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7:28: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

第一篇:《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

《秋声赋》研究文献

《秋声赋》 活动单

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全文,基本翻译全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知识# 2.简要分析并学习文中描写秋声方法# 3.结合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参悟作者的人生哲学# 学习重点:

1.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分析作者思想情感演化过程# 学习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欧阳修(1007-1073),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 史学家$ #!秋声赋 是欧阳修于嘉祐四“年(1059)任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时所作 当时他53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 悲秋 为& ’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 全篇#语言流畅 声情并茂,不愧为佳$作# 二.结合以上写作背景细读文本回答以下问题# 1.总结文中重点文言知识点# 2.文章第一段的写秋声之文可谓精彩之极,其于 滕王阁序!”中第二段写景相比,有何异同?

3.文章第二段描写了秋声的那些特点?文中作者写到:夫秋,&刑官也,为什么又讲是 天地之’ &义气 物过盛而当杀 ?文段开’$& ’头一个 悲 字总领全文,但细读& ’文本,作者仅仅是悲伤吗?

4.结合文本说说,文章第三段作者写了哪些人生感悟?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5.就文章的情感来讲到第三段已经写完,问什么作者在最后还写 童子 呢? ——戴海泉,高中语文活动单教学例证,文学教育2011.1

上课伊始,检查背诵,然而情况很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几位同学将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背成了 此何声也?汝出闻之 好心的同学提醒#他,但他依然如故:此何声也?汝出闻之 同学们哄堂大笑,一位学生说:在室内也可以听到外面的秋声,何必出去?声音难道可以听 吗? 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在黑板上写上了$六个字:秋声岂能目视?

#,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实际上正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的暗示。

课文中除了秋声之外,还写了哪些声音?什么声音最重要?学生列举了读书之声 问答之声 唧唧虫声,可惜漏掉了最重要的叹息声!这一叹息声里到底包含着什么情愫呢?为了知人论世,我调出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家庭方面:

欧阳修 4岁丧父; 25岁,原配胥氏 17岁产后病:逝;28 岁,续弦杨氏染病去世; 30岁,胥氏遗子 5岁染病夭折; 31岁,娶薛氏。身体方面:

40岁,白发萧疏; 42岁,患上眼疾.仕途方面:

24岁举进士;29 岁因支持范仲淹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又被宦官诬陷,出知同州;53 岁写《秋声赋》。

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中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取向,我让学生翻译:“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想想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 恨这秋声呢?” 不怨秋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渐趋圆融与洞彻!

因此我决定进行一次冒险 我一边让学生查!工具书,一边开始 百度 搜索,没想到 金石义项多达九个,我筛出了其中三个:

1、比喻事物的坚固 刚强,心志的坚定 忠贞 如《劝学》 中的: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比喻不朽 如曹植 与杨德祖书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3、指古代用金属 石头制成的兵器 如 周礼 秋官 :凡国有大故而用金石,则掌其令。郑注:用金石者,作枪雷椎椁之属!我启发道:你认为哪个义项最符合 秋声赋 的语境义?有的学生说是第一个义项,理由是人体是血肉之躯,并没有金石般坚固 我说是第二个义项,原因是草木能够 一岁一枯# 荣,经霜历雪后尚能枯木逢春,但人只能 哀人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一位学生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说是第三个义项,因为他们发现这与第二段写 秋心 的文字正相吻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由于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我补充说秋风又称金风,秋天又称金秋。古代掌管刑法的官吏叫司寇,又称秋官,而这个义项恰恰出自 周礼 秋官。另一位学生说沙场秋点兵,只有把 金石 解释成 用金属石头制成的兵器,才能诠释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还有一位学生说第二段写 秋心的文字与第一段写 秋声 的文字是对应的,第一段 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与第二段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明显是对应的

我总结说:古人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腹则首尾俱应,我们刚才对 金石 一词的探索也是这样吗?由此可见,“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看似一句平常话,实则包孕着作者的创作意图。我非常兴奋,学生的发现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林忠港,贴着学生的心灵来教——《秋声赋》 教学札记,语文月刊2012.1!不是秋声使他悚然,是人事。他不是在悲秋,是悲人事的多变,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这才是欧阳子凄然的关键。秋,实际上是人生的秋,时代的秋,社会的秋。

晚年的欧阳修少了中年的锐气,向往道家逍遥的审美式人生态度 他多次向朝廷上书请求退隐,不再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既不与草木争荣,也不寄恨于秋声 在自传中他更号 六一居士,一心陶醉于五物之间,这是历经宦海沉浮后的释然 超然

如此看来,秋声赋 的经典价值,不仅在于它的以声写声,更在于它写出了独特的欧阳修的秋天,在于写出了人事有甚于秋的情感,还在于他最终跳出了悲秋的窠臼,流露出了养性保身的情绪。

为何在童子看来,皎洁 明丽 静谧的秋,在欧阳子眼里却充满金戈之气?为何作者要选取冷硬艰涩的意象构筑如此一个骇然的画面?秋声究竟唤醒了他内心怎样的情感体验?

一开篇欧阳修即写道: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 他写的是 悚然而听之,而非 “听之,悚然”,这就给我们足够的暗示,也就是说,他是带着悚然的情绪来听秋声的。悚然,惊惧的样子 这一情绪使他自觉地筛选意象,而这些意象正折射出其内心对外界的惶恐 他和童子的区别在于:他用心灵聆听秋声,而童子用耳朵去听;童子听到的是自然之秋,而他所听的是人生之秋 灵魂之秋”!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在后文中,他用描写冬天景象的词 栗烈 来形容秋气了,正是这不露声色的矛盾之处,透露出作者的精神密码。栗烈一词出自 诗经 七月,形容严寒。后人都是用此词来形容严冬的寒!气 在作者内心,秋气刺人肌骨,不亚于冬日的严!寒 栗烈 描写的应当是作者内心的体验!

——虞黎明,细读《秋声赋》,语文学习2011.12

前人在论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的文章风格时说 “韩如海 柳如泉 欧如澜 苏如潮” 海 广阔而深厚 泉 清丽而隽永 澜 起伏而多致 潮 汹涌而澎湃 这是对这几位作家作品风格体评价 欧阳修的这篇散文结构上摇曳多姿 层层推进 富于变化 恰是 欧如澜 的精彩呈现 全文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对比 作为结构的基本框架 开头一段写 秋声 侧重于从听觉来写 第二段写 秋意 侧重于从视觉来写 第三段把 秋意 和 人生 结合到一起写 侧重从感悟上来写 这样写来 不仅把秋声写得鲜明生动 而且从秋声中发掘出意趣和哲理 并最后达到了 秋心 与 人心 的和谐统一 较好地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我调适的旨趣。

关于 秋声赋 的主题 历代评价集中于两种 第一种如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所说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 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 另一种认为 同以往的许多 悲秋 之作相比 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 又无身世的感伤 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

晚年的作品风格:文多曲笔,诗多沉郁。哀而不伤。

从结构上说 结尾这段起到了首尾圆合的作用 文章以夜静读书开篇 中间宕开文笔写秋声喧腾 结尾又归于夜深人静 首尾回环照应 但这还是表象 文章在叹息声中结束让结尾构成了一种不结束之感 表明人物内心由此引起的波澜久久无法平静 环境的静 恰恰衬托了心里的不宁静 从这一点上说 结尾又有了一种动态感 让人感觉文虽结束 但引发的思绪却正如涟漪一般在扩展开去。

满纸描摹秋声 叹息因何而生 从内蕴上说,文从心出 文见其人 由叹息切入可以引导我们走入欧阳修的内心 知人论世 联系欧阳修的人。

终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 汹涌秋声的背后 正是作者汹涌激荡的内心 所以 追索这一切 我们发现这一声 叹息 正是 秋声赋 文 与 心 的契合点,浓缩着作者的生命感悟,委婉地传达着他难以尽言的人生况味 而通过发掘 叹息 后隐藏的意蕴 我们由此看到了文章后站立的作者 渐渐走近了一个真实的欧阳修。

——时剑波,倾听那一声婉曲而深沉的叹息——《秋声赋》末段细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1

随着情感的变化 一句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欲与草木而争荣 陡然转出欧阳修自足自安的通达情怀 人之所以不能像草木一样争荣 主要是因为人的身体是血肉之躯 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 而草木则可以岁枯岁荣 不断轮回 因此愈是突出大自然摧枯拉朽的威力,也就愈能衬托万物枯木逢春的力量 这是一种艺术张力 若将 余烈 释为 余威 则会大大降低情感表现的力度和强度。

一气 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 此处指大自然 余 饶足 此处指强大,烈 火势猛 此处指威力大 余威 强大的威力 一气之余烈 大自然的强大威力 从道理上讲 秋声源于秋状 秋状源于秋心 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 而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 正好处于秋状与秋心两个部分的结合处 倘若没有强大的威力 文意怎能过渡到 常以肃杀而为心 又怎能推衍出 物过盛而当杀 退一步说 就算 秋气的

余威 能使草木衰败零落 那么草木遭遇最强大的威力 后果可想而知 作者要表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最威猛的力量。

尚理求变,损悲自达。

叹老伤秋是自古以来文人的传统,宋玉的《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一举定下秋之基调,在文人的笔下,秋意味着衰老、死亡、别离以及种种人类无法抗拒之命运悲剧。而欧阳修此赋却力截对秋之滔滔怨恨:“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于秋声!”同时,文章也以有力的辨析说明,加速人的衰老与死亡的,恰是人类自己无法停止的忧思啊!

这个夜听秋声的过程,就“声”而言,是一个由远及近而渐远、由小及大而渐微的过程。

“声”而“视之”,也是欧公的妙语。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所说的“秋气”,即欧阳修所说的“悲哉!此秋声也。”作者在对秋声作了形象的描绘之后,即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作了理论上的阐发。古人用阴阳二气升降消长来解释季节的变化。

集评

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宋)楼昉《崇古文诀》卷十八 欧阳公《秋声赋》清丽激壮,摹写天时,曲尽其妙。——(元)刘壎《隐居通议》卷五

形容物状,模写变态,末归于人生忧感与时俱变,使人读之有悲秋之意。——(明)归有光《欧阳文忠公文选》卷十

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三

欧阳子作《秋声赋》,中情凄怆,感与时兴,贫士夜读之则饮泣,旅妇朝歌之则谢去,欧阳子得意文也。

——(清)毛奇龄《西河全集·书欧阳永叔《秋声赋》后》

作赋本意只是自伤衰老,故有动于中,不觉闻声感叹。一起先作一番虚写,第二段方作一番实写,一虚一实已写尽秋声。第三段止说秋之为义耑以肃杀,引起第四段自伤衰老为一篇主意。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读前幅,写秋声之大,真如狂风怒涛,令人怖恶;读末幅,写虫声之小,真如嫠妇夜泣,令人惨伤:一个“声”字写作两番笔墨,便是两番神境。

——(清)孙综《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卷四

赋之变调,别有文情。——(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四

赋至宋几亡矣,此文殊有深致。——(清)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六一居士全集录》卷一

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以来之故,见得天地本有自然之运,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无情,其摧败零落,一听诸时之自至,而人日以无穷之忧思,营营名利,竞图一时之荣,而不知中动精摇,自速其老,是物之飘零者,在目前有声之秋,人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处带出警悟,自是神品。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

谢立夫曰:寻其意趣,亦本宋玉《九辩》。其气韵秀出处,时复相过,而议论感慨则欧公本色也。

——(清)唐介轩《古文翼》卷七《庐陵集》

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十

《秋声赋》前有作者矣,此独从“声”字著笔,自首至尾,看他步步生波,层层联络,开小题中多少法门。后段以忧思憔悴归咎于人,撇开秋声,并将悲秋二字,翻转入妙。

《文心雕龙》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尝考古今篇什,秋意最甚,莫如楚辞。夫楚辞者,创于屈原,而述于宋玉。其缠绵恻怛之意,悉本诗人忠厚之遗。故《离骚》之悲,隐而不露;《九辩》之悯,感而遂通。古人托物言情,无论目睹心思,所以兴悲,其致一也。先生感光阴之荏苒,叹时事之已非,一旦触景抒怀,闻声致慨,其萧瑟之情,固同《九辩》,而悲伤之隐,实类《离骚》。亦何怪嗣楚辞,而继美诗人也哉!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五·感慨

第二篇:《秋声赋》教案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1.而

(1)连词,表修饰。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2)连词,表承接。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3)连词,表并列。忽奔腾而砰湃 2.者(1)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2)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其所以摧败零落者(“„„的原因”)(3)代词。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盖夫秋之为状也(2)助词,的。乃其一气之余烈(3)代词。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4.其

(1)第三人称代词。其触于物也(代“秋声”)/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2)领属性定语。其意萧条(,译为“它的”)题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2)名词用作动词。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3)动词使动用法。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4)形容词使动用法。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题5:古今异义

(1)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2)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今义:应当杀害(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今义:方位名词(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独家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曹志平

第三篇:秋声赋读后感

导语:《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声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声赋读后感

1《秋声赋》作于嘉佑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是他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读罢全文,唯其肃杀,却见清明,即悟未悟,将以何种心境应和这秋声。感秋之悲犹如体验死亡,不知归于消极还是坦然面对人生,更增添了明白与勇气。秋声自然,叶落如归,人又有何不同,随其荣发,终归沉寂,散失如尘。既然任谁不过如此,何须有悲。“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此句有前文为证,凡伤皆因心,启人无争。而我却体会到另一种真,那就是于肃然中看到清明,常怀一颗平常心,少一些名利计较,多一些涉世的勇气。自然,淡然,坦然。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这是自然规律,于人如何呢。

读欧阳修的《秋声赋》正值乍暖还寒的时节。虽不是秋日,但和着欧阳子叹息般的呓语,我仍然依稀从扑面而来的暖风中辨认出肃杀的气息。让我试试聆听我自己的秋声。

秋声赋读后感

2最先响起的是琵琶,玉珠般错落而出的声响,悄悄地以共鸣的方式拨动了我的心弦,节奏清脆简短,却又如思念般悠长,它彻彻的落寞,在无形中感染着它的听众,如孤独的飞禽在旷野呼喊一般的声音从我的耳朵进去,如麻药般哽咽了我的喉咙。接下来,有笛声从遥远的天边传来,与琵琶的低语错杂交织在一起,带着弥漫起荒沙的征人之思来到我的身边。它的声音似乎是忧伤的化身,它淡然地环绕着我,从未靠近,也从未离开,它拂过的时候,不带有丝毫的踪迹,但它离去的时候,却会发现它已改变了一切。不经意间,箫声从笛声之中傲然脱出,开始了独奏,水面回荡开来它的回声,如传说般落寞,如月光般冰冷。它浸染了被时间擦干的泪水,它包容了有爱恨交织的回忆;它拾起了让过往遗弃的忧伤,它揭示了被繁盛遮盖的空荡;它收拢了如细网交织的思绪,它错乱了如梦般朦胧的音符;它焚烧了记载着往事的丘陵,它冻结了曾经炙热着的感情。它如同黄昏的余晖,在晚风未吹拂到的地方,默默地将秋思埋葬,只余下一个孤独的墓碑,上面空无一字。于是乐章从低谷涌向了高-潮,如繁星般在一瞬间将我的思绪闪烁成了一片空白,被遗忘的记忆就此复苏,将我的心残酷地撕开,在光影交织中将我的灵魂映成了透明的形体,我无从躲避这来自内心的审判,任凭亘古未变的悲哀,将我心底的微震扩大成风中响亮的呼喊,直到这乐声消逝。

《秋声赋》仍如同刚才一样放在桌上,它旁边的时钟还在嘀嗒地走,丝毫没有注意到之前到来的时光与心灵交错碰撞。我自己都不知道我会存留有那些记忆,也许是这篇《秋声赋》把它们唤醒的吧。我明明听见了,隔着书页穿越千年的吟诵正与我心里盛大而落寞的乐章交织成辉煌的交响。但是,秋声注定是寂寞的,它不孤独,但它寂寞。

秋声赋读后感

3近读欧阳文忠的散文,尤为喜爱这一篇《秋声赋》。虽然我们耳熟能详的《醉翁亭记》、《伶官传序》似乎也是脍炙人口的篇章,然而现今我独爱此一篇,就如周敦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独爱其陋室之安宁一般。

纵观全文,欧阳修由秋风扫过之声而悲秋,而悲人,最后笔锋一转,道出秋声之悲不过是自然之声,何苦来“亦何恨乎秋声”!我以为这与道家的思想有有一些相承的因素。道家讲求无为,事物自有其规律,有意为之往往会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看他慢慢说来,便可渐渐看出“体物言志”的特点。

欧阳修夜读书,忽闻风吹草动,于是叫童子出去看看。童子回报星汉灿烂,天上银河高挂,并无人迹,声音乃是由树林中传出。由此欧阳修长叹一声,感秋之意油然而生。第二段分为三层来写;第一层写秋之“为状”,从色、容,气、意四个角度来写,渲染秋之萧条,惨淡;第二层写秋之“为声”,写秋对于草木的摧残之力;第三写秋之“为心”,这是从物到人的递进,把秋比作刑官,兵象,商声,夷则之律,种种物事都是主凶事的,醉翁意在进一步说明秋风之摧残力。正是“秋风无力百花残”,在秋风面前,万物均要凋蔽。

文章最末,作者说完,童子早就昏昏睡下,独有鸣虫作伴。倒也有些意境,童子纵是醒着,又怎么能理解作者所论何义。恐怕作者只有如《醉翁亭记》里那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番心境罢了。

第四篇:秋声赋教案

秋声赋 教案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的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秋的诗句?学生回答。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秋声赋》。

二、朗读课文

(一)大家听一下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

(二)同学们朗读一遍课文,要结合注释和字典,理清文章的内容和思路。

(三)理清文章思路:

文章题目是秋声赋,哪一段是描写秋声的(第一段),第二段写什么?秋状和秋心。第三段呢,写秋感,作者由秋声和秋状而发出的人生感慨;第四段,面对秋声,我和童子的不同反映。总之,这篇文章是由景及人,由对秋声的描摹而写人生感慨。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我们先欣赏课文第三段,体会“秋之感”(板书)

三、学习第三段 1.找一生读第三段

2.我们先来理清字面意思。引导学生翻译字面意思。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磨难,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3.从这段话里,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人事忧劳对人身心的莫大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在对“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的否定中,表达出一种“自足自安”的人生态度。

4.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人生感慨?

欧阳修幼年丧父穷困,少年颠簸求生,青年入仕为官,历经朋党之争,官运沉浮20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至和元年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40岁就白发稀疏了。此赋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当时作者53岁,进入人生的秋天了。此时,他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自己又重病缠身,心力交瘁,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之中,于是借《秋声赋》坦露了自己的心迹。

为什么借秋声坦露心迹,秋声有什么特点?下午我们学习课文第一段,秋之声(板书)。

四、学习第一段。

(一)找一生读第一段

(二)欣赏第一段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欧阳子:作者自称,既然是自称,这篇文章写作的视角自然是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方:正,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悚然:惊恐的样子,之:代声。在一天夜里我正在读书,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传来,我便惊恐地侧耳倾听,不禁感叹:“真是奇异啊。”

作者可谓开门见山,在开篇就直接点题,点出了“声”,这个简捷的开头,其实并不简单,怎么不简单呢?在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欧阳修正在灯下夜读,这是一幅静态的图画,作者处在凝神的状态,声音的出现打破了夜的寂静,以动破静,使作者由凝神读书,到惊恐倾听,再诧异惊叹,同时牵惹了文思,在这种从静到动,从伏到起的对比中,文势便蓄了,有了文势,下面的文章就犹如泉水一般,自然倾泻而出。接下来对秋声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描摹:

作者是怎样描写秋声的?大家找出描写秋声的语句,找个同学读一下描写秋声的语句,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几句。从这几句看,秋声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对,秋声是变化(板书)的,有什么变化?有大小、缓急、强弱、远近(板书)的变化和对比。开始像淅淅沥沥的小雨、萧萧飒飒的秋风,忽然像波涛夜惊,像急风骤雨。再接触到物,像金铁皆鸣,铿锵错杂,又像军队夜行,衔枚疾走,没有号令声,只听到刷刷、刷刷的行军声,渐行渐远。秋声是很抽象的,但是作者却把秋声写得如此形象生动、惊心动魄,因此有人评价“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读之使人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真可谓绘风手矣。”([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欧阳庐陵全集》),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把秋声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比喻,像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这一连串的比喻,叫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博喻在文学作品中也很多见,你还知道哪用博喻描写声音的语句?如第二册我们学过的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就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秋声赋》这个单元我们即将学的苏轼《前赤壁赋》就有博喻,大家翻到课本145页:“客有吹洞簘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荷塘月色里

我们再来看秋声,秋声的变化是否是慢慢得渐变,不是,变化得急剧、猛烈,文中有几个字眼作了提示,如初、忽、骤。写出了秋声大小、缓急、强弱、远近的动态变化过程,秋声来势猛烈,变化急剧,难怪开篇作者就悚然而听之,并感叹“异哉!”。

所以大家读这个片段的时候,要读出秋声的急剧变化和惊心动魄,让你感觉出“异”来。好大家读一下这个片段。(找两个生读)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听到这样奇异的声音,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说:“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这是赋体中常见的主客问答形式,一问一答同样是秋声,作者感受到的是风雨至,波涛怒,金铁鸣,急行军,而为什么童子感受到的仅是“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样相对寂静的场景呢?

人的年龄阶段不同,其人生阅历、内心体悟也不同,即使面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和童子,一个是年过半百,一个是年少稚嫩,一个历经沉浮,一个涉世未深,一个忧愤悲苦,一个无忧无虑,对秋声的感受,自然有所不同。关于我与童子的对比,还有一处,在文章最后一段,后面我们再讲。倾听秋声,作者不禁感叹:“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秋声为何而来呢?下一节课我们再讲。

五、小结

全篇作者由物及人,由秋声而发人生感慨,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使悲秋这一传统主题有了新意。

六、作业

1.阅读课文第二段,分析此段是如何写秋声的? 2.《秋声赋》的赋体特色及其对赋的发展有何意义。

第五篇:《秋声赋》赏析

《秋声赋》赏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向来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万木凋零,婉转凄切。欧阳修的名篇《秋声赋》,起笔即以悲切凄凉的秋声,营造出一个“有声之秋”;后又写草木在秋季零落凋败,由此联想到人生的秋天,急景流年,咀嚼默思,打造出一个“无声之秋”。

文章第一段就开始起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营造了一幅令人惊悚的秋声图。具体如下:“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之所以说是画面而不是声音,是因为在这里欧阳修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作者便把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另外,作者还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这几个字就写出了秋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除此之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感觉来写秋声:“悚然而听之”中的“悚然”。这一词就直接地写出了秋声的使人惊悚,为下文做了铺垫。接着作者从听秋声时的浮想联翩中跳出,回归现实,询问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而童子的回答却是“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这与作者的“惊悚”毫无相似之处,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段中,作者直接描写了秋声,通过悬念式的对声音的生动描绘,不仅写出了秋声的个性特征,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主观情感,突出了秋声的苍凉、悲伤,还点明了文章主题即秋声。文章起始,就写得脉络清晰,波澜起伏,摇曳多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接着第二段,作者承接第一段的内容,寻根溯源,探究秋声何以如此之悲的缘由。从表达方式来看,这一段可分为两部分。“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这一部分是对“秋之为状”的描绘;“夫秋,刑官也……物过盛而当杀”这一部分是对秋的议论。在第一部分中,欧阳修分别就秋色、秋容、秋气、秋意这四个方面,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其中秋色、秋容为实景,秋气和秋意为虚景。在这里,欧阳修运用了由实入虚,虚实结合的手法,总结得出了“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结论,由此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为写秋声做铺垫,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的特点。接着作者用“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一句表达了自己的感慨,指出草木之所以摧败零落是秋气的余威所致,从中可以看出秋的肃杀之气。那么“秋”何以有这样的威力和会使人产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着欧阳修就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在社会方面,欧阳修吸收了前人种种说法,运用骈偶句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等配属起来,写出了秋天的悲凉肃杀死亡之气。从自然界来看,天地万物,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意味着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转衰的过程,人与此类似,因此,秋天又有着对生命将息的悲叹与伤感。此外,欧阳修结合五声乐律,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表达了万物由繁荣到衰败,为自然之规律的结论,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

接着欧阳修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他认为,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内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会损耗精力,更何况是“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呢!这样就容易使朱颜易老,乌发变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你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这就表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那到底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深层的感慨呢?是因为政治上的不能有所作为吗?抑或是他过尽千帆后豁达超然的情怀?这至今没有定论。而我认为这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与生俱来的从容面对现实,胸襟旷达,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欧阳修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实际上是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的深沉感慨。

最后一段中,欧阳修弥合了他的思绪,从幻想中回归现实,“童子莫对”和“四壁虫声唧唧”表明他的苦闷和悲凉是无人理解的,他依然是孤独寂寞的。秋风呼号,秋声凄切,长夜漫漫,虫声唧唧,悲愤郁结,无可奈何,只能徒然叹息。

有声的秋,并不喧嚣;无声的秋,亦不漠然。秋的况味,应和着悲欣交集人生。

下载《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声赋》研究观点综述(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声赋》教学设计

    《秋声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

    秋声赋 导学案

    《秋声赋》导学案 一、 预习目标 1、知人论世,回忆有关欧阳修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背景。 2、学习文章用各种手法,将无形的秋声写的具体可感的写作特点 二、预习内容 1、写出你......

    秋声赋学案1

    《秋声赋》学案 制作:史晓云 校对:高二语文组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并初步实践文、质、哲三维文章学习法。 2、*理解并初步实践起承转合的基本写作原理。 3、*研讨......

    《秋声赋》课堂实录5篇

    《秋声赋》 教学实录 师:湖中地处山区,山里的风声还是很有特色的,它一般发生在夜深人静时,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过。(生点头)哪位同学能给我们描述一下? 生:晚上吹着门,门狂抖着,比较......

    新建秋声赋练习

    一、语段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1~4题。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

    《秋声赋》的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把萧森凄清的气氛渲染得生动、优美的艺术技巧。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一......

    《秋声赋》的教案

    一、联想导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山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欲说还休,却......

    《秋声赋》文言文整理5篇

    《秋声赋》高中文言文整理Lynn 《秋声赋》 文学常识: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