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07:1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过程与方法

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

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

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

师:对

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

师:摩擦力 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推进新课

师:这是大家初中的时候就接触到的物理概念,那么高中阶段它的定义是什么呢?

师: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止摩擦力,那么有哪位同学可以解释一下呢?(引导同学们探究),顾名思义 静摩擦力就是受力物体静止时所受到的摩擦力,而滑动摩擦力就是物体滑动的时候受到的摩擦力,并且根据之前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的实验也可以看出,静摩擦力会相对于滑动摩擦力要大一些;即: 静> 滑 师: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成正比,如果用

表示滑动摩擦力大小,用

表示压力大小,那么

=μ。

师:那么同学们根据我们一起得到的摩擦力公式对(生活中的例子)计算一下吧!

【板书设计】 摩擦力 静

滑动

摩擦力:两个 相互接触

相对运动或趋势

在接触面上产生的力 【随堂练习】课后习题 【课堂小结】 【作业】 【教后反思】

1)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第二篇:《生活中的摩擦力》案例分析

1、刚开始上课时,张老师是如何引起学生注意的?试按照相关理论框架,分析张老师策略的有效性。

答:刚开始上课时,张老师先让学生尝试将手指用力划过桌面,然后又让学生上黑板用粉笔写字,而后擦黑板。完成活动后,张老师并没有急着解释同学们的疑惑,而是让大家观察“筷子提米”的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张老师设计新知识导入中、动机教学策略和启发式教学策略。张老师使用情境教学策略和动机教学策略设计了探究型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张老师继续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

2、张老师是如何引出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这个知识点的?

答:张老师用实验引出摩擦力的概念,然后以问题:“刚才的演示实验中,前后两次筷子都受到了摩擦力,可是为什么前后的结果不一样呢?”引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个知识点。

3、张老师在播放了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的录像材料后,又让学生举例说明,你觉得是否有必要?

答:这样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摩擦力的应用,又能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有必要的。

4、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在教学中常用的小策略有哪些?

答:我经常会用情境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等策略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你认为张老师的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是启发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分析张老师的这个案例,我认为,在课后给学生留点作业,能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第三篇:《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案例

多巴镇丹麻寺小学 陈树梅

我在讲授《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物体相互摩擦的现象,例如,用黑板擦擦黑板时的摩擦;人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 然后就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认识叫摩擦力:

请同学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再离开桌面拖动。说说两种运动时,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比离开桌面拖动。运动得更慢,感觉有种力在阻止手向前运动。(如学生回答不准确,师可请学生再次重做,体会是否有什么阻止手向前运动?)

明确: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A、我们将手按在桌面上向前拖动,用力小,拖动得快,用力大,拖动得慢,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用力小,摩擦力小,用力大,摩擦力大。

B、我们用橡皮擦字有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鞋底和轮胎表面在接触地面时用力大,摩擦力大,磨损就较大;用力小,摩擦力小,磨损就较小。

C、物体受到的大小不同的摩擦力和它的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小,它就运动得快;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它就运动得慢。D、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通过讨论,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假设。)E、两手分别拿表面粗糙的和表面光滑的木块这两块木块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一块是表面光滑的木块,一块是表面粗糙的木块。

F、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吗?

(课件出示)(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

3、进行探究:

A、(拿出小车,再在小车上放上砝码)这两次的重量有什么不同吗? B、两次重量不同,小车运动起来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会一样吗? 不一样。C、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 可能。D、(课件出示)(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E、摩擦力的大小是不是与上面的三种因素有关,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4、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归纳总结。

根据上面的研究,议一议:摩擦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如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酌情引导)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光滑、粗糙程度)有关系: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与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系:相同条件下一般在滚动状态下比在滑动状态下产生的摩擦力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第四篇:高中物理新课程《摩擦力》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摩擦力》教学案例与教学策略分析

高密一中 孙洲元

一、教学理念:

(1)立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多元学习方式相结合(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生活、社会与物理的关系。

(3)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4)重视物理与科技前沿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5)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策略分析: 1.导入课题-----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摩擦力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力,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你能说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摩擦力和防止摩擦力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这一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典型例子,教师又给学生举出更多的关于摩擦的实例,如我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要经过大气层,和大气层的摩擦使船体外层达到二千多度的高温)。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与交流,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现出来,真正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的经验入手,从自己的感性认识开始,又通过教师的帮助了解现代科技中的相关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而且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即是自主的又是合作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2.新课教学-----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1)摩擦力的分类

教师提问与指导:你们想到了这么多有关摩擦力的问题,从其产生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些摩擦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把这些摩擦力分为几类呢?(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对照学生回答的例子,做进一步的引导、帮助与提示,让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前面板书的例子分为不同类别并标注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摩擦分别称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在这里主要研究滑动摩擦和静摩擦,这两种摩擦有什 么不同?什么条件下产生滑动摩擦力,什么条件下产生静摩擦力?(教师先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学生认为产生滑动摩擦力的物体是运动的,而产生静摩擦力的物体是静止的,这时,教师加以引导、启发、讲解,教师给出一些反例,如吃饭时,筷子夹起食物送入口中,食物受的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又如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动时,黑板擦受摩擦力,黑板受不受摩擦力,这个摩擦力是什么摩擦力?用这些例子激起学生思维上的矛盾,让学生自觉地修正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然后让学生总结出产生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条件: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并有相互挤压时会产生滑动摩擦力,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并有相互挤压时会产生静摩擦力)。

教学策略分析:当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摩擦力问题讲出来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让学生把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类,通过反例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在学生学习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个概念的过程中,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只给学生提供帮助、组织、引导与启发,不做学习过程的控制者,而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这里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

(2)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提问与指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刚才列举的这些例子中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们开始的回答是不全面的,也有是错误的,如说成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教师没有去告诉学生错在什么地方,而是当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例,如汽车起动时,放在车箱中的木箱,或是把黑板擦放在课本上,猛力一拉,黑板擦就从课本上掉下来,这些实例与学生的回答是不一致的,这时再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最终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教学策略分析:这里教师为学生理解和认识摩擦力的方向提供了思维的材料,这里有力地体现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是创造性的,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这些材料与学生的原有认识相悖,使得学生不得不修正原有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提高认识,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丰富的有创造性的材料。(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既然把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种,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猜想一下滑动摩擦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会给出很多可能的因素,如物体的重力、物体间接触面的大小与粗糙程度、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间的挤压力等,教师全部记在黑板上,以备下面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去验证)。

教师提问与指导: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弹簧称、几个不同的砝码、木块等),我们怎样来研究滑动摩擦力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弹簧称去测量不同情况下的摩擦力)

教学策略分析:问题解决总是从猜想与假设开始的,猜想与假设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能力要求,教师抓住教材上的关键点,让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进行猜想与假设,充分展现学生的想法,教师并不对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进行评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方案设计,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说出他想怎么做,尽管这里遇到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教师的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种良好思维习惯,适应新课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培养的要求。

在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给以帮助,掌握学生探究的进程,当绝大部分学生探究完成时,教师将学生的探究结果集中板书要点。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去探究,而不是直接给出结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注意不要介入得过早,以致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也不要介入过晚,以致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而影响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与指导:大家分析一下我们实验得到的结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这种大小关系怎样用公式表示出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的关系公式和理解滑动摩擦系数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与分析,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评价学生探究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让 3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分析、评价探究结果。教师做适当的分析与讲解,帮助学生将探究结果上升到理论水平,即完成对新的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4)研究物体间的最大静摩擦力

教师提问与指导:我们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摩擦系数的乘积成正比,那么,静摩擦的大小又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教师可让学生思考课本上举出的静摩擦的例子,人拉木箱的力越大,则木箱受地面的静摩擦力也越大,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其它外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提问与指导:人拉木箱时,拉力越大,木箱受到的静摩擦力越大吗?(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是这样呢?引导学生得到: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不是无限大的,当拉力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要拉着木箱运动了,就不是静摩擦力而是滑动摩擦力了,也就是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有最大值,教师趁机给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策略分析: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很流畅地给出影响静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把一个复杂的概念通过实例具体化,从而变得使学生容易接受。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掌握不是以学生能否咬文嚼字地背诵出来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将概念和规律纳为自我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问题引导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自己获取概念和规律是实现学生认知同化与顺应的有效手段。

教师提问与指导: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怎样?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用你课桌上的实验器材(弹簧称、几个不同的砝码、木块等)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与假设?(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对于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学生有不同意见,这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验证。由于学习滑动摩擦力的经验,多数学生说出与压力和摩擦因数有关,但是,这个摩擦因数是滑动摩擦因数吗?教师要让学生去思考去验证,由于实验条件限制,这个问题在验证上存在一定困难,教师提供的帮助与引导,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在拉动物体 开始运动的瞬间拉力大还是拉物体匀速运动时拉力大?学生能过推动课桌体验两种情况下力的大小,有的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器材去验证,最后大多数学生得出结论: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因数略大于滑动摩擦因数,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和静摩擦因数成正比)。

教学策略分析: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因数与滑动摩擦因数的关系是个难点,教材上没有过多说明,学生往往对这两个关系认识不清,形成概念上的错误。教师的工作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通过实验来探索规律,虽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不一定得到定量的结论,但是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学生完全可以从实验中得到这两个关系,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索的复杂性,物理实验不仅是机械操作的教程,更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开始物体运动的瞬间虽然无法精确读出弹簧称的示数,但仍然可以依据弹簧称指针的位置变化来确定力的变化。

(5)摩擦力的调控

教师提问与指导: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加大物体间的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力,你能举出一些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吗?(学生会列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教师有选择地板书了一些典型实例,并给学生提供一些学生还不知道的例子,如磁悬浮列车就是减小列车与铁轨之间的摩擦来提高速度的,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给出的自行车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

教师提问与指导:结合这些实例,根据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你能总结出增大摩擦力有哪些方法?减小摩擦力有哪些方法?(由于对实例的分析和影响摩擦力因素的研究,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很快得出正确结果,教师帮助学生对每一种方法举出更多的应用例子,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教学策略分析:物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识记表面问题,这里教师让学生列举一些防止和利用摩擦的例子,不是只讲这些例子中如何防止和应用摩擦,而是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分析、总结出防止和应用摩擦的方法,把这一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3.结尾

教师提问与指导:今天我们研究了摩擦力的问题,你能想象如果在我们地球上没有摩擦力存在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吗?请大家课后将自己的想象写成简短的小论文在下节课交流。

教学策略分析: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目的观:知识是教学的载体和手段,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因此学生学习的目标不应该只是学会某种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是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创造 5 性思考问题,本节课教师留的作业似乎与知识关系不大,但是通过这种富有创造性的作业,会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策略的总体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积极主动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设计了层层递进的知识系列,向学生提供了能使他们可以自主进行实验的条件,学生既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又要自己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使他把一次发现的东西与另一次发现的东西相结合,把他自己的发现与其他学生的发现相比较,一步一步深入理解层层递进的知识系列,一次一次地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

本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重新考虑各种观念,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一个传递信息的人,而是相互作用的促进者。

第五篇:新理念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

新理念下摩擦力的教学案例:感受两类摩擦力

一. 背景

我曾经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水平?我们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的教学手段太落后?落后多少?有什么办法解决?新课改给我带来了机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新教材学习,新理念培训,我终于想通一个影响我市教育进步的严重问题。那就是:学校教育没有活力,教师教学规则化、程序化、教条化,一个字表述就是“死”。尽管我市教育领导者也提改革,但是由于教师队伍没有创新发展意识,教育改革仍然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2008年秋山西省开始新课改,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的思考。我充分认识到加大实验开发、创设情境、把教学变为学生的体会与感受、讨论与思考,还学生以主体地位,是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于是组织教师全力研读教材,设计教学情境,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实验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我的这一方法,用于许多抽象问题的教学活动中,收益很多,教学活动也愉快了很多,教学效果比原来更好,学生也很高兴。

二. 情景设置

例如在摩擦力教学中,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手段,获取了一些有用的经验。关于摩擦力的教学中我总是采用一些图片、生活实例,让学生们理解摩擦力的增大或减小方法。逐步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理解生活与摩擦力的紧密联系。例如各种轴上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冰面上撒灰渣等以增大摩擦;让学生想象没有 摩擦的世界图景等等。然后再分别介绍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的概念、规律、使用条件等一系列问题。虽然我总是讲的津津有味,学生也学得饶有乐趣,但是随后总是有一些缺憾,主要表现在学生遇到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时,经常遇到困难或出现判断错误。尤其静摩擦力涉及的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判断,令学生感到头疼、教师感到困惑。究竟该怎么教学?怎么引导学生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困惑或者说是师生的“痛”,新课改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学校实验条件,把实验器材引进课堂,让同学感受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很自然的体会摩擦力的方向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解决了一直困扰摩擦力教学的难题和师生的“痛”。

三. 问题讨论

教学中,引用图片介绍之后按照事先分组,每组发两只弹簧测力计、两个木块、一盒50g砝码、几段细绳等器材。让学生开动脑筋,还可用所给细绳拉动自备物体如钥匙等,同时给出以下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只手拖着物体,用另一只手拉着物体运动时你的手感觉到了什么?

2.用弹簧测力计拉手中托着的物块时,在你拉着物块快动、慢动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想法?

3.用较小的力拉着被托的物体而不动时,你托物体的手有什么感觉?增大拉力还拉不动时呢? 4.一只手拖着物体,另一只手用弹簧测力计逐渐增大拉力,观测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你想到什么?

5.将手托着的物块上加放砝码,重做上一步,观测读数的变化,你又能想到什么?

6.增加物块的质量后重新感觉以上问题。

7.手掌压着课桌面拖手时掌面又会感觉如何?增加压力拖呢?拖而不动时呢?

8.请同学们在动手之后小组交流,以小组总结你们的想法。十分钟后学习小组交流,接着用十分钟小组代表总结他们的感受。学生畅快的交流与表述,体现出他们感觉到了摩擦的阻碍作用、阻力与压力的关系。当然,学生对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运动趋势的理解都很到位。随后让学生再读教材内容,教师同时给出对两个概念理解的要求,然后给同学五分钟整理概念。课后通过作业、练习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可喜。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学生亲身体会的效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充分说明教育理念革新的重要性。

四. 诠释与研究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以往至少需要三课时才可以把概念问题基本完成。而采用这种教学法,当堂一定都可解决问题,课堂效果还很好,学生掌握情况也很明显不错。

不足的地方就是对静摩擦力大小的理解,最大静摩擦力概念的掌握还有差距,学生见识的摩擦作用的情形还有些数量不足。教 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过程还有待完善。但这一改革思想有值得推广的价值。比如,在高二年级“自感现象”的教学活动中,我也采用这一方法,教学过程以观察实验为基础,问题引入为主导,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与思考,使教学难点逐个突破,把很难操控、很难展示的实验现象表现无余,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可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教学法,需要教师课前充分理解教材,整合校有器材、身边方便找寻的器材,更需要备课组积极配合,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课前准备。教师操作实验的能力、学生配合情况、实验中的安全性、实验的可视性、实验的可操作性、对知识形成的影响等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下载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

    《摩擦力》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摩擦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现象,理解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二是通过“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

    摩擦力-教学设计

    13.3 摩 擦 力 富顺一中 张百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概念及摩擦现象 (2)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知道摩擦在实际生......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 材: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 教学片断:摩擦力 一、教材分析 本章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中的......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安排在学习了重力与弹力之后,教材以生活事例展开,以实验探究摩擦力的规律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

    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摩擦力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教材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

    《摩擦力》教学设计

    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本节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力;2.探究实验: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3.科学世界:摩擦与我们。 二、本节教材的内容具有如下特点:一是探究性,虽然......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教学反思 《摩擦力》这节课是《运动和力》这一章节中比较重要的一节,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透彻的一节课。 摩擦力在我们生活中非常的普遍,而摩擦力又分为滑动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