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题
1.为下列句中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②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yàng(),岸边胡杨丛生,树木茁壮。
③胡杨林是牲畜天然的庇()护所和栖息地。
④塔里木河与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合拢,疯狂地吞shì()着夹缝中的绿色长城。
2.下列画线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冷落、凄凉)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
B.和煦(温暖)
远眺(眺望)
C.干涸(没有水)
庇护(遮蔽)
D.欢娱(使快乐)
吞噬(吃)
3.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4.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找出本文直抒胸臆的句子,体会一下它们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语段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习题。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城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映入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几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波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 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技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 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 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1.以上文段选自《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作者________,这是一篇________,这种体裁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特点。
2.根据文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罗布泊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多处引用了具体的数据,请举例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试举出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认为从罗布泊的消失中应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援之手!
再向前,我们到了罗布泊的边缘。同来的同志告诉我,再也不能向前走了。(a)进入罗布泊,(b)要有两辆汽车,(c)备足食品和水。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农,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对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1.选文第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为第2段的括号内的a、b、c,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A假如;B设若;C就;D那么;E必须;F若想;G一定;H至少。
a()b()c()
表达作用:。
3.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句“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为什么用“又”?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五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题
1.①tiào ②漾 ③bì ④噬
2.D
3.A
4.④②③①
5.B
6.“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课文语段阅读题
(一)1.吴刚
报告文学
文学
新闻
2.①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②现在: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③原因: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3.例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的拼命的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
4.对比手法,将罗布泊今昔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若回答成排比手法亦可。
5.教训: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二)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说明了胡杨林因干枯而无奈地死去,也提示了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是胡杨林枯死的原因。
2.a(F)b(H)c(E)
一方面告诉人们进入罗布泊所必备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暗示了罗布泊的恐怖。
3.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人们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身。
4.“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制造悲剧的类似情况不止这一个,比如环境污染等问题。作者这样写,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5.提示: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有道理,自圆其说即可。当然我们还是应当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认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增强忧患意识;
2.理解引用数据的作用;
3.理解拟人、排比手法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黑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sè)和煦(xù)
B.干涸(hé)吞噬(shì)
C.裸露(luǒ)戈壁(ɡé)
D.荡漾(yànɡ)娱(y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丛生 茁壮 B.水泵 崛堤
C.萎缩 锐减 D.茂密 张骞
3.下列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2)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阅读下文,回答4~8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①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②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4.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5.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6.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7.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8.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取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我茫然无措地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正是在这种恍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这样的文字:“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地淌血。幼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9.第2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0.第4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
11.第5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试一试
13.根据课文内容描写昔日罗布泊的美景。
参考答案:
一、1.C(ɡē)
2.B(掘)
3.(1)拟人。令人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2)排比。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呼吁人们关注生态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4.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5.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6.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7.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8.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二、9.藏羚羊在作者的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的情景,使得作者内心震动。
10.作者的照相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
11.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提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
12.AC 13.略
第三篇: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同步练习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萧瑟(sè)和煦(xù)B.干涸(hé)吞噬(shì)
C.裸露(luǒ)戈壁(ɡé)D.荡漾(yànɡ)娱(y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丛生 茁壮B.水泵 崛堤C.萎缩 锐减D.茂密 张骞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主张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一致、贡献与索取一致的观点,并不是主张把人生的价值仅仅归结到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向社会的索取上。
B.在休息室里许多老师昨天都同他热情地交谈了起来,使他紧张的心情放松了不少。
C.迎面吹来的寒风不禁使我打了个寒战,我赶紧扣上大衣扣子,快步向不远处的汽车站走去。
D.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巨大损失,长期以来所恪守的诚信待人的美好品德也会丧失。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本书印刷不够精美,但内容还差强人意。....
B、我们年轻的班主任老师虽然工作很繁重,但看起来精神矍铄。....
C、刚建成的三峡大坝真令人叹为观止。....
D、大自然馈赠给了攀枝花人民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难怪邓小平爷爷盛赞这里“得天独...厚”。..
二、阅读下文,回答5~9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①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②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5、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6、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8、由罗布泊的消失,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9、从上文看,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
出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就到昆仑山口了。在一个小水湾旁边,我竟捕捉到了一只孤独的藏羚羊。
与辽阔的空间相比,它显得过于渺小了,因而格外令人怜悯。我被这种情绪感染着,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对于像我这样远道而来的摄影人,的确是抓取到了一个悲天悯人的镜头。随着长焦镜头的缓缓调动,我与藏羚羊一寸寸地挨近了。我能够看到它身上不易分辨的毛色中掺糅的杂色,还有它那娇媚的充盈着生动气息的唇线。它的腿很修长,身体的流畅轮廓在高原的光照下显得温情脉脉。
当我定格在它的眼睛上时,我被震动了。它的眼神里怎么飘泻出一串惊恐的光斑,带动着全身微微颤栗?还未等我读懂它的惊惧来自何处,这只令人垂怜的小生灵竟然掉头狂奔。
我茫然无措地搜寻着来自它周围的威胁物。显然,我没有找到,只能任凭它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正是在这种恍惚中,我下意识地瞅瞅我那照相器材:探出去的长镜头像枪口一样,正瞄准了这只无辜的小生灵。顿时,我明白了我的错误。它是担心,我按住快门的手会在瞬间发射出夺命的子弹。
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我缓缓收起照相器材,一片惆怅中,我想起了这样的文字:“夜幕降临了,汽车前灯亮了,成百上千头藏羚羊向危险地带狂奔而去。枪声四起,藏羚羊嘶鸣不止。飞扬的尘土染成了粉红色。偷猎者驱车而去。„„一头藏羚羊已经被剥去了皮,它不住地淌血。幼羚羊依偎在死去的母羚羊身边,吮吸着它冰冷的乳头„„”
这段报载的文字已经拓印到我的心上了,并且不断地折磨着我:从我镜头下逃去的那只藏羚羊,会不会就是那吮吸过冰冷乳头的孤儿呢?
10、.第2段中的“悲天悯人的镜头”具体指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11、第4段中,作者“明白了我的错误”。根据文意,解释这“错误”的具体含义。
12、第5段引述了报载的猎杀藏羚羊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1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正因为藏羚羊十分渺小,娇媚生动,温情脉脉,而且依恋母亲,所以作者觉得藏羚羊肯定通人性。
B.藏羚羊“像个不规则的亮点在远处的苍穹中变得越来越恍惚”。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藏羚羊因惊恐而狂奔逃命,疾速远去的情景。
C.“猎猎寒风扯破了天边的云朵。”这句景物描写,既写出了作者的自责心理,又揭露了偷猎者的残忍无情。
D.文章结尾说残杀藏羚羊的事“不断地折磨着我”,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残杀生灵的暴行的愤慨,也表达了“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的强烈愿望。
14、根据课文内容描写昔日罗布泊的美景。
答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1.C(ɡē)2.B(掘)
3、答案:A.(B.多项状语排列次序不当。当动词前的附加语(状语)较复杂时,排列的次序大致为:①表目的或原因的(介宾短语),②表时间或处所的(名词),③表语气(副词)或对象的(介宾短语),④ 表情态或程序的(副词)。另外,表对象的介宾短语一般在中心语前。正确次序:许多老师昨天在休息室里都热情地同他交谈。C.没有认清附加语的隶属关系,张冠李戴。禁不住的是人,而不是风,“不禁” 移到“打” 的前面。D.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前。“如果”移到“他”的前面。)
4、B
二、5、.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6、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7、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8、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9、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三、10、藏羚羊在作者的镜头前惊恐万状、全身颤栗的情景,使得作者内心震动。
11、.作者的照相架势使得藏羚羊误认为要向它射击。
12、.点明上文藏羚羊受惊吓的社会原因,提示了人类残害生灵的暴行及其严重程度。
13、.AC14、略
第四篇:12《罗布泊_消逝的仙湖》练习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一、基础部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萧瑟和煦裸露戈壁滩..
吞shì干hécāng海桑田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①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②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③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1、文中的画线句①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成塔里木河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一句话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5、选文划线句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西部大开发是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你由罗布泊的消失,谈谈我们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语言品味(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4)伴随着胡杨林的锐减,塔里木河流域土地沙漠化面积从66%上升到84%“沙进人退”在塔里木河下游变成现实。
(5)“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6)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7)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 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8)课文举“青海湖”和“月牙泉”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9)“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的作用
(10)“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11)最后一段连用了三个“救救”,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5、.用一系列具体、确凿的数据,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向塔里木河要水的。这种bty行为,使罗布泊沙化。
6、排比。强化了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7、人口激增,扩大耕地,开采矿藏,都要大量用水,而当年没有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8、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要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9、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5.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参考答案
基础题
一、1.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造句(略)2.(1)
描写(2)说明(3)抒情(4)记叙(5)议论 3.神秘 沙漠美丽 绿洲 改道 四
盲 青海湖 月牙泉 4.罗
布泊曾经是非常美丽的,而现在却消逝了。它告诉了我们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
二、1.作者站在罗布泊边缘感慨万千。2.抒情 说明 3.前者运用了形象的比喻,抒发了作者的痛惜之情,而后者只是客观的描述。4.(1)直抒内心痛苦而
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2)一针见
血地指出了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
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3)用数据来说明由于胡杨林的锐减而导致了沙漠化的扩大。1注音
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
裸露(luǒ)戈壁(gē)荡漾(yàng)娱乐(yú)
2.词语释义:
萧瑟:①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形容冷落,凄凉。
和煦:温暖,多指阳光、风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吞噬:蚕食、并吞。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滩:蒙古或新疆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缺水,植物稀少。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
3.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罗布泊的位臵、神秘事件和现状。
第二部分(4~14):罗布泊的历史。
第一层(4~9):罗布泊令人向往的神话般的过去。
第二层(10~14):罗布泊令人痛心的迅速消亡的过程。
第三部分(15~25):罗布泊的现状。
第一层(15~20):罗布泊的消亡使其周围原有植被成为直接受害者。
第二层(21~25):罗布泊目前荒凉恐怖的景象。
第四部分(26~28):类似的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号召。
4.内容提要: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②过去罗布泊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③罗布泊为什么会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④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全文充满了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5.语言品味
(1)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 70℃。罗布泊,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干穿越。
----------两个“没有”、三个“一”和准确的“70℃”描述了罗布泊的荒凉恐怖。
(2)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
清澈的生命绿洲。
-----------用“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这些词语描绘出一个美丽宁静、令人向往的“生命绿洲”,与第一部分描绘的荒凉恐怖的戈壁形成强烈对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激起人们的好奇心。
(3)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20万平方公里”“1000多平方公里”,数字的列举更使人惊讶,也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4)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河水丰盈”“碧波荡漾”“胡杨丛生”“林木茁壮”与第一层描绘历史上的罗布泊遥相呼应。
(5)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抽干了,使干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 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 1000公里,……周边的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里木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连续用四个“盲目”与“吸水鬼”,既形象具体地写出了人们过量用水的无知,也表达出作者的遗憾和焦虑。
“急剧”“马上”“很快”明确写出塔里木河与罗布泊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
确切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出人类致使塔里木河缩减、罗布泊消失的巨大危害。
(6)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那奇开惨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比喻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拟人化,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为人们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7)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指的是罗布泊从绿洲变为沙漠;“又”表示再一次,说明人类不止一
次地制造了悲剧。这句话有力地谴责了人类的盲目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警示人们对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
(8)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 8.8米,平均每6年下降 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 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
-----------用具体数字表明,更加令人不寒而栗!湖泊——青海湖的伤害.由些及彼,以此类推,在文末发出的呼吁也就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三、写作手法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是令人震惊的。从写法上探究,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
对比手法。作者对比罗布泊的今昔,让人知道罗布泊并非从来如此,原来昔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拟人化:“那奇开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作者又将罗布泊拟人化:“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这里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
排比手法。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
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第五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远大一中八年语文设计者:杜玉田春华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注音并解释:
(1)萧瑟():(2)和煦():..
(3)干涸():(4)吞噬():..
(5)裸露():(6)沧海桑田:.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
按照以下思路:(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二、课上学习
(一)精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1、说说罗布泊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3、思思变化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 戈壁()栖息()无垠()罗布泊()....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
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150字的小文章,描写我们生存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