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对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之管见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一年级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语文阅读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交融中主动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
【关键词】 情境教学 一年级
语文 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其色彩明丽的图画、文质兼美的诗歌以及浅显易懂、富有童趣的故事吸引了每一位初入学的儿童,既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又增强了儿童学习语文的情感。
对于我们一年级语文实验教学的教师来讲,只有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引导”作用,才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落实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1]我在课堂中努力创设生动、适宜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水平,提高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一、新课导入时创设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著名特级教师于绮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确,通过实践我感觉到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更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阅读好奇心的关键所在。采用情境导入,创设好的课堂开头,在上课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走进文本、走进对话,主动经历阅读实践的过程。
1、自制图片,呈现情境 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图片呈现教学情景,以此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受到色彩的刺激,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进而引发阅读兴趣。例如:教学《太阳》一文(下册5单元),我这样利用自制图导入新课,“孩子们,你们喜欢画画吗?”许多孩子都争着抢着说:“喜欢”,我接着说:“老师也喜欢画画,昨天老师画了一幅画,你们想看吗?”学生兴奋不已,回答“想”!于是我出示了与本课教学内容一致的自制挂图,学生的赞叹啧啧有声,有的孩子说:“哇,多美丽的画呀!”有 的说:“呀,教师成了大画家了!”“唉呀,太阳真美呀......”我顺势引导,“谁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学生纷纷举手,“我看到公鸡在对着太阳唱歌。”“我看到了绿茵茵的草地,碧绿的树木。”“我还看到了太阳把海水照红了。”我引导学生:“谁能比较完整的把大家看到的景物描述一下呢?”学生用比较完整的语言描述了图画内容,我就势出示课题说:“课文中把你们看到的画面写得更美,你们想读吗?”“想!”孩子异口同声喊道。正是这幅美妙的插图让孩子们小眼放光,小脸通红,小嘴忙碌,阅读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语言训练得到了落实。
2、巧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情境展示在学生眼前,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美妙感受,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有趣味横生之感,如:一年级下册《水乡歌》一课,由于我们地处北方,学生对江南水乡的环境非常陌生,一年级小学生仅仅凭想象和对文字的理解去感受江南水乡迷人的景色非常困难的。于是我制作课件导课,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加上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结合情景从文字中来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了学生对水乡的热爱之情。我随即抓住学生此时的激情进行综合实践训练:说说自己的家乡什么多,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并仿照课文编儿歌。学生借着兴趣开始创作,一副副栩栩如生的作品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
“家乡什么多?” 楼房多,东一座,西一座,东西南北千万座,客人请到屋里坐。
“家乡什么多?” 汽车多,千辆车,万辆车,大车小车装满货,来来往往忙奔波。“家乡什么多” 水果多,红长枣、紫葡萄,大大小小挂满枝,大家快快来品尝。“家乡什么多”
公路多,千条路,万条路,大路小路通灵武,请到灵武来做客。
„„„
学生在多媒体画面的诱惑下,兴味盎然的走进了文本。
3、善用音乐,创造情境 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比 一切智慧、一切哲学都具有更高的启示。”音乐是艺术,语文教学亦是艺术,而将两种艺术融为一体时,产生的艺术效果将是无限的。善于选用恰当的音乐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不仅能为学生创造美妙的阅读情境,更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在教学《雨铃铛》时,上课伊始,我神秘地说:“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一个美好的世界里,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看看你会在那个世界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你的心里会想到什么?”于是学生按老师的要求闭上了眼睛,我以适当的音量为学生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在轻快、活泼的歌声中,孩子们的表情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时而微笑,时而深思,一副陶醉的神情。歌声结束,同学们慢慢的睁开眼睛,有些学生还沉浸在美妙的歌声中、神奇的想像中,我这样引导:孩子们,把你刚才的收获说给大家听一听吧!”学生争先恐后,纷纷举起小手,有的说:“我听到了一阵阵沙沙沙的声音,原来是春雨落到了地上,种子在说悄悄话,我还看到种子在张大嘴巴喝着甜甜的雨水......”,“我听到了小雨沙沙的声音,春天来了,种子在发芽,小河里的小鱼跳出水面唱着歌......”,“我听到小雨在沙沙沙沙地唱歌,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了,大地绿了......”听到这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我不禁为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而惊讶,更为这美妙的音乐所创造出的如身临其境的情境氛围而震憾。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刚才看到这么美妙的画面,谁听见了雨铃铛的声音了?”孩子们摇摇小脑袋,有的发问:“老师,雨铃铛是什么呀?”在这样的情境下,我板书了课题并启发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我想听听雨铃铛的声音。”,“我听过春雨的声音是沙沙响的,可课文为什么要写春雨是铃铛哪?”我说:“孩子们答案就在课文里,赶快去课文中找一找,听一听雨铃铛声音吧!”有了音乐所带给学生的丰富而饱满的情感,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潜移默化地绽放了音乐所创造的情境魅力,提高了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培养了审美想像能力,陶冶了艺术情操。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实现。
二、阅读理解时创造情境,深化阅读感悟
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1]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教师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将这种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体现于阅读实践呢,那就是引导。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将会使引导更具实效性,使学生的感悟更深刻。具体做法如:
1、用动感的语言、肢体动作创设情境 课堂中教师以自身的激情引导学生,运用教 师富有骟情性的语言,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夸张而又恰如其分的动作都会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为他们进一步感悟理解课文搭建有效平台。在教学《一只小鸟》一课时,指导学生读悟第二自然段,体会小主人对受伤的小鸟关爱的情感时,教师马上扮成一只可怜的小鸟,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学生时,一名学生将手指放在小嘴上,示意同学们安静下来,还轻声地说:“悄悄的,别再惊动小鸟了,它多可怜啊!”这时,教师再次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孩子们的表情、语气是那么投入,他们读懂了课文!再如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时,教师扮演成一棵老树说:“亲爱的小鸟,狂风来吹不倒我,就请你来在我的枝叶间筑温暖的巢吧!”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的意图,扇动着翅膀,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谢谢你老树,你真有爱心”、“老树,我也要像你一样做好事,帮助别人”、“老树,你真伟大”„„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在教师深情的话语、简单的动作中得到了释放。小结语或者声情并茂的范读都会为学生的阅读感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
2、活用课文插图,再造情境 课文是利用语言描写情境,而课文插图则是运用更直观的手法再现生活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中生悟,而要指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内容对应起来,图文并茂,边看边读,启发想象,再造情境,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小画家们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时,引导学生先看图仔细观察,体会不用“颜料不用笔的心情,几步就成一幅画”的意境,然后再去朗读课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融入课文,与作者、文本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
3、配乐朗读,渲染情境 当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达到共鸣时,学生朗读欲望更强,教师适时地选择与课文相似或一致的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时,学生的朗读情绪会在音乐的渲染下更加高涨。如教学《秋天到》一课时,学生扮着优美的钢琴曲《秋日私语》朗读课文,秋天那色彩丰富,秋高气爽的意境陡然而生,不仅是学生读的投入,就连听课的老师也被这种美妙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
三、阅读理解后,再创情境,拓宽阅读空间
阅读理解和感悟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时实践语言。李吉林老师曾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生发言语的动机,提供言语的材料,从而促进言语的发展。”[2]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结合学生的阅读理解,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再创情境,拓宽阅读空间,开阔阅读思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语文实践的乐土,还要成为拓展语文实践的天地,放飞孩子,把生活引进课堂,把课堂引进生活。
1、创设问题情境,拓展思维空间
在北师版语文教材课后,都有许多拓展性的问题 可以为学生创设开阔的问题情境,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言的运用实践。如《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可提出:“学完课文,如果你是这只聪明的乌鸦,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呢?””再如《冬天是个魔术师》一课,教师课后这样拓展问题:“春天、秋天这个魔术师还能变什么魔术?这些问题都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将学习和实践、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
2、以演助读,拓展教材空间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又喜玩好动。而课文内容大多又是生动、形象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因此在阅读感悟中,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将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再现出来。如教学《小母鸡种稻子》一文时,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后,我鼓励学生将课文内容小组分解,编排成小课本剧,孩子们积极性高涨,在几分钟后,学生踊跃举手,几名学生在讲台上专注、投入的表演和创造性地台词得到台下同学阵阵掌声,将教学推向高涨,孩子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总之,“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如此。一堂课波澜起伏,时见高潮,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吸引力。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绽放情境魅力,就会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催生阅读意识,进而加强阅读实践,最终实现阅读的三维目标。
参考书目:
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② 《语文教学情景论》
第二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来揭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乐趣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6.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7.教学情境的优化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六种创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蔡子良:《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李宏钧:《浅谈情境教学》,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5.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第三篇: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阅读了浙江,北京、江苏及山东四省市的课改经验后,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江苏省的《情境教育》这一课改经验,更是令人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新课改的变化以及它新的理念与新的思路。回想曾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曾过分依赖于课本,以致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况中,课改的东风将情境教学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后,它为我们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它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种种意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上的重点。若仅用“粉笔加黑板”的单纯模式,再配合教师的一张嘴以及一本语文书,就能感染学生,使其进入情境当中,这是很难实现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怎样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积极地去实践。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记得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远远没有学习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那么浓,更别说理解课文了。面对着一问题,我很是头疼。我决定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制作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我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充满了学习热情,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切来源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就会让我们看到情境教学为语文课堂所带来的魅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明天的事业。明天在儿童的心目中虽然是遥远而朦胧的,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明天,急切求知,一心想快点成大,而且并不想回避苦难。教学活动理应顺乎其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从中获得快乐,创造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为此,她创建了“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只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能引起他们好奇的东西。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育充分利用了生动直观的教具形象创造典型的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更快更好的带入教学的活动中来,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造性地使用了李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以下是我的经验积累——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一、导入新课时要精心设计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是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扣人心弦的导入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创造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夕阳真美》一文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时,天地间壮丽而富有变化的景色。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感.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夕阳的“真美”,语言的“真美”,文章蕴含情感的“真美”应该是老师们不断思考探索追求实践的.开发利用语文教育资源,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寻找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学习兴趣为支点。
师:同学们今天真精神,坐的真端正!你能用“真”字说一句话吗? 生:老师真漂亮!生:我的同桌真聪明!生:妈妈真疼我!(出示夕阳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生:夕阳真美!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生:(读课题)夕阳真美.评析:“真”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真实跟“假”“伪”相对,指导学生用“真”字练习说话,表达了他们对所说话对象的肯定和赞美.在无形中他们体会到了汉字的特点,并学会了使用这种赞美的句势,近一步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线 ——对夕阳的赞美,.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渴望走进文本。
二、根据教材重难点来设计情境
要想上好一堂课,如果我们没有根据教材的特点、重难点去设计情境,所创设的情境很可能流于形式,甚至会使教学手段庸俗化,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算不上情境教学了。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不仅应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五壮士当时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精神,而且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得到情感的升华。学生较难理解五壮士为什么要跳崖,特别是理解不了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为解决这些难题,可以在教学中出示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接着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再配上悲壮的音乐、人民英雄纪念碑图让学生反复品读,以具体的形象让学生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这是胜利的结局。这样一来,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中一味注重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教材的重难点、特点,这样再好的情境也无法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努力创设最佳的情境
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索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才能,必须有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自己必须非常投入,才能把学生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中,从而为学生自主探究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叙述了首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告别总理的悲壮场面,表达了全国人民对总理的深切的怀念。我是这样设计的:上课铃一响,我手捧教科书,神情严肃、缓缓地进入教室,扫视四周,确保教室绝对安静,然后对学生说:“同学们,有关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事你知道哪些?能说给大家听吗?”学生纷纷列举总理的事迹,这时,我又发问:“你认为总理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让学生总体了解了总理的形象后,我用沉痛的语气向学生宣布:“同学们,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好总理,在1976年1月8日那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全国人民处于无比的悲痛之中。这天,总理的遗体就要火化了,首都人民携老扶幼,伫立在长安街旁,与总理告别。本课就具体描写了那叫人撕心裂肺的送别场面。下面,就让我们跟首都人民一起去长安街送送我们敬爱的总理吧。”这样导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他们认真地看,细心地体验。尤其是在深入课文后,她又这样引导:“如果这一天你来到了长安街,看到这么长的队伍,这么多的人前来为总理送行,你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如果你看到那满头银发的老奶奶、领着孩子的青年夫妇、泪流满面的红领巾,你会对总理说些什么?如果你是《温暖》中的清洁工,《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小扬眉,你又会对总理说些什么?”这样引入情境能有效的缩小学生与事中人物的差距,使他们心灵沟通、情感沟通。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情境,的确能促使学生们主动去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内涵,使其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
四、创设情境方法多样化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我常用的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草原》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情境教学是一种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沿着李老师指明的方向不断的探索,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主动协调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孙丽娜
荥阳市索河惠厂小学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摘要】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的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切实的体会文本,加深对文本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在李吉林老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想结合初中语文(苏教版)余光中《乡愁》为例,尝试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来构建我的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情境;图片;生活; 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情境教学法的缘起
在国内,教育家孔子主张“相机教学”。“相机”就是抓住时机,运用情境,随时随地因事因人。在《礼记?檀弓》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孔子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运用情境,对学生子路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
在国外,也有许多教育家对情境教学进行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思考。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叙述了老师将学生爱弥儿带到大森林里去辨别方向的例子。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在《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艺术》等作品中都对情境教学作了较为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
直观教学原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面前……”;寓教于乐原理:当今世界的教育研究,人类提倡愉快教学,实行寓教于乐;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动力、强化、调节的功能。情境教学正是调动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融入情景,在情境中寓教于乐。
三、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实践
李吉林研究情境教学法已经30多年,她提倡以生动的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知识。她概括语文课堂教学使用情境教学的六种途径:一是生活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述情境。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以《乡愁》为例,具体尝试如下:
(一)图片展现情境
我在教学余光中的小诗《乡愁》“小时候…… 大陆在那头” 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能够准确、流畅、有节奏的朗读。
其实,有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想,老师让学生怎么有感情的朗读?你让学生要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喜怒哀乐之情感从何而来?有时听课,发现执教老师会要求学生带着悲伤的心情、低缓的语调来有感情的朗读,殊不知学生这种悲伤之情从何而来,不结合语境,不创设情境,学生怎么可以体会得到呢?所以,老师让学生带着的那种感情其实是一种“假”感情,有感情的朗读不过是无病呻吟罢了。
我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母子之情,在网络上精心挑选了关于“母送儿别”为主题的图片,图片生动的描绘了一位母亲在火车站送别即将远去异地求学的孩子。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在车站母亲会说些什么话?孩子们想象的大门被打开了,有的同学说,儿子在路上注意安全,在学校要好好学习;有的同学说,孩子在外地要好好照顾好自己;也有的说,你一个人在外地不要省吃俭用,该花钱的地方不要不舍得花钱等等。老师指引学生来体会母亲为何要千叮咛、万嘱咐,这就是“爱子之情”的体现。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将这种爱子之情融入字里行间之中,这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这种情感的体验是深入的。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儿子对母亲的想念之情,老师在让学生通过画面再想象,当儿子到达学校,在夜深人静之时,忽然想到了母亲的叮咛、嘱托,他想给母亲写一封报平安的信,让同学们想象儿子会写一些什么话?学生纷纷写下了许多对母亲思念的话语。这种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带着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思念母亲的感情读本节诗歌,对乡愁的体会是深切的,这种有感情的朗读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二)生活再现情境
生活再现情境就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语文即生活”,生活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例如我在教学余光中《乡愁》第二节:“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夫妻之爱,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父母,因为现在有许多学生的父母,尤其是他们的父亲,为了让妻儿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常年在外地打工,每当过年的时候,他们的父亲从遥远的异乡回到了家中,老师让学生想象,当爸爸回家时的那一刻,你的爸爸有怎样的表现?你的妈妈有怎样的表现?有的学生说,我爸爸买了许多东西给我玩;有的学生说,他的爸爸第一件事就是从蛇皮口袋中反复的掏东西,原来是掏口袋里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一沓钱,然后,很自豪的都塞给了我的妈妈。让学生在这样的活生生的生活情境中,体会爸爸对妈妈的情感,妈妈对爸爸的思念,这就是真实的夫妻之情,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来读、来体会余光中的夫妻之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语言描述情境
语言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那种娓娓道来、春风化雨般的语言让人如沐春风;那种张弛有度、抑扬顿挫的语言让人心弦紧绷。老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更要文采飞扬,既要措辞严谨,又要幽默风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例如我在教学余光中《乡愁》第三节,为了让学生能深入体会到作者的丧母之痛,我联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接受山东卫视采访时的一段话,在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候穷就是常态,母亲为了我们兄妹几个能活下来,省吃俭用,含辛茹苦,让我们兄妹活下来了。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母亲却不在了,每当想念母亲,只能到坟头和母亲说说话了。讲到这里,莫言潸然泪下。这种语言的描述,让学生由此及彼,体会丧母之痛,以这样的情境,学生融入其中,情感体验是丰富的。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语文教学法,它不仅仅适合于小学语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尝试,并且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