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学习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
在创新中继承 在实践中发展
素质教育走向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2001年9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大连市是全国首批38个实验区之一,实验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验证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检验实验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在实验区的可行性;三是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提供经验。前两点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对国家负责。而第三点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蕴含许多机会和挑战。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端正认识,更新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为进一步推广新课程、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区课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此次课改的一大特征是它从功能、结构、内容、教学、评价、管理这个系统工程均发生了变化,我们特别强调它绝不仅仅是换几套教科书,因而从国家到地方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实施课改工作的。为使我区课改工作做得细致、扎实、有效,我区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主任为组长、由进修学校校长、普教科、教研部、师训部、干训部、基层学校校长代表、副校长代表、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的新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而师训部、干训部介入课改工作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大特色。课改工作启动以来,领导小组每月一次例会,每次例会汇总进展情况,研讨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工作方向,促使我区课改工作稳步发展。进修学校科研指导先行,师干训的培训工作已经启动,中教部在对全体教研员培训的基础上,各学科都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与教学工作,全区围绕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合作,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
二、地理学科课改情况
(一)开展的工作 1.不断培训,转变观念。
自2001年9月份以来,我们经历了国家级培训,区内参与式的研讨、反思培训,使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继承什么、发展什么,使教师觉得新课程不是离他们太远;进行传授式的研讨培训,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帮助教师系统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课代培式的研讨培训,全区共推出14节研究课,每课一个主题,每课一次研讨,帮助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小结反思培训,针对试验任务、科研课题进行半年工作的反思小结,形成优秀案例集、课件集、试验课题阶段总结集、课程资源专题集。半年来共组织培训18次,参加人数近900人次,除了我区的地理教师外,还包括我区中小学教学副校长、名区、县教研员、骨干教师。
2.以科研促发展。
地理学科申报了一个科研课题《新课程实施经验与成果推广研究》,它包括以下几个子项目:验证地理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79中、4中);检验地理实验教材与地理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和在大连地区的可行性(46中、13中);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研究(50中、52中);课程改革中的学习方式研究(47中、49中、51中、天河中学、师院附中);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法(31中、83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45中、师大、格致)。实验的操作方式是分工与合作相结合。首先是分工,以学校为单位每个学校的地理组承担上述一个科研专题;其次是合作,地理学科每一次教研活动全体教师都在围绕这些课题进行研讨,达成共识;再次是分工,全体教师共同研讨的结果分成专题,由承担该课题的地理组进行总结;最后达到一个结果,全体教师在科研课题的带动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每所学校各有特色和专长,达到科研成果共享。
3.开发课程资源。
前两年,地理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中国和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教材没变。因而,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好教材就要补充完善教材;目前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时代性增强了,但它和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还有一段距离。如果说验证新课程实验教材是实验的目的,那么开发课程资源、补充完善新课程实验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发展应负的责任。为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要求全区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每所学校负责一个专题的课程资源开发,最后达到课程资源共享。
如何利用开发的课程资源,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进行地理教学的教育创新,79中学的地理组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不断进取、大胆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4.建立促进教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为使评价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成为发现、发展学生潜能,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有效机制,评价方案体现了开放性、真实性、过程性、合作性。注重了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评价方法采取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价结果的方式是“等级+评语”。同时还建立了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发展的评价体系。
5.成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与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成立了由教委蒋主任为组长,普教科科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员为主持人、各中学教学副校长及各学科教研员为成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在不断培训、开展研讨课的基础上,11月20日在全区举行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日活动,活动中46中做了以“基地”为载体的开题课;79中做了“人与环境”的结题课;师大附中生物学科做了“走进转基因食品”结题课;51中地理学科做了“WTO与中国汽车工业”长周期作业的过程展示课;格致中学数学学科做了“探究式教学”展示课。五节课看课人数达450多人次,为全区“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开展拓宽了思路;各校教学副校长与各学科教研员就“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和教学指导进行了参与式的研讨培训,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为开发研究“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区本课程奠定了基础。
6.对外研讨交流。
外省、市的许多地区都很关注地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来自人教社、广西玉林、湖北武汉、山西大同、辽宁葫芦岛市及辽宁省教研室的专家、教研员、校长及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各县区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分别到49中、50中、79中、天河中学研讨交流我区课改的现状、存在问题,为其他省、市提供课改信息。
(二)中学地理课改的现状
1.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角色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超越教材和老师。教师们感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学生知道得太多了。感叹之余,教师们深深感到自己面临的挑战。2.构建了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差异、学生的兴趣、情感、人格,只要学生付出了,只要学生参与了,教师都能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给予肯定的评价,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而在开放性的、真实性的、过程性的、合作性的评价原则中,由于给了学生思考、创造的空间,学生给予了老师更大的惊喜。
3.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些学校的领导高度重视课改课程,校长多次看课,不断关注,教师们受到极大鼓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师院附中苗延亮老师对地理教学的热爱感染了学生家长和学科内的年轻人,许多教师有了自我提高的要求。教师们普遍认为:
(1)只有拓宽知识结构,才能应对学生的不同要求(79中姜凡老师较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得她的课堂教学有较高的科技与文化含量);
(2)只有合作研讨,集体设计课堂教学,对不同课型、不同班级的教学情况共同反思,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50中、51中、83中、天河中学的地理组教师取长补短、合作研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进步很大。51中毕文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给全区地理教师很大启迪);
(3)只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使教学变得容易,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学校的硬件具备,而我们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技能远远不够(49中于芳老师《多变的天气》一课,运用人机交互的形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了很多知识;50中于春霞老师经常自制课件在多功能厅上课,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他们的实践与体会启发了其他老师);
4.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意识。
教师不仅能将相关信息纳入课程之中,同时将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地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各种教育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天河中学、46中学都在这方面有所探索)。
5.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个性。
4个月的课改实践,当我变成教师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以后,深深感到教师的创造性是无限的,他们许多创造性的教学行为丰富、完善了我的教育理念。
79中匡艳霞老师让学生往12只试管中注入有色饮料来观察分析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创造性地解决了初中地理教学的一大难点。
47中王月秋老师在《空气质量》一课中,当学生各种思绪交织在一起时为同学唱了一首歌《地球你好吗》,让学生在歌曲中体会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31中韩伟老师在《降水的分布》一课中,让学生在7大洲简图上画一画世界降水的分布大致形势,让学生在“做一做”中进行课程的小结和巩固。
尽管教师们所上的10多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每节课都体现了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和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评价、引导不到位。
目前教师鼓励性的评价做得很好,但科学性的评价、思想性的评价做得不够,教师不是没有意识,而是文化底蕴不够。
2.创设的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有机结合程度把握不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但这里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不是无组织无纪律,不是学生没有自律。
3.不能做到教学过程与结论相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做法。既有过程又有结论而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也是不正确的做法。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倡“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但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到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4.教师的教学能力差距越来越大,这里有教师素质问题,还有观念转变问题,管理、指导问题。
三、由课改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做好准备
课改势在必行,现在各学科都要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教研员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学校领导也要用新课程理念管理、指导教学工作。各部门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中,为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做好理念、方式、行为、管理上的准备,才能使我们更加理智地、有序地、有效地走进新课程。
(二)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
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多与教师素质有关。因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综合素质,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迫在眉睫。
(三)营造教学研讨的氛围
既要留给教师探索的空间,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及个性,又要加强管理,不断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在共同反思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发展。
第二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廉江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探究式教学涵义出发, 从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原则和实施策略两方面对初中化学课堂探究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关键词: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
引言
长期以来,化学课堂教学都是以传授课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知识的传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生活及社会实践相联系。学生的学习一直是依赖教师的灌输, 背很多的化学公式, 做数不清的习题,问题的真正答案反而置之脑后。这种单纯的“接受式“教学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限制了学生自身思维能力的自由多样化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一些真正属于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相关知识的学习,加深对化学的理解和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涵义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
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探究, 具体是指教师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 结合教学法特征, 指导学生像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一样进行学习活动, 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学习科学方法, 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一种形式。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上, 教师作为激励者、指导者的角色出现,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 指导学生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促进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而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 自己制定获取知识的计划,确定探究的方式方法, 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以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由传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 学习知识与技能,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 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学生智力水平相一致
化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学生的智力相结合的原则把化学教材的知识性和学生的发展性结合起来, 在构建化学知识中开发学生智力并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探究式教学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 注重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认识能力,充分挖掘在知识体系中的建构过程中发展智能因素, 特别是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培养提高初中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能力、自学吸收能力、科研创造能力, 使学生能“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样能使初中生在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中获得独立建构知识, 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 探究式教学不仅包括教师的教,也包括学生的学。教师要达到教学目标, 就必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自觉按照教学目标进行探究式学习。构建知识需要通过学生积极地获取, 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则是个飞跃过程, 更需要靠学生自己勤奋钻研, 勇于实践。(3)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教学环境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开放。应努力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使课堂成为开放的信息场,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开放局面,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开放。
三、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可用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环节和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究式教学:(1)营造探究性学习氛围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动机的需求,让学生带着安全的情绪走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有足够的信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与权利,创设民主,宽松、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者一种自由的、独立的、主动的探索心态。教师
要正视自己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是教与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并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和方法。(2)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3)合理设计探究问题
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但并非等同于“频繁的提问”。恰当的提问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
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但教学实践中,有部分教师设置的问题或过于简单,学生一目了然;或过于前沿、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法进行探究。因此,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的提出探究性的问题。(4)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
提倡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要拒绝接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按信息的获取方式将学习方法划分为探究式、发现式、接受式几种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可以是发现式的,也可以是接收式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如学生对某一现象有大量感性经验时,讲述法(接收式学习)就可能是一种更恰当的选择。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毫无疑问新课程条件下,探究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两者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5)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能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环节是: 在课堂学习开始时, 先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下引发探究的问题, 然后每个小组都开始探究活动,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 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非常重要, 教师要对意见分歧较大的小组给予点拨, 对出现知识错误 的小组进行更正.探究结束后, 各小组公布自己探究结果, 教师进行点评, 然后组织学生对本小组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进行反思评价.实施小组合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水平、智力特点、性格特点、等等, 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 再考虑进去男女比例等因素, 混合编组或自愿编组.每个小组成员以四到五人为宜, 在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相互争论与讨论, 最后取得小组的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使探究能力的各个要素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探究式教学技能的掌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倾注大量心血,不断学习和研究。只有在教学中努力改变以往简单的实证或实验模式,在明确教学目的,确定探究目标之后,多途径、多方法地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在教与学的长期互动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科学探究才会在新课程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刘春英.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初探[ J].教学仪器与实验 2.聂姣平.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4): 58-59
3.冯永洁.实践建构主义理念, 革新中学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 4.黄洁玲.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J].广东教育.5.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6.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章丘中学张有红
内容提要: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和训练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的人格。而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笔者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引入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尝试。本文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创新探究式教学激趣引题探究
在新课标政治教学的今天,政治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习惯于追求统一和标准。若学生遇到问题,第一反映往往是翻书找答案,而不是先自己思考,如果自己的想法与书上矛盾或者没有时,很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另外,学生喜欢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去思考问题,这样的教学,往往造成学生僵化的思维模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快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如何把探究式课堂教学融入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就显得迫在眉睫。那么,到底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呢?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为什么要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法
首先,探究式教学的引入是落实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精神与新课程标准要求是一致的,就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从而使学生通过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
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探究式教学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者预言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应当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种人才不但应具有良好的德、智、体、美、劳基础,而且要有很强的创新和适应的能力。实践表明,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行之有效的。
其三,探究式教学法的引入是适应高考政治改革和中学政治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近几年的山东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综合试卷明显加大改革力度。一个重
要的表现就是大大提高了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题目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如果仍然使用旧的一套“注入式”,“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把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是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这一类的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
所以说,教师应对活动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不要过早地出现结论,肯花时间让学生对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体验的机会,教学不是告诉,而是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果实。曾经有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讲授必修4第十二课《价值与价值观》时播放了当时社会上炒得轰轰烈烈的“许庭案”的视频片段后,教师提问:“许庭案中法官最后那样判了,你觉得合理吗?”教师问毕,学生马上就热热烈烈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法官判轻了,有的说判重了,也有的说根本就不应该判刑,钱还回去就可以了,学生的确讨论得很激烈,但是并不见一个学生说明自己这样判断的理由,当学生讨论了大概四分钟后,教师立即叫停,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当然还是各抒己见,最后教师总结:从许庭案中,我们可以看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学生还是一知半解。教师采用总结告诉的形式,难免学生心中不满,疑窦丛生,从而表现出不温不火的表情,探究思考升华的火苗就这样被扑灭了。
像这种“貌似神离”的探究式教学,不可谓不热闹,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探究式教学要在警惕学生的“无效参与”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师的有效参与和引导。下面我就如何贯彻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三、怎样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法
1、激趣引题探究法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面、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要像一块无形的“磁铁”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入点。例如,我在讲授选修3《美国的两党制》中,我首先播放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和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的竞选情况,视频中让学生对两党的主张、立场与背景作了充分的了解,然后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在美国会出现这样的竞选情况?美国的两党制到底是怎样的?学生解决完毕后我马上创设了一个情境:现场模拟2008美国总统大选。一听到模拟,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提起来了,几个活跃点的学生都跃跃欲试,而其他的同学也都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这堂课一直在活跃的气氛中度过,我也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说,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连接起来,把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恶习扭转过来,真正养成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激趣引题使学生的自学探究增添乐趣和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的自信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2、体验探究法
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和品德的内化,没有亲身的体验不能深有感触。体验探究法就是利用学生亲身体验来完成探索层次,即让学生投入一定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研究归纳,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可以避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奇,面目可憎。因此,体验探究法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探究方法。其主要途径是社会实践,包括收集资料、社会服务、调查研究等等。
传统政治课教学,以说理灌输为核心,过多强调概念、判断、推理、原则的接受,忽视了个体探究对象时的情感、体验等心理过程;过分强调对观点的记忆、背诵、模仿,有意无意地扼杀了学生的直觉、感受和思辨性;只求知识复现的正确性,忽视了学生独特的体验能力。与传统教学不同,政治新课程要求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贯穿体验性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注重实效。例如:在学习“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时,我布置学生写“我在挫折中成长”一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探究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并在课堂上组织演讲。因为同学们都有亲身体验,写得认真,讲得也认真,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有学习中的挫折,也有情感和生活中的挫折。通过这种体验性的探究,学生很快明白了事物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道理。
3、活动条件创设探究法
活动条件的创设,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曾经有位名师把自然教学比作“过河”,主张让孩子们自己找路过河,不能让他们躺在车厢里舒舒服服地过河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员”,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减小他们探究的难度,使他们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愉快。我觉得她说得一点也没错。教学中教师应该且必须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取,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和发现,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去探索。在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有位教师用了这样的演示性实验:分别点燃木柴、酒精,试着用水去扑灭它,结果木柴扑灭了,酒精却没有扑灭。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得出结论:着火物体的性质不同,扑火的方法也就不同。一般的火灾可以用水或刨沫灭火器去扑灭;油、苯、酒精等易燃物体着了火,就必须用黄沙、泥土或泡沫灭火器去扑灭;有些化学物品着火,则只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若带电器材着火,首先必须切断电源。如果不看着火的对象。不弄清着火的性质就鲁莽行事,不但不能扑灭火灾,还会造成大祸。从而明白:即使在灭火这个问题上,也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实物形象探究法
实物形象探究法一方面是组织课堂教学、讲解知识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性发展的手段。在上课时,应尽量用实物信息刺激学生的右脑,通过联想法、类比法、比喻法、幽默法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形象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以调动学生右脑的思维活动。在组织学生学习“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自制了一幅农村新貌图,问学生:从图上你们看见了什么?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一位同学说:我看见了山、水、桥梁、房屋、汽车和船只。另一位同学说:我看见了飞机、火箭发射塔、接收天线,又有人抡着补充:还有小鸟,船上还站着人。
“太好了,同学们观察力真强。”接着我问:你们看见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同
学们的思维又沸腾起来了,他们说:汽车在奔驰,船在航行,河水在流动,火箭在飞,高压线要输送电流。还有从说:天上鸟儿在飞翔,飞机在飞行,白云在流动。
我又进一步问:还有吗?经过短暂的窃窃私语,有的学生结合平时的经验,突破了思维定势,大声地说:我坐在汽车中,看见了高楼、别墅、电杆、树木也在动。此时,有的学生的想象进入了宇宙空间,高兴地说:高楼大厦、电杆别墅、发射塔等等,都随着地球在太空中运动,地球内部在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也是运动。还有同学说:庄稼在发育、树木在成长、农村的社会经济在发展,这也是一种运动。老师再一次提问:有没有物体是静止不动的?学生有声有色地描述,从静中看到了动,从动中认识了静。一幅幅作为各种运动的表象在大脑中奔驰、喧腾、组合、变化,以形象思维为主,又与逻辑思维相依为命,最后顺利地归纳出: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也是运动的结论。不难看出,“释文——成象——悟道”的教学思维层次,能使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功能,具有了较大的操作性。
总的来说,高中政治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尝试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转变,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新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成全主编的《有效教学》
2、熊川武主编的《学校管理心理学》
3、郭道胜主编《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采用“巧妙设计问题”“引导积极探究”的方法,从实际教学中举典型事例,让探究性的地理问题设置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功效。
关键词:探究;地理探究问题
地理课堂上,让学生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本人从教10年,对此很感兴趣,本文对应设置与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能力,谈一点初步设想。
一、反思现状
一是设计地理探究问题的水平有待于提高。
教师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是“知识呈现型”问题,这样的问题没有水平,逻辑性也很差,应该提出具有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二是教学手段简单,采用“满堂问”。
一般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简单的回答。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解答问题。教师偶尔提出的问题不具体、不合理,让学生无从下手,无从探究。有时提问时机不恰当,只是在枝节问题上小打小闹,对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却视而不见。而教师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可能批评学生答案不标准,而对其中的“亮点”“闪光点”却视而不见。
三是学生思维僵化,缺乏自主探究。
学生很少会从已知条件出发,提出发现型问题,甚至是创造型问题。发现创新的思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不到应有的升华。反思现状,地理问题的探究需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方能冲破黑暗,迎来黎明的曙光。
二、提升思维能力
为了使探究教学成功,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关键。为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生成提问的思维,努力提高思想、文化和能力素质等个人综合素养,使地理问题的探究性设置朝科学、巧妙、实用、高效的良性方向健康发展。
A、巧妙设计问题
1、平等意识,心中有学生。在教师心目中,任何学生都是有特色、有个性、有思想的鲜活个体。教师要尊重、重视和了解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中,了解学生的所有,教师要充当问题的探究者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究问题。
2、情境意识,激发思维。教师要结合实际,利用校外教学资源,与社会密切联系形成开放式教学体系,开拓学生的视野。创设提高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如果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会有效;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促使学生新旧知识发生矛盾,产生联系、困惑、问题,发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想向、勤奋好学。
如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教学中,在导入阶段,本人先通过屏幕设计下面两个问题:(1)在北半球,有大量的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氟氯烃过多会造成臭氧空洞,但臭氧空洞却会出现在南极上空,为什么?(2)(展示几个不同时间段内的卫星云图)我国大陆高空的云总是自西向东运动,为什么?通过生活化的情境设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学生思考,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与全球性的大气运动有关。因此,学生集中全部注意力,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
3、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该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从知识的结合点、迁移点、应用点上去寻找,使学生在这些“点”上,探究出某种超凡脱俗的结果。
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教学中当学习了锋面与天气后,那日是11月6日笔者设置一个问题:国家气象局预测“11月8日前后冷空气将袭京城”预测未来8天北京的天气趋势:11月6日―13日?该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是有用的地理、是生活中的地理。把学到的知识得到了运用,这种成功的乐趣激励着学生不断地探究与尝试。
B、引导积极探究
1、连续设问有梯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探究过程。教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结点和关键点设问,组成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由浅入深地发现知识的本质和本质联系。
例如:学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一节课中,本人设置了如下思考题,让学生探究:
一、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自转
(1)如果地球不自转,画出赤道与北极间的热力环流?思考:这个热力环流能否维持?原因?(地转偏向力)
二、假设地表均匀,地球自转
(2)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到高空后做什么样的运动?在高空向北流动的气流刮什么风?
(3)在0°―30°N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近地面空气怎样运动?
这三个问题逻辑性强,环环相扣,通过师生共同思考与探究,让学生自我总结出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让后再依此推断出中、高纬的大气环流过程。
2、解疑方法多元化。设计的地理问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避免将学生思维框住。
例如,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教学中本人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展示冷锋天气图与暖锋天气图,观察比较两种锋面异同?这个问题需要观察与思考的结合、比较和分析的相结合。
3、释疑结果有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和能力不仅是探究的目的,更是激发出独到的见解、设想及做法的条件,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然后去激励学生不断思考。
探究性的地理问题的设计作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是实现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设置的问题巧妙实用,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准确地引导学生回忆具体的知识或信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探究性地理教学遍地开花,为我们的地理教学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2001年月
[2]《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