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时间:2019-05-15 06:5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第一篇: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来引导熏陶学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成功的开始。教学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或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深切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语文课亦应重视运用教学情境,依据“文章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展现多层次、多形态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有感觉。

一、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的指教师依文绘图用线条色彩组成的图画,把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万言,尺幅览千里的效果。俗话说,书画同源。其实,文画亦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联系。当人们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胸有成竹“竹”就是“画”。用图画再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课文情境,可以傅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面线条、色彩、明暗、浓淡、深浅、主次中迅速地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将课文中所描写的生活运用图画再现出来,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将会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丰富他们的想象,启迪思维,拓展思想,诱发灵感。同时,对写作也大有裨益,如状物写生、借物抒情等。如教《中国石拱桥》时,我依据课文的介绍,将赵州桥用图画再现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赵州桥的样貌;然后再画出卢沟桥,两相比较,从而简洁明了地把握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使整个教学轻松自然。

二、实物演示情境

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书本知识与实际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营造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明事理、增进实感体验,激发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可分以下几类:

1、实物类。常指自然物、模型、标本等,通过这些具体形象的实物,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形象感,激发他们的无限情思。

2、实验类。指导学生做实验,在说明文教学中常使用。

3、劳动类。指导学生有意识地从事某项劳动,然后要求学生写作,如煮饭、炒菜、收割、运转。

4、活动类。指导学生参加文体活动,课外活动、然后指导学生作文,如打球、跳舞、欣赏音乐、诗歌朗诵、知识竞赛等。

5、旅游类。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游览名胜古迹,进行走访调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表达。

总之,“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它借助具体可感的形态,使学生迅速感知,获得真切表象,激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认识、理解、记忆、联想等,达到教学目标。

三、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19世纪著名的文学家雨果认为“开启人类智慧的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字,一把是数字,一把是音符”。

音乐是非象性的艺术,让人在欣赏时,能产生一系列丰富多变的心理活动。因为音乐是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间响为物质手段,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构成听觉形象,直接抒发感情、反映社会的表演艺术。所以音乐特别能激荡人的心灵,抚慰人的灵魂,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渲染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因此语文教学中亦毫不例外地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选用一小段小桥流水般的轻缓柔美的古筝乐曲伴学,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感受一种江南春天中的柔和细美的景象,从而为打开篇课文的宝库大门而取得了一把重要的钥匙。

当然,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选不选音乐,选什么音乐,是有讲究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音乐要与教学内容统一。因为播放音乐的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乐一乐”,愉快一番,然后便能很认真地学飞语文。如果不注意与教学内容统一,容易适得其反,往往会将学生的情绪和心向误导到学习内容之外去。

四、运用语言美化情境

语言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之一,不管课堂教学步入怎样的现代化,用语言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计划时所使用的语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语言的美化,所谓课堂教学语言的美化,所谓课堂教学语言的美化指的是为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精心设计的语言。美化课堂 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了美化教学语言,教师不仅要有标准的语音,更应充分运用各种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同时注意语调、语速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调,在抑扬顿挫间为我们描摹语文中的大千世界、五光十色及各种“文章”情境,激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讲授《雨中登泰山》时,我精心设了一段导言:同学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溢心头。那具有拔地通天之势、擎手捧日之姿的泰山,就是这样的一座山!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它、赞美它!五岳独尊嘛!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诗中那“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攀登到顶,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今天,我们学习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带领我们去攀登那高耸雄伟的泰山吧!

五、借助“蒙太奇”联想情境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为建筑学术语,是构成和装配的意思。后用于电影,意为电影镜头的剪辑和组接。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中,借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复杂多变的教学内容剪辑和组接,加强所教内容的感染力、震撼力。在《白毛女》里,一边是杨白劳一家穷困过年,一边是地主黄世仁家张灯结彩、大酒大肉过年,两相剪、组接,一经对比,更突出地主鱼肉百姓的本质。

从上所见,不难看出语文的教学情境设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 鸣,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愿更多的教师一起关注、重视语文的情境设置,创出一片更大的天地。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默认分类 2008-12-15 07:49:39 阅读23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总结报告

吉油二中

张凤军

一、课题设置背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指导学生采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这种背景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培养学生这一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纽约城市大学的齐曼莫教授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有内在的需要,我们的教学重点必须倾斜在让学生开口问,不是一味地听取,只有整个阅读活动是围绕学生发自内心想去探寻问题的答案时,这样的学习才是自主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主要概念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情境。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情境。

3、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4、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式学习,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已经建立的知识图示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在同化和顺应的循环中实现知识建构。“情景”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

2、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儿童(少年)主观意识的作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儿童(少年)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情境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儿童(少年)发展的外界环境,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儿童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儿童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儿童(少年)本身的自我运动。

2、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模式。以前,教师认为做题就是解决问题,而新课程强调的是,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

3、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形象是情境的主体,情境教学中的模拟要以范文中的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情境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4、知识的动态相对论

教育不仅仅在于引导儿童(少年)习得共同知识,而且应当促进儿童(少年)发展极富个性的认知系统。儿童(少年)必须经过自己的真正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构建对课题的独特认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系统,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认识不断深化,认知系统也不断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鼓励并帮助儿童(少年)建立个性化的认知系统,而不是将学问的系统强加给学生。它尊重儿童(少年)有意识的、自然的智慧性探究,使儿童获得独具意义的知识,建立内在的认知系统,从而达到动态的个性统一

5、心理学理论:杜威说过:“思维是一种明智的学习方法,学校应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这一职责。”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至八岁,另一次是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作,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三岁已相当发达。而中学生正好处在十三至十五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中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题研究成果

(一)理论上的梳理和认识

课题中牵涉两个核心概念,首先是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问题情境。对于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认识可以说是各式各样,我们在研究中没有盲目屈从于某个理论解释,而是通过实践去研究,去论证,得出我们自己的认识。

1、对自主学习的认识。

通过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经过认真梳理和筛选,对于自主学习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类:

(1)意识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只是一种学习者解决问题的意识。没有具体方法可以掌握,其能力的培养是意识的唤醒。

(2)品质论。

这种观点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是在训练中逐渐形成的,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品质的强化。

(3)过程论。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建构主义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他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单个学习片断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交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4)横纵论。

这种观点不是单个层面去看自主学习,而是从横、纵两个方面来解释一个概念,从横向看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从纵向看是指从学习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

经过印证,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定义更趋向于横纵论,自主学习是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独立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完全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动力支配性等人之特性和情感特性特征。

2、对问题情境的认识。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以往的问题情境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以下层面上:

1)手段代替定义。

许多观点从使用的角度对问题情境进行定义,例如有些认为从课题质疑就是问题情境。这样就使问题情境的定义相对狭窄,定义的衡量功能也被弱化了。

(2)特性代替定义。

许多论述中对于问题情境的定义只是对其所带有的特性的总结,例如,有些观点认为问题情境就是要带有吸引性,还有的认为问题情境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性。这样的定义是单个特性被放大,很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误区。

3)经验代替定义。

这样的情况多表现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让学生浏览过课文提出诸多问题,在其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确定为焦点问题,借此牵引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第二,教师从师者的高度提出一个问题,在学生中产生一个共鸣,让它成为研究中心。以上的过程被定义成 “问题情境”,而这个过程只是来自教师自己的经验。

经过查阅资料以及在实践中多次印证,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问题情境应是教师在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心智特点,创设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主体能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主动完成学习活动,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教师在其中发挥引导、辅助、总结、提升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借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是有一定的原则性可以遵循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把握认知层次的原则。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应该紧密围绕主体而展开。把握认知层次就是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2、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独立面对问题,提出假设、衍生出问题,进而从已有知识出发思考解决策略,指导自己的学习行为,所以所创设的情境必须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3、创设问题情境要遵循延伸性原则。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自主学习能力一样是过程性的,不是单一的片断教学,所以其作用具有延伸性,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使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构建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习材料的意义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使学生易于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心向,从而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基本策略。

1、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才更有价值,所以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让学生的探索行为有所依托,可以找寻相关的生活实际来作为解决途径的方案。

2、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善于选择有利因素,多渠道创设问题情境。所谓有利因素就是有利于催生学生有价值的问题的因素都可以利用,使问题情境建构在所有与学生学习起到催化、优化的因素之上。多渠道指的是教师不要拘泥于单向思维,受定式影响开拓思路,从不同角度创设问题情境。

3、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抓住语文特性符合学科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抓住学科的特点,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满语文气息,区别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问题情境的营造。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至第二 阶段是打基础阶段,重点是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培养,达到熟练的程度。教师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一)、问题导入求知情境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们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课文中如:《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究竟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含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听课。又如《挖荠菜》这一课,抓住一个“挖”字,为什么挖,挖它做什么„„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当然,像这样的例子在语文教学是很多,不胜枚举。

(二)、故事导入问题情境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奇闻轶事往往会给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初一作文教学《观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观察的故事,如米蒂盗画的故事,或者是学生熟悉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都能使学生迅速引起对如何观察的学习兴趣。

在枯燥无味的语法教学中,故事更是起到了点活的作用。如在教条件复句和转折复句的时候,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私塾里,学生正在听先生讲课。一会儿,有两个学生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啪”——先生一戒尺打醒了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学生,说:“你一摸到书,就睡着了。你看他,”——先生指了指旁边那个穿戴阔气的学生说,“睡着了,却还拿着书呢!”明明都是上课打瞌睡,为什么说法不同呢?先生讲的两句话各是什么复句?这个设计把问题和故事结合。学生讨论后对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却对第二个问题束手无策。自然学生全部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扮演“角色”进入 问题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科研教师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四)实验导入问题情境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在理科的教学现在正在提倡多动手做实验。同样,在语文的教学何尝不可以吸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在初二的说明文的教学中,有的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初二上《死海不死》这一课时,在讲台上放了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子,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问题:谁能让杯子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发现把盐溶解到水里,最后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一个趣味的小实验,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学习效率极其的高,迅速的掌握了课文的重难点。

(五)诗词导入问题情境

中国传统的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一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比如在《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比如:《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日● 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 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韩愈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上课时我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春景仿佛一幅幅的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知朱自清的笔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春天景象呢。

(六)、生活导入问题情境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课文,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比如在《挖荠菜》这一课中,我请学生们去寻找自己吃过的野菜,带到课堂上,讲述自己吃野菜和挖野菜的感受。然后请他们到课文中去看看作者挖野菜的描述,看和自己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我的老师》一课中,我先请学生说自己心目的老师形象,然后拿学生写的给我的意见,自我批评还不是一个好老师,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看一位好老师,请同学和自己心中的老师做个比较。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后告诉大家课文中的老师好在那里。联系生活展现情境: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三、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四.借助图画再现问题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五.播放音乐渲染问题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语言描绘问题情境

前面所说的几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第三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提问、资料收集、分析能力,集体协作和讨论能力,使之掌握语文问题情境阅读的方法,形成独具个性的、具有内在的独立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成果并写出结题报告。

1、创设“合作”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课制宜地创设各种“合作”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

案例

1、: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朗读”的情境,学生在朗读文本的过程中,了解到“我”的纯真友善,珍惜友情。大人的自私狭隘,重财轻义,扭曲了的人性。

案例

2、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表演的情境”,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了一幕幕皇帝被骗的童话剧,他们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到处都是骗局,无论是皇帝、大臣,还是骗子、骑士,都是说谎话的骗子。是一出讽刺性很强的闹剧和丑剧。

案例3:在学习《散步》一文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探究”的情境,围绕在春天里一家祖孙三代在田野里散步的故事,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和对生活的使命感,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和体谅的精神。

案例4:在讲《最后一课》时,学生创设了“合作感受”的情境,分组品读感受上学路上,小弗朗士的淘气幼稚,最后一课上小弗朗士认识到学习的可贵和对老师的依恋,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韩麦尔的爱国情感。

2、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运用质疑——解疑的方式探究文本的机会较多,环环相扣的“问题”创设,不仅能使我们熟悉文本,理解文本,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1、学习《鲁提侠拳打郑关西》一课时,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问题创设”。学生开始就提出了“鲁提侠为什么拳打镇关西”、“他怎样拳打镇关西”,阅读课文后,学生又提出“提侠为什么要在店里等几个时辰?”、“为什么不直接打镇关西,还要激怒他”等,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对文本研究更深入,也说明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比老式的教学中的分析文章更能了解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

3、创设“搜索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因为学生是有向上求知,搜索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就可使课堂化死水为波澜,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

1、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激发学习背诵古典诗歌的兴趣,为了陶冶情操,提高语言修养,学生设置了“古典诗歌情境”背诵比赛。其具体活动方案也不拘一格。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第一组,背诵默写比赛。限定时间,看谁默写古典诗歌的数量多,错误少。

第二组:赛诗。每人背诵一首古诗,不得重复,不会罚唱一首歌,然后继续进行。

第三组:对诗。同学们先将准备好的名句、名联等的上下句写成纸条、注明出题人姓名,交给主持人,集中后,由主持人代替出题人发问,向同学们征求所需的上句或下句。答多者胜。

第四组:故事谜语。由主持人去搜集课上依次公布诗句(谜语)。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抢答谜底。

4、运用文本创设活动情境,体现人物的形象美。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案例1:《木兰诗》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北方民歌,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人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剧本。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受到人格的熏陶。

另外,还运用了实验、新旧知识的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从课题入手、从课文内容、从课文表达、抓住关键等创设问题情境。具体做法不再累述。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产生的效益

一、本课题实验对象

初中三、四两个班,并且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对比。每个班的学生又分成两个部分进行对比

二、本课题实验取得成果

1.创立了具有本班特色,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的课程模式,具体分为:

(1)创设学生心理安全情境,让学生敢问

①创设宽松氛围;②开放提问时空;③尊重学生劳动。

(2)创设学生主体情境,让学生会问

①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3)创设新颖学习情境,让学生善问

①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②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问题;③让学生在创新中发现问题。

2.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业务水平提高。

由于语文组有统一的教研课题,较系统的操作模式和研究努力方向,且运用于各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并能较好地开发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互相听课,讲评,探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新教师成长周期大大缩短。我本人的业务能力相应的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

3.促进了我科研能力的提高。

本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我研究水平的提高,以理论为指导,从课堂教学中找素材,善总结勤反思,集思广益,撰写心得体会、教学论文成为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式。课程实施后,语文教研组提出每一阶段教研课,都要有一个研讨主题,都要形成一篇可供发表的论文。这个目标基本达到。两年来,发表在吉林教育论文1篇,并在教育处的油区教育上即将刊登论文一篇。

4.促进了学生语文中考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力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能力、思想方法,善于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平等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基础。

5.促进了学生语文竞赛成绩大幅度提高。

实验结果显示,由于教师采用“文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大为改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明显加强,语文的阅读能力、思维的思辨能力、提出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意识得到提高,使得一大批学生能够独立快速的阅读课文。两年来,在同年级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中,成绩都有了大面积的提高。在2007年“圣陶杯”语文征文大赛中成绩优异。

三、课题研究体会与前景展望

1.关于语文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

实验表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确实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情境的设置要符合一个原则,即课堂情境设置就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知识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关联为原则。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情境的创设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相适应;②情境的设置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它们与我们所传授的知识相联系;③情境的设置应与时俱进,具有透视最新时代气息的特点;④创设情境是为了更好地教学,不要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可以是造成新授内容的悬念,也可以寻找新知生长点,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又可缩小思维跨度,减小认知差;⑤创造情境并不等于所说的导入新课,只能说创设情境能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⑥创设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⑦创设情境切忌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切忌喧宾夺主。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来讲:①教师专业领域必须要有过硬的基本功;②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③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④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要养成设置情境的习惯。

2.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得到了社会与学生的公认,很长时间以来,学生总认为教师讲的是对的,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削弱。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排除学生对教师、课本的迷信心理,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教师从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对于教师而言,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学生共同探讨与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脱离实际,但也值得表达探讨,与他人分享。问题意识不是靠传授,而是靠教师有意识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自主地参与观察、比较、尝试、判断、分析、思考等活动来培养。这涉及到的面和方法很广,创设情境仅是一个有效途径而已,还需要各方面配合、培养才能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3.关于课题情景展望

我们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理论认识上还显肤浅,实践操作上更见稚嫩。不过,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让我们感到欣喜,我们将在09级新生中继续实验,认真吸取同行本课题研究成果,更虚心地求教于专家同行,不断与时俱进,以期望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三篇:《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置

我谈《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中的情境设置

翻开手中的数学书,看到《圆的面积》一课时,我犯难了!让学生死记住公式不难,怎样让孩子理清公式的由来,学会推导的方法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有所获呢?在教学中,我针对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巧妙的设置了合理的教学情境,变书本上的知识为孩子身边的知识,让单调的例题“活”起来。我惊奇的发现,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在游戏、玩耍、实践操作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自身能力,让我深深体会到:巧妙设置教学情境益处多!

一、情境巧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儿童的特点就是好玩、好动、喜欢听故事,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给孩子们讲一个故事:一只小山羊在绿草地上吃草,小主人明明为了防止小山羊乱跑,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栓在木桩上。小山羊围绕木桩欢快地跑了一圈。听完故事,你能提哪些数学问题?“小山羊一共跑了多少米?”“小山羊跑出了一个什么图形,面积有多大?”……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揭示出课题,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纷纷跃跃欲试,想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

二、情境巧布置,引导主动探究,领悟学习方法

故事生动有趣,但不够形象直观,于是我又安排学生在教室里做围绕“木桩”转圈的游戏,让孩子们充分理解题意,融入情境中。孩子们明确了这节课要学习《圆的面积》,那么,回忆一下,我们 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呢?学生边回忆,边出示已经准备好的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让孩子们置身于图形之中。我们是怎样得出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让孩子们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小组里说一说。这样既巧妙的复习了旧知识,也为今天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我顺势接着提问,那今天我们可以把圆转换成以前的哪些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呢?随着一连串的问题的提出,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开动脑筋,想法大胆、新奇。我对孩子们的敢想加以赞扬,顺势引导孩子们动手实践验证自己的想法。孩子们个个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借助身边的图形、工具,去剪,去拼,通过小组合作、同桌交流等多种渠道去探究新知。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打破了将圆转换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的单一思维方式,还发明了转化成三角形、梯形来计算圆面积的方法。虽然其间有些想法不够成熟,甚至还犯了错误,但我感到欣慰,因为我看到了希望……在整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孩子们是真正的主体,他们亲身经历了猜想—实践—结论的过程,深切地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运用恰当的方法,积极主动探究,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情境延伸,让学生爱上思考

课后,我留下了二个问题:

1、如绳子长5米,小羊会跑多少米,又能吃到多大面积的草呢?

2、将绳子加长为原来的2倍,那么羊能吃到草的面积也是原来的2倍吗?此时,孩子们都感到课已尽,而思未止,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乐于解决问题,爱上学习。

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受教育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其心智结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结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巧妙设置了合适的学习情境:巧导入、巧布置、巧延伸。学习孩子们身边的知识,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动手完成学生感兴趣的操作,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确有“学有所获”的感受。

第四篇:无菌技术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与体会

无菌技术教学中情境的设置与体会

摘 要:无菌技术是护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功,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无菌技术,在教学前中后适时、巧妙地设置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无菌技术 教学情境 护理教育

无菌技术是医疗和护理操作中防止发生感染和交叉感染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广泛应用于医疗和护理实践中。在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无菌技术操作是护理技术实验中重点掌握的内容之一,此项操作看似简单,学生操作起来却总是出现错误[1],为了增强护生的无菌观念,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掌握无菌技术,在无菌技术教学中巧妙地设置一些临床实际情境,加深对无菌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学生无菌观念,提高了无菌技能教学质量。

1.情境的设置

1.1认真备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包括备教材和备学生,教师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备课,除准备理论内容外,应结合临床护理和实际生活中收集情境案例材料,如案例图片、案例视频以及文字案例材料等,同时要仔细分析这些材料分别适合什么样的情境,进而将材料进行分类,为设计不同的课堂情境氛围做好准备。

1.2在教学中合理安排情境的插入和应用

1.2.1课堂理论授课中情境导入

在讲授无菌技术这一节理论时可用临床实例导入,如一手术患者术后发生伤口感染(语言文字、图片或视频)。手术所用器械是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而患者术后发生感染,其原因是什么?再如注射、输液中所用物品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给患者进行治疗一定不发生医院内感染吗?(让学生回答),那么怎样才能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发生,这第二个环节就是无菌技术,从而引出无菌技术。

1.2.2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效果、影音文件等多种媒体为一身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突破了“1支粉笔、1块黑板、1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趋向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增强教学内容的表达力及直观性,多媒体课件与教师讲解相结合,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2]。在多媒体课件中把收集到的无菌技术六项基本操作技术正、误图片展示给学生,教师每讲完一个操作,让学生判断正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后通过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功能,把操作录像链接到课件中进行播放。

1.2.3 实验课中情境的设置

无菌技术实验课通过实物演示、分组练习、随堂测验、结束考试及技能竞赛等方式进行。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均可设置教学情境,如在实物演示中可用一个临床实例引出本次实验的目的,先逐项演示,再综合演示;在分组练习中逐项学习每一小组有一个情境要求,各小组的临床情境随练习项目不同而不同,最后综合练习。随堂测试和结束考试以抽签来定考试项目,每签上是一个临床情境,学生抽到一个临床意境后,有10-20分钟的准备,首先考虑是某一项无菌技术,还是几项的综合,然后准备用物等待考试。

1.3 课后总结和布置作业

每上完一次实验让学生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要求学生写无菌技术操作正确步骤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照正确步骤和方法,结合自己实验课中的表现,找出自己在操作中的错误及原因,总结本次实验课的收获和不足,下一次实验课练习中应重点注意和练习问题。

2.体会

2.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在无菌技术教学中学生存在着思想不重视、认识不明确;无菌技术学而不能致用等问题[3]。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习与生活、临床实际相联系,以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2.2 教学中教师要溶入情感

教学情境包括两个方面,即“情”和“境”,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教学情景。所以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溶入情感,要做到热爱教育事业,要用真情、真爱、真心去投入到教学之中,因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要用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上课冷漠,学生听课也就冷漠,如果教师无激情讲课,学生必然无激情听课,如果教师无真情上课,学生必然无真情听课。没有激情和真情,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活力。有了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欲望。所以,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

2.3进行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在护理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各种临床情境和情感情境或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情境中,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情境设置的内容来自临床实践和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积累足够的病例、图片和视频资料,才能在护理教学中合理、有效、巧妙地设置情境,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学习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

参考文献:

[1] 黄虹.强化医院感染知识对无菌技术教学效果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9,1(5):44.[2] 樊子双.无菌技术教学方法的改革体会[J].吉林医学,2010,31(30):5471.[3] 杨凤玲、庞红威.无菌技术操作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4):71.作者简介:

付保芹(1964-),女,硕士,高级讲师。

第五篇: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探讨论文

【摘要】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来越大,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进行研究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数学能力进行培养,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提高自身能力。为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设置数学的教学情境。本文在对数学教学实践中对情景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水平,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情景设置;方法

一、前言

在构建主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最佳教学方式,这就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经验相结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数学只是能够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学习。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并不能够轻易的理解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文字与符号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定义及数学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与逻辑赋予它们一定的形象,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件有意义并且充满乐趣的过程。

二、数学教学中情景设置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概括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并不高,因此对枯燥的数学教学兴趣较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环境中,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主动思考,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对问题探索的热情。因此,加强对数学教学的情景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具有抽象含义与概括性的数学知识[1]。其次,促进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把握,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中,教师简单的将数学公式与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直接接触到具有抽象概括意义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这些知识从哪里来,能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因此在对数学知识运用中容易产生障碍。再次,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与在实践中的运用[2]。学生在具有一定教学情景的环境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能够使学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什么样的环境下运用,又能使学生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有了更加灵活的体验。学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这样,就会使学生乐于钻研更为深入和复杂的问题。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数学只是相融合,能够为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数学教学情景的设置,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最后,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社会现实相融合。数学知识是简单抽象概念的集合,数学知识本身并不具备感情,但现实社会中的每个事物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师与学生本身都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需要在学习中加强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情境教学中能够有效建立起情感连接,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学成果,同时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提高数学教学情景设置的方法

通过对数学教学中“棱柱的性质”的学习,来阐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将教学与情景设置相结合:

1.教师通过一定的准备,在上课过程中分别向学生展示著名建筑,如卢浮宫、白宫、北京故宫等等,在由学生挑出这些建筑中较为明显的几何体:棱柱、棱锥、圆锥、球体等。然后重点向学生讲解在这些形状中,那些叫做棱柱。学生在对棱柱有了一定直观的了解后,再向学生展示用不同材料做出的三棱柱、直四棱柱、六棱柱等形状,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棱柱的特点后,用准备好的纸张或者其他可塑性材料制作出一个棱柱。

2.将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学生做出的棱柱形状,对棱柱的种类进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一定的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做出的棱柱进行概念上的总结。在对棱柱概念进行总结中,可以分不同小组从不同角度对棱柱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每小组推荐出一名学生总结自己坐在小组对棱柱形状的认知与定义。在充分肯定学生思考与回答的积极性后,由教师在学生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棱柱的概念与分类等进行简介,强化棱柱概念。例如,可通过平行四边形ABCE按AA方向平移形成。答案不唯一,可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发现,教师说出一个,说完后,可让学生仿教师的说法说出后几个。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按某一方向平移而成)揭示棱柱定义:一般地,由一个平面多边形沿某一方向平移形成的空间几何体叫棱柱。然后出两个相同的斜四棱柱拼起来让学生判断是否是棱柱?引导学生要对几何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然后作出判断。

3.通过提问、观察、假定、推理、检验五个教学步骤的层层推进,在学生初步欣赏了几何形状的美感后,通过引导学生动手热情,将所教授的数学知识感性化。在对棱柱的定义与分类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棱柱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这样不仅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是由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学会互相帮助等都有很大的助益,最终也提高了数学教学效率。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情境的有效设置必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经过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才能当做成功的教学案例。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未来的时间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采用数学情景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学习效果,从而保证只要学校的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少军.淺析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J].芜湖: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47-48.[2]刘义,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0,(6):89.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设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推荐五篇)

    精心设置教学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摘要】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能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导入情境、设计课文教学情境和设计作文情境是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小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明天的事业。明天在儿童的心目中虽然是遥远而朦胧的,然而他们却向往着明天,急切求......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白艳红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

    物理教学中情境模式的设置论文(最终定稿)

    情境是一种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化为具体形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对于物理这样一门高度抽象性的学科,采用这种情境教学模式,针对具体的内容设置恰当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性认......

    问题情境的设置

    问 题 情 境 的 设 置 ——谈 初 中 数 学 解 题 课 教 学 广州七中杜厚生 2001年5月 在数学教学的五种课型(概念课、命题课、解题课、复习课、测验讲评课)中,解题课的地位相......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来揭示小学语文情......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性 蓝田县洩湖镇宋庙小学 贺园园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