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探究
以自己的真心换取学生的开心
小湖小学 徐照姝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和许许多多的教师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和奉献着,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我始终坚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格言。并以此为标准,立志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它激励我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泰戈尔在诗中写道:“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我们也是带着对绿叶精神的追求,带着对教师的崇拜,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
从踏上三尺讲台的第一天,我便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尽我所能,让每一个学生能成人,让每一个家长都放心。“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以自己的真心换取学生的开心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因为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从不因个人私事和家庭困难而耽误学生的学习。
我做老师的同时还力争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许多家长在和我交流的时候都说:“我家的学生说你可好了”。一句“可好了”不仅仅是学生家长的认可,同时也是我前进的动力啊。我是幸福的,因为我拥有孩子们的理解,拥有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份爱,让我在最困难的时期坚强地挺过来了。
如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人奔钱看,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说我们不具备金钱的富有,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富有的,有谁能像我们一样,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就能拨动一个个美妙的心弦,就能带给他们无限欢乐?!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为了学生能全面发展,培优辅困;为了学生能共同进步,促膝谈心;为了学生能受到教育;不知付出了多少时间与精力!但我无怨无悔。因为我从事着“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我爱学生,学生也爱我。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而心中的那份爱,将激励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爱,教育的催化剂---家访札记
小湖小学
徐照姝
小草需要春风的吹拂,幼苗需要春雨的滋润,大树需要阳光的普照,学生需要老师的关爱。特别是学生需要特别的爱。爱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是老师的一种教育能力。老师的爱,对学生学习、个性发展影响甚大。作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不仅爱优等生,还要爱中等生,更要爱后进生。一名话,老师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孩子的心田,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朋友。爱是教育的生命,是教育的催化剂,润滑剂和粘合剂。对于我们年轻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又要求我们用心灵去耕耘心灵,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应有的爱。为了让孩子们更多更好地感受到我的爱,我选择了家访,让爱走进学生心中,了解他们的生活。但在家访中,我发现一些家长正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扮演着奴婢的角色。随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提高,家长过分地对自己孩子的溺爱,有的家长干脆取而代之,代孩子洗衣、叠被,穿鞋,甚至出现老师布置的劳动,家长全全代劳的怪现象。这样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参与在大大减少,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但是,在家访中有这样的一幅场景让我深深地感动。当我走进我班学生陆爽家时,我发现一直照顾他的年迈奶奶。通过了解我才知道,陆爽的母亲在他出生之后不久就去世了,父亲一人在外打工挣钱。同龄的孩子有的依然在父母的怀抱中撒撒娇,喝的是牛奶,吃的是面包。而陆爽却在无人教导他的前提下依然刻苦地学习,每天都从家里带来煎饼,喝班里的开水,但他在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学习成绩一直优秀,劳动特别积极并且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在家也能主动帮助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不禁在心中默默地感动着,也为我的学生而骄傲。
当我离开陆爽家门的那一刻,我知道他的奶奶是自豪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很棒的孙子,他的爸爸也是自豪的,因为有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同时是他们辛勤工作的动力。我在回家的路上,想了很多很多,也感受到我要做的也有很多,怎样才能让那些缺少父母疼爱的学生,还有父母过于爱护的学生得到身心正常发展,这是我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在进行家访中的目的所在。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与家长的及时沟通,与家长之间的一次次短短的接触,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孩子,使我们更加公平的看待孩子,使我们更加恰当的教育好孩子,使我们用期待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使我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捕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使他们在表扬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 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在避短中看到自己的未来与希望 , 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期待 , 而这一次感受 , 甚至能改变孩子的一生„„
孩子需要爱,正如植物需要阳光,要在适合的温度中,才能茁壮成长。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吧!
家访反思:
1、家访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问题,用心研究家访的方法,精心准备家访的内容。
2、家访不是告状,要充分发现和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以自信和希望。否则,只能激化师生矛盾,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家访过程中一定要多观察、多聆听、多沟通,努力寻找 “ 打开心灵大门的钥匙 ”,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家访后的措施一定要及时跟上,要 “ 趁热打铁 ”,要准备打 “ 持久战 ”,不能以为一次家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认识人民币》第一课时教案
新沂市新店镇小湖中心小学
徐照姝
课题:认识人民币 教材简析:
人民币是我国法定的货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让一年级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100以内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目标预设:
1、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和元、角、分的进率。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人民币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初步学会使用人民币。教学难点:
掌握元、角、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设计理念:
1、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3、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设计思路:
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超市购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角、分之间的进率。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经常要买东西,小朋友上学要买文具,买这些东西需要什么?(钱)
对了,钱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名称,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钱叫日元,你知道我们中国的钱叫什么?(中元)不对,我们中国的钱叫“人民币”(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面前的筐里有一些人民币,请你们分组活动,找出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学生活动)先在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说明:人民币有两种:一种是纸币,就是用纸做成的;一种是硬 币,就是用金属做成的。谁愿意向小朋友介绍一下你认识的人民币?你是怎样认识的?
2、根据老师的要求请小朋友拿出相应的人民币。(1)
拿出1元的人民币。板书:1元
(2)
用同样的方法认识5角、2角、1角、5分、2分、1分。
(3)
看一看,议一议1元、5角、2角、5角和1角纸币的大小、颜色和图案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在小组里观察、讨论并汇报。
小结:人民币是国家的象征,小朋友们应该爱护人民币,不要在人民币上面乱涂乱画,更不能在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3、练习:完成“想想做做”1-3题。
(1)
连一连,把标明价钱的物品,与相同面值的人民币用线连起来。(2)
填一填,看图中一共是多少钱,然后填空。(3)
从图中的钱币中拿出5角。
三、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出示例题图:
提问:小朋友在玩具店里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1)玩具店里有学习用品、玩具等。(2)还有三个小朋友在买东西。(3)笔记本1元,计算器30元等
提问:有位小朋友想买一个笔记本,他应该付给营业员阿姨多少钱?(1元)他可以怎样会1元呢?
让学生拿自己筐里的人民币展示给老师和小朋友看,可以是10个1角的、2个5角的、1个1元的、1个5角和5个1角等等。
说明:付1元钱的方法很多,不管哪种方法都是付几角呢?(10角),10角就是1元,我们来看看这个小朋友是怎样付这1元钱的。(出示:我付10角可以吗)
提问:同学们,你们说可以吗?(可以)为什么?(出示10角就是1元)板书:1元=10角
师:根据1元=10角,请你们仔细地想一想,1角等于几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角=10分 学生齐读一遍
2、做“想想做做”5
寄往外地的信要买8角邮票,怎样付8角钱? 生1:我付1元钱找回2角
生2:我付1个2角、1个5角和1个1角 生3:我付8个1角
生4:我付1个5角和3个1角 生5:我付4个2角 „„
四、购物活动
1、老师今天开了一家小小的超市。看看,我卖了哪些东西?
2、讲桌上摆好钢笔1元、小刀2角、自动笔8角、尺了3角、铅笔1角、数学作业本5角、语文作业本7角、文具盒1元5角等等。
3、再选一名学生当营业员。
4、进行模拟购物活动。要求学生用1元钱去购买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
1元钱可以买哪两样东西?
(2)
1元钱买其中一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回家后可以帮爸爸妈妈买一样东西,同时看一看超市里的哪些物品的价钱大约是1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使学生在简单的付钱、算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购物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使学生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最后,老师还把课内的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回家后到商店里进行调查活动,并帮爸爸购物,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点滴看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点滴看法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有效性是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我担任的是小学中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了很多的思考和尝试。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就会是被动的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学习的效率很差。我觉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资源、直观教具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创设情境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教导处组织的送村下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在设计数学《可能性》教学内容中我以游戏设计为载体设计了大量的猜一猜、抽签等有趣的活动和游戏就是要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游戏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教学效果好深受同仁的好评。
二、教学目标的准确做到全面化。教师应下工夫、花力气研究教材认真制定好教学目标在目标的确定上做到准确性和合理性。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在认真分析学生的现状况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决定教学质量成败。 课堂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一堂好课是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过程中的粗放或精细正是导致教学质量差异的关键因素所在。
1、教学准备工作不充分、不完善导致教学效率差。听了不少的课也看了不少的教学资料不少的教师在教学准备这一环节做得不到位对学生和教材分析不足致使教学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拖堂的、重点和难点没解决好的等等例子很多。
2、课堂教学需精细化而和谐。在新课程理念下有些老师进入一个误区认为一堂好课就是看闹不闹热是否忠实教材。我认为这样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加强合作、交流、探究有效地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在数学新课改理念中师生角色的转变是相当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活动时间与思维空间给学生提问题及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要给学生合作、交流、探讨的机会使他们在复习中动手、动口、动脑、多实践、多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检查、自测、自评、查漏补缺、置疑解难针对各自的学习缺陷进行温习补救使学生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数学《可能性》中的学生学习方式。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生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满怀激情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中乐趣真正快乐有效的学习中获取知识。
三、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1、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阅历、家庭环境等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复习时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鼓励评价为主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要鼓励其更上一层楼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转化和帮扶工作。
3、练习形式多样精选习题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不同的练习同时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都有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
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
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练习[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练习
研究方案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背景: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练习可以出质量,但练习也有可能加重负担。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所以在练习中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而在我们教师的观念中又有“不加强练习,不进行重复的练习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以致于我们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甚至是有负面影响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一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另一面要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做将大大缩短课堂练习的时间,减少练习的量。因此在传统的“练习观”受到极大挑战的同时,有必要对课堂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传统的“练习观”进行反思,确立效率意识,提倡有效练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能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有效练习”的途径,寻找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练习的方法,力争使课堂练习有效、高效,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意义:
1、关注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与指导的研究,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关注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所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3.关注小学数学习题设计与指导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认真研读现行小学数学教材,达到“读懂、读通、读透”教材的三重境界,从而能活用教材,重组教材,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最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益。
二、概念的界定
教学设计是当前教学理论和实践共同关注的领域,也是一门新兴的具有技术特性的科学。所谓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有效性练习,在这里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练习所进行有效地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设计,也包括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情境的练习设计。从设计范围来看,它包括新授课导入练习设计(直观导入、从生活引入、从旧知识引入、计算引入等)、新授练习设计、巩固练习设计、拓展练习设计,以及练习课、复习课的练习设计等。从练习设计的特点来看既包括课堂导入、新授、巩固、拓展的预设性练习设计,也包括课堂进行中的生成性练习设计。
基于实际的行动研究,根据农村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现状和呈现的的特征进行思考、实践、研究。本课题旨在综合运用和借鉴现代课程教学论、心理科学、系统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并以教育理念为导向,以中小学教学实践为基础,探索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基本理念和一般操作方式、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勇于探索创新的数学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2、通过实践研究,探索不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安排合适练习形式,从而使课堂的练习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作用,使教师建立效率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中学生练习活动设计研究 练习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为此进行练习活动设计的研究是有必要的,练习活动设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照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最后做到设计的练习活动要具有思维含量,有探究价值,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数学头脑。
2、课堂练习活动中,对学生练习过程有效性的研究
课堂练习活动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练习活动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练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练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则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是否有效的关键。本课题意在过程性练习研究,强调练习做到目的性、针对性强,练习过程以思维训练为主,克服随意性,让学生在练习活动过程中既享受乐趣,又获得数学知识,发展了数学能力。
3、小学数学实践性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实践性练习源于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要超越学生的课本。本课题研究根据学生更广阔的生活来设计实践性练习的内容,它不受制于课本上的知识,不人为地作出过多的限制。而是根据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拥有一定的自由度,能够自己选择或设计一个蕴涵在生活实际之中的实践性练习,并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探究知识、运用知识。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而感悟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向社会,从而达到学、用数学的有效结合。
4、提高小学数学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的方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本课题研究着重从练习目的、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真正发挥练习活动的功效。
五、研究的步骤与主要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2.3-2012.6):现状调查研究
1、问卷调查现阶段教师进行数学练习的现状。
2、对前测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理论分析。第二阶段(2012.7-2012.12):有效性练习方案设计
1、实验教师反思、总结自己设计练习的一般做法。
2、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初步实验。
第三阶段(2013.1-2013.3)正式进行有效性练习的研究
主要采用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交流研讨-----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模式。
第四阶段(2013.4-2013.6):对研究资料和成果加以整理总结。①对各种材料进行总结、整理、分析
②撰写研究报告和相关论文.③研究内容交流稿、课时教案、教师随笔。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当前的教育界,对数学课堂有效练习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练习会使学生的思维定势局限于课本,而没有经过大量的练习,是不能闪现学生的思维火花;有的教师着眼于“有效练习”,提倡练习要精;也有的教师持中立态度。一些善于总结经验的教师写出了高质量的相关论文,如:聋校的《数学课堂有效练习研究》研究的是准备性练习和形成性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体会练习的重要性,福建省安溪县凤城中学谢俊民写的《精心设计,灵活组织,努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江湾中心小学写的《设计有效练习,训练三年级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网名为二斗之才写的《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练习更有效》等文章,介绍了怎样设计练习题及应注意的问题;有少数数学教师也总结了自己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练习的经验。总之,大部分研究者把课堂有效练习的研究定位于中学生,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也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有效练习,可是只有极少数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对有效练习进行研究。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郑皆权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
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4根火柴和1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置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2种情况,即把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铅笔处在第二的位置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1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
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郑皆权建湖县钟庄小学)