖着2000多米的冰雪,几乎寸草不生,但发现了由高等植物变成的煤田,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说明南极洲过去不在寒冷地区,是由其他地方“漂过”来的。
过渡: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他是通过什么证据证明他的观点的?请同学们阅读P41阅读材料《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的观点:
(投影)魏格纳照片及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由学生阅读)(P39)提问: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呢?完成P40活动题。
2、大陆漂移的证据:
(投影):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图
学生回答:大洲轮廓、古老地层、古老生物等
总结:(演示flash动画“大陆漂移”)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百万年前,漂移的大陆形成现在海陆的基本轮廓。
过渡:大陆漂移学说很快被人们接受,于是人们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投影):“板块构造学说”的三大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投影):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记住六大板块的位置和名称)。
提问:通过观察,说一说,六大板块分别包括哪些陆地和海洋?(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海洋,又包括陆地。海洋和陆地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
2、学生活动:(模拟板块运动)
A、利用课前准备的美洲板块、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纸片),将它们按照正确的方位拼好平放在课桌上,然后美洲板块向西、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向东移动,从中感悟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投影):卫星图片:东非大裂谷、红海 B、请用硬纸片演示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从中感悟地球上高大山脉的形成过程。
(投影):演示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的flash动画
学生归纳得出: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 ← 表示板块挤压,使地表隆起抬升,形成山脉、海沟、弧形群岛; ← → 表示板块张烈,使地表发生断裂,形成裂谷、海洋。
过渡:板块边缘地壳运动活跃,自然就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我们来一起找找哪些地方最容易发生。
3、世界火山、地震带
(投影):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
学生回答: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教师:对,这里有世界上两个著名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火山地震都是大型自然灾害,不仅对地表形态有破坏,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也有很大的破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一些地震来临时的应急措施。
三、课堂练习:
1.根据六大板块及其运动方向示意图,请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预测或解释下列地理现象。
1.红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2.地中海面积将会如何变化? 3.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4.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5.为什么英国地震很少?
6.为什么日本地震很频繁? 然后给予参考答案:
1、面积扩大,板块张裂;
2、面积缩小,板块碰撞;
3、板块碰撞挤压升高;
4、板块碰撞;
5、位于板块内部 ;
6、位于板块交界处。
2.能说明“沧海桑田”这种地表形态变化的地理现象是(A)
A.台湾海峡海底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
B.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C.我国南方地区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新疆沙漠广布
四、小结: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及证据 3.板块学说的观点及火山、地震带
五、作业:
课本P43活动题1-2。
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
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升降
3、人类活动
二、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大陆漂移的观点:
2、大陆漂移的证据:大洲轮廓、古老地层、古老生物等
三、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中的;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比较活跃。“内稳边活”。
2、世界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第四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2)了解大陆漂移学说产生的背景,知道海陆分布格局的形成过程。
(3)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4)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展示图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
观察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
引出:大陆漂移。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角色扮演、证实假说】
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
C、板块运动
【观察动画,图说地理】
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描述,教师课件引导。
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多媒体演示大陆漂移,增强其直观性,畅所欲言的活动,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探索精神。
【设疑过渡】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人们经过不懈的探索,在大陆漂移说基础上创立了板块构造学说。质疑大陆漂移学说,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理论。
【合作读图、理解学说】
1、引导学生读图,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合作总结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直观演示理解板块运动学说
(1)打鸡蛋,理解地球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构成的。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箭头,通过动动手活动,辅以动画演示,理解板块运动的模式,产生的现象。
通过联系实际的小实验,形象的计算机动画演示挤压运动、张裂运动过程,使学生更好理解板块运动的内容,突破难点。
3、学以致用
由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讨论解释地理现象,加深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通过运用板块运动学生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读图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了解两大火山地震带。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之间有何联系。教师并联系生活实际,煮裂鸡蛋,蛋清冒出来的例子。通过读图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从表层信息获取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深层信息,并联系生活突破难点。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浏览汶川地理图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过汶川地震的图片资料,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大灾无情,人间有爱。地震的发生,海陆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要不断探索,有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为人类造福。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海陆的变迁
沧海桑田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大陆漂移-----魏格纳 板块构造 学以致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第五篇: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通过实验演示,探究发现板块运动的方式和产生的地形,探究发现地震、火山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地震、火山相关内容的学习,培养防灾减灾的观点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1.了解海陆变迁的地理事实并能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世界海陆地形的成因。
三、教学方法
1.教法;创设情景法、实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2.学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绘画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新课教学: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一)展示图片
(二)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那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课件动画演示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喜马拉雅山脉为什么由海变成陆地?而东部陆地为什么会变成了海洋?
(三)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问题导引,动画展示,寻找证据)
(一)走南闯北,问题导引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于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二)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2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三)观察预测,寻觅证据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教师点评指导。
三、板块的运动(大胆预测,探寻证据,分析验证)
(一)猜一猜: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小组长负责分工安排,并协调探究过程: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记录员。搜集资料的组员适时向大家展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大陆漂移说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发言,记录员记录主要的发言,组长整理答案,达成一致,得出相关结论。
(二)板块运动会形成哪些地形呢?火山、地震是如何发生的呢? 实验演示:既然板块能运动,那一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那么力的方向有几种呢?
学生用书本作为实验材料,演示板块运动以及所受力的方向。深入探究: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大胆预测: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探寻证据:在板块碰撞处填写主要山脉的名称。
分析验证:用书本演示板块运动和山系的形成,并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如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安第斯山和东亚岛屿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得出结论:当板块发生碰撞时会形成山脉。
过渡: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除了形成山脉,预测一下还会发生什么情况?
大胆预测:在板块碰撞挤压处地壳会震动,可能会引发地震、火山。
探寻证据:通过观察下图寻找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认识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证实预测。(教师出示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学生观察世界上多火山、地震的位置)
得出结论: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问题。
1.热点聚焦:阅读下列的图文资料,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发现四川雅安地震的成因。雅安与汶川同处“龙门山断裂带”,在科学家看来,从汶川到雅安,龙门山地震带上的城市接连被摧毁,绝非偶然。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知名地质专家栾锡武表示,青藏和成都两个板块活跃的地区不仅是龙门山断裂带这300千米,从甘肃陇南到云南昆明,沿线十几个城市都位于两个板块之间的活跃带上。青藏板块与成都板块之间的“角力”从汶川地震后从未停止。
2013年4月20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分析雅安地震成因时说,汶川地震,在龙门山断裂带北面破开了一个100多千米的“口子”,释放了能量,但南边没有释放出来。而这次正是龙门山的南边发生地震,是汶川地震未释放能量的一次爆发。虽然雅安地震只是汶川地震破坏强度的十分之一。但可怕的是,过一段时间,两个板块之间的能量会再这样积聚,周而复始,产生新的能量和新的地震。
2.视野拓展:小组成员合作,从前面学过的板块位置图进一步探究世界地震的主要分布,比如说为什么日本、印尼多火山地震,而同为岛国的英国却很少发生地震?
3.防震图解: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防震措施,了解地震后应如何学会自我保护? 第四环节:
1.走进身边的地理:请充分利用已学知识和网络资源查找以下问题的相关资料,并以此为主题写一篇地理日记。(1)地震前常出现哪些异常现象?
(2)你家乡的城市有专用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吗?
2.观察下图,想一想,当地震发生时,哪些自我保护的应急措施是正确的?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