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湛的青铜器教学设计
精湛的青铜器教学设计
2007年10月06日 星期六 21:41 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知道明白,培育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本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辉煌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式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式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最开始的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模范标准典范代表。
这一讲,就向同学们说明介绍解释青铜工艺的发生和发展和进步同主要艺术特点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的过程了最开始的原始公社时期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期称为“青铜时期”。
青铜器的兴旺的铸造工艺充足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和进步的创造力水平,它的丰厚多彩的外观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令人感动的激动民出色的艺术发明。
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
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特别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4类:
(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
(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能够认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如饶、钟、铃、鼓等。
(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yue)、矛、剑、镞(zu)等。
(4)工具同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4种。当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外观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点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厚多样的外观造型和纹饰,以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外观造型特点特征为由腹、足、耳3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品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录:“天子9鼎,诸侯7鼎,大夫5鼎,元士3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9鼎、问鼎中原、3足鼎立”)
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溢了神奇、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的过程。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江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灵巧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成功后,1946年6月,大鼎再次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办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奇色彩逐渐平淡,风格趋向朴实,目标追求朴实、典雅之美。如《孟鼎》,外观造型雄伟凝重,纹饰朴实。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外观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领会。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3层。经检验测试每件编钟不但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 当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同时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录象:曾侯乙编钟)
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便利,从而慢慢的逐步逐渐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欣赏器方向发展和进步,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规范而引人注目。(录象:青铜工艺)
第二篇:《沉雄瑰丽的青铜器艺术》教教学设计
八 年级下
美术 科
教学设计:李肖惠
总第 一
课时,科长签名
教导处印章 第_一__周第 _一___课时
《沉雄瑰丽的青铜器艺术》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二、教学要点:
1、重点:欣赏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造型与纹饰的特点,应用美术术语与手绘形式感受青铜器的审美特征。
2、难点:古代青铜器实用功能与特定精神内涵相统一的关系。
3、兴趣点:中国古代青铜器背后的历史故事。作业要求:
1、基本要求:能从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欣赏评述。
2、较高要求:能从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工艺三个方面来描述作品;能描述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评价要点:
1、能初步认识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点。
2、内衣语言大胆表达自己对造型与纹饰的审美感受,能清晰描绘出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教学过程: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这一讲,就向同学们介绍青铜工艺的产生与发展及主要艺术特征。(出示课题)
人类经历了原始公社时代的漫长跋涉之后,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中国,作为奴隶社会文明标志的,是青铜工艺。史家把奴隶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发达的铸造工艺充分体现了中国奴隶制社会时期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它的丰富多彩的造型和纹饰,集中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杰出的艺术创造。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是铜和锡铅的合金,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2.青铜器的分类 青铜器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四类:(1)礼器:商周时期,一些日用青铜器由于用作祭祀和典礼时的陈设而被赋于特殊意义,成为青铜礼器。如鼎、鬲、尊等。(2)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饶、钟、铃、鼓等。(3)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钺、矛、剑、镞等。(4)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酒器为主。
3.青铜工艺在造型和纹饰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成就,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和纹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青铜工艺,以商、周两代的青铜器为代表,如最重要的是所谓青铜礼器——鼎。鼎是古代的煮食器,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可以盛物,足可以扬火,耳可以穿杠搬运。鼎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它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对礼治的维护上。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力的象征。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如《司母戊方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司母戊方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的神秘色彩逐渐淡化,风格趋向简朴,追求朴素、典雅之美。如《孟鼎》,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逐渐变成供统治阶级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铜器的造型趋向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纹饰也易于理解。如,莲鹤方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外《曾侯乙编钟》是最重要的出土文物,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秦、汉时期,由于铁器和漆器比青铜器更方便,从而逐步取代了青铜器,青铜器便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器和观赏器方向发展,它们往往以实用和美观的高度统一而引人注目。小结 1.青铜器的概念。2.青铜器的分类。3.青铜器的发展和制作。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堂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分类和制作过程,以及其发展历史。很多学生对于青铜器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刻,特别是对于它的发展和制作。要进一步了解青铜器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更多的学习过程。
第三篇:文化瑰宝青铜器教学设计+李文祥
选修课《古墓寻宝》之青铜器篇
西安交大附中: 李文祥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讨论法 归纳法 读图学史法
一、导入:
让学生辨认“
”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属于汉字书法艺术中哪种字体?
二、讲授新课:
“
”两个字是用金文写的“中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展示何尊。
何尊
何尊铭文拓片
何尊档案: 西周时期青铜器,1963年6月,宝鸡一位农民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后卖到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汇报。后馆长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将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器物上的铭文具有很高史料价值。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其镇馆之宝。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器,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它原来的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由于长期腐蚀,表面往往生成一层青绿色的锈,所以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至春秋时期,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毛公鼎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铭文 497个汉字
2.青铜器上的文字: 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西周时期的毛公鼎是目前出土的文字最多的青铜器。3.青铜器的种类
“尊”是青铜器中的酒器,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介绍每一种类的代表器物,特点。
礼器 后母戊鼎
食器 利簋
兵器 商鞅戟
酒器 爵
乐器
编钟
铜镜
4.介绍商周青铜器中的高富帅
高 青铜立人像
富 后母戊鼎
帅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档案:商代青铜器,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832.8公斤。该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后母戊鼎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1.9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3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让学生思考在商朝时期,铸造这样的青铜器是很不容易?
学生得出答案:70个坩埚,140平方米,210个人。让学生体会到青铜器的铸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5.青铜器的铸造过程:
第一步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第二步为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模表面
第三步为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
第四步为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
第五步为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
四羊方尊档案:商代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农民挖地时候发现,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由于长沙历来就是青铜文物出土的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线,文物贩子知道后当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要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宝。当时的长沙因文物盗掘走私现象严重,政府部门对出土文物走私现象的查处也十分严厉。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长沙县政府得知,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宝物充公之后,被放在了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办公室里,张治中虽然知道这是个宝物,但并不知道它有什么价值,竟把宝物作为笔筒放在几案之上达3个月之久。后日军攻入长沙,四羊方尊在运出的过程中,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战火洗礼的四羊方尊经文物工作者修复,才又得以重新面世,并成为了我国国家特级文物。6.青铜器纹饰展示,介绍每一种纹饰背后的特定含义。、鸟纹
云雷纹
饕餮纹
夔龙纹
凤鸟纹
三、小结
我国的青铜器,有的体积庞大,有的小巧精致。许多青铜器的上面,还有记录历史的铭文和精美的纹饰。它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立体图片,让人赏心悦目。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青铜器是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大都收藏有中国的青铜器。青铜器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四、作业
用陶泥制作青铜器后母戊鼎
五、课外学习资料:
一、博物馆 1.陕西历史博物馆 2.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二、参考书籍
1.《青铜器史话》 2.《中国青铜器》
曹淑琴、殷玮璋编著马承源著
国家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版
第四篇:第9课_甲骨文与青铜器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学习,明白它们的含义,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通过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想象司母戊鼎等青铜的铸造过程及用途,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及图片,指出他们与今天文字的渊源关系,以此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的认识。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是学会辨认甲骨文和金文,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知道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使学生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到商朝的青铜铸造业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国力盛衰问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甲骨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十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断,内容是青铜大鼎冉冉升起,将十运会推向了高潮。
(直观生动,有很强的感染力。为上好本课建立良好的开端)2.请学生根据影视片段谈谈开幕式这段场景象征着什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提问:开幕式上的青铜大鼎是件仿制品,它的原型是什么?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导入到新课的学习,进入司母戊鼎的教学环节)
青铜器
1.司母戊鼎被国家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但是最近去国家博物馆参观的人却发现司母戊鼎不见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国宝失窃了吗?
2.多媒体出示新闻“司母戊鼎回乡,为殷墟申遗助力”。同时创设出情景:请你做小导游,为来到安阳殷墟的游客解说司母戊鼎。3.学生上台解说后,由其他学生向小导游提问题,并解答。
4.关于司母戊鼎的制作方法,在学生充分想象和猜测之后,教师出示教具和图片,破解疑难点。
5.通过“称一称”和“算一算”两个小活动加深学生对司母戊鼎的认识。6.回到刚才出示的新闻,设问:为什么殷墟申遗要把司母戊鼎请回来呢? 7.通过“参观青铜器展”,让学生概括出商代青铜器的特点。
8.假如你是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青铜器,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课后习题
多媒体展示四件国宝,每件文物对应一道题目。
1.“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猜测甲骨文。
2.“知识巩固”,完成紧密结合课标的三道填空题。
3.“家乡历史知多少?”说一说家乡有哪些名胜古迹,哪个最能代表家乡。
4.“课外延伸”,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鼎为母校
第五篇: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青铜器鉴定。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百分网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鉴定材料《青铜器鉴定》。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府出蜡局亦曾仿古代青铜器而制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炉有许多是仿照古代青铜器的形制加以变化而制作的。
辨伪的基本方法是比较法与综合分析法。即将需要辨伪的器物,首先分别从铜质及铸造工艺、器形、纹饰、铭文诸方面与真器逐一进行对比,并参考伪器的各种情况作为反面标准进行考察,从而对该器各个方面的真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综合该器的各个方面进行整体的分析。真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伪器的各方面之间往往有矛盾。由于夏商周时期与后代的铸造工艺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铸造痕迹也不同,通过铸痕的观察可以判断真伪。夏商周主要采用范铸法,器体上留有范线,有时夹有垫片,细部花纹棱角细腻圆滑。而现代或用翻砂法,则粒粗胎厚;或用失蜡法,则没有范线。从铜质上来分析,夏商周时期为青铜质,而后代的伪器有不少为黄铜质。又由于夏商周之青铜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经过长期腐蚀,已发生化学变化,铜质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样大小的新制的伪器重量要轻,有经验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伪。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真的西周史颂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伪史颂簋却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其次,真器的表面锈色是经长期腐蚀而自然形成的,致密而有金属光泽,与器体是连为一体的。尤其是铜锈已渗入器物内部,渗入花纹或铭文字口之内。而伪器的表面锈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蚀法作成,其特点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伪锈一般是用漆调颜色作成,灰暗,呆滞,既没有金属光泽,又没有层次,浮于器表,疏松,易脱落,而露出新铜地子。第三,从器形上来说,中国古代各类青铜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规的。如被鉴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规律,则有可能是伪作。第四,真器的花纹及铭文自然而生动,风格古朴、生动。而伪器则呆板、软散,无生气。伪铭錾刻有刀凿之痕,往往又破坏了原来的表面,腐蚀者模糊而臃肿。伪铭大多书法拙劣,文义不通,与真铭拓本逐字逐笔对照,自可辨伪。第五,伪器的器形、纹饰与铭文三者之间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绽。再者,铭文的性质与器物的类别不合者,或铭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于格式者,均有可能是伪作。需要指出的是,辨伪时详细了解该器的出土情况与流传经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为辨伪提供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