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时间:2019-05-15 03:57: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第一篇: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

(一)古今词义的发展和变化大致可以分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江、河都属于这样的类型,意义范围扩大。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革:《说文》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

之形。“皮是剥皮,引申为兽皮,带毛,去毛称之革。”“皮之不存,毛之将焉附”《左传》《公羊传·宣十三年》“皮不蠹”注:“皮,裘也。”这里皮是经过加土制作的裘皮衣服,但也带毛。《周礼·天官·掌皮》“掌秩欠皮,冬

革。”至于人的皮,古代称“肤”。《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商君书·算地》“衣不暖肤”,是不能改成“皮”字,现在“皮”表达的意义范围扩大,去毛也称作“皮”“皮鞋”“皮夹克”“皮带”。而人的肤也称作皮,如“植皮”“手擦破了点皮”。

醒《说文》“醒,醉解也。”以字的结构上分析,它同醉都从“酉”,酒坛状,从“酉”的字都与酒有关。《楚辞·渔父》“世人皆醉我独醒。”《左传·僖二十三年》“(齐)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到了唐代,醒的词义就扩大,睡眠状态结束也称作“醒”“朝曦入牖来,鸟唤昏不醒,”(韩愈诗)“鸡声催欲曙,蟾景照初醒”(元稹诗)

脸,是后起字,(《说文》中无),中古广泛使用《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可见“脸”仅仅指的是颧骨部分。温庭筠《菩萨蛮》“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晏殊《破阵子》:“笑从双脸生”“脸”是妇女擦胭脂的地方,所以,诗词中常有“红脸”“桃脸”“胭脂脸”“红脸桃花色”(陈后主词)古代面和脸区分很清楚,“匀面泪脸珠融”(欧阳修《凤楼春》)现在“脸”“面”,同义词。

菜:《说文》“菜,草之可食者”菜不包括肉类、蛋类。

睡,《说文》:“睡,坐寐也”“孝公见卫鞅,语事良文,孝公时时睡,弗听”《商君书》“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词义的缩小 在先秦泠指金属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把银注为“白金”“铜”注为赤金,“铁”注为黑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钟。”

金文:铸在铜器上的文字。甲文中没有“金”字金文中出现“金”“铜”但没有“铁、银”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予木属,试诸土 1 壤。”郭沫若说:“铁在未能锻成钢之前,品质赶不上青铜,故有美恶之分。”

到了铁、锡、银了现后“金”逐渐专指黄金了。《史记·文常本记》“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这个“金”的词义就缩小了。现在也只在“金属”“五金”“金工”这些词中保存着古义的痕迹。

瓦:现代主要指盖房子的建筑材料,另外还有“瓦罐”“瓦盆”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这里瓦是上古的一种纺锤。《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瓦锅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陶器”

亲戚:古义比现在意义宽,除了称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外亲外,还可以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孝?”

《国策秦策》“富贵则亲戚畏惧。”这里是指苏秦在封赵相后荣归故里,他的妻子敬畏得侧目而视,他的嫂子跪地上问他请罪。亲戚指的是妻子嫂子。现在谁要把父母妻嫂称作亲戚一定要被讥笑。

爱:古两意:

一、亲爱、疼爱《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这是古今一致的。

二、爱惜

吝啬。

《老子》“甚爱必大费”(过分吝啬如然后遭致巨大的浪费)《孟子·果志王上》“吾何爱一半?” 《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爱死” 现在吝啬义已消失。除:“古而总,一宫殿台除”

《世说新语》“听事前除,雪后犹温”

二意义除去,引中为除旧生新、除夕、岁除,指一年最后一天,当除旧生新意义有联系现在主要是“除去”台阶和“除去”的其它引申义都不存在了。

宫:上古泛指房屋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固陵互堀穴而处焉。” 秦汉以后,帝王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

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雍和宫”

现在除了旧称外,只有某些文化娱乐场所才称作宫:“少年宫”“文化宫” 3.词义的转移,即词义由甲范围转到乙范围,它的主要特点是新义产生后,旧义不存在了,新旧义间有一定的联系。

坟:上古指大的土堆或河堤。

《楚辞·九章·夜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河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 后来墓上堆土,就把土堆称作坟。《史记·文帝记》“不治坟,欲为省。” 《说文》“坟,墓也。” 替:在先秦指废弃,衰微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替孟明”秦穆公认为是自己的责任,不废弃孟明的职务。

替:代替是后起的意思,《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汤:本义是指热水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九歌·云中君》“洛

汤兮沐芳”

汤今义是菜汤、米汤“赴汤蹈火”还保留着古义 色:古代“色”相当于今天的脸色。《孟子·梁惠王上》“民有饥色” 《战国策·赵策》“赵后之色少解。”

《史记·苏秦传》“韩王勃然作色”都指脸上的气色,神情。

“颜色”和“形容”都是联合词。《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后来颜色指色彩,或而指脸色,相当古代的“色”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犯:敌人胆敢来犯,就消灭它。(贬义)而在古代是个中性词

《左传·桓公五年》“若先犯之,必奔。”说我郑国的队伍如先进攻陈国队伍,陈国军队必然会溃逃。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也泛指辅佐君主的人,是一个带有赞美意味的词。《诗经·小雅·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这首诗是歌颂祈父的,说他是有力的助手。《汉书·李广传》“将军者,国之爪牙。”

到了后来爪牙引申指亲信、党羽,指供人驱使的人,就变成贬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爪和牙,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帮凶。”

谤:《新华字典》“恶意地攻击别人”(贬义)

古代中性,批评议论,多是下级臣民对上级,往往不是对面,而是在背后。《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普通百性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 3 君有错误就进行批评)

《史记·夏本记》“女无面庾,退而谤予。”(你不要当面说好话背后又批评指责我。)

《朝国策·齐策》“能谤议与高朝,闻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与“面刺”“上书谏”并列,可见不是恶意造谣中份。

(二)词义基本无变化,但词义的使用范围有了变化。古代是词,现代往往是一个词素。

如:巩,现在汉语有两个意义,一指姓氏,一指“巩固”,后一个意义属于词素义,不能单独使用,只用来构词,“巩固”“巩膜”然而在古代它是一个词,可单独使用。

《诗经·大雅·瞻仰》“藐藐昊天,无不克巩”这里“巩”是“巩固” 济:在古代是常用词。①渡河;同舟共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2、成功:无济于事,使成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3、帮助

救济

接济

李白诗:“济人不利己,立俗无嫌猜。”(帮助别人并非为自己获得好处,处于也俗之中使人不猜嫌自己。)

我们说古今词义有继承的一面,又有发展的一面,上述词义已体现了这两方面,有些出版物就注意从古今词义的联系上来注释古书,《左传》记载一件事,楚武王侵犯随国,派一个使臣前去随国淡判,而把楚军驻扎在随国的瑕地,等待随国的答复,下边有这样一句话,“随人使少师董成”“少师”是官名,“董”是什么意思,是关键词,“董”是主持、董成,就是主持和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说:“董犹今言主持。近代‘董事’之‘董’正取此义”这种适当联系现代汉语词素义来说明汉古语词义,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当然,从事这种工作要慎重,要多查字典,不能凭印象出发。

有一些词,在发展中另出现了口语形式,而原来的词作为一个构词部分,继续保持着生命力,例如古汉语的“奉”,就是现代汉语中的“捧”,“捧”是一个词“奉”虚化变成一个表敬词素,可构成“奉还”“奉送”“奉告”“奉劝”等“饮”在广东话里还用,在普通话里被喝代替,但“饮水站”“饮水处”“饮水思源”却不能换成喝。“惧”相应的口语词是“怕”,在先秦没有“怕”这个词它是后来产生的。唐韩愈已用“怕”字:“鬼神怕嘲咏”(《双鸟诗》),现在“惧”成为一个重要的词素,恐惧,畏惧,疑惧,惧内等,都不能改成“怕”字。从构词能力来说,有这种情况,古汉语流传下来由词变成词素的,其构词能力很强,而相关的 4 口语其构词能力较弱,如“失”它一般不能独用,而可以用来构成一大批词;失策、失察、失养、失法、失汁、失礼、失重、失宠、失恋、失传、失调、失节、失身、失语症、失态、失信、失意、失约、失火、失职、失血、失眠、失水、丧失,遗失等。它的口语形式是“丢”“掉”,用后者来构成的词很少的。

有些已消亡的词,可以作为词素重新“转生”。例如“釜”,《现代汉语词典》注为“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现在的锅。”作为一个词,它可以说已失去了生命力。但是现代化工厂里的高压锅,叫“高压釜”“加压釜”“热压釜”。“釜”作为一个词素,它又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是社会需要使然,因“锅”是口语词,它通常指做饭的炊具,“高压釜”叫“高压锅”客易产生歧义,现在出现了一种做饭用的铝制的高压炊具,便称做“高压锅”了。

我们考察古今词义异同的时候,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变化,还要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变化,我们对古汉语的某些词义不懂,其实,常常是反映了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词素不了解,或习焉不察,如果从今证古,古为今用,古今联系起来比较分析,就能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和地区性。

古今是一个历史概念,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但是我们要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个时代先后的问题,词义中还有一个时代层次性问题,同是古代汉语,先秦与汉魏不同,汉魏与唐宋不同。我们还要看到有些词义在古代汉语里仍有重要变化。例如:“币”在先秦本指一种丝织品,并非指货币。《左传·襄公八年》“敬共币帛,以待来者。”币,帛连用正说明这一点。丝织品是很贵重的,它经经常用作礼品,“币”使进而引申指一般的礼物,《左传·僖公十年》:“币”重而甘言,诱我也,意思是说礼物丰厚,甜言蜜语,其目的是引诱我上当,作为礼物赠送的玉、皮、圭、马等,都可以统称做币。到了汉代,币产生了货币的总义,指“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史记·平淮书》上说:“黄金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不为币。”“币”的词义发展是不应忽略。《说文》:“币,帛也。”这是指的古本义。

又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爪牙这个词,在先秦是一个褒义词,一直到唐代仍可用褒赞方面,如韩愈《与凤翔刑尚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唐代李延寿编《南史》在《颜延之传》里说:“师伯专断朝事,不当沈庆之参怀,谓令史曰:‘沈公爪牙耳,安得豫政事?”这里爪牙,指供人驱使之辈,已经含贬义。词义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他总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展,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应注意到这一点。

汉语有许多方言分支,古今词义在不同的方言里表现是不一致的,如唐代柳宗元《段太尉逸事》说恶霸焦令湛痛打一位农民,将农民打得半死,“垂死,舁 5 来庭中”“舁”是逃的意思,古文写作舁,象两手举一臼,现在汉语北京话中没有这个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入这个词标有〈方〉在现代汉语里仅是一个方言词,又如,陕西方言中的遗,寻。

三、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细微的差别古今词义的不同,难的不在迥别而在微殊。因为细微的差别容易发生误解,例如:“羹”现代指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秦汉羹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加添佐料带汁的食品,单用时它就指烹煮好的肉或菜,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故。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尝君之羹。’”前后“肉”“羹”相对,可见是相同的穷人吃不上肉,吃的是菜羹,就是煮熟的菜。羹是用来就饭的,《孟子》“一笚食,一豆羹”是指一筐饭,一饭菜,有人误会为一碗羹汤《史记·项羽本记》刘帮说:

吾翁即乃翁,若欲烹乃翁,分我一杯羹 王力先生说:一杯羹,是一碗带汁的肉。

(二)考察古今词义异同时,要注意到词义异同的系列性。

就是说对某些词,我们个别孤立地考察它们不够,必须把相关的词放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看出古今词义的变化。这里说明相关的词,是指同义词和反义词,如,在现代汉语里“穷”和“富”是一组反义词,而在古汉语里“富”却和“贫”是反义词,《汉语》“贫而乐,富而好礼。”“穷”指倒霉,没有出路,它的反义词是“达”,达就是显贵,得志,《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又如“低”“昂”组成一对反义词,“低”是指低头,昂指抬头,它们引伸指下去上来。《论衡·变动》“故各价低昂,一贵一贱。”现在底与高是一对反义词,在先秦“高”常和“下”组成反义词。《老子》“高下相倾”是说高下不同形成倾斜面。《孙子兵法·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趋下,就是往低处。”

又如“多”“少”是一对反义词,古今相同,不同的是在古代它们都有一个引申义,这个引申义后代不用了。多,引申指赞美,肯定。《史记·

君列传》“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而“少”的引申义,指批评,看不起。《史记·苏秦列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

词义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排斥古代称眼泪为涕,鼻涕为泗,《诗经》“涕泗滂沱”指眼泪鼻涕齐下,哭得很厉害,“泪”字《战国策》中已有,但《说文》中未收,且广泛使用较晚。有了“泪”,把“涕”挤走,而“涕”又把“泗”挤走增加了一个“泪”字,少了一个“泗”字,而“涕”的词义有失有补。

又如“稍”和“少”在秦汉“稍”用来表示“渐渐”“逐渐”的意思,而不表示“略微”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其后秦稍蚕食魏。”是指秦逐渐地蚕食魏国。在表示“略微”的意思时,古代多用“少”,《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6 中说:“太后之色少懈。”“少懈”指怒容略有松懈。苏轼《赤壁赋》“少焉,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少焉,指略微过了一会儿。后来表示“略微”的意思多用“稍”字,而表示逐渐的意思则用“渐”。

(三)词与概念的对立问题。

某个概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也可以用一个词组来表示,古今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如:头、脑袋;古代称首。脖子:领、颈、项。上肢:胳脖、臂、上臂、肱。下肢:大腿、股、下肢、胫、小腿、脚、足

树:木,树梢:标、末。树干:干,树根:本、柢。根、根指须根;柢:直而粗的根。

最后谈谈社会的发展对词义的影响,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敏感的,它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赋予许多新的意义。我们研究词汇就不能只限于语言内部,而要联系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情况进行考察,如寺庙在先秦的意义与东汉以后就不同百姓一词先秦也不同于西汉(“百官族姓”)秦汉指的布和唐所织的布就不同,古代崇尚右,以右为上,“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位居我上”然而乘马车例外“左”的尊贵。

第二篇:《古今词义异同》教案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一定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不同的方面。语言的三要素中(语音、词汇、语法),词汇的变化最快。旧词不断消亡,新词不断产生,词义不断演变。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词义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时代不同,词义就可能有变化。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大致可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首先从词义的范围来看,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其次古今词义感情色彩也会转变,另外古今词义也有轻重的不同,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来看看古今词义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词义扩大

古今词义相对照,今义大于古义,(外延扩大)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睡:《说文》:“睡,坐寐也。”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欧阳修《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今义扩大了:坐着睡,躺下睡,白天睡,黑夜睡。

词义扩大在词汇史上是常见的现象,再如《木兰诗》末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句,“雌、雄”两字在这儿指走兽,但二字从“隹”表义,本义是指鸟之雌雄,后扩大为兼指兽类了。

再如“江、河”两词在古代汉语词汇史上一开始是专用名词,特指长江、黄河,现在变成通用名词了。古代汉语河流的通用名词是“水”,有淮水、汉水、江水、河水等称呼。

二、词义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外延缩小)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

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对于此“粪”字的理解,连有名的学者也出现错误。2002年《收获》杂志第4期上有一篇题为《美好的中文》的谈话录音,是复旦大学的章培恒教授和作 家陈村的一段谈话,其中,陈村在谈到《论语》当中这个“粪”字时,他的理解就和大家一样,认为是农田里常施的肥料,粪便。

《说文》:“粪,弃除也。”段玉裁注:“古谓除秽曰粪,今人直谓秽曰粪,此古今义之别也。”

《礼记·曲礼》:“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如是得两手奉箕,恭也,谓初执而往时也);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谓扫时也,以袂拥帚之前,扫而却行之);以箕自向而扱之(扱读曰吸,谓收粪时也,箕去弃物以向尊者则不恭)。

《论语》中的这个“粪土”是指泥墙年久风化后掉下的土屑。粪:除秽(V.)→所除之秽(N.)→粪便

再如:金,古义泛指一切金属,黑金(铁)、赤金(铜)、青金(铅)。现在只指黄金、白金。

丈人,古代指长辈、老者,现在就指岳父。

三、词义转移

词义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但新旧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应该属于同一个上位语义场。

我们举一个古今词义转移的典型例子:走。

“走”字在古代,词义相当于现代汉语“跑”字,古时“徐行曰步,疾步曰趋,疾趋曰走。”故有“飞禽走兽”、“飞鹰走犬”等成语。古代还流传有“走马观花”的故事,说有一个跛足者去相亲,为掩饰自己的残疾而乘马从女子面前跑过去;而女子是兔唇,手持一朵鲜花放在鼻子下掩盖着,结果双方的生理缺陷都没有被对方发现。

今人用现代汉语理解成语“走马观花”,难免出错。如1997年《当代》杂志第2期上有铁凝的《疾步热岛》:“看宝岛由南向北,节目紧密,令我感到用‘走马观花’都不足以表现我们行色的匆忙,或者把此行称作‘跑马观花’更为合适。”

《现代汉语词典》“走”字第二义项即为“跑”,举例是“奔走相告”,成语“走马观花”的“走”字正是此义,这些都是古语的留存。现在我们所讲的“走”,词义发生了转移。

再如:去,古义是离开,今义是到某地,词义正好相反。

四、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由“之徒”构成的成语都含贬义,如“亡命之徒”、“不法之徒”等,不能说“守法之徒”。受此影响,郭沫若先生在《关于宋玉》(《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第3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这篇文章中以今律古,认为古人用“之徒”时也有贬义,他说:“对宋玉首先提出了严正批评的应该数司马迁。这位对封建秩序不大买账的大历史家,他在《屈原列传》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请细细玩味这几句话吧。司马迁对宋玉、唐勒辈称为‘之徒’,首先就表示了有些鄙屑的意思。”

这里郭沫若先生犯了一个语言学的错误,他不知“之徒”在古汉语中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既可用于坏人,也可用于君子以至于圣人。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假令韩信学道谦谦,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显而易见,司马迁不可能对古代文化的圣人周公、召公及姜太公这类伟人表示鄙屑。

“徒”在古汉语中用作名词指人时是“徒党”的意思。⑴有时候指手下的人。《左传·宣公二年》:“倒戟以御公徒。” ⑵有时候指同类。《论语·微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⑶有时候指同一集团、同一学派、同一政治主张的人。也可引申为徒弟、门徒。《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直到宋代,“之徒”仍然是中性的。但现代汉语中,它带有贬义色彩。

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演变方式也有多种:

⑴由古代的中性、褒义色彩变为现代的贬义,如“爪牙”在唐宋前一直是褒赞之词,指“勇猛的得力帮手”,近现代汉语变为贬义。

再如“横行”,古义指“痛痛快快地干一番事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⑵由古代的贬义色彩变为现代的中性、褒义,如“锻炼”一词本指“酷吏拼命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现代汉语词义转移用于体育而成为褒义词。

第三篇:古今词义异同举例

朕——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人人可用,如《楚辞·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朕”是屈原的自称。《尔雅·释诂下》:“朕,我也。”郭璞注:“古者贵贱皆自称朕。”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称帝后,把“朕”定为“至尊之称”,以后历代相袭,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币——上古指礼物。先秦外交官所带礼物有“玉、马、皮、圭、璧、帛”六种,称为“六币”,又特指用来送人的丝织品(即“帛”)。“币”在汉代产生“货币”义,一直沿用至今。

走——古义为“跑”。《释名》:“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成语“走马观花”之“走”即此义。“走狗”原指跑得快的猎狗。“走”之今义指步行。斃——上古是“向前倒下”之义。《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斃于车中。”“斃于车中”即“向前倒在车中”。一个人因疲劳过度或受重伤而趴倒在地,永远不起来,就是死了。汉代“斃”有“死亡”之义,一直沿用至今。

兵——上古指兵器。《说文》:“兵,械也。”成语“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和现代“兵工厂”中的“兵”,均表武器。现代一般指士兵、战士,即拿武器的人。

党——“党”是周代居民组织的单位,五百家为党。《周礼·地官·大司徒》:“五族为党。”郑玄注:“族,百家;党,五百家。”后来指由于某种利益而组成的集团,含贬义,如《左传·襄公二十二年》:“皆栾氏之党也。”现代是“政党”之义。

池——上古一般指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池中有水,因而发展出“池塘”义,此义为现代常用义。

愤——上古是憋闷的意思。《说文》:“愤,懑也。”《论语·述而》:“不愤不启。”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从汉代起,“愤”产生了“因不满而情绪激动”即忿怒之义,《字汇》:“愤,怒也。”此义为现代常用义。访——上古义为向人咨询。《说文》:“泛谋曰访。”徐锴注云:“此言泛谋,谓广问于人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意即秦穆公向蹇叔征询对偷袭郑国的意见。中古以后,“访”有“拜访”、“探望”、“寻访”等义,沿用至今。

粪——上古是“扫除”之义。《说文》:“粪,弃除也。”即除去污秽之物。由此义又发展出“粪田”即给田里的禾苗施肥之义,段玉裁说:“凡粪田,多用所除之秽为之,故曰粪。”后来,又指被扫除的秽物,今义则专指粪便。

国——先秦一般指诸侯的封地,如“秦国”、“晋国”等。有时表示首都,如《左传·隐公元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此义现代基本不用。今义指国家。

购——古义为悬赏征求,而不是“买”。《说文》:“购,以财有所求也。”段玉裁注:“县(悬)重价以求得其物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现代“购”与“买”同义。

羹——上古指带汁的肉,不同于中古以后所说的“羹汤”。《尔雅》:“肉谓之羹。”《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煮熟了的野菜,叫“菜羹”。今义“羹”指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如“豆腐羹”、“鸡蛋羹”等。怜——古代的常用义是“爱”。《尔雅》:“怜,爱也。”《列子·杨朱》:

“生相怜,死相捐。”古语中“可怜”常有“可爱”义,如《孔雀东南飞》诗:“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怜”有时表“可惜”义,如韩愈诗《赠崔之》:“可怜无补费精神。”有时表“可羡”义,如白居易《长恨歌》:“可怜光采生门户。”有时表“可怪”义,如陆游《平水》:“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现代“怜”的通用义是怜悯、哀怜。

勤——古代的通用义是“辛苦”、“辛劳”。《说文》:“勤,劳也。”“劳,剧也。”段玉裁注:“剧,用力甚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句中前面用“劳”,后面用“勤”,词义相同。“勤”的现代通用义则是工作努力,不偷懒,不懈怠。

穷——古代义为“极”、“尽”、“到尽头”。《说文》:“穷,极也。”《荀子·富国》:“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杨倞注:“穷,极也。”《列子·汤问》:“飞卫之矢先穷。”张湛注:“穷,尽也。”“穷”也指生活极端困难,《战国策·赵策》:“振困穷,补不足。”特指仕途不通、不得显贵,王勃《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在这个意义上,“穷”的反义词是“达”,《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现代“穷”的通用义“缺少钱财”,古代用“贫”表示,“贫”的反面是“富”。

狱——上古指案件、官司、诉讼,与现代所指的“监牢”不同。《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代有“断狱”之说,意即“断案”、“听讼”。

逐——上古的基本意义是追赶、追捕、追击,与“追”同义。《汉书·蒯通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左传·庄公十年》:“遂逐齐师。”由此义又引申出“放逐”、“流放”之义,如《楚辞·哀郢》:“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又引申出“驱逐”、“驱赶”之义,如李斯《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此义是现代通用义,与“追”不同。

淫——古代的常用义是“过分”、“过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又指长期下雨,《尔雅》:“久雨谓之淫。”又指奢侈浪费,《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孔颖达疏:“淫谓过奢侈。”又指生活放纵,《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特指男女发生不正当的关系,《小尔雅》:“男女不以礼交谓之淫。”这个意义是“淫”的现代通用义。

写——上古的常用义是“铸刻”、“镕铸”。《国语·越语下》:“王命金工以良金写范蠡之状而朝礼之。”刘向《新序·杂事五》:“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由此义发展出“摹仿”、“摹拟”之义,以及“描绘”、“描画”之义,“抄写”、“誊写”之义,等等。“写”在现代表“书写”义,此义古代用“书”表示。

塘——上古表“堤防”、“堤坝”之义,一直沿用到中古,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池塘”指水池岸上。现代“塘”表“水塘”之义,与古代不同。

售——古代是“把东西卖出去”的意思,不同于今义所表之“卖”。《广韵》:“售,卖物出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而不售”是“出卖却卖不掉”的意思。

乳——上古指“生殖”,《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是动词。又指生产后

处于哺乳期的动物,如“乳虎”、“乳彘”、“乳狗”指处于哺乳阶段的母虎、母猪、母狗。又指“乳房”、“乳汁”,此义是现代常用义。

去——古义是“离开”,如《诗经·魏风·硕鼠》的“逝将去女”,意即“我发誓要离开你”。“去世”即“永远离开人世”。现代“去”表“到„„去”之义,与古代“去”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

快——上古义为“高兴”、“喜悦”,《说文》:“快,喜也。”《孟子·梁惠王上》:“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由此义发展出“畅快”、“舒畅”之义,如宋玉《风赋》:“快哉此风。”大约中古时期,“快”表“迅速”、“速度快”之义,《正字通》:“快,俗谓急捷曰快。”这也是现代“快”的通用义。

布——上古专指麻布、葛布。《说文》:“布,枲织也。”(“枲”是不结子的大麻,泛指麻)后来,棉织品也叫“布”。古代的平民百姓只能穿麻布、葛布衣服,因此,“布衣”代指平民。现代“布”的词义更广,连化学纤维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织物或膜,也统称“布”,如:塑料布、石棉布、尼龙布,等等。

伪——上古是“人为的”之义。段玉裁说:“盖字涉于作为则曰伪。徐锴曰:‘伪者,人为之,非天真也。故“人为”为“伪”。’是也。”《荀子·性恶》:“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引申出“虚假”、“欺诈”、“假装”之义,此义为今之通用义。

丈夫——古代是成年男子的通称。《说文》:“夫,丈夫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谷梁传·文公十二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又泛指所有男人,包括刚生的男孩,《国语·越语上》:“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现代“丈夫”仅指已婚妇女的配偶。

亲戚——古代词义范围广,包括父母、兄弟以及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所涉及到的人。例如,《大戴礼·曾子疾病》:“亲戚既殁,虽欲孝,谁为孝?”“亲戚”指父母。《孟子·公孙丑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亲戚”指所有亲人。现代“亲戚”不包含父母兄弟等家人。

牺牲——古代指牛、羊、豕等祭品,《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牺者,牲之纯色也。”“祭神之物。”现代指为正义事业或因公而献身。

烈士——古代一般指有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的人,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现代则指为了人民利益而献出生命的人。经济——古代指“经国济民”、治理国家,杜甫《上水遣怀》:“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宋史·王安石传论》:“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今义指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活动。

便宜——古义为“方便适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便”读biàn),如《史记·汲黯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民。”今义指商品的价格低廉(“便”读pián)。等等。

第四篇:古今词义浅析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古代汉语

古今词义浅析

王银风

提要: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古今词义的差异给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方面,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突出,往往本义、引申义、假借义集于一身,难以辨认;另一方面,古今词义有差异和演变,要准确理解也不容易,有的词古今意义迥异,成为阅读障碍,有的词意义抽象灵活,也难于把握。本论文通过《古代汉语》一书中字词来分析古今词义的范围、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和词义的转换来说明古今词义的变化。

关键词:范围

感情色彩

转换

正文:

首先,有些词在古今词义的范围上有一些变化。文言文中,某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了发展,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而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在《大龙湫记》中,“乃缘石矼下”中的“乃”字,在这里是“于是”的意思,而“乃”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有很多:①才,“今乃得之”,如今才知道。②是,为,“乃大丈夫也,是大丈夫。③竟,“乃至如此”,竟然这样。④于是,就,“乃还”,就回来了。⑤你,你的,“乃父”,你的父亲。古代汉语中有这么多的意思,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偶尔会用到其“于是,就”这一意思,其它的意思几乎不再出现。而这句话中的“缘”字,在这里的意思为“顺着,沿着”,而如今这个意思我们几乎不用,而是用其它的意思比如“衣服的边饰,机缘,边沿(名词)”。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字的今义词弱化了一些文言词的意义,使得今义词的用途范围变小。虽然二者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在《庐山草堂记》中“恋恋不能去中的“去”字的意思是“离开”。但在现代汉语中“去”的意思常作为“到某地”,意义正好相反。而“去”字在古汉语中还可指离开或放弃某一职位以及距离(某一空间或某一时间)。

其次,古今词义在演变历史进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谤”是“批评议论”之义,而今天的“谤”却是“恶意中伤”之意,已由中性词转变为贬义词。还有大家熟悉的“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比如在《王子坊》中,“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中的“恨”字,在这里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而在今天多表示仇恨、怀恨。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遗憾我不去见石崇,只遗憾石崇不来见我”。在这里我们不能翻译为仇恨,结合文本如果翻译成仇恨的话感情色彩久太过严重,不能符合元琛的性格。又如“怨恨”的“怨”字,古义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不满意、责备”的意思,如“任劳任怨”;《大龙湫记》中“挽崖端偃木牵连下”一句话意思为攀缘着山崖顶端横卧的树木鱼贯而下。其中,“牵连”的意思为互相拉着,一个接一个的,也就是把“牵”和“连”的意思组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牵连”的古意还有连接、联系、连累、留连、牵挂等意思。但在现代汉语中“牵连”常常作为一个词出现,意为“连累”。同时,在《王子坊》中,“伎女楼上,坐而摘食”中的“伎”通“妓”。妓:古代指从事歌舞杂技表演的女艺人,是中性词。而在现代,“妓”常常带有贬义的色彩,指卖淫女。

最后,古代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对象,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没有明显的联系,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文言词汇中这种现象较为常见。古汉语中的“走”,古义可以作动词意为“跑,逃跑”,也可以作名词意为“被驱使的人”,而今天是“一步步地走”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的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而“牺牲”,古义指祭祀用作祭品的猪牛羊等,是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某种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权利,是动词。“假”字,古义指“借”的意思,属动词。后来“假”逐渐转移为“假期”和“真假”的“假”,不仅古义消失了,词性也由原来的动词转移为现在的名词或形容词。这些,都是典型的词义转移现象。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古今词义的差别有时可以很细微,相当容易造成误解。词义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今书写相同的词,其词义并不尽相同,为此,我们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注意在同中求异,切忌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唯其如此,才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内容。

参考文献:《古代汉语》 郭锡良等

《古代汉语词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王力等

第五篇:“光棍”古今词义探析

摘要::提到“光棍”一词,人们往往将其与单身汉联系在一起。其实,“光棍”最初的含义并不是单身汉。“光棍”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意思是“流氓、地痞、无赖”;“光棍”被官方正式使用,则是在明代中期,是对流氓的通称。到了今天,“光棍”的地痞、流氓、无赖等词义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英雄、好汉、聪明人等其他之意也仅存于方言之中,而单身的意思则保留到现在并被广泛接受。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鲜词汇,从而丰富了“光棍”的家族词。

关键词:棍 光棍 流变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人的节日日趋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节日的延续,而且有新鲜节日的诞生。例如:11月11日和1月1日。人们戏谑性地把这两天称为“大光棍节”和“小光棍节”。为什么把这两天称为“光棍节”呢?显然是数字“1”看起来像一根“棍”,而棍子的形象又让人们联想到单身汉,所以就把11月11日、1月1日称为“光棍节”。其实“光棍”并非单指单身汉。《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光棍”的三个义项:①地痞,流氓。②单身汉;没有妻子的成年人。③方言。好汉;聪明人。《汉语方言大辞典》收录了“光棍”的11个义项:①聪明的人。②一无所有的人;无依无靠的人。③袍哥成员的别称。④骗子。⑤“英雄”、“好汉”。⑥赌棍。⑦单身汉。⑧精明、办事利索。⑨形容人硬气,不占便宜。⑩爱逞能、爱出风头。?形容人气量小,脾气大。为什么“光棍”有地痞、流氓、骗子、赌棍的含义,亦兼有英雄、好汉、聪明人的含义呢?下面本文将从“棍”是坏人的统称、“光棍”的由来、单身汉的出现、“光棍”内涵的变迁及与时俱进的“光棍”五部分进行阐释。

一 “棍”是坏人的统称

唐李绅《拜三川守》诗序:“又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意思是说,有一群恶少年,整天衣冠不整,群聚打架,或者在大街上并肩追逐,打球为乐,搞得官员百姓都很头痛,人们都不敢靠近。这里的“打球”其实是唐代的一种徒步以杖击球的体育项目,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运动,叫做“步打球”。人们将参与这种活动的人称为“打棍”。李绅所描写的就是一群恶少年,举着击球的棍子,在人群拥挤的街巷打闹玩耍,看起来就像拿个棍子要打人的场景。

《清稗类抄?棍骗类》云:“俗称无赖之徒为曰棍徒,又曰地棍,又曰土棍,亦曰痞棍、盖俗以棒为棍,状其凶恶,如以棒击人也。其名所初起,则源于李绅《拜三川守诗序》。是则凡的恶名者,始可曰棍。”此处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棍”用来称呼坏人在唐代就有了。查看元以后的书籍,人们多用“~棍”或“棍~”组成词来称呼坏人,例如,称歹徒、无赖、骗子、地痞、流氓、诈骗犯为恶棍、棍蠹、棍骗、棍精、棍虎等,直到现在我们依然还使用“恶棍”、“赌棍”、“淫棍”等词。

二 “光棍”的由来

元代称“流氓”为“棍徒”,“光棍”则起源于唐代。《俗语典》指出“棍徒”是从李绅《拜三川守诗序》“打棍”这里演变而来。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四折:“我如今放你去,若拿得这两个棍徒,将功折罪。”《元曲选?杀狗劝夫》楔子:“却信着这两个光棍,搬坏了俺一家儿也。”这里的“棍徒”和“光棍”都是指地痞、流氓、无赖。

《称谓录》中将“棍徒”又称作“赖子”、“无赖”、“恶少年”、“恶子”。《清稗类抄?棍骗类》:“以强力取不义之财者曰棍徒。”李鉴堂《俗语考原》:“光棍,俗谓无赖、匪徒、以敲诈为事者,为光棍”。《六部成语注解?刑部成语》:“光棍,诈骗之匪也”。后来,“光棍”这词在明清两朝非常流行。这里的“光棍”指什么?曰:“地痞、流氓、无赖”。从此“光棍”就成了“地痞、流氓、无赖”的代名词了。

“光棍”被官方正式使用是在明代中期,是对流氓的通称。明朝英宗时期就有严惩“光棍”的条例。当时南京大理寺奏:“舍人、军余、家人结成群党,打搅仓场库务,冲市人集之处,挟制唬吓、诈骗财物,合谓之‘打光棍’。合照无籍户、游食、帮凶伴,当拟断编发充军。”在《大明律?户律》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皇明条法事类纂》记载说,所谓“光棍”者,是一些“凶恶之徒,三五成群”,或“趁仓场收放,偷、盗、搂、扒”,或“斗殴杀人命,将尸扛抬图赖者”。《大清律》中则有“光棍例”。“例”始于秦汉,盛行于两宋和元明清诸朝。内容多为司法中成功案例的规范化、条文化,较为灵活,为统治者所重视。例如《大清律》中“照‘光棍例’处分或照‘光棍例’议罪”等,这已经上升到立法层面了。

而清代又一古脑地把一个个罪名拉入了“光棍罪”中,如:交结衙役、吏典为恶、讼师、诬告、科场舞弊、盗墓、囤积居奇、抗粮、巫术、拐卖妇女等,丰富了“光棍罪”的内涵。“光棍”简直成了万恶的代言人了。章太炎先生认为“光棍”来自于古代的“??”,“?”古同“杌”,“?杌”是上古的四大恶人。洪若震先生也在他的文章中论证了章太炎先生的说法。怎么说,“光棍”都逃脱不了“恶人”的名头。

三 单身汉的出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光棍”的“地痞、无赖”这层意思慢慢淡出人们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广为人知的含义:单身汉、没有妻子的成年人。这个意思大概最早出自于明代。

冯惟敏《僧尼共犯》第一折:“„„自有佛法以来,把俺无知众生,度脱出家,削发为僧,永不婚配,绝其后嗣„„哄俺弟子,剃做光头,不好看像,佛公佛母,辈辈相传,生长佛子,哄俺弟子,都做光棍,一世没个老婆,怎生度日。”洪楝园《后南柯?招驸》:“妹妹已有人家,阿兄犹然光棍,岂不愧煞人也。”这里的“光棍”都是指“没妻子的”男人。《俗语考原》释曰:“光棍,今俗亦以无妻之独夫,谓为光棍汉。”但是为什么“光棍”又用来称谓“无妻之独夫”,《俗语考原》也没给我们考个清楚。笔者搜列了以下四种说法:

棍者,男根也,故俗称无妻之男为“光棍”。

人的身体修长,像一根棍子。单身汉无子、无女,就像光秃秃、无枝、无叶的棍子。

“光棍”源自“旷鳏”。宋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男子壮无室曰旷鳏。”也就是,说到了壮年还没有妻室的男子就叫“旷鳏”。《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刘熙《释名》:“无妻曰鳏”,没有妻子的称“鳏”,没有丈夫的女人称“旷女”,葛洪《抱朴子》记载“内聚旷女,外多鳏男”。“旷鳏”就是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有时也写作“鳏旷”。“旷鳏”[ua kuan]与“光棍”[kua kun]音相近,谐音讹化为“光棍”。

前三种解释是望文生义,第四种解释倒是可信。笔者认为,“光棍”词义的变化是有因果联系的。因为“光棍”无家业、无职业、身无分文,穷得像根棍,而且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专门靠欺诈、勒索、偷摸等无赖手段为生,这样一穷二白、人品极其恶劣的人怎能娶上媳妇,自然就成了“光棍”。

四 “光棍”内涵的变迁

秦思和《妯娌会》:“我又光棍又体面,你说这个便宜拣得厌不厌!”这里的“光棍”是形容人精明,为事利索。老舍《柳屯的》:“光棍不吃眼前亏,她真要被她们捶巴两下子,岂不把威风扫尽。”这里的“光棍”是指聪明的人。老舍《老张的哲学》:“饭也未可知。于是学生们的万一之望,敌不过哲学家万一之望,而要充光棍的少年们苦矣!”这里的“光棍”指的是英雄行为。怎么“光棍”摇身一变成了一个褒义词了?下面我们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刘师亮《汉留全史》:“一尘不染谓之‘光’,直而不曲谓之‘棍’,光者明也,棍者直也,即光明正直之谓也。试观世界上无论何种棍式,谁非直者,若稍有湾曲,不称之拐,便称之杖,安得谓之棍哉!以棍定名,更曰光,非正直光明者不可。”又如江湖话说:“光棍犯法,自杀自绑”,这里的“光棍”乃好汉,为什么呢?说他们犯了自己兄弟里面的规矩,他绝不逃避,也能够自己承认自己的罪,而且自己绑了自己,请求把他杀掉。此人才够得上称为“光棍”,其光明磊落的态度,亦称为“光棍”。

《汉留全史》是最早的一部哥老会专著。哥老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帮会之一。哥老会在四川被称为“袍哥”,帮会成员自称“光棍”,沙汀《淘金记》:“才当了个光棍就自以为了不起了,可以随便抓、拿、骗、吃;袍哥的好处一点没有学到。”难道“光棍”还有好处可学?其实这里的“光棍”内涵显然已发生改变,“光棍”之称被历史赋予了与社会评价截然相反的新的含义――英雄、好汉。

当“光棍”成为群体之时,而社会又处在动荡时期,“光棍”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侠”。中国人有“侠”的情结:对“侠”的向往,对梁山好汉的津津乐道,对绿林豪客的百般仰慕,《水浒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政府对于社会黑暗置之不理的情况下,人们便将希望寄托于“侠”的身上。

当时的社会处在动荡和转型时期,一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地位的人和有钱的人,出于某种目的或借势,或避害,或自保加入哥老会,成为“光棍”。据记载,哥老会的成员分为三等,号称“三等光棍”,其头等“光棍”叫“清水光棍”,都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学识、声望、地位的人。这样来说就不难理解《淘金记》里“光棍”也有好处可学的意思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光棍”也有人争着当。

五 与时俱进的“光棍”

到了今天,“光棍”的地痞、流氓、无赖等词义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英雄、好汉、聪明人等其他之意也仅存于方言之中,而单身的意思则保留到现在并被广而接受,例如本文开头所写。现在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新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鲜词汇并对主流社会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有的学者称之为“光棍”族新词,丰富了“光棍”家族:“金棍”、“银棍”、“铁棍”等。“铁棍”是大学没谈恋爱,是铁杆光棍;“银棍”是大学毕业了还没谈恋爱,是银质光棍;“金棍”是大学毕业了五年还没谈恋爱,是金质光棍。

如果说“光棍”在古代的涵义是对当时社会的折射,那么“光棍”在当代同样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中国当代文化的大众特质是词语拓展的文化背景,而当今文化又呈多元化发展,众多“光棍”并非因冠有其名而认为不光彩;相反,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彰显个性的自由状态,是自己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那么造成当代众多“光棍”必然有其根本的社会因素,就是中国性别比例失衡。由于客观原因的存在,“光棍”、“铁棍”、“银棍”、“金棍”们便坦然面对,怀有一种自嘲、戏谑的心理,并呈复杂化发展,众多新生代更是在现实中寻找一种颠覆传统的价值观来体现自身价值。

综上所述,由于笔者对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关注,希望通过捕捉社会文化现象从而进一步挖掘更深一层的本质,因而挑选“光棍”一词进行古今词义的探析,希望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与大家共同学习。本文同时也意在印证“词语的流变反映着社会的变迁”这一确论。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2] 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汉语方言大辞典》,中华书局,1999年版。

[3] 夏于全集注:《唐诗宋词全集》,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

[4] 徐珂:《清稗类抄》,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胡朴安:《俗语典》,上海书店,1983年版。

[6] 梁章钜:《称谓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 李鉴堂:《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俗语考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8] [日]内藤乾吉原校,程兆奇标点,程天权审订:《六部成语注解》,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9] 毛晃、毛居正:《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0] 于全有、裴景瑞:《“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文化学刊》,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石珂,女,1983―,河南新乡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

下载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教案_古今词义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浅谈古今工匠精神异同 摘 要:我国古代技术是非常先进的,不但零散记载在《天工开物》《齐民要术》与《考工记》等典籍当中,国外专家学者研究的技术文明同时让西方也感到叹为观止......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 引 言 一、西安城墙的对联 骀tái劣马,亦喻庸才:驽~。羸~ 骀dài 1.无所局限;舒缓广大。 2.疲钝。 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漢語教案(第二學期) 1. 什么是古代汉语? 2. 古代汉语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回答:古代汉语含义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很......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学年学期 主讲教师 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 2007 -2008 学年 第 2 学期 张居三 专业必修课 2006级对外汉语专业 第一次课 《老子》三章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漢語教案(第二學期) 1. 什么是古代汉语? 2. 古代汉语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回答:古代汉语含义是相对现代汉语而言。顾名思义,指以古代汉族为主体的人民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一个......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1

    《古代汉语》部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列举 第二单元 《郑伯克段于鄢》 通假字: 寤:通“ ”,倒逆。注P97 例句:“ 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无:通“毋”,不要。......

    古代汉语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领会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和他作为政治家在治国方面的方针以及作为长辈对下一件的期望与教育的拳拳之心。3.学习本文融议论......

    古代汉语教案 代词

    代 词 代词代替名词、动、形或数量词的词 古汉语的代词可以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除此之外,还有两类比较特殊的代词,一类无定代词“或”和“莫”,一种是辅助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