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要慧心,写作需妙手
读书要慧心,写作需妙手
——我的读写一体观
十年语文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走过,我们在实践的坎坷中一路摸索。说实话,缺少话语权的我们,在语文教学的一线,有着太多的无奈与被动。需要适应的、被迫接受的太多。但是,无论现实怎样惨淡,功利教学如何风光占尽,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始终应该有自己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自己的语文教学才不会盲目、无序,才可能在时间的流逝中真正对学生的人生有意义。
“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君子之学以美身,凭此精神学语文。”,“阅读即阅世”,“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展史”,“写作就是自我心灵的抒发”,这些关于语文学习的理念随着实践的深入进行,慢慢渗入我的灵魂,化作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的点点滴滴,滋养着我们师生的生命历程。这些理念,也使我习惯于引领学生走在读写相长的旅途上,采撷精彩,收获惊喜。
其实,师生都有一个共识: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也是语文教育的的重中之重。但往往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普遍很差。学生在小学乃至中学教育中,出现了喜欢语文但讨厌语文课,喜欢好文章但讨厌写作文的说怪不怪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这与我们的语文读写教学现状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那么,语文读写教学该怎样做才能进行得高效呢?我们又该怎样引领学生去真实而艺术的表达自己呢?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的实践中,我慢慢的摸索出这样几条经验,不一定有条理,写出来与大家共同商榷。
一、从大语文教学观的角度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语文学习。不管是口语交际还是写作,都是学习利用语言表达自己主观想法和情感的途径。让学生从“语文就是你自己”“写作就是释放你自己”的高度来对待语文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克服语言积累中的畏难情绪。“语文就是你自己”告诉学生语文学习不仅仅是考试,也不仅仅是读书写字,语文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发展自我的途径,有理想有志向的人都应从人生质量的高度来对待语文。“写作就是释放你自己”引领学生树立写作不是编造,不是无病呻吟,更不是老师没事难为人的苦刑;而是真实的再现对世界对自己的认识感悟。不同文体只是表达感受形式上的区别,目的都是一样的。端正的认识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学生一旦从内心深处认可了这种语文学习观,他们的目的性、方向性自然就会得到家加强。
二、引领读书,做好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小学生由于生活和语言积累的缺乏,往往无语言可表达。教学中如不照顾到这些客观存在的学情,必然就会出现编造应付、反感厌倦的现象。针对学生语言贫乏、生活积累少的现状,我们应该引领、鼓励学生读书,以生动的精神食粮来弥补学生经历的缺失。英国作家伍尔夫这样阐释阅读感受:“什么是天堂?天堂就是长时间的不知疲倦地阅读。”如果能够耐心地引领学生主动地读书、写日记、观察生活、反思自己,让他们在读书、思考、表达中提升人生的高度,使他们把阅读看作是在天堂里进行的活动,把写作当作是释放自己的需要,那该是多么事半功倍的教育方式啊!当然,这需要时间,需要达观心情,急功近利的心态肯定做不到。而且,我们还要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书写作。这样师生默契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循序渐进的读书思考中积累语言、积累思想,“读书需慧心”,才会出现我们期待的美好阅读境界。
三、有了读书的语言积累,作文时才有了话说;有了生活中的观察,作文时才有了素材。冰心老人说:“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鲜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流,却不是悲哀。”我们说:“读书在左,写作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语文之旅点缀得鲜花弥漫,使撷花摘叶的学子,尽管辛苦,不觉得疲倦。有泪可流,却只为感动。”引领学生在读书中积累语言、积累素材,训练他们在体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在这种情况下,适度的写作指导就可以起到巨大的效用。实践中,我是采用了“作文写作六步走”的指导方式,在这个前提下,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创新和风格,慢慢实现“妙手著文章”的目标。哪六步呢?
(1)审请题目,确立主旨。不管哪种命题方式我们都应该给学生强调要把握住出题者的命题意图,在这种把握下的努力才是有效的。根据命题的意图,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确立要表达的思想。如是自由命题还要给自己的文章起一个漂亮的名字。
(2)根据主旨,确定所使用的文体。作文写作不限定文体并非文章写作不分文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依据主旨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是必要的。(3)选择素材。主旨、文体的确定对选择很关键。写什么,怎样写,写多少,都靠它们作为依据。生活中的观察,阅读中的积累,都是可供拣择的材料。如果说主旨是统帅,那么素材就是冲锋陷阵的勇士。没有好的统帅战争难以取胜,同样,没有精悍强壮的士兵,战争也难以获胜。(4)确定结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如何升华主题,都应该有个事先的打算。此所谓打腹稿。详略、写景、记事、抒情都要在此环节考虑。
(5)具体考虑开头结尾的语言表达。文章写作讲究“豹头凤尾”,好的开头能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美的结尾能余音绕梁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思。
(6)书海撷英,扮靓文章的语言。引领学生在平时的读书中做个有心的人,随时积累优美的语言,像好的写景语言,好的修辞手法,富有哲理、引人深思的名人名言。写作中拣择合适的穿插在文章中,与文章融为一体,提升作品的动人力量。
在刚刚进行的期中测试中,我们初一的作文题目是以“幸福”为话题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体会。结合一篇考场作文《下雨的时候》,来谈谈按“作文写作六步走”的写作步骤来构思成文的技巧:(1)审明出题人的意图是要表达自己对“幸福”的体会,而不是表达“爱”,大多数同学重点表现了父爱、母爱、友爱,就是审题的偏颇。该文章中,红雨伞贯穿文章始末,既是线索,又是幸福感的载体,是很美的意象。据此,将题目改成《那把经年的红雨伞》,会更具文学的表现力。写作时应注意命题方式,此所谓:“题好一半文。”(2)确定文体,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记叙性文体是首选。(3)选择素材。该作者选择的是小时候和长大后两次和外婆在雨天共打一把红雨伞的生活细节,以此来传递祖孙相亲相爱的幸福感。这是很好的一个方向:在生活琐事中汲取写作的素材是最直接、最能打动人的。(4)确定结构。作为回忆性的文章,一般是倒叙的写法。小作者的安排很恰当:开篇以红雨伞下的情谊引起读者关注,文章主体详细描写小时候和长大后两次和外婆在雨天共打一把红雨伞的生活细节:刻意地描写了祖孙俩的几近重复的对话,几近重复的雨景,反复使用“不经意”“红色天空”“淡淡的”等词语,努力营造了一种生活琐事中体现出的幸福氛围。这种构思值得借鉴。最后,篇末点题,抒发自己在爱的享受与给予中感受到的幸福。围绕“幸福”,小作者布局谋篇,很见功底。可以想见。读书的广泛和深入了。(5)具体考虑开头结尾的语言表达。该文开头的“这件事我已写过多次,但是提起笔还是想再记下它,希望读过此文的朋友将幸福传递开去”很有大家风范,仿写痕迹很浓,这其实正是读书效用的体现,我们应该提倡并鼓励学生“读”以致用。结尾在浓浓的抒情笔调中再现雨中红雨伞的美,余音绕梁,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思。(6)书海撷英,扮靓文章的语言。小作者不仅有意识地模仿写法、构思,还在平时的读书中着重地记忆了好词好句,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气息,这也是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努力的。“作文写作六步走”的写作技巧看似复杂,其实只要有意识地从这几个方面考虑,经过实践,学生都能够“妙手著文章”。
我想,有了正确的语文学习态度,有了扎实的读写积累,有了老师的鼓励引领,有了技巧的逐步训练,学生一定会慢慢的达到“读书有慧心,写作来妙手。”的理想语文学习境界。
第二篇:我的读书慧心心得
我的读书慧心心得
洪国涛 2016.12.29 为了提升的我的专业素养,践行我的慧心读书计划,本学期学校发了《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37个技巧》等慧心书籍。我细心研读了其中的《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一书,感觉除了稍微有点西方化外,书中讲的几个实例都很典型,即使是许多工作多年的老师都会无意中犯下其中所提到的一些错误。所以这本书很有借鉴意义,本人感觉收获很大,对于课堂有效管理也有所感触。
本书作者从事教师教育工作20多年,她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总结了简洁而又实用的6步法课堂管理策略:教师要熟知并使用学生的姓名;要避免提出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要用语严密而专业,不能拖泥带水,不单调乏味;要清晰明确地表达知道语;要善于应用恰当的提醒和暗示;要增进课堂的互动。虽然书不算厚,内容读起来也不复杂,但个人感觉是非常受用的,在日常教学中,越小的问题越容易忽视。以下是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一些个人感受。
我们每位教师都会有一套“治理”班级和“对付”学生的招数。或有“效”,或走弯路,或无“效”。从“生本”角度,素质教育角度出发的课堂管理少之又少。《让学生都爱听你讲》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如叙家常,在这个方面做了有效而经典的探索。
你相信吗?让学生都爱听你讲。现在,只要你“略施小计”,信手拈来,灵活地把课堂管理6步法应用到你的课堂: 第1步 关键的开始:教师要熟知并使用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真正落实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够合理的使用它们。因为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在向学生表明了你很在意他们、很乐意与他们进行个人间的互动交往、很愿意认识他们并且对自己很自信。这是学生在教师获得安全感的第一步,你让他们愿意接近你了。
第2步 避免匿名的和悬空的问题。如:“谁能告诉我----?有人知道----?你们都明白要求了吗?”这类的问题就是属于匿名的问题。教师没有明确指向在场的任何人,问题就悬浮在空中,这样的问题就叫悬空的问题。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先向学生说明你至少会叫两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叫出第一个学生的名字并提问,再叫出第二个学生的名字,并要求他对前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说明。
第3步 课堂用语严密而专业,不拖泥带水,不单调乏味。
1、彻底 避免使用诸如“噢”、“好的”和“对吧”这样的口头禅,幸好我没有这嗜好。
2、使用“谢谢”和“请”对于培养礼貌行为大有帮助。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似乎忽略了这一点。
3、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静静地站在教室前面和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进行眼神交流,直到每个人都保持安静。
4、为了使参加小组活动的学生把注意力转回到课堂统一教学上来,每次走到一个小组的学生跟前要求他们安静下来。后两点正是我要学习的。
第4步 清晰明确地表达指导语,避免给出让学生迷惑不解的指导语。在给学生说明过程后,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再次说明该指导语,然后让他们在执行任务之前提出问题,任务开始后,教师将不再回答任何问题。我想这就是小组活动之前我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让课堂放而不乱。
第5步 善于用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要创设一个文明环境,教师应该经常把“合作”、“感激”和“恰当”结合“谢谢”、“请”使用。因为如果你很尊敬地和学生讲话,那么学生才更有可能学会尊重你,才有可能减少他们在课堂上面做出捣乱行为的机会,师生才有可能做到相互尊重。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第6步 增进课堂的互动。你能感觉到课堂的“心跳”吗?过去我忙于将自己的课上完,从没关注过此问题,今后我会尝试。要学会和学生尽可能多的通过姓名和眼神与每个学生交流。不仅要让自己和学生互动,还要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增进互动的时候,还要注意害羞的和变现漠然的学生,给其格外的关注。
这6步中的每一步都根植于教育的原点,都蕴含着深刻的“生本”理念。教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资深教师,如果能够深切领悟这6步法的精神内核,并将它切实地付诸实践,那么你的课堂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都会爱听你讲,你担心的课堂情景也会迅速减少,直至不再发生。当然,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些内容与国情不符,我们要与自己教学的实际联系灵活借鉴,灵活运用。
第三篇: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看风景。来到又要离开这个世界,唯一能带走的就是你的精神财富。风景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的风景,一种是精神的风景。看自然的风景如山水名胜等,要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有金钱、闲暇等等;而精神的风景,一本书就够了。人类已经创造了很多精神的风景,但大部分人并没有真正看到人世间精神的风景。精神的风景都悄悄藏在最伟大的书里,和它对话的过程是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这些风景永远是你的,和你不会分离。
阅读,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看俞敏洪的书,他的成长历程、他的人生态度,对今后自己的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读名人传记,为什么选《俞敏洪传》《巨人三传》《我是乔布斯》?因为他们跟我们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更相似。
人生就是一本书,你的人生就是一个故事。那么,你怎样去书写你的故事?你这本书,你是作者,你也是主人公。你的故事由你自己书写。你的故事能不能精彩,取决于你这位作者。有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故事变成一个伟大的传奇,比如说俞敏洪,比如说乔布斯,比如说《巨人三传》里面的那些英雄。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有些人做不到呢?取决于作者是否用心去写。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作者,在写自己的生命故事时一般来说是会有原型的。你为自己找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原型,为自己寻找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榜样,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的镜像”。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给大家推荐的《产生奇迹的行动哲学》一书中的主人公德田虎雄,他在中学时排在四百多名,最后成为了日本非常著名的医学改革家。他就是为自己不断的去寻找一个生命的原型,不断的在镜子里去寻找多少年以后的那个我。我希望你们在书院的生活中,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慢慢为自己寻找一个自我生命中的原型。在你离开华夏、离开书院的时候,你心里有一个人作为你人生的榜样。
实际上,阅读的过程就是和伟大的人物对话的过程。这学期所有推荐的名人传记每个人必须把它读完。最近有一本新出版的书《曼德拉传》,曼德拉在监狱里度过了27年,但他从来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不放弃梦想,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所以,给自己寻找一个人生的榜样,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与其平庸的活着,还不如努力的去拼一把,让自己活得更精彩。往这个方向去走,是我对新教育书院的学生们的期待。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那么我们新教育书院做的这些事情,恰恰就是在把所有知识全部忘掉以后你不会忘记的这些东西。就如读书的习惯你会忘记吗?如果你真正按照要求去读了,真的读进去了,相信经过一年的训练,你们一定都会喜欢上读书,会养成读书的习惯,永远不会忘记。因为我们选书是用了一定心思,选了一些大家能够接受的好书,因为书里展示的风景实在太丰富了太有趣了。(朱永新)
第四篇:读书写作经验谈
2011-2012学第一学期 基础写作 考试卷
11广电2班 李雅君 116104021
4读书与写作经验谈
其实,说到写作,大家一点也不陌生,不过,对于写作,我有些自己得的经验,虽说我的文章并没有很出采,但多少年的学习也是有帮助的,那么我就来谈谈。
上了大学,老师总说要多读好书,每次上课都会为我们吟诗几首,俗话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给人以许多的感受,是人的思维更活跃,知道更多知识。有利于写好一篇文章,同样应多观察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成为笔下的实例。这话也是老师说的,他常说:不在乎写了多少而是要写下每天发生的让自己感动、感叹的事就好,因为这就是生活,是我们所感所想。多观察,不仅开拓了视野,也放松了心情,更能知道许多小事,灵活运用进文章,会让记叙的故事更真实。
高中老师最常说的是写作文先写题,主题是文章的中心与灵魂,像我,有时总写完后才发现没主题,导致在卷子上无法重写导致低分。写文章一定要一气呵成,这样就不会导致主题有无不能修改从而浪费时间重新写。而且要保持卷面整洁。
写作时也要注意人称,避免人称混杂,一会“你”,一会“他”或“妈妈”“母亲”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还指同一个人。这样会使读者弄不清楚你写的是谁,看的昏昏糊糊。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话妙语道出了读书与写作关系密切的真谛。也就是说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必须积累大量的材料,经过踏踏实实的努力写出来的。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也要避免良莠不分的现象。我们在阅读中要按自己知识的需要,摘抄优美语句和精要语段,收集积累知识,并可适当背诵。
读书过程中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这样既能增强我们的读写能力,又能带动写作的积极性。知识在于积累,修文可以储能,读书清醒头脑,写作整理思想,这是读与写的关系。
那么读书又是怎样的呢?不论上哪一门课程老师总会推荐很多好看的书给我们,毕竟以老师的经验来说这些书对我们是有益的。现代汉语的老师让我们这学期读够300本书,看来读书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如何把书读厚,又怎样读薄呢?
看一本书或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最终掌握得非常少,那就是很薄,此后得继续琢磨里面的内容与含义,随着理解的深化,领悟的越来越多,脑袋里的书也就变厚了。随着理解深入,你会彻底明白、了解作者的想法,就会走他们作者走过的路,脑袋中只留下那么几条想法,于是书又读“薄”了。所以好书要读透,好段要记住运用成为自己的,那么书就没有白读。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于读书与写作的经验谈,我觉得很受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不可或缺,是我们进步的梯子,人类的智慧来源书本,又汇编成册将自己的知识在传授,所以它们很伟大,我们要用这些经验充实自己,学好习,用好的文笔书写自己的梦想。
第五篇:读书与写作
读书与写作
在先前关于研究生与读书的文章中,我提出要“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但是囿于时间、心境等原因,当时并没有进行详细阐述,近来偶有所得,故在本文对此进一步补充与完善,以飨读者。
一、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
所谓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也就是在你读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想着作者是如何写作这本书的。如果是我写这本书,我应该怎么写,能不能换一种视角,换一种表达。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也锻炼了自己。
我认为读书应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是读书的程序,第二是读书的内容。下面我先讲一讲读书的程序。拿到一本书,我们首先要读的,是书的封皮。不管是封面还是封底,都能给我们提示很多东西,这也是许多读者所忽视的。在一本书的封面上,我们一般都能看到书名、作者和出版社等字眼,如果是系列丛书的话,还会有丛书及其主编的名字。拿一本书举例来说,我手头现在有一本1996年出版,秦晖、金雁所著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在这本书封面的左上角,我们看到“农民学丛书”的字眼,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农民学丛书”中的一本,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这部丛书何人所编?为何所编?包括几本?主题何在?
通过上网搜索,我们可以得知,这部丛书由陈越光任主编、秦晖任副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共6本。还包括《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研究》《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村社传统与俄国现代化之路》《农民、政治与革命——第三世界政治与社会变革的压力》《农民经济组织》和《中国农民变迁论——试探我国历史发展周期》。了解到这些以后,你想不想把这6本书都读一遍,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丛书的主题与出版背景。
先不说书名,接下来我们说一说作者,秦晖和金雁。对于文科研究生来说,这两个名字即使不是耳熟能详也至少听说过。秦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界大牛;金雁,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晖的夫人。初步了解这些后,你想不想再拜读一下他们其他的著作以便深入了解这对贤伉俪。看到这里我又想到其他的一些夫妻学者,如金观涛与刘青峰、周濂与刘瑜、王小波与李银河以及陈桂棣与春桃,他们都思想鲜明,著作颇丰,难道这是偶然?想不想去进一步了解这种现象?好,那就接着去读他们的著作。
关于出版社,不得不告诉大家,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出版社出版的有时候也大相径庭。前些日子为了图便宜,我买了一本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岳村政治》,错别字连篇不说,甚至连第一章导论都给省了,不禁大为光火,只好又重新买了一本商务印书馆的版本。所以说买书、看书都要选择权威版本,不仅读着舒服,也不会有缺漏之憾。就目前来说,中央编译、社会科学文献、三联书店、上海人民等出版社都很不错,读同样的书可以优先选择这些出版社出版的。
此外,在封面之后或者封底之前,我们都能看到这本书出版的详细信息,在这里我们要关注的就是该书的出版时间。如果一本书有多个版本,尽量选择最新的版本,因为最新的版本往往会借鉴原先的版本并对之进行补充完善。例如王思斌老师向我们推荐的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本书原先的版本已经售罄,而新的版本由黄树民先生译出,题目也改为《巨变》。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和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也出了新版本,都可以买来看看。说完封面,我再说一下封底。在一本书的封地,有时候会刊印一些有关该书内容的摘要、简介或者名人总结推荐的话语,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这本书要讲的主体内容。
以上就是我们读书的程序,或许也可以称之为读书的前奏,通过这些工作,我们不仅可
以拓展视野,也能为下一步读书的内容做好铺垫。
有关读书的内容,也就是体现“用写书的心态来读书”的所在,我们不仅可以从书名、关键词、目录这三个方面来了解分析作者的思路,也能做出自己的设想。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书名,同样以《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为例,乍一看这本书的书名——“田园诗与狂想曲”,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作者要说什么,“田园诗”与“狂想曲”风马牛不相及,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何能放到一块呢?没关系,接着往下看副标题——“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这下差不多有点思路了,讲的是“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这两个概念还能扯点关系,那么“再认识”也就是说要对以前的认识进行反思或者批判,这恐怕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所在了吧。恭喜你,终于学会抢答了。
在分析书名的过程中,我们也连带着对该书的关键词“关中模式”“前近代社会”与“再认识”进行了分析。我们读每一本书的时候,都尽量从书名出发进行阅读分析,因为书名是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所在。当然,如果书名过于晦涩或者抽象,没有关键词这一说,那我们只好按部就班往下阅读。
接下来我们要读的是目录,目录是全书内容的框架也是精华,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全书内容。目录一般来说都很有层次感,起承转合,其中的关键莫不与此,导论、分论、转折、结论也就是我们重点要读的地方。一般来说,研究生的读书时间很紧迫,因此很有必要进行分类阅读,即泛理论的书籍要精读,尽量照顾到每个方面;而泛实证的书籍则可以略读,看看目录,把作者的核心思想搞清楚就行。
至此,我们从读书的程序和读书的内容两个方面对如何读书进行了初步阐释,其实程序与内容不可截然分割,为了便于叙述笔者才对此分开来说。在读书的过程中只有既照顾到程序又照顾到内容才能真正把一本书读全,读好,读透。
二、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
写完如何读书,沿着这一思路,我想谈一下如何写作。研究生期间要写不少论文,甚至要发几篇论文,而许多同学还不知道如何写论文。我认为,关于如何写作,还是要“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才能最见成效。而所谓用读书的心态去写作,就是要多站在读者的立场上来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们的理解,赢得他们的尊重。当然,如果你是马克斯·韦伯这样的大师,那你完全可以自己写给自己看,不用听我在这扯淡。
通过上文可知,一本书的核心在于书名、关键词及其目录,那么对于论文来讲,其中的核心也不外如此,只不过要把目录改为各级标题。在写作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确定的就是题目,一个好的题目就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你的题目不能吸引人,或者说不知所云,谁也没有兴趣再去看你的长篇大论;其次是关键词,论文的核心就是要对这几个关键词进行阐发,关键词定不清楚或者说阐释不清楚,那么你这篇论文基本报废;最后是你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外显于各级标题的思路,只有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才会有层次明显,赏心悦目的各级标题,如果逻辑不清晰的话,连你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要说啥,读者能搞得清楚?
最后,我认为读书与写作也不能截然分开,只有明白了读书即写作,写作即读书的道理,才能够更好地学习他人,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