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7:3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篇: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水 第1课 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到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科学探究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水的物理性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

乐于合作,善于交流;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4.了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试管、U形管

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 教师准备材料:自然界中各类水的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种熟悉的物质——水。

(二)新课学习1.观察水

(1)引入:水是怎样的,你已经知道哪些?是怎样知道的?(了解学生对水的已有认知)

(2)思考:水究竟有没有颜色、是否透明、是否会流动、是否有气味、是否有味道等?我们该用怎样的方法观察水?

(3)学生初步观察,教师进行方法指导和安全教育(未知的物体不能尝味道、闻气味,防止对身体造成伤害,要在老师的允许和指导下才可以进行)。

1(4)引导学生把水的基本性质填入气泡图。(5)提问:水是什么形状的呢?让学生猜想。

(6)出示不同形状的容器,学生动手验证观察其形状变化。

(7)用填图的方式对倒入不同容器里的水的形状进行描述——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

(8)小结:

借助气泡图,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特征:水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液体。

2.辨别水

(1)出示牛奶、酒精、水、植物油、盐水五种常见液体。(2)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哪杯是水?(3)学生验证

(用不同的感官,渗透安全教育)

(4)小结:什么样的辨识顺序更合理安全?(一看二闻三品尝)3.说一说大自然哪里有水(1)学生自由回答。

(2)依次出示课本中的四张图片,描述这是什么地方的水。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比较水的多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提炼“统一标准”的思想方法。

2.科学探究

能设计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并实施;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

尊重证据,用证据来说话。在设计实验方案时,能积极思考。4.认识到人们可以借助工具更好地了解和探究世界。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粗的杯子、高的杯子、一次性塑料杯、小杯子、饮料瓶、直筒玻璃杯、记号笔、尺子、水槽、电子秤等

教师准备材料:两个盛水瓶(瓶子相同、水位不同)、两个盛水瓶(瓶子大小不同,水位相同)、两杯水(直径大的杯子里水位低,直径小的杯子里水位高)、红墨水、已制好的刻度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三组盛有水的两个瓶子,分别让学生猜哪瓶水多。第一组:水位不一样,瓶子相同。第二组:水位相同,瓶子大小不一样。第三组:水位不同,瓶子大小不一样。

(二)新课学习1.哪杯水多

(1)思考:哪杯水多?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想?(2)学生根据已有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3)实验方案交流、评价、补充,完善方案。(4)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实验汇报。

(6)小结:各组比较的方法虽然不同,但都事先确定了一个标准来进行对比。这就是“统一标准”。

2.自制刻度杯

(1)思考:我们知道了哪杯水多,但要知道多多少,该怎么办?(2)出示一个小杯子。

(3)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看看各能装满几小杯,来比多少。但同时操作麻烦,费时,容易将水洒出来。(4)出示一个大杯子。

(5)再思考:加一个更大的杯子,怎么利用一大一小来比较更多的水的多少?

(6)引导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将小杯中的水倒进大杯,每倒一杯水则标记一条刻度线,直至刻度线标记至大杯最高位置。制作一个刻度杯之后,再来比较水的多少。(7)小组成员合作制作刻度杯

(8)用自制的刻度杯,比较水的多少。

(9)说一说刻度杯的优点以及生活中的“刻度杯”及用途。

(三)整理,下课

第3课 小水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并能举例说明。初步了解人类科学利用流水的历史。

2.科学探究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教材图示,小组同学分工合作制作小水轮模型; 能对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做出设想,并用实验证明。3.科学态度

积极思考、大胆设想;注重实践,尊重事实;能意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初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4.认识到人类利用小水轮帮助工作,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捷。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制作小水轮的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与流水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前面我们认识了水,那么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机械装置,它可是我国古代先民们的伟大发明呢,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二)新课学习1.猜一猜

(1)展示水轮图片,让学生回答它是什么。(2)提问:它是怎样转动的? 2.制作小水轮

(1)分发资料包,每小组一套。

(2)展示小水轮完全组装好之后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小水轮的各个部位。

5(3)教师一边演示安装过程,一边指导学生组装水轮。3.让小水轮转起来

(1)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呢?(2)小组进行实际操作验证。

(3)小结:小水轮是靠流水的力量转动起来的。(4)提问:怎样让小水轮转得更快呢?(5)小组交流并实际验证。

(6)各组分享交流和实验结果,教师总结。4.流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1)依次出示课本上的三幅图,让学生描述图片内容。

(2)教师补充描述图片内容,并说明流水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 空气 第1课 哪里有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

2.科学探究

能借助其他物体(塑料袋、气球、扇、水等)直接观察空气,在观察空气的活动中,会利用提供的器材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能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表达和描述实验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对周围的世界的探究兴趣,学会用证据说明问题,体会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薄而透明的塑料袋(不能漏气)3个、扇1柄、气球3个、泡沫塑料1块、粉笔1支、碎砖块1块、海绵1块、小卵石1枚、水槽1个、矿泉水瓶1个、手钻1支。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说它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二)新课学习1.袋子里有什么

(1)展示3个塑料袋(袋口用细绳捆紧),第一个塑料袋空的,不装肉眼可见的东西;第二个塑料袋装一些水;第三个塑料袋装一个苹果。

(2)提问:第二个袋子里有什么?第三个袋子里有什么?(3)提问:第一个袋子里有什么?怎么证明?

7(4)学生讨论,想办法(看、捏、扎个小孔听声音、浸入水中松口子冒气泡等办法)

(5)师生共同验证。

(6)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得到,听得到,借助水甚至能“看”到空气(气泡)。

2.找空气

(1)提问:怎样可以找到周围的空气?

(2)用塑料袋、扇、气球、杯子、水槽、注射器等找空气

例如:吸管完全插入水杯,对着吸管吹气,发现许多泡泡不断出现。

对着空气球吹气,能将气球吹大。

将充入空气的注射器插入水槽,并推动注射器,发现出现泡泡。(3)用泡泡图整理:哪些方式能让我们找到空气?

(4)设计实验,发现泡沫塑料块、粉笔、小卵石、碎砖块等物体里的空气(5)把猜想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第3页下方表格的预测那一行内。(6)验证实验结果,并将验证的结果填入活动手册表格的结果那一行内。(7)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空气。3.拓展

(1)在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空气,人们叫它大气层。(2)教师简单介绍大气层的作用。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认识空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2.科学探究: 能像观察水那样运用多种感官对空气进行观察,并能描述空气的形态特点。

3.科学态度: 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4.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塑料袋、扇子、书本等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空间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是什么样的呢?

(二)新课学习1.空气是什么样的?

(1)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知道?

(2)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提示可按照观察水的方法观察空气。2.观察空气

(1)引导学生像观察水那样去观察空气。例如颜色、形状、气味等。(2)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是怎样观察空气的,并说明空气是什么样的。(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过程和结果。

(4)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空气的特性,并与水的特性做类比。(5)引导学生对空气的形状进行重点探究。(6)提问:空气有固定形状吗?你是怎样发现的?

(7)小结:空气是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无固定形状的气体。3.读一读

(1)展示教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教材文字。(2)保护大气环境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 小风车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空气能够流动,有力量。

2.科学探究

利用剪刀和简单的材料来制作小风车。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3.科学态度

对科学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4.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可以用科学技术来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5厘米×5厘米的绘图4-6张、图钉4-6枚、小木棍(或竹筷)4-6支、小剪刀、电风扇等。

教师准备材料:人们利用风车的科技史图文资料或视频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做好的小风车。问同学们玩过小风车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小风车吧!

(二)新课学习1.制作小风车

(1)看图,说出制作步骤。

(2)让学生拿出小风车资源包,清点一下各个小部件是否齐全。(3)教师演示折纸、剪纸、组装技能,并进行安全教育。(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5)同桌之间互相帮助,做出小风车。

10(6)展示自己制作的小风车。2.让小风车转起来

(1)提问:我们玩小风车时,是怎样让小风车转起来的呢?(2)学生回答,并进行演示。(3)提问:怎样让小风车转得更快?

(4)打开风扇,风速调至低档,让纸风车靠近风扇。(5)让学生上来演示。

(6)想一想:小风车转起来说明了什么?

(7)学生作答,教师总结。例如:空气流动使小风车转起来。3.读一读

(1)展示教材16页风车图片,学生自行阅读。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三单元 形形色色的动物

第1课 常见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说出身边常见动物名称,观察并描述周围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说出这些动物外在显著特征。

2.科学探究

继续体验户外调查,不断发展观察、描述、记录能力。3.科学态度

能悉心发现周围生活的动物,对认识不同的动物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发现动物外在显著特征;能如实进行描述。

4.STSE 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保护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动物识图认读卡片;每个学生自带的一种身边动物的卡片;户外调查使用的放大镜、小铲、捕虫网。

教师准备材料:录制户外动物发声的手机或录音笔(遇适宜时机可使用)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除了我们人类,还有许多动物和植物也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动物吧!

(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动物

(1)依次展示课本18页的9种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说出动物名称。(2)教师揭示正确的动物名称。(3)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

12(学生用自带卡片介绍)2.调查周围的动物

(1)提问: 校园中有常见的动物吗?可能有几种?可能在哪里?(2)分好小组,明确组长的职责。明确校园调查任务。(3)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动物调查。

(4)汇报:校园里有哪些动物?你在哪里发现它们的?用什么方式记录的?(5)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

(6)提问:你在动物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是什么样的?(7)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进一步提问,并且做总结和补充。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观察身边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猫和鸡等常见动物的外部主要特征。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发现几种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并能做简单的记录、进行简单的描述。

3.科学态度

对常见动物有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和分享。4.STSE 认识到要保护身边的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有关猫和鸡生活习性的彩色卡片。有养猫养鸡的学生课前准备能展现它们更多有趣之处的视频、PPT或者照片。

教师准备材料:实物投影、猫和鸡外形与典型生活状态的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动物,今天我们主要了解家中饲养的两种动物。

(二)新课学习1.观察猫

(1)观察猫的外形

看看猫的样子,找找它的长相有什么可爱的地方?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2)观察猫的进食、捕食以及猫的运动特点(3)观察猫的生活习性

14(4)提问:你家里或邻居家有猫吗?你还观察到了猫的哪些特征?(5)提问:关于猫,你还知道些什么?

(6)小结:我们发现的猫的可爱之处、有趣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都可以算作猫的特征。

2.观察鸡

(1)观察鸡的外形

我们按照观察猫的顺序来观察鸡。

(2)观察鸡的进食、觅食以及鸡的运动特点(3)观察鸡的生活习性

(4)提问:你家里或邻居家有鸡吗?你还观察到了鸡的哪些特征?(5)提问:关于鸡,你还知道些什么?

(6)小结:我们发现的鸡的可爱之处、有趣之处、印象深刻的地方,都可以算作鸡的特征。

3.拓展交流

观察更多常见的动物,记录自己的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3课 动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如都能自由运动、都要吃食物。能用多种方式描述生活中常见动物的特征。初步了解动物的简单分类。

2.科学探究 通过猜动物的活动,逐步形成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能力,利用不同方式描述观察到的动物特征;通过找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通过给动物分类的活动,训练利用多分法分类,巩固对动物共同特征的理解。

3.科学态度

细致观察,乐于用不同形式描述动物特征;尊重他人的描述,积极进行分析判断;给动物找共同特征和分类活动中,能积极思考、表达想法。

4.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人手一个动物头饰,动物各不相同,涵盖各种运动方式和不同食性。

教师准备材料:看局部特征,猜动物名称的PPT;各种动物吃食物、运动的PPT。

三、教学时间(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黑眼圈,黑耳朵,黑色绒衣,白背心,胖胖乎乎真可爱,叫猫叫熊都不对。

提问:你知道是什么动物吗?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二)新课学习1.猜动物

(1)展示梅花鹿的局部图片和整体图片,提问:梅花鹿有什么特征?(2)展示孔雀的局部图片和整体,提问:孔雀有什么特征?

(3)让学生猜谜语:脚趾像扇子,嘴唇像钳子,赛跑别找它,游泳是尖子。(4)学生猜出谜底后,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5)指出谜底是鸭子,展示关于鸭子的图片。

(6)让学生猜谜语:黑背白肚皮,一副绅士样,两翅当划桨,双脚似鸭蹼。(7)学生猜出谜底后,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8)指出谜底是企鹅,展示关于企鹅的图片。

(9)让一个学生模仿某种常见的动物,其他学生猜他模仿的是什么动物。(10)提问: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11)小结:动物各有不同的特征,根据特征可以辨认它们。2.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1)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上面的4张图片。

(2)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干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做什么”的形式去描述。

(3)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鱼在游、马在跑、鹰在飞、袋鼠在跳跃。(4)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5)小结:它们都能自由运动。(6)提问:那其他动物能自由运动吗?(7)让学生举例回答。

(8)依次展示课本23页下面的4张图片。

(9)提问:图中的动物在吃什么?提示学生用“什么在吃什么”的形式去描述。

(10)展示对4张图片的描述:牛吃草、鸟吃虫子、猴吃果子、青蛙吃苍蝇。(11)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12)小结:它们都要吃食物。(13)提问:那其他动物要吃食物吗?

(14)小结:动物都要吃食物,一般都能自由运动。3.给动物分类

(1)打开课本24页。

(2)分组,依次认识小朋友头上的动物。

(3)提问: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它们属于什么队?这是按照什么给动物进行分类的?

(4)提示:按照动物的运动方式分类。(5)提问:还可以怎样给这些动物分类呢?

(三)整理,下课。

第4课 动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物。

2.科学探究

发展搜集整理资料能力,发展表达与交流能力。3.科学态度

乐于搜集有关动物帮助人类做事的事例,并积极主动与他人分享;逐步树立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需要我们珍惜和爱护。

4.STSE 了解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和动物也有密切关系;认识到要保护身边的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材料:提前布置任务,搜集有关动物帮助人做事的事例,动物和人友好相处的资料。

教师准备材料:警犬缉毒防爆、骆驼运送人员物资、雪橇犬运送人员物资,大象驮载人员货物过河等图片或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动物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二)新课学习

1.说一说动物和我们的关系(1)整体出示教材中的六幅图

(2)学生分组活动,边观察图,边依次说说图片中是什么动物,在做什么?从图中,能不能看出它们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

(3)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动物和我们的关系作为核心圆圈,由此辐射出不同方向上的圆圈,圈中分别标明人的吃、穿、行走、劳动等。

18(4)提问:我们能为动物做些什么呢?

(5)小结:动物帮助了我们,我们也要善待动物。2.讲一讲人和动物的故事。

(1)提问:你听到过身边人和动物的故事吗?(2)提问:在故事书中你读到过人和动物的故事吗?(3)一起阅读课本26页中《搜救犬的故事》。(4)提问: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5)说一说人和动物的其它故事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各种各样的植物 第1课 常见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说出身边常见植物名称,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长着植物,初步发现并描述一些植物外在显著特征。

2.科学探究

在户外调查活动中,不断发展观察、描述、记录能力。3.科学态度,STSE 能悉心观察周围生活的植物,对认识不同的植物充满兴趣。能积极主动发现植物外在显著特征;实事求是地进行描述。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材料:各种植物识图认读卡片;每个学生自带的一种身边植物的卡片,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材料:李时珍事迹PPT(图文并茂),“认识常见植物”9种植物放大的、带有完整图片的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用PPT展示科学家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2.这节课,我们开始认识常见的植物。

(二)新课学习1.认识常见的植物

(1)图中是什么植物?你在哪里见过这些植物?(2)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9种植物。(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图1的植物是南瓜。可以在菜地里见到南瓜。(4)针对其余8种植物,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

(5)小结:南瓜、菠萝、白菜、水稻、向日葵、芦苇、牡丹、白杨树、橘子树,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植物。

(6)出示更多其他常见的植物的图片。你还知道哪些植物?(7)指导学生认识其他常见的植物。2.调查周围的植物(1)明确调查任务

提问:a.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植物?

b.校园里的这些植物分别都有哪些特征?(2)交待调查注意事项 a.爱护校园环境 b.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调查。(4)完成调查任务之后,就地围坐,分组汇报本组观察的植物。

(三)整理,下课

第2课 观察身边的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狗尾草和柳树的外部主要特征。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发现狗尾草和柳树的主要特征,并能做简单的记录、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常见植物进行分类。

3.科学态度,STSE 对身边常见植物进行观察、比较、分类,乐于记录,乐于分享。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材料:提前采集的狗尾草全株;分类活动中的各种植物图片;放大镜;拓印树皮或树叶用的纸笔。

教师准备材料:实物投影;PPT:狗尾草图片,柳树全貌、柳叶、柳树外皮的图片;分类活动中的各种植物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狗尾草和柳树条,引导学生观察。

(二)新课学习1.观察狗尾草(1)出示狗尾草

(2)操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狗尾草的主要特征。

(3)指导:狗尾草的花是毛茸茸的,像狗尾巴,摸起来有点扎手,叶子是细长条形等,可用看、摸、拉等方法观察狗尾草。

2.观察柳树

(1)出示柳树相关诗句:《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2)出示柳树图片和柳树条

(3)展示:用蜡笔顺着柳树裂纹方向涂的图片。(4)操作: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出柳树的主要特征。

(5)指导:柳树的树皮上有竖着的裂纹;柳树的枝条细长而低垂,无毛;叶片是线形,两端尖,边缘有小锯齿,表面是浓绿色,背面是绿灰白色,两面均平滑无毛。可用看、摸、画等方法观察柳树。

3.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出示李时珍与《本草纲目》图片

(2)简单介绍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观察、辨别了上千种植物,在《本草纲目》里还给植物进行了分类。

4.给植物分类

(1)出示教材中6种植物的图片,并指导学生认识这6种植物。(2)按照不同的生活环境,给6种植物进行分类。

(3)指导:生活环境分为水生和陆生,水生植物有莲、红菱,陆生植物有菊、玉米、松树、椰子树。

(4)提问:你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吗?与同学们交流。(5)分组交流。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3课 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植物对人类有很大帮助,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植物。认识家乡代表性的植物,并了解它与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调查、归纳、分类等方法多方面了解到常见植物和我们的关系。3.科学态度,STSE 能积极关注当地给人们带来很大影响的代表性植物,爱护植物。

二、教学准备

教学PPT,学生活动手册中《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的选项表,当地有名的植物(辣椒、茶叶、市花等),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东西是用植物做的?植物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植物和我们。

(二)新课学习1.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

(1)依次出示棉花、水稻、果蔬、树木等不同植物的图片。(2)说一说:这种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3)依次出示教材所画的棉衣、棉袜等相关图片。

(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中《了解植物和我们的关系》的选项表。

例如:衣(棉衣、棉袜):棉花

食(面条、包子):水稻 食(烹饪食材):果蔬

住(桌椅):树木 行(木船):树木

2.调查当地的植物

(1)提问:你家里田园或者盆栽里面种了什么植物?

(2)提问:这些植物是用来做什么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3)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植物?它们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4)教师拿出当地的植物,向学生介绍其特征以及与我们生活的关系。(5)教师出示采茶、摘辣椒、市花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几种植物,并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与我们的关系。

例如:

湖南人爱吃辣椒,辣椒是湖南各地都种植的一种植物,辣椒也是一种经济作物,出售外地,甚至远销国外。

长沙市的市花是杜鹃花,湘潭市的市花是莲花等。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五单元 纸飞机 第1课 折纸飞机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纸飞机的折法,比较纸飞机不同的飞行情况,发现其问题所在。2.科学探究

学生能利用设计图纸,折出纸飞机;能比较、分析纸飞机飞行状态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不断试验、优化作品的科学态度,体验成功的喜悦,愿意与他人合作,能重视试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认真分析其原因。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普通白纸、彩色纸、记录笔等 纸飞机设计图课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纸片,真神奇,折成一架纸飞机。我们和你做游戏,全都乐得笑嘻嘻。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折纸飞机。

(二)新课学习1.怎样让纸飞得远

(1)创设需求情景。如出示一张彩色的纸张,问学生怎样才可以让纸飞得远。

(2)方法讨论与交流。比如,吹、抛、做成纸飞机等。(3)鼓励学生用吹、抛的方法演示,观察飞行的状态。2.学折纸飞机

26(1)出示纸飞机设计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说一说纸飞机的折法(渗透工程与技术需要设计的环节)。

(3)讨论:折纸飞机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比如要对齐四个角,要对准中线折叠等。)

(4)分发纸张,模仿设计图,按步骤折纸飞机(渗透标准意识)。(5)说一说折的纸飞机的样子(形状和结构的变化)。3.试飞纸飞机

(1)讨论:试飞纸飞机,需要按照什么规则进行?怎么记录飞行状态?(2)交代注意事项:在指定区域内开展活动,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开展活动。地点选在空旷的草坪或操场。

(4)完成试飞活动,教师带领排队返回教室。(5)说一说:你的纸飞机遇到了什么问题?

纸飞机一飞就散开了,总是拐弯,总是往下栽等。

(6)想一想:比较飞得远的纸飞机和出问题的纸飞机有什么不同?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三)整理材料,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的纸飞机,并要求妥善保管好。(2)同学间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第2课 改进纸飞机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到通过添加配重、修改机翼、改变纸飞机的材料等方法可以改变飞机的飞行状态,影响纸飞机的飞行效果。

2.科学探究

明确评估需要标准的重要性,通过比较评估改变配重位置、机翼、不同材料的纸飞机的飞行效果。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多角度、多方式调整、试验、优化作品的意识。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科技的进步是一个不断根据人类需求而改进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

普通白纸、薄纸、厚纸、牛皮纸等不同纸张,回形针,记录笔、剪刀等 教学用课件:纸飞机的不同折法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在上节课折出的纸飞机的基础上,改进纸飞机,让纸飞机飞得更好。

(二)新课学习1.想办法改进纸飞机

(1)提问: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改进纸飞机?

(2)学生回答之后,依次出示教材图片,同时按改进方法调整各自的纸飞机,并不断试飞。

例如:改进机翼形状,改进机翼角度,适当配重,改变纸张等。2.比一比谁的飞机飞得远

(1)讨论竞赛的规则。同一个起点,往同一个方向投掷纸飞机。

28(2)选举发号、裁判、记录员等,或小组内分工。

(3)小组内推选参加班级竞赛的同学,正式比赛,看谁的飞机飞得远。(4)分享经验,为继续改进作准备。

例如:顺着风投掷,选用不同的折法,采用画报纸等。3.飞机的发展史

(1)解说飞机的发展过程。

(2)展示各种改进后的飞机的图片,提示随着需求的增多和科技的发展,研发、生产不同种飞机的技术越来越成熟,飞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大。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篇:人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 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找空气

教学过程

一、猜谜

1、让学生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离不了。

2、引出课题:空气在哪里?是什么样呢?

二、找空气

1、要研究空气,先要找到空气,你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

生汇报

2、组织学生收集空气。

到小组想去的地方用保鲜袋收集空气。

通过在不同的地方找空气,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周围有空气。

三、观察空气

1、提出问题:空气找到了,小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法,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它?

2、分组观察,通过亲身的观察和感受,学生用眼、耳、舌头 等感官非常自然轻松地来了解空气的特点。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小结:空气没有颜色、透明的、3、感受空气的流动性: 观察空气并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先将气球吹涨,再对着自己的手或脸放气。你有什么 感觉? 说出自己的感受。

4、归纳: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味道、没有气味、能够流动的一种气体。

四、到处有空气

1、空气是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的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空气的存在呢? 个别回答并演示方法。

开拓学生思维,例如你怎样证明这个气球里有空气呢? 观察实验现象。

2、演示实验:将气球放进水中。

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现 象?说明了什么? 个别回答

4、出示实验材料,你猜它们里面有空气吗?怎样证明?

学生填写猜测,引导学生学习证明空气存在的方法。放手让学生探究,物体里有无空气。

4、小组讨论并回答。分组实验并填写实验现象及判断结果。

汇报实验结果,有不同结果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习惯。可以重做一次。

五、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2、回家之后,将今天的海绵或别的物体里面有空气的实验做给爸爸妈妈看。回答 让学生对所学东西做个回顾。使学生将科学带回生活中,也引起家长对科学的 注意和重视。

纸风车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装可以转动的风车。

2、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它可以推动物体.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材料准备: 剪刀、折纸、大头针、铅笔(带橡皮擦)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出谜面

2、谈话:你知道风的什么知识?

3、提出问题: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

二、风的形成

1、出示一个充满气的气球,提出问题:气球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2、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将气球嘴对着手或脸进行慢慢放气,注意手或脸的感受。通过触觉亲身感受风的形成。

3、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风是怎样是形成的?

学生交流实验

小结:空气流动形成风 感受并讨论风形成 的。

三、做风车

1、出示一个风车:你能使它转动起来吗?

学生个别上来 发散学生思维 小结:风可以使风车转动。

2、想不想做一个风车?会不会做? 学生学会做风车,并演示方法。

老师提醒要注意的地方:用剪刀、大头针的安全;剪的位置; 学生说做风车的方法。

3、发大头针,做风车,巡视,个别指导。

4、组织学生玩风车

四、各种各样的风车

1、出示各种各样的风车图片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在玩中调试风,体会风有力量。

2、提出问题: 这些风车有什么用途? 学生回答、你知道我们人类利用风的例子吗?

学生讨论交流

五、巩固与拓展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自主回 让学生学会提 问。

2、关于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知道的? 学生思考,回答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二、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我们周围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

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外 能道形说植等

出物内

周的容

围特。

常征

见包

植括

物颜的色

名、字气

。味

、3、知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看花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看花认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

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看茎认植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

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体会与反思:

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第三篇: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激发学生探究空气的欲望。教学重点:探究空气的特点 教学难点:空气能够流动。

教学材料 准备分组材料:保鲜袋、橡皮筋、气球、烧杯(250ML)、粉笔、泥块、海绵、毛巾

演示材料:打气筒、气球、水槽 找空气 2018、3、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

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喜欢进行小实验,探究空气的秘密。

教具准备:砖块、土块、海绵、塑料袋,水槽、杯子。教学过程:

一:让孩子知道空气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鼓的。师:小朋友塑料袋里装的什么呀? 生:空气。

师:空气宝宝,我好想跑出去和小朋友玩一玩…… 让孩子自己说出空气的特点。二:做实验证明被杯子里面有空气。

(1)在玻璃杯里放入面巾纸,将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过一会将杯子垂直拿出来,杯中的纸没有湿。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2)同样做实验,这一次杯子斜斜的插入水中,这一次纸湿了,为什么?幼儿猜想,教师最后总结原因 三:学生自己找空气。

(1)同学们,杯子里面有空气,哪里还有空气呢?(2)哦,这么多地方有空气,那教室里哪里有空气呢?(3)那外面哪里有空气呢?(4)原来啊,到处都有空气。拓展活动:

1、“抓空气”游戏结束本次活动(记住塑料袋用完不要乱扔呦。)

2、想一想,哪件衣服里面空气多。教后记:

2、认识空气 2018、3、12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

3、培养学生积极去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空气的特征和重要性。难点: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学生绿化树木能净化空气。教学准备:

塑料袋,空玻璃瓶,两只蜡烛,火柴,气球等。教学过程:

1、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

(1)请学生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气球都鼓起来。(不能装东西)

(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学生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2、认识空气

(1)让学生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会因缺氧而死。实验:空气助燃

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教师小结:

1、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

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你还知道空气有那些用处?

2、空气和水有什么区别?

教后记:纸风车 2018、3、1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学生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难点:感知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教学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小木棒,安全剪刀,纸风车作品。2.大风车片头曲音乐。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风车。

二、探索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学生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学生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4、让你自己制作的风车转起来吧。拓展活动

1.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2.找一找,哪些地方用到了风车。教后记

单元总结

第二单元 认识周围的动物

单元备课:

《认识周围的动物》这一单元让学生认识动物并了解其相关特性。通过调查、阅读、模仿,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材料和表演的能力。通过对动物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的热情。本单元由:常见的动物、动物的反应、动物的运动、小动物找妈妈这四课组成。

4常见的动物 2018、3、26 教学目标

1知道周围有多种多样的动物,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有的动物生活在水中,有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4增强对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保护意识。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小猫、小狗、小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介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知道在自然界生活着许多动物。

教师总结,板书课题:常见的动物 二探究活动

(一)说一说它们的名称,找一找它们的特征 1说一说自己熟悉的动物的名称

教师提出要求:说一说你们知道的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提醒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动物 2说一说这些动物的名称和特征。

(1)观察图片,说出动物的名称。

教师出示大熊猫、燕子、蝴蝶、金鱼、青蛙的图片,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些动物的名称。学生回答。

教师纠正学生的错误,并及时评价。

(2)小组交流动物的特征。教师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内学生要分工明确;观察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描述动物的特征。

小组活动,动物巡视指导。(3)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介绍动物,例如:模仿该动物的叫声和动作。教师要及时规范学生的描述,并适时让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指导学生描述多种 动物的特征,例如:大熊猫的毛有黑白两色,耳朵和眼睛都是黑色的;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蝴蝶的翅膀有多种花纹……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3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师通过出示法律条文让学生意识到野生动物是受法律保护的,每个人都应该保护野生动物和他们的栖息地。

(二)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1说一说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动物生活在哪里吗?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师生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2说一说其他动物的生活环境。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名称、外形特征、生活环境、保护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四拓展活动

教师给学生布置课下拓展探究任务,指导学生采取观察绵羊和山羊的图片和视频、实地观察、查找课外读物等方式,分析两种动动物的不同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后记

5动物的反应 2018、4、2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会对食物、气味、声音、天气变化等作出反应。2在教师指导下,预测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3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动物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4增强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2.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教学准备: 准备胡萝卜、菜叶、苹果、糖、面包、洋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角马迁徙的视频。

教师提出问题:角马为什么要迁徙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动物为了生存,会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导入课题:动物的反应。二探究活动

(一)蚂蚁吃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蚂蚁吃东西吗?它们喜欢吃什么?

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蚂蚁吃东西的情景。

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蚂蚁会爬向哪种食物,让学生说一说预测的依据。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测:蚂蚁会爬向糖果,因为蚂蚁喜欢吃甜的东西。

教师播放蚂蚁选择食物的视频,验证学会的猜测。教师总结:蚂蚁会对食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二)预测它们会有什么反应。教师提问:同学们家中养过金鱼吗?给金鱼喂过食吗? 学生介绍自己喂鱼时的情景。教师搬出准备的鱼缸,让学生预测向鱼缸里撒食和敲击鱼缸两种情况下金鱼的反应。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向鱼缸里撒食,金鱼会游向食物。注意:不要撒太多的鱼食。

教师敲击鱼缸,金鱼会表现为到处游动。注意:敲击鱼缸时,用力不能太大,不要让金鱼受到太强烈的刺激。教师总结:金鱼对食物、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教师拓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对食物、声音做出反应?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蚂蚁、金鱼等动物对食物、气味、声音的反应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小动物方面说说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四拓展活动

教师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蚂蚁、燕子、鱼等动物快下雨时做出的反应,完成活动手册中的相应内容。教后记

6动物的运动 2018、4、9 教学目标:

1知道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动物主要靠四肢、翅膀等运动。

2在教师指导下,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进行排序。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动物的运动方式表现出探究兴趣。

4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教学准备:

搜集动物的图片、长颈鹿在草原上悠闲行走的图片、鸟在天空中自由飞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谜语:“铁嘴弯弯眼雪亮,海阔天空任飞翔。捕捉老鼠除虫害,不怕虎豹和豺狼”。学生回答是:“鹰” 板书课题:动物的运动 二活动过程

(一)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说一说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说一说动物的名称和它们是怎样运动的,例如:鱼在水里游泳,鸽子在天空飞行…… 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能模仿这些动物的运动吗? 教师指导学生可以戴动物头饰进行模仿,例如:用衣服模拟鸟的翅膀。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模仿,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分别展示,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出示动物运动的视频,学生观察动物的运动。教师总结:动物的运动方式有飞行、游泳、奔跑、爬行等,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

(二)动物主要靠哪些部位运动? 1找一找动物的运动器官。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找出动物靠什么运动的。学生小组内交流。

小组展示:猎豹靠四肢运动,海鸥靠翅膀运动…… 教师指导学生将动物的运动器官在活动手册中用“○”圈出来。

教师强调鸭子和螳螂的运动器官主要是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是靠足运动的。2教师拓展:蜗牛、鱼等动物靠哪些部位运动? 教师补充腹足、鳍的相关知识。

(三)动物运动会

1教师创设情境: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乌龟、蜗牛、兔子3只小动物要参加比赛。想一想,它们谁跑的快。学生根据经验说出3中动物运动的快慢:兔子跑的最快,蜗牛跑的最慢。2模仿动物的运动

教师出示比赛规则: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模仿动物的运动。例如:乌龟爬行,蜗牛蠕动,兔子蹦蹦跳跳等。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运动的快慢给小动物排序。

教师出示探究技能:按照动物运动快慢排列,就是排序。3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更多的排序方式。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还可以按大小、体重、颜色、寿命长短等进行排序。

(四)说一说,它们还可以怎样运动

教师创设情境:要开运动会了,猴子和青蛙忘记了填报名表,大家能帮它们填一填吗?

学生从游泳、爬行、行走、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项目中挑选猴子和青蛙可以参加的项目。

师生交流选择的项目是否合适,例如:猴子可以跳跃、攀爬,但不能游泳。

教师出示猴子和青蛙运动的视频,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教师总结:同一种动物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从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运动器官、排序方式、小组合作等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松鼠、蜜蜂等动物,探究它们的运动。教后记

7小动物找妈妈 2018、4、16 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指导学生说一说是哪些外形特征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的。引出标题:小蝌蚪找妈妈。

二活动探究

(一)谁是小鸡的妈妈 1通过外形特征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小鸡与鸭、鹅、公鸡、母鸡的外形特征,找到小鸡的妈妈,学生找出母鸡是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说说理由。

学生回答:小鸡和妈“嘴”都是尖尖的…… 2通过其他证据找小鸡的妈妈

教师指导学生思考:母鸡一定是小鸡的妈妈吗?还有没有别的证据?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母鸡下蛋、小鸡出壳的图片,让学生明确“母鸡是小鸡的妈妈”最有力的证据。

3教师总结:要从多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它们的妈妈是谁? 1帮小鸵鸟和小山羊找妈妈 教师出示小鸵鸟和小山羊的图片,指导学生参照小鸡妈妈的方法,通过比较外形的相似的方法来找一找它们的妈妈。

2帮蚕和蝉的幼虫找妈妈

教师出示蚕、蝉的幼虫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妈妈是谁。

教师借助视频展示蚕和蝉的发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蝉幼虫的妈妈是蝉的成虫,蝉的妈妈是蚕蛾。

教师总结: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妈妈,动物能通过下蛋或直接生小动物的方式繁殖后代。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相似;有些小动物和妈妈外形不同,但长大后会和妈妈相似。

三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说一说怎么样能找到小动物的妈妈,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教师指导学生课下观察孔雀和鸳鸯的外形特征,区分动物爸爸和动物妈妈,将活动结果填写在活动手册中。

教后记:

单元总结

第三单元 和植物握个手 单元备课: 《常见的材料》这一单元

让学生意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一些常见材料。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如何更加有效的额使用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本单元由:布料、塑料、石头这三课组成。我们周围的植物 2018、4、23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

3、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周围的植物

1. 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 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

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

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

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

三、拓展活动

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后记看花认植物 2018、5、2

一、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花。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

(二)、学习新课

1、认一认植物的花 出示几种花

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

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 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3、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 学生互相交流

三、拓展活动

1、看 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 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

四、总结:

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

五、拓展活动

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教后记看叶认植物 2018、5、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

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

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

温馨提示 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 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

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

一、辅助环节:

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

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 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

(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

(二)观察植物的叶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 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

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

二、小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 生:爱护它,不破坏它。

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

三、拓展活动

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 教后记看茎认植物 2018、5、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

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

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 活动准备:

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

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讨论:

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

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

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

(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

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

四、拓展活动

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

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 形态各异 教后记

单元总结

第四单元 土壤与动植物

单元备课

《土壤与动植物》这一单元引导学生 能到室外来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体会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土壤中的小动物和土壤污染的危害,学会珍惜土壤,爱护土壤。本单元由:我们周围的植物、土壤与植物、蚯蚓的家、土壤中的小动物这四课组成。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

3、愿意在观察土壤与植物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交流,体验其中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教学准备:搜集一些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初步认识土壤与植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并做好记录。活动一:自学指导:

小组内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的图片 分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活动二:自学指导:

1、交流搜集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资料。

2、“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

二、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课后作业)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蚯蚓的家

教学目标:

1、知道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初步认识动物和土壤的关系。

2、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3、能在研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的过程中表现出探究的兴趣,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愿意倾听,乐于表达,在探究中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爱好身边的动物。教学准备:蚯蚓图片、干土、湿土。教学过程:

一、观察蚯蚓,知道其外形特征。

1、图片导入:小朋友们,图上有什么?(蚯蚓。)师: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泥土里。)

2、观察蚯蚓的外形特征。师:你说的太对了。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呢?(蚯蚓的身子是长长的。)

3、教师小结:蚯蚓的身体又圆又长,像细细的管子,而且身体滑滑的,软软的有许多节组成。它与其它动物不一样,没有眼睛、鼻子、耳朵,也没有脚,它靠身体一伸一缩向前蠕动的,有时还会把身体卷起来。

二、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生活环境。

师:我们知道了蚯蚓的样子,小朋友,你们知道蚯蚓生活在什么地方吗?(蚯蚓生活在泥土里。)

师:蚯蚓为什么喜欢这个地方呢?(蚯蚓喜欢泥土里,因为泥土潮湿。)

三、了解蚯蚓与人类的关系。

1、师:我们知道蚯蚓生活在哪里,它对我们有没有什么作用呢?

(蚯蚓喜欢在土壤中钻洞,能帮人们松土,它是松土能手呢!)(它的粪便是好肥料,能使庄稼会长的壮。)

2、师:蚯蚓真了不起,它还有许多本领呢!用蚯蚓能干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蚯蚓还可以做中药为人们治病,解除病人痛苦。它还是鸡、鸭等许多小动物的饲料。蚯蚓还能做许多食品呢,蚯蚓饼干,蚯蚓罐头,蚯蚓菜肴等。

3、师:蚯蚓太了不起了,它的本领可真大呀!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教育幼儿如何保护蚯蚓。)

四、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雨后去观察蚯蚓,说一说有什么发现。教后记土壤中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中生活着的动物,初步认识土壤和动物的关系。

2.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感官或借助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并做好记录。

3、在研究土壤中的小动物的活动中,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4、关爱生命,珍惜土壤资源,热爱大自然。课前准备:搜集土壤中小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导言:小小的蚯蚓,泥水里有,花鸟市场有,渔具商店有,甚至饭桌上也会有,人们用它来喂鸡、喂鱼、做药,直至人类的食品。可见它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的朋友;此外,蚯蚓在生物演化史上还占有一席之地,它的许多形态结构在更高等的动物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反映,因此,研究蚯蚓和生活习性,学习有关蚯蚓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一章我们学习土壤中的小动物,就是以蚯蚓为代表的。

二、提出主题,指出探究领域。

1、蚯蚓是大家熟悉的小动物,它生活在土壤中,是不是土壤中只生活着蚯蚓?

2、学生小组合作,汇报结果.注意引导组间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土壤中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三、寻找小动物

1、谈话: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我们要不要去找一找?怎么找,要注意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拓展活动: 到不同的地方去观察土壤中的小动物。教后记:

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单元备课:

《我们的产品》这一单元:让学生了解番茄。并通过自己制作番茄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脑动手能力。通过亲身体验制作小挂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鼓励学生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小挂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单由:番茄与番茄酱、做个小挂钩这两课组成。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产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通信工具等构成了人工世界;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在老师指导下,能从观察、制作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番茄、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了解番茄:(展示图片)

番茄别名西红柿,是全世界栽培最普遍的果菜之一,在蔬菜中素有“维生素含量之王”的美称。番茄美味可口,含有糖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B族维生素、苹果酸和柠檬酸等有机酸以及人体所需的很多微量元素,食用方法可生食、熟食。最新研究表明,番茄中富含的番茄红素具有防癌抗癌、延缓衰老、预防心脏病等作用,番茄的成熟度越高,番茄红素的含量也越高。

2、番茄的生长过程

小组讨论番茄的生长过程,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播放视频:小番茄的生长旅程

小组交流,总结番茄的生长过程——种子入土,生根发芽,长成植株,开花结果。

教师点评、总结

二、我们来做番茄酱:(展示图片)

师:吃薯条时,大家喜欢蘸着番茄酱吃。番茄和番茄酱有什么不同?

生:番茄酱是用番茄加工制成的。

生:将番茄做成番茄酱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它。

教师播放制造番茄酱的视频

学生总结制作流程:洗净、去皮、切块、打碎、熬煮、加佐料、装瓶密封等。

师生一起制作番茄酱。

小组交流制作番茄酱的体会与收获:番茄酱是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师问:还有哪些像番茄酱这样由人加工制作出来的产品? 学生讨论回答: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教师小结:

像番茄酱、苹果酱、梨汁、地瓜脯等这样由人工加工制造的产品属于人工世界。

三、拓展与创新

1、师出示小麦与面粉、树木与木桌、石头与石雕的图片。要求学生举例说出哪些物品属于人工世界,哪些物品属于自然世界。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房子、河流、纺织产品、建筑物等图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属于人工世界,哪些属于自然世界。

2、请同学们在课余与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不同风味的番茄酱并品尝,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及创新意识的情感。板书设计: 番茄与番茄酱

番茄 番茄酱 植物 自然 人工 家用电器 动物 世界 世界 通讯工具 山川 建筑物 河流 …… …… 教后记做个小挂钩

教学目标:

1、知道我们周围的人工世界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

2、能简单讲述小挂钩的设计与制作过程。

3、乐于表达、讲述在设计与制造小挂钩时的创意和想法。

4、初步了解产品的创造动力来源于人们的需求。教学准备:

曲别针、铁丝、铜丝、手帕或毛巾、挂钩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需求

师:最近天气很热,老师带着帽子感觉有点热,放在桌上又怕脏了,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生1:挂起来就可以了。生2:有挂钩才能挂起来。

师:用挂钩挂起来是个好办法。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做一个小挂钩吧。

二、设计与制造

1、设计小挂钩(展示不同类型的挂钩图片)

师:老师找了一些不同类型的挂钩,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 生:用来挂物体的。

师:如果让同学们制作一个简易的小挂钩,你们会怎么做?请同学们先自由选择材料,在小组内讨论,再向老师说说你们的做法。(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生1:我们组准备用铝丝做一个小挂钩。

生2:我们选择曲别针,用它做一个S形的小挂钩。生:3: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个W形的挂钩,可以挂更多的东西。

生:4:如果有更坚硬的东西就好了,这样就能挂更重的东西。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丰富。在做挂钩前,我们应该先进行设计,想一想选什么样的材料更合适,制作成什么形状更实用。下面,我们就动手做一做吧。

2、做个小挂钩

学生动手做小挂钩,教师巡视指导

3、请小组代表介绍自己的产品

生1:我们组是用铝丝做的S形小挂钩,它使用起来很方便,可以挂很多不同形状的物体。

生2:我们用曲别针做的小挂钩,它只能挂住较小的物体,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生:3:我们组是用铜丝做的S形挂钩,铜丝比铝丝、曲别针要坚硬,可以挂更重的物体。

师:每个小组都介绍了自己的产品,还通过检测发现了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改进。那么,生活中的小挂钩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拓展与创新

(教师用课件播放工厂制造挂钩的视频)师:同学们通过观看视频,有什么收获?

1、工厂里制造挂钩的过程和我们一样,都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

2、挂钩是有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属于人工世界的产品。师:同学们说得很棒。产品一般要经过设计、制造、检测等环节,才能投放到市场,供人使用。除了挂钩,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产品是由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教后记

单元总结

全册总结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科学《玩泥巴》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第2课《玩泥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教学重点】

在玩中感受到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

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课件、一个捏好的泥塑。

2、学生材料:每组泥土若干(一次性餐盒分装)、一次性桌布(或旧报纸)1张、一套筛子(3个,筛孔大小不同)、2个塑料盆、一杯适量的水。【教学过程设计】

一、唤起生活经验

1.、小朋友们一定都很喜欢大自然吧!因为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事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几个好伙伴相约一起来到户外去玩泥巴,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泥巴 的?(堆土、浇水活泥巴、捏小乌龟„„)

2、你们玩过泥巴吗?

3、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泥巴”(板书课题),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

[设计意图:交流自己是怎样玩泥巴的,不仅可以调动玩泥巴的经验,也可以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二、筛泥土

1、瞧,我用泥巴捏的小章鱼可爱吗?这是我用我家楼下花园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生:不行,土里有树枝,有石头,会戳到手。生:不行,还要倒点水。

2.、没错,树枝、石头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板书:拣)有些大的土块 要用手捻捻碎(板书:捻)。这样就行了吗?

3、PPT 出示两种土(颗粒大小不同)。

提问:要用泥巴捏造型,你觉得哪一种土更适合?为什么? 生:第二种,更细一点。

4、没错,这是老师处理过的土,才这样细,你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能是一颗颗拣出来 的?你有什么好方法? 生:………

5、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做“筛子”。筛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书:筛)(播放 PPT 或示范)筛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筛的时候手臂可以试着左 右摇摆,幅度不要太大,不然土就洒出来了。

6、我正好有2个筛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孔的大小不同。

7、想一想: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筛呢? 生1: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提醒: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 住小的筛孔。)生2:先用孔大的,再用孔小的。

8、小结一下,想要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呀!(1)(指着板书)“拣”——“捻”——“筛”,筛子从筛孔大的开始用。3个筛子:2个盆,盆交替使用。(2)友情提醒:

分工合作,人人参与。筛完坐正,注意卫生。“筛完”:筛到已经没有太多土漏下来为止。注意:筛子上的颗粒不要倒,就放在上面,筛子放一边。下面就请你们来动动手。

发:塑料餐盒分装的泥土、3个筛子、2个塑料盆。

9、学生操作,老师巡视

10、看一看:3个筛子筛得的土有什么不同? 生:大小不同,筛孔小的筛出来的土就越细。

11、(PPT 出示实验册内容)是的,不同的筛子可以筛出不同的土,请你来连一连,这里有三 个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他们筛土, 分别可以得到下面几号土呢?(学生口答)

12、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物质组成的。

[设计意图:这个一个简单的分离泥土、筛选泥土的操作活动。通过分拣采集来的土壤,将观察目标聚焦于颗粒大小不同的泥土上。再通过筛泥土,发现泥土可以分成大小不同的颗粒。]

三、捏泥塑

1、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行不行。

2、太干了,太松散了,怎么办? 生:加水,像和面一样和泥。

3、水怎么倒?一下全倒进去行吗? 生:不行,要慢慢倒,水多了就稀了。

4、时间关系,如果完全自己来筛出合适的泥土,估计得好半天呢,也需要更多的土,所以今天老师提前筛好了一些,补充给每一组。

5、补充说明:先把盆倾斜过来,把土集中在一边。先倒半杯水,用手将泥和水搅拌在一起,泥团变大后不断捏一捏。可以小组共同捏一个,也可以分成四份,每人捏一个。开始发挥你 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

6、学生操作

7、你发现加了点水的泥有什么变化? 生:加水后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而干的泥土很松散,不能捏成型。

8、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干的泥土加水能和成泥, 泥会表现出与干的泥土截然不同的特点。关于这一点, 直接告诉学生没有意义,而要让他们去做做看。本活动就是通过做泥塑的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泥的特点。同时,通过资料介绍,使学生知道泥塑经过烧制可以变成陶器。]

四、总结与拓展

1、大家捏的泥塑不好保存,就需要再加工,就成了陶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

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

2、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今天一起玩泥巴开心吗?

【板书设计】 2.玩泥巴 拣——捻——筛

第五篇: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1.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器材准备】

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板书设计】 发现物体的特征

看 大小、颜色、形状 闻 气味 两两对比观察法 摸 表面粗糙程度 掂 轻重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21教育网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要认真观察)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利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5.怎样详细记录物体的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

(1)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2)指导学生填写记录表格。6.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2)学生相互评价观察和记录的是否准确。(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

7.出示班级记录表单,交流观察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

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察,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10.通过观察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征?比一比谁描述得最好。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第2课 谁轻谁重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标:

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

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重点:

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可能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程度不同。教学难点:

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 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

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提问:“看一看我们观察过的这些物体,我们怎样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预测物体的重量。

(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一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怎样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示轻重,数字越小,表示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示,最重的,用5表示。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21教育网(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可能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21•cn•jy•com 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

(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示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3.称量物体的重量。

4(1)首先要确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该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

(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

(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

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

1.班级汇总完成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可能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可能都不一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1•世纪*教育网

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程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

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一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一样重吗?学生先相互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可能不同等。2-1-c-n-j-y

五、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板书设计: 2.谁轻谁重 预测 掂量 称量

第3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点:

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难点:

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具准备:

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21教育网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

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6.(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 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板书设计: 3.认识物体的形状

第4课 给物体分类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2.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晰、有序地认识物体。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征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标:

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人们可以利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教学难点:

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教学具准备:

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21教育网 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怎样找到酸奶的)

2.我们也观察了许多物体的特征,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征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察的物体特征)

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

二、给物体分类

1.描述物体特征,确定分类标准。

(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

(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征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

(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首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确定一种相对简单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

(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量改进办法。)

(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

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征。

观察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征?

(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征,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重复)

(2)根据特征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

(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

(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

9(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

(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

(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4.解密活动。

(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

通过观察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征,并说明理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三、交流研讨

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的?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征。

2.根据同一特征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

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 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限。以轻重这一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征,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限,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能进行更准确

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确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限,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

四、完成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 1.学生完成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

设计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填写并修改完善记录的过程就是梳理和总结本课知识的过程,从而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4.观察生活中身边的分类。

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

(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课件演示分别说说是哪些方面的分类,又是如何帮助我们便捷生活的)板书设计 4.给物体分类 特征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

第5课 观察一瓶水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教学重点: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教学难点:

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教学具准备:

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学生观察矿泉水)

二、观察比较水与洗发液 1.观察方法的研究

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可能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怎样比较观察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察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老实的问题)2.学生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看一看

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察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察)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2)闻一闻

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还有什么不同?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 学生提议闻一闻。

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

(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3)摸一摸

教师提示: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一样吗?怎样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

再用拇指摸一摸。

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汇报。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

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

(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过渡: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如果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

三、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1.不同

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察。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

(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

教师板书学生观察结果。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2.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观察、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

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

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

四、完成班级观察记录单和活动手册

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察结果共同完成班级记录单。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3.拓展延伸

回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播放课件,完成信息的整理和摘录)板书设计: 5.观察一瓶水

第6课 它们去哪里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2.能用放大镜观察较小的物体。

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分混合。科学态度目标:

1.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

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点:

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教学具准备:

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 1.问题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征?(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

(3)水还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可能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

(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2.聚焦问题。

如果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21教育网

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 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察,交流汇报。

(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指导要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察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分搅拌,让物质与水充分混合;搅拌停止后,再次观察、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

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将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察结果都要记录下来。(5)学生小组实验观察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

(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愿意来谈一谈?

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播放课件)板书设计: 6.它们去哪里了 溶解

第7课 认识一袋空气 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点:

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教学过程: 教学随记栏

一、聚焦

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

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

二、探索

(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察)

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

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认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4.提问。

(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

(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

(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

(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 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空气?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征吗?(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征?

(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

(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征.(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2)小组内讨论,怎样描述空气的特征。

(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特征的?

学生:“用眼睛观察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一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一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认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征”

三、小结

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察其他的物体。板书设计: 7.认识一袋空气 无色 无味 透明

第二单元 动物 1.我知道的动物

乌鲁木齐市第91小学 杨玲楠 学习目标:

1.尝试学习有序表达一段话——渗透按照先样子后习性的顺序,有序介绍一种动物。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3.认真倾听——注意听介绍,根据听到的信息判断是什么动物;或补充不足的信息; 学习重难点:

1.具体叙述中能说出连缀的话语。

2.抓住动物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特征说一句话或几句话。学习准备:课件 板书设计: 12.我知道的动物 我知道的动物是……

它的(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

它(喜欢什么、爱吃什么、住在哪里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老师来说一种小动物,你们来猜猜看是什么小动物好吗? 它特别可爱,长的又白又胖,有两只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短短的小尾巴,笑起来有三瓣嘴。它最爱吃青菜和胡萝卜,走起路来蹦蹦跳跳。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小动物呢?(兔子)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新的小伙伴,你们认识它们吗? 师呈现多种动物的图片,学生复习动物的名称。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老师刚才是怎么形容小兔子的呢?

1、兔子长的什么样? 2.兔子有什么习性? 它的身体()它喜欢()它的眼睛()它爱吃()它的鼻子()它住在()它的耳朵()它的胆子()它的嘴巴()它走起路来()…… ……

哪位同学能老师刚才那样说说小兔子呢?(师相机在黑板上出示表达的要求“我知道的动物是……”、“它长得……”等,引导学生复述师刚才讲过的内容)

部分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多一点的描述,如“你和这种动物之间发什么过什么好玩的事情?”等。

小结:我们描述一种小动物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动物的样子、外貌

第二:动物的习性(爱好、喜欢吃什么、住在哪里…)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述猫、狗两种动物。

三、拓展训练

将学生分为3-4组,让他们进行组内描述训练,描述老师所给出的动物。师巡视指导。请每组学生派代表描述自己组的小动物,组员可进行补充。(要求学生们必须认真听别组学生的发言)

四、巩固新知,趣味竞答。

同学们,我们刚才描述了那么多的动物,你们记住了多少呢?

每小组派一名学生出来,其他学生进行外貌、特点等描述,但不能在描述中出现动物的名字。该生猜动物名字。猜对最多的小组获胜。(每组猜的都是另外组描述的小动物。)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小动物们,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种小动物呢?它们都是我们的好朋友!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今天认识的小动物们。2.1《校园里的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观察动物,并能描述出它的形状与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去比较,掌握对比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意识到动物之间也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学准备

1.教师提供两种动物,供学生观察。2.观察记录纸。

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与上一课涉及到的科学概念同为生物单元的二级概念。本课的观察对象是可选择的,蚂蚁、蜗牛都是比较常见、容易捕捉、易于饲养的小动物,选取它们为观察对象,可以将学生头脑中以往的经验充分调动出来,提高认知水平。课文中知道较多,呈现出“扶”的状态,让学生在捉、看、研究中收集证据并做出解释,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从前两课到本课,都注重记录、描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懂得在科学研究中要重视收集证据,因为它们是得出结论的依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探究活动 1.观察蜗牛。

(1)谈话:我们先来观察蜗牛(出示蜗牛)。(2)提问:在观察时应该主义什么? 师生讨论后总结出:

A不要发出大的响动,以免它受到惊吓; B不要用手直接触摸,以免它受到伤害;

C静静地观察一段时间,会发现更多的特性(怎样出壳、怎样爬行);

D观察时要把观察到的记下来或画下来。画的时候不光要画它的外形,还要标清它身体的各个部分,一定要画的“像”,不要进行艺术加工。(3)学生观察、记录、展示、交流。(4)研究蜗牛的食性。

(5)研究蜗牛对刺激物的反应。2.观察蚂蚁、观察鱼。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蚂蚁或鱼。

二、概括小动物的共同特征

谈话:我们仔细观察了蜗牛、蚂蚁和鱼,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三、给常见的动物分类

看教科书第21页,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还认识哪些动物?

2、谈话:我们来给它们分类,说说你想怎样分类。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依据。

四、课堂总结

补充讲解英国动物学家珍•古德博士的故事。通过读科学家的故事,了解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出,要像科学家一样继续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

2.4《给动物建个“家”》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要进一步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就需要饲养蜗牛,给蜗牛营造一个栖息地。本课以蜗牛生存需要为暗线,指向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聚焦、研讨、设计、制造蜗牛的栖息地,观察蜗牛在 “家”中的生活情况,观察蜗牛吃食物,发现蜗牛更多的秘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存需求,体会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和亲近小动物的情感。21教育网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对蜗牛的身体构造、运动方式已有一定的了解,自然产生了饲养蜗牛的想法。那么饲养蜗牛,需要准备什么,有些什么要求,蜗牛怎么生活,这些问题会在学生的脑海里迅速出现。但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比较粗浅和零散的,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正向迁移、集体梳理,串联起对蜗牛的整体认识。

材料准备和饲养活动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信等形式把要求传递给家长,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协助。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等平台,引导学生及时交流饲养的过程,引发学生长时间地关注,增强学生观察动物的动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蜗牛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2.蜗牛喜欢吃菜叶等食物,靠齿舌吃食物。科学探究目标

1.尝试用集体的智慧不断修正方案给蜗牛建一个“家”。2.观察蜗牛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它是如何进食的。科学态度目标

1.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2.体会计划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对小动物生活的重要性。【器材准备】

学生:几只饥饿的蜗牛、菜叶、透明盒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蜗牛、微视频、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鸟窝、蜂巢、狗窝等图片。2.蜗牛的家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收集学生饲养蜗牛的照片、文字等信息。3.投影展示同学们饲养蜗牛的图片、文字情况。说一说:在给蜗牛建“家”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蜗牛对环境的要求,如建好的“家”应该放在怎样的环境中,蜗牛的排泄物是否需要处理,如何防止蜗牛爬出去等。4.问题研讨。

(1)你们的蜗牛饲养在哪里?你们给蜗牛喂了哪些食物?你们还为蜗牛做了什么?学生回答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回答有哪些经验值得推广,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想一想,要让蜗牛好好地生活下去,蜗牛的“家”应该是什么样的? 5.教师将学生们的回答汇总成班级记录单。(1)能让蜗牛四处爬行的空间。(2)有它们爱吃的食物。(3)要保持潮湿。

(4)能让蜗牛生活又不让它爬出去。6.让学生把蜗牛的“家”画下来。

二、探索

1.观察蜗牛在“家”是怎么生活的,放入菜叶等食物,观察蜗牛是怎样进食的。

2.提醒学生需要安静细致地观察,如果蜗牛距离菜叶有一段距离,还要提醒学生把蜗牛轻轻地放在菜叶上。

3.给学生一段时间,他们会有新的、有趣的发现,例如蜗牛吃食物时嘴巴和触角的动作,菜叶上留下了爬过的痕迹、吃过的痕迹等等。4.小组活动,把蜗牛进食的情况用图示记录下来。

三、研讨

1.蜗牛生活需要什么? 2.我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板书设计】 给动物建个“家”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是“想一想并画一个蜗牛的„家‟”和拓展活动“引诱并观察蚂蚁”。用简图画一个蜗牛的“家”的活动,这是设计方案的一种形式,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学生充分讨论,整合众多学生想法,完成班级记录单后进行。也可以在讨论之前,先让学生画一画自己之前寻访过的蜗牛、观察过的蜗牛,思考蜗牛需要怎样的生活环境,然后全班达成初步共识,为后续动手操作提供参考。具体可根据本班学生简图记录的能力水平,视情况而定。拓展活动是用蔗糖引诱蚂蚁,观察蚂蚁并跟着蚂蚁找到它的“家”,这是观察蜗牛方法的迁移运用。蚂蚁同样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会活动、需要食物、需要栖息场所、需要适宜的生活环 境等,同样指向对生物的理解。如果使用该教材的地区由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无法寻找到蜗牛,那么课堂中观察蚂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环节和学生记录的内容稍作调整。

2.5《观察鱼》教学设计

【背景分析】:

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深入思考,使学生不仅可提高观察﹑描述动物身体特征及其行为的技巧,而且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可以解答一些他们以前的疑问。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观察时间,有发表自己建议和意见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他们已掌握知识水平,平等地和谐地展开讨论研究,把学习研究的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学生的概念水平和认知能力。本课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对鱼进行仔细观察,开展研究活动,使学生了解鱼的共同特征以及鱼的各部分的作用。本课的教学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鱼

第二部分:了解鱼的共同特征 第三部分:养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鱼的外形、运动等,并知道鱼的共同特征以及养鱼时的注意事项。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获取新知的能力及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认真细致、与人合作、不怕困难的科学态度,体验探究鱼的特征的兴趣,懂得照顾金鱼的正确方法。【教学重点】: 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鱼的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每组两条鱼,一只鱼缸 老师:各种鱼的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游戏:老师这儿有只桶,里面装的会是什么呢?请一个同学上来摸一摸,闻一闻,看一看,描述一下,但不能说出它的名字以及它独有的特征。下面的同学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猜一猜是什么。想不想一起来认识这位小朋友?

(二)学习新课: 认识鱼(发第一条鱼)

提问:领到鱼,你们会怎么观察?

小组分配任务(合作):仔细观察金鱼,把金鱼简单的画下来,并标上鱼的各部分的名称。其他的同学每人观察鱼的一个部分,看看这部分有些什么,有什么作用,并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展示说明 小结:通过观察知道金鱼的身体有鱼鳞,用鱼鳃呼吸,靠鱼鳍运动,生活水里。认识鱼的共同特征 发第二条鱼

想不想再有一条鱼,如果再给你们一条鱼,你们会怎么做?(发鱼)先请大家仔细找一找,两条鱼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分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汇报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知道鱼的身体都有鱼鳞,都用鱼鳃呼吸,都靠鱼鳍运动,都生活在水里。欣赏各种鱼的图片

下面就从你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进行观察研究。分组观察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各组汇报 设计鱼的家

金鱼可爱吗?想不想带回家?首先得给鱼设计一个家,讨论讨论,简单的画一画,了解一下需要哪些材料。学生设计 小组间交流 养鱼须知

大家都知道养金鱼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讨论讨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讨论 小组间交流

小结: 养金鱼要勤换水,水要事先放几天;隔几天喂一次食,每次少喂一点;将金鱼养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课后任务

刚才同学们也提了很多课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大家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后养鱼的过程中继续进行观察。

2.6《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

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是动物形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教材提供 25 了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动物的图片。【学生分析】

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生存环境、食性、外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教师要清楚,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

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的目标

1.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性。

2.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3.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多样性。2.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3.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2.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

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

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新课

1.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2.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21教育网

二、给动物分类

(一)给动物卡片编号

1.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

2.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

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

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号,蝴蝶卡片上标上号,鸡卡片上标上号,蛞蝓卡片上标上号,蚂蚁卡片上标上号,金鱼卡片上标上号,蜗牛卡片上标上号,老虎卡片上标上号,喜鹊卡片上标上号,蛤卡片上标上号。21cnjy.com(投影展示在屏幕上)

3.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

(二)给动物分类 1.分类活动。

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 引导学生做出如下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个标准。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将有脚的狗、蝴蝶、鸡、蛞蝓、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释:蛞蝓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2.活动手册填写指导。

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3.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

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

三、交流研讨 1.投影下展示汇报。

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2.小结。

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讨论。

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感受动物的多样性。

四、归纳整理

1.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需要空气、需要水……

2.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

3.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板书设计】 给动物分类

我的分类标准是:有没有脚。

我的分类标准是: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活动手册使用】

本课的活动手册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的课堂活动记录”,确定一种分类标准给动物分类,把编号写到圆圈里,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给动物分类后,要及时记录在上面,分类标准可以指导学生用“有没有_____”“会不会_____” “是不是_____”等记录,有的(“会的”或“是的”)归为一类,没有的(“不会的”或“不是的”)归为另一类。鼓励学生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手册的另一部分是拓展活动,“观察螺蛳或田螺”的活动可放到课后,由于螺蛳和田螺都是水生动物,让学生自然水域环境中观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可让家长帮忙去市场买来放在水盆里观察,建议学生将观察到的螺蛳和田螺画一画,想一想它可以按哪个分类标准归类。

下载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下册科学工作总结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再加上家庭及学生智力的差异,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下册科学总结

    2017-2018学年度 第二学期一年级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一(3)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一年级下册教案

    第五单元 五十六朵花 单元教学分析: 这一单元重在通过演唱、欣赏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集中向学生介绍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本单元共有哈尼族、彝族、鄂伦春族、傈僳族、苗族......

    一年级下册教案

    笋娃娃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 2.学会写“泥”、“呢”2个生字。 3.初步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识记12个生字是本节课的重点,指导学生把“泥”、“......

    一年级下册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一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习惯较难培养,本续期应该继续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为主,培养听说能力的同时,培......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我们的产品 小番茄,自然长,人工做成番茄酱。 小挂钩,我设计,动手制作当巧匠。 15 番茄与番茄酱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动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自然世界,建筑物、纺织......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风车转,柳枝摇,风筝飘飘入云霄。 看一看,找一找,空气特点我知道。 1 找空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空气到处都有、到处都是特点。2、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一年级下册科学第1课.找空气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找空气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二、【教学准备】 1、大号塑料袋若干:数量多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