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方案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乔官镇北展小学
李福梅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事实上,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策略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问题设计随意性。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无暇思考。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
3.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4.问题设计重统一性,轻针对性。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或是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综上所述,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课题依据
通过研究“有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相关策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时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教师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有效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有效性问题设计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的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验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教师有效性问题设计的内涵和特点。
3.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4.有效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
5.有效性问题设计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6.教师有效性问题设计技巧的研究。
六、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北展小学小学1——6年级学生
(二)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试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七、实验步骤
本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
主要工作有 :
1.召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开题报告会。
2.研读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方面的理论学习。
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1月)
主要工作有:
1.在教学中边实施边学习边总结,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针对研究作好记录,逐步完善研究成果。
3.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11月)
主要工作有:
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
李福梅
田桂荣
李康请
田敬兰
李忠海
路俊平
九、研究预期效果 1.研究报告。2.《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3.撰写《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有关论文。
第二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事实上,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策略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问题设计随意性。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无暇思考。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
3、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4、问题设计重统一性,轻针对性。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或是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课题依据
通过研究“有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相关策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时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教师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有效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有效性问题设计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实验的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实验的主要内容
1、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
2、教师有效性问题设计的内涵和特点。
3、有效性问题情境的研究。
4、有效性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发展探究精神的相关研究。
5、有效性问题设计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6、教师有效性问题设计技巧的研究。
六、实验设计
(一)实验对象
小学1——6年级
(二)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5、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
(三)实验周期
三年
七、实验步骤
本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主要工作有 :
1、召开《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开题报告会。
2、研读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方面的理论学习。
3、制定《课题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主要工作有:
1、在教学中边实施边学习边总结,全面实施课题研究。
2、针对研究作好记录,逐步完善研究成果。
3、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主要工作有:
1、收集课例研究资料,作好资料积累。
2、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八、实验的组织领导及管理
(一)课题技术顾问:
扶余县“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指导组
(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 长 :王君臣
副组长 :金 星
组 员 : 曹德全 刘贵臣 赵亚杰 张 爽 马艳茹
韩淑美 刘 颖
参研人员: 夏桂莲 秦书义 冷桂莲 殷宪福 李玉科 姜乃臣 罗继芹 侯丽珍 刘铁良 王纯学 孙守志 田国会 黄继国
九、研究预期效果
1、研究报告。
2、《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教学设计。
3、撰写《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有关论文。
十、经费预算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将对教师的培训、实验资料、书籍资源等的购置,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确保实验的正常运作。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方案
仁寿县文林镇第三小学 叶学彬 余金华 周文群
一、课题的提出
1、背景
(1)创新教育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我国教育思想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此,人们已有高度的共识。然而要彻底全面实现这一转变和飞跃,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数学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
(2)时代的需要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因此教育改革己成为世界教育的潮流和必然。这就决定了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要发挥社会讲步的推动作用。学校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变革和挑战,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思考,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而数学课堂提问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一个方面。
2、课题研究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局面;不重视创设问题情境,缺少置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泼,削弱了教师的讲授作用;提问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 问和失误提问。
3、课题研究的作用地位。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它在教学中不但使用广泛,为过去和现代的教师所应用,而且同教学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运用得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之情,能使学生认真思考,探讨知识的源泉,自觉开发知识的宝藏,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2)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知识装进学生头脑中,而是通过学生主动地思维活动,把知识变成白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毫无疑问,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总之,关于课堂提问,国内外有丰富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但在我们学校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冈此我们很有必要研究艺术化的、有效性的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使有效的数学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课题的界定
1、不同的人对课堂提问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课堂提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有人则认为师问和生问都是课堂提问形式;还有人认为“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试图引出学生语言反应的任何信号,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而《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即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又包括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2、小学生有效性提问指教师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使学生知觉到现有条件和目标之间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等所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课题研究的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对小学数堂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而创造潜能往往就在排疑解难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才会有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那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激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所以课题组对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是促进教师的提问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3、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关性研究。高效的数学课堂提问可以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然而在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等,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存在误区。所以我们将通过对教师观念的相关性研究才能有利于教师更为科学有效地运用课堂提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5、小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研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充分体现“让学生自土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提出问题,但学生总是被动接受思考,他们在问题面前难免有被“审”的感受。反之,如果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将大大激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们课题组将对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研究不但教师观念转变并认识到位,而且促进教师课堂提问效率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教师有效数学课堂提问的策略,形成一套有效提问的设计方法技巧及策略。
3、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提问能力。
4、形成各种成果材料,为成果的推广提供范例。
六、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在低、中、高年级各选部分班级,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思路
(1)我们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澄清教师的教学观念,来改变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
(2)我们将以课堂为载体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师生共同行为三方面研究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操作模式,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及途径,构建一套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3)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从三大方面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二,增强学生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元认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4)我们将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要求等方面总结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不管哪一教学层面的研究,都要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求异择优性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尽可能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择“优”。
6、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八、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1年的实验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一2011年8月)主要工作: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前测)◆阶段成果:形成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9月一2012年1月)主要工作
(1)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3)召开课题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比赛。
◆阶段成果:课题小结,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2年2月一2012年3月)主要工作
(1)调查教师课堂提问现状及分析(后测)(2)撰写研究报告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阶段成果:研究报告,相关论文
九、课题组织: 组长:叶学彬 副组长:余金华
成员:何清及全体数学教师
十、本课题的成果形式
1、撰写研究报告。
2、撰写《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分析》的调查报告。
3、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研究》论文。
文林三小:余金华 叶学彬 周文群
2011年3月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最终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大连十四中附小
一、课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由来或背景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事实上,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时,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策略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问题设计随意性。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常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收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无暇思考。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依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得模糊。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
3、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4、问题设计重统一,轻针对性。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或是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综上所述,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课题的界定
问题,是指学生在吸收知识、培养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疑点、困惑点以及实现目标的障碍点;也是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诱因。问题设计:是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程理念,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预设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的系列问题,以顺利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问题设计有效性: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媒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中有了具体的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者得到协调发展,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动,从少知到多知;在能力上,从不会到会,从生疏到熟练;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三)本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课题试图解决的问题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现状及成因分析,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问题设计的具体建议:不同课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同年段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2、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路子,有主意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高耗低效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度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或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成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教师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课堂问题设计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提出有效问题。
4、新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对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目标。
(二)具体目标
1、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能够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生情况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2、提高教师反思问题设计技巧的能力:对问题设计进行反思评价,从而探索出问题设计的原则、方法、技巧。
(三)研究内容
1、课堂教学中教师问题设计的现状及分析。
2、教师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技巧、方法。
3、问题设计的具体建议:不同课型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不同年段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小学1-6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预期研究目标,课题组成员把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个人行动与课题组集中活动相结合的研究行动。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主要运用此法来实现,并将研究的成果收结为教学案例、课例、实录及教学随笔、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究论文等。
2、文献研究法:收集、查阅国内外前任和同代人关于问题设计及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成果,以他人的研究成果为起点,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3、调查研究法:主要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了解目前课堂教学在问题设计方面的现状、师生掌握情况、存在问题等,分析课堂教学问题对课堂教学效益的影响。
4、观察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课堂观察,记录自己或其他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教学行为,把握、积累研究资料。以自我观察为主,记录日常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行为及反思;结合其他教师的共同观察,分析、比较问题设计的得与失;辅以对学生的观察,通过信息的反馈,把握问题设计的效果,探寻问题设计的原则、方法、技巧。针对不同课型、不同年段问题设计的给出建议。
5、个案研究法:选择典型性的教学内容作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总结和评价问题设计的实施状况与效果,探索问题设计的原则、方法、技巧等。
五、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4月)
1、召开开题报告会。
2、研读有关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方面的理论学习材料;个人自主学习。
3、教师撰写相关课题研究方案。(截至时间4月末)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5月-2015年6月)
1、听课调查:走进课堂听课,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调查教师授课中问题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目前课堂教学效益的现状。课题成员参与问卷调查,提供研究素材,负责人撰写调查报告。
2、学习理论:收集现有的研究现状与资料,组织全体成员学习相关文献资料,探讨相关论述;教师自主学习,通过学习,对《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有效性的研究》研究的作用形成正确的认识,达成思想共识。
3、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研读课程标准,进行课题时间及研究。成员在集备研讨时具体解决一篇教材,问题设计,组织研究课,了解课堂实施,观察,反馈,总结,撰写设计、反思、案例、课例等,任选其一,每月一篇。
4、定期开展课题研究的研讨活动,成员撰写教学经验文章或论文,每学期一篇。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7月)
1、资料收集:收集、整理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原始资料(教学设计、反思、案例等)和获得的相关成果(发表的论文、观摩课、评优课等资料)
2、经验总结:总结《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成果,召开成员交流会,梳理研究成果,反思升华;集体编印案例集、论文集。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教学设计
3、《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案例集。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综述
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文献综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形式,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事实上,当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成为我们关注与研究的焦点时,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由于教师教学中对问题设计策略不当等因素,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低效或无效现象仍然存在,其表现和成因主要有:
1、问题设计随意性。一些教师课前没有精心钻研教材,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上起课来,经常信口开河,想到什么问什么。这些随意提出的问题,有些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随口回答。这种问题,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教师或责备学生,或自问自答,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问题设计过多,学生无暇思考。一些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提问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学生只得被动地应付教师的琐碎问题,缺乏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一次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核心问题,也会使问题变的模糊。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量少质高,措辞精炼,具体明了。
3、师问生答,学生处在应付状态。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然而一些教师将课堂提问视为自己的专利,而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没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问,互相提问的能力。
4、问题设计重统一性,轻针对性。我们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的进度或是为了自己课堂教学的顺畅,提问常常局限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就忽略不问。这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所不能允许的。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地设计课堂问题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而且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从而一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了学生学习成效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我们觉得探索新课程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势在必行。
二、课题依据
通过研究“有效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问题设计的相关策略,提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时机,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中“启发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关于教学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学思结合”,孔子精辟地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可见教师有效问题设计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苏格拉底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认为问题是助产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他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研究教师问题的有效性就十分重要了,好的问题就是好的接生婆,能更好地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课堂教学论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有效问题。
4、“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的界定
有效性问题设计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积极地、主动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促使个体积极思维,增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师生的创新意识。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研究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设计为核心,扎扎实实地开展课例研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2]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3]陈丹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研究[D].河北大学,2009.[4]江榕春.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5]孙燕.问题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6]任秋丽.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7]姚银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策略研究[D].聊城大学,2011.[8]钱旭升.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文化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9]段艳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10]邓凯.提高中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1]郑阳春.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12]沈春妹,耿立波.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6:26-29.[13]王翠翠.优化问题设计 提高课堂效益[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7:155-156.[14]王平.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主题化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174-175.[15]刘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方式的调查与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3.[16]尼古拉斯·卡尔, 当IT的战略优势已成往事[R].商业评论.200307.[17]魏清.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索[J].神州,2012,36:137.[18]蒋静,彭廷学.优化问题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12:24.[19]左玉梅.初中物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科学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42-43.[20]程彦秋.初中物理课堂问题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新课程(上),2011,10:21.[21]傅素音.精心设计课堂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03:40-41.[22]王琴.从优化问题设计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22:9.[23]周丽君.“教师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观察与评价[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0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