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彩的民族服饰说课
《设计维吾尔族服饰》说课稿
库尔勒市第八小学„.周彤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美术教材第六册三年级25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维吾尔服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效果预期等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首先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教材内容。教材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要吃透。初看本课,内容涵盖面广,在广泛的民族服饰图片情境中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服饰的特点,强调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和支系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服装穿戴装饰的服装样式,深入挖掘发现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的地域环境,气候,风俗习惯和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联系,教材选择了新疆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绚丽多姿的服装图片,力求使学生认识民族服装多元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教材具体内容: 教材呈现了新疆各少数民族服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从民族服饰的图案色彩等基本特点中初步形成对维吾尔族服饰的认识。强调了图案、配饰在服装中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教授的小学的学生学习美术也有一定的时间,但是因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受到考试,家庭等一些因数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对美术学习的态度不认真,兴趣一般,喜欢美术认真学习的的学生也是较少,经过几年的美术学习,也还是没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特别喜欢美术并以此为专业的学生,学生课堂气氛普遍不够活跃,主动参与性较差,民族服装文化的探究,显得更为陌生,因此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
来调动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美术,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中段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目标的描述:“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加的“与时俱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综合、探索领域的描述:“结合1~6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三个方面,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民族服饰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对民族服饰的初步认识,运用美术知识归纳民族服装的特点。
2、通过同一民族的不同服饰和不同民族的服饰的特点分析服装的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
3、感受不同民族的服装的美,提高学生对民族服装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民族服饰的热爱,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思考,欣赏,运用美术知识归纳维吾尔民族服装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民族服装看到服装与地域,气候,风俗,时代的联系。教学准备:
1、教师:民族服饰图片课件、一件刺绣图案的坎肩及围腰
2、学生:自己身边的维吾尔族人的服装穿戴图片
了解民族服装。
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多元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情,我主要选择以下两种教学法: 一是赏析讨论法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新疆民族服装的图片供学生赏析,起到刺激眼球、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二是情境创设法 教师身着一件传统民族上衣,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今天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吗?播放课件)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民族服饰的差异明显。今天主要介绍了四个民族的服饰。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该层次清晰、循序渐进、自然流畅,1.一上课,我就亲自身着一件传统民族上衣,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老师今天的衣服有什么特点吗?让孩子更直接的引发对新疆民族服饰的关注力争在开课阶段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为学生营造出民族服饰的学习氛围。2.在教学中我用一名导游的身份,带领大家跟我一起来看看美丽的新疆吧!力求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自己的生活的联系,感受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南北民族服饰的差异明显。今天主要介绍了四个民族的服饰。分析得出同一民族的不同穿戴,加强理解民族服装和地域,时代,气候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从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纹样、佩饰四个方面来欣赏,分析维吾尔族服饰特点。
3.第二站我带领导孩子要走近天山脚下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播放课件)在维吾尔族服饰中最有特色维吾尔族
男女都喜欢戴帽子,因为戴帽不仅具有防寒或防暑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活礼仪中的需要。社交、探亲、访友以及节日聚会等场都要佩带。维吾尔族帽类及头饰种类很多,色彩艳丽,装饰精美。除了刺绣的图案还常常用亮片,彩珠进行点缀。4.接下来我亲自用微课的形式示范设计服维吾尔族服饰为例,现场来示范制作一套女性的服饰。并展示多套维吾尔男妇服饰,并给示范模特试穿。旨在帮助学生学习设计制作维吾尔族服饰的方法。
总结概括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呼应开课部分,从款式、颜色、图案纹样、佩饰进行小结,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服装的认识。通过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回顾,加深民族服饰特点的印象。最后鼓励学生珍视新疆维吾族民族文化,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用鲁迅先生的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来结束本课,升华本课的情感目标,并整理、收拾好工具。
六、效果预期
我预计本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如下:导入与引发5分钟,欣赏,思考与讨论30分钟,拓展与整理5分钟。我给本课定下的基本效果如下:
1.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运用美术知识归纳民族服装特点。实现知识技能的目标。
2.通过欣赏和讨论,体验新疆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感受服装与地域,时代和气候的联系,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3.学生能感受不同维吾尔族服装的美,激发学生对新疆民族服饰的热爱,提高学生对维吾尔民族服装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新疆民族大家庭、热爱新疆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我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使学生体验更深层的成功感。
除此以外,也许还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生成性的目标和收获,相信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家乡的民族服饰有新的认识、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谢谢!
第二篇:多彩的民族服饰说课
《多彩的民族服饰》说课稿
大理市湾桥保中中学 杜佛忠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云南民族美术教材八年级15册的第一课教学内容《多彩的民族服饰》。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效果预期等方面说说我对本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首先向老师们介绍一下教材内容。教材是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定要吃透。初看本课,内容涵盖面广,在广泛的民族服饰图片情境中探讨民族服饰的特点,强调同一民族因居住地和支系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服装穿戴装饰的服装样式,深入挖掘发现民族服装与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的地域环境,气候,风俗习惯和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变化和联系,教材选择了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的绚丽多姿的服装图片,力求使学生认识民族服装多元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教材具体内容: 教材呈现了白族、傣族、彝族、哈尼族,苗族,景颇族等民族服装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讨论从民族服饰的图案色彩等基本特点中初步形成对民族服饰的认识。强调了图案、配饰在服装中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
我教授的八年级的学生学习美术也有一定的时间,但是因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受到考试,家庭等一些因数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不高。对美术学习的态度不认真,兴趣一般,喜欢美术认真学习的的学生也是较少,经过几年的美术学习,也还是没能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特别喜欢美术并以此为专业的学生,学生课堂气氛普遍不够活跃,主动参与性较差,民族服装文化的探究,显得更为陌生,因此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
来调动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美术,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出发点和归宿。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对初中学段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目标的描述:“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流派。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美术的不同门类及表现形式,尊重人类文化遗产(加的“与时俱进”),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综合、探索领域的描述:“结合7~9年级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用多种美术媒材、方法和形式进行记录、规划、创作、表演与展示;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情状况三个方面,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民族服饰的文化背景中,形成对民族服饰的初步认识,运用美术知识归纳民族服装的特点。
2、通过同一民族的不同服饰和不同民族的服饰的特点分析服装的地域性,时代性等特点
3、感受不同民族的服装的美,提高学生对民族服装的审美水平。激发学生对民族服饰的热爱,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仔细观察、思考,欣赏,运用美术知识归纳民族服装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民族服装看到服装与地域,气候,风俗,时代的联系。教学准备:
1、教师:民族服饰图片课件、一件刺绣图案的坎肩及围腰
2、学生:自己身边的白族人的服装穿戴图片
了解民族服装。
四、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多样多元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课标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情,我主要选择以下两种教学法: 一是赏析讨论法 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民族服装的图片供学生赏析,起到刺激眼球、开阔视野、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
二是情境创设法 播放五朵金花或五朵金花儿女的电影片段,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直观感受时代的发展给学生的家乡“白族人的生活和服装”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的设计应该层次清晰、循序渐进、自然流畅,1.一上课,我直接出示课题,利用课件展示部分民族的服饰,让学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图片是哪个民族的服装,力争在开课阶段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为学生营造出民族服饰的学习氛围。
2.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与自己的生活的联系,课前我准备好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图片,大理市的比如周城,挖色,太邑,古城等地的白族服装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它们的不同,从而分析得出同一民族的不同穿戴,联系自己所找到的湾桥的白族人的服装,插入电影片段,看完后让学生谈自己感受到的地域和时代的影响。继而再展示鹤庆,剑川,洱源,云龙等白族聚居县份的白族服装。加强理解民族服装和地域,时代,气候的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从服装的款式、色彩、图案纹样、佩饰四个方面来欣赏,分析白族服饰特点。
3.最后给学生放映其他一些民族的服装图片,因“花腰”而得名的花腰傣,因银饰而出名的苗族,云南特有的景颇族、布朗族、阿
昌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等等。让学生讨论和分析所看到的民族服饰的特点,分析它们与地域,气候和时代的联系,4.总结概括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呼应开课部分,从款式、颜色、图案纹样、佩饰进行小结,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服装的认识。通过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回顾,加深民族服饰特点的印象。最后鼓励学生珍视民族文化,将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用鲁迅先生的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来结束本课,升华本课的情感目标,并整理、收拾好工具。
六、效果预期
我预计本课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如下:切入与引发5分钟,欣赏,思考与讨论30分钟,拓展与整理5分钟。我给本课定下的基本效果如下:
1.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民族服饰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运用美术知识归纳民族服装特点。实现知识技能的目标。
2.通过欣赏和讨论,体验服饰艺术与民族、生活和审美的密切关系,感受服装与地域,时代和气候的联系,实现过程和方法的目标。3.学生能感受不同民族服装的美,激发学生对民族服饰的热爱,提高学生对民族服装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大家庭、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树立保护、发掘和发展民族艺术的态度观和价值观,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我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使学生体验更深层的成功感。
除此以外,也许还会在课堂上出现新的生成性的目标和收获,相信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家乡的民族服饰有新的认识、新的感受、新的收获!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还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谢谢!
第三篇:民族服饰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民族服饰的特点。2.能够辨别南北民族服饰。3.根据服饰判断属于哪个民族。4.了解民族饰品。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
大家想一想《还珠格格》的小燕子、紫薇的服饰及泼水节中傣族人民的服饰各是什么样的呢?
二、1.通过观察满族、傣族服饰,明确我国各民族分布地区不同,生活环境、物质条件不同,服饰上也有较大差别。2.观察南北几个民族服饰。
北方:藏族、蒙古族、朝鲜族、维吾尔族 南方:苗族、壮族、彝族、白族、3.分析
北方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少数民族多靠狩猎畜牧为主,南方湿热多雨,山地相同,多从事农耕。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也造成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特点。4.总结 服饰的多种多样,不同的特点十分突出,构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个特点。
三、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各民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民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展示收集的服饰小故事 分组活动,各组派代表发言。
二、观察民族饰品
多媒体出示民族饰物,感受民族文化。
师: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形式各样,集中反映了民族特色,展示了民族文化。
四、课堂总结
中华民族是个和睦的大家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创造和谐社会一起努力!课堂总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蒙古族服饰的不同特点及其运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满族妇女的服饰特点是什么?
讲:满族妇女服装代表性外衣是旗袍,直腰身,宽袖,袖口平而大,袍长至脚面,领口、襟边、袖口镶边服饰图案中多刺绣福、寿、万字。
二、导入新课
蒙古族是我国大家庭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那么大家知道蒙古族历史文化及服饰文化吗?
三、新课内容
1、蒙古族的历史。
讲:蒙古族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对亚欧历史进程产生过巨大影响。
“蒙古”史书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公元13世纪初成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13世纪《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一部重要的历史文学名著。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
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蒙古袍一般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腰带多用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
2、蒙古族的文化风俗。
讲:(1)蒙古族生活在大草原,以畜牧业为主,善于训马和射箭摔跤。(2)蒙古族人民多信仰喇嘛教。
(3)“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的传统节日。
3、蒙古族的服饰文化?
讲: 蒙古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在色彩上是个“尚白”的民族。多以皮为服饰面料,而今蒙古族人民喜用缎、绸、丝绒等面料。蒙古族各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在服饰上有一定的差异。
(1)巴乐虎服饰:无论男女均穿宽下摆长袍,男子靠下摆系腰带,以袍上提为美,妇女见分晓以靠上腰系腰带,使上身袍子紧巾身为美。(2)布利亚特服饰:
讲:布利亚特服饰有其独特的风格,他们的红缨帽和妇女的分割式长袍保留着部落和姓氏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蒙古族服饰。(3)乌珠穆沁服饰:长袍款式肥大,色彩绚丽,以镶边工艺著称。
讲:在长袍外面还有套穿坎肩的习俗,青年男女穿有4个开衩的大襟短坎肩,已婚妇女穿对襟长坎肩。(4)鄂尔多斯服饰: 讲:鄂尔多斯蒙古人以讲究礼仪而著称,鄂尔多斯是蒙古语“宫帐守卫”的意思。长短坎肩是鄂尔多斯服饰中最有特色的衣着,多以缎为面料,用金黄织锦镀边。已婚妇女头饰以金、银、珊瑚、绿松石等珍贵原料制成。鄂尔多斯民族女服以素为美,男服以蓝色、白色、棕色布棉为面料。女式长袍长至脚面,有大开衩以素为美,男式长袍肥而短。
四、课堂讨论:蒙古族不同地区服饰特点、区别。
五、课堂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的服饰。
2、了解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差异,知道是由于环境、气候不同 所致 教学重点:了解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能分辨部分少数民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激趣揭题:
1、欣赏音乐,在音乐中感悟祖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家亲。
2、欣赏视频,感受服饰的绚丽多彩。
3、同学们看完表演后你有什么感想?畅所欲言
4、导课:你想对它有更多的了解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绚丽多彩 的民族服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学习新知
1、看书读文了解服饰不同的原因以及民族服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出示图片体会南北方的气候。板书(北方:冷
3、区分南北民族服饰特点
4、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5、学生观察总结服饰特点
6、再读文体会加深印象 南方:热)
三、活动环节
1、出示并欣赏邮票
2、点邮票识别民族
四、故事环节:
1、提问:你知道汉族服饰的特点吗?
2、学生读故事
五、重点释疑
1、欣赏其它民族的服饰。
2、小组讨论南北方服饰的特点: 板书(南方:轻盈 北方:厚重)
3、读课本上的话与自己总结相对照
六、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我们中华服饰 不仅绚丽多彩,设 计也非常多样化,我们对我国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真是无比赞叹,我们 为他们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服饰文化为之感到自豪。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族服饰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已有几千年历史。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二、汉服特点。
汉族: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人装饰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
上古时期: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
夏商西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服特点
秦汉时期: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宋朝时期: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了解汉族服饰的特点。2.观赏汉族服饰。教学过程:
一、汉服特点
元朝时期: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
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
清朝时期: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
民国至今: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是传统的满族服装。
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
第四篇:《民族服饰》教案
《民族服饰》教案
教学目标:
1、激发对民族服饰的热爱。
2、增长学生有关民族服饰、装束设计和民间美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一套服饰。
难点:学习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应用。
课前准备:
师生:相关民族服饰的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二、授课
1、欣赏、分析民族服饰。(1)出示图1:傣族姑娘的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师:傣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2)出示图2 :藏族妇女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3)出示图3:汉族妇女绣花衣
提问:汉族的服饰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4)出示图4:布依族服饰、图5维吾尔族服饰、图6苗族服饰。提问:你能找出这些服饰的不同之处吗?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布依族按民族习俗,头上所缠绕勒条的数量,代表了少女的年龄。苗族服饰的标志是银饰,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2、出示范例,讨论制作方法。
师: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工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分别从:款式、颜色、花纹、材质几方面讨论。
3、老师示范制作(1)剪出衣服的款式;(2)上色、添加花纹;(3)制作服装的配饰。
4、学生小组制作
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老师指导。
5、展示学生作业,讲评作业。
服装表演,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集体评议。
“你认为谁的服装设计得好?好在哪儿?”
三、小结
师:“服饰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多去了解学习一下更多有关民族服饰的知识。”
第五篇:民族服饰报告
民 族 服 饰 报 告
一、我们选择的题目是民族服饰,选择原因如下:
1、历史是社会的影子,它完全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兴衰存亡,毫无保留的记录着人们在不同时期内生活状况;而服装,也堪称历史的镜子。这面镜子是独特的,因为服饰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细致的观察某个时期的服装形式、风格,会发现它恰恰把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服饰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同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思想意识,风尚习俗及审美观念紧紧相连,服饰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想要通过此次学习活动,让大家对中国传统服饰有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传统文化,这也是我们选取这个主题的原因。
2、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二、民族服饰
汉服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从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庆幸的是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汉服的特征。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上古时期
中国传统古籍的观点一般认为,华夏衣裳为距今约五千年的黄帝所制或黄帝时期所制。例如,汉代《世本》记载:黄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辞》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之妻嫘祖养蚕制丝,以作衣裳。考古发现则证实,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陕西临潼白家村遗址中都发现骨针、纺轮,说明当时人们已会纺布制衣。到了约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不但大量发现纺轮,还在陶器上发现大量布纹的印痕。同时期的遗址中还发现了苎麻、蚕茧。说明此时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用苎麻织成的麻布和饲蚕得到的丝纺来做衣服,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只是,此时期的服装实物,在考古发掘中至今尚未发现。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服装继承了上古时期的特征,并且已有充分的实物可证实汉服的基本特征已在此时确定:交领、右衽、系带为最基本的典型特征,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式样。在甲骨文、金文的多种字形中,很常见的一种字形的“衣”字即为交领右衽上衣的形象。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玉人亦穿着此种特点的服装,该玉人是中国目前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服饰造型。与交领、右衽、系带的上衣相配的下装是“裳”。上衣下裳是汉服最基本的式样,至今汉语仍然用“衣裳”这两个字作为服装的统称。秦汉时期
秦汉服装基本沿袭战国时期,仍然以深衣为主,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都是男女均可穿着。秦汉时期曲裾深衣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由于汉代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妇女有所减少,但并没有消失,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中发现了襦裙实物。
汉朝时期,中国的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空前繁荣、强大,汉族由此而得名。此时期的服饰礼仪制度也极大完备,并由此出现了一个成语“汉官威仪”来称颂汉朝的服饰制度。“汉服”的名称也间接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遗俗汉朝,但由于当时的风气汉服的风格变得潇洒飘逸。魏晋的名士们多光身着宽大外衣,或者外衣内着一件类似今天吊带衫的奇特内衣,并不穿中衣,此衣式仅见于这一时代,款式参见《北齐校书图》。或许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在这一时代也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绔、裤互称。由于南方的湿热气候,高齿木屐开始流行。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承于东汉,一秉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家常,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一场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汉服开始高端创新发展,但不脱离汉服基本特征。隋唐妇女的主要服式仍然是襦裙是裙、衫、帔的统一。女性当中十分流行齐胸襦裙,即把下裙提至胸上的裙子,搭配以披帛。贵妇当中,也穿钿钗礼衣。汉服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颜色大胆。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前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五代时期服饰基本筵沿袭了唐朝服饰,无太大变化。宋朝时期
由于宋代初年的政治风气,汉服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宋朝汉族男子服饰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宋朝汉族女服在沿袭上一代的基本制式的基础上,相比男装要富于变化些。宋代的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宋代中后期国家富足,人们的服饰也开始奢华起来,人们大多穿起了丝绸。元朝时期
元代虽然是蒙古人建立,但是蒙古人并没有推行类似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故此民间仍然以汉服为主。元朝宫廷的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蒙族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仍着汉服,其中襦裙较为流行。只是在风格上蒙古服装和汉服多多少少都受了对方的影响。明朝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诏令天下“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旧”,因此明朝服式恢复了汉服传统。男子服饰基本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这两种传统服饰式样。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饰特点,发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饰。明代妇女的服装仍以襦裙为主。需要说明的是,明制女袄、女衫较有特色也很流行,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缘边领子加护领,下裙多配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除了一直流传的衫、袄及裙子外,还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鲜样式,衣服的多变与款式做工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宽大的直身,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明代也开始流行用金属扣和纽扣,但系带依旧存在。清朝时期
1644年满清入关,推行了剃发易服政策,禁止穿着汉服,使汉族传统的服饰制度被迫中止。
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汉服款式(十从十不从中:男从女不从),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
为保护文物衣冠,汉族各阶层人士以各种方式反抗清朝政府的政策,各地人民屡次起义反对剃发易服政策,但都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酿成了扬州十日的惨案。
清代的农民起义,如白莲教、太平天国、捻军等都大量穿着汉族风格的衣服。有些太平军将领拒绝混入满族元素的服装,而宁愿穿戏服作战。民国至今
1910年(宣统二年),资政院议决剪辫易服案,中国各地各族人民开始群起剪辫。遭清政府禁制的汉、回、苗等各族服饰文化也有人主张恢复。由于民国时期主张向西方学习,当时中国人正式改穿西式服装,女人的衣服也有原来宽大的长袍加入西方剪裁变为旗袍,大部分汉人渐渐以为西洋剪裁融合的旗袍、马褂即使传统的汉族服装。在今天,部分人民的生活得到保障,而开始思考对于传统文化的修补与复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有志者加入了复兴汉族传统服饰于文化的队伍当中,但社会依旧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各种各样的阻碍。部分国人,汉族同胞心中并没有这个概念,由于政策和生长环境,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缺失,汉服运动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活动,也掺杂了各种各样的人。
汉服,只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复兴整个民族的文化,必须要有更多的人的加入和指导。慢慢理合今天汉服的缺失点,完备整个汉服体系,才能更好的复兴民族的文化。注意
①、汉服非自然消失,而是人为消失。
②、汉服不是汉朝服饰,而是汉民族服饰。所谓“唐服、宋服、明服”全部为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
③、汉服不是复古也不是COS,而是复兴。以服装为载体所进行的汉民族文化复兴活动。④、汉服只是民族服饰,不是国服复兴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国服,复兴汉服的人既可以的汉族人自己也可以是少民同胞,而不是所谓什么爱好者。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三、小组活动过程记录:
雷帅:PPT制作。
郭静梅、孙普、陈正一:搜集材料,撰写报告。任艳芳、孙寅婷:演讲,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