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的小兔 大班说课
位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 《孤独的小兔》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包括健康 社会语言 科学 数学艺术 五个方面,教师应该把保护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的首位。设计思路:
这个时代决定了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都不在身边,幼儿多由爷爷奶奶照顾,存在很大的代沟,幼儿之间普遍感觉孤独,更多的是我发现班级里面的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做朋友,不是说 你太脏了,还是你太胖了,我不喜欢你等等。这些都给另外一个儿童幼小而又敏感的心灵遭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所以我决定开设“孤独的小兔”这门课程让幼儿能够接受他人,让自己的朋友多起来,从而告别部分小朋友太过于孤独的现状!
教材分析
童话故事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是富有浓郁幻想的虚构故事。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把故事中的事物描绘的有思想,有感情,能像人一样说话,富有生命力,并编制生动的情节来反映生活。童话的语言通俗易懂,情节简单,符合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认识水平,富有教育意义,易于幼儿接受。《孤独的小兔》是一篇充满浓郁儿童情趣的童话故事,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孤独的小兔变成了快乐的小兔的经过描写的形象逼真,让幼儿充分感受小兔孤独和快乐的情绪,知道如何解决孤独。教学目标
目标定位:根据我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年龄特点、兴趣需要及本主题的总目标,确定本活动的目标
能力目标:乐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情感目标:通过故事,体验到小兔的孤独。
情感目标:知道孤独并不可怕,学会在孤独的时候需找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品味到故事中“孤独的小兔”,的孤独
难点:理解“孤独”并梳理主人公小兔的经历 体会到主人公的“孤独” 活动准备:
1.小兔
小鸟 小猪 青蛙 猫头鹰 刺猬 狐狸 木偶 2.《孤独的小兔》PPT 以及播放设备 3.两段音乐(抒情 悲伤)
知识准备:提前对孤独的小兔这个故事有所了解,知道“孤独”这个词汇,和能够熟练的玩 “贴烧饼”这个游戏。
说教法
新《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和朋友交流的乐趣,让幼儿想说、敢说。在活动中,我本着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的原则,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让幼儿在听故事的途中展开想想并能够在故事结束能讲出自己的思想。
2.提问法:幼儿老师的提问下明白故事中小兔子是怎么解决孤独这个难题的。
3.趣味游戏法: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能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4、讨论法:是指让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
说过程:
导入:以幼儿对娃娃的兴趣 引出主题
T: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多少的好朋友啊!都能认识吗?(分别出示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出示 小兔)
看最后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小兔,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神奇的事情你们想知道么?从而引发故事开始。(播放音乐 悲伤的同时另外一个老师开始播放PPT开始讲述故事)
T:针对故事开始提问:小兔子为什么感到孤独,如果一开始他就接受了了那些朋友会不会遇到狐狸这个大坏蛋?
让他们开始思考并引发他们往克服孤独,解决孤独接受朋友方面思考,开始接受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小朋友做自己的朋友。
二:游戏
带领幼儿继续玩贴烧饼这个游戏,把关系比较僵硬的幼儿安排在一起通过游戏来解决他们之间比较僵硬的关系,来发现彼此的好!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的运动负荷,激缓结合。扩展延伸:
1.让幼儿回去自由组合分成三组,熟悉并表演故事!
第二篇:孤独的小兔大班教案
健康教案
孤独的小兔
(大班)
活动目标:
1.乐意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2.通过故事,体验到小兔的孤独。
3.知道孤独并不可怕,学会在孤独的时候需找快乐
活动准备:
1.小兔
小鸟 小猪 青蛙 猫头鹰 刺猬 狐狸 木偶 2.《孤独的小兔》PPT 以及播放设备
3.两段音乐(抒情 悲伤)
知识准备:提前对孤独的小兔这个故事有所了解,知道“孤独”这个词汇 重点:幼儿能够品味到故事中“孤独的小兔”,的孤独
难点:理解“孤独”并梳理主人公小兔的经历 体会到主人公的“孤独” 活动方法:
试听讲解合法
提问法
趣味游戏法
讨论法 活动过程:
活动一.导入:以幼儿对娃娃的兴趣 引出主题
T:小朋友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了多少的好朋友啊!都能认识吗?(分别出示娃娃,引起幼儿的兴趣,最后出示 小兔)
看最后出来的就是我们的主人公 小兔,在他的身上发生了很神奇的事情你们想知道么?从而引发故事开始。(播放音乐 悲伤的同时另外一个老师开始播放PPT)
T:提问:小朋友们小兔子为什么感到孤独啊?
S:回答(猜想:因为嫌弃小猪猪的脏,自己不会飞只能跑 等等)T:提问:小朋友们你们想象下如果小白兔一开始就接受了那些朋友会遇到狐狸那个大坏蛋么?
引发学生的猜想(小朋友可以畅所欲言,此过程不超过3分钟)总结:教师最后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喜欢上自己的朋友远离自己的朋友,大家要有爱!活动二:
(1)交代游戏站位: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面向圈心站成内外双圈,圈内站两名幼儿。(如上图)。
(2)介绍游戏方法:圈内两人以猜拳决定追逃者,一人追,一人逃,被追者在圈内穿梭跑,如快被追上时站在一位内圈小朋友的前面,即为安全,如果被追上,则互换角色。
(要求老师参与到中间去宾且有意识的让两人之间有障碍的进行互动游戏 增进他们之间的感情,彼此发现对方的好!这样即增强了他们的身体各项机能的健康发展,更为他们带来良好关系)
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做各种放松肌体的动作,也是动静交替。让幼儿从先前紧张的情绪中平静下来,并对活动进行评价,整个过程考虑到幼儿的运动负荷,激缓结合。扩展延伸:
1.让幼儿回去自由组合分成三组,熟悉并表演故事!
孤独的小兔
有一只孤独的小兔子,它的名字叫木木。它总觉得自己很孤单。
木木躲在一棵树的后面,树根边上的一束束的草丛把它遮掩起来。那边的草地上,一群兔子在尽情地蹦跳、玩耍、聊天儿。木木实在看不惯它们嘻嘻哈哈的样子,心里很烦。
阳光是那么的好,空气中飘着花香,花朵争相竞放,小鸟在树上唱着动人的歌。一只小鸟从树稍上飞过,它看到了坐在树背后闷闷不乐的木木。
“嗨,你一个人在这里干什么呀?”小鸟歪着脑袋询问,一双小眼睛里充满了疑问。“我闷得慌。”木木有气没力地回答。
小鸟朝它看了看,又看了看草地上那群玩得正开心的兔子,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它并不具有刨根问底的个性,也不关心这只兔子为什么远离大家,独自不开心。小鸟扑腾着翅膀离开了,去找它的同伴去了。连一只小鸟也不关心我。
小兔子垂下了脑袋,眼泪在眼眶里打滚。
随即它又振作起来----我是不需要一只鸟的关心的,我要离开这里,去找一个合得来的伙伴。它下定了决心,便朝森林深处走去。天气越来越热。
太阳升到了半空中,它可怜这只形单影只、满头大汗、大口喘气的小兔子。可是它得刻尽职守,阳光比刚才更毒辣了些。木木拼命赶路,它的汗水一串接一串地落下来,崭新的浅蓝色棉质外套湿了一大半。粉小猪在矮树丛里乘凉,它看到了大太阳底下赶路的木木,便招呼它停下来一起乘凉。“木木,这里很凉快,你进来躲一下太阳吧。”
小兔子瞧了瞧粉小猪那四只带泥的蹄子和地上腐烂的落叶,皱起了眉头拒绝了,它不愿意跟一只又脏又臭的小猪呆在一起。
木木继续前进,它的外套全湿透了。它口渴极了,嗓门可以冒出烟来。池塘里的好心的青蛙看到了木木。
它躺在一张荷叶下面,从水面上冒出半个头,呱呱叫道。
“木木,这么热的天,你肯定渴坏了。停下来喝口水吧,池塘里的水可凉快了。” “不用了。”
木木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它怎么可能会喝池塘里的水,况且青蛙还天天在那里洗澡呢。坐在树洞里的猫头鹰也叫住了木木,请木木到屋子里坐一下,它的树洞很凉快。木木嫌弃猫头鹰太老了,没有进去。
木木经过一个甜瓜地,看到刺猬拉拉正在努力地把一个甜瓜刺到背上。木木渴坏了,它跳进甜瓜地,摘下一个大甜瓜,大口大口地吃起来。甜瓜真好吃。
甜瓜地中间的稻草人被风吹得转过身来,它看到甜瓜地上的木木和拉拉,便眦牙咧嘴地吆喝起来。木木和拉拉吓得赶紧逃跑。
木木跟着拉拉逃到了拉拉在山底脚下的屋子里。小屋子非常干净舒适。拉拉非常友好,还请木木喝珍贵的蜂蜜汁。
如果它身上没有那么坚硬的刺的话,倒可以考虑做我的朋友。木木边喝着果汁边想着,最后,它一个人闷闷不乐地离开拉拉的家。太阳西斜,木木还没有找到一个合得来的朋友。躲在一截矮树桩后的狐狸看到一只孤独的兔子,心里乐开了花。它啪地从树桩后面跳了出来,吓得木木几乎昏了过去。狐狸兴冲冲地张开打嘴就要咬住木木的脖子。幸好树洞里的猫头鹰大叔早就看到了鬼鬼祟祟的狐狸。它急速地飞向狐狸,在狐狸的背上狠狠地抓了一把。木木才不至于丧命。
“嗷咿”狐狸痛得大声叫了起来。叫声惊动了在小屋子里的拉拉。
拉拉探出头来,看到了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赶紧朝木木喊道;“木木,快到这里来,快呀。” 木木终于醒了过来,逃命般地往拉拉的屋子跑去。狐狸怎么可能会放过一顿即将到手的美味。它不顾身上的疼痛,全速追去。
拉拉从房子里跑出来,它从草丛里往路边那么一滚,滚到狐狸的脚下。狐狸一个不小心被拉拉身上的硬刺刺得哇哇大叫。木木安全地到了拉拉的屋子里。
狐狸既吃不到兔子,也对满身是刺的刺猬毫没办法。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木木得了性命,既感激又惭愧。
想想它刚才对猫头鹰大叔和拉拉,还有其他小动物的想法,它的脸红了。
后来,木木不再乱挑剔了,它也交上了不少好朋友,过得很快活,不再一个人闷闷不乐了。
第三篇:孤独之旅说课反思
《孤独之旅》说课稿
韩晓燕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小说。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学会领悟文章主旨,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会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能做到快速阅读,梳理要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由于本课是写少年成长的小说,着重点是成长。而小说的细节描写及环境描写很多,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作用,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验成长的感受。(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2、教学难点
由于本课景物描写很多,而学生对其写作手法的作用无从把握,更加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表达,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但他们往往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我们面对的学生是农村的孩子,很多学生的家长不注重教育方法,不会与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不少学生早已感受到了孤独,这与文章中的主人公杜小康在孤独这一点上应该有很强的心灵共鸣。虽然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还不强,对小说的把握还不准,但籍于这一情感的共鸣,理解这篇文章也不是很难的。
五、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罗塔文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2、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堂课挤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那样将会得到百倍的补偿”。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
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让学生自己朗读语段,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说教学程序
为了使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程序
(一)、话题导入:昨天的杜小康
设计意图:从文章的主人公开始,介绍杜小康的基本情况,做好了故事情节的必要的补充和衔接,同时为主人公的孤独之旅做了铺垫。而且这种故事性强的,情节鲜明的补充与扩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文本的有益补充,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消除时空的隔阂和阅读的障碍。这是小说阅读教学所必须做的。(二)、探究孤独之旅:今天的杜小康 读一读,梳理情节
设计意图:从小说的情节开始,检查反馈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同时训练了学生组织语言和表达的能力。既遵循了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为本课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打下良好的基础。
找一找,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通过这个环节的实施,让学生对“孤独”的理解更加的深刻、更加的全面。这样做可使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又让学生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妙处,还促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这与新课导入内容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说一说,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归纳性的问题,同时也是开放性很强的问题。目的就在于通过学 生多层次多角度的说或者写。从根本上把握人物形象,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理性的升华。
同时设计了一个从人物语言的角度理解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给予一定的记叙文阅读方法的点拨指导。结合上下文,不孤立生涩的理解人物形象。得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短句的连用,感叹号的连用,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情感表达的效果。赏一赏,环境描写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两段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
文章中有不少这样的环境描写:有关鸭群的描写、有关芦苇荡的描写、有关风雨的描写。这些描写给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在文章中起到了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只有细细对其品读分析,才能体会这些妙处。这样设计也就实现了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
(三)、拓展延伸:明天的杜小康
孤独,是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弃后所直面的第一道难题,后来,也正是孤独,使他重新诞生了。而我们的人生之路,同样漫长而艰辛,走在成长路上的你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命运也把你抛出了原来的生活轨道,你做好了在绝境中重新诞生的准备了吗?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希望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教学反思:
《孤独之旅》是一个小小少年成长的故事。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源自家景的“一落千丈”后,他跟随父亲到遥远的芦荡放鸭时所承受的即使成年人也难以承受的孤独。孤独,是生活给予他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人生考题。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孤独可以说是现代人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愫,生活在独生子女家庭之中的我们不是缺少孤独而是缺少感.悟。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这也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相一致。因此我以为任何问题提出之前都有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文本。也就是让学生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的体验直接与文本进行对话,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但囿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我只能将第一板块的阅读放置课外,而第二板块中采取了两种阅读方式:跳读和自由朗读,使学生对孤独的感悟落到实处,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步骤过于紧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还是显得太少,甚至有些学生想回答都没有给予机会。做老师的,还是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尽情挥洒,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为这一课只计划用一课时完成,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本文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很多值得一“赏”,尤其是结尾那激动人心的语言描写,但为了教学程序的有条不紊和教学主题的鲜明突出,我放弃了这些精彩描写。
这节课还存在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课堂上创设情景还不够,也因为“孤独”的话题过于严肃,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期待同仁不吝赐教,使我能有更多收益。我想在教学之中我们要永远告诫自己:“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敢于尝试!”这样,我们才会不断进步
第四篇:公开课:小兔请客(说课)徐
一课三研
活动名称:小兔请客
活动目标:
1、在作客活动中,激发幼儿说话的兴趣。
2、鼓励幼儿能和同伴分享食品,感受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场景设置——小兔家的门上张贴小兔的头像,屋内有桌椅,长毛绒小兔的座位下放着
布袋,袋里装有食品。
2、青菜、萝卜(实物)若干。
3、兔子打来的电话录音带,电话机一架。活动过程:
一、以兔子来电的做客邀请,引起幼儿到兔子家做客的兴趣,1、(电话铃响)咦,是谁打来的电话?(接电话)“我是小兔,我一个人在家玩,真没劲,请小朋友到我家来做客好吗??”小朋友,你们愿意上小兔家去吗?
2、到小兔家去,送些什么礼物呢?(小兔最喜欢吃什么?)
3、找一找,我们这里有没有青菜、萝卜?(请2——3名幼儿在自然角里寻找并取出)
4、开车出发去小兔家。
轻轻地敲门问:“小兔在家吗?
二、小兔请客
1、幼儿向小兔问好,并给小兔送礼物。(要求:能用完整句对小兔讲述礼物的名称)
2、小兔也准备了许多食品请大家吃,可是桌上没有食品,在哪里呢,请你们找一找!(幼儿在兔子座位下找出食品布袋)
3、猜一猜,小兔请我们吃什么?
三、设计分享方案并分享食品
1、小兔请你们吃这么多食品,如果每个人都想吃,用什么办法能使大家都尝到每种食品呢?
2、教师示范用小毛巾擦干,然后剥橘子,用语言表示分享的意图,并分发给每个幼儿。
3、幼儿自己使用小毛巾擦手,取盆子,再自己动手拆开小包装后装盆。
4、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并在分享中学习初步的交往。
5、启发幼儿自己动手整理小兔的家,并邀请小兔以后到我们家来做客
第五篇:诗歌《梦》--大班说课
诗歌《梦》
一、说教材分析
我选择的说课的科目是语言,课题内容是诗歌《梦》,适合大班幼儿学习。那么,我为什么要选择教学安排以外的教材呢?一是因为这首诗歌为读者创设了一种优美、温柔的梦境。它无论从意境还是情感教育上都不失为向幼儿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二是因为这篇作品想象神奇美妙,能使幼儿从巧妙的构思中获得丰实的美感。大班幼儿由于词类范围的扩大,思维的不断发展,他们分析理解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我把这精炼而形象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及饱含丰实的思想情感的文学作品介绍给大班幼儿,这也就是我在反复慎重的比较挑选教材的过程中,最终确定诗歌《梦》作为说课、执教内容的原因。同时,也给自己提供了一次创造性地选用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能力的机会。
这首诗歌通过对优美、温柔梦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歌颂美好生活的心愿。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思想,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我从情感教育、能力培养、知识三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具体是
(一)向幼儿渗透热爱珍惜美好生活的教育。
(二)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及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引导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朗诵。丰富词汇:柔柔的、甜蜜。
精读这首诗歌,不仅为其优美的意境所感叹,而且更为作者构思的美妙所叹服:小花被披上金色的衣裳,白云跳起舞,树叶有了被挠痒的感觉,这些拟人化的比喻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同时也更接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孩子们都喜欢穿漂亮衣服,小女孩更喜欢跳舞,且多数孩子都有被大人挠痒的经历。课题的重点在于如何引导幼儿在理解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诗歌。诗歌中的结尾说到:不,这不是梦,这是真的。为什么做了那么多美好的梦,又说这不是梦呢?难点就在这儿,即如何渗透思品教育就是课题的难点。
二、说教学方法
为使幼儿体验诗歌中的语言、意境的优美和丰实的情感,结合语言活动自身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欣赏、讲述和谈话进行教学。诗歌本身就含有诸多美的东西,它可以唤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让幼儿重述语句,那幼儿就会学得索然无味。为了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突出“如何引导幼儿理解诗歌”这一重点,我借用电教手段,利用配乐诗歌录音的形式,并根据诗歌内容自制投影片,将音乐、诗歌、画面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刺激幼儿的视觉、听觉感官,这种目有所见、耳有所闻的方法,能让幼儿自发地带着愉悦、好奇之心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妙境界之中,它所呈现出的视听效果,不仅可以丰满诗歌本身的魅力,而且对于引导幼儿积极地欣赏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看和听,幼儿很快就可以体会到诗歌中动人的语言、鲜明的形象,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挚热情感。所以,我选择了视听同步欣赏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为了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激发幼儿欣赏的愿望,培养幼儿欣赏的能力,教师就需要运用语言的速度、语言的变化、感情色彩和叙述的条理性,通过口头语言生动地讲述以恰当的表达不同情节,引导幼儿分析理解作品内涵,使幼儿获得鲜明的表象和概念,所以讲述法为另一种教学方法。以上两种方法相互并存,是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解决教材重点的有力手段。在突破教材难点“为什么说这不是梦”时,采取谈话法。因为谈话法是通过师生之间相互交谈来进行的,由于能相互交谈,有问有答,因此能把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的问题化为若干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阶梯式问题,对开拓思路,激发幼儿有系统的思维,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多益处。此外,还有表演法,幼儿个个爱表现自己,当幼儿的情绪受到感染时,我带幼儿进行即兴表演,你演给我看,我朗诵给你听,一起将诗歌的内容表现出来,幼儿的兴趣会非常高。
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主要运用直观、形象且便于演示的投影片和配乐诗歌录音磁带作为主要教具。
三、说学法指导
诗歌教学中教师容易重复述而轻欣赏,其结果,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时间少,机械复述占用了大部分时间。那么,文学作品的意境、情感及文学形式的美便消失在机械复述之中。众所周知,欣赏文学作品是幼儿园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如何去欣赏,欣赏的程度如何,既检验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我注重为幼儿提供会欣赏的学习方法,也就是会倾听。为了避免幼儿在反复的欣赏中注意力分散或产生厌烦情绪,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安静欣赏教师朗诵;播放录音,幼儿闭目欣赏;视听欣赏等。培养幼儿这种良好的自觉地倾听习惯,为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对于作品中那些重点的语句,教师对照画面,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帮助幼儿分析。幼儿看着色彩鲜艳的画面,听者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这种良好的语境,启迪了他们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从中也孕育着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规程》中明确指出: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为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就问题的设计着重从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出发进行究因性、假设性、连问的提问方式。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用积极鼓励,正面教育的方法因人施教。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看、听、想、讲,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认真倾听及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谈话法,以游戏的口吻,师生进行相互交流,并在《梦幻曲》音乐的伴随下,将幼儿的情绪引入梦的主题。大班幼儿思维直观、具体、形象,他们的活动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因此,教师用音乐作为背景,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如:夜晚来临了,大地变得黑暗了,小蚂蚁、小蝴蝶、小花睡觉了。你也上床睡觉了,睡着的时候会不会做个美妙的梦呢?你梦见自己怎样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极大的引起幼儿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氛围中,幼儿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注意力很快就集中了,思路也变得开阔了。第二部分,是分析理解诗歌部分,这一部分共分五部。第一步,通过教师的朗诵及欣赏诗歌录音,其中贯穿常规性提问,使幼儿对诗歌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第二步,运用电教手段,利用究因性、启发式的提问,为幼儿创造较多的独立思考、充分表达的机会,引导幼儿分析、理解诗歌内涵。第三步,通过视听完整地欣赏,及“你喜欢什么?为什么?”的提问,引导幼儿去挖掘、去欣赏诗歌的内在美,并能运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第四步,师生集体看投影片朗诵,然后是思想品德的渗透、表演朗诵和发散思维。教师利用丰富的语词启发幼儿想象,因为幼儿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逐句逐段教诵,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帮助幼儿大胆的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发挥其想象的积极性。最后一部分是一个延伸活动,启发幼儿运用柔和的色调画下自己甜美的梦境。活动的开始由“说梦”引入,结束又以“画梦”收尾,首尾呼应,整个活动紧紧围绕“梦”这一主题进行。
附:诗歌《梦》
在梦里,我是多么甜蜜!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小花,柔柔的太阳给我披上金色的太阳;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朵白云,轻轻地风教会我跳舞;
我梦见自己变成一缕青烟,细细的雨给我挠痒痒。
在梦里,我咯咯得笑啊!
笑个不停。
不,这不是梦,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