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近代史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近代史教案》。

第一篇:世界近代史教案

第一章 世界整体化历史的启动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地理大发现及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揭示了地理大发现与商业革命、早期殖民征服之间的关系,深刻认识地理大发现及早期殖民征服的性质,正确认识和评价开辟新航路中几个代表人物的作用,并对地理大发现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科学的研究。

三、重点难点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认识。其中主观条件——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重点。

(二)地理大发现的经过:只要掌握三条航线和两个方向即可。两个方向,一是指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的航线;二是哥伦布从西班牙向西、穿越大西洋到达美洲的航线;还有一条航线,即麦哲伦绕过南美洲南部的麦哲伦海峡进人太平洋,再经印度洋和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西班牙的环球航线。

(三)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第一,引起了世界性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第二,引起了西欧殖民者的殖民扩张。

四、基本概念

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 皮萨罗 教皇子午线 哥伦布 达·伽马

巴索洛缪·迪亚斯 《马可·波罗行记》 地理大发现

五、基本内容

(一)地理大发现的背景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首先是经济动因。

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第三,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第二,航海技术和武器的进步。第三,商业上的进步。

第四,葡萄牙和西班牙专制政府的支持。

(二)地理大发现的过程 欧洲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 哥伦布航抵新大陆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三)近代早期的殖民征服 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 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

(四)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

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的迅速积累,新兴的资产阶级首先在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蒸蒸日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

六、复习思考

1、意大利城市共和国衰落,大西洋沿岸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2、西班牙、葡萄牙的早期殖民征服与后来资本主义各国的殖民征服在性质上有何不同?

3、地理大发现的意义。

4、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七、其它教学环节

作业或讨论(题目也可自选): 试分析比较地理大发现与郑和下西洋。

八、参考论著

王加来:《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罗荣渠:《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考》,《历史研究》1992年第1期。

刘鸿武:《发现美洲和两个世界会合动因与影响》,《历史教学》1992年第10期。

王加丰:《地理大发现的文化历史背景》,《浙江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第二节 文艺复兴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以下四方面的内容:(1)什么是人文主义?其主要特点是什么?(2)文艺复兴运动是怎么发生、发展和传播的?(3)文艺复兴有何历史意义?(4)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两者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重点难点

(一)人文主义的主要特点。(1)以“人”为中心。

(2)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力,倡导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3)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反对宗教对人性的桎梏。(4)提倡教育和科学,反对愚昧。

(5)在文学艺术上,重视表达人的真实感情。

(二)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之间有其内在联系: 地理大发现是人文生义的“外在表现”。文艺复兴是人类向末知的精神世界进军,而地理大发现是人类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

(三)文艺复兴运动的进程。

(四)对文艺复兴运动的评价。

四、基本概念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 但丁 薄伽丘 彼特拉克 达·芬奇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布鲁诺 哥白尼 笛卡尔

弗兰西斯·培根

托马斯·莫尔与《乌托邦》 伊拉斯谟 马基雅维里 空想社会主义

《太阳城》

五、基本内容

(一)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早期文艺复兴

但丁与《神曲》 彼特拉克 与十四行体诗 薄伽丘与《十日谈》

2、全盛期文艺复兴

(1)艺术家: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 提香:《圣母升天》

(2)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君主论》

康帕内拉:《太阳城》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伊拉斯谟:《愚人颂》

2、人文主义作家: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拉伯雷:《巨人传》 塞万提斯:《唐吉可德》

3、政治思想家 :博丹:《国家论》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三)文艺复兴时的科学

1、天文学 :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太阳中心论”

开普勒:行星运行轨道

伽利略

2、其他自然科学

①医学: 维萨里—近代解剖学的奠基人 ②物理学:发现了自由落体、抛物体和振摆三大定律,使人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③生物学:哈维—近代生理学鼻祖 ④数学:1494年第一篇代数论文问世

3、科学思想家

①布鲁诺:提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理论

②弗朗西斯·培根:提出自然科学新的研究方法——“归纳法” ③笛卡尔: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和生理学家

(四)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六、复习思考

1、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兴起的?

2、文艺复兴前期与后期的不同特点。

3、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与全盛时期的文艺复兴有什么不同?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题目可自选):

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新的时代精神。

八、参考论著

王廷之:《“文艺复兴”研究的新趋势》,《历史研究》1991年第1期。孙锦泉:《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文化基础》,《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解光云:《试析意大利最早发生文艺复兴的原因》,《史学月刊》1998年第2期。

第三节 宗教改革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的历史背景,深刻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和路德教派、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及其影响,揭示宗教改革的实质,并对闵采尔的人民宗教改革思想以及德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影响给予科学的分析和探讨。

三、重点难点(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15世纪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是运动的必备条件;人文主义者用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腐败现象的揭露。

(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德国成为宗教改革运动发源地的原因。《九十五条论纲》内容及其意义。《海尔布琅纲领》的性质。

(三)瑞士的宗教改革 慈温利和加尔文。(四)英国的宗教改革(五)对宗教改革运动的评价

四、基本概念

新教 异端裁判所 马丁·路德 《九十五条论纲》 闵采尔 十二条款 海尔布琅纲领 斯拜尔会议 乌尔利希·慈温利

加尔文 《基督教原理》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托马斯·克伦威尔

英国国教会

三十九项信条 特兰托宗教会议 耶稣会

五、基本内容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和“异端”分子的挑战

2、罗马教廷的控制和各国实现教会民族化的开始

3、教会的腐败、搜刮和群众不满情绪的增长

4、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思想进一步解放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前经济政治状况

2、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的开始(1)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2)沃姆斯敕令

(三)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1、德国农民战争·路德教派的确立

2、闵采尔 德国农民战争的三个中心

3、路德教派的确立

4、斯拜尔会议 奥格斯堡和约

(四)加尔文教与瑞士的宗教改革

1、慈温利改革

2、加尔文与《基督教原理》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1、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2、托马斯·克伦威尔

3、“血腥的玛丽” 《三十九项信条》

(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1、特兰托宗教会议

2、耶稣会 伊格纳修·罗耀拉

六、复习思考

“海尔布琅纲领”

1、如何评价耶稣会?

2、如何评价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关系?

4、路德新教的局限性有哪些?

5、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特点? 6、15—17世纪“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可自选):

布瑞克:《1525年革命》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孔祥民:《马丁·路德的转变》,《历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张笑梅:《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社会功能》,《史学月刊》1994年第6期。戈振:《欧洲宗改改革的分期及若干问题》,《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学习与探索》1994年第5期。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叙述法国、英国、俄国和西班牙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以及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揭示了16世纪欧洲法、英等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特点,深刻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实质,并对欧洲诸国君主专制制度的差异和其他学术问题进行科学地探讨及研究。

三、重点难点

(一)欧洲封建专制是特定历史时代的特定产物。特定历史时期指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这两个运动正在同时展开。这时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势均力敌,处于相持阶段。

(二)欧洲各国封建专制的共同特点是:国王均是全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封建阶级的总代表。他实行个人独裁,将行政、立法、司法权集于一身。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是 “君权神授”论,另外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军队。人民(包括资产阶级在内)几乎没有民主自由的权利。除了上述共同特点外,法、英、俄、西四国专制制度的形成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四、基本概念

胡格诺战争 南特敕令 圈地运动 新贵族 重商主义 伊凡四世 立窝尼亚战争 腓力二世 再浸礼派

奥兰治·威廉

尼德兰圣像破坏运动 阿尔伐公爵 根特协定 阿拉斯同盟 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五、基本内容

(一)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英法百年战争 奠定法国统一的基础

2、路易十一:消灭勃艮第公国,扫除中央集权障碍。

3、法兰西斯一世:加强王权 掠夺意大利的战争 1494-1559,收复加来港,占领麦茨、土尔和凡尔登城;

4、亨利四世:专制制度基本定型,但胡格诺战争却削弱王权

5、路易十三:黎塞留改革,强化王权

6、路易十四:“朕即国家”

(二)英国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1、都铎王朝的简要世系

2、都铎王朝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

3、都铎王朝加强专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三)俄国留里克王朝专制制度的巩固

1、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

2、对外扩张

3、立窝尼亚战争

4、农民处境的恶化和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5、罗曼诺夫王朝的建立

(四)西班牙的专制制度

1、工商业的发展

2、农业的落后

3、王权的加强

4、腓力二世的反动统治

(五)尼德兰革命

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与阶级关系的变化

2、西班牙的专制统治

3、革命的爆发

4、游击战争和北方起义

5、南方的斗争和根特协定

6、南北分裂和联省共和国的成立

“乌特勒支同盟” 联省共和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六、复习思考

1、试析尼德兰革命的特点。

2、试析16世纪西班牙经济发展的特点。

3、试析俄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

4、试分析英国16世纪前后期对外贸易的不同特点。

5、为什么说法国的君主专制最为典型?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

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论英国都铎专制君主制的有限性》阎照祥,《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伊丽莎白政府与尼德兰革命:均势外交政策》夏继果,《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金志林,《东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第五节16世纪的中国和日本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了解在西欧跨入资本主义门槛时,东亚的中国和日本仍停滞在封建社会的史实,明确明帝国和日本巩固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以及东亚诸国在当代落后于西方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深刻认识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三、重点难点

(一)中国封建专制的特点:宦官专权、首辅当政、社会矛盾激化、实行落后于时代的封闭政策。

(二)日本专制制度的形成: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封建专制形成时期。日本虽然结束了100年的“战国时代”,但是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强化了。丰臣秀吉时期采取了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四、基本概念 刘瑾 严嵩 张居正 郑和七下西洋 王守仁 李贽 李时珍 徐光启

室町幕府

战国时期

织田信长

德川家康

丰臣秀吉

李舜臣

五、基本内容

(一)明代中国专制统治的强化

1、宦官专政与内阁纷争

2、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4、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和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5、文化与科技

(二)16世纪封建统治重建中的日本

1、“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2、农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3、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4、丰臣秀吉强化封建统治的措施

5、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及其失败

六、复习思考

1、日本战国大名的经济政策及评价。

2、明代君主专制和西欧君主专制的区别。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课后研究与讨论:

试分析亚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发展缓慢的原因(以中国和日本为例)

八、参考论著

刘毅:《日本早期封建制的几个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吴之桐:《论日本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日本封建制的特征及发展轨迹》,《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陈梧桐:《明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4日。许擅:《关于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和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再思考》,《光明日报》2000年3月3日。

第二章 工业革命前的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运行轨迹,揭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阶级关系和发展规律。研究英国革命发生的条件、革命的过程、国王和议会的斗争,追寻英国最早建立政治民主化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

1、革命前的英国。从资本主义渗入到农村、清教运动、议会与国王的斗争三个方面介绍英国革命的背景。

2、英国革命的进程。革命是沿着上升期,下降期,半上升期的路线发展的。要讲清革命开始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以及革命下降和倒退的原因。

3、革命后的英国。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内阁制的形成、议会权力增大、辉格派和托利派长期活跃于政坛四个方面介绍英国政治体制演变的情况。指出英国选举制度的严重弊病。

四、基本概念

英国国教

清教

斯图亚特王朝

查理一世

斯特拉福

“根枝请愿书” 《大抗议书》

克伦威尔

马斯顿战役

独立派 纳斯比战役平等派 李尔本 立宪君主制 蒙克

“人身保护法” 辉格派 托利派 奥伦治·威廉 沃尔波

五、基本内容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社会经济条件:资本主义深入农村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阶级前提:阶级关系的变化

3、思想前提:清教运动的兴起

4、政治条件:英国特有的议会传统

5、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对虚弱

表现:没有常备军;官僚机器规模较小; 英王不得不经常求助于议会补助。

6、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与国内矛盾的激化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1、苏格兰人民起义·革命形势成熟

①苏格兰人民起义——导火线

②“短期国会”(1640、4、13——5月初)

2、“长期国会”的召开——革命的开始

①处死宠臣斯特拉福和大主教劳德

②初步确立立宪君主制的基本原则

③废除主教制与《大抗议书》的通过

3、第一次内战的爆发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1、第一次内战后英国国内形势

2、长老派同独立派之间的斗争平等派 李尔本

3、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4、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和共和国的建立

1、第二次内战与王党的失败 1648、2-1648、9 普莱斯顿战役

2、普莱德清洗

3、处死国王与共和国的建立:1649、5

4、镇压平等派运动与掘土派运动

5、对外继续殖民掠夺:

征服爱尔兰(1649)与苏格兰(1651)发动第一次英荷战争:1651颁布《航海条例》

6、建立护国公制:1651年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蒙克将军

2、复辟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状况 3、1688年“光荣革命”:“双王统治”

(六)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1、约翰·米尔顿

2、詹姆斯·哈林顿

(七)1689—1742年的英国

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2、内阁制的形成

3、王权的衰落、议会权力的增长

4、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六、复习思考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原因。

2、如何评价英国革命初期长期议会活动的意义?

3、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特点。

《布雷达宣言》 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

4、论述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5、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原因。

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7、为什么光荣革命后辉格派长期在政治上占优势?

七、其它教学环节

专题讨论:英国人民群众与英吉利共和国的关系。

八、参考论著

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阎照祥:《“光荣革命”后英国贵族集团的若干特征》,《河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王晋新:《关于17世纪英国内战成因研究的学术回顾》,《世界历史》1999年第4期。

陈祖洲:《斯图亚特王朝早期议会与王权的斗争》,《史学月刊》2000年第6期。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本节通过讲述17—18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制度国家的历史,揭示这一时期,欧洲大陆历史发展对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三十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欧洲各国的改革,阐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必要性。

三、重点难点

1、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以法国最为典型,路易十四时期加以巩固和完善的法国专制制度具有“朕即国家”、“君权神授论”、对贵族实行怀柔政策、实行思想专制、推行重商主义等诸多特点。

2、三十年战争。这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分析这场战争的国内原因和国际原因。掌握战争进程中的捷克、丹麦、瑞典、法国—瑞典四个阶段。认识战争的历史意义。

3、农奴制第二版(又叫“农奴制再版”)。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的卷土重来,要分析出现这一历史倒退现象主要原因,并指出其抑制经济发展的后果。4、17——18世纪的俄国。农奴制度通过1649年的《法律大全》得以巩固和完善。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尽管全面西化,但未想触动俄国农奴制的社会基础。

5、开明专制。分析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里萨及其子约索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开明专制”的改革的目的、措施和结果。

6、西欧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第二次思想解放,其规模和影响大大超过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起源于英国,高潮在法国,扩大以北美为代表。分析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学说的思想基础和重要意义。

四、基本概念

路易十四(1638—1715)

“农奴制第二版” 开明专制 彼得一世

北方战争(1700—1721)叶卡特琳娜二世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洛克(1632—1704)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五、基本内容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1、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与投石党运动

2、路易十四与“朕即国家”

3、科尔伯的重商主义与“太阳王”的殒命

4、路易十五与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危机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1、三十年战争:将四分五裂的局面固定下来

2、经济落后

3、奥地利的“开明专制”

4、普鲁士的兴起与“普鲁士精神”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17世纪的俄国社会

2、彼得一世改革

3、叶卡特琳娜二世与俄国的“开明专制”

(四)波兰、瑞典和丹麦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瑞典 丹麦

(五)西欧的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

2、启蒙运动的开始 英国:霍布斯、洛克

3、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①大资产阶级:伏尔泰、孟德斯鸠 ②小资产阶级:卢梭

③中等资产阶级:重农学派、百科全书派 ④下层人民:梅叶、马布利、摩莱里

六、复习思考

1、分析波兰衰落的原因。

2、介绍启蒙运动的代表和他们的主张。

3、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4、普鲁士是怎样建立的?

5、分析三十年战争产生的原因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农奴制第二版”产生的原因。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可自选): 《路易十四时代》

八、参考论著

李明:《彼得一世改革体制与俄国现代化方向》,《求实学刊》1996年第6期。部彦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世界历史》1993年第11期。徐晓明:《论近代史上法国经济落后于英国的深层原因》,《海南师院学报》。朱志忠:《十九世纪末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蜕变》,《史学集刊》1998年第1期。

第三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了解17世纪初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历史,认清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东方诸国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是由于东方诸国内部的闭关自守,从而认识到改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难点

1、明末清初的中国。明清之交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中国出现剧烈动荡。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清初盛世、清初政治稳定的原因和明清文化的发展。

2、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明确日本“幕藩体制”的特点,分析日本在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中社会各阶层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作用。

3、莫卧儿帝国。抓住莫卧儿帝国由盛至衰这一主线,分析帝国强大的基础和衰落的原因,从而进一步认清帝国国力的衰竭,为英国征服印度开辟了道路。

4、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抓住帝国盛、衰这条主线,解释清楚帝国盛衰的原因。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在崛起的俄国扩张面前步步后退,产生了19、20世纪的东方问题。

四、基本概念

幕藩体制 巴布尔 马穆鲁克 阿拔斯王朝

五、学习内容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1、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2、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明清时期的学术文化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德川幕府的建立:1603年,德川家康

2、德川幕府的对内政策:①幕藩体制

②四民制度

③推崇儒学

3、德川幕府的对外政策:锁国政策

(三)莫卧儿帝国

1、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2、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3、“黄金时代”中的危机

4、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1、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与向欧洲的扩张 2、16世纪向亚非的扩张:巴耶塞特二世

谢里姆一世的远征

3、苏里曼一世的征战:帝国的全盛时代

4、全盛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

六、复习思考

1、清朝前期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经济?

2、在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中,造成西强东弱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论军事采邑制在奥斯曼帝国建立和衰落中的作用。

4、幕藩体制的腐朽性和反动性表现在何处?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课后研究或讨论:

试分析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败及其原因。

八、参考论著

高翔:《18世纪清帝国的盛衰之变》,《光明日报》2000年6月30日。彭达成:《明清两朝灭亡原因的对比研究》,《湖南师大学报》1998年第6期。赵连泰:《日本幕府政治浅论》,《北方论丛》1986年第4期。

娄贵书:《幕藩体制—商品经济的温床》,《贵州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

第四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课时2

二、学习目标

本节通过讲述西欧主要国家殖民扩张的历史,揭示西欧的扩张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世界一体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西欧各国在海外霸权的演变历史,说明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认识到,西欧的殖民扩张既使原本孤立分散的世界走向了一体化,同时,也给世界的秩序造成了许多不公平性和不合理性。而正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构成了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主体,双方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人类历史向新的更高的阶段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

三、重点、难点

1、荷、法、英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分析西方殖民扩张过程中主角的转换,荷兰、英国相继称雄的原因。西方殖民国家不惜以战争和暴力形式来争夺霸权,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殖民政策的不同和殖民地发展的差异,决定了争霸斗争的胜负。

2、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把握东西方力量对比强弱变化的发展势态,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总结西方取代东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和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3、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从政治、经济的发展,人种、物种的交流和世界各地的分工等方面阐述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历史进程。

四、基本概念

尼德兰革命 奴隶贸易 《航海条例》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1646—1716)

五、基本内容

(一)西欧各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①葡、西两国海外扩张及其海上霸权的丧失 ②荷兰的殖民扩张 ③英国和法国的海上争霸 ④西欧各国海外扩张的影响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首先,西方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迅速走向世界,他们霸占了世界主要贸易航道,夺取了重要战略据点,把许多地区和国家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任意加以宰割,从而养肥了本国的资本主义。

其次,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第三,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第四,西方在国内有良好的政治环境。东方落后的原因

第一,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第二,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第三,东方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第四,东方国家维护传统的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

(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全球均势的变化 全球文化的交流

六、复习思考

1、比较早期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特点。

2、简述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世界地区联系加强的表现。

3、列举早期殖民主义进行殖民掠夺的行径及造成的后果。

4、简述西欧列强向海外扩张的历史背景。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分析英国在殖民争霸中取胜的原因 读书:《殖民主义史》(非洲卷)

八、参考论著

陈乐民等:《欧洲文明扩张史》,东方出版社1999年。

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1998年第8期。高岱:《西方学术界殖民主义研究评析》,《世界历史》1998年第2期。姜守明:《英国早期殖民扩张与民族国家的发展》,《杭州师范学报》2000年第2期。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第一节 美国革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系统地学习美国第一次革命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美国革命爆发的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背景,全面了解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和丰硕民主成果。其中,应对此时期影响北美的进步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还要对《联邦宪法》的产生、它的重要内涵和社会意义等做深刻的阐释。此外,还应注意开拓视野,对美国革命的性质、意义、局限性以及美国独立对世界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等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

(一)北美殖民地时期。从殖民地时期广泛存在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民主因素,分析美国式民主产生的独特环境。

(二)杰弗逊的美国革命的思想。

(三)革命时期进行的民主改革。

(四)《联邦宪法》正式确立了美国式的民主制度。正确评价宪法含有的民主因素,指出这些民主因素在世界上的示范意义,并指出宪法中存在的保守因素。

四、基本概念

1787年宪法 谢斯起义 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宣言 乔治·华盛顿 列克星顿枪声 大陆会议 东印度公司

五、基本内容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詹姆斯城及其他英属北美殖民地城市的建立 英属北美殖民地上的居民类型 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奴隶制度 北美殖民地的分类 “大觉醒运动”

(二)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与启蒙思想的传播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统一的市场 共同的文化 特有的性格 启蒙思想的传播

本杰明·富兰克林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善于钻研。为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富兰克林曾创办北美第一个图书馆,组织了北美第一个哲学会、创建宾夕法尼亚大学。他在自然科学领域也造诣精深。在政治上,富兰克林提出了著名的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主张各殖民地组成联盟,维护北美人民的利益。在独立战争期间,参加了起草《独立宣言》的工作,后又出使法国,并说服法国支持北美的独立行动。建国后参加了制定宪法的工作。富兰克林为美国的独立民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

美国总统,政治家。毕业于威廉·玛丽学院。在宗教思想方面,他是自然神论者,主张宗教信仰自由,曾执笔《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为北美的宗教自由做出贡献。在社会思想方面,他反对奴隶制度,同情印第安人的遭遇,主张发展小农经济。在政治方面,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主张信仰平等、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学说,并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反英斗争中去。1775年参加大陆会议,起草《独立宣言》。后任弗吉尼亚州长,出使欧州,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维护国家主权做出贡献。联邦建立后任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和第三任总统。他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奠基人。

(三)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开始·宣布独立 矛盾的激化

“印花税法案” “汤森法案”

“通讯委员会” 不饮茶运动 第一届大陆会议 武装斗争的开始

“一分钟人” “列克星顿枪声” 乔治·华盛顿 “大陆军队” 矛盾的激化·武装斗争开始·宣布独立 舆论的变化 潘恩及其《常识》 《独立宣言 》的通过

《独立宣言》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文件。它第一次以国家的名义宣布人民的权利为神圣不可侵犯的。马克思称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的发表,大大地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成为北美人民争取独立的旗帜。

(四)艰苦的战争·光辉的胜利 艰苦的战争

战争初期北美方面遇到的军事上的挫折 北美军队的反攻 萨拉托加大捷 光辉的胜利 法国的参战 约克镇战役 《巴黎和约》

(五)杰斐逊与民主改革 反英战争期间取得的民主成果

首先,大多数州都制定了州宪法,使得州政府受到成文宪法的约束。

其次,各州的政治进一步民主化了,这在州宪法的内容中有所表现。

美国革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第二,西部土地问题未能解决。

(六)谢斯起义·《联邦宪法》 谢斯起义

谢斯及其起义 《邦联条例》 《联邦宪法 》的制订 《联邦宪法》的内容及意义

六、复习思考

1、怎样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具有较广泛的民主因素?

2、正确理解北美经济发展与社会舆论(启蒙思想)在独立运动中的关系。

3、为什么把独立战争看作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4、1660、1663年,英国对北美殖民地颁布的“列举商品法”等法令政策其目的是什么?

5、为什么1776年以前北美殖民地大多数人仍幻想同英国和解,不敢公开提出独立?

6、以北美独立战争为例,正确理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性战争的性质与国际关系的性质。

7、如何认识独立战争的正义性。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常识》

讨论:如何评价“美国开国三杰”

八、参考论著

张友伦主编:《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人民出版社1993年。《关于独立战争的美国史学》张友伦,《南开学报》1981年第4期。《试论美国独立战争的必然性》张友伦,《历史教学》1982年第8期。《潘恩的民主思想与美国独立战争》鲍日新,《世界历史》1991年第2期。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一、课时

二、学习目标

应认识到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斗争最为激烈、反封建最为彻底、影响最为广泛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应重点掌握和深刻了解法国大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革命进程中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各个阶级、各个党派斗争的主要内容;弄清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作用以及法国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三、重点难点

(一)旧制度的危机。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重点讲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取得政治权利的过程。

(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改造。是法国革命的重点内容。通过革命后采取的八月法令、人权宣言等改革措施,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的确立。剖析《1791年宪法》,分析1791年8月10日起义的原因。

(四)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重点分析吉伦特派的政策,指出其进步政策的作用。指出吉伦特派与雅各宾派斗争的实质与后果。

(五)雅各宾派专政。这是法国革命的最高阶段。全面介绍雅各宾派采取的各项民主政策和措施,分析其民主和进步性,并具体分析其恐怖政策的作用,客观评价罗伯斯比尔、丹东等人对革命的功与过。

四、基本概念

第三等级

三级会议

网球场宣誓

国民自卫军

巴士底狱

西哀耶斯

八月法令

《人权宣言》

罗伯斯比尔

吉伦特派

巴黎公社

瓦尔米战役

平原派

山岳派

法立西第一共和国

忿激派 1793年宪法

热月政变

五、基本内容

(一)革命形势的成熟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

2、阶级关系的变化:阶级基础

3、对外战争的失利:加剧封建危机

4、经济改革的失败:杜尔阁、内克改革

5、群众运动的高涨:累维伊养事件

(二)三级会议和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的选举与召开:1789、5、5

2、“国民会议”与“网球厅宣誓” 1789、6、17

3、制宪议会的召开:1789、7、9

4、革命的爆发

(三)君主立宪派的统治

1、制宪议会与八月四日之夜

2、君主立宪派统治及改造法国的措施

3、十月事件与马尔斯校场事件

4、政治俱乐部的出现与活跃

5、外国的武装干涉与1792年8月10日革命

(四)吉伦特派的统治

1、瓦尔密大捷与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

2、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

3、吉伦特派的垮台

(五)雅各宾派专政

1、雅各宾派执政时的国内外形势

2、雅各宾派的革命措施

3、革命民主专政的建立及恐怖统治

4、雅各宾派内部的斗争

(六)热月党与督政府

1、热月党的统治措施

2、热月党的“秋千政策”:芽月起义与牧月起义 基贝隆战役与葡月暴动

3、《1795年宪法》与督政府的成立:1795.10.26

4、巴贝夫的平等派运动

5、督政府的统治危机

六、复习思考 1、1774年杜尔阁的改革为什么失败?

2、剖析启蒙运动在法国大革命爆发与革命发展中的作用。

3、试分析1792年8月10日起义的原因。

4、试剖析雅各宾专政的历史教训。

5、试析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6、试评吉伦特派倒台的基本原因及其历史功绩。

七、其它教学环节

讨论或小论文:试评价雅各宾革命民主专政。读书:《法国革命史》或自选

八、参考论著

刘宗绪主编:《改变世界历史的25年:法国大革命探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乔治·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1989年。

刘宗绪:《法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和革命的上升路线》,《世界历史》1981年第2期。

洪波:《法国大革命与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第5期。

郭华榕:《1789—1879年法国政治危机浅析》,《史学月刊》1998年第6期。王静:《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综述》,《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一、课时4

二、学习目标

追寻这段历史的轨迹,揭示此时期法国国内局势和国际关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研究帝国时期法国的内政、外交、对外战争以及它们对欧洲政治走向和世界格局所发生的重大影响,深刻认识拿破仑帝国从诞生、强盛到走向衰落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并对与拿破仑帝国相关的其他重大学术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讨。

三、重点难点

(一)雾月政变。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的过程和目的。拿破仑专制使资产阶级革命果实得以保留。

(二)从执政府到帝国与大帝国的兴衰。分析和评价拿破仑执政期间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分别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进步性及其掠夺性。

(三)帝国的覆灭。讲述帝国灭亡的过程,重点分析帝国灭亡的原因。

四、基本概念 拿破仑 执政府 雾月政变 共和八年宪法 《教务专约》 重商主义 吕内维尔和约 亚眠和约 拿破仑法典 法兰西第一帝国 特拉法加海战 奥斯特利茨战役 莱茵邦联 耶拿战役 提尔西特和约 大陆封锁体系 莱比锡战役 元老院 滑铁卢战役

五、基本内容

(一)从执政府到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1802年终身第一执政→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二)拿破仑帝国的对内政策

1、镇压王党和雅各宾派残余势力,维护资产阶级和富裕农民的利益;

2、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统治;

3、改革财政,重振经济

4、改革币制,稳定币值

5、重视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

(三)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六次反法联盟及其胜利原因

2、大陆封锁体系

3、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反侵略战争→《提尔西特和约》→侵略战争

(四)拿破仑帝国的衰落

1、拿破仑帝国的危机

2、第六次反法同盟与拿破仑的退位 1814、3底,联军攻占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流放

3、波旁王朝复辟与拿破仑的复出

4、第七次反法联盟与拿破仑的彻底失败

六、复习思考

1、应该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言:“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末他的角色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的普遍含义。

2、怎样认识拿破仑的军事家才能和他的对外战争。

3、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原因剖析。

4、试分析拿破仑时代在法国和欧洲的历史地位。

5、谈谈你评价拿破仑时所依据的原则。

七、其它教学环节

专题讨论或作业:分析评价拿破仑帝国内外政策及拿破仑帝国衰落的原因。

八、参考论著

乔治·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商务印书馆1978年。李元明:《拿破仑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罗荣渠:《论拿破仑专制和法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机器的历史教训》,《历史研究》1979年第6期。

张芝联:《关于拿破仑的评价及其方法问题》,《文史哲》1988年第3期。郭华榕;《农民、土地与拿破仑——试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治作用》,《史学月刊》1992年第2期。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一、课时6

二、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维也纳会议、1848年欧洲革命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是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欧洲各封建君主国为恢复封建秩序而召开的一次分赃会议,要了解会议的内容、目的,分析掌握其实质,认清神圣同盟的反动作用。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要掌握其原因、性质和特点,认识到无产阶级已成为这次革命的主力军。拉丁美洲革命是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爆发的民族解放运动,要分析掌握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原因、过程以及历史意义,特别要认识主要革命领袖的活动及其贡献。

三、重点难点

(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维也纳会议是近代欧洲最重要的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建立的“神圣同盟”是封建势力的一次反扑。“神圣同盟”镇压了19世纪20年代的欧洲革命,同时也导致了自身的瘫痪。

(二)1848年欧洲革命。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欧洲革命。各国革命的总目标一致,但任务各不相同。比较法国、德国革命中资产阶级的特性,总结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

(三)拉丁美洲革命运动。从殖民政策、社会矛盾、拿破仑战争三方面分析革命的背景。从两个阶段了解革命的进程,分析第二阶段成功的原因。

四、基本概念

维也纳会议

神圣同盟

希腊民族解放战争 十二月党人起义

杜桑·卢维杜尔

多洛雷斯呼声

西蒙·玻利瓦尔

何塞·圣马丁

瓜亚基尔会晤

阿亚库乔战役

法国二月革命

六月起义

路易·波拿巴

秩序党

德国三月革命

法兰克福议会

维也纳三月革命

青年意大利党

马志尼

加里波第

五、基本内容

(一)维也纳会议·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维也纳会议 “最后总决议” 维也纳会议的性质

神圣同盟对于革命运动的镇压 神圣同盟的瓦解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神圣同盟对欧洲革命运动的镇压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二)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革命前的拉丁美洲 殖民统治的危机 海地革命 杜桑·卢维杜尔 西属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独立战争 南美的独立战争

西蒙·玻利瓦尔 何塞·圣马丁 瓜亚基尔会晤 巴西的独立运动

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意义

(三)1848年欧洲革命 革命的任务

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消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解决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但各国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完全相同。

法国二月革命 德国三月革命 奥地利革命 意大利革命

居赛普·马志尼与“青年意大利党” 居塞普·加里波第

六、复习思考

1、以复辟王朝为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性质问题。

2、巴西革命为什么没有像西属拉美那样爆发为一场大规模独立战争?为什么能够自上而下地宣布独立?

3、从维也纳会议剖析近代欧洲历史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七、其它教学环节

读书:《拉丁美洲史稿》

讨论:以复辟王朝为例,说明资产阶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性质问题。

八、参考论著

韩承文主编:《1848年欧洲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钱乘旦:《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历史局限及其影响》,《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3月。

秦海波:《试论墨西哥独立运动的特点和性质》,《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年。

刘承军:《两个美洲——拉美反殖思想传统的历史渊源》,《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第2期。

第二篇:世界近代史选择题

世界近代史选择题

1.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外扩张 B.拓展殖民地

c.回击奥斯曼的商路控制 D.获得黄金以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 2.航路开辟后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集中表现为 A.资产阶级人数剧增 B.资本原始积累速度加快 C.雇佣劳动力增加 D.封建主阶级衰落

3.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其国家性质属于 A.奴隶制国家 B.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君主立宪制的军事帝国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

A.新航的开辟打破了“天方地圆”说 B.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个人的作用 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 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 5.文艺复兴的本质意义是

A.“复兴”了西方的古典艺术 B.打破了中世纪的教会的摧残 C.为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制造舆论 D.创造新的学术和艺术 6.促使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的主要因素包括

A.中央集权、圈地运动、殖民掠夺 B.重商主义、海外贸易、圈地运动 C.圈地运动、海外掠夺、手工工场 D.手工工场、海外贸易、宗教改革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 A.有着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着相同的经济利益 c.彼此利用对方 D.都有着反人民的一面 8.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A.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B.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 C.推翻斯图亚特王朝 D.确立君主立宪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是

A.出现“护国公” B.通过《权利法案》 C.1688年“光荣革命” D.成立共和国

10.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政权的确立,这主要是因为 A.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 B.议会的权力大为增加 c.法律具有了至高的地位 D.内阁制得以形成

11.恩格斯曾经称赞法国思想家“都是非常革命的”,是因为他们都 A.要求实行专制君主制 B.主张共和制

C.反对专制王权和等级制度 D.主张取消私有财产制度 12.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的要求,实质上反映了

A.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和黑暗 B: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C.封建统治已陷入全面危机 D.封建教会的权威、地位已发生严重动摇 13.下列关于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C.启蒙运动强调“理性”,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性论”的继承和发展

D.都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 14.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是

A.法国财政破产,举债无门 B.法国社会矛盾正在迅速激化 C.第三等级的强烈要求 D.法国面临外国入侵的威胁

15.1789年8月,制宪会议颁布法令:“一切公民和一切财产均应纳税。”这在当时的实际意义是

A.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变成现实 B.否定了特权等级不纳税的特权

C.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标志着君主力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的确立

16.在下列时期中与1689年英国政体相仿的法国政权存在于 A.1788.1789年 B.1789.1792年 C.1792—1793年 D.1793.1794年 17.雅各宾派专政时期为革命大局牺牲资产阶级利益的措施是 A.限制物价政策 B.革命恐怖政策 C.农民土地政策 D.反击外国干涉政策

18.法国大革命中,下列事件没有发生在吉伦特派统治期间的是 A.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B.处死路易十六 c.法国取得瓦尔密大捷 D.外国武装干涉开始 19.法国1791宪法规定了积极公民的必须条件,其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A.不处于奴仆地位 B.生为法国人或后来变为法国人

C.已满25岁 D.至少已缴纳相当于3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 20.英国多次参与反法同盟的主要目的是

A.为本国资产阶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 B.防止法国革命向本国蔓延 C.支持法国的波旁王朝复辟 D.维护欧洲封建秩序

21.拿破仑帝国在欧洲盛极一时,这种强盛只是表面上的,主要是因为 A.占领地区太多,难以统治 B.欧洲封建势力反扑 C.波旁往朝伺机复辟 D.被占领地区的民族觉醒 22.美国独立战争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差别是

A.斗争方式 B.领导阶级 C.革命力量 D.打击对象 23.关于拉美独立运动的后果,不符合史实的是

A.推翻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 B.独立国家都建立了共和政体 C.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 D.配合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24.美国与拉美独立战争的背景中,相似之处有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②殖民统治阻碍③启蒙思想推动④新的民族形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5.“不管走哪条路,在第一阶段即工场手工业时期,都不可能最后完成想资本主义过渡。”

这是因为工场手工业时期

A.革命方式不适应形势 B.改革方式也存在缺陷 C.封建势力依旧强大 D.生产水平不足以改造社会 26.下列关于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向外扩展

B.一些国家的工业革命主要是靠英国引进技术进行的

C.它使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D.英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

27.使工业生产冲破自然条件限制,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进程的重要发明是 A.珍妮纺纱机 B.骡机 C.改良蒸汽机 D.蒸汽机车 28.工业革命的进程在德国也受到严重阻碍,主要因素是 A.没有引进机器生产 B.国家四分五裂 C.对外战争过于频繁 D.英德竞争激烈

29.工业革命中推动美国机器的普及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 A.轧棉机、缝纫机、轮船和拖拉机的发明 B.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方法的采用和推广 C.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带来了先进技术 D.国内资源丰富,国内外市场广阔

30.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里“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准确含义是 A.东方国家落后于西方国家

B.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C.东方国家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D.亚洲国家按照西方的制度对社会进行改造 3 1.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B.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

C.人类19世纪创造的优秀理论成果 D.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天才与革命实践

32.1857年的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继而蔓延到英法等国,这一变化最能能证明的是

A.欧亚大陆形成了世界性市场 B.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不可调和 C.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D.工业文明在逐步取代农业文明 33.第一国际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是因为 A.它是第一个工人运动的国际组织

B.它促进了马克思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

C.它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目标 D.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立者和灵魂 34.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制度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没有将革命进行到底

C.革命只无产阶级没有建立自己的政权 D.革命中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35.直接刺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的是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极其困难 B.农奴被牢牢地束缚在土地上 C.克里米亚战争使经济更加恶化 D.农民运动此起彼伏 36.《宅地法》的实施对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使美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西部 B.加速了西部开发,扩大了国内市场 c.小农经济取代种植园经济成为社会经济成分之一 D.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37.普法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的最大影响表现在 A.促成意大利的建立 B.德国成为欧洲新兴强国 C.引发“巴黎公社”革命 D.德奥同盟的形成

38.美国内战、德意统一、日本明治维新使三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相同政治原因是

A.封建势力被消灭 B.政局和地域的统一

C.资产阶级政权开始对外扩张 D.开始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39.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依据是

A.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 B.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C.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 D.改革是对农民的一场残酷的掠夺 40.德意的统一最终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来完成,主要是由于

A.两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 B.两国关系都有一个实力强大的邦国 c.两国都拥有军国主义传统 D.统一前两国都处于分裂状态

41.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林肯政府

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 B.满足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 C.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42.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源是

A.美国打开日本大门,民族危机严重 B.农民起义频繁发生,统治危机严重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教训 D.幕府专制统治阻碍日本经济发展 43.俄日两国以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其最主要的共同原因是 A.封建统治基础牢固,没有发生社会危机 B.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开明皇帝相互妥协 C.人民的反抗斗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44.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A.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 B.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 D.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45.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扩张和争夺导致的最重要后果是

A.获得土地、原料和市场 B.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C.造成世界霸权的多次易手 D.促成资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46.“亚洲革命风暴”最突出的特点是

A.波及东亚、西亚、南亚各大地区 B.大多具有反殖反封的双重性质 C.由农民领袖或王公贵族领导 D.几乎都打着宗教旗号

47.19世纪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还是旧式的革命斗争,其主要原因在于 A.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 B.亚洲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门尚未打开 C.亚洲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革命仍由旧的阶级领导

48.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展从一国到多国 B.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促进了重工业部门的大发展 D.科学家和工程师起主导作用

49.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集中程度不同 B.国家问自然资源占有的差异

C.利用第二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程度不同 D.开辟海外市场的规模不同 50.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A.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形成巨大潮流 B.列强的殖民争夺斗争更加激烈

C.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1.史载,1869年法国资本输出为100亿法郎,1900年为300亿法郎,1914年600亿法郎。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法国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B.法国工业资本大多投向国外 C.法国银行信贷的急剧发展 D.法国国内外市场广阔 52.垄断组织形成的根本原因

A.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D.资本家对企业的兼并和联合

53.对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法对外政策及其矛盾的演变趋势,叙述错误的是 A.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协调与法国的矛盾,共同对付德国 B.德国由大陆霸权政策转到与英国结盟对付德国 C.法国为重建欧洲大陆霸权与英国结盟对付德国

D.德国对英国霸权地位的挑战表现在殖民地和巴尔干问题上 54.下列关于垄断组织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B.其主要形式有卡特尔、托拉斯、辛迪加

C.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侵略扩张 D.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调整 55.19世纪晚期非洲人民反帝斗争的突出特点是‘

A.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B.无产阶级成为反帝斗争的主力 C.利用宗教号召各阶层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D.以武装斗争和武装起义为斗争目标

56.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掀起反殖反霸斗争的新高潮。“新”主要体现在 A.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B.资产阶级领导运动

C.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是其灾难的根源

57.下列哪一项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A.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革命 B.马赫迪反英起义

C.俄国二月革命 D.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58.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兴起新型民族解放运动的决定因素是 A.帝国主义侵略手段变化 B.亚洲地区经济结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59.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早把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是在 A.1848年 B.1871年 C.1903年 D.1905年 60.列宁主义被称为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 A.坚决地和修正主义作斗争 B.坚决地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C.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提出了“垄断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论断 61.20世纪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最主要矛盾是

A.法德矛盾 B.英德矛盾 C.俄奥矛盾 D.英法矛盾 62.一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对德奥作战,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协约国所进行的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B.列强之间的关系是以自身利益为转移的 C.意大利帮助埃塞俄比亚完成民族解放任务 D.意大利背信弃义。导致三国同盟的分裂

63.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战胜同盟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首先挑起战争,遭到人民的反对 B.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 C.协约国的总体实力强于同盟国

D.同盟国的主要国家都是帝制,生产方式总体也落后协约国

64.1895年,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在遥远的地方,到处都是我们的同胞。德国的货物,德国的知识,德国的勤奋要漂洋过海。”这番话的实质是 A.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B.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欲控制全世界 C.与英国进行商业竞争 D.发展工业,使德国成为“世界工厂” 65.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

A.解析几何的创立 B.微积分学的创立

C.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D.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

66.在电和磁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伟大的一次飞跃是由谁完成的 A.奥斯特 B.法拉第 C.西门子 D.爱迪生五. 世界现代史部分

l,1917年俄国七月事件表明 A.俄国人民推翻了沙皇统治 B.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破灭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将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D.俄国必须摆脱帝国主义战争 ’

2.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希望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B.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C.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D.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3.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工商业政策相比,相同的是 A.调整产销关系 B.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经济 D.进行生产改革和民主改革 4.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 A.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 B.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克服纠正 C.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D.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联共(布)“十五大”规定党在农村的根本任务是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使小农走上集体化道路 c.为工业化的实现创造条件

D.彻底改变农村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6.1936年苏联新宪法之所以标志着社会主要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主要依据是 A.它宣布了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

B.它规定了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C.它规定了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D.它规定了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7.《九国公约》规定:“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这条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列强相互尊重各自在中国的权益

B.列强打着“友邦”的名义侵害中国人民的利益 C.列强形成侵华的军事同盟

D.反对一国独霸中国,列强共同侵华 8.国际联盟实质上是 A.促进国际合作的组织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组织 C.美国想独霸世界的工具

D.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联,但后来又拒绝参加国联,国联的实权被英法所操纵,这实质上表明 A.美国并不希望建立这个组织

B.美国无意驾驭国联以谋求世界霸权 C.美国的经济实力还不及英法

D.美欧争霸,当时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10.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胜利者,主要是指

A.重新确立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对华原则 B.美国攫取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权

C.美国海军力量与英国等同,并抑制了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势力 D.美国挽回了在巴黎和会上丢掉的面子,与欧洲列强和日本并驾齐驱 11.美、英、法、日、意在巴黎和会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战败国 B.根据自身实力提出利益要求 C.分得了战败国的殖民地 D.赞同限制战胜国陆海军军备

1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奥匈帝国领土上新成立的国家是

A.捷克斯洛伐克 B.罗马尼 C.波兰 D.保加利亚

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对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A.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 B.恢复了欧洲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地位 C.加强了美国对欧洲各国事务的影响

D.激化了战胜国、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14.E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似之处有

①由少数国家操纵 ②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③指挥反苏战争的指挥部 ④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1825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首先从美国开始 B.波及到资本主义世界

c.使社会矛盾激化 D.使世界政治格局改变 16.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中直接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B.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17.罗斯福新政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B.以计划经济取代了市场经济 C.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D.有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18.下列对德国法西斯政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靠采用政变、恐吓的手段取得政权 B.使用国家政权全面干预经济

C.希特勒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

D.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 19.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有

①产生于战后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满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 ④通过成立法西斯政党上台执政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的根本意图是 A.欺骗英法等国准备新的战争 B.反对共产党

C.镇压德日两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D.号召资本主义国家对抗乃至消灭苏联 21.日本“二二六”兵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力量的反击 B.天皇的反对

C.军阀集团的内讧 D.劳动人民的反抗

22.在西班牙内战中,英法对德意侵略西班牙的行径采取不干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德意在西班牙的侵略并没有损害英法的利益

B.西班牙人民阵线得到了苏联和“国际纵队”的援助 c.害怕卷入战争,避免引火烧身 D.与德意签有反对进步力量的协议

23.西班牙内战演变为民族战争的关键因素是

A.佛朗哥发动叛乱 B.德意法西斯进行公开的武装干涉

C.德意法西斯全力援助西班牙叛军 D.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24.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反法西斯民族战争失败的共同原因有

①法西斯势力相对强大 ②孤立作战,缺乏国际援助 ③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

④美国推行“中立”政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1935年lO月,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之后,国联迫于国际舆论,宣布意大利为侵略国,并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这说明 A.国联能伸张正义 B.国联已成为法西斯操纵的工具

C.国联成了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D.国联是一个软弱无力的机构

26.面对3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形势特点,共产国际“七大”的突出贡献是 A.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B.决定加强对各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C.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反法西斯斗争

D.沉重打击了法西斯势力

27.德意两法西斯国家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 A.军队开进莱茵不设防区 B.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占领苏台德区 D.吞并奥地利

28.促使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时间进行备战 B.与德国瓜分东欧

C.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归于失败 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 29.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

A.重新划定德国东部和西部的边界 B.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

D.英法将绥靖政策推向高峰

30.二战开始后,德国之所以未先进攻苏联,而是先进攻英法的主要原因是 A.受《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约束 B.苏德矛盾尚未激化

C.苏联强大而英法比较软弱

D.德国与英法的矛盾激化

31.“二战”时波兰灭亡和法国溃败的共同原因是 A.希特勒的突然袭击

B.英法推行纵容侵略的政策 C.意大利趁火打劫 D.武器陈旧战术落后

32.1940年德国在西线占领的国家有

A.奥地利、捷克、卢森堡、丹麦、挪威 B.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C.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比利时 D.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苏联 33.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是 A.德军空袭英国 B.德军进攻苏联 C。日军偷袭珍珠港

D.德军突袭波兰

34.珍珠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 B.日本为取得战争主动权 C.美国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

D.英美对日本实行贸易禁运

35.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其主要依据是 A.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正义战争 B、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c.推动了整个战争形势的转变

D.德军主力部队被歼灭 36.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标志是 .

A.共产国际“七大”的召开 B.美国放弃“中立”政策

C.《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D.《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37.1943年德黑兰会议

A.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B.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C.决定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D.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38.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B.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张 D.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需要 3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

A.希特勒自杀身亡 B.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C.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D.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40.下列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B.削弱了所有帝国主义国家 C.促使世界格局发生变化 D.社会主义越出了~国范围 41.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

①召开于法国光复前夕 ②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③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 ④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战胜日本法西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⑧④ 42.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美苏两分天下 B.美苏结成同盟 C.美苏和平共处 D.美苏争霸天下 43.雅尔塔体系的内容,不包括

A.处置战败国 B.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成立联合国 D.确立战后欧亚政治版图 44.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

A.“金元外交”政策的延续 B.帮助欧洲复兴经济 C.引诱东欧各国摆脱苏联控制 D.以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45.二战后“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不包括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北约”组织的成立 C.分裂德国 D.发动侵朝战争 46.国联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

①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都改变了世界格局 ③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

织 ④其宗旨都宣称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A.①②④ B.①③④ B.②③④ D.③④ 47.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体系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A.它体现了大国意志 B.它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c.它打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D.它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48.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 ’

A.各占领国在占领区实行不同的政策 B,国际社会需要削弱和限制德国 c.英法美同苏联的矛盾加剧 D.德国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异 49.北约组织与华约组织的共同之处是

A.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 B.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 C.政治经济一体化集团 D.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50.关于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国家处置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两国的法西斯分子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B.对两国都实行军事占领

C.彻底摧毁了两国原有的政治制度 D.盟军占领两个法西斯国家的目的相同

51.20世纪70年代促使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因素不包括 A.欧共体的成立与扩大 B.日本的崛起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52.1967年西欧国家成立“欧共体”。这表明 A.西欧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政治集团

B.西欧国家开始与美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c.西欧国家问的联系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D.西欧实现了商品、人员等方面的自由交流 53.属于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①进行资本输出 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③发展新兴工业 ④加强宏观 管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 54.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是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55.引发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经济危机的直接因素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石油价格

c.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国际货币体系崩溃 D.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56.战后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不包括 A.进行资本输出,赚取巨额利润 B.进行社会改革,稳定社会秩序 C.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57.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两次崛起,其相同因素有

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 ②都注重使用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 ③都重视发展教育 ④都利用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有利条件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58.20世纪70年代,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B.苏联在争霸中取得优势 C.美国经济的全面衰退 D.日本和西欧经济地位的极大提高 59.20世纪50年代美国流行的“麦卡锡主义”主要反对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种族歧视

C.共产主义 D.中东石油生产国提高油价

60.20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盛行,这表明美国 A.仍存在阶级矛盾 B.没有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C.民族矛盾尖锐 D.存在极右势力

61.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这表明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削弱 B.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应付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日益尖锐

62.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与19世纪晚期的经济发展相比,最明显的不 同是

A.充分利用科技成果

B.借助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 C.通过对外掠夺获取资本 D.积极发展垄断资本主义

63.20世纪80年代,美国扭转经济颓势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积极发展转口贸易 64.二战后建立的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性质是

A.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B.无产阶级***

C.苏联控制下的不同党派的联合专政 D.国内资产阶级掌握的政权

65.二战后初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 A.高度集中的体制日益暴露弊端

B.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C.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D.资产阶级思想大量渗透

66.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地区得以推广的重要原因是 A.二战后东欧实际成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B.东欧各国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条件 C.苏联体制完全符合东欧各国的国情 D.东欧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被根除 67.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

C.苏联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与新中国建交并开展广泛合作 D.欧亚人民民主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68.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先后进行了改革的尝试,两国经济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

A.力图建立计划经济和市场的结合 B.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D.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69.率先摆脱苏联模式束缚,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波兰 B.匈牙利 C.捷克斯洛伐克 D.南斯拉夫 70.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B.忽视了农业的重要性

c.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彻底 D.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 71.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不同点是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 B.对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 C.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最终遭到失败

72.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和波兰哥穆尔卡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 A.将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B.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D.加强国家对经济计划的指导

73.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 B.为了避免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 C.放松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迫于国内压力半途而废 74.赫鲁晓夫对外的基本战略是

A.打击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坚持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 c.建立苏联的军事霸主地位 D.实现苏美共同主宰世界 75.里根“星球大战”计划在战略上的主要目的是 A.取得军事上对苏联的主动权

B.在核军备的质量和技术上超过苏联 C.在经济上拖跨苏联 D.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76.尼克松进行战略收缩的表现有

①从越南南方撤兵 ②基辛格访化 ③立足于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 ④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⑧ D.②④ 77.20世纪70年代,美国调整对外战略的因素有

①国内经济状况不景气 ②侵越战争遭挫折 ③第三世界兴起 ④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

A.①②⑧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8.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丧失对外扩张猛烈势头的根本原因是 A.国内民族矛盾尖锐 B.美国军事力量超过苏联 C.国民经济困难重重 D.社会主义阵营崩溃 7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发展经济的措施不包括

A.重视道德教育 B.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 C.70年代大力发展出口工业 D.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80.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

A.采取了外向型经济经济战略 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 C.利用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D.接受外国大量军事订货 81.印度政府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重视道德教育 B.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C.发展外向型经济 D.注重引进资金与技术

82.对二战后西亚国家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B.产油国日益富裕

C.发展速度很不平衡 D.西方垄断资本控制石油化工 83.东欧剧变的实质是

A.政治陷入危机 B.受到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C.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D.政党和经济体制发生较大变化 84东欧剧变前,导致东欧各国政治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党内出现反动派 . B.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

C.自身严重的经济困难 D.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85.苏联“八一九”事件的实质是

A.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同反社会主义者的斗争 B.共产党人内部争权斗争 C.民族分离分子内部斗争

D.俄罗斯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斗争 86.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八一九”事件 B.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 C.“独联体”的成立 D.《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87.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长期以来体制上、政策上的弊端和错误的积累 B.戈尔巴乔夫实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各种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不断出现

88.两极格局结束以后,世界局势发展的总趋势是 A.走向缓和 B.和平和动荡并存 C.缓和与紧张并存 D.美国称霸世界

89.从背景上看,目前国际格局的变动相比20世纪前两次国际格局变动,最大的不同点是

A.在社会主义遭到严重失败下出现

B.在国际武装冲突日益减弱的情况下发生 C.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

D.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政治制度的对立中发生 90.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其根源是 A.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 ’

B.西欧、日本、中国、俄国等国实力增强 C.苏联解体和美国衰落 D.。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91.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决定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①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③美、日、西欧经济的鼎立局面 ④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2.对当前世界形势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少数大国操纵世界命运的局面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和美苏争霸局面结束 C.当前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D.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建立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93.“车臣危机”、“波黑战争”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 B.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加剧 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在加强

D.各国要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9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①科学理论的突破 ②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强化 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力推动

A.①⑦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5.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84年,电动机为65年,原子能为6年,晶体管为4年,这突出表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发展速度大大加快 C.从科学到技术再到生产的周期大大缩短 D.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96.下列关于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相同点的叙述,一。不正确的是 A.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产生深刻影响

C.技术的积累和科学的突破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D.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缩短

97.二战后初期,西欧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最有利因素是 A.美国资本的援助 B.各国的社会改革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新的国家经济秩序的建立 98.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为了保持科技领先地位提出了

A.“战略防御计划” B.“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c.“尤里卡计划” D.“科技立国”计划

99.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提供物质和技术条件的是

A.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B.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二战后各国经济竞争的需要

100.以下各项,没有正确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及其影响的是

A. 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深入 B.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上升 D.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101.下列关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 B.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 c.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 D.目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四.世界近代史参考答案

第三篇: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权利请愿书》、长期议会、《人身保护法》、克伦威尔、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农奴制再版、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开明专制、杰斐逊、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谢斯起义、《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法典》、巴黎二月革命、柏林三月革命、法兰克福议会、梅特涅、《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宪章运动、铁血政策、加富尔、加里波的、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废奴运动、《宅地法》、西进运动、密苏里妥协案。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简述平等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及其思想影响。

3、分析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和特点。

4、列举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5、请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6、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前提条件、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7、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8、试析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9、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10、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2、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13、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4、怎样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15、普鲁士为什么能够统一德国?

16、简述德国统一的过程。

17、简述意大利统一的过程。

18、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论述题:

1、试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2、试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

3、试评价欧洲的启蒙运动。

4、评美国1787年宪法。

5、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6、试评价拿破仑政权。

7、试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8、评价工人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9、怎样评价林肯。名词解释:

1、《权利请愿书》:是一部有关人民权利的法律,是英国宪法之一,因此是英国宪政史重要法律之一。“权利请愿书”表达了限制王权的资产阶级要求,确立保护私有财产原则,再次强调国会在征税上的最高权力。

2、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而于1640年11月3日召集的议会,这届议会以后断断续续存在到1653年,长达13年之久,史称“长期议会”。其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优势,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立法机关和领导机关。先后逮捕并处死国王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通过《大抗议书》。1649年1月30日处死国王。5月19日宣布英国为共和国。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的护国政治后被解散。

3、《人身保护法》:《人身保护法》是17世纪70年代末英国议会通过的关于保障人身安全的法案。1679年议会选举时,反对查理二世政府的反对派议员(辉格党人)在议会中提出了《人身保护法》。法案规定:如无法院拘票,不得逮捕人;每个被逮捕的人,在逮捕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的人有权要求立刻按照法律进行审讯;对于依法逮捕的人,必须在24小时内提交法院审讯,否则应予释放。凡犯有“叛国罪”或“严重刑事罪”者不在此例。该法主要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服务。

4、克伦威尔:克伦威尔(1599~1658年)出身于乡绅家庭,中等贵族,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议会中的独立派领袖,代表中校新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没落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28年被选入议会。在长期议会中,与坚决反对王党的议员站在一起。参加制定《大抗议书》等文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国会革命阵营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国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他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病死。

5:光荣革命:当复辟王朝的报复政策和恢复天主教的企图侵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地主(主要指因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而产生的新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时,他们便实行政治妥协,共同发动“光荣革命”,废除了封建复辟王朝。由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地主联合执政。这样,英国革命便停止了动荡起伏,稳定了下来。

6、《权利法案》:1689年通过,规定:以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必须是国教徒),并对国王的权力做了种种限制: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平时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法案重申了议会的权利,议会必须(定期)频繁召开,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进行,议员有言论自由,凡征税、募兵和对外政策等都必须由议会决定。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确定了议会的最高权力,成为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 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提及选举权问题,也没有解决宗教信仰自由问题。

7、责任内阁制: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执行些礼仪上的活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都必须由内阁首脑或有关阁员签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只有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内阁总揽国家政务,其首脑有权任命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与政策。

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8、农奴制再版:早在13世纪德国及东欧的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了,农奴获得自由成为农民。但是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又卷土重来,农民大批沦为农奴。出现“再版”的原因主要是:(1)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增,粮价暴涨,中、东欧的地主为利润驱使,要恢复农奴制生产粮食。(2)贵族力量强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并镇压农民反抗。而城市市民力量很弱,无力阻止农奴制的恢复。

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9、三十年战争:欧洲历史上,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从1618年打到1648年共三十年,故名。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纷争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战争的复杂背景,其主要战场在德国。战争以德国新教诸侯及其支持者法国、丹麦、瑞典、荷兰与英国为一方,以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及其支持者西班牙、教皇和波兰为另一方;以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起义为开端。战争以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告终。1648年双方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果德国更为四分五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奴制普遍推行,诸侯权力增强,哈布斯堡势力削弱;瑞典和法国夺得德国大片土地,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荷兰发展很快,西班牙衰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

10、《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期间,以法国与瑞典为主和以西班牙为主的交战双方于1643年开始和谈,直到1648年十月才达成协议,结缔了两个合约。因为两个协议的结缔地点都在威斯特伐利亚,所以合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沉重的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的分裂进一步加深,神圣罗马帝国更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西班牙也大为削弱,从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合约划定欧洲各国的国界,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事务的先例。合约承认天主教和新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圣泉的束缚。

11、开明专制: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利萨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三次名为“开明专制”的改革改革异曲同工,均是由封建国王进行的,表面上是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些主张进行改革,采取了政治上放开、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力,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封建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统治而玩弄的政始花样,实质上只触动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皮毛,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其社会基础。

12、杰斐逊: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杰斐逊的民主思想是欧洲思潮和美国社会相结合的产物。(A)杰斐逊相信自然权利学说。(B)杰斐逊相信“人民主权”思想。(C)杰斐逊主张地方分权,限制国会和总统的权力。(D)杰斐逊反对国家干涉宗教信仰,要求信仰自由。(E)杰斐逊主张民主的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的、彻底的教育。(F)杰斐逊憎恨一切传统的力量。(G)杰斐逊反对奴隶制度。

13、萨拉托加战役:萨拉托加战役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77年,英国新近从德意志召募的一支雇佣军到加拿大,其实力大大加强。为了速战速决,这年九月,英军在柏高英率领下自加拿大出击向南进攻,企图与另外两路英军共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在遭到美国民兵的迎头痛击后,既得不到另外两路英军的配合,也不能继续前进。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 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走投无路,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纽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美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萨拉托加大捷消除了来自加拿大的英军的威胁,促成法国以美国盟友的资格参战,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转败为胜的重大转折点。

14、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英国军队康华里部队在北上途中遭到重大打击1781年十月,康华里部队被北面赶来的华盛顿部队与法国军队的配合下逼到约克镇附近,又被彼得·格林指挥的法国舰队切断了与英国军舰的联系。1781年10月19日陷入重围并且失去外援的康华里部队被迫向美军投降,英国在约克镇的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的结束。

15、谢斯起义:1786—1787年由丹尼尔·谢斯(Daniel Shays)领导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爆发的农民起义。

1、谢斯起义发生的原因与过程:谢斯起义的领导人丹尼尔·谢斯目睹贫富悬殊以及政府的横征暴敛,自己也因负债务累累而破产。1786年秋,谢斯率领600多名武装农民和手工业者向波士顿进军,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法庭。12月,起义军发展到15000人,建立了地方革命政权,准备进而攻占波士顿。政府军施展和谈阴谋。1787年2月3日政府军利用和谈之机,对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失败。谢斯等领导人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由于当地人民的营救,1788年6月被特赦释放。

2、谢斯起义的影响:谢斯起义是因债务所逼走投无路的农民一次自发的反抗。这次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独立战争以来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向纵深发展。其次,它使统治阶级中部分人更深切地认识到,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的中央集权政府。

16、《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序言——《人权宣言》。《宣言》是以1776年北美《独立宣言》为蓝本,以启蒙思想的政治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的。A、《人权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共17条,它宣布自由、平等、安全、财产是“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求用资产阶级法治对抗封建专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三权分立”和“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把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和科学说付诸于法律形式,促进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B、《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局限性:《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它策一次把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它提出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既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和整个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又调动了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当然,《宣言》也明显地打上了阶级烙印,用法律形式确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等级的不平等。

17、《1791年宪法》:1791年9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一部宪法、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是《人权宣言》的倒退。其保守性在于它剥夺了占人口85%的所谓“消极公民”的选举权,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宪法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宪法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8、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派(斐扬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其人物经常在斐扬修道院开会,7月14 日以后,政权转到制宪会议的大资产阶级手中,其首领是米拉波和拉法耶特。他们与王室有密切联系,不愿彻底消灭封建制度,只要求做某些改革。他们的政治纲领是实现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君主立宪制,故称君主立宪派。

19、吉伦特派:有时称“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长棍面包派”(Baguette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Assemblée législative)和国民公会(Convention_nationale)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该派著名的活动人 士包括雅克·皮埃尔·布里索(Jacques Pierre Brissot)、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罗兰夫妇、皮埃尔·维克杜尼昂·韦尼奥(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玛格丽特-埃利·加代(Marguerite-Élie Guadet)、阿尔芒·让索内(Armand Gensonné)等人。吉伦特派的名字来源于以上最后三人的家乡吉伦特省,但这个名字是直到1847年法国作家拉马丁的畅销书《吉伦特派史》(Histoire des Girondins)出版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在革命当时,人们还是多以该派的领军人物布里索的名称来为其命名,称为“布里索派”[1]。1791年6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发生后,随着王室和贵族的反革命立场逐渐暴露,吉伦特派脱离了君主立宪派(Feuillants,又译“斐扬派 ”),开始激烈抨击国王,主张建立共和体制,并不惜与周边支持国内贵族反叛的国家开战,以推翻君主制。1792年春,刚刚组阁的吉伦特派即对奥地利宣战。然而,战争却因国王路易十六和其他反革命势力的暗中破坏而遭到失败。1792年8月10日,愤怒的巴黎群众攻占王宫,迫使立法议会宣布国王停职。

20、雅各宾派:又叫“雅各宾党”(Jacobin)、雅各宾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政治团体。1789年常于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雅各宾俱乐部”,开始的时期成分较为复杂,1791年7月和1792年10月,君主立宪派和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俱乐部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激进分子的法国大革命之主派。1793年6月,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取得政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雅各宾俱乐部实行雅各宾专政,组织爱国力量。打击国内外的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的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消灭封建制度,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雅各宾俱乐部内部意见不一。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雅各宾专政,埃贝尔派则主张加强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俱乐部的政权和雅各宾专政。11月,热月党封闭了雅各宾俱乐部。

21、《拿破仑法典》: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行,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权利的方法三编35章,共有2281条。《拿破仑法典》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和法国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全力保护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受侵犯,确立绝对的个人所有制;否认封建等级制度及特权,否认人身依附关系,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认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不准封建势力反攻倒算;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农民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土地,从而为拿破仑政权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需要,法典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允许自由买卖,肯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22、巴黎二月革命:法国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竭力维护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非常不满。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以举办“宴会”为名,举行群众集会,宣传自己的主张。1848年2月,为了在巴黎举办一次大型“宴会”,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武装起义。很快,起义者基本控制了巴黎,国王逃往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次革命即为“二月革命”。

23、柏林三月革命: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德意志邦联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德的巴登公国首先发难,迅速波及德国西部和西南诸邦,相继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政府,3月13~16日,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连续举行示威游行,并同政府军展开战斗。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调动大批军队,向起义中心地区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人民取得了胜利。国王被迫把军队撤出柏林,同意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并于3月29日任命资产阶级自由派首领康普豪森组阁,这次运动就是“柏林三月革命”。

24、法兰克福议会: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议会。1848 年5 月在法兰克福召开,故名。会议经过长历史期争论,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把帝位授予普鲁士国王。为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各邦君主拒绝。1849年6 月,议会迁到斯图加特。7 月为符腾堡军警驱散。

25、梅特涅:梅特涅(1773—1859年)是近代均势外交的提出者和实施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就读斯特拉斯堡、美因兹、维也纳大学。接受福格特欧洲实力均衡思想。1801年登上外交舞台,1809年撮合法奥联姻(拿破仑的婚姻)。维也纳会议期间提出德意志邦联的设想,以恢复奥地利大国地位。维护封建统治,自称“扑灭革命之火的消防队长。” 1821年任首相,实施高压统治。(意味着国内没有自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与封建势力妥协,镇压工人示威者,与工人阶级决裂。

26、《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融为一体,完整地概括了无产阶级的崭新的世界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理论上的最高成就。《宣言》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及其国家上层建筑,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向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宣言》第一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阶级斗争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及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宣言》第二章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概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强调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在《宣言》的第三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批判。《宣言》第四章,制定了共产党的策略原则。《宣言》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A、《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B、《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D、《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7、第一国际:

(一)第一国际创建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已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高涨起来。在斗争中,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日益提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的日益增强,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干部问题上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61年起,《资本论》。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10月初决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一直被公认为第一国际的领袖,几乎第一国际所有的纲领性文件和决议草案,都出自马克思的手笔或体现了他的思想。马克思重新改写《成立宣言》,并拟定了新的《共同章程》,1864年11月1日被总委员会一致通过。

28、宪章运动:宪章运动的直接政治原因是1832年的国会改革运动。《议会改革法案》对选民区域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减少了30个选区的议员席位,将空出的席位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居民较多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使各郡的富裕农 民和城镇有产者取得了选举权。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但广大工人群众却因财产资格限制被排挤在选举之外。1836~1837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阶级矛盾,是宪章运动兴起的直接经济原因。英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提高,是宪章运动的思想背景。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39年,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842年,第三次是在1848年。1836年6月 “伦敦工人协会” 成立。1838年5月8日《人民宪章》公布。1839年11月3日新港起义

29、铁血政策:俾斯麦“铁血政策”是德意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部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即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这些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30、加富尔:撒丁王国首相(1852~1859,1860~1861)意大利王国首相(1861),意大利统一时期自由贵族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领袖。1810年8月10日生于都灵一个贵族家庭。1820年入都灵军事学院,1825年获陆军少尉军衔。1826年擢升为工兵中尉。毕业后先在都灵军团指挥部服役,后奉调到革命与共和思潮盛行的热那亚任职。1831年辞去军职,到英、法等国考察。回国后兴办实业。1847年创办《复兴报》,宣传君主立宪思想。1848~1861年,连续当选为众议员。历任农业、商业、海上运输大臣(1850)和财政大臣(1851)等职。1852年出任首相。主张意大利在萨伏依王朝的领导下,通过缔结外交协定,实行上层分子联合和采取军事行动的办法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任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税收制度,颁布工业垄断法,大力修筑铁路和强化国家银行作用,改革教会等。1855年1月派遣1.5万人的远征军参加克里木战争,取得胜利。战后加富尔率代表团参加1856年2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提高了撒丁王国在意大利诸国中的地位。1859年1月同法国缔结共同反对奥地利的秘密条约。同年4月撒丁与法国发动对奥战争,取得胜利,收复伦巴第。但将萨伏依和尼扎两地割让与法国,遭到反对,被迫辞职。1860年1月复首相职,利用国内的革命高涨的形势,使巴马、摩德纳、托斯卡纳、罗曼那等地合并于撒丁王国。同时又利用G.加里波第对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忠诚,将两西西里王国并入撒丁王国,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后,出任第一任首相。同年6月6日在都灵病逝。

31、加里波的: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1807年 7月4 日生于法国的尼斯,卒于1882年6月2日。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33年7月在马赛与G.马志尼相识。同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的战争,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 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同年 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 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32、赫尔岑:赫尔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青年时期立志献身革命,1847年因受沙皇政府迫害流亡国外。1857年开始出版《钟声》杂志,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奴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他还在伦敦建立了一个革命组织。提出“农民社会主义”思想。

33、车尔尼雪夫斯基:首次提出“美就是生活”。50年代编辑《现代人》杂志,批判农奴制,他认为:俄国有可能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了“农民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建立“劳动者生产协作社”。1862—1883年流放期间家有小说《怎么办?》、《序幕》。

34、废奴运动:从19 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北部兴起的要求彻底废除黑人奴隶制的群众运动。早在殖民时代和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杰弗逊等人就提出废除奴隶制。美国独立后,北部各州先后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南部诸州由于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种植园奴隶制不断扩大,威胁着美国人民的民主权利。19世纪20年代前后,废奴运动的组织在美国开始出现。而后不断发展,186年美国的林肯当选总统,在美国为了废除农奴制,爆发了南北战争,整个战争进行了四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法令,随着南北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美国得以废除。

35、《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赢得了广大白人的支持,并且有利于美国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6、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它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张。西部有着广阔无垠的土地,富饶的资源,那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都把西部看作谋生之路,他们不惜变卖家产,带着自己仅有的家当,赶着牛车、马车、羊群成群结队地向西挺进。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因反抗而被屠杀,或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西进运动成了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以下两幅图描绘的就是西进运动的情景。

37、密苏里妥协案:美国独立以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矛盾,双方因此经常在国会争论不休。1790年,南北双方的统治者就为新州变为自由周还是蓄奴州的问题达成一个协议,规定在北纬39度43分处划一界线,线以北为自由州,线以南为畜牧州,以后新州加入合众国都照此办理。可是到了1820年,在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密苏里居民大多数为自由民,但密苏里的土地在界线以南,密苏里究竟以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合众国,成为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场奴隶主争执的中心。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从马萨诸塞州画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而密苏里则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并且将蓄奴州和自由州划分改为北纬36度30分为分界线,这条线以南的领土允许奴隶制存在,线以北的领土禁止奴隶制。这个协议表明,北部的资产阶级向南部的种植奴隶主做了让步,因此这个协议被称为“密苏里妥协案”。但是,由于南北双方这一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所以妥协只能取得暂时的平衡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b.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c.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使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额利益。

(三)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简述平等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及其思想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李尔本、R.奥弗顿、W.沃尔温等人的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平等派主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

1647年4月底,在平等派思想影响下,新模范军的士兵选出自己的代表 ——鼓动员与军官代表共同组成全军会议,同议会里长老派作斗争。1647年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驱散了议会里反对他们的长老派议员。接着,军队里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间的矛盾迅速上升。独立派高级军官主张建立立宪君主制,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平等派的一些代表则主张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双方相持不下。克伦威尔下令休会。11月15日在魏尔军事检阅时,平等派士兵企图趁机起义,遭克伦威尔镇压,士兵阿诺德被当场枪决。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后来,平等派分裂为许多小的派别,逐渐衰落。

平等派:1646年7月,主张政治平等、主权在民。

3、分析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特点:a、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 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b、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c、行动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4、列举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1)霍布士:霍布士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政治社会思想。他提倡社会契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这种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霍布士对于洛克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2)约翰·洛克:洛克提倡社会契约说,主张君主立宪。他首次提出国家分权的学说。他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观的基础,其分权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立国的基本原则。

3)伏尔泰:伏尔泰对天主教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制度,但对人民抱有很大的偏见。伏尔泰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

4)孟德斯鸠: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他不但抨击了暴君政体,而且还研究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资产阶级法学的奠基人,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5)卢梭: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反对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人民的意 志高于一切。其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为欧洲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5、请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的分权)新宪法总的精神是:联邦政府(亦即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仍保留相当大的独立性。2)(行政)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的权力相当大,他享有行政、军事大权及部分的立法权。3)(立法)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只要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4)选举众议院议员的选民资格,宪法没有明文规定,而是留给各州自行处理。但是联邦宪法没有对于任何联邦官职加以财产资格的限制。

5)(司法)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并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

6)实行三权分立。美国保守派在《联邦宪法》中确立“三权分立”原则,都是为了限制人民的权力。7)《联邦宪法》对于人民的民主权力只字未提,后来在民主分子的激烈反对下补充的《权利法案》中确立了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6、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前提条件、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更壮大;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更成熟,已经不再打着宗教旗帜进行革命,而是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出较完整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理由和将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雏形;在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

特点: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典型的自下而上革命,其中失控的暴力正是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从一开始,革命的导火索就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街头武斗,革命者们在街头演讲鼓动更多的人反对国王,到最后,众叛亲离的国王只能依靠瑞士雇佣军来保护。狂乱的巴黎市民在解除了这些雇佣军最后的武装之后,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杀死了这些瑞士人。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联盟,抛开了宗教的外衣,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整个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前进,一直进行到胜利,这是一次人民的革命。

3、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7、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发起了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并一次又一次推动大革命的进展(以后的两次起义)直至将大革命推向高潮(雅各宾专政),总体说来,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是发起,并在危难中拯救大革命,一次次的推动大革命进行,直至最终胜利。

①促进了1789年7月14日革命的胜利。1789年法国绝对君主制面临危机,代表资产阶级的第三等级代表争取了贵族和僧侣两个特权等级,成立了国民议会,与君主权力分庭抗礼,决定树国家法律的权威,限制国王权力,要求实行彻底的财政行政改革,而国王却撤换了主张改革的财政总监内克,并调动军队准备镇压。国民议会在网球场开会与国王对抗,巴黎人民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分化瓦解了国王的军队,使国民议会取得胜利,帮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迫使国王召回内克,承认暴动合法。②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废除。1789年8月4日晚,国民议会中的贵族议员诺亚伊子爵提出无偿废除封建力役、农奴制及其他人身劳役,一切封建权利可由公共团体赎买或付现金,或依据公平估价交换,全国都应按每人收入比例交税——即取消免税权。8月4日晚的提议8月5日作为国民公会法颁布,这项法律大大限制了封建贵族的权利和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权利,是法国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项法令的通过有着农民起义的背景。1789年春天在普罗旺斯、坎不雷依,皮卡底、巴黎及凡尔赛周围发生了暴动,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农村后,发生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地区包括诺曼底的波卡日、诺尔省、桑布尔南部、法郎士—孔代、玛耐,矛头对准贵族和沉重的税赋,农民要求废除封建权利,他们烧毁了贵族的城堡和档案室。除此以外,在香槟、博丰、麦耐、甫特、鲁弗克地区又发生起义,几乎遍及全法国。农民冲向领主城堡,查抄领主地契和税务证书,并放火焚烧了这些证书,有些领主拒不交证书契据,被杀,城堡被烧。8月4日法令还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通过的。

③促进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7月14日以后,各省三个等级多组成永久委员会(即革命市府)取代了旧市府,取代了王权,人民在这个政权更替的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在第戎、蒙俾利埃和柏宗松等城市,新的市府由公民大会选出。有些地方旧政权反抗这种政权的更替,人民便发动起义迫使他们就范。例如斯特拉斯堡的市政厅就是人民起义者攻下来的。地方的乡村、小市镇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也有了更新。许多市府中的人甚至是不会读书写字的人,新市府是自发产生的。

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各地城市行政当局普遍更新,例如第戎、帕米埃市府职能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在波尔多旧市府职能只限于治安,成立了新的革命委员会,总管其他事务,在昂日和海诺成立了新委员会处理行政事务,总之,王权的影响在消退,特权在消失,所有旧制度时代的总督失去了职位,税收中止,地方行政当局有了自由行动的倾向。

④促进了法国从绝对君主制到立宪君主制的转变。10月5日巴黎大批妇女向国王和议会所在的凡尔赛进军,6日见到国王。他们要求国王到巴黎去,在人民的压力下,国王同意与议会迁到巴黎,受制于人民。1789年10月10日,议会宣布法王路易十六从以往的上帝的代表者、法兰西及那瓦尔王变成为“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的法兰西王”,国王被迫接受已制定的宪法条文。这使法国从一个绝对君主制的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⑤促进了法国从君主立宪制向议会共和制的转变。1789年革命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以后,法国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与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的斗争成了主要矛盾。国王里通外国,与国内外封建势力勾结,企图恢复绝对君主制。议会中的资产阶级采取措施进行抵制,但力量薄弱,议会在受到国内外封建势力威胁时虽然发生了制裁流亡贵族和反抗派教士的法令,提出了推翻君主制的主张,但没有力量实现这些主张。

人民运动促成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从1792年到6月20日到8月10日,巴黎人民组织了大规模示威、罢工、宣传活动,形成了起义领导机构。8月10日,人民武装打败了守卫王宫的瑞士兵和禁卫军,国王逃到议会,议会停止国王权力。8月10日以后巴黎市府采取了措施:①阻止同情国王的人参加新的国民公会选举,②封闭了所有王党报纸,将印刷机分给各爱国报馆,③要求议会在公务员名册上除去国王的名字,得到议会批准,④建议议会在选举时用高声唱名投票,得到议会批准。此外,外省人民也展开了争取共和议会制的斗争。选举于9月2日举行,由于各地选举议会中没有王党、君主立宪派的贵族投票,采取高声唱名法,驱逐了有反动思想的可疑公民,保障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和资产阶级的胜利,这个结果是与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和措施分不开的。

⑥促进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革命政府的建立,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关系。1792年第一共和国建立以后,当权的吉伦特派把持的国民议会在国内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宽恕反动的国王路易十六;在对外政策上,主张依靠武力兼并邻国,强制建立法国政权。吉伦特派的目的,是不惜保留国内封建势力,不惜进行征服性的对外战争,去保存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吉伦特派在国内与对外政策上一再失败,战争失利、总司令杜木里埃叛变、物价高涨、人民生活困苦。法国革命的成果再次受到威胁,山岳派和雅各宾俱乐部决心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势力,人民群众采取了支持山岳派的行动。3月10日的华尔勒、雅各·卢为首的代表下层人民群众的忿激派企图发动一起群众暴动,其目的要清算吉伦特派领袖罗兰、布里索,并处死囤积者和投机者,不幸此次行动失败了。4月,山岳派利用人民的情绪和意愿鼓励人民群众向国民公会请愿,逮捕吉伦特派议员。人民群众于4月8日提出了审判吉伦特派领袖人物微尼奥、加德、蒲佐的主张。10日,粮食市场区进一步提出从议会中驱逐22名吉伦特派议员的要求,围绕这个要求形成了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动。这次暴动胜利地清除了吉伦特派在议会中的首脑人物,人民群众将权力归还给山岳派控制的救国委员会,保证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山岳派于此后不久建立了议会寡头制,即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利益的革命政府制度。在革命政府制度下,山岳派实行了统制经济、限价政策、恐怖政策、中央集权政策,保证了法国对欧洲封建列强战争的胜利,将土地进一步分成小块出售给无地农民从而彻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关系。

综上所述,在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时期,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的前进和政体的变革,在法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试析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侵略扩张的一面:

第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的法国同封建的欧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封建君主国的目的是绞杀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新生的法国则是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革命成果而战,是正义的和进步的。拿破仑同第1—5次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即属此性质。

第二,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法国民族独立,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而且还把法国革命的原则推广到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瓦解了那里的封建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具有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本性,他试图为法国谋求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这使得法国兼并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大片领土,奴役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民族。9、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点:

a、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革命

b、革命前夕,大资产阶级已经参与封建政权,获得了执政的经验,占据了优势,在随后的革命中具有妥协性与动摇性 c、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明显

d、外部的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初次交锋(俄国;马克思为代表的对革命的声援)e、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10、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过程:法国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竭力维护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非常不满。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以举办“宴会”为名,举行群众集会,宣传自己的主张。1848年2月,为了在巴黎举办一次大型“宴会”,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武装起义。很快,起义者基本控制了巴黎,国王逃往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次革命即为“二月革命”。影响:这次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这次革命让新当政的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改善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进一步的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1825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1847~1848年又爆发了遍及欧美各国的经济危机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坚实科学基础

4、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12、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A、《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

B、《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D、《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3、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a、公社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b、国际范围的力量对比对法国无产阶级不利。

c、思想上不统一,改良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国国内阶级状况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农民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占优势,e、公社在策略上的失误,留下了沉痛教训:没有乘胜打击资产阶级政权;没有剥夺剥削者;镇压反动势力不够坚决;没有团结农民;公社内部思想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

14、怎样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a、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德国不再遭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宰割,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b、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c、是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从上面进行的革命者”。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革命。

d、保存了封建容克势力,保留了封建思想和专制主义。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e、片面崇尚物质力量,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严重压抑了民主思想、公民权利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德国社会畸形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严重滞后,成为纳粹灭犹政策的温床。

f、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与统一运动中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融为一体,狂热扩张势力,导致德法民族仇恨,促使法俄结成战略同盟,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15、普鲁士为什么能够统一德国?

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方案”具有现实性:

a、普鲁士容克地主已资产阶级化,1834年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

b、1850年颁布“钦定宪法”,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c、普鲁士初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实力最强大; d、普鲁士有一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16、简述德国统一的过程。(P108)

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实现的。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普军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官兵。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德意志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的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但是,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

17、简述意大利统一的过程。

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处于分裂状态。1859年,对奥战争爆发。法、撒军队连战连捷,意大利北部各地人民也纷纷响应。拿破仑三世担心意大利革命高涨会危及法国利益,单独同奥地利议和,退出战争。但是,统一大势不可逆转。第二年,意大利北部基本完成统一。

1860年,两西西里人民受到北方形势的鼓舞,纷纷起义。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加里波第闻讯,率领一支千余人的志愿军南下,远征两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加里波第将政权移交给撒丁国王。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国王成为意大利国王。后来意大利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把奥地利和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

统一以后,意大利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18、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内容:亚历山大二世借助舆论和各个改革组织,积极推行变法。他于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法令规定: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A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B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时限安排上:规定赎买前另设两年的过渡期。内容充分体现了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结果: 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

论述题:

1、试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旗帜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宗教色彩。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不仅仅是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利益的新贵族,他们共同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历经了多次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意义:

首先,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和与资本主义有联系的贵族,在城乡中、下层人民的广泛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下,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其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全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政治方面,英国革命期间和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国家政治制度,如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不仅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还成为后来许多国家效法的对象;经济方面,通过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而英国工业革命又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并使亚洲各国的自然经济在其廉价的商品和炮舰的攻击下趋于解体;思想方面,革命期间产生的一些先进的思想主张,如洛克提出了自然权利学说,即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次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不仅成为欧洲启蒙思想的先导,而且成为后来其他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试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

原因:1.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相对较少一些。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利用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扩大包括黑奴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拓展了海外市场,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4.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5.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6.资源:煤铁资源丰富,可以提高铁产量,有利于机器的制造和推广使用。

后果:

(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完成了从手工生产方式到机器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渡,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一个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

(二)导致了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十八世纪初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大批人口从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移动,新兴工业区的人口迅速增加。

(三)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随着工厂制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两个新的相互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工业革命简化了社会阶级关系,使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逐渐向两极靠拢:土地贵族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业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变成了厂主,工业资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主体,走上了前台。

(四)促进了社会变革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掀起了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五)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创立古典政治经济学,阐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罗伯特·欧文(177l一1858年)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焦耳的能量守衡和转换定律等

3、试评价欧洲的启蒙运动。

a、破除神学迷信、高扬理性旗帜是启蒙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对宗教教义和神学进行了鲜明的批判。

b、在哲学发展史上,启蒙运动是从机械唯物论向辩证唯物论过渡中的一个进步阶段。

c、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启蒙思想家们大胆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

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革命权利思想 ;三权分立学说

d、在经济理论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经济自由思想。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e、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发展。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则是封建专制主义。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专制。f、启蒙思想家们用以反封建的理论武器主要是人性论和“理性主义”。其实,他们所说的“人”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自身;他们所说的“人权”,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他们所提倡的自由,实质上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代名词;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王国。

4、评美国1787年宪法。

(1)《联邦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宪法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宪法。

(2)从阶级性质看,联邦宪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

(3)政治内容看,联邦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所取得的民主成果的法律化,是《独立宣言》中揭示的民主原则的制度化。

(4)《联邦宪法》彻底改变了邦联时期国家机器软弱无力的状况,有效地解决了独立以后出现的难题,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联邦宪法》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联邦共和制的产生。其特点是:人民主权与共和原则;三权分立与制衡。

(6)《联邦宪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7)《联邦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度有列举的联邦权力和未列举的留给各州的权力,有利于调动联邦和各州的积极性。(8)《联邦宪法》是有产者内部围绕权力分配相互妥协的产物。订有明显的阶级特权和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度。

总之,《联邦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自美国以后,各国资产阶级都把立宪作为革命的主要目标。《联邦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共和国正式形成。它为美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5、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原因:a.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的烟草、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

b.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c.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d.启蒙思想的影响: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如富兰克林和杰斐逊。

e.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茶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性质和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 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6、试评价拿破仑政权。

拿破仑政权在本质上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但是它有与封建制度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实际上,拿破仑个人独裁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就是革命的新秩序与革命前的旧秩序相融合的过程。

拿破仑政权一方面对内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另一方面,首先是帝制自为。他在 1804 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称帝后,便恢复了旧时代的宫廷体制——有侍从、宫内官、礼官、女官以及其它宫廷人员。他又创立了殿下、公爵及帝国元帅的称号。到 1810 年与奥地利皇帝的女儿结婚后,帝国宫廷完全恢复了旧封建时代的制度。之后,在 1811 年他又恢复了朝觐、行礼等繁文缛节的朝仪,并且以波旁王朝的旧朝仪法为蓝本,制定了新的朝仪法规,达八百页之多。另外,拿破仑还有大量皇室经费、皇室地产、私有产业,而且还任命专人去保管。拿破仑之所以能轻而易已地建立帝制,是因为当时的客观形势对他有利:雅客宾派专政的过火行为在法国广大群众思想上引起了反作用,反革命恐怖活动及新的国际战争威胁造成了不稳定的局面,千奇百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皇权主义习惯势力等等。

其次,恢复等级制度及贵族称号。1802 年,拿破仑创立了所谓的“荣誉军团”,从表面上看,“荣誉军团”不是按门第出身,而是按军功授勋,其成员来自不同的阶级,但是实际上等于恢复了变相的等级制度。因为“荣誉军团”每个人都大量拥有国家封地。到 1804 年,荣誉军团发展为世袭的帝国贵族,被授予奇士称号。此外,拿破仑手下的元帅、高级将领都接受封爵,最高封为公爵和亲王。各部大臣、元老院议员、大主教等封为伯爵,各大城市市长封为男爵。许多参加雾月政变有功的人,接受了荣誉勋章后,都挤身于新贵族的行列。另外,旧贵族和前朝官员,在拿破仑帝国宫廷内得到任用者,也大有人在。拿破仑在帝国时期任命的各省省长中,有一百七十一人是资产阶级出身,有一百一十人是旧贵族出身。而且,旧贵族出身的省长,其人数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拿破仑很信任这些旧时的官僚,认为他们驯服易使,有一次,他说:“只有这些人才懂得伺候。”

最后,拿破仑又实行分封制度。为了统治欧洲被征服的国家,他成立了一系列附庸国,作为法兰西帝国的屏藩,并且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国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总之,拿破仑既有巩固大革命成果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又有恢复旧制的一面。在他的资产阶级政权里杂揉有大量封建的东西。这是这个政权的两重性。复旧的一面,实际上等于铺设了通往正统君主专制复辟的道路。

7、试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 础。

8、评价工人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848年欧洲革命,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也触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由于还未有工人阶级革命领导的出现—也就是工人革命政党的出现,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工人阶级都只有听命于自由派和民族主义者的指挥,但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这一年的革命为欧洲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具意义的影响。最重要的,当资产阶级在革命浪潮高涨而开始退缩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已经开始酝酿,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开了一条路。

9、怎样评价林肯。

共和党人,美国第16任总统,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在人民推动下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时局,促使北方最终取胜.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奴隶主的演员布斯刺杀于华盛顿福特戏院.林肯由于在内战的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并解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100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其历史功绩有二:其一是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统一。其二是解放黑人奴隶。其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林肯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从而解放黑人奴隶,这并不是为了人道主义,而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黑人的解放只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副产品,对于工业资产阶级来说,维护联邦统一的利益高于废除奴隶制的利益。林肯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领导美国完成了几乎是对立的双重历史使命,既拯救了联邦,又取消了奴隶制。

总之,林肯是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第四篇: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路德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1529年,由马丁·路德创立于德国。其思想主要包括:①因信称义,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②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③人人皆祭司,主张教徒平等。④简化宗教仪式,建设廉洁教会。1546年,德国新教与天主教诸侯国发生战争。1553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合约,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至此,路德教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宗。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英国国教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清教徒 更是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加尔文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16世界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加尔文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量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1541年,加尔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日内瓦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果】

沃姆斯敕令:1521年4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会议上颁布的一项敕令,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双方进行了两小时辩论。教皇利奥十世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要求帝国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静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恨,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奥格斯堡合约:1529年帝国会议在斯拜尔召开,重申了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派诸侯拒绝接受该决定。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1552年以前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得到了正式承认,它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合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诸侯之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南特敕令》】:

1598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宗教法令。主要内容为: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贵族的权利,敕令又允许他们维持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和保留若干个城堡。巴黎高等法院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南特敕令使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在欧洲开创了宗教宽容先例,但遭到了罗马教皇与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1564年出生在沃里克郡。一生中从事喜剧活动长达23年,创作戏剧37部、十四行诗154收、长诗2首,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其中《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被誉为“莎氏四大悲剧”。其中《哈姆雷特》最为著名,作者在此剧中寄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雕刻家。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主要作品有雕刻《哀悼基督》、《大卫》、《摩西》、美第奇家族陵墓雕像群;其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建筑设计: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等。其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根枝请愿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

【长老派】

英国清教徒中的一派。它反对英国国教的主教制,提出以选举产生的长老来取代国王任命的主教。即由长老组成宗教会议,管理教会,故被称为“长老会”教派。

随着反封建斗争的日益激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老会逐渐演变成政治派别。其倾向温和,反映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态度,在国会中最初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向王权作斗争。

革命初期,长老派掌握国会的领导权,着手进行对封建制度的改造,颁布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保障工商业发展;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取代国教。

但由于其经济政策的排他性和主张向国王妥协,1647、1648年,先后两次被激进的独立派清洗出国会。

【独立派】

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主张每一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按照大多数教徒的意见管理。

英国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

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164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

164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了国会的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革命推向了高峰。其间:①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②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③并积极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④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1653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

【平等派】

英国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平等派主张: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②扩大选举权③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④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⑤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李尔本起草的《千万公民抗议书》,标志着平等派成为一个独立地政治派别。平等派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对抗长老派。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平等派对于1646年至1649年间的英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其人民主权和自然权利等学说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李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1638年因为散发反对主教制的小册子被监禁。

内战开始后,李尔本参加议会军。“新模范军”成立时,他因拒绝承认“庄严的同盟与圣约”被解职。1645年8月,李尔本因批评议会和军队领导人,再次被捕入狱。1647年8月获释。随后,李尔本和他的同道者们拟订了平等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公约》。1649年因抨击共和国当权者,第三次被捕。数万人签名要求释放他。法庭不得不宣判他无罪。1652年1月,克伦威尔惧怕他的影响,把他驱逐出国。1653年4月回国后又遭监禁。1655年获释。1657年8月卒。

他主张:①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②在政治上应消灭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③在经济上取消垄断专卖权、什一税④同时实行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著有《英国的天赋权利》、《人民公约》、《揭露英国的新枷锁》等。

【掘土派】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真正平等派。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的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圣•乔治山上的公用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坦来发表《自由法典》。详细阐述了掘土派的主张,阐述了掘土派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①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②人们生活在公社里,共同劳动,共同吃饭③不主张用暴力实现以上目的。掘土派反映了英国社会最贫穷阶层的思想和愿望。但是英国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掘土派的理论没有社会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但它依然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辉格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他们被政敌称为“辉格派”。辉格党主要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

【托利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而另一些议员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称为称为“托利派”托利党主要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国国教高层僧侣的利益。托利党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大觉醒运动】

18世纪30—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大觉醒运动”是一场大规模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发起者以宗教复兴为旗帜,把矛头对准宗教压迫的净胜支柱——官方教会的教义,以“灵魂自由”为口号,宣传民主平等、信仰自由、人民主权和反暴政的革命思想。大觉醒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使北美殖民地人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著名学者、政论家,资产阶级民主代表人之一。坚持殖民地利益,反对英国殖民政策,创建了第一个北美反奴组织。1775年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1776年任驻法大使,提出了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争取法国的支持。1787年参加制宪会议。1752年用风筝吸引闪电实验,发明避雷针。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医院、大学。主要著作:《论自由与必然性》、《关于人类人口及各国人口的增长》、《自传》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第三任总统,民主共和党的创始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奠基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相信理性,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民主共和国,要求实行普选制。主持起草了《独立宣言》,1793年建立了民主共和党,号召反对汉密尔顿的联邦党推行的反民主政策。1800年和1804年两度当选为总统,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领土扩大一倍。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巩固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倡导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贸易自由,限制政府职能,扩大各州权利。卸任后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

【《联邦宪法》】:

1787年制定并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获胜。1787年9月17日由全国制宪会议通过宪法,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1787年宪法,共7条。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权利大大增强,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矛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789~1972年先后补充27条修正案。1787年宪法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为资本主义各国宪法提供了蓝本。

【网球场宣言】

法国大革命前夕国民议会代表提出的革命纲领。1789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反对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封闭了会场。于是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网球场宣誓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纲领的形成,就是将法国改造成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以便借此推行各种符合理性的改革。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1796年5月11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领导的革命。1796年2月,巴贝夫等人转入地下活动,组织起平等派,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共有的大国民公社,坚持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坚持以暴力夺取政权,建立革命专政。1796年5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格里泽尔告密,督政府将其破坏,巴贝夫及其战友被判处死刑,其余人被释放。30年后,邦纳罗蒂出版了《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了巴贝夫学说。

【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1793年6月上台执政。执政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地成果。执政后期雅各宾派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丹东派等派别,自身势力大大削弱。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地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吉伦特派】: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成员主张重农主义与经济自由原则,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工商业资产阶级有比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自由经济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被雅各宾派取代。

【忿激派】

忿激派:也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领导人有雅克•卢等人,在1792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曾积极参加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雅各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于1793年遭到镇压。

【君主立宪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派别。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派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君主立宪派随之消亡。

【《人权宣言》】

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并受启蒙思想指导,在美国的《独立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产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颁布的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发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务专条》】

1801年,拿破仑一世与罗马教皇在巴黎签订的宗教协议。拿破仑一世宣布: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可公开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承认法国永远取消什一税;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教皇授职;本堂神甫由主教任命,教士薪俸有法国政府支付,教皇不以任何方式干扰教会财产的购买者。但波拿巴并没有承认天主教是国教,后来还承认新教和犹太教、发布天主教信仰组织法。这样的宗教政策是将天主教改造为新政权工具的重要步骤,它对缓和矛盾、促进稳定很有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二.论述、简答题

【地理大发现的原因、条件、人物、后果】 背景: 动因:

1.经济动因:①东西方贸易的需要。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飞涨,商人渴望另辟商路。

②对黄金的追求。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重商主义的兴盛。

③《马可•波罗行记》(东方见闻录)记述了东方的富庶昌明,让欧洲人想到东方实现黄金梦。2.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的普救主义,以博爱人类为宗旨。

3.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条件:

①航海技术的改进。载重量变大,罗盘针传入欧洲,三角帆的运用,航海图的进步。②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从甲板上的短兵相接过渡到大炮轰击敌舰,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是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从而有可能控制联结各大洲的海洋。③商业上的进步:采用复式薄记(一次交易在总账中记两次,一方为贷方,一方为借方);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储存、借贷、汇兑);观念上的改变(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离)

④专制政府的支持。(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支持英国海盗事业)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探险发达的原因:

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让他们先天地倾向于海外发展。②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③宗教热情强烈。人物:

1487年,迪亚斯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时向南飘去,发现好望角。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巴哈马群岛),四次远征,西属西印度群岛普遍地建立起来。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其中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1519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渡过大西洋到达南美,穿过海峡向西北前进到达菲律宾,经过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

影响:

地理大发现是标志资本主义时代开端的划时代大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成为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它直接诱发了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天地,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主义的崩溃,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商业革命】

①世界市场的扩大。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发展。②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使得新的产品出现在国际市场。美洲特产传播到亚欧大陆。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整个地球变得清楚,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制成。

⑤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推动中欧的“再版农奴制”)

【文艺复兴】 意大利:

早期:文学创作:但丁《神曲》、彼特拉克十四行抒情诗《歌集》、薄伽丘短篇小说《十日谈》 艺术:乔托《圣母像》

建筑:费利波•布鲁内列斯齐、列昂•阿尔贝蒂

全盛时期:艺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教义论争》 提香《圣母升天》

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康帕内拉《太阳城》 西欧诸国: 伊拉斯谟《愚颂》

人文主义作家:乔叟(英)《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英.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和他的十四行诗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班牙)《唐吉诃德》

政治思想家:博丹(法)《国家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科学:

天文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轨道焦点)

伽利略(观察银河、金星的周期性盈亏)

其他自然科学:维萨里(解破学)、赛维塔斯(心肺血液循环)、吉尔伯特(磁体)、雷文胡克(精细胞、单细胞有机体)、欧几里得(几何学)

科学思想家:布鲁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物质的不可创造性)弗兰西斯•培根(近代归纳法、二重真理)笛卡尔《方法论》、《哲学原理》

【宗教改革】 背景:

①天主教会实行精神统治,宣扬教会在拯救灵魂上的作用,出现反教会的“异端分子”,虽然都被镇压,但为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②西欧各国天主教会受罗马教廷支配,教皇肆意干涉个国内政,各国为建立完全独立的民主教会同罗马教会进行斗争。

③教会的腐败与搜刮,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 自然科学:

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避雷针;

约翰•雷《植物的历史》《昆虫的历史》; 李纳乌斯(植物学); [法]布封《植物学》。启蒙思想家: 霍布士《论政体》,洛克(重农学派)《人类悟性说》(最早); 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百科全书》; 魁奈《经济表》

【美国革命】 背景:

①内涵与范围:起源于法英战争,结束于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②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提升了哲学思想的地位,用观察和独立理性思考取代传统权威的观点。科学革命带来的成就对人的日常生活与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出版品和传播速度的增加,让人可以展开全新的交流与讨论。洛克等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为了孟德斯鸠等的分析研究对象。③宗教潮流:美国的“大觉醒”是先前在欧洲发生的宗教复兴的延伸。认为个人意识和经验 才是宗教经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教会所传布的资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是英国的国民,其中也有不少爱尔兰人、法国人等; ②殖民地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既有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隶制度,在前资本主义制度中,还有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契约奴制;(中部殖民地,为维护租佃制,实行《长子继承法》)

(白人契约奴的来源:欠债无力偿还者、缺少到美国的路费而卖身为奴隶、拐骗来的乞丐和儿童、英国的罪犯;黑人契约奴比白人低得多,分布在中、北部,较少,一般是家奴)③与北美殖民地上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也十分复杂; ④为了管理北美殖民地,英国制订了一系列的统治机构。(设立管理殖民地的贸易局、派驻北美总督及官员)

⑤在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中逐渐生长了民主因素。

结果:约克镇战役标志了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的结束。1781年美国派出富兰克林、约翰·杰伊和约翰·亚当斯三人前往议和。他们没有按照大陆会议给予的指示行事,也没有遵守《美法同盟条约》的规定。他们单独与英国议和,并且坚持要求扩大美国疆土。结果英国承认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的西部边界,以北纬31度作为南部边界。但是他们未能争取到与英国港口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力。1783年9月3日,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

【法国大革命】 背景: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第三等级的崛起

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①法国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的腐朽;②路易十六改革(任命财政总监)

3.思想背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是大革命的爆发的准备条件。阶段:

①君主立宪派时期 ②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③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A.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原因: ①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②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 ③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精神,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上的动因。B.前提:

①中世纪时羊毛工业发展,引起地区间的分工,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将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的过程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对殖民地的侵略在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③英国很早出现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国内市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顺利发展

④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公路网遍布,运河贯穿全国。

⑤手工工场的发展(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创造了条件。2.工业革命的过程:

①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提高生产率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要求技术革新。1733年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9年克伦普顿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②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和瓦特的蒸汽机。搅刚法等技术改造使得英国本土的铁的生产提高,瓦特不断改进提高蒸汽机的效能,发明了能用做发动机的“万能蒸汽机”,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控制。

【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国内: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②殖民地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③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 ④经过第一次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国外: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条件好,使得美国保持和平安定较少遭受战争破坏; ②美国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利用欧洲战争,发战争财。资金来源: ①奴隶贸易;

②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③西部土地投机;

④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独立战争期间各州政府发公债,战后贬值劳动人命不得不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从事投机的政客和商人,后按照票面偿还公债); ⑤潜在的广阔国内市场(西部开发);

⑥外国的移民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自有劳动力。2.进程及有利因素

进程:1789年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工业革命全面展开;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工业率先使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后其他工业部门也普遍使用,轻工业初步实现机械化;1834年起,采用热风炉和无烟煤炼铁,引进英国搅炼法,蒸汽机普遍推广,冶铁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

有利因素:①较早实行专利制度,制定《专利法》,各项发明不断涌现;

②采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机器零部件可以通用互换,降低了机器生产成本; ③1861年内战(名解P239)时实行战时通货膨胀政策,战时还扩大了政府订货; ④内战胜利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资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关税、建立国民银行制度统一币制等)。

⑤西进运动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加上地理环境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生产,推动了美国农业的机械化

⑥受西进运动影响,东部制造业西移,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加速工业化进程。

特点:①美国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创造性的加以改造,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②与“西进运动”(名解P238)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骚扰。1812年6月战争爆发,英国因为拿破仑战争吃紧,无暇兼顾同美国的战争,12月双方签订《根特合约》停战,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

【德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16世纪以来的农奴再版制和连绵的战争使得德国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②长期政治分裂,无力海外殖民扩张,资金主要来自国内掠夺。同时国家分裂使德国市场问题尖锐。特点:

①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②工业中心较早的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③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利于政府发挥智力作用。

【俄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统治下艰难形成。②工厂手工业和农村手工业奠定国内技术基础。

③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业利润和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④税收制度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手段,沙皇在征收商品税方面实行“包税制”。⑤政府将一部分税款直接投资于国有企业和铁路建设。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特点:

①由于技术落后,资本原始积累不足,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重要作用。②发展极不平衡。

③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欧美。

第五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节 英国

1、“清教”:主张纯洁教会,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如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由英国国王控制的主教制度,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清教徒”—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2、《大抗议书》:1641年11月由英国长期国会通过。主要 内容是:在英国建立大臣对国会负责的制度;保证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纲领性文件。

3、《新模范军法案》:

4、平等派:

5、英国国旗--“米”字旗由来: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6、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独立派领袖。1645年起取得国会军的领导权;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又掌握了英国的立法权和行政权。1653年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护国政治,任护国主。掌权期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大力发展工商业,镇压王党叛乱和群众运动,进行对外扩张和夺取殖民地。

7、《谷物法》(Corn Laws,或称“玉米法案”):指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并在1815年通过新的谷物法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随着19世纪以来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该法在1846年被废除。

8、“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中两大政党联合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宫廷政变”。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迫使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迎请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率军讨伐国王,詹姆士二世不战而逃往法国。因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英国又随即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故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9、《权利法案》:1689年3月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主要内容有:对国王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权力做出种种限制,增强国会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权力。实施多种措施保障国会行使立法等项权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权力,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确立。

10、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年由英国国会通过并公布。教材译作《嗣位法》。它是英国

又一宪法性文件,主要对英国王位继承顺序作了详细安排,明确规定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解决了长期困扰英国政局的王位继承问题。第二节 美国

1、大陆会议:英属北美殖民地13州的代表会议,独立战争期间的革命领导机构。1774年9-10月在费城举行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向英王递送请愿书,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于 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决议。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1777年11月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邦联国会开始代替大陆会议。

2、华盛顿(1732~1799):美国首任总统(1789~1797)、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军总司令。1775年7月,华盛顿在马萨诸塞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后,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9年初卸任总统职位,同年底逝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为纪念他的功绩,1800年建成的新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

3、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第 3任总统(1801~1809),民主共和党创始人。1776年作为主要执笔人起草了《独立宣言》。1789年 4月联邦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首任国务卿,在任期间与汉密尔顿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施政方针上发生分歧。1793年底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1800年当选为美国第 3任总统,任职到1909年初。

4、《邦联条例》:美国在1776年宣布独立后,就由13个州结成同盟,并开始制定《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通称《邦联条例》),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生效。它是美国在1789年联邦宪法生效以前的根本法。按照这一条例,美国是由13个州组成的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

5、《常识》:人民群众独立呼声的高涨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的传播紧密相连。《常识》叙述了人类社会政权产生的过程和建立政权的目的,分析了英国政体的本质,从自然的平等权利原则出发揭露了君主专制和世袭制的不合理性,抨击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暴政,阐述了北美和英国的分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批判了主张同英国和解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坚持共和制度,并展望了北美未来的美好前景。

第三节 法国

1、第三等级: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该概念最早出现

与14世纪,当时指城市工商业者中的上层分子。到18世纪末,该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随着1789年8月特权等级免税权的废除和大资产阶级的上台执政,统一的第三等级事实上已不存在。

2、三级会议:14世纪至1789年,由僧侣、贵族、第三等级的代表所组成的法国封建代议机构,有权批准征收新税。1302年,第一次召集。此后到1614年间,曾多次召集。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 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5月,面对国内财政危机,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从而使第三等级有了反对王权的阵地。6月,为国民议会所取代。3、8月10起义—君主立宪派统治的垮台:1792年7月底、8月初,传来了普奥联军司令不伦瑞克发表宣言的消息。宣言恐吓说,如果法国国王、王后和整个王室受到侵犯,就将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被宣言极度激怒了的巴黎人民决心以武力推翻王政。圣安东郊区的盲人院区于8月4日宣布,如果到8月9日晚11时立法议会仍不作出废除国王的决定,就要“半夜敲起警钟,吹起集合号,立即起义。”8月9日晚立法议会未作出任何决定就闭会了。8月10日晨6时,巴黎48个区中的28个区的89名代表来到市政厅集会,以多数区的名义宣布废除旧市府,建立新的巴黎公社,任命桑泰尔为国民自卫军司令。起义群众很快占领了王宫,8月10日起义取得了胜利。占领王宫后,巴黎公社代表怀着起义胜利的喜悦来到立法议会,严正地提出了废除国王、选举民主新议会的要求。慑于武装群众的压力,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国王暂时停职,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8月10日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结束了君主立宪政体,沿着人民主权的公民社会的道路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国民公会:1792年9月至1795年10月间法国的最高立法机构,先后为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所控制。曾通过《1793年宪法》及1794年7月之后的《共和三年宪法》。

5、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团体。1789年10月期,许多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在巴黎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开始时包括后来成为斐扬派、吉伦特派的许多成员。因政见分歧,1791年7月、1792年10月,立宪派、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派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1793年6月2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通过救国委员会实行专政。曾实行恐怖政策,发展和维护

大革命的成果。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政权。

6、忿激派:一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对代表城乡贫民利益的革命派的讥称。法国大革命中代表贫苦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别。领导人有扎克(雅克)·鲁、等人。在1792 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平等,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等。曾积极参加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雅阁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于1793年8-9月遭到镇压。

7、“热月政变”: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事件。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中的丹东派和埃贝尔派的残余力量联合平原派,通过决议逮捕了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领导人,并很快送上了断头台。此事变结束了恐怖统治,恢复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

8、《1795年宪法》:1795年8月,国民公会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现国民公会的代表要在即将按宪法选举的新立法机构中占有2/3席位。这是热月党保障自己统治地位,防止王党和雅各宾派残余进入立法机构的措施。10月巴黎的王党叛乱被镇压后,这部宪法得以正式生效。这就是共和三年宪法(或称1795年宪法)。内容:A、宪法仍继续维持法国的共和体制。B、规定了法国新的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立法机构为两院制,上院称养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500人,就称五百人院。行政机构是由5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是集体的行政首脑,下设各部。督政府由立法机构任命。另外设独立的司法机关。C、实行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上下两院均由选举产生,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

1795年宪法既以共和政体区别于1791年宪法,又以规避权利平等的提法和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而区别于1793年宪法。它是一部保障资产阶级独占统治的,带有革命高潮时期若干痕迹的宪法,体现了热月党新宽容派的基本纲领。

9、“芽月起义”:共和三年芽月10日(1795年3月30日),巴黎群众举行集会,喊出了“要面包”,“要一七九三年宪法”等口号。芽月12日(4月1日)的群众示威规模更大,而且冲进了国民公会。国民公会根据《特别公安法》鸣起警钟,皮什格吕将军率军队将群众驱散,次日又清洗了圣安东区。4月10日,国民公会下令解除一切“恐怖主义者”武装,收缴了大批枪支,并进行了大逮捕。这就是大革命史上的“芽月起义”。

10、“牧月起义”:镇压芽月起义后,热月党国民公会不仅没有使经济状况好转,而且在5月15日将巴黎面包配给量降到每人每天不足半磅。16日又通过决议,宣布凡印有国王头像的指券一律终止流通。当时社会上只有50锂以下小面额指券还没有被废除,主要在一般群众

手中。因此,这个法令的主要受害者是群众,这就激起了新的起义即“牧月起义”。牧月1日到4日(5月20—23日),巴黎人民举行了规模不亚于1792年8月10日的武装起义。群众从国民自卫军营房夺得武器,攻人国民公会。起义的第二天,群众占领市政厅,自行选举了市长和公:社检察长。这时,国民公会已凋来军队,逮捕了一批左派代表,取消了前一天的决议。第三天、第四天,政府军对群众进行了镇压,终于将起义平定。接着又是大逮捕。

11、巴贝夫平等派运动:巴贝夫等转入地下活动,组织起平等派,其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他的共产主义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坚持要以暴力夺取政权,建立革命专政,以此来实现其理想。按计划,他们定于1796年5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格里泽尔告密,督政府于5月10日将其组织破坏,巴贝夫等65人被捕。经过长期审讯,巴贝夫及其战友达尔特被判处死刑,于1797年5月27日执行。其余人被判刑或释放。

12、“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督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也通称“雾月18日政变”。众多国内外学者认为“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3、《拿破仑法典》 :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民法典》在1807年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该法典充分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A、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制度,保障私有财产不得侵犯;B、固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自由无阻地利用在革命期间得到的小块王地;C、规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特权及人身依附关系;D、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法典(马克思、恩格斯语),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成就(后经对此修改,至今仍在法国使用);作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对欧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4、“大陆封锁”政策: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在1807-1810年间又陆续颁布了《华沙敕令》、《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敕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

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5、滑铁卢战役:

16、七年战争(1756-1763年)

1756~1763年间,分别由英国、普鲁士和法国、奥地利、俄国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失地,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等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便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

在欧洲陆上战场,主要是普鲁士在英国支持下对抗奥、俄、法。1762年前,两方军队互有胜负。1762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 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1763年 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第六节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1、“开明专制”: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普、奥、俄、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专制君主,利用人们对所谓“开明君主”的幻想,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定和加强自已的统治,但并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废除农奴制度。历史上称为“开明专制”。

第七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欧洲的革命运动

1、神圣同盟:1815年6月,俄、普、奥三国为维持维也纳体系,迅速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巴黎结成的同盟。曾出兵镇压19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革命。因参加国内部的矛盾逐步激化,受1848年欧洲革命的冲击而最后瓦解。

2、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12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他们主张废除农

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了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揭开了俄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3、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4、路易•波拿巴:

5、法兰克福议会:

6、七月王朝:

7、路易•菲利普 :

8、“街垒国王”: 第八节 拉丁美洲革命运动

1、“米达”制:“米达”制起源于秘鲁的前印加时代。“米达”在当地语言中是“轮换”的意思。前殖民时代,“米达”制是当地的一种义务劳动制。

2、杜桑•卢维杜尔:18世纪末19世纪初海地革命领袖。1791年参加黑人起义,逐渐成为革命领袖,率军先后打败法、西、英殖民者,于1801年宣布海地自治,被推为终身总督。后被法国殖民者诱捕,死于狱中。3玻利瓦尔:

4、圣马丁:

5、“多洛雷斯呼声”: 第九节 工业革命

1、“卢德运动”: 英国早期的工人运动,以自发破坏机器为基本特征。传说工人卢德于1779年首先使用锤子打破机器。此后运动发展很快,到19世纪初达到高潮。但运动随即被统治阶级镇压下去。

2、瓦特:

3、德意志关税同盟 : 是在普鲁士领导下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中较大的18个组成。使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除奥地利之外的3/4的土地上,2300万人口中实现了进出口税和过境税的统一。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19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也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

第十节 马克思主义

1、圣西门:

2、傅立叶:

3、欧文:

4、共产主义同盟:

第十一节 第一国际

1、蒲鲁东主义:在社会经济制度上维持小私有制;在政治制度上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主张用社会改良的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具体是成立“交换银行”。

2、巴枯宁(1814-1876年):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1842-1851年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侨居意大利期间,形成了一套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观点。1868年在日内瓦成立无政府主义的国际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3、圣马丁堂大会: 第十二节 巴黎公社

1、色当战役:

2、梯也尔:

3、“五月流血周”:

4、《国际歌》:

下载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近代史教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历史 期末复习教案:世界近代史复习教案人教版

    (4课时) 一、世界近代史知识体系 (一)科技革命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手工工场时代(16-18世纪):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 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

    高中世界近代史(总结)

    世界近代史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1.欧洲文艺复兴 定义:14-16世纪的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们发掘和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近代史》推荐书目

    《世界近代史》推荐书目马克思:1.《所谓原始积累》(《马恩选集》卷二) 2.《资本论》卷一(章十二、十三) 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18日》(《马恩选集》卷一)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3

    再浸礼派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个激进派别。11世纪初出现于瑞士、德国、荷兰等地。他们遵循慈温利的主张,认为婴儿不应受到罪的惩罚。因此婴儿洗礼是渎神的形式,唯成年受洗方为......

    2012《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制的重大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广......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五篇模版)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 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

    世界近代史补充范文大全

    简述尼德兰革命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迅速。毛织和麻织业是尼德......

    首都师大世界近代史题库

    选择题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 1 传入英国的加尔文教也被称为: ( ) A.天主教B.国 教C.清 教D.基督教 2 指出靠转运黑人奴隶而发展起来的城市: ( ) A.伦 敦B.利物浦C.曼彻斯特D.伯明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