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方法培养
小学低年级数学审题培养方法
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一些审题的方法以外,还要采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小学数学有效审题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实践,比如用两道相似的题目对比练习等,以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当然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养成。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对审题练习的指导:
一、养成认真完整的读题习惯。
二、读题时养成圈画重点词的习惯。
三、平时习题中增加变式练习。
四、动脑思考
引导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养成仔细推敲,耐心思考的习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
总之,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是我们小学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的部分,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第二篇: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之点滴感受
低年级数学审题能力培养之点滴感受
浙江省桐乡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石伟英
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尽管教师精心备课,课上激情演绎,启发激智,学生全员参与,课堂上似乎轰轰烈烈。但等到学生独立练习作业时,效果却很一般。刚开始很困惑,同样的题型讲过两三遍,学生怎么还是错的。我们找来做错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发现许多错误是因为学生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或者没有读懂题目意思盲目解题而导致的。低年级学生做题时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老师一讲就会,自己一做就错,一改就对。分析其原因,在粗心,马虎背后是学生审题能力的欠缺,是缺少审题的习惯和审题的技能。那么如何有效的培养低年级数学学生的审题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巧用手指,点读题目,初步理解题意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低年级的学生由于识字量少,阅读理解能力弱,往往不能读明白题目的意思,练习做题时题目干脆不读,拿起来就动笔。常听家长或老师讲:大字不认识几个,没有给他读题,但整张练习能做对大部分,不对的都是题目中的字不认识造成的,等孩子认字后肯定能做对。殊不知这样的练习给学生以后造成了可以不看题目就可以做题的不良影响。到高年级后也经常听到老师和家长会说:真粗心,看错字、抄错数、算错题等失分了。在后续的教学中,也能经常看到一些学生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假思索,按:“老印象”办事。如:在二年级学习了乘法口诀这一单元后,进行练习。小明有6颗星,小红有5颗星,他们一共有几颗星?有一部分学生就会直接写6×5=30(颗)。虽然说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但也说明一些学生根本就不读题,见题就做。其实这些错误不能只以学生粗心来概括,根本原因是没能认真审题,没能细心读题造成的。
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习惯和技能。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别对读题作出明确的规定,低年级可以先让孩子大声读,并让学生用手指或笔尖一个字一个字的点过去,读到哪点到哪,逐步到轻声读、默读,要求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课堂上要让学生展示读题,看学生是否读的规范、标准,读得好的要给予表扬。在读的基础上理清题目意思:题目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求什么,再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以圈促读,以写促思,数形结合
数学是由一些术语、一些数量、一些文字及一些数量关系组成的,它反映现实世界的特殊关系。因此学生在解答时一定要仔细推敲一些关键性词语,通过对这些关键性词语的感悟找出题中隐含的数量关系。
许多学生审题不得要领,一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学生们在读的时候只注意了整体,没有注意到细小的地方,造成了感知错误;二是由于对数学术语或字词的不理解造成错误。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当学生读完后教师就要追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你要注意什么?碰到注意的地方,请学生圈一圈,提醒自己。一年级题目里,把数从大到小排列的,请学生圈一圈从大到小,提醒自己。在位置的教学时,针对从哪边数起的问题,让学生在图上写上下左右,便于学生区分。如:一下的认识人民币,由于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在大人眼中很简单的人民币叠加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难的。下图中合起来有()元()角。在全班都认识这些人民币面额的情况下第一次尝试后班中竟没几人能答对。学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阶段,没思考就下笔了。这里可以先让学生圈出隐藏的1元,再把元的面值的人民币圈起来。圈一圈,思考一下题目深层次的题意。以圈以写来促读,理清题意,图文信息。又如下图:解决问题,学生们错误率非常高,学生们受到逆向思维的负迁移和不熟悉数学规则的情况下会列出:12-7=5,12-5=7,还有不明题意的会列:7-5=2。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时把自己读懂的数学信息(数据)圈出来,如:7,5。再把要解决的问题用线划一划,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圈一圈,划一划,更好的理解题意后,学生明白要算什么,就不会随意下笔了。
三、反复思考,检查校对
良好的审题能力离不开最后的检查校对。有些学生经常看错、抄错题,像这样的学生。老师做到心中有数,经常提醒,比方在测试或做题时,没有针对性的在全班面前说,提醒一些经常没看题意的同学,那几个同学就心中有数,做题时也会认真细心些。而做完题后经常要求学生,列好算式后,再跟题目去校对一遍,避免抄错数的现象。如:下图,按得数把算式填到相应的方框里。在读懂题意后,一算,二搬,三校对。
学生的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是一场需要全面的持久战。教师经常提醒,从刚开始的“扶”着学生读题,圈关键字,写关键题意,到接下来的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要解决什么,到最后的检查校对,要慢慢的学会“放”,让学生独立审题,慢慢淡出去,这样学生既不会“赖”上你,也逐渐地培养了良好审题的习惯。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我的教学问题与困惑: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或听到很多家长反映的同样的一个困惑:许多学生数字抄错,或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盲目解题而导致错误。确实,一些学生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现象: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点就会。分析它的错误原因,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暴露的是学生对题目的审题能力的欠缺,是缺少审题的习惯和审题的技能。那么这些“审”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这种可避免的问题存在哪几种形式或者类型?如何通过教师的教来减少这些可避免问题所占的比率?如何审题更加有效?这些个问题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判断。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审题能力与习惯对于他们自身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因为审题不仅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更是一个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环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1、农村学生学习能力薄弱:最直接的反映是缺乏审题的习惯,看错题、抄错题、计算错等现象频发,家庭作业正确率低,理解题意能力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
2、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教师往往单一追求高分的教学目标,大量进行练习的训练,追求题目的结果,对学生审题习惯、审题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包办代替学生读题、审题、分析使学生产生依赖性……;
3、家庭教育缺位或缺失:农村学校学生家长对教育普遍不够重视,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对孩子小学阶段的学习不够重视,到了初中、高中面临升学才来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意识不到小学阶段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阶段)。
4、对概念的理解偏差:小学生背诵数学概念、公式并不怕,但在具体的运用中就出现问题了。有的本来会做的两三个知识点,一旦整合就理不清题意,导致我们的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5、数学信息的干扰:新课改越来越强调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型题茫然不知所措,大多题目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在一些情境中,学生很难去寻找与题有关的信息,并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利用。
鉴于以上认识,特提出《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我们从学生审题能力弱的原因调查、分析入手,优化课堂教学,养成他们自觉审题的习惯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辨析、思维与判断,轻轻松松学好数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促进其专业成长。
三、研究内容及对策:
(一)研究低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审题中间的障碍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人,同时也是活生生的有意识的人,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到一些家庭培养不重视等客观原因影响,审题能力跟同龄的城里孩子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自身学习的现状,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材料与生活很贴近,使学生做到对所做之题心中有数,适时的审题能力培养,这样才能及时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审题方法
现行的教材,非常重视提供丰富的情境素材供学生学习。在素材选择上,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题材涉及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些固然从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探索、交流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但从另一方面也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研究各类概念题的审题方法
在题目上,让学生进行批注、分析的过程写出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率,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做错题目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不理解,一知半解。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把错的题目抄在这里,以后复习的时候翻出来重新做一下,他会重新去审题,重新去理解题意,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作用。(2)在解决问题中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审题
数学课本从教科书的角色已经渐渐的演变成“学材”,不仅仅是便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自学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能通过阅读教材,读懂教材,理解题目所阐述的问题。从数学课上的情况可以看出,学生一旦接触到一些文字较多或者知识拓展性题目的时候,就会出现读不懂题目意思,无从下手的现象。然后从抠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入手,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3)提高学生“计算题”的审题能力
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出错率最高的题型之一。因此,计算教学的审题教学,主要通过看、想、圈、查等等审题方法的培养,将原式结构进行分解、组
合等变形。计算题的审题教学,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计算题算得正确、迅速。
此外,在教给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审题训练及热情鼓励,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审题的能力。
(三)研究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1)研究读题的基本方法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2)指导学生动眼观察题目信息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同时,观察与思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数学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理解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再把有用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3)指导学生对题目的有关的信息进行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低年级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思考策略。比如折折、剪剪、画画、点点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审题。
(4)以身示范,促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近朱者则赤,近墨者则黑。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教师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榜样,学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生许多学习习惯正是受教师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有的教师读题出错,板书出错,计算出错,批改出错等,次数多了,学生在不自觉中也就形成了不良习惯。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
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都要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感染学生。
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
第四篇: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小学新《课标》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人为的分类。二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了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的方法,就为进一步学习解答稍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较好的基础。
“问题解决”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的提出系列的不同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是围绕“问题”而展开的,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是由问题来引发的,所以 “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最关键的要素。而在小学低年级应用题教学采用“问题解决”方法进行研究,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提问,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
(一)“问题”情境下地学习兴趣引发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学习的问题是由学生来引发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问题情境的呈现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发展个性。
1、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问题的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一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宽松环境,有意识地营造“问题解决”的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探索问题的动机,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一开始就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购物情境:“上周日我去商场购物,你们看食品柜台都有什么?看老师买些什么?”“我上次买了3块巧克力花了12元,这次要买5块。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你能帮老师解答吗?”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动脑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欲望,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二)“问题”驱动下地学习知识探究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有助于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从而更加自主地探究新知。这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关键性问题,会解答所学的应用题并不是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是通过所学的有代表性的应用题达到使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信息的收集
为了解一道题首先要弄清题里给了哪些信息,要求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收集信息的过程。现低年级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多样,常用图或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但有的学生不能从图中准确的找出已知信息。
两步的应用题学生常当一步去计算,如图中“每盒是8杯”,文字“有2盒酸奶平均分给4个人”,学生常常直接就得出“16÷4=4(杯)。”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看懂图,如何收集信息,找准信息。教师可提问:“通过图(或题),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在低年级可适当出现信息不完整的题目,让学生从实际中收集,加以补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收集必要的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适当出现多余信息,使学生能在较多的已知条件中,正确选择有用的和必需的来进行计算。这样经常练习对于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很有好处。
2、信息的理解
分析关键句、理解重点词,可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扫除应用题的障碍。应用题中经常见到些常用的数学术语,即重点词,有些学生常因词意不理解而不会列式。为扫除这个障碍就要理解词意,如“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问学生:“‘各’是什么意思?”再问:“通过‘每个窗口各放2盆花’你知道了什么?”为加深对此方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演示,举例子,说一句话等。这样练习有助于对题意理解,正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出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使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对数量及重点句可进行联想,使学生灵活理解数量的含义。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有步骤,有秩序地扩大思路,不断突破,从多方面达到开拓创新的目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是对概念的理解、延伸。在学生进行联想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他们回答得有新意的要鼓励;有合理因素的要肯定;欠妥的要加以引导,引导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每组有9盆花”这句话,问:“9盆什么意思?”再问:“每组有9盆花又是什么意思?”接着又问:“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学生明确到“有1组就有9盆花,有9盆花就是1组,组组9盆花。联想到有2组就有2个9盆,有3组就有3个9盆„„”在教师的一系列“问题”驱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思考。对此句的联想可以帮助同学打开思路,既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了良好的铺垫和渗透。
3、信息的分析
在认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还要学会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即解题思路。这是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的开始,也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步骤。利用“问题”的引导,教会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掌握方法能使解决问题更灵活。如“乘除两步应用题”教学时,如“把这些花可以平均分成几组图案?”就要求学生明确:“这些花是哪些花?你怎么知道的?”再让学生看图,问:“这些花有多少?是直接告诉我们的吗?”经过学生再仔细观察图,进行判断,得出未知,需要先解答一步,它也就是所必求的中间问题。使学生明确中间问题的重要性,理解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三)“问题”反馈中地学习能力提高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不同,所以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程。
学生对问题进行反馈汇报后,教师要在基本知识的难点、易混点设疑,引导学生把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引向深的层次;在基本联系上,引导他们理清知识脉络,条理思维框架,反思数学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如教学“用乘除法解决问题”中应用的是“归一”和“归总”的思路,解答完后,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再问:“我们刚才是怎样研究解答的?再解答中应注意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它们不同是因为数量关系不同,再从不同来找相同,即都要根据已有信息找出解答问题的中间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时应不是把问题和类型相联系,而是思考情境中的问题与数学意义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对解决乘除两步应用题解题的方法的思考及归纳,并让学生从数量关系上去理清解题思路,避免形成模式化。应用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掌握解问题的一般策略或方法,从而达到真正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变化的,其中的应用题教学必然也要随着发生变革。但这还很不够,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实验、探索,使其更加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培养人才打下更好基础做出贡献。
浅谈小学数学中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 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如二年级的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
(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
(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
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二、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比较中理解、感悟。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上面所述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
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
2、在讨论中找到解题方法。一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每个足球48元,我的钱正好买一个足球,你猜猜我最多有几张十元的?”为了让学生能理解“正好”和“最多”两个词的意思,我采取了“读”的方法,希望学生能从“读”中体会到这两个词的意思。读了几遍后,一半孩子基本都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也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半孩子露出迷茫的神情。我让他们再读了几遍后还是不见成效,让知道的孩子们汇报自己的想法时,那些不会的孩子又不感兴趣,不想听,真是把我急坏了。“孩子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于是在第二个班,我调整了教学策略。一开始仍然是让他们读了两遍,然后提问“‘正好买一个足球’是什么意思呢?‘最多有几张十元的’又是什么意思呢?”于是让他们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并且提出要求,当不明白时,可以继续把题目读几遍,再讨论,再读题„„经过这样读读议议后,孩子们掌握的情况明显比第一个班,而且还从讨论中学会了合作。
3、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
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中,教给学生受用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要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然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数学课中“解决问题”教学的深入研究,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我们应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掘教材和生活中数学应用问题的因素,立足发展,面向实际,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第五篇: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问卷调查
《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问卷调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我是承担“小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老师,现在想了解一下你们做题时的审题现状。下面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请注意哦,你的选择没有好与坏,只要是你的真实情况,老师都是比较喜欢的。
一、调查对象:
二年级全体学生
二、调查内容:
1.你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真审题”重要吗?()
A、非常重要B、比较重要C、不重要
2.你有过因为没有认真审题而出现错误的时候吗?()
A、从没有过B、偶尔有C、经常有
3.每次因为不认真审题而出现错误之后,你反思过自己吗?()
A、经常反思B、有时候反思C、改完题后从没反思过
4.看到题目后,你平时是怎样审题的?()
A、逐字阅读,圈重点词,认真分析题意B、大概读一遍题C、凭感觉做题
5.你认为“认真审题”可以怎样做?()
A、逐字阅读,圈重点词,认真分析题意B、大概读一遍题C、凭感觉做题
6.下面请你做一个测试,好吗?
(1)填空:七千零八写作:6000克=()千克
(2)口算:2000+1500=6000+4000=3200-200=
(3)停车场上有87辆车,先开走20辆,又开走15辆,现在停车场上还有多少辆车?
方法一:
方法二:
(4)老师买了30支红色圆珠笔和6支黄色圆珠笔,每个小朋友分4支,可以分给几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