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5 08:17: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

第一篇: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听力,生字,词语)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听力学习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生字和词语学习,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让学生掌握生字和词语的正确读音,写法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老师先朗读短文,学生注意听,从而达到学生基本上能听懂短文的信息。学生采用识记法,独立法学习词语和生字,从而达到能正确运用词语和用生字组词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听力,生字和词语学习,是学生掌握和逐步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能听懂短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的解释和用法。教学难点:会所短文大意,灵活运用词语和句型。课型,课时:新课。第十一,十二,十三课时。教学手段:教学常用工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听力)导入

1)检查学生复习和预习情况。2)听录音,判断正误。3)听写短文中的生字,生词。教学过程

教师范读短文内容,学生注意听。学生边听边找出短文里遇到的生字。师生一起理解生字的意思,先预设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判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断正误。

听录音,判断正误。1√,2×,3√,4√ 板书设计:

1.第三课:听力理解 2.生字:鞋,嘱。左右结构

组词:穿鞋,买鞋;嘱咐 布置作业

听广播,会说每日一句。课后反思

第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第二课时,生字)导入新课

检查生字的预习情况。1)听写生字

倚,鞭,滴,舰,腔,毁,归,暂,驶,2)学习新知识 教师讲授新课(生字)

1.先给学生两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找出新生字,然后一起总结。2.老师板书生字,让学生上黑板写出生字的偏旁部首,结构和组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词。

1)倚(动)是靠的意思。~着墙,~靠偏旁:“亻” 单立人

他在教室了~着桌子看书。

2)鞭(名)一般跟“炮“搭配。偏旁:革字旁

放~炮,~炮很多。

春节的时侯家家户户都放~炮。

3)湿(形)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偏旁:氵

很湿,手湿了

我的衣服被雨水~了。

4)沿(副)是顺着某一方向的意思。偏旁:氵

沿路,沿江,铁路沿线

我~途欣赏了美丽的情景。

5)舰(名)轮船,军舰。偏旁:舟字旁(zhou)

最近海里总有一艘军舰。6)滴(动)落下的少量液体。偏旁:氵

一滴泪,一滴水,汗滴,水滴。

归(动)返回,回到本处。部首:彐拼音: xuě

(曾作“雪”的简化字,后停用)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回归,归来,归家,归国

7)腔(名)动物身体中空的部分。偏旁:“月”月字旁

胸腔,口腔 板书设计

1.第三课

【生字】

2.板书全部生字并它们的偏旁。

沿(副)是顺着某一方向的意思。偏旁:氵

沿路,沿江,铁路沿线

我~途欣赏了美丽的情景。布置作业

听写生字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词语

1)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组织学生听写词语和生字。2)抽几名学生朗读词语。学习新知识

教师板书重点词语,学生说词义;老师范读,领读词语。先让学生组词组,造句并说出同义词,反义词。做错了老师纠正。解释重点词语

1.倚(动)靠着;倚门。倚着墙,倚着桌子 2.湿润(形)潮湿润泽

近:润湿,反:干燥

空气湿润,很湿润,湿润的双眼,他有点激动,眼睛也湿润了。今天的空气很湿润。昨天洗的衣服,今天还是湿润的。3.沿途(副)沿路。同:一路

沿路

沿途欣赏

沿途询问

他沿途都向人打听他儿子的消息。4.顽皮(形)儿童爱玩爱闹。同:淘气,调皮;

反:规矩,听话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顽皮的孩子

非常顽皮

这孩子在幼儿园里很顽皮。这孩子天生就很顽皮。

5.跳跃(动)跳。跳跃起来

跳跃动作 山羊跳跃着向前奔去。

6.满腔(动)充满心中。满腔热血

满腔愤怒

满腔怒火

我们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对于这件事,我们都满腔愤怒。7.勇猛(形)勇敢有力。同:勇敢,英勇;反:胆小。非常勇猛

勇猛的战士。他打起球来,勇猛得很。他在战场上表现得很勇猛。有关练习内容的答案 练习

(一)一,看拼音写字组成词组。

Biān(鞭)炮

shī(湿)润

yán(沿)途

xuán(悬)挂 放qì(弃)

zàn(暂)时

勇měng(猛)

huǐ(毁)灭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二,比较形近字并组词。

倚(倚门)

炮(鞭炮)

滴(滴水)

舰(舰队)椅(椅子)

泡(泡茶)

摘(摘梨)

船(木船)腔(满腔)

跃(跳跃)

沿(沿路)

暂(暂时)控(指控)

沃(肥沃)

没(没收)

崭(崭新)板书设计

板书词语解释和练习答案。

8.倚(动)靠着;倚门。倚着墙,倚着桌子 9.湿润(形)潮湿润泽

近:润湿,反:干燥

空气湿润,很湿润,湿润的双眼,他有点激动,眼睛也湿润了。今天的空气很湿润。昨天洗的衣服,今天还是湿润的。布置作业:听写词语;用重点词语造句。课后反思。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教学题目:第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一,课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结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2.以课文为材料扩展听,说,读,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课文的每一句话并从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憎恨帝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并用句型造句

课型,课时

新课,第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课时 教学手段

教学常用工具

教学方法

范读,领读法,讲解法,问答法,自由发表意见,启发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三课

第四,第五课时

(课文一)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一,检查词语的预习情况。请3~4名学生用本课的重点词语造句。二,组织全班学生听写词语。三,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了解有关中国被侵略,中国人民受压迫的历史吗? 请大家说一说。

同学们自由回答,用简单的语言来说说有关关于课文内容的见闻。四,先让学生自读课文。通过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课 文的每句话的意思。1)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

学生一边听课文录音,一边默读课文。

2)老师把陌生字,词让学生写在黑板上,一起理解意思。3)领读课文。

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课文。

4)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老师注意纠正发音。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进行语言交际训练。1.“我”离开中国时是怎样的情景?

答:船渐渐地离岸了,船和岸之间的水面渐渐宽了,许多亲友发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的眼泪已经滴在眼镜面上,镜面模糊了。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2.沿途的景色如何?

答:船慢慢地向前驶着,沿途停着好几艘灰色和白色的军舰。那不是悬挂着我们的国旗的军舰,那是帝国主义的军舰。3.“我”为什么不忍心离开?

答:我不忍远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者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者。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4.“我”为什么要离开?

答:我离开中国,为的是求得更好的经验,求得更好的战斗的武器。5.“我”打算回来以后干什么?

答:会老后我将加入勇士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赶走这些帝国主义的军舰,毁灭它们。6.两岸的情景怎么样?

答:两岸是黄土和青草,再过去是地平线上几座小岛。7.夕阳之下,海面怎么样?

答:在夕阳之下,浪涛像顽皮的小孩儿似的跳跃不定,水面上一片金光。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有关练习内容的答案

(一)用指定的词语将下面的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1)我们班有的同学考上了普通高中,有的同学考上了职高。2)我喜欢跳舞,但更喜欢唱歌。

3)古丽没跑过阿利亚,然而,古丽一点儿也不灰心。4)当我离开学校的时候,他还在教室里。

5)我平时坚持看大量课外书,为的是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连词成句

1)我的心里有一种感动。2)沿途停着许多帝国主义的军舰。3)我不忍心放弃自己的工作离开中国。4)勇士们正以满腔热情建造者新的中国。5)我们要驱逐帝国主义的军舰。

(三)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错。1×,2√,3×,4×,5√,6√,7√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1)“说不出。。”句型。不能用言语表达。句型操练:请学生跟着教师大声说出下列句子。● 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 一见到她,我就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对于这次考试,大家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那不是。。,那是。。”句型。●那不是爱山的本子,那是艾力的本子。●那不是我的衣服,那是我同学的衣服。“像。。似的。。”句型。●他像找到财宝似的,特别高兴。●老师像我们的亲人似的,特别关心我们。“不忍。。”句型。

●我们不忍离开我们的家乡。

●我不忍让你做这件事。→我不忍心让你做这件事。

●我们都不愿意失去这么好的就业机会→我们都不忍失去这么好的就业机会。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然而。。”。句型

● 下课铃已经响了,然而有的同学还在记着笔记。● 天快黑了,然而还有一些老乡在地里忙碌着。板书课题

1.板书课文中遇到的疑难词 浪涛làngtāo, 贡献,2.板书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我”为什么不忍心离开?

答:我不忍远离中国而去,更不忍在这个大时代中放弃自己应做的工作而去。许多亲爱的勇士正在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者新的中国,正以满腔热情工作着,战斗者。我这样不负责任地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3.板书句型 “然而。。”。句型

● 下课铃已经响了,然而有的同学还在记着笔记。● 天快黑了,然而还有一些老乡在地里忙碌着。布置作业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熟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大意,预读课文二。课后反思

第三课 别了,我爱的中国(课文二)(第六,第七,课时)1)听写课文第二段。2)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你去过火车站吗?去过的话那里的情景怎么样? 教学过程

让学生读一遍课文通过边读边想边记的方法读懂课文的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师生一起理解课文内容并交流感受。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师生一起预设问题,然后开始回答问题。1)爸爸今天要去哪儿?

答:爸爸今天要去北京出差,李波和妈妈中午去火车站送爸爸。2)李波为什么感到凉爽?

答:路上,李波热得满头大汗,但来到候车室,却感到很凉爽。原来,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候车室装有空调。

3)候车室的条件怎么样?

答:候车室里干干静静的,广播里播放着好听的音乐,服务员给大家送来茶水旅客们一边等车,一边聊天。4)李波为什么想和爸爸一起去北京?

答:李波真想和爸爸一起去北京,看一看庄严的天安门,爬一爬雄伟的长城。可离放暑假还有半个月,只好让爸爸多照几张相片带回来。5)李波为爸爸做了些什么?

答:站台上有很多人,有欢笑的,有依依不舍道别的。他们找到8号车厢,李波帮爸爸放好了行李,妈妈嘱咐爸爸要注意安全。火车快要开了,李波和妈妈下了车。板书设计

板书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1)爸爸今天要去哪儿?

答:爸爸今天要去北京出差,李波和妈妈中午去火车站送爸爸。2)李波为什么感到凉爽?

答:路上,李波热得满头大汗,但来到候车室,却感到很凉爽。原来,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候车室装有空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预读口语 课后反思

教学题目

送别

(阅读)(第八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阅读的内容,学会口语交际能力。以阅读内容为材料,扩展读,写,听,说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阅读内容的每一句话的意思,并从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提高和扩展自己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阅读内容 教学难点

思维的扩展 课型课时

新课,第十八课时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教学手段

教学常用工具

教学方法

读书法,讨论法,问答法,交流法,启发法。导入新课

1.用提问的形式来导入新课。2.听写上节课的内容。3.检查学生预习,复习情况。4.请1~2学生复述课文。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通过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阅读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师生共同理解阅读的内容并进行交流。老师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想象,再后根据阅读内容预设问题,进行讨论后准备找出答案,再然后开始回答问题。以这种方式要达到学生敢读,敢写,敢说,敢做的能力并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愿意说的话,自由发表意见的能力。板书设计

1)第三课,别了,我爱的中国

(阅读)2)板书课文中遇到的疑难词,句。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教案设计:依明江 马木提

新编初中一年级下册教案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后反思

第二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体会课文 “现实场景与历史事实的交叉”这一写作特点,学习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与写作特点。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相关知识。

2. 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学习课文的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景激趣)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香港)(观看图片,由此导入新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背景介绍(了解繁华香港背后屈辱与伤痛的历史)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三、知识回顾

1、新闻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标题、导语、主体

3、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个“ W ”和一个“H”:

1、when:何时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特写镜头”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本文获此殊荣的原因何在?本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一)本文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1、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本篇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它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明确: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第1段)

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3、主体(2—10段)

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4、结语(最后1段)

用极其概括的语言叙述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特写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

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的运用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历史事件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

(四)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明确:本文的细节之处非常多,课下自己多找些,重点讲解以下三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的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分析: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香港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民主义太阳在香港永远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还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

明确: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这是作者在继续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评论,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确:“消失”是“逐渐减少以至没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写出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驶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着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彻底离开香港,永远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再这片土地上。

(五)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明确: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六)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七)小结课文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将事件的始末说清楚,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几个特定场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与1次升旗。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主体部分共有10个自然段,其中有8个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的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这些仪式的叙述都很简洁,但都有着历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介绍了每一种仪式之后,作者总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仪式本身的涵义。另外还有两段,一个是第4段,交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个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历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对照,深化了主题。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八)写作手法总结: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不愧为是最出色的一篇。

1、现场与背景相结合(借景寓意)

2、对现场实景描写细致(细节描写)

3、多处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巧用对比)

五、拓展延伸

1、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中国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阅读前段时间有关香港的热点新闻报道,谈谈你的认识和态度。

国平:驱散“占中”阴霾香港明天更好

中国青年网

2014-11-27

14:12:00

11月26日,非法“占中”进入第六十天,香港警方协助法院执行人员赴多个“占中”现场执行禁制令。目前,多条道路已经恢复通行,并获得周边居民一致喝彩。期间,由于阻挠执法等非法行为,香港学联副秘书长岑敖晖、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等“占中”操盘手遭到警察依法拘捕,不少饱受“占中”之苦的香港民众更是拍手称快。对此,舆论普遍相信,在“反占中”主流民意高涨和一线工作人员合力之下,“占中”阴霾将很快被法治、正义之风吹散,还香港一片安宁和谐的蓝天。

六、作业布置:(学以致用)

做一个关注时事,激扬文字的爱国青年,关注香港“占中事件”,思考香港的未来发展之路,写一段新闻评论。

(恰当运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手法)

七、结语:

在全国上下一心的大背景下,相信并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播放歌曲,在《明天会更好》的乐曲声中结束本课)

第三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单元知识讲解:

一、结合教材38页,教师补充:

过渡语: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多媒体展示)

二、了解新闻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2.新闻(消息)的基本特征?

结合教材38页表现在:及时性、真实性、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3.新闻(消息)的样式?

结合教材38页表现在: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4.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 何时(2)where 何地(3)who 何人(4)what 何事(5)why 何因(6)how 何果 5.新闻的结构(重点讲解)(1)标题(板书:标题)

①含义:通常位于新闻正文之前的对新闻内容加以提示的简短的文字,而且字号一般要大于正文。

②特点: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③分类:主题(正标题)、副标题、引题 主题是中心。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和副题都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主题不能完全包括或表述的重要内容,往往由副题来承担。副题主要起补充和解释主题的作用(写作文时的作用是一样的)。(2)导语(板书:导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一两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主题思想(等同于写作文时的第一段的作用)。(3)主体(板书:主体)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表现全篇新闻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先留悬念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写作文时的方法是一样的),它是构成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板书:背景)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和深化主题的作用。(5)结尾(板书:结尾)

结语是指新闻的结束语,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小结新闻(消息)的结构:上面这五个方面,其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须有的,至于背景和结尾到是可有可无的。

10.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设计(提问式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板书:“东方之珠”——香港!

提问:香港回归是什么时候? 明确:1997年7月1日(生答略)。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至此香港完全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租期99年。上个世纪80年代初,按照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中央政府开始与英国政府就解决香港问题展开谈判,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补充出澳门回归的时间(1999年12月20日)(多媒体板书)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你会怎样报道这一事件?(多媒体板书)

明确: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报道既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人们是多么激动,而是选取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正是因为选材独特、意蕴深远,本篇报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脱颖而出,入选《通讯名作100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一下这一历史时刻。

二、研究课文结构

标题分析(结合板书写出本文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提问:文章的标题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闻标题更始如此。思考这篇新闻标题的用意所在→即说说你如何理解本文标题的?(多媒体板书)

过渡语: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委婉的口气中略带一丝嘲讽,借以表达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这里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这个标题不仅揭示了事件的主题,而且新颖别致,寓意深刻。“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告别了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实际的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明确:标题一语双关,有两层意思。

(1)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 被洗雪)。→不列颠(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2)“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标题独具匠心,传递出中华民 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一)导语部分分析(结合板书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本文的导语)(多媒体板书)

明确:(第一段)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板书: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二)主体部分分析(结合板书分析)

1.提问:本文主体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来写。

2.提问:按时间顺序列出英国殖民者在文中的活动(即概括主体部分写到的事件)。(多媒体板书)

明确: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第三段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第三段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五段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第七段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第八段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段 板书: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三)提问: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多媒体板书)

明确: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四)找出本文中所穿插的背景(多媒体板书)

过渡语: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提问: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又相应地介绍一些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明确:过渡语:本文所穿插的背景主要有2个背景材料,表现在:

1.第五段中: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时,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2.第七段中:降旗仪式。则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此 外还有第四段和第七段。3.小结背景的内容:港督府变迁

板书:背景:港督府变迁

4.作用: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厚重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五)结语部分分析

1.提问:请问文章是以什么语言来结束的呢?

明确: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板书:结语: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2.分析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提问: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对比。→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

(2)提问:最后一句“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是什么意思?即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多媒体板书)

明确: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耀武扬威地来,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

“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今天只能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表现出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三、小结本文主题(多媒体板书)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四、结束语(多媒体板书)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归为我们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为澳门回归提供了好的借鉴——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收回香港,我们国力增强了,华夏子孙盼望祖国的大统一,希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家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学子,应该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好好学习,为祖国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

五、作业设计(多媒体板书)

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2.根据新闻的特点,试着写一篇短新闻。

七、多媒体展示关于香港的图片

八、视频播放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九、课堂高考试题演练(多媒体板书)

1.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提出“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理论,并一致肯定扬州的盐运经济对明清封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扬州应在充分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盐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连接,把扬州文化发扬光大。↓↓↓明确:百名专家聚首扬州畅谈盐文化

2.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20字)

2005年8月22日是一代伟人邓小平诞辰101周年纪念日,21日起,“小平南巡座舰”将停靠长沙湘江杜甫江阁3个月,供长沙市民参观。

“小平南巡座舰”属037型猎潜艇,称宁明号,舰长59米、宽7.8米、吃水3米,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装备最先进、武器最精良的战舰之一。1984年1月24日,小平同志乘坐宁明号军舰从深圳前往珠海视察,宁明号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关键一幕的见证。今年1月11日,南海舰队将已退役的宁明号捐送给湖南湘潭,并改名为“小平南巡座舰”。今年5月12日,海口市政府与湘潭市政府为军舰举行隆重的启航仪式,“小平南巡座舰”赴湘正式启航。6月15日,在历经13个省、市、特别行政区,航行2800海里后,该舰顺利入湘,靠港岳阳。21日下午6时,“小平南巡座舰”抵达长沙市杜甫江阁码头,22日正式与长沙市民见面。

↓↓↓明确:小平南巡座舰停靠长沙与长沙市民见面

板书设计: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仪式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背景:港督府变迁 结语: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第四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6.《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反思

元善中学

叶健强

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我对新闻类教学有了一点深切的体会,改变了以往浅尝辄止的教学方法,我是这样安排的:

1.以“别了,司徒雷登”这一题目导入。2.了解并掌握新闻的一些相关知识

3.从课文中印证新闻的相关知识。(导语,历史背景,新闻事实)4.总结回顾

我们与实用类文章打交道的机会要远远大于与其它类文体打交道的机会,因为在教学中,不但不应忽视,反而应有所侧重和。要做的首先就是争取通过“别了,不列颠尼亚”,让学生真正了解新闻体裁的作用和价值。其次是,了解它的独特之处:一是修饰性的语言;二是以时间顺序来架构整个篇目;三是对四个场景的侧重。

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就是学生对此类文章不感兴趣,我采取的措施就是明确告诉他们能够迅速准确的获取信息就一件对未来生活多么重要的事情,以此来激励学习兴趣,效果不错,学生跃跃欲试。

但教学过程中,还是有所遗憾的,就是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要介绍历史背景,对我所做出的可以增强报道的广度和深度的说法不是很理解,如果再上这堂课的话,我会用红花和绿叶来做比喻,再罗列几

个例子,这样应该更容易理解。

第五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儋州市第一中学

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1)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和结构,培养阅读新闻作品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本篇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现场);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主观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这篇新闻的主要内容。

2、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祖国的强大,能维护领土的完整,维护国家的主权,不受外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毫感,培养其爱国情操。

(2)教育学生永记历史教训,落后则挨打,落后则任人宰割,国家繁荣昌盛则要兴科教,激励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难点:

(1)、本单元的主体为新闻,学习本单元不仅要关注社会,增强爱国意识,理解新闻特点,把握新闻结构,掌握其写法为教学重点。

(2)、把握和理解本篇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现 场);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主观情感。

(3)、理解课本篩选信息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有关新闻知识)

我们在初中第五册学过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一短一长,尤其是第一篇,是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稿。1949年4月21日我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新华社播放了毛泽东同志为撰写的新闻稿这则消息500余字,及时报道了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概况。尤其可见,新闻的特征是(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扼要。

那么,新闻的结构怎么样(由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标题(引标、正标、副标)、导语(概述新闻的中心内容)、主体(祥细报道新闻的主要内容)。

二、板书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三、朗读全文(齐读和个人读)

四、由新闻的结构分析课文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课文的第一段(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主体:

1、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时4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3、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

4、次日0时左右,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

5、次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五、探究问题:

(1)中国顺利收回香港的原因是什么?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体会?(2)本文除了简洁的叙述之外,还有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作者主观评论,请划出来,并说说其目的。

六、拓展

(1)给本文标题加上引题和副标题。

(2)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我们不仅感受到香港回归激动人心的时刻,而且也学到有关香港的历史,作者是怎样把现实场景和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的。

(3)作者在整篇报道中,表现出浓浓爱国之情,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作者的这种情感。

七、堂上作业

谈谈祖国收回香港的体会(字数不限)

八、板书设计: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

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主体1、4时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2、4时45分,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3、7时45分,降下英国国旗。

4、次日0时左右,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旗。

5、次日0时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告别港督府

下载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题目 第三课 别了[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1、了解特写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郭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⑵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⑶ 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快速阅读能......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反思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师说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在众多香港回归的......

    第三课《男生女生》教学反思

    第三课《男生女生》教学反思 一、 满意之处:和谐的课堂气氛 这种教学方式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但在以前的教学课堂当中却很难找到这种感觉。这节课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创造和谐......

    第三课:游戏识字教学

    第三课 游戏识字教学 【所学生字】 爱 亲 吃 肉 找 枝 您 洞 他 休 体 伙 伴 住 位 元 已 运 妙 艳 吹充 时 别 劲 砸 假 叫 使 破 司 缸 块 救 吓 爸 妈 我 大 地 花 哥 弟......

    别了,母校!

    张湾乡中,我的母校。尽管我只被你养育了两年,但我喜欢你,我爱上了你,所以我想叫你母校。 我不想说你的外貌,那太庸俗了。你很美,有一种纯朴的美,不管你养育了多少辛辛学子,不管你还......

    别了,母校

    别了,母校! A 学生絮语6年2班 张庭嘉 别了,母校!再回首,十校依旧那么美,那么平凡,那么朴素。 秋菊开放时节,我走进了这个充满欢乐的校园,被这校园里的人文气息深深吸引了。和所有怀有......

    别了母校

    别了,母校 别了,母校。 六年的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了。再过十几天,我就要从你的怀抱中飞出,飞向更广阔的初中知识的蓝天。在这六年中,你用知识的甘泉哺育着我,让我从一个懵懂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