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修心得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修心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求孩子们不仅仅要学会,更关键的是要会学。从学会到会学,要注重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而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的主要形式之一。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一谈及阅读能力,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在数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仅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现代及未来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的阅读能力已不再只是语文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技能真正提高,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
一、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
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具有看书并读懂其中内容的能力。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学,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这样,数学阅读就不是一般般概念上的阅读,它还具有假设、证明、概括、归纳、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阅读,还包括一些符号、图表等的阅读。
二、小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方面数学阅读能力
一是要读懂主题图,首先必须读懂它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是怎样反映本单元内容的,主题图中给了我们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其次要读懂“主题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看懂图意,往往会帮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理解数学知识。
二是学生要读懂圈内的话。人教版教材为了体现人文性、趣味性使教材内容更加活跃,把一些难点、重点、计算法则、概念以及引导学生思考操作的话等用对话或小精灵的话的形式在例题中呈现出来,学生必须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要读懂这些对话的意思就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是要会读语言文字组成的试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语言文字的阅读很重要,往往通过一个重点词学生就能很快领悟解题思路或方法。
案例1:12比7大多少?
在教学时,可以试着让学生比较三个不同句子的差别 1、12比7大多少? 2、7比12小多少? 3、12和7相差多少?
像这样,抓住重点词“比„„大”“比„„小”“相差”等来理解,这是比较两个事物或两个数的大小,它有几种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较大的数减较小的数。
案例2:
“几”和“第几”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基数意义,一个是序数意义,也要求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
四是要读懂教材中安排的大量的“你知道吗?”,其目的是深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也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的阅读能力强,很快就能理解题意。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一)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一个系统,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呈螺旋上升的趋势,低年级的知识体系处于一个比较基础的部分。如小学知识体系分为几个阶段,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等。为了让学生有系统、有步骤地学习,课标与教材都是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如“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那么学习乘法,就是在学习加法的基础上提升的。
(二)思考与阅读相结合
数学学习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三)实践与阅读相结合
如学习估算的时候,估算是求近似数,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规定学生去估算,要通过四舍五入法、去尾法、进一法等。
(四)重点内容重点训练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数学知识是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系统的概念,每一阶段的内容,哪些是重点和难点,这些重点和难点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重点内容来训练。如一年级的加法的意义、二年级乘除法;又如图形的认识中的“角的分类”等。通过有重点的训练,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发展是比较持久与巩固的。
(五)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一样聪明,一样勤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些特殊性,也造成了我们教学的难度。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过“因材施教”,我们现代更需要不同学生区别对待。在我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时候,都需要这样的区别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如在教学一年级时,我们经常遇到“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一下子就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出来,但有的学生不理解“还”、“问题”,写出来的东西让你哭笑不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读懂数学问题,也是阅读出现了问题。怎么办?你需要强调“还”是什么意思、“问题”是什么意思,学生能够理解的时候,这类情况,你还要让学生一个个“过关”,让他们“还提出问题”。我记得我在这个问题上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课后还将阅读能力稍弱的孩子再单独讲解,当每个孩子都基本会了的时候,我才决得松了口气。在以后的练习和试卷中,也经常遇到这类似的问题,但我们班孩子的答题状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更要注意阅读能力的培养,不要认为低年级数学就很容易过关,要教好它,我想,我们低年级数学老师是任重道远,我们只有潜心钻研,深入思考,脚踏实地地去实践,把我们的责任投入到教学中,投入到孩子们身上,孩子们才能从我们身上有所收获。知识是能后天获取的,能力却需要我们教师及早培养。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培养总结
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文荣学校 和克亮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小学数学计算的要求是:正确、熟练、合理、灵活。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达到正确、合理、迅速、“脱口而出”呢?下面就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
一、重视算理教学,是准确计算的前提。
减少学生在计算中的错误,首先就要重视计算中的算理教学,使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规律。在操作中揭示算理。恰当地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改一改、算一算,从中揭示算理。我在教学“ 43+ 25 ”时,先让学生自己先摆43 根小棒,再在下面摆 25 根小棒,通过操作使学生体会到单根和单根对齐,合在一起,整捆的和整捆的对齐,合在一起,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摆的小棒写成竖式,突出了“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的笔算法则,为学生理解记忆法则建立了清晰的表象,也为学生正确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演示中明确算理。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旧知,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完成知识的正迁移,十分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知结构的形成。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就可以利用“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的口算方法。
二、科学组织练习,是准确计算的关键。
通过必要的练习来加以理解,逐步掌握,熟练计算。但练习绝不能搞题海战,多多益善,我觉得练习的有效与否,更要突出有效。1、先慢后快。在刚刚教完一个新的计算内容时,我要求学生侧重掌握计算方法。因此,设计练习时,尽量计算量少一些,且不计时间,重在算对,过了一段时间,逐步提高计算要求,重在算快。、重点部分重点练。在教学前先认真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这节课的重点是“个位不够减,怎么办?”为此,在教学时我不急于要学生算出计算结果,而是在练习中特意安排了突破“十位”的变式练习。、经常出错的计算反复练。计算过程中学生发生的错误尽管五花八门,但细细发现还是有规律的。较小数加较大数比较大数加较小数容易错,例 3+8、4+7 等;相邻两个加数相加,或者减数和差是相邻数的容易错,例 3+7,11-5 ;只是符号,或者某个数发生变化的算式容易错,例 34+6 与 34-6 ; 34+2 与 34+20。针对这些容易错的算式,我都及时纠正并加强针对性练习。平时批改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把学生作业中算错的题进行分析、归类,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讲究练习形式的灵活多样。针对低年级儿童好动,持久性、稳定性较弱的特点,试着采用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例如:利用口算卡片、活动小黑板进行视算;每天课前 10道听算或对口令,开火车等方式进行听算;也有“找朋友”、“邮递员”、等视算、听算相结合练习。多样化的练习丰富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使计算能力的提高有了保证。
5、培养瞬时记忆能力。学生只有对旧知识拥有记忆才能理解新知识,只有对系统知识拥有记忆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教给学生瞬时记忆的策略,指导学生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获取良好的记忆效果,视听、视算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速看速算提高学生感知和记忆能力。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在学完一个数的口诀,我都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读、背,齐读,男女生对口令、学生领读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加强瞬间记忆,再循序渐进的增加难度,熟悉口诀。
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准确计算的保证。
学生计算中的错误,由于不良的计算习惯造成的错误远远要高于认知方面的错误。小学生的可塑性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一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我采用以下方法:
1、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学习习惯中的每一项内容做起,持之以恒。、抓住机会,不失时机地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做口算时,采用“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做作业时,“比一比,谁的书写最认真、最仔细、最规范” ;课堂上,“看一看,谁听课最当心,回答时声音最响亮。”
3、举办作业展览评比。对作业书写工整规范,认真仔细,计算正确,按时完成的学生予以表扬、鼓励,往往一个小小的“优秀作业”、“作业认真”、“进步真大”的鼓励会给孩子们一个莫大的欢欣与激励。、及时表扬学习习惯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并用鼓励的话语期待着他(或她)有新的进步。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坚持,采用合理、科学的训练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力。
2017年11月13日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的分类。二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了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一)“问题”情境下地学习兴趣引发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动机,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情境:“上周日我去商场购物,你们看食品柜台都有什么?看老师买些什么?”“我上次买了3块巧克力花了12元,这次要买5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动脑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欲望,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问题”驱动下地学习知识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的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信息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但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
两步的应用题学生常当一步去计算,如图中“每盒是8杯”,文字“有2盒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常常直接就得出“16÷4=4(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教师可提问:“通过图(或题),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在低年级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这样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信息的理解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你知道了什么?”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延伸。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组有9盆花”这句话,问:“9盆什么意思?”再问:“每组有9盆花又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组就有9盆花,有9盆花就是1组,组组9盆花。联想到有2组就有2个9盆,有3组就有3个9盆„„”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对此句的联想可以帮助同学打开思路,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和渗透。
3、信息的分析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应用题”教学时,如“把这些花可以平均分成几组图案?”就要求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再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也就是所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问题”反馈中地学习能力提高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反馈汇报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中应用的是“归一”和“归总”的思路,解答完后,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再问:“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解答的?再解答中应注意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它们不同是因为数量关系不同,再从不同来找相同,即都要根据已有信息找出解答问题的中间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应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解题的方法的思考及归纳,并让学生从数量关系上去理清解题思路,避免形成模式化。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解问题的一般策略或方法,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但这还很不够,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浅谈小学数学中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 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
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比较中理解、感悟。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上面所述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
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在讨论中找到解题方法。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3、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
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四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倾听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倾听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①。然而,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可是,纵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试从低年级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倾听现状出发,剖析原因,并阐述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倾听倾听能力现状策略
我们平常所说的听课是指简单的用耳听。倾听则不然,它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课堂倾听是一种含有听课技巧和艺术的积极高效的聆听,它包含有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在数学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就是要使学生对来自外界(同伴、老师等)的信息围绕一定的数学主题(问题)进行数学思考,并对其作出初步的自我评判,在头脑中将信息理解、接受、内化。
汤姆·彼得斯说过:“倾听是礼貌的最高形式。”认真倾听是人与人交往中体现出一个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数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①。然而,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具备良好的倾听能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合作、交流。可是,纵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学生的倾听现状
1、不爱听同学的发言: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很多孩子虽然善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但是对于其他同学的回答往往不会专心的去听,孩子说的愿望大于听的愿望,当没有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就发出阵阵叹息声,这时对于别人回答什么内容,根本不关心。以致同学说过的答案、观点,第二个同学回答不同意见时又是与前面的同学一模一样。
2、不爱听老师的讲解:当老师在讲授新知时,有的孩子常常坐不住,腿脚不停摇晃,手里不断摆弄东西,刚知道一点皮毛,嘴里就嚷嚷着:“我来,我来„„”其实他们根本没有真正弄明白道理,让他起来回答,又说不到重点;有的孩子看
似非常遵守课堂纪律,坐得端端正正,其实如果点名回答,他似乎还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
二、剖析原因:
1、学生自身原因:低年级小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加上学习习惯没有真正养成,上课“调皮”,说说笑笑,特爱表现自己,但对于别人的发言又不善于倾听。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别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因此不会与人合作,不会与人交往。
2、教师方面原因: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让孩子思考、表达,忽视对学生倾听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上过度侧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②。然而,会不会倾听,关系到能否与他人交往与对话,能否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共同拥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由此看来,我们必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能力。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指导学生倾听方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1、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做到神情专一,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插嘴。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听老师讲解时,要求孩子们目光紧紧跟随老师,一边听一边动脑思考。
当然,老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的要求。在平时课堂上可训练一些口令:“小耳朵,认真听!”“手放平,身坐直!”“小眼睛,看过来。”等等,进行师生对答。
2、教师要树立倾听的榜样
老师是孩子们的偶像,老师的一举一动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孩子在发言的时候,老师首先应带头倾听,决不在孩子发言的时候,随意打断或做
其他事。无论学生发言的质量如何,我们都要专心去听,教师只有自己学会倾听,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也这样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当这一过程被阻断或者处于混乱无序的时候,师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就将陷入困境,教育的危机也将随之出现。对此,教育者应负主要责任。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既承担着培养和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责任,也负有发展并运用自身倾听能力的责任。对于后者,可以认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由此看来,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首先学会倾听。
(二)、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激发学生的倾听意愿。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无趣的。然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第一学段数学教材的编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数学资源,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从而吸引学生倾听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对1毫米的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我将一分硬币、一张银行卡展现在学生面前,问:你们知道这两样东西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这时学生看到生活中熟悉的东西,非常地兴奋,都想要知道答案。此时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于教学中,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一分硬币和一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又如二年级下册,要让学生分清“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概念,可是学生经常混淆,我就用上这些概念让学生猜老师的年龄、猜同学的身高、猜图书的页数等,举例说明并加以引导。这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兴趣盎然,没有一个学生开小差。
2、采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孩子倾听的持续性也需要想办法保持好。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运用新颖实效的教学方法来
贯穿课堂活动的始终,注意动静搭配,在讲授时,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游戏,调整学生听讲情绪,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当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自然增长。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角的认识》时,要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是比较有难度的。为了保持学生倾听的持续性,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动手自制了可以活动的角,然后让学生通过亲手叉开角的两条边,感受边叉开的距离慢慢变大时角也在慢慢变大,接着,我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边比较长的活动角,让学生猜想两个角的大小、最后交流、验证。整个教学过程,把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动有机结合,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后,激发出认知矛盾,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观愿望,最后再由老师讲授知识要点,这样调动了学生倾听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学生的注意力始终保持在与教学有关的内容上,教学难点一下子就攻克了。
又如,在一年级上册教学“
8、9的加减法”时,学生根据学过的“
6、7加减法的方法”,能想出计算方法,我就让多个学生发言,上台当小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因为同学们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像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充分发挥同伴效应,引发有意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愉悦学生的倾听体验。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受人表扬、被人理解和尊重能使人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价值。人去拼搏、去努力,很大程度上是想赢得他人和社会的赞许和重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辛勤努力得不到肯定,那必然会使他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所以,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中,教师不能吝啬对学生的赞扬,要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倾听带来的愉悦感。
记得一次上课,一位学生不小心把乘法口诀“六九五十四”背成“六九四十五”,一个学生高喊着:“老师他背错了。”我表扬他:“你真是个会倾听的孩子!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并奖励他一颗会倾听的星星。
同学们都羡慕极了。我顺水推舟告诉学生:倾听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应该与它交朋友,它可以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
又如,在二年级下册,教学“比较三位数的大小”时,比较312与298的大小,在探讨比较的方法时,我请一位小朋友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因为312的百位上是3,表示有3个百,298的百位上是2,只有2个百,所以312>298。”在我表扬这位学生的同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不一样。我觉得312比300大,而298比300小,所以312肯定大于298。”多么出色的想法啊!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表扬道:“你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时还想出了与众不同的方法,真了不起!”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长期坚持正面评价和激励,不断地对善于倾听的学生加以奖励。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可是在学生心中却能洒下滋润的雨露,愉悦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促使倾听能力的养成。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为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长期坚持有意识地培养和督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多思、多讲、多说。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注释]: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1 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赖德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9
[参考文献]:
1、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7期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张明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第五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形成正确、迅速地计算能力,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高年级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讲清算理,学生依理而行。
我们知道,如果学生算理不明,计算时必然出错,因为,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在新授课上,教师一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原则,引导学生口述算理。如:进位加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满十进一现象,然后教师加以概述,使学生知道“十进制”是自然数的进位方法,也是计算中满十进一的理论依据。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
二、加强反馈训练,提高练习的效率。
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相接近或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混合起来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使学生了解他们的异同点,以便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值得提醒的是:只要学生能注意到他们的异同点,并能运用相应知识点解决问题即可,不必强求学生用规范的语言加以总结。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口算兴趣。
多做多练是前提,但学生习惯对于新鲜事物感兴趣,尤其是目标教学的学中玩,玩中学,从中增长知识,如果单独某种练习,学生是容易感到厌倦情绪的。由此,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如听算形式、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机、对口令、开火车等形式,有时不定期可以通过找朋友,动脑筋,互相问答等进行竞赛。另外,要根据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进行“你发现了吗?”“我来帮帮‘小马虎’”“火眼金睛孙悟空”“做个称职的好医生”等游戏性强挑战性高的试题训练,使学生在改错中明理,并给自己以启示。
四、训练要突出难点,讲究实效。
练习不是越多越好。要注意练习的针对性,讲究实效。对比较难掌握,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多练。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的分成”训练;“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进位加”训练;“百以内退位减法”的“20以内退位减法”;“列竖式计算”的“进、退位”训练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低年级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法,区别四种运算方法;三验算,检验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在教学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减少不必要的错误的发生。
总之,计算能力是孩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甚至是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教学不能凭借反复机械的练习,加大计算强度,来提高计算能力,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