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向会斌
世界近代史教学大纲
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世界近代史 一.关于世界近代史的时段分期问题 二.学习世界近代史课程的基本要求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近代史的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的中国与日本 第一节 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原始积累的本质 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
三.地理大发现及其经济后果
1.地理大发现的动因 2.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3.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后果 四.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一、文艺复兴的概况
二、人文主义精神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五、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宗教改革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二.马丁·路德与德国的宗教改革 三.德国农民战争
四.加尔文教与瑞士宗教改革 五.英国的宗教改革
六.天主教会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第四节 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
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成熟 三.尼德兰革命及其历史方位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一.明代中国专制制度的强化
1.宦官专权与内阁纷争 2.土地兼并与农民起义
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缓慢发展 4.明代的海外贸易、海禁政策 5.西方殖民者的对华侵略
向会斌
6.文化与科技
二.16世纪封建统治下的日本
1.“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2.农工商业与城市的发展 3.丰臣秀吉重新统一日本 4.封建统治的强化 5.侵朝战争
第二章 17世纪迄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一.革命前的英国社会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革命前的社会等级构成 3.清教运动
4.斯图亚特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革命形势的成熟 二.革命的开始与第一次内战
1.长期国会开始阶段的活动 2.议员的政治分化 3.第一次内战
三.两次内战之间的政治斗争
1.第一次内战结束后的英国国内形势 2.长老派与独立派的斗争 3.独立派与平等派的斗争
4.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四.第二次内战与共和国的建立
1.第二次内战 2.普莱德清洗
3.英吉利共和国的建立 4.平等派起义 5.掘地派运动
6.政府爱尔兰和苏格兰 7.英荷战争
8.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建立
五.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
1. 1660年君主制复辟 2. 辉格派与托利派
3. 1688年“光荣革命”
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初期发展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内阁制的形成
3.王权的衰落与议会权力的增长 4.辉格派的政治优势
七.17世纪英国文化、思想的发展
1.概况
向会斌
2.约翰·弥尔顿与詹姆斯·哈林顿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制度
一.典型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法国
1.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2.波旁王朝早期的法国 3.投石党运动 4.路易十四时代
5.路易十五与法国专制制度化的危机 二.分崩离析与经济落后的德意志
1.神圣罗马帝国 2.三十年战争
3.“农奴制第二版”
4.奥地利君主国及其“开明专制” 5.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及其“开明专制” 三.封建农奴制的俄国
1.沙皇专制制度的确立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开始 2.等级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 3.彼得一世改革
4.叶卡特琳娜二世及其“开明专制” 四.波兰、瑞典与丹麦
1.波兰的贵族专权和国家解体 2.瑞典、丹麦的经济、政治概况 3.北方战争
第三节 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时代基础 二.启蒙运动的思想渊源 三.启蒙运动的发源:英国 四.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
1.伏尔泰与孟德斯鸠
2.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 3.让·雅克·卢梭 4.弗朗索瓦·魁奈
5.让·梅叶、摩莱里、马布利 五.启蒙运动的历史方位
第四节 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东方诸国的衰落
一.明末清初的中国
1.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2.清朝前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学术文化
二.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
1.德川幕府的专制统治 2.幕藩体制下的日本社会 三.莫卧儿帝国
向会斌
1.莫卧儿帝国的建立 2.阿克巴与印度的统一 3.沙加汗“黄金时代”
4.奥朗则布与莫卧儿帝国的盛衰 5.文化和社会生活
四.奥斯曼帝国的强盛与衰落
1.奥斯曼帝国的对外扩张
2.奥斯曼帝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3.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殖民扩张及其后果
一.荷、英、法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
1.葡萄牙、西班牙海上霸权的丧失 2.荷兰的殖民扩张 3.荷、英、法海上争霸 二.西方世界优势的形成
1.西方先进、东方落后局面的初步形成 2.西方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 3.东方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三.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
1.世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2.全球均势的变化 3.全球文化的交流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一.英属北美殖民地
1.北美13个殖民地
2.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3.殖民地的政治民主因素 4.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5.启蒙思想的传播 二.美国的建立
1.北美殖民地与宗主国矛盾的尖锐化 2.武装斗争的开始
3.潘恩的《常识》与舆论的变化 4.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 三.艰苦的独立战争
1.艰苦的战争 2.法国的参战 3.独立战争的胜利 四.杰佛逊与民主改革
1.激进派与保守派的斗争 2.各州的民主改革 五.从“邦联”到“联邦”
向会斌
1.谢斯起义
2.从“邦联”到“联邦” 3.1787年《联邦宪法》
4.美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历史方位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一.旧制度的危机与革命形势的成熟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 二.三级会议与大革命的爆发
1.三级会议的召开
2.国民议会与三级会议的终结 3.攻占巴士底狱 三.“八九年原则”和旧法国的改造
1.“八九年原则”的确立 2.1791年宪法
3.立宪派的统治及共和运动 四.吉伦特派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反封建的政绩
2.共和国的成立和吉伦特派与山岳派的斗争 3.限价问题和疯人派运动 五.雅各宾恐怖
1.雅各宾政府对国家的民主改造 2.恐怖统治 3.镇压反对派 4.热月政变
六.热月党与督政府统治
1.终结雅各宾恐怖 2.“热月反动” 3.巩固统治的斗争
4.督政府的统治 七.拿破仑帝国的兴亡
1.“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 2.执政府
3.拿破仑帝国的建立及其矛盾 4.帝国的倾覆
八.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方位
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一.维也纳会议及神圣同盟对革命运动的镇压
1.维也纳会议与“维也纳体制” 2.神圣同盟及其反革命活动 3.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4.神圣同盟的瓦解 二.1848年革命
向会斌
1.革命的任务 2.法国革命 3.德国革命 4.奥地利革命 5.意大利革命 三.拉丁美洲革命运动
1.革命前的拉丁美洲 2.殖民统治的危机 3.海地革命
4.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①墨西哥和中美的独立战争 ②南美北部的独立战争 ③南美南部的独立战争 5.葡属巴西的独立运动
6.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思考题:
1.为什么说北美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与英国革命比较,有何特点? 2.评价1787年宪法。
3.评价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的历史功过。
4.分析限价运动、疯人派运动与法国大革命进程的关系。5.论述雅各宾恐怖统治的实质和特点以及它的作用和结局。6.评价热月政变和热月党的统治。7.评价拿破仑。
8.分析维也纳会议总决议的本质及维也纳体制的格局特点。
9.分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的原因,评价路易·波拿巴及其政权。10.评1848年德国革命。
11.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 工业革命·工人运动的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及早期社会主义运动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的历史前提 二.工业革命的过程
1.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
2.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 3.瓦特的蒸汽机
4.工业革命的社会经济后果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
一.法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二.美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三.德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四.俄国工业革命及其特点
第三节 工人运动的发展
一.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二.工人阶级状况
向会斌
三.三大工人运动
1.英国宪章运动 2.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3.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4.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创立 5.《共产党宣言》
6.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第五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一.第一国际
1.五六十年代的工人运动 2.第一国际的成立
3.促进国际无产阶级联合的斗争
4.在国际内部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5.第一国际的解散 6.第一国际的历史意义 二.巴黎公社
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危机及其崩溃 2.3月18日起义和巴黎公社的诞生 3.巴黎公社的伟大创举 4.巴黎公社失败的教训 思考题:
1.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前提和影响。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有那些特点和弱点。
3.19世纪前半期英、法、德三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4.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有哪些?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
5.第一国际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有哪些主要功绩。
6.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它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
一.英国1824—1867年的改革
1. 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状况 2. 托利党专政
3. 中等阶级的胜利:1832年改革
4. 19世纪50、60年代的英国工人运动 5. 议会与两党制
6. 工人阶级取得发言权:1867年选举改革
向会斌
二.俾斯麦与德国的统一
1.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2.统一的道路
3.宪法纠纷与俾斯麦上台
4.三次王朝战争与德意志的统一 三.意大利的统一
1.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2.统一运动中的两条路线 3.1859年对奥战争 4.加里波第的远征
5.意大利统一的最后完成 四.俄国1861年改革
1.俄国农奴制危机 2.废除农奴制的斗争 3.克里木战争
4.1861年农奴制改革 五.美国内战
1.北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南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3.两种制度矛盾的激化 4.内战的爆发
5.《宅地法》与《解放宣言》 6.南方重建 六.日本明治维新
1.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倒幕运动
4.1867—1869年的革命 5.明治政府的建国三大政策
6.明治维新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一.从人权理论向自由主义的演变 二.贡斯当的自由主义学说
三.边沁的功利主义和穆勒的自由学说 四.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五.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 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一.中国被打开大门
1.两次鸦片战争 2.外国资本的入侵 3.清王朝的屈膝投降 4.太平天国运动 二.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
1.法国的侵略
向会斌
2.法国的殖民政策
三.朝鲜危机与外国资本入侵
1.闭关锁国 2.李朝的改革 3.实学派思潮
4.法国和美国的侵略 四.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
1.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民族大起义 五.伊朗的衰落
1.沙法维国家 2.纳迪尔的统治 3.卡扎尔王朝 4.巴布教徒的起义 5.伊朗的改革运动
六.埃及与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1.抗法战争
2.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3.列强的入侵和埃及的半殖民地化 七.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奴隶贸易
2.反对入侵者的斗争
八.资本主义入侵下的拉丁美洲诸国
1.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考迪罗的统治 3.英、美资本的渗入 4.墨西哥的改革 九.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世界连结成为整体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特点和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二.1871—1900年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 三.垄断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1.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2.垄断组织的形成 3.各国垄断组织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历史方位
1.垄断组织只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开始成熟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垄断组织以为着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剥削性和侵略性的加强
第二节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趋向
向会斌
一.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交错叠现 二.政治民主化的典型——英、法、美
1.英国的自由主义改革 2.法国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 3.美国的两党制与政治民主
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的典型——德、俄、日
1.德意志帝国的发展 2.俄国的沙皇专制
3.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
第三节 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二.尼采的维意志论
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新流派 四.德国的历史学派 五.奥地利学派
第四节 欧美工人运动·第二国际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 二.第二国际的成立
三.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四.右倾机会主义的泛滥 五.第二国际的成就
第五节 1871—1900年的国际关系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新格局 二.帝国主义的矛盾 三.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四.“三C”与“三B”
第六节 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非拉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一.亚洲诸国
1.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朝鲜人民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3.印度的革命运动 4.越南的民族解放运动 5.菲律宾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非洲
1.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狂潮 2.非洲各国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3.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三.拉丁美洲
1.美国势力在拉丁美洲的加强 2.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3.巴西的废奴运动与共和国的建立 4.古巴独立战争
结束语 世界连结成为一个整体
向会斌
世界近现代史核心知识点
近代资本主义部分
政治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1)、斯图加特王朝专制统治;(2)、新兴资本主义兴起,要求政治与经济权利;(3)、清教运动发展;(4)、苏格兰民族起义 过程:(1)、国王与议会额权力斗争(大抗议书);(2)、第一次内战,【1】新模范军,【2】独立派;【3】平等派;【4】马斯顿荒原战役、纳西比战役;(3)、第二次内战,【1】普莱德清洗;【2】掘地派运动;【3】护国公制度;(4)、1688年“光荣革命”;
5、1689年《权利法案》 影响:(1)、促进英国资本主义发展;(2)、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3)、对欧洲资本主义革命产生借鉴与推动作用
2、美国独立战争 原因:(1)、欧洲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的影响;(2)、英国在北美殖民地的残暴统治;(3)、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过程:(1)、波士顿倾茶事件;(2)、莱克辛顿枪声;(3)、大陆会议与《独立宣言》;(4)、萨拉托加大捷;(5)、邦联条例;(6)、《联邦宪法》;(7)、三权分立制度
结果:
1、北美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
2、为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3、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4、推动了美洲各民族的解放斗争的发展
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原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2)、市民阶级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波邦王朝专制统治的危机; 过程:(1)、三级会议;(2)、《人权宣言》;(3)、斐杨派革命时期(1791年宪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4)、吉伦特派革命时期(瓦尔密大捷);(5)、雅各宾派革命时期(1793年宪法,革命恐怖);(6)、督政府统治时期(热月政变);(7)、执政府统治时期、拿破仑帝国(打击反法联盟战争、拿破仑法典)影响:(1)、确立法国资产阶级政治与经济体制;(2)、在欧洲扩展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观念;(3)、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革命形势的深入;(4)、打击了以波邦王朝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
5、开辟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4、俄国农奴制改革 原因:(1)、农奴制统治陷入危机;(2)、俄国封建经济落后;(3)、罗曼诺夫王朝专制统治黑暗与腐败;(4)、社会矛盾激化,农民阶级分化严重;(5)、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过程:(1)、革命民主派运动;(2)、1861年农奴制改革(农奴身份、土地转换;地方自治权、司法改革)
性质与作用:(1)、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化措施;(2)、对农民的欺骗与土地、财富掠夺;(3)、没有触动沙皇专制统治基础
5、德意志帝国建立
原因:(1)、1848年革命的影响;(2)、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普鲁士在德意志诸邦中脱颖而出;(4)、德意志不统一的现状及其弊端日趋严重;(5)、资产阶级的宪法之争
过程:(1)、俾斯麦在普鲁士的专制独裁;(2)、对丹麦战争;(3)、对奥地利战争;(4)、普法战争;(5)、德意志帝国建立
影响:(1)、结束德意志长期分裂局面;(2)、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3)、改变了欧洲旧的国际关系格局;(4)、保留了大量封建统治残余
6、日本“明治维新”
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与不断壮大;
2、德川幕府统治的腐败与黑暗;
3、日本社会矛盾激化;
4、外国入侵家中民族危机;
5、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与扩散 过程:
1、倒幕运动;
2、伏见、鸟语战役;
3、明治维新变革:【1】废藩制县;【2】废除封建等级身份;【3】土地改革;【4】殖产兴业;【5】教育与社会习俗改革【6】向西方学习,文明开
向会斌
化;【7】富国强兵
影响:(1)、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2)、摆脱了被西方殖民化的民族危机;(3)、保留了封建参与,助长了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殖民侵略
7、近代后期欧美资本主义政治新状况
【1】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均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国际机器日益加强,国家政治结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民主进一步扩大。
【2】英国进一步完善其议会选举制,完善内阁制,发展以两党制为核心的内阁负责制 【3】国主要式发展并完善其两党制政府形式。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民主党与辉格党-民主党与共和党
【4】法国的多党政治,导致政治形势变化起伏,政府倒换频繁。
【5】德国强化其集权控制,《非常法》控制反对力量,限制社会民主工党;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6】日本进一步发展其天皇制,1889年2月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整体,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7】俄国完善国家专制统治,建立杜马制度,镇压国内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经济篇
1、新航路与地理大发现
条件:(1)、航海技术进步;(2)、地理条件;(3)、商业进步;(4)、专制政府支持;
内容:(1)、迪亚士发现好望角;(2)、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3)、达·迦马地理发现;(4)、麦哲伦环球航行
结果:(1)、殖民征服;(2)、东西方文明交流;(3)、欧洲商业革命
2、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为中心(英国的特殊性:
1、圈地运动;
2、海外殖民掠夺;
3、优越的地理位置;
4、手工工场的基础与技术积累)
标志性成果:
1、纺织工业(纺织技术进步,包括飞梭、珍妮纺纱机、骡机等)
2、采掘业、冶炼业(蒸气机、炼铁法)
结果:
1、英国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发展;
2、由英国向西欧、北美扩散,遍及欧美大陆的工业革命;
3、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对外殖民进程;
4、加速了欧美资本主义政治与社会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19世纪60-70年代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普遍使用为标志,使世界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标志性成果:(1)、内燃机发明,动力系统的一次革命。(2)、汽车出现,随之出现远洋轮船、飞机、拖拉机等。(3)、石油开采业发展。(4)、化学工业发展,化学产品大量出现;(5)、火药发明,运用于军事工业;(6)、钢铁工业发展,“吹气精炼”-“贝氏转炉”-“平炉炼钢”
特点:(1)、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前提;(2)、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国同时发生;(3)、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后起国家出现跳越式发展。
影响:(1)、资本主义工业结果变化;(2)、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技日趋术复杂、分工合作增加;(3)、生产与社会划分工进一步细化,泰罗制出现,资产阶级有序、科学管理。(4)、垄断产生。
3、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分析 【1】 美国式道路;【2】普鲁士道路
4、垄断资本主义的政治与社会(1)垄断资本主义及其特点、影响 定义:垄断组织一般是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独占生产何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尔联合起来的垄断经济同盟。垄断组织包括托拉斯(若干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与相关企业组成)、辛迪加(同一生产部门少数企业通过联合控制销售、原料采购价格的联合)、卡特尔(生产同类产品大企业
向会斌
通过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生产规模达成协定后的联盟)、康采恩(共同依赖某一大金融集团的不同企业、公司、银行组成的联合)等
成因:(1)、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大生产的普及,工业竞争加剧;(2)、资本主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需要新的调解与控制方式,以攫取高额利润;(3)、垄断组织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特点:(1)、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程度不同,美国、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最快,垄断化程度最高,日本、俄国相对落后。(2)、各国垄断组织的分布相对不同,美国集中在钢铁、石油、汽车等领域,德国集中在采煤、化学、电气、冶金等领域,法国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日本集中在商业、金融、运输领域。(3)、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主要是从经济垄断最终走向政治垄断。
结果:(1)、积极效果是推进生产力更大程度的发展;(2)、消极结果一是垄断价格降低了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3)、加剧社会竞争;(4)、促使食利阶层出现;(5)、推动了世界范围更大规模的殖民扩张;(6)、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思想与文化篇
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运动
原因: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新生产关系的萌芽;
2、新兴市民阶级兴起;
3、人文主义精神的呼唤;
4、巧托复古的声名,表达资产阶级化的世界观
内容:
1、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文学:【1】但丁《神曲》;【2】彼特拉克《歌集》;【3】薄迦丘《十日谈》;艺术:【1】达芬奇《蒙娜丽莎》;【2】米开朗基罗《创世纪》;【3】拉斐尔《雅典学院》;【4】提香《圣母升天》;政治:【1】马基雅维利《君主论》;【2】康帕内拉《太阳城》;
2、尼德兰文艺复兴运动:伊拉斯莫《愚颂》
3、英国文艺复兴运动:【1】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2】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3】托马斯·莫尔《乌托邦》【4】培根“归纳法”
4、法国文艺复兴运动:【1】拉伯雷《巨人传》;【2】笛卡儿《哲学原理》、《方法论》
5、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塞万提斯《唐吉炣德》 6其他学科:【天文学】哥白尼“太阳中心说”、开普勒“椭圆轨道说”;伽利略“太阳中心体系”、布鲁诺“宇宙无限论”;【医学】维萨里“解剖学”、哈维“血液循环论”
影响:
2、启蒙思想运动
原因:
1、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与发展;
2、自然科学发展、进步;
3、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内容:
【政治理论】:
1、霍布斯《论政体》与《利维坦》,主张“自然权利说”;
2、洛克《关于政府的两篇论文》,主张“三权分立说”;
【社会理论】:(1)、伏尔泰《哲学词典》,主张君主立宪,倡导开明政治;(2)、孟德斯鸠《法的精神》,主张权力分治,相互制约;(3)、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与《社会契约论》,主张人民主权和民主政治;(4)、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布利、摩莱里,提倡平均主义思想
【农业】魁奈《经济表》重农学派代表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大农业,允许自由竞争,实行单一税制
实践:开明君主制:(1)、普鲁士菲特烈二世改革;(2)、俄国叶卡特林娜二世改革;(3)、奥地利特莉萨与约瑟夫二世改革
意义:(1)、有助于改善欧洲各国的政治统治状况;(2)、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实践资产阶级的民主、进步思想主张;(3)、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专制君主制政权;(4)、在思想方法和世界观上存在严重缺陷,不相信大众和人民
3、宗教改革运动
原因:(1)、罗马教会的黑暗与腐败;(2)、自然科学进步下怀疑主义对天主教教条的挑战;(3)、市民阶级扩大,市民意识增强,民主国家意义增强;(4)、共同语言逐渐形成,教会垄断地位被打破;(5)、世俗君主政权不断强化
内容:(1)、马丁·路德与德国宗教改革;(2)、加尔文与瑞士宗教改革;(3)、英国的国教运动;(4)、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运动
向会斌
影响:(1)、有助于资产阶级文化与宗教意识加强;(2)、削弱了天主教会对欧洲社会、文化的控制;(3)、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市民阶级的进一步发展;(4)、有助于欧洲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国家的形成
4、自由资本主义到进步主义到现实主义
(1)、政治学说与理论:斯宾赛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发展与生物进化的规律相同,保证人的政治自由,人类社会未来是静止的)
尼采的唯意志论(强力意志说,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强者生存,意志是世界上的一切,超人将实现强力意志,不惜一切达到自己的目的)
(2)、经济学与理论:“德国历史学派”“旧历史学派”(代表人罗雪尔、希尔德布兰德、卡尼斯,强调国家干预经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反对自由贸易)
“新历史学派”(代表人施莫勒、布伦坦诺、瓦格纳,主张伦理道德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国家施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超越阶级且是抽象的,主张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称“国家社会主义”、或者“讲坛社会主义”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门戈尔,接受古典学派的经济自由思想,认为经济生活中存在着普遍规律,以个人心理动机分析经济现象,认为物品的价值在于其效用,稀少与效用决定了物品价值的前提条件,将割断价值与劳动的联系,抹煞了价值的社会性与历史性)
标志性事件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建立在雇佣劳动基础上的手工工场的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而手工工场只是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对劳动力剩余价值的剥削。“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标志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主要是指这三项中国的发明传播到欧洲,推动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制度。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标志:天文学革命(1543年《天体运行论》发表。)它揭穿了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和所谓的“上帝赋予地球以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使自然科学从神学和传统的“地球中心说”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开始以人和自然为观察、研究的对象。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始的标志性人物: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长诗《神曲》接露了教会的贪污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标志着揭开尼德兰革命序幕的事件:1566年的圣像破坏运动。该运动斗争目标首先指向了天主教会,是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第一次行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11月英国新议会的召开。在新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对派”,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而限制王权实际上等于部分的夺权,已经开始具备了革命的含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标志:1688年“光荣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之后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因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在其影响下,欧美许多国家都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汇成了一股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权利法案》的主要精神就是以明确的条文,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权等方面限制王权,同时将议会拥有的自由和权利用法律形式予以肯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地位的确立。因为从此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法律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农本思想向工商皆本思想的转变的标志:重商主义的推行。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主张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发展工商业,拓展对外贸易,奖励出口,减少进口,使金银流入而不流出,加紧殖民掠夺,其核心是大
向会斌
力拓展海外殖民贸易。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标志着(1)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国开始积极的进行对外殖民扩张活动(3)西班牙海上实力的丧失。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标志着荷兰的“世界海霸”和“世界商霸”地位的丧失。七年战争(1756——1763)中英国打败了法国,标志着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大帝国的地位。从此,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再也无力与英国抗衡。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陷巴士底狱。该事件说明法国人民在资产阶级的号召下开始用暴力向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发起进攻,而巴士底狱恰是法国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物。法国从传统的臣民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该宪法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标志“法制”取代了“人制”。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热月政变”。“热月政变”是结束过时的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恢复和建立资产阶级正常统治秩序的转折点。“波斯顿倾茶事件”标志着北美人民反对英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该事件反映出集中在波士顿的较量,成为北美殖民地或屈服或反抗的试金石,此后,北美人民面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在斗争中逐渐走向联合,并组织民兵,准备以武装斗争来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来克星顿枪声”。该事件是北美人民武装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美利间合纵国诞生的标志: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该宣言宣告北美殖民地正式独立。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转折的标志: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首先指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胜利,扭转了初期受挫的局面。其次指此后战场上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美国军民手中。再次指它增强了北美人民的必胜信念,同时还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等国家的援助。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该事件说明从《独立宣言》的发表到1783年,美国才真正从纸面上的独立变为实际上的独立。标志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开始的事件:海地革命。1791年海地首先掀起拉美地区反抗殖民统治的革命运动,1804年取得独立,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第一个独立的国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765年哈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主要是指产业技术的革命,“珍妮纺纱机”的出现表明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完成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的出现。它说明大机器生产已经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形成了世界市场,经济危机才会扩展到全世界,变成世界性经济危机。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标志着自由主义的产生,也标志着欧洲经济政策由传统的保护主义到自由竟争的转变。该书主要内容是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竟争,自由贸易,主张放任自由,把自由竟争当作永恒的法则。
第二篇:世界历史_阎照祥_《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世界近代史
英文名称: Mor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72
讲课学时: 64
讨论学时: 4
习题学时: 4
学分: 4
适用对象: 普通高校本科生
先修课程: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一、课程简介
世界近代史是师专政史专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世界近代史是世界从地区间相互分散隔绝到形成统一整体世界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走向成熟的历史。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下限是1900年。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与世界近代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抓住世界近代史的本质、主要矛盾和重点。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世界近代史是给人文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学习,要使学生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掌握1500—1900年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并向全世界扩张的历史,了解整体世界历史的形成,认识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基本要求
学习和讲授世界近代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同借鉴和吸收西方史学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理论和框框的限制,要突出世界近代史的主旋律,突出它的本质和精髓:突出资产阶级历史革命性,正是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世界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同时也不忽视资产阶级的反动一面。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世界近代史通论
第一章 16世纪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中国和日本
教学重点:介绍西欧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发展,主讲三大事件:一是地理大发现,二是文艺复兴,三是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
教学难点:分析三大事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为何将1500年左右作为世界近代历史的开端;了解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增强全球意识;达到认识这些事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
第二章 17世纪到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节 欧洲大陆的封建专制国家
第三节 欧洲启蒙运动
第四节 17到18世纪中叶的东方诸国
第五节 西欧列强的海外扩张及其后果
教学重点:第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法国和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专制制度;第三,明末清初的中国、日本;第四,西欧殖民扩张的两重性。教学难点:分析东西方社会差距形成的原因。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两大内容:一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即革命的“前夜",西方国家处于上升曲线;二是东方及欧洲以外地区国家的衰落,即下降曲线。掌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增强奋发图强和爱国意识。达到既知“西”又知“中”之目的。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1776——1849)
第一节 美国革命
第二节 法国大革命
第三节 拿破仑帝国
第四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的革命运动
教学重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
教学难点:分析比较美国、法国、拉美和欧洲革命的共同特点及不同之处,总结出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掌握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了解并分析比较美、法、拉美、欧洲革命的特点及异同,总结各个革命的性质、特点、成果和局限性;达到深入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目的。
第四章 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
第一节 英国工业革命
第二节 工业革命的扩散及其影响
第三节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教学重点:一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二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教学难点: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在西欧北美主要国家的扩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增长历史哲学意识;使学生达到全面认识历史发展动因的目的。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世界市场的形成第一节 欧美的民族民主运动、改革运动
第二节 自由主义思潮
第三节日本明治维新
第四节资本主义入侵下的亚非拉诸国
教学重点:一是德国统一运动、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二是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难点:学术界尚未定论的重大问题,应向学生解释清楚。尽量利用最新科研成果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学生了解19世纪中期是资本主义全球大发展时期;掌握英国议会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增强世界一体化
意识。
第六章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世界的整体化
第一节 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
第二节1 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欧洲的殖民帝国和亚非拉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第四节 世界的整体化
教学重点: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整体世界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垄断的评价。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的原因;掌握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力争达到对资本主义有较全面、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
名词解释:
圈地运动 倒幕运动 启蒙运动 拿破仑 俾斯麦 克伦威尔 林肯 萨拉托加战役 克里米亚战争 三十年战争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常识》 《门罗宣言》 明治维新 列宁主义 修正主义 开明专制 西进运动
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的背景有哪些?(4分)
2、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是什么?(4分)
3、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5分)
4、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5、巴黎公社实行的革命措施是什么?(5分)
6、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5分)
7、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
8、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的变化有哪些?(5分)
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5分)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性资本主义市场的特点是什么?(5分)列举题(15分)
1、列举德意志统-过程中三次王朝战争的时间及名称(3分)
2、列举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艺术家及作品(6分)
3、列举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及其代表人物(6分)
4、意大利统-的三次王朝战争(3分)
5、帝国主义的特征(5分)
6、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5分)
思考讨论题1、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5分)
2、试比较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15分)
3、试比较俄日两国废除封建制,走向资本主义的异同(15分)
4、论述英国在近代史前期成为世界最强大帝国的原因,而它在近代后期衰落的原因又是什么?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式:世界近代史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后辅导答疑为辅。同时适当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等。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实例教学法为主。
八、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章节 教学环节 讲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验 其他 合计
绪论 4 4
第一章 4 4
第二章 10 10
第三章 20 4 24
第四章 8 8
第五章 12 4 16
第六章 6 6
合计 64 4 4 72
九、考核方式
专题作业与期终闭卷考试相结合十、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参考书
(1)《世界近代史教程》,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新编剑桥世界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资本主义史》,(法)米歇尔?博德著,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5)《新教理论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三联书店1987年版。
(6)《法国革命史》,米涅著,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8)《论美国的民主》,(法)托克维尔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9)《拿破仑时代》(中译本),乔治?勒费弗尔著,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10)《美国史纲》,黄绍湘著,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1)《英国工业革命史》,林举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2)《日本近代史》,万峰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英国史》,蒋孟引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一卷),何宝骥、李应柴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5)《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长编》(第二卷),胡瑾、闵宝利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非洲通史》(近代卷),艾周昌、郑家馨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拉丁美洲史稿》(上、下、),李春辉著,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8)《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李春辉等著,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大纲制订人:史晓红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2007-3-1
第三篇:2012《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 1、1867年议会改革
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的第二次选举制的重大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虽然为工业资产阶级开辟了执掌政权的道路,但广大的中、下层人民仍然没有选举权。60年代初,争取第二次选举改革的广泛的群众运动在英国展开并逐渐高涨。1867年7月15日,议会下院通过了德比内阁提出的改革方案,并于8月15日成为法律。方案规定,取消46个“衰败选区”,把空余出来的席位分配给各大城市,降低了选举的资格限制,扩大选民范围。通过这次改革,选民总数从135万人增加到225万人,城镇选区的公民除寄宿工人外都取得了选举权,贵族地主的势力进一步降低,资产阶级在下议院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但农业工人和不住在城镇选区的产业工人,包括绝大部分矿工,以及妇女,都没有选举权,劳动群众长期以来为之奋斗的普选权仍远未实现。
2、葛底斯堡战役
美国内战期间的一场转折性的战役。1863年7月1日,米德将军率领北军波托马克集团军8.8万人与李将军指挥的南军弗吉尼亚集团军7.5万人在葛底斯堡进行战斗。经过三天的激战,南军伤亡2.8万人,北军伤亡2.3万人,北军取得此次战役的胜利。这是南北开战以来北军取得的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一大胜利。这一战后,南军一蹶不振,完全失去了进攻力,战争主动权从此完全操在北军手中。
3、红衫军
亦称“千人志愿军”,是意大利统一运动中加里波第组织的志愿军。因身着红衫而得名。1860年4月西西里爆发反西班牙波旁王朝统治的起义,加里波第在皮埃蒙特招募志愿军,参加者一半来自自由职业者和知识分子家庭,一半是工匠和工人,具有相当浓厚的民主派色彩。5月5日红衫军从热那亚出发,11日在西西里的马尔萨拉登陆,与当地起义人民会合,7月解放西西里。8月渡海在梅里朵登陆,向首都那不勒斯进发。9月初国王斐迪南二世出逃,那不勒斯解放。此后遂成为加里波第所统率的军队的泛称。
4、热月政变
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派专政的政变。因发生在共和二年热月9日(1794年7月27日)故名。1794年6月弗勒吕斯战役胜利后,外患逐渐消除,雅各宾派内部矛盾日益加剧,资产阶级不能继续容忍罗伯斯庇尔派的恐怖政策。丹东派余党联合平原派,在热月9日的国民公会上发动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被捕,10日被送上断头台。后热月党废除《嫌疑犯法》和《牧月法令》,召回被流放的吉伦特派分子,改组革命法庭,缩小救国委员会权力,清洗各级革命委员会,封闭雅各宾俱乐部,实行贸易自由等措施。热月政变建立了以热月党人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政权。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比较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联系与异同
⑴联系:①独立战争对南方的奴隶制进行妥协,删除《独立宣言》中谴责奴隶贸易的文字,建立了一个由
工商业资产阶级和种植园奴隶主共同掌握的政权,为南北战争埋下祸根。
②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直到南北战争期间颁布《宅地法》,才基本上按资本主义原则,解决了土地问题。
③南北战争是独立战争的延续与深入,完成了反英斗争未能完成的解放黑人人身自由的任务。④《独立宣言》中根据社会契约论思想提出“人民有权力建立新政府,建立在最能保证人民的安 全和幸福的原则上,其政权组织的形式也要以此为依归”,这为南北战争南方的独立提供一定 的合法性,他们认为奴隶制是最能保证南方人民幸福的。
⑵相同:①两者都是资产阶级革命,南北战争被称为美国“第二次革命”。
②两者的作用都是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
⑶不同:①背景不同。独立战争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而南北战争时已经过渡到机
器工业阶段。
②任务不同。独立战争面临的是殖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革命任务;而南北战争面临的是扫除本国 腐朽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的任务。
③动力不同。独立战争的革命动力是手工业工人、农民,商业资产阶级以及南部种植园主是领导 阶级;南北战争的革命动力是代表新的生产力的产业工人、渴望获得解放的黑人以及手工业者、农民,领导阶级是工业资产阶级。
④对象不同。独立战争的对象是英国侵略者及其在美国的代理人;南北战争的对象是原来领导阶 级之一的南部种植园奴隶主。
⑤结果不同。独立战争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美国的民族解放;南北战争使美国废除了 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
⑴相同:①两次改革都是在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各资本主义国家入侵,面临内外交迫的危机下实行的。
②两国都已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为资产阶级改革提供一定经济前提。③两次改革性质上都是统治阶级采取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④两次改革都在政治制度、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提出了重大的措施。⑤两次改革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
⑵不同:①戊戌变法时中国处于大一统的天下,封建势力没有分化,具有一种特殊的稳定性,缺少明治维
新前政治分裂割据的这一客观的社会条件。
②戊戌变法没有像明治维新那样的各种实力条件,既无兵力,又无根据地可据守,只是争取到一 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顽固派过于强大,因此政策不能像明治维新那样大力推行。③变革手段上,明治维新是由倒幕派通过国内战争,先夺取政权,然后再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但 戊戌变法却混淆了革命与改革的界限,在没有实权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改革。
④戊戌变法采取脱离人民、敌视人民的斗争路线,而明治维新却依靠广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主力 推翻封建统治。
⑤列强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客观上为明治维新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并且英国为打破幕府限制 自由贸易的障碍还援助倒幕派,但英日对戊戌变法的干涉没有达到明治维新时的程度,并且列 强已形成宰割中国的同盟,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⑥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 量,而且不断扩大,但戊戌变法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仅得到初步发展,力量薄弱。⑦改革进程上,明治维新在建立新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戊戌 变法在无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许多重要措施无法贯彻下去。
⑧结果上,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地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跻身列强之中,而中国在戊戌变法 后仍然继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继续饱受列强的凌辱。
3、比较德国、意大利两国统一运动的异同
⑴相同:①四分五裂的状态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促成两国统一运动兴起的根源。
②两国都是在一个中心封建王朝的领导下,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民族统一的。③两国都是通过王朝战争和对外战争的途径完成统一任务的。
④两国都有一位人物在统一运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德国是俾斯麦,意大利是加富尔。⑤两国在统一过程中都曾运用了外交手段稳定法国,阻止其干涉统一运动。⑥两国都有一个共同敌手奥地利。
⑦两国统一的结果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妥协的政权。
⑵不同:①任务不同。德国统一的任务是反对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而意大利分裂的原因除了封建邦
国割据外,还遭到以奥地利为主的外国势力的侵略,因此其统一任务除反对封建割据外,首要 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而德国统一运动并不具备此特点。
②领导成分不同。德国坚持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的主要是普鲁士的容克地主,领导人是狂热的君 主主义者俾斯麦,资产阶级软弱无力;而意大利的资产阶级却发挥较大作用,自由派的贵族和 大资产阶级在统一道路中结成了比较稳固的联盟。
③人民群众作用不同。德国统一运动没有出现声势浩大的“自下而上”的人民起义,“自上而下” 的道路占绝对优势;而意大利统一运动始终贯穿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道路的斗 争,致使不能排除以加里波第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下而上”统一意大利的争议性。
第三部分
材料题
1、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的外交政策
英国早期借助支持海盗抢夺西班牙的行为来获取利益。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17世纪末,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诱发了英荷战争。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又击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的地位。至19世纪中叶,英国逐渐丧失工业垄断地位,其外交政策转为侵占尽可能多的殖民地,保住已有的殖民地。因此,一方面它加强对海外殖民地的侵略,对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竭力进行镇压,同时在欧洲维持其“均势原则”,反对德国、意大利的统一事业,反对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的民族解放斗争。另一方面,英国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行“光荣孤立”政策,不同其他列强缔结联盟以免受牵累。同时,它害怕别的国家强大起来摆脱它的控制并与它争夺世界市场,竭力保持现状,甚至愿意使别的国家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如南北战争时一直支持南方的奴隶主。直到20世纪初英德矛盾日益尖锐,才放弃“光荣孤立”政策,陆续与日本、法国、俄国结盟。
从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在1812年的美英战争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823年门罗总统提出了史称“门罗主义”的外交政策,宣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1898年,美国挑起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夺取了菲律宾,侵占了古巴。美国另一扩张矛盾是亚洲太平洋地区。为了插足中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目的在于首先获得跟其它列强平等的侵略机会和权利,以进一步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排挤他国。进入20世纪后,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进行对外侵略,以武力干涉和经济上的奴役互相配合,逐步控制圣多明各、海地、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的财政,实际上把这些国家变为附属国,把加勒比海变为美国的“内湖”。
在路易十三时代,法国红衣主教黎世留把打击西班牙和德国作为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到了路易十四
时代,法国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断将势力扩张到印度、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马达加斯加等地。在同英国争夺世界殖民霸权的斗争中,法国遭到了挫折。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英国抱着敌视法国革命的态度,法国由此对外战争开始。到了热月政变后,一些政治投机分子和野心家趁机活跃,法国对外战争的性质由保卫革命果实逐渐走向对外侵略和扩张的道路,特别是第一帝国时期。到了第二帝国建立后,外交政策名为谋求和平,实际上是积极从事对外侵略扩张并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加紧抢占殖民地。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局势稳定下来,法国再一次加紧地推行殖民扩张的外交政策,把突尼斯、刚果、摩洛哥、越南等霸占为殖民地,此时殖民地的总面积已仅次于英国,比德、美、日的总和还多。同时,法国的另一外交政策是积极准备对德国进行“报复”战争,陆续和俄、英签订军事同盟协约,形成与德、奥、意对立的帝国主义战争集团。
德国最初的外交政策是“大陆政策”,也就是强调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同时,为了想在法国实力未恢复之前一举将其击溃,俾斯麦在1873年与俄国、奥匈帝国建立了“三皇同盟”。1882年又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目的是共同反对法国和俄国。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政策”使德国资产阶级不满,他们不甘心在殖民掠夺方面落后于其他列强。1888年新即位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不愿再受首相俾斯麦的控制,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此后,威廉二世推出新的外交政策,即“世界政策”,积极展开同英、法、俄等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此后,英德之间的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德法、德俄之间的矛盾也很尖锐。
2、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欧洲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后期的自由主义思潮。前两个已经耳熟能详,就不作介绍了,这里只介绍自由主义思潮中的几个代表思想。
功利主义。近代功利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边沁。他强调,人的全部活动、道德和立法的活动都只能依据一个原则,即功利。他解释说,功利就是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力争有利的东西而避免有害的东西。因此,他明确立法的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由此,他抨击英国当时的君主立宪制度。他指出贵族议员世袭的上院只代表少数人利益。他还认为立法者最应该关切的是保护公民的安全和私有财产,此外不应再干预其他方面。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都在“求乐避苦”,即按功利原则处世。
自由学说。以边沁思想继承者自居的穆勒,是19世纪中叶最有代表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抛弃了边沁不加区别地强调追求“快乐”的论断,认为快乐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他主张,理性的、有道德情操的快乐比仅仅是感官上的快乐要更高尚,更有价值。因此,当一个人追求快乐时,应该平等地顾及到一切人的利益。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价值是穆勒自由主义思想的核心。他还认为,自由包括思想、言论、信仰、志趣、贸易、经营、联合、个性发展、追求幸福等各个方面。其中,他十分强调思想、言论自由。基于这些见解,穆勒主张建立真正“民主制”,既能满足多数人要求,又能保护少数有教养者利益和意见的代议制政府。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产生于18、19世纪之交。它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利保持和发扬自己的语言、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在政治上建立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民族主义真正产生。拿破仑以战争方式将法国这种“民族国家”的形象传给了欧洲,唤醒或激起了各地区的,民族意识。1808年普鲁士发表《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提出成为一个民族的根本在于民族精神。后来,民族主义很快成为遍及欧洲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处在俄国、奥地利和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各民族,以及处在政治上四分五裂状态下的各民族,都纷纷举起民族主义旗帜,在欧洲形成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高潮。
社会达尔文主义。斯宾塞借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及行为准则,从而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不断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向前发展,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想的静止状态。一旦达到这种状态,社会进化停止了,人便会自动4
地做他应该做的事,而政府就会变成多余的东西而自行消失,人将得到最大的幸福。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这种理想境界,也是生存竞争,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他解释说,人们的素质不同,强者富有竞争力,善于适应环境,因而能成为社会的统治者和有产者,弱者由于无能及懒惰而丧失竞争力,只能变成贫穷的劳动者。他还认为,人类社会是个有组织的社会,为了确保人类自然选择的顺利进行,政府应保障人们的政治自由。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缺陷,表现把自然科学的进化论不加变通地应用于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的未来说成是一种静止状态完全是唯心主义的臆测。
3、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雾月政变以后,拿破仑鉴于国内的混乱局势,曾向英、俄、奥三国君主建议停战,但遭到拒绝。在必须仓促应战的条件下,他于1800年5月远征驻意大利的奥军主力,最终战败奥地利,促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俄国退出了同盟,普鲁士保持了中立,英国被完全陷于孤立。正当拿破仑准备集中力量打击英国时,英国议和了,并于1802年3月签订了亚眠和约。1803年5月,英国再次对法宣战。1804年8月第三次反法同盟形成。10月,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在特拉法加角全军覆没,拿破仑失去了渡海攻打英国的可能。但他陆上的进军并未受阻,11月攻下维也纳,12月与奥地利签订普列斯堡和约,使得俄军逃回本国,奥地利割地赔款,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1806年9月,第四次反法同盟形成,后来普鲁士也加入其中。法军连连取胜,11月攻入华沙,次年又占领普鲁士全境,最后在1807年7月先后与俄、普签订提尔西特和约,第四次反法同盟被击败。
根据提尔西特和约规定,普鲁士大片领土被法国占领,人口从1000万降到493万。和约表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已完全变为霸权主义了。在此之前,几次战争主要是由反法同盟方面挑起的,企图扑灭法国革命。尽管拿破仑有着很强的霸权主义野心,但是其战争在客观上仍具有反干涉的性质。第四次反法同盟被击败和提尔西特和约的签订,使以后的法国对外战争失去了反干涉的性质,完全变为侵略目的了。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堪称法国敌手的国家,倒是拿破仑在扮演欧洲的主宰并力图建立一个大陆体系。
1812年,拿破仑统率60万大军进攻俄国,并于9月占领了莫斯科。由于适逢冬天,法军没有足够的衣服食物,又没有在莫斯科掠回足够资源,不得不于10月后撤。这时俄国人民到处组织游击队和民军,配合正规军打击法军,使得60万大军最后只剩下两三万人。拿破仑退回法国后,反法同盟跟踪追击,于1813年10月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3年3月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客观上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农民的解放,是有它积极的一方面的。但是后期的对外战争变为了侵略战争,侵略和奴役其他国家和民族,结果正如梯也尔在《执政府和帝国的历史》一书中所评价的“使得一百万人的生命毁灭在战场上,激起整个欧洲来反对法国”,最终导致他个人的失败。
第四篇: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路德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创立的新教。1529年,由马丁·路德创立于德国。其思想主要包括:①因信称义,认为只有信仰上帝才能得救。②强调《圣经》的最高权威。③人人皆祭司,主张教徒平等。④简化宗教仪式,建设廉洁教会。1546年,德国新教与天主教诸侯国发生战争。1553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合约,确定“教随国定”的原则。至此,路德教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
【英国国教】:
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建立的民族教会。又称安立甘宗。1534年,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1563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公祷书》和《三十九条信纲》,规定了英国国教的教义。英国国教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中清教徒 更是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加尔文教】:
16世纪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创立的新教。16世界30年代中期,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约翰·加尔文。加尔文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预定论。加尔文的圣礼体现了廉俭和平等的思想。圣礼只保留洗礼和圣餐礼两种。加尔文教教会神职人员大量减少,只设长老、牧师、教师、执事四职。1541年,加尔文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日内瓦神权共和国。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法国的胡格诺教派、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结果】
沃姆斯敕令:1521年4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会议上颁布的一项敕令,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双方进行了两小时辩论。教皇利奥十世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要求帝国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静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恨,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奥格斯堡合约:1529年帝国会议在斯拜尔召开,重申了沃姆斯会议反对异端的禁令,路德派诸侯拒绝接受该决定。1546年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诸侯国之间的战争。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合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1552年以前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均应由其继续占有。路德派得到了正式承认,它主要分布于德国北部,南部仍为天主教国家。合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诸侯之间的战争,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南特敕令》】:
1598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颁布的宗教法令。主要内容为:宣布天主教为国教,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为了保证胡格诺贵族的权利,敕令又允许他们维持两万五千人的兵力和保留若干个城堡。巴黎高等法院由天主教徒和胡格诺教徒担任法官,共同处理宗教争端。南特敕令使胡格诺教徒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在欧洲开创了宗教宽容先例,但遭到了罗马教皇与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莎士比亚】:
英国戏剧家。1564年出生在沃里克郡。一生中从事喜剧活动长达23年,创作戏剧37部、十四行诗154收、长诗2首,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威尼斯商人》等。其中《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被誉为“莎氏四大悲剧”。其中《哈姆雷特》最为著名,作者在此剧中寄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理想。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
【米开朗琪罗】:
意大利雕刻家。1475年出生于佛罗伦萨。主要作品有雕刻《哀悼基督》、《大卫》、《摩西》、美第奇家族陵墓雕像群;其壁画《创世纪》《末日审判》被称为世界上最宏伟的艺术作品;建筑设计: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圆顶等。其作品中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与达芬奇、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根枝请愿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
【长老派】
英国清教徒中的一派。它反对英国国教的主教制,提出以选举产生的长老来取代国王任命的主教。即由长老组成宗教会议,管理教会,故被称为“长老会”教派。
随着反封建斗争的日益激烈,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长老会逐渐演变成政治派别。其倾向温和,反映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态度,在国会中最初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向王权作斗争。
革命初期,长老派掌握国会的领导权,着手进行对封建制度的改造,颁布了一系列反封建法令,保障工商业发展;在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以长老会取代国教。
但由于其经济政策的排他性和主张向国王妥协,1647、1648年,先后两次被激进的独立派清洗出国会。
【独立派】
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主张每一个宗教团体都独立自治,按照大多数教徒的意见管理。
英国革命期间,该教派逐渐演变为政治派别,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态度较激进。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共同与国王作斗争。
独立派领袖人物为克伦威尔,由于其在军事上的胜利,从而使独立派在国会中的地位大为加强。独立派主张建立共和国,后在各个问题上与长老派的分歧加剧。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1644年通过的《自抑法》,迫使长老派的势力撤出军队,独立派掌握军队指挥权。
1648年进行的普莱德清洗,将长老派彻底清洗出国会,独立派掌握了国会的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独立派执掌政权,把革命推向了高峰。其间:①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②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③并积极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颁布《航海条例》④又在英荷战争中打败荷兰。1653年,独立派建立以克伦威尔为“护国主”的军事独裁体制。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
【平等派】
英国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平等派主张: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②扩大选举权③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④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⑤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李尔本起草的《千万公民抗议书》,标志着平等派成为一个独立地政治派别。平等派与独立派联合共同对抗长老派。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平等派对于1646年至1649年间的英国革命有巨大推动作用,其人民主权和自然权利等学说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具有深远影响。
【李尔本】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等派的领导人,激进民主主义思想家。1638年因为散发反对主教制的小册子被监禁。
内战开始后,李尔本参加议会军。“新模范军”成立时,他因拒绝承认“庄严的同盟与圣约”被解职。1645年8月,李尔本因批评议会和军队领导人,再次被捕入狱。1647年8月获释。随后,李尔本和他的同道者们拟订了平等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公约》。1649年因抨击共和国当权者,第三次被捕。数万人签名要求释放他。法庭不得不宣判他无罪。1652年1月,克伦威尔惧怕他的影响,把他驱逐出国。1653年4月回国后又遭监禁。1655年获释。1657年8月卒。
他主张:①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人民;人人都享有天赋的权利。②在政治上应消灭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③在经济上取消垄断专卖权、什一税④同时实行宗教宽容、言论自由等。著有《英国的天赋权利》、《人民公约》、《揭露英国的新枷锁》等。
【掘土派】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代表无地或少地农民的空想社会主义派别,又称真正平等派。领导人是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掘土派运动始于1649年4月,在温斯坦莱和埃弗拉德的领导下,掘土派占领萨里郡圣•乔治山上的公用地和荒地。由于地主和军队的镇压,到1651年,掘土派运动失败。1652年,温斯坦来发表《自由法典》。详细阐述了掘土派的主张,阐述了掘土派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包括:①认为土地私有制是万恶之源。②人们生活在公社里,共同劳动,共同吃饭③不主张用暴力实现以上目的。掘土派反映了英国社会最贫穷阶层的思想和愿望。但是英国刚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掘土派的理论没有社会基础,因此不可能实现。但它依然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阶段。
【辉格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他们被政敌称为“辉格派”。辉格党主要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及一部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
【托利党】
1679-1681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问题,议会内部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公爵排斥在继承权之外,而另一些议员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称为称为“托利派”托利党主要代表大土地所有者和英国国教高层僧侣的利益。托利党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大觉醒运动】
18世纪30—40年代北美殖民地的新教复兴运动。“大觉醒运动”是一场大规模反对宗教专制、争取信仰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发起者以宗教复兴为旗帜,把矛头对准宗教压迫的净胜支柱——官方教会的教义,以“灵魂自由”为口号,宣传民主平等、信仰自由、人民主权和反暴政的革命思想。大觉醒运动猛烈地冲击了殖民地的官方教会,使北美殖民地人的民主意识进一步加强。
【本杰明.富兰克林】:
美国著名学者、政论家,资产阶级民主代表人之一。坚持殖民地利益,反对英国殖民政策,创建了第一个北美反奴组织。1775年参加北美独立战争,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1776年任驻法大使,提出了奥尔巴尼联盟计划,争取法国的支持。1787年参加制宪会议。1752年用风筝吸引闪电实验,发明避雷针。创建了北美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医院、大学。主要著作:《论自由与必然性》、《关于人类人口及各国人口的增长》、《自传》等。
【托马斯.杰斐逊】:
美国第三任总统,民主共和党的创始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奠基人,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相信理性,主张建立人民广泛参政的民主共和国,要求实行普选制。主持起草了《独立宣言》,1793年建立了民主共和党,号召反对汉密尔顿的联邦党推行的反民主政策。1800年和1804年两度当选为总统,1803年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领土扩大一倍。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巩固民主制的社会基础,倡导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出版自由、贸易自由,限制政府职能,扩大各州权利。卸任后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事业,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
【《联邦宪法》】:
1787年制定并通过的美国联邦宪法。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获胜。1787年9月17日由全国制宪会议通过宪法,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宪法》,通称1787年宪法,共7条。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联邦政府权利大大增强,宪法包含了许多民主因素,调和了中央与地方、各州之间的矛盾,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789~1972年先后补充27条修正案。1787年宪法是近代西方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为资本主义各国宪法提供了蓝本。
【网球场宣言】
法国大革命前夕国民议会代表提出的革命纲领。1789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因反对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封闭了会场。于是国民议会代表在一个网球场集会,进行了著名的网球场宣誓。在主席巴伊带领下,代表们庄严宣誓:不制定出一部王国宪法并使宪法得以实施,议会决不解散。网球场宣誓标志着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纲领的形成,就是将法国改造成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法治国家,以便借此推行各种符合理性的改革。
【巴贝夫平等派运动】:
1796年5月11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家、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领导的革命。1796年2月,巴贝夫等人转入地下活动,组织起平等派,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共有的大国民公社,坚持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坚持以暴力夺取政权,建立革命专政。1796年5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格里泽尔告密,督政府将其破坏,巴贝夫及其战友被判处死刑,其余人被释放。30年后,邦纳罗蒂出版了《为平等而密谋》一书,全面论述了巴贝夫学说。
【雅各宾派】: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激进派,主要代表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罗伯斯庇尔等人为主要领袖。1793年6月上台执政。执政期间,雅各宾派比较彻底地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从根本摧毁了封建制度;击退了国内外反革命势力进攻,巩固了大革命地成果。执政后期雅各宾派内部发生分裂,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忿激派、丹东派等派别,自身势力大大削弱。1794年热月政变后,雅各宾派地政治活动基本完结,1799年最终被解散。
【吉伦特派】:
法国大革命中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吉伦特派成员主张重农主义与经济自由原则,主要是与西部和南部工商业资产阶级有比较密切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律师。1792年8月,吉伦特派开始掌权。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国,但认为法国革命应当止步,恢复秩序。1793年,法国局势恶化,前线吃紧,物资缺乏,物价飞涨,市民要求限制物价,打击投机商。吉伦特派则坚持自由经济原则,不愿对经济进行干涉。吉伦特派逐渐失去民心,1793年被雅各宾派取代。
【忿激派】
忿激派:也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代表城乡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领导人有雅克•卢等人,在1792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曾积极参加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雅各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于1793年遭到镇压。
【君主立宪派】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派别。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派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了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君主立宪派随之消亡。
【《人权宣言》】
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宣言开宗明义指出“人在权利上是生来并永远平等的”,并受启蒙思想指导,在美国的《独立宣言》的指导和影响下产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制宪会议颁布的纲领性文件。1789年8月,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人权宣言》确定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在动员和团结法国人民参加发封建斗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务专条》】
1801年,拿破仑一世与罗马教皇在巴黎签订的宗教协议。拿破仑一世宣布:天主教是“大多数法国人的宗教”,可公开举行宗教仪式,教皇承认法国永远取消什一税;主教由第一执政任命,教皇授职;本堂神甫由主教任命,教士薪俸有法国政府支付,教皇不以任何方式干扰教会财产的购买者。但波拿巴并没有承认天主教是国教,后来还承认新教和犹太教、发布天主教信仰组织法。这样的宗教政策是将天主教改造为新政权工具的重要步骤,它对缓和矛盾、促进稳定很有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护。
二.论述、简答题
【地理大发现的原因、条件、人物、后果】 背景: 动因:
1.经济动因:①东西方贸易的需要。1453年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欧洲市场上东方商品价格飞涨,商人渴望另辟商路。
②对黄金的追求。欧洲商品货币关系日益发展,货币成了普遍的交换手段,黄金是最贵重的交换手段。重商主义的兴盛。
③《马可•波罗行记》(东方见闻录)记述了东方的富庶昌明,让欧洲人想到东方实现黄金梦。2.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基督教的普救主义,以博爱人类为宗旨。
3.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思想动力。条件:
①航海技术的改进。载重量变大,罗盘针传入欧洲,三角帆的运用,航海图的进步。②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从甲板上的短兵相接过渡到大炮轰击敌舰,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是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从而有可能控制联结各大洲的海洋。③商业上的进步:采用复式薄记(一次交易在总账中记两次,一方为贷方,一方为借方);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储存、借贷、汇兑);观念上的改变(温和的可以接受的高利贷行为);股份公司的出现(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离)
④专制政府的支持。(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支持英国海盗事业)葡萄牙和西班牙海上探险发达的原因:
①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让他们先天地倾向于海外发展。②都掌握了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③宗教热情强烈。人物:
1487年,迪亚斯沿非洲西海岸航行时向南飘去,发现好望角。
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巴哈马群岛),四次远征,西属西印度群岛普遍地建立起来。
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葡萄牙和西班牙划分的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其中签订了《托德西拉斯条约》和《萨拉戈萨条约》,揭开了欧洲殖民列强瓜分世界的序幕。
1519年,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渡过大西洋到达南美,穿过海峡向西北前进到达菲律宾,经过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返回西班牙。
影响:
地理大发现是标志资本主义时代开端的划时代大事,使世界历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它打破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封闭隔离状态,扩大了世界各民族间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成为人类开始把世界联系为一体迈出的第一步;
它直接诱发了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天地,加速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主义的崩溃,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商业革命】
①世界市场的扩大。原来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欧洲和亚非美洲之间的贸易发展。②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使得新的产品出现在国际市场。美洲特产传播到亚欧大陆。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③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开阔了人类的眼界。整个地球变得清楚,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制成。
⑤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推动中欧的“再版农奴制”)
【文艺复兴】 意大利:
早期:文学创作:但丁《神曲》、彼特拉克十四行抒情诗《歌集》、薄伽丘短篇小说《十日谈》 艺术:乔托《圣母像》
建筑:费利波•布鲁内列斯齐、列昂•阿尔贝蒂
全盛时期:艺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创世纪》、《末日的审判》
拉斐尔《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教义论争》 提香《圣母升天》
政治思想: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康帕内拉《太阳城》 西欧诸国: 伊拉斯谟《愚颂》
人文主义作家:乔叟(英)《坎特伯雷故事集》
莎士比亚(英.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李尔王》和他的十四行诗
拉伯雷(法)《巨人传》 塞万提斯(西班牙)《唐吉诃德》
政治思想家:博丹(法)《国家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科学:
天文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开普勒(轨道焦点)
伽利略(观察银河、金星的周期性盈亏)
其他自然科学:维萨里(解破学)、赛维塔斯(心肺血液循环)、吉尔伯特(磁体)、雷文胡克(精细胞、单细胞有机体)、欧几里得(几何学)
科学思想家:布鲁诺(宇宙无限性和统一性、物质的不可创造性)弗兰西斯•培根(近代归纳法、二重真理)笛卡尔《方法论》、《哲学原理》
【宗教改革】 背景:
①天主教会实行精神统治,宣扬教会在拯救灵魂上的作用,出现反教会的“异端分子”,虽然都被镇压,但为宗教改革做了准备。
②西欧各国天主教会受罗马教廷支配,教皇肆意干涉个国内政,各国为建立完全独立的民主教会同罗马教会进行斗争。
③教会的腐败与搜刮,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
【启蒙运动】 代表人物: 自然科学:
艾萨克•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避雷针;
约翰•雷《植物的历史》《昆虫的历史》; 李纳乌斯(植物学); [法]布封《植物学》。启蒙思想家: 霍布士《论政体》,洛克(重农学派)《人类悟性说》(最早); 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反对君主专制”);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狄德罗《百科全书》; 魁奈《经济表》
【美国革命】 背景:
①内涵与范围:起源于法英战争,结束于1789年乔治•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②政治思想:启蒙运动提升了哲学思想的地位,用观察和独立理性思考取代传统权威的观点。科学革命带来的成就对人的日常生活与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出版品和传播速度的增加,让人可以展开全新的交流与讨论。洛克等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为了孟德斯鸠等的分析研究对象。③宗教潮流:美国的“大觉醒”是先前在欧洲发生的宗教复兴的延伸。认为个人意识和经验 才是宗教经验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而不是教会所传布的资讯。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居民大多是英国的国民,其中也有不少爱尔兰人、法国人等; ②殖民地存在着不同的经济成分,既有资本主义制度,又有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的租佃制和奴隶制度,在前资本主义制度中,还有白人契约奴制和黑人契约奴制;(中部殖民地,为维护租佃制,实行《长子继承法》)
(白人契约奴的来源:欠债无力偿还者、缺少到美国的路费而卖身为奴隶、拐骗来的乞丐和儿童、英国的罪犯;黑人契约奴比白人低得多,分布在中、北部,较少,一般是家奴)③与北美殖民地上复杂的社会经济制度相适应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也十分复杂; ④为了管理北美殖民地,英国制订了一系列的统治机构。(设立管理殖民地的贸易局、派驻北美总督及官员)
⑤在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结构中逐渐生长了民主因素。
结果:约克镇战役标志了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的结束。1781年美国派出富兰克林、约翰·杰伊和约翰·亚当斯三人前往议和。他们没有按照大陆会议给予的指示行事,也没有遵守《美法同盟条约》的规定。他们单独与英国议和,并且坚持要求扩大美国疆土。结果英国承认以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的西部边界,以北纬31度作为南部边界。但是他们未能争取到与英国港口进行自由贸易的权力。1783年9月3日,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了和约。
【法国大革命】 背景:
1.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第三等级的崛起
2.专制王朝危机的加深:①法国专制王朝和贵族等级的腐朽;②路易十六改革(任命财政总监)
3.思想背景: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是大革命的爆发的准备条件。阶段:
①君主立宪派时期 ②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③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英国工业革命】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
A.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原因: ①西欧的海外扩张为欧洲工业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②海外殖民扩张推动了西欧手工工场的发展 ③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④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和唯利是图的精神,这种心态,是触发工业革命的精神上的动因。B.前提:
①中世纪时羊毛工业发展,引起地区间的分工,商品货币关系深入农村;将社会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的过程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开展 ②对殖民地的侵略在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③英国很早出现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国内市场形成较早发展较快;行会制度比较薄弱,商品生产的自由竞争可以顺利发展
④交通运输发达,四面环海,公路网遍布,运河贯穿全国。
⑤手工工场的发展(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为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生产创造了条件。2.工业革命的过程:
①棉纺织业中的机器发明。棉织品受到英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量不断增长。为提高生产率以满足市场需求,迫切要求技术革新。1733年发明飞梭,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79年克伦普顿发明水力纺纱机,1785年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②采煤业、冶铁业中的技术革新和瓦特的蒸汽机。搅刚法等技术改造使得英国本土的铁的生产提高,瓦特不断改进提高蒸汽机的效能,发明了能用做发动机的“万能蒸汽机”,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控制。
【美国工业革命】 1.条件
国内: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资源丰富;②殖民地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 ③没有经过封建社会,旧的行会传统和习惯势力微弱,有利于新技术的发明推广; ④经过第一次独立战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国外: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条件好,使得美国保持和平安定较少遭受战争破坏; ②美国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利用欧洲战争,发战争财。资金来源: ①奴隶贸易;
②掠夺印第安人的土地; ③西部土地投机;
④联邦政府偿还国债的政策(独立战争期间各州政府发公债,战后贬值劳动人命不得不低价出售,购买者多为从事投机的政客和商人,后按照票面偿还公债); ⑤潜在的广阔国内市场(西部开发);
⑥外国的移民为工业革命提供大量的自有劳动力。2.进程及有利因素
进程:1789年斯莱特仿制英国水力纺纱机成功并建立美国第一家纺纱厂,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第二次独立战争后,美国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工业革命全面展开;19世纪30-50年代,棉纺织工业率先使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后其他工业部门也普遍使用,轻工业初步实现机械化;1834年起,采用热风炉和无烟煤炼铁,引进英国搅炼法,蒸汽机普遍推广,冶铁业出现重大技术进步。
有利因素:①较早实行专利制度,制定《专利法》,各项发明不断涌现;
②采用推广了机器零部件标准化生产,机器零部件可以通用互换,降低了机器生产成本; ③1861年内战(名解P239)时实行战时通货膨胀政策,战时还扩大了政府订货; ④内战胜利消灭了南方奴隶制度,资产阶级独掌国家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关税、建立国民银行制度统一币制等)。
⑤西进运动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加上地理环境适合机械化大农业生产,推动了美国农业的机械化
⑥受西进运动影响,东部制造业西移,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加速工业化进程。
特点:①美国引进英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创造性的加以改造,迅速研制出更为先进的机器; ②与“西进运动”(名解P238)密切联系、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第二次独立战争:1812-1814年美国同英国之间的战争。美国独立后,英国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干涉美国,并在边界地区骚扰。1812年6月战争爆发,英国因为拿破仑战争吃紧,无暇兼顾同美国的战争,12月双方签订《根特合约》停战,美国彻底摆脱了对英国的经济依赖。
【德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16世纪以来的农奴再版制和连绵的战争使得德国经济处于落后状态。
②长期政治分裂,无力海外殖民扩张,资金主要来自国内掠夺。同时国家分裂使德国市场问题尖锐。特点:
①以铁路建筑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革命处于领先地位 ②工业中心较早的从轻工业转向重工业。③国家政权积极干预。利于政府发挥智力作用。
【俄国工业革命】 背景
①沙皇专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统治下艰难形成。②工厂手工业和农村手工业奠定国内技术基础。
③资金主要来自于商业利润和对“边区殖民地”人民的掠夺。
④税收制度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另一手段,沙皇在征收商品税方面实行“包税制”。⑤政府将一部分税款直接投资于国有企业和铁路建设。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特点:
①由于技术落后,资本原始积累不足,外国资本和技术在俄国工业革命中起重要作用。②发展极不平衡。
③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低和技术落后。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不及欧美。
第五篇: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近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权利请愿书》、长期议会、《人身保护法》、克伦威尔、光荣革命、《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农奴制再版、三十年战争、《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开明专制、杰斐逊、萨拉托加战役、约克镇战役、谢斯起义、《人权宣言》、《1791年宪法》、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拿破仑法典》、巴黎二月革命、柏林三月革命、法兰克福议会、梅特涅、《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宪章运动、铁血政策、加富尔、加里波的、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废奴运动、《宅地法》、西进运动、密苏里妥协案。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2、简述平等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及其思想影响。
3、分析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和特点。
4、列举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5、请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6、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前提条件、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7、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8、试析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9、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10、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2、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13、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14、怎样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15、普鲁士为什么能够统一德国?
16、简述德国统一的过程。
17、简述意大利统一的过程。
18、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论述题:
1、试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2、试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
3、试评价欧洲的启蒙运动。
4、评美国1787年宪法。
5、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6、试评价拿破仑政权。
7、试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8、评价工人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9、怎样评价林肯。名词解释:
1、《权利请愿书》:是一部有关人民权利的法律,是英国宪法之一,因此是英国宪政史重要法律之一。“权利请愿书”表达了限制王权的资产阶级要求,确立保护私有财产原则,再次强调国会在征税上的最高权力。
2、长期议会:长期议会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而于1640年11月3日召集的议会,这届议会以后断断续续存在到1653年,长达13年之久,史称“长期议会”。其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优势,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立法机关和领导机关。先后逮捕并处死国王宠臣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通过《大抗议书》。1649年1月30日处死国王。5月19日宣布英国为共和国。1653年4月20日,克伦威尔建立军事独裁的护国政治后被解散。
3、《人身保护法》:《人身保护法》是17世纪70年代末英国议会通过的关于保障人身安全的法案。1679年议会选举时,反对查理二世政府的反对派议员(辉格党人)在议会中提出了《人身保护法》。法案规定:如无法院拘票,不得逮捕人;每个被逮捕的人,在逮捕之前应先公布他的罪状,被捕的人有权要求立刻按照法律进行审讯;对于依法逮捕的人,必须在24小时内提交法院审讯,否则应予释放。凡犯有“叛国罪”或“严重刑事罪”者不在此例。该法主要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服务。
4、克伦威尔:克伦威尔(1599~1658年)出身于乡绅家庭,中等贵族,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议会中的独立派领袖,代表中校新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利益。克伦威尔出身于亨廷登郡的一个没落的新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就学于剑桥一个著名清教学院,受到清教思想的薰陶。1628年被选入议会。在长期议会中,与坚决反对王党的议员站在一起。参加制定《大抗议书》等文件。1642年,英国内战开始,他站在国会革命阵营方面,以自己组织的“铁骑军”屡建战功。1645年,国会授权克伦威尔改组军队,他以铁骑军为基础组成“新模范军”。他指挥这支军队,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9年1月30日,他在人民的压力下,以议会和军队的名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5月,宣布英国为共和国,成为实际军事独裁者。他镇压掘地派运动,出兵远征爱尔兰。1653年,他驱散议会,自任“护国主”,但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克伦威尔始终未能稳定局势。1658年病死。
5:光荣革命:当复辟王朝的报复政策和恢复天主教的企图侵犯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地主(主要指因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而产生的新的地主阶级)的利益时,他们便实行政治妥协,共同发动“光荣革命”,废除了封建复辟王朝。由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地主联合执政。这样,英国革命便停止了动荡起伏,稳定了下来。
6、《权利法案》:1689年通过,规定:以后任何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英国国王必须是国教徒),并对国王的权力做了种种限制: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平时不得招募和维持常备军。法案重申了议会的权利,议会必须(定期)频繁召开,议会选举必须自由进行,议员有言论自由,凡征税、募兵和对外政策等都必须由议会决定。臣民有权向国王请愿。《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保障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力,确定了议会的最高权力,成为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宪法性文件之一,为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权利法案》 的局限性在于它没有提及选举权问题,也没有解决宗教信仰自由问题。
7、责任内阁制:内阁制是以议会为基础而形成的。内阁的首脑由议会中通过选举而产生的议员中占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内阁的成员由内阁的首脑从与其政见相近的议员中挑选,或由参加内阁的各党派协调分配名额产生,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只是在名义上代表国家,执行些礼仪上的活动,并无实际权力。国家实际权力在内阁,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向议会负责。国家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都必须由内阁首脑或有关阁员签署。内阁向议会负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如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就只有向国家元首提出总辞职,由国家元首任命新的首脑重组内阁,或者是由内阁提议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进行议会大选,然后,根据大选结果组织内阁。内阁总揽国家政务,其首脑有权任命所有政府高级官员,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与政策。
由于内阁制政府是以向议会负责为特征,故亦称之为责任内阁制或议会内阁制。
8、农奴制再版:早在13世纪德国及东欧的农奴制就已开始瓦解了,农奴获得自由成为农民。但是16世纪在中、东欧农奴制又卷土重来,农民大批沦为农奴。出现“再版”的原因主要是:(1)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增,粮价暴涨,中、东欧的地主为利润驱使,要恢复农奴制生产粮食。(2)贵族力量强大,可以任意摆布农民,并镇压农民反抗。而城市市民力量很弱,无力阻止农奴制的恢复。
农奴制的恢复抑制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德国近代经济的长期落后,也是东欧的俄国、波兰等国经济长期落后的重要原因。
9、三十年战争:欧洲历史上,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从1618年打到1648年共三十年,故名。各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冲突、封建王朝和诸侯的领土纷争以及宗教意识的矛盾构成战争的复杂背景,其主要战场在德国。战争以德国新教诸侯及其支持者法国、丹麦、瑞典、荷兰与英国为一方,以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及其支持者西班牙、教皇和波兰为另一方;以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起义为开端。战争以皇帝、德国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的失败告终。1648年双方签署《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果德国更为四分五裂,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奴制普遍推行,诸侯权力增强,哈布斯堡势力削弱;瑞典和法国夺得德国大片土地,法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荷兰发展很快,西班牙衰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
10、《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三十年战争期间,以法国与瑞典为主和以西班牙为主的交战双方于1643年开始和谈,直到1648年十月才达成协议,结缔了两个合约。因为两个协议的结缔地点都在威斯特伐利亚,所以合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沉重的打击了哈布斯堡家族,德意志的分裂进一步加深,神圣罗马帝国更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西班牙也大为削弱,从此法国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合约划定欧洲各国的国界,开创了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事务的先例。合约承认天主教和新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下的世界主权论,使以后解决国际争端开始摆脱圣泉的束缚。
11、开明专制: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利萨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进行的三次名为“开明专制”的改革改革异曲同工,均是由封建国王进行的,表面上是按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一些主张进行改革,采取了政治上放开、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等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力,客观上有利于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这些改革的目的是封建统治者为稳定自己统治而玩弄的政始花样,实质上只触动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皮毛,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其社会基础。
12、杰斐逊: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民主共和党创始人。杰斐逊的民主思想是欧洲思潮和美国社会相结合的产物。(A)杰斐逊相信自然权利学说。(B)杰斐逊相信“人民主权”思想。(C)杰斐逊主张地方分权,限制国会和总统的权力。(D)杰斐逊反对国家干涉宗教信仰,要求信仰自由。(E)杰斐逊主张民主的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的、彻底的教育。(F)杰斐逊憎恨一切传统的力量。(G)杰斐逊反对奴隶制度。
13、萨拉托加战役:萨拉托加战役萨拉托加大捷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77年,英国新近从德意志召募的一支雇佣军到加拿大,其实力大大加强。为了速战速决,这年九月,英军在柏高英率领下自加拿大出击向南进攻,企图与另外两路英军共同包围新英格兰,切断大陆军与新英格兰的联系。在遭到美国民兵的迎头痛击后,既得不到另外两路英军的配合,也不能继续前进。10月,民兵们一举把陷入困境 的柏高英部包围于纽约州的萨拉托加,并形成人数上四比一的优势。柏高英弹尽援绝,走投无路,被迫于1777年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萨拉托加大捷纽转了整个独立战争的战局,不仅增强了美国人民争取胜利的信心,也为美国人民抗美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从此美国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萨拉托加大捷消除了来自加拿大的英军的威胁,促成法国以美国盟友的资格参战,是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军转败为胜的重大转折点。
14、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结束的标志。英国军队康华里部队在北上途中遭到重大打击1781年十月,康华里部队被北面赶来的华盛顿部队与法国军队的配合下逼到约克镇附近,又被彼得·格林指挥的法国舰队切断了与英国军舰的联系。1781年10月19日陷入重围并且失去外援的康华里部队被迫向美军投降,英国在约克镇的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的战争的结束。
15、谢斯起义:1786—1787年由丹尼尔·谢斯(Daniel Shays)领导的美国马萨诸塞州爆发的农民起义。
1、谢斯起义发生的原因与过程:谢斯起义的领导人丹尼尔·谢斯目睹贫富悬殊以及政府的横征暴敛,自己也因负债务累累而破产。1786年秋,谢斯率领600多名武装农民和手工业者向波士顿进军,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法庭。12月,起义军发展到15000人,建立了地方革命政权,准备进而攻占波士顿。政府军施展和谈阴谋。1787年2月3日政府军利用和谈之机,对起义军突然袭击,起义失败。谢斯等领导人被捕入狱并被判处死刑,由于当地人民的营救,1788年6月被特赦释放。
2、谢斯起义的影响:谢斯起义是因债务所逼走投无路的农民一次自发的反抗。这次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推动了独立战争以来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向纵深发展。其次,它使统治阶级中部分人更深切地认识到,美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的中央集权政府。
16、《人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序言——《人权宣言》。《宣言》是以1776年北美《独立宣言》为蓝本,以启蒙思想的政治理论为依据而制定的。A、《人权宣言》的内容:《人权宣言》全名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共17条,它宣布自由、平等、安全、财产是“天赋人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要求用资产阶级法治对抗封建专制,提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三权分立”和“主权在民”等资产阶级民主的基本原则,第一次把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和科学说付诸于法律形式,促进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B、《人权宣言》的意义和局限性:《人权宣言》是资产阶级纲领性文件,它的颁布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它策一次把启蒙思想家所阐述的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它提出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主权在民”的原则,既沉重地打击了法国和整个欧洲的封建专制制度,又调动了法国人民参加反封建斗争的积极性。当然,《宣言》也明显地打上了阶级烙印,用法律形式确认了资产阶级的私有制,以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等级的不平等。
17、《1791年宪法》:1791年9月14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第一部宪法、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1791年宪法是适应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国家根本大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1791年宪法》是《人权宣言》的倒退。其保守性在于它剥夺了占人口85%的所谓“消极公民”的选举权,违背了权利平等的原则;宪法没有解决土地问题,未能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宪法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18、君主立宪派:君主立宪派(斐扬派)统治时期(1789年7月—1792年8月)。其人物经常在斐扬修道院开会,7月14 日以后,政权转到制宪会议的大资产阶级手中,其首领是米拉波和拉法耶特。他们与王室有密切联系,不愿彻底消灭封建制度,只要求做某些改革。他们的政治纲领是实现与封建势力妥协的君主立宪制,故称君主立宪派。
19、吉伦特派:有时称“布里索派”(Brissotins)或“长棍面包派”(Baguettes),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立法大会(Assemblée législative)和国民公会(Convention_nationale)中的一个政治派别,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该派著名的活动人 士包括雅克·皮埃尔·布里索(Jacques Pierre Brissot)、孔多塞侯爵(Marquis de Condorcet)、罗兰夫妇、皮埃尔·维克杜尼昂·韦尼奥(Pierre Victurnien Vergniaud)、玛格丽特-埃利·加代(Marguerite-Élie Guadet)、阿尔芒·让索内(Armand Gensonné)等人。吉伦特派的名字来源于以上最后三人的家乡吉伦特省,但这个名字是直到1847年法国作家拉马丁的畅销书《吉伦特派史》(Histoire des Girondins)出版之后才开始流行起来的。在革命当时,人们还是多以该派的领军人物布里索的名称来为其命名,称为“布里索派”[1]。1791年6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出逃事件发生后,随着王室和贵族的反革命立场逐渐暴露,吉伦特派脱离了君主立宪派(Feuillants,又译“斐扬派 ”),开始激烈抨击国王,主张建立共和体制,并不惜与周边支持国内贵族反叛的国家开战,以推翻君主制。1792年春,刚刚组阁的吉伦特派即对奥地利宣战。然而,战争却因国王路易十六和其他反革命势力的暗中破坏而遭到失败。1792年8月10日,愤怒的巴黎群众攻占王宫,迫使立法议会宣布国王停职。
20、雅各宾派:又叫“雅各宾党”(Jacobin)、雅各宾俱乐部。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政治团体。1789年常于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雅各宾俱乐部”,开始的时期成分较为复杂,1791年7月和1792年10月,君主立宪派和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俱乐部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激进分子的法国大革命之主派。1793年6月,推翻吉伦特派的统治,取得政权。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雅各宾俱乐部实行雅各宾专政,组织爱国力量。打击国内外的反革命势力,限制资产阶级的投机活动,规定物价的最高限额,消灭封建制度,赢得了革命的胜利。但雅各宾俱乐部内部意见不一。丹东派在1793年秋冬主张放松雅各宾专政,埃贝尔派则主张加强雅各宾专政。罗伯斯庇尔先后镇压了两派领导人。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俱乐部的政权和雅各宾专政。11月,热月党封闭了雅各宾俱乐部。
21、《拿破仑法典》: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实行,名为《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权利的方法三编35章,共有2281条。《拿破仑法典》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的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胜利成果和法国启蒙思想结合的产物。其主要内容有:全力保护资本主义所有制不受侵犯,确立绝对的个人所有制;否认封建等级制度及特权,否认人身依附关系,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确认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封建贵族及教会土地的剥夺.不准封建势力反攻倒算;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农民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土地,从而为拿破仑政权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需要,法典将劳动力作为商品,允许自由买卖,肯定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22、巴黎二月革命:法国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竭力维护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非常不满。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以举办“宴会”为名,举行群众集会,宣传自己的主张。1848年2月,为了在巴黎举办一次大型“宴会”,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武装起义。很快,起义者基本控制了巴黎,国王逃往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次革命即为“二月革命”。
23、柏林三月革命:德意志是一个四分五裂的邦联,德意志邦联由35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分裂状态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南德的巴登公国首先发难,迅速波及德国西部和西南诸邦,相继成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派内阁政府,3月13~16日,普鲁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连续举行示威游行,并同政府军展开战斗。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调动大批军队,向起义中心地区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起义人民取得了胜利。国王被迫把军队撤出柏林,同意召开有资产阶级参加的议会,并于3月29日任命资产阶级自由派首领康普豪森组阁,这次运动就是“柏林三月革命”。
24、法兰克福议会:1848-1849年德国革命期间的全德制宪国民议会。1848 年5 月在法兰克福召开,故名。会议经过长历史期争论,通过帝国宪法,决定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把帝位授予普鲁士国王。为普鲁士、奥地利、巴伐利亚等各邦君主拒绝。1849年6 月,议会迁到斯图加特。7 月为符腾堡军警驱散。
25、梅特涅:梅特涅(1773—1859年)是近代均势外交的提出者和实施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就读斯特拉斯堡、美因兹、维也纳大学。接受福格特欧洲实力均衡思想。1801年登上外交舞台,1809年撮合法奥联姻(拿破仑的婚姻)。维也纳会议期间提出德意志邦联的设想,以恢复奥地利大国地位。维护封建统治,自称“扑灭革命之火的消防队长。” 1821年任首相,实施高压统治。(意味着国内没有自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与封建势力妥协,镇压工人示威者,与工人阶级决裂。
26、《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执笔写成《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1)《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融为一体,完整地概括了无产阶级的崭新的世界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理论上的最高成就。《宣言》运用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考察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全面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及其国家上层建筑,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制定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和策略,向世界宣告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宣言》第一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阶级斗争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及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宣言》第二章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概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强调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在《宣言》的第三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批判。《宣言》第四章,制定了共产党的策略原则。《宣言》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2)对《共产党宣言》的评价:A、《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B、《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D、《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27、第一国际:
(一)第一国际创建的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已完全确立并开始形成为一个世界体系。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重新高涨起来。在斗争中,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日益提高。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的日益增强,为建立国际无产阶级的群众性革命组织准备了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干部问题上为建立新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准备了条件。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61年起,《资本论》。
(二)第一国际的成立: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了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组织的决议,10月初决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马克思一直被公认为第一国际的领袖,几乎第一国际所有的纲领性文件和决议草案,都出自马克思的手笔或体现了他的思想。马克思重新改写《成立宣言》,并拟定了新的《共同章程》,1864年11月1日被总委员会一致通过。
28、宪章运动:宪章运动的直接政治原因是1832年的国会改革运动。《议会改革法案》对选民区域进行了调整,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减少了30个选区的议员席位,将空出的席位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居民较多的郡。法案还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使各郡的富裕农 民和城镇有产者取得了选举权。通过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但广大工人群众却因财产资格限制被排挤在选举之外。1836~1837年的经济危机,加剧了阶级矛盾,是宪章运动兴起的直接经济原因。英国工人阶级阶级意识的提高,是宪章运动的思想背景。宪章运动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39年,第二次高潮发生在1842年,第三次是在1848年。1836年6月 “伦敦工人协会” 成立。1838年5月8日《人民宪章》公布。1839年11月3日新港起义
29、铁血政策:俾斯麦“铁血政策”是德意志资产阶级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部分。铁血政策,对内主要是改革封建弊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些障碍。对外主要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包括三场战争,即丹麦战争(即普鲁士与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通过这些政策,德国完成了统一,并且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但德国的资产阶级改良中也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后来发展为“专制和战争”的代名词。
30、加富尔:撒丁王国首相(1852~1859,1860~1861)意大利王国首相(1861),意大利统一时期自由贵族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领袖。1810年8月10日生于都灵一个贵族家庭。1820年入都灵军事学院,1825年获陆军少尉军衔。1826年擢升为工兵中尉。毕业后先在都灵军团指挥部服役,后奉调到革命与共和思潮盛行的热那亚任职。1831年辞去军职,到英、法等国考察。回国后兴办实业。1847年创办《复兴报》,宣传君主立宪思想。1848~1861年,连续当选为众议员。历任农业、商业、海上运输大臣(1850)和财政大臣(1851)等职。1852年出任首相。主张意大利在萨伏依王朝的领导下,通过缔结外交协定,实行上层分子联合和采取军事行动的办法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任内在政治经济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贸易自由化,改革税收制度,颁布工业垄断法,大力修筑铁路和强化国家银行作用,改革教会等。1855年1月派遣1.5万人的远征军参加克里木战争,取得胜利。战后加富尔率代表团参加1856年2月25日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提高了撒丁王国在意大利诸国中的地位。1859年1月同法国缔结共同反对奥地利的秘密条约。同年4月撒丁与法国发动对奥战争,取得胜利,收复伦巴第。但将萨伏依和尼扎两地割让与法国,遭到反对,被迫辞职。1860年1月复首相职,利用国内的革命高涨的形势,使巴马、摩德纳、托斯卡纳、罗曼那等地合并于撒丁王国。同时又利用G.加里波第对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忠诚,将两西西里王国并入撒丁王国,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意大利王国于1861年3月17日正式成立后,出任第一任首相。同年6月6日在都灵病逝。
31、加里波的: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的领袖,军事家。1807年 7月4 日生于法国的尼斯,卒于1882年6月2日。早年当过水手和船长。1832年加入青年意大利党。1833年7月在马赛与G.马志尼相识。同年12月受马志尼派遣前往热那亚,策划举行推翻撒丁王国的海军起义,事败后出走法国。1834年流亡南美,建立以在南美侨居的青年意大利党人为骨干的志愿队伍红衫军,先后参加巴西人民建立里奥格兰德共和国和乌拉圭人民1842年抗击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的战争,成为负有盛名的游击战领袖。1848年意大利革命爆发,他于同年6 月返回意大利,组建志愿军参加反对奥地利的独立战争,与奥地利军队在阿尔卑斯山展开山地战。同年 9月,对奥战争结束后挥师南下,于1849年 2月参加建立和保卫罗马共和国的战斗,大败法国侵略军,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共和国灭亡后,率数千人退出罗马,摆脱法军和奥军的阻击,跨过亚平宁山抵达意大利北部海岸,沿途宣传意大利统一的思想,成为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32、赫尔岑:赫尔岑(1812~1870)Herzen,Aleksandr 俄国哲学家,作家,革命家。青年时期立志献身革命,1847年因受沙皇政府迫害流亡国外。1857年开始出版《钟声》杂志,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奴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他还在伦敦建立了一个革命组织。提出“农民社会主义”思想。
33、车尔尼雪夫斯基:首次提出“美就是生活”。50年代编辑《现代人》杂志,批判农奴制,他认为:俄国有可能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通过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发展了“农民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建立“劳动者生产协作社”。1862—1883年流放期间家有小说《怎么办?》、《序幕》。
34、废奴运动:从19 世纪30年代初开始在美国北部兴起的要求彻底废除黑人奴隶制的群众运动。早在殖民时代和独立战争时期,富兰克林、杰弗逊等人就提出废除奴隶制。美国独立后,北部各州先后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南部诸州由于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种植园奴隶制不断扩大,威胁着美国人民的民主权利。19世纪20年代前后,废奴运动的组织在美国开始出现。而后不断发展,186年美国的林肯当选总统,在美国为了废除农奴制,爆发了南北战争,整个战争进行了四年,林肯发布了解放黑人奴隶的法令,随着南北战争的胜利,奴隶制在美国得以废除。
35、《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赢得了广大白人的支持,并且有利于美国西部广大地区的开发和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6、西进运动:美国独立后,它的领土不断向西扩张。西部有着广阔无垠的土地,富饶的资源,那些破产农民、失业工人和生活困苦、不堪压迫的劳动人民都把西部看作谋生之路,他们不惜变卖家产,带着自己仅有的家当,赶着牛车、马车、羊群成群结队地向西挺进。当时称之为“西进运动”。在西进运动的过程中,印第安人因反抗而被屠杀,或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西进运动成了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以下两幅图描绘的就是西进运动的情景。
37、密苏里妥协案:美国独立以后,南方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发生矛盾,双方因此经常在国会争论不休。1790年,南北双方的统治者就为新州变为自由周还是蓄奴州的问题达成一个协议,规定在北纬39度43分处划一界线,线以北为自由州,线以南为畜牧州,以后新州加入合众国都照此办理。可是到了1820年,在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的时候,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密苏里居民大多数为自由民,但密苏里的土地在界线以南,密苏里究竟以自由州还是蓄奴州的身份加入合众国,成为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种植场奴隶主争执的中心。后来,南北双方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从马萨诸塞州画出一个缅因州,作为自由州加入合众国,而密苏里则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并且将蓄奴州和自由州划分改为北纬36度30分为分界线,这条线以南的领土允许奴隶制存在,线以北的领土禁止奴隶制。这个协议表明,北部的资产阶级向南部的种植奴隶主做了让步,因此这个协议被称为“密苏里妥协案”。但是,由于南北双方这一制度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所以妥协只能取得暂时的平衡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b.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c.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使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额利益。
(三)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六)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简述平等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及其思想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领袖为J.李尔本。平等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李尔本、R.奥弗顿、W.沃尔温等人的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平等派主张: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
1647年4月底,在平等派思想影响下,新模范军的士兵选出自己的代表 ——鼓动员与军官代表共同组成全军会议,同议会里长老派作斗争。1647年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驱散了议会里反对他们的长老派议员。接着,军队里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间的矛盾迅速上升。独立派高级军官主张建立立宪君主制,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平等派的一些代表则主张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双方相持不下。克伦威尔下令休会。11月15日在魏尔军事检阅时,平等派士兵企图趁机起义,遭克伦威尔镇压,士兵阿诺德被当场枪决。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后来,平等派分裂为许多小的派别,逐渐衰落。
平等派:1646年7月,主张政治平等、主权在民。
3、分析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特点:a、目标明确。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 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b、思想一致。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c、行动坚决。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4、列举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1)霍布士:霍布士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政治社会思想。他提倡社会契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这种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霍布士对于洛克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2)约翰·洛克:洛克提倡社会契约说,主张君主立宪。他首次提出国家分权的学说。他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观的基础,其分权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立国的基本原则。
3)伏尔泰:伏尔泰对天主教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制度,但对人民抱有很大的偏见。伏尔泰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
4)孟德斯鸠: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他不但抨击了暴君政体,而且还研究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资产阶级法学的奠基人,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5)卢梭: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反对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人民的意 志高于一切。其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为欧洲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5、请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的分权)新宪法总的精神是:联邦政府(亦即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仍保留相当大的独立性。2)(行政)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总统的权力相当大,他享有行政、军事大权及部分的立法权。3)(立法)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法律只要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4)选举众议院议员的选民资格,宪法没有明文规定,而是留给各州自行处理。但是联邦宪法没有对于任何联邦官职加以财产资格的限制。
5)(司法)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法官由总统任命,并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
6)实行三权分立。美国保守派在《联邦宪法》中确立“三权分立”原则,都是为了限制人民的权力。7)《联邦宪法》对于人民的民主权力只字未提,后来在民主分子的激烈反对下补充的《权利法案》中确立了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6、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前提条件、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更壮大;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更成熟,已经不再打着宗教旗帜进行革命,而是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出较完整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理由和将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雏形;在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
特点: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典型的自下而上革命,其中失控的暴力正是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从一开始,革命的导火索就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街头武斗,革命者们在街头演讲鼓动更多的人反对国王,到最后,众叛亲离的国王只能依靠瑞士雇佣军来保护。狂乱的巴黎市民在解除了这些雇佣军最后的武装之后,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杀死了这些瑞士人。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联盟,抛开了宗教的外衣,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整个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前进,一直进行到胜利,这是一次人民的革命。
3、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7、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发起了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并一次又一次推动大革命的进展(以后的两次起义)直至将大革命推向高潮(雅各宾专政),总体说来,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是发起,并在危难中拯救大革命,一次次的推动大革命进行,直至最终胜利。
①促进了1789年7月14日革命的胜利。1789年法国绝对君主制面临危机,代表资产阶级的第三等级代表争取了贵族和僧侣两个特权等级,成立了国民议会,与君主权力分庭抗礼,决定树国家法律的权威,限制国王权力,要求实行彻底的财政行政改革,而国王却撤换了主张改革的财政总监内克,并调动军队准备镇压。国民议会在网球场开会与国王对抗,巴黎人民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分化瓦解了国王的军队,使国民议会取得胜利,帮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迫使国王召回内克,承认暴动合法。②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废除。1789年8月4日晚,国民议会中的贵族议员诺亚伊子爵提出无偿废除封建力役、农奴制及其他人身劳役,一切封建权利可由公共团体赎买或付现金,或依据公平估价交换,全国都应按每人收入比例交税——即取消免税权。8月4日晚的提议8月5日作为国民公会法颁布,这项法律大大限制了封建贵族的权利和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权利,是法国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这项法令的通过有着农民起义的背景。1789年春天在普罗旺斯、坎不雷依,皮卡底、巴黎及凡尔赛周围发生了暴动,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农村后,发生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地区包括诺曼底的波卡日、诺尔省、桑布尔南部、法郎士—孔代、玛耐,矛头对准贵族和沉重的税赋,农民要求废除封建权利,他们烧毁了贵族的城堡和档案室。除此以外,在香槟、博丰、麦耐、甫特、鲁弗克地区又发生起义,几乎遍及全法国。农民冲向领主城堡,查抄领主地契和税务证书,并放火焚烧了这些证书,有些领主拒不交证书契据,被杀,城堡被烧。8月4日法令还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通过的。
③促进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7月14日以后,各省三个等级多组成永久委员会(即革命市府)取代了旧市府,取代了王权,人民在这个政权更替的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在第戎、蒙俾利埃和柏宗松等城市,新的市府由公民大会选出。有些地方旧政权反抗这种政权的更替,人民便发动起义迫使他们就范。例如斯特拉斯堡的市政厅就是人民起义者攻下来的。地方的乡村、小市镇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也有了更新。许多市府中的人甚至是不会读书写字的人,新市府是自发产生的。
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各地城市行政当局普遍更新,例如第戎、帕米埃市府职能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在波尔多旧市府职能只限于治安,成立了新的革命委员会,总管其他事务,在昂日和海诺成立了新委员会处理行政事务,总之,王权的影响在消退,特权在消失,所有旧制度时代的总督失去了职位,税收中止,地方行政当局有了自由行动的倾向。
④促进了法国从绝对君主制到立宪君主制的转变。10月5日巴黎大批妇女向国王和议会所在的凡尔赛进军,6日见到国王。他们要求国王到巴黎去,在人民的压力下,国王同意与议会迁到巴黎,受制于人民。1789年10月10日,议会宣布法王路易十六从以往的上帝的代表者、法兰西及那瓦尔王变成为“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的法兰西王”,国王被迫接受已制定的宪法条文。这使法国从一个绝对君主制的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⑤促进了法国从君主立宪制向议会共和制的转变。1789年革命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以后,法国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与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的斗争成了主要矛盾。国王里通外国,与国内外封建势力勾结,企图恢复绝对君主制。议会中的资产阶级采取措施进行抵制,但力量薄弱,议会在受到国内外封建势力威胁时虽然发生了制裁流亡贵族和反抗派教士的法令,提出了推翻君主制的主张,但没有力量实现这些主张。
人民运动促成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从1792年到6月20日到8月10日,巴黎人民组织了大规模示威、罢工、宣传活动,形成了起义领导机构。8月10日,人民武装打败了守卫王宫的瑞士兵和禁卫军,国王逃到议会,议会停止国王权力。8月10日以后巴黎市府采取了措施:①阻止同情国王的人参加新的国民公会选举,②封闭了所有王党报纸,将印刷机分给各爱国报馆,③要求议会在公务员名册上除去国王的名字,得到议会批准,④建议议会在选举时用高声唱名投票,得到议会批准。此外,外省人民也展开了争取共和议会制的斗争。选举于9月2日举行,由于各地选举议会中没有王党、君主立宪派的贵族投票,采取高声唱名法,驱逐了有反动思想的可疑公民,保障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和资产阶级的胜利,这个结果是与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和措施分不开的。
⑥促进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革命政府的建立,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关系。1792年第一共和国建立以后,当权的吉伦特派把持的国民议会在国内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宽恕反动的国王路易十六;在对外政策上,主张依靠武力兼并邻国,强制建立法国政权。吉伦特派的目的,是不惜保留国内封建势力,不惜进行征服性的对外战争,去保存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吉伦特派在国内与对外政策上一再失败,战争失利、总司令杜木里埃叛变、物价高涨、人民生活困苦。法国革命的成果再次受到威胁,山岳派和雅各宾俱乐部决心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势力,人民群众采取了支持山岳派的行动。3月10日的华尔勒、雅各·卢为首的代表下层人民群众的忿激派企图发动一起群众暴动,其目的要清算吉伦特派领袖罗兰、布里索,并处死囤积者和投机者,不幸此次行动失败了。4月,山岳派利用人民的情绪和意愿鼓励人民群众向国民公会请愿,逮捕吉伦特派议员。人民群众于4月8日提出了审判吉伦特派领袖人物微尼奥、加德、蒲佐的主张。10日,粮食市场区进一步提出从议会中驱逐22名吉伦特派议员的要求,围绕这个要求形成了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动。这次暴动胜利地清除了吉伦特派在议会中的首脑人物,人民群众将权力归还给山岳派控制的救国委员会,保证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山岳派于此后不久建立了议会寡头制,即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利益的革命政府制度。在革命政府制度下,山岳派实行了统制经济、限价政策、恐怖政策、中央集权政策,保证了法国对欧洲封建列强战争的胜利,将土地进一步分成小块出售给无地农民从而彻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关系。
综上所述,在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时期,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的前进和政体的变革,在法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试析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侵略扩张的一面:
第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的法国同封建的欧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欧洲封建君主国的目的是绞杀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新生的法国则是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革命成果而战,是正义的和进步的。拿破仑同第1—5次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即属此性质。
第二,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法国民族独立,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而且还把法国革命的原则推广到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瓦解了那里的封建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具有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本性,他试图为法国谋求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这使得法国兼并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大片领土,奴役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民族。9、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性质: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特点:
a、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革命
b、革命前夕,大资产阶级已经参与封建政权,获得了执政的经验,占据了优势,在随后的革命中具有妥协性与动摇性 c、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明显
d、外部的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初次交锋(俄国;马克思为代表的对革命的声援)e、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10、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过程:法国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竭力维护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非常不满。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以举办“宴会”为名,举行群众集会,宣传自己的主张。1848年2月,为了在巴黎举办一次大型“宴会”,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武装起义。很快,起义者基本控制了巴黎,国王逃往英国。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这次革命即为“二月革命”。影响:这次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这次革命让新当政的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改善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进一步的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1825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1847~1848年又爆发了遍及欧美各国的经济危机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坚实科学基础
4、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12、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A、《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
B、《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D、《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3、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a、公社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b、国际范围的力量对比对法国无产阶级不利。
c、思想上不统一,改良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国国内阶级状况的历史局限性:包括农民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占优势,e、公社在策略上的失误,留下了沉痛教训:没有乘胜打击资产阶级政权;没有剥夺剥削者;镇压反动势力不够坚决;没有团结农民;公社内部思想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
14、怎样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a、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德国不再遭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宰割,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b、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c、是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从上面进行的革命者”。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革命。
d、保存了封建容克势力,保留了封建思想和专制主义。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e、片面崇尚物质力量,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严重压抑了民主思想、公民权利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德国社会畸形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严重滞后,成为纳粹灭犹政策的温床。
f、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与统一运动中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融为一体,狂热扩张势力,导致德法民族仇恨,促使法俄结成战略同盟,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15、普鲁士为什么能够统一德国?
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方案”具有现实性:
a、普鲁士容克地主已资产阶级化,1834年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
b、1850年颁布“钦定宪法”,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c、普鲁士初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实力最强大; d、普鲁士有一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16、简述德国统一的过程。(P108)
德意志的统一是通过三次战争实现的。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取得了丹麦控制下的部分德意志地区。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在萨多瓦战役中,奥军主力被击溃,奥地利从此被排挤出德意志。第二年,普鲁士成立了北德意志同盟,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战争开始,普军在色当战役中大败法军,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大量法军官兵。不久,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
德意志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分裂的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受到扼制,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但是,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
17、简述意大利统一的过程。
19世纪上半期,意大利仍处于分裂状态。1859年,对奥战争爆发。法、撒军队连战连捷,意大利北部各地人民也纷纷响应。拿破仑三世担心意大利革命高涨会危及法国利益,单独同奥地利议和,退出战争。但是,统一大势不可逆转。第二年,意大利北部基本完成统一。
1860年,两西西里人民受到北方形势的鼓舞,纷纷起义。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加里波第闻讯,率领一支千余人的志愿军南下,远征两西西里,所向披靡,很快占领了两西西里王国首府那不勒斯。不久,加里波第将政权移交给撒丁国王。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撒丁国王成为意大利国王。后来意大利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把奥地利和法国势力赶出意大利。70年代初,意大利最终完成统一。
统一以后,意大利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国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意大利的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顽固,自然资源又缺乏,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18、简述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内容与结果。
内容:亚历山大二世借助舆论和各个改革组织,积极推行变法。他于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签署一系列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法令规定: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A农奴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B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仍须地主服劳役,交代役金。
组织上: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乡,均隶属地方政府委派的调停吏管理。时限安排上:规定赎买前另设两年的过渡期。内容充分体现了农奴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
结果: 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
论述题:
1、试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清教”旗帜下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带有宗教色彩。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不仅仅是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与资产阶级有着共同利益的新贵族,他们共同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历程,历经了多次反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4)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意义:
首先,在17世纪的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和与资本主义有联系的贵族,在城乡中、下层人民的广泛积极的支持和推动下,推翻了封建专制君主制,为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此后,英国的资本主义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18世纪后半期,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发生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
其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全欧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在世界近代史上占有显著地位。政治方面,英国革命期间和以后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国家政治制度,如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不仅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还成为后来许多国家效法的对象;经济方面,通过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而英国工业革命又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并使亚洲各国的自然经济在其廉价的商品和炮舰的攻击下趋于解体;思想方面,革命期间产生的一些先进的思想主张,如洛克提出了自然权利学说,即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及私有财产的权利;第一次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及联邦权(管理对外事务)的分立。不仅成为欧洲启蒙思想的先导,而且成为后来其他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2、试总结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后果。
原因:1.政治前提: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英国较早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相对较少一些。2.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利用所处的有利地理位置,扩大包括黑奴贸易在内的对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拓展了海外市场,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3.技术: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
4.劳动力: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
大规模的圈地运动,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劳动力;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5.市场: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
6.资源:煤铁资源丰富,可以提高铁产量,有利于机器的制造和推广使用。
后果:
(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工业革命使工业生产完成了从手工生产方式到机器生产方式、从手工工场制到工厂制的过渡,使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变化。它在一个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
(二)导致了经济地理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农村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从十八世纪初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2%,大批人口从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移动,新兴工业区的人口迅速增加。
(三)造成了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随着工厂制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两个新的相互对抗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政治后果。工业革命简化了社会阶级关系,使处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层逐渐向两极靠拢:土地贵族适应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业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变成了厂主,工业资产阶级变成了资产阶级的主体,走上了前台。
(四)促进了社会变革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下半叶掀起了争取政治权利和社会改革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
(五)推动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亚当·斯密(1723—1790年)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创立古典政治经济学,阐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罗伯特·欧文(177l一1858年)发展了空想社会主义。
达尔文的进化论、焦耳的能量守衡和转换定律等
3、试评价欧洲的启蒙运动。
a、破除神学迷信、高扬理性旗帜是启蒙运动的最大历史功绩。启蒙思想家们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对宗教教义和神学进行了鲜明的批判。
b、在哲学发展史上,启蒙运动是从机械唯物论向辩证唯物论过渡中的一个进步阶段。
c、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启蒙思想家们大胆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系统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为未来的理想社会描绘出一幅清晰的政治蓝图。
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 ;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革命权利思想 ;三权分立学说
d、在经济理论上,启蒙思想家们提出了经济自由思想。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e、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继续与发展。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则是封建专制主义。启蒙思想家们用“人权”反对“王权”,用“人道”对抗“神道”,用“人类理性”否定宗教愚昧,用“自由、平等”来代替封建等级专制。f、启蒙思想家们用以反封建的理论武器主要是人性论和“理性主义”。其实,他们所说的“人”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自身;他们所说的“人权”,也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他们所提倡的自由,实质上也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是“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代名词;他们所谓的“理性王国”,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王国。
4、评美国1787年宪法。
(1)《联邦宪法》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世界近代宪法史上使用时间最长、最稳定的宪法。
(2)从阶级性质看,联邦宪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宪法。
(3)政治内容看,联邦宪法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所取得的民主成果的法律化,是《独立宣言》中揭示的民主原则的制度化。
(4)《联邦宪法》彻底改变了邦联时期国家机器软弱无力的状况,有效地解决了独立以后出现的难题,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联邦宪法》的制定标志着一种新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联邦共和制的产生。其特点是:人民主权与共和原则;三权分立与制衡。
(6)《联邦宪法》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7)《联邦宪法》所确定的联邦制度有列举的联邦权力和未列举的留给各州的权力,有利于调动联邦和各州的积极性。(8)《联邦宪法》是有产者内部围绕权力分配相互妥协的产物。订有明显的阶级特权和种族压迫条款,没有触动奴隶制度。
总之,《联邦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一次创举。自美国以后,各国资产阶级都把立宪作为革命的主要目标。《联邦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美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共和国正式形成。它为美国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5、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和历史意义。
原因:a.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与从欧洲来的大批移民共同开发,特别是北部资本主义工商业比较发达,造船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部门。南部种植园经济的烟草、甘蔗等以商品为主的经济作物,主要供应欧洲市场。
b.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从欧洲到北美殖民地移民主要是英国人,其次还有德、法、荷兰、瑞典等国人。他们经过长期开拓和经济的频繁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作为统一的语言,这样就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了。
c.英国殖民压迫、掠夺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政府面对着北美人民的反抗严厉地采取了掠夺、压迫的高压政策,对北美人民的反抗斗争,派军队武力镇压。北美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组织起来准备武装斗争。
d.启蒙思想的影响:18世纪上半期,启蒙思想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传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如富兰克林和杰斐逊。
e.北美人民积极要求摆脱英国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表示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日益高涨。北美人民的反英怒火,到了一触即发的时刻了。这样,波士顿的倾茶事件就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性质和历史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它的胜利,给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打开了一个缺口,为殖民地民族解放战争树立了范例。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和代役税,契约奴制也基本上废除。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正如列 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的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对欧洲及拉丁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美国内战(南北战争)的爆发。
6、试评价拿破仑政权。
拿破仑政权在本质上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但是它有与封建制度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实际上,拿破仑个人独裁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就是革命的新秩序与革命前的旧秩序相融合的过程。
拿破仑政权一方面对内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对外多次打败欧洲反法同盟,扩大了法国的疆域。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另一方面,首先是帝制自为。他在 1804 年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居然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称帝后,便恢复了旧时代的宫廷体制——有侍从、宫内官、礼官、女官以及其它宫廷人员。他又创立了殿下、公爵及帝国元帅的称号。到 1810 年与奥地利皇帝的女儿结婚后,帝国宫廷完全恢复了旧封建时代的制度。之后,在 1811 年他又恢复了朝觐、行礼等繁文缛节的朝仪,并且以波旁王朝的旧朝仪法为蓝本,制定了新的朝仪法规,达八百页之多。另外,拿破仑还有大量皇室经费、皇室地产、私有产业,而且还任命专人去保管。拿破仑之所以能轻而易已地建立帝制,是因为当时的客观形势对他有利:雅客宾派专政的过火行为在法国广大群众思想上引起了反作用,反革命恐怖活动及新的国际战争威胁造成了不稳定的局面,千奇百百年来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皇权主义习惯势力等等。
其次,恢复等级制度及贵族称号。1802 年,拿破仑创立了所谓的“荣誉军团”,从表面上看,“荣誉军团”不是按门第出身,而是按军功授勋,其成员来自不同的阶级,但是实际上等于恢复了变相的等级制度。因为“荣誉军团”每个人都大量拥有国家封地。到 1804 年,荣誉军团发展为世袭的帝国贵族,被授予奇士称号。此外,拿破仑手下的元帅、高级将领都接受封爵,最高封为公爵和亲王。各部大臣、元老院议员、大主教等封为伯爵,各大城市市长封为男爵。许多参加雾月政变有功的人,接受了荣誉勋章后,都挤身于新贵族的行列。另外,旧贵族和前朝官员,在拿破仑帝国宫廷内得到任用者,也大有人在。拿破仑在帝国时期任命的各省省长中,有一百七十一人是资产阶级出身,有一百一十人是旧贵族出身。而且,旧贵族出身的省长,其人数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拿破仑很信任这些旧时的官僚,认为他们驯服易使,有一次,他说:“只有这些人才懂得伺候。”
最后,拿破仑又实行分封制度。为了统治欧洲被征服的国家,他成立了一系列附庸国,作为法兰西帝国的屏藩,并且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国王。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总之,拿破仑既有巩固大革命成果和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又有恢复旧制的一面。在他的资产阶级政权里杂揉有大量封建的东西。这是这个政权的两重性。复旧的一面,实际上等于铺设了通往正统君主专制复辟的道路。
7、试比较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原因相同。两国资产阶级都想掌握政权,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上的障碍;②领导阶级相同。都由资产阶级领导;③革命动力相同。人民群众在两国革命中都起了推动作用;④影响相同。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对其他国家革命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完全相同:英国革命除资产阶级领导外,还有新贵族。②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经过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法国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的、最彻底的、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③意义不同:英国革命揭开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革命扫荡了国内的封建势力,动摇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的基 础。
8、评价工人阶级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848年欧洲革命,是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也触发了无产阶级的政治觉醒。由于还未有工人阶级革命领导的出现—也就是工人革命政党的出现,缺乏斗争经验。巴黎工人六月起义被资产阶级残酷镇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工人阶级都只有听命于自由派和民族主义者的指挥,但工人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并且一直走在革命的最前列。这一年的革命为欧洲在政治、思想和社会各方面带来了深具意义的影响。最重要的,当资产阶级在革命浪潮高涨而开始退缩时,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已经开始酝酿,为后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开了一条路。
9、怎样评价林肯。
共和党人,美国第16任总统,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在人民推动下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时局,促使北方最终取胜.4月14日,林肯被同情南方奴隶主的演员布斯刺杀于华盛顿福特戏院.林肯由于在内战的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并解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尽管他仅在边疆受过一点儿初级教育,担任公职的经验也很少,然而,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林肯领导美国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促进了美国历史的发展,100多年来,受到美国人民的尊敬。马克思曾经这样评价林肯:“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的人物。这位出类拔萃和道德高尚的人竟是那样谦虚,以致只有在他成为殉道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其历史功绩有二:其一是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统一。其二是解放黑人奴隶。其拯救联邦、维护国家统一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林肯代表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从而解放黑人奴隶,这并不是为了人道主义,而是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黑人的解放只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副产品,对于工业资产阶级来说,维护联邦统一的利益高于废除奴隶制的利益。林肯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领导美国完成了几乎是对立的双重历史使命,既拯救了联邦,又取消了奴隶制。
总之,林肯是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