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句子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微教案
让句子感情色彩更为鲜明(微教案)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一、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怎样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让句子句子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二、了解陈述句和反问句的特点。
陈述句是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它包括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种。反问句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好的方法和步骤:
(一)陈述句中的肯定句改为反问句。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例: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改为不是)
2、在肯定词(是、能、会等)等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例: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难道不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
3、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例:这一朵朵绚丽的鲜花难道不是园艺工人辛勤劳动的结晶吗?(二)陈述句中的否定句改为反问句。
1、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例:我们不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不能改为能)
2、在肯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等前面加上“怎、怎么、难道、岂”等反问语气词。
例: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加上怎么)
3、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例:我们怎么能随意砍伐树木,破坏绿化呢?
(三)做一做:把下列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练习:
1)千难万险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千难万险怎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2)巍峨高山是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
巍峨高山难道不是是英雄坚贞不屈的精神象征吗?
3)杭州的西湖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4)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四、结束语: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方法你学会了吗?自己试试看吧!谢谢收看,再见!
第二篇:《词语的感情色彩》的微课教案
《词语的感情色彩》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秀水镇第一中心小学校
吴佳会 课时目标:
体会词语的不同感情色彩,按照不同的感情色彩给词语分类,试着自己写写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教学过程:
1、由“乐善好施、为非作歹”这组词语,引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这一术语。
2、认识其它三组词语:慷慨激昂、气急败坏;宁死不屈、垂死挣扎;满腔义愤、恼羞成怒。加深对感情色彩的认识。
3、观察四组词语,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引出褒义词和贬义词的概念。
4、用学到的知识,将八个词语按不同的感情色彩分类。
5、试着写几个不同感情色彩的词语。
6、小结学习收获。
第三篇:词语的感情色彩(微课教案)
词语的感情色彩(微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微课讲解,让学生初步掌握词语感情色彩的分类。
2、知道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区别。了解在选词造句的时候,辨别词语感情色彩的重要性。
3、了解到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感情色彩可能会变
化。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主题
1、出示课题,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分类: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二、认识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的特点,举例理解、体会。褒义词:
指词性中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褒义词是情感词语的一种,俗名“好字眼儿”,又称“褒词”。凡含有赞赏、嘉许、褒扬、喜爱、尊崇、美好、吉祥等感情色彩意义上的词,就是褒义词。贬义词:
是指词义中带有贬斥、否定、憎恨、轻蔑感情色彩的词。(与褒义词恰恰相反)中性词: 不带褒贬意义的词语叫做
“中性词”。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可以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
三、通过句子中对词性掌握不到位的词语的辨别,明白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词语,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话。
1.宣传工作的目的是煽动群众的革命热情,调动人民的积极性。(调动)
2.小东做了好事,老师夸耀他是个好孩子.(夸奖)3.诸葛亮诡计多端,所以,周瑜妒忌他.(足智多谋)
四、练习辨别词语感情色彩后,巩固词语感情色彩的类别
1、练习辨别下列词语的感情色彩:
团结()
纯洁()
强辩()
奉献()镇定自若()
蛮横()
绑票()忘恩负义()
鬼鬼祟祟()鼓励()
2、巩固词语感情色彩的类别和特点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
一般来说,表示对人或事物的赞扬、喜爱、尊敬等感情,要用褒义词;
表示贬斥、憎恶、鄙视等感情,要用贬义词。
词语本身没有标明立场、态度、情感倾向的,既可以形容好的方面,也可以形容不好的方面,都是中性词。
五、了解词语感情色彩是可以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褒词贬用
2、贬词褒用
六、课后延伸:
请写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各5个。
第四篇: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1、抓住关键词反复体会。
在学习古诗文中,尤其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品味。比如《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1、抓住关键词反复体会。
体会句子的感情色彩
在学习古诗文中,尤其要注重对关键词的品味。比如《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就要理解“固”、“或”、“于”的意思,然后再体会句子中的比喻意,然后才可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的“烟花三月”、“西辞”固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孤帆”的“孤”,“碧空尽”的“尽”,还有“唯见”的“唯”更是字字珠玑,不解其意便难悟其情。
2、结合关键词语及文本相关段落深入理解。
有些重点语句因为文章自身的关系,如写作时间、背景等因素,即使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了表面的意思,也比较难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或真挚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关键词语及文本相关段落运用多种策略深入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描写法庭上的李大钊“非常镇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仅仅从字面上来看,理解为他的心被革命必胜的信念占据着就很难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其它语句进行理解,如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由紧张哭喊变得机智勇敢等等,我们这样处理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就深刻了。
3、联系上下文的阅读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手段。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有两种:
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前后联系”,根据文章内容,把需要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凸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有时候“以词解词”也是我们最常用、最好理解办法。
4、结合关键词、联系生活是体会句子感情色彩的基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
或轻于鸿毛”一句,就要理解“固”、“或”、“于”的意思,然后再体会句子中的比喻意,然后才可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中的“烟花三月”、“西辞”固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孤帆”的“孤”,“碧空尽”的“尽”,还有“唯见”的“唯”更是字字珠玑,不解其意便难悟其情。
2、结合关键词语及文本相关段落深入理解。
有些重点语句因为文章自身的关系,如写作时间、背景等因素,即使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了表面的意思,也比较难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或真挚情感。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关键词语及文本相关段落运用多种策略深入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描写法庭上的李大钊“非常镇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仅仅从字面上来看,理解为他的心被革命必胜的信念占据着就很难有说服力,因此,我们可以联系其它语句进行理解,如从“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可以看出,李大钊的不屈不挠,是因为心中“有伟大力量”;敌人“重重地拍惊堂木”、“怒气冲冲地”、“狠狠地拍了几下”,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李大钊“非常安定,非常沉着”,并以此鼓励亲人,使“我”由紧张哭喊变得机智勇敢等等,我们这样处理对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就深刻了。
3、联系上下文的阅读理解词语是理解文章内容最重要的手段。是以句(文)解词,以句(文)解句,即读书时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要解释的词语或句子。其主要做法有两种:
一是前后联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其基本手段就是抓住“前后联系”,根据文章内容,把需要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感情色彩凸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从而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
二是归类组合。词语归类,特别是意思相近的词语归类,有时候“以词解词”也是我们最常用、最好理解办法。
4、结合关键词、联系生活是体会句子感情色彩的基础。语言的学习离不开生活的,阅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更要以生活为基础,学生只有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积累进行阅读理解,才能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有深切的感受。
第五篇:二、色彩与感情教案
色彩与感情教案
一、教学思路及研究主题:
本课拟在美术色彩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其它艺术进行色彩的练习和表现,围绕 “ 光、影、梦 ” 这一课题,以恰当的绘画摄影
作品、民间美术、服饰艺术、诗歌等,独自进行色彩即兴创作和分组进行色彩综合艺术创编展示活动。并借助欣赏世界名画、讲科学家对光色
研究的故事,以及服装的色彩搭配和服装表演、诗歌朗诵等形式,加强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色彩调和的感性认识,真切感受色彩的艺术美,并 进而从内心深处激发色彩学习的浓厚兴趣。
色彩与感情,我们要从客观方面和主观的方面相结合去认识,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它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但我们却能感受到色彩的情感,这是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本课研究主题是以单科切入,多学科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体验不同色彩及色调给人的感受,能够尝试运用色彩的情感特性进行大胆表现,发挥个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欣赏、感受、体验,学生进一步欣赏绘画作品,了解画家运用色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品的情感力量,欣赏不同风格、不同色彩关系的 绘画作品,感受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活动二要求学生尝试用色彩来表
达自己的某种情感或对某事物的感受。学生作业减弱对形的要求,强调色彩的作用,教学可展示有针对性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教师对
作画工具提出一定要求,建议用水彩或水粉作画,掌握调色用笔技巧,教师可以示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表现。
对色彩的感受,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们的教学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对色彩形成统一认识,教学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色彩的 情感反应,以及能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尝试表现,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保护学生个性,教学重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个性表现等方面的评价。学生作业以自评、互评为主,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指标谈创作意图、谈感受,学生间相互交流意见。
本单元教学以学生欣赏、体验、感受为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评价的标准,以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对教学进行有效调控。
二、实施方案: 1、搜集与整理:
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组,分工协作,通过不同渠道(如:互联网、图书馆、资料室、书店、走访有关专家和老师等),搜集欣赏、展示、创编和表演等所需的音响、图片与文字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
提示:搜集与整理的过程,实际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课前进行。搜集的资料内容所涉及的面应宽泛(如不能仅局限于色彩知识资料,还应搜寻相关的音响资料、民间美术作品、服装以及诗歌等)。整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排练、准备,从而让学生的才能在课堂上能充分体现。2、欣赏与反思:
欣赏的目的在于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本课主要有二个欣赏过程,一是对印象派大师们的绘画进行欣赏,欣赏他们鲜明的艺术个性,欣赏他们独特的色彩语言。从而引发学生色彩表现感情和愿望。二是对古今中外的各种典型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欣赏了解绘画色彩发展的概况,以及对色彩的配合、色彩的分类(如色彩的冷暖、轻重等)、色彩的民族性与情感性的表现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启发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表现。我们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欣赏印象派大师们的绘画的学习,来了解色彩,认识色彩,感受色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使用这套实验教材的时候,作为执教者的我们,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该更进一步地拓展课本内容,把这些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联
系起来,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提示:欣赏大师们的代表作品,是为了让学生亲近大师,也可用大师的笔法即兴创作,以此激发学生自信心。欣赏古今中外的绘画作品,则是让学生开阔眼界,在色彩表现中更能够自由发挥。、体验与思考:
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是让学生自己准备,自己讲。教师适当补充。用人造彩虹游戏代替三棱镜分色试验,三棱镜分色试验要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在阳光下用喷雾器或直接用嘴喷出雾状水珠,或吹肥皂泡,或用光盘、防伪标贴等,来观察人造彩虹的色彩。
提示:通过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了解科学家牛顿,了解他的《光学》,了解色彩形成的原理等。人造彩虹游戏,让学生体会牛顿用三棱镜分色的效果,了解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提高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思考、讨论色彩在当今艺术与科学中的运用,并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写感想体会。是将课堂延伸的做法,也是拓宽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4、练习与展示:
教师展示色环及三棱镜分色示意图,介绍色彩形成的知识。教师再展示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并讲解、示范其色彩表现方法,启发学生大胆尝试。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简要评价之后,再进一步展示古今中外的典型美术作品,介绍其不同的风格特征及色彩的分类、色彩的民族性和情感性等。为学生的综合创编打下基础。
提示:这一环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的了解、直接的体验,到理性的认识掌握。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由不懂到懂,由单纯欣赏到尝试性创作,再到综合性的创编活动,如服装的色彩搭配、装饰画创作、诗歌中的色彩表现等。其实,也就是把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圈(从绘画到美术再到艺术)扩大,使学生的色彩认识进一步深化。
按照学习活动设置两课时,教学过程可以按照教材安排开展,也可在领会教材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调整。例如先创设情境,学生联
系生活中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尝试体验中认识色彩的本质特征,再欣赏绘画作品,感受色彩对绘画中表现情感的重要性,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和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可以进行临摹、改画练习,加强感受,并掌握一定的表现技法,然后学生运用色彩进行创作表现;或者教学可以从学 生直接尝试体验开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评价建议:
.各组分别以服装表演、装饰画创作、现代陶瓷设计以及带有色彩表现的诗歌创编朗诵等形式进行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与鼓励。
.就色彩在当今艺术与科学中的运用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创作 “ 春、夏、秋、冬 ” 四季装饰画,用抽象的色彩感觉来表现,切勿具象。.分组创编展示后,大家合影留念。6、多种选择:
.以 “ 色彩 ” 为线索,以 “ 色彩的梦 ”、“ 色彩的歌 ”、“ 色彩的交响乐 ” 等为题,分别对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感觉与印象、色彩的象征与情感等进行学习、探讨;对装饰画、服装的色彩搭配、诗歌中的色彩表现等进行创编和表演。.以 “ 色彩 ” 为线索,以 “ 居室美化 ” 为题,开动脑筋对自己居住的小天地进行色彩的装饰美化。
.在色彩的教学中,色彩的表现工具,可以用多种材料进行尝试。
三、教案:
课题:光、影、梦 1、教学目标:
.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并通过色彩知识的学习,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有所了解。.能够运用各种色彩用具进行创作,表现情绪与感受。
.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创编和表演等,进一步了解色彩表现的知识,激发学习色彩的兴趣。2、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与色彩教学有关的图片及示范材料,如:教学挂图及其它各种欣赏图片、多媒体课件、颜料画笔等。
.学生准备:颜料画笔及各种创编、展示、表演的相关准备。3、教学过程:
(1)探索与体验:
.教师用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一词的前两句: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执彩练当空舞 …” 引出彩虹现象,并由此引出日光的全色谱、十二色相环等。.讲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了解色彩的形成知识(详见小资料)。
.在阳光下用喷雾器或直接用嘴喷出雾状水珠,或吹肥皂泡,或用光盘、防伪标贴等,来观察人造彩虹的色彩。体验科学家牛顿研究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三要素等色彩的基本知识(详见小资料)。.欣赏莫奈的《藤蔓》、雷诺阿的《风景》和凡.高的《麦田里的乌鸦》等作品,引导学生向大师们学习,发现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学习他们是怎样运用色彩的艺术语言来表现情感,塑造形象。
(2)想想、画画:
.认真地想一想,选出三种颜色并排出顺序,用有规律的笔触在8cm × 8cm的方框内即兴表现。然后,教师选一些比较典型、很有个性的作业进行展示,让大家猜猜看小作者是谁,表现了什么?(3)欣赏与交流:
.看一看:欣赏《原始洞窟壁画》、《蒙娜丽萨》、《中国水墨画》、《马蒂斯作品》、《中国民间布老虎》、《蒙德里安作品》、《蓝印花布》、《现代陶瓷设计》等。.比一比:色彩的配合、色彩的分类(如色彩的冷暖、轻重等)、色彩的民族性与情感性的表现等,通过对这些跨度很大的作品的比较、讨论,使学生很快的对这些问题有所认识。.议一议:学生分小组将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互间交流议论,并谈谈色彩在现代设计与现代科学中的运用。(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等设计中的运用。在光谱分析上的运用等。)(4)练习与展示:
.色彩表现大比拼:学生展开想象,先设计一个陶瓶的外形,在其中用各种方法(如涂、画、印、洒等等)大胆创造自己彩色的梦(无需有形,自由表现)。
.综合艺术展示:学生分组合作分别用服装表演、诗歌朗诵、陶瓷设计、装饰画创作等进行展示。
.教师朗诵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并做简要解释。(5)评价与反思:.评价应照顾到面,展示的作品应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学生应相互评价与鼓励。
.就科学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查找资料,写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感想或体会。
四、教学小资料: 1、牛顿--依撒克.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1666 年用三棱镜分析日光,发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不同颜色(即不同波长)的光构成,成为光谱分析的基础,并制作了牛顿色盘。1704 年出版《光学》一书。
2、色彩的形成--色彩完全始于光,没有光就没有色彩,漆黑的夜晚,没有光就无色彩可言,而当我们开启电灯,有光了,也就产生了色彩。光有多种来源:首先是天然光源,如日光、星光、闪电等。其次是人工光源,如灯光、火光等。其它光源,如生物光、自然发光物等。而色彩学常常是以阳光作为标准进行研究和解释的。在物理学中,有多种电磁波,如广播频带、无线电、雷达、红外线、日光、紫外线、X 射线等等。日光是其中的一种,通常以波长来表示,人眼能感觉到 380 ~ 780nm(毫微米)的波长范围,此范围波长的光为可见光。三棱镜分离出的红色光波长为: 700 ~ 610nm、橙色光波长为: 610 ~ 590nm、黄色光波长为: 590 ~ 570nm、绿色光波长为: 570 ~ 500nm、青色光波长为: 500 ~ 450nm、紫色光波长为: 450 ~ 400nm。一般认为物体有各种颜色,其实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是由于光照射到物体后,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波被眼睛接收感觉的原故。白光又称全色光,白光照射到青苹果上,其表面物质吸收或损耗了其它色光,只反射青色光波,这光波刺激或被我们的眼睛接收并被感觉到。
3、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相、明度、纯度。色相: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特征。又称色名,如红色、黄色、绿色等。色相是色彩的最基本的属性。明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如在十二色相环中,黄色最明亮,紫色最深暗,其它颜色皆处于浅灰与深灰之间。纯度:又称饱和度、彩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或称纯粹程度。当一个颜色的色素量达到极限强度时,正好发挥其色彩的固有特性,这个颜色就达到了饱和的程度。颜色在饱和状态时是标准色,愈接近标准色,纯度就愈高,最纯净的颜色是原色和间色。颜色愈纯,给人的知觉度愈强或称色感愈强,颜色纯度愈低则色感愈弱。
4、印象派绘画--西方的一个重要画派,十九世纪产生于法国。可分为前期、后期和新印象主义。前期是以莫奈的《日出印象》遭学院派的攻击而得名。他们在绘画技法上进行了革新,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准确捕捉客观自然的光色变化的方法。对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代表画家有莫奈、西斯莱、毕沙罗、德加和雷诺阿等。后期是以塞尚、凡.高和高更等为代表,流行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画不表现客观自然的色彩,而注重色彩的对比关系,强调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的抒发。新印象主义又称点彩派,是从前期印象派的光与色彩的原理发展而来,创始人为修拉。把物理学上色彩分解与综合的方法运用于绘画,用圆点笔触、用接近光谱的颜色作画,使观者在一定距离以外,才能看出画面的内容和色彩效果。5、《大柏地》--毛泽东的菩萨蛮词词名,全文如下: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执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麈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毛泽东借此抒发了战斗胜利的喜悦心情,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色彩与感情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不同时代的色彩的审美心理受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大,“流行色”就是社会心理的一种产物,时代的潮流,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的艺术流派的产生。自然界某种异常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都可能对色彩心理发生作用。
有时流行色五彩斑斓、华丽耀眼,有时流行色含蓄淡雅、朴素稳重,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人们所需要的感情。当一些色彩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象征意义,符合了人们的认识、理想、兴趣、爱好、欲望时,那么这些具有特殊感染力的艺术色彩就会流行开来。
五、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情况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
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练习与展示时大家争先恐后,气氛活跃,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展示的效果,小组成员通力
合作,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材料,向长辈请教,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六、收获与反思:
1、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是成功的关键。
2、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3、美术课程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教师应注意开发和利用,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