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稿]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上传: 王军红
更新时间:2012-5-17 23:30:57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吉安八中的历史老师王军红,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⑴说课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内容标准——“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⑵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和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初级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反映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这个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在了解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历史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对学生的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3)说教法
1、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历史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1)采用快乐教育法,在导入新课过程中,就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要求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法 由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有多次侵华战争,采用比较法,使学生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实质和特点。
(3)图示法 本课战役繁多,制作一张幻灯片,简要列举这场战争中的起因结果和重要战役,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针对本节战场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演示战争经过;对于黄海战役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生动再现这一历史场景。教学构思:
1、本课教材共分为爱国官兵英勇抗日、中日《马关条约》两个子目。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2、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4)说学法 学法指导: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生学习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认为应当采取指导阅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多种学习方法。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方法和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在教学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5)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
新课分为战争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启示
1、战争原因。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腐败无能,饱受欺凌”;日本 “改革富强,野心勃勃”。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全面的结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战争结果。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马关条约》,我编顺口溜:一八九五年,鸿章去马关。伊李坐春帆,两人把约签。台湾被割占,赔偿二万万。四口全开放,工厂设口岸。南京耻未雪,马关新仇添。中华好儿男,斗争五十年。一洗百年辱,神州尽开颜。指 导学生阅读教材,逐条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对于割占台湾这一条款,要求学生联系现实,讨论日本对台湾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对祖国统一产生的影响,然后请一部分同学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战争影响。通过列出《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比较框架图,由学生完成。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点,形成知识的迁移。通过比较使学生掌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分组讨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建议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分析,例如从中外关系来看,这场战争的失败对列强对华政策与清政府对外政策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各阶层来看,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产生的影响;从整体上看,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是本节的重难点,因此把它分为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层层导入,步步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等方面的能力。
5、教训与启示。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巩固总结
屏幕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四)练习反馈
(五)课外延伸 要求学有余力的同学写小论文,《评价李鸿章》和《两次中日战争比较》,可将所学到的加以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板书设计
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
日本为扩大侵略权益,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经过
1894年-----1895年 黄海海战 邓世昌
三、结果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 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给日本;
赔款: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内容
开埠: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危害——《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加深了民族危机。
第二篇: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南广镇初级中学校 彭春兰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内容与地位: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的内容,从八年级开始初中历史的学习将从辉煌灿烂的古代史阶段过渡到百年屈辱的近代史阶段,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让人提起来就无法不心痛的历史,那一段伤痛,我们永远难以忘记。自从国门被迫被打开,列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我们的侵扰,其中对我国造成危害最大的当属日本。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战争,是日本在近代侵略中国的开端,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这一空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慢慢觉醒,矇矇睁开双眼,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因此,甲午中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本节课而言,共分两个子目:一是黄海海战。以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这一战役为中心,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并介绍了邓世昌的英雄事迹。二是《马关条约》。主要介绍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影响。
这两个子目紧紧围绕甲午中日战争这一主题,展开了对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的论述。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②整理比较:《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和资料的分析,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与辩论,培养学生资料搜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 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从多角度、多层次启发学生运用材料分析中日两国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到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民安。
(三)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我将黄海海战基本史实以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未本课的重点;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将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启示,《马关条约》的影响设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场战争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解剖的基本方法,也初步具备了如何识记条约的内容、分析条约所产生的影响的能力。就本课内容而言,学生通过观看电影《甲午风云》 选段、图片旅顺万忠墓等,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等史实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甲午中日战争具体的战争经过和影响等并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在讲授过程中我会注重通过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因果关系及从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
1、布置课前预习,搜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多媒体直观教学,补充教学图片和文字材料,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3、通过比较法、讨论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
4、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上述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图片激趣,自学导入
课件显示中日有关钓鱼岛争端问题,以及习近平主席谈话的相关资料图片,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由此引出甲午中日战争课题。在多媒体上显示以下PPT,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去今天的学习中来。快速阅读课本P16-1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起止时间?为何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的重大战役有 哪些?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4、甲午中日战争签订的条约是? 内容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1.大国崛起,阴云密布;
用多媒体展示出学生搜集的背景资料图片,对比分析: ①日本:明治天皇,伊藤博文首相
日本“大陆政策”的三大目标:征服朝鲜,征服中国,称霸世界。②清政府: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李鸿章
慈禧太后一心 “万寿庆典”。光绪帝虽然主战,却无实权。李鸿章 “避战求和”。
过以上分析,我们就知道了战争的结局,清政府必然失败。学生思考: ①、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战争? ②、日本为什么能发动侵略战争? 通过资料搜集法、比较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教学逐步深入。让学生充分了解战争的背景,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原理。2.狼烟突起,城下之盟;
1、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示意图。
明确:①开始标志:丰岛、牙山之战。②重要战役: a、平壤战役b、黄海大战 c、辽东之战d、威海卫战役
出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撤退路线及闪动中、日双方发生战斗的地点,以增强战斗气氛,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进程,形成时间顺序和空间概念。
2、重点了解黄海海战。
出示灯片:时间 民族英雄 结果 海战后,李鸿章的政策及产生的后果。
3、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提问:片中壮烈牺牲的济远舰管带是谁?﹙邓世昌﹚
出示灯片:光绪帝为其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提问:大家可以从邓世昌身上学到哪些品质?(不畏强暴、不屈膝、不妥协的精神)
4、旅顺大屠杀是怎么一回事?谈谈你对这个事件的看法。
5、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役“威海卫战役”,其结果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提问:甲午战争结果怎样?
明确:战争以失败告终,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学生阅读课本找出这场战争爆发后经历的几次重要战役。
学生思考:《马关条约》的危害是什么?(引导学生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分组讨论:
A组:《马关条约》后,侵略者在中国投资办厂,与《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有何本质不同?与现在我们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没有本质的不同?为什么?
B组:《马关条约》,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会造成什么影响? 出示“时局图”
提问:这幅图说明什么现象?图上的动物各指哪个国家?
C组:甲午战争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明确:近代日本是一个富有侵略性的国家。落后的封建制度打不过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落后就要挨打”)这个环节旨在了解战争影响。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马关条约》的危害及本质,我引导学生将其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并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
1、清政府被迫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办厂,标志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侵略上升到资本侵略阶段;与我们现在招商引资,允许外国在我国投资办厂有本质的不同。
2、《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的瓜分狂潮,中国半殖民化大大加深。
3、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让学生明白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3.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出示习近平主席关于钓鱼岛的时代言论。但随着中国的强大,日本有了危机感。而对于钓鱼岛,中国毫不示弱,日本也决不罢休。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中日关系的走向,“中国与日本可否再战?”从而寄语同学们: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这一个环节,旨在结合中国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绝不屈服于侵略战争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使命感。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课本线索,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本上通过PPT进行课堂练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五.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 战败
《马关条约》
↓刺激 瓜分狂潮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
第三篇: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八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九中
郭颖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课在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是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第4课内容。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战争的起因,学会通过给出的资料掌握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英雄事迹,熟练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a.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解释清政府的反动,腐朽本质; b.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c.具体分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英雄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危害。
二、说教法
(一)学情分析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情况做出以下分析: A.思维活跃 B.个性突出 C.表现欲强 D.学习习惯差 D .阅读量较少 因此在课堂上,我将当结合学生的特点,加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由于学生往往对一些新鲜的、有趣儿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将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主要运用提问法、图示法、讲解法和比较法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法,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通过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晰的掌握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讲解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历史知识。
(三)教学手段
课堂上我将综合运用图片、视频、Ppt课件等来丰富教学资料,增大课堂容量;通过学习小组加强合作学习、充分讨论,在沟通和交流的中找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将指导学生运用自主阅读法、发现法、历史联系法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ppt)
用《甲午风云》中签订《马关条约》的片段引入新课甲午片段.mp4
设问:
1、你能看出这是哪两个国家正在签订条约吗?
2、他们签订的是什么条约?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能够吸引学生迅速进入课堂,通过设问,引出这节课的课题。承接:日本是如何挑起这场战争、目的是什么?
略讲,只要求学生能通过阅读课本,从中找到:日本想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从而达到称霸世界的梦想。
(二).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练习册和自己课前搜集的材料,小组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师重点讲析。(ppt)
1、展示甲午战争的过程示意图
让学生阅读战争经过,之后教师在屏幕上展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简图:
(ppt)运用图示法和提示法,在屏幕上显示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四次战役战场的变化,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
(ppt)着重讲述黄海战役,用多媒体显示:中日舰队军备实力对比和播放《 甲午风云》中黄海大战的片断甲午片段.mp4,再现战争的残酷性,展示邓世昌图片及著名诗句“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来加强历史事件的直观性和提高教学效果。
请同学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2.简述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我将着重介绍日本在旅顺时对当地居民进行的一场野蛮的大屠杀,让学生记住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他们的残忍行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正气。
(ppt)通过以上两个小内容的学习,在这里我紧接着抛给学生一个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学生答起来是有难度的,他们可能答出来的是 慈禧太后与李鸿章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武器装备落后
清军防务松弛,官兵临阵脱逃
学生大多只从中国方面来考虑,往往会忽视日本方面的原因。
(ppt)
3、《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这一部分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我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浓缩为割地、赔款、开埠、设厂八个字。并将《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做比较,与学生一起逐条的分析《马关条约》影响,从而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这一结论。
最后总结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和更多的主权,刺激了西方列强的野心,中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讨论、讲授三个层次,由具体到一般,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又很好的突破了重点难点
4、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通过对爱国将领、官兵和台湾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的讲述,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得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与当今形势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台海两岸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
(ppt)
四、本课小结
可见: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和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再次暴露无遗。战争的失败,再一次说明社会制度腐朽、科学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ppt)5.拓展练习、巩固新知
阅读资料:
①《马关条约》签定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②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
请思考:你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
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上是我对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堂设计,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想不到的问题。(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使用了大量的图片,这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的问题,或者学生可能对难点的理解上不到位的问题。)
这都需要在课堂上做临时的调整。
第四篇:第四课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一、学生分析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师导学质疑,在演示课件的同时,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闻一多和丘逢甲的诗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过程 [导入]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
[导学]
地图背景移动,出现三个国家:清、朝鲜、日本。引导学生学习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师引导概括:“腐败无能,饱受欺凌”(字幕)。
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改革富强,野心勃勃”(字幕)。与清朝形成鲜明对比。它的野心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那么其发动对华战争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答案是必然的。
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1894年7月,丰岛战役。牙山战役。
1894年9月,平壤战役。鸭绿江边燃起战火。
1894年9月,黄海大东沟燃起战火。
学生阅读相应段落,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
教师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
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回答,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演示辽东半岛陷落的过程:九连城、花园口、大连、旅顺。出示反映日军旅顺屠城的照片,揭露日军罪行。学生说出感想: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接下来,日军又进攻了哪里,结果如何呢?教师伴随着学生回答,演示日军荣成湾登陆,于是海陆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至此,清朝所谓“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划上了句号。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清政府与日本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出示“1895年4月”及会场、李鸿章、伊藤博文像、主要内容。结合地图背景中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中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列强)两个角度分析影响: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其使京津安全直接受到威胁。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安全。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
四、增辟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
通过上述分析,得出:《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教师指出,自此,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三国干涉还辽,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学生自读。教师相应演示。联系史实认识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抨击“台独”。
[小结]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联系上联归纳本课主要内容。下联又说明什么问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主要内容(略)。
下联中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与统治者避战求和、妥协退让,清军军备废驰,部分官兵临阵逃脱等有关。
[探究]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感想]
在《夜深沉》的乐曲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结合本课内容,说出自己的感想。
在动态出现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字幕中结束本课。
第五篇:甲午中日战争
天朝的腐败——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根源
班级:国关八班
姓名:何梦仙
学号:20201202080019
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而中国,则一蹶不振,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半殖民地化更是大大加深。
史学家唐德刚说:“在千百次的战役中,最令人迷惑的是甲午战争:该败者胜,该胜者败,真是怪哉的怪哉。”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可以说是该胜者。从地缘上看,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市场广阔,人口众多。从经济实力上看,中国正在开展以增强军事实力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并取得了显著地进步;日本虽在明治维新,但经济总量要在短期内超过中国是不容易的。从军事上看,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27000多吨。当时西方的《海军年鉴》甚至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而日本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多吨。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之败并不败在经济,军事实力上。那么,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认为其根源是清朝的腐败。一. 制度的腐败
中国的落后,最根本的就是制度的陈旧落后。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停留在“师夷之长计”这个低层次上,它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因而丝毫不敢触动国家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破除封建体制,学习西方,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于是甲午中日战争,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落败。二. 统治者的腐败
自上而下,全面腐败。这就是当时的国情。
1894年,中国内忧外患,而清朝统治集团的高官们最关心的不是如何抵制日本的侵略,他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六十一甲子,身为清政府实际掌权人的慈禧太后十分重视自己的寿辰,哪管国家兴亡,生日非过不可。反观日本明治天皇:宁可一天只吃一餐,也要建立强大的海军。一次。国际形势紧张,御史上奏请求停止建设以保军费,慈禧大为恼怒,申斥那个不识时务的御史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最终,为了万寿大典和修建颐和园而挪用的巨额经费可建10支北洋舰队。
上梁不正下梁歪,朝廷没带好头,下边的官员更是放大胆子胡来。受命购买军舰的李风苞竟敢以两成的回扣中饱私囊,本来可买4舰的钱只买了3舰。外商给了好处便在造船时偷工减料。英国《泰晤士报》披露:“旅顺、威海既造炮台,其安置于台上之炮,竟有不堪一放者,其经售炮械之人,固俨然显官也。只知七折八扣,售者又因以为利。假如一炮也,报销千金,经手者侵蚀二三百金,售主则以但值五六百金之炮应命。”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有这样一些细节:危急时刻,炮弹量少质差,甚至出现炮弹塞不进去,临阵用锉刀磨的场景。中国的一颗炮弹打到了“吉野号”的弹药舱,但是因为官员的偷工减料,这颗炮弹并没有炸; 日军总指挥官伊东佑亨曾感叹:“要不是打进弹药库的是一枚臭弹,现在的局势恐怕会完全颠倒。” 三. 军队腐败,素质低下不堪
政治腐败必然影响军队建设,清朝军队素质低下,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糜、不堪一击,望风披靡„„在甲午战争几十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像邓世昌,林永生,左宝贵等英勇就义的毕竟是少数,而逃跑的将领却有一大堆。牙山之役叶志超不但仓皇逃窜,还慌报军情,“饰败为胜,欺君邀赏”。旅顺是清朝经营多年的一大军港。从地理位置,防御体系来说,易守难攻。但守将龚照 “贪鄙庸劣”“贪生怕死”,未见敌军就乘小船逃往烟台,守军土崩瓦解,日军只用了6天就攻占旅顺。直接导致了惨绝人坏的旅顺大屠杀。
如此军队对抗纪律严明,不怕死的日本军队,结果可想而知。
甲午战败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清朝的腐败是其根本原因。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甲午战争之后,中国人民真正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新探索,在曲折中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