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东关小学 冯多平赵吉平743000 【摘要】 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主探究,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为此,本文从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提供探究空间,适时设疑促思;调整评价方式,构筑民主课堂等五方面入手,探讨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数学教学;自主探究;有效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并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提高其探究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共识.教师不仅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更要在新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调整和改进具体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获得全面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五方面改进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问题情景,营造兴趣氛围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这一环节在一堂课的教学中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潜力,发挥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是充斥着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 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究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构建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问题”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问题”的空间。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空,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不断创设机会,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探究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探究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探究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的组建,一般需要教师的参与。如粜让学生自由组合,往往会形成同质分组,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一组,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在一组。教师参与质分组时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共同努力,积极的相互依靠,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承担个人责任和学会社交技能和评价反思。同时,保持小组的小规模。小组的规模越小,个人责任就越大,一般以3-6人为一组合适。问题的难易分为A、B、C三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开展知识教学分层次递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巩固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综合应用的过程。数学可以帮助人们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探究式教学要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水中学游泳”,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五、激励评价,提高探究能力 激励评价,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和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励评价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领悟课改理念,贯彻落实课改精神,认真总结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探究式教学指导策略及其实效性研究》(课题号GS[2014]GHBZ008)的研究成果。)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是在教师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成功和教师激励评价等方式探究知识,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再提高。
关键词:探究式 欲望 自主 合作 体验 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说:“在优秀的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和推翻另一个解释。在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积极探索获取的。”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的探究活动如何设计和实施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呢?怎样使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呢?现在,就如何在数学课上开展探究性学习谈几点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简短的导入是为学生探究作铺垫,学生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入探究阶段。例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种教学情境:在一片平静的河面上游着5只鸭子,河岸上长着树,岸上还有3只鸭子在嬉戏,远处还有山和蓝天白云,画面不可谓不美。老师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河里和岸上鸭子的数量提出分数和百分数的应用题,比如河里的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几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几分之几?鸭子比岸上的鸭子多百分之几?岸上的鸭子比河里的鸭子少百分之几? 这比教师干吧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动力之源。
二、拓展多元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尤为重要。
1、在动手操作中探究 心理学家提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都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例如在《圆面积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于是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采用“猜测——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圆的面积公式,接着提出如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面积,让学生大胆的猜测,并尝试数方格、割补法、拼摆图形等多种方法进行探究。通过用眼看,用手做,通过和老师交流,与同伴讨论孩子们很快发现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总结归纳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在实践中探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小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儿童的动作思维在学习中占优势,他们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直接经验的体验,把教学过程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化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情境中,谈出感受、谈出方法、谈出数学思想,进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师提示学过圆柱体体积公式,让学生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倒水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
1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3圆柱的体积。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3、在猜想中探究。
猜想,是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类比、归纳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测性想象。提出数学猜想是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重要基础。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究寻找规律。如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树苗棵数)——分析推理(画线段图)——发现规律、构建模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活用模型规律解决同类型问题”。通过先猜想后验证的数学教学策略,让学生体验在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推理、寻找规律,构建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模型,最终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注重小组合作,在探究中达成共识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做到学生的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表达意见,而且学会了怎样倾听别人的想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时,我拿出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提出:要给这个圆柱体的侧面包上包装纸那要多大?提完问题后,学生前面两人转身和后面的两人组成四人小组,说自己的想法,2分钟后,师组织学生交流和汇报。
师:怎么办? 生:剪曲面
师:怎么剪? 生:垂直剪,沿着高剪„„
师:为什么沿着高剪以后展开就是包装纸的面积? 生: 因为包装纸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完全相等,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开始动手剪开曲面,并展示作品。老师问学生是怎么剪的,有的说沿高剪,有的说用尺子量,师追问怎么量?学生回答:垂直量,沿高剪,(师用模型边剪边示范。)从而得出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四、加强课后延伸,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当然在这“巩固应用体验探究成果”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的习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保证其正确率。二是在订正和交流中,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注意发现有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提高已有的认识。三是“提高、拓展性练习”作为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在处理“提高、拓展性练习”时既要调动优等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又要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让其感受自己有学习的必要。因此,开放教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构建数学世界,对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是有利的。
五、凸显点拨引导,体验探究成功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当学生通过探究,终于解决一个对他们来说新奇和富有挑战的数学问题时,他们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这是一种强有力的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让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探究中哪怕获得了一点点微小的成功,我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赞赏。看到一张张洋溢着快乐的笑脸,我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应提倡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索心理和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教师要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只要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在学生心中播下自主探究的种子,就能发掘学生个体的自我潜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结论,习得方法,丰富体验,进而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并成为一种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4.(荷兰)弗赖登塔尔著,陈昌平,唐瑞芬等译。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三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历来解题就被公认为是数学学习中最富有特征的一项活动。解题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解题策略的掌握,而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把要解的问题化归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正确的思维策略和解题方法,思维策略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应用题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应用题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下面就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教学的做法和体会谈谈笔者的粗浅看法。
一、将内潜的解题思路暴露出来
思路具有启发智慧的价值,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的所在,小学数学《新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时要重视解题思路的教学,暴露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规迹,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外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知识结构,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内化为“动”态的思维活动,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为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加强思维的透明度,准确深刻,鲜明生动地再现数学知识的形式过程,充分暴露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铺垫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任何新知识都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化,应用题教学也同样,在教学新的应用题之前,要激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或顺应)的铺垫工做,使学生有个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铺垫过渡,实质上就是把搭桥铺路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使新知识做为旧知识合乎逻辑的发展,从而使学习应用题变得更加有意义。2、过程思维的暴露,应用题教学主要是解题过程的教学,也就是充分暴露学生解题思维的过程,而过程思维的暴露,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理的过程,弄清每个结论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使学生领会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形成正确的心理势态,以探求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飞跃。3、反思思维的暴露,小学生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解决问题时往往浮于表面,注重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获取这个结论的思维过程,去从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的解答时,不要就此满足,而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去反思思维过程,结论形成的路线,达到暴露思维的目的。4、相关知识思维的暴露。小学生学习知识时分化现象十分突出,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对教材的每个知识点的内容掌握不牢,看不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无法学好相关内容,这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隐患”,教师要想方设法清除潜伏在教学中的这种分化因素,加强训练相关知识的思维过程,强化刺激,消除“隐患”。因此,在教学复合应用题时,要反复暴露学生将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的思维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给相关知识点之间搭好了友谊之桥。5、拓展性思维的暴露。教师指导学生解题也好,学生自行尝试解题也好,会常有这种现象,题解完了,但思维过程并没有结束,正向纵、横、深的方面拓展,可谓“言尽意存”、“雁过留声”教师若能抓住这个理想的思维机会,把拓展的思维过程揭示出来,真是锦上添花。如果把前面一步、二步、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改成分数应用题,改成小数应用题该怎样进行解答呢?
二、加强一般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
一般复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且千变万化,不可能把所有问题的解题方法都教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一般策略。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思维更加到位。(一)归结应用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1、审题。目的是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条件和问题,具体做法是: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用简单明了的办法摘录条件和问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一句话通过审题,要加强感知,落实一个“透”字。2、分析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核心,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3、计算。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并说出这样列式的依据或原因,然后再让几名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们,从而使学生养成了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也就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解题的方法,依据。4、验证,验证是解答应用题的重要的一步,通过验证,能够确认自己答案的正确与否,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教材对应用题的检验的这一步越来越重视,检验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把得数当作已知数,用倒推计算法看是否符合原来的一个已知条件;也可以将题中任一个条件当作问题,多角度进行验证;也可以按题中的数量关系再算一遍来检验。再探讨并回答上题用哪一种方法验证,先让学生自己验证,然后同位交换意见,再板演学生易接受的检验方法。
(二)教给学生解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展示思维过程。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考方法是解题策略的中心内容,也是教学一般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解应用题时才有路可循,才能比较顺利地探索出解题的途径,学生的思维发展才能终身受益,解题的思维过程才能清晰地展现出来,可见,解答应用题选择合适的思考办法至关重要,教学时,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按照一定的思路展开分析,解题的准确率也就会慢慢提高。
(三)揭示应用题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揭示应用题的内在联系,是现行教材的一大特色,现行教材应用题的例题前基本上安排了与之有关的复习题,例题后利用想一想又添臵了变式题,这就要求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把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特点,学会解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注重应用题解题策略的训练
应用题解题策略是指探求问题的答案时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具有普遍性,面临一道应用题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是学生接触和分析问题之后,首先进行的选择性的思维操作。
1、依靠原有的解题模式,通过对题目的辨认,先识别问题属于哪一类,然后以此为索引,在记忆库中提取相应的方法,如:一位农民养鸡240只,平均5只鸡6天喂饲料4.5千克。照这样计算,这些鸡15天要喂饲料多少千克?写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从前面的对应关系中便很快得出两种解题策略。策略一:用归一法要求出1只鸡一天要喂的饲料,再求240只鸡15天的需的饲料,即4.5÷6÷5×240×15=540(千克)答:240只鸡15天要喂饲料540千克。策略二:每只鸡每天喂的饲料是一定的,根据倍数关系,只要求出240只是5只的几倍和15天是6天的几倍,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了。4.5×(240÷5)×(15÷6)=540(千克),答略。
2、以退求进的解题策略。有些应用题学生一时很难找到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我们就退到最容易看清楚的地方,认透了,钻深了,再回到原问题上去,如对于标准量不统一的分数应用题,如果我们能从题中找到一个不变量,便能很快找到解题方法,例、一个车间有工人180人,其中女工占3/5,后来又招进一批女工,这时女工人数占全车间总人数的7/8,又招进女工多少人?一时看起来面对此题束手无策,但认真领会题意后,你会发现,女工人数的变化引起全车间总人数的变化,但男工人数始终没有增减,实际就是这道题的突破口。当全车间工人为180人时,女工占3/5,则男工占1-3/5=2/5。从而得出男工人数180×2/5=72(人),对招进一批女工后,女工占车间总人数的7/8,这时男工占1-7/8=1/8,从而得出全车间有工人72÷1/8=576(人)这样问题就很快解决了,又招进女工的人数为576-180=396(人),综合算式为180×(1-3/5)÷(1-7)。
总之,近几年来,特别是在三年级第二学期,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策略的探究,发现解题策略的训练,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小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思维策略的训练,调动了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兴趣,挖掘并推动了学生解题思路的巨大的内部动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解题策略和使用解题策略的积极性,学生解答应用题的欲望渐渐上升,优生能够较快地提取相应的策略,减少了盲目尝试的过程,提高了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解题思路活跃,兴趣越来越浓厚,一些对应用题从不感兴趣甚至讨厌的中等生及中下学生也开始有了兴趣,解题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靠近优等生,中等生解题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相信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获得的一些解题策略,将会对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范围内将这些解题策略迁移、推广,使教师和学生双方受益,同时也给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创设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氛围。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
苏元俊
2013年7月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一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首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习提纲。把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情境,既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又使学生有了 明确的探究目标。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难度,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构对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通过自学,教师要检查自学效果,检查要有针对性,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四人一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组内解决不了的可进行组间交流
四、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合作探究。
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叫图形?剪成哪种形状求面积比较简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和讨论。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合作的过程和结果,组际之间进行质疑和交流,从而共同找到答案: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的长方形求面积比较简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先让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过早的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回报交流结果。一个小组回报结果,其它小组听,听完后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以达到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的效果。如果还有疑问,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六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练习题设计要有梯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目,二是实际应用性题目,三是推展延伸性题目。在练习题处理上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层次的题目。要尽量照顾差生,成就优生。七课堂小节
在教学结束时,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加以引导,给学生新的启迪和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探究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探究形式,就可以积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