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

时间:2019-05-12 22:56: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

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

【纲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关键词】精心设计 激发兴趣 深题浅问

我国的教育家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课堂提问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有启发性、灵活性,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关注了师生互动,但往往以预设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搭好的教学框架。师生共同探究的问题非常简单,学生阅读课本就可以找到答案;要么就是用“是”或“不是”的封闭方法来提问,几乎没有激发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余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达不到应有的效度。

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自己要加强业务素质,吃透教材,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多查资料,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实际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于可疑处发问,问到点子上,问到内容关键处,力求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能。为了有效,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新颖有趣、具体适度,注重含而不露,富有启发性、技巧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我前段时间听了本校一位语文老师的一节课《给儿子的一封信》,在分析课文时,该老师采用了提问的方法进行组织,教师问:

1、课文中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两个优点,举了什么例子?

2、父亲对儿子提出了什么希冀,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进行一下讨论和交流,于是学生开始进行热烈的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5分钟后,教师让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表看法,大家说的都一样,都是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对回答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后,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过程让人感觉似乎进行的非常顺利、流畅,学生学的轻松自如。

但以上可以看出,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分析课文时要提的问题,虽然课堂气氛不错,但设计的问题只是针对上课内容设计,答案完全是课本内容的翻版,从思维的角度来说既无启发性也无深度可言,设计的问题学生也用不到多动脑筋思考,看看书本就知道答案,所以也就没有进行小组讨论的必要。这种状况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在教学问题设计的时候缺失了问题设计的核心价值——问题的思维性,也就谈不上启发性与灵活性,从而使问题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这样设计更能体现问题设计的启发性、灵活性,学生的思维开阔性:

1、信中谈到了大量的事例,其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谈谈你的感受。

2、你知道自己身上的缺点吗?我们应该怎样锻炼高尚的品质?

又如某教师讲《将相和》时,问学生:“„和‟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和好”。教师又问:“这说明他们以前曾经有过不和,对吗?”学生答“对。”教师再问:“为什么他们不和?为什么后来又和好了呢?”寥寥数语,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

二、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切入点,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 自然 也水到渠成。例如我在教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什么叫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解决了。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化难为易,深题浅问。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时,如果教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跨越问题的鸿沟。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那么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课堂提问艺术》,刘显国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作者:王世群,重庆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语文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作者:曾令格,禹明 主编,唐建新 本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二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析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渭源县路园镇大路小学教师 马彩霞

【摘要】问题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一堂课或一篇课文而言,教学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教学”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一堂课或一篇课文而言,教学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实际,恰当地提出能够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创造力的问题。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就在于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如何进行教学提问。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高明的设计师。一堂课如何组织,怎样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更佳,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预先进行思考和总体设计。

一、精通教材,明确目的,统揽全局

首先,要目的明确。我们的每一教学过程在知识、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心中要一清二楚,并能根据这些不同领域内的教学目的富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如果目的不明确,就会出现提问的片面性,或是脱离教学的中心,学生抓不住重点,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要精通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和每一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设计提问,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突出教材和课堂教学的中心。例如《用目光倾听》一课,只需提出怎样用目光倾听和为什么用目光倾听这两个问题,整篇文章内容便包含其中,这两个问题的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得以突破。

再者,教师设计提问除仔细钻研教材之外,还须跳出文章本身,结合具体篇目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文章内容。这如同游览风景,只在山间密林中穿行,就只能看到一个个的局部,若要准确反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就必须把“点”(指具体的篇目本身)和“面”(包括作者本人的经历以及具体的创作背景等)结合起来思考,这样问题设计才能重点突出,才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例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后思考:凡卡的愿望能实现吗?他的悲惨命运能否改变?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学生便会知道,凡卡的悲惨命运是由当时的黑暗社会造成的,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的儿童的命运,因此,他的命运是改变不了的。这样一来,学生便能更深层次的掌握文章内容。

二、细致入微,遵循精、巧、新原则

所谓“精”就是指一堂课或一篇文章设计问题不能太多,重点设计两三个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而且这些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延展性,可以因一个主要问题,使其他次要问题迎刃而解,因而设计要精。例如《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课,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而不是美丽的或明亮的大眼睛?文章内容便随这一问题展开,而且从中引发出多个小问题,诸如这个大眼睛是谁?她的愿望实现了吗等等。随着这一主要问题的解决,由这个问题引出的其他问题也会相应得到解决,学生也一点点深入课文内容。这样就避免了因无目的的满堂问题而造成教学过程的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等种种不良现象。师生共同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巧”就是指教师设计问题,要根据不同的篇目,善于从文章的精彩处,学生的兴奋点入手。我们的教材都是经过精选编入的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这些作品都是典范之作,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的精彩之处。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要充分地挖掘这些地方,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维情境,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相互启迪思考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比如《龙的传人》一课,可以从学生们熟悉的社火队中的舞龙入手,让他们说说舞龙的场面,龙的样子,从而引申到龙的象征意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思路,又了解了文章内容。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不论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按同一模式教学的弊端。

“新”就是指问题设计要新颖。社会发展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以前的事物。同样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设计提问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新角度提出问题。如《向命运挑战》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三、师生互动,多向提问,共同探索

首先要屏弃传统观念,构建互动课堂。传统的课堂提问存在满堂问、重复问题、重复学生回答、实效不高等弊端,甚至有些时候教师把“提问”作为惩罚的手段。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热情,而且限制了学生思维拓展的深度和广度,因而教学效果不高。要创设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模式,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屏弃传统课堂提问的观念,建立新的课堂提问观。

其次,课堂提问应是多向的,由学生发起,教师反问,共同探索的“抛接球”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提问是强烈求知的反映,也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学生提问的基础是从已有经验或情景中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发现新问题,通过提问实现自己对事物的探索,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回应,共同探索。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会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更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再次,课堂问答时,教师要在坚持尊重学生,学会倾听的同时适时引导。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应该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这样既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回应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学生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但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到,学生是变幻不定的,有时师生互动中的提问,学生的疑问会偏离主题或被事物的另一些假象所掩盖,这时就离不开教师的坚持性和引导技巧。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重入主题,透过表面现象深入本质,真正做到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

总的说来,有课堂教学就有问题教学,也就有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可以体现一个老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一个教师的备课情况和他的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经提出,那么问题的分析解决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教师只作启发和引导并适时点拔。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和思考,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逐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篇: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如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优化课堂提问,应该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遵循课堂问题设计的原则,掌握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问题化教学贴近新课程标准,贴近升学率,也不断引起我们的注意、研究、探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脑白金”和“生命一号”。“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问题,让我们的教学科学有效而又富有艺术性?

一、应注意避免课堂问题设计的误区

近年来,由于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打破“满堂灌”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提问,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的观念存在着模糊、混乱的现象,设计的问题不科学,存在一些误区:

1、问题过于简单。这类问题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极简单的选择问,如:“好不好?”、“对不对?”、“能不能?”等。一种是极肤浅的填空问,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等。这类问题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不仅无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且会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2、问题空乏,难度大。这类问题问的范围过大,或者问得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如:这是一个深奥的难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回答,学生无言以对,最后只好老师自己回答。虽然这完成了提问的形式,但只是在学生陪衬下表演了老师的高明。这种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学两方面无益。

3、问题雷同,毫无新意。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老是那几问,千篇一律。这类问题抑制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厌学。

4、问题不分主次轻重,过于繁琐。如: “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嘻嘻笑笑,热热闹闹,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这种问题混淆了教学重点,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教学实践证明: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向学生提问不得法,不仅耗费时间,毫无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提问除了蹉跎岁月、误人子弟外,毫无意义。二.课堂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艺术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所提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吹皱一池春水”,设计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的明确性。不明确的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缺乏定向,失去目的性,造成胡思乱想的心理状态。设计的问题要明确:一是要抓得准,摸得透,有的放矢。每次发问必有所为,或引起注意,或强调重点,或激发思考,均须符合教学目标。二是要措词确切。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回答的活动范围要小,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问题的适度性。首先,设计的问题必须难易适度。这样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定的思考功夫,才能回答出来。犹如爬坡一样,用点力才能上坡,又如摘桃一样,跳一跳,够得着。正如赞科夫所说:“对于学生来说,教学内容应具有适中的复杂程序和难度。” 要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与学生个人努力产生共鸣,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具有一定难度,当然,这个难度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跨越。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际能力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偏难或偏易。其次,设计的问题必须数量适度。教师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提问的随意性。

3、问题的激发性。“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教师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 ①,教师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具有激发性,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

4、问题的灵活性。设计课堂提问不可机械死板,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如:初读课文时可用疏导性提问,深钻课文时可用探究性提问,品尝精华时可用鉴赏性提问等。同时,还必须注意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以出现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生更应灵活处置,当场设计一些调控课堂的提问来调整教学活动。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教师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出错的根源,灵活地提出一些针对性强的新问题,从而化解疑难。

三、课堂问题设计的技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很强的学问。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改革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研究提问的艺术,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启疑开窦,问得美妙,问得开窍。

1、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设问也应如此。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此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则为讲明之。”②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跳板”,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首先,扣住重点。抓住了重点,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鲁迅的《故乡》一文,篇幅较长,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大体了解全文的情节、结构、环境,因此应重点引导学生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先让学生找出表现闰土前后变化的语句,接着提这样的问题:闰土由一个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善于表达的少年变成一个木讷寡言,甚至有些麻木不仁的中年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勤劳、淳朴的闰土为何生活如此惨淡,兵、匪、官、绅统治下的社会才是根本原因。这样的问题可以直接挖掘小说的主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抓住难点。所谓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更要讲究方法,化难为易。在执教《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讨厌”“憎恶”阿长,但在结尾却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不知从何下手,一时没了头绪。这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大”字姿势„„)(2)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生答:因为她疼爱、关心我。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这时我接着问: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学生恍然大悟,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2、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往往能“四两拨千斤”,通过“一斑”而引出“全豹”。这里的“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是最具营养,最有嚼头的。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提高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五柳先生传》一文,我对“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一句设问:既然家贫,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有的说:“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有的说:“五柳先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他们了解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同时,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篇幅较短,很容易就能找到“豹斑”,获取课堂教学的高效率,篇幅较长的文章更应该做到“长文短教”。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我们可以抓住范进中举后的一句疯话:“噫,好了!我中了!”一句进行设问:范进中举后为什么说“好了”?都有哪些好处?这个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能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依据课文各抒己见,很快就把握此文的主题。

窥一斑便可知全豹,要求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统筹全局,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教材,更为关键的是要找准突破口,这样便可事半功倍了。

3、巧用变化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巧妙利用好教材中的变与不变,设计出科学有效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学生对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十分感兴趣,很快找出了他的几次变化,但此时,学生对奥楚蔑洛夫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他狡猾、善变。为了能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你能说出奥楚蔑洛夫的“宗”是什么吗?我认为如果引导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揭示了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实质。小说《驿路梨花》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设计问题,在明确小茅屋的主人发生的变化后,提问:在这十几年中,茅屋的主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始终没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瞄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把握文章主题的一种方法。

4、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印象,究其原因则是不会“生疑”,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就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阅读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中,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如《孔乙己》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根据何在?“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学生经过琢磨,讨论,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七根火柴》,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可以从这一角度发问:党证上肯定有无名战士的姓名,那么作者为什么不交代出来呢?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不难明白无名战士是长征的红军战士的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代表,不写出他的姓名,更能激发读者对这个英雄集体的敬仰。这显然比问《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善于在学生容易忽视而又与理解课文有关的地方巧设疑问,能促使学生发掘其中蕴藏较深的内容,理解作者“看似寻常最奇岖,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功夫,同时,也交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体味咬文嚼字的甘甜。

5、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不仅能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6、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

爱因斯坦提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也说:“最重要的是要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善设问题,巧设问题,将问题整合到教学过程中,扣住教材,贴近学生,融入生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是我们应该刻意追求的。教育有法,教无定法,教贵得法,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让无比徇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eb.5ykj.com/yu/27382.htm

第四篇: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足见数学问题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练习之所以成为中学生数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因为习题中存在多种功能,当学生一旦进入了解题活动情境中,他就从技能的或思维的、智力的或非智力的各个方面塑造自己.同时通过解题训练也能及时地捕捉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信息,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那么如何才能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好问题,为实现习题的多种功能服务呢?本文就该方面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浅见.一、问题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取合适的习惯,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如在利用函数性质解题时,学生往往不注意考虑定义域,不自觉地把函数在局部区域所拥有的性质,误视为整体的性质造成解题的错误.例如 试判断函数f(x)=

4x 的奇偶性.x6x93有学生计算f(-x)后得出f(-x)≠ f(x),又f(-x)≠-f(x),得出f(x)为非奇非偶函数;又有学生认为先判断分母x6x9-3≠0,∴x≠0且 x≠6,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当然为非奇非偶函数.事实上以上的结论是错误的,对此很多学生感到困惑不解.为了能解开学生的疑团,我让学生在定义域和解析式上再作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求定义域时没有考虑分子,正确的定义域应为{x∣-2≤x≤2且x≠0}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化简得f(x)=数.由于问题设计能围绕学生容易引起疏漏和产生困惑的地方展开,引导学生抓住最本质的现象进行思维,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性质的适用范围,为教学目标的达成做好了铺路搭桥的工作.二、问题设计应在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提升,为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

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及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待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子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就会造成链子的脱节.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与这相仿,.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部分,若处理不好,则很容易成为制约学生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瓶颈”,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关联处设计好问题呢?我的体会是应努力探究教材中

4x,所以f(x)为奇函x潜在的思维题材加以诱导联想,探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理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既深化知识,又发展能力的目的.例如 关于x的二次方程x2+2(cosθ+1)x+cos2θ=0(0≤θ<2π)的两个实根为α、β,要使|α-β|≤22,求θ的取值范围.为了便于学生探求合理的解题思路,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教学时我对此题进行剖析,将其分解成纵向联接的三个子问题:

(1)若方程x2+2(cosθ+1)x+cos2θ=0有两个实根α、β,求cosθ 的取值范围;

(2)用cosθ表示|α-β|,并求|α-β|≤22时,cosθ的取值范围;(3)同时满足(1)、(2)时的θ取值范围.虽然这样做有意将问题“复杂化”,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学在学 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展开.如果不分层次地进行讲解,虽然学生也能听懂,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未能深入到整个解题过程之中,其结果必然是问题的情境稍加变化,一些学生又将“不识庐山真面目”形成新的思维障碍.因此若将问题设计在知识与知识的关联处,是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解剖析习题的能力,以次来诱发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为夯实双基,改善认知结构导航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分为二个阶段:第一发展水平是指“现有发展水平”,既学生接受新知识前的原有认知结构;第二发展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是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最易被学生同化和顺应的认知结构.问题设计不应停留在第一发展水平,而要定向在“最近发展区”,在那里寻找思维的生长点,利用现有的知识构建网络,为学生架设探索未知的桥梁.这样做才能最有效地诱发思维,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的知识,用新的经验和要求去修正和顺应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培养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在构建知识网络中的作用,我往往采取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设计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寻找结果.当然这样训练的目的并非单纯为了让学生得出相应的结果,而是在训练中实现对知识的梳理,为构建更完善的知识网络创设条件,实现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例3 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 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是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 侧面与底面的夹角是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是60°;

(4)将正四棱台换成正三棱台或正六棱台;

(5)如果是任意四棱台应增加哪些条件才能计算出相应的结果.通过这样多侧面地设计问题,学生对如何分解几何体,寻找相应的几何量,确定计算方案就更加得心应手了.当然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循序渐进,掌握好度,不追求形式,从实际效果出发,形成知识的正迁移.因此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的好处在于让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认知结构的升迁导航.四、问题设计应积极诱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

应该说我国中学生的数学基础水平是远远地超过世界上较多国家的,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大多数仅满足于解答现有的问题,对学习中如何提出具有创见性问题的意识是很淡薄的,显然这种状况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是不利的.因此问题设计应留有让学生自主开拓的空间,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地.在问题解决的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参与意识、激励“胜任动机”、萌发“成就感”,以逐步形成具有方向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习惯.在学习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时,有学生提出既然可以根据动点到一个定点和一条定直线距离的比的变化得出不同的圆锥曲线,那么能不能将定点和定直线改换成其它的几何元素,从而得出一些新的曲线的轨迹方程呢?这是一个极富有创新意识的设想,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有些问题当前暂无法解决,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一组问题:

(1)点M(x,y)到两个定点M1 和 M2 距离的比是一个正数m,求M点的轨

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图形(考虑m=1和m≠1两种情况)(新教材《数学》第二册(上)88页第19题).(2)已知一条直线上两点M1(x1,y1)M2(x2,y2),点M(x,y)分有向线段M1M2所成 的比为参数λ,写出参数方程(新教材《数学》第二册(上)88页第21题).(3)已知点M1(x1,y1)和点 M2(x2,y2)之间的距离是2r,动点M(x,y)到一定点M1(x1,y1)的距离等于到定圆(M2(x2,y2)为圆心,半径为r)的最短距离,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4)l是定直线,F是直线l外的一个定点,点F到直线l的距离为p(p>0),点

FN1M在直线l上滑动,动点N在MF的延长线上,且满足条件=,求动点N的MNMF轨迹方程.xyxy(5)已知椭圆+=1, 直线l:+=1,P是直线l上一点,射线OP交椭2416128圆于点R,又点Q在OP上且满足│OQ│·│OP│=│OR│2.当点P在直线l上移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1995年全国高考理科第26题).当然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的问题,编制一定的问题序列,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起点是质疑,而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学生的思维就愈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就越高.而学生主动意识的强弱则取决于问题内涵与学生自身需求之间的相容性.一般地说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能把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巧妙地设计好问题,就越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把课堂教学搞活搞实.问题设计是调动学生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功能的一个方面.诚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发展.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一门沟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课程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仅仅是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进行简单相加,出现了“油水两张皮”的局面;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对文、史、哲知识的学习仍然是以知识的掌握与背诵为主;三是评价形式仍然比较单一,而且以结果评价为主。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合则更多地停留在表面,停留在形式上。真正的融合应是自然的、深层次的,是设计理念的融合与改变。教学设计作为直接指导教学实践的应用性学科,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中没有人文精神,那么又岂能在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人文性?更谈不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学设计不仅要设计学生的学习,而且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尝试寻找问题的症结以促进教学设计的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一、教学目标设计表现出两极化的态势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规定语文教学目标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目前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设计表现出两极化倾向。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实施中,教师及教学设计者对教与学的目标进行设计时仍然倾向于认知领域。他们更加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用可预测、可操作、可控制的行为目标代替“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字、词、句的积累与语法的学习绝对是教学的核心,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科学性、工具性的理性思维。这种语文教学设计观是片面的。E.W.Eisner在题为《教育目标:帮助或阻碍》的文章中指出:“行为目标没有考虑一些重要的教育目标,这些重要的教育目标可以用文字叙述,但不能用行为的或操作的目标来叙述”。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个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课堂教学更是如此。智力只是学生诸多素质之一,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中介,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课堂教学应在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全部身心获得发展。所以,我们在确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看到认知目标,还要确立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学生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目标。这些目标既与认知活动紧密相连,同时在目标的达成上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绝不能成为认知性目标的附庸。只有实现这些目标的整合,才能构成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因此,教学应该是师生一道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是师生在相互支持、相互激励、相互关怀的氛围中探索世界、追求真理,从而体会到教学之美的过程。

另一方面,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实施过程中,为了体现“自由、合作、个性”等情感目标,有些教师把语文课堂变成了艺术的殿堂。唱歌、跳舞、画画,热闹非凡。把合作学习理解成“配对”学习,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安排、问题呈现的方式及效果的评价等有些主观随意。不管学习内容是否有合作的必要,学生是否有合作的欲望,只要教师要求,学生就必须加入学习小组;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老师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棒”,然后不置可否。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教育”,会对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造成误导。这里的合作学习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落实教育新理念的外在形式,这里的语文课堂不存在客观实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这个结论显然违背了教学设计研究的初衷。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较少考虑学生的生活与经验

早期教学设计理论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师要教的、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总和,不包括对知识和技能的加工操作方面的描述,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侧重于建构这种知识和技能的层级结构。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但不全面,而且也不符合教学设计的实际情况。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远离自己生活的课程内容毫无兴趣。国外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主,报纸、杂志等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人教材中来。我们暂且不论这种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否符合中国本土化的教学设计理念,但至少在思路上给我们以启迪。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准则。

三、过于强调现代教学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当夸美纽斯把直观教学理论引入课堂并给教学带来了丰富的颜色之后,媒体技术就在教学设计领域生根发芽,直至现在长成参天大树,取得了在我国教学设计领域的绝对核心地位。对媒体的崇拜使得 许多 老师误入歧途,认为一堂课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就是不完美的,是“老土”。公开课成了现代教学媒体的演示课,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就是落后的……

在对媒体的认识上重“硬”轻“软”,导致很多学校只顾花费重金购置硬件设备,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用它去优化教与学的过程。黑板搬家是最常见的媒体使用方式。这种倾向在教学设计领域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工具至上”的科学主义思潮,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媒体决定论”、“媒体万能论”。这种理念过高地看待技术在教育教学及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工具手段的作用推向极端,形成了“学校消亡论”和“教师取消论”。在今天看来,技术手段的运用虽然促进了“学习的发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媒体技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无直接的关系?”“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总之,这种过高的看待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甚至认为某种工具手段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一种“工具至上”的科学主义倾向。它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一、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导。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山西师范大学 09级教育学 李玮 09421816021 【摘 要】:“以问题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策略设计的原则之一。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师永杰 一、教师缺乏新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地位未能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镇南中学“初中语文课堂问题情境创设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的研究”课题小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要通过问题引领学习,同时也要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做到"问题"有效,要注意以下几个......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历史课堂问题教学的设计研究 田学茹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课堂问题设计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问题设计作为一种技能,是教师以提问的形式,通过师生的谈话,检查学习,......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 江苏省赣榆县门河镇中心小学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精选合集)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调控教学过程 。此外,课堂提问还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