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讨
基于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讨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非常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其生动有趣的特点吸引着学生。通过情境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那么在具体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有哪些教学模式,我们又能够通过哪些方法来具体的运用情境教学这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语文;运用研究
情境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或者创设一个具有感情的、形象的生动场景,让学生进行一种情感体验,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所描绘出来的情境,创设出一种投影画面,同时通过语言的描述以及借助其他艺术形式的感染力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情境教学强调的是一种轻松、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一种和谐、互助、友爱的教学氛围。
一、常见的情境教学模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情境教学逐渐形成了几种教学模式,包括引入情境、融化情境、优化情境等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
所谓引入情境是指在学生还未进入情境或者学生不能很好的进入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进入情境的方法,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的自制力不够,思维是活跃的、跳跃的,学习动机被感情所驱使,所以在小学的情境教学中要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在能对学习内容保持着应有的兴趣。
2.凭借情境,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情境所创造出来的美感,进而加深对文本的感受,在这里情境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对情境的感受,淡化教师对情境的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的感受从而自然的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3.融入情境,通过情境体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说,小学生基本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所以在老师或课文内容创设出一个情境时学生是能够进行想象的,所以在教师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也就是学生在进行自行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对情境有一个自己主观的体验。随后在教师讲授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引出学生的情感,也就是所谓的让学生“动情”,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课文讲授过程中或课文讲授结束后再让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将其所领略的情感抒发出来,促进学生情感和精神的共同进步。比如在课文《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文章是想让同学明白在生活与学习中要懂得团结,心中要有他人这个道理。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个窄口的矮身小瓶子里放入三颗系有线的石子,分小组,每个小组中让三到四位同学参加实验,准备就绪后教师一边喊开始,一边往瓶子里注水,看哪个小组能做到有序逃生,使同学们在试验中明白团结这个道理。
4.营造情境,发挥学生独特的个性
在上文中我已提到,小学时期的学生是有自己的逻辑和思考的,所以教师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去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师在讲授《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明白课文中父亲要我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的情况下,创设情境:向学生提问,如果落花生、石榴、苹果三者只能选一个,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自己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运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1.联系实际生活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根源,所有的文学都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作者所处的生活,只有了解了作者处在怎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下才能进一步明白作者所写文章的主旨,所要表达的感情。最终达到熏陶学生精神的目的。所谓联系实际就是将作者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运用事物演示情境
古语有言:“百闻不如一见”,有时候让学生自己亲身体验一次比老师在讲台上讲的语言上的道理更能让学生谨记。比如在讲到《画眉》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展示几幅画眉的图片和一些关于画眉的文字,这样作者所描绘的那个不怕人的、可爱的画眉形象就更清晰了,也更深刻了,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情境中的内容和感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者在课下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当然这个办法比较适用于角色性强的文章。比如在讲到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来扮演毛主席、老乡、群众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到群众对毛主席的感恩以及毛主席对人民的爱戴,从而更深的体会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成语的意义。
4.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无论是哪种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达,语文更是一门讲究语言艺术的科目,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讲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时,我会这样导入:在西方有一个国家叫做意大利,在那里有一座水上城市,城市里所有的房屋都建在水上,那里的人来来往往,他们在水上生活,在水上买卖,当他们在水上穿梭时,每个人都驾着一座漂亮的小艇,他们熟练、轻快。这样的导入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和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大概的掌握。
三、结语
通过情境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好好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董国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66).[2]庞光辉,秦锡纯.识读结合 识写一体――新编小学语文第一册《影子》教学述评[J].黑龙江教育.2000(09).[3] 赵财经.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04).
第二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来揭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乐趣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6.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7.教学情境的优化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六种创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蔡子良:《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李宏钧:《浅谈情境教学》,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5.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第三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甘肃教育)
编号:
文章题目: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主题词:情境教学 小学 语文教学 运用 正文: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李吉林老师教《小小的船》时,根据小学生易受心理暗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创设了四次教学情境,运用图画、音乐和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走入生动的情境,这样不仅吸引了孩子,有助于孩子对课文内容的体验理解,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利用课文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很多老师虽然重视了情境教学的创设,但对课文本身的情境重视不够,许多老师一提到“情境教学”,就想到的是很多外在的东西,想到的是如何去创设情境,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情境就是课文情境,而且是最好的教学情境。比如:一年级语文上册(科教版)识字一(1),一首含有一至十表示数目的10个字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巧妙的编织在一起的小诗构成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山村风景画。诗中描绘的景物错落有致。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以及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如果忽略课文情境,单纯地把它上成识字课,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也就没有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小学语文所选的课文,都含有“情境”的因素,都可以用到“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课时,首先要考虑课文情境。
2、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3、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桂林山水》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草船借箭》(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刊社出版,2005年第15-16期。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3.李宏钧:《浅谈情境教学》,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4.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范文]
浅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运用
内容提要: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人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态度的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感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激发直接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其内在潜能。由此情境教学法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顺应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的发展规律,点燃智慧的火花,滋润情感的幼芽,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生活观察法;图画再现法;音乐渲染法;表演法;语言描述法。
一、表演体会情境
表演体会情境是通过角色的扮演来进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那些狼、小山羊、大公鸡、小马等等,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争相扮演。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
例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的巩固阶段,由两名学生戴上头饰站在高低两处分别扮演乌鸦和狐狸,他们凭借自己对课文语言的记忆进行对白,同时按照自己的理解,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进行表演,整个身心沉浸在课文里,和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为一体了。再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让学生想像人物动作、表情、语气等进行朗读,学生对齐威王的“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和田忌的“垂头丧气”和“转败为胜”有了深刻的理解,而对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词语的理解更是水到渠成。
因此,通过这种生动的形式,使学生特别兴奋,他们既可以听到,又可看到,且富有戏剧情味,学生情绪热烈,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同时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情境中相互切磋,学会互补,学会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这种人际情境,非常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学生的合作,交往又丰富了人际情境。
二、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从而使课文内容变得形象生动,也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除了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和教学幻灯片外,“剪贴画”和“简笔画”方便易行。如教《小蝌蚪找妈妈》可简单地画一张表池塘的草图,涂上一些淡绿色,画几根水草,讲到池塘有一群小蝌蚪,就贴上几张小蝌蚪的图片,好像小蝌蚪在游来游去;接着,再用粉笔在后面画一群小蝌蚪,表示“一群群”。讲到小蝌蚪慢慢长大了,就换上长着两
条腿的蝌蚪图片,然后再贴上鲤鱼妈妈、乌龟的图片。这些图画随课文内容而发生变化,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小蝌蚪的生长过程,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又如,《要下雨了》这一课的教学,运用剪贴画,创设了连续的一组情境。结合教为过程,创设了“小白兔”来到“草地上”、“池塘边”、“路边”,分别与小燕子、小鱼、小蚂蚁对话的情境。情境一个连着一个,角色随着情境一个接一个出现,从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下雨前的种种自然现象,可以说是简明、生动、有效。
总之,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不仅画面有“形”,还有“境”,配以教师讲述的“情”,从而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
三、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展现情境,是通过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境,作为儿童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儿童眼前。如教学有关“春天”的一组教材,就让学生到校园中、田野里、花丛间、树下水边去寻找春姑娘的踪迹;如教《雷雨》,就在夏天里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天气和四周景象的变化;秋天来了,结合教学《秋天的田野》,带学生去观察庄稼成熟的丰收景象;在冬天下雪时教《瑞雪》,带学生去外面看雪景„„可见,春花秋叶、日月星辰、校园景色、山河风光„„或是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或为他们学习课文提供真实情境。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方式对学生写作的提高更是益处多多。
根据巴甫洛夫学说,词和符号需要从形象方面得到不断的强化,其途径就是与周围世界,与生活接触。人类从婴儿时期到学龄前期,从单词到短语,从多个词排列、组合成句,逐渐达到语言自动化的复杂过程,是在没有老师、没有教科书的情况下,独立克服了最初学习语言的种种困难完成的。是靠幼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丰富的营养,在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迅速地发展了感知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学会语言,掌握符号,保持着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情境教育正是掌握了儿童认识世界、学习语言的规律,十分注重儿童与大自然的接触,引导他们由近及远地、由表及里地渐次地认识周围世界。像观察说话、写话及野外活动,都在开设的课程类型上为儿童接触大自然,接触周围世界,保持两个信号系统的平衡得到保证。
四、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运用音乐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感受文章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是情境教学的又一方式。如教《桂林山水》,让学生轻轻哼唱他们熟悉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使学生仿佛愉快地泛舟在清澈的漓江上;教《月光曲》,让学生体会“盲姑娘从贝多芬的琴声中仿佛看到月亮从水天相接的海面上升起来”一段,配上一段钢琴曲来朗诵,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想像,更突破了对这个重点段的理解。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它渲染了气氛,丰富了情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五、实物演示情境
学生对一般知识性的课文中介绍的物体是非常陌生的。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并熟悉某一事物,可选取实物让学生观察,以实物来演示情境,让学生去感知事物。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像海参、珊瑚等可用实物或实物图片帮学生理解有关海参、珊瑚的描述及说明的词语。实物演示也包括模拟情境的演示,如《詹天佑》中“两头火车”在人字行铁路上行驶这一情境,可用一剪纸的两头火车替代。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六、语言描述情境
这是情境创设中最基本的途径。语言描述与以上几种直观的手段相结合,便于将学生带入情境。凭借语言本身的生动、优美、有趣、动情来描述形象和意境,使学生境中见形——形中悟美——美中激情——情动辞发。如教《荷花》,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画,一边听柔和的轻音乐进行想像,老师有感情地轻声描述:“瞧,荷花翩翩起舞了„„”(课文语段)音乐播放一分钟后,问学生:“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会有所感悟地告诉你:我仿佛觉得自己就站在满池荷花前;我仿佛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我仿佛听到了丁冬丁冬的河水声;我仿佛看到了荷花在舞蹈„„教师语言的描述,直观手段的运用,调动了学生视听感官的协调作用,把学生带入花香叶翠的有声有色的世界!
情境教学具有“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它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命力和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文素养的积淀,为学生开拓了
更加广阔的想像空间。在任重而道远的语文教学路上,情境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清醇的源头活水,带来了有声有色的缤纷世界。它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教学变成了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总之,情景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获得情景感受,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化难为易,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
第五篇: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杨婷
学校:新疆克拉玛依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09秋
学号:0965001251589 指导教师:王丽娟
论文完成时间:2011年 6 月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目 录
第1章 前言 „„„„„„„„„„„„„„„„„„„„„„„„„„„„2 第2章 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2 2.1针对性„„„„„„„„„„„„„„„„„„„„„„„„„„„„2 2.2启发性„„„„„„„„„„„„„„„„„„„„„„„„„„„„2 2.3趣味性„„„„„„„„„„„„„„„„„„„„„„„„„„„„2 2.4艺术性„„„„„„„„„„„„„„„„„„„„„„„„„„„„3 第3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3 3.1运用恰当的导入,创设情境 „„„„„„„„„„„„„„„„„„„3 3.1.1视听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3 3.1.2语言描“境”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4 3.1.3新旧知识导入,承上启下„„„„„„„„„„„„„„„„„„4 3.1.4活动表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3.2体验探究,感悟情境„„„„„„„„„„„„„„„„„„„„„„5 3.2.1在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5 3.2.2在语言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5 3.2.3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6 3.3发挥想像,升华情境„„„„„„„„„„„„„„„„„„„„„„6 3.3.1加强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6 3.3.2挖掘教材内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神„„„„„„„„„„„6 第4章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7 4.1情境教学法应该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来设置„„„„„„„„„„„„„7 4.2情境教学法要把握“度”的问题„„„„„„„„„„„„„„„„„7 4.2.1时间上的“度”„„„„„„„„„„„„„„„„„„„„„„7 4.2.2呈现方式的“度”„„„„„„„„„„„„„„„„„„„„„7 4.2.3内容上的“度”„„„„„„„„„„„„„„„„„„„„„„8 4.2.4运用上的“度” „„„„„„„„„„„„„„„„„„„„„8 第5章结语 „„„„„„„„„„„„„„„„„„„„„„„„„„„„„„8 致谢 „„„„„„„„„„„„„„„„„„„„„„„„„„„„„„„„„9 参考文献„„„„„„„„„„„„„„„„„„„„„„„„„„„„„„„9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现代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情境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面向小学课堂教学实际,从情景教学内涵、案例研究等出发,总结出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基本原则及运用方法,分析了语文课堂实践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语文教学;原则;运用 ;问题
第1章 前言
目前,对于情境教学的定义,许多学者都做了充分的解释。教学中普遍认同的说法是: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趣”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求知、认知的乐趣,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和自我需求的活动。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法自己也进行了一些摸索。我的理解是:情境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把新课知识渗透到非常有趣味的情节、场景或部分故事中,把课文中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其形象看成文章中情境的本质内容;通过在有趣的情境中提出课程中所需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以下就本人在教学中的体会谈谈语文课堂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问题。
第2章 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情境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有相对应的原则,只有遵循了原则,才能发挥其最优效果。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对于运用情境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2.1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情境时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2.2启发性
教师设计的情境应该对学生所学新知识具有启发性。情境中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主动在课文中寻找答案,达到主动探究知识的目的。
2.3趣味性
有些课文内容的确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想要去学习的兴趣点比较低,对于这类情况,我们教师设计情境的内容最好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层,设计出生动、新鲜、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打破枯燥学习的僵局。
2.4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情境的语言艺术,以使设置的情境扣人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思维的火花。语言的准确性、简明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一个有效情境教学的前提。
第3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如何合理有效地贯穿于整节课中呢?我认为要在运用中实践 “创设情境→优化情境→升华情境”情境式教学模式,以创设情境完成明理达标,以激情晓理为主线,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在运作过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情,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3.1运用恰当的导入,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节课的开始时尤为重要的,在课前通过适宜的教学手段,教学的导语处设计的引人入胜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面的探究知识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更为教授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1.1视听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利用实物、音乐、视屏片段、图片等为媒介导入课文充分调动学生视听感官,让学生在这种丰富优美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究课堂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方法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充分体现。
如在《参观人民大会堂》这篇课文的导入中,由于学生都没有真实的接触过人民大会堂,光凭直观的描述达到吸引效果,是不容易的。所以在导入时,我先用幻灯片投影《人民大会堂全貌图》,形成初步的感官知识,这也紧紧抓住了学生没到过人民大会堂那种好奇心理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又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由于这首词蕴含的感情比较细腻,在教学前我先播放时下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林俊杰的《忆江南》作为配乐,在轻松舒缓的音乐渲染下,加上我充满感情的朗读影响,使学生的情感心理能很快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再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我试着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曲导入教学,因这首歌学生大部分小时候就会唱,而且与课文内容相似,学生边唱边学,学习的情绪高涨,主 动进入学习状态,更深层次地巩固教学内容。利用音乐创设情境有多种表现形式,因课文的基调而定,只要所选曲目与文学作品的感情基调、意境相协调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导入过程,贴合课文内容,自然而然切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主动探究学习,迅速掌握课文重难点。
3.1.2语言描“境”导入,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所谓语言描境法就是指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去感染学生,将学生带入情境中从而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周总理,你在哪里》这是一篇抒情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比较沉痛悲壮,所以创设的情境导语要紧紧围绕这基调,为接下来引导学生悟境生情奠定基础。所以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中是这样导入的:这个人是我们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我们中国无产阶级伟大领袖,他为了中国的发展,不幸逝世于1976年1月8日,他就是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我们永别了。亿万人民沉浸在一片无限的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篇悼念诗文滚滚而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周总理,你在哪里》!我认为老师这样的导入,符合本诗的感情基调,通过语言情境的渲染,一开始便能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把全班的精神凝聚起来,注意力集中在接下来的新课内容。
3.1.3新旧知识导入,承上启下
课文与课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课文都存在一定的知识联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不仅能尽快地使学生明白所学新课的内容,而且还能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学生轻松自然的就能掌握新课。
在教学《夸父逐日》时,我通过联系已学过《女娲补天》的,引出神话一词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过的课文内容,过度到新课的学习。这种以复习旧知识作为桥梁,加强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4活动表演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整体内容及学生的特点的把握,以编排节目、辩论、演讲、短话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情境中 达到探究学习的目的。
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课前就根据课文的特点让表演的学生事先熟悉课本,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学生一表演,全体同学就立即活跃起来,注意力也全都集中起来。这样的导入,不会重蹈学习语文的枯燥。
3.2体验探究,优化情境
运用合适的导语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学生就会兴致勃勃地学习文本。在创设有效适宜的情境后,教师也应适当地优化情境,使学生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以情境达到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3.2.1在探究性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我们适当合理的根据教材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不断进行探索,主动探索,创新学习,使新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消化。
在教学《参观人民大会堂》中,我认为创设的情境要紧扣这些问题进行:“人民大会堂的正门、中央大厅、大礼堂、宴会厅各具什么特点?”“人民大会堂这样建筑物的构造特点?”以这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课文,优化情境。这样学生就会非常主动地去探究课文,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结尾时,延伸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想像盲婆婆会怎么说,借盲婆婆表扬学生的语言,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适时引导想像“自己如果是盲婆婆的邻居,会为她做些什么?”来升华学生的情感。既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又关注文本的情感取向,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体验文本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感悟创新,激发了奉献爱心、主动关心他人的美好意愿。
3.2.2在语言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学中,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给学生给予想象的翅膀,使生硬、抽象的知识点经过加工锤炼变得形象生动,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
听优质课时,曾经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奶”字的,老师亲切地对学生说:“奶字,左边是个女字旁,而右边就像一个驼了背的老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通过形象的语言,把文字形象化,把本来死板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让学生深入记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教材的欲望。3.2.3在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我们说,艺术都来源于生活。以周边发生的人事物取得学生对于作者情感上的切入点,并通过实际经验来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积累经验,运用经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听优质课《爬山虎的脚》中,老师考虑到虽然很多学生都已见过爬山虎,但并未仔细观察和思考过。对于课文细节描写的地方,如“茎叶长叶柄的反面”究竟是指什么位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长得像蜗牛的触角呢?” 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让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老师通过带着学生去现场实地考察,供学生观察思考,讲一讲所观察到的,不仅突破教学难点重点,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
3.3发挥想象,升华情境
情境教学中强调对教材形象的感受,在创设出情境中延伸体验积极而热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开放性发展的过程,成为创新潜能得以充分开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荡,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能力得以拓展。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将丰富细腻的情感融汇贯穿于教材中,不断引导扩充创新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处于情感的最佳学习状态,为其创造力的发掘和发挥创造有利的条件。
如在教学《放风筝》一文时,以一首欢快童趣的歌曲《春天在哪里》作为牵引,并通过视频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文中能知道什么?放风筝时作者都写了什么,有怎样的动作?心情是又怎样的?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一边看课文,一边想象感受自己在放风筝时的心情,文本与情感相结合,自由畅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与课文相同的情感共鸣,升华情境,升华内涵,深刻理解课文。
以恰当适宜的情境扩充教材内涵,使学生得到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切实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让孩子们能够与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鸣,与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教师入境 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第4章 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教学方法,在众多学者及教师的实践中发现创设一个优秀的情境教学法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4.1情境教学法应该紧密结合课文内容来设置
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我们所运用的情境必须与教学内容相符。因为情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是服务于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情境的创设正是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服务的,必须达到一致。否则,即使创设再好的情境也不能起到有效地服务教学内容的目的。比如,清新淡雅的文学作品不适宜用过于沉闷凝重的音乐或图画等来创设情境,反之,感伤悲壮的文学作品不能用轻松幽默的音乐或图画来创设情境。总之,设计的情境一定要以课文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导入的情境必须与所要教学的内容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脱离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管教师设计的情境是多么的吸引,多么的别出心裁都不能起到最终的目的。
4.2情境教学法要把握“度”的问题
在情境教学中,重点要把握好适度原则,以免形式冲淡内容,喧宾夺主。
4.2.1时间上的“度”
情景创设要恰当,把握好呈现的时间。在进行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好情景呈现的时间,学生如何进入情境,什么时候进入什么样的情境,这都是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都要注意到的。也不可选用太长的材料或耗费时间较多才可形成的场景。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会大大降低,并易感到疲劳,使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丰碑》时,不可能一开始就让学生进入角色,因为学生离那个年代太远,不可能有这种体验,而且也不需要一开始就进入角色,只有让学生在探究军需处长奉献精神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作者的角色,因为只有真正认识、理解了军需处长的奉献精神,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撼,才能真正理解主人公,也就完成了本课的探究任务,这就是学生在学习结束时才真正进入角色。
4.2.2呈现方式的“度”
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普遍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情境教学时对多 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情有独钟。但是,一个有效的情境教学不在于情境所呈现的方式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而是在于运用方式是所承载的探究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或争议,从而自主探究。过度追求情境呈现方式的现代化,不仅增加了操作难度,还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后果,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当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相同效果时,应该因内容制宜,选择较为简洁情境呈现方式,易被学生理解、消化。
4.2.3内容上的“度”
教学新的知识点使运用的情境,始终要围绕新与简,就不能对知识点的重叠与堆砌,增加学生理解的负担。对于有些学生来生,由于理解能力的不同;如果创设的情境内容过于繁琐复杂,就有学生消化不了。
4.2.4运用上的“度”
一是开始之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迅速、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氛围中去,在开始时就掌握好运用的度。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时,由于这首词蕴含的感情比较细腻,可以直接播放流行音乐林俊杰的《忆江南》作为配乐,在轻松舒缓的音乐渲染下,加上老师充满感情的朗读影响,使学生的情感心理一下直接进入这首词的意境中。
二是重难点。由于情境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征,所以教学中一些重难点,掌握好这个度就能让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事半功倍。如《纪昌学射》是一篇寓言故事,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例如“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等等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老师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示范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边读边体会,使学生感受到课文描述的情境,学生自然体会到纪昌的努力勤奋、坚持不懈、谦虚好学的精神。把自己融入到课文的情节中去,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第五章 结论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不仅是一种老师教授的方法,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语文艺术。运用恰当适宜的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中根据相应的原则及方法运用就能创设 出高质量的情境。当然,创设出色的情境,对我们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优化语文教学课堂,提高语文的实效性和应用性的最终目的,从而做到真正地激活语文课堂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林萍.“情境教学法在特殊教育学校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2008.11 [2] 马春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师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J].十一五课题研,2010.09 [3] 许庆英.散发品德课魅力的源泉[J].山西省基础教育,2010.12 [4] 孙咏梅.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J].情境教学法研究,2010.10
致 谢
深深地感谢王丽娟老师给予我的悉心指导、多方面的入微关怀和帮助。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帮助我搜集文献资料,帮助我理清论文写作思路,对我的论文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老师的帮助表示真挚的感谢。除了敬佩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专业知识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