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设计
内容提要: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设计导入情境、设计课文教学情境和设计作文情境是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设计导入情境
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设计作文情境
设置情境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的发展,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哪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设计导入情境
导入设计的好坏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优美等等各种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一节课的开始学生们就积极发言,那被调动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常用的情境导入有以下几种:
(一)、从问题中导入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心存疑问,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我常在课前给学生来一个“小甜点”,给他们一些语文的趣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从故事中导入
故事总是吸引着孩子们的。孩子爱听故事,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的进入课文中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作家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作家的作品来阅读。如在教学课文《死海不死》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有关死海的故事,这能迅速引起学生对死海不死之谜的学习兴趣。
(三)、巧妙扮演“角色” 在教定语这个语法知识的时侯,我上课后走上讲台,说是上课要用报纸,但忘了拿,然后让课代表去办公室拿,学生犹豫了片刻,问取什么报纸,什么时间的报纸,我均未明确回答,只是叫学生去拿。结果学生对老师群起而攻之,批评老师只说报纸太笼统,不具体。而后老师指出:在“报纸”前面加上一句话,表明什么报纸。这些加在名词前确定具体意思的话,在语法上叫做定语。学生恍然大悟,自己不知不觉中配合老师扮演了情境中的“角色”。
二、设计课文教学情境
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上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仅仅象以往,靠老师的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就能打动学生,就能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很难实现的。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任你是嘴皮磨破,学生们也是无动于衷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以下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
(一)设计情境,理解课文蕴涵的深情。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是蕴涵着深情厚意的,如何让学生体会作品平淡的文字下蕴涵的深情呢?有的时侯,仅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是难以奏效的。要抱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语文要与生活相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这个时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比如在《小麻雀》这篇课文中,在课文学习完后,让学生去运用创造想象写出小麻雀的各种未来。学生兴高采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写小麻雀终于回到广阔的天地,天高任鸟飞;有的则写小麻雀痛苦的死亡;还有的写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些看法都跳出了教材。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表演情境,理解课文深意。有的时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出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计献策。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设计音乐情境,体验意境。利用音乐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感情,感受意境。音乐与文学本就都属于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音乐和文字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过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情感。两者互有长短,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在有的时侯利用音乐的长处与文字的优势,让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时,课前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老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出来的呢?”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叩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计语言描述情境,体验情感。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说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我在教《草原》一课时,学完第一段进行小结,我激动地说:“我们来到了草原,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蓝天、白云、草原、小丘、羊群。面对这样的境界,我们怎能不想放声高唱,又怎能不想吟诵小诗?同学们,把你们的这种情感读出来吧!”顿时,教室里传出有滋有味的读书声,透过他们的声音,我感到学生此时已被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草原深深吸引,深深陶醉了,他们完全进入了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很轻松、愉快地学习了课文。
三、设计作文情境
作文在许多孩子的心里一直都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的去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的欲望情境。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能创设写作情境,把孩子们内心的宝藏发掘出来。或者说情境只是一个触点,从而激发了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其实,孩子的内心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有许多的感想,只是常常在作文是一种作业的形式下,就变得无话可说了。所以,消除这种畏惧心理,给之以轻松的写作情境,是必须的。比如在写人作文中,我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去收集资料。这个资料要求把范围缩小,只要是身边的人,比如在学校、班级生活中发生的事都可以。然后在作文课上,我告诉学生今天进行一次“新闻联播”,每个小组的同学用十分钟的时间每个人分别写出一则身边的人的事,然后请每个小组选出两个同学上台模仿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给同学们播报新闻。孩子们写身边的人的事,有的写上体育课时同学到达终点时的神态,有的写学校的建设发生的事,有的写班级里的趣事,丰富多彩。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播报新闻,课堂里不时的发出笑声。因为,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人的事,描写的就是他们自己。通过这一节作文课,许多学生消除了对作文的恐惧,在这种写自己生活的作文情境下,每个人发现自己都有东西写,也非常愿意写。自然是事半功倍。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的一点实践和感想。归根结底,情境教学的关键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课文。不足之处请斧正。
参考文献:李吉林
《情境教学法》
第二篇: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情境设计初探
高峰
摘要:教师应充分发掘学生学习的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获得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当前推进实施二期课改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就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学情景设计进行了探究,总结了自己在化学教学设计中采用的以情入境、以趣入境、以理入境和以疑入境四种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情景、情景设计、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课堂中创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教学情境能对教学过程起导引、定向、调节和控制作用。教学情境设计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学情境设计,就是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创造出某种认知情境和情感气氛,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教学情境设计通常有如下几种:
一、以“情”入境
以情感人,是人际交往的常用方法,也是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教师利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当这种情感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生动叙述生情
生动叙述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教师以丰富的感情寓于形象化的叙述中,能以师情激生情、以师心动生心。例如在《王水》这一节教学时,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穿插一个小故事:
二次大战中,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玻尔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玻尔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决定将自己的诺贝尔金质奖章留下来。玻尔是怎样将这枚奖章藏起来的呢?他把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液体中,装在一个玻璃瓶里,放在桌子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金质奖章的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战争结束后,玻尔回到了祖国,从溶液中重新提取出金,并铸成奖章。新的奖章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结着玻尔的智慧,凝结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这种神奇无比的溶液是什么?它就是我们下面就要学习的王水。
在教师生动的叙述中,学生被玻尔聪明的智慧和爱国之情深深打动,因此也更希望知道神奇的溶液是什么,它为什么有如此之神威,学习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2)触景生情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产生的。以丰富多彩的景象代替抽象的言语,常常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共鸣,吸引他们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奥秘。教学情境的产生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调查而得,也可以通过幻灯、录像、电影等电教媒体产生。例如《硫酸的工业制法》中“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可以带学生到硫酸厂参观,如果工厂不注意环境保护,乱排废气,对周围的植物、建筑都有很大影响。也可以放一些环保的影视片,当学生亲眼看到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和破坏,一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对环境污染深恶痛绝,非常希望通过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改变这种状况,这样,学习就会更加主动、更加认真。
(3)讨论生情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对他的感染,也可在同学之间相互感染。良好的群体作风、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求知、勤思、民主的气氛,会诱发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对认知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
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积极和谐的讨论气氛,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教师在高三复习氨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氨还有哪些气体也可以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通常学生以为气体难溶于水便难以形成喷泉,针对学生这一定势思维,教师可适当点拨,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溶于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比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都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二、以“趣”入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趣学习、探究。化学兴趣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它们产生探究的动机。例如,《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可利用两个兴趣实验:
教师实验前故弄玄虚:我有一种神风,它可使之着火,使火爆炸。请看实验一(用一张沾有二硫化碳白磷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挥动,不一会儿功夫,纸烧了起来);实验二(通过漏斗管向放有点着的蜡烛和盛放面粉的小漏斗的透明塑料罐中吹气,当粉尘冲散到蜡烛火焰上时,发生爆炸)。为什么会有上面现象呢?要解释上面两种现象,我们先来学习《燃烧和缓慢氧化》。
化学史的许多趣事也能使学生进入情境。例如《铝》一节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情境: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它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没有人会为自己使用一只铝锅而感到自豪。但是,在一百多年前,纯铝却是稀奇之物。门捷列夫因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卓著的成就获得一只作奖品的铝杯,拿破仑享有在宫廷盛宴一人独用铝制餐具的殊荣。铝从身价百倍到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应归功于两位年仅22岁的大学生霍尔和埃罗,他们因各自发明了电解法炼铝的可行性工艺而受到赞誉,至今霍尔的母校仍耸立着他的全身塑像。为什么铝的储藏量在金属中首屈一指,而它的广泛使用却姗姗来迟,这是由铝的性质所决定的,这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的比喻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元素周期表》一节我们可以这样步入情境:
打开元素周期表,一幢井然有序的“元素大厦”映入眼帘,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家”,这座“元素大厦”,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大厦的两边是“高层建筑”,中部是一片“低层楼房”,旁边还有两排低矮的“平房”。为什么这座“元素大厦”有如此建筑风格?它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有什么样的关系?
三、以“理”入境
说明某一学习内容在教材中所处地位、学习的作用和重要性,向学生展示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求,与教师一起共同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例如,“元素周期律”一节教学情境可以这样设计: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卤族、氧族、碱金属等几族元素知识,知道元素性质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而且性质与结构有一定的联系。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了112种元素,这些元素性质的变化都有一定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在化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掌握过去所学习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所以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是高一乃至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
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常以展现教学内容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而创设教学情境。例如,《石油和石油产品概述》一节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
对于石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被人们称为“工业的血液”。你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哪些用途吗?经学生讨论,归纳:从大家刚才讨论,我们知道石油及其产品有很重要的用途。如果没有它,交通要瘫痪,工厂将停产,生活将会失去许多美丽的色彩。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初步了解石油和石油产品。
四、以“疑”入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疑启思,活泼思维,而且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1)实验创疑
化学实验的神奇变化和鲜明现象是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它能有效地提供激起矛盾的新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产生探究的愿望。例如《硝酸》一节中学习硝酸强氧化性的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从电离角度分析,硝酸可以完全电离,电离后产生的阳离子全是阴离子,它是一种强酸,有酸的通性。由此判断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然后做验证实验,在浓硝酸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确实变红。但只要稍稍加热,红色便马上褪去,当第二步现象产生时,学生马上意识到硝酸不同于一般的酸,并且疑问:硝酸为什么能使石蕊褪色?硝酸与一般的酸有何不同?有什么特殊性质?这些问题可引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愿望。
再如学习“钠”的性质时可以用实验创设“疑”境:
首先展示钠的试剂瓶,让学生闻一闻液体的气味,并观察钠是出于液面上,还是液面下? 问题1: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为什么能保存在煤油里?
其次,用滤纸擦去煤油,用小刀切去表面,露出钠的“庐山真面目”让学生观察。问题2:钠为什么可以用小刀切,切开后钠的真面目与表面有何不同?为什么? 最后,将钠投入预先滴有酚酞的水中,要求学生能观察出“浮”、“熔”、“动”、“声”、“色”等主要现象。
问题3:为什么钠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反应时能熔成小球?为什么钠球能四处游动?溶液为什么变红?
通过一连串的展示或实验,学生不断观察现象,不断创设问题,也不断积极思考,联系物理学知识和原有的化学知识,学生能积极、顺利地学习钠的有关知识。
(2)对比生疑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当新事物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比时,若相同,就会被纳入原来的结构;若不同,则会产生疑问。如苯酚化学性质的教学,可从苯酚的结构入手:
苯酚中有羟基(-OH),应与醇有类似的性质,羟基中的氢可被钠取代,但苯酚上的羟基直接与苯环相连,苯环对羟基上的氢的性质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其中的苯环应与苯有类似的性质,如发生取代反应。那么羟基的连结对苯环的性质也有影响吗?如何影响?这种比较不仅使学生创设疑问,引发学习动机,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3)以谬生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稚化自己的思维,模仿学生的错误思维方式,进行推理、论证或演示实验,当产生不合理的结论时,极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并努力探究产生错误之源,深刻地认识问题。如《氮分子结构》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氮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ⅤA族,出于元素周期表右上角,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因此氮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学生很快意识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常识不符。问题一,怎么错了?原来是老师偷换概念,“氮元素”变成“氮气”了,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元素性质和单质性质两个概念的区别,而且很快产生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单质N2的性质很稳定?这一疑问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氮分子的结构。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灵活运用上述方法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材的实质内容和感情基调,内容不同,教学情境设计方法不同。
(2)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只有注意到学生的“期望”和“满足”心理,才能创设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
(3)教师要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缩小与学生间的心理差距,经常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看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感染和移情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志坚:《现代教育理论》,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2003年
2、郑桂华:《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沈鸿博:《化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刘晓明、管延华:《现代学习论与学习指导》,1999年
5、王楚松:《素质教育与主动发展》,2000年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浅谈语文情境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个性阅读。通过个性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及审美意识。但是长期以来,照本宣科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单调、枯燥乏味,缺乏灵性,让人爱恨交织。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语文课堂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游在广阔的大海里,激发他们的情感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巧妙融合。
一、什么是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教学法做了明确解释,“所谓“法”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技巧”。而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是教师有意创设的一种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这种情意场一经形成,就会触及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心理上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师生共同完成。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
第 1 页 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往往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思维之门为之洞开,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展示了《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伤仲永》一文中阐述了后天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能把这些美文中事情渗透到学生生活,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第 2 页
情境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三、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厚兴致。”
如何设“境”?如何动“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这里重点介绍三种:
1、多媒体展示法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颂》一诗时,考虑到学生阅历的局
第 3 页
限,首先让学生观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及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幻灯片和影视资料。再配以激昂怒愤的解说词,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凝视着屏上幕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九曲黄河,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发自诗人内心赞歌,激起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为了新中国,多少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渲染法
对于一些激烈学生树立从高理想的励志文章,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音乐渲染法最好是教师吟唱,在浓浓的歌声中带动学生一起吟唱,这样所起到的渲染效果更佳,如果教师不会唱所选歌曲,就用录音机播放。通过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但在选择音乐渲染法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应要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如在教学 《丑小鸭》一文时,我们可以选用《飞的更高》《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歌曲来激励学生,告诉他们只要心中有美好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实现理想的道理。
3、课本剧表演法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吸
第 4 页
引学生,对学生学习起着感化作用、激励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那么,此时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文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课本剧无疑是最佳方法: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课前先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碗碟、烟斗、衣服等教学道具,在班里选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和自己一起表演,把文中“杨二嫂”,中年闰土”等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说话的口气等惟妙惟肖的表演出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其思想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课文,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年“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还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我想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 5 页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 6 页
第四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普洱市墨江县坝溜镇初级中学 董志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情境的巧妙创设,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成为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人。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情境教学法在语文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和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境 情境作用 情境创设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个性阅读。通过个性阅读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及审美意识。但是长期以来,照本宣科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单调、枯燥乏味,缺乏灵性,让人爱恨交织。不学,不能掌握知识;学,又实在无味。语文课堂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畅游在广阔的大海里,激发他们的情感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其中的“情境”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起很大作用,它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又感受到美;它架起了一座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教材到生活的桥梁;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形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以及新旧知识的巧妙融合。
一、什么是情境
《中学语文教学法》一书对教学法做了明确解释,“所谓“法”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的方法、方式、技能、技巧”。而情境教学法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其中一种,那么,什么是情境教学法?情境是教师有意创设的一种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这种
第 1 页
情意场一经形成,就会触及学生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而,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心理上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意因素,它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由师生共同完成。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创设情境,往往能使语文课堂气氛显得活跃,学生思维之门为之洞开,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也使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教学在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的作用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拉近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首先要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设计一个巧妙的导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因此,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创设恰当的情境,把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2、进入情境激发情感,进入情感体验的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凝聚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这就为情境教学的创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教材中展示了《我的老师》中的师生情、《伤仲永》一文中阐述了后天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爸爸的花儿落了》中
第 2 页 的深沉而伟大的父爱等,文章中包含的情境无一不在学生心中激起长久的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如果能把这些美文中事情渗透到学生生活,就能让学生更好的感悟生活和体验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
3、凭借情境进行思考,进入理性分析阶段
情境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当学生进入某一情境中去,达到情感体验的境界,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进行理性思考,将感性的知识转化为抽象的理性的知识,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教师还可以在情境中鼓励学生探究、合作、思考,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
4、再创情境留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一堂好的语文课,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并不意味着内容也随之结束,也许是已习得的知识的延续,也许是新的学习的开始。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再创情境,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将语文延伸到生活中去,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中的语文。
三、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创设方法
有人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厚兴致。”
如何设“境”?如何动“情”?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还是有
第 3 页
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及语言描述情境等。这里重点介绍三种:
1、多媒体展示法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颂》一诗时,考虑到学生阅历的局限,首先让学生观看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黄河及黄河流域灿烂的历史文化幻灯片和影视资料。再配以激昂怒愤的解说词,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凝视着屏上幕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九曲黄河,学生们眼眶湿润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再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发自诗人内心赞歌,激起了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为了新中国,多少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对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音乐渲染法
对于一些激烈学生树立从高理想的励志文章,我们在课堂教学时不妨使用另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音乐引入课堂。音乐渲染法最好是教师吟唱,在浓浓的歌声中带动学生一起吟唱,这样所起到的渲染效果更佳,如果教师不会唱所选歌曲,就用录音机播放。通过恰当地利用音乐对人的心灵的感召力,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渲染教学情境。但在选择音乐渲染法时,要考虑到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情感应要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如在教学 《丑小鸭》一文时,我们可以选用《飞
第 4 页 的更高》《我的未来不是梦》等歌曲来激励学生,告诉他们只要心中有美好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努力和追求,即使身处逆境,也会实现理想的道理。
3、课本剧表演法
有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对学生学习起着感化作用、激励作用,但是学生还是处于被动状态。那么,此时如何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课文内容,并体验其中的情境呢?编演课本剧无疑是最佳方法:让学生去说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做作品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人物的行为、心理有切身的体验、深入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想象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故乡》一文时,课前先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碗碟、烟斗、衣服等教学道具,在班里选几个具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和自己一起表演,把文中“杨二嫂”,中年闰土”等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说话的口气等惟妙惟肖的表演出来。通过课本剧的表演,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虚拟的情境让其思想回到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走进文本走进作家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课文,还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年“闰土”、“杨二嫂”人物形象。这样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还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认识“ 情境” 对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又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千万不能只图热闹而游离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是 “情”与“境”的融合。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第 5 页
境之中蕴含着“理”,才能使学生真正因体验而晓理,因感受而动情,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不仅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我想应该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秀伟《唤醒情感——情境体验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
2、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
3、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 6 页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境”
在小说教学中,创设情境对于理解课文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小说有特定的背景,不结合背景,理解就有偏差,但特殊的时代背景对于生活在当代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必须创设情境。
以范进中举为例,虽然在讲课前已经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的科举制度,了解了《儒林外史》,了解了吴敬梓,但对于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举动还是很不理解,特别是第五段,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之后昏厥、疯跑、疯跑到集上。对于这个情节我采取的策略是;大家看过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演的小品《心病》,因为中彩票三千而得病,现在又中了三百万怕没命,所以来看心理医生。赵大宝治好了他的病,作为感谢要把其中的一百万给赵大宝,范伟病好了,赵大宝听到给自己一百万却抽了。可见对于这种巨大的惊喜放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疯得病。这样就能理解范进的心理,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可见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都在追求功名利禄,一旦梦想成真,就喜极发疯了。对于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同样也可以用中奖前后的变化来反映。
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主题、背景,可以选择不同的情境,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化抽象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通过类似的情境理解不同时代的作品。联系生活获取情境是最好的方法。
但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可以是类似的情境体验,可以是类似的故事情境,也可以是古诗词、歌曲、情境剧。特别是在讲《羚羊木雕》和《皇帝的新装》时,采取表演课本剧的方法最好了,分角色表演,让课文情境再现,让学生自己作为其中的人物去表演,亲身感受一下文中人物的心理,思想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分析人物和思想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正处于活泼、阳光的时候,表现欲很强,激情四射,对于课本剧表演充满了兴趣,很投入进行表演,这要比让学生读两遍书的效果好很多,在表演前学生不自觉的就把课文反复看了很多遍,对于文章内容已经烂熟于心。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