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互助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互助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实效。在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改变一道题目讲了多遍,还有学生不会,灌而不进、输而不入的问题,已成为教师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采取互助式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互助式教学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和对话中开阔眼界、丰富知识,通过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实现互助双赢。
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助式教学
首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是开展互助教学的先决条件。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个性特点等把学生划分为四个类别: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然后按照优秀与一般、良好与较差搭配座位,两个人中成绩好点的就是师傅,成绩差点的就是学友。师徒搭配是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前提。小组建立后,在学习新课时教师先“导”,学生再“学”。可以在同桌之间进行互助交流活动,如“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同桌听听”“同桌商量一下怎样估算出结果”;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如“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看看哪种方法比较简便”;也可以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如“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大家听”“哪一组来展示一下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要求小组成员有合作的意识,相互信赖,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
二、在互助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互助式教学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新课的内容,学生互问互答,对概念、定理、方法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交流预习、互助探究、分层提高等环节,如果学友遇到不会的题目,师傅就负责把学友教会;如果师傅也不会,先向其他师傅请教,再教会自己的学友;如果师傅们都不会,就由老师讲解。这种转变,使后进生感到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慢慢变得自信起来。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机会,使人人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满足和喜悦。
三、在互助式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互助式教学中教师是课堂设计的总规划师,要为学生的集体学习和合作交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评定、总结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解决某些问题时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观点是否存有不足,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要引导学生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小组中的作用。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进行讨论和练习,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可能会出现过分高涨的情况,或者讨论中出现“鸡蛋里挑骨头”等钻牛角尖的现象,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处理好与同伴、与集体的关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及时对小组成员进行点拨。如果离开教师的讲解与点拨、引导与组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对于学生互动之后所生成的一些知识和问题,教师应有一个短而精的归纳,为学生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互助式教学的优势
1.融洽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由教师主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而小组互助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互助教学模式把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质疑、交流、解惑的探索发现过程,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意识,训练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提供参与时机,提升综合素质
互助式教学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大大增强了学生表达、交流、展示、锻炼的欲望和多方面的能力。它营造了有利于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互助合作不仅是学生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在个性上的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因此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提高学习的开放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互助式教学中,学生由原来的个人学习变成了合作学习,学习变成了群体性的探讨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习的开放性和合作性。原来的学习模式是单人单桌,许多问题都需要自行思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无人商量和研究,而互助式教学是若干学生联合在一起学习,合作性极强。学习时成员之间各抒己见,见仁见智,对于相同的问题可以持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可以独树一帜,也可以另辟蹊径,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斯卡纳金曾说过:“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的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将化为灰烬,变为木乃伊。”互助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师生力量的整合,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值得推广。
(责任编辑赵永玲)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吕哲
摘 要:“教师讲,学生学”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参与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出发,对初中数学的参与式教学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应用;培养能力
“教师讲,学生学”是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而数学的抽象和严密使其显得呆板且无趣。理论上,我们常常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客体,但是在实践中,学生却常常处于从属地位。因此,改革数学教学势在必行,将参与式教学运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对为学生奠定良好的数理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光中先生认为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为参与式教学;牛东亚先生认为在自由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中,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灵活多样的活动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发展教师探索、反思、求精的专业素质的教学方法是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主,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那么如何将参与式教学的方法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和教师在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收获成果?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1.平等互动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权威,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的角色被大多数人接受。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充当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显得格外的重要,使学生的创新才能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案例,设置不同的问题和探究方向。从桌椅的摆放到教师的行为举止,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走下讲台,在学生之间讲解和走动,学生成立小组,互相合作,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领悟要学习的内容。
2.尊重认知
现实中,学生生理的个体差异、对数学的兴趣和喜好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造成学生对知识认知的深度和广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伤害学生心灵,要用充满人情味和鼓励性的话语,这样的语言尊重了学生的人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切忌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沿用过去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因而,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可以把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竞赛组三个小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
3.注重灵活
教师可以将布置作业的形式多样化,避免简单的写与算,使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得到改进,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过年收到的压岁钱存入银行
转自论文部落发表论文
若干年后收到的利息是多少,也可以让学生计算自己每天存一元钱,若干年后的存款是多少等等。学习轻松了,成绩提高了,思维也就开阔了,学生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张扬。
4.熟练技巧
教师在运用参与式教学时要进一步结合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结构、教材特点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任务要求创设更多的参与方式并灵活地加以运用,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与有效性为己任。教师需在课前准备、活动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再墨守成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取失败的教训,与他人分享成功的经验;要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勇敢面对学生可能提出的教学错误,并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在教学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开发潜力,也要不断地学习,开发自身的潜力。
二、参与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参与能力培养
参与能力主要是解决学生对待数学这门课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问题。心理学告诉我们积极参与乃是人的情感问题与态度问题。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对待这一问题十分不够重视。不可设想,一个对数学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怎么能够学好数学。因此,在实施参与式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探究、交流、合作中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要解决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两个问题。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把主要精力用在给学生讲解知识上,缺乏激励学生发展和提高主体性思维参与的意义、观念、措施和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被动重复前人结论的活动,没有自己的思考,缺乏创造性。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参与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懂得寻找解决问题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从而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加牢固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光中.让学生真正担任主体角色[J].课程·教材·教法,1990(5).[2]牛东亚.参与式教学的反思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7).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历来解题就被公认为是数学学习中最富有特征的一项活动。解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而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把要解的问题化归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正确的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思维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2013年7月
第五篇:夸奖式教学在小班化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夸奖式教学在小班化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慈溪市乾明学校 任春
何为夸奖?夸奖就是赞美与欣赏。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等行为表现给以高度评价,用夸奖的语言对学生给予鼓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聪明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夸奖孩子、赞赏孩子、鼓励孩子,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艺术。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夸奖式教学呢?下面,我就数学课堂中的夸奖式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夸奖式评价:
小班化的数学课堂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对学生的关注面就比较广。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适时给予夸奖式的评价,就会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讨论问题就会更加激烈,课堂情绪就会始终高涨。如在教学《合理分配》一课的练习设计中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四年级四个班有182个同学,学校提供两中车型,大客车每辆可乘坐38人,中巴车每辆可乘18人,如果让你来租车,你打算租几辆车?思考之后学生们积极踊跃汇报自己的方法。有两辆的,有三辆的,有四辆的,还有六辆的。见此情景,我没有急于进行评判,而是接着对学生说:你们的回答都很好,看来大家今天都在认真听讲,专心思考,但是你们想过你们租的车子,对学校来说是不是最合理,花钱最少啊?同学们听了我的一番话,心里都美滋滋的,开始独立思考,然后回答出自己的设计,在学生的谈论与争辩中,合理的分配方案便脱颖而出,在对比中学生们很快发现了既经济而有实惠的租车方案,圆满的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的。
又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你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时你发现平时不怎么举手发言的,学习成绩也不怎样的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你非常高兴,马上请这位同学回答。可是这位同学回答以后,文不对题,同学们都笑了,此时,作为教师,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我们应该采用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让他觉察到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作为老师还应表扬他积极勇敢发言。这样,既不会打击这位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同时,也会让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亲切感,使师生感情融洽,从而让课堂情绪愉快轻松,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就会很好。
二、夸奖学生时要发自于内心
生活在赞美中的学生,将比他周围的小朋友更活泼开朗。受夸奖的学生,会感到备受尊重,进而能激起他们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每个学生都该得到这种感觉,这是我们为人师表的责任。
记得班级中有一位学生,学习习惯很差,作业也经常不完成,使得每位老师对他的印象都不好。而他也从来没有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有的只是无休止的批评,数不清的唠叨。有一次,我在上《乘法运算定律》的时候提出来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乘法交换律,那谁能够用文字来表述一下乘法交换律?猛然间我发现他将小手举得高高,我高兴的叫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小脸涨的通红,说:“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下面的学生听了,哄堂大笑。这时,我并没有直接否定他的答案,只是用很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点拨他,此时他也觉察到了答案中的错误,紧接着我还表扬了他积极勇敢发言。同学们也对他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使他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整堂课都听的非常认真。以后,我也抓住机会不时给予表扬,这样一来,他的学习兴趣大增习成绩也稳步提高。
事后我在想,如果那次我的夸奖没有发自内心,而任意加以加以批评或否定,无形就给这位学生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对后来发言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实际上,每一个学生总是有优点的,只要老师真正从内心去赏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老师自豪的。
由此可见,赏识学生应该发自内心,从学生本身出发,不要总在学生之间比较,而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长处,看到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只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平凡的人,当你在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时,你才可能发自内心地去赏识他。当你发自内心地赏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注视着孩子,温和地对孩子说:“孩子,你真棒!”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无限真诚。
三、夸奖需要讲究艺术:
夸奖学生也是有学问的。儿童心理学家们通过深入的研究,把夸奖、赞赏儿童的方式分为三种:个人取向、过程取向和结果取向。而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用“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等词来表扬学生,但我们的学生不知怎么了,他们不吃这一套,他们有的沾沾自喜,有的依旧我行我素。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一种麻醉剂,不能激励学生进步。那么该怎样表扬学生呢?
在教学用《不同的方法解应用题》的时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筑路队要浇筑一条长6000米的路,前5天浇了1500米,照这样的速度,还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然后说: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放飞思维的翅膀,在不同组内讨论这道题有多少种解决方法? 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都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举起小手。
很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先求每天架多少米,再求一共架设的天数,最后求还需要几天才能完成任务。这时班长站起来说:我是用倍数关系来思考,先看6000米是1500米的多少倍,那么所浇路的天数就5天的4倍,然后再减去4天,列式是:(6000÷1500)x5-5,或者先求剩下的米数是1500米的多少倍,然后再乘以5,算式是:(6000—1500)÷1500x5。
这时,我对班长说:“不错,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们其他同学还有更好的想法吗?”这样一来,同学们对班长的表现表示了很高的赞赏,同时也开动脑筋开始了新的思考。如果这时我的表扬是“真了不起,不愧是班长。”那同学们就认为班长做得好是应该的,自己也就不开动脑筋想其它的方法了。这样,班长从此上课再也不敢积极举手了。他害怕自己做错了,有愧于班长这个称号。
所以,我们表扬应该针对具体的行为和事物,而不是对人,同时,更应对学生的付出和努力进行表扬。这样,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使他们保持热情,增强自信。
总之,夸奖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在其它活动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夸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探究;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夸奖,给学生以鼓励,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夸奖式教学法,教育教学工作被动局面就可以打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可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