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

时间:2019-05-15 07:4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汉语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汉语教案》。

第一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 主讲教师 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

2007-2008 学年

第 2 学期

张居三 专业必修课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 《老子》三章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老子》三章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

重点词语:相生、相成、相倾、相和、音声、处„„事、作、有 道、什百之器、重死、舆、甘、美、安、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全文 翻译全文

第二次课 庄子·北冥有鱼 秋水(节录)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所选《庄子》两篇文章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选,培养语感。

重点及难点:

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词汇:冥、鲲、鹏、抟、培、抢、决、扶摇、野马、夭阏、穷发、羊角、翱翔 时、泾、涘、渚、崖、望洋

语法:“之”的词性和用法;“其”字的词性和用法;双宾语;否定代词的宾语前置;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名词作状语;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被动句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全文 翻译全文

第三次课 通论·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通论。要求掌握古汉语判断句、被动句的特点。

重点及难点:

判断句、被动句的定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授课内容:

判断句:定义、特点、基本形式、表达功能,“者”、系词 被动句:定义、类型、“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为„„所„„”句、“被”字句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阅读教材的通论部分

第四次课 通论·疑问句 否定句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通论。要求掌握古汉语疑问句和否定句的特点。

重点及难点:

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定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授课内容:

疑问句:疑问句疑问代词宾语必须前置、固定结构、疑问词(代词,语气词)、与疑问句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否定句、否定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阅读教材的通论部分

第五次课 通论·词类活用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通论。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基本概念及其与词语兼类的辨别,重点介绍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名词的活用,介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辨别方法。学习时应当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类型,以及辨别的方法。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文选句例,加以解释。

重点及难点:

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的确认。

授课内容:

词类活用的概述: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和词兼类的辨别、动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名词的活用、名词用作状语

词类活用的识别: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阅读通论关于词类活用的内容

第六次课 荀子·劝学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所选《荀子·劝学》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

背诵课文。

重点及难点:

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

词汇:槁、輮、介、潃、渐、柱、跪、衢道等。语法:

(一)连词“而”的用法,表顺接、表逆接;

(二)“以”字的词性和用法;

(三)“于”(於)字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引介的对象;

(四)名词活用做动词。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全文 翻译全文

第七次课 韩非子·五蠹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所选《五蠹》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章,会翻译。

重点及难点:

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误字、衍文等

词汇:兼、报、北、缯缴、近习、患御、苦窳、沸靡 语法:

(一)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被动用法句;

(三)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四)主谓倒置;

(五)判断句。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熟读全文 翻译全文

第八次课 韩非子·五蠹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所选《五蠹》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熟读文章,会翻译。

重点及难点:

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误字、衍文等

词汇:兼、报、北、缯缴、近习、患御、苦窳、沸靡 语法:

(一)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做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二)被动用法句;

(三)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四)主谓倒置;

(五)判断句。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课文,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语法现象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熟读全文 翻译全文

第九次课 诗经·关雎 蒹葭 静女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声韵、字、词、句、篇方面掌握所选《诗经》的内容以及在语言、文字、语法、韵律等诸方面的特点。

背诵文选。

重点及难点:

三篇诗歌的章句、韵部、赋比兴的手法 叠音词:关关、苍苍、凄凄、采采、连绵词:窈窕、参差、辗转、蒹葭、踟蹰、单音词:流、采、芼、逑、遡、宛、湄、右、伊人、爱 同义复词:说怿 词头:其、有

通假字、古今字。

授课内容:

逐字逐句讲解诗句,重点分析文中的字、词、韵部等。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所学篇目

第十次课 诗经·七月 古汉语通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前半部分是文选。后半部分为通论,要求从韵部、字、词、句、篇各方面掌握讲授的诗歌和在语言、文字、语法诸方面的特点。背诵所学诗篇。

了解《诗经》的韵部

重点及难点:

诗歌的章句、韵部、赋比兴的手法 叠音词:迟迟、祁祁、冲冲

连绵词:觱发、栗烈、仓庚、蟋蟀、肃霜(涤场)

单音词:授、褐、于、趾、懿、行、穫、萚、向、墐、叔、朋 文字: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语法:

(一)名词用如动词,(二)形容词用如动词,(三)句首语气词

(四)词头:有、其、于、言

《诗经》的韵部

授课内容:

围绕重点、难点,逐字逐句讲解《七月》,按照重点和难点来分析文中的用韵、字、词、语法现象等。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七月》

阅读通论中相关的知识。

第十一次课 楚辞·离骚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掌握楚辞的句法特点。

重点及难点:

介绍古今词义的情况,词义变化,掌握古义的手段等内容。

授课内容:

1.正音正义:

苗裔

孟陬

骐骥

申椒

昌被

苗裔:后代子孙。

孟陬:正月。

揆:揣度。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汩:水急流通状。

搴:攀、折。

骐骥:骏马。

申椒:申地产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放不羁。惮:害怕。

捷径: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脚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怀王。

謇謇:忠贞的样子。羌: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

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2.用字现象:

通假字:锡(赐)

修(脩)

能(态)

维(唯)

正(证)

矫(敽)

错(措)

圜(圆)

离(罹)

章(彰)古今字:辟(僻)

冯(凭)

道(导)

反(返)

异体字:竢(俟)

妬(妒)

擥(揽)

蘂(蕊)

羣(群)

雧(集)3.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难夫离别

为动用法:伤灵修之数化

死直 使动用法:步余马„„ 形作名:修

名作动:捷径 畦 索 鞿羁,如: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4.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不吾与 黄昏以为期

不吾知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介词结构后置:肇锡余以嘉名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背诵相关段落,能翻译全诗。

第十二次课 通 论

古书的注释、古书的标点、古文今译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章讲授古书的注解。介绍古注的发展、体例和术语等。要熟悉旧注的体例,了解古代重要注家,掌握旧注术语用法,在此基础上培养阅读能力。

重点及难点:

十三经注疏

曰、为、谓之

之言、之为言

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旧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旧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旧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2.注释的兴盛——两汉(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故训传》《古文尚书注》

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魏晋至隋唐注视的特点(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

《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周礼疏》、《仪礼疏》

《春秋公羊传疏》

《春秋谷梁传疏》 《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孟子疏》 《经典释文》《荀子注》 管子注》

《史记正义》 《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汉书集注》

《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注释的复兴——清

复兴的原因

三、旧注的体例

“传”指阐明经义。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四、术语

1.曰、为、为之

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强调被释词的特点,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可译作“叫”、“叫做”等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 2.谓

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译为“指的是”。

“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朱熹注:“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3.貌、之貌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的性质或状态。译为“„„的样子”。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4.犹

注释词和被注释词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译为“等于说”。

“置之河之侧兮。”毛传:“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5.之言、之为言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郑玄注:“媒之言谋也。”

6.读曰、读为

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7.读若、读如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又重之以脩能。”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霾两轮兮絷四马。”洪兴祖注:“霾读若埋。”

8.衍文、脱文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和漏掉的字。

※○※○※○※○※○※○※○※○※○※○※○※○※○※○※○※○※○※○※○※

通论·古书的标点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标点文言文的问题,介绍基本知识,学习标点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以及标点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给古文标点断句的能力。【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标点古文的能力

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

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

二、句读

1.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2.句读符号、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用于句未的停顿。

三、怎样标点古文

1.识字辨义

2.熟悉词法句法

3.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4.利用虚词

5.考虑行文特点

四、标点的要求

1.正确断点句子

2.每句必须各自成立

3.符合清理和作者原意

4.注意引语的起迄

5.注意句子的层次结构

※○※○※○※○※○※○※○※○※○※○※○※○※○※○※○※○※○※○※○※

通论·古文今译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翻译文言文的问题,要学会翻译文言的基本方法,以及翻译古文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古文今译的能力

一、古文今译的原则

1.直译:按照原文的语序和语法结构进行翻译。直译重视译文中词语与原文中词语间的对应关系,要求译文和原文尽量做到词词相关联,句句相对应。直译忠实于原文的语言,古今词语基本对应,可以帮助读者对应理解原文的语言结构,能有效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但往往显得语句拘谨,有时会表达不清

2.意译:按照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去翻译。重点是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将原文的思想内容表达出来,意译可增删、调换词语,可以重新安排句子的结构。意译不拘泥原文字句,对原作的思想情感可细致挖掘,便于读者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但不利于读者理解原文的字句,有时会丧失原文的语言风格

二、古文今译的方法

1.对:逐个对译文言语句中的字词

2.换:转换文言语句中的字词成与之不同的现代汉语中的词语。3.调:调整原文语序

4.留: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不译。5.增:增加词语来翻译

6.删:删去无法翻译的词语

三、翻译的要求

1.译文表达再现原文的内容要真实、准确。这是对文言文今译最基本的要求。2.翻译过来的字句要通顺、自然。

3.雅译文的语言鲜明生动、维妙维肖。第十三次课 通论·修辞 《史记》选讲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如引用、譬喻、代称、并提、互文、倒置、委婉、省略等。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从文言文中辨识出这些修辞现象,提供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了解汉文中以《史记》为代表的作品语言特点。《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文献学常识。【重点难点】

改引

博喻

并提

互文

倒置

一、引用

借典籍中的熟语及传说、史实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方式。可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三、代称

用与事物有关系的词语来称该事物的修辞方式。能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可以用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事物,用泛称代特称、用特称代泛称、用工具代本体、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乘坚驱良逐狡兔。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四、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合在句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可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辨识并提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或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

五、互文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可以使行文简约,形成对仗。分单句互文、双句互文和变文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六、倒文

颠倒句中的词语顺序的修辞方式。可以使句子新颖别致、平仄合辙。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七、委婉

故意不直言其事把话说得含蓄、婉转,叫做“委婉”。多数是为了避俗、避讳也有的是纯粹的交际辞令。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陛下富于春秋。

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

八、省略

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分承上蒙下两种,可以省略各种成分。

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子路行,以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魏其武安侯列传》

【重点难点】 文字:通假字

词汇:屏、相提而论、倾、桡、蒙、皆、创、少、瘳、任、早、谩、为寿、锐、首鼠两端、薄责、恚、即、晏、宫车晏驾、用、忽、忽忘、辟倪 语法:

(一)意动用法

(二)使动用法

(三)名词用作动词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第十四次课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是文选。要求从字、词、句、篇方面掌握所选内容在文字、词汇、语法等诸方面的特点。

重点及难点:

文字:通假字

词汇:屏、相提而论、倾、桡、蒙、皆、创、少、瘳、任、早、谩、为寿、锐、首鼠两端、薄责、恚、即、晏、宫车晏驾、用、忽、忽忘、辟倪 语法:

(一)意动用法

(二)使动用法

(三)名词用作动词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兼以讨论和提问相结合的手段。

作业布置及思考试题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

第二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引 言

一、西安城墙的对联

骀tái劣马,亦喻庸才:驽~。羸~ 骀dài 1.无所局限;舒缓广大。2.疲钝。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

安翔骀荡,以容阐缓。――马融《长笛赋》

骀tāi 1.古国名。故治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2.古邑名。故治在今山东省诸城市东南。周天子封国一千八百,大者六十二。

二、墓志盖

大元故莒密盐使司判官王公墓志铭 莒:周代诸侯国名。己姓,旧都介根,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后迁莒,今山东省莒县,后为楚灭。

三、板瓦

廿(niàn),意为二十。

四、文字瓦当

五、樗里疾

樗里姓,中国罕见复姓,据廖用贤《尚友录》记载:‚樗里,嬴姓。‛

《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不中规矩。(椿叶香,可啖。樗气臭,北人呼为山椿)

六、东南亚甑糕

应为zeng去声

第一章 绪 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1.汉语的分期

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上古汉语——先秦两汉

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

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

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

古代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概念来说的,它是以‚古代汉语‛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我们以‚五四‛为界‚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古代汉语‛,‚五四‛以后到今天,我们使用的语言叫‚现代汉语‛。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汉族人民所使用的古代汉语或者是现代汉语都包括着方言要素。

今天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标准为普通话,古代所使用的标准语言各有不同。以现代汉语初期的民国阶段来说,方言仍然发挥着魅力。例如,四大方言区的作家,北京:老舍等。湖南:沈从文,细腻的湖南话非常擅长表达唯美的景色。四川:郭沫若等,带有独特的味道,如当代电影《让子弹飞》、《疯狂的石头》等。陕西:当代作家贾平凹等,影视剧如《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白鹿原》等。

一些其它区域的方言固然也有魅力,但是在文学表达上仍有局限,如鲁迅的文章往往难懂。其《摩罗诗力说》更是难懂:

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古民神思,接天然之宫,冥契万有,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节选)

《祝福》祥林嫂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魂灵‛应作‚灵魂‛。而绍兴方言却是依然与祥林嫂一样叫做‚魂灵‛。

鲁迅的文章还带有明显的文言色彩。贾平凹言陕西方言中存在着古汉语:‚我是大量吸收了一些方言,改造了一些方言,我语言的节奏主要得助于家乡山势的起伏变化,而语言中那些古语,并不是故意去学古文,是直接运用了方言。在家乡,在陕西,民间的许多方言土语,若写出来,恰都是上古雅语。这些上古雅语经过历史变迁,遗落在民间,变成了方言土语。‛

又言现代汉语也应该学习古代汉语的应用方法,将有利于现代汉语的创新:‚现在有许多名词(词语),追究原意是十分丰富的,但在人们的意识里它却失却了原意,就得还原本来面目,使用它,赋予新意,语言也就活了。比如糟糕,现在一盘人认为是不好,坏了的意思,我曾经这样用过:天很冷,树枝全僵硬着,石头也糟糕了。又如团结,现在人使用它是形容齐心合力的,我曾经写过屋檐下的蜂巢,说,一群蜂在那里团结着。这样运用一些习空见惯的词,新意就出来了。‛ 2.研究对象

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如商代甲骨文,商代、西周金文都是书面语。

商代甲骨文。

商代《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一种新解读。苟应为ji,日应为曰。这句话出现在《礼记》中就变成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可见,这也是一句警戒自己的言语,是铭言,跟后世的墓志铭之铭是不同的。《文心雕龙·铭箴》也提到了:‚昔帝轩刻舆几以弼违,大禹勒笋簴jù 而招谏;成汤盘盂,著日新之规,武王户席,题必戒之训;周公慎言于金人,仲尼革容于欹器;则先圣鉴戒,其来久矣。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可见,铭值得仅仅是警惕之言,也开启了中国人在器物上刻字祷事的习惯。

欹器:欹 qī倾斜,《荀子》中有‚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为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西周的书面语还有大量的鼎文、器皿文字,如《毛公鼎》等,以及《诗经》等。东周的书面语有《论语》、《墨子》等。

秦的书面语有李斯的文章《谏逐客书》,被收录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严可均编。

西汉的,董仲舒,司马相如,司马迁的文章。东汉,王充《论衡》,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魏晋三曹作品,南北朝骈体文,《文心雕龙》。

近代汉语从唐代开始,出现了白话,唐代变文,宋元话本,元明清通俗小说戏曲。

敦煌变文举例如:

《醜女緣起》

佛在之日,有一善女,也曾供養羅漢,雖有布施之緣,心裏便生輕賤。不得三五日間,身死。有何靈驗?此女當時身死,向何處託生?

向於波斯匿王宮內託生,此是布施因緣,得生於國王之家。輕罵賢聖之業,感得果報,元在於我大王夫人。

纔生三日,進與大王;〔大王〕纔見之〔時〕非常驚訝。世間醜陋,生於貧下。前生修甚因緣,今世形容轉差。大王道:

只首思量也大奇,朕今王種豈如斯,醜陋世間人總有,未見今朝惡相儀。

●崇跼●如龜鱉,渾身又似野豬皮,饒你丹青心裏巧,彩色千般畫不成。

獸頭渾是可憎兒,國內計應無比並,〔夫人又告大王〕:「大王若無意發遣,妾也不敢再言。有心令遣仕人,聽妾今朝一計。私地詔一宰相,交覓薄落兒郎,官職金玉與伊,祝娉〔充〕為夫婦。」於是大王取其夫人之計,即詔一臣,交作良媒,便即私地發遣。臣下〔蒙詔〕,速赴內廳,面對處分天敕,受王進旨。

於是宰相〔受敕〕,拜

辭出內,便即私行坊市。〔巡歷〕諸州,處處問人,朝朝尋覓。後忽經行街巷,見貧生子姓王,施問再三,當時便肯。領到內門,〔先入見王,言奏〕尋得。皇帝大悅龍顏,遂詔宰相,速令引到。

於是王郎恥嫌不得,兩箇相合,作為夫婦。阿見成親,心裏喜歡非常,到於宮中,拜賀父母。

公主既聞此事,哽噎不可發言,慚見醜質,嚥氣淚落。前世種何因果,今生之中,感得醜陋。夫主去後,便捻香爐,向於靈山,禮拜發願。

佛以他心通,遙知金剛醜女焚香發願。遂於醜女居處〔階〕前,從地踊出,親垂加被,醜女忽見大聖世尊,(碎)身階前,魂搥自撲,起來禮拜,哽咽悲涕。〔恰似四鳥而分離,思念自身,不恨滅沒而入地〕啟告世尊,乞垂加護。醜女告世尊:

妻語夫曰:「自居(君)前時,憂我身醜陋,羞見他朝官。妾懊惱再三,遂乃焚香禱祝靈山〔世〕尊。蒙佛慈悲,便垂加佑,換卻醜陋之形驅,變作端嚴之相好。

再如元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大宋宣和遗事》共有四集,其中第一集《元集》和第二集《亨集》里记载了与水浒有关的宋江等人的故事:

一日,宋江与吴加亮商量:“俺三十六员猛将,并已登数;休要忘了东岳保 护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个。”择日起程,宋江题了四句放旗上道,诗曰: 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

若还少一个,定是不还乡!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五四以来的被归入现代汉语范畴。包括普通话,华语,方言。

华语:海外华人说的普通话。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改编的《喜福会》电影影响甚广。

二、古代汉语的性质

1.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工具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工具课,要求学生在掌握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基础知识,具备读懂一般难度的文言文的能力,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文言材料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如:说明句型的特点,如宾语前置句、被动句式、判断句等;指出词类活用现象,对其类型加以分析;辨认文言虚词的用法及词性;能运用文字学知识解释古书中用字现象等。

2.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

古代汉语课是一门语言课程,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分析研究,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使学习者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因此,应当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性质,以及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从而准确把握学习的着眼点。

总之,古代汉语课程严格来讲已经不同于高中语文学习中的文言文部分,初高中的学习是浅显的,远远不够我们的学术研究所需,古代汉语的学习既在知识性,也在方法性。

三、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1.对于文博相关专业同学来说,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学习古代汉语是很多专业和方向同学之必修课,如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哲学等一切跟古代有关的学科都要进行古代汉语的修习。考古和历史等专业必然难以游离其外。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拥有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就要读古书,读古书就要具备读古书的能力。由于古今时代相距太远,阅读古书必然会遇到不少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读不懂,就无法分清精华和糟粕,批判继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了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很有必要学习古代语言的基本知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这就是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这门课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正读音,辨别真伪意义,培养对古文、古代思想的独特思考能力,这才是大学教育应得之所。

例如,我们要学会阅读基本的文献资料。

长安县变迁:

汉代长安县在秦代为长安乡,隶属于内史。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始置长安县,属渭南郡。高帝七年(前200年),由栎阳县迁都长安县。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开始修筑长安城墙,次年完工。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属右内史。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后为京兆尹治所。王莽改长安县为常安县,更始帝时恢复长安之名。

西晋、北魏、北周时,长安县皆属京兆郡。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析置万年县,与长安县同城而治。

唐武德元年(618年)长安县与万年县以皇城朱雀街为界,街西五十四坊属长安县,街东五十四坊属万年县。如“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

北宋、金时仍属京兆府。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万年县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仍与长安县同城而治。

民国以后1914年(民国二年),裁撤西安府,设立关中道;同时,咸宁县并入长安县,结束了千年来两县共治一城的局面。1928年,国民政府将长安县城及城关一带划出,设立西安市。

弁(bian去声)言:前言。弁,皮弁笄。爵弁笄。――《仪礼·士冠礼》 古代一种尊贵的冠,为男子穿礼服时所戴。吉礼之服用冕,通常礼服用弁。笄(ji阴平),古代汉族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的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汉族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结发,用笄贯之。

铸西:桂铸西之名,湖北蕲(qi阳平)春人,蕲,同祈,是一种草。再如陕西作家叶广芩,芩,开紫色花的草。

宰:宰者,官也。——《周礼·目录》冢宰,官名。即太宰。西周置,位次三公,为六卿之首。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舆。千~之国。《孟子·离娄下》:‚ 晋 之《乘》,楚 之《梼杌(táowù)》,鲁 之《春秋》,一也。‛《乘》、《檮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金兀术(zhu阳平),完颜宗弼(?—1148年11月19日),本名斡啜,又作兀术、斡出、晃斡出,女真族,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金朝名将、开国功臣。尠 xiǎn,意为‘稀有的,罕见的’,此字由‘甚’和‘少’组成,属于合成字。

爰:于是。~书其事以告。

剏:chuang去声,同创《周书·唐瑾传》:‚于时魏室播迁,庶务草剏,朝章国典,瑾并参之。‛

赓 gēng 形声。从贝,庚声。本义:连续,继续 胥:古代的小官,~吏。钞~。

全,都:万事~备。民~然矣。

耆 [qí]: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老。~年。~绅。~宿(sù)(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矧shěn另外,况且,何况。矧今之人,曾不是思。——唐·柳宗元《敌戒》

2.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由于时代的不同,古代汉语已经不被我们今天使用了,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同一体系的语言,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阅读现代文同样需要古文阅读的能力。熟悉古文的能力往往是一个人人文素质的体现。

礼貌用语:为了表达现代社会中首次或重新出现的概念,可以从古汉语借用适当的词语。一是起用古汉语词语。社会发展的循环往复,使某些早已消失的事物、现象和思想观念重新出现,这时要给一个相应的名称,办法之一就是直接恢复使用原来的旧词语,这样做既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例如传统汉语中的一些礼貌词语曾一度被当作封建道德而遭到批判被废弃。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对礼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有了越来越迫切的要求,于是起用原有的礼貌词语就成为达此目的的一条重要途径。如表示尊敬别人的‚贵姓‛、‚贵庚‛、‚芳名‛、‚芳龄‛、‚足下‛、‚阁下‛、‚大人‛,‚先生‛、‚太太‛、‚小姐‛、‚夫人‛、‚女士‛等礼交称谓正逐渐恢复使用,表示自我谦恭的‚寒舍‛、‚鄙人‛等词语也重新进入现代汉语交际语之中,尤其是书面交际语中。

如《红楼梦》中提到的犬妇,弟妇,侄儿媳妇,贱内。令尊,令伯母,令亲大人,令郎,令甥。

公文以及商业用语:现代交际时,有时虽有现成现代汉语词语可以使用,但出于某种特殊表达需要,也往往利用在汉语口语中已经消亡,已被现代汉语词语取代的一些古汉语词语。在很多公文里,为了行文简洁、典雅,仍使用一些古汉语词语。例如‚欣闻‛、‚惊悉‛、‚欣逢‛、‚莅临‛、‚不胜‛、‚函告‛、‚赐复‛、‚为要‛、‚为盼‛、‚为感‛、‚特此‛、‚专此‛、‚此复‛‚滋‛、‚拟‛、‚予‛、‚勿‛、‚呈‛等。体育比赛新闻和现场解说本应使用现代口语表达,但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生动性和简洁性,常常借用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来表达。例如‚卫冕‛、‚问鼎‛、‚折桂‛、‚伯仲‛‚、败北‛、‚劲旅‛、‚鸣金收兵‛。其他场合,也有使用古汉语词语的情况,如一些商店、出版社、宾馆等喜欢用‚庄‛、‚行‛、‚堂‛、‚斋‛、‚苑‛等字命名,使名称具有典雅色彩。例如‚友谊饭庄‛、‚聚龙茶庄‛、‚天籁琴行‛、‚奔驰车行‛‚回春堂‛(药店)‚燕喜堂‛(饭店)‚墨宝斋‛(字画文具店)、文轩书斋(书店)、‚学苑‛(出版社)‚芳苑‛(宾馆)。

书信和请柬:现代书信一般采用口语化的普通话。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写信就是谈话。由于对话人相隔太远,没法子面谈,所以改为笔谈。如果写信仍照日常说话一样,不装模作样,不改变现代汉语语法和词汇,就不会出毛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文人之间的通信,与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通信也常常采用古汉语文体。这种书信,除使用古汉语一般词语句式外,还有些专门的惯用词句和行文款式。例如,信封上要写‚台启‛、‚钧启‛等,信的开头要视收信人与写信人关系选用‚父亲大人‛‚母亲大人膝下‛、‚хх 兄左右‛、‚хх 先生大鉴‛、‚хх 女士惠鉴‛、‚хх 足下‛、‚хх 吾弟‛、等称呼,有时还在称呼后正文前加上‚敬禀者‛、‚敬启者‛等敬辞,正文末尾一般先用‚专此‛、‚肃此‛、‚专此布达‛、‚敬复‛等表示结束的敬辞,紧接着是祝颂语、问候语的前半部分‚敬颂‛、‚恭请‛、‚谨问‛等,祝颂语、问候语的后半部分一般在‚绥‛(建极绥猷是太和殿匾额上的四字)、‚祺‛,或有关对方的‚教‛、‚学‛、‚撰‛、‚著‛、‚编‛、‚旅‛等构成;署名时要在名字前加上自谦词语‚愚弟‛等,在名字后由拜‛‚、叩‛和‚启‛‚、上‛组成的敬辞。请柬是一种郑重的邀请信,要求语言礼貌、优雅、简练,为了达此目的,可采用一定程度的古汉语文体。例如开头用‚兹定于‛‚谨定于‛,结尾用‚敬请莅临‛、‚敬备菲酌‛、‚恭候光临‛之类,署名后加‚敬约‛‚、谨启‛等。

举例如2015年举办的全国光谱学术会议相关欢迎词等。

新年祝词

尊敬的各位朋友:

乙未新春即将到来,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会务组特致以来自长安的祝福!汉有“羊型铜灯”,唐有“三彩陶羊”,羊还频见于陕北剪纸。羊代表美善、孕育文化、启迪智慧、象征安泰。羊年之喜在于春,春的脚步正向我们行进。在这个举世团圆、万家灯火的时节,惟愿承羊之至善,祝您及家人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百事嘉祥!

羊年之喜始于春,仲季之交,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在古城西安拉开帷幕。十三朝古都西安,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下,西安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这里拥有众多令世人惊叹的名胜古迹,这里繁华如簇,这里值得人们梦想的东西越来越多,充满了温情惬意,它富有变革精神、创新精神,这里变得越来越像当年汉唐的长安一样让人流连忘返。西北大学坐落于长安故坊之上,积淀深厚,充满活力,作为会议的承办方,我们高度重视此次大会的举办,组建了强有力的筹备团队,所有人员通力齐心、精诚合作,以最好的状态打造了一个诗意和多彩的科技文化盛宴迎迓各位朋友的到来!

再祝惠风和煦,春祺万安!

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

及仪器展览会大会组委会

二〇一五年二月十日

3、学习古代汉语可以有利于我们的学术研究。

很多人学术研究论证、结论出现了问题,大都与未读透古文资料有关。要么是未读懂,要么是误读。

简单的例子,如《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很多人只看了前半部分。陈寅恪曾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提出了批评:‚着者有意无意之间,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际之时代,所居处之环境,所薰染之学说,以推测解释古人之意志。由此之故,今日之谈中国古代哲学者,大抵即谈其今日自身之哲学者也。所着之中国哲学史者,即其今日自身之哲学史者也。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克罗齐也曾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意大利 安伯托•艾柯的《误读》。一本是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古代文献的载体是古代汉语,掌握了汉字字形发音规则可能对考证历史具有重要帮助。如豫字,豫,象之大者。——《说文》这说明当时的北方环境类似现在的南方,黄河流域有象,并有驯服象的现象。但是在春秋以后象迁徙到了岭南,如秦始皇设置象郡。

再如帝王的帝在甲骨文中的写法,郭沫若解释为花蒂。还有一种解释为束薪祭天,是一种原始宗教的表现。字典中对帝的解释为:宗教徒或神话中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也比较与原义符合。所以,了解古文字有利于我们对古文化的深刻认识,能够看清文化要素的来龙去脉。

再如从‚奴‛、‚孥‛、‚帑‛(tang三声),同一个奴的字根。看出上古家国一体的残余。奴隶,子女,钱财都是家族统治着的个人财产,王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财产分配。个人远远不能独立。这是中国农业经济国家所决定的,农业国家需要深谋远虑,需要听从老人经验,一年才能看到收成,中国有尊老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崇拜权威,恐惧失去,将一切交付给家族长者,带有奴隶的性质,中国的国家由此诞生,脱胎于王的家族,王的子弟担任职务,《尚书》的诰命能体现这一点,家国不分,诰命用语就能体现出父子兄弟治理国家的痕迹,家国同构,家转化成了公共权力机关,成为侯外庐先生所说的早熟国家,其实也是早产的国家,到了战国时期,这个早产儿才开始正常。《周书·蔡仲之命》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遗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龢)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舊)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注明:蔡仲,生卒年不详,亦称蔡仲胡,姬姓,名胡(与居镐京的周厉王同),周文王之孙,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西周时期诸侯国蔡国第二任国君。周成王初年,蔡仲的父亲蔡叔度与管叔鲜、霍叔处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便一同挟持武庚作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武庚和管叔鲜,流放蔡叔度,降废霍叔处。

蔡仲因不与其父同流合污,而且遵守德训,与人和善。于是周公旦提拔蔡仲担任鲁国卿士,辅佐其子鲁公伯禽。后来,周公旦因蔡仲辅佐伯禽治理鲁国的政绩卓著,便将蔡仲续封蔡国,以奉祀蔡叔度。蔡仲死后,其子蔡伯荒继位。

由上文可见,周朝统治天下以家族式管理方式。这是早先国人所能想到的,也几乎是唯一有效的管理技术了,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采用。将亲情推及到政治伦理中。

周礼就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离心力而出现的。周礼的两个突出体现是:孝与礼。

孝在甲骨文中没有此字。直到西周金文中才出现,是由甲骨文的‚老‛和甲骨文的‚子‛拼合而成的,老在甲骨文中变形很多,但总之大体都像一个白发胡须、拄着拐杖的老人,是会意字。

《左传》记载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明作为政治伦理的孝是超越了亲情伦理的。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yù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quâ请教如何立国的方法。石碏说,你应该去朝觐周天子,周天子认可了你,才算地位稳固。但石厚等跟周天子不熟。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给陈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让其逮住二人,于是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大义灭亲的成语也是由此而来。石碏先后派了两个人去杀,其背后是有深刻涵义的。既说明家国一体的观念,也将父子之间的关系明了化,父子之间并非完全的人伦真情。这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在汉代以后广为流行。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伦与国法之间的冲突并非像后世那样单纯,即以国法皇权完全取代人伦真情。春秋战国乃至更早的时期,关乎人伦的小道理还是由很大的生存空间,这是人性的体现,比如说,《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其与箕)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黨)之直者,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周游列国,在叶邑时,叶公府中的一只羊跑进孔子的休息住地,被弟子曾点吃了。曾点的儿子曾参把这事报告给孔子,孔子知道曾参处于忠孝两难的地步,于是答应同叶公去解释,孔子于是感慨:‚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孔子并没有将弟子供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包庇,然而,这确是那个时候的人所能接受认可的为人方式,亲情大于国法。《孟子》记载了一个故事,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但是,在皇权来临的时代,大道理凌驾于任何小道理之上。如武则天时期发生了一大案件,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名叫徐元庆的人,他的父亲徐爽被赵师韫yùn所杀,赵师韫当时的官职是县尉。徐元庆为父报仇,刺杀了赵师韫,并向官方自首。此案无法定夺,推到武则天手里。陈子昂当时著有《复仇议》一文,认为先杀后表彰。后来柳宗元写过《驳复仇议》认为,既表彰又惩罚,容易造成标准不一的误导。

再看礼。甲骨文,疑为器皿,祭祀之用。礼并非完全指的是礼节、礼貌。礼其本质是规则,各安其位。周朝制定的礼非常复杂,深入到生活中的各个细节,吉凶、婚丧嫁娶等,目的是为了便于国家的管理。一定程度的区别对待,礼隔开人的距离,并由此产生了敬畏。我们现在所批判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为了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如西汉成帝时,出现了‚荧惑守心‛的天象,宰相翟方进被汉成帝赐了毒酒引咎自杀。

古代汉语的介入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证据,得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观点。再如,余秋雨写过一篇《中华永不衰败的大河文明》的文章认为,中国是大河文明。

但事实上,只要我们动脑子想一想便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黄河是一个经常泛滥的合流,谁愿意住在黄河的边上呢,这可能跟尼罗河的泛滥有所不同。所以,早期的人类大多居住地定在了支流旁边,因为,人总是需要从河流汲水,但不能威胁人身安全。所以,中国是支流文明,或者叫小河文明。

四、如何学习古代汉语?

心到:要有问题意识。

手到、口到:要勤于查检。如繁体字记。

前人学习古代汉语,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死记硬背式,另一种是学习系统的古代汉语知识。中文专业同学学习古代汉语的时候,必须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所谓感性认识就是阅读作品,作品阅读得越多,掌握得越牢固、越熟练,古代汉语的感性认识也就越丰富、越深刻。只阅读作品还不够,还要学习古代汉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识部分阐述古代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以及修辞、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论部分还有与古汉语有关的其它知识,如姓氏、名号、职官、地理、天文历法等,了解这些知识也是必要的。但我们首先要掌握的是古代汉语所必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知识,就是上面提到的文字、词汇、语法、语音。这几个方面,尤其要重视词汇知识,词义分析举例也要认真阅读。

文选学习方面:必须做到透彻理解,做到字、词、句逐个落实,决不能囫囵吞枣。所谓字、词、句逐个落实,就是把文选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确切含义都要搞清楚。这样逐字逐句的落实,开始可能很慢,但是,这是慢

壽。认认真真读原著。做好读书笔中求快,这样逐字逐句的,确确实实全部地都弄懂了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式,伴随着文选学习数量的增多,阅读古书的速度也就会越来越快,阅读古书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高。另外,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应该将讲过的文选熟读以至于背诵。只有这样,才能具备学习古代汉语所必须的感性认识,对古文的修辞造句才能有所体会。

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把文选、常用词、古汉语常识三方面结合起来。此外,有关古代汉语的文体、修辞表达方面的知识也需要注意。

古代汉语课程学习的其它参考教材和书籍如:王力《古汉语常用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张永言《简明古汉语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楚永安《文言复式虚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许嘉璐《古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出版),程湘清、何乐士《实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91年12月)等。

第二章 常用工具书 第一节 字典

一、《说文解字》

1、许慎生平。

东汉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

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东汉建初三年(78年)担任郡功曹。

东汉建初八年(83年)补为太尉南阁祭酒后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此时许慎学术成就达到高峰。开始作《说文解字》。

东汉章和二年(88)年举孝廉。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年),许慎初步完成了《说文解字》。《说文解字》草成数年后,许慎以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朝廷的藏书处)。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而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东汉建光元年(121年),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此后,许慎就在家乡及附近村庄授经教书。

东汉建和三年(149年),许慎因病去世。

2、《说文解字》成书时代背景

其一,封建专制国家得到发展巩固,西汉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为一大批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虽然马克思认为文艺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平衡关系,但是,在封建时代二者之间也往往是暗合的。在这个大一统的时期,出现了《尔雅》、《方言》、《释名》、《通俗文》等语言学著作,《说文解字》的出现并不孤单和偶然。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它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及其弟子作过增补。后人大都认为是秦汉时人所作,经过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大约是秦汉间的学者,缀缉春秋战国秦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的。其内容大多为普及知识所用,汉赋中很多字人们是不认识的,如:

食苗心,螟。

食叶,蟘。

食节,贼。

食根,蟊。

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十五•释虫》 獬豸,法。

再如,枚乘《七发》(杨雄《扬子·法言》二‚吾子卷‛:‚或问:景差、唐勒、宋玉、枚乘之赋也,益乎?‛音义:‚枚乘,绳证切。‛),有大量名物出现。

景差(Chā),战国楚辞赋家。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楚辞》所收《大招》,或题景差(Chā)作。《史记·屈原贾生(贾谊)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Chā)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唐·司马贞索隐:‚按:杨子《法言》及《汉书古今人表》皆作‘景瑳(Cuō)’,今作‘差(Chā)’是字省耳。又按:徐、裴、邹三家皆无音,是读如字也。‛同一个字形因意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法的时候,按照习惯上最通常的读法叫读如字。

枚乘曾做过吴王刘濞、梁王刘武的文学侍从。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七国叛乱中,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七国之乱前,曾上书谏阻吴王起兵,又上书劝谏吴王罢兵。吴王均不听。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此而显名。景帝时,拜为弘农都尉,因非其所好,以病去官。武帝即位后,以‚安车蒲轮‛征之,因年老,死于途中。枚乘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辞赋。《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今仅存《七发》、《柳赋》、《菟园赋》三篇。后两篇疑为伪托之作。

楚太子有疾,而吳客往問之,曰:“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亦少間乎?”太子曰:“憊!謹謝客。”客因稱曰:“今時天下安寧,四宇和平,太子方富於年。意者久耽安樂,日夜無極,邪氣襲逆,中若結轖(se去声,通塞)。紛屯澹淡,噓唏煩酲(cheng阳平,醉酒),惕惕怵怵,臥不得瞑。虛中重(chong阳平)聽,惡聞人聲,精神越渫(xie去声),百病咸生。聰明眩曜,悅怒不平。久執不廢,大命乃傾。太子豈有是乎?”太子曰:“謹謝客。賴君之力,時時有之,然未至於是也。”

客曰:“既登景夷之臺,南望荊山,北望汝海,左江右湖,其樂無有。於是使博辯之士,原本山川,極命草木,比物屬事,離辭連類。…溷(溷hùn肮脏)章、白鷺,孔鳥、鶤鵠(kūn一种大的水鸟)。

—— 教材815页

《輶[yïu]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西汉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所作。《方言》的作者扬雄(也写作杨雄,公元前53—公元16年),字子云,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蜀中多才子,司马相如,苏轼。西汉末年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汉书》扬雄本传称他‚博览无所不见‛,少年好学,善作辞赋,多识古文奇字,通晓训诂,作《训纂篇》、《太玄》、《法言》等。扬雄40多岁来到京师,被举荐为郎,‚得观书于石室‛,‚校书天禄阁上‛(扬雄《答刘歆书》)‚輶轩使者‛搜集得来的方言资料等,经秦末战乱,到汉代,大部分散失了,只有成都的严君平、临邛的林闾翁孺‚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扬雄《答刘歆书》)。严君平收藏有1000多字,林闾翁孺保存有目录提纲一类的资料。因为严君平是扬雄的老师,林闾翁孺是扬雄的亲戚,所以扬雄有机会看到它们,就以这些残存的资料为基础,又亲自着手收集。他趁各地士人和调访士兵来京的机会,常常带着书写工具向这些人作调查,然后汇集整理。经过27个寒暑的积累,才编成一本9000字的《方言》。如卷八释‚猪‛条:

猪,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豭〔jia加〕;关东西或谓之彘〔zhi置〕,或谓之豕〔shi史〕;南楚谓之豨〔xi希〕;其子或谓之豚〔tun屯〕,或谓之貕〔xi希〕;吴扬之间谓之猪子;其槛及蓐曰橧〔zeng增〕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释名》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同时也是研究汉语语源学的要典,其体例仿照《尔雅》。

如《释名·释乐器》: 钟,空也。内空受气多,故声大也。

磬,罄也,其声罄罄然坚致也。

鼓,郭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鞉[táo],导也,所以导乐作也。鼙,裨也,裨助鼓节也。裨

[bì] 增添,补助:大有~益。~补。

[pí] 古代的次等礼服。;副,偏,小:~将。偏~。声在前曰朔,朔,始也。在后曰应,应,大鼓也。所以悬鼓者,横曰簨;簨,峻也,在上高峻也。从曰虡;虡,举也,在旁举簨也。簨上之板曰业,刻为牙,捷业如锯齿也。

簨[sǔn],古代悬挂钟、磬、鼓的架子上的横梁。

虡[jù] 古代悬挂钟或磬的架子两旁的柱子。瑟,施弦张之瑟瑟然也。

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筑,以竹鼓之,筑柲之也。箜篌、此师延所作靡靡之乐也,后出于桑间濮上之地,盖空国之侯所存也。师涓为晋平公鼓焉,郑卫分其地而有之,遂号郑卫之音,谓之淫乐也。

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埙,喧也,声浊喧喧然也。篪,啼也。声从孔出,如婴儿啼声也。

箫,肃也,其声肃肃而清也。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簧,横也,于管头横施于中也,以竹铁作于口横鼓之亦是也。搏拊也,以韦盛糠,形如鼓,以手附拍之也。

柷状如伏虎,如见柷柷然也,故训为始,以作乐也。铙,声铙铙也。

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比钹bo大 人声曰歌,歌,柯也,所歌之言是其质也。以声吟咏有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也。故兖冀言歌声如柯也。竹曰吹,吹,推也,以气推发其声也。吟,严也。其声本出于忧愁,故其声严肃,使人听之凄叹也.《通俗文》,东汉末服虔撰。这是我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在小学史与辞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书亡佚。

其二,今文古文经学之争。两汉出现了古文经和今文经斗争,从学术一直走向政治斗争。汉前期,官方博士讲授的儒家经典为通行的隶书版经书,但是,在汉武帝末年,从孔子旧宅夹壁发现了部分儒家经典书籍,如《尚书》,《周礼》,《春秋》,《论语》等,用战国东方六国文字写的,是为古文经。除此之外还有,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河间王献《周官》《孟子》《礼记》等。古文经与今文经除了文字书写不同之外,还有读解理念的差异,今文经已经出现了对孔子经典的误读。

大部分时间内,今文经占统治地位。西汉末年刘歆刘向父子曾主张设古文经博士,但遭到抵制。后来,今文经与谶纬集合在一起。

东汉末年,国家**,古今文经合流。许慎置身于古文经派,但是他也融合了今文经的优点,吸收今文经的研究成果,引用了大量董仲舒、班固等人的解释。

3、《说文解字》写作目的

许慎编纂《说文解字》主要目的首要是为了保存古文派,宣扬古文派,捍卫古文经学,因为许慎是站在古文经学派一边的。古文经学家为了压倒今文经学而取得优势,必须提出应该重视语言文字学,目的是在经学上树立它的崇高地位,许慎系古文经学大师贾适学生,曾经撰有《五经异义》(佚失)以捍卫古文经学外,又用三十年时间,写《说文解字》一书,在《说文解字后叙》中他明确指出:当时的学者‚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他的目的是:‚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书定稿后,由其子许冲献给朝廷,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言:‚臣父故太尉南阁祭酒慎本从适受古学,盖圣人不空作,皆有依据。今五经之道昭炳光明,而文字者,其本由生,自《周礼》、《汉律》皆当学六书,贯通其意。恐巧说邪辞使学者疑,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作《说文解字》。‛

4、《说文解字》版本

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大徐本是《说文解字》最为通行的版本,学界称《说文解字》如不加说明,均指大徐本。

5、《说文解字》条例

《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先释义,再释形,后释音。‚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调,和也,从言,周声。‛‚皇,大也,从自。自,始也。……自读若鼻。‛

6、《说文解字》的意义和局限

它是世界上第一部规范字典,首创540个部首,发明了部首制度。它是字体资源宝库,收集了篆文、古文、俗体等很多东汉出现的字体。它是一本文化史。解释中带有明显的汉代文化特色。

局限体现在: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采用的资料有限。归纳方法不科学,查阅不便。

二、《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来命名的工具书。始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主编是张玉书和陈廷敬。全书收单字47035个,加上重复的古文1995个,共收字49030个。

这部字典使用的是部首检字法,全书共有214个部首,分属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集,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同部首的字,按笔画的多少为序。每个字先注音,注音的方法是用反切、直音法,有时还用叶音法。其次是释义,一般是先释本义,而后举出书证说明。如果这个字有别音、别义,再加以解释。各字有古体的,即列于本字之下;重文别体,俗体讹体则附于其后。《康熙字典》查字方法复杂,不推荐。原来的优势是收录了很多冷僻字,但现在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都已收录,优势已不存在。

第二节 实词词典

一名大学生在四年中能够掌握多少种工具书,是其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工具书是我们永远的老师。遇到问题,查找工具书非常方便、准确。

学习古汉语碰到的最大量的问题就是字词。字典、词典种类繁多。介绍几种最基本、实用和比较容易看到的工具书。《辞海》,《辞源》,解放后修的新版。《辞海》主要解释现当代的词汇。《辞源》主要解释古汉语的词汇。《辞源》、《辞海》,非常常见。

按部首笔画查字。

这两本书都可按部首笔画查字,和中学常用的《新华字典》相同。《辞源》和《辞海》略有不同,《辞源》都是繁体字,是按旧的部首排列(如:扌:按现代的部首是三划,在《辞源》中是‚手‛部,四划;氵是三划,《辞源》中是‚水‛部,四划;艹是三划,《辞源》中是‚艸‛部,六划)

按汉语拼音查字。四角号码查字法。

这个方法非常好,查字非常快。它是把每个汉字的四个角,按一定的方法设定数字,每一个字就变成了四个号码,按这个号码很快的就可以找到这个字,越是笔画多的汉字,用这个方法和查笔划相比越快、差别越大。四角号码查字法是非常有效、有用和方便的,而且,要深入搞研究的话,一定要学习四角号码。在记一个繁体字的时候,可能四个角有印象而中间不记得了,这种字根本没法数笔划,用四角号码查字法就可以查出这个字。

端 先取左上角0,其次取右上角2,再取左下角1,最后取右下角 2,端=0212。

一 《辞源》

《辞源》是我国近代最早编成的一部语文兼百科性质的词典。陆尔奎等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开始编写,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正编本,1931年出版续编本,1939年出版合订本。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的词典,当时影响很大。它收字10000多个,以字系词,共收录古今中外新旧词语十多万条。全书依照《康熙字典》分为十二集,用部首检字法,有214个部首。

《辞源》的注音采用的是反切,另加同音字。本书对于所收的词语,都探索起源,加以解释,并有书证,所以对于阅读古书很有帮助,但也有一些缺点,比如释义不够全面,引证时见错误。

原本《辞源》于1958年开始修订,它与新编的《辞海》作了分工,删去与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的词条,专收古代汉语词汇和成语,以及关于文史方面的百科条目,收词止于鸦片战争(1840年),从而成为一部专供学习研究古典书籍用的大型辞书。1975年以后,再次修编。全书共收字12890个,词语84134条,二者合计共97024条。1983年重新加以修订,出版新的四卷本《辞源》。新《辞源》比旧版本的质量明显提高,新《辞源》的注音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和注音字母,同时加注《广韵》的反切;《广韵》不收的字,则采用《集韵》。释义和引证都比较完善,也比较详备。

二 《辞海》

《辞海》由舒新城、张相等人参加编写,1937年中华书局出版,是一部兼有字典和百科性质的大型综合辞书。《辞海》的性质跟《辞源》大致相同,但由于它编撰的年代较后,所以比前出的《辞源》在质量上要高,在释义和引证上都要更完善些,具有自己的特色。

1957年决定重新修订《辞海》,1961年出版了《辞海》改编后的试行本,1979年出版了定稿本,收单字14872个,词目91706条,共计106578条。经过修订的《辞海》内容丰富,是一部百科性质的工具书,对一般的词语、成语典故、地名及社会、自然科学的术词都有收录讲解。词目的去取精当,解释繁简适当,观点明晰。

第三节

虚词词典

一 《经传释词》

《经传释词》清王引之(1766-1834)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出版。1956年,中华书局印行此书。王引之是清代乾嘉学派的著名学者,精音韵、文字、训诂之学,《经传释词》是他撰写的解释古汉语虚词的名著。

全书十卷,收虚词160个,依唐守温三十六字母给虚词排序。作者从先秦、西汉的《论语》《周易》《左传》《史记》等经传和其他古籍中选取例证来说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对于所收的虚词,先概括地介绍用法,然后引用古籍来说明。虚词如果有几种用法,就分为若干条解释,每条解释都要博引例证,推源溯本。

本书征引材料翔实丰富,对虚词的解释富于创见,是研究和学习古汉语虚词的重要作品,历来都有较高的评价。主要缺点是,全书按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序,对虚词的常见用法谈得很少,不便于初学。

二 《词诠》

《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十卷,收录虚词500余个。全部词目按注音字母排序,书前还有部首索引,查检方便。本书解释虚词的体例比较完善。首先标明词类,其次说明意义,最后举例证明。本书在解释虚词时,不论是普通用法还是特殊用法,都能引用例证,加以解说。与《经传释词》相比,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便于一般读者;但由于成书较早,青年读者使用起来,仍会感到不便。

对于古汉语的初学者来说,后来陆续出版的《文言虚字》《古汉语虚词》《古汉语虚词通释》《古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可能更实用。以上这五部虚词词典都是高质量的工具书,它们的作者,对虚词都有深入的研究。这五部词典的不同主要在词典的规模上,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任何一种来使用。

第三章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第一节 ‚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目(细目)始见于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经学家郑众注《周礼·保氏》:列六书为: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指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最先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他在《说文解字·叙》中所讲的六书,其名称与班固基本相同,他的贡献在于说明了六书每一类的特点,并举了例字。这种对汉字结构所做的说明,奠定了汉字形体学的基本理论,人们称这种基本理论为‚六书说‛。后来六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成为传统文字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下面我们就结合许慎的‚六书‛来谈谈汉字的结构: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日月是也。——六书中的第一类叫象形。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个字就属于这一类字。

日、月、鱼、人、山、兔、豕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即六书的第二类叫指事。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指事又叫象事、处事,是一种用记号(符号)标志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指事字能够表示比较抽象的词义,但指事这种造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普遍应用,不是任何象形字上都可以用加符号的办法来表示新的意义的;所加的符号有时指示的意义不明确,人们也不容易理解。因此,指事字字数较少,特别是单纯用象征性符号造的指事字,就只有很少的几个。《说文解字》9353字,指事字只有125个,占《说文》的1%。

具体说来,指事字的形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纯粹由指事符号组成的整体指事字。如我们前面举的上、下,还有数目字一、二、三、五。

第二种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注指事符号的指事字,这是指事字的主体。最常见的指事符号是加点和横。如‚刃‛是在象形字‚刀‛的基础上加上点,标志刀的锐利处;‚本‛在‚木‛的下部加上一横,标指树根或躯干的下部;‚末‛在‚木‛的上端加上一横,标指树梢,表示末端。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是什么?

象形这类字表示的词义都是指具体的事物。指事则不然,指事是说,一看就能识别是什么事物,仔细考察才会发现这个字的含义。象形是描摹事物的形状以成字,重在象事物之形;指事则是表示抽象的概念的,重在用象形手法显示字义,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偽,武信是也。——六书中第三类叫会意。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这里应指出,有的字尽管是由两个以上的符号组成的,但若不表示新义,则不能算作会意字。

会意字的类型:

①异体会意字:用不同的字组成。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②同体会意字:用相同的字组成。如‚从‛,表示两人前后相随、‚比‛,表示两人接近并立。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举例如:

析 甲骨文从木从斤。斤为斧的象形。本义是破木,即劈开木头。

伐 甲骨文从戈从人。表以戈刃砍人的头.本义是砍杀.《说文》据小篆释形为‚从人持戈‛,非是。

及 甲骨文从人从又,表一只手把前边的人抓住。本义是赶上逮住。

明,休,采,射,时,死,监,焱yan去声,耍,尖,籴,粜,美,棘,柔。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六书中的第三类就是形声。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就属于这一类。注意:形声字的声符表示的是古代的读音,语音也是发展的,不要以现在的读音去看待它。(形声又叫象声、谐声)。

形声字类型:

左形右声:材 偏 铜 冻 证 骑 秧 破 右形左声:攻 颈 削 瓢 放 鹉 雌 故 上形下声:管 露 爸 芳 崖 宵 界 字 下形上声:架 案 慈 斧 贡 膏 凳 赏 外形内声:固 病 庭 阀 园 匾 裹 衷 内形外声:闷 问 闻 辫 形声字的评价:

优点:从汉字发展的角度来看,形声造字法不仅突破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的局限,找到了为许多元形可象、有意难会的事物造字的简便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它弥补象形、指事和会意不能直接标声的缺陷。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如果不能标示读音,是极不便于使用因而就不能持久存活下去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表意向标音的过渡乃是一切文字发展演变的共同规律。

中国的汉字虽然没有演变为纯标音的文字,但是由于形声造字法的发明和表声字的迅速增多,并很快在后来的汉字中占了绝对的优势(现今使用的汉字形声字占85%以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汉字的标声功能也说明中国的汉字同样是在遵循共同的声化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汉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形声字起有很大的作用。

缺陷:‚形声‛以其一半表音、一半表意的结构模式,适应了记录汉语的需要,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成为创造汉字的主要方法,现代楷体汉字中,9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并且直到现在仍然能够创造新字(如一些新造的简化字、科技用字)。然而,形声字本身也有它的缺陷:

首先,形旁不能准确表意,有的连‚类别‛意义也不能正确表示了。形声字的形旁表示事物的类别,并不表示字的具体意义,有较大的概括性。与水有关的用‚氵(水)‛旁,如‚江‛‚河‛‚湖‛‚海‛,与心有关的用‚忄(心)‛旁,如‚想‛‚忆‛‚愉‛‚悦‛等。可见,形声字的形旁可以作为理解字义的线索,特别是对于理解字的本义或原始意义具有提示作用。但是形旁相同的字并不同义,如‚杨‛和‚椅‛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时意义甚至相反,如‚远‛和‚近‛。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的观念的变化,或由于汉字中大量同音假借字的出现,一些汉字单从形旁已看不出它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了,如‚桥‛字,古时常用木头架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石桥、钢筋水泥桥等,‚桥‛仍用‚木‛作形旁就不能正确表义了。又如‚奸、妄‛等字从‚女‛,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表现,现在则很难理解。

其次,声旁一般不能准确表示读音,有的连个‚近似‛音也不表示。形声字声旁表示字的读音,但大多是近似音,不完全准确。有些声旁和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如‚健、忠‛等;有的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如‚胜、唱、放‛等,有的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如‚浪、灯、煤‛等;有的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如‚草、红、河‛等;有些声旁则根本不能表音,如‚海、熊、辉‛等,又由于汉字字体的屡次变化,有些字的声旁已经变得看不出来了。据专家统计,现代汉字中,形声字声旁的有效表音率只有39%,这一数字足以说明形声字的声符逐渐失去了它的表音作用。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书中的第五类叫转注。转注这一类字,共用一个部首,而且这几个字可以互相解释,考老就是这一类字。

板书:考、老

对于转注如何理解,最有争论,学界认为这一类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转注不能造出新字。‚转注‛是用字的问题。六书是用来教学使用的,所以在讲造字法时也讲用字法,这是可以理解的。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中的第六类叫假借。假借这一类字,本来没有这样一个字表示语言中的某一个词义,依据声音找一个同音字或近音字来表示这一个词义,令长就是属于这一类字。

就是说,口语里有这个词,但书面上没有这个字,于是依照这个词的读音,找一个同音的字来表示它的意义。这种利用已有的同音字来代替的办法就叫做‚假借‛。

许慎的六书之所有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我们现在已经占有相当丰富的史料和出土文物,较之于当时,拥有较大的研究优势。

以《小雅•采薇》为例看六书的使用: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通庇)。四牡翼翼,象弭(弓箭两端)魚服(通箙)。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教材927页

注解:

車: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輿輪之緫名。夏后時奚仲所造。象形。凡車之屬皆从車。尺遮切〖注〗。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象形。謂象㒳輪一軸一輿之形。此篆橫視之乃得。今尺遮切。釋名曰。古者曰車。聲如居。言行所以居人也。今曰車。車,舍也。行者所處若屋舍也…自漢以來始有居音。按三國時尙有歌無麻。遮字衹(只)在魚歌韵內。非如今音也。古音讀如袪。以言車之運行。不讀如居。但言人所居止。老子。當其無,有車之用。

楊柳:『說文解字注』蒲桺也。各本作木也二字。今依藝文類聚,初學記,本艸圖經,太平御覽所引正。釋木云。楊蒲桺。許所本也。按蒲。葢本作浦。浦,水瀕也。王風。不流束蒲。毛云。蒲艸也。箋云。蒲,蒲桺。孫毓云。蒲艸之聲不與戍許相協。箋義爲長。是則晉人讀蒲桺爲浦桺之明證。古今注曰。蒲桺生水邊。又曰。水楊,蒲楊也。枝勁細。任矢用。任矢用者,左傳云董澤之蒲是也。絫呼曰蒲桺。單曰蒲。音同浦。至唐而失其讀矣。從木。昜聲。与章切。十部。古假楊爲揚。故詩楊之水。毛曰。楊,激揚也。廣雅曰。楊,揚也。佩觿曰。楊,桺也。亦州名。古書州名皆作楊矣。

矣:语气词,疑为箭已经射出。其它语气词,之乎者也耶邪哉。‚者‛疑为‚煮‛和‚诸‛的本字。

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汉字(构形)研究主要参考书:

1、何九盈:《汉字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刘钊:《古文字构形学》,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唐兰(王国维、罗振玉学生):《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李丛芹:《汉字与中国设计》,荣宝斋出版社2007年版。

5、王宏源:《汉字形体源流》,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年版。

6、刘家军:《晋以前的草势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汉字形体演变大体有三个大阶段: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隶书到楷体。一直到今天,楷书仍是主流。

古代早期汉字与世界上其它文明文字的比较:

世界上三个早期诞生并后世成体系的文字有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圣书字,以及中国的甲骨文。

下图为楔形文字:

下图文单音节圣书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

汉字在甲骨文以前肯定已经有个很长时间的摸索过程,例如西安半坡遗址出图的陶器符号,1952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由于这些文字符号刻划在陶钵口沿上,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辨识出来,有的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还有的学者认为不是汉字。

再如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位 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1972~1979年发掘。发现半坡类型(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聚落遗迹。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出土的符号。

1.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学习参考资料: 铁云藏龟 刘鹗 抱残守缺斋 1903 《契文举例》 孙诒让 1904 《殷墟书契前编》八卷 1913 罗振玉 《殷墟书契后编》二卷 1916 罗振玉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王国维编 约1916 甲骨文编 孙海波 中华书局 1965 甲骨文字释林 于省吾 中华书局 1979 甲骨文字集释 李孝定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五十 1965 殷墟卜辞综类 岛邦男 汲古书院 1971 殷墟卜辞综述 陈梦家 科学出版社 1956 甲骨文字研究 郭沫若 科学出版社 1982 殷墟文字记 唐兰 中华书局 1981 甲骨文诞生的时代背景: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所言,‚当时农民生活的穷困,达官贵人之豪富以及通都大邑古董商人无孔不入的寻求古物、从中巧取高利,构成了所谓山川效灵,地不爱宝的现象。农民们滥掘古墓取宝,以救一时之穷;市侩们下乡廉价收购以博取高利,达官们则以此为私人玩赏之物兼作为可以流传的财富。如此对待古物,实际上破坏了许多古墓,并把古物沦为了私有的商品。虽然如此,十九世纪后半纪的古物的出现与研究较之以前有了显著不同之处,就是:1,古物范围的扩大,北宋以来所谓金石学是以铜器与石刻为主的,而石刻则多为秦以后的碑板;至此而有金石以外的古物的出现与被重视。北宋所谓金石已不能包容这些新出现的古器物,金石学的范围实际上已发展为古器物学。2,品类的专门化,许多附隶于金石范围内的古物如铜鑑、符牌、印玺、货币、玉器、陶俑、陶器、砖瓦等等,至此已各个独自地发展为分门别类的蒐集与研究。3,数量与内容的丰富,自从阮元开收藏与研究古物的风气以后,许多私人大量地收藏古物并整理发表,其数目远远超过宋代著录的古物。4,器物铭文与文字学历史学的联系,北宋时代的学者虽然利用铭文来解决礼仪制度的问题,虽然也考释文字,但晚晴时代的学者因为有了乾嘉以来经学小学极度发达的成果,更进一步的利用铭文来作为文字发展条例与古代历史制度的新资料,对于经典史料的著作时代也开始重新加以考订。5,石印术和照相术的输入,此以前的古物形制、花文和铭文的流传和印行,只限于拓本、雕版和少数的石刻本;十九世纪的末叶,石印术和照相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研究与刊印的方便。‛

郭沫若五四时期写诗,1926年参加北伐,后加入中共。1928年,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十年,受到王国维影响,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在建国前的甲骨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郭沫若被誉为甲骨学四堂之一:鼎堂。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 《奴隶制时代》等。甲骨文研究的四堂还有:自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区其时代,鼎堂(郭沫若)。

当时亦有对甲骨文的非议,如章太炎《国故论衡·理惑论》‚近有掊得龟甲骨,文如鸟虫,又与彝器小异。其人盖欺世豫贾之徒,国土可鬻,何有文字?而一二贸儒信以为质,斯亦通人之蔽。按《周礼》有衅龟之典,未闻铭勒;其余见于《龟策列传》者,乃有白雉之灌,酒脯之礼,粱卵之祓,黄绢之裹,而刻画书契无传焉。假令灼龟以卜, 理兆错迎,璺裂自见,则误以为文字,然非所论于二千年之旧藏也。夫骸骨入土,未有千年不坏,积岁少久,故当化为灰尘。龟甲蜃珧,其质同耳。古者随侯之珠,照乘之宝,珧王必之削,余坻之贝,今无有见世者矣。足明垩质白盛,其化非远,龟甲何灵而能长久若是哉!鼎彝铜器,传者非一,犹疑其伪,况于速朽之质,易霾之器。作伪有须臾之便,得者非贞信之人,而群相信以为法物,不其俱欤!‛章太炎所说《龟策列传》曾详细道:‚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略闻夏殷欲卜者,乃取蓍龟,已则去之,以为龟藏则不灵,蓍久则不神。至周室之卜官,常宝藏蓍龟;又其大小先后,各有所尚,要其归等耳。或以为圣王遭事无不定,决疑无不见,其设稽神求问之道者,以为后世衰微,愚不师智,人各自安,化分为百室,道散而无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于精神也。或以为昆虫之所长,圣人不能与争。其处吉凶,别然否,多中于人。至高祖时,因秦太卜官。‛董作宾在其遗著《甲骨学六十年》中曾论及此事。他说:‚章氏小学功深,奉《说文》为金科玉律。不容以钟鼎甲骨,订正《说文》之讹误‛。‚他的证据是流传之人不可信,因为罗振玉‘非贞信之人’。第二是龟甲刻文不见于经史。第三是龟甲乃‘速朽之物’不能长久。第四是龟甲文容易作伪。其实,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证明甲骨为伪。‛

甲骨文的特点:象形;甲骨文时代汉字没有定型;笔画是方直的;表意字比较多,形声字比较少。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是完整的文字体系:因其已经具有稳定的符号、读音、意义,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使用了五种造字方法,除了转注之外,都有体现。具有非常大的数量。只是被发现的就已经有四千多字,那么其它未被发现的可能会更多。

甲骨文,又称‚契文‛(契是刻的意思)、‚甲骨卜(占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善于预测吉凶。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

‛:字从二(上)从

(人),隶作‚元‛。人之上会意为首。《孟子·滕文公》:‚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即用其本义。引申义为始为大。例如: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货币单位。

‚突出其头部。或写作‚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

‛,从二(上)从大。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故《说文》曰:‚天,颠也。‛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说文》:‚祝,祭主赞词者。‛甲骨文‚示‛字写作‚凡是在示字旁的,大多与祭祀有关。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等字形。所以,在汉字中,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王权与神权高度统一才能保障国家统治,占卜师具有占卜的职责,但国王对占卜具有解释权,解释权必须握在国王手中,不能分离。天平天国的失败教训之一。太平天国还隐藏着一个神权暗结构。在这个暗结构中,天父与天兄才是一切权力的源头,天父天兄(通过杨秀清与萧朝贵)降旨,洪秀全遵谕,再以天王的名义发布;有时候,天父天兄甚至绕过洪秀全,借杨萧之口迳直向教众发布。被天父代言人的隐权力喂大了胃口的东王,终于在咸丰六年(1856年)向天王正式‚逼宫‛。这年七月,东王将忠于洪秀全的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将领分调出城,刻好‚太平天国真命主杨秀清‛的印玺。

其它典型的甲骨文字如,朝、春、暮、斤、莽、逐等。

甲骨文逐字从豕(或兔,鹿)从止。<<说文>>:“逐,追也,从从豚省。”豚省即豕,猪也。从止于兽后,会追逐之义。

如:

夸父(fǔ)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爲鄧林。(《山海经》)

——教材第6页文章

夸父:父 ,老年人:田~。渔~。同‚甫‛。在黄帝时期,北方大荒中,有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居住着大神后土的子孙,称夸父族。夸父族人都是热心公益,善于奔跑,身怀巨力的人。因为他们长的个个身材高,力气大,所以又称巨人族。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④河,渭:黄河,渭水。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⑦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既‚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⑨渴:他感到口渴。⑩弃:遗弃。骨文寓意为将孩子丢出去。文,甲骨文宾

(宀,房屋)

棄甲

(人,客),表示家中的客人。有的甲骨加‚止‛(表示前行,并在‚人‛的头上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特殊身(宀,房屋)

(万,特殊身分的人)。有的金文

(宀,房屋)

加(贝,份。金文财礼),表示带财礼到他人家里作客。篆文写,前往)

(‚之‛的误(贝,财礼),造字本义:带礼拜访、受到款待的贵客。

如《穆天子传》中出现宾字的使用: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组(指丝带)百纯,组三百纯,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天子遂驱升于山,乃纪丌迹于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宾带有礼物的性质。

‚西王母‛的称谓,始于《山海经》,居昆仑山,故称西王母。

《山海经》描述:‚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这是早期的王母形象,和女娲炎帝黄帝等神早期一样,都带有兽相。道教将西王母演化为王母娘娘。

甲骨文中的天干地支。

甲,甲骨文,像纵横交叉的握柄。有的甲骨文(‚十‛,‚又‛的变形,握柄)(囗,抵御矛枪的硬牌),表示可持握的护牌。

乙,甲骨文、像一绳子,造字本义:用来捆绑的绳子。金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捆绑的绳子叫乙。

‚丙‛是‚柄‛的本字。丙,甲骨文假借‚穴‛,表示用来安装手柄的石器孔洞。

丁,甲骨文、像竹木契子即竹钉或木钉的椭圆形顶部。

戊,甲骨文

(战斧)

(干戈)。造字本义:戈、斧组合的威猛长柄武器。戈、戊、戌形义相近,大戈为‚戊‛,超大的戈为‚戌‛。

‚己‛是‚纪‛的本字。己,甲骨文、像绳子系绕的样子。造字本义:在绳子上系圈、打结,用以记数和记事,标明物品的归属。

庚,甲骨文(‚人‛的倒写,表示斗朝下、俯身打水的人)

(倒写的‚用‛,口朝下的水桶),造字本义:用水桶在水井或水池打水。打到水叫‚康‛,打不到水为‚庚‛。

辛,甲骨文像装在木柄

(像半个‚木‛)上端的刺刀

。有的甲骨文在刺刀上方加上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用刺刀刺、割。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来给奴隶或罪犯刺字的刺刀;在汉字中‚辛‛通常代表罪行、罪人或施刑。清代宫廷有辛者库,专以从事大内或王公府第等地贱役苦差为职。

‚壬(rãn)‛与‚工‛同源,是‚任‛的本字。壬,甲骨文写作‚工‛(巧具),表示聪明机智、善于使用巧具,善于办事。

‚癸‛是‚揆‛的本字。癸,甲骨文像有四个握柄的夯地用具。有的甲骨文在四个握柄末端加一短横指事符号,表示抓手。有的甲骨文

在握柄四端各一个‚手‛,突出握柄含义。造字本义:众人合力抬起夯地桩。

子,甲骨文像一幅幼儿的线描,画出了幼儿的脑袋、头发、两脚。

第三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漢語教案(第二學期)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回答:古代汉语含义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大致包括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2)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对象。

基本内容(学习的内容):音韵(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训诂、修辞、工具书、文化常识等。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字、工具书两部分通论知识,及两单元文选。音韵学比较特殊,我们院里单开选修课,所以这里不讲。我们本学期主要讲授词汇学、语法学、古书的注解等通论知识,再加上几单元的文选,限于课时讲不到的就需要大家自学。

词汇学 推荐书目:

1.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2.赵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4.3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什么是词和词汇?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说: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与语音、语法一起构成语言三要素。三者中词汇发展变化是最快的。最近一段时间,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如:给力、宅男、剩女、达人、苹果、笔记本、PK、OUT、萌、雷人、屌丝、微博、博客、悲摧、坑爹、吐槽、正能量等等,语音语法到并没有发觉有多大变化。由此我们想象一下,中国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变化该有多么大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古文,主要还是词汇在作怪,不懂。那么古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起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先从形式构成上看一看。给大家看一段古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此文为上古作品,共52字,只有“长勺”、“ 败绩”为复音词,其余皆为单音词。若将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复音词就会大大增多。就像一本《聊斋志异》翻/ 16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语的词汇构成上的最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复音词(多为双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就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书面上基本就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词。复音词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一个词,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记录一个词。

拿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复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克(古)——战胜(今)

师(古)——军队(今)2.给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变成现代双音词。虎(古)——老虎(今)

杯(古)——杯子(今)3.利用古代两个同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儿(古)、子(古)——儿子(今)

喜(古)、欢(古)——喜欢(今)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有时虽与现代汉语复音词形式上完全一样,但二者内部结构并不相同,表达意思也不同,应细心辨别。如: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城市,此处为两个词,城,指城市。市,动词,做买卖。

母亲,也为两个词。母,指母亲。亲,指亲自。(句意为袁绍的母亲曾亲自充当过别人的婢仆,袁绍实在是出身低贱的人)

妻子

地方

古汉语词汇特点二:古汉语词汇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复音词。复音词中值得注意的有: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1.重言词

又称迭音词,如:斤斤

离离

昏昏

昭昭。如: / 16

· 周颂 ·执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尽心下)

(第一例子句意为:周王朝从周成王、周康王起,有了四方,成为大国,两位君主非常英明。“斤斤”指形容明察的样子。成语“斤斤计较”也为此意。这与“斧斤”“斤两”的斤无关系。第二例子中“离离”形容繁盛茂密。这与离别的离无关系。第三例大意:贤能的人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使别人明白;而今天的人教导别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用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白。)

2.联绵词

又称连绵词、连语。它是由两个字、两个音节,只有一个语素,一个意义的单纯复音词。如: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 秋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 ·桃花源记)

(第一例中:旋,掉转。若,海神。望洋,指形容抬头仰望的样子。非仰望海洋的意思。

第二例中:仿佛,指表隐隐约约的样子。)关于联绵词还有两点应注意:

一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往往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或者“叠韵”(又称迭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如:

双声联绵词:踌躇(犹豫的样子)、参差(长短不齐)、流离(转徙离散)叠韵联绵词:飘摇(飘荡)、须臾(片刻)、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定)二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两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所以古代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如:

望洋,也可写作望阳、望羊。踌躇,也作踟蹰、踯躅。匐匍,又作扶服、扶伏、蒲伏。彷徨,也作方皇、旁皇、房皇。扶疏,也作扶苏、扶胥 犹豫,也作犹与、犹预、由豫、由夷、犹夷

3.同义复词 / 16 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它地方它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

齐王闻之,群臣恐惧。(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君子不忧不惧。(论语· 颜渊)吾甚恐。(孟子 ·梁惠王下)

(恐惧,由恐与惧两个词素组成,而恐、惧又可以独立运用)4.偏义复词

指一个双音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词素构成,但这个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如:

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干宝· 搜神记)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攻上)

(第一例大意:可怜世上的妇女劳苦不停,让她们每逢九月九日休息一天。作息,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但意义只取“作”。第二例园圃,园指种树的地方。圃指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又如古代“利害”指害,“成败”指败,“缓急”指急。

当然是否为偏义复词,还要具体分析上下文才能确定

5.固定复词与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

固定复音词,是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天下”“公子”“败类”“爪牙”“怠慢”“寡人”“陵园”等,这类复音词虽是两个字的组合,但它们既经组合之后,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它只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而不是两个字意义的相加。如“陵园”,原指帝王的坟地,并不是山陵和花园的意思。加词头的复音词,如“有周”“阿母”“阿爷” 加词尾的复音词,如“惠然”“率尔”“沃若”

这一类复音词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如“有周”,就是周王朝,不能认为是“有一个周朝”。

(惠然: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诗经 邶风终风》

:“终风且霾(mai阳平),惠然肯来。”

率尔:表示轻率。《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应对。”

沃若:1.表示润泽貌。《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16 沃若,调柔也。)

以上即从词的形式构成上看,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比较)。接下来我们再从词的意义上看看古汉语词汇的变化情况。

二、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含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意义,即只能追溯到造字时的意义。造字之前的意义。即词的原始意义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早期的词语产生时,未必有相应的汉字,这时其意义为词的原始意义,等到产生相应汉字时,这时相应造的字的意义未必还是此词的原始意义,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意义可能已经变化。)所以词的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二者一定要区别开来。

(我:

象形字,像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今只指第一人称代词。本,本义是树木等植物的根部。)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两方面)

A、根据字形分析 B、找出相应的古代文献相证明 例如:向 州 道

朝 解 勤

向:,本义指朝北的窗子。《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塞向jin

户”,塞好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州,本义指水中陆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道,本义指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诗经》“道阻且长。” 朝,本义早晨。《论语· 里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本义指用刀或手分解牛角。《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勤,本义与力气有关关,指劳累劳苦辛劳。《论语· 微子》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雅释诂》与《说文》中都有“勤,劳也。”《左传》“勤而无所,必有悖 心。”

艺: 像人用手扶植或栽种秧苗,本义指种树或栽植秧苗。《诗经· 唐风》有“不能艺黍稷。”

2.词的引申义 / 16)含义及分类: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的引申义。根据其与本义的远近关系,又可以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2)词的引申义的方式(又称形式)

A、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上看,引申义可分为三种 第一,链条式引申

又叫连锁式。是线条式的,直线式的,一环套一环的。如,朝本义是早晨。它的引申方式为: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及,本义指追赶上。它的引申方式为:追赶上→到达,达到→ 比得上 出,本义指从土坑、洞穴等之类地方走出。→出生、长出→ 显露、出现 驱,本义指赶马,→赶车→驱赶各种动物。亡,本义逃跑,→消亡、灭亡、丢失→死亡

第二,辐射式引申

如,节(節)习

由“节”的本义竹节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有:木节、关节、节制、节气、节日、节奏、节操等。

由“习”的本义鸟练习飞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复习、习惯、学习等。由“北”的本义两人相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人体背部、败逃(败北)、北方等。由“引”的本义开弓射箭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拉、引导、延长伸长、后退等 第三,综合式引申(又称混合式引申)如,当

B、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上看,引申方式可分为三种(有人称为词义引申规律)

第一,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 河

雄雌

江、河,本义就指长江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 16

皮,本义指兽皮,后泛指一切动植物等表层组织。

匠,本义指木匠。庄子中有“匠石(指一个叫石的木匠)运斤成风。”早期陶匠就叫陶,铁匠称为冶。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都可以叫匠。达,本义指道路通畅,后引申为一般的通畅。第二,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

道,本义道路,后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又引申为抽象的学说、道理。理,本义指对玉石进行加工,后引申为道理、理由等。采,本义指用手采摘植物的叶茎,后引申为抽象的采取、采集。承,本义指双手捧着,后引申为承接、承担。第三,由实词到虚词 如,因

因,本义指车垫子,后写作茵,后引申为动词指依靠,凭借,后又引申为副词就,再引申为介词因为,由于。

被,本义指被子,引申为动词蒙受,遭受。又引申为介词表被动。

3.词的假借义

指由于语音方面音同或音近而借用过来的意义,包括六书中的假借和一般的通假.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意义上无任何联系,只是语音上的关系。它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如,亡

亡,本义逃走,后假借为无。《论语》“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然,本义指燃烧,后又用作代词表这样、那样。果,本义指果实,后又表示副词果敢、果决。/ 16

知道了假借义与词义的关系,那么学习词义,我们只要抓住本义和假借义。

4.研究词义引申发展的用处

1)可通过对个体的分析,理清词义引申规律,看到词汇内部发展规律; 2)对编写工具书有利,可使读者对词义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但是按照此标准,目前还没有一部古汉语工具书达到)。

《辞源》《汉语大词典》算是目前编纂比较好的字词典,但仍有许多不理想之处。举《辞源》中的例子,如,穷(窮)

所列出的义项为:a.极,尽。b.动词,表尽头。c.寻究。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f.假借为躬。

如此罗列这些义项,让读者不知它的意义内部是如何引申发展的,层次不清晰。理想的应能划分好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义,第二层为引申义(包括直接和间接引申义),第三层为假借义。以此标准,“穷”的义项可以这样列: 第一层本义:a.极,尽。

第二层引申义:b.动词,表尽头。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b.d为直接引申)。由b引申出c.寻究。由d引申出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第三层假借义:f.假借为躬

接下来分析一下古今词义异同情况。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相同部分 1)最基本的单音词

这些词从古至今词形词义都相同,它们是古汉语词汇最核心的部分,具有一定稳定性,这才使今人还不至于觉得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隔阂过大。如:人手口一二三日月星土山石水火马牛上下左右东西大小黑白哭笑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2)许多双音节的联绵词 / 16

如:彷徨、仿佛、犹豫、参差、倜傥、窈窕、踊跃、蹉跎、仓卒、逍遥、匍匐、望洋等(倜傥:洒脱不拘束。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蹉跎:把时光白白耽误过去。

望洋:1.仰望貌。如,望洋向若而叹。2.眼睛迷茫的样子。

美轮美奂:也做美仑美奂。此成语本用于形容高大雄伟的建筑物。此成语出处戴圣《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指出发去祝贺)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形容高大壮大。奂,形容众多盛大的样子。)3)词义同,词形异

古今词汇发展趋势:单音节→双音节

妻——妻子

燕——燕子

虎——老虎

一——第一

鼠——老鼠

师——老师

2、不同部分

1)古今词义相差大的词汇

如: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该,具备,具有,作动词,与现代汉语差异大,现代汉语“应该”是副词。如:粪,古汉语中有“粪除”一词,粪,当除讲。粪,本来指人拉稀,拉肚子。后衍生出清除之意义。2)已经被淘汰的词汇

这类词现在也不用,如,bei去声,指二岁牛。

犙,san阴平,三岁牛。

fei去声,本义指狗发怒,引申为发怒。3)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词不好把握,需要细心。如,赴,现代汉语指前往、去,从甲地到乙地,位置的移动。古汉语也表示位移,如 赴汤蹈火

共赴国难

共赴黄泉(往往都指去的地方不好)“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史记·屈原列传》 / 16

如“两会代表赴京开会。”

再,上古指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表示动作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重复。复,在上古不表示数量,只是表动作的重复。下面的句子不能随便翻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此句中的“复”,不能用“再”代替,就是因为上古二者意义不同,不能用“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会产生误会。

给,如:孟尝君给其食用。(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句中的“给”如理解为给与(给予),这样似乎也能讲得通。实则不对。这里应理解为供给。理解为给与(给予),之所以能讲得通,一则因为现代的给与的意义就是从古代供给意义发展来的,故二者有相同之处。二则因翻译为给与也能适应上下文。但却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读音问题:复习

比较

质量

蓦然回首

室,只读shi去声。处:1.chu上声 处女 设身处地 相处 处理 惩处处以徒刑2.chu去声住处各处办事处 学工处)

劝,上古为鼓励勉励之意,后来汉魏后才有了规劝,劝解之意。“劝学

以劝事君者”理解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劝。

南师大前几年的一道考研题就是此题目,留作作业。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对此话如何理解?

那么如何对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呢?

四、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分析 1.从词的范围上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 16 工成器的过程。后来意义发展扩大。治理,可以治理各种事物。如治理国家、河流等。

布,古指麻织品,今指棉麻等织物的通称

皮,古一般指兽皮,今则指一切动植物体的表层组织。

国家,国,诸侯统治区。家,卿大夫的统治区。现代国家为一个偏义复词 江、河,由专指长江黄河扩大到泛指一切河流。2)词义范围的缩小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缫(SAO,阴平)线之中,非其罪也,……以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古代无性别差别,可指男孩子或女孩子,现专指男孩子。

坟,古代指一切高土堆,现在只指坟墓。丈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今指岳父。

宫,秦汉前泛指一切房屋建筑,秦汉后专指供帝王居住地方。瓦,古代泛指一切烧制的土器,现在指建筑材料。

谷,古代指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五谷(黍稷稻麦菽(豆))。现在主要指粟,去皮为小米。谷子。3)词义范围的转移

指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的转移。

牺牲,古代指祭祀时的祭品(三牲、太牢、少牢)。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或权益。

脚,古义指小腿,今指足。股,古指大腿,今指屁股。

狱,古指诉讼(司法程序的前一段),今指入狱,服刑,牢狱。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

烈士,古指有远大志向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 16

: 2.从词义的色彩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的轻重色彩

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愤,指想求通未得,不发,指想说而说不出)愤,古指郁闷愤懑。今指愤怒,今义重得多。恨,古指遗憾,今指怨恨,语义比古代重。遗恨终生

贼,作名词时,古指犯上作乱。乱臣贼子。今指小偷,语义轻了。

感激,古代指心理情绪波动大,有感激至死,感激涕零。今指感谢,语义变轻。诛,古指责备,今指杀。疾与病

饥与饿 2)词义的褒贬色彩

爪牙。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锻炼,“锻炼之臣,持心近薄。”(后汉书· 韦彪传)古代为贬义词,指玩弄法律,不持公正之心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现在是褒义词。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 报任安书)下流,指地位低微。为中性词,今贬义。

卑鄙,古指地位低,中性词,今指品质低下,为贬义。

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 ·出师表)谤,古代中性词,指议论,今指诽谤,贬义。

五、同义词 1.同义词的含义

指同一语言共时层面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必为“同一语言共时层面”,否则不成立。如,偷和窃

吃和食

贫与穷

偷和窃,二者现代汉语同义。古代先秦时偷不是小偷,而指苟且,马马虎虎。如苟且偷生。窃先秦时才指偷盗,即二者上古不同义。汉代以后二者才同义。吃和食,南北朝前,吃指口吃。南北朝前吃东西的含义用“食”表示。后来二者逐渐同义。/ 16,二者古代不是同义词。贫,指缺乏衣食钱财。穷,指生活困难或不得仕进。而贫的反义词为富。穷的反义词为通、达。

购与买 二者现代为同义词,古代不是。购,古意指悬赏征求,后来有重价收买之意。以上两种意义与买的意思不同。

颈与项,颈,指脖子的前部。项,指脖子的后部。二者现代同义。2.同义词分类 1)普通同义词

指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这类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征、伐、侵、袭

春秋时期,都指军事战争。征,指上级对下级的战争行为,有褒义。伐,是中性词,有钟鼓,有理由的战争。侵,有贬义,不正义,无理由无钟鼓,不宣而战。袭,指秘密的战争。遭、遇、逢

三者在遭遇的意义上为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表示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于不幸的事。(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适、之、往

往常不带宾语,为不及物动词。其他可以,为及物动词。杀、戮、弑、诛

杀,中性词,就是一般意义的使失去生命,杀害。弑,古代专用指臣杀君、子杀父。即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赵盾弑其君)。用戮字时往往含有一种残害无辜意味。(屠戮

我戮之不祥)

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2)方言性同义词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大多表示同一事物用不同词汇表达,只是因为方言不同造成,这里甚至可以说是等义词。对同一含义用不同方言来表达,这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注意到了。如:汉代扬雄《方言》

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wu阴平)兔”,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如,《孟子》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 16

huo上声)”(夥与多为同义词外,在作量词上与“伙”为异体字)

如:吴语区:月亮——亮月(吴语)

冰棒——棒冰(吴语)

普通话与方言: 红薯——地瓜、山芋

舅妈、舅母——妗子

姑妈——姑姑——娘娘(上海)

奶奶——婆婆——阿娘(上海)3)音近义同的同义词

指同源词。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义相同或相近往往有共同的来源,称为同源词。

坪、萍、枰、评

笼、篓、篮、箩

狗、驹、羔

坪、萍、枰、评:几个词读音都有相同音素。意义也共同来源。坪指高而平的土地。萍指贴在水平面的浮萍。枰指围棋盘,平的。评指评论要公正,即平正,在同一平面、标准上评论才能公正。

笼、篓、篮、箩:几个词声母都有l,意义都指竹制品。

狗、驹、羔:这三个词古音同,都为g(句),意义上都有小的意思。狗指小犬,泛称狗则用犬。驹指小马。羔指小羊。3.如何辨析同义词

古代同义词丰富,彼此关系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对正确理解古书很有帮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六个角度)来分析。1)所指事物的形状或质地不同 门、户——大的门叫门,小的叫户。

模、范、型——凡是铸造的模式,土制的叫型,木制的叫模,金属铸的叫范。2)行为方式或情态的不同

矜、伐——自以为有才能,叫矜。自以为有功劳,叫伐。

哭、泣、号、啼——哭,古意是有声的哭。泣,是无声的哭。号,是带言语的哭。啼,指放声大哭。

视、观、察、望——视,一般指看近处的东西。观,是有目的地看。察,是仔细的看,看清楚。望,是向远处看。/ 16 ——执,表示把东西拿紧,把事物掌握牢固。秉,表示一只手从旁边拿着一种有把的东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操,表示拿的稳、掌握得熟练。持,古意是用手从下向上托扶着物体,意在保持、维护其平稳。握,总是指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

3)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前者指一般的病。后者古意指生了重病。

饥、饿——前者指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吃不饱。后者指完全没有东西吃,常常是濒临饿死的意思。

行、趋、走——行,指一般的走。趋,指小跑。走,指现代的跑。三者明显速度不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褒贬、一般感情)

周、比——古代都指与人亲厚团结。但周指以忠信为基础的团结。而比指不讲仁义的团结。有褒贬之分。(左传祁奚荐贤:立其子,不为比bi去声。)征、伐、侵——古代都指军事战争。征,含有褒义。伐,中性词。侵,含有贬义。妇、媪——古代均表老年妇女。但媪为敬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妇则指一般老年妇女(杜甫·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笑、哂——都表示笑。前者指一般的笑。而后者则指带有轻视色彩。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聪明 狡猾

5)使用条件或语法功能不同

聆、听——都表示听。但使用范围不同。听,用耳朵听声音,范围广。(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而聆指倾耳细听,用于庄重场合,范围较窄。(张衡· 思玄赋——聆广乐之奏兮。)

之、适、如、往——古代都指去,到。但仔细查看发现,上古往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其它三个可以。现代汉语都可以带宾语。

耻、辱——作为动词,都表耻辱。但耻常表意动用法,而辱常用作使动用法。言、语——都表说话。但言,指主动陈述,一般不带宾语。而语,则是与人谈论,告诉别人,常带表示说话对象的宾语。(言曰:

语之故)/ 16)用于泛指和特指不同(教材P92)

有些词,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同义词连用时,用的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用的是特指意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泛指叫作浑言,对特指叫作析言)

恭、敬——二者为同义词,如果它们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如《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这里恭特指外貌。敬特指内心。但如果泛指,意义就无须区别,如《左传晋灵公不均》“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雁、鹅——雁,用于特指与鹅是有区别的。如《尔雅· 李巡注》“野曰雁,家曰鹅。”但如果用于泛指二者就没有区别。如《庄子· 山木》“故人命竖子杀雁而享之。”

浑言:也叫统言,散言。指意义相近或相对的两个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了说话方便,不妨看成两个同义词,叫浑言。它强调某一词群词义的共同点。析言:但在两者对举时,为了把概念分别清楚,必看成两个不同意义,叫析言,也叫别言,对言,对文。它着重区别各个词的意义特点。

如恭敬:合在一起使用时,两个意义不必区别,若分开对举,含有“着重外表”和“着重内心”的不同。

第四篇: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漢語教案(第二學期)

1.什么是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回答:古代汉语含义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大致包括两个系统:

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2)唐宋以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以文言为主要学习对象。

基本内容(学习的内容):音韵(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训诂、修辞、工具书、文化常识等。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字、工具书两部分通论知识,及两单元文选。音韵学比较特殊,我们院里单开选修课,所以这里不讲。我们本学期主要讲授词汇学、语法学、古书的注解等通论知识,再加上几单元的文选,限于课时讲不到的就需要大家自学。

词汇学 推荐书目:

1.蒋绍愚 《古汉语词汇纲要》 商务印书馆 2005.。2.赵克勤 《古代汉语词汇学》 商务印书馆 1994.3一、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什么是词和词汇?黄廖本《现代汉语》中说: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词汇与语音、语法一起构成语言三要素。三者中词汇发展变化是最快的。最近一段时间,最流行的词汇是什么?如:给力、宅男、剩女、达人、苹果、笔记本、PK、OUT、萌、雷人、屌丝、微博、博客、悲摧、坑爹、吐槽、正能量等等,语音语法到并没有发觉有多大变化。由此我们想象一下,中国汉语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变化该有多么大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古文,主要还是词汇在作怪,不懂。那么古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起来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先从形式构成上看一看。给大家看一段古文。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左传 ·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此文为上古作品,共52字,只有“长勺”、“ 败绩”为复音词,其余皆为单音词。若将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复音词就会大大增多。就像一本《聊斋志异》翻译成现代汉语文字大大增加。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今汉语的词汇构成上的最明显的差异:

古汉语词汇特点一:古代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以复音词(多为双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就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书面上基本就是一个字记录一个词。复音词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代表一个词,也就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记录一个词。

拿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复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克(古)——战胜(今)

师(古)——军队(今)2.给古代单音词加上词头、词尾,变成现代双音词。虎(古)——老虎(今)

杯(古)——杯子(今)3.利用古代两个同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儿(古)、子(古)——儿子(今)

喜(古)、欢(古)——喜欢(今)要注意的是,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连用,有时虽与现代汉语复音词形式上完全一样,但二者内部结构并不相同,表达意思也不同,应细心辨别。如: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北宋· 张俞 ·蚕妇)(袁)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城市,此处为两个词,城,指城市。市,动词,做买卖。

母亲,也为两个词。母,指母亲。亲,指亲自。(句意为袁绍的母亲曾亲自充当过别人的婢仆,袁绍实在是出身低贱的人)妻子 地方

古汉语词汇特点二:古汉语词汇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如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还有相当数量的复音词。复音词中值得注意的有:重言词、联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固定复词、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等。1.重言词

又称迭音词,如:斤斤

离离

昏昏

昭昭。如: 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诗经· 周颂 ·执竞)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 尽心下)

(第一例子句意为:周王朝从周成王、周康王起,有了四方,成为大国,两位君主非常英明。“斤斤”指形容明察的样子。成语“斤斤计较”也为此意。这与“斧斤”“斤两”的斤无关系。第二例子中“离离”形容繁盛茂密。这与离别的离无关系。第三例大意:贤能的人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彻底明白了,才去使别人明白;而今天的人教导别人,自己还模模糊糊,却用这些模模糊糊的东西去使别人明白。)2.联绵词

又称连绵词、连语。它是由两个字、两个音节,只有一个语素,一个意义的单纯复音词。如: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庄子· 秋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 ·桃花源记)

(第一例中:旋,掉转。若,海神。望洋,指形容抬头仰望的样子。非仰望海洋的意思。第二例中:仿佛,指表隐隐约约的样子。)关于联绵词还有两点应注意:

一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往往有“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或相近)或者“叠韵”(又称迭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关系。如:

双声联绵词:踌躇(犹豫的样子)、参差(长短不齐)、流离(转徙离散)叠韵联绵词:飘摇(飘荡)、须臾(片刻)、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定)二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只表示两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所以古代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写法。如:

望洋,也可写作望阳、望羊。踌躇,也作踟蹰、踯躅。匐匍,又作扶服、扶伏、蒲伏。彷徨,也作方皇、旁皇、房皇。扶疏,也作扶苏、扶胥 犹豫,也作犹与、犹预、由豫、由夷、犹夷 3.同义复词 指同义并列的复音词,它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组合而成,它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的独立性。就是说,在这个地方它是复音词的词素,在其它地方它又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单音词。如:

齐王闻之,群臣恐惧。(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君子不忧不惧。(论语· 颜渊)吾甚恐。(孟子 ·梁惠王下)

(恐惧,由恐与惧两个词素组成,而恐、惧又可以独立运用)4.偏义复词

指一个双音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词素构成,但这个词只取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如:

念人家妇女作息不倦,使避九月九日,勿用作事。(干宝· 搜神记)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 非攻上)

(第一例大意:可怜世上的妇女劳苦不停,让她们每逢九月九日休息一天。作息,由两个反义词素构成,但意义只取“作”。第二例园圃,园指种树的地方。圃指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又如古代“利害”指害,“成败”指败,“缓急”指急。

当然是否为偏义复词,还要具体分析上下文才能确定 5.固定复词与加词头、词尾的复音词

固定复音词,是从词组变来的固定组合。如“天下”“公子”“败类”“爪牙”“怠慢”“寡人”“陵园”等,这类复音词虽是两个字的组合,但它们既经组合之后,结构是相当稳定的。它只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而不是两个字意义的相加。如“陵园”,原指帝王的坟地,并不是山陵和花园的意思。加词头的复音词,如“有周”“阿母”“阿爷” 加词尾的复音词,如“惠然”“率尔”“沃若”

这一类复音词也不能拆开来理解,如“有周”,就是周王朝,不能认为是“有一个周朝”。

(惠然:惠,赐,敬辞,用作欢迎客人来临的客气话。《诗经 邶风终风》 :“终风且霾(mai阳平),惠然肯来。” 率尔:表示轻率。《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应对。” 沃若:1.表示润泽貌。《诗经》“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朱熹注:“润泽貌。”2.驯须貌。《诗经》“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李善注:沃若,调柔也。)

以上即从词的形式构成上看,古汉语词汇的特点(与现代汉语比较)。接下来我们再从词的意义上看看古汉语词汇的变化情况。

二、词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 1.词的本义

1)含义:指词的本来意义。一般指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意义,即只能追溯到造字时的意义。造字之前的意义。即词的原始意义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早期的词语产生时,未必有相应的汉字,这时其意义为词的原始意义,等到产生相应汉字时,这时相应造的字的意义未必还是此词的原始意义,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意义可能已经变化。)所以词的本义不等于词的原始意义,二者一定要区别开来。

(我: 象形字,像一种长柄而带齿形刃口的兵器。今只指第一人称代词。本,本义是树木等植物的根部。)2)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两方面)

A、根据字形分析 B、找出相应的古代文献相证明 例如:向 州 道

朝 解 勤

向:,本义指朝北的窗子。《说文解字》:“向,北出牖也。”《诗经》“塞向jin 户”,塞好窗子,用泥涂好柴门。

州,本义指水中陆地。《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道,本义指道路。《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诗经》“道阻且长。” 朝,本义早晨。《论语· 里仁》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本义指用刀或手分解牛角。《庄子· 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勤,本义与力气有关关,指劳累劳苦辛劳。《论语· 微子》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尔雅释诂》与《说文》中都有“勤,劳也。”《左传》“勤而无所,必有悖 心。”

艺: 像人用手扶植或栽种秧苗,本义指种树或栽植秧苗。《诗经· 唐风》有“不能艺黍稷。” 2.词的引申义 1)含义及分类:指由本义引申发展而来的意义,都可以称为词的引申义。根据其与本义的远近关系,又可以分为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2)词的引申义的方式(又称形式)

A、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上看,引申义可分为三种 第一,链条式引申

又叫连锁式。是线条式的,直线式的,一环套一环的。如,朝本义是早晨。它的引申方式为: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及,本义指追赶上。它的引申方式为:追赶上→到达,达到→ 比得上 出,本义指从土坑、洞穴等之类地方走出。→出生、长出→ 显露、出现 驱,本义指赶马,→赶车→驱赶各种动物。亡,本义逃跑,→消亡、灭亡、丢失→死亡 第二,辐射式引申 如,节(節)习

由“节”的本义竹节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有:木节、关节、节制、节气、节日、节奏、节操等。

由“习”的本义鸟练习飞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复习、习惯、学习等。由“北”的本义两人相背直接引申出的意义:人体背部、败逃(败北)、北方等。由“引”的本义开弓射箭直接引申出的意义:拉、引导、延长伸长、后退等 第三,综合式引申(又称混合式引申)如,当

B、从本义与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上看,引申方式可分为三种(有人称为词义引申规律)

第一,从个别到一般

如,江 河

雄雌

皮 匠

江、河,本义就指长江黄河,后来泛指一般的河流。雄雌,本义指鸟类的性别,后引申指所有动物性别。皮,本义指兽皮,后泛指一切动植物等表层组织。

匠,本义指木匠。庄子中有“匠石(指一个叫石的木匠)运斤成风。”早期陶匠就叫陶,铁匠称为冶。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都可以叫匠。达,本义指道路通畅,后引申为一般的通畅。第二,从具体到抽象 如,道

道,本义道路,后引申为抽象的途径、方法。又引申为抽象的学说、道理。理,本义指对玉石进行加工,后引申为道理、理由等。采,本义指用手采摘植物的叶茎,后引申为抽象的采取、采集。承,本义指双手捧着,后引申为承接、承担。第三,由实词到虚词 如,因

因,本义指车垫子,后写作茵,后引申为动词指依靠,凭借,后又引申为副词就,再引申为介词因为,由于。

被,本义指被子,引申为动词蒙受,遭受。又引申为介词表被动。

3.词的假借义

指由于语音方面音同或音近而借用过来的意义,包括六书中的假借和一般的通假.

假借义与本义、引申义的关系:意义上无任何联系,只是语音上的关系。它们不是一个层面上的。如,亡

亡,本义逃走,后假借为无。《论语》“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然,本义指燃烧,后又用作代词表这样、那样。果,本义指果实,后又表示副词果敢、果决。豆,本义指盛肉食的木质高脚碗,后又指豆科农作物。

知道了假借义与词义的关系,那么学习词义,我们只要抓住本义和假借义。4.研究词义引申发展的用处

1)可通过对个体的分析,理清词义引申规律,看到词汇内部发展规律; 2)对编写工具书有利,可使读者对词义的发展变化一目了然(但是按照此标准,目前还没有一部古汉语工具书达到)。

《辞源》《汉语大词典》算是目前编纂比较好的字词典,但仍有许多不理想之处。举《辞源》中的例子,如,穷(窮)

所列出的义项为:a.极,尽。b.动词,表尽头。c.寻究。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f.假借为躬。

如此罗列这些义项,让读者不知它的意义内部是如何引申发展的,层次不清晰。理想的应能划分好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义,第二层为引申义(包括直接和间接引申义),第三层为假借义。以此标准,“穷”的义项可以这样列: 第一层本义:a.极,尽。

第二层引申义:b.动词,表尽头。d.生活困难,境遇不好。(b.d为直接引申)。由b引申出c.寻究。由d引申出e.不得仕进或不得显贵。第三层假借义:f.假借为躬

接下来分析一下古今词义异同情况。

三、古今词义的异同

1、相同部分 1)最基本的单音词

这些词从古至今词形词义都相同,它们是古汉语词汇最核心的部分,具有一定稳定性,这才使今人还不至于觉得古汉语与现代汉语隔阂过大。如:人手口一二三日月星土山石水火马牛上下左右东西大小黑白哭笑等。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唐·孟浩然·春晓)2)许多双音节的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连语,是单纯词,一个语素。变化也不大。

如:彷徨、仿佛、犹豫、参差、倜傥、窈窕、踊跃、蹉跎、仓卒、逍遥、匍匐、望洋等(倜傥:洒脱不拘束。窈窕:形容女子文静而美好。蹉跎:把时光白白耽误过去。

望洋:1.仰望貌。如,望洋向若而叹。2.眼睛迷茫的样子。

美轮美奂:也做美仑美奂。此成语本用于形容高大雄伟的建筑物。此成语出处戴圣《礼记· 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指出发去祝贺)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轮,形容高大壮大。奂,形容众多盛大的样子。)3)词义同,词形异

古今词汇发展趋势:单音节→双音节

妻——妻子

燕——燕子 虎——老虎 一——第一 鼠——老鼠

师——老师

2、不同部分

1)古今词义相差大的词汇

如: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该,具备,具有,作动词,与现代汉语差异大,现代汉语“应该”是副词。如:粪,古汉语中有“粪除”一词,粪,当除讲。粪,本来指人拉稀,拉肚子。后衍生出清除之意义。2)已经被淘汰的词汇

这类词现在也不用,如,bei去声,指二岁牛。

犙,san阴平,三岁牛。fei去声,本义指狗发怒,引申为发怒。3)词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这类词不好把握,需要细心。如,赴,现代汉语指前往、去,从甲地到乙地,位置的移动。古汉语也表示位移,如 赴汤蹈火

共赴国难

共赴黄泉(往往都指去的地方不好)“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史记·屈原列传》 现代汉语已经淡化本来意义,不一定表去的地方不好,如“两会代表赴京开会。”

再,上古指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表示动作数量。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重复。复,在上古不表示数量,只是表动作的重复。下面的句子不能随便翻译: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曹刿论战)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 宫之奇谏假道)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此句中的“复”,不能用“再”代替,就是因为上古二者意义不同,不能用“再”的现代意义去理解古书中的“再”(特别是上古),会产生误会。

给,如:孟尝君给其食用。(战国策 ·冯谖客孟尝君)

句中的“给”如理解为给与(给予),这样似乎也能讲得通。实则不对。这里应理解为供给。理解为给与(给予),之所以能讲得通,一则因为现代的给与的意义就是从古代供给意义发展来的,故二者有相同之处。二则因翻译为给与也能适应上下文。但却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在那个时代“给”字还没有这种意义。(读音问题:复习比较 质量 克 亚 蓦然回首

室,只读shi去声。处:1.chu上声 处女 设身处地 相处 处理 惩处处以徒刑2.chu去声住处各处办事处 学工处)

劝,上古为鼓励勉励之意,后来汉魏后才有了规劝,劝解之意。“劝学 以劝事君者”理解时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劝。南师大前几年的一道考研题就是此题目,留作作业。

“在古今词义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对此话如何理解?

那么如何对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呢?

四、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分析 1.从词的范围上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如,理,形声字,玉旁,里声,与玉有关。《说文》“治玉也。”指把玉石加工成器的过程。后来意义发展扩大。治理,可以治理各种事物。如治理国家、河流等。

布,古指麻织品,今指棉麻等织物的通称

皮,古一般指兽皮,今则指一切动植物体的表层组织。

国家,国,诸侯统治区。家,卿大夫的统治区。现代国家为一个偏义复词 江、河,由专指长江黄河扩大到泛指一切河流。2)词义范围的缩小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缫(SAO,阴平)线之中,非其罪也,„„以子妻之。(论语·公冶长)古代无性别差别,可指男孩子或女孩子,现专指男孩子。

坟,古代指一切高土堆,现在只指坟墓。丈人,古代对老年人的尊称,今指岳父。

宫,秦汉前泛指一切房屋建筑,秦汉后专指供帝王居住地方。瓦,古代泛指一切烧制的土器,现在指建筑材料。

谷,古代指一切粮食作物的总称,五谷(黍稷稻麦菽(豆))。现在主要指粟,去皮为小米。谷子。3)词义范围的转移

指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的转移。

牺牲,古代指祭祀时的祭品(三牲、太牢、少牢)。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或权益。

脚,古义指小腿,今指足。股,古指大腿,今指屁股。

狱,古指诉讼(司法程序的前一段),今指入狱,服刑,牢狱。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

烈士,古指有远大志向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出生命。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用图表示为: 2.从词义的色彩分析古今变化 1)词义的轻重色彩

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 ·述而)(不愤,指想求通未得,不发,指想说而说不出)愤,古指郁闷愤懑。今指愤怒,今义重得多。恨,古指遗憾,今指怨恨,语义比古代重。遗恨终生

贼,作名词时,古指犯上作乱。乱臣贼子。今指小偷,语义轻了。

感激,古代指心理情绪波动大,有感激至死,感激涕零。今指感谢,语义变轻。诛,古指责备,今指杀。疾与病

饥与饿 2)词义的褒贬色彩

爪牙。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锻炼,“锻炼之臣,持心近薄。”(后汉书· 韦彪传)古代为贬义词,指玩弄法律,不持公正之心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现在是褒义词。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 报任安书)下流,指地位低微。为中性词,今贬义。

卑鄙,古指地位低,中性词,今指品质低下,为贬义。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 ·出师表)谤,古代中性词,指议论,今指诽谤,贬义。

五、同义词 1.同义词的含义

指同一语言共时层面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必为“同一语言共时层面”,否则不成立。如,偷和窃

吃和食

贫与穷

偷和窃,二者现代汉语同义。古代先秦时偷不是小偷,而指苟且,马马虎虎。如苟且偷生。窃先秦时才指偷盗,即二者上古不同义。汉代以后二者才同义。吃和食,南北朝前,吃指口吃。南北朝前吃东西的含义用“食”表示。后来二者逐渐同义。贫与穷,二者古代不是同义词。贫,指缺乏衣食钱财。穷,指生活困难或不得仕进。而贫的反义词为富。穷的反义词为通、达。

购与买 二者现代为同义词,古代不是。购,古意指悬赏征求,后来有重价收买之意。以上两种意义与买的意思不同。

颈与项,颈,指脖子的前部。项,指脖子的后部。二者现代同义。2.同义词分类 1)普通同义词

指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这类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征、伐、侵、袭

春秋时期,都指军事战争。征,指上级对下级的战争行为,有褒义。伐,是中性词,有钟鼓,有理由的战争。侵,有贬义,不正义,无理由无钟鼓,不宣而战。袭,指秘密的战争。遭、遇、逢

三者在遭遇的意义上为同义词,但逢迎的意义不能用遇或遭,表示待遇的意义不能用遭或逢。遭字较多地用于不幸的事。(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恐遭此患也”)适、之、往

往常不带宾语,为不及物动词。其他可以,为及物动词。杀、戮、弑、诛

杀,中性词,就是一般意义的使失去生命,杀害。弑,古代专用指臣杀君、子杀父。即用于下杀上,含犯上违礼、应予贬责的意味。(赵盾弑其君)。用戮字时往往含有一种残害无辜意味。(屠戮 我戮之不祥)诛,表示杀死有罪者,含罪有应得的肯定意味。2)方言性同义词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义词,大多表示同一事物用不同词汇表达,只是因为方言不同造成,这里甚至可以说是等义词。对同一含义用不同方言来表达,这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被注意到了。如:汉代扬雄《方言》

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或谓之“於(wu阴平)兔”,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如,《孟子》中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如,《史记· 陈涉世家》“楚人谓多为夥(huo上声)”(夥与多为同义词外,在作量词上与“伙”为异体字)

如:吴语区:月亮——亮月(吴语)冰棒——棒冰(吴语)

普通话与方言: 红薯——地瓜、山芋 舅妈、舅母——妗子 姑妈——姑姑——娘娘(上海)奶奶——婆婆——阿娘(上海)3)音近义同的同义词

指同源词。从语言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义相同或相近往往有共同的来源,称为同源词。

坪、萍、枰、评

笼、篓、篮、箩 狗、驹、羔

坪、萍、枰、评:几个词读音都有相同音素。意义也共同来源。坪指高而平的土地。萍指贴在水平面的浮萍。枰指围棋盘,平的。评指评论要公正,即平正,在同一平面、标准上评论才能公正。

笼、篓、篮、箩:几个词声母都有l,意义都指竹制品。

狗、驹、羔:这三个词古音同,都为g(句),意义上都有小的意思。狗指小犬,泛称狗则用犬。驹指小马。羔指小羊。3.如何辨析同义词

古代同义词丰富,彼此关系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对正确理解古书很有帮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六个角度)来分析。1)所指事物的形状或质地不同 门、户——大的门叫门,小的叫户。

模、范、型——凡是铸造的模式,土制的叫型,木制的叫模,金属铸的叫范。2)行为方式或情态的不同

矜、伐——自以为有才能,叫矜。自以为有功劳,叫伐。

哭、泣、号、啼——哭,古意是有声的哭。泣,是无声的哭。号,是带言语的哭。啼,指放声大哭。

视、观、察、望——视,一般指看近处的东西。观,是有目的地看。察,是仔细的看,看清楚。望,是向远处看。执、秉、操、持、握——执,表示把东西拿紧,把事物掌握牢固。秉,表示一只手从旁边拿着一种有把的东西,不强调是否拿得紧。操,表示拿的稳、掌握得熟练。持,古意是用手从下向上托扶着物体,意在保持、维护其平稳。握,总是指把较小的东西握在手掌之中。3)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疾、病——前者指一般的病。后者古意指生了重病。

饥、饿——前者指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吃不饱。后者指完全没有东西吃,常常是濒临饿死的意思。

行、趋、走——行,指一般的走。趋,指小跑。走,指现代的跑。三者明显速度不同。(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褒贬、一般感情)

周、比——古代都指与人亲厚团结。但周指以忠信为基础的团结。而比指不讲仁义的团结。有褒贬之分。(左传祁奚荐贤:立其子,不为比bi去声。)征、伐、侵——古代都指军事战争。征,含有褒义。伐,中性词。侵,含有贬义。妇、媪——古代均表老年妇女。但媪为敬称。(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妇则指一般老年妇女(杜甫·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笑、哂——都表示笑。前者指一般的笑。而后者则指带有轻视色彩。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聪明 狡猾

5)使用条件或语法功能不同

聆、听——都表示听。但使用范围不同。听,用耳朵听声音,范围广。(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而聆指倾耳细听,用于庄重场合,范围较窄。(张衡· 思玄赋——聆广乐之奏兮。)

之、适、如、往——古代都指去,到。但仔细查看发现,上古往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而其它三个可以。现代汉语都可以带宾语。

耻、辱——作为动词,都表耻辱。但耻常表意动用法,而辱常用作使动用法。言、语——都表说话。但言,指主动陈述,一般不带宾语。而语,则是与人谈论,告诉别人,常带表示说话对象的宾语。(言曰: 语之故)6)用于泛指和特指不同(教材P92)

有些词,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同义词连用时,用的是泛指的意义。对举时,用的是特指意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泛指叫作浑言,对特指叫作析言)

恭、敬——二者为同义词,如果它们用于特指,意义是不同的,如《论语 ·子路》:“居处恭,执事敬。”这里恭特指外貌。敬特指内心。但如果泛指,意义就无须区别,如《左传晋灵公不均》“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雁、鹅——雁,用于特指与鹅是有区别的。如《尔雅· 李巡注》“野曰雁,家曰鹅。”但如果用于泛指二者就没有区别。如《庄子· 山木》“故人命竖子杀雁而享之。”

浑言:也叫统言,散言。指意义相近或相对的两个字,在一般情况下,为了说话方便,不妨看成两个同义词,叫浑言。它强调某一词群词义的共同点。析言:但在两者对举时,为了把概念分别清楚,必看成两个不同意义,叫析言,也叫别言,对言,对文。它着重区别各个词的意义特点。

如恭敬:合在一起使用时,两个意义不必区别,若分开对举,含有“着重外表”和“着重内心”的不同。

第五篇: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了解“表”的一般知识以及“以”的用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诸葛亮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助刘备成就大业,建立了蜀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三。刘备称帝后,拜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深感刘备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孤之情,辅佐刘禅竭忠尽智,为实现刘备的统一中原,光复汉室的遗愿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

刘禅昏弱,使诸葛亮在劳师远征之际深怀内顾之忧,所以,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并用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与吴国通好;(2)加强内政建设;(3)平定南方叛乱。

三、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通过媒体资源让学生听本文的范读视频材料。

2.学生如有的字词句,先画出来然后和同桌交流。

3.老师提出重点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作答。

四、分析课文,整体感知

第一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⑤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5.小结: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二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②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三、四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③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⑤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⑥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⑦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⑧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第五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

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第六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③“感激”的原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第七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④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5.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第八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5.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第九段

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五、合作探究

六、品读语言,感受至情

A.煽情导入:

①东坡有云:“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②有人说读《出师表》,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

③文中“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你能读出来吗?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可谓忠言不逆耳,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你能读出来吗?

B.朗读指导

教师范读课文(或通过媒体资源诵读),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必要时给予朗读指导,如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时要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读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时要饱含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读“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时要饱含对后主的激励之情;读到“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声音要低缓,表情要沉重。总之,要通过读,让学生沉浸其中,为诸葛亮忧国忧民之心所感动。

学生通篇朗读,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段读,通过“读”去感悟“忠”;通过“读”领悟“理”(诸葛亮规劝刘禅的艺术)

C.读后评说

可用“读,我读出了诸葛亮 的情怀(或期望)”这种句式。

学情预估:

①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我读出了亮暗示刘禅发愤图强的良苦用心。

②读“受命以来……深入不毛”,我读出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③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我读出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

……

策略应对: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去读诸葛亮自述身世这一片段,通过读领悟行文的妙,作者的情。

本文作者自述身世,好像与出师关系不大,实则是貌离神合,寄托作者良苦用心。

①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②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③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④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⑤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

诸葛亮的这段叙述,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从诸葛亮自述身世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真乃千古至文,它可以被奉为理政的规范,为人的圭臬,作文”的楷模啊!

七、模拟情境,思接千载

今当远离,诸葛亮写了感人肺腑的《出师表》,假如你是刘禅,看了此表后,思潮翻滚,情不自禁,于是奋笔疾书……,请同学们以刘禅的身份来写《与诸葛相父书》吧!

下载古代汉语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 词 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 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

    古代汉语教案2

    “古代汉语”教案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通用教材选用教材:《古代汉语》殷国光 赵彤编著授课教师:李书 绪 论 【教学目的】 本章是此课程的开端,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

    古代汉语教案[最终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 主讲教师 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 2007 -2008 学年 第 1 学期 张居三 专业必修课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 绪论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讲主......

    古代汉语教案 从头到尾复习

    古代汉语教案 从头到尾复习.txt30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性质、内容,了解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音韵学的性质,音韵学分支,音韵学知识的作用。 课时安排:2学......

    古代汉语教案 修辞(5篇)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修辞: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的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教案 (5篇可选)

    第二章民初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1912-1918) 一.【教学要点】 一、民初的文学观念:趣味与消闲 二、民初的主要文艺期刊 三、民初通俗文学繁荣的原因 四、民初通俗小说的类型 五、......

    《古代汉语》教案(最终定稿)

    《现当代文学史》教案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第二章民初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1912-1918) 一.【教学要点】 一、民初的文学观念:趣味与消闲 二、民初的主要文艺期刊 三、民初通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