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时间:2019-05-15 03:2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第一篇: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浸润式教学方式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简单粗暴”,通过更加委婉温和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同步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下面主要谈谈几种浸润式教学方式:

一、活动浸润教学

活动浸润方式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浸润式教学的有效形式,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活动浸润教学,就是通过一些实际的活动进行语文教学环境和氛围的构建。二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浸润式教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通过活动形式进行教学实践,可以强化其开放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一定的规则下可以实现自由发挥。三是具有主动性,即活动浸润通过一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教师只是承担引导者和规范者的角色,学生在其中自主自由地进行活动,以达成教学目的。

而活动浸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方面是通过趣味活动激发课堂活力,提升整体教学气氛。第二个方面是通过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陛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比如,在教学《阿Q正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活动浸润的方式展开教学。若是构建趣味性活动激发课堂活力,那么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个课前表演的任务,提前选出几名学生,将课文内容编排为一段小品或是话剧,在上课之前进行表演。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让班级其余学生感受到阿Q的精神,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若是要构建探究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眭合作学习,则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任务:总结阿Q精神的内涵,并从生活实际中找出符合阿Q精神的一些社会现象,对阿Q精神的好坏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一个任务,学生就可以自主分析课文内容,然后通过网络、书刊等渠道对现实生活中的阿Q现象进行总结,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生活中有的学生考试不如意,没有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责怪老师出题太难太偏;有的人工作受到上司批评,当面不敢反驳,只敢在背地里说上司的坏话。这些行为都是阿Q精神的一种表现,学生对其进行总结,然后在课堂上针对生活案例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阿Q精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不值得提倡;有的学生认为阿Q精神可以暂时缓解自身的负面情绪;有的学生则认为阿Q精神是现实所迫,怪不得阿Q。通过这样的活动浸润,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及阿Q精神形成了深入认识,更联系实际实现了升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感浸润教学

情感浸润一种非智力因素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教师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对学生内心情感的引导,以及师生之间、学生与语文之间的情感交互。情感浸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教学方式,它包括了态度、兴趣、求知欲、学习动机等多个方面的心理特点。情感浸润的实现,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性内容和增强师生情感交互这两种方法实现,前者是对教材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挖掘,使其体现出不一样的情感。后者是构建一个浓厚的情感氛??,在这一范围中教师抛出自身的情感,引导学生情感的表达,最终实现交互,在此过程中完成语文知识的融入渗透。

比如,在教学《师说》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教师这一角色进行的分析,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和定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就说明了教师的作用所在。要让学生理解这一观点,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挖掘文章内容情感。教师在课前可以从文中找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对其进行翻译,学生由于不知道文章内容,大部分学生会出现翻译不准或错误的问题。这时,教师结合学生表现的问题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义。这样,先让学生遭遇困难,再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就和文章对教师的作用定位形成了相互照应。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构建情感氛围,通过现实生活中“病重教师一边打点滴一边上课”“地震中教师保护学生”等案例,营造一个与文章内容主题紧密联系的氛围,在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共鸣,以此渗透课文内容的教学。此外,教师还需对学生加强鼓励和赞扬,以此构建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积极情感,全身心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言浸润教学

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一字一句间都是语文的体现。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现语言浸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浸润环节。所谓语言浸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达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打动学生心灵等作用。实现语言浸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眭,塑造一个深入人心的教师形象,取得学生的认可;二是提升教学语言的精炼性和准确性,给予学生准确的教学指导;三是通过恰当的肢体语言强化学生认知,打动学生心灵。

比如,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诙谐有趣的小故事,讲述中美之间的文化差异,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与中国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由此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时候,教师则需要通过精炼准确的语言对这一史实进行呈现,让学生体会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则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展现李冲的动作神态,对林冲这一人物进行巧妙表现,加强学生的认知。

浸润式教学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研究热点,它能够有效解决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师生分立、思维共性等问题,促进学生发展。而要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浸润式教学,可以从活动浸润、情感浸润以及语言浸润三个角度切入,通过合理的方式构建教学环境,营造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第二篇: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星子县苏家垱中学张理明

我国素质教育的提出,是现代化建设之急需,是基础教育改革之必然,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人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实践,特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见解和做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制于总体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制约,语文教学越来越远离素质教育的轨道,师生负担过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厌学情绪严重,以致严重影响到学习纪律和学风建设,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什么是语文教学素质观,内涵是什么?

1·首先语文教学素质观是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教育战略决策的高度,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民族教育的总目标出发,针对应试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

2·语文教学的素质观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因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还要接受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思想道德的渗透,特别是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换会受到美的熏陶。3·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是体现语文学科个性的教学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作为文化载体的人文性质,就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因此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就是落实素质教育,一句话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观,就是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教学观。

二·应试语文教学与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的区别:

有了对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还要将应试教学与素质教学相区别,有利于选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效果。

1·教学形式。应试教育以教师为主体传授语文知识,而素质教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只注重课堂教学,做大量的应试作业和模拟试题;而素质教育还注重课外活动,引导多看课外书,多写课外笔记。

3·教学效果。应试教育仅从作业和试卷看教学效果,培养应试能力;而素质教育则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有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素养。

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会不会影响考试成绩呢?实践证明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应考成绩,而且还会提高考试成绩。这是因为素质教育传授的不仅是应考基础知识,还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本领。学生有了较高的读写能力

第三篇:用传统文化浸润语文教学

用传统文化浸润语文教学

肇庆市封开县实验小学

罗灶连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列出“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还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确,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五千年历史,绝大部分是语言材料中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呢?下面结合我校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探究”的研究课题,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在阅读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

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用传统文化浸润阅读教学,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那么,怎么样在阅读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呢?

(一)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反复诵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诗词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如教学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导入新课后,我就播放了flash课件,学生从优美的旋律和画面中想象到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美妙景象,也激发出了他们读好本诗的愿望。在学生自由练读后,我又引导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参赛,这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下子又被调动起来了。在学生对本诗内容质疑并已经有了比较具体的理解后,我趁机提出“谁能把西湖的美丽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呢?老师会给朗读的同学配上好听的音乐。”结果学生踊跃参与,情真意切地读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学生不仅爱学诗,还能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比如在描写花时想到“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看到柳树时,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自勉时,会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们感受到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让古诗词 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二)用经典名著提升人格魅力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精彩华章——经典名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道德因素,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用心去理解、细细地品味,感悟其中的丰富意境和深刻哲理,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使心灵的琴弦被拨动,传统文化的营养就会像春夜的喜雨,悄然滋润学生的心田,文明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成长。如《将相和》中的蔺相如以国为重、机智勇敢;廉颇爱国善战、勇于认错;《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伯牙绝弦》中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情谊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强大的人格力量感染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语文教学中要把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我们时代的要求有机结合,指导学生运用辩证法的眼光,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提升自身人格。这样,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课堂上我不失时机地加强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途径。如学习了《孔子拜师》后,推荐学生阅读《论语》,让学生明白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求学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观等等。每次教学经典名著的选篇,我都会推荐他们阅读原著,如《诗经》《论语》《史记》《尚书》《春秋》《左传》《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字经》《弟子规》《儒林外史》《古文观止》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去领悟语言的魅力,去感受文学大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深沉的思想感情与博大的胸襟气度,让学生在点滴积累中点亮自己的心灵,塑造完美的人格。

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凸显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升华,也是我们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以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针对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寻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些方法。了解了汉字的发展过程及其中一些有趣的故事,同时透过汉字还可以看到祖先的生活,学生感觉汉字很神奇,增强了识字写字的兴趣,写字不再随随便便,错字逐渐在减少。学生在活跃有趣的气氛中领略了中 2 国文化,掌握了字词。

再如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知识,积极地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和书籍,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不断搜集补充各类诗歌及其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在学习“阅读材料”与搜集诗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各种诗歌的魅力,而且初步了解到诗歌的发展轨迹,也知道了诗歌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学习整理自己搜集的诗歌。在欣赏诗歌部分,学生不仅学会读懂古诗和欣赏诗歌的方法,更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更是满腔热情地写下了自己的诗歌,如《我爱校园》《老师》《我想对你说》《秋》《妈妈的手》《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诗歌朗诵会、诗歌知识竞赛、编小诗集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此时,浓厚的传统文化如甘露般潜移默化地滋润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走进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我们要利用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凸显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在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黑格尔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熊秉明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书法可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激发爱国热情,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主义的百花园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教育部和原国家教委十分重视写字教学,颁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和《小学写字教学指导纲要》。20所以,对学生强化写字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须要求,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我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要保持”的正确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字如其人”,写字 3 就是要写出修养,写出自己的气质、写出格调、写出境界来。例如:让学生认识到单个字写好了是一种美,这好比个人的修养,很多字合理地组合又是一种美,这就是集体的凝聚力。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其次在学生恒心、毅力等出现问题时还给他们讲一些古代的鸿儒巨子勤奋苦读,书法大家“墨池”“笔冢”的故事,让故事说话,以触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在写字、对比、比赛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书法的魅力,而且积极、主动地用行动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四、在课外练习、实践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

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课外练习、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

在课外练习中,我会特别的选取一些浅显的传统文化知识,供学生理解和识记,如诗词背诵,成语接龙,对对子,诗词仿写等等。这样,学生在课外练习中兴味盎然地积累了传统文化知识,长大后就会变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受益终生,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利用假期,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如,搜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搜集“成语故事”,搜集“歇后语、谚语”,搜集“对联”,搜集“中国传统节日”,搜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等,让学生自由、开放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过程中,既能增长知识,还能建立孩子的自信与自尊,领悟到生活的情意、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接人待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阅读经典名著时,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如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

“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前人对于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文化内涵,展示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财富,融和在传统文化里的中华民族智慧、操守、风骨和胸怀是做人的基本条件,是我们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小热爱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伟大的精神财富,使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燕玲,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N].北京:中国教师报,2008. [4]程炯.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海南:教师.2011,16期.

责任编辑

伦仲潮

第四篇:竞赛式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2

百舸争流展风采,千帆竞渡获能力

——“竞赛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思考

【摘要】“竞赛式”教学法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还加速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竞赛式”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主要有:游戏赛; 问答赛;抢答赛;讲课赛等。需要注意的问题有:竞赛形式以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 规则严密评价公正;分组应体现公平性;合理设置竞赛题目。

【关键词】 教学方法 竞赛式 主体性 激发 积极 团结协作

【正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此时孩子的学习也是快乐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是人所共有的心理特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竞赛的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作用。课堂中要求发言的学生数直线上升,课堂的气氛也很热烈、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学生经常下课后还意犹未尽,主动寻找老师,期盼着下一次的竞赛活动能早点进行,一展风采,与对手再决雌雄。这种方法如果在教学中能和教学挂图、录音、幻灯等教学工具的配合运用,效果会更好。当然,竞赛法应与讲授法、练习、谈话讨论等多种方法配合,使语文形式多样。通常竞赛教学多运用于以下三种情况。①巩固单项的知识与技能;②强化多项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训练;③单元或期中、期末复习时的专项或多项的综合性训练。

一、竞赛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

1.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竞赛以营造教学气氛的高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有效地避免学生“走神”的现象。“竞赛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口头表达和应变能力。尤其是在辩论赛、演讲赛、讲课赛、模拟表演赛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不断受到挑战。

2.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竞赛式”教学法以学生发展为主改变知识的单向传播,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强调竞争与合作,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在竞赛中获胜,参赛者往往会在赛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加强团队内的交流、沟通与协作,以便在竞赛中能相互启发、配合默契。这不仅开拓了他们的视野,活跃了他们的思想,也培养了其创新的意识。在竞赛中,获胜的因素多种多样,竞争者对竞赛的内容可以随意变更,通过比知识、比技巧、比思维能力、比协作效果,甚至比意志等获得符合竞赛规则的高分。

二、竞赛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竞赛时间可以设计整节课或几节课,也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组织十几分钟的竞赛环节。可以自然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集体;也可以以两大组为单位(即以相邻两个自然组为一个集体),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还可以以男女对抗的形式来进行。这些都是集体的对抗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实际选择凸现个人能力和风范的个人对抗赛。如:普通话朗诵比赛,故事、笑话比赛等。

1.组织与准备

(1)赛前将大量参赛题目公布,给学生充分的学习准备时间。

(2)宣布竞赛的规则,包括分组、抽签、抢答规则,主答人与非主答人的职责等规定。

(3)可事先或在临赛前依分组规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

2.形式与内容

(1)游戏赛

通过老师设置的情景设计出趣味性强的游戏,进行游戏式的对抗竞争,调动学生的情绪。如猜字谜、看表演猜成语、根据给定词语编故事、活页式快速作文、智闯语文知识迷宫等。

(2)问答赛

实例:在教学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时,名著阅读大比拼

a.讲述故事,畅谈独特感受——猜猜与下面一副对联有关的一部小说名著和它的作者: 庄公鄙陋急躁应战曹刿远谋从容反击

苦读礼义贫困潦倒 偷书谓之借 非礼勿作

乎不多

皓首穷经毕生辛酸 茴香散与童 多扼命运之咽喉,奏响英雄交响曲历人生的磨难,吟唱和平赞美诗 b.请写出你所读过的小说名著,比比谁最多?(每组推选一位代表上台来比,其他组员在下面合作写出来比。)

c.评说人物,神游缤纷画廊——根据下列描绘,猜猜他是谁?

--乱世奸雄,有实无名的魏帝,挟天子而令诸侯,谨小慎微,疑贤妒能,心狠手辣,[个性签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就是——

她很早就死了父母,寄人篱下。她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秉着“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执着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她才华横溢,文思奇妙,诗社里多次独占鳌头。她的爱情婚姻却受到了封建统治者的干涉。她葬落花,焚诗稿,用死向黑暗的社会作最后的抗争。她是作者用心上的血、眼中的泪塑造的不朽形象。她就是——

实能忍,为了等待时机,不惜装疯卖傻,与牲畜一起生活,还吃屎蒙骗众人。在此之前,还被剥下髌骨,其痛苦可想而知。但后来辗转齐国,得到重用,助“田忌赛马”,“围魏救赵”,“增兵减灶”都是他的策谋。因为能忍,所以成就了英雄。他就是——

因“李陵事件”惨受宫刑,悲痛欲绝。为了完成先父的遗愿,为后人留下一部信 史,他忍辱负重,在困厄潦倒之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他就是——

(3)抢答赛

.对于知识性、纯记忆性问题,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中,可采用抢答法。比如介绍作者生平时,就可以用教师提问、学生抢答的方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实例:在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格列佛游记》时,可提出:a.保尔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有许多人对他有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 b.格列佛首次到达的是——c.主人公之所以有了这次奇妙的经历是因为他有什么样的性格?d..在慧骃国他被当作什么?教授《隆中对》时,可提出:《三国演义》中一位人物在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书中写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人物是。

(4)讲课赛

即让学生转换角色,充当一次老师,给大家讲述某个问题。竞赛环境完全模拟平日的上课。参赛者和问题都事先公布,讲述方法由参赛者自己设计。评判由大家投票。课内篇幅短小的文章如古诗词类的,即可采用这种形式。

三、实施竞赛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竞赛形式以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为依据

尽管竞赛式教学活泼有趣、新颖别致,深受学生欢迎,但它毕竟不是使学生放松娱乐的游戏,而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对教学竞赛的设计和组织需要针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育科学的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课前要充分熟悉课文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步骤、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避免课堂的混乱无序。

是否采用竞赛式教学方法上一节语文课,这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目标需要来确定。有的课文涉及到的知识面广,要求学生课外收集资料,可采用竞赛的方法,课堂上看谁说得又快又多,同时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课文生字词较多(如:文言文),为让学生记得又快又牢,可采用竞赛的形式,效果可能会出乎意料之外。但同时注意不能使用得过多过滥,让学生产生疲劳厌倦,效果会适得其反。

2.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

公平合理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奋勇争先的竞争意识,评分制度可用积分和倒扣分两种形式。当题目难度较高或富有挑战性,而全体学生无人应战时,为了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可适当大幅度提高加分值,设立鼓励奖和特别奖。当学生回答正确精彩时,亦可适当考虑加上奖励性的大分数,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斗志,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促进他们课外学习更加勤奋钻研。如平时不爱发言,懒于思索的同学有进步,酌情给分;有独特而新鲜见解的翻倍奖励。同时课堂上比分胜负有可能也因此而产生逆转,使其任何过程和结果都极具不确定性,课堂上有更多的刺激性和不可预见性,也能生成更多的精彩。

3.分组应体现均衡性

作为教学形式的竞赛,其本意并不在于输赢,而在于通过竞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勇于竞争、乐于实践、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如果因为分组不当,使竞争的双方实力不均衡,而失去可比性,就会反而挫伤一部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竞赛起到与初衷相反的效果。

4、合理设置竞赛题目

语文老师要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合理设置竞赛题目。题目的难易、数量的多少,要有阶梯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回答,避免整节课就几个优秀学生的“包场表演”,让中下层学生吃不了“一杯羹”,影响“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竞赛题目按难度设置,基础题数量可以多点,让那些胆子较小、基础薄弱、能力相对较底的学生来做;中层题让那些成绩中等的学生来做;提高题则让那些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成绩优秀的同学来抢答,更能凸现语文尖子的个人能力。通过不同层次题型的设置,既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欲求,体现自我价值,又能大大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不少学生反映,语文课采用竞赛形式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的确,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习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活跃状态,既能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知识探求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学习语文的种种乐趣。竞赛法是语文课堂从沉闷走向活跃的简单易用的好形式,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做到百舸争流展风采,千帆竞渡获能力。

第五篇:浸润在”语文素养“中的圆明园

浸润在“语文素养”中的圆明园

——观窦桂梅老师《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10021224 周苏琦

今天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视频,有幸随着窦老师一起走进那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走进那段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屈辱历史。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与窦老师的学生一起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沉醉,在沉醉中升华,一起惊叹一起愤怒,一起悲愤一起惋惜。一堂荡气回肠的语文课在“圆明园究竟毁掉的是什么的?”的深思中结束了,但留给我的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会,更多的是关于语文教学教法的反思。

这堂课将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着重就理念的第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整堂课下来,窦老师对于朗读技巧的点评指导和板书设计的精巧灵活让我印象深刻,全面贯彻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

朗读是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但现在很多老师找不到指导朗读的方向,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语永远也只是“你读得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话。今天,窦老师这节课的朗读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初次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环节,窦老师按照一人读一段的模式请了五位学生分别朗读,但窦老师对于学生朗读的评价就精彩得多。不仅每一次的评价方法不同,评价的语言更是丰富多彩。如第一位同学是请她自评,第二位是同桌评,第三位是任意同学点评。这样的点评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不仅激起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避免出现个别朗读过程中其余学生开小差的现象。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窦老师又再次让学生朗读,这次的朗读,老师更注重的是语境的体会和升华。例如在指导第二自然段的朗读过程中,窦老师先根据学生查找的资料,让学生自己推算圆明园和教室大小的比较,从而在感受圆明园广大的基础上用欣赏、赞叹的语气读好这段话。再比如最后一段的教学中,窦老师和学生一起品味“统统”一词的含义,老师强调“统统”要读得慢,而学生似乎都比较心急,窦老师便用了这样的评价语言“英法联军拿了这么多,统统怎么就那么轻松?”仅仅一句话,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统统”的内涵,更使学生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对3000多名侵略者的滔天罪恶痛恨有加。

“让我们一起和你陶醉在这圆明园的美景里。”“让我们感受到你在欣赏这里的无限风光。”这样的指导朗读,分明是让学生漫步园中做导游、仔细品味园中的风景,但窦老师确实是在指导学生朗读,根据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不同的特色。“你读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看园中美景了。”“我体会到了你那么的无奈”“我听到了你心中那深深的惋惜。”„„没有一处技术指导,却在随意中蕴含着淳朴语言的点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窦老师在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掌握朗读这项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获得感情的升华和审美的情感熏陶。

这堂课另一个出彩的地方是窦老师的板书设计。上课之始,窦老师并未将课题完全呈现,反而只写了圆明园三个大字。接着从书上的插图引出毁灭一词,再将课题补写完整。这样写课题的方式很新颖很独特。一方面强调了难写字“毁”的基本笔顺,使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方法;另一方面从“毁灭”一词引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窦老师更是将书中丰富多彩的成语全部呈现在黑板上。现在很多老师打着尊崇新课标的旗帜,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抛之脑后,不重视字词的书写,一味地让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展。窦老师的这一做法,不仅提醒了学生重要词语的书写和掌握,也为课文的理解埋下了伏笔。

窦老师这节课最让人佩服的板书设计是在对关联词的正确运用上。学生理解2、3、4自然段后,窦老师将其中的“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关联词书写在黑板上,对应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窦老师提出了一条逻辑暗线,于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对比盛世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并采用教师引读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回顾,对比所带来的震撼效果于是产生。在这一过程中,窦老师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学生情感的体验牢牢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提高,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是看完这堂课后,我还是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学生在上完课后心中留下的好像只有对英法联军的仇恨和对祖国曾经遭受过这样的磨难的耻辱。虽然在窦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说出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感悟,但窦老师这次的引导显得有些生硬。我觉得,窦老师可以摘录一些历史资料,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发现:圆明园在当时并不是我们老百姓的,而是咸丰皇帝搜刮百姓用来寻欢作乐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的入侵,在自身原因上是咸丰皇帝违反国际法拘禁外交官而自己造成的祸患。这样一来,可避免学生产生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更符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王崧舟老师说过:“学语文要保持‘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以为,窦老师的这节课自始自终都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不论是课文的朗读指导,还是内容的理解升华,乃至最后的课外延伸,窦老师的课都让我体会到了“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品”的语文味。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窦老师始终将这句话贯穿课文,并在结尾处让学生写作延伸,最终体现语文教学的更高层面——自省,及人格和个性的养成,这是课程基本理念的最终目标。它不是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精神世界。窦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在浸润“语文素养”的圆明园中感染熏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奋自强!

下载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浸润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扬长补短”式发展学生智能

    在语文教学中“扬长补短”式发展学生智能 ——来自多元智能理论的启示 四川省南溪县第一中学 曹仁红 [内容摘要]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学科教学“扬长补短”式发展学生智......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利用图书馆、网......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讨论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 引言 新课程改革前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它是以教师单一的讲述为主,重视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整个课堂教......

    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学习在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在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快乐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快乐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学期的时间匆匆而过。回想一下自己一学期在教学上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这学期的开学初听了陶......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

    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浸润下的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地位独特、非同一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大家的共识。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将“文化”置于重要地位,植根于传统文......

    浅谈参与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谈“参与式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明德小学 李彩英 参与式教学是国际上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强调学习者已有的经验,与同伴合作、交流,一起寻找、分析解决问题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