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时间:2020-03-31 09:4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第一篇: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在问题中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通过学习和分析,我有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了解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把教育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来。其次,探究式学习实践,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开展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探究式学习,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的个性至关重要。现今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还大大高于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及个性潜能的发展。

为此,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

一、研究实践过程

(一)将“问题”当作课程 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应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堂教学探究主题和教学重点的意见;其次,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实践”,供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堂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即时兴趣做出及时的调整。

在阅读教学探究中,我采用课前预习性质疑、解疑——课中深入学习性质疑、解疑——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解疑的三环节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预习课上,教师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归类,请学生相应做出评价。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不同的处理:和课文有一定关系且内容简单的,由学生互相解疑;与课文重点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就纳入教学活动 “重敲猛打”,以此,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

例如:《林海》一课的学习中,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有以下几个:(1)课题为什么叫“林海”?(2)课文三次提到“亲切与舒服”,每一次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3)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作用?”这三个问题的确都问到了点子上。其中,第二个问题,贯穿了全文的始终,这个问题学生解决了,其他两个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因此,教师

王玲:黄城根小学语文教师。邮编:100034

引导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拎”出来,统领全文的学习。

带着重点问题,抓住重点词句,在语境中品读,在多层次的感悟中解决问题。把学生的质疑统一到教学过程中来,就是将教师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转化的过程。例如《林海》一课,在全班合作探究中,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书,感受三次“亲切与舒服”的不同含义;利用课件、录像,加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再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至此,学生质疑中的三个问题,也水到渠成地在全体学生的探究中解决。

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的问题,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质疑阶段。例如《林海》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两位同学延伸性的质疑又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一个学生提出:“老舍先生并不是东北人,他为什么对大兴安岭的林海那么熟悉、那么有感情?”还有学生提出:“我想知道,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哪些?他的作品有哪些风格?”此时,教师相机引导: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文学作品。在三周后班里召开的“走近作家”的文学欣赏主题班会上,我们师生共同交流。

(二)以探究式学习架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在进行一种心灵与思想的沟通,三者都会实现一种新的意义上的建构。教师可能在学生的启迪下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生更是在与同学、教师、文本的对话中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而文本自身的意义也在教师、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与思想碰撞中得到一种新的提升。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是有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对文本有着不同的、个性化的理解是自然的、正常的。当学生的理解与文本的意义发生冲突时,需要的正是对话与交流。

首先,教师要树立教学民主的思想,创设宽松的对话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概念,消除学生“怕错”的障碍。要允许学生回答问题时出错;鼓励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观点提出疑问,鼓励有理有据地挑战老师、同学、作者的观点;提倡有创意地阅读、个性化的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微笑,多提供善意的、积极的有效的帮助。

其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设对话情境。在探索式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利用阅读期待,创设对话情境

对话,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我们就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初读,对课文内容已经比较了解,在深入学习中,又出现了某些困惑与难点时,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与教师、与文本、与同伴的对话。

《仙人掌》一课,学生对“落地生根”的理解出现了困惑。于是,老师创设对话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语言,体味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师:同学们,瞧!老师这儿就有一盆仙人掌。(教师从讲台下端出一盆一片“绿色的手掌”顶端又长出两小片嫩叶的仙人掌)大家知道吗,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呢!

这花原来长得很高。一天夜里刮起了大风,连花带盆从阳台上刮下来,花盆摔得粉碎,花也折了,断成了好几截。我母亲跑到楼下,捡回了其中的一片,把它重又插在了花盆里。没想到,过了些日子,这片显得已经干枯的仙人掌上,又先后顶出了两小片嫩绿的叶片来。

请你们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教师端着花盆,请学生亲手摸)

生:新长出的叶片嫩嫩的,像婴儿一样。叶片软软的,上面还没长出刺呢!

生:叶片绿得可爱,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同学们,此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感受到了仙人掌顽强的生命力。

生:仙人掌对于生活环境从来就不讲究,它一扎下了根,就繁荣生长。

生:老师,我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落地生根”!

师:是呀!同学们,面对着眼前的这盆仙人掌,我的心中多了几分感动。这片折断了的仙人掌,又培育出了青春焕发的新的生命。它坚韧的性格、顽强的精神,怎不让人心生敬佩呢!

此时,教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学生个人读、男女生对读,读得非常激情、非常投入,由衷地表达了对仙人掌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感到课堂是一个各抒己见的场所,成为一个探索问题的场所,成为一个人与人思想交流、心灵碰撞的场所,成为一个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场所,学生才能消除学习中的畏惧、爱面子等心理障碍,真正在课堂上敞开心扉,表达出个性化的感受。

2.活用教材,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李正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着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着的教师,必定是这样的:他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这样的倾听由于植根于生命的大地,根深蒂固,顺风摇摆,时而静默沉寂,但又潜藏着生命的活力。它的全部目的无非在于:为了在空中绽放花朵,凝结果实。

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体验文本,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使课堂教学涌动生命的力量。

《梅花魂》一课的课题教学研究中,教师将师生对话的情感功能充分彰显:

师:“回国的那一天,泪眼朦胧的外公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又有了什么问题?又有了哪些更深的感受吗?

生:这只是一块普通的手绢吗?为什么不说“红色”而说“血色”?

生:我读懂了,这血色的梅花代表的是老人的那颗心。

生:这血色的梅花也是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深情。

师:此时,离别的船就要开了,望着大洋彼岸的祖国,老人的心中翻动着感情的波澜,他有多少话想说呀!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老人心中的话写下来吧!(学生写下心声。)

生:“祖国啊,几十年的别离,几十年的相思,千言万语,这一切都化作我的心,伴着我的魂,回到我魂牵梦绕的祖国去吧!”

生:“莺儿,你现在还小,长大后的某一天,你一定会明白,它代表的是一个身在异乡,有家不能归的老人的心啊!再见了,莺儿,你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也不负当年我教你的做人之理呀!”

我们常说,阅读应该有四个境界:阅读出兴趣与感情,阅读出意义与启示,阅读出品格,阅读出人生。在这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情的对话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阅读的较高层次的境界。

二、效果与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首先,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课前预习性质疑、解疑——课中深入学习性质疑、解疑——课后回顾延伸性质疑、解疑”的三个环节,并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三个有机的步骤展开教学,不仅使教学的重点得以突出,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实践中重视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探究精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如今,学生对许多问题已经形成了自己初步的看法,只有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进一步的探究,他们才能亲身发现自己已有经验的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重新构建起更为科学的新认识。

第三,阅读教学中,对话是一种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的、平等的、互动式的交流形式,它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它改变了过去那种枯燥、单一、分析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积极而浓厚的兴趣。

结论:通过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得以转变,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当我们的探究式教学中教学真正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时,课堂教学一定会成为师生一次生动的人生经历。

第二篇: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目标的核心就是“探究”。因此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去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能够主动地、自主地、创造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式”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探究式”学习是由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一种好奇倾向,这种本能的倾向会使人们在面对陌生的现象时尽力找出其发生的原因。他坚信儿童具有自然而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求知欲,会想方设法弄清楚这些新鲜物,这是一种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贵的动力资源。

(一)创设情境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可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产生了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教师要常与学生一起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的过程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要及时指出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时间与空间,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去验证。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譬如在《馒头的制作》这部分内容时,面对又大又松软的馒头,让学生充分的思考馒头在制作之前要做哪些准备,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设计制作方案,再自己动手去实施方案,对于疑难问题可以和小组内其他同学讨论。这样在问题的情景下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主动性并始终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二)利用合作探究,重视探究过程

以发展探究能力为目标的综合实践课是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构建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要求很高。这种环境既要具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又要成为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平台,使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充满着“问题意识”的“研究性”的过程。这种师生之间的“合作性”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互相吸引的、深入的,而不是基于教师权威的慑服力的、被动的、机械的。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从而让大家达成共识。这一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要对探究有困难的同学给予辅导和帮助。综合实践课上许多内容是很容易进行合作交流的,因为很多内容学生单靠自己无法完成需要合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就很好地培养了他们共同探究的意识。譬如:《制作干花工艺品》时,从设计图到最后完成这个设计图形成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单靠一个人在一节课内是很难完成的,这需要几位同学进行合作共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不可能不去和别人交流。而要为了完成一件漂亮的作品,这个交流往往是在自发的情况下进行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养成探究习惯

这一阶段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出思路。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同时要组织巩固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果,巩固学习的成果,把知识建构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譬如在《钩针针法》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会基本的针法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给自己的母亲钩织一个帽子,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探究的成果。

1.形体语言的评价。即教师的动作、表情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次点头、有的时候坚起大姆指,有时食指与中指打个“V”。形式简单,作用不小。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师生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2.口头语言的评价。注重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获取更多的成功找回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评价要具有开放性,语言也可以适当夸张。一位女学生在她的日记中这样写到:“在那节综合实践课上,内向的我终于鼓足勇气,举起了手,老师叫我的名字,我真高兴,急切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突然由于紧张又忘记了要回答的内容。真担心老师会批评我。可是,老师微笑着对我说:‘别着急,想一想。’我紧缩的心放开了,片刻后,我流利地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老师说:‘很好’。我真要感谢老师给予我的尊重、信任和鼓励。”

3.实物评价。如小红花、喜报、加星行动等,给学生实际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而每一步探究应先让学生尝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探究要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教学进入理想的境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辩论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辩论式”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辩论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品德与社会课上适时地组织学生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并勇敢地、诚恳地面对对方的新观点、新见解,从而延伸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更深刻的、更广泛的思考,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同时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进行辩论呢?

一、选择恰当的“论题”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辩论题的确定,影响着“辩论式”学习的开展。教学中依据什么来确定辩论题?我们要依据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依据教材的内容,还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来确定辩论题。那么怎样使论题聚焦呢?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1.抓住重点难点的内容进行辩论。把教学重点、难点的内容作为辩题,应该说是最佳选择,它除了具备其他辩题的一般效果之外,还利于课堂结构的最佳组合以及课文内容的合理安排,使一节课的高峰期处在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之中。例如: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一课时,在学生认识家庭成员后,我就组织学生围绕重点议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一定幸福吗?”进行探究辩论,最终达成共识:家庭幸福不幸福不在经济条件如何,关键要看各成员是否为家庭努力奋斗,是否相互关心互相体贴,相处得是否融洽。

2.抓住似乎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辩论学习。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五下)一课中“不和烟酒交朋友”时,我们给学生讲解了吸烟给人的身体带来危害,告诉学生不和烟酒交朋友,做个小小的宣传员,但农村家家户户都种着烤烟。一边说不要吸烟,一边却大力发展烤烟生产,自相矛盾,于是这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该不该种烟”的辩题,展开了辩论。我说“吸烟有害健康,种烟却能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同学们对此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召开一次小小辩论会,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成了两大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理解未成年人吸烟对身体有害无益的道理。

3.抓住产生认识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例如:教学《学会拒绝》(六上)一课中“小心网络陷阱”环节,有同学说网络世界丰富多彩,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也充满了乐趣,但有些同学说,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上网容易迷恋,不能自拔而会受到各种伤害,甚至造成悲剧。于是,我抓住产生的认识分歧设计了“学生该不该上网?”的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根据教科书上内容和课外所了解到的事件进行正反两方的辩论,学生在辩论中认识痴迷网络对身体、对生命、对他人等个方面的危害,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抵御各种危害自己身心健康的“网络陷阱”,应该学会文明上网。

4.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展开辩论。例如:教学《说声“谢谢”》(三下)一课,“谢谢”是作为学生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的感谢,但对劳动者的尊重仅仅是一声的感谢吗?我结合教科书的内容,设计了“尊重仅仅体现在谢谢和掌声吗?”的问题,这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论题。让学生以小男孩和营业员的角色进行辩论,学生在扮演角色中,换位思考。同学们进过激烈的辩论,理解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把握最佳的时机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把握辩论的最佳时机,也是课堂教学法成功的因素之一。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即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我们引发辩论,往往是最佳时机。例如:教学《科技带给我们什么?》这课中“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克隆技术这一事例后,学生对克隆技术十分感兴趣,认为是太神奇了,于是我及时抛出辩题“我们能不能大力推行克隆技术?”顺势开展辩论,就可以说把握住了“辩论式”的时机。通过辩论学生就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应该应当运用克隆技术来造福人类,但如果滥用这一技术甚至克隆人,却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

三、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当场展开辩论的,要给足够的时间当堂辩论。如遇到信息量大、课外延伸性强的辩题,可待辩论双方课前查找资料做好充分准备之后进行。正如上例“该不该种烟”的辩论,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去查找资料,吸烟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性有哪些,种烟有多少收入,都需要在课前收集齐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开展辩论时才比较有针对性,让对方信服,同时加深对吸烟危害性的理解。

四、给予适时的点拨

教师在辩论过程中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机会均等。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小评委,公正评价,既激发了辩论学生参与辩论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当辩赛中间出现停顿和卡壳时,教师可灵活处理,常给学生“踢皮球”,把问题抛给观众学生回答,既可缓解辩手的紧张情绪,又可扩大参与面。讨论结束后,教师应进行小结,也可提出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研究。

五、注重辩论的开放

一是开放的教学氛围。高质量的品德与社会课教育需要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智商、情商和谐发展,这种境界,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求得。学生的参与是开展“辩论式”学习的前提。“参与”是一种过程,是获得“发展”的必经路。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敢说、会说、爱说的良性循环。学生在这种开放的教学氛围中,才能畅所欲言,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二是开放的空间。一个“辨题”出来后,学生为了在辩论中取胜,他们处理相关信息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已不仅仅满足于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而积极主动地在课前阅读相关资料、上网,请教他人,了解课外信息。他们积极和同一“战线”的同学进行资源共享,交流探索结果。这种由需求所激发的大量阅读,摄取所需信息的积极性和热情是任何阅读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可以这样说,“辩论式”学习加强了课内学习与课外收集处理信息的联系,极大限度地开放了课堂教学的空间。三是开放的评价。“辩论式”学习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多元思维,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辩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辩论过程。在辩论中,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这才是我们组织“辩论式”学习的目的所在。如教学《做学习的主人》(三上),我设计了一个案例:小芳放学回家,感到有些疲倦。但是,她想起妈妈常说的,回家后先要做作业,于是她打开了作业本。可是,写了一会儿,有些写不下去。她有两种做法:(1)坚持写下去;(2)先休息一会儿在写。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同意方或不同意方,并各自说明自己的理由进行辩论。辩论的结果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六、倡导形式的多样

人人皆知单单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其主要原因是老套的形式会令学生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那么单一的辩论形式同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降低,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辩论时也应根据学生、教材内容选择多种多样的辩论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品德与社会课的辩论中我运用了学生间分组辩论,师生间辩论,选出代表列出支持方阵式辩论。讲解教材前辩论等多种辩论形式,使学生在课堂中每节课都能以较高的兴趣投入到教学中。

总之,“把辩论引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不露痕迹地达到育人目的。采用“辩论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对培养21世纪的全方位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近几年来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突出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突出了教学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探究式教学已成为科学教育的主要形式。它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能主动地面对创设的情境,并能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学会如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面对复杂的问题,学会获得自主探究发展。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数学的意识,实现创新与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在问题解决的同时去获得自己的新经验、新能力。

一、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 知识往往是通过情感功能才能更好的接受、内化、发展、创造的。所以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宽容与理解的气氛,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有一种宽松自由的心境,充分感受到在探究未知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从而使学生敢问、敢说、敢想,激发起参与热情。有热情,就有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创新意识也由此而萌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的欲望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为思维指明方向;同时学生也会对探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和活力。创设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从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条件,帮助学生融入熟悉而亲切的具体生活氛围中,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和探究数学的欲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探究时,首先出示了2009年6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中,天安门广场上壮观的背景图案引导学生参加团表演的每一个人都根据图案设计要求,按排号、列号站在一个准确的位臵。随着信号举起不同颜色的花束,整个方阵就组成了绚丽的背景图案。今天我们探究后也能设计出简单的漂亮的图案。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习有序数对的知识就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游戏情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头显得尤其重要。情感教学是激发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创设情境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如何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与思考,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关键在于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利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见到你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念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让学生放开声有节奏的做儿歌的游戏,趁着学生不自觉地续读,老师追问“发现规律了吗?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发现青蛙腿条数是只数的四倍,为后面用字母表示数量打下伏笔。如果这首儿歌继续往下读,读得完吗?让学生感受到这首儿歌是读不完的,这时老师提出:用一句话把这首有规律的儿歌概括出来。这种导入既吸引学生又蕴含着新知识,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三)创设动手操作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动手操作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识,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如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引入时,先组织学生复习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连接而成的平面图形。然后教师将课前准备的一些长短不一的塑料棒发给学生,每位发三根塑料棒,让学生将三根塑料棒拼成三角形。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能拼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手里的三根塑料棒却无法拼成三角形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

问题情境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问题解决的前提,是激发个体展开问题解决思维活动的动因。因此,创设一个有效的、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促发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必要条件。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精心选择“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将学生臵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臵,对学生在情境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解决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精心为学生设计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能引起学生思考、猜想和论证,促进学生的发展。问题解决中的“问题”主要是指那些非常规性的或者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探究性问题。“问题”常常给出联系实际的情境,主体必须将它数学化,并必须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问题的设计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础。要使问题解决教学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先将问题设计好。好的数学问题应当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它要求人们具有某种程度的独立见解、判断力、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具有现实意义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具有趣味性和魅力;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在设计数学问题时,首先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有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际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教材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适当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圆的有关性质以后,可以设计一道关于找圆心的问题给学生一张上面画有一个圆的纸,提出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获得答案。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人类认识数学对象的过程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从认识最简单的对象开始逐步发展到对数学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的内部结构的认识。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有层次地循序渐进,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不断获得成功,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精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通过问题解决的教学同学们学会了探索的方法,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培养了数学思辩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的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认知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根据这一教学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一)鼓励算法多样化 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机会 数学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可能不相同,所以学生在面对一个新的计算问题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开放化,让学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其所喜欢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比较感兴趣,学生的自主权受到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这样对于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对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也有充分施展成功才华的空间。

在八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以学生亲亲自动手进行操作为切入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测量、剪图、拼图、折叠等方法得出结论。对同学们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给以鼓励,但得出的不都是180度,同学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呢?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充分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学生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得到多种充满个性化的算法。合作探究后学生利用添加不同的辅助线如:过A点作BC的平行线,类似过B点作AC的平行线或过C点作AB的平行线。还有的是过三角形一边上的任意一点分别作另两边的平行线。还有的是在三角形内部(外部)任取一点,分别作三边的平行线,最终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化为一个平角并得到证明。显然,不同的回答显示着学生不同的差异性,对于这种差异作为教师不能对学生强加要求,而应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在学生掌握自己算法的基础上,不断体验、感悟多种选优。鼓励算法多样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自信心 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能急于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我们应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鼓励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感悟,得出有价值的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了自信心。

在探究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有的学生从多边形的一个顶点画对角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有的是从两个顶点画对角线等对同一个多边形有不同的分法最终都可以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虽然他们的方法中有的并不简单,但是我们也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肯定。优化算法必然重要,但是算法优化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反复地体验中自觉地去感悟,最终得出多样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算法。这一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增加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及时反思,体验探究乐趣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教益的方面”。事实上,通过回顾所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学生们确定可以巩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因此反思探究的思考过程是对新学知识的加深,有助于学生梳理所获知识以及与原有知识形成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帮助学生总结学习中使用的方法,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与自主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总之,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创新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引导学生跟随教学思路进行练习,多鼓励学生,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巴东一中 王才良

课堂教学要立足 “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要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主要起引导和评价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如何理解科学探究的内涵、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成了我们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当前,如何科学实施探究教学法,是我们教师必须探讨的课题。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运用最多的,实践过程中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什么在新一轮课改中,特别强调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新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自主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由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能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且在不断地纠正错误与失败逐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

一、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引路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首先要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探究情境中去,当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苦苦思索、不得要领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点拨,绝不可名曰“探究”,实则“放羊”。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学生能否有目标的投入到探究过程中去,学生能否用有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去探究,学生探究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

二、教师在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引导的方法与措施

教师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目标、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一堂数学课,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探究:

1、通过“引导”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乐究”。

教师首先要创设探究情境,“引”学生“质疑”,也就是说要“奇思妙想创情境,千方百计激兴趣”,进而明确探究目标和方向。恰当的问题情境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情绪处于高涨状态,脑海中的疑问不断增强,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引发积极的思维活动,“激趣生疑,由疑引思”。抓住学生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好表现的特点,以“趣”、“疑”来做好引导的文章,精选素材,诱发探究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2、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

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上,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实际素材和各种工具、使用有效的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引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使用的工具、素材上,放在学生运用的方法及学生呈现的思维方式上,而不是把引导的重点放在“得出正确标准的答案”上。好比“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辩明方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启发、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

3、鼓励支持、评价反馈,激发学生成就感,使之“好究”

“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同样,当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消极等待、观望时,教师要给他们以启迪和信心,支持他们;另一方面,及时评价反馈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手段。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就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探究中品尝成功的乐趣,获得成就感。这是一种最有力、最有效、最持久的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再者,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还要引导学生不断操作、不断总结,让探究成为学生的一项能力。总之,要让学生爱好探究。

三、把握好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1、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果没有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所以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才使得科学探究能围绕提出的问题而展开,才使科学探究有了明确的方向,使学科探究能一步步走下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造性过程,学生要在通常的已习惯的实践中,发现不寻常的因素,就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所以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直接也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提出问题的方式就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猜想并不是胡猜乱想,它是要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是对问题的解决提出预见性的思考,对科学探究起到引导性的作用,为科学探究指明方向。如在《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室前方挂了一串串联的小彩灯,并在提出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大小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后,让同学们猜想,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猜想假设,提出八、九种假设:从电源正极开始电流逐渐变小(因为每个用电器都消耗电);从电源正极开如电流逐渐变大(因为电流最终回到了负极,负极“存”了许多电);电流的大小与用灯泡的发光有关(灯光较亮的通过的电流大,较暗的通过的电流小);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就像水管中的流水一样,入口多在出口就多大)等等,还有许多很有创意的假设,每个同学在陈述自己的假设时,都简述的自己的猜想理由,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在简述理由的过程,正是学生对自己猜想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并不是也没有“胡猜乱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对众多的猜想最好的验证方法就是实验,实验前就必须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设计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教师应将方案的设计变成更加具体的要求,如:列出实验中要用的器材、仪表;画出实验装置图或实验电路图;写出简单的实验操作步骤;估计出实验过程中应测量的物理量;规划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等等,这样学生就好完成一些。

4、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不是游戏,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带着学习任务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快乐。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要关注全体学生,在某些关键环节进行必要的铺垫、引导,这样可能消除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畏惧感,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自信心。在数据记录时,一定要尊重实事,如实记录,同时,对不规范的操作教师应及时的指出纠正,以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

5、分析与论证。对于收集到的大量的数据不去分析,就不会有结论,科学探究也只能是半途而废。教师应引导学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找出规律,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认真分析自己测到的数据,还应主动的关注别人的测量数据,认真比较,全面分析,才能排除误差带来的影响,得出最正确的结论。

6、评估。这一环节是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实际上,这一环节也是很重要的。如:让学生评估在实验操作中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如不正确,其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自己探究活动中的失误进行评估,可进一步地优化探究方案,可引出一些新的发现,也有利于同学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交流与合作。其实,交流与合作应该是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的。交流的方式有两种: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书面交流就是完成的探究报告;口头交流就是用准确、规范、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激发学生表述自己观点的欲望,鼓励学生实现自己的表述欲望。交流过程中,要新生他人,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思考别人的观点,但也要坚持原则,不随风倒,不人云亦云。合作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这在科学探究中学生间有分工又合作,要群策群议,充分调动各人的积极性,发挥每一个的聪明才智。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不能只强调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应全面的锻炼自己,在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才能培养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高效的探究式教学应该表现为学生主体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自觉、主动、自信进行创造性探索式的学习活动,我们既要了解探究式教学七个环节的内涵,又要意识到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要面面俱到,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侧重,做到创造性的实施探究式教学,更好地为课程目标服务,为教学服务。

下载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实践对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

    生物学科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存在着学生兴趣不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式论文,欢迎来参考!摘要: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廉江市第一中学 摘 要: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中学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面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采取更......

    探究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探究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的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探究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动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浸润式教学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粗暴”,通过更加委婉温和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同步提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