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物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积极地学习状态之中。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的问题被解决之上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来展现。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特别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地设计问题。
一、用问题引入物理课题
1、从生活实际入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如在讲授光的传播一节中,提出:当我们在阳光下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影子为何总是紧紧地跟着我们;汽车无论跑得多么快,它的影子为什么总是紧跟着它。针对相关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2、从课堂试验入手,提出问题引入课题。如在讲授大气压一节时,在装满水的杯子上用一张硬纸片盖住并倒过来,学生观察到水并不流出来,纸片也不下落。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么轻的纸片能托住杯中的水而不流下来?从而让学生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就能使他们对本节课的知识感兴趣、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忆得牢固。实践证明,老师创造条件演示好实验,并针对实验现象,提出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时间得以延长。
3、从科学史料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新课的引入最主要在于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有助于启发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课题引入必须做到新颖别致,贴近学生,紧扣课题。如在讲授密度一节时,讲述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提出为什么阿基米德看到水往外溢出,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忽然灵感一现知道如何来确定王冠是真是假的方法。适时适当应用史料,生动讲述科学家的“有趣故事”,是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好方法。
二、用问题建立物理概念
1、利用问题式的方法设计自学导案:
如,在学习速度概念时,设计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速度概念:
(1)汽车和自行车,哪个跑得快?(2)你是如何判断的? 快?
(4)那么该如何判断汽车和自行车哪个跑得快? 学生小组合作提问的方式探讨:(5)百米赛跑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6)能具体说明你是如何比较谁跑得快?
(7)甲乙两个同学在1分钟内,甲跑了350米,乙跑了300 米谁跑得快?
(8)那我们又是如何比较谁跑得快的?(9)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 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结论。
2、利用试验现象提出问题:
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试验
推动桌面的木块观察木块运动状况,推木块,木块就运动,不推,木块就逐渐停止运动。
(1)生活中还见过类似的例子吗?(学生思考:有,如水平路面上用力蹬自行车,自行车就运动起来,不蹬就慢慢停下来。)(2)上述事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撤去物体受的力,物体就不会运动或停止运动。)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同学的生活体验是何等相似!然而伽利略对此存在疑问,通过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进行教材上的探究实验。
(3)、提出问题:此实验过程中,哪些条件是保持不变?哪些条件是在发生变化?(学生一开始可能只能回答出表象,通过交流,能回答出: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在变。)(3)停在车库的汽车不动和在马路上运动的自行车哪个跑得(4)、提出问题:实验时使用毛巾、棉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思考:改变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通过分析与论证,比较数据,你能找出上述现象中变化的共同规律是什么?(学生答: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上挖掘出来的,有的虽然不是直接来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和探讨,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形成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三、用问题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的萌芽。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他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去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物理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如:学习摩擦力时可以提出:人是靠什么走路?学习浮力时可以提出:死海为何不死?学习大气压时可以提出:我们喝水是“吸”上来吗?……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转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切身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用物理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李春龙
(万年县齐埠中学 江西万年 335508)
摘要:问题情境创设是推进物理探究教学的关键。本文基于问题情境的含义剖析,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提出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的情境创设策略。关键词:农村中学;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则产生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本文着眼于研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师问题情境创设水平,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问题情境的含义
我国学者冯忠良指出:“所谓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情境,它所包含的学习内容,学习者部分了解,但又不能完全了解。学习者感到要完成这样的学会任务既不会轻而易举,也不是毫无可能。”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是当学生学习新的物理学习内容时,用已有的知识已不能解释, 这时会出现一定的认知不平衡,继而产生了急需解决的心向,于是“问题”就产生了。
问题本身包含三个要素: 未知事物, 对研究未知事物的需要, 研究的可能性。物理教学中创设的问题必须是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未知事物, 这是问题情境的核心内容;学生对未知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向, 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心理动机因素;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能够觉察到, 但是仅仅凭经验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 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条件, 也是养成物理思维的起点, 是有效物理问题情境的前提与保障。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策略 1.基于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只有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 才是有活力的知识, 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的价值。由生活引发的问题情境, 能使学生从一个完整的、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开始, 自上而下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发现并找到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物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物理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可以提出“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哪个下落得更快”。学生根据日常观念会认为重物下落得更快。这时,在通过演示细管实验来引发学生头脑中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再比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教学中,可以提出“鸡蛋砸在石头上,是石头砸蛋,还是鸡蛋砸石头,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更大吗?”由此,学生则会对日常观念产生困惑,于是产生了认知冲突,有了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学习欲望。
2.由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也是物理学科中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可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现象的观察和亲身体验, 发现实验事实与已有知识之间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疑惑, 激发其对新知识的需求和探索心理。例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老师开始拿着一个空玻璃杯,盖上纸片,再使其倒置过来,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轻松地预测出纸片会掉。接着,换上一杯灌满水的玻璃杯,重复上述操作,也让学生预测会发生什么现象,然后放手,当学生看到纸片没掉时,通常会感觉到诧异,这与原有认知上认为纸片会掉下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这时,认知冲突就这样产生了。于是,学生有了继续探索的心向,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起点。3.在物理史中生成问题情境
英国科学促进协会(BASS)主席在1851 年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教给年轻人的, 与其说是科学结论不如说是科学方法, 更不如说是科学史”,“学习历史可以使人明智”。通过学习物理学史实, 可以追溯的知识来源及其动态演变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这有助于学生继承、融合科学家的科学批判精神与探索精神, 形成重要的科学思想观。另外,物理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也是由科学家的疑问驱动的,而这些疑问也往往与学生的物理问题演变过程是较为一致的。例如,在上“光的散射”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印度物理学家拉曼的故事。在1921年,印度物理学家拉曼在航行在地中海的客轮“纳昆达”号上。他站在加班上,眺望着深蓝色的海面。这地中海的深蓝色深深吸引着他,拉曼油然产生了疑问:海水为什么呈现深蓝色?它的颜色来源于哪里?是不是真的像以往科学家说的,深海的颜色并不是海水的蓝色,而是是天空的蓝色由海水的反射造成的?这时,把这个问题同时抛给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学生,学生很容易产生进一步探究的需要,关于“光的散射”的问题情境就这样铺垫开来。
总之, 有效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具备真实性与趣味性,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经验、利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物理实验、从物理史实中寻找相关的物理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认知冲同,甚至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心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参考文献:
[1]朱铁成.物理教学发现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09:66-69.[2]赵顺法.物理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0,04:10-13.[3]叶根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06:2-5.[4]杨承印,张宁.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0:42-44.
第三篇: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浅析
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浅析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初中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物理能力及创新思维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选用多种教学措施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简要针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物理课程是初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作为初中老师,应对物理课程教学予以重视。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进行课程讲解期间,教师就应善于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学生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一、背景介绍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也需要相应出现转变。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旁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遵照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生搬硬套的在讲台上讲解理论知识,学生机械性的记录教学内容,背诵知识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沟通,并且不允许学生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此种教学形式严重禁锢了学生们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的天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教师们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师生间的沟通逐渐增多,消除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使学生更加崇拜老师。作为老师,也应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二、制定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三维目标的概念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1956年提出的,其将教学目标划分成三个领域,即认知、情感与动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期间,需要制定三维的课程目标,包含的内容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关联的整体。其实,不管是传统物理教学方法还是现代教学模式,“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一直存在,只是以往物理老师过于强调知识的讲解及物理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二者。而在新课程改革够,教师应在讲解课程期间制定教学三维目标,通过明确的目标指引学生有方向的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们的物理水平。
三、确定教学内容
因为在物理课本中包含的内容十分基础,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教学大纲及需求,对教材进行相应的加工,是课文中理论知识、结论等变成学生容易接纳的资料。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课本中的知识点哪些学生们已经掌握,哪些学生们还没有掌握?其二,教材中的物理信息哪些需要进行补充,哪些不需要进行拓展?其三,课程讲解期间重点、难点知识是什么?确定教学内容后,不但对教材充分应用,同时又不会受到教材的禁锢,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四、设计教学活动
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伴随着现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物理知识点中,含有很多复杂、模糊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色彩艳丽的图片、生动灵活的视频等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物理知识点,使内容变得简单、清晰,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机械能及其转化”知识点时,因为其内容较为抽象,学生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些发电站的图片,然后事先制作Flash课件,通过动画帮助学生理解该物理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在学习期间对知识点产生浓厚兴趣,则会更主动的进行知识探索,更扎实的记忆相关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相反,如果学生们对知识点缺少兴趣,则教学效率相应降低。所以,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善于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太阳能”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先为学生设定提问,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太阳能的产品。借助提问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教学活动。再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前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物理学家的小故事,或者讲解一些物理小趣事等,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发展夯实基础。
3.利用物理实验开展教学活动
在物理课程讲解期间,物理实验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关键途径。物理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及动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相关知识点时,就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器材,让学生动手操作电生磁、磁生电的实验,细致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关物理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完成实验。另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对自身实验现象进行探讨、总结,并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给予点评,指导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允许学生犯错,多采用鼓励、肯定的语言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过多指责,而需要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找寻错误的原因,并指导学生进行改正。
五、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程改革速率的逐步加快,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也需要相应进行变化。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及时更新自身观念,同时代发展相吻合,并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善于借助多媒体技术、实验方法等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钱张伟,赵家芹.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11(07).[2]印小凤,夏正宇.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结果的三个要素[J].中国学校体育,2011(07).[3]张宇梅.初中物理“导学激趣”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郑方周
对于我们这些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天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有效的?理论上说有效指的是:用最少的教学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有专家给出课堂教学效率的量化公式: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但实际中我们很难用理论方法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衡量。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当你拿着教材走进教室,面对几十个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也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喜欢物理课?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设计出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面对这些问题,现就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笔者谈几点体会与同仁共勉。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不是重在教师的“教”,而是重在学生的“学”。教师怎么引导学生提出和思考问题重于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胜于只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
二、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学习方法
1.课前预习,大胆质疑
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只有让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积极认真地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在生活中都曾遇到过。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地以教材作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作为预习作业布置给学生,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例如:在教液体压强的时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1)带鱼生活在深海中,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2)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为什么?(3)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上窄下宽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在市场都见过,但是都没有见过“活”的带鱼,这是为什么呢?对学生来说相对神秘的潜艇,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拦河坝到处都有,学生是能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这些常见的问题在没有学习之前无法给出让人信服的解释,这就激发了学生寻求答案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这样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学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
2.课堂教学,积极思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物理规律比较抽象,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教师提问提得好,学生才会集中精力去思考。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找出教师的不足之处,并且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也可以鼓励他们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大脑,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题型、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印象。例如:在讲“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时,出一道这样的习题:“某战役中,我军获知敌方在相距80km的地方向我指挥中心发射一枚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是1.6km/s,导弹爆炸时的杀伤半径是200m,我指挥中心人员及时以5m/s的速度跑开,他们能否在爆炸前跑到安全地带?请给出不同的解答方式。”出题后,学生就会边读题边思考,并迅速在稿纸上演算起来,几分钟后再提问学生。
学生1:我是算导弹飞到指挥中心时,人能跑多远:
t=s/v =80km/(1.6km/s)=50s
s=v t=5m/s×50s=250m>200m,所以能。
做完后,我们可以同其他学生一起进行验算,然后再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2:我用是比较时间:
导弹飞到我指挥中心所需的时间:
t1=s/v =80km/(1.6km/s)=50s
人跑到安全地带所需的时间:
t2=s/v =200m/(5m/s)=40s
t2 经过这样一道例题的解答,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解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物理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物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时候,除了书本知识,还要同一些小实验相结合。在上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小实验。因为通过学生亲自做小实验,能够更好的开拓他们的视野,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探究新知识。例如惯性实验: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子,一块平硬纸板,一个玻璃弹珠。先把装有适量水的玻璃杯子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平硬纸板平放在杯口上,最后把玻璃弹珠放在纸板上,然后将钢制锯条垂直竖放在水平桌面的边缘,这时候请一位学生上来操作,让他用一只手按住钢制锯条下端保持不动,用另一只手拉开锯条上端,放手后让锯条击打硬纸板,看到的现象是硬纸板飞出,玻璃弹珠则掉入水中。这个实验所需的器材很简单,任何一个没经过特别训练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通过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寻求答案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要忠实于实验数据,重视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造,理论联系实际,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很重要。针对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帮助,而且要有耐心的指导,也可以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他们。这样不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物理书本知识与实验知识相结合,能更好的体现物理现象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 3.课后练习,强化释疑 对学生在课内学习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思考题,或通过实验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讨与评议,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对习题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首先,我们在选择例题时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加以解决。其次,通过改变习题的已知条件或结论,开展探究活动,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共同合作,教师要适度的进行点拨,指引探索方向。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对探究规律进行整理、概括,纳入知识方法体系,总结探究学习方法,提高应用能力。对已学知识加以巩固,多做习题,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举例,自己再运用物理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进行思考、探索。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为以后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体会 1.要让课程面向学生、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初中物理大多是研究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而其中又蕴藏着无穷奥秘,所以我们在上课时所举的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观察、注意、记忆、实验操作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对每节课、每一周、每一个单元所学的内容,采用自己熟悉的记忆方式进行整理和巩固。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实验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精心选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要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这不仅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了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教学方法的分类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法,按照日本学者佐藤正夫在其著作《教学原理》中的分法可分为三类:(1)教师提示型;(2)学生自主型;(3)共同解决型。提示型教学方法中,活动的焦点在教师,由教师作提示、说明、报告、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此法中受纳性学习占优势;自主型教学方法中,教师作用退居次位,学生被推上讲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出的课题,此法中,生产性学习占优势。这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单独使用的情况较少,共性是教师的提问基本无用武之地。共同解决型教学方法介乎前两者之间,是借由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探求从而达到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获得知识的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教学实践中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在此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凭借发问和激励,促使学生自主地、自由地活动,发表他们的疑问、见解,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方法要运用得精到,关键在于教师提问的水平,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成为了核心问题。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一段时间来的课题实践,体会到要把问题设计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初中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会对课本中所叙述的知识感到不满足或不满意。教师就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释疑解惑,拓宽思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密度概念时,学生对比值定义法定义密度,总感到有些不太好理解,而且即使勉强认可了, 但是对于密度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还是不太明白。于是我就设计了如下一连串问题以帮助学生建立密度概念: ⑴一团疏松的棉花和一团压紧的棉花,哪个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压紧的棉花)⑵若取相同体积的”疏松的棉花”和”压紧的棉花”放到天平上称质量,哪个的质量大?(学生答:压紧的棉花)⑶你知道相同体积的铁和铝,哪个的质量大吗?(学生答:铁,或不知道,教师用实验演示一下给学生看,铁质量大)⑷我们能否说铁比铝里面的物质密集?(学生答:可以)⑸可见,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能否反映它们中的物质的密集程度不同?(学生答:能)⑹因此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物质的“密度”应该是指什么?(学生答:指物质的密集程度)。那么我现在再次问大家,不同物质的密度可以怎样来进行比较?(学生答:比相同体积下的质量)⑺那么人们应该在多大的体积下来比不同物质的质量较方便呢?(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便,应该在“单位体积”下比质量较方便)⑻那么实际当中物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单位体积的情况很少,我们该如何得到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呢?(学生答:将一个任意物体的质量除以其体积即可)⑼现在你明白课本上的实验里要我们计算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的用意了吗? 学生实验结束后再提问: ⑽可见不同物质的“质量/体积”的值是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⑾现在你能给物质的“密度”下一个科学的定义了吗? 这些问题多半是从教材中挖掘出来,有的虽然不是直接取自教材,但也是教材内容的合理拓展,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被推而未动”的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与推力是什么关系,在判断上总是出错,总认为推力小于摩擦力,而且即使告诉了他们答案也感到难以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①我们要把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推动起来,推力必须比摩擦力大还是小?(学生答:大。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回答这个问题是不成问题的)②这就说明当物体同时受到两个大小不相等的力作用时,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较大力的方向运动)③那么当我们推一个物体而未能推动时,如果根据日常所谓的“经验”认为是推力太小,小于摩擦力,那么物体将朝哪个力的方向运动?(学生答:朝摩擦力的方向运动)④这与事实相符吗?(学生答:不相符)⑤可见,推物体而未推动时,摩擦力和推力是什么关系?(学生答:相等关系)当然,这个问题在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后,理解起来要容易些。师生问答进行到了这里,可能不用老师再提问,学生自己就会进一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比如若加大推力,物体仍然未被推动,又是哪个力大呢?静摩擦力是不是随着推力的增大而增大呢?静摩擦力增大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再增大了呢?对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一直讨论下去,最终得出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来。当然这样可能就会超出教材的计划,但我们说教学并非只是为教材而教而学的,我们应该珍视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的积极性。当学生因自己的主动探究而解开头脑中的一个个疑团后,会以加倍轻松的心情和充足的自信心迎接后面问题的挑战。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学生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缺乏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传授知识应该不是主要的教学目的,知识主要是起载体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并不见得在走上社会后就都能用上,更何况现代人类的知识发展迅速,在学校求学阶段想要掌握人类全部的知识已经不可能。即使在学校学得了最新知识,这种知识也会很快地老化,不起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静摩擦力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力的作用效果问题、能量的转化问题、单摆问题、滑动变阻器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切不可为问题而设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还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在“元认知级”,即教师的提问,不应是纯知识性的提问,而应该能使学生意识到是对自己认知能力的一次次挑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来提问,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法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通过恰当的提问使学生在学习中一直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的目的。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一种教学技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它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统一的最有效途径。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共同解决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第五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