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物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处于基 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初中物理教学的需求和发展。所以,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功能、在教学中的实施三个方面来探讨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探究
学习
功能
实施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新课程标准[1],已将探究式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意义和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1.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2]。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细心爱护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操作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自由操作、共同讨论、设计等。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1.2注重教学的探究性
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采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知识开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物理概念,并
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3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探究式教学的纵向展开程序来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3.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探究式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即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与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把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的愿望,为探究作好情感铺垫。比如在《光的传播》[4]一课的新课教学中,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媒体展示:某城市节日的夜晚的图片。设问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设问2:为什么光能把城市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令人心旷神怡?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想象,激发探究的兴趣。3.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若干个问题,并从中提出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探究对象,从而明确待究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围绕教学情境引出的主要待究问题展开讨论。利用每个小组成员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对待究问题进行猜想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确定实验方案。比如在《光的传播》一课中,(1)先设问:在“光的世界里”你想知道什么?学生A:我想知道雨过天晴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学生B:我想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C:我想知道光传播有多快?学生D:光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学生E:我还想知道在太阳光下,物体为什么呈现各种颜色?等等。(2)提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3)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桌上给定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大胆设计实验
比如在《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中,①设问:a、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b、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明明小朋友,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②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培养了探究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准确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式教学和其它教学方法的并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2页.[2].《教育学》.普通师范大学课本,高等教育出版,1998年,193页.[3].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4].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章,184页.[5].中学物理网站.-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
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
摘 要: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初中物理教学备受关注,积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关键所在,其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思维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此,笔者结合对新课改以及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简要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6B-0064-02
毋庸置疑,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当前较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尤其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动,逐渐演变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对比中可以了解到,探究式教学方式优势很多,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教学途径,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与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概念
从理论上分析,所谓的探究式教学法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自主分析与探究,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问题的答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可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其主观能动性。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意义
严格意义上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可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摒弃,在物理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分析与探究,可有效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在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中可以了解到探究式教学法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且探究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目的性、主体性、实践性以及创新性,并且还可以对学生的智力开发有所帮助,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严谨的作风,为日后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分析,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意义重大,但是因为受到主客观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问题不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
现阶段,积极追求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新课改的深入推动下课堂教学有所改变,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仍旧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甚至有诸多物理教师未认识到新课改的重要性,仍旧照本宣科,加强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实践内容,长此久往,学生则会对物理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无法从本质上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一点是大多数物理教师忽视了物理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导致教学趋于形式化,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教学未发挥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且大多数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探究式教学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缺陷。但是当前大多数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简而言之便是停留在获取知识以及理解知识方面,如此一来则会导致探究式教学趋于形式化。与此同时,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局限于教材,并没有选择与生活实际相贴合的问题,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
(三)未有效落实探究引导
大多数物理教师在课堂导入的时候主要采取启发式提问的方式,且对学生有所暗示,使其能够积极引导在自己所设计的路线之上。这种引导仅仅作为牵引,没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加以明确,只能让学生盲从地跟随教师的步伐进行学习。虽然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但是却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据了解,大多数物理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的时候未对学生加以引导,进而,没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形成空谈;还有部分物理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点拨,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但是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如此则导致课堂探究效果受到影响。
(四)缺乏有效的生互动
自新课改以来,师生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但是其中仍旧存在诸多误区与偏差,比如,部分物理教师为完成探究活动没有考虑到课堂的探究效果,仅仅一味的进行互动,这样一来则会导致师生互动形成摆设,长此久往则会丧失其基本的意义。还有便是部分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学生只能冥思苦想,探究式教学也成为了机械、重复的工具,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教学效果不容乐观。所以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师生互动的分析,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需要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且要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为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景,并且实现学生情景以及认知的相互整合。比如,在学习《压强》的时候,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对压强的概念有所了解,并掌握压强的相关公式,能够进行计算。为满足这一基本目标教师则需要让学生对压强大小变化情况加以分析,并通过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压强的现象有所了解,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提高印象。此外,这种方式还可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营造探究课堂氛围
良好的氛围可以让教学事半功倍,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其中物理教师需要从备课环节出发,设置好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串联好探究环节,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比如,在学习《欧姆定律》时,需要让学生对电压以及电阻、电流有所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掌握欧姆定律。对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设置良好的物理情景,比如,制定小灯泡电路图,可以通过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对电流的作用加以探讨,且还要引导出电流大小受到哪些因素所带来的制约,在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三)加强师生的沟通交流
每一位物理教师都需要对新课改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且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物理教师还需要将传统模式下错误的教学概念进行摒弃,避免因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师生互动,要从探究式教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的探究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与此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第一,物理教师需要采取思维引导设计的方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摆正,并且实现与生活的相互整合;第二是物理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所了解,对问题难度加以控制,如此才能让学生获取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效果;第三是需要注重探究的实质,物理教师需要对探究式教学方法加以分析,且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尽可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但在很多情况下,因为探究目标不明确且探究形式比较强,所以未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在新课改下,需要遵循时代发展的要求,发现探究式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启国.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2]李敬.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效性学习的探讨[J].学周刊,2014,(13).[3]王志刚.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创新思路探析[J].学周刊,2012,(10).[4]孟蕾.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新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4,(9).[5]王雷.初中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8).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四坝镇九年制学校 张剑平
所谓的“参与式”教学也就是学生卷入了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交流互动式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设计中导入、流程以及最后的小结,一切都以学生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他们去学、想学、懂学、爱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科学参与的过程”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课程理念,学习要由被动接受变为积极地自主参与,要实现这些理念,就必须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初中是学生开始学习物理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实施倡参与式教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并且通过自我参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可为其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现在我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施参与式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参与式”教学首先要创设情境
“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参与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从而强化理解与记忆。问题情景的设计过程,是激发学生大脑中原有的情感结构以及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在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的过程;并且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课参与中,可先让全体学生做一实验,在碗中放一硬币,放在一定的位置,眼睛刚好看不见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原来看不见的硬币倒入水以后看见了,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此时教师提出要圆满地解释这一现象,就是这一课大家要研究的课题“光的折射”。又如在“惯性 惯性现象”一节,可首先演示“击出木板,鸡蛋落入水杯”的惊险实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然后向学生展示一幅“两个学生在行驶的火车上,沿列车行驶的同向或反向跳远” 的投影片,并提出如下思考题:这两位同学谁会跳得更远一些呢?同学们想得出正确答案吗?想揭开实验中鸡蛋没随木板飞出而落入杯中的奥秘吗?参与“惯性 惯性定律”后,我们将得出满意的答案。
二、“参与式”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与式”教学还要求让学生亲自、主动地去参与,让学生变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一种科学有效的探索真理的途径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手技能,不能只满足于验证一条规律或发现一则已被证实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在参与过程中,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参与,相信学生的能力,所有需要学生自己参与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必指导,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参与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如果给予指导,也应该把握分寸,不要替代学生。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教师要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
教师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当好引导者、参与者。当好引导者,就要求教师只当“导演”,放弃做“演员”特别是“明星”的想法。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才予以点拨,当学生的参与偏离了目标时,教师才予以矫正。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当好参与者,就要甘做演员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学生参与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参与的关键点上,当好一名“优生”,引导大家一起思考问题,并给参与活动提供必要的参与手段和共享信息资源;在学生参与出现问题时,当好一名“差生”,去引起大家的思考与争议,引起师生共同的辩论和评估,引起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学习《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作如下安排:首先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提出研究课题:参与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自行选用实验室中的器材,制定实验电路,确定实验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步骤,绘制实验记录表格,明确数据处理方法等;这些都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然后,课上将学生的各种设计,由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确定可操作的实验方案,四人一组协作进行分组实验,得出及处理数据,学生自己归纳结论,教师总结;在实验及归纳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教师可适当适时进行指点。最后,学生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就使学生始终处于自我探索和自我发现状态之中,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一阶段常用的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实验、讨论、设计、推导等方法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参与物理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和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参与式”教学要强调过程和方法的体验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是认知的一种状态,而物理知识的获取则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与状态相比较,过程的内涵更为丰富,它不仅贯穿着辛勤的探索和周密的理性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家的严谨求实、不懈探索、勇于怀疑、大胆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且还能在过程的经历中,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各种能力。
因此,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参与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是与物理知识和技能学习同等重要的。是物理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传统教育所忽视的。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参与式学习,它重视学生自己获取知识,重视学生经历式地从事相关活动而更有成效。例如“液体压强”的一节中,老的处理方法一般都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缺少参与的体验,对科学参与的理解不深,如果适当的改变一下,教师可选择一些简易的器材:开有小孔的塑料饮料瓶、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薄膜、水、硫酸铜溶液等,放手让学生自己做液体压强的实验,再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这样处理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和感悟等各种能力。
通过实实在在的参与过程,增进学生对科学参与的理解,达到科学参与的“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参与能力,并且同时获取知识和技能,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参与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过去物理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识、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扭曲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创新学习的意识、思维和能力,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表现出竞争力差,知识面窄,能力单一,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激情和能力。要改变这种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去教会学生如何复制知识,而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大力开展“参与式”教学。
第四篇: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目标的核心就是“探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去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资源。
(一)创设情境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可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常与学生一起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要及时指出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譬如在《馒头的制作》这部分内容时,面对又大又松软的馒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馒头在制作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再自己动手去实施方案,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在问题的情景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主动性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二)利用合作探究,重视探究过程
以发展探究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构建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这种环境既要具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又要成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平台,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互相吸引的、深入的,而不是基于教师权威的慑服力的、被动的、机械的。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综合实践课上许多内容是很容易进行合作交流的,因为很多内容学生单靠自己无法完成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共同探究的意识。譬如:《制作干花工艺品》时,从设计图到最后完成这个设计图形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单靠一个人在一节课内是很难完成的,这需要几位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可能不去和别人交流。而要为了完成一件漂亮的作品,这个交流往往是在自发的情况下进行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养成探究习惯
这一阶段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出思路。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同时要组织巩固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果,巩固学习的成果,把知识建构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譬如在《钩针针法》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会基本的针法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钩织一个帽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探究的成果。
1.形体语言的评价。即教师的动作、表情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有的时候坚起大姆指,有时食指与中指打个“V”。形式简单,作用不小。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口头语言的评价。注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开放性,语言也可以适当夸张。一位女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在那节综合实践课上,内向的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老师叫我的名字,我真高兴,急切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突然由于紧张又忘记了要回答的内容。真担心老师会批评我。可是,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别着急,想一想。’我紧缩的心放开了,片刻后,我流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说:‘很好’。我真要感谢老师给予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励。”
3.实物评价。如小红花、喜报、加星行动等,给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