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一个新家
《 一个新家》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写了爷孙俩在森林里的发现,全篇以人物对话为线索,向我们介绍在一棵枯树周围生活着许多新的生命,有美丽的啄木鸟、小松鼠、猫头鹰、林貂,还有鲜红的草莓、新鲜的木耳、肥壮的蘑菇,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而画面的背景就是这棵死去的大树。在生命与死亡的强烈反差下,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死亡的恐惧与无奈,而是生命的希望与力量。
大自然是神奇的,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处处给我们展现的是生机,是希望。树木在其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无论是苍翠挺拔的树,还是枯萎死亡的树,都在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田野,在路边,在海水飞溅的山崖„„我们都能看到树木优雅的身姿。静默的树木美丽、深沉,散发着幸福恬静的气息。当生命逝去的时候,树木依然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就像文中这棵死去的大树一样,在它枯朽的枝干上,存活着更多的新生命。在逝去旧我的同时,迎来新生,品味一种新的开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鹰、粪、酸、灌、摩”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窝、残、粪、颗、肥、壮、趣、帽、刺、抚”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正确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生命之间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通过读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策略与方法: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充分朗读、体会。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时,搜集相关资料。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通过读书试着解决,并能在读书中根据重点句子进行提问。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文章中提到的动植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让大家根据课题进行提问,谁来先说说你的问题。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这个新家指的是什么?
这是谁的新家?一个新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
2、师: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预习一定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再读一读书,然后再来回答问题。
二、检查读课文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2、随机指名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3、理解文中个别词语。如:林貂、残骸、灌木等词语。像“抚摩”可以放在文中去理解。
三、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再进行整理一下。
2、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这个新家样子的时候,书中并没有介绍,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棵已经死了的树是什么样的。
在理解为什么说是一个“新”家的时候,要先理解“新”的意思。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文中句子提出问题。并解答。
“老爷爷望着这棵成为动物新家的大树,望着这片长满草莓、蘑菇的土地,欣慰地笑了。”老爷爷为什么会笑了?
引导学生思考他可能会想什么?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个新家,你会怎样?
学生在汇报老爷爷的想法时,要让学生展开说一说这株树到底有何作用?
4、谈收获。
师:学习完课文你有何收获?
学生有可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如从大树的角度谈它的奉献,谈大树生活得有意义;从“家”的角度谈动物、植物相处的和谐、大家庭的和谐;甚至谈人应该从中受到启迪、学习大树的精神等等。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地肯定,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谈,不要脱离课本空发感想。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壮”字: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土”。
“刺”字的左半部分不要写成“束”。“趣”“窝”“粪”等字要写紧凑些。
3、学生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写写你在生活实际中的发现。
回家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或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下册 一个新家 1教学反思 冀教版
一个新家
在授课过程中,我先用谈话引入,说说这个家的成员,和收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知这个家是个怎样的家,从而引出中心话题:你是从哪看出来这是一个和谐、幸福、美丽„„的家的。学生在课文里找依据,说感受。课下让学生画一个新家,课上展示。为后面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希望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地理解课文,个性化解读。
这节课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就是:
1.学生课下的预习工作做的很扎实。说明平时的生活积累很丰富。对课文中这个新家的认识很独到,都有自己的想法,也都能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很好。只是我的点评还不到位。
2.对于中心话题的设立下了很多功夫,反复调整了三次,最终确立成:你是从哪看出来这是一个和谐、幸福、美丽„„的家的。找一找、读一读、说一说,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法。整个课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我的中心话题设计应该说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还是有话可说,有据可寻的。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他们已经认识到一棵大树死了,但还有用的道理。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一个生命死了,更多生命的活了,希望还在。可能听课老师对这节课也有自己的侧重点,希望能在拔高一点,让学生坦然的面对死亡。在课上应该让学生知道树死了这是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可难过的。
对于本课所懂得的道理,因为时间关系,让学生谈的较少,没有让学生展开谈。课文最后我从大树的奉献精神这个角度给学生提示,包括《爱心树》故事的引入。可能限制了学生思维。
如果再让我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关注学生,在目标定位上再贴近学生一些。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我们不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让每一颗幼小的心去读懂多姿多彩的世界,让每一双小手去开创各自绚烂的人生。1
第三篇: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下学期三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继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二班共有学生47名,从整体看,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三、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综合学习活动六次,生字表包括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六个专题。他们分别是:走进春天,观察、发现、研究,爱,童年生活,哲理•智慧,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每个专题都非常贴近儿童生活,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教育价值,体现着时代赋予的时代的特点。
要求识字329个,会写字231个。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每个综合学习都由几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漫步书林”。
四、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会写329个字,会认231个字,累计识字3000多个。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数据。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五、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2、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六、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与距离捷克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也是一个难点;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钢笔字的习惯。
六、教学措施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30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6篇。综合学习活动六次,生字表包括要求会认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六个专题。他们分别是:走进春天,观察、发现、研究,爱,童年生活,哲理·智慧,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每个专题都非常贴近儿童生活,蕴涵丰富的人文内涵和较高的教育价值,体现着时代赋予的时代的特点。
要求识字329个,会写字231个。要求认识的字和会写的字在精读课文后标出。每个综合学习都由几个栏目组成。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漫步书林”。
二、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会写329个字,会认231个字,累计识字3000多个。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三、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指导学生练好钢笔字。
2、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3、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抓住重点与距离捷克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2、如何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也是一个难点;
3、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钢笔字的习惯。
第五篇: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
教
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单
元:生活哲理 板
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题西林壁》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识字。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鹳雀楼、庐山的资料。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设计说明
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一)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交流预设: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首诗„„
(二)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并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自己登高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课件展示鹳雀楼的介绍
(三)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走进课文。课件出示作者介绍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教师范读古诗《登鹳雀楼》,提示学生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教师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学生读不懂的字词的意思。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交流预设:课件出示
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第二句写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
三、再读诗句,入境悟情。
(一)课件出示再读诗歌要求:
1.学生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景物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3.小组讨论、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二)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
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尽、入、流、目、上)。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三)展示学生的画作,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
(四)学生交流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及诗中蕴含的哲理。课件出示
交流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
四、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1.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2.根据诗的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所蕴涵的哲理。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二)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一)背诵《登鹳雀楼》,思考: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哲理。
(二)交流查阅的庐山的资料,教师展示庐山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风景。
(三)教师介绍诗人苏轼。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
二、根据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自学古诗《题西林壁》。
(一)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课件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出诗的韵律。小组内互评。
2.理解古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二)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进行适当指导。
(三)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出示课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交流古诗大意:出示课件
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方向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三、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涵的哲理,并谈一谈在什么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道理。交流预设: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件出示
四、再次领略庐山、鹳雀楼的美丽风光,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学习本课生字。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庐”是个半包围结构。
六、拓展阅读。出示课件
(一)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题西林壁》。
(二)很多古诗都蕴涵着哲理,查找几首这样的古诗,先积累在《采蜜集》中,然后背诵。
(三)在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课下也可以读一读。
就题目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及梳理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学习古诗的语境中。
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这首诗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
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白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自学古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首古诗,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打下基础。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知道了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最有效的学习引领。
让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