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时间:2019-05-15 07:05: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第一篇: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摘 要:语文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涯,对学生发展非常重要。同时,由于每一个阶段语文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习内容不同,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也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好衔接工作。结合中学和小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特点,对如何做好初中和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工作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初一语文;小学语文;有效办法

初中知识与小学知识的衔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做好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衔接工作,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充分了解初中语文内容和小学语文内容,进而找出衔接点,以做到完美衔接。同时,针对初中语文知识和小学语文知识脱节的问题,教师也应该通过拓展知识的方式,弥补脱节的问题,并且要在教学中加强初中内容和小学内容的互动。

一、注重中小学课本内容的衔接

要做到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的有效衔接,首先,教师要做到对各阶段语文内容的充分了解,发现两个阶段语文课程的相同点,进而通过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将其衔接起来。例如,在初中学习《寓言四则》时,教师就可以与小学语文进行衔接。小学也学过寓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小学时曾经学过的寓言故事,以及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有了这些铺垫,教师在开展初中寓言教学时就会更加容易。同时,有了小学的基础,学生也能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知识。

二、加强中小学语文知识的互动

加强初中知识与小学知识的互动也是促进衔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帮助学生适当地回忆小学阶段所学的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目前所学的知识。例如,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中都有古诗教学,初中古诗学习虽然与小学不同,但是大多数诗人都是学生在小学时了解过的。所以,教师在初中古诗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背诵小学学过的这位诗人的作品。背诵的过程能帮助学生扩展知识,同时也能做到有效的衔接。

初中语文知识与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两个阶段知识的衔接,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曾经学过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初中语文学习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做到对两阶段课程的充分了解,找出其中的共同点,进而在教学中将两个阶段的内容进行科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刘燕芬.对中学教师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相关探讨[D].苏州大学,2010.编辑 张珍珍

第二篇: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一数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初一的数学教材,涉及数、式、方程和不等式,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截然不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应有的学习习惯也不尽一致。因此,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内容上的衔接 1.算术数与有理数

小学数学是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的,而中学数学一开始就有有理数,因此,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个大转折,为此,必须抓住以下几点: ⑴讲清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是引入负数的关键

这里,可以通过多举些学生熟悉的实际例子,使学生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及负数的意义。例如,如何区别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如何表示上升高度下降高度呢?又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了解为了区别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引入一种新的数——负数。

(2)逐步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

首先,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及运算的掌握就简便多了。

其次,让学生明白有理数的分类与小学的算术数相比只是多了负整数和负分数。(3)有理数的运算,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

小学学习过的运算加上中学学习过的“符号”确定,只要特别注意符号的确定,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就不成为难点了。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加即可,即(-3)+(-5)=-(3+5)=-8 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乘即可,即(-3)×(-5)=3×5=15 如(-3)÷5先确定符号为“-”。再把数字部分相除即可,即(-3)÷(-5)=-3÷5=3

52、数与代数式

从小学数学的特殊的、具体的数到中学的一般的、抽象的代数式,这是数学思维上的一次飞跃,因此,在教学时,要逐步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1)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

以学生在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加法交换律a+b=b+a;乘法交换律ab=ba及一些公式如速度公式 vs2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C=4a,S=a等,说明用字母表示数t1 能简明,扼要地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方便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2)加深对字母a的认识

许多学生由于对字母a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不透“经常错误地认为-a一定是负数,因此,在教学上必须帮助学生理解a的含义,知道a可能是负数,而-a不一定是负数等问题。

首先让学生弄清楚符号“-”的三种作用①表示运算符号,如10-3表示10减3,5-8表示5减8;②表示性质符号,如-3表示负3,6+(-2)表示6加上负2;③在某个数前面加上“-”号,表示该数的相反数,如-9表示9的相反数,-(-8)表示-8的相反数,-a表示a的相反数.最后再说明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零,即包括符号和数字,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a,-a所包含的意义。(3)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及列代数式的训练

如:x是正数表示为x>0,x是负数表示为x

3、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

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而中学需用代数解法(列方程)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地位,设法通过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代数解法是把所求的量与已知量放在平等的地位,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而求出未知量.另外,算术解法重在强调套类型,而代数解法却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大转折,但学生开始往往习惯于用算术解法,对用代数解法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找相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衔接,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最好用代数解法,只要找出相等关系,用等式表示出来就列出了方程,再利用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的值。

二、教法上的衔接

初一学生的思维方式仍保留着小学生那种以直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因此,在教法上应注意研究小学的数学教学方法,吸取其中优点,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的一些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第一章内容又是从初中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1)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学生在小学听惯了详细、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跨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例如:讲授相反数的概念可采用如下顺序(1)列出几组相反数(2)再观察这几组数字本身的特点:只有符号不同(3)引导学生自行得出相反数的概念。(2)前后对比 在初一下的教学过程,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由于初一的不等式知识体系的安排大体与方程知识体系的安排相同,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不等式与方程的意义、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方程的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等对比着进行讲授,既说明它们的相同点,更要指出它们的不同点,揭示各自的特殊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同时避免与方程的有关知识混淆。(3)开拓思路

初一学生考虑问题较简单,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较肤浅,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

例如:学生往往误认为3a>a,理由很简单:3个a显然大于1个a,忽视了a包含的意义,a表示有理数,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从而造成了错误。

三、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问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最后,因为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所以,在初一的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中小学数学的,指导学生顺利由小学数学过渡到中学数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与初中的衔接

我曾在奇台六中小学部任教,发现在小学阶段学习不错的学生,到初中就“分化”与“滑坡,中小学教师就相互推诿,把语文教学的责任归咎于对方。经过与初中部研讨发现,原来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适应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内容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理解,思维难度不大;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篇幅加长,知识点增多,侧重于分析理解,思维难度加大,拓展延伸要求较高,所以会出现此类现象。

王院长和刘院长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解读中也提到,小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基础教育阶段,小学教育除了具有基础教育的全民性、全面性和基础性,还具有衔接性。小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帮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教育阶段养成教育是非常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也没有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解决目前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断层”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在中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教给他们一定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比如课前认真预习,课堂上认真思考、做笔记,课后认真整理归纳、复习小结,作业按时独立完成,课外注意拓展知识面等,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教师教给的方法自学,解决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释疑解难,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进入初中进行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总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的发展,关系到九年一贯制教学模式的实质内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对学生的身心变化心中有数,帮助学生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保护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学习热情,切实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性。

第四篇: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转换

语文教学的衔接与转换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初一升初二语文衔接(古诗)

语文作业

熟读理解并背诵这两首词,海鸥不到半个月就要开学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预习初二的语文和其他功课,我们争取要在开学之前把初二每门功课的前两个单元都预习一边。好了,初二的学习是很繁重的,难度也会加大,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争取初二更上一层楼。

苏东坡《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中国文学史上,从《诗经》开始,就已经出现“悼亡诗”。一直到北宋的苏轼,这期间,悼亡诗(词)写得最有名的有西晋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隐亦曾有悼亡之作。他们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写爱侣去后,处孤室而凄怆,睹遗物而伤神;或写作者如今既富且贵,追忆往昔,慨叹世事乖舛、天命无常;或将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忆之情,用愰忽迷离的文字和色彩抒发出来,读之令人心痛。而苏轼的这首江城子也是一首悼亡之作。但与前人相比,东坡这首词的表现艺术却另具特色。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虽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的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而今想起,更觉人天永隔,备感痛楚。王弗逝世后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已极。适逢亡妻十年忌辰,正是触动心弦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制。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令人格外感动。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不到,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假设,深沉、悲痛,而又无奈,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词的下片才真正真正进入“梦境”。作者在梦中回到了故乡。在那里,与自己的爱侣相聚、重逢。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朴实、感人而又美好的场景――“小轩窗,正梳妆”。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但东坡笔力的奇崛之处还在下边两句――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妙绝千古。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唯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一句除要达到点明题意之目的,其根本则在于通过对赤壁地理位置和历史人物周瑜的述说,引出对三国战事的回忆,而自然联想到赤壁之战宏伟的战斗场面。“故垒西边”两句,指明怀古的特定时代、人物和地点,引入对古战场的凭吊。作者这样写,是通过联想自然而巧妙地把读者引到这段历史的回顾中去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从中不难想象出当时战斗的激烈和周瑜统领水军英勇善战的战斗风姿。山势险峻、参差错落的山岩直指天空,狂奔的巨流汹涌澎湃,猛烈地冲击着岩石。这是何等的雄奇景观!这里只用十三个字,便从形、声、色几方面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古战场的壮丽雄奇的图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江山的感情,同时也为下面歌颂周瑜做了铺垫和蓄势。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作者从神游中又回到现实。英雄人物已经随着长江水而流去了,只剩下如画的江山和无所建树的“我”。

此两句,一承上,一启下,由描景过渡到写人,十分自然。“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作了铺垫。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一段具体描写千古风流人物中的周瑜。作者没有直接写周瑜的胯下马、掌中枪,而是武官文写:周瑜年轻英俊、气概俊伟、雍容娴雅、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这充分显示出周瑜的杰出指挥才干和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此句表达了作者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面对大好河山,缅怀周瑜少年得志,又深受孙权信赖,年轻时便建功立业,而自己虽有抱负,但有志难伸,毫无作为,相比之下,无限感慨。心情由激昂奋发转入消极苦闷。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尾句,一方面表现出作者消极悲观的情绪,这是作者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反映。在封建社会里一旦人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却常常用达观来解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作者也不例外。同时也应看到另一面,那就是还不失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下载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语文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宝华里小学 丁伟俊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或严重的脱节)。现行小学......

    初一语文教学

    让作文课堂变得快乐起来 一、背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让教师和学生最犯愁的事。这是一个我执教的班,共有39名学生,作文成绩普遍很差,这些学生平时写作文字数大多在三、......

    初一语文教学

    如何让初一学生学好语文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语文学的好、语感好 学生学英语往往事半功倍;语文好阅读分析能力强,对学好150分的科学有莫大的帮助……而纵观目......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出现的脱节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会影响学生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显然,如何解决......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探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小学;中学;衔接〔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40―01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中小学语文衔接教学之我见 贾益群 从事了多年的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就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拙见。 第一、小学高段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

    幼小衔接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幼小衔接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邵珠燕 为了帮助幼儿顺利渡过这段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过渡时期,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沂蒙中学幼儿园大班组特制定了由幼儿园、家庭、小学多方互动......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浅谈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 霍邱中学:吴艳妮 又是一年开学时,看着一个个刚刚升入高一的学生,他们对新的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有自己新的目标,新的梦想,渴望在新阶段的学习中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