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课程教案第三单元文选doc
《礼记》
大同(礼运,页210)
《礼记》是一部资料彙编性质的书,是孔门七十子及其后学者和汉代学者记录的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尤其以礼制方面的言论为其侧重点。有的是对礼经(即《仪礼》作解释的,有的又是考证三代(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的。也有关于社会法律制度的条文,内容十分庞杂。此外,还有一些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和行踪事迹的。从整体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礼记》有《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两种版本。《大戴礼记》是西汉戴德辑录的。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也是西汉人戴圣辑录的,共四十九篇,这就是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唐·孔颖达等人作疏,《十三经注疏》用的就是郑注和孔疏。另外,元代有陈澔《礼记集说》、清代有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礼记集解》可资参证。
本篇选自《小戴礼记》第九篇《礼运》。《礼运》篇记载的是五帝三王时代的变迁,阴阳五行运行之规律。显然带有阴阳家的味道,阅读此篇要有批判的眼光。不能盲目接受。
此篇为孔子的社会观思想的表白,孔子向往“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同时也赞成“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按今天所说的小康,与此文所讲的小康完全不是一回事,此文的小康社会带有封建世袭制度的痕迹,即文中提到的“世及”,父子相继为世,兄弟相继为及,带有宗法血统的意味。)孔子所推崇的“大同”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见注[1],但“天下为公”的思想带有民主的进步的因素,深刻地影响过清末民初的政治改革家。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把这四个字奉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昔者仲尼与於蜡zhà宾:“昔者”也是追溯往事的惯用语。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与,参与。蜡,是一种祭名,郑注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饗之,亦祭於宗庙。陆德明《经典释文》补充说:“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腊。”(朱彬《礼记训纂》上,页331,中华书局,1996),从郑注和陆德明《释文》可知,蜡是一种岁末腊月的祭名,相当于今天农村的吃腊八饭。这一天要把干腊制品拿出来做成不少于八样的混合食品,以饗祭祖宗神灵。宾,宾相,即助祭者。孔子当时在鲁国做官,故参与到了鲁国国君的蜡祭之中。
事毕,出游於观之上,喟然而叹:观,门阙。又称象魏。按古代的城池有五道大门,由里到外的顺序是:路门(接近路寝的门),应门(造访者等候待召的门)、库门(与宗庙平齐的门)、雉门城墙内侧的门,皋门,城墙外侧的门。(见T—1)观一般设在库门之上,一是变于守城士兵把守,二是给城中人提供观赏游览的地点,也有在库门两边设观的,中间留有缺口,供人马行走,城墙修有门楼,可以悬挂帝王国君颁布的法令,故又称象(法象)魏(高),高悬法令的门楼,可供国人阅览。孔子助祭完毕,登上的观,当是库门之上的观,不是宗庙门外两边高大的建筑物,注[3]所释误。(参考钱玄《三礼通论名物编》,页157,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喟,《说文·口部》:“大息也。从口胃声。嘳,喟或从贵。”(大徐本,页31)喟本义就是长声叹息。喟然而叹,是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而,连结状中结构。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仲尼作出长叹,大概是为鲁国而叹息。盖,表推测的语气副词。之,用在主谓结构(不是定中,因叹具有动词性)中的介词。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言偃,孔子的弟子。字子游。在《论语》一书中,129 孔子的弟子称孔子是没有称“君子”的,此疑“君”字为衍文。
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即先王的古道,是从唐尧虞舜时代留传下来的公社制度,君主由民主推选,官员由君主委派。能者上前,不能者止。这是孔子最为欣赏的社会制度。大禹的儿子启打破了这种制度,君主的地位是世袭的,人们有了尊卑等级的观念,私欲之心起,但有了严格的礼仪制度约束着人们,人们的行为遵循礼制的规范,社会在等级森严的秩序中井井有条地运行着,这也是孔子所赞同的。到了周代衰微的春秋时期,诸候不统于周王,以力征伐,强权霸道者横行天下,而盗贼之行遍于国中。这是孔子最不情愿看到的社会现象。三代之英指的夏禹、商汤、文武,即夏、商、周三朝的开国国君,他们当政的时代被孔子认为是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可惜自己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光。英,孔颖达正义引《辨名记》曰:“倍人曰茂,十人曰选,倍选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傑,倍傑曰圣。”(十三经注疏,下,页1414,中华书局,1981)这里不是指的能力超过一千人者,而是指的夏殷周三朝的开国君主,他们是俊选之尤者(优秀人才中的出类拔萃者)。逮,赶上。《说文》训及为逮,可证逮有赶上之义。志,注[10]讲为有志于此,是以今释古。志,是“识”的古文(见《周礼·保章氏》郑注,今《说文》“识”字下不载此古文字体,而大徐本又在《心部》增添一“志”字,都是欠妥的,见段注,页502),识是记取之义。《周礼》曰“掌四方之志”,就是用的记识之义,“掌四方之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掌管各个地方的文书记录(档案)。今县志、方志还保留古义。所以这里不应讲为志向、向往。孔子原意是我没赶上那个时代,却有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比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故下面这一大段就是引用的上古文献资料。“大道之行也,丘未之逮也”的“之”是用在主谓结构中的介词,“三代之英”中的“之”是用在定中结构中的介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几句是说,先王的古道通行的时代,天下是大家的天下。民主推选举荐贤能之士成为管理者,人与人之间讲究诚信无欺,和睦相处。这是无阶级、无私有财产的公有制社会。也是儒家最理想的社会。“与”本来就有“举”义,《说文·舁部》:“与,党与也。从舁从与。”(大徐本,页59)是一个会意字,段注曰:“党当作攩,攩,朋群也。与当作与,与,赐予也。从舁与,共举而与之也。”(页105)舁为共举之义。与从舁,自有共举之义。王引之《经义述闻》是这样说的:“选贤与能之与当作举。《大戴礼·王言》篇:‘选贤举能’是也。举、与古字通。”(转引自朱彬《礼记训纂》上,页331,中华,1996)按:王引之据《大戴礼记》校此“与”字当作“举”,这是在校订讹字,后又说经典举、与二字相通,是说的这两个字音近义通,并不是说这两个字就是同音替代的通假,教材以此作为举、与为通假字的根据是不可信的,这两个字的意义联系十分明显,如果说通,当是同源通用之字,而不是同音替代的通假。故注[2]不妥。与能之“与”,亦有共举之义,共举就是大家投票选举,而不是由一个人的意志来决定其候选人,就是今天村民选举中常用的一个词—“海选”。在早期原始公社时期,就曾经实现过海选部落首领的民主制度,故民主这一专利并非西方才拥有。孔子这里是赞美当尧之时,有禅让之德,不私授其子孙,而重用其贤人舜,舜又将天下禅让给禹的这种美德。这样做的结果是民风淳朴,整个社会都诚信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郑注:孝慈之道广也。孝是对父母的,慈是对子女的。尧舜之时,人们孝敬老人不止限于自己的双亲,抚育子女不只是自己的子女。即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几句意思是说:大家都能做到四海如一,无所独亲的话,就能让老人有能终养其余年的保障,青年人有施展才能的地方,小儿有成长的物质保证。鳏寡孤独残疾之人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矜” 130 通“鳏”的说法,暂可从。“矜”的本义是矛柄(见大徐本,页300),与无妻之鳏本无意义上的联系。“鳏”的本义是一种鱼(大徐本,页243),在《本草纲目》中称为“鱤鱼”,是一种独往独来的鱼,故可引伸出单身、光棍的意思来(尽管矛柄之矜也可引伸出光棍之义,因缺乏文献证明,故暂可认为矜与鳏只是同音替代的通假。等到有了充分的文献依据再来推翻这一结论。大家也可以寻求矜鳏的意义联系的线索。)男有分,女有归:郑注:“分,犹职也。”孔颖达《正义》曰:“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无失分也。”即是说男子各安其本分,该种地的就安心种地,该做官的就当好官。归,女子出嫁为归,夫家才是女子真正的家。在儒家看来,一个国家如果有旷夫怨女,就是政令不行的表现。
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于己:货与贿在古代典籍中是有意义差别的,天然物化的财宝称货,人工创造的财富称为贿。但笼统地说,都是财富。这里是用的笼统之义,即财产。恶,厌恶,当时的人们厌恶痛恨那种把财产随意弃置于地上的行为,但收捡时并不都是往自己的包里藏,即是说都会把捡到的东西交到公家。其,指代词,当它(货)讲。恶的宾语是其弃于地这样一个主谓结构。
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此句注[12]可从。郑注曰:“劳事不憚,施无吝心,仁厚之教也。”即俗话所说:气力是肉财,去了又来。年轻人就不要舍不得出力气。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帝王有禅让之心,不以天下为自家的天下的缘故,社会阴谋奸诈之心就闭塞消失而不兴起,抢劫盗窃、犯上作乱的叛逆现象就不会产生。孔颖达《正义》曰:“有乏辄与,则盗窃焉施?有能必位,则乱贼焉作?”(转引自朱彬《礼记训纂》上,页331,中华,1996)也就是人人按需分配,各尽所能,就没有社会的纷争,兄弟父子之间的残杀了。这在无阶级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更是不可能实现的。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按远古时期,人们居室只有一道柴门,用竹木编成,其功能是起抵御风寒,遮挡灰尘的作用。后来才重门击柝(设置两道门,晚上敲打木梆),以待暴客(以防止偷盗抢劫)。远古民风淳朴,故人们的居室,只需从外掩门而已,无需上锁加闩。注[15]可从。是根据郑注和孔疏作出的注解。
是谓大同,这就叫做(天下)大同。郑注:“同犹和也,平也。”《正义》:“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朱彬《礼记训纂》上,页331,中华,1996)天下都出现一种政通人和,歌舞升平的景象,这就是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
最后这一段是与上一段对比着说的,我就不打算讲了。同学们可参考注释和前人古注,把这一段翻译出来。作为作业。
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此段选自《礼记》第十八篇《学记》,论述了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的道理。教与学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两个侧面,是互动的,教学互相促进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教师没有在教的过程中得到自身的提高,那就等于白教。如果学生没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所收益,那就等于没学。学,查《说文》要查哪个部首?——《教部》,《说文·三下·教部》:“斅,觉悟也。从教、冂,冂,尚矇也,声。学,篆文斅省。”(大徐本,页69)可见“学”(斅)是从教衍生出来的。是在教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形符“冂”,和一个声符“”构成的一个形声字。“教”的本义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古人讲究身教,最初无学堂时,人们是看官府中的官员的行动而仿效之,去学到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即上行下效。这就是“教”的原旨。因此“教”一词身兼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上者为下面的人作出表率,二是指下面的人要摹仿着上面的官员的言行去做。有时还可单指“下 131 效”《释名·释言语》:“教,效也,下所法效也。”(清疏四种合刊本,页1048)《释名》不释“学”字,这不是刘熙的疏忽,而在他看来,“教”和“学”本来就是一回事。“教”字实际上就兼有“教”和“学”两个方面。后来才分化成两种意义,用两个字形来代替。可以这样说“教”和“学”本为古今字的关系。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让步转折连词,可译为虽然、即使。肴,《说文·肉部》:“啖也。从肉,爻声。”按徐锴《系传》曰:“谓已修庖之可食也。”(大徐本,页89)段注疑“啖”字下夺一“肉”字(页173),也就是烹饪的肉食,佳肴,就是美味可口的鱼肉。弗,否定副词,一般性的否定,否定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旨,本义是“味美”(大徐本,页101),这里用的正是其本义。至道,在道家眼中是指揭示宇宙生成原理的大道,这种道浑而无迹,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在儒家眼中的至道是能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其,指代词,分别指代佳肴和至道。这几句是说,即使有再好的美食,不去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思想理论,不去学它,就不知到它妙在何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是故,因此。然后,是一个连词性的结构,“然”有指代的意味,和时间词“后”连用是“如此而后”的意思。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看到自己的短处,只有通过教,才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欠缺。郑玄注曰:“学则睹己行之所短,教则见己道之所未达。”(《训纂》,页546)意思是说学习的过程是发现自己行为过失以及改正的过程,教导别人同时也是充实自己学识的过程。善教者就象良医一样,从事的教学经历越长,教学经验就越丰富,学识也就越渊博,原因就是他们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知不足”与“知困”,意思相近,都是指发现自己的缺陷。好学的人永不知足,这就是有的人为什么能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因,只有无知的人才最狂妄。“自反”,是自我反省的意思,郑注:“自反,求诸己。”即自己找自身的差距。反,《说文》解释为“覆也”(大徐本,页64),不与字形造意合,此字从厂、从又。厂为山崖的象形,又为手,以手抓住山崖,干什么?——攀缘之义。反的字形造意为“攀”,而不是返回的返。攀缘有时可能要反复多次,从这个意义上可以引伸为“反复”之义。在反复义上进一步引伸,才引伸到返回的词义上来。后来造一个从辵、反声的后起形声字。自强,通过自学来不断地充实自己。即郑注所云:“修业不敢倦。”两年以后,你们中的不少人也会有知困的经历,这时身边没有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就只能靠自己自学。所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死记硬背书本子上的知识更为有用。故曰:教学相长也:因此可以这样说:教与学是可以互相促进的呀。相,副词,表示双方彼此的对待关系。孔颖达《正义》曰:“教学之时,知己困而强之,是教能长学也。学则道业成就,於教益善,是学能相长也。”(《训纂》,页546)孔颖达只说对了一个方面,一个人在教的同时,知困而能自强,就能增长自己的学识,是教能长学,在学的同时,增进了知识,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学能助教。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忽视了,那就是师生之间的互相促进。从古到今,都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例。师不必贤于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身三大乐事之一,名师对弟子的选拔是十分严格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好学深思的弟子往往会给导师以启发、以促进。三十年代黄侃拜章太炎、刘师培为师,章、刘、黄三人真是教学相长的典型。章太炎作《文始》,还是黄侃给老师出的点子。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9]讲学学半是教佔学的一半,未免太肤浅了。以教人释斅,没有去查证《说文》,故此注不可取。段玉裁在“学”字下注也引了《兑命》的这一句,他的解释是:教也就使自己的学问增加了一半。这才合乎《兑命》此句的原意,也与上文“教学相长”的命题吻合。如果说教与学各占一半,与教学相长 132 的命题就不相干,其此之谓乎,恐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此,指代的是教学相长,教与学各占一半能扯得上教学相长吗?以“教人”直接解释“斅”也不妥,《今文尚书》上一“学”字作“斅”,我前面讲过,“斅”的本义是觉悟也。就有两重含义,自己觉悟称斅,使人觉悟也称斅,斅字同时包涵教与学两种意义。后来才分别这两个字,那是在齐梁以后。斅读xiáo,与“教”音近,就以为是教,那就错了,东北有的地区直到今天还把“学”读成xiáo。“学”、“斅”与“受”、“授”一样,古本不分,后来才区分为不同的字,不同的音义。这里只能解释为上一学(斅)字用如教。
133
第二篇: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巫山巫峡
巫山巫峡
《水经注》
一、作品介绍: 1.《水经注》和《水经》
《水经注》是给《水经》作注的,《巫山巫峡》从《水经注》选出,题目自加。
《水经》是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一部地理著作。作者是谁说法不一,有说是汉代桑钦著,有说是晋代郭璞著,但无可靠依据,据明、清人考证,著者可能是三国时人,姓名不可考。
《水经》原书内容很简略,共三卷,记载大小河流137条,到北魏时郦道元给《水经》作注,名义是“注”,实际上是以北魏以前的地理著作进行了新的创作。
2.作者介绍
郦道元(44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家善长,范阳涿鹿人(今河北涿县)。曾任尚书省主客郎(尚书省,官署名,东汉设置,称尚书占,中占,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下分各省,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东汉之制,取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占,在皇帝左右处理政务,初入称“守尚书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尚书占总领长官为“尚书令”。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皆统属其下)东荆州刺史,御史中尉(尉、春、秋、晋国上、中、下三军都设尉主发众使民。战国时赵设中尉,职掌“选练举贤,后官,能”,秦汉为武职,掌京师治安)等职,他执法严峻后为派出作关右大使,途中被企图反叛北魏的雍州刺史肖宝寅杀害。郦道元好学博览,遍历北方,留心观察水道地理现象,故能撰写出《水经注》。
3.《水经注》的价值:
①《水经注》共四十卷,资料超过原书20倍,记载了全国水道1252条,它不仅大大扩充了原书的内容,更主要的是,它不只是简单地记述这些河流的名称,而是对每条河流的发源地,支流及所经地,还有每个流域的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物、物产,工程建设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叙。专家们认为《水经注》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好的水文地理,河流地理名著而且也是一部以河流为基础的区域自然地理名著。
②《水经注》还用“因水记山,因地记事”的方法,记载了各条河流沿岸城市的建设沿革各流域,近的风士人情,有关的历史遗迹和神话传说,并且用优美的文笔对这些地区优美的风光,山川形貌作了生动描写,远远超出了“水”的范围。“地理书”的范围,其中许多篇章也是优秀的游记体散文,语言简洁,文笔深峭,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文学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③《水经注》在保存资料方面也有很高的价值,书中引用著作437种之多(不少已失传)拿地理书来说,从先秦时代的《禺贡》到南北朝的齐梁时期我国有240多种地理著作,大多已失传,其中有片断保存在《水经注》里,通过它,可以了解一些失传古书的情况。
因此《水经注》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它独特的地位,所以从事研究它的人历代有不少,有人还称这种研究为“郦学”。
4.《水经注》局限,@作者生活在南北朝分裂时期,许多地方未能实地考察,因此某些记述与实际地理不符,二、作品
本篇选自卷三十四《江水》
它通过历史记载和神话传说,记载了巫山,巫峡的地理位置,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大巫山挺拔巍峨的气势和三峡两岸美丽如画的四季景色,展现出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是长江万里锦秀图中一副出色的画卷。全篇文笔简洁精炼,语言生动,富有传神的力量,是《水经注》的一篇代表作。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
江水又东:长江水从四川万县开始一直向东流经巫峡。江:长江,今仍用(江南,江北)东:用作动词,向东流。
迳:问化“经”经过。巫峡:四川巫山县东。
杜宇:古代传说中蜀国的国王,他的帝号叫作“望帝”。据说他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所以人们称这种鸟为“杜鹃”,“杜宇(也就是子规)。杨雄《蜀王本记》、《应邵》《风俗通义》,来般《本蜀论》都记载望帝曾派人凿巫山巫峡通江水的故事。”
郭仲产:“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也?” 郭仲产:南朝刘宋时人。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他著有《荆州记》。《新唐书·艺文志》说他著有《荆州记》
地理志:即《汉书地理志》,“志”是历史著作中的一种体裁。“志”的内容是关于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发展,演变的情况,带有专题性质。“志”这种体裁是《汉书》作者班固创造的。它与《史记》的八书有同样的性质。《汉书》有十志,《地理志》为其中一篇。
巫山在(县)西南;这是应劭给《地理志》作的注。原书无“县”,郭仲产引用时加进“县”字县,指巫县。隋朝时改为“巫山县”。
将:副词,表揣测语言,略等於“大概”。居治:指改府机关所在地。居,居停,停留。治,治所。汉代刺史“居无常治”,即没有固定的治所。
而:然而,可是,今:指郭仲产所处的时代。按《地理志》巫山位置在巫县西南,观在却在县东。
一大概是巫县的政府机关的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即是说,东汉与南北朝时巫县县府不在一地,但无考。郡县:本为两级行政机构,郡以下为县,但因巫县曾作过郡的政府所在地(战国时楚曾设“巫郡”,秦改为“巫县”,归“南郡”管辖。三国时吴又曾在这里设“建平郡”,郡机关,郡治就设在巫县)故称郡、县。
居治:金文,小篆,《说文》“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
俗居从足,段玉裁《说文》 有居,處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处字古只作 作。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 陈也,象卧之形。”五筠曰“各本篆作,本当作 模陈之人也,有从文者,始垂一足而作 ”处直,)
治:治理→治理的地方。
居治,治理政事的地方,即政府机关所在地。(汉代制度“居无常处”即没有固定的治所)
无恒:恒,长久,固定不变。
江水歷峡,东,迳新崩滩。此山因汉帝和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歷:“历”的繁体,歷,曆,“历”的异体。
新崩滩: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四川巫山县东。崩,指巫山(《汉书·五门志》记载“秭归山”)崩土至滩,叫“新崩”因晋太元二年又崩故。滩,江河中水浅,石多,流急之处。
汉和帝:名刘肇,为东汉第四个皇帝,永元十二年,即公元100年。晋太元:东晋孝武皇帝的第二个年号,晋太元三年即公元377年。这两次两崩可能由于地震造成,后崩据作者作注已100多年,称“新崩滩”当时当地人在二次崩后名之。
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如圆如箪,或云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水逆流:因为山崩把水流截断了,所以江水倒流,洪波涌起。或:有的,无定指代词。
箪(dān):古代盛饭的器具,用竹或苇编成,圆形。笥sì:古代盛饭食或衣物的竹器,方形。陨yǔn:从高处掉下。陨落。
致:本为动词,把东西送到一定的目的地,使至(让从来,即“招致”“导致”)
至和致有区别,“至”到,“致”使到。一为不及物,一为及物,后虚化为“以致”(表由于上述原因而发生后面的结果,为连词)这里仍为动词。
怒:人发怒,→水发怒(水势汹源奔腾)使动。湍tuān:急流的水 水势急
这句指不放在江中,使得湍急的流水更加汹涌澎湃。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那崩塌后山崖听余下来的部分(所余山崖),与周围众山峰比较,还是很高的。
颓,假借字,本字为,匮tuí坠落,降落颓,秃貌→例塌→落下
岩(巗,嵒)yún:“岩”的异体字。“岩”同“崖”(yá)旧读yái,山石或高地陡立的侧面。
之:应为介词,同“于”不是代词。
尚为竦桀sǒng jiã:——还算是高束桀出的“竦”同“耸”,桀=傑=嵥,突出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听无,乃当抗峯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非惟:不只是三峡没有这样高的山(在三峡地区大巫山为最高,没有任何其它山峰比它高)
三峡:瞿qū塘峡,巫峡,西陵峡,在四川奉县和湖北宜昌县之间,地处长江上流,山高,滩多,水急。
乃:与“非惟”呼应,表进层(不是转折)
——巫山还可与岷山,峨媚山争高下,可与衡山,九疑山相并排。当:应当,抗峯:山峰相对抗。偕岭,山岭相偕用。岷(山):四川松潘县东。峨(嵋山):四川峨嵋山西角。衡:王岩中的南岳,主峰祝融在湖南衡山县。
疑:一作嶷yí,不读ní,今湖南宇远县,又名苍梧山,相传舜葬于此。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大巫山统领,遮护着周围的山岭,与青云平列,除非(还得)站到霄汉(高空)去衡量才能看出它有多高。
翼,附:并列谓语。翼,名作动,遮护,护卫,附,使依附,即统帅群山。并概:并,并列,比并。概,量米谷时刮平斗斛用的器具,后引申为刮平,此处作并列,一般讲。
就:走近,靠近,接近,跟“去”相对。霄:日旁气,云气,引中为天空,高空。汉:银河,天河。神孟涂所处。
——大巫山是神孟涂所居住的地方。
《竹书记年》“帝启”(传说中复代国君)几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涖二莅)《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
此为神话,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文字与原义稍有出入。
后:君主,人君,天子。有时指诸侯,启为夏禹之子。距今四千多年。司神:常管神灵之事,也即为巴地之神,古代人神交往,启既管神美事,也管人问讼诉事。
巴:古国名,秦代设巴郡,在川东。讼sîng:诉讼,告状,打官司。
在丹山西:指有血者被放后所居之山,即大巫山,在丹山西也。郭景纯方:“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郭景纯:郭璞的字,晋代人,给《山海经》作过注,今本误将其注本作了本义。引号内系郭对“丹山”的注。
丹阳:古地名,在今湖北秭归县。属巴:属巴郡管辖范围。者也:者,停顿,也,助判断。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日瑶姬,未行而之,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定为灵芝”。
又:按上面叙述的《山》的故事,又叙述宋玉在《高唐赋》中所写的一个神话故事(实见于《高唐注》李善注引中,引《襄阳耆归传》“赤帝女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
帝女:天帝之女、天帝,上帝,焉,于是,是,指巫山。宋玉:战国后期楚国人,辞赋家,或称屈原弟子,曾事顷襄五。季:伯—仲—叔—季
行:道路—走—做,这里引申指出嫁。
封:加土培育树木,——堆士为坟,这里引申为埋葬。阳: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华阴 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江阴 寔半是(异体)这就是灵芝草。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祖,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以上出自《南唐赋》是巫山神女对楚怀王说的话,文字略有出入。高唐:楚怀王建筑在云梦泽(今湖北监利县以北,安陆县以南)一座公馆的名称(馆有高台)。此处作“高台”较合适。是说神女与楚怀王遇合后离去时自称自己住在高山上很险阻的地方。
“旦为”二句:是说早上变为行云(流动的云彩)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上,这几句是神女自叙,行止变幻不定,但始终在大巫山及其周围。
旦:“明也”段注“当作朝”„„明引申义“朝”:日始出 莫:“日且冥也”将冥从日从 阳台:山名,在巫山县境内。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指楚怀王第二天一早去看,焉:语气助词。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其问:指巫峡之中,泾巫山县境这一段。
据现在计算巫峡约40公里(根据《辞海》一册0034页)今三峡长度(一说209公里)古三峡亦说不一,这一方面由于古人计算不一定精确,更主要的“三峡”一说193公里所指,各书记载不一。
盖:表推测,详“大概”语气副词,句首语气词。因为江两岸为巫山,故把长江这一地段取名巫峡。
自三峡七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辞海》“长江三峡”“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血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县南沣关,长193公里。”
——在三峡七百里全程中,两岸山连着山,一点中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山岩,层层陡壁(岩上有岩,峰上有峰,遮隐了天空,挡住了月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略:大致,稍微。略无:连用表示“毫无”“全元”为固定结构。阙quâ:本义为宫阙(城门两连的高台或建筑物)有时也能当“使亏损”“空缺”讲,这种意义基本同“缺”,但习惯上也不写作“缺”。
嶂zhàng:形势高险,象屏障一样的山峰。
“重”“迭”义近。“岩”“嶂”义近,即一层一层的高山峻岭。隐:隐蔽——遮蔽。“隐”“蔽”近义
自非:此句从修辞方式说叫“并提法”就是把两种相关的情况合起来叙述,相提并论。分叙则为“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自非:为固定结构,又叫“假设否定固定连词性词组。”自,假设连词,未见单用例,一般要和“非”连用,偶而和“无”(动词,用于叙述句)连用。如“自无圣王,民散久矣”。《晋书·纪瞻传》
亭午:正午,有人说“亭”与“正”古音相近,“亭”是“正”的假借字,不对。“亭”原是动词,“停留”“停止”这一意义也写作停,太阳停留在午时,即亭午,后成为一个词表正午。
夜分:夜半(十一、二点)分,分开一半,月到中天不一定是半夜,但本文是指半夜。
至于夏水襄陵,沿涛阳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驭风,不以疾也。
——到了夏天,江水猛涨,漫上(淹没)山陵时,上下航道,(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阻绝不通,如果皇帝(朝廷)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情况就不一样)„„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至于,动十介,放在句子前头,表示要另引一个话题。
有人称此为助词,还有人叫他转接(他转)连词,这里的“至”意实,可译“在”,作助词,作助词,他转连接皆不妥。
襄:xiāng,上,漫上。襄陵:水漫上山陵,书自《尚书·光典》“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
——吞没一切的洪水,包围了大山,冲上了陵冈,水势大极了,简至要遮蔽天空。
或:有时,偶或
如果,(此讲妥)这例“或”亡所出,怒,为之不食。有时:
白帝:古城名,在今四川奉节县东边的山上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本此。
以: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莱峻茂,良多趣味。
——到了春天,冬天的时侯,雪白的浪花与“碧绿的潭水”,回旋看清波,侧映着岸上各种景物的影子,极其陡峭的山峰上长看很多奇形怪状的柏树,高山上流下来的宗水和瀑布,飞速地冲刷着两旁的石山;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茂,(清澈的江水,繁茂的树木、峻峭的山岭、密密的野草)实在有无穷的乐趣。
素湍fuān:清白湍流。这指水浅,石高、流急的难头流水。湍,旋转的急流,素:白色的。
谭:静止的深水,多呈碧绿色,此处仍指峡中水,因处深水,看上去好象不流动似的潭水一样。
迴清:回旋的清流,指湍流中出现的旋涡,一说指急流反射着清光,迴,反射,后意似变。素湍反射看清光,绿潭倒是非曲直着影子。均为动宾关系。
或作偏正:迴旋着清流,倒影着的影子,与“素湍”“绿浑”成一幅幅画画。巘yǎn:山顶。绝巘:绝即,绝:极也。怪:形状奇怪。
悬泉:倒挂着的泉水,即从山上流下来的如果这种泉水水量大,如区练下垂即是瀑布。
漱shù:冲刷,冲荡。飞漱:飞速地,急速地冲荡着。
其间:三峡两岸的山石。或作冲刷着水流流经的处所,即山崖,山谷。“清苹”两句:这八个字是对春、冬景致的总结,前四字分指出四种景色作四个小分句均行。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水,猿鸣三声泪沾裳。” ——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中一派寒意,山涧中宁静空旷(树林山涧一片清寒静寂)时常能听到(有)高处传来的猿猴的放声长叫,那叫声连续不断,异常凄凉异怪,(凄落哀怨)。在空旷的山谷里响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的声音回荡很久才能消失。
至:到了。由此“至”可证第二段“至于”的“至”为动词。晴初:晴日初至,即初晴,雨后刚放晴。肃:肃瑟冷清,宁静、空旷。涧jiàn: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啸xiào:兽类拉长声音叫,人长声叫也叫“唻”
属zhǔ:教材“属音引洞”意,指人歌唱,此处形客猿啸,是一种拟人写法,此说妥当,连接不断
引:开弓→延长,拉长声。
转:作“婉转”,有人假为“啭”不妥,应为回转,回荡。这样和“久浥”不但扣得紧,和心情也一致。
巴东:古郡名,今四川东部云阴县,奉节县(不是今湖北巴车县)和巫山县一带,白帝亦属此地区。
三声:虚指,几声。杜甫借用了此句“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仗虚随八月槎”。以上“自三峡”到结属,非郦道元手笔,这一段话是从南北朝刘宋盛弘的《荆州记》中摘录的,中间有删节。《荆州记》已失传,《水经注》里还保存了这段优美的文字(风格和前段不同)。
工子坊
杨衒文
《洛阳伽篮记》
伽篮,梵语音译词,就是佛寺,南北朝时佛教盛行,(佛教吴南北朝时刚刚传入中国不久)北魏自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后,数十年间仅洛阳城内就建有佛寺一千余所。
杨衒之北魏至北齐时人,曾任北魏抚军府的司马,北齐的期城郡守等官,他在东魏我定王年(公元547年)因事重过洛阳,看到洛阳荒芜的情景,追忆过去的繁华,寺庙的繁盛,写成这部书,寄托他对北魏的哀悼,所记除佛寺外还有许多历史实事和传说故事。
本文选自《洛阳伽篮记》卷四“城西”题目是编者后加。
作者这段文字描写了王侯的穷奢极欲的浮靡生活,和贪得无厌的性格。临 臨:居高处朝向低处。《说文》“监,临也” 段注:临,临也。临,临下也。
坊,①市街村的通称:街坊,村坊。②别屋 当时:后来后忆追叙过去的清景,故称当时(公495—528)晏:《说文》“晏,天清也。”段注引《淮南子注》:“晏无云处。” 率:遵循,顺服。庆:可纪念庆贺的事
玉烛:四季气侯调和,言人看德美如玉,可致四时和气之祥
殷富:殷:富裕。殷实,富裕。《说文》“殷,作乐之盛谓之殷”段注“„„凡盛之称,引申为大,引申为众多„„”
年登:季:“谷熟也”。段注:《尔雅》曰:“夏曰岁,商曰祀”
周曰平,唐虞曰载。年者,取禾一熟也。在《说文》“礼器也”生民曰于豆于登,释器
煢独:煢:无兄弟。独,无子。孤独无依无靠的人
饶:《说文》“饶,饱也。”“段注”饶者,甚饱之词,引申为凡甚之称。宫足多。
崇:山大而高也。
岂:《说文》“豆之丰满也”段注“谓豆之大者也:引申之凡大皆曰丰” 洞:《说文》“洞,疾流也,”段注:“引申为洞达,洞壑” 户:,护也,丰门曰户:象形。
池:生风,起雾:楼馆高耸入天,疑是生风起雾。池:《尔雅》“池,沼也。”段注“池,陂也”洼,深池也 河间王、高阴王:王的称号 衡:抗衡,较量
绩:《说文》“绩,缉也”纺麻曰绩。妓女:歌妓,以歌舞等技艺服役的女子。诸:辨也,引申为众。
讨:“治也”段“发其纠纷而治之曰讨。” 为何:为何,介实前置。
谓、语、曰:语:谈话,谈论(回答别人的问题或同别人议论一件事,)谓:①对(某人)说。②叫,称做,认为。
谓是说,后有引语,但不与引语紧接“曰”字后紧跟引语。次 第二、较差劣一等 簷:檐 数:
惋:怅恨,叹惜,感叹。
盈:《说文》“满器也,从皿 ”“段:秦以市买多得为 ”“谓人满宁之,溢卞云,器满也,则谓器中已满。”
止:只,仅 题:《说文》“题,额也。”从夏页是声
萍:浮岸,植物体叶状,例卵形或长隋圆形,浮生在水面,下面有一条根。府:《说文》:“府文书藏也。”段注“文书所藏之处引申为府史胥徒之府。” 库:《说文》“库,兵车藏也。”段注:“引申为凡貯物舍皆日库。”
钴鉧潭西小丘记
公元805年(唐顺宗永员八年)柳宗元因改治革新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他在永州这个山沟,整整住了十年。这十年,他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的“永州八记”就是这一时期写的。《钴鉧潭西小丘记》是第三篇,第一篇叫做《钴 潭记》
柳宗元在这篇山水游记中,借描写小丘的情色,来抒发自己遭贬后的忧愤之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新被召回长安的愿望,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钴鉧:又写作“钴 ”。圆形的熨斗,潭的形状是圆的,好象一个钴鉧,故名为钴鉧潭。
潭:深水坑。潭:是南方方言。也就是渊的意思。《楚辞·抽思》王逸注:“楚人名渊曰潭”。钴鉧潭是冉溪的一个深潭,冉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也叫冉水,字又写作“染”。(今湖零陵县西三里)
小丘:丘《说文》“土之高也” 从北从一非人之作为。甲文,金文作,小篆讹,小丘是小山包,无名,故用邻近地区的名字和方位来说明它的所在。后来柳宗元在另一篇文章中,给小丘取了一个名字叫“愚丘”
“记”:古体一种文体,这篇记属于山水游记。寻:探寻美景。
道:《说文》“所行道也”。段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谓之行。”
步:步,与今义不同。古人所说的一步,等于今之两步,今之一步,古人只算半步(跬步),这里所说的“步”乃是长度单位,一步有多少尺,各个时代不完全一样,《汉书·律历志》说“古者„„六尺为步”这是秦代规定的。有的注本说“五尺为步”是有根据的,二百步,一千多尺,三四百米。
当:对着,向着,迎着,动词。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士而出,争为奇状者;突怒:凸出向上。怒:本指人发火,这里有弃发不可遏制之意。偃蹇:失娇上伸,高耸。负土而出:负土修饰出。争为奇状:争抢,争先,为,作„„奇状,奇持怪异的样子。„„者定语后置。中心词“石”。
殆:几乎,差不多。副词
嵚:高耸(向下而倾斜)累:重迭 冲:(衝)快速向上闯。
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探寻美景从山口向西北行二百多步(千多尺)又发现钴鉧潭。潭水向西一百多尺,正对看水深急流的地方是一道鱼梁,鱼梁岸道上有座小山丘,生长着竹林。丘上高耸盘曲,破土而出,争奇的石头(多得)几乎数不清,这里高耸倾倒一个迭着一个顺山势往下的,象牛马在溪中喝水。挺拔向上象兽角一样排列顺山势向上的,象熊罷爬山。
在小丘的位置,丘上的景致,作者用拟人的手法,静景动写,使小丘充满生机。
货:出卖,不售:卖不出去。出自意外:(这件事)出乎意料之外。立、露、显:都出显现、突出的意思。遨游:自由自在的游。
迴巧:《论文》“回,转也”巧,《说文》技也,技巧。献技。悠然:远,远则虚,渺茫,渊,深,深则幽静。
一写丘被人遗弃,卖不出去,以丘隐现喻自己的遭遇,遣贬斥,无人欣赏自己的才华,才华得到不施展的机会。
二、情景交融,清凉宁静的景,作者才有深远幽静的感受,这种感受忧郁、闲适,是作者贬斥不受重用时的感情表露。
致:至,《说文》鸟飞从高下至也,一地也,矢将也。送致,从至从攴,至声。
致之沣、镐、鄠、杜:沣本是陕西渭河的一条支流,在渭河的南面,即今西安边的丰河,周文王从歧下往来东迁都至丰,建立丰邑镐,后为武王又在距丰邑不远的地方建立镐京。镐,也是一条河流的名称,镐京就因镐水而得名。鄠:古邑名,即夏代扈,秦改名名为鄠,汉代改名为鄠县,在今户县北。杜,这个地名西周时就出现,秦设立杜县,汉宣帝时改为杜陵县。
则贵游之士争买者:“贵游”这个词出自《周礼、地官、师民》“丹国之贵游子弟学焉。”郑注:“贵游子弟,五公之子弟,游,无官司者。”《抱朴子外篇,崇教》:“而贵游子弟,生平深宫之中,长乎妇人之手。”可见“贵游”的“游”字不是游玩的意思,“贵游子弟”指显贵者。
日增千金:“千金”这个词在战国时期文献中使用得很普遍,当时所谓“金”一般是指铜质货币。“金”又是货币单位的物量词,在这个意义上“金”字有时有写作“釿”“斤”“千金”就是“金千斤”但战国时所说的一金(斤)并不是后来的十六两,一金到底有多少,因各国货币不完全一样,没有统一标准,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一两左右,这里所说的“千金”是表示钱很多,非实指。
遭:遇也。际遇,机会。下文“遭”,是好的机会。
所以:常见的凝固结构,“所”后面不是动词,而是介词“从”“所以”在古汉语里有两层意义,第一“用来„„的方法”“凭它来„„的”第二用来表示原因,与现代汉语“导致„„原因”,“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王蠹》
作者以人们对丘的不同态度来说明人或物总是要碰到不同的机会,流露出希望召回长安受到重用的幻想。
游天都
选自《徐霞客游记》,作者徐宏祖(公元1586—1641年)字振元,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游记文作家。
他自幼好读有关山水地理的书籍图书,从二十二岁起,用毕生的精力对许多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尤其五十一岁后还对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进行大规模考察,他是地理学史上第一个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研究的人。
《徐霞客游记》是作者在野外考察时所记的日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详细记录,开我国地理学界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作者文笔清新生动,记述详,述中的许多篇章成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惜这些游记作者生前并未编印成书,现在传世的四十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只保存了部分遗稿。
本文节选《徐游记》,题目是编者后加的。天都是黄山三十六峰之一,比主峰莲水略低,但山势险峻,作者不到三年,两游黄山,在这篇游记中,作者记述了黄山的石松、雾海、松柏等奇异魂丽的景色。
汤:《说文》“汤,热水也。”
第三篇: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
绪
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音韵学的性质: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各时期汉语语音及其发展变化的一门语言科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二、音韵学四个部门:
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近代语音学。
三、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深入把握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其他知识及汉语史,为研究中国古代文献打下必须具备的基础。
四、学习音韵学的方法。
第二章
音韵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掌握音韵学基本术语及其意义,为后阶段讲授中古音系、上古音系、语音演变规律等内容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关于声母、韵母、声调的概念,反切,直音,等韵图。课时安排:14学时
第一节
关于声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声纽,三十六字母,五音七音,清浊。课时安排:4学时。教学内容:
一、声纽:
传统音韵学对于声母的古称,又叫“声”或“纽”。
二、字母,声类:
声纽的代表字叫“字母”,“声类”则是古代某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上字的分类。三、三十六字母:
唐宋时代关于汉语声母系统的三十六个代表字,每字代表一个声母,大致反映了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面貌。相传先由唐末和尚守温归纳出三十字母,宋人在此基础上增加非敷奉微床娘六母而成。四、五音,七音: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部位的分类。先是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后来又从舌音中分出一个半舌音,由齿音中分出一个半齿音,合称七音。
五、清浊:
传统音韵学关于声母发音方法的分类。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反之叫浊音。清、浊又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全清指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清指不带音而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全浊是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次浊是带音的鼻音、边音、半元音。
影母音值或以为零声母,或以为不送气清喉塞音,在发音方法上也属于全清。
六、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与国际音标对应关系; 三十六字母拟音; 三十六字母表结构关系。练习:
一、比较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二、将国际音标辅音表改成三十六字母拟音表。
三、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表。
第二节
关于韵母的概念
教学重点:韵部,韵目,韵摄,开合,洪细,阴阳入,对转,旁转。课时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
一、韵部:
音韵学上根据韵腹、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归类,习惯上称中古韵部为“韵”、上古韵部为“部”。中古韵书里韵腹、韵尾及声调都相同的字归为一个韵,近现代学者划分上古韵部则不分平上去声,只是入声另为一部(也有入声不独立分部的)。
“韵类”则指古代同一反切系统中反切下字的分类。
二、韵目:
即韵部代表字(标目)。中古韵书以该韵第一个被注字为韵目,上古音的韵目由韵部划分者自定。也有用序数或两个字作为韵部标目的。
三、韵摄(摄):
等韵学概念。宋元等韵图按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条件把《广韵》206韵归并为十六摄,亦即韵母的16个大类。
十六摄名目按《广韵》206韵次序(不分四声)依次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各摄所辖韵部见教材135-136页。
四、开合,洪细:
音韵学上按韵头、韵腹情况对韵母的分类。
古代只有开、合二呼。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圆唇元音[u]的叫合口,反之叫开口。开口、合口又各分为洪音、细音两类,凡韵头或韵腹含有前高元音[i]的叫细音,反之叫洪音。
五、阴阳入:
音韵学上按韵尾情况对韵母的分类。无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叫阴声韵,收鼻音的叫阳声韵,收清塞音[-p、-t、-k]的叫入声韵。
六、阴阳对转(对转):
阴、阳、入三类韵尾互相转化的音变现象。对转的条件是主元音相同,对于古音而言还须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
七、旁转:
韵母主要元音改变而韵尾不变的音变现象。练习:
一、简述古代开合洪细与普通话四呼的基本对应关系。
二、简释王力上古三十部表的结构,并列出其中所有对转、旁转关系。
第三节
关于声调的概念
教学重点:中古四声,平仄,舒促,确定方言字调的原则,标调法。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中古四声:平、上、去、入。
二、平仄:
诗词格律中对声调的一种分类,平即平声,仄即上、去、入三声。
三、舒促:
音韵学上对声调的另一种分类。平、上、去三声发音可以延长,较为舒缓,合称舒声;入声发音短促,故又称促声。
四、方言调类确定原则:
调型、调值与调类没有绝对固定的关系,确定方言字调是根据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
五、标调法:
四角标圈法,调值标调法,调码标调法,五度标调法。练习:
一、练习一第一题。
二、练习三第二题。
第四节
古代的的注音方法
教学重点:反切,直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反切:
反切是古代最主要的注音法,用一个汉字的声母和另一个汉字的韵母及声调拼合起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被注音的字叫被切字,用来注音的两个字中,表示声母的叫反切上字或切上字、上字,表示韵母及声调的叫反切下字或切下字、下字,上字、下字以及表示拼音的“切”或“反(翻)”字眼合起来构成被切字的切语。
二、譬况:
通过描写说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来给被注字注音。这种注音法只见于东汉至晋,例子也很少。
三、读若(读如):
用“A读若(读如)B”或“A读若(读如)BC„(之B或C)”的形式,表示被注字与“读若(读如)”后的字音节相同或相近。
四、直音:
用“A音B”或“A音BC„之B(或C)”的形式,表示被注字音与“音”后的字完全相同。
直音法变通形式:用一个声母、韵母完全相同而声调不同的常见字加上声调说明,来表示被注字的音节。
直音法是古代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音法,至今仍用作辅助性注音法。练习:
一、练习一第二题。
二、练习二第一题。
第五节
等韵图
教学重点:等韵图,等,转。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
一、等韵图(韵图):
古代用汉字分别表示声母、韵母、声调而以图表形式制成的汉语音节声韵调拼合关系表。韵图的基本结构:分图表示开合,以四等区分洪细。表示声母,有的用七音加清浊概念,有的用字母;表示韵腹、韵尾和声调,有的以韵目兼表,有的把声调另外标出。声、韵及调在四等中纵横交叉处即所表音节的音韵地位,有音无字处用圆圈表示。
二、等:
韵图中根据韵腹及韵头发音状态的差异而划分韵母类别的概念。韵图中每韵又各分成上下四层以表示四等,三、四等有[i]介音而一、二等没有,二等以下各等韵腹的发音部位又依次比上一等韵腹较前较高。四等实际也是对韵母洪细的进一步划分。
三、转:
本指声、韵展转相拼,由此引申为每一个图的代称。练习: 练习三第四题。
第三章
《广韵》音系
教学目的:掌握《广韵》的基本体例,熟悉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语音演变的基本规律,并从而理解反切今读的部分规则。
教学重点: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韵、调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10学时。
第一节
《广韵》的基本概况
教学重点:《广韵》的基本体例 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的由来:
音韵学知识的积累,韵书的发展,唐宋科举考试的需要。
二、《广韵》的基本体例:
四声分卷,206韵,小韵(纽),释义,注音,小韵字数,小韵间隔标志,又音。同用、独用。
206韵四声相承相配关系。附见。
四声韵数不等的原因。上声韵目今音去声的原因。
三、《广韵》音系的性质:
承袭《切韵》音系,是在隋唐时代共同语基础上兼收方音、古音成分的一个综合音系。练习:
一、练习四第二题。
二、熟记《考定广韵独用同用四声表》。
第二节
《广韵》的声母系统
教学重点:从《广韵》到普通话声母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三十五声母与三十六字母的比较:
轻唇四母尚未由重唇音分出,没有娘母,正齿音分出庄组四母,喻三尚归匣母。
二、《广韵》到普通话声母的演变: 全浊清化。
知、章二组、庄组大部分合流为卷舌声母zh、ch、sh。精、见两组细音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除少数例外,影、云、以、微、疑5母合流为零声母。练习:
一、熟记《广韵》三十五声母表。
二、根据《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比较表》分别列出普通话各声母的中古来源。
第三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教学重点:从《广韵》到普通话韵母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广韵》206韵、293韵类和142韵母的关系。
二、《广韵》到普通话韵母的演变: [m]尾韵全部并入[n]尾韵。入声韵全部转为阴声韵。
除果、假二摄外,主元音大量合流。原开、合二呼演变为开、齐、合、撮四呼。
演化出4个新韵母: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卷舌央中元音和舌面前高圆唇元音。
练习:
一、简述中古开合洪细与现代四呼的关系。
二、练习七第二题。
三、练习七第三题。
第四节
《广韵》的声调
教学重点: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调演变的基本规律。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中古到现代普通话声调演变的基本规律: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二、由现代普通话推断古入声字的一些方法:
对于诗词格律的平仄而言,普通话读鼻音韵的字其平仄与古代相同,普通话上、去声的阴声韵字古代也一定是仄声,因此只需注意今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字。
练习:
一、练习七第四题。
二、从诗韵资料中找出普通话读阴平、阳平而古为入声的阴声韵常用字,列为字表。
三、从练习一第二题、练习二第一题中找出不能直接拼出普通话实际读音的反切,试解释其中原因。
第五节
反切今读
教学重点:运用前阶段已学全部知识理解反切今读的部分规则。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内容:
一、字母清浊对声调变化和声母送气与否的影响。
二、声母对韵母的影响。
三、韵母对声母的影响。
四、唇音反切轻重、开合问题。
五、其他问题。
练习: 练习八第三题。
第四章
上古音系
教学目的:掌握关于上古音系的主要结论和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关于上古韵部的主要结论,关于上古声母、声调的主要观点。课时安排:6学时。
一、上古韵部:
1、王力上古音三十部:
《诗经》时代无冬部(归入侵部),为二十九部;《楚辞》时代由侵部合口音分出冬部,为三十部。
2、黄侃古本韵二十八部:
较之王力三十部,韵目有同有异,而且幽、觉不分而统称沃部,脂、微不分而统称灰部。阴阳入搭配也有不同:歌、萧无入、阳相配,灰配没、痕而屑、先无阴声韵。
二、上古声母:
1、钱大昕古无轻唇音说、古无舌上音说。章太炎娘日二母归泥说。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说。
黄侃照组一分为二(照二归精、照三归端)说。钱玄同邪纽归定说。
2、王力上古三十二声母: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娘归泥、喻三归匣、照组分为两组之说已成定论,王力三十二母已吸收这些观点,但日不归泥,喻母虽为舌音而自为一母,照组虽分两组而不归入精组、端组,邪母也仍自为一母。
3、黄侃古本声十九纽:
除照二归精、照三归端外,吸收钱、章、曾三说,另将邪归心、群归溪。
4、复辅音声母问题。
三、上古声调:
尚无定论。王念孙、江有诰谓已有四声,但具体字归类与中古不尽同,可能较近实际(《诗经》时代至秦汉)。
练习:
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部表、三十二声母表、黄侃古本韵二十八部表、古本声十九纽表。
第五章
其他韵书简介
教学目的:了解《广韵》之外最重要的几部韵书的基本情况。
教学重点:《声类》,《切韵》,《刊谬补缺切韵》,《集韵》,《平水韵》与诗韵,《中原音韵》,《词林正韵》。
课时安排:4学时。
一、《广韵》以前的韵书:
1、(曹魏)李登《声类》:第一部韵书,佚。第二部韵书是(晋)吕静《韵集》,亦佚。
2、(隋)陆法言《切韵》:唐宋时代影响最大的韵书,中古音代表作,佚,今仅见唐抄残页。
唐人修订《切韵》今可见者有: 孙愐《唐韵》,今存残卷。裴务齐《刊谬补缺切韵》,残卷。
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王一》、《王二》存残卷,《王三》足本。
3、(宋)丁度《集韵》:
在《广韵》基础上增字、增音而成,基本体例略如《广韵》,但语音系统已经改变。此书的音韵学价值不如其训诂学价值。
4、《平水韵》与诗韵:
《平水韵》包括107韵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和106韵的《平水新刊韵略》、《草书韵会》、《韵府群玉》等南宋、金人韵书,以前二书刊于平水(平阳府城别称)得名,由《广韵》206韵逐步合并。106韵的《平水韵》成为元明清时期的诗韵标准。
5、(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曲韵书,近古音代表作,完全打破《切韵》系统韵书的编撰体例,并以当时语音为准,但“入派三声”的性质尚有争议。
6、(清)戈载《词林正韵》: 词韵书,供填词检韵,无训释内容。练习:
一、熟记本章所述各韵书的基本概况
二、熟记《平水韵》106韵韵目。
第四篇:古代汉语教案 文选 谏逐客书(精选)
《谏逐客书》教案
一、作者介绍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年少时曾任郡小吏,属与韩非一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战国末,西入秦,初为吕不韦舍人,后任郎中。说秦王政,拜为客卿。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的统一事业起了很大作用。司马迁说他:“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秦统一后,任丞相。又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我国文字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委曲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被杀。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己。”他的散文在风格上大有战国纵横家文章纵横捭阖之余风,对西汉前期政治文颇有影响。《谏逐客书》正是这一风格的集中体现。这篇文章为秦朝散文中最优秀的杰作,全文大量适用对比、对偶、铺陈等修辞手法,词藻华美,气势纵横,滔滔雄辩,具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文背景介绍
秦王政初年,李斯时任客卿,韩国人郑国帮秦人修渠,试图以此消耗秦国的人物力,从而使得自己积贫积弱的国家得以苟延。事发,秦国的官员们就此认为所有别国在秦做官的人都存心不良:即不是真心忠于秦国的,应该把他们统统赶走,李斯也在被逐亡列,于是上书秦王政。有理有据,滔滔雄辩,终于打动了秦王政,使其收回逐客令。
三、字、词、句、篇解析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官员们议论驱逐宾客的事,私下里认为(这是)错误的。
吏:古代官员的通称。在先秦和西汉,大小官员都习称为“吏”。汉以后特指官府中的小官和差设。唐·杜甫《石壕吏》:“墓投石壕村,人吏夜捉人。”
按:古文字中,吏与史是一个字,后来分化。
《说文》:“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古文字中为“事”初文。史,使、吏本为同源字,后分化。史,记事者,使,令也。
逐:《说文》“逐,追也”甲文,甲文从趾于兽后以会追逐。之意,所从之兽可为,免
为,成语,逐鹿中原《商君书·定分》:“一兔走,..百人逐之。” .唐·卢纶《塞下曲》:“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由此可见,逐的基本又是追赶、追捕。课文中“逐”用的是其引申义:驱逐、放逐。(2)昔缪公求士 .缪,能“穆”,士谓贤才也。(3)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从晋国招来了丕豹,公孙支,来,动词的使动用法。
(4)产:出生。古汉语中,人的“出生”和物的“出产”都可以说“产”(5)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疆。..人民而殷实,兴盛,国家因此而富裕,强大,百姓乐意为国效力,各诸侯国诚心归顺,俘获楚国和魏国的军队,占领土地有千里之广,至今国家太平而强盛。
以:因此。亲服:亲附,诚心归服。
获:本义,猎获。《孟子·滕文公下》:“终日而不获一禽”。引申为俘获(敌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获百里孟明视,西气术,自己丙以归。”再引伸为获得,得到。杨恽《报孙会宗书》:“遭遇时变,以获爵位。”
穫,收获谷物写作此字,有时也可写作“獲”如《荀子·富国》:“一岁而再獲。”但“獲”字义不能写成“穫”。
汉字简化后,二字皆作获 举:攻取,占领,这是文中意。
本义是用两手举东西。《韩非子·观行》:“力有所不能举。”引申为较为抽象的意义“举起”《荀子·王制》:“举措应变而不穷。”又引申为拔取,即占领意思。《战国策·齐策》:“三十日而举燕国。”治,本义是治水,引申为治理、管理,使情况得以改观也可称为“治”,因而治有“安定、太平”义,即文中意思。
彊“强”的异体字
(6)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拔,《说文》:“拔,擢也。从手,声。”何以从“
(fú)”声?这是因为上古无轻唇音[f],把它归入重唇音[p][p][m]因而“拔”的声符是“
”。拔的本义是抽拔,在根拽出。如拔草,拔剑。《汉书·武帝纪》:“秋七月,大风拔木。”拔,还有攻取义。《增韵·點韵》:“拔,攻而举之也。”《汉书·高帝纪》:“二月,攻砀,三月拔之。”颜师古注:“拔者,破域邑而取之,言若拔树木,并得其根本也。”
(7)包九夷,制鄢,郢:笼络了九夷,控制了鄢,郢。包:囊括,制:控制。
包:小篆
《说文》:“包,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段玉裁注:“勹,象裹其中,巳字象未成之子也,勹亦声。”说明它是个形声兼令意字。引伸开来没有囊括含义。
2(8)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逐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据:凭借(占据)
从:“纵”的本字。指合纵,战国时六国共同抗秦的联盟形式。散:使动用法,使„„解散。施:[yi]延续。
(9)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疆:使动用法,使„„强大。
杜《说文》:“杜,甘棠也,从木,土声。”一种树木名称,杜,还有堵塞,断绝义。《小尔雅·广诘》:“杜,塞也。”《正字通》:“杜,绝也。”
蚕食:蚕,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吞食。
加强王室力量,杜绝家族势力,像蚕食桑叶一样吞并了各诸侯国,使秦成就了帝王之业。
(10)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疆大...之名也。
向使:假使。却:拒绝
译:如果缪、孝、惠、昭这四群谢宾客,不接纳他们,疏远贤士而不任用他们,那么我们的国家则会国力不强,国名不振。
以上列举秦国历史上能任用宾客,招揽贤士的四君故事,来说明“逐客令”之不可行。
(1)致:《说文》:“致,送诣也。”本义:送到,送去,段玉裁注:“致,引申为招致之致。”《汉书·公孙弘传》:“致利除害。”颜师古注:“致,谓引而至也。”文中意是用了本义,还是引伸义?若用本义则为使动句。
垂:垂挂。
服:佩。
建:竖起。
树:在上古经常用作动词,是种植、裁种的意思。《管子·权修》:“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上古,不仅可以树木,还可以树谷、树草、树麻、树菽。由种植、栽种引申有树立、建立的意思。在现代汉语“树立”“树敌”等词语中还保留这一意义。
译:现在您引进了昆山的玉石,拥有随侯诛、和氏璧,垂挂明月珠,佩带太阿剑,乘纤离马,竖着用翠鸟的羽毛装饰的旗子,并设置了
皮鼓。
(2)饰:装饰。
金锡:锡杖,僧人所持的禅杖。
译:这样的话那么夜光之类的玉器不能来装饰朝廷用犀牛间和象牙制作的器物不能充当爱物,郑国和卫国的女子不能成为妃妾,而象駃騠(jué tí)这样的 3 骏马也不能用来充实马棚,江南的金锡杖则不可使用,西蜀的颜料也不可用以作采饰。
(3)下陈(chěn):后列。陈,行列。文中代指侍妾。就“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睹,必出于秦然后可,„„”司马贞索隐:“下陈犹后列也。”宛珠之簪:用宛珠镶嵌的簪。傅玑之珥:镶着珠子的耳环。傅:附着。珥:耳环。..阿缟:齐国东阿出产的缟。缟:白色的丝织品。.冶:本义,熔炼金属《说文》:“冶销也。”本文用其假借义:艳丽,妖媚。
译:所用来装饰后宫,充当姬妾,赏心悦目的东西,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能用的话,那么用宛地出产的明珠镶嵌的发簪、镶着珠子的耳环、用齐国出产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锦绣的饰品则不能进奉给您,而那些娴雅变化而能随俗的美丽女子也就不能站在您身边侍奉您。
(4)击、叩:敲打
搏:拍。髀:大腿 聲:甲文:
从
从,会击悬馨之意。
击馨则空气振动,传之耳而感之者为声。《说文》:“声,音也。”段玉裁注:“‘音’下曰:声也。二篆为转注,此浑言之也。析言之,则曰,生于心省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乐记》曰:“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故“声”本义是乐音,文中即用此义。注:声与下文“乐”同义互训。
(5)
:甲文
象双手执箕,推弃箕中之“
”之形。“
”与小篆所从之
同(倒子形)。《说文》:“弃,捐也。”《诗经·周南·汝愤》:“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又,周始祖后稷曰弃。
(6)術:本义是路。《说文》:“術,邑中道也。”《汉书·燕刺王旦传》:“横术何广广兮。”引申为道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是乃仁术也。”又引申为方法。《战国策·魏策》:“臣有百战白胜之术。”
以上是从秦王日常所用之物取证,来说明“物不产于秦”同样可为秦人利用的道理。段末点题:用人因此理。
(1)兵:甲文
从
又众
(斤),斤为生产工具,亦用为武器,以两手持斤,表示兵器与武力。《说文》:“兵,械也。”在先秦汉语曰,兵有“兵器”义,有基本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兵刃弱接,弃甲曳兵而走。”兵还有“军队”义,如《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兵还引申为士兵。如,《战国策·秦策二》:“不穀不烦一兵,不伤一人。”但此义在先秦汉语中少见。上古时,兵、士、卒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卒”是步兵。“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出身地位要高于“卒”,后来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兵”一般指兵器,4 可以泛指军队,但不能表示体体的工具。
(2)讓:拒绝。让,本义责备。《说文》:“让,相责让。”《左传·僖公五年》:“夷吾诉之,公使让之,”今关中方言中仍有此词此义。“让人”羞辱人。
(3)却:推辞,不接纳。明:形容词使动用法。译:帝王不拒绝百姓,才能使德望昭著。(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容以业诸侯 ...黔首:古称平民,老百姓。
《礼记·祭义》:“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郑玄注:“黔首,谓民也。”孔颖达疏:“黔首,谓万民也。黔,谓黑也。凡人以黑巾覆头,故谓之黔首。”
资:助。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功业。(5)此所谓“籍寇兵而齊盗糧”者也。.....藉:借。寇:杀人抢劫的暴徒。齊:给人财物。糧:士糧。
盗
在上古与“赋、窃、偷”易混。
盗
用用动词指偷窃。《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贼
用作动词则指毁害。《说文》“贼,败也。”“败,毁也”。《荀子·修身》:“害良曰贼„„窃货曰盗!”
盗
用作名词指偷东西或窃取声誉的人,而“贼”则引申为乱臣或攻杀抢劫的人。现代汉语里,“贼”古代作“盗”,现在所说:“强盗”古代一般叫“贼”。偷的“偷窃”义在汉代以后才有,它常与“盗”合成并列式复合词。如王充《论衡·答传》:“偷盗与田,商周知,偷盗以欲自劾也。”(田,农夫,商,商人)。(自劾:犹自投罗网。)
(6)隹言隹:仇人、仇敌
以上两段从正间说服秦王,说明不但不应“逐客”,反应广招下天贤士,以富国强民。
四、总结
重点掌握以下字、词:逐、包、树、声、弃、术、兵。
第五篇:古代汉语背诵文选16篇 译文
古代汉语背诵文选16篇 译文
1.《郑伯克段于鄢》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妻子,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既属于郑,又归为自己,成两属之地。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请求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最终会垮台的。”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为大哥),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对庄公的责难。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去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
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颖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不是这样(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2.《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到了蔡国,但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 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 “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 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
心愿。”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 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 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3.《烛之武退秦师》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伯。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然而)惠公在早上渡过黄河回国,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的局面)取代联合一致(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4.《晋灵公不君》
晋灵公不行君道,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
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大臣赵盾和士季看见露出的死人手,便询问他被杀的原因,并为晋灵公的无道而忧虑。他们准备规劝晋灵公,士季说:“如果您去进谏而国君不听,那就没有人能接着进谏了。让我先去规劝,他不接受,您就接着去劝。”士季去见晋灵公时往前走了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抬头看他,并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可是晋灵公仍然没有改正。赵盾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烦,晋灵公便派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一大早就去了赵盾的家,只见卧室的门开着,赵盾穿戴好礼服准备上朝,时间还早,他和衣坐着打盹儿。鉏麑退了出来,感叹地说:“时刻不忘记恭敬国君(指按时上朝),真是百姓的靠山啊。杀害百姓的靠山,这是不忠;背弃国君的命令,这是失信。不忠不信中有一样,还不如去死!”于是,鉏麑一头撞在槐树上死了。
秋天九月,晋灵公请赵盾喝酒,事先埋伏下武士,准备杀掉赵盾。赵盾的车夫提弥明发现了这个阴谋,快步走上殿堂,说:“臣下陪君王宴饮,酒过三巡还不告退,就不合礼仪了。”于是他扶起赵盾走下殿堂。晋灵公唤出了猛犬来咬赵盾。提弥明徒手上前搏斗,打死了猛犬。赵盾说:“不用人而用狗,即使凶猛,又有什么用!”他们两人与埋伏的武士边打边退。结果,提弥明为赵盾战死了。
当初,赵盾到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他看见有个叫灵辄的人晕倒了,便去问他的病情。灵辄说:“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赵盾给他东西吃,他留下了一半。赵盾询问原因,灵辄说:“我给贵族做仆人已经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活着。现在离家近了,请允许我把这一半留给她。”赵盾让他把食物吃完,另外给他准备了一篮饭和肉,放在口袋里给他。不久灵辄做了晋灵公的武士,他在搏杀中把武器倒过来抵挡晋灵公手下的人,使赵盾得以脱险。赵盾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我就是在翳桑的饿汉。”赵盾再问他的姓名和住处,他没有回答就退走了。赵盾自己也逃亡了。
九月二十六日,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赵盾还没有走出国境的山界,听到灵公被杀便回来了。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杀了他的国君。”他还把这个说法拿到朝廷上公布。赵盾说: “不是这样。”董狐说:“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赵盾说:“哎!《诗经》中 说:‘由于我怀念祖国,反而自己找来了忧患。’这话大概说的是我吧。”
孔子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载史事的原则是直言不讳。赵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为史官的记事原则而蒙受了弑君的恶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国境,就会避免弑君之名了。”
赵盾派赵穿到成周去迎接晋国公子黑臀,把他立为国君。十月初三,公子黑臀去朝拜了武公庙。
5.《鞌之战》
公元前589年六月十七日,齐、晋双方军队在鞍摆开阵势。邴夏为齐侯驾车,逢丑父当为戎右(古代战车,将领居左,御者居中。如果将领是君主或主帅则居中,御者居左。负责保护协助将领的人居右)。晋国的解张为郤克驾车,郑丘缓当戎右。齐侯说:“我姑且消灭了这些人再吃早饭。”不给马披上甲就驱马奔驰(之:指驾车的马)。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到了鞋上,没有中断擂鼓,说:“我受重伤了(古代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解张说:“从一开始交战,箭就射进了我的手和肘,我折断射中的箭杆继续驾车,左边的车轮都被我的血染成了黑红色,我哪敢说受伤?您(‘吾子’比‘子’更亲切些)忍著点吧!”郑丘缓说:“从一开始接战,如果遇到地势不平,我必定下去推车,您难道知道这些吗?不过您确实伤势很重难以支持了。”解张说:“军队的耳朵和眼睛,都集中在我们的鼓声和战旗,前进后退都要听从它。这辆车上只要还有一个人镇守住它,战事就可以成功。怎么能由于伤痛而败坏了国君的大事呢?穿上盔甲,手执兵器,本来就抱定了必死的决心,伤痛还不至于死,您(还是)努力指挥战斗吧!”解张将右手所持的辔绳并握于左手,腾出右手接过郤克的鼓槌擂鼓。张侯所驾的马狂奔起来(由于单手持辔无法控制),晋军跟随他们。齐军崩溃。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三遍。
韩厥梦见子舆(韩厥父,当时已去世)对自己说:“次天早晨避开战车左右两侧!”因此(韩厥)在战车当中驾车追赶齐侯。邴夏说:“射那个驾车的,是个贵族。”齐侯说:“称他为贵族又去射他,这不合于礼。”(按,乃齐侯愚蠢之举)射他左边的人,坠落车下;射他右边的人,倒在车里。(晋军)将军綦毋张(晋大夫,綦毋氏,名张)失去战车,跟随韩厥,说:“请搭车。”跟在左边或右边,(韩厥)都用肘制止他,使他站在自己身后(按,韩厥由于梦中警告,所以这样做,以免綦毋张受害)。韩厥弯下身子,把倒在车中的戎右安放稳当。逢丑父和齐侯交换位置(这是逢丑父为了保护齐侯,乘韩厥低下身子安放戎右的机会与齐侯交换位置,以便不能逃脱时蒙混敌人)。将要到达华泉(泉水名,在华不注山下)时,(齐侯)两边的(中间两马为服,旁边两马为骖)被树枝等钩住。(昨天夜里)丑父睡在轏车(一种卧车)里,有蛇从他身底出现,以臂击蛇,手臂受伤却隐瞒了伤情(按,这是为了交代丑父之所以不能下来推车而补叙的头天夜里的事)。所以不能推车而被追上。韩厥手持拴马绳站在齐侯的马前(絷:拴缚马足的绳索),拜两拜,然后下跪,低头至地(这是臣下对君主所行的礼节。春秋时代讲究等级尊卑,韩厥对敌国君主也行臣仆之礼)。捧著一杯酒并加上一块玉璧向齐侯献上,说:“我们国君派我们这些臣下为鲁、卫两国求情,他说:‘不要让军队深入齐国的土地。’臣下不幸,正好在军队任职,没有地方逃避隐藏(我不能不尽职作战)。而且怕由于我的逃避会给两国的国君带来耻辱。臣下不称职地处在战士地位,冒昧地向您报告,臣下不才,代理这个官职是由于人才
缺乏充数而已(外交辞令:自己是不得已参加战斗,不能不履行职责,来俘获齐侯你)。”逢丑父(充齐侯)命令齐侯下车,往华泉去取水来给自己喝。郑周父驾著齐君的副车,宛茷担任副车的车右,载上齐侯使他脱身。韩厥献上逢丑父,郤克的将领手下要杀掉他。呼喊道:“从今以后不会有代替他的国君承担患难的,有一个在这里,还要被杀死吗?”郤克说,“一个人不畏惧用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了他不吉利。赦免他,用来鼓励事奉国君的人。”于是赦免了逢丑父。
6.《赵威后问齐使》
7.《莊辛说楚襄王》
8.《触龙说赵太后》
9.《子路》
10.《季氏》
11.《阳货》
12.《微子》
13.《大同》
14.《教学相长》
15.《寡人之于国也》
16.《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